CN107172233A - 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72233A
CN107172233A CN201610772657.9A CN201610772657A CN107172233A CN 107172233 A CN107172233 A CN 107172233A CN 201610772657 A CN201610772657 A CN 201610772657A CN 107172233 A CN107172233 A CN 1071722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terminal
metal shell
resonator
coil
match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77265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财炫
崔炯喆
崔得洙
金东辰
柳致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1722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722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04B5/26Inductive coupling using coils
    • H04B5/266One coil at each side, e.g.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7/00Loop antennas with a substantially uniform current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loop and having a directional radiation pattern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loop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25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42The other DC source being a battery actively interacting with the first one, i.e. battery to battery 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04B5/26Inductive coupling 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2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local intradevice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9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data transfer in combination with power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此处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包含第一金属壳体、第二金属壳体和在第一金属壳体和第二金属壳体之间排列的第一非导电壳体的外壳,嵌入到外壳中的电池,在外壳内部被第一金属壳体覆盖的区域上排列的第一线圈,包含被实现为使用在第一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对电池再充电的充电模块的主板,以及在被第一非导电壳体覆盖的区域中排列并且包括与第一频率相对应的第一匹配电路的第一谐振器;使得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的示例可以提高无线通信单元的性能和无线充电性能,而无需改变具有金属壳体的外壳的设计。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在韩国于2016年3月3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6-0025937的优先权,其整个内容通过引用被整体合并在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在无线通信中具有改进功能的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根据它们的移动性,终端通常可以被分类成移动/便携式终端或者固定终端。根据是否用户能够直接地携带终端,移动终端也可以被分类成手持式终端或者车载终端。
移动终端已经变成日益增长更多的功能。这样的功能的示例包括数据和语音通信、经由相机捕获图像和视频、记录音频、经由扬声器系统播放音乐文件、以及在显示器上显示图像和视频。一些移动终端包括支持玩游戏的附加的功能性,而其它的终端被配置为多媒体播放器。最近,移动终端已经被配置成接收允许观看诸如视频和电视节目的内容的广播和多播信号。
随着其变成多功能的,能够允许移动终端捕获静止图像或者运动图像,播放音乐或者视频文件、玩游戏、接收广播等等,使得被实现为一体化多媒体播放器。
引申开来,随着移动终端可以使用与外部设备的无线通信发送和接收信息,这些功能可以进一步改进。例如,移动终端可以被配置为实现诸如与其它终端的数据传输的特定功能。另外,移动终端作为移动支付系统工作。由于功能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提高,电池使用增加,因此更需要仅当移动终端位于充电器附近甚至无需辅助电缆时允许充电的无线充电方式。
与移动终端的外观相关,优选简单的设计,且青睐金属材料。在使用这样的金属材料的情况下,内部组件尤其是与无线通信或无线充电相关的组件存在品质劣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标是解决上述和其它的问题。
本公开的目标是在无线通信中移动终端具有改进的功能。
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外壳,该外壳包含第一金属壳体、第二金属壳体和在第一金属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排列的第一非导电壳体;嵌在外壳中的电池;第一线圈,该第一线圈排列在由外壳内部中的第一金属壳体覆盖的区域中;主板,该主板包括被实现为使用在第一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对电池再充电的充电模块;以及第一谐振器,该第一谐振器排列在由第一非导电壳体覆盖的区域中,并且包括与第一频率相对应的第一匹配电路。
通过将第一金属壳体与第二金属壳体间隔预设距离,可以形成狭缝,并且第一非导电壳体可以被提供在狭缝中,且第一谐振器可以沿狭缝延伸。
第一谐振器的两端均可以连接到第一金属壳体。
主板可以与第一金属壳体电气绝缘。
主板可以包括电气连接到第一金属壳体的接地,且第一谐振器的至少一端可以被连接到主板。
移动终端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线圈,该第二线圈排列在外壳上,并且被配置为使用具有第二频率的信号实现短程无线通信。
移动终端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谐振器,该第二谐振器排列在由第一非导电壳体覆盖的区域中,并且包括与第二频率相对应的第二匹配电路。
第一谐振器可以进一步包括对应于第二频率的第三匹配电路;其中控制器控制开关,以在对电池再充电时将第一谐振器连接到第一匹配电路,并且在实现短程无线通信时将第一谐振器连接到第三匹配电路。
第二谐振器可以进一步包括对应于第一频率的第四匹配电路,且控制器可以控制第二谐振器在实现短程无线通信时连接到第二匹配电路,在对电池再充电时连接到第四匹配电路。
第二谐振器可以进一步包括选择性地连接到第一金属壳体或第二金属壳体的开关,且控制器可以控制第二谐振器在实现短程无线通信时连接到第一金属壳体,在对电池再充电时连接到第二金属壳体。
第二线圈可以被排列在与第二金属壳体相对应的位置。
第二金属壳体可以被排列到第一金属壳体的预先确定的区域,且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可以嵌入到对应于第一金属壳体的位置,且移动终端可以进一步包括:在第一金属壳体的其它区域上提供的第三金属壳体;在第一金属壳体和第三金属壳体之间排列的第二非导电壳体;以及在与第二非导电壳体相对应的位置排列的第二谐振器。
匹配电路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电容器。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的示例可以增强无线通信单元的性能和无线充电性能,而不改变具有金属壳体的外壳的设计。
根据在下文中给出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应用的进一步范围将变得更加显然。然而,应理解的是,仅通过说明给出指示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的特定示例和详细描述,因为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变化和修改将变得显然。
附图说明
附图被包括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被并入且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图示示例性实施例并且连同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在附图中:
图1A是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的框图;
图1B和图1C是从不同方向看的移动终端的一个示例的概念图;
图2是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应用于移动终端的一个实例的电磁谐振方案无线充电的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线圈的透视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线圈两端的放大的透视图;
图5是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用于无线充电功能的图;以及
图6至图9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线圈和谐振器的不同示例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现在将根据在此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详细地给出描述。为了参考附图简要描述,相同的或者等效的组件可以被设有相同或者相似的附图标记,并且其描述将不会被重复。通常,诸如“模块”和“单元”的后缀可以被用于指代元件或者组件。这样的后缀的使用在此旨在仅有助于说明书的描述,并且后缀本身旨在没有给予任何特定的意义或者功能。在本公开中,为了简要,通常已经省略了在相关领域中对于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公知的那些。附图被用于帮助容易地理解各种技术特征并且应理解附图没有限制在此提出的实施例。正因如此,本公开应被解释为延伸到除了在附图中特别陈述的之外的任何改变、等同物以及替代。
将要理解的是,尽管在此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等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通常仅被用于区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
将要理解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连接”另一元件时,元件能够与另一元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地,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地连接”另一元件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单数表示可以包括复数表示,除非根据上下文其表示明确不同的意义。在此使用诸如“包括”或者“具有”的术语并且应理解它们旨在指示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数个组件、功能或者步骤的存在,并且也理解可以同样地利用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功能或者步骤。
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类型的终端实现在此提出的移动终端。这样的终端的示例包括蜂窝电话、智能电话、用户装置、膝上型计算机、数字广播终端、个人数字助手(PDA)、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导航仪、便携式计算机(PC)、板式PC、平板PC、超级本、可佩戴装置(例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头戴式显示器(HMD))等等。
仅通过非限制性示例,将会参考特定类型的移动终端进行进一步的描述。然而,这样的教导同等地应用于其它类型的终端,诸如在上面注明的那些类型。另外,这样的教导也可以被应用于诸如数字TV、桌上型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
现在参考图1A-1C,其中图1A是根据本公开的移动终端的框图,并且图1B和图1C是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移动终端的一个示例的概念视图。
示出移动终端100,其具有诸如无线通信单元110、输入单元120、感测单元140、输出单元150、接口单元160、存储器170、控制器180、以及电源单元190的各种组件。理解的是,不要求实现所有图示的组件,并且可以替换地实现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
现在参考图1A,示出移动终端100,该移动终端100具有被配置有数个被共同实现的组件的无线通信单元110。例如,无线通信单元100通常包括允许在移动终端100与无线通信系统或者移动终端位于的网络之间的无线通信的一个或多个组件。
无线通信单元110通常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模块,其允许诸如在移动终端100和无线通信系统之间的无线通信的通信、在移动终端100和另一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在移动终端100与外部服务器之间通信。此外,无线通信单元110通常包括将移动终端100连接到一个或者多个网络的一个或者多个模块。为了有助于这样的通信,无线通信单元110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广播接收模块111、移动通信模块112、无线互联网模块113、短程通信模块114、以及位置信息模块115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输入单元120包括:用于获得图像或者视频的相机121;麦克风122,该麦克风122是一种用于输入音频信号的音频输入装置;以及用于允许用户输入信息的用户输入单元123(例如,触摸键、推动键、机械键、软键等等)。数据(例如,音频、视频、图像等等)通过输入单元120被获得并且可以根据装置参数、用户命令、以及其组合通过控制器180分析和处理。
通常使用被配置成感测移动终端的内部信息、移动终端的周围环境、用户信息等等的一个或者多个传感器实现感测单元140。例如,在图1A中,示出具有接近传感器141和照度传感器142的感测单元140。
必要时,感测单元140可以可替选地或者附加地包括其它类型的传感器或者装置,诸如触摸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磁传感器、G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运动传感器、RGB传感器、红外(IR)传感器、手指扫描传感器、超声传感器、光学传感器(例如,相机121)、麦克风122、电池量表、环境传感器(例如,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辐射监测传感器、热传感器、以及气体传感器等)、以及化学传感器(例如,电子鼻、医疗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等),举了一些例子。移动终端100可以被配置成利用从感测单元140获得的信息,并且特别地,从感测单元140的一个或者多个传感器及其组合获得的信息。
输出单元150通常被配置成输出诸如音频、视频、触觉输出等等的各种类型的信息。示出具有显示单元151、音频输出模块152、触觉模块153、以及光学输出模块154的输出单元150。
显示单元151可以具有与触摸传感器的层间结构或者集成结构以便于促成触摸屏幕。触摸屏幕可以在移动终端100和用户之间提供输出接口,并且用作在移动终端100和用户之间提供输入接口的用户输入单元123。
接口单元160用作对接能够被耦合到移动终端100的各种类型的外部装置。例如,接口单元160可以包括任何有线或者无线端口、外部电源端口、有线或者无线数据端口、存储卡端口、用于连接具有识别模块的装置的端口、音频输入/输出(I/O)端口、视频I/O端口、耳机端口等等。在一些情况下,响应于被连接到接口单元160的外部装置,移动终端100可以执行与被连接的外部装置相关联的各种控制功能。
存储器170通常被实现为存储数据以支持移动终端100的各种功能或者特征。例如,存储器170可以被配置成存储在移动终端100中执行的应用程序、用于移动终端100的操作的数据或者指令等等。经由无线通信可以从外部服务器下载这些应用程序中的一些。在制造或者装运时其它的应用程序可以被安装在移动终端100内,其通常是用于移动终端100的基本功能(例如,接收呼叫、拨打电话、接收消息、发送消息等等)的情况。通常,应用程序被存储在存储器170中、安装在移动终端100中,并且通过控制器180执行以执行用于移动终端100的操作(或者功能)。
除了与应用程序相关联的操作之外,控制器180通常用作控制移动终端100的整体操作。控制器180能够通过处理通过在图1A中描述的各种组件输入或者输出的信号、数据、信息等等,或者激活被存储在存储器170中的应用程序来提供或者处理适合于用户的信息或者功能。作为一个示例,控制器180根据已经被存储在存储器170中的应用程序的执行控制在图1A-1C中图示的一些组件或者所有组件。
电源单元190能够被配置成接收外部电力或者提供内部电力以便于供应对于操作被包括在移动终端100中的元件和组件所要求的适当的电力。电源单元190可以包括电池,并且电池可以被配置成被嵌入在终端主体中,或者被配置成从终端主体可拆卸。
参考图1B和图1C,参考直板式终端主体,描述移动终端100。然而,移动终端100可以替选地已各种不同的配置中的任意一种来实现。这样的配置的示例包括手表式、夹式、眼镜型、或者折叠式、翻盖式、滑盖式、摇摆式、旋转式等的各种结构,其中两个或者更多个主体以相对可移动的方式被相互组合。在此的讨论将常常涉及特定型的移动终端(例如,直板式、手表式、眼睛型等等)。然而关于特定型移动终端的这种教导也将通常应用到其它型移动终端。
移动终端100将通常包括形成终端的外观的壳体(例如,外壳、外罩、盖等)。在本实施例中,壳体可以被划分成前壳体101和后壳体102。各种电子组件可以被合并在前壳体101和后壳体102之间形成的空间中。至少一个中间壳体可以被附加地布置在前壳体和后壳体101和102之间。
显示单元151能够被布置在终端主体的前表面上以输出信息。如所图示的,显示单元151的窗口151a能够被安装到前壳体101使得与前壳体101一起形成终端主体的前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组件也可以被安装到后壳体102。这样的电子组件的示例可以包括可拆卸的电池、标识模块、存储卡等。用于覆盖电子组件的后盖103可以被可拆卸地耦合到后壳体102。因此,当从后壳体102拆卸后盖103时,被安装到后壳体102的电子组件可以被外部地暴露。
如所图示的,当后盖103被耦合到后壳体102时,后壳体102的侧表面可以被部分地暴露。在一些情况下,在耦合时,后壳体102也可以被后盖103完全地遮盖。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盖103可以包括用于外部地暴露相机121b或者音频输出模块152b的开口。
壳体101、102、103可以通过注入成型合成树脂形成或者可以由例如不锈钢(STS)、铝(Al)、钛(Ti)等的金属形成。
作为多个壳体形成用于容纳组件的内部空间的示例的替选,移动终端100可以被配置使得一个壳体形成内部空间。在本实例中,以合成树脂或者金属从侧表面延伸到后表面的方式来形成具有连体的移动终端100。
在使用金属的情况下,利用诸如无线通信或无线充电的电磁波的功能容易受影响,并且导致这样的功能的劣化。相应地,可以局部排列由例如合成树脂的非导电材料制成的非导电壳体形成的非导电壳体,以保护易受金属影响的功能。由非导电壳体分开的金属壳体中的一些可以被用作辐射体。
在该壳体中部分地使用的非导电材料可以使得外壳的外观看起来分开的,这易于劣化设计质量;相应地,被配置为最小化由非导电材料制成的非导电壳体的区域的设计的需求日益增长。
如有必要,移动终端100可以包括防水单元(未示出),用于防止水引入到终端主体。例如,防水单元可以包括防水构件,其位于窗口151a和前壳体101之间、在壳体101和后壳体102之间、或者后壳体102和后盖103之间,当这些壳体被耦合时密闭地密封内部空间。
将会针对图1B和图1C示出的移动终端100进行描述。
然而,应当理解,可替选的布置是可能的,并且在本公开的教导内。一些组件可以省略或者重新布置。例如,第一操纵单元123a可以不被布置在终端主体的另一表面上,并且第二音频输出模块152b可以被布置在终端主体的侧表面上。
显示单元151输出在移动终端100中处理的信息。显示单元151能够使用一个或多个合适的显示装置。例如,这样合适的显示装置的示例包括液晶显示器(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柔性显示器、3维(3D)显示器、以及电子墨显示器,以及其组合。
可以使用能够实现相同或者不同显示技术的两个显示装置来实现显示单元151。例如,多个显示单元151可以被布置在一个侧面上以相互分开,或者这些装置可以被集成,或者这些装置可以被布置在不同的表面上。
显示单元151也能够包括触摸传感器,该触摸传感器感测在显示单元处接收到的触摸输入。当触摸被输入到显示单元151时,触摸传感器可以被配置成感测此触摸,并且控制器180(例如)能够生成与触摸相对应的控制命令或者其它信号。以触摸方式输入的内容可以是文本或者数值,或者能够以各种模式指示或者指定的菜单项目。
触摸传感器可以以被布置在窗口151a和窗口151a的后表面上的显示器之间的具有触摸图案的膜的形式,或者被直接地构图在窗口151a的后表面上的金属线来配置。或者,触摸传感器可以与显示器集成地形成。例如,触摸传感器可以被布置在显示器的基板上或者显示器内。
显示单元151也能够与触摸传感器一起形成触摸屏。在此,触摸屏可以用作用户输入单元123(参见图1A)。因此,触摸屏可以替换第一操纵单元123a的功能中的至少一些。
可以以用于输出语音音频、报警声音或者多媒体音频再现的扬声器的形式实现第一音频输出模块152a。
显示单元151的窗口151a将典型地包括用于允许从第一音频输出模块152a产生的音频穿过的孔径。一个备选是允许音频沿着结构主体之间的组装间隙(例如,在窗口151a和前壳体101之间的间隙)释放。在本实例中,被独立地形成以输出音频声音的孔可以不被看到或者在外观上以其它方式被隐藏,从而进一步简化移动终端100的外观的制造。
光学输出模块154可以输出用于指示事件产生的光。在移动终端100中产生的事件的示例包括消息接收、呼叫信号接收、未接来电、报警、日程表通知、电子邮件接收、通过应用的信息接收等。当感测到用户的事件查看时,控制器可以控制光学输出单元154以停止光的输出。
第一相机121可以处理在视频呼叫模式或者捕获模式下通过图像传感器获得的静止或者运动图像的图像帧。因此,处理的图像帧可以被显示在显示单元151上或者被存储在存储器170中。
第一相机121a可以处理在视频呼叫模式或者捕获模式下通过图像传感器获得的静止或者运动图像的图像帧。因此,处理的图像帧可以被显示在显示单元151上或者被存储在存储器170中。
第一和第二操纵单元123a是用户输入单元123的示例,通过用户可以对其进行操纵以将输入提供给移动终端100。通常,第一和第二操纵单元123a也可以被称为操纵部分,并且可以采用允许用户执行诸如触摸、推动、滚动等等的操纵的任何触觉方法。第一和第二操纵单元123a也可以采用允许用户执行诸如接近触摸、悬停等等的操纵的任何非触觉的方法。
图1B图示作为触摸键的第一操纵单元123a,但是可能的替选包括机械键、推动键、触摸键以及其组合。
可以以各种方式使用在第一和第二操纵单元123a处接收到的输入。例如,第一操纵单元123a可以由用户使用以将输入提供给菜单、主屏键、取消、搜索等等,并且第二操纵单元可以由用户使用以提供输入以控制从第一或者第二音频输出模块152a输出的音量级,切换到显示单元151的触摸识别模式等等。
同时,如图1C中所示,位于移动终端后表面的后壳体102包括多个金属壳体1021和一个或多个非导电壳体。第一金属壳体1021被排列在距离第二金属壳体1022预设距离的位置,且非导电壳体通过注塑例如合成树脂的非导电材料在第一金属壳体1021和第二金属壳体1022之间形成。
为减少如上面提到的由于使用非导电壳体的外观设计的品质劣化,非导电壳体的颜色与金属壳体1021、1022和1023的颜色相似。第一金属壳体1021和第二金属壳体1022之间隔开的距离均匀,并以预设宽度形成狭缝,使得非导电壳体1025可以位于狭缝中。作为第一金属壳体1021和第二金属壳体1022之间的空间的狭缝被注塑的非金属材料(换言之,非导电材料)填充,仅形成非导电壳体1025。
在形成非导电壳体1025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提供延伸的部分以覆盖第一壳体1021和第二壳体1022的内表面。
第一金属壳体1021和第二金属壳体1022可以在相对于移动终端的垂直方向排列。狭缝和非导电壳体1025可以在相对于移动终端的水平方向延伸。
如果提供了三个或更多金属壳体1021,第一金属壳体1021被排列在中间部分,并且第二金属壳体1022被排列在上部,且第三金属壳体被排列在下部。那么,第一非导电壳体1025被排列在第一金属壳体1021和第二金属壳体1022之间,且第二非导电壳体1026被排列在第一金属壳体1021和第三金属壳体1023之间。
作为用户输入单元123的另一示例,后输入单元(未示出)可以位于终端主体的后表面上。后输入单元能够由用户操纵以将输入提供给移动终端100。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使用输入。例如,用户可以使用后输入单元以提供用于从第一或者第二音频输出模块152a或者152b输出的电源开/关、开始、结束、滚动、控制音量级的输入,切换到显示单元151的触摸识别模式等等。后输入单元可以被配置成允许触摸输入、推动输入或者其组合。
后输入单元可以被设置成在终端主体的厚度方向中重叠前表面的显示单元151。作为一个示例,后输入单元可以被设置在终端主体的后表面的上端部分上,使得当用户使用一只手抓住终端主体时用户能够使用食指容易地操纵它。可替选地,后输入单元能够被定位在终端主体的后侧的至多任何位置处。
包括后输入单元的实施例可以实现后输入单元中的第一操纵单元123a的功能的一些或者全部。这样,在其中从前侧省略第一操纵单元123a的情形下,显示单元151能够具有更大的屏幕。
作为又一个替选,移动终端100可以包括手指扫描传感器,该手指扫描传感器扫描用户的指纹。因此,控制器180可以使用通过手指扫描传感器感测的指纹信息作为认证过程的一部分。手指扫描传感器可以被安装在显示单元151或者用户输入单元123中。
麦克风122被示出为位于移动终端100的末端处,但是其它位置是可能的。如有必要,多个麦克风可以被实现,利用这样的布置允许接收立体声音。
接口单元160可以用作允许移动终端100与外部设备对接的路径。例如,接口单元160可以包括用于连接到另一设备(例如,耳机、外部扬声器等)的连接终端、用于近场通信的端口(例如,红外数据协会(IrDA)端口、蓝牙端口、无线LAN端口等)、或者用于将电力供应到移动终端100的电源终端中的一个或多个。接口单元160可以以用于容纳诸如订户标识模块(SIM)、用户标识模块(UIM)、或者用于信息存储的存储器卡的外部卡的插槽的形式来实现。
第二相机121b被示出为位于终端主体的后侧处,并且包括与第一相机单元121a的图像捕获方向大体上相反的图像捕获方向。如有必要,第二相机121b可以可替选地位于其它位置,或者使其可移动,以便于具有与被示出的图像捕获方向不同的图像捕获方向。
第二相机121b可以包括沿着至少一条线布置的多个透镜。多个透镜也可以以矩阵配置来布置。相机可以被称为“阵列相机”。当第二相机121b被实现为阵列相机时,可以使用多个透镜以各种方式捕获图像以及图像具有更好的质量。
如在图1C中所示,闪光灯124被示出为与第二相机121b相邻。当通过相机121b捕获主题的图像时,闪光灯124可以照明主题。
如在图1B中所示,第二音频输出模块152b能够位于终端主体上。第二音频输出模块152b可以结合第一音频输出模块152a来实现立体声功能,并且也可以被用于实现用于呼叫通信的扬声器电话模式。
用于无线通信的至少一个天线可以位于终端主体上。天线可以被安装在终端主体中或者通过壳体形成。例如,配置广播接收模块111的一部分的天线可以缩回到终端主体中。可替选地,使用被附接到后盖103的内表面的膜、或者包括导电材料的壳体,可以形成天线。
用于将电力供应到移动终端100的电源单元190可以包括电池191,该电池191被安装在终端主体中或者可拆卸地耦合到终端主体的外部。电池191可以经由连接到接口单元160的电源线缆来接收电力。此外,使用无线充电器以无线方式能够对电池191充电。通过电磁感应或者电磁谐振可以实现无线充电。
后盖103被示出为耦合到用于屏蔽电池191的后壳体102,以防止电池191的分离,并且保护电池191免受外部冲击或者外来物质的影响。当从终端主体可拆卸电池191时,后壳体103可以被可拆卸地耦合到后壳体102。
电磁感应或电磁谐振允许电池在电流在电力接收线圈中流动时充电,电力接收线圈被安排在由在电力供应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形成的磁场区域中。换言之,电池利用以电磁谐振方式的感应电再充电。电磁谐振利用低频段信号,且目前使用的频段根据两个标准。
根据WPC标准,使用从110kHz到205kHz的频段。根据PMA标准,从118kHz到357kHz的频段。
这样的电磁谐振具有良好的充电性能的优点。然而,存在如果电力供应线圈和电力接收线圈之间的位置关系(电力供应线圈和电力接收线圈的位置关系在电磁感应或电磁谐振中很重要)在接合点之外或者两者距离远则充电失败的缺点,。
图2是描述根据本公开的通过电磁感应或电磁谐振为移动终端实现的无线充电的图。电磁谐振是被配置为以生成在电力供应线圈中以谐振频率振荡的磁场、且将电力仅发送给以相同的谐振频率设计的电力接收线圈的方式为电池再充电的技术。
在图中,左边部分是电力供应模块。电力供应模块中左边提供配置为接收电力且允许电流在其中流动的电力供应线圈(TX圈)和配置为当线圈中电流流动时允许电流在其中流动且辐射与谐振频率相对应的电磁波的发射器(TX天线)。
在图中,右边部分是电力接收模块。电力接收模块包括接收器(RX天线),该接收器具有与发射器(TX天线)的谐振频率相同的谐振频率。
当电流在电力接收器(RX天线)中流动时,无线充电线圈(RX圈)被配置为允许电流流动以便对电池再充电。被配置为使用同样谐振频率的信号发送电力的发射器和接收器被称为谐振器。
谐振器(发射器(TX天线)和接收器(RX天线))包括用于匹配谐振频率的匹配电路。匹配电路具有一个或多个电容器以调节发射器(TX天线)和接收器(RX天线)的阻抗。
电磁谐振指的是其中当具有与外部生成的频率相等的自然频率的对象一起振荡时,外部产生的频率的振荡幅度变宽的现象。具有相同自然频率的谐振器被安装在充电器和设计为在充电器中被再充电的设备中以利用电磁谐振。通过使用谐振器,振荡幅度变宽,且使用电磁谐振的充电方式具有能够远距离执行充电的优点。
电磁谐振的示例性标准是使用7.68MHz的频段的A4WP。电磁谐振可以根据谐振器的位置有不同的功能。在使用金属壳体1021的情况中,存在谐振性能劣化的缺点。
后盖103被示出耦合到用于遮蔽电池191的后壳体102以防止电池191分离,保护电池191免受外部影响或外来杂质。当电池191可从终端主体拆卸时,后盖103应被可拆卸地耦合到后壳体102。
用于保护移动终端100的外观或用于辅助或扩展移动终端100的功能的附件也可以被提供在移动终端100上。作为附件的一个示例,可以提供用于遮盖或容纳移动终端100的至少一个表面的盖或者袋。上述盖或者袋可以与显示单元151配合以扩展该移动终端100的功能。另一个附件的示例是用于辅助或扩展对触摸屏的触摸输入的触摸笔。
图3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线圈210的透视图。在使用电磁谐振的情况中,谐振器230被配置为以电力发送设备的谐振频率谐振,且无线充电线圈210被配置为由于电流在谐振器230中流动允许电流在其中流动。
谐振器230被排列在与非导电壳体1025重叠的区域,换言之,由非导电壳体1025覆盖的区域。并且,谐振器230可以在相对于非导电壳体1025的外观的水平的方向中延伸。
同时,无线充电线圈210不直接受外部电磁波影响,但经由谐振器230发送电流。相应地,无线充电线圈210可以被排列在被第一金属壳体1021遮挡的区域。可以提供一对谐振器230,且该对谐振器230需要与电力发送设备发送的谐振频率阻抗匹配。
图4是图示根据本公开的线圈210的两端的放大的透视图。谐振器230连接到主板185或第一金属壳体1021(见图4(a)),且其包括匹配电路235(见图4(b))。匹配电路235具有用于阻抗匹配的预设电容值的电容。
谐振器230可以具有预设阻抗值,使得可以根据频率确定容性电抗和感性电抗。容性电抗和感性电抗可以确定总的电抗值。
当谐振器230连接到第一金属壳体1021时,第一金属壳体1021实际上可以执行功能以收谐振频率,且可以提高无线充电性能。当谐振器230连接到主板185的接地时,主板185的接地连接到第一金属壳体1021。当主板185与第一金属壳体1021电气绝缘时,谐振器230连接到第一金属壳体1021。
图5是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线圈210的无线充电性能的图,且示出S-参数。图5(a)示出没有提供谐振器230时的无线充电效率,且图5(b)示出提供有谐振器230时的无线充电效率。
S参数指的是在RF中使用的电路结果值,且表示在频率分布中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比率。S11指的是反射系数,表示通过反射输入信号而输出的值。它表示随着反射值变小,发送的电力变大。换言之,由于S11有较小的值或位于图中较低的区域,可以理解为无线充电性能更有效率。
S21指的是传输系数,传输系数表示通过外部电力供应设备发送的能量或电力的传输效率。随着传输比率变大,传输效率变高。由于S21有更大的值或位于图中上部区域,所以传输效率变高。
图5示出了在特定频率区域的刚性峰值。具有急剧变化值的区域是谐振频率。匹配电路235和谐振器230的长度和厚度可以调节以在无线充电频段中形成刚性峰值。
图6到图9是图示线圈210和谐振器230的多种示例的概念图。作为基本的示例,如图3所示提供一个线圈210和一个谐振器230。改变线圈210和谐振器230的数量以使得实施不仅无线充电而且用于诸如NFC的短程无线技术的天线。
当提供多个线圈和多个谐振器时,术语第一、第二等可以被用来彼此区分线圈或谐振器。图6中示出的一个示例示出一对线圈210和一对谐振器230。第一线圈210是如在图3的示例中提到的用于无线充电的线圈,并且被排列在与第一金属壳体1021相对应的位置。从图6中示出的移动终端的后表面观看对应于第一金属壳体1021的位置表示第一金属壳体1021与第一线圈210重叠的位置。
在这个实例中,第一谐振器230被安排在与非导电壳体1025相对应的位置,使得第一谐振体230可以不与第一金属壳体1021或第二金属壳体1022重叠。在示例中,进一步提供排列在第二金属壳体1022中的第二线圈220。第二线圈220应被排列在第二金属壳体1022中不是必须的。作为选择,如图8所示,第二线圈220可以与第一线圈一起被排列在第一金属壳体1021中。
当第一线圈210被用于无线充电时,第二线圈220被用于短程无线通信。第一线圈210接收的电磁波的谐振频率为7.68MHz,第二线圈220接收的电磁波的谐振频率是13MHz。由于上述谐振频率彼此不同,用于与第一线圈210的操作有关的谐振器的匹配电路235与用于与第二线圈220的操作有关的另一个谐振器的另一个匹配电路不同,使得谐振器可以分别地具有不同的阻抗。
因此,如图6所示,一对谐振器可以被排列在与非导电壳体相对应的位置。第一谐振器包括与7.68MHz的频率相对应的第一匹配电路235,且第二谐振器240包括与13MHz的频率相对应的第二匹配电路245。
第一谐振器230和第二谐振器240二者可以都连接到第一金属壳体1021。作为替选的示例,第一谐振器230和第二谐振器240中的一个可以连接到第一金属壳体1021,另一个可以连接到第二金属壳体。作为另一替选的示例,第一谐振器230和第二谐振器240二者可以都连接到主板185。在这个实例中,第一金属壳体1021充分大,且连接到第一金属壳体1021的两个谐振器230、240可以提高电磁波接收效率。
作为又一替选的示例,可以提供如图7中示出的一个谐振器,且该谐振器可以被用作用于第一线圈210的谐振器且被转换为用于第二线圈220的谐振器。图7中示出的第一谐振器230包括选择性地连接到第一匹配电路235或第三匹配电路236的开关238。当第一线圈210操作时,第一谐振器230被连接到第一匹配电路235。当第二线圈220操作时,第一谐振器230被连接到第三匹配电路236。
连接到第三匹配电路236的第一谐振器230具有与连接到第二匹配电路245的第二谐振器240的谐振频率相等的预设谐振频率。
在图8中示出的示例中,第一金属壳体1021包括三个金属壳体,第一非导电壳体1025被排列在第一金属壳体1021和第二金属壳体1022之间,且第二非导电壳体1026被排列在第一金属壳体1021和第三金属壳体1023之间。第一谐振器230可以被排列在与第一非导电壳体1025相对应的位置,且第二谐振器240可以被排列在与第二非导电壳体1026相对应的位置。
第一谐振器230和第二谐振器240的位置以及第一线圈210和第二线圈220的位置可以改变。作为替选的示例,不是第一线圈210的中心与第二线圈220的中心相等的线圈类型,第一线圈210可以邻近于第一谐振器230排列,且第二线圈220可以邻近于第二谐振器240排列。
在图9中,提供了第一线圈210和第二线圈220。第一谐振器230和第二谐振器240被排列在与第一非导电壳体1025相对应的位置。
第一谐振器230被连接到第一匹配电路235,且被配置为与第一频率谐振以操作第一线圈210。同时,第二谐振器240包括选择性地连接到第四匹配电路246或第二匹配电路245的开关238。当第二线圈220操作时,第二谐振器240连接到第二匹配电路245。当第一线圈210操作时,第二谐振器240连接到第四匹配电路246。
连接到第四匹配电路246的第二谐振器240具有与连接到第一匹配电路235的第一谐振器230的谐振频率相等的预设谐振。
换言之,第一谐振器230和第二谐振器240二者均被用于提高第一线圈210的充电效率。特别地,当连接到第四匹配电路246时,第二谐振器240连接到第二金属壳体1022,且第二金属壳体1022执行功能以与第一金属壳体1021一起提高谐振性能。
如前文提到的,按照本公开的移动终端的示例可以提高无线通信单元的性能和无线充电性能,无需改变具有金属壳体的外壳的设计。
前述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并且不被视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此描述旨在是说明性的,并且没有限制权利要求的范围。许多替代、修改以及变形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会是显然的。可以以各种方式组合在此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结构、方法以及其它特性以获得附加的和/或替代的示例性实施例。
由于在没有脱离其特性的情况下可以以多种形式实现本特征,所以也应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不受前面描述的任何细节的限制,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应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中限定的范围内被广泛地解释,并且因此旨在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涵盖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和界限或者该范围和界限的等同物内的所有变化和修改。

Claims (13)

1.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包括第一金属壳体、第二金属壳体和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和所述第二金属壳体之间的第一非导电壳体;
位于所述外壳中的电池;
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线圈位于所述外壳中并且位于被所述第一金属壳体覆盖的区域;
主板,所述主板包括配置为使用在所述第一线圈中流动的电流以再充电所述电池的充电模块;以及
第一谐振器,所述第一谐振器位于被所述第一非导电壳体覆盖的区域,并且包括与第一频率相对应的第一匹配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
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和所述第二金属壳体被定位以在两者之间形成狭缝;
所述第一非导电壳体位于所述狭缝中;以及
所述第一谐振器沿所述狭缝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第一谐振器的两端均连接到所述第一金属壳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主板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电气绝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
所述主板包括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电气连接的接地;以及
所述第一谐振器的至少一端连接到所述主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进一步包括:
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线圈位于所述外壳中,并且被配置为使用具有第二频率的信号执行短程无线通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第二线圈位于与所述第二金属壳体相对应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进一步包括:
第二谐振器,所述第二谐振器位于由所述第一非导电壳体覆盖的区域,所述第二谐振器包括与所述第二频率相对应的第二匹配电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
所述第二谐振器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第一频率相对应的第三匹配电路;以及
所述移动终端进一步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配置为使得所述第二谐振器:
连接到所述第二匹配电路以执行所述短程无线通信;以及
连接到所述第三匹配电路以对所述电池再充电。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第一谐振器进一步包括:
第二匹配电路,所述第二匹配电路与所述第二频率相对应;以及
开关,所述开关被配置为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匹配电路或所述第二匹配电路相连接,
其中所述移动终端进一步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使得所述开关:
将所述第一谐振器连接到所述第一匹配电路以对所述电池再充电;以及
将所述第一谐振器连接到所述第二匹配电路以执行所述短程无线通信。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终端,进一步包括:
第二谐振器,所述第二谐振器位于由所述第一非导电壳体覆盖的区域,并且包括与所述第二频率相对应的第三匹配电路,
其中:
所述第二谐振器进一步包括开关,所述开关被配置为选择性地连接到所述第一金属壳体或所述第二金属壳体;以及
所述移动终端进一步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配置为使得所述第二谐振器:
连接到所述第一金属壳体以执行所述短程无线通信;以及
连接到第二金属壳体以对所述电池再充电。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
所述第二金属壳体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的第一区域;
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位于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相对应的位置;以及
所述移动终端进一步包括:
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的第二区域的第三金属壳体;
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和所述第三金属壳体之间的第二非导电壳体;以及
位于与所述第二非导电壳体相对应的位置的第二谐振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中,所述第一匹配电路包括一个或多个电容器。
CN201610772657.9A 2016-03-03 2016-08-30 移动终端 Pending CN10717223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025937 2016-03-03
KR1020160025937A KR20170103315A (ko) 2016-03-03 2016-03-03 이동 단말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72233A true CN107172233A (zh) 2017-09-15

Family

ID=57132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772657.9A Pending CN107172233A (zh) 2016-03-03 2016-08-30 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9876538B2 (zh)
EP (1) EP3214769B1 (zh)
KR (1) KR20170103315A (zh)
CN (1) CN10717223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81715A (zh) * 2018-04-13 2019-10-25 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屏蔽磁性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42367B2 (en) * 2015-10-13 2018-04-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KR20170103315A (ko) * 2016-03-03 2017-09-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KR102044533B1 (ko) * 2018-01-24 2019-11-14 주식회사 아모센스 무선 전력 충전 계량기
KR101880465B1 (ko) 2017-09-22 2018-07-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CN112152658B (zh) * 2019-06-27 2022-07-0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保护套
US11770473B2 (en) * 2020-05-01 2023-09-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Avoid and react to sudden possibility of damage to receiver in self-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CN112995843B (zh) * 2021-02-09 2023-07-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02079A (zh) * 2011-09-09 2013-03-27 Lg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及其制造方法
CN103199882A (zh) * 2012-01-10 2013-07-10 Lg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
US20140203988A1 (en) * 2012-04-11 2014-07-24 Songnan Yang Integrated antennas for near field coupling integration
CN104767033A (zh) * 2015-03-26 2015-07-08 上海安费诺永亿通讯电子有限公司 近场通讯或无线充电的天线装置与电子设备
EP2897221A1 (en) * 2013-06-14 2015-07-22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Antenna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terminal device
US20160006293A1 (en) * 2014-07-07 2016-01-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through a metal object
KR101584555B1 (ko) * 2015-03-04 2016-01-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및 코일 안테나 모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41671B2 (ja) * 1998-11-30 2001-12-2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高周波誘電体濾波器
KR20100046594A (ko) * 2008-10-27 2010-05-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휴대 단말기
SE534431C2 (sv) 2009-12-21 2011-08-23 Lite On Mobile Oyj En antennanordning
KR101806955B1 (ko) * 2010-05-19 2017-12-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 단말기의 무접점 충전 장치
GB2500136B (en) 2010-10-15 2015-02-18 Microsoft Corp Parasitic folded loop antenna
JP5532191B1 (ja) * 2012-06-28 2014-06-2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通信端末装置
WO2015002359A1 (ko) 2013-07-05 2015-01-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US9325080B2 (en) 2014-03-03 2016-04-26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with shared antenna structures and balun
KR20160145694A (ko) * 2014-04-16 2016-12-20 위트리시티 코포레이션 모바일 장치 분야의 무선 에너지 전송
US10985465B2 (en) * 2015-08-19 2021-04-20 Nucurrent, Inc. Multi-mode wireless antenna configurations
KR20170103315A (ko) * 2016-03-03 2017-09-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02079A (zh) * 2011-09-09 2013-03-27 Lg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及其制造方法
CN103199882A (zh) * 2012-01-10 2013-07-10 Lg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
US20140203988A1 (en) * 2012-04-11 2014-07-24 Songnan Yang Integrated antennas for near field coupling integration
EP2897221A1 (en) * 2013-06-14 2015-07-22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Antenna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terminal device
US20160006293A1 (en) * 2014-07-07 2016-01-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through a metal object
KR101584555B1 (ko) * 2015-03-04 2016-01-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및 코일 안테나 모듈
CN104767033A (zh) * 2015-03-26 2015-07-08 上海安费诺永亿通讯电子有限公司 近场通讯或无线充电的天线装置与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81715A (zh) * 2018-04-13 2019-10-25 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屏蔽磁性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70103315A (ko) 2017-09-13
US20170257148A1 (en) 2017-09-07
EP3214769B1 (en) 2020-04-15
EP3214769A1 (en) 2017-09-06
US20180109295A1 (en) 2018-04-19
US10128915B2 (en) 2018-11-13
US9876538B2 (en) 2018-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17457B (zh) 移动终端
CN107172233A (zh) 移动终端
US11509040B2 (en) Mobile terminal
US9363341B2 (en) Mobile terminal equipped with an antenna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7026326A (zh) 移动终端
US10305165B2 (en) Mobile terminal
US10361743B2 (en) Mobile terminal
US10665926B2 (en) Mobile terminal
KR102176368B1 (ko) 안테나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이동 단말기
CN106207446A (zh) 天线模块及使用该天线模块的移动终端
CN106559526A (zh) 移动终端
CN106159448A (zh) 天线模块和使用天线模块的移动终端
CN107547699A (zh) 移动终端
KR102102644B1 (ko) 이동 단말기
CN109690868A (zh) 移动终端
US10117325B2 (en) Circuit structure having two transmission lines separated by a guard pattern defined by a first longitudinal pattern and second patterns orthogonal to the first pattern
US20170078461A1 (en) Mobile terminal
CN106559610A (zh) 相机模块和与相机模块通信的移动终端
US20190086968A1 (en) Mobile terminal
US20200091586A1 (en) Mobile terminal
KR102153954B1 (ko) 노이즈 저감 안테나
US20180316782A1 (en) Mobile termina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