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领域,特别是装饰照明领域。
背景技术
灯具属于传统领域,各种灯具种类繁多。当LED出现后,以LED为光源的灯具也是层出不穷。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照明、尤其是装饰照明有了越来越高的需求,而这种需求目前还没有得到完全满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灯具,包括发光装置,用于发射平行光束;还包括位于发光装置光路后端的弧面反射镜阵列,包括多个平面反射镜,该多个平面反射镜沿一个弧面排列成阵列,从发光装置出射的光经过弧面反射镜阵列反射后形成多个子光束,该多个子光束照射于目标面形成多个子光斑;弧面反射镜阵列上包括密集区和稀疏区,密集区的单位面积平面反射镜的数量大于稀疏区的单位面积平面反射镜的数量,且密集区内的平面反射镜上出射的子光束入射于目标面的平均入射角大于稀疏区内的平面反射镜上出射的子光束入射于目标面的平均入射角。
弧面反射镜阵列反射平行光束可以实现多光点的装饰效果,而弧面反射镜阵列上密集区和稀疏区的设置使得多光点的点阵在不同位置有更加接近的光点密度,视觉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表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灯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灯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表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灯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表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灯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a表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灯具中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5b表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灯具中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6a表示了图5a所示实施例中荧光在透明导热衬底中扩散的光路;
图6b表示了图5a所示实施例中荧光涂层的正视图;
图7a表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灯具中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7b表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灯具中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7c表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灯具中荧光涂层和光阑片的正视图;
图8a表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灯具中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8b表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灯具中荧光涂层的正视图;
图9a表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灯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9b表示了图9a实施例的灯具中光源结构示意图;
图10a表示了图9a实施例灯具中另一种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10b表示了图10a实施例中光束的在荧光片两侧的演变;
图11表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灯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2表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灯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3a表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灯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3b、13c和13d分别表示了图13a实施例中几种可能的弧面反射镜阵列中平面反射镜的排列方式;
图14表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灯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15表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灯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出一种灯具,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灯具包括光源119和光准直元件113,其中光源119包括激光二极管111和荧光片112,激光二极管111发出的激光121聚焦于荧光片112并激发荧光片发出荧光122和123。光准直元件113用于接收光源119发出的光并将其准直形成准直光124出射,该光准直元件的有效口径相对光源发光点的张角为A,A不大于60度。也就是说,光准直元件113只收集了光源119发出的与光轴夹角在30度以内的光线122,而没有接收与光轴夹角大于30度的光线123,这部分与光轴夹角大于30度的光能量浪费掉了。对于朗伯光源(即均匀发光光源)来说,与光轴夹角在30度以内的光的能量只占总能量的25%,对于本发明的灯具来说,光准直元件113的光收集效率是很低的。由于在本领域中,光效低意味着出射光能量低,也意味着照明效果差,因此这样低的收集效率不是本领域的常规设计。然而本发明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发明人通过实验发现,光收集元件的有效口径对光源发光点的张角越小,经过光收集元件的光束就越准直,而同时中心光强是并不变小的。也就是说减少了光准直元件对光源发光点的张角所损失的光,都是经过光准直元件后角度较大的光,而中心的光强并没有降低。这显然与光学教科书上的结论并不相同,因为在光学教科书上所讲只要光源放置在透镜的焦点上无论多大角度的光线都可以得到准直,因此减小收集角度也会减小中心光强。
对于以上实验发现发明人并没有很好的理论解释,但在实践中确实发现只收集利用光源中心角度的光能量并不降低中心光强,同时准直光束的角度可以变小。
经典光学理论告诉我们,在光准直系统中准直光的准直程度与光源的发光光斑尺寸成反比,即发光光斑越大,准直程度越低。在本发明中,激光二极管发出的激光聚焦于荧光片,由于激光是由很小的发光芯片发出的相干光,可以形成非常小的发光光斑,这样根据光学理论就可以形成高度准直的光束。同时利用发明人所发现的实验结论,控制光准直元件对光源发光点的张角小于60度,这样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准直光束的准直度。这样就可以得到高度准直的出射光束,在几米甚至几十米外都不会明显扩散变大。这样的光束在装饰照明中有很多用处。
优选的,光准直元件对光源发光点的张角小于30度,这样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准直光束的准直度。
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就举例了一个在装置照明中的应用。在该实施例的灯具中,还包括位于光准直元件光路后端的弧面反射镜阵列214,包括多个平面反射镜214a-214e,该多个平面反射镜沿弧面排列成阵列。从光准直元件出射的准直光束224入射到该弧面反射镜阵列214后,各个平面反射镜214a、214b、214c、214d、214e分别接收了一小部分光并将其反射而形成多个子光束225,每一个子光束也都是平行光束。由于多个平面反射镜沿一个弧面排列,因此每一个反射镜的法线方向都略有变化,这样由其反射出的多个子光束的方向也不同。又由于准直光束224是高度准直的,平面镜不改变光的准直度,因此每一个子光束也是高度准直的。这样多个高度准直的子光束会在远处(例如几米外)形成多个小光点,实现“满天星”的装饰照明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满天星”装饰效果的关键在于每一个光点要足够小而且亮,这就要求准直光束224的准直度要足够高,而且中心光强足够大。而正是因为前述的原因,本发明图1所示实施例所产生准直光束同时具有准直度高和中心光强大的特点。
前述的实施例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从光源到光准直元件的光路径很长,这是由于光准直元件对光源发光点的张角小所决定的,这段光路径的长度约等于光准直元件的口径除以张角(弧度),张角越小则这段光路径越长。这就使得整个系统变得细长,在应用中不太方便。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解决了这个问题。与图1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两片反射镜316a和316b。从光源发出的光322先后经过反射镜316a和316b的反射而弯折两次,再入射于光准直元件313。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光路在一个方向上过长,而是经过反射镜的反射后使得总体光路在两个方向上呈现比较均衡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了两片反射镜,而实际上使用一片或者三片或更多反射镜,也可以实现减少光路长度的目的。
本实施例与图1所示实施例另一个不同点在于,还包括位于光源和光准直元件313光路之间的光阑315a和315b,光阑包括透光孔315c,光源发出的光中只有322部分光能通过该光阑的透光孔315c,这部分光完全覆盖光准直元件的有效口径。而光源发出的其余光323则被光阑挡住。这样可以减少无效的光323变成杂散光而影响注射光的装饰效果。
在以上实施例中,光准直元件都是一片透镜,光源发出的部分光入射于该透镜并经过其折射后准直出射。透镜可以是球面或非球面的,优选的为非球面的透镜,这样可以实现更佳的准直度。由于透明材料的折射率随光波长变化,因此光源发出的光经过透镜折射后会出现色散现象。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光准直元件还可以使用反射的方式将入射光反射形成准直光,如图4所示。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光准直元件413是一片弧形反射板,光源发出的光422入射后被其反射形成准直光424出射。具体而言,该反射板在图4中的纸面平面上的截线是抛物线的一段,该抛物线以光源的发光点为焦点;该反射板在图4中的垂直纸面、平行入射光光轴的平面上的截线是圆形的一段,且该圆形以光源的发光点为圆心。也可以理解为,以光源发光点为焦点的一段抛物线,以过光源发光点且垂直于光源发光光轴的轴线RX为对称轴旋转一段,得到本实施例的反射板。
与使用透镜不同的是,弧形反射板不存在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色差,因此出射光的颜色均匀性更好。可以理解,除了透镜和弧形反射板,其他光准直元件在本发明中也都是可以使用的。
在前述实施例中,激光聚焦于荧光片并激发荧光片产生荧光,而荧光会向各方向各向同性的发射,因此会有一半左右的光能量面向光源发射从而造成光损失。以下从图5到图10的实施例针对光源和荧光片结构做了进一步的优化和解释。
在图5a所示的实施例中,荧光片包括透明导热衬底512a和依附于该衬底表面的荧光涂层512b,激光二极管511发出的激光521穿过该透明导热衬底512a后聚焦于荧光涂层512b。透明导热衬底可以由蓝宝石、金刚石或碳化硅这样的透明的导热材质制作,可以帮助荧光涂层散热。透明导热衬底表面上镀有透射激光并至少部分反射荧光的光学薄膜,这样面向激光二极管发射的荧光至少部分的可以被该光学薄膜反射而面向光准直元件发射,从而有效提升了光源的发光效率。优选的,该光学薄膜镀在透明导热衬底512a面向荧光涂层的表面上,即光学薄膜位于透明导热衬底和荧光涂层之间。这样荧光涂层发出的光不用穿过透明导热衬底就可以被光学薄膜直接反射,减少了光的横向扩散。
在图5b所示的实施例中,更优选的,还包括位于荧光片光路后端紧贴荧光片放置的滤光片517,用于透射发光半角小于等于A/2的荧光并至少部分反射发光半角大于A/2的荧光。如前所述的,由于光准直元件只能接收光源发出的发光半角小于等于A/2的荧光,这部分有效光会直接透射滤光片517,而其余的无效光将被反射回荧光片,这部分光经过荧光片散射和反射后会再次出射,其中部分会由于散射作用改变方向并在发光半角小于等于A/2的范围内得以出射,其余光则再次被滤光片517反射返回荧光片进行散射和反射。也就是说,原本的无效光经过滤光片517的反射后会部分得到再利用成为有效光,从而提升光源的能够入射到光准直元件上光的能量,也就是提升了系统效率。
在图5a和图5b所示的实施例中,存在光在透明导热衬底中扩散的问题,如图6a所示。激光621穿过透明导热衬底612a后聚焦于荧光涂层612b并激发其发射荧光。在图6a中荧光631和632以实线箭头表示,而剩余的没有被荧光涂层吸收的激光633用虚线箭头表示。即使存在图5a实施例中所述的光学薄膜,该光学薄膜也不能完全阻挡住荧光,因此除了直接出射的荧光631之外,仍然会有部分荧光632进入到透明导热衬底中。这部分荧光632中入射角较大的部分会在透明导热衬底612a的另一个相对的表面上发生全反射并再次回到荧光涂层所在的表面,并至少部分出射。这样,在荧光涂层表面就会形成如图6b所示的光能量分布。图6b是荧光片面向发光方向看过去的正视图。其中激光聚焦入射荧光涂层的光斑位置对应于中心光斑641,这里是能量最高也是最亮的部分,大部分光从这里直接出射,这个区域称为激发区,即激光直接激发发光的区域。激发区以外的区域称为非激发区,即没有被激光直接激发发光的区域。在非激发区内,图6a中所示的进入透明导热衬底中扩散的荧光632会在远离中心光斑641一段距离后在外围形成扩散光环643;在中心光斑641和扩散光环643之间在存在暗环642,以及在扩散光环643之外存在的暗区域644。可见在非激发区内至少又包括两个区,围绕激发区641并与激发区相邻的环形暗区域642,和与激发区不相邻的外围区域。这两个区域的交界处——也就是扩散光环643的内圆处的位置容易计算得到。根据几何光学可知,这里对应于刚好能在透明导热衬底下表面发生全反射的荧光的入射位置。发生全反射的荧光的最小入射角θ等于:θ=arcsin(1/n),其中n是透明导热衬底的折射率。例如对于蓝宝石材质的透明导热衬底,n=1.765,那么容易计算得到θ=34.5度。参考图6a,入射角为θ的荧光在透明导热衬底中反射一次所传播距离L等于L=2dtgθ,其中d是透明导热衬底的厚度。为了后面叙述方便,定义L为特征距离。环形暗区域642与扩散光环643的交界处到激发区中心的距离是特征距离。特征距离与透明导热衬底的材质和厚度有关,例如对于0.3mm厚度的蓝宝石材质的透明导热衬底,特征距离等于0.41mm。
可以理解,中心光斑(激发区)641是用于照明或装饰照明的主要作用者,而扩散光环643作为杂散光则会对这个照明或装饰照明起到破坏效果的作用,因此应该减少扩散光环643的发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使用至少两种技术手段。在下面的实施例中予以说明。
在图7a所示的实施例的灯具中,还包括位于荧光片光路后端紧贴荧光片放置的光阑片717,光阑片717包括透光区717a和遮光区,两者紧密相邻,透光区717a对准激光聚焦于荧光片的聚焦点。在该实施例中,激光721透射透明导热衬底712a后聚焦于荧光涂层712b,而光阑片717紧贴荧光涂层712b放置且其透光区717a对准了激光721聚焦于荧光涂层712b的激发区,同时透光区的边缘上至少存在一个点到激发区中心的距离小于特征距离。这样激发区发出的有效光至少部分可以透过透光区717a并最终实现装饰照明目的,同时扩散光环至少部分在透光区以外,扩散光环发出的光会至少部分的被遮光区遮住,达到减少杂散光的作用。优选的,扩散光环全部在光阑片的透光区以外,此时透光区的边缘上所有的点到荧光片激发区中心的距离都小于特征距离,这样扩散光环发出的光将全部被遮光区遮挡从而不会影响装饰照明效果。
图7a所示的实施例中光阑片717使用了一片不透明的片材上打孔以实现透光区717a。这是光阑片的一种制造方法,这种方法的局限在于打孔的孔径很难做的很小,而不透明片材本身的厚度也会对透光区内传播的光形成吸收、反射等影响。更加优选的,如图7b所示,光阑片717由透明材质制成,其中遮光区717b由遮光镀膜形成,该镀膜吸收或反射入射光。用于制作光阑片的透明材质可以有多种选择,玻璃、石英、蓝宝石等都可以。在其上需要实现遮光区的部分镀遮光镀膜,没有镀膜的部分就是透光区717a,这样的好处有多个。首先可以使用半导体工艺实现,透光区的尺寸、形状几乎没有限制,而且成本低廉。其次是遮光镀膜的厚度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也不会影响透光区内透射的光的传播。遮光镀膜可以镀金属反射膜或吸收膜,也可以镀非金属膜,这是非常成熟的工艺。优选的,光阑片镀有遮光镀膜的一面紧贴荧光涂层712b,这样两者之间没有光线的传播距离,光阑遮挡光的区域就更准确。
优选的,光阑片镀有滤光膜,该滤光膜用于透射发光半角小于等于A/2的荧光并至少部分反射发光半角大于A/2的荧光,这样就可以将发光半角大于A/2的无效荧光进行再利用,使更多的光入射到光路后端的光准直元件的有效口径内。当然在本实施例中,光准直元件也可以设计成收集光源发出的更大角度的光,这显然并不影响本实施例中光阑片所起的作用和有益效果。
在前述的图7a和图7b所示的实施例中,并没有对透光区的最小尺寸给出限制。一般来说为了达到最大化的将荧光片上的激发区发出的光出射的目的,光阑片的透光区显然在对准荧光片的激发区的同时,应大于并完全覆盖荧光片的激发区,以保证激发区发出的所有光都得以从透光区出射。然而在另外一些装饰照明的场合,考虑到从光阑片透光区出射的光会在最终形成装饰照明效果的区域上成像,因此透光区形状可以为圆形、五角星形、十字星、心形、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或椭圆形,并且可能小于荧光片的激发区,以实现更加丰富的装饰效果。例如图7c所示的情况,光阑片717上的透光区是十字星形的区域717a,其余区域为遮光区717b,透光区717a对准了荧光涂层的激发区741。这样虽然激发区741发出的光有很大的部分被遮光区遮挡了而不能出射,但是在最终的装饰照明区域会呈现一个明亮的十字星形,实现了特殊的装饰效果。在这个实施例中,透光区717a也并没有局限于荧光涂层的激发区内部,其十字星的四个角的尖部也伸出了荧光涂层的激发区741以外,以实现在尖部变暗的效果。由这个例子可见,透光区与荧光片的激发区两者必须对准,但是两者的大小和具体位置关系并不是固定的,要根据实际所要实现的装饰效果来设计和决定。例如,光阑片的透光区也可以小于荧光涂层的激发区,这时就可以保证透光区出射的光都是最亮的,所形成的光斑边缘会有一个明显的明暗分界线。
上述图7a到图7c所示实施例中描述了减少扩散光环发光的一类方法,下面以图8a和图8b所示的实施例说明另一类方法。图8a是该实施例中光源的结构示意图,图8b是荧光涂层的面向发光方向看过去的正视图。在该实施例中,参考图8b,在荧光涂层812b的非激发区中至少部分涂有吸光涂料812c,该涂有吸光涂料的部分中至少包括一个区域,该区域中心到激发区中心的距离等于特征距离,那么这个区域必然至少部分覆盖扩散光环643,也就达到了减少扩散光环发光的目的。优选的,吸光涂料为油性涂料,其好处是对于亲水的荧光涂层来说,油性涂料的涂覆范围容易控制,不会在荧光涂层中大面积的扩散。
显然,为了完全去除扩散光环的影响,荧光涂层上涂有吸光涂料的部分应完全覆盖扩散光环,在实际操作中就是涂有吸光涂料的部分812c应覆盖荧光涂层上以激发区中心为圆心并以特征距离为半径的圆形区域以外的部分,也就是覆盖图8b中843以及其外围的区域。
而对于与激发区相邻的环形暗区,这部分可以涂吸光涂料也可以不涂吸光涂料,因为本身这部分区域也几乎不发光。考虑到吸光涂料在涂覆过程中有在荧光涂层中扩散的过程,因此该环形暗区刚好可以作为涂覆吸光涂料的缓冲区,图8b就是这种情况下荧光涂层的正视图。在本实施例中,环形暗区842外围的扩散光环843被吸光涂料完全覆盖,吸光涂料812c必然会部分的扩散进入该环形暗区842(缓冲区),同时由于该环形暗区842的分隔,扩散的吸光涂料又不会扩散到中心的激发区841。因此该环形暗区842会分成两部分,远离激发区的部分会涂有吸光涂料,而靠近激发区的部分不会涂有吸光涂料。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位于荧光片光路后端紧贴荧光片放置的滤光片(图中未画出),用于透射发光半角小于等于A/2的荧光并至少部分反射发光半角大于A/2的荧光。这样就可以将发光半角大于A/2的无效荧光进行再利用,使更多的光入射到光路后端的光准直元件的有效口径内。当然在本实施例中,光准直元件也可以设计成收集光源发出的更大角度的光,这显然并不影响本实施例中吸光涂料所起的作用和有益效果。
在以上实施例中,荧光片都是由透明导热衬底和涂覆在其表面的荧光涂层构成。如图6a和相关说明所述的,这种情况下存在部分荧光在透明导热衬底中传导并扩散的问题。实际上,还有另一种方式实现荧光片。下面的实施例对此予以说明,其结构示意图如图9a所示。
在本实施例的灯具中,荧光片可以以反射的形式受激发射荧光。激光二极管911发射激光921,该激光921聚焦入射于荧光片912并激发其发射荧光。具体而言,光源的结构如图9b所示,荧光片包括反射衬底912a和涂覆于反射衬底表面的荧光涂层912b,激光二极管911发出的激光921入射于荧光涂层912b,由于反射衬底的作用,荧光涂层只能背向反射衬底的方向发射荧光。可以理解,如果激光921垂直的入射于荧光涂层912b,则后者发射的荧光就正对着激光二极管出射,不能形成光输出。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激光921的光轴与荧光涂层912b平面法线的夹角大于A/2,这时就会有半角大于A/2的光束922从侧面泄露出来,光准直装置913就可以对其进行收集和准直。这种方法中不存在透明导光层,也就不可能存在荧光的横向扩散,光可以更加集中。
优选的,激光光轴与荧光涂层平面法线的夹角为45度。如图10a所示,激光1021的光轴与反射衬底1012a和其表面的荧光涂层1012b的夹角为45度,参考图10b,那么圆形截面的激光束1021投射到荧光涂层平面时就变成了近似椭圆形的激发光斑,并激发出同样形状的荧光发光光斑1041,而光路后端的光准直元件接收该荧光发光光斑1041发出的光时也是从45度的方向上接收的,因此在光准直元件接收方向看去近似椭圆的荧光发光光斑又会重新投影成为圆形的荧光光束1022,从而最终形成圆形的光斑。圆形光斑具有比较好的装置效果,且比较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在前述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光源和光准直装置的几种实现形式,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则说明了如何利用这样的发光装置(包括光源和光准直装置)配合一个弧面反射镜阵列实现“满天星”的装饰照明效果。在该实施例中多个平面反射镜沿一个不规则的曲面排列。在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区别在于,多个平面反射镜1114a和1114b等分布在一个凸面1114x表面,每个平面反射镜的法线方向与其所在的凸面在这个位置的法线方向相同,显然每个平面反射镜的法线方向,以使得其反射形成的多个子光束的方向不同。
图12所示的实施例的灯具中,位于发光装置(包括和光准直元件)光路后端的凹面反射镜阵列,包括多个平面反射镜1214a和1214b等,该多个平面反射镜沿一个凹面1214x排列成阵列,从发光装置出射的光经过凹面反射镜阵列反射后形成多个汇聚的子光束1225。几何光学告诉我们,任何凹面反射镜都可以将准直的光束反射成为汇聚的光束,而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平面反射镜1214a和1214b的法线方向与其所在的凹面在这个位置的法线方向相同,因此多个平面反射镜1214a和1214b等将凹面连续变化的法线方向变成离散变化的,多个平面反射镜1214a和1214b等所反射形成的多个子光束则是汇聚的。在本实施例的灯具中,还包括壳体1218,凹面反射镜阵列位于该壳体1218内,壳体1218表面包括一个透光区1218a,多个子光束汇聚于透光区1218a并从透光区穿出到壳体外。由于子光束是汇聚的,这些子光束的汇聚位置的面积显然会小于凹面反射镜阵列的尺寸,因此透光区也可以比较小就能够允许子光束全部透过,具体来说透光区至少在一个方向维度上的尺寸小于凹面反射镜阵列在该方向维度上的尺寸。从产品角度,小的透光区可以给人感觉所有的子光束都是从一个点出射出来,而且从该透光区向内不容易看穿壳体1218内部的所有构造,外观效果好。
优选的,壳体表面的透光区1218a的形状外接于多个子光束穿过透光区时形成的总光斑的包络,这样透光区既可以保证所有子光束都能够穿过透光区,又能够保证透光区的面积最小化。优选的,壳体表面的透光区呈圆形、五角星形、水滴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心形、正六边形或三角形,以实现更好的外观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凹面1214x为球面或椭球面,凹面1214x也可能在两个相互垂直的维度上的曲率不同,以实现反射后不同的光点分布。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灯具还包括马达(图中未画出),用于驱动弧面反射镜阵列转动。该转动是沿着凹面1214x中心的法线方向AX圆周转动的,随着凹面的转动和每一个平面反射镜1214a和1214b等的转动,经过凹面反射镜阵列反射形成的子光束也会跟着转动,形成转动的多个小光点,构成更丰富的视觉效果。当然,马达也可以驱动弧面反射镜阵列进行其它周期性运动,以实现其它视觉效果。
显然在此实施例中,发光装置不一定要采用图1所示的光源和光准直元件的结构,只要发光装置能够发射准直光束,就可以实现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图13a所示的实施例是在图12的实施例中的进一步改进。在本实施例的灯具中,位于发光装置光路后端的凹面反射镜阵列包括多个平面反射镜,该多个平面反射镜沿一个凹面排列成阵列,从发光装置出射的光经过该凹面反射镜阵列反射后形成多个子光束1325u、1325v和1325w等,该多个子光束照射于目标面1351形成多个子光斑。
很明显,子光束1325u入射于目标面1351的入射角(入射光线与目标面在入射点法线的夹角),大于子光束1325w入射于目标面1351的入射角。假设凹面反射镜阵列中,单位面积的平面反射镜个数(即平面反射镜的密度)是均匀的,那么由于投射角度的影响,子光束1325u在目标面1351形成的光点到相邻子光束在目标面1351形成的光点的距离,就必然大于子光束1325w在目标面1351形成的光点到相邻子光束在目标面1351形成的光点的距离。这样在目标面1351上形成的光点阵列就是不均匀的:子光束1325u入射的区域1352u的光点密度小于子光束1325w入射的区域1352w的光点密度。
然而,均匀的光点密度可以实现更好的视觉效果。为了实现更加均匀的光点密度,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凹面反射镜阵列上的区域1314u反射形成子光束1325u,区域1314w反射形成子光束1325w,那么使区域1314u上单位面积平面反射镜的数量(平面反射镜的密度)大于区域1314w的单位面积平面反射镜的数量,就可以至少部分的补偿投射角度带来的相邻光点之间的距离差异。对于子光束1325v和子光束1325w,两者入射于目标面1351的入射角相近,因此可以设置其对应的区域1314v和1314w上平面反射镜的密度相近。
概括来说,凹面反射镜阵列上包括密集区和稀疏区,密集区的单位面积平面反射镜的数量大于稀疏区的单位面积平面反射镜的数量,且密集区内的平面反射镜上出射的子光束入射于目标面的平均入射角大于稀疏区内的平面反射镜上出射的子光束入射于目标面的平均入射角。这样密集区依靠更高的平面反射镜密度,来补偿其反射的子光束在目标面上入射角较大带来的光点距离拉大的影响,使得密集区和稀疏区在目标面上形成的相邻光点距离更接近。在本实施例中,凹面反射镜阵列上区域1314u就是密集区,区域1314w就是稀疏区。在本实施例中,密集区位于凹面上靠近光出射方向的一端,稀疏区位于凹面上远离光出射方向的一端。可以理解,凹面反射镜阵列上可以存在多对密集区和稀疏区。
在本实施例中,采凹面反射镜阵列进行举例。而显然密集区和稀疏区的设置同样可以适用于凸面反射镜阵列(参见图11所示的实施例)以及其他类型的曲面反射镜阵列,其作用方式和规律与曲面的具体形式没有关系。
为了实现弧面反射镜阵列中的密集区和稀疏区,可以有多个方式。密集区和稀疏区内的平面反射镜的大小可以相同,那么如果密集区贴满平面反射镜的话,稀疏区中的平面反射镜之间就必然存在间隔。这种形式在生产中只使用一种平面反射镜进行贴装,生产控制比较容易,但是稀疏区中的平面反射镜之间的间隔就会造成光损失。另一种方式是,密集区上的平面反射镜的面积,小于稀疏区上的平面反射镜的面积,此时稀疏区上平面反射镜也可以密实排列,以更大的平面反射镜来实现较低的平面反射镜密度,同时保证光线尽量多的得到反射出射。
图13b、13c和13d分别列举了可能的平面反射镜的排列方式,其中弧面反射镜阵列的轮廓都是圆形的,其中的小格子就代表各个平面反射镜,而水平方向线和竖直方向的线代表平面反射镜阵列中的反射镜边缘。在图13b中,水平线是均匀的,竖直线左侧稀疏右侧密集,这样就实现了左侧的稀疏区和右侧的密集区。在图13c中,水平线是上侧密集下侧稀疏,竖直线左侧稀疏右侧密集,这样就实现了左下的稀疏区和右上的密集区。在图13d中,水平线是向右侧汇聚,竖直线左侧稀疏右侧密集,这样同样实现了左侧的稀疏区和右侧的密集区。图13b的实现方式中中,稀疏区(左侧)与密集区(右侧)相比,只实现了水平方向上的稀疏,而在竖直方向上的密集程度相同。即密集区上平面反射镜的尺寸,只在水平方向上小于稀疏区平面反射镜的尺寸,在竖直方向上则是相同的。而图13c和图13d的实现方式,与图13b所表现的不同的是,都可以在两个方向维度上实现稀疏(或密集),即密集区上平面反射镜的尺寸,在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上都小于稀疏区平面反射镜的尺寸。这样的视觉效果更好,所以是更加优选的方式。
显然在此实施例中,发光装置不一定要采用图1所示的光源和光准直元件的结构,只要发光装置能够发射准直光束,就可以实现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除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曲面反射镜阵列之外,在发光装置(包括光源和光准直元件)的光路后端还可以包括反射板和马达,马达驱动反射板转动或周期性运动,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反射板1414将发光装置发出的准直光反射出去,马达驱动反射板转动,就可以控制反射光斑的扫描,形成运动光斑的视觉效果。而马达也可以驱动反射板做其它周期性运动,以形成其它的光斑运动方式。
如图15所示的实施例的灯具中,在发射准直光束的发光装置的光路后端包括微镜阵列1514,微镜阵列1514包括多个微镜1514a、1514b等,发光装置发出的光束入射于微镜阵列后反射形成多个子光束。微镜阵列中的微镜1514a和1514b可以被独立控制的进行翻转,这对应于多个子光束的传播方向可以被独立的控制,在目标面(图中未画出)上所形成的光点阵列中的每个点都可以独立的被控制移动,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灯具还包括马达1519,用于驱动微镜阵列转动或周期性运动。这样在目标面上所形成的光点阵列就可以整体的转动或周期性的运动,与每个光点的独立控制运动可以同时进行,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显然在此实施例中,发光装置不一定要采用图1所示的光源和光准直元件的结构,只要发光装置能够发射准直光束,就可以实现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