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26991B - 试验液体收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试验液体收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26991B
CN107126991B CN201710492925.6A CN201710492925A CN107126991B CN 107126991 B CN107126991 B CN 107126991B CN 201710492925 A CN201710492925 A CN 201710492925A CN 107126991 B CN107126991 B CN 1071269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body
vertical rod
adjusting
clamping
clamping ja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9292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26991A (zh
Inventor
高昊辰
冯烨
陈金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1049292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126991B/zh
Publication of CN1071269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269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269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269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9/00Supporting devices; Hold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200/00Solutions for specific problems relating to 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 B01L2200/02Adapting objects or devices to another
    • B01L2200/026Fluid interfacing between devices or objects, e.g. connectors, inlet 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06Auxiliary integrated devices, integrated componen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 Medical Preparation Storing Or Oral Administra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试验液体收集装置,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上且用于放置集液器皿的称重组件、用于向集液器皿中输送试验液体的输液组件、设置于底座上且用于调节输液组件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的第一调节组件、设置于第一调节组件上且用于调节输液组件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置的第二调节组件和设置于第二调节组件上且用于调节输液组件在第三方向上的位置的第三调节组件,输液组件与第三调节组件连接。本发明的试验液体收集装置,通过设置多个调节组件用于调节输液组件在多个方向上的位置,对各种规格的集液器皿有良好的适用性,从而提高了通用性。

Description

试验液体收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实验室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试验液体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如今在各类科学试验中,对于试验液体的收集需求很多,同时其中的一部分需求往往不是简单的液体收集,其有着限定试验液体的收集时间、收集质量的不同需求。由于现有的试验液体收集设备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因此在使用现有的试验液体收集设备时,这无疑极大的增加了科研人员的工作量,使得在较大规模的试验中,可能因为人为原因难以准确的完成试验所需的集液要求,导致试验误差的增大。因而设计一种对集液器皿适应性强,可以有效降低工作量的试验液体收集设备对科研工作者而言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试验液体收集装置,目的是提高通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试验液体收集装置,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上且用于放置集液器皿的称重组件、用于向集液器皿中输送试验液体的输液组件、设置于底座上且用于调节输液组件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的第一调节组件、设置于第一调节组件上且用于调节输液组件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置的第二调节组件和设置于第二调节组件上且用于调节输液组件在第三方向上的位置的第三调节组件,输液组件与第三调节组件连接;
第一调节组件包括固定设置于底座上的导向座、可移动的设置于导向座上的滑动座和设置于导向座上且用于产生使滑动座沿第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驱动力的驱动机构,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为水平方向,第二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一方向与底座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三方向与底座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相垂直;当滑动座在导向座上沿第一方向进行移动时,可以带动第二调节组件、第三调节组件和输液组件同步沿第一方向进行移动,进而实现输液组件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调节;
第二调节组件包括竖直设置于滑动座上且长度可调节的第一调节杆和设置于第一调节杆上的调节支座,第三调节组件设置于调节支座上;第一调节杆的下端安装在滑动座上,调节支座安装在第一调节杆的上端,第三调节组件的一端安装在调节支座上,输液组件安装在第三调节组件的另一端;在使用状态时,第三调节组件沿水平方向朝向调节支座的外侧伸出且处于称重组件的上方,形成一个悬臂,使得输液组件悬置在称重板的上方,与下方的集液器皿对齐;
第二调节杆包括竖直设置于滑动座上的第一竖直杆体、插设于第一竖直杆体上且可沿第二方向相对于第一竖直杆体移动的第二竖直杆体、设置于第一竖直杆体和第二竖直杆体的内部且用于提供使第二竖直杆体向上移动的作用力的第一弹性元件以及使第一竖直杆体和第二竖直杆体保持相对固定的第一锁止机构;通过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第二竖直杆体,能够实现第一调节杆的长度的调节,进而实现输液组件的高度的调节;在通过调节第一调节杆的长度使输液组件的高度调节至合适位置后,通过第一锁止机构将第二竖直杆体锁紧,使第一竖直杆体和第二竖直杆体保持相对固定,以对第三调节组件和输液组件等部件提供支撑作用;
第一锁止机构包括套设于第一竖直杆体上且可旋转的第一旋转套筒和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一竖直杆体上且用于接受第一旋转套筒施加的压力的第一夹爪,第一夹爪在第一竖直杆体上沿周向设置多个且多个第一夹爪相配合夹紧第二竖直杆体,第一竖直杆体的侧壁上设有让第一夹爪通过的第一避让孔,第一旋转套筒具有在旋转时推动第一夹爪朝向内侧旋转以与第二竖直杆体的外表面接触的第一驱动面;
第一旋转套筒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圆柱体,第一旋转套筒套设于第一竖直杆体上且两者为同轴,第一旋转套筒的圆环形侧壁包围所有第一夹爪,通过旋转第一旋转套筒实现所有第一夹爪的同步动作,以夹紧第二竖直杆体或释放第二竖直杆体;第一夹爪的一端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一转轴与第一竖直杆体的侧壁转动连接,第一夹爪的另一端为用于与第二竖直杆体的外表面接触的夹紧端,第一夹爪的旋转中心线处于竖直面内;第一避让孔为在第一竖直杆体的侧壁上沿径向贯穿设置的通孔,第一夹爪的整体或夹紧端通过第一避让孔,第一夹爪可向内侧旋转至与第二竖直杆体的外表面相接触,或向外侧旋转至第一竖直杆体的外壁面与第一旋转套筒的内壁面之间的空腔中;
第一旋转套筒的内壁面设有突出的第一凸台,第一凸台处于第一竖直杆体的外壁面与第一旋转套筒的内壁面之间的空腔中,第一凸台具有一个面朝第一竖直杆体的侧面且该侧面为用于与第一夹爪的夹紧端相接触的第一驱动面,该第一驱动面为第一旋转套筒的轴线相平行的竖直平面且为在第一旋转套筒内为倾斜设置的斜平面,第一驱动面的倾斜方向与第一旋转套筒的轴线相垂直,第一驱动面具有一个近端和一个远端,近端为第一驱动面上的与第一旋转套筒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最近的一端,远端为第一驱动面上的与第一旋转套筒的轴线之间的距离最远的一端;当旋转第一旋转套筒使得第一驱动面的近端与第一夹爪的夹紧端接触后,第一夹爪夹紧第二竖直杆体,实现第二竖直杆体的锁止固定;当反向旋转第一旋转套筒后,第一驱动面的远端与第一夹爪分离,第一驱动面上位于近端和远端之间的部位或近端与第一夹爪的夹紧端接触,第一驱动面施加至第一夹爪上的压力逐渐减小,进而使得第一夹爪会将第二竖直杆体逐渐释放,实现第二竖直杆体的解锁;
第一夹爪在第一竖直杆体上设置多个且多个第一夹爪在第一竖直杆体上为沿周向均匀分布,多个第一夹爪相配合共同夹紧第二竖直杆体,可提高第二竖直杆体夹紧的可靠性,并确保第二调节组件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力;第一旋转套筒上所设的第一凸台的数量与第一夹爪的数量相同,各个第一凸台分别与一个第一夹爪相配合,多个第一凸台在第一旋转套筒上为沿周向均匀分布;
第一转轴上套设有第一扭簧,第一扭簧的一端与第一夹爪连接,第一扭簧的另一端与第一竖直杆体连接,第一扭簧用于提供使第一夹爪朝向外侧旋转的作用力且使第一夹爪的夹紧端与第一驱动面保持接触状态;当第一旋转套筒逆时针旋转时,第一旋转套筒通过与第一夹爪的夹紧端相接触的第一驱动面推动各个第一夹爪朝向内侧旋转,第一夹爪逐渐夹紧第二竖直杆体,并最终保持夹紧状态;当第一旋转套筒顺时针旋转时,第一旋转套筒的第一驱动面的近端逐渐远离第一夹爪的夹紧端,在第一扭簧的作用下,各个第一夹爪朝向外侧旋转,使第二竖直杆体得以解锁,第一夹爪并保持与第一驱动面相接触的状态;
第一弹性元件为圆柱螺旋弹簧,且为压簧,第一弹性元件的一部分位于第一竖直杆体的内孔中,另一部分位于第二竖直杆体的内孔中,第一弹性元件的上端抵触第二竖直杆体,第一弹性元件的下端抵触第一竖直杆体,第一弹性元件对第二竖直杆体施加的弹性作用力使得第二竖直杆体在解锁后能够相对于第一竖直杆体向上进行移动,从而能够实现第一调节杆长度的自行调节;
第一夹爪的夹紧端的外壁面为与第一驱动面相接触,夹紧端的外壁面为第一配合面,第一夹爪的夹紧端的内壁面为与第二竖直杆体的外壁面相接触,第一夹爪的夹紧端的内壁面上可设置橡胶块,设置于第一夹爪的夹紧端的橡胶块与第二竖直杆体的外壁面接触;
第一旋转套筒套设于第一竖直杆体上且与第一竖直杆体为螺纹连接,相应在第一竖直杆体上设有外螺纹,第一旋转套筒上设有内螺纹,在旋转第一旋转套筒且使第一旋转套筒相对于第一竖直杆体向上移动时,第一旋转套筒使所有第一夹爪同步向内侧旋转,以夹紧第二竖直杆体,最终使第二竖直杆体与第一竖直杆体保持相对固定;在旋转第一旋转套筒且使第一旋转套筒相对于第一竖直杆体向下移动时,第一旋转套筒内侧的所有第一夹爪同步向外侧旋转,以释放第二竖直杆体,实现第二竖直杆体的解锁;
第一调节杆为可旋转的设置于滑动座上,第一调节杆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二方向相平行,这样使得第二调节组件及其上的第三调节组件和输液组件能够在水平方向进行旋转,在将集液器皿放置在称重组件上或从称重组件上取下的过程中,通过旋转第二调节组件,使输液组件和第三调节组件从称重组件的上方移开,进而在放置集液器皿或取下集液器皿时称重组件的上方无障碍物,便于集液器皿的取放;
第一竖直杆体为可旋转的设置于滑动座上,第一竖直杆体上设有使第一调节杆与滑动座保持相对固定的第二锁止机构,滑动座具有让第二锁止机构嵌入的锁止槽且锁止槽设置多个;滑动座的顶面具有让第一竖直杆体插入的安装孔,安装孔为圆孔,锁止槽设置于安装孔处的内壁面上且多个锁止槽在安装孔处的内壁面上为沿周向均匀分布;第二锁止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竖直杆体内且可嵌入锁止槽中的锁止销和设置于第一竖直杆体内且用于对锁止销施加弹力的锁止弹簧;锁止销为球形件,第一竖直杆体上设有容纳锁止弹簧和锁止销的容置孔且容置孔为沿第一竖直杆体的径向延伸的圆孔,锁止弹簧对锁止销施加的弹力使得锁止销保持嵌入容置孔和锁止槽中的状态;在对第二调节组件施加使其转动的外界作用力时,第一竖直杆体可挤压锁止销以将锁止销从锁止槽中挤出,进而能够解除锁止,使第二调节组件能够转动,直至外界作用力消失,在锁止弹簧的作用下,使锁止销嵌入另一锁止槽中,实现第二调节组件的锁止固定;第二锁止机构设置多个且与锁止槽的数量相等,多个第二锁止机构在第一竖直杆体上为沿周向均匀分布,各个第二锁止机构分别与滑动座上的一个锁止槽相配合,提高了锁止后第二调节组件固定的可靠性;
第三调节组件包括长度可调节的第二调节杆,第二调节杆包括设置于调节支座上的第一水平杆体、插设于第一水平杆体上且可沿第三方向相对于第一水平杆体移动的第二水平杆体、设置于第一水平杆体和第二水平杆体的内部且用于提供使第二水平杆体沿水平方向移动的作用力的第二弹性元件以及使第一水平杆体和第二水平杆体保持相对固定的第三锁止机构;通过沿水平方向移动第二水平杆体,能够实现第二调节杆的长度的调节,进而实现输液组件在第三方向上位置的调节;在通过调节第二调节杆的长度使输液组件的水平位置调节至合适位置后,通过第三锁止机构将第二水平杆体锁紧,使第一水平杆体和第二水平杆体保持相对固定,以对输液组件等部件提供支撑作用;
第三锁止机构包括套设于第一水平杆体上且可旋转的第二旋转套筒和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一水平杆体上且用于接受第二旋转套筒施加的压力的第二夹爪,第二夹爪在第一水平杆体上沿周向设置多个且多个第二夹爪相配合夹紧第二水平杆体,第一水平杆体的侧壁上设有让第二夹爪通过的第二避让孔,第二旋转套筒具有在旋转时推动第二夹爪朝向内侧旋转以与第二水平杆体的外表面接触的第二驱动面;第二旋转套筒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圆柱体,第二旋转套筒套设于第一水平杆体上且两者为同轴,第二旋转套筒的圆环形侧壁包围所有第二夹爪,通过旋转第二旋转套筒实现所有第二夹爪的同步动作,以夹紧第二水平杆体或释放第二水平杆体;第二夹爪的一端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二转轴与第一水平杆体的侧壁转动连接,第二夹爪的另一端为用于与第二水平杆体的外表面接触的夹紧端,第二夹爪的旋转中心线处于水平面内且与第三方向相平行;第二避让孔为在第一水平杆体的侧壁上沿径向贯穿设置的通孔,第二夹爪的整体或夹紧端通过第二避让孔,第二夹爪可向内侧旋转至与第二水平杆体的外表面相接触,或向外侧旋转至第一水平杆体的外壁面与第二旋转套筒的内壁面之间的空腔中;
第二旋转套筒的内壁面设有突出的第二凸台,第二凸台处于第一水平杆体的外壁面与第二旋转套筒的内壁面之间的空腔中,第二凸台具有一个面朝第一水平杆体的侧面且该侧面为用于与第二夹爪的夹紧端相接触的第二驱动面,该第二驱动面为第二旋转套筒的轴线相平行的平面且为在第二旋转套筒内为倾斜设置的斜平面,第二驱动面的倾斜方向与第二旋转套筒的轴线相垂直,第二驱动面具有一个近端和一个远端,近端为第二驱动面上的与第二旋转套筒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最近的一端,远端为第二驱动面上的与第二旋转套筒的轴线之间的距离最远的一端;当旋转第二旋转套筒使得第二驱动面的近端与第二夹爪的夹紧端接触后,第二夹爪夹紧第二水平杆体,实现第二水平杆体的锁止固定;当反向旋转第二旋转套筒后,第二驱动面的远端与第二夹爪分离,第二驱动面上位于近端和远端之间的部位或近端与第二夹爪的夹紧端接触,第二驱动面施加至第二夹爪上的压力逐渐减小,进而使得第二夹爪会将第二水平杆体逐渐释放,实现第二水平杆体的解锁;
第二夹爪在第一水平杆体上设置多个且多个第二夹爪在第一水平杆体上为沿周向均匀分布,多个第二夹爪相配合共同夹紧第二水平杆体,可提高第二水平杆体夹紧的可靠性,并确保第二调节组件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力;第二旋转套筒上所设的第二凸台的数量与第二夹爪的数量相同,各个第二凸台分别与一个第二夹爪相配合,多个第二凸台在第二旋转套筒上为沿周向均匀分布;
第二转轴上套设有第二扭簧,第二扭簧的一端与第二夹爪连接,第二扭簧的另一端与第一水平杆体连接,第二扭簧用于提供使第二夹爪朝向外侧旋转的作用力且使第二夹爪的夹紧端与第二驱动面保持接触状态;第二旋转套筒逆时针旋转时,第二旋转套筒通过与第二夹爪的夹紧端相接触的第二驱动面推动各个第二夹爪朝向内侧旋转,第二夹爪逐渐夹紧第二水平杆体,并最终保持夹紧状态;当第二旋转套筒顺时针旋转时,第二旋转套筒的第二驱动面的近端逐渐远离第二夹爪的夹紧端,在第二扭簧的作用下,各个第二夹爪朝向外侧旋转,使第二水平杆体得以解锁,第二夹爪并保持与第二驱动面相接触的状态;
第二弹性元件为圆柱螺旋弹簧,且为压簧,第二弹性元件的一部分位于第一水平杆体的内孔中,另一部分位于第二水平杆体的内孔中,第二弹性元件的一端抵触第二水平杆体,第二弹性元件的另一端抵触第一水平杆体,第二弹性元件对第二水平杆体施加的弹性作用力使得第二水平杆体在解锁后能够沿水平方向在第一水平杆体上朝向远离调节支座的方向进行移动,从而能够实现第二调节杆长度的自行调节;
第二夹爪的夹紧端的外壁面为与第二驱动面相接触,夹紧端的外壁面为第二配合面,第二夹爪的夹紧端的内壁面为与第二水平杆体的外壁面相接触,第二夹爪的夹紧端的内壁面上可设置橡胶块,设置于第二夹爪的夹紧端的橡胶块与第二水平杆体的外壁面接触;
第二旋转套筒套设于第一水平杆体上且与第一水平杆体为螺纹连接,相应在第一水平杆体上设有外螺纹,第二旋转套筒上设有内螺纹,在旋转第二旋转套筒且使第二旋转套筒朝向靠近第一水平杆体的开口端移动时,第二旋转套筒使所有第二夹爪同步向内侧旋转,以夹紧第二水平杆体,最终使第二水平杆体与第一水平杆体保持相对固定;在旋转第二旋转套筒且使第二旋转套筒朝向远离第一水平杆体的开口端进行移动时,第二旋转套筒内侧的所有第二夹爪同步向外侧旋转,以释放第二水平杆体,实现第二水平杆体的解锁;将第二旋转套筒设置成与第一水平杆体为螺纹连接的,能够起到自锁的效果,使得第二夹爪始终保持夹紧第二水平杆体的状态,避免第二水平杆体被夹紧后出现松动的情况出现;
输液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三调节组件连接且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输液壳体、设置于输液壳体中且用于测量试验液体流量的水流量计、用于控制出水口开闭的阀门和用于检测下方集液器皿中液位的液位计;
输液壳体安装在第二水平杆体的端部,输液壳体具有一个让试验液体进入的进水口和一个让试验液体流出的出水口,进水口开口朝向,出水口开口朝下,从出水口流出的试验液体会被下方的集液器皿收集;水流量计和阀门设置于输液壳体的内部且水流量计与阀门相连接,水流量计和阀门位于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水流量计的进水口与输液壳体的进水口连通,水流量计的出水口与阀门的进水口连通,阀门的出水口与输液壳体的出水口连通;输液壳体的出水口连接出水管,出水管插入下方的集液器皿中,输液壳体的出水口中流出的试验液体通过出水管流入集液器皿中;
液位计为固定设置于输液壳体上且与主控制器为电连接,液位计是用于检测下方进行试验液体收集的集液器皿中的液位,在集液过程中,当液位计检测到集液器皿中的液位达到主控制器中事先设定的预设值后,主控制器发送指令至输液组件的阀门,阀门关闭,输液组件停止向集液器皿中输送试验液体,完成集液;
主控制器与底座为可拆卸式连接,主控制器采用吸附的方式安装在底座上,主控制器和底座上设有相互吸附的永磁铁,底座上的永磁铁设置多个;通过在底座上设置永磁铁,可根据需求,将若干个试验液体收集装置连接成一体,相邻两个试验液体收集装置通过各自底座上所设的永磁铁的相互吸附,实现相邻两个试验液体收集装置的固定连接;
所述试验液体收集装置还包括竖直设置于底座上的支撑杆和设置于支撑杆上的水位控制单元,支撑杆与第一调节杆为相对设置,称重组件位于支撑杆与第一调节杆之间;支撑杆与底座为滑动连接,底座具有让支撑杆的下端嵌入的滑槽,支撑杆在底座上可沿第一方向进行移动,以调节水位控制单元的位置与集液器皿对齐;水位控制单元设置于支撑杆上且水位控制单元的高度位置可调节,水位控制单元与支撑杆为滑动连接,支撑杆具有让水位控制单元嵌入的滑槽且该滑槽在支撑杆上为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
水位控制单元为可射出激光束的镭射定位灯,镭射定位灯射出的激光束与第三方向相平行,镭射定位灯射出的激光束是用于确定需收集的目标体积的试验液体在集液器皿中对应的液面高度,液位计用于检测集液过程中集液器皿中的液面实时高度;镭射定位灯射出的激光束可与集液器皿上的刻度线对齐,集液前根据需收集的目标体积的试验液体在集液器皿中对应的液面高度,调节水位控制单元的高度位置,以使镭射定位灯射出的激光束与集液器皿上对应的一条刻度线对齐;
为实现按规定时间集液,在将集液器皿放置在称重组件上后,通过主控制器对集液时间进行设置,在到达规定集液时间后输液组件切断水流完成集液;
为实现按规定质量集液,通过主控制器对所需集液的质量进行设置,在称重组件上放置好集液器皿,去除器皿重量后,开始集液并对所集液体的质量进行测量,当所集液体质量达到预先设置的数值后,输液组件切断水流完成集液;
为实现按规定体积集液,在将集液器皿放置在称重组件上后,通过调节水位控制单元,将水位控制单元调整至集液器皿上与所需体积相对应的刻度高度后开始集液,当液位计检测到水位达到水位控制单元所预设的高度时,输液组件切断水流完成集液。
所述称重组件包括用于放置集液器皿的称重板以及设置于称重板与所述底座之间的压力传感器。
所述输液壳体与第二调节杆为可拆卸式连接。
所述水位控制单元通过锁紧螺栓固定在支撑杆上,锁紧螺栓与水位控制单元为螺纹连接,水位控制单元具有螺纹孔,支撑杆具有让锁紧螺栓的螺杆部穿过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导向槽。
本发明的试验液体收集装置,通过设置多个调节组件用于调节输液组件在多个方向上的位置,对各种规格的集液器皿有良好的适用性,从而提高了通用性。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发明试验液体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试验液体收集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多个试验液体收集装置的组合示意图;
图4是第二调节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一竖直杆体与第二锁止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第二调节组件在第一锁止机构处的剖视图;
图7是第三调节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三调节组件在第三锁止机构处的剖视图;
图中标记为:
1、底座;2、主控制器;
3、第一调节组件;301、导向座;302、滑动座;
4、第二调节组件;401、第一竖直杆体;402、第二竖直杆体;403、调节支座;404、第一旋转套筒;405、第一夹爪;406、第一凸台;407、第一驱动面;408、第一配合面;409、锁止销;410、锁止弹簧;411、第一弹性元件;
5、第三调节组件;501、第一水平杆体;502、第二水平杆体;503、第二旋转套筒;504、第二夹爪;505、第二凸台;506、第二驱动面;507、第二配合面;508、第二弹性元件;
6、输液组件;601、输液壳体;602、进水口;603、出水口;604、液位计;
7、称重板;8、水位控制单元;9、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试验液体收集装置,包括底座1、设置于底座1上且用于放置集液器皿的称重组件、用于向集液器皿中输送试验液体的输液组件6、设置于底座1上且用于调节输液组件6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的第一调节组件3、设置于第一调节组件3上且用于调节输液组件6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置的第二调节组件4和设置于第二调节组件4上且用于调节输液组件6在第三方向上的位置的第三调节组件5,输液组件6与第三调节组件5连接,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为相互垂直的三个方向。集液器皿为用于收集从输液组件6中释放出的试验液体的容器,进行科学实验时一般需使用到大小和形状不同的多种规格的集液器皿,通过设置第一调节组件3、第二调节组件4和第三调节组件5相配合,可以实现输液组件6位置的调节,以适于不同规格的集液器皿收集液体对输液组件6位置的不同要求,从而提高了通用性。
具体地说,如图1和图2所示,底座1作为承载和安装其它部件的基础,底座1为矩形结构,且为水平放置。称重组件包括用于放置集液器皿的称重板7以及设置于称重板7与底座1之间的压力传感器,称重板7为设置于底座1上方的矩形板,称重板7的顶面为水平面,收集液体时将集液器皿放置于称重板7的顶面上,压力传感器是用于检测集液器皿中收集的试验液体的质量,压力传感器并与主控制器2为电连接。为实现按规定质量收集液体,可通过主控制器2对所需集液的质量进行设置,在称重组件上放置好集液器皿,去除集液器皿的重量后,输液组件6开始向集液器皿中输送试验液体,称重组件对集液器皿中收集的试验液体的质量进行实时测量,压力传感器将测量结果发送至主控制器2,当集液器皿中收集的试验液体的质量达到主控制器2中事先设定的预设值后,输液组件6停止向集液器皿中输送试验液体。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调节组件3包括固定设置于底座1上的导向座301、可移动的设置于导向座301上的滑动座302和设置于导向座301上且用于产生使滑动座302沿第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驱动力的驱动机构,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为水平方向,第二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一方向与底座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三方向与底座1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相垂直。当滑动座302在导向座301上沿第一方向进行移动时,可以带动第二调节组件4、第三调节组件5和输液组件6同步沿第一方向进行移动,进而可以实现输液组件6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调节。驱动机构具有多种形式,优选为丝杠螺母机构,丝杠螺母机构的丝杠为可旋转的设置于导向座301上,丝杠螺母机构的螺母与滑动座302固定连接,螺母套设于丝杠上且两者构成螺旋传动,丝杠在导向座301上绕轴心转动,通过螺母带动滑动座302在导向座301上沿第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导向座301为固定设置于底座1上,导向座301并位于称重板7的一侧,滑动座302与导向座301为滑动连接,滑动座302相对于导向座301仅能沿第一方向做直线运动。
如图1和图4所示,第二调节组件4包括竖直设置于滑动座302上且长度可调节的第一调节杆和设置于第一调节杆上的调节支座403,第三调节组件5设置于调节支座403上。第一调节杆的下端安装在滑动座302上,调节支座403安装在第一调节杆的上端,第三调节组件5的一端安装在调节支座403上,输液组件6安装在第三调节组件5的另一端。在使用状态时,第三调节组件5沿水平方向朝向调节支座403的外侧伸出且处于称重组件的上方,形成一个悬臂,使得输液组件6悬置在称重板7的上方,与下方的集液器皿对齐。第二调节杆包括竖直设置于滑动座302上的第一竖直杆体401、插设于第一竖直杆体401上且可沿第二方向相对于第一竖直杆体401移动的第二竖直杆体402、设置于第一竖直杆体401和第二竖直杆体402的内部且用于提供使第二竖直杆体402向上移动的作用力的第一弹性元件411以及使第一竖直杆体401和第二竖直杆体402保持相对固定的第一锁止机构。通过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第二竖直杆体402,可以实现第一调节杆的长度的调节,进而实现输液组件6的高度的调节。在通过调节第一调节杆的长度使输液组件6的高度调节至合适位置后,通过第一锁止机构将第二竖直杆体402锁紧,使第一竖直杆体401和第二竖直杆体402保持相对固定,以对第三调节组件5和输液组件6等部件提供支撑作用。
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一竖直杆体401为上端开口、下端封闭且内部中空的圆柱形杆体,第二竖直杆体402为下端开口、上端封闭且内部中空的圆柱形杆体,第二竖直杆体402的外直径不大于第一竖直杆体401的内直径,第二竖直杆体402沿竖直方向插入第一竖直杆体401的内孔中。作为优选的,第一锁止机构包括套设于第一竖直杆体401上且可旋转的第一旋转套筒404和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一竖直杆体401上且用于接受第一旋转套筒404施加的压力的第一夹爪405,第一夹爪405在第一竖直杆体401上沿周向设置多个且多个第一夹爪405相配合夹紧第二竖直杆体402,第一竖直杆体401的侧壁上设有让第一夹爪405通过的第一避让孔,第一旋转套筒404具有在旋转时推动第一夹爪405朝向内侧旋转以与第二竖直杆体402的外表面接触的第一驱动面407。第一旋转套筒404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圆柱体,第一旋转套筒404套设于第一竖直杆体401上且两者为同轴,第一旋转套筒404的圆环形侧壁包围所有第一夹爪405,通过旋转第一旋转套筒404实现所有第一夹爪405的同步动作,以夹紧第二竖直杆体402或释放第二竖直杆体402。第一夹爪405的一端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一转轴与第一竖直杆体401的侧壁转动连接,第一夹爪405的另一端为用于与第二竖直杆体402的外表面接触的夹紧端,第一夹爪405的旋转中心线处于竖直面内。第一避让孔为在第一竖直杆体401的侧壁上沿径向贯穿设置的通孔,第一夹爪405的整体或夹紧端通过第一避让孔,第一夹爪405可向内侧旋转至与第二竖直杆体402的外表面相接触,或向外侧旋转至第一竖直杆体401的外壁面与第一旋转套筒404的内壁面之间的空腔中。
如图6所示,第一旋转套筒404的内壁面设有突出的第一凸台406,第一凸台406处于第一竖直杆体401的外壁面与第一旋转套筒404的内壁面之间的空腔中,第一凸台406具有一个面朝第一竖直杆体401的侧面且该侧面为用于与第一夹爪405的夹紧端相接触的第一驱动面407,该第一驱动面407为第一旋转套筒404的轴线相平行的竖直平面且为在第一旋转套筒404内为倾斜设置的斜平面,第一驱动面407的倾斜方向与第一旋转套筒404的轴线相垂直,第一驱动面407具有一个近端和一个远端,近端为第一驱动面407上的与第一旋转套筒404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最近的一端,远端为第一驱动面407上的与第一旋转套筒404的轴线之间的距离最远的一端。当旋转第一旋转套筒404使得第一驱动面407的近端与第一夹爪405的夹紧端接触后,第一夹爪405夹紧第二竖直杆体402,实现第二竖直杆体402的锁止固定;当反向旋转第一旋转套筒404后,第一驱动面407的远端与第一夹爪405分离,第一驱动面407上位于近端和远端之间的部位或近端与第一夹爪405的夹紧端接触,第一驱动面407施加至第一夹爪405上的压力逐渐减小,进而使得第一夹爪405会将第二竖直杆体402逐渐释放,实现第二竖直杆体402的解锁。
作为优选的,第一夹爪405在第一竖直杆体401上设置多个且多个第一夹爪405在第一竖直杆体401上为沿周向均匀分布,多个第一夹爪405相配合共同夹紧第二竖直杆体402,可提高第二竖直杆体402夹紧的可靠性,并确保第二调节组件4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力。第一旋转套筒404上所设的第一凸台406的数量与第一夹爪405的数量相同,各个第一凸台406分别与一个第一夹爪405相配合,多个第一凸台406在第一旋转套筒404上为沿周向均匀分布。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爪405和第一凸台406均分别设置四个。
作为优选的,第一转轴上套设有第一扭簧,第一扭簧的一端与第一夹爪405连接,第一扭簧的另一端与第一竖直杆体401连接,第一扭簧用于提供使第一夹爪405朝向外侧旋转的作用力且使第一夹爪405的夹紧端与第一驱动面407保持接触状态。在图6所示,当第一旋转套筒404逆时针旋转时,第一旋转套筒404通过与第一夹爪405的夹紧端相接触的第一驱动面407推动各个第一夹爪405朝向内侧旋转,第一夹爪405逐渐夹紧第二竖直杆体402,并最终保持夹紧状态;当第一旋转套筒404顺时针旋转时,第一旋转套筒404的第一驱动面407的近端逐渐远离第一夹爪405的夹紧端,在第一扭簧的作用下,各个第一夹爪405朝向外侧旋转,使第二竖直杆体402得以解锁,第一夹爪405并保持与第一驱动面407相接触的状态。
如图6所示,第一弹性元件411优选为圆柱螺旋弹簧,且为压簧,第一弹性元件411的一部分位于第一竖直杆体401的内孔中,另一部分位于第二竖直杆体402的内孔中,第一弹性元件411的上端抵触第二竖直杆体402,第一弹性元件411的下端抵触第一竖直杆体401,第一弹性元件411对第二竖直杆体402施加的弹性作用力使得第二竖直杆体402在解锁后能够相对于第一竖直杆体401向上进行移动,从而可以实现第一调节杆长度的自行调节。而且配合第一锁止机构,通过控制第一旋转套筒404的旋转速度,使得第一夹爪405施加至第二竖直杆体402上的夹紧力逐渐减小,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第二竖直杆体402在第一弹性元件411施加弹性作用力时向上进行移动时的移动速度,避免第二竖直杆体402向上伸出过快而对相关联的其它部件造成损坏。
如图6所示,第一夹爪405的夹紧端的外壁面为与第一驱动面407相接触,夹紧端的外壁面为第一配合面,第一夹爪405的夹紧端的内壁面为与第二竖直杆体402的外壁面相接触,作为优选的,第一夹爪405的夹紧端的内壁面上可设置橡胶块,设置于第一夹爪405的夹紧端的橡胶块与第二竖直杆体402的外壁面接触,采用橡胶材质制成的橡胶块的摩擦系数大,可以提高第一夹爪405与第二竖直杆体402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二竖直杆体402夹紧后的可靠性。
作为优选的,第一旋转套筒404套设于第一竖直杆体401上且与第一竖直杆体401为螺纹连接,相应在第一竖直杆体401上设有外螺纹,第一旋转套筒404上设有内螺纹,在旋转第一旋转套筒404且使第一旋转套筒404相对于第一竖直杆体401向上移动时,第一旋转套筒404使所有第一夹爪405同步向内侧旋转,以夹紧第二竖直杆体402,最终使第二竖直杆体402与第一竖直杆体401保持相对固定;在旋转第一旋转套筒404且使第一旋转套筒404相对于第一竖直杆体401向下移动时,第一旋转套筒404内侧的所有第一夹爪405同步向外侧旋转,以释放第二竖直杆体402,实现第二竖直杆体402的解锁。将第一旋转套筒404设置成与第一竖直杆体401为螺纹连接的,可以起到自锁的效果,使得第一夹爪405始终保持夹紧第二竖直杆体402的状态,避免第二竖直杆体402被夹紧后出现松动的情况出现,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夹紧的可靠性。
作为优选的,第一调节杆为可旋转的设置于滑动座302上,第一调节杆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二方向相平行,这样使得第二调节组件4及其上的第三调节组件5和输液组件6能够在水平方向进行旋转,在将集液器皿放置在称重组件上或从称重组件上取下的过程中,通过旋转第二调节组件4,使输液组件6和第三调节组件5从称重组件的上方移开,进而在放置集液器皿或取下集液器皿时称重组件的上方无障碍物,便于集液器皿的取放,还避免了在取放集液器皿时集液器皿与上方的输液组件6或第三调节组件5发生碰撞而导致损坏的情况出现,提高了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具体的,如图5所示,第一竖直杆体401为可旋转的设置于滑动座302上,第一竖直杆体401上设有使第一调节杆与滑动座302保持相对固定的第二锁止机构,滑动座302具有让第二锁止机构嵌入的锁止槽且锁止槽设置多个。滑动座302的顶面具有让第一竖直杆体401插入的安装孔,安装孔为圆孔,锁止槽设置于安装孔处的内壁面上且多个锁止槽在安装孔处的内壁面上为沿周向均匀分布。第二锁止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竖直杆体401内且可嵌入锁止槽中的锁止销409和设置于第一竖直杆体401内且用于对锁止销409施加弹力的锁止弹簧410。锁止销409为球形件,第一竖直杆体401上设有容纳锁止弹簧410和锁止销409的容置孔且容置孔为沿第一竖直杆体401的径向延伸的圆孔,锁止弹簧410对锁止销409施加的弹力使得锁止销409保持嵌入容置孔和锁止槽中的状态。在对第二调节组件4施加使其转动的外界作用力时,第一竖直杆体401可挤压锁止销409以将锁止销409从锁止槽中挤出,进而可以解除锁止,使第二调节组件4能够转动,直至外界作用力消失,在锁止弹簧410的作用下,使锁止销409嵌入另一锁止槽中,实现第二调节组件4的锁止固定。第二锁止机构设置多个且与锁止槽的数量相等,多个第二锁止机构在第一竖直杆体401上为沿周向均匀分布,各个第二锁止机构分别与滑动座302上的一个锁止槽相配合,提高了锁止后第二调节组件4固定的可靠性,确保了装置整体的稳定。
如图1和图7所示,第三调节组件5包括长度可调节的第二调节杆,第二调节杆包括设置于调节支座403上的第一水平杆体501、插设于第一水平杆体501上且可沿第三方向相对于第一水平杆体501移动的第二水平杆体502、设置于第一水平杆体501和第二水平杆体502的内部且用于提供使第二水平杆体502沿水平方向移动的作用力的第二弹性元件508以及使第一水平杆体501和第二水平杆体502保持相对固定的第三锁止机构。通过沿水平方向移动第二水平杆体502,可以实现第二调节杆的长度的调节,进而实现输液组件6在第三方向上位置的调节。在通过调节第二调节杆的长度使输液组件6的水平位置调节至合适位置后,通过第三锁止机构将第二水平杆体502锁紧,使第一水平杆体501和第二水平杆体502保持相对固定,以对输液组件6等部件提供支撑作用。
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水平杆体501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且内部中空的圆柱形杆体,第二水平杆体502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且内部中空的圆柱形杆体,第二水平杆体502的外直径不大于第一水平杆体501的内直径,第二水平杆体502沿水平方向从第一水平杆体501的开口端插入第一水平杆体501的内孔中,第一水平杆体501的封闭端与调节支座403固定连接,第二水平杆体502的封闭端与输液组件6固定连接。作为优选的,第三锁止机构包括套设于第一水平杆体501上且可旋转的第二旋转套筒503和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一水平杆体501上且用于接受第二旋转套筒503施加的压力的第二夹爪504,第二夹爪504在第一水平杆体501上沿周向设置多个且多个第二夹爪504相配合夹紧第二水平杆体502,第一水平杆体501的侧壁上设有让第二夹爪504通过的第二避让孔,第二旋转套筒503具有在旋转时推动第二夹爪504朝向内侧旋转以与第二水平杆体502的外表面接触的第二驱动面506。第二旋转套筒503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圆柱体,第二旋转套筒503套设于第一水平杆体501上且两者为同轴,第二旋转套筒503的圆环形侧壁包围所有第二夹爪504,通过旋转第二旋转套筒503实现所有第二夹爪504的同步动作,以夹紧第二水平杆体502或释放第二水平杆体502。第二夹爪504的一端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二转轴与第一水平杆体501的侧壁转动连接,第二夹爪504的另一端为用于与第二水平杆体502的外表面接触的夹紧端,第二夹爪504的旋转中心线处于水平面内且与第三方向相平行。第二避让孔为在第一水平杆体501的侧壁上沿径向贯穿设置的通孔,第二夹爪504的整体或夹紧端通过第二避让孔,第二夹爪504可向内侧旋转至与第二水平杆体502的外表面相接触,或向外侧旋转至第一水平杆体501的外壁面与第二旋转套筒503的内壁面之间的空腔中。
如图8所示,第二旋转套筒503的内壁面设有突出的第二凸台505,第二凸台505处于第一水平杆体501的外壁面与第二旋转套筒503的内壁面之间的空腔中,第二凸台505具有一个面朝第一水平杆体501的侧面且该侧面为用于与第二夹爪504的夹紧端相接触的第二驱动面506,该第二驱动面506为第二旋转套筒503的轴线相平行的平面且为在第二旋转套筒503内为倾斜设置的斜平面,第二驱动面506的倾斜方向与第二旋转套筒503的轴线相垂直,第二驱动面506具有一个近端和一个远端,近端为第二驱动面506上的与第二旋转套筒503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最近的一端,远端为第二驱动面506上的与第二旋转套筒503的轴线之间的距离最远的一端。当旋转第二旋转套筒503使得第二驱动面506的近端与第二夹爪504的夹紧端接触后,第二夹爪504夹紧第二水平杆体502,实现第二水平杆体502的锁止固定;当反向旋转第二旋转套筒503后,第二驱动面506的远端与第二夹爪504分离,第二驱动面506上位于近端和远端之间的部位或近端与第二夹爪504的夹紧端接触,第二驱动面506施加至第二夹爪504上的压力逐渐减小,进而使得第二夹爪504会将第二水平杆体502逐渐释放,实现第二水平杆体502的解锁。
作为优选的,第二夹爪504在第一水平杆体501上设置多个且多个第二夹爪504在第一水平杆体501上为沿周向均匀分布,多个第二夹爪504相配合共同夹紧第二水平杆体502,可提高第二水平杆体502夹紧的可靠性,并确保第二调节组件4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力。第二旋转套筒503上所设的第二凸台505的数量与第二夹爪504的数量相同,各个第二凸台505分别与一个第二夹爪504相配合,多个第二凸台505在第二旋转套筒503上为沿周向均匀分布。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夹爪504和第二凸台505均分别设置四个。
作为优选的,第二转轴上套设有第二扭簧,第二扭簧的一端与第二夹爪504连接,第二扭簧的另一端与第一水平杆体501连接,第二扭簧用于提供使第二夹爪504朝向外侧旋转的作用力且使第二夹爪504的夹紧端与第二驱动面506保持接触状态。在图8所示,当第二旋转套筒503逆时针旋转时,第二旋转套筒503通过与第二夹爪504的夹紧端相接触的第二驱动面506推动各个第二夹爪504朝向内侧旋转,第二夹爪504逐渐夹紧第二水平杆体502,并最终保持夹紧状态;当第二旋转套筒503顺时针旋转时,第二旋转套筒503的第二驱动面506的近端逐渐远离第二夹爪504的夹紧端,在第二扭簧的作用下,各个第二夹爪504朝向外侧旋转,使第二水平杆体502得以解锁,第二夹爪504并保持与第二驱动面506相接触的状态。
如图8所示,第二弹性元件508优选为圆柱螺旋弹簧,且为压簧,第二弹性元件508的一部分位于第一水平杆体501的内孔中,另一部分位于第二水平杆体502的内孔中,第二弹性元件508的一端抵触第二水平杆体502,第二弹性元件508的另一端抵触第一水平杆体501,第二弹性元件508对第二水平杆体502施加的弹性作用力使得第二水平杆体502在解锁后能够沿水平方向在第一水平杆体501上朝向远离调节支座403的方向进行移动,从而可以实现第二调节杆长度的自行调节。而且配合第三锁止机构,通过控制第二旋转套筒503的旋转速度,使得第二夹爪504施加至第二水平杆体502上的夹紧力逐渐减小,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第二水平杆体502在第二弹性元件508施加弹性作用力时向第一水平杆体501的外侧进行移动时的移动速度,避免第二水平杆体502伸出过快而对相关联的其它部件造成损坏。
如图8所示,第二夹爪504的夹紧端的外壁面为与第二驱动面506相接触,夹紧端的外壁面为第二配合面,第二夹爪504的夹紧端的内壁面为与第二水平杆体502的外壁面相接触,作为优选的,第二夹爪504的夹紧端的内壁面上可设置橡胶块,设置于第二夹爪504的夹紧端的橡胶块与第二水平杆体502的外壁面接触,采用橡胶材质制成的橡胶块的摩擦系数大,可以提高第二夹爪504与第二水平杆体502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二水平杆体502夹紧后的可靠性。
作为优选的,第二旋转套筒503套设于第一水平杆体501上且与第一水平杆体501为螺纹连接,相应在第一水平杆体501上设有外螺纹,第二旋转套筒503上设有内螺纹,在旋转第二旋转套筒503且使第二旋转套筒503朝向靠近第一水平杆体501的开口端移动时,第二旋转套筒503使所有第二夹爪504同步向内侧旋转,以夹紧第二水平杆体502,最终使第二水平杆体502与第一水平杆体501保持相对固定;在旋转第二旋转套筒503且使第二旋转套筒503朝向远离第一水平杆体501的开口端进行移动时,第二旋转套筒503内侧的所有第二夹爪504同步向外侧旋转,以释放第二水平杆体502,实现第二水平杆体502的解锁。将第二旋转套筒503设置成与第一水平杆体501为螺纹连接的,可以起到自锁的效果,使得第二夹爪504始终保持夹紧第二水平杆体502的状态,避免第二水平杆体502被夹紧后出现松动的情况出现,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夹紧的可靠性。
如图1和图2所示,输液组件6包括设置于第三调节组件5连接且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输液壳体601、设置于输液壳体601中且用于测量试验液体流量的水流量计、用于控制出水口开闭的阀门和用于检测下方集液器皿中液位的液位计604。输液壳体601安装在第二水平杆体502的端部,输液壳体601具有一个让试验液体进入的进水口和一个让试验液体流出的出水口,进水口开口朝向,出水口开口朝下,从出水口流出的试验液体会被下方的集液器皿收集。水流量计和阀门设置于输液壳体601的内部且水流量计与阀门相连接,水流量计和阀门位于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水流量计的进水口与输液壳体601的进水口连通,水流量计的出水口与阀门的进水口连通,阀门的出水口与输液壳体601的出水口连通。阀门优选为电控阀门,水流量计和阀门与主控制器2为电连接,主控制器2读取水流量计测量的数据,并通过控制阀门的开闭来控制输液壳体601的出水口的开闭。输液壳体601的出水口可连接出水管,出水管可插入下方的集液器皿中,输液壳体601的出水口中流出的试验液体通过出水管流入集液器皿中。
液位计604为固定设置于输液壳体601上且与主控制器2为电连接,液位计604是用于检测下方进行试验液体收集的集液器皿中的液位,液位计604具有多种形式,优选采用雷达液位计。在集液过程中,当液位计604检测到集液器皿中的液位达到主控制器2中事先设定的预设值后,主控制器2发送指令至输液组件6的电控阀门,阀门关闭,输液组件6停止向集液器皿中输送试验液体,完成集液。
作为优选的,输液壳体601与第二调节杆为可拆卸式连接,使得输液组件6能够从第三调节组件5上拆卸下来,方便清理维护。输液壳体601与第二调节杆的连接方式具有多种,如通过螺栓将输液壳体601安装在第二水平杆体502上,采用螺栓连接,拆装方便。
如图1和图2所示,主控制器2与底座1为可拆卸式连接,主控制器2采用吸附的方式安装在底座1上,主控制器2和底座1上设有相互吸附的永磁铁,底座1上的永磁铁设置多个。如图3所示,通过在底座1上设置永磁铁,形成模块化的设计,可根据需求,将若干个试验液体收集装置连接成一体,相邻两个试验液体收集装置通过各自底座1上所设的永磁铁的相互吸附,实现相邻两个试验液体收集装置的固定连接,采用这种吸附的连接方式,方便拆装。
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优选的,本发明的试验液体收集装置还包括竖直设置于底座1上的支撑杆9和设置于支撑杆9上的水位控制单元8,支撑杆9与第一调节杆为相对设置,称重组件位于支撑杆9与第一调节杆之间。支撑杆9与底座1为滑动连接,底座1具有让支撑杆9的下端嵌入的滑槽,支撑杆9在底座1上可沿第一方向进行移动,以调节水位控制单元8的位置与集液器皿对齐。水位控制单元8设置于支撑杆9上且水位控制单元8的高度位置可调节,水位控制单元8与支撑杆9为滑动连接,支撑杆9具有让水位控制单元8嵌入的滑槽且该滑槽在支撑杆9上为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水位控制单元8在支撑杆9上进行固定的方式具有多种,如水位控制单元8通过锁紧螺栓(图中未示出)固定在支撑杆9上,锁紧螺栓与水位控制单元8为螺纹连接,水位控制单元8具有螺纹孔,支撑杆9具有让锁紧螺栓的螺杆部穿过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导向槽,通过旋转锁紧螺栓使得锁紧螺栓逐渐插入水位控制单元8的螺纹孔中,直至锁紧螺栓的六角头部与支撑杆9的外壁面接触,并使水位控制单元8紧靠在支撑杆9的内壁面上,从而实现水位控制单元8在支撑杆9上的固定。在需要调节水位控制单元8的高度后,旋转锁紧螺栓使水位控制单元8松动,即可上下移动水位控制单元8的位置,水位控制单元8上下移动时带动锁紧螺栓同步移动。
水位控制单元8为可射出激光束的镭射定位灯,镭射定位灯射出的激光束与第三方向相平行,镭射定位灯射出的激光束是用于确定需收集的目标体积的试验液体在集液器皿中对应的液面高度,液位计604用于检测集液过程中集液器皿中的液面实时高度。镭射定位灯射出的激光束可与集液器皿上的刻度线对齐,集液前根据需收集的目标体积的试验液体在集液器皿中对应的液面高度,调节水位控制单元8的高度位置,以使镭射定位灯射出的激光束与集液器皿上对应的一条刻度线对齐。
本发明的试验液体收集装置可实现按规定时间集液、按规定质量集液、按规定体积集液。在进行集液前,需通过胶管等将输液组件6的进水口与水源装置相连,输液组件6的出水口通过出水管等与集液器皿相连。为实现按规定时间集液,在将集液器皿放置在称重组件上后,可通过主控制器2对集液时间进行设置,在到达规定集液时间后输液组件6切断水流完成集液。为实现按规定质量集液,可通过主控制器2对所需集液的质量进行设置,在称重组件上放置好集液器皿,去除器皿重量后,开始集液并对所集液体的质量进行测量,当所集液体质量达到预先设置的数值后,输液组件6切断水流完成集液。为实现按规定体积集液,在将集液器皿放置在称重组件上后,通过调节水位控制单元8,将水位控制单元8调整至集液器皿上与所需体积相对应的刻度高度后开始集液,当液位计604检测到水位达到水位控制单元8所预设的高度时,输液组件6切断水流完成集液。此外在集液过程中称重组件可实时对其中液体质量的变化进行监控,当在集液过程中实时记录数据,可帮助使用者取得集液速率,集液时间等更为详细的信息。从而实现了多模式的集液,以满足不同的试验需求,集液过程中无需人为看管,极大的节约了人力成本。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试验液体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上且用于放置集液器皿的称重组件、用于向集液器皿中输送试验液体的输液组件、设置于底座上且用于调节输液组件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的第一调节组件、设置于第一调节组件上且用于调节输液组件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置的第二调节组件和设置于第二调节组件上且用于调节输液组件在第三方向上的位置的第三调节组件,输液组件与第三调节组件连接;
第一调节组件包括固定设置于底座上的导向座、可移动的设置于导向座上的滑动座和设置于导向座上且用于产生使滑动座沿第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驱动力的驱动机构,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为水平方向,第二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一方向与底座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三方向与底座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相垂直;当滑动座在导向座上沿第一方向进行移动时,可以带动第二调节组件、第三调节组件和输液组件同步沿第一方向进行移动,进而实现输液组件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调节;
第二调节组件包括竖直设置于滑动座上且长度可调节的第一调节杆和设置于第一调节杆上的调节支座,第三调节组件设置于调节支座上;第一调节杆的下端安装在滑动座上,调节支座安装在第一调节杆的上端,第三调节组件的一端安装在调节支座上,输液组件安装在第三调节组件的另一端;在使用状态时,第三调节组件沿水平方向朝向调节支座的外侧伸出且处于称重组件的上方,形成一个悬臂,使得输液组件悬置在称重板的上方,与下方的集液器皿对齐;
第二调节杆包括竖直设置于滑动座上的第一竖直杆体、插设于第一竖直杆体上且可沿第二方向相对于第一竖直杆体移动的第二竖直杆体、设置于第一竖直杆体和第二竖直杆体的内部且用于提供使第二竖直杆体向上移动的作用力的第一弹性元件以及使第一竖直杆体和第二竖直杆体保持相对固定的第一锁止机构;通过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第二竖直杆体,能够实现第一调节杆的长度的调节,进而实现输液组件的高度的调节;在通过调节第一调节杆的长度使输液组件的高度调节至合适位置后,通过第一锁止机构将第二竖直杆体锁紧,使第一竖直杆体和第二竖直杆体保持相对固定,以对第三调节组件和输液组件等部件提供支撑作用;
第一锁止机构包括套设于第一竖直杆体上且可旋转的第一旋转套筒和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一竖直杆体上且用于接受第一旋转套筒施加的压力的第一夹爪,第一夹爪在第一竖直杆体上沿周向设置多个且多个第一夹爪相配合夹紧第二竖直杆体,第一竖直杆体的侧壁上设有让第一夹爪通过的第一避让孔,第一旋转套筒具有在旋转时推动第一夹爪朝向内侧旋转以与第二竖直杆体的外表面接触的第一驱动面;
第一旋转套筒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圆柱体,第一旋转套筒套设于第一竖直杆体上且两者为同轴,第一旋转套筒的圆环形侧壁包围所有第一夹爪,通过旋转第一旋转套筒实现所有第一夹爪的同步动作,以夹紧第二竖直杆体或释放第二竖直杆体;第一夹爪的一端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一转轴与第一竖直杆体的侧壁转动连接,第一夹爪的另一端为用于与第二竖直杆体的外表面接触的夹紧端,第一夹爪的旋转中心线处于竖直面内;第一避让孔为在第一竖直杆体的侧壁上沿径向贯穿设置的通孔,第一夹爪的整体或夹紧端通过第一避让孔,第一夹爪可向内侧旋转至与第二竖直杆体的外表面相接触,或向外侧旋转至第一竖直杆体的外壁面与第一旋转套筒的内壁面之间的空腔中;
第一旋转套筒的内壁面设有突出的第一凸台,第一凸台处于第一竖直杆体的外壁面与第一旋转套筒的内壁面之间的空腔中,第一凸台具有一个面朝第一竖直杆体的侧面且该侧面为用于与第一夹爪的夹紧端相接触的第一驱动面,该第一驱动面为第一旋转套筒的轴线相平行的竖直平面且为在第一旋转套筒内为倾斜设置的斜平面,第一驱动面的倾斜方向与第一旋转套筒的轴线相垂直,第一驱动面具有一个近端和一个远端,近端为第一驱动面上的与第一旋转套筒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最近的一端,远端为第一驱动面上的与第一旋转套筒的轴线之间的距离最远的一端;当旋转第一旋转套筒使得第一驱动面的近端与第一夹爪的夹紧端接触后,第一夹爪夹紧第二竖直杆体,实现第二竖直杆体的锁止固定;当反向旋转第一旋转套筒后,第一驱动面的远端与第一夹爪分离,第一驱动面上位于近端和远端之间的部位或近端与第一夹爪的夹紧端接触,第一驱动面施加至第一夹爪上的压力逐渐减小,进而使得第一夹爪会将第二竖直杆体逐渐释放,实现第二竖直杆体的解锁;
第一夹爪在第一竖直杆体上设置多个且多个第一夹爪在第一竖直杆体上为沿周向均匀分布,多个第一夹爪相配合共同夹紧第二竖直杆体,可提高第二竖直杆体夹紧的可靠性,并确保第二调节组件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力;第一旋转套筒上所设的第一凸台的数量与第一夹爪的数量相同,各个第一凸台分别与一个第一夹爪相配合,多个第一凸台在第一旋转套筒上为沿周向均匀分布;
第一转轴上套设有第一扭簧,第一扭簧的一端与第一夹爪连接,第一扭簧的另一端与第一竖直杆体连接,第一扭簧用于提供使第一夹爪朝向外侧旋转的作用力且使第一夹爪的夹紧端与第一驱动面保持接触状态;当第一旋转套筒逆时针旋转时,第一旋转套筒通过与第一夹爪的夹紧端相接触的第一驱动面推动各个第一夹爪朝向内侧旋转,第一夹爪逐渐夹紧第二竖直杆体,并最终保持夹紧状态;当第一旋转套筒顺时针旋转时,第一旋转套筒的第一驱动面的近端逐渐远离第一夹爪的夹紧端,在第一扭簧的作用下,各个第一夹爪朝向外侧旋转,使第二竖直杆体得以解锁,第一夹爪并保持与第一驱动面相接触的状态;
第一弹性元件为圆柱螺旋弹簧,且为压簧,第一弹性元件的一部分位于第一竖直杆体的内孔中,另一部分位于第二竖直杆体的内孔中,第一弹性元件的上端抵触第二竖直杆体,第一弹性元件的下端抵触第一竖直杆体,第一弹性元件对第二竖直杆体施加的弹性作用力使得第二竖直杆体在解锁后能够相对于第一竖直杆体向上进行移动,从而能够实现第一调节杆长度的自行调节;
第一夹爪的夹紧端的外壁面为与第一驱动面相接触,夹紧端的外壁面为第一配合面,第一夹爪的夹紧端的内壁面为与第二竖直杆体的外壁面相接触,第一夹爪的夹紧端的内壁面上可设置橡胶块,设置于第一夹爪的夹紧端的橡胶块与第二竖直杆体的外壁面接触;
第一旋转套筒套设于第一竖直杆体上且与第一竖直杆体为螺纹连接,相应在第一竖直杆体上设有外螺纹,第一旋转套筒上设有内螺纹,在旋转第一旋转套筒且使第一旋转套筒相对于第一竖直杆体向上移动时,第一旋转套筒使所有第一夹爪同步向内侧旋转,以夹紧第二竖直杆体,最终使第二竖直杆体与第一竖直杆体保持相对固定;在旋转第一旋转套筒且使第一旋转套筒相对于第一竖直杆体向下移动时,第一旋转套筒内侧的所有第一夹爪同步向外侧旋转,以释放第二竖直杆体,实现第二竖直杆体的解锁;
第一调节杆为可旋转的设置于滑动座上,第一调节杆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二方向相平行,这样使得第二调节组件及其上的第三调节组件和输液组件能够在水平方向进行旋转,在将集液器皿放置在称重组件上或从称重组件上取下的过程中,通过旋转第二调节组件,使输液组件和第三调节组件从称重组件的上方移开,进而在放置集液器皿或取下集液器皿时称重组件的上方无障碍物,便于集液器皿的取放;
第一竖直杆体为可旋转的设置于滑动座上,第一竖直杆体上设有使第一调节杆与滑动座保持相对固定的第二锁止机构,滑动座具有让第二锁止机构嵌入的锁止槽且锁止槽设置多个;滑动座的顶面具有让第一竖直杆体插入的安装孔,安装孔为圆孔,锁止槽设置于安装孔处的内壁面上且多个锁止槽在安装孔处的内壁面上为沿周向均匀分布;第二锁止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竖直杆体内且可嵌入锁止槽中的锁止销和设置于第一竖直杆体内且用于对锁止销施加弹力的锁止弹簧;锁止销为球形件,第一竖直杆体上设有容纳锁止弹簧和锁止销的容置孔且容置孔为沿第一竖直杆体的径向延伸的圆孔,锁止弹簧对锁止销施加的弹力使得锁止销保持嵌入容置孔和锁止槽中的状态;在对第二调节组件施加使其转动的外界作用力时,第一竖直杆体可挤压锁止销以将锁止销从锁止槽中挤出,进而能够解除锁止,使第二调节组件能够转动,直至外界作用力消失,在锁止弹簧的作用下,使锁止销嵌入另一锁止槽中,实现第二调节组件的锁止固定;
第二锁止机构设置多个且与锁止槽的数量相等,多个第二锁止机构在第一竖直杆体上为沿周向均匀分布,各个第二锁止机构分别与滑动座上的一个锁止槽相配合,提高了锁止后第二调节组件固定的可靠性;
第三调节组件包括长度可调节的第二调节杆,第二调节杆包括设置于调节支座上的第一水平杆体、插设于第一水平杆体上且可沿第三方向相对于第一水平杆体移动的第二水平杆体、设置于第一水平杆体和第二水平杆体的内部且用于提供使第二水平杆体沿水平方向移动的作用力的第二弹性元件以及使第一水平杆体和第二水平杆体保持相对固定的第三锁止机构;通过沿水平方向移动第二水平杆体,能够实现第二调节杆的长度的调节,进而实现输液组件在第三方向上位置的调节;在通过调节第二调节杆的长度使输液组件的水平位置调节至合适位置后,通过第三锁止机构将第二水平杆体锁紧,使第一水平杆体和第二水平杆体保持相对固定,以对输液组件等部件提供支撑作用;
第三锁止机构包括套设于第一水平杆体上且可旋转的第二旋转套筒和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一水平杆体上且用于接受第二旋转套筒施加的压力的第二夹爪,第二夹爪在第一水平杆体上沿周向设置多个且多个第二夹爪相配合夹紧第二水平杆体,第一水平杆体的侧壁上设有让第二夹爪通过的第二避让孔,第二旋转套筒具有在旋转时推动第二夹爪朝向内侧旋转以与第二水平杆体的外表面接触的第二驱动面;第二旋转套筒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圆柱体,第二旋转套筒套设于第一水平杆体上且两者为同轴,第二旋转套筒的圆环形侧壁包围所有第二夹爪,通过旋转第二旋转套筒实现所有第二夹爪的同步动作,以夹紧第二水平杆体或释放第二水平杆体;第二夹爪的一端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二转轴与第一水平杆体的侧壁转动连接,第二夹爪的另一端为用于与第二水平杆体的外表面接触的夹紧端,第二夹爪的旋转中心线处于水平面内且与第三方向相平行;第二避让孔为在第一水平杆体的侧壁上沿径向贯穿设置的通孔,第二夹爪的整体或夹紧端通过第二避让孔,第二夹爪可向内侧旋转至与第二水平杆体的外表面相接触,或向外侧旋转至第一水平杆体的外壁面与第二旋转套筒的内壁面之间的空腔中;
第二旋转套筒的内壁面设有突出的第二凸台,第二凸台处于第一水平杆体的外壁面与第二旋转套筒的内壁面之间的空腔中,第二凸台具有一个面朝第一水平杆体的侧面且该侧面为用于与第二夹爪的夹紧端相接触的第二驱动面,该第二驱动面为第二旋转套筒的轴线相平行的平面且为在第二旋转套筒内为倾斜设置的斜平面,第二驱动面的倾斜方向与第二旋转套筒的轴线相垂直,第二驱动面具有一个近端和一个远端,近端为第二驱动面上的与第二旋转套筒的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最近的一端,远端为第二驱动面上的与第二旋转套筒的轴线之间的距离最远的一端;当旋转第二旋转套筒使得第二驱动面的近端与第二夹爪的夹紧端接触后,第二夹爪夹紧第二水平杆体,实现第二水平杆体的锁止固定;当反向旋转第二旋转套筒后,第二驱动面的远端与第二夹爪分离,第二驱动面上位于近端和远端之间的部位或近端与第二夹爪的夹紧端接触,第二驱动面施加至第二夹爪上的压力逐渐减小,进而使得第二夹爪会将第二水平杆体逐渐释放,实现第二水平杆体的解锁;
第二夹爪在第一水平杆体上设置多个且多个第二夹爪在第一水平杆体上为沿周向均匀分布,多个第二夹爪相配合共同夹紧第二水平杆体,可提高第二水平杆体夹紧的可靠性,并确保第二调节组件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力;第二旋转套筒上所设的第二凸台的数量与第二夹爪的数量相同,各个第二凸台分别与一个第二夹爪相配合,多个第二凸台在第二旋转套筒上为沿周向均匀分布;
第二转轴上套设有第二扭簧,第二扭簧的一端与第二夹爪连接,第二扭簧的另一端与第一水平杆体连接,第二扭簧用于提供使第二夹爪朝向外侧旋转的作用力且使第二夹爪的夹紧端与第二驱动面保持接触状态;第二旋转套筒逆时针旋转时,第二旋转套筒通过与第二夹爪的夹紧端相接触的第二驱动面推动各个第二夹爪朝向内侧旋转,第二夹爪逐渐夹紧第二水平杆体,并最终保持夹紧状态;当第二旋转套筒顺时针旋转时,第二旋转套筒的第二驱动面的近端逐渐远离第二夹爪的夹紧端,在第二扭簧的作用下,各个第二夹爪朝向外侧旋转,使第二水平杆体得以解锁,第二夹爪并保持与第二驱动面相接触的状态;
第二弹性元件为圆柱螺旋弹簧,且为压簧,第二弹性元件的一部分位于第一水平杆体的内孔中,另一部分位于第二水平杆体的内孔中,第二弹性元件的一端抵触第二水平杆体,第二弹性元件的另一端抵触第一水平杆体,第二弹性元件对第二水平杆体施加的弹性作用力使得第二水平杆体在解锁后能够沿水平方向在第一水平杆体上朝向远离调节支座的方向进行移动,从而能够实现第二调节杆长度的自行调节;
第二夹爪的夹紧端的外壁面为与第二驱动面相接触,夹紧端的外壁面为第二配合面,第二夹爪的夹紧端的内壁面为与第二水平杆体的外壁面相接触,第二夹爪的夹紧端的内壁面上可设置橡胶块,设置于第二夹爪的夹紧端的橡胶块与第二水平杆体的外壁面接触;
第二旋转套筒套设于第一水平杆体上且与第一水平杆体为螺纹连接,相应在第一水平杆体上设有外螺纹,第二旋转套筒上设有内螺纹,在旋转第二旋转套筒且使第二旋转套筒朝向靠近第一水平杆体的开口端移动时,第二旋转套筒使所有第二夹爪同步向内侧旋转,以夹紧第二水平杆体,最终使第二水平杆体与第一水平杆体保持相对固定;在旋转第二旋转套筒且使第二旋转套筒朝向远离第一水平杆体的开口端进行移动时,第二旋转套筒内侧的所有第二夹爪同步向外侧旋转,以释放第二水平杆体,实现第二水平杆体的解锁;将第二旋转套筒设置成与第一水平杆体为螺纹连接的,能够起到自锁的效果,使得第二夹爪始终保持夹紧第二水平杆体的状态,避免第二水平杆体被夹紧后出现松动的情况出现;
输液组件包括设置于第三调节组件连接且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输液壳体、设置于输液壳体中且用于测量试验液体流量的水流量计、用于控制出水口开闭的阀门和用于检测下方集液器皿中液位的液位计;
输液壳体安装在第二水平杆体的端部,输液壳体具有一个让试验液体进入的进水口和一个让试验液体流出的出水口,进水口开口朝向,出水口开口朝下,从出水口流出的试验液体会被下方的集液器皿收集;水流量计和阀门设置于输液壳体的内部且水流量计与阀门相连接,水流量计和阀门位于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水流量计的进水口与输液壳体的进水口连通,水流量计的出水口与阀门的进水口连通,阀门的出水口与输液壳体的出水口连通;输液壳体的出水口连接出水管,出水管插入下方的集液器皿中,输液壳体的出水口中流出的试验液体通过出水管流入集液器皿中;
液位计为固定设置于输液壳体上且与主控制器为电连接,液位计是用于检测下方进行试验液体收集的集液器皿中的液位,在集液过程中,当液位计检测到集液器皿中的液位达到主控制器中事先设定的预设值后,主控制器发送指令至输液组件的阀门,阀门关闭,输液组件停止向集液器皿中输送试验液体,完成集液;
主控制器与底座为可拆卸式连接,主控制器采用吸附的方式安装在底座上,主控制器和底座上设有相互吸附的永磁铁,底座上的永磁铁设置多个;通过在底座上设置永磁铁,可根据需求,将若干个试验液体收集装置连接成一体,相邻两个试验液体收集装置通过各自底座上所设的永磁铁的相互吸附,实现相邻两个试验液体收集装置的固定连接;
所述试验液体收集装置还包括竖直设置于底座上的支撑杆和设置于支撑杆上的水位控制单元,支撑杆与第一调节杆为相对设置,称重组件位于支撑杆与第一调节杆之间;支撑杆与底座为滑动连接,底座具有让支撑杆的下端嵌入的滑槽,支撑杆在底座上可沿第一方向进行移动,以调节水位控制单元的位置与集液器皿对齐;水位控制单元设置于支撑杆上且水位控制单元的高度位置可调节,水位控制单元与支撑杆为滑动连接,支撑杆具有让水位控制单元嵌入的滑槽且该滑槽在支撑杆上为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
水位控制单元为可射出激光束的镭射定位灯,镭射定位灯射出的激光束与第三方向相平行,镭射定位灯射出的激光束是用于确定需收集的目标体积的试验液体在集液器皿中对应的液面高度,液位计用于检测集液过程中集液器皿中的液面实时高度;镭射定位灯射出的激光束可与集液器皿上的刻度线对齐,集液前根据需收集的目标体积的试验液体在集液器皿中对应的液面高度,调节水位控制单元的高度位置,以使镭射定位灯射出的激光束与集液器皿上对应的一条刻度线对齐;
为实现按规定时间集液,在将集液器皿放置在称重组件上后,通过主控制器对集液时间进行设置,在到达规定集液时间后输液组件切断水流完成集液;
为实现按规定质量集液,通过主控制器对所需集液的质量进行设置,在称重组件上放置好集液器皿,去除器皿重量后,开始集液并对所集液体的质量进行测量,当所集液体质量达到预先设置的数值后,输液组件切断水流完成集液;
为实现按规定体积集液,在将集液器皿放置在称重组件上后,通过调节水位控制单元,将水位控制单元调整至集液器皿上与所需体积相对应的刻度高度后开始集液,当液位计检测到水位达到水位控制单元所预设的高度时,输液组件切断水流完成集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验液体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称重组件包括用于放置集液器皿的称重板以及设置于称重板与所述底座之间的压力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验液体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壳体与第二调节杆为可拆卸式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验液体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位控制单元通过锁紧螺栓固定在支撑杆上,锁紧螺栓与水位控制单元为螺纹连接,水位控制单元具有螺纹孔,支撑杆具有让锁紧螺栓的螺杆部穿过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导向槽。
CN201710492925.6A 2017-06-26 2017-06-26 试验液体收集装置 Active CN1071269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92925.6A CN107126991B (zh) 2017-06-26 2017-06-26 试验液体收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92925.6A CN107126991B (zh) 2017-06-26 2017-06-26 试验液体收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26991A CN107126991A (zh) 2017-09-05
CN107126991B true CN107126991B (zh) 2023-10-03

Family

ID=59736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92925.6A Active CN107126991B (zh) 2017-06-26 2017-06-26 试验液体收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1269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74223B (zh) * 2018-09-07 2023-12-12 惠州先进制造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医学试剂调配与整合设备
CN113390663B (zh) * 2021-07-14 2023-12-22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一种变量喷雾试验集液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7536A (zh) * 2006-05-23 2007-11-28 山东威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斜楔面锁紧钻夹头
CN103476701A (zh) * 2011-03-03 2013-12-25 国际密封系统公司 加盖卡盘组件
CN104245139A (zh) * 2012-04-17 2014-12-24 哈美顿博纳图斯股份公司 具有弃置容器的移液机
CN206263320U (zh) * 2016-12-17 2017-06-20 山东威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惯性解锁钻夹头
CN206838133U (zh) * 2017-06-26 2018-01-05 南京林业大学 试验液体收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7536A (zh) * 2006-05-23 2007-11-28 山东威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斜楔面锁紧钻夹头
CN103476701A (zh) * 2011-03-03 2013-12-25 国际密封系统公司 加盖卡盘组件
CN104245139A (zh) * 2012-04-17 2014-12-24 哈美顿博纳图斯股份公司 具有弃置容器的移液机
CN206263320U (zh) * 2016-12-17 2017-06-20 山东威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惯性解锁钻夹头
CN206838133U (zh) * 2017-06-26 2018-01-05 南京林业大学 试验液体收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26991A (zh) 2017-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16787B (zh) 一种三维打印平台的调平系统及其测距装置与调平方法
CN107126991B (zh) 试验液体收集装置
CN202735086U (zh) 一种旋钮夹持夹具
JP2009516195A (ja) 測定ヘッドのための調節デバイス
CN113702170B (zh) 一种电缆拉伸强度检测用器具和方法
CN106152908B (zh) 一种用于轴瓦的检具
CN210090562U (zh) 一种岩石电阻率应力敏感测试仪
CN111487146A (zh) 牙种植体动态疲劳自动试验装置
KR200450202Y1 (ko) 터어빈 메터의 스핀타임 테스트장치
CN109545042A (zh) 物理重力实验模拟装置
CN208296798U (zh) 一种用于测量玻璃瓶壁厚的定位装置
CN210690042U (zh) 寿命测试装置
CN112472232B (zh) 一种穿刺针夹持装置、机械臂及工作方法
CN206838133U (zh) 试验液体收集装置
CN108662968B (zh) 一种半球阀球体偏心测量装置
CN112345284B (zh) 一种磁场驱动无缆管道机器人往复运动动态性能测试装置
CN209109785U (zh) 体外诊断设备的清洗装置
CN114623894A (zh) 一种化学仪器计量检测装置
CN109443292B (zh) 一种喷油器电磁铁的角度测量仪及其工作方法
KR101310605B1 (ko) 온도센서 고정장치
CN211425880U (zh) 一种疲劳测试系统和疲劳测试组件
CN220551676U (zh) 一种用于多维复合传感探测器的磁吸式安装支架
CN213193641U (zh) 用于固定长管式反应器的旋转式夹持机构
CN217843303U (zh) 一种相机调节装置及巨量检测装置
CN103091120A (zh) 一种井下脉冲发生工具的专用冲程试验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