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19625A - 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 - Google Patents

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19625A
CN107119625A CN201710511221.9A CN201710511221A CN107119625A CN 107119625 A CN107119625 A CN 107119625A CN 201710511221 A CN201710511221 A CN 201710511221A CN 107119625 A CN107119625 A CN 1071196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solute altitude
sea wall
platform
wave prevention
unrestrai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1122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19625B (zh
Inventor
陈俊昂
刘启波
刘霞
王帅
钟兴
黄兆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Hydropower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Hydropower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Hydropower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Hydropower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71051122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119625B/zh
Publication of CN1071196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196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196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196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06Moles; Piers; Quays; Quay walls; Groynes; Breakwaters ; Wave dissipating walls; Quay equip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11Hard structures, e.g. dams, dykes or breakwa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包括从临海侧向内陆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景观带、第一道防浪结构、蓄浪平台以及第二道防浪结构,所述第一景观带包括标高从低到高排列的若干第一景观分带,所述第一景观带的标高低于所述蓄浪平台的标高,所述第二道防浪结构的标高高于所述蓄浪平台的标高和所述第一道防浪结构的标高。本发明所述的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提出对海堤景观带进行分带设防、堤顶后置的理念:在确保海堤自身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根据景观带受损可承受的风险,确定景观带各分带的设防标准。

Description

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工程,具体地,涉及一种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城市高速发展,随着城市发展,对区域水生态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现行的海堤工程建设模式已滞后于区域内城市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现有海堤堤顶(或防浪墙墙顶)标高明显高于堤后土地,造成海堤“围城”,隔绝了城市与水,对生态性、景观性、开放性均造成不利的影响;(2)现有海堤断面形式单一,工程痕迹明显,而沿堤外侧本应为高品质的滨海空间,可承担城市的休闲、景观等功能,但因目前海堤断面型式的影响而造成优质的滨海空间无法利用,不利于海岸与城市空间的相互融合;(3)现有海堤护面结构大部分为硬质结构,无法为海岸生物多样性提供生长空间,不利于海岸水生态建设。
因此,寻求一种全新的海堤堤型及海堤断面特征的设计架构体系,化解目前海堤建设的困境,是目前水利工程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具有时代紧迫性和必要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根据现有海堤堤型及海堤断面特征体系在城市多功能海堤建设中局限性、不适性和缺点,提供一套更为适用的多功能生态海堤构架体系。本发明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珠江河口海岸防护及生态海堤建设技术与示范”(课题编号:2016YFC0402607)的研究成果之一,重点研究了关于海堤堤型及海堤断面特征体系的设计新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现代城市具有防洪、生态、休闲、景观等多功能要求的海堤架构体系设计新技术。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包括从临海侧向内陆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景观带、第一道防浪结构、蓄浪平台以及第二道防浪结构,所述第一景观带包括标高从低到高排列的若干第一景观分带,所述第一景观带的标高均低于所述蓄浪平台的标高,所述第二道防浪结构的标高高于所述蓄浪平台的标高和所述第一道防浪结构的标高。
本实施例中,如无特别指出,若干均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进一步地,各第一景观分带表面分别采用能经受对应风浪侵蚀程度的结构,并种植能经受对应风浪侵蚀和海水浸泡程度的植物。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景观带包括堤脚平台和亲水平台。
进一步地,所述堤脚平台适于种植滩涂植物,所述堤脚平台标高选取多年平均低高潮位,使堤脚平台在高潮时位于水下,低潮时出露。
进一步地,所述堤脚平台表面采用植生堤脚防护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亲水平台标高取值接近多年平均高高潮位。
进一步地,所述亲水平台标高选取年均受淹10次~20次的标高。
进一步地,所述亲水平台表面采用路面铺装。
进一步地,所述蓄浪平台标高应高于设计潮位,且低于所述第二道防浪结构标高。
进一步地,所述蓄浪平台用于收集越过所述第一道防浪结构的越浪,并通过排水设施将暂蓄的越浪排回海域中。
进一步地,所述蓄浪平台标高至第二道防浪结构标高之间设有若干第二景观分带,用于布置园林绿化、景观构筑物或市政慢行系统,采用5年一遇~20年一遇的设防标准。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道防浪结构的标高选取应根据所述第一道防浪结构与第二道防浪结构之间形成的蓄浪平台的距离而定,同时应至少高于设计潮位0.5m。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道防浪结构的背水侧形成50年一遇~200年一遇的设防标准。
综上,相对于在目前的海堤工程中,为了避免景观带等设施遭受风浪的袭击而破坏,常将海堤的堤顶设置于迎水侧以保护堤顶后方的区域,堤顶后方才布置景观带等设施。但将作为海堤制高点的堤顶设置在迎水侧时,后方的景观带区域将受堤顶的拦挡,视线受遮,不利于形成富有层次的、开放的、亲水的滨水空间。且考虑到景观带的重要性,若与堤后城市保护区相同的防洪标准,明显过高。
本发明所示的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通过对海堤断面标高体系的分析,结合海堤上生态建设、休闲空间及景观功能的需求,采用分带设防、堤顶后置的理念,布设二道防浪系统,有效的降低海堤堤顶标高,为在海堤上的生态、休闲、景观建设提供优越的基础架构,同时,在海堤上形成蓄浪平台,自排越浪,避免越浪流入堤后城市排水系统,减少排水压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所示的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堤脚平台标高1、亲水平台标高2、蓄浪平台标高3、堤顶标高4、第一道防浪结构5、第二道防浪结构6、蓄浪平台7、堤脚平台8、亲水平台9、生态护坡带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所示的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包括从临海侧向内陆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景观带、第一道防浪结构5、蓄浪平台7以及第二道防浪结构6。
所述第一景观带根据风浪侵蚀和海水浸泡的程度不同而分成若干第一景观分带,各第一景观分带的标高随着从临海侧向内陆方向延伸而从低到高排列,各第一景观分带表面采用能经受对应风浪侵蚀程度的结构,并种植能经受对应风浪侵蚀和海水浸泡程度的植物,所述第一景观带的标高均低于所述蓄浪平台7的标高3,且不设防洪标准,可允许水淹,视野开阔,利于形成富有层次的、开放的、亲水的滨水空间。如无特别指出,本发明中所称的防洪标准(或设防标准)均是指设计洪水标准。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景观带包括堤脚平台8和亲水平台9。所述堤脚平台8适于种植滩涂植物。所述堤脚平台8标高1宜选取多年平均低高潮位,使堤脚平台8在高潮时位于水下,低潮时出露,形成类似于天然滩涂的生态带,为滩涂生物提供生存空间。所述堤脚平台8表面可采用植生堤脚防护结构。
所述亲水平台9标高2取值宜选取在多年平均高高潮位附近,以满足亲水的需求,同时避免经常受淹。根据水质、亲水平台9的功能需求、运行管理能力等因素,经分析计算,可选取年均受淹10次~20次的标高。所述亲水平台9表面可采用便于行人或车辆等通过的路面铺装。
可以理解,所述第一景观带还可以包括标高高于所述亲水平台标高2的生态护坡带10,适于种植各种绿化植物。
所述第一道防浪结构5用于消除波浪的大部分能量,降低二次爬坡能量。所述第一道防浪结构5可采用混凝土结构或混凝土与景观设施结合的结构。
所述蓄浪平台7用于收集所述第一道防浪结构5后方的越浪,以便越浪自排回海域中,故蓄浪平台7的标高3应高于设计潮位,越过第一道防浪结构5后暂蓄于蓄浪平台7中的越浪,将能够利用风浪的间断时间,通过排水设施自排回海域中,避免越浪流入堤后城市排水系统,可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水量;但蓄浪平台7的标高3也应低于第二道防浪结构6的标高(即,堤顶标高4),以形成富有层次的滨水空间,使堤顶平台(即第二道防浪结构平台)的观海视线通透。因此,蓄浪平台7标高以略高于设计潮位为宜。所述蓄浪平台7标高至第二道防浪结构标高之间设有若干第二景观分带,主要布置园林绿化、景观构筑物等景观设施或市政慢行系统,可采用5年一遇~20年一遇的设防标准,避免各第二景观分带经常遭受破坏,又可消除因该分带标高过高对海堤景观效果的影响及增加工程投资。
所述第二道防浪结构6,也即海堤的防洪制高点。经第一道防浪结构5的消浪及蓄浪平台7的蓄浪,越浪水流由于惯性继续前流冲往第二道防浪结构6时,其爬高将明显降低。所述第二道防浪结构6的标高4选取应根据所述第一道防浪结构5与第二道防浪结构6之间形成的蓄浪平台7的距离而定,同时应至少高于设计潮位0.5m。所述第二道防浪结构6的背水侧为城市防护区,按照城市的重要性,所述第二道防浪结构6的背水侧(也即堤顶线)选取50年一遇~200年一遇的设防标准。
本发明所述的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的实施方式如下:
(1)确定海堤的功能;
(2)通过水文分析,确定各特征标高;
(3)基于功能要求,确定各结构的设防标准;设定分带宽度;
(4)拟定所述第一道防浪结构5和所述第二道防浪结构6两道防浪结构的位置,并形成蓄浪平台7。
本发明适用于在城市区域内,并有着防洪、生态、休闲、景观等多功能要求的海堤工程中。本发明通过风浪物理模型验证,消浪及排越浪效果明显。
综上,本发明所示的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通过对海堤断面标高体系的分析,结合海堤上生态建设、休闲空间及景观功能的需求,采用分带设防、堤顶后置的理念,布设二道防浪系统,有效的降低海堤堤顶标高,为在海堤上的生态、休闲、景观建设提供优越的基础架构,同时,在海堤上形成蓄浪平台7,自排越浪,避免越浪流入堤后城市排水系统,减少排水压力。
如上所述,可较好的实现本发明。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的修改、等同替换与改进等,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临海侧向内陆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景观带、第一道防浪结构、蓄浪平台以及第二道防浪结构,所述第一景观带包括标高从低到高排列的若干第一景观分带,所述第一景观带的标高均低于所述蓄浪平台的标高,所述第二道防浪结构的标高高于所述蓄浪平台的标高和所述第一道防浪结构的标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各第一景观分带表面分别采用能经受对应风浪侵蚀程度的结构,并种植能经受对应风浪侵蚀和海水浸泡程度的植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景观带包括堤脚平台和亲水平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堤脚平台适于种植滩涂植物,所述堤脚平台标高选取多年平均低高潮位,使堤脚平台在高潮时位于水下,低潮时出露。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水平台标高取值接近多年平均高高潮位或年均受淹10次~20次的标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浪平台标高应高于设计潮位,且低于所述第二道防浪结构标高。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浪平台用于收集越过所述第一道防浪结构的越浪,并通过排水设施将暂蓄的越浪排回海域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浪平台标高至第二道防浪结构标高之间设有若干第二景观分带,用于布置园林绿化、景观构筑物或市政慢行系统,采用5年一遇~20年一遇的设防标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道防浪结构的标高选取应根据所述第一道防浪结构与第二道防浪结构之间形成的蓄浪平台的距离而定,同时应至少高于设计潮位0.5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道防浪结构的背水侧形成50年一遇~200年一遇的设防标准。
CN201710511221.9A 2017-06-29 2017-06-29 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 Active CN1071196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11221.9A CN107119625B (zh) 2017-06-29 2017-06-29 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11221.9A CN107119625B (zh) 2017-06-29 2017-06-29 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19625A true CN107119625A (zh) 2017-09-01
CN107119625B CN107119625B (zh) 2023-06-02

Family

ID=59719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11221.9A Active CN107119625B (zh) 2017-06-29 2017-06-29 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11962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67543A (zh) * 2018-07-25 2018-11-23 胡长军 一种生态型护岸海堤
CN110278902A (zh) * 2019-04-17 2019-09-27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适用于高风浪海湾的多功能生态海堤生态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25996A (ja) * 2005-02-18 2006-08-31 Joichi Saeki 津波防波堤
CN102433858A (zh) * 2011-10-17 2012-05-02 河海大学 一类适用于斜坡式海堤的消浪结构
CN204626330U (zh) * 2015-04-03 2015-09-09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式边防堤岸结构
CN207260063U (zh) * 2017-06-29 2018-04-20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25996A (ja) * 2005-02-18 2006-08-31 Joichi Saeki 津波防波堤
CN102433858A (zh) * 2011-10-17 2012-05-02 河海大学 一类适用于斜坡式海堤的消浪结构
CN204626330U (zh) * 2015-04-03 2015-09-09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式边防堤岸结构
CN207260063U (zh) * 2017-06-29 2018-04-20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赵楠: "滨海堤防生态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67543A (zh) * 2018-07-25 2018-11-23 胡长军 一种生态型护岸海堤
CN110278902A (zh) * 2019-04-17 2019-09-27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适用于高风浪海湾的多功能生态海堤生态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19625B (zh) 2023-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asria et al. Coastal protection measures, case study (Mediterranean zone, Egypt)
CN105970875B (zh) 利用自然能量在海滩促淤固砂的方法
JP2011500998A (ja) 防護堤
Xue Coastal erosion and management of Majuro atoll, Marshall Islands
CN102286957B (zh) 环境亲水型复合式海堤
Pilarczyk et al. Experience and practices on flood control in Vietnam
CN207260063U (zh) 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
CN108867543A (zh) 一种生态型护岸海堤
CN107119625A (zh) 多功能生态海堤架构体系
CN109024476A (zh) 漫流淘基自溃堤坝土工织布非常分洪道
Łabuz Coastal response to climatic changes: discussion with emphasis on southern Baltic Sea
CN209555865U (zh) 多功能复合型景观海堤
CN105986560A (zh) 一种修建楼式防洪堤及改造和利用河流滩地的方法
CN204000745U (zh) 一种防护堤
CN207348010U (zh) 一种新型航道护坡结构
Pilarczyk et al. Flood control and coastal protection in Vietnam
Orford 1 Coastal Environments
CN110029622A (zh) 一种能抵抗强风暴潮的海岸碧道系统
CN109338985A (zh) 一种亲水型应急挡浪海岸防护结构
CN216864997U (zh) 一种多级消浪海堤结构
Alves et al. Compendium: Coastal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West Africa: existing and potential solutions to control coastal erosion, prevent flooding and mitigate damage to society
Nakajima et al. A proposal for a floating urban communities in the man-made inlets
HIROSHIGOTOH et al.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river mouth closing of Ishikari River, Japan
NABIL et al. THE MOST EFFICIENT COAST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METHODS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COAST OF HOLLAND AND LOWER MANHATTAN
Anthony Chapter Impacted fluvial and coastal sediment connectivity in the Mediterranean: a brief review and implic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