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11203B - 可切换的不透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切换的不透明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111203B CN107111203B CN201580071248.XA CN201580071248A CN107111203B CN 107111203 B CN107111203 B CN 107111203B CN 201580071248 A CN201580071248 A CN 201580071248A CN 107111203 B CN107111203 B CN 10711120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witchable
- region
- electrode
- electrical connector
- electrical communic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5361 soda-lime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9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5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2
- 229920002037 poly(vinyl butyra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5038 ethylene vinyl acet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5329 floa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609 med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200 poly(ethylene-vinyl 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UQSXHKLRYXJYBZ-UHFFFAOYSA-N Iron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Fe]=O UQSXHKLRYXJYB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194 liquid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915 polyvinyl chl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800 polyvinyl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821 Contact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VGGSQFUCUMXWEO-UHFFFAOYSA-N Ethene Chemical compound C=C VGGSQFUCUMXWE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977 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CERQOIWHTDAKMF-UHFFFAOYSA-N Methacryl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C(=C)C(O)=O CERQOIWHTDAKM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UGBHKTXTAQXES-UHFFFAOYSA-N Selenium Chemical compound [Se] BUGBHKTXTAQX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428 cobalt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IVMYJDGYRUAWML-UHFFFAOYSA-N cobalt(ii)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Co]=O IVMYJDGYRUAWM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12 dispersion med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480 nicke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GNRSAWUEBMWBQH-UHFFFAOYSA-N oxo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O GNRSAWUEBMWB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669 sele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1 sele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variable-absorption el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15 - G02F1/169
- G02F1/172—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variable-absorption el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15 - G02F1/169 based on a suspension of orientable dipolar particles, e.g. suspended particles display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3/00—Antiglare equipment associated with windows or windscreens; Sun visors for vehicles
- B60J3/04—Antiglare equipment associated with windows or windscreens; Sun visors for vehicles adjustable in transparency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3/00—Window sashes, door leaves, or like elements for closing wall or like openings; Layout of fixed or moving closures, e.g. windows in wall or like openings; Features of rigidly-mounted outer frames relating to the mounting of wing frames
- E06B3/66—Uni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parallel glass or like panes permanently secured together
- E06B3/67—Uni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parallel glass or like panes permanently secured together characterised by additional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for heat or sound insulation or for controlled passage of light
- E06B3/6715—Uni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parallel glass or like panes permanently secured together characterised by additional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for heat or sound insulation or for controlled passage of ligh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creased thermal insulation or for controlled passage of light
- E06B3/6722—Uni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parallel glass or like panes permanently secured together characterised by additional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for heat or sound insulation or for controlled passage of ligh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creased thermal insulation or for controlled passage of light with adjustable passage of light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02F1/13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2009/246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featuring transparency control by applying voltage, e.g. LCD, electrochromic pane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12—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electro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Switches That Are Operated By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描述了用于改变窗的至少一部分的不透明度的可切换装置。可切换装置包括与至少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电连通的至少第一可切换区域和第二可切换区域。每个可切换区域包括在第一电极(33)和第二电极(35)之间的电致动可变不透明层(31、41),第一可切换区域相对于第二可切换区域布置,使得在将第一电连接器区域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连接到合适的电源(49)时,第一可切换区域和第二可切换区域的不透明度改变,使得可切换装置的至少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具有不透明度的改变,可切换装置的第一部分具有与可切换装置的第二部分不同的不透明度。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用于改变窗(glazing)的至少一部分的不透明度的可切换装置,特别涉及用于在交通工具窗中用作遮光带的包括多个可切换区域的可切换装置。
众所周知,诸如汽车的机动交通工具具有层压的挡风玻璃。有时挡风玻璃的上部有常常被称为遮光带的着色区域。在包括通过聚乙烯醇缩丁醛(PVB)层结合在一起的一对钠钙硅玻璃(soda-lime-silica glass)片的常规挡风玻璃中,遮光带通常是PVB的着色区域,并且因此一旦挡风玻璃已被制造,遮光带的位置就固定了。作为结果,常常不能实现遮光带的优化位置,因为在一天当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改变。此外,在不需要遮光带的情况下,由于PVB的固定着色区域,因此不能增加通过挡风玻璃的整体透射率。
在WO2010/032069A1中已经提出了一种使用包括悬浮颗粒装置的膜(SPD膜)作为遮光带的解决方案。使用高频电压来切换SPD膜,以在SPD膜中产生可变透射率的区域。
这种方法需要由于传输线的电感而增加串联阻抗的高频电源,有可能使得难以向SPD膜进行电力传输。
从WO2004/077649A2已知,使用电容器网络在每个SPD膜两侧施加特定量值的交流电压以向各个SPD膜供电。这种系统需要分离的电容器网络来切换SPD膜。
在WO2006/078564A2、WO2007/029215A2和WO2007/010542A1中也对SPD膜控制系统进行了描述。
US2013/0201549A1描述了悬浮颗粒装置,其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能够针对电位被控制的第一电极;能够针对与第一电极的电位不同的电位被控制的第二电极;带电体;以及包含带电光控颗粒和分散介质的液体悬浮液,其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带电体部署在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并且液体悬浮液被密封在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并且光控颗粒能够被积聚到带电体的外围。
WO01/01191A1描述了具有可调节的透明度的窗户。
本发明的发明人已经发现,能够利用可切换膜的电容性效应来提供用于改变窗的至少一部分的不透明度的可切换装置。
因而,本发明提供了用于改变窗的至少一部分的不透明度的可切换装置,该可切换装置包括与至少两个(第一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电连通的至少两个(第一和第二)可切换区域,每个可切换区域包括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动的可变不透明层,第一可切换区域相对于第二可切换区域布置,使得在将第一电连接器区域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连接到合适的电源时,第一可切换区域和第二可切换区域的不透明度改变,使得可切换装置的至少两个(第一和第二)部分具有不透明度的改变,可切换装置的第一部分具有与可切换装置的第二部分不同的不透明度。
根据本发明的可切换装置可以仅利用一对电区域来改变两个物理分离的可切换区域的不透明度。而且,根据本发明的可切换装置能够利用低频电源来实现期望的切换行为。
在优选实施例中,可切换装置仅包括被配置为用于连接到合适电源的单对电连接器区域(第一电连接器区域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
适当地,第一可切换区域和/或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是平面电极。
第一可切换区域的不透明度随着施加在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两端的电压变化。对于合适的高电压,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动的可变不透明层的不透明度从高变为低,即,不透明度降低,并且更多的可见光可以穿过第一可切换区域。通常,当没有电压施加在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两端时,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动的可变不透明层的不透明度最大,即,第一可切换区域具有最低的可见光透射率并且常常被称为“关闭”。优选的是,当没有电压施加在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两端时,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动的可变不透明层的不透明度最大,即,第一可切换区域具有最低的可见光透射率,并且在以合适的频率在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两端施加合适的高电压时,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动的可变不透明层的不透明度减小,即,与当没有电压施加在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两端时相比,不透明度较低。
第二可切换区域的不透明度随着施加在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两端的电压变化。对于合适的高电压,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动的可变不透明层的不透明度从高变为低,即,不透明度降低,并且更多的可见光可以穿过第一可切换区域。通常,当没有电压施加在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两端时,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动的可变不透明层的不透明度最大,即,第二可切换区域具有最低的可见光透射率。优选的是,当没有电压施加在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时,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动的可变不透明层的不透明度最大,即,第二可切换区域具有最低的可见光透射率,并且在以合适的频率在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两端施加合适的高电压时,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动的可变不透明层的不透明度减小,即,与当没有电压施加在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两端时相比,不透明度较低。
由于每个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都被隔开,因此每个可切换区域的行为类似于平行板电容器并且具有相关联的电容。照此,可切换区域可以串联电连接和/或并联电连接,如同每个可切换区域都是电容器一样。
特定可切换区域的电容可以通过为电极选择适当的主表面面积而变化,尤其是当电极是平面电极时。可替代地,可以选择电极的间隔,尤其是当电极是平面电极时。可替代地,可以更改电极之间的电致动的可变不透明层的介电常数,尤其是当电极是平面电极时。
优选地,第一可切换区域具有第一电容,并且第二可切换区域具有与第一电容不同的第二电容。
优选地,第一可切换区域具有第一电容,并且第二可切换区域具有与第一电容相同的第二电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有至少两个可切换区域中的每个的电容是不同的。
优选地,第一可切换区域和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具有主表面,并且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的主表面的面积与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的主表面的面积不同。
优选地,第一电连接器区域与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电连通,并且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电连通,并且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二电连接器区域电连通。
优选地,在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和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
优选地,在第一电连接器区域和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之间存在直接流电(galvanic)连接。
优选地,在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可切换区域具有第一电容并且第二可切换区域具有与第一电容相同或不同的第二电容,另外,其中可切换装置包括第三可切换区域,使得可切换装置包括至少三个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电连通的可切换区域,第三可切换区域包括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动的可变不透明层,该第三可切换区域具有第三电容,其中在将第一电连接器区域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连接到合适的电源时,第一、第二和第三可切换区域的不透明度改变,使得可切换装置的至少三个(第一、第二和第三)部分具有不透明度的改变,可切换装置的第三部分具有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不透明度不同的不透明度。
其中可切换装置包括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包括电致动的可变不透明层的第三可切换区域的实施例具有其它优选特征。
优选地,第一电容与第二电容相同,另外,其中第一部分的不透明度与第二部分的不透明度相同。
优选地,第三电容与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相同。
优选地,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电连通,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和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电连通,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电连通,第三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与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和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电连通,并且第三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二电连接器区域电连通。
优选地,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和/或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直接电连通。
优选地,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与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直接电连通。
优选地,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直接电连通。
优选地,第三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与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直接电连通。
优选地,第三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与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直接电连通。
优选地,第三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二电连接器区域直接电连通。
在存在第三可切换区域的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电连通,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电连通,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与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电连通,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三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电连通,第三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电连通,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二电连接器区域电连通,并且第三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二电连接器区域电连通。
优选地,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和/或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直接电连通。
优选地,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与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直接电连通。
优选地,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三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直接电连通。
优选地,第三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直接电连通。
优选地,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二电连接器区域直接电连通。
优选地,第三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二电连接器区域直接电连通。
在一般意义上,能够依据串联电连接并且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电连通的多个分支来限定根据本发明的可切换装置。一般而言,可切换装置有B个分支。每个分支B具有与两个节点N和M电连通的总共R个可切换区域,在相应分支的每个端部处存在一个节点。节点N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电连通,而节点M与第二电连接器区域电连通。每个节点可以是沿着将相应节点电连接到相应电连接器区域的路径的虚构点。
在每个分支B内有I个臂,每个臂与相应分支的节点N、M电连通。照此,每个分支中的I个臂并联电连接。
每个单独的臂I具有串联连接的s个可切换区域和并联连接的p个可切换区域。照此,臂中的可切换区域的总数为s+p。给定分支有I个臂,R可以写成:
因此,可切换装置的可切换区域ST的总数由下式给出:
因此,可切换装置中的可切换区域的总数可以表示为:
具有i个臂的特定分支j可以表示为:
为了识别每个可切换区域,在第j个分支B中,第i个臂I可以表示为:
因此,可切换装置可以被表示为
其中
Bjsk Ii 在第j个分支B中的第i个臂I中串联连接的第k个可切换区域s (8)
Bjpm Ii 在第j个分支B中的第i个臂I中并联连接的第m个可切换区域p (9)
在本发明的最简单的实施例中,可切换装置仅包括串联电连接的两个可切换区域,其中第一可切换区域具有第一电容,并且第二可切换区域具有与第一电容不同的第二电容。依据上面的等式(1)至(9),在这个实施例中,B=1,I=1,R=s=2并且p=0。根据等式(7),这种配置中的臂可以表示为I1 1,并且根据等式(8),串联电连接的两个可切换区域可以表示为1s1 1和1s2 1。根据等式(6),可切换装置可以表示为SD=1s1 1+1s2 1,其中1s1 1≠1s2 1。
在一些实施例中,B=1。
在一些实施例中,B=1,I=1,s>2并且p=0。
在B=I=1并且p=0的实施例中,每个可切换区域的不透明度主要由可切换区域本身的电容确定。如果期望不使用任何外部电容器,那么可以更改可切换区域的尺寸以改变其电容。其它因素可以变化以更改可切换区域的电容,例如,对于特定的可切换区域,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间隔可以更改,尤其是当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是平面电极时。可替代地,可以改变电极之间的层的介电常数。
在具有两个或更多个臂的给定分支中,为了创建两个或更多个不同的不透明区域,优选的是在每个臂中具有不同数量的可切换区域,相应臂中的每个可切换区域都具有相同或基本上相同的电容。
在当B>=1并且I>=2的实施例中,每个臂都可以具有不同数量的可切换区域。
在I>=2的实施例中,可切换装置可以被布置成使得臂依次具有比先前的臂渐进更多或渐进更少的可切换区域,使得产生分级的不透明度。第一臂可以仅具有一个可切换区域,并且后续的臂各自具有渐进增加的数量的可切换区域。
可以选择臂中的可切换区域的数量以提供期望的不透明度。例如,对于具有两个或更多个臂的分支,在p=0并且s=1的臂中,然后对于电极两端的给定输入电压,可切换区域能够完全切换成具有最低水平的不透明度,即,Omin。对于期望具有2×Omin的不透明度的臂,通过参考用于可切换区域的电压/不透明度图,能够确定要实现期望的不透明度水平所需的平面电极两端的电压。如果输入电压Vmax产生不透明度Omin,那么,为了获得2×Omin的不透明度,可能需要大约1/2Vmax的输入电压。假设相等电容的区域,具有相同电容的两个可切换区域的臂提供期望的不透明度,即,对于Vmax的输入电压为2×Omin。臂中的可切换区域的不透明度可以通过具有不同的电容而进一步实现。
可以为特定的应用选择分支B、臂I和可切换区域s、p的数量。
在实践中,可能难以具有有着窄宽度的可切换区域,因此可能必需在单个膜上构造多个可切换区域,并且然后以提供多个可切换区域的方式来切割膜。
在一些实施例中,B=1,I=2,臂I1 1具有s=2和p=0,而臂I2 1具有s=1和p=0。
在一些实施例中,B=2并且在分支B1中存在两个臂(I=2),其中臂I1 1具有s=1和p=0,而臂I2 1具有s=1和p=0,并且在分支B2中存在一个臂(I=1),其中在臂I1 2中s=1且p=0。
在一些实施例中,B>=1,I>=2,I1 1具有s>=2和p>=0并且I2 1具有s=>1和p>=0。
在一些实施例中,B>=2,其中在B1中存在两个或更多个臂并且I1 1具有s>=1和p>=0并且臂I2 1具有s>=1且p>=0,并且其中在B2中存在一个或更多个臂,每个臂都具有s>=1和p>=0。
在一些实施例中,B>=1并且在分支B1中存在三个或更多个臂,其中在臂I1 1中s>=z且p>=0,在臂I2 1中s>=(z-1)且p>=0,并且在臂I3 1中s>=z-2,z至少为3。
在一些实施例中,B>=1其中在分支B1中存在三个或更多个臂,并且其中在臂I1 1中s=1且p>=0中,在臂I2 1中s>=2且p>=0,并且在臂I3 1中s>=3。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相应的可切换区域的每对电极两端的电压主要或仅由可切换区域的电容确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切换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悬浮颗粒装置或液晶。优选地,所有可切换区域都包括悬浮颗粒装置或液晶。
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可切换部分和第二可切换部分的不透明度通过将合适的电源连接到仅第一电连接器区域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而是可改变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合适的电源可以是可变电源,使得输出电压的量值是可变的和/或输出电压的频率是可变的。适当地,电源在10Hz至500Hz的频率范围内可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连接器区域被配置为连接到第一外部连接器区域和/或第二电连接器区域被配置为连接到第二外部连接器区域,第一外部连接器区域和/或第二外部连接器区域被配置为与合适的电源电连通。例如,第一外部连接器区域可以是通过夹合动作或插座/插头配合动作和第一电连接器区域接合的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的可切换装置可以结合在窗中,窗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可切换窗装置和至少一个窗材料片(第一窗材料片),其中可切换装置布置成面向所述窗材料片的主表面,使得在连接第一电连接器区域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时,当从所述窗材料片的主表面的方向上观看时,可切换装置的两个部分为窗提供具有不同不透明度的至少两个区域。
优选地,第一窗材料片包括至少一片玻璃,更优选地是钠钙硅玻璃。
优选地,可切换装置位于第一窗材料片和第二窗材料片之间。优选地,在第一窗材料片和第二窗材料片之间存在至少一个腔体,并且可切换装置位于该腔体中。
优选地,可切换装置通过包括至少一片粘合剂夹层材料的夹层结构结合到第一窗材料片的主表面。合适的粘合剂夹层是聚乙烯醇缩丁醛(polyvinyl butyral)、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thylene vinyl acetate copolymer)、聚氨酯(polyurethane)、聚氯乙烯(poly vinyl chloride)以及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的共聚物(copolymers of ethylene andmethacrylic acid)。优选地,第二窗材料片通过夹层结构接合到第一窗材料片。
优选地,窗是用于交通工具的窗户或用于建筑物的窗户的一部分。
作为窗的一部分,第一电连接器区域和/或第二电连接器区域可以与第一窗材料片物理分离。例如,第一电连接器区域和/或第二电连接器区域可以包括导线,导线的端部可连接到合适的电源。
现在将参考以下附图(未按比例)仅通过示例方式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了悬浮颗粒装置膜的截面视图;
图2示出了在电压施加到平面电极的情况下通过悬浮颗粒装置膜的光透射率的变化;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可切换装置的示意性平面视图表示;
图4示出了表示图3中所示的可切换装置的电路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可切换装置的示意性表示;
图6示出了表示图5中所示的可切换装置的电路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可切换装置的示意性表示;
图8示出了表示图7中所示的可切换装置的电路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可切换装置的示意性表示;
图10示出了表示图9中所示的可切换装置的电路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可切换装置的示意性表示;
图12示出了表示图9中所示的可切换装置的电路图;
图13示出了结合了在图11中所示的可切换装置的窗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14示出了图13中所示的窗的截面视图;
图15示出了图13中所示的窗的分解截面视图;
图16示出了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可切换装置的电路图;
图1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可切换装置,其电路图表示在图16中示出;
图1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可切换装置;
图19示出了图9中所示的可切换装置的等距透视表示;
图20示出了图7中所示的可切换装置的等距透视表示;
图21示出了图7中所示的可切换装置的替代配置的等距透视表示;
图22示出了构造图7中所示的可切换装置的替代方式;
图23示出了具有到电极的直接流电连接的悬浮颗粒装置膜;
图24示出了具有电容性地耦合到悬浮颗粒装置膜的电极的导电涂层的两个电连接器区域的悬浮颗粒装置膜;
图2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可切换装置;以及
图26示出了图25中所示的可切换装置的电路图表示。
图1示出了悬浮颗粒装置(SPD)膜1的截面视图。SPD膜1包括第一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3和第二层PET 5。在PET片3的一个主表面上的是氧化铟锡(ITO)的导电涂层7。在PET片5的一个主表面上的是ITO的导电涂层9。每个ITO涂层7、9和相应PET片3、5的主表面共同延伸。
SPD膜1包括悬浮在液体悬浮介质中的多个颗粒,这些颗粒保持在层11内。层11通常是聚合物介质。层11与ITO涂层7、9接触并粘附到ITO涂层7、9。
PET片3上的ITO涂层7是第一平面电极13。PET片5上的ITO涂层9是第二平面电极15。
通过将相应平面电极13、15的ITO涂层7、9适当地连接到合适的电源,可以在层11两侧施加电场。这可以通过到ITO涂层的直接流电连接来实现,例如第一母线可以具有与ITO涂层7的直接流电连接,并且另一个母线(即,第二母线)可以具有与ITO涂层9的直接流电连接。
已知的还有使用远程电连接来电容性地耦合到ITO涂层,参见WO2010/032070A1。
不管到相应ITO涂层的电连接是直接流电还是远程(或者其组合),通过使ITO涂层7、9与合适的电源(例如,具有120V rms和50Hz频率的正弦变化电压)电连通,层11的不透明度都会改变。
在替代构造中,SPD膜可以使平面电极13和/或平面电极15的朝向反转,使得相应电极的PET片在相应的ITO涂层和层11之间。
关于图23和图24更详细地描述直接流电连接和远程连接。
图2示出了具有633nm波长并穿过图1中所示的类型的SPD膜的光束的透射率如何随着在ITO涂层7、9两侧的电压的量值而变化。
轴21表示透射通过SPD膜1的、具有633nm波长的光(T)的百分比。轴23表示在SPD膜1的ITO涂层7、9两侧施加的50Hz正弦变化电压的量值(rms)。
例如,当没有电压施加在ITO涂层7、9两侧时,T为大约1%,即,入射在SPD膜上的633nm的光中仅有1%穿过SPD膜。不透明度(O)被定义为100-透射率,即,100-T,因此,当没有电压施加在ITO涂层7、9两侧时,不透明度O为(100-1)=99%。
当施加在ITO涂层7、9两侧的电压的量值为60V时,T为大约35%,即,入射在SPD膜上的633nm的光中的35%穿过SPD膜。因此,在60V的施加电压下,SPD膜的不透明度为(100-35)=65%。
当施加在ITO涂层7、9两侧的电压的量值为120V时,T为大约50%并且SPD膜的不透明度为50%。
增加施加在ITO涂层7、9两侧的电压的量值超过120V对透射率有很少或没有改变(并且因此不透明度O保持恒定)。
根据图2明显的是,对于单个SPD膜,依赖于施加在ITO涂层7、9两侧的电压的量值,通过SPD膜的光透射率的范围(或不透明度)是能够实现的。
图2是通过具有特定厚度和层11中的吸光粒子的特定浓度的SPD膜的光透射率的表示。改变SPD膜的厚度和/或层11中的吸光粒子的浓度可以影响最小不透明度水平,即,多少光透射通过SPD膜,但是曲线的大致形状将是相似的。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可切换装置30的示意性平面视图表示。
可切换装置30被示出为面向玻璃板40(仅示意性地示出)。可切换装置30可以附接到玻璃板的主表面。可切换装置可以是层压在两个或更多个玻璃板之间的夹层结构的一部分。
已知,当将SPD膜层压在一对玻璃片之间时,将SPD膜定位在第一片粘合剂夹层材料(诸如聚乙烯醇缩丁醛、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氨酯等)的切口(cut out)区域中,然后将具有SPD膜结合在其中的第一片粘合剂夹层材料定位在第二片粘合剂夹层材料和第三片粘合剂夹层材料之间。每片粘合剂夹层材料都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材料。
可替代地,可切换装置30可以定位在绝缘窗单元的腔体内部,该绝缘窗单元诸如包括由至少一个周界密封件隔开(由此形成所述腔体)的两个玻璃片的双层玻璃绝缘窗单元。
可切换装置30包括第一SPD膜31和第二SPD膜41。每个SPD膜31、41如关于图1所描述的。为了清楚起见,每个SPD膜31、41的电极被示出为略微偏移,但是,在实际的可切换装置中,电极33和电极35共同延伸,并且电极43和电极45共同延伸。
第一SPD膜31与第二SPD膜41物理分离,但与其电连通。
第一SPD膜31和第二SPD膜41共面。假定玻璃板40可以在一个或多个方向上弯曲,那么第一SPD膜31和第二SPD膜41可以跟随弯曲玻璃板的曲率半径。
SPD膜31具有第一电极33和第二电极35。在电极33、35之间是包括悬浮颗粒的层(未示出)。
SPD膜41具有第一电极43和第二电极45。在电极43、45之间是包括悬浮颗粒的层(未示出)。
SPD膜31、41是能够当在每个SPD膜的相应电极两侧施加合适电压时改变对可见光的不透明度的可切换区域。
SPD膜31的第二电极35具有到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的直接流电连接。SPD膜41的第二电极45具有到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的直接流电连接。
SPD膜31的第一电极33具有到SPD膜41的第一电极43的直接流电连接36。作为替代,SPD膜31的第一电极33可以具有到SPD膜41的第二电极45的直接流电连接。在这种情况下,SPD膜41的第一电极43则将具有到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的直接流电连接。
虽然SPD膜31、41是参考图1所描述的,但是SPD膜31与SPD膜41相比具有更大的表面面积。在这个示例中,SPD膜31的主表面的面积是SPD膜41的主表面的面积的两倍。将每个SPD膜31、41看作平行板电容器,其电容由给出,其中A是板(电极)面积,并且d是电极的间隔,SPD膜31的电容是SPD膜41的电容的两倍(假设电极之间的层的介电常数(permittivity)ε是恒定的)。
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经由合适的引线38、48与合适的AC电源49电连通。
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可以在玻璃板40的主表面中的一个上。可替代地,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可以在玻璃板40的一个主表面上,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可以在玻璃板40的相对的主表面上。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和/或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可以位于玻璃板40的边缘部分处。
图4示出了表示图3中所示的可切换装置的电路图。两个SPD膜可以被表示为串联电连接的两个电容器31’和41’(SPD膜31对应于电容器31’,SPD膜41对应于电容器41’)。假定电容器31’和41’串联电连接,那么每个电容器31’、41’上的电荷是相同的。假定电容器31’的电容是电容器41’的电容的两倍,并且由于C=Q/V,因此电容器31’两端的电压降是电容器41’两端的电压降的一半。假设将50Hz的120V的输入电压施加在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两端,那么SPD膜31两侧的电压降将为40V,并且SPD膜41两侧的电压降将为80V。
参考图2,SPD膜41已经变得比SPD膜31更加透射(具有更低的不透明度),即,当电连接器区域37、47连接到50Hz的120V的电源时,SPD膜31将比SPD膜41更暗。
如参考图2明显的是,在将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连接到合适的AC电源49的端子之前,SPD膜31、41都处于高不透明度(低透光)状态。在将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连接到合适的AC电源49的端子时,每个SPD膜31、41的不透明度减小(通过每个SPD膜31、41的光的透射率大于当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没有电连接到合适的AC电源49的端子时的透射率)并且SPD膜41已经变得比SPD膜31更透射(具有更低的不透明度),即,SPD膜31比SPD膜41暗。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可切换装置50。可切换装置50与可切换装置30的相似之处在于,存在与SPD膜41串联电连接的SPD膜31。
可切换装置50还具有第三SPD膜51。SPD膜51具有第一电极53和第二电极55。在电极53、55之间是包括悬浮颗粒的层(未示出)。
与其中可切换装置30具有由SPD膜31和41提供的两个可切换区域的图3相反,可切换装置50具有由SPD膜31、41和51提供的三个可切换区域。SPD膜31、41、51中的每个都物理地彼此分离,但是在假定电特性不受影响(即,SPD膜31、41、51各自起作用,就好像与其它SPD膜物理地分离一样)的情况下,它们可以被布置成使得其边缘区域接触,。
SPD膜41的第二电极45具有到SPD膜51的第二电极55的直接流电连接56。SPD膜51的第一电极53具有到电连接器区域47的直接流电连接。
如关于图3所描述的,SPD膜31的电极33、35具有SPD膜41的电极的两倍的表面面积,因此SPD膜31的电容是SPD膜41的电容的两倍。SPD膜41的电极43、45具有SPD膜51的电极53、55的两倍的表面面积,因此SPD膜41的电容是SPD膜51的电容的两倍。
参考图6,可切换装置50可以被表示为串联地电连接在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之间的三个电容器。如果SPD膜51(电容器51’)的电容被表示为C,那么SPD膜41(电容器41’)的电容为2C,并且SPD膜31(电容器31’)的电容为4C。假定串联电连接的每个电容器上的电荷相同,那么就能够确定每个电容器两端的电压降。对于跨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之间的50Hz的120V的输入电压,SPD膜31两侧的电压为17.14V,SPD膜41两侧的电压为34.28V,并且SPD膜51两侧的电压为68.57V。
能够使用图2来确定可切换装置50中的每个SPD膜31、41、51的不透明度。假定SPD膜51具有电极两端的最高的电压降,那么SPD膜51将具有比SPD膜41或SPD膜31更高的可见光透射率。假定SPD膜31具有电极两端的最低的电压降,那么SPD膜31将具有比SPD膜41或SPD膜51更低的可见光透射率。
很显然的是,通过更改电连接器区域37、47两端的输入电压的量值,可以进一步改变SPD膜31、41、51的不透明度。例如,对于电连接器区域37、47两端的较高输入电压,SPD膜31、41、51的不透明度将被减小,因为三个SPD膜两侧的电压降将更高。
如果使用具有太高量值电压的电源,那么所有SPD膜都可以切换到最小的不透明度,由此防止可切换装置根据本发明起作用。
很显然的是,附加的SPD膜可以串联电连接。通过更改附加SPD膜的电容,例如通过更改SPD膜的尺寸,即,通过切割SPD膜,所有SPD膜的不透明度都会改变。这可以通过使用更高的输入电压来补偿以在每个SPD膜中获得期望的不透明度。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7中示出。
图7示出了可切换装置60,其包括三个参考图1所述的类型的SPD膜条带61、71、81。如对于图3和5,仅仅为了清楚起见,每个SPD膜的平面电极被示为偏移。
SPD膜条带61、71、81可以是共面的。
SPD膜条带61、71、81物理分离。
存在具有第一电极63和第二电极65的第一SPD膜条带61。在电极63、65之间是包括悬浮颗粒的层(未示出)。
存在具有第一电极73和第二电极75的第二SPD膜条带71。在电极73、75之间是包括悬浮颗粒的层(未示出)。
存在具有第一电极83和第二电极85的第三SPD膜条带81。在电极83、85之间是包括悬浮颗粒的层(未示出)。
SPD膜条带61、71、81是可切换区域,其能够当在相应电极两端施加合适的电压时改变对可见光的不透明度。
可切换装置60具有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第二电极65、75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电连通。在本示例中,第二电极65、75具有到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的直接流电连接。
第一电极63、73与第一电极83电连通。在这个示例中,第一电极63、73具有到第一电极83的直接流电连接。第二电极85与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电连通。在这个示例中,第二电极85具有到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的直接流电连接。
每个SPD膜条带61、71、81都具有相同的尺寸,使得每个SPD膜条带61、71、81的电容都相同。在这个示例中,每个SPD膜条带61、71、81的主表面概括地说是矩形的,长度为50cm并且宽度为2cm。
合适的电源49被配置为用于连接到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电源生成在50Hz具有120V的峰到峰的量值的正弦输出。
在将电源49连接到第一电连接器区域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时,SPD膜条带61、71、81的不透明度如参考图2所述的那样改变。图8用来确定每个SPD膜条带61、71、81的两侧的电压。
图8示出了可切换装置60的电路图表示。每个SPD膜条带61、71、81分别由电容器61’、71’、81’表示。
该电路图具有两个分支67、69。第一分支67在节点74、76之间。第二分支在节点76、78之间。节点74具有到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的直接流电连接,并且节点78具有到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的直接流电连接。
分支67中的电容器61’、71’在第一分支中并联连接。照此,第个分支由两个臂组成。第一臂由单个电容器61’组成,并且第二臂由单个电容器71’组成。第二分支具有由单个电容器81’组成的单个臂。
由于每个SPD膜条带61、71、81具有相同的电容(=C),因此每个电容器61’、71’、81’具有相同的电容。因此能够确定每个分支两端的电压。
分支67的等效电容为2C。因此,对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两端的120V的输入电压,分支67两端的电压为40V并且分支69两端的电压为80V。
作为两个分支上的这种电压差的结果,并且参考图2,SPD膜条带61、71将具有比SPD膜条带81更少的透射率增加。即,每个SPD膜条带61、71、81的不透明度都改变,但是SPD膜条带81具有比SPD膜条带61、71更低的对于可见光的不透明度(因为分支69两端的电压更高)。
假定分支两端的最大电压仅为80V,那么不透明度还没有降低到最低值(参考图2,最低不透明度为大约50%,而对于80V的输入电压,不透明度为大约(100-44)≈56%)。为了降低不透明度,可以增加电源电压的量值。在上面的示例中,电源的量值将需要为180V,以便在分支69两端实现120V(在分支67两端具有对应的60V)。
因此,可切换装置60具有三个可切换区域,其中每个可切换区域在连接到合适的电源时具有不透明度的改变。
图9示出了另一个可切换装置90,其包括三个参考图1所述的类型的SPD膜条带61、71、81。如对于图3和5,仅仅为了清楚起见,每个SPD膜的平面电极被示出为偏移。SPD膜条带61、71、81与先前示例中的并且示出在图7中的相同,但是在图9中,在可切换装置90中SPD膜条带61、71、81被不同地电连接。
第一SPD膜条带61具有第一电极63和第二电极65。电极63、65之间是包括悬浮颗粒的层(未示出)。第二SPD膜条带71具有第一电极73和第二电极75。在电极73、75之间是包括悬浮颗粒的层(未示出)。第三SPD膜条带81具有第一电极83和第二电极85。在电极83、85之间是包括悬浮颗粒的层(未示出)。
可切换装置90具有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第二电极65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电连通。第一电极63与第一电极73电连通。第二电极75与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电连通。
第一电极83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电连通。第二电极85与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电连通。
在图9中所示的示例中,所有电连接都是直接流电连接。
合适的电源49被配置为用于连接到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电源生成在50Hz的具有120V的峰到峰电压的正弦输出。
在将电源49连接到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时,SPD膜条带61、71、81的不透明度如参考图2和图10所述的那样改变。
图10示出了可切换装置90的电路图表示。每个SPD膜条带61、71、81分别由电容器61’、71’、81’表示。
该电路图具有在节点94、96之间的一个分支92。节点94具有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的直接流电连接,而节点96具有与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的直接流电连接。
分支92有两个臂。第一臂具有串联电连接的电容器61’、71’。第二臂由单个电容器81’组成。
由于每个SPD膜条带61、71、81都具有相同的电容(=C),因此每个电容器61’、71’、81’都具有相同的电容。因此能够确定每个电容器(并且因此每个可切换区域61、71、81)两端的电压。
第一臂(电容器61’和电容器71’串联电连接)的等效电容为1/2C。
对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两端的120V的输入电压,每个电容器61’、71’两端的电压为60V,并且电容器81’两端的电压为120V。
作为分支两端的这种电压的结果,并且参考图2,SPD膜条带61、71将具有比SPD膜条带81更少的透射率增加。即,每个SPD膜条带61、71、81的不透明度都改变,但是SPD膜条带81具有比SPD膜条带61、71更低的对于可见光的不透明度。
参考图2,对于120V的输入电压,SPD膜条带81能够获得最低的不透明度(最高透射率),而SPD膜条带61、71两端的电压仅为60V,使得不透明度为大约(100-35)≈65%。
因此,可切换装置90具有三个可切换区域,其中每个可切换区域在连接到合适的电源时具有不透明度的改变。
图11示出了另一个可切换装置100,其包括形式为分离的SPD膜条带101、111、121、131、141和151的六个可切换区域。可切换装置100被示出为包括窗材料片109的窗的一部分(仅示意性地示出)。可切换装置100面向所述窗材料片109的主表面。
每个SPD膜条带101、111、121、131、141和151都具有如图1中所示的结构。即,每个SPD膜条带都具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两者之间是包括悬浮颗粒的可变不透明层。
第一SPD膜条带101具有第一电极103和第二电极105,其中包括悬浮颗粒的层107在第一电极103和第二电极105之间。
第二SPD膜条带111具有第一电极113和第二电极115,其中包括悬浮颗粒的层117在第一电极113和第二电极115之间。
第三SPD膜条带121具有第一电极123和第二电极125,其中包括悬浮颗粒的层127在第一电极123和第二电极125之间。
第四SPD膜条带131具有第一电极133和第二电极135,其中包括悬浮颗粒的层137在第一电极133和第二电极135之间。
第五SPD膜条带141具有第一电极143和第二电极145,其中包括悬浮颗粒的层147在第一电极143和第二电极145之间。
第六SPD膜条带151具有第一电极153和第二电极155,其中包括悬浮颗粒的层157在第一电极153和第二电极155之间。
每个SPD膜条带101、111、121、131、141、151被配置为具有相同的电容。这可以通过使用具有相同长度和宽度以及相同电极间距的SPD膜条带来实现。这通过从大的SPD膜的“母片”切割出多个条带来方便地实现。在这个示例中,每个SPD膜条带具有50cm的长度和2cm的宽度。
在图11中,每个SPD膜条带以截面示出,并且仅示出了相应电极的导电ITO涂层。如图1中所示,ITO的导电涂层在充当ITO涂层的载体的PET片的主表面上。
图12示出了可切换装置100的电路图表示。
参考图11和12,可切换装置100包括一个分支102和三个臂104、106和108。
在第一臂104中,SPD膜101的电极103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电连通。在这个示例中,在电极103和电连接器区域37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
SPD膜101的电极105与SPD膜111的电极113电连通。在这个示例中,在电极105和电极113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
SPD 111的电极115与SPD膜121的电极123电连通。在这个示例中,在电极115和电极123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
SPD膜121的电极125与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电连通。在这个示例中,在电极125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
在第二臂106中,SPD膜131的电极133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并且因此与SPD膜101的电极103)电连通。在这个示例中,在电极133和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
SPD膜131的电极135与SPD膜141的电极143电连通。在这个示例中,在电极135和电极143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
SPD膜141的电极145与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并且因此与SPD膜121的电极125)电连通。在这个示例中,在电极145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
在第三臂108中,SPD膜151的电极153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并且因此与SPD膜101的电极103和SPD膜131的电极133)电连通。在这个示例中,在电极153和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
SPD膜151的电极155与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并且因此与SPD膜121的电极125和SPD膜141的电极145)电连通。在这个示例中,在电极155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
在将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连接到合适的电源49(例如交流电压,尤其是具有120-240V的量值和50-60Hz的频率的正弦变化电压)时,臂104、106、108中SPD膜的不透明度改变,如将特别参考图12更详细地描述的。
图12示出了表示可切换装置100的电路图。
可切换装置100具有一个分支102和三个臂104、106和108。第一臂104在节点120和122之间,第二臂106在节点130和132之间,并且第三臂108在节点140和142之间。每个节点120、130、140都具有到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的直接流电连接,并且每个节点122、132、142具有到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的直接流电连接。
每个SPD膜101、111、121、131、141、151分别由电容器101’、111’、121’、131’、141’、151’表示。
第一臂104具有串联电连接的电容器101’、111’和121’。第二臂106具有串联电连接的电容器131’和141’。第三臂108在节点140、142之间具有单个电容器151’。
如可以看出的,臂104、106、108在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两端并联电连接。
假定所有电容器101’、111’、121’、131’、141’和151’都具有相同的电容(因为SPD条带101、111、121、131、141、151的电容相同),那么对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两端50Hz的120V的输入电压,在第一臂104中在每个电容器101’、111’和121’两端都存在40V的电压。在第二臂106中,在每个电容器两端存在60V的电压,并且在第三臂108中,电容器151’两端的电压为120V。
因此,在将可切换装置100连接到合适的电源49时,SPD膜条带101、111和121的不透明度变为第一不透明度,SPD膜条带131和141的不透明度变为第二不透明度,并且SPD膜条带151的不透明度变为第三不透明度。每个SPD膜条带的不透明度的改变可以参考图2来确定。例如,对于SPD膜两侧40V的电压,不透明度为大约(100-18)%=82%,即,第一不透明度为82%。对于SPD膜两侧60V的电压,不透明度为大约(100-35)%=65%,即,第二不透明度为65%。对于SPD膜两侧120V的电压,不透明度为大约(100-50)%=50%,即,第三不透明度为50%。
如从图11可以看出的,可切换装置100仅需要两个电输入(电连接器区域37、47)来改变所有SPD膜条带101、111、121、131、141和151的不透明度。SPD膜条带的布置简化了切换可切换装置100所需的电连接的数量,也减少了使用庞大的外部电容器来获得每个SPD膜条带两侧的期望的切换电压的需要。
根据等式(4),分支102可以被表示为(即,臂104≡I1 1,臂106≡I2 1并且臂108=I3 1)。假定只有一个分支,B=1。可切换区域可以依据等式(8)来限定。在臂I1 1中,电容器101’可以表示为1s1 1,电容器111’可以表示为1s2 1,并且电容器121’可以表示为1s3 1。在臂I2 1中,电容器131’可以表示为1s1 2,并且电容器141’可以表示为1s2 2。在臂I3 1中,电容器151’可以表示为1s1 3。
图13示出了包括可切换装置100的窗110的一部分的平面视图。图14示出了图13中所示的在A-A’方向上观看到的窗110的截面视图。
图13的平面视图示出了可切换装置100如何朝着窗的周边边缘区域定位,而不在窗的中心。例如,窗的一部分不能使得不透明度改变,因为在所述部分中不存在可切换区域。当在交通工具挡风玻璃中使用可切换装置作为遮光带时,图13中所示的配置是有用的。
虽然SPD膜条带101、111、121、131、141、151在被连接以形成可切换装置100之前在物理上是分离的,但是,当结合到可切换装置中时,相邻的SPD膜条带的纵向边缘可以接触,以给出其间没有间隙的外观。各个SPD膜条带之间的这种间隙将给出遮光带不连续的印象,并且通常需要遮光带具有不透明度从高到低的持续变化。如果在SPD膜条带之间存在任何物理接触,那么目标是这种接触不影响SPD膜切换的方式,即,SPD膜条带就像没有物理接触那样表现。
如果期望,那么窗的整个可观看区域都可以被可切换装置覆盖。
可切换装置100被配置为面向窗材料板160的主表面。在这个特定示例中,窗110是包括两个间隔开的窗材料板(诸如玻璃(即,钠钙硅玻璃,尤其是浮法玻璃)或塑料(即,聚碳酸酯))的层压窗,其中夹层结构在两个板之间。
在图13中,SPD膜条带101、111、121、131、141、151的阴影用来例示处于“接通”配置的可切换装置100,即,合适的电源已经连接到电连接器区域37、47。
总体印象是窗110具有如在交通工具挡风玻璃中的渐变带中典型的从暗到亮的分级透射率的区域。不透明度的分级的粗糙度可以通过使用更多更窄的条来改变,例如,代替六个50cm长且2cm宽的条带,可以有十二个50cm长且1cm宽的条带。
依赖于期望的分级透射率的区域的特性,SPD膜条带可以不全都具有相同的长度和/或宽度。
图14示出了可切换装置100如何结合在窗110中。图15示出了图14的分解视图。
窗110具有通过夹层结构172接合到第二玻璃板170的第一玻璃板160。该夹层结构具有第一片粘合剂夹层材料161,第二片粘合剂夹层材料163和第三片粘合剂夹层材料165。
在本示例中,粘合剂夹层材料的第一片161、第二片163和第三片165是聚乙烯醇缩丁醛(PVB),但是第一片、第二片和第三片粘合剂夹层材料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氨酯或聚氯乙烯。
第一片粘合剂夹层材料161和玻璃板160的主表面接触并共同延伸。第二片粘合剂夹层材料163和玻璃板170的主表面接触并共同延伸。第三片粘合剂夹层材料165与第一片粘合剂夹层材料和第二片粘合剂夹层材料都接触。
第三片粘合剂夹层材料165具有在其中的切口区域166。可切换装置110位于第三片粘合剂夹层材料165中的切口区域166中。
窗110可以通过首先铺设玻璃板160使其主表面面向上而制造。接下来,PVB片161被放置在玻璃板160的面向上的主表面上。接下来,其中具有切口区域166的PVB片165被放置在PVB片161上。接下来,可切换装置110被定位在PVB片165的切口区域166中。可切换装置可以在被定位在切口区域166之前被构造。接下来,PVB片163定位在PVB片165上,PVB片165具有定位在其中的切口区域166中的可切换装置。接下来玻璃板170定位在PVB片163上。
然后,在适当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将玻璃板160、PVB片161、具有位于其中的切口区域中的可切换装置110的PVB片165、PVB片163以及玻璃板170的组装件层压,使得玻璃板160通过夹层结构172接合到玻璃板170。
窗110可以是诸如天窗、侧窗、后窗或挡风玻璃的交通工具窗。
优选地,窗材料片是具有钠钙硅酸盐成分的玻璃片,诸如透明浮法玻璃。透明浮法玻璃是指具有如BS EN 572 1和BS EN 572-2(2004)中定义的成分的玻璃。适当地,玻璃片用一种或多种添加剂(诸如氧化铁、硒、氧化镍和氧化钴)着色。
优选地,窗材料片的厚度在1.5mm和3.5mm之间,更优选地在1.6mm和2.3mm之间。
虽然窗110被示出为平坦的,但是窗110可以是弯曲的,例如,窗材料片可能已经被弯折,使得窗材料片在至少一个方向上是弯曲的。优选地,至少一个方向上的曲率半径在500mm和20000mm之间,更优选地在1000mm和8000mm之间。
窗110可以具有多于一个可切换装置,使得分级透射率的两个区域在窗内可操作,例如沿着窗的相对侧或者沿着窗的两个连接侧。
远离窗的周边边缘延伸,分级透射率可以从暗到亮,或者反之亦然。
图16示出了另一个可切换装置180的电路图表示。可切换装置180与可切换装置100的类似之处在于存在一个分支和三个臂。但是,每个臂I1 1、I2 1和I3 1都具有串联电连接的三个电容器。
在第一臂I1 1中,电容器184’、186’和188’在节点320和322之间串联电连接。在第二臂I2 1中,电容器194’、196’和198’在节点330和332之间串联电连接。在第三臂I3 1中,电容器204’、206’和208’在节点340和342之间串联电连接。
节点320、330和340具有到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的直接流电连接。节点322、332和342具有到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的直接流电连接。
电容器184’、194’和204’的电容全部相同(=4C)。电容器186’、196’和206’的电容全部相同(=2C)。电容器188’、198’和208’的电容全部相同(=C)。
在可切换装置中,图16中所示的电容器代表了SPD膜条带的电容。为了实现期望的电容比,能够从大的SPD膜切割出多个条带(使得电极的间距是恒定的)并且确保条带的表面面积是以4:2:1的比例。方便的方式是切割SPD膜条带以具有有着矩形轮廓的主表面,其中每个条带的长度相同,但是其宽度被选择以实现期望的电容比。很显然的是,可以切割具有长度L和宽度w的三个条带,切割具有长度L和宽度2w的三个条带,以及切割具有长度L和宽度4w的三个条带。
与可切换装置100不同,每个臂中使用的SPD膜条带的电容不完全相同。在每个臂中,存在串联电连接的三个SPD膜条带,其中第一条带的表面面积为第二条带的表面面积的两倍,而第三条带的表面面积为第二条带的表面面积的一半。作为结果,第一臂中的SPD膜条带的电容为4C、2C和C。第二臂和第三臂以相同的方式配置。
可切换装置180在图17中示出并且被配置为使得具有面积4Lw的SPD膜条带被分组在一起,具有面积2Lw的SPD膜条带被分组在一起,并且具有面积Lw的SPD膜条带被分组在一起。其结果是可切换装置180,其中当电连接器区域37和47连接到合适的电源时,可切换装置在第一方向上具有更大的不透明度,然后中等不透明度,以及然后是最小不透明度。这在图17中示出,其中可切换装置180被示出为布置成窗的一部分。为了清楚起见,未示出窗,但是可切换装置180可以定位在窗的周边边缘附近,其中每个可切换区域的主表面都面向窗的主表面(例如,如图13中所示)。
如图17所示,即使每个臂中的可切换区域都串联电连接,可切换区域的空间布置也使得每个臂中具有相同电容的可切换区域被分组在一起。
图18示出了另一个可切换装置210。可切换装置210包括具有四个臂209、220、230和240的一个分支。
在第一臂209中,存在串联电连接的八个可切换区域211、212、213、214、215、216、217和218。在第二臂220中,存在串联电连接的四个可切换区域221、222、223和224。在第三臂230中,存在串联电连接的两个可切换区域231和232。在第四臂241中,存在单个可切换区域241。
每个臂209、220、230和240都并联连接在电连接器区域237、247两端。
每个臂209、220、230和240中的每个可切换区域都是被配置为具有相同电容的SPD膜条带。
当具有50Hz的频率和160V的量值的正弦波形的电压被施加到电连接器区域237、247时,20V的电压在第一臂中的每个可切换区域两端,40V的电压在第二臂中的每个可切换区域两端,80V的电压在第三臂中的每个可切换区域两端,并且160V的电压在第四臂中的可切换区域两端。参考图2,第一臂209中的可切换区域将改变不透明度最少,每个可切换区域具有大约(100-4)=96%的不透明度。第二臂220中的可切换区域将具有大约(100-18)=82%的不透明度。第三臂230中的可切换区域将具有大约(100-44)=56%的不透明度,并且第四臂240中的可切换区域的不透明度将具有最低的不透明度,即,大约(100-51)=49%。
当SPD膜条带具有如图18中所示的相同空间布置时,在将可切换装置210的电连接器区域237、247连接到合适的电源时,获得分级透射率的区域。
当没有电源连接到电连接器区域237、247时,SPD膜条带被关闭并且具有最大不透明度(大约99%,参见图2)。参考图2,以确定接通所有可切换区域所需的电压。需要每个可切换区域两端至少120V的电压来将不透明度从最高值切换到最低值。
图19示出了图9中所示的可切换装置90的一部分的透视表示。
关于图19中所示的朝向,每个SPD膜条带61、71、81包括上部电极和下部电极。参考图9及其相关联的描述,SPD膜条带61的上部电极对应于第二电极65,并且SPD膜条带61的下部电极对应于第一电极63。在上部电极和下部电极之间是包括悬浮颗粒的层64。SPD膜条带71的上部电极对应于第二电极75,并且SPD膜条带71的下部电极对应于第一电极73。在上部电极和下部电极之间是包括悬浮颗粒的层74。SPD膜条带81的上部电极对应于第一电极83,并且SPD膜条带81的下部电极对应于第二电极85。在上部电极和下部电极之间是包括悬浮颗粒的层84。
电极65、83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电连通。到电极65、83的电连接可以是到相应电极的ITO涂层的直接流电连接,或者可以是到相应电极的ITO涂层的电容性连接。电极65、83之间的直接流电电连接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电连接器装置实现。
在电极63和电极73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在电极75和电极85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电极75、85与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电连通。
图20示出了图7中所示的可切换装置60的一部分的透视表示。
关于图20中所示的朝向,每个SPD膜条带61、71、81包括上部电极和下部电极。参考图7及其相关联的描述,SPD膜条带61的上部电极对应于第二电极65,并且SPD膜条带61的下部电极对应于第一电极63。在上部电极和下部电极之间是包括悬浮颗粒的层64。SPD膜条带71的上部电极对应于第二电极75,并且SPD膜条带71的下部电极对应于第一电极73。在上部电极和下部电极之间是包括悬浮颗粒的层74。SPD膜条带81的上部电极对应于第一电极83,并且SPD膜条带81的下部电极对应于第二电极85。在上部电极和下部电极之间是包括悬浮颗粒的层84。
电极65、75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电连通。到电极65、75的电连接可以是到相应电极的ITO涂层的直接流电连接,或者可以是到相应电极的ITO涂层的电容性连接。电极65、75之间的直接流电电连接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电连接器装置实现。
在电极63和电极73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在电极73和电极83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电极85与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电连通。
在图20的替代布置中,图21示出了图7的可切换装置60,其中SPD膜条带81相对于图20中所示的朝向反转,使得SPD膜条带81的上部电极对应于电极85,并且SPD膜81的下部电极对应于电极83。因为SPD膜81是各向同性的,所以能够以这种方式反转SPD膜条带81。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期望反转SPD膜,使得更容易电连接两个这样的SPD膜的两个电极。
图22示出了构成图7中所示的可切换装置60的替代方式。
单片SPD膜已经被切割,以在其中产生三个单独的可切换区域61、71和81。可切换区域61仅在至多到虚线(区域A)处是可切换的。可切换区域71仅在至多到虚线(区域B)处是可切换的。原始SPD膜已经被切割,使得所有三个可切换区域61、71、81共享共同的下部电极630,使得不需要到下部电极的附加电连接。
原始SPD膜已经被切割,使得可切换区域61、71共享公共的上部电极650。公共的上部电极650与在公共的上部电极上的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电连通。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可以是公共的上部电极650的ITO涂层的一部分。可替代地,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可以是上部PET片上的、电容性耦合到所述PET片上的ITO涂层的导电区域。
第二电连接器区域在可切换区域81的上部电极上。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可以是可切换区域81的上部电极的ITO涂层的一部分。可替代地,第一电连接器区域可以是上部PET片上的、电容性耦合到可切换区域81的上部电极的PET片上的ITO涂层的导电区域。
即使可切换区域61、71和81处于机械连通,每个可切换区域也电连接,以提供根据本发明的可切换装置。
图23示出了具有与ITO涂层9直接电连通(即,存在与ITO涂层9的直接流电连接)的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的SPD膜1(如参考图1所描述的)。SPD膜1的部分2已经被去除(以虚线示出),以暴露ITO涂层9。可以使用接触粘合剂等来进行到ITO涂层9的直接流电连接。可以对ITO涂层7进行类似的连接47(以虚线示出)。电导体(诸如铜线、导电带等)可以从电连接器区域37(和/或47)延伸,用于电连接到其它电气部件。
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在电极15上,并且第二电连接器47在电极13上。
图24示出了具有与ITO涂层7电连通的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和与ITO涂层9电连通的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的SPD膜1(如参考图1所描述的)。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在电极13上,并且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在电极15上。
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能够与ITO涂层7电容性耦合,并且第二电连接器能够与ITO涂层9电容性耦合,使得层11的不透明度能够在将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连接到合适的电源时改变。铜线等可以从电连接器区域37’(和/或47’)延伸,用于电连接到其它电气部件。
图24中所示的电连接器区域37’、47’可以被称为远程电连接,如在WO2010/032070A1中所描述的,尤其是在所公布的WO2010/032070A1的第9页第28行至第10页第5行中所描述的。
图25示出了具有三个分支401、402和403的另一个可切换装置400。在第一分支401中,存在四个臂416、418、420和422。在第二分支402中,存在三个臂460、470和480。在第三分支403中,存在两个臂496和498。
分支401在节点404和424之间。分支402在节点406和467之间。分支403在节点410和414之间。
节点404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37直接电连通。节点424与节点406直接电连通。节点467与节点410直接电连通。节点414与第二电连接器区域47直接电连通。
图26示出了可切换装置400的电路图表示,其中每个分支的每个臂中的每个SPD膜条带由电容器表示。例如,图25中的SPD膜条带431在图26中由电容器431’表示,图25中的SPD膜条带432由电容器432’表示,等等。
参照图25和图26更详细地描述可切换装置400。
在每个臂416、418、420、422、460、470、480、496和498中,存在至少一个关于图1所述的类型的SPD膜条带,每个SPD膜条带具有第一(上部)电极和第二(下部)电极,第一(上部)电极和第二(下部)电极之间是包括悬浮颗粒的可变不透明层。为了清楚,每个相应的上部电极和下部电极以及可变不透明层在图25中未标记,并且以与图11相同的方式,每个SPD膜条带以截面示出并且仅示出了相应电极的导电ITO涂层。每个臂中的每个SPD膜条带被配置为具有相同的电容(=C)。例如,每个SPD膜条带具有相同的主表面面积,即,2cm宽×50cm长,每个都是从相同的“母片”切割得来的。
分支401的臂416具有八个串联电连接在节点404和424之间的SPD膜条带431、432、433、434、435、436、437和438。SPD膜431的上部电极与节点404电连通,并且SPD膜438的下部电极与节点424电连通。在这个具体示例中,相邻的SPD膜条带串联电连接,使得对于两个相邻的条带,一个条带的下部电极电连接到另一个条带的上部电极。例如,SPD膜条带431的下部电极电连接到SPD膜条带432的上部电极。可能期望串联电连接SPD膜条带,以使得一个SPD膜条带的上部电极连接到相邻的SPD膜条带的上部电极。这是能够实现的,因为SPD膜条带是各向同性的,如关于图21已经讨论过的。
为了避免疑问,更详细地描述臂416的电连接。SPD膜条带431的下部电极与SPD膜条带432的上部电极电连通。在这个示例中,在SPD膜条带431的下部电极和SPD膜条带432的上部电极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
SPD膜条带432的下部电极与SPD膜条带433的上部电极电连通。在这个示例中,在SPD膜条带432的下部电极和SPD膜条带433的上部电极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
SPD膜条带433的下部电极与SPD膜条带434的上部电极电连通。在这个示例中,在SPD膜条带433的下部电极和SPD膜条带434的上部电极之间存在直接流动连接。
SPD膜条带434的下部电极与SPD膜条带435的上部电极电连通。在这个示例中,在SPD膜条带434的下部电极和SPD膜条带435的上部电极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
SPD膜条带435的下部电极与SPD膜条带436的上部电极电连通。在这个示例中,在SPD膜条带435的下部电极和SPD膜条带436的上部电极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
SPD膜条带436的下部电极与SPD膜条带437的上部电极电连通。在这个示例中,在SPD膜条带436的下部电极和SPD膜条带437的上部电极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
SPD膜条带437的下部电极与SPD膜条带438的上部电极电连通。在这个示例中,在SPD膜条带437的下部电极和SPD膜条带438的上部电极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
分支401的臂418具有在两个节点440和446之间串联电连接的四个SPD膜条带441、442、443和444。SPD膜441的上部电极与节点440电连通并且SPD膜444的下部电极与节点446电连通。节点440与节点404直接电连通,并且节点446与节点424直接电连通。
SPD膜条带441的上部电极具有到节点440的直接流电连接。
SPD膜条带441的下部电极与SPD膜条带442的上部电极电连通。在这个示例中,在SPD膜条带441的下部电极和SPD膜条带442的上部电极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
SPD膜条带442的下部电极与SPD膜条带443的上部电极电连通。在这个示例中,在SPD膜条带442的下部电极和SPD膜条带443的上部电极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
SPD膜条带443的下部电极与SPD膜条带444的上部电极电连通。在这个示例中,在SPD膜条带443的下部电极和SPD膜条带444的上部电极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
SPD膜条带444的下部电极具有到节点446的直接流电连接。
分支401的臂420具有在两个节点448和453之间串联电连接的两个SPD膜条带450、451。SPD膜450的上部电极与节点448电连通,并且SPD膜451的下部电极与节点453电连通。节点448与节点440(并且因此与节点404)直接电连通,并且节点453与节点446(并且因此与节点424)直接电连通。
SPD膜条带450的下部电极与SPD膜条带451的上部电极电连通。在这个示例中,在SPD膜条带450的下部电极和SPD膜条带451的上部电极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
SPD膜条带451的下部电极具有到节点453的直接流电连接,并且SPD膜条带450的上部电极具有到节点448的直接流电连接。
分支401的臂422具有电连接在节点458和454之间的单个的SPD膜条带456。SPD膜456的上部电极与节点454电连通,并且SPD膜456的下部电极与节点458电连通。节点454与节点448(并且因此与节点440,404)直接电连通,并且节点458与节点453(并且因此与节点446、424)直接电连通。
SPD膜条带456的下部电极具有到节点458的直接流电连接,并且SPD膜条带456的上部电极具有到节点454的直接流电连接。
分支402的臂460具有在节点408和467之间串联电连接的六个SPD膜条带461、462、463、446、465和466。SPD膜461的上部电极与节点408电连通,并且SPD膜466的下部电极与节点467电连通。节点408与节点406直接电连通,并且节点467与节点410直接电连通。
分支402的臂470具有在节点469和475之间串联电连接的三个SPD膜条带471、472和473。SPD膜471的上部电极与节点469电连通,并且SPD膜473的下部电极与节点475电连通。节点469与节点408直接电连通,并且节点475与节点467直接电连通。
分支402的臂480具有在节点477和479之间串联电连接的两个SPD膜条带481和482。SPD膜481的上部电极与节点477电连通,并且SPD膜482的下部电极与节点479电连通。节点477与节点469(并且因此与节点408)直接电连通,并且节点479与节点475(并且因此与节点467)直接电连通。
分支403的臂496具有与SPD膜条带492串联电连接的SPD膜条带491。SPD膜491的上部电极与节点412电连通,并且SPD膜491的下部电极与SPD膜条带492的上部电极电连通。节点412与节点410直接电连通。
在SPD膜492的下部电极和节点490之间是并联电连接的两个SPD膜条带493、494。SPD膜条带493、494的下部电极与节点490电连通。SPD膜条带493、494的上部电极与SPD膜条带492的下部电极电连通。
分支403的臂498在节点495和499之间具有单个的SPD膜条带497。SPD膜条带497的上部电极与节点495电连通,并且SPD膜条带497的下部电极与节点499电连通。节点495与节点412直接电连通,并且节点499与节点490直接电连通。节点490与节点414直接电连通。
根据等式(1)至(9),可切换装置400具有三个分支,即,B=3。于是,可切换装置400可以由等式(6),SD=B1+B2+B3,表示,其中B1≡分支401,B2≡分支402并且B3≡分支403。
在分支B1中存在四个臂,因此根据等式(4),其中I1 1≡臂416,I2 1≡臂418,I3 1≡臂420并且I4 1≡臂422。如可以看出的,在分支B1中存在十五个可切换区域,在B2中存在十一个可切换区域,并且在分支B3中存在五个可切换区域。
在臂I1 1中存在八个串联电连接的SPD膜条带和零个并联电连接的SPD膜条带。根据等式(5),I1 1=1s1 1+1s2 1+1s3 1+1s4 1+1s5 1+1s6 1+1s7 1+1s8 1其中1s1 1≡SPD膜431,1s2 1≡SPD膜432,1s3 1≡SPD膜433,1s4 1≡SPD膜434,1s5 1≡SPD膜435,1s6 1≡SPD膜436,1s7 1≡SPD膜437并且1s8 1≡SPD膜438。
类似地,臂I2 1=1s1 2+1s2 2+1s3 2+1s4 2,其中1s1 2≡SPD膜441,1s2 2≡SPD膜442,1s3 2≡SPD膜443并且1s4 2≡SPD膜444。
类似地,臂I3 1=1s1 3+1s2 3,其中1s1 3≡SPD膜450并且1s2 3≡SPD膜451。
臂I4 1=1s1 4,其中1s1 4≡SPD膜456。
在臂I1 2中存在六个串联电连接的SPD膜条带和零个并联电连接的SPD膜条带。根据等式(5),I1 2=2s1 1+2s2 1+2s3 1+2s4 1+2s5 1+2s6 1。其中2s1 1≡SPD膜461,2s2 1≡SPD膜462,2s3 1≡SPD膜463,2s4 1≡SPD膜464,2s5 1≡SPD膜465并且2s6 1≡SPD膜466。类似地,臂I2 2=2s1 2+2s2 2+2s3 2,其中2s1 2≡SPD膜471,2s2 2≡SPD膜472并且2s3 2≡SPD膜473。
类似地,臂I3 2=2s1 3+2s2 3,其中2s1 3≡SPD膜481并且2s2 3≡SPD膜482。
在臂I1 3中,存在两个串联电连接的SPD膜条带和两个并联电连接的SPD膜条带。根据等式(5),I1 3=3s1 1+3s2 1+3p1 1+3p2 1,其中3s1 1≡SPD膜491,3s2 1≡SPD膜492,3p1 1≡SPD膜493并且3p2 1≡SPD膜494。
臂I2 3=3s1 2,其中3s1 2≡SPD膜497。
参考图26,臂416由在节点404和424之间串联电连接的八个电容器431’、432’、432’、434’、435’、436’、437’和438’表示。臂418由在节点440和446之间串联电连接的四个电容器441’、442’、443’和444’表示。臂420由在节点448和453之间串联电连接的两个电容器450’和451’表示。臂422由节点454和458之间的电容器456’表示。臂460由在节点408和467之间串联电连接的六个电容器461’、462’、463’、464’、465’和466’表示。臂470由在节点469和475之间串联电连接的三个电容器471’、472’和473’表示。臂480由在节点477和479之间串联电连接的两个电容器481’和482’表示。臂496由在节点412和490之间的电容器网络表示,该电容器网络由串联电连接的两个电容器491’和492’、之后的并联电连接的两个电容器493’和494’组成。臂498由节点495和499之间的电容器497’表示。
可切换装置400仅具有单对电连接器区域37和47。但是,将显然的是,可切换装置可以具有附加的电连接器区域。例如,可以在两个不同节点之间施加不同的或者一个或多个电源,例如在节点408和467之间的附加电源。但是,优选的是存在单对电连接器区域。
在上面提到的示例中,可切换区域由SPD膜提供。如本领域中已知的,典型SPD膜的电容可以是大约400-1000nF/m2。对于一米长乘一厘米宽的这种SPD膜的条带,电容是大约4-10nF。根据图2,用120V切换这种膜将使膜从暗变亮。为了获得大约35%的通过膜的光透射率,膜两侧的电压的量值需要为大约60V。
根据本发明的可切换装置发现作为窗的组成部分的特定应用,其中期望窗的一部分具有至少两个具有可变不透明度的可手动操作的可切换区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切换装置,其中当将单对电连接器区域连接到合适的电源时,该可切换装置可以具有可手动操作的不透明度的改变。典型的窗包括交通工具窗,交通工具窗包括汽车窗(诸如挡风玻璃、侧窗、天窗、顶窗和后窗)以及用于船舶和飞机的窗。典型的窗还包括用于建筑物的窗,诸如窗户和室内隔墙等。可切换装置也可以用作遮阳板或护目镜的一部分。
Claims (36)
1.一种用于改变窗的至少一部分的不透明度的可切换装置,所述可切换装置包括与至少两个电连接器区域电连通的至少两个可切换区域,所述至少两个电连接器区域包括第一电连接器区域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所述至少两个可切换区域包括第一可切换区域和第二可切换区域,
每个可切换区域包括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动的可变不透明层,
第一可切换区域相对于第二可切换区域布置,使得在将第一电连接器区域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连接到合适的电源时,第一可切换区域和第二可切换区域的不透明度改变,从而使得所述可切换装置的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至少两个部分具有不透明度的改变,所述可切换装置的第一部分具有与所述可切换装置的第二部分不同的不透明度,
其中,第一电连接器区域与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电连通,以及
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电连通,以及
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二电连接器区域电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第一可切换区域具有第一电容,并且第二可切换区域具有与第一电容不同的第二电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第一可切换区域和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具有主表面,并且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的主表面的面积与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的主表面的面积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在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和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在第一电连接器区域和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在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之间存在直接流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第一可切换区域具有第一电容,并且第二可切换区域具有与第一电容相同或不同的第二电容,
另外,其中所述可切换装置包括第三可切换区域,使得所述可切换装置包括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电连通的至少三个可切换区域,
第三可切换区域包括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动的可变不透明层,第三可切换区域具有第三电容,
其中,在将第一电连接器区域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连接到合适的电源时,第一可切换区域、第二可切换区域和第三可切换区域的不透明度改变,使得所述可切换装置的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至少三个部分具有不透明度的改变,所述可切换装置的第三部分具有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不透明度不同的不透明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第一电容与第二电容相同,另外,其中第一部分的不透明度与第二部分的不透明度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第三电容与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
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电连通,
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和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电连通,
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电连通,
第三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与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和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电连通,以及
第三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二电连接器区域电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和/或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直接电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与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直接电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直接电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第三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与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直接电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第三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与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直接电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第三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二电连接器区域直接电连通。
1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
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电连通,
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电连通,
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与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电连通,
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三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电连通,
第三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电连通,
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二电连接器区域电连通,以及
第三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二电连接器区域电连通。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和/或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直接电连通。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与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直接电连通。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第一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三可切换区域的第一电极直接电连通。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第三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直接电连通。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第二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二电连接器区域直接电连通。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第三可切换区域的第二电极与第二电连接器区域直接电连通。
2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包括串联电连接并且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电连通的B个分支,每个分支B具有与两个节点N和M电连通的总共R个可切换区域,在每个相应分支的每个端部处都存在一个节点,节点N与第一电连接器区域电连通,并且节点M与第二电连接器区域电连通,其中每个分支具有一个或多个臂I,每个臂与相应分支的节点N、M电连通,另外,其中每个臂I具有串联连接的s个可切换区域和并联连接的p个可切换区域。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可切换装置,
其中B=1,I=1,s>2并且p=0,或者
其中B>=1并且I>=2,或者
其中I>=2,或者
其中B=1,I=2,臂I1 1具有s=2且p=0,并且臂I2 1具有s=1且p=0,或者
其中B=2并且在分支B1中存在两个臂(I=2),其中臂I1 1具有s=1且p=0并且臂I2 1具有s=1且p=0,并且在分支B2中存在一个臂(I=1),其中在臂I1 2中s=1且p=0,或者
其中B>=1,I>=2,I1 1具有s>=2且p>=0,并且I2 1具有s=>1且p>=0,或者
其中B>=2,其中在B1中存在两个或更多个臂,并且I1 1具有s>=1且p>=0,并且臂I2 1具有s>=1且p>=0,并且其中在B2中存在一个或多个臂,每个臂具有s>=1且p>=0,或者
其中B>=1并且在分支B1中存在三个或更多个臂,其中在臂I1 1中s>=z且p>=0,在臂I2 1中s>=(z-1)且p>=0,并且在臂l3 1中s>=z-2,其中z至少为三,或者
其中B>=1,另外,其中在分支B1中存在三个或更多个臂,并且其中在臂I1 1中s=1且p>=0,在臂I2 1中s>=2且p>=0,并且在臂l3 1中s>=3。
26.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每个相应可切换区域的每对电极两端的电压主要或仅由所述可切换区域的电容确定。
27.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所述可切换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悬浮颗粒装置或液晶。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所有可切换区域都包括悬浮颗粒装置或液晶。
29.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仅存在单对电连接器区域,所述单对电连接器区域包括第一电连接器区域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
30.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切换装置,其中通过将合适的电源连接到仅第一电连接器区域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第一可切换部分和第二可切换部分的不透明度是能够改变的。
31.一种窗,包括至少一个窗材料片和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切换装置,所述至少一个窗材料片包括第一窗材料片,其中所述可切换装置布置成面向窗材料片的主表面,使得在连接第一电连接器区域和第二电连接器区域时,当从所述窗材料片的主表面的方向上观看时,可切换装置的所述两个部分为窗提供至少两个具有不同不透明度的区域。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窗,其中第一窗材料片包括至少一片玻璃。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窗,其中玻璃是钠钙硅玻璃。
34.根据权利要求31或权利要求32所述的窗,其中所述可切换装置通过包括至少一片粘合剂夹层材料的夹层结构结合到第一窗材料片的主表面。
35.根据权利要求31或权利要求32所述的窗,其中所述可切换装置定位在第一窗材料片和第二窗材料片之间。
36.一种用于交通工具的窗户或用于建筑物的窗户,所述窗户包括根据权利要求31或权利要求32所述的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GB1423311.8 | 2014-12-29 | ||
GBGB1423311.8A GB201423311D0 (en) | 2014-12-29 | 2014-12-29 | Switchable device |
PCT/GB2015/054135 WO2016108043A1 (en) | 2014-12-29 | 2015-12-22 | Switchable opacity devic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111203A CN107111203A (zh) | 2017-08-29 |
CN107111203B true CN107111203B (zh) | 2020-10-16 |
Family
ID=52471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71248.XA Active CN107111203B (zh) | 2014-12-29 | 2015-12-22 | 可切换的不透明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221537B2 (zh) |
EP (1) | EP3241069B1 (zh) |
JP (1) | JP6948262B2 (zh) |
CN (1) | CN107111203B (zh) |
GB (1) | GB201423311D0 (zh) |
WO (1) | WO201610804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3085889B1 (fr) * | 2018-09-18 | 2021-01-15 | Speedinnov | Vitrage a opacite variable pour voiture de vehicule ferroviaire |
JP7200565B2 (ja) * | 2018-09-21 | 2023-01-10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調光装置 |
CN111796445B (zh) * | 2020-07-14 | 2023-04-07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挡风玻璃透明度调节系统、方法及汽车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1001191A1 (en) * | 1999-06-28 | 2001-01-04 | Ludo Meylaerts | Window with adjustable transparency |
WO2004077649A2 (en) * | 2003-02-13 | 2004-09-10 | Research Frontiers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voltage provided to a suspended particle device |
WO2006078546A2 (en) * | 2005-01-18 | 2006-07-27 | Research Frontiers Inc. | Methods and circuits for distributing power to spd loads |
CN102209831A (zh) * | 2008-09-22 | 2011-10-05 | 皮尔金顿集团有限公司 | 转换电驱动的可变透射材料的方法及包含该材料的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319222B2 (zh) * | 1972-09-22 | 1978-06-20 | ||
JPS61171034U (zh) * | 1985-04-13 | 1986-10-23 | ||
JPH0731220Y2 (ja) * | 1986-09-05 | 1995-07-19 | 株式会社ダイチ | 合わせ板ガラス |
FR2694820B1 (fr) * | 1992-08-12 | 1994-09-16 | Saint Gobain Vitrage Int | Alimentation d'une cellule électrochrome. |
JPH06180563A (ja) * | 1992-12-11 | 1994-06-28 | Takiron Co Ltd | 単純マトリクス駆動装置及び原稿投影装置 |
AU2001259451A1 (en) | 2000-05-04 | 2001-11-12 | Schott Donnelly Llc | Chromogenic glazing |
US7238999B2 (en) | 2005-01-21 | 2007-07-03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High performance MEMS packaging architecture |
US7256924B2 (en) * | 2005-01-28 | 2007-08-14 | Gentex Corporation | Multi-cell electrochromic devices |
IL169824A (en) | 2005-07-21 | 2011-03-31 | Danny Knafou | Controllably displayable motor vehicle window and method of advertising or messaging with the same |
EP1929701B1 (en) | 2005-09-08 | 2018-08-01 | SPD Control Systems Corporation | Intelligent spd control apparatus with scalable networking capabilities for window and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
EP2263119B1 (en) * | 2008-04-10 | 2014-09-24 | Sage Electrochromics, Inc. | Control device for at least one electrochromic window, control system for one or more electrochromic windows, means of transport with at least one electrochromic window and with at least one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of activating at least one electrochromic window |
US7876399B2 (en) * | 2008-08-19 | 2011-01-25 | Rogers Corporatio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split electrode |
PL2537065T3 (pl) * | 2010-02-19 | 2015-08-31 | Saint Gobain | Szkło elektrochromowe z szeregowo połączonymi komórkami, jak również sposób jego produkcji |
JP5516616B2 (ja) * | 2012-02-07 | 2014-06-11 |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 懸濁粒子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調光装置並びにその駆動方法 |
US9341912B2 (en) * | 2012-03-13 | 2016-05-17 | View, Inc. | Multi-zone EC windows |
-
2014
- 2014-12-29 GB GBGB1423311.8A patent/GB201423311D0/en not_active Ceased
-
2015
- 2015-12-22 EP EP15817519.0A patent/EP3241069B1/en active Active
- 2015-12-22 US US15/540,434 patent/US11221537B2/en active Active
- 2015-12-22 CN CN201580071248.XA patent/CN107111203B/zh active Active
- 2015-12-22 JP JP2017531723A patent/JP6948262B2/ja active Active
- 2015-12-22 WO PCT/GB2015/054135 patent/WO2016108043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1001191A1 (en) * | 1999-06-28 | 2001-01-04 | Ludo Meylaerts | Window with adjustable transparency |
WO2004077649A2 (en) * | 2003-02-13 | 2004-09-10 | Research Frontiers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voltage provided to a suspended particle device |
WO2006078546A2 (en) * | 2005-01-18 | 2006-07-27 | Research Frontiers Inc. | Methods and circuits for distributing power to spd loads |
CN102209831A (zh) * | 2008-09-22 | 2011-10-05 | 皮尔金顿集团有限公司 | 转换电驱动的可变透射材料的方法及包含该材料的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111203A (zh) | 2017-08-29 |
JP2017538967A (ja) | 2017-12-28 |
US11221537B2 (en) | 2022-01-11 |
US20180004062A1 (en) | 2018-01-04 |
JP6948262B2 (ja) | 2021-10-13 |
EP3241069B1 (en) | 2018-09-26 |
WO2016108043A1 (en) | 2016-07-07 |
EP3241069A1 (en) | 2017-11-08 |
GB201423311D0 (en) | 2015-02-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537295B2 (en) | Methods of switching and apparatus comprising an electrically actuated variable transmission material | |
EP2342411B1 (en) | Switchable glazings | |
US8289609B2 (en) | Controlled-transparency electrochromic device | |
KR101535100B1 (ko) | 전기변색 스마트 윈도우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CN112789164B (zh) | 多功能调光膜和包括此类膜的构造体 | |
PL207628B1 (pl) | Urządzenie elektrochemiczne, a zwłaszcza układ sterowany elektrycznie i zastosowanie urządzenia elektrochemicznego | |
JP2005531795A5 (zh) | ||
MXPA03000362A (es) | Dispositivo electroquimico del tipo electrocromico o dispositivo fotovoltaico y su medio de conexion electrica. | |
CN107111203B (zh) | 可切换的不透明装置 | |
KR20100131988A (ko) | 메싱을 포함하는 전기 크롬 디바이스 | |
WO2011161110A1 (en) | Electrochromic device with anti-iridescent coating | |
RU2768795C2 (ru) | Многослойное стекло, содержащее прозрачную подложку с нагревательным слоем, имеющим замкнутые линии абляции | |
US10850666B1 (en) | Windows with active layers | |
CN113508031A (zh) | 具有复合玻璃板和功能元件的连接装置 | |
CN115397659A (zh) | 具有电可控光学特性和控制单元的复合玻璃板 | |
WO2020112371A1 (en) | Durable electrochromic window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 |
US20240149564A1 (en) | Method for electrically controlling a functional element embedded in a glazing unit | |
CN220064568U (zh) | 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变色装置及终端产品 | |
CN117083171A (zh) | 用于对衬入玻璃单元中的功能元件进行电气控制的方法 | |
KR20240074845A (ko) | 액정 광학시스템 | |
CZ20004187A3 (cs) | Elektrochemické zařízení typu elektricky regulovatelného systému typu majícího proměnlivé optické a/nebo energetické vlastnosti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