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10608B - 混合冷却塔 - Google Patents

混合冷却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10608B
CN107110608B CN201680004446.9A CN201680004446A CN107110608B CN 107110608 B CN107110608 B CN 107110608B CN 201680004446 A CN201680004446 A CN 201680004446A CN 107110608 B CN107110608 B CN 1071106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et type
dry
locellus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444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10608A (zh
Inventor
阿蒂拉·格赖加斯
佐尔坦·多莫托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 Western Europe Naik Hunga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 Western Europe Naik Hunga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 Western Europe Naik Hungary Ltd filed Critical In Western Europe Naik Hunga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1106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106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106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106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C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WITHOUT CHEMICAL INTERACTION
    • F28C1/00Direct-contact trickle coolers, e.g. cooling towers
    • F28C1/14Direct-contact trickle coolers, e.g. cooling towers comprising also a non-direct contact heat exchan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 B01F23/232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flow-mixing means for introducing the gases, e.g. baffles
    • B01F23/2321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flow-mixing means for introducing the gases, e.g. baffles by moving liquid and gas in counter curr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C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WITHOUT CHEMICAL INTERACTION
    • F28C1/00Direct-contact trickle coolers, e.g. cooling towers
    • F28C1/14Direct-contact trickle coolers, e.g. cooling towers comprising also a non-direct contact heat exchange
    • F28C2001/145Direct-contact trickle coolers, e.g. cooling towers comprising also a non-direct contact heat exchange with arrangements of adjacent wet and dry passag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本发明是用于混合冷却系统的混合冷却塔(1);混合冷却塔包括:‑由地平面上的塔壳腿(16)支撑的塔壳(4),在地平面和塔壳(4)的下边缘之间提供进气口;‑布置在塔壳(4)内部并具有湿式冷却分室(8)的湿式冷却段(3),该湿式冷却分室布置在距塔壳(4)一定距离处,并且通过进气口并经由第一通风窗接收冷却空气;‑布置在湿式分室(8)的顶部的湿式风扇(9),用于向上引发潮湿空气排出流;‑布置在塔壳(4)外部且位于用于湿式分室(8)的进气口上方的干式冷却段(2),该干式冷却段(2)具有空气冷却器,该空气冷却器被布置成围绕塔壳(4)的竖直冷却三角体(5),该冷却三角体配备有用于控制冷却空气进入的第二通风窗,干式冷却段(2)由冷却三角体支腿(15)支撑,塔壳(4)具有沿着干式冷却段(2)布置的用于由干式冷却段(2)升温的空气的入口开口(20);以及‑布置在塔壳(4)的至少一些入口开口(20)中的干式风扇(7),用于引发用于干式冷却段(2)的机械通风并用于驱动由干式冷却段(2)升温的空气与潮湿空气排出流混合;其中塔壳(4)的高度为冷却三角体(5)的高度的至少2倍,塔壳用于引发自然通风;并且其中混合冷却塔(1)还包括在进气口和湿式分室(8)之间限定空气管道空间(11)的内盖(12),该内盖(12)将流向所述湿式分室(8)的环境空气和经由所述入口开口(20)进入所述塔壳(4)的升温的空气分开。

Description

混合冷却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然通风辅助的引发风扇通风混合冷却塔,能够实现灵活的操作和简单的维护,并且主要用于大容量或中等容量的动力单元。
背景技术
已经研发出许多风扇通风混合冷却塔,其主要目标是至少在最易于形成雾的时期内减少可见的羽流。事实上,它实际上意味着具有附加的辅助干燥冷却区段(大约具有10%的热负荷)的主湿式冷却系统。这种混合冷却塔可用于较小或中等排热要求,并且是单独的分室(cell)类型或具有一排布置成矩形形状的这种分室。US3,923,935中公开了分室类型混合冷却塔的示例。另一种类型的混合冷却塔具有圆形形状并且通常用于大的冷却负荷—例如在US6,499,728B2和US8,622,372B2中公开了相应的技术方案。后一种类型的混合冷却塔服务于德国的Neckarwestheim NPP(核电厂),并且还一直为德国汉堡的Moorburg燃煤发电厂服务。
所有这些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将来自湿冷却区段的过饱和气流与来自附加的干燥冷却区段的干燥气流混合,以在冬季时实现可见羽流的可接受的减少。
现有技术混合冷却塔的主要缺点是它们必须在湿填充物上方使用特殊的内置混合结构以用于混合干燥和潮湿的空气流。这种混合结构不仅代表额外的投资成本并且降低了用于引起自然通风的可用塔高,而且它们给冷却空气带来了显著的压力损失,因此增加了辅助动力需求。
另一组缺点源于湿填充物及其湿风扇的布置。湿填充物实际上遍布塔底,该布置延伸到塔壳的周边,并且强制通风湿风扇相对于该湿填充物布置在外部。为了减少由该布置产生的高风扇和液压噪声,需要复杂且昂贵的噪声衰减,导致辅助动力需求的进一步增加。
现有技术的混合塔的一般缺点是它们的布置不支持灵活操作,而灵活操作是实现显著节水所需要的。
还有一些建议,针对机械式通风冷却塔通过应用切向和向下冷却空气入口而产生涡流,旨在降低风扇动力或者甚至产生剩余动力;参见例如US4,157,368和US4,499,034。然而,这种系统不适于/适合于已知的风扇通风混合冷却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合冷却塔,其在最大可能的程度上没有现有技术解决方案的缺点。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合冷却塔,特征为具有高羽流减少能力、低压力损失、低噪声排放、有效的空气混合、低维护成本并且适合于建造成具有常规冷却塔壳体和结构。
本发明的风扇通风-辅助以自然通风-混合(干/湿或湿/干)冷却塔结构和布置支持灵活的操作特性、节水和减少可见羽流的能力,并且提高了可靠性。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改进封装式混合冷却系统的可维护性。
本发明的目的已经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混合冷却塔实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进行限定。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将通过实例与附图进行描述,在附图中:
图1是自然通风辅助的引发风扇通风混合冷却塔布置的实施方案的局部截面图,
图2是图1的实施方案的截面图,
图3是图1的细节图,以平面图示出了干式冷却设备的布置及其结构以及湿式冷却的布置及其结构,
图4是图2的细节图,以截面图示出了干式冷却部件和湿式冷却部件的布置,
图5是混合冷却塔的另一优选实施方案,其中应用了单独的湿式分室,
图6是除了引发通风干式风扇仅覆盖冷却三角体(delta)的下部之外与图4类似的截面布置,
图7是优选的混合塔实施方案的截面的平面图,其中干式风扇(至少最低排(lowest row,最下排)中的那些干式风扇)的轴线被定向成与径向方向成一角度,以及
图8是图3的变型,其中干式风扇配备有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混合冷却塔优选地具有圆形形状,并且具有柱形或者锥形或者稍微双曲线形状的塔壳。从干式和湿式排热比率的观点来看,其意图以高灵活性运行,因为两者的能力(capacity,容量)可以从100%扩展到0%,这取决于周围条件、水可用性和价格以及负载条件。更确切地说,重点是节水,因此在低环境温度下,干式部件应该能够单独运行,然而湿式部件可以在最热时期以100%的排热运行。在严重缺水地区,与总散热相比,湿式部件的最大能力可能只有大约30-50%。除了节水能力之外,本发明的混合冷却塔还提供可见的羽流减少。塔壳的高度可以从例如40m至100m之间变化,或者优选地,可以为冷却三角体的长度的大约2至5倍。塔壳需为冷却三角体高度的至少2倍才能够产生相当大的自然通风。取决于塔高,通过自然通风产生的冷却气流的附加增加可以较小或较大,然而,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自始至终保持风扇通风的重要性,并且在最热的时期风扇通风是非常重要的。本发明的塔布置和结构可以高度灵活地适应实际需要,并且与之前的解决方案相比,具有显著增加干式冷却排热能力的特点。应当注意的是,混合冷却塔的结构和布置可以用于任何混合冷却系统(即,循环连接),而不管其具体类型如何,例如,无论湿式部件和干式部分是串联连接还是它们构成单独的回路均可。
干燥空气冷却器位于塔结构的外部并且位于其周围,竖直地设置在相对较长的支撑支腿上。借助于框架结构,空气冷却器以所谓的“三角体”形式布置,其是干式热交换器的已知的架设(erection,安装)单元。三角形冷却三角体的两侧由空气冷却器面板构成,第三侧形成进气区域并且配备有第二控制通风窗(louver)。优选地,用于干燥空气冷却器的风扇沿着竖直冷却三角体组的长度以一排或多排位于竖直平面中。
在一种可能的布置中,每个冷却三角体长度的整体直接由风扇抽吸(suction)覆盖,然而可以仅沿冷却三角体长度的一部分(优选地对于其下部或区段)部署引发通风风扇。由于应用了引发通风风扇,所以空气冷却器面板还用作降噪装置(该效果通过其三角体形式进一步增强),因此避免了在空气冷却热交换器外部使用单独的噪声衰减的必要性。风扇外壳可以被放置在塔壳的圆形入口开口中。还要求塔壳中的这种入口开口供冷却空气流通过未被干式风扇抽吸覆盖的那些冷却三角体区段。
塔壳本身具有其自己的支撑塔壳支腿,该支撑塔壳支腿在地平面上支撑塔壳,在地平面和塔壳的具有供冷却空气进入湿式分室所需高度的下边缘之间提供进气口,该湿式分室位于塔壳内部,优选地并排布置成中心对齐的环状形式。或者,代替环状形式,如果最大湿式冷却热负荷保持为远低于100%(例如,甚至在最热的时期也仅为40%),则也可以应用分开的单个分室或双分室。
湿式冷却分室还具有引发通风风扇(induced draft fan,抽风式风扇),然而具有向上的空气出口,即,优选地,风扇布置在水平平面中。风扇的这种“受保护的”位置使得完全能够避免饱和潮湿空气再循环以及避免对风扇性能和效率或者对风扇和风扇驱动的结构上的任何负面风效应。另外,湿式分室及其风扇定位于距进气口和出口较远距离处,使得能够避免使用噪声衰减以减少液压和风扇噪声排放。因此,在湿式冷却的空气路径中,仅使用简单的进气口第一通风窗,其可以布置在混合塔的外周边处或者直接布置在湿式分室的进气口侧处。
为了避免在径向吹入干燥空气时的过大的压力损失,优选地,塔壳内的湿式分室位于距塔壳这样的距离处,该距离大于干式风扇的直径。还优选的是,最低排的干式风扇的轴(轴线)大致布置成与湿式风扇的出口平面处于同一水平面或者在其上方。优选地,该布置避免了排出的干燥空气对湿式分室结构的较大冲击,因此在与湿式分室的潮湿的排出空气混合时能够利用干燥空气动态压力。增加与塔壳的距离可允许降低干式风扇的水平面。在形成较强的雾期间(在较低的环境温度下),干燥气流比来自湿式分室的气流大得多。引发通风干式风扇在水平方向吹送温暖且干燥的空气,该空气由于其高温而逐渐向上倾斜。在没有任何机械混合结构的情况下,该交叉吹送的干燥空气与潮湿气流有效地混合,导致可见排气羽流减少。因此,可以避免现有技术的羽流减弱塔的情况下由已知的混合结构给冷却空气流带来的显著的压力损失;通过利用风扇的动态压力来代替这种混合结构的作用。
增加干燥气流和湿气流的混合的另一机会是使干燥空气流与径向方向成一定角度通过风扇排出。使来自风扇的排出的升温干燥空气流相对于径向方向成一角度定向(即,具有切向矢量分量)不仅增加混合效果,而且通过利用部分动态风扇压力可以产生伴随向上旋转运动的涡流。在这种情况下,空气排出部平面与塔的径向方向的角度明确大于通常使用的近似垂直的方向下的角度。它可以在无需额外的风扇动力输入的情况下通过干式冷却三角体和湿式分室两者增加进入气流。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使干式风扇的轴线相对于径向成一角度地至少部分地朝向相同切向方向定向;或者对于常规定向风扇,在排气侧应用合适的挡板或弯曲的管道区段。当然,这种弯曲的管道区段在其与风扇排气口的连接处具有圆形截面,而在出口处,可以结合两者之间的适当过渡而选择任何其他有利的几何形状。例如,有利的出口几何形状之一具有在竖直方向上适当地伸长的矩形形状,并且具有面向塔壳的显著较短的侧面。为了实现切向倾斜的排出空气流,可以在塔的向内侧处应用适当形式的挡板,其中塔壳自身用作假想管道的轮廓。
具有相对于径向成角度的、朝向切向方向的轴线的风扇的应用也可以与所述的挡板或者弯曲的排气管道区段组合。如果风扇轴线到径向的角度较大,则可取的是,在干式风扇的空气进入侧应用挡板或弯曲的管道区段。
使升温的干燥空气流倾斜至切向方向还产生了仅在冷却三角体的下部区段处应用单风扇排的有利机会;旋转运动产生的抽吸将产生通过冷却三角体的剩余上部的增加的冷却空气流。
如果没有布置、结构上的或其他原因起反作用,引入的倾斜至切向方向的干燥且温暖的空气允许降低第一排风扇的高度(由于该空气流的行进长度增加等),即,允许将冷却三角体放置在较短的支腿上。
混合冷却塔的复杂性对确保其组织良好且及时的架设以及实现其容易且有效的维护方面都提出了特别的挑战。通过本发明,通过利用所应用的混合塔的也用作架设/维护或进入平台的若干结构和功能元件来实现这些目标。
在图1的平面图和图2的截面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在图3和图4中示出了图1和图2中的实施方案的进一步细节。图1的左上四分之一示出了底部结构,其右半部分示出了在干式风扇上方没有塔壳的结构,并且左下四分之一示出了整个结构的俯视图。
混合冷却塔1包括干式冷却段2和湿式冷却段3。该实施方案能够用于特别灵活的混合塔1,其中,如果需要的话,干式排热和湿式排热分别能够甚至以100%的散热能力运行。另一个特征是混合塔具有双重通风:通过用于干式冷却段2和湿式冷却段3二者的引发通风风扇实现的机械通风,以及对其进行辅助的自然通风。
干式空气冷却器被布置成所谓的冷却三角体形式5。其三角形截面的两侧由空气冷却器面板6构成,第三侧配备有进气第二通风窗18。上下两排的引发通风风扇(被称为干式风扇7)被定位在竖直平面内,并且沿着竖直冷却三角体的整个长度引发抽吸。空气冷却器面板6本身除了干式散热之外还用作降噪装置。它们的效果通过它们的三角体形式5的布置而进一步增强。这些使得在空气冷却热交换器(即冷却三角体5)外部不必应用单独的、相当昂贵的噪声衰减。干式风扇7及其外壳被定位在塔壳4的圆形入口开口20中。冷却三角体5具有其自己的框架结构,该框架结构位于冷却塔壳体4的外部,整个围绕冷却塔壳体竖直地设置在独立于塔壳4的相对较长的支撑支腿上,该相对较长的支撑支腿被称为冷却三角体支腿15。加宽盖17从塔壳4朝向冷却三角体5的顶部延伸。
塔壳4本身具有其自身的支撑支腿16,该支撑支腿具有用于通入湿式分室8的冷却空气进口(间隙)所需的高度,该湿式分室位于塔壳内部。在该实施方案中,该湿式分室8并排布置成环形形式。
湿式冷却分室8还具有带有向上空气出口的引发通风风扇,该引发通风风扇被称为湿式风扇9,其优选地布置在湿式分室顶部上的基本上水平的平面中,用于向上引发湿空气排出流。湿式风扇9的这种“受保护”位置完全排除了饱和潮湿空气再循环以及对风扇性能和效率或者在结构上对湿式风扇9和风扇驱动的任何负面风效应。此外,湿式分室8及其风扇9的位置距冷却空气进口/出口有较大的距离,这使得能够避免使用噪声衰减来减少液压和湿式风扇9的噪声排放。因此,在空气管道空间11通往混合冷却塔1的湿式分室8的进气口处,仅使用简单的湿式分室进气口第一通风窗19,该第一通风窗可以布置在混合塔1的外部(例如,布置在进气口处,如图4所示)或进一步直接地布置在湿式分室8的空气进入侧处。在第一种情况下,空气管道空间11可以被竖直壁分成空气管道通道,该空气管道通道将冷却空气从进气口的各个区段引导到相应的湿式分室8,而在第二种情况下,湿式分室8可以共用公共的空气管道空间11。
在每个湿式分室8中略高于空气管道空间11的内盖12的高度处,存在湿填充物10、水平地位于该湿填充物上方的喷洒器14,以及进一步位于该喷洒器上方的漂浮物清除器13(这三个结构部件本身是已知的)。内盖12将流向湿式分室8的环境空气与经由所述入口开口20进入塔壳4的升温的空气分离。因此,在湿式分室8的进气口处进入的冷却空气不会损害羽流减少效果,而经由入口开口20进入的升温的空气不会降低湿填充物的冷却效率。
混合冷却塔1的一些结构和功能元件也用作设备的架设/维护平台以及进入通道。
如图1所示,在湿分室8下面,水池26布置成环形结构。在环的中间具有圆形或多边形混凝土盖25,该混凝土盖可用于通过移动式起重机架设和维护湿式分室8。空的湿式分室区域23包括进入道路24,该进入道路为移动式起重机提供通向盖25的通路。空的湿式分室区域23的另一个较小区段(其为径向进入平台)用作通向湿式分室8的池的进入坡道27,用于清洁和/或维护该湿式分室。
如图2和图4所示,湿式分室的上部覆盖物22还用作用于进入和维护湿式风扇9及其驱动和器具的平台。
如图4所示,用于空气管道空间11的内盖12同时还用作平台,以提供通向干燥空气冷却三角体5的干式风扇7的通道,用于通过移动式起重机架设和维护该干式风扇。
在塔壳4和全部围绕塔壳(图4)延伸的外部冷却三角体支腿15之间具有加强和连接板,该加强和连接板可用作用于干燥冷却三角体5的底部部件、与冷却水管道的冷却三角体连接件、通风窗致动器、冷却三角体底部集管和相关器具的架设和维护平台21。
图5中示出另一个实施方案(除了图中的左下四分之一外,示出了干式风扇上方没有塔壳的结构)。它适用于混合冷却塔1,其被设计为用于更高的节水率,因此即使在最热的夏季,它们的湿能力仍然保持在远远低于100%的水平,例如,其仅在40%至60%的范围内。图5或多或少地示出了与图1和图2所示类似的布置,只是采用独立的湿式分室而取代了环状湿式分室8的布置。用于这种单个的湿式分室的各种各样的其他形状和布置也是可以想到的。它们可以是矩形、梯形和圆形或布置为成对的分室。甚至类似的环状布置也可以像用于如图1和图2中的较高湿能力解决方案那样而被使用,然而,为了使环适合于较低湿冷却能力的要求,应当应用明显更大的内圆(或者更小的外圆)。
图1、图2、图3和图4示出了一种实施方案,其中冷却三角体5的整个长度直接由风扇抽吸覆盖。具体地,在该实施方案中,干式风扇7在竖直平面中以两排布置。对于较短的冷却三角体5,甚至可以应用单个干式风扇排,对于较大的冷却三角体,可能需要两排以上以通过风扇抽吸覆盖冷却三角体5的整个长度。
在某些条件下(例如,在塔较高因此自然通风较高的情况下),可能有利的是,仅为冷却三角体5长度的一部分(优选地,其最下面的区段)提供风扇通风。图6示出了这样的实施方案。当然,必不可少的是,在没有直接风扇抽吸的那些冷却三角体5区段的前面,应当具有适当的用于空气流动的塔壳入口开口20,如图6所示。
图7示出了整个范围的特别有利的实施方案的一个版本。基本类似的混合冷却塔1的布置和构造可以像任一先前介绍的变型的情况那样应用,例外是至少由冷却三角体5的下面的区段定向由风扇排出的升温的干燥冷却空气流。在图7中,干式风扇29的轴线不是径向的,而是朝向切向方向倾斜,因此排出的升温的干燥空气流也朝向切向方向倾斜。这可以产生向上旋转的气流,结果是不仅对干燥冷却三角体5产生增加的抽吸,而且还对湿式分室8产生增加的抽吸。此外,甚至可以改善干燥空气和潮湿空气的混合,并且所有这些都不需要额外的动力输入。通过应用具有在通常的径向方向上定向的轴线的干式风扇7,但是应用合适的挡板30(如图8所示)或者在常规定向的风扇的排气侧应用弯曲的管道区段,可以实现相同的效果。具有从径向朝向切向方向的角度的轴线的风扇的应用也可以与上述挡板30或弯曲的排气管道区段组合。在风扇轴线到径向的角度明显更大的情况下,可取的是在干式风扇的空气进入侧使用挡板或弯曲管道区段,而在空气排出侧不使用这样的装置。
显而易见的是,旋转运动产生的抽吸可以产生通过冷却三角体5的没有直接附接风扇的那些部分(参见图6)的足够高的冷却空气流,因此可以创造仅应用单个干式风扇排的有利的机会。
应当强调的是,有利的实施方案不限于通过附图在此详细介绍的实施方案。还包括将一些介绍的特征组合的那些解决方案,以及那些虽然具有一些修改但是保持了我们的发明的基本精神和范围的解决方案。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上面详细描述的优选实施方案,而在由权利要求确定的范围内的其他变型、组合、修改和发展是可能的。

Claims (18)

1.一种用于混合冷却系统的混合冷却塔(1);所述混合冷却塔包括:
-塔壳(4),所述塔壳由地平面之上的塔壳腿(16)支撑,在所述地平面和所述塔壳(4)的下边缘之间设有进气口;
-湿式冷却段(3),所述湿式冷却段布置在所述塔壳(4)内部并且具有湿式分室(8),所述湿式分室布置在距所述塔壳(4)一定距离处,并且通过所述进气口以及经由第一通风窗(19)接收冷却空气;
-湿式风扇(9),所述湿式风扇布置在湿式分室(8)的顶部,用于向上引发潮湿空气排出流;
-干式冷却段(2),所述干式冷却段布置在所述塔壳(4)外部且位于用于所述湿式分室(8)的所述进气口的上方,所述干式冷却段(2)具有空气冷却器,所述空气冷却器被布置成围绕所述塔壳(4)的竖直冷却三角体(5),所述冷却三角体配备有用于控制冷却空气进入的第二通风窗(18),所述干式冷却段(2)由冷却三角体支腿(15)支撑,所述塔壳(4)具有沿着所述干式冷却段(2)布置的入口开口(20),所述入口开口用于由所述干式冷却段(2)升温的空气;以及
-干式风扇(7),所述干式风扇布置在所述塔壳(4)的所述入口开口(20)中的至少一些中,用于引发用于所述干式冷却段(2)的机械通风并且用于驱动由所述干式冷却段(2)升温的空气与所述潮湿空气排出流混合;
其中,所述塔壳(4)的高度为所述冷却三角体(5)的高度的至少2倍,所述塔壳用于引发自然通风;并且
其中,所述混合冷却塔(1)还包括在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湿式分室(8)之间限定空气管道空间(11)的内盖(12),所述内盖(12)将流向所述湿式分室(8)的环境空气与经由所述入口开口(20)进入所述塔壳(4)的升温的空气分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冷却塔,其中,所述湿式分室(8)被布置成具有彼此间隔开的至少两个湿式分室(8)的中心对齐环状图案,并且在两个间隔开的所述湿式分室(8)之间,设置有通向所述混合冷却塔(1)的中心区域的径向进入平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冷却塔,其中,分开的湿式分室(8)为单个湿式分室的或双湿式分室(8),被布置在所述塔壳(4)内部,所述湿式分室(8)具有的形式、数量和尺寸适合于辅助干式冷却能力所需的湿冷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冷却塔,其中,所述空气管道空间(11)由竖直壁分成空气管道通道,所述空气管道通道将所述冷却空气从所述进气口的相应区段引导到相应的湿式分室(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冷却塔,其中,所述第一通风窗(19)布置在所述进气口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冷却塔,其中,所述湿式分室(8)共用公共的空气管道空间(11),并且所述第一通风窗(19)布置在所述湿式分室(8)的进入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冷却塔,其中,每个所述湿式分室(8)与所述塔壳(4)间隔至少所述干式风扇(7)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冷却塔,其中,所述干式风扇(7)布置在至少一排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合冷却塔,其中,由所述排的所述干式风扇(7)引发的通风覆盖每个冷却三角体(5)的下部区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合冷却塔,其中,至少第二排的所述干式风扇(7)布置在第一排的上方,并且由所述干式风扇(7)引发的通风覆盖每个冷却三角体(5)的整个长度。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合冷却塔,其中,由所述干式冷却段(2)升温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以切向流矢量分量被驱动到所述塔壳(4)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混合冷却塔,其中,所述切向流矢量分量由部分地指向相同切向方向的至少一排所述干式风扇(7)提供。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权利要求12所述的混合冷却塔,其中,所述切向流矢量分量由朝向所述相同切向方向倾斜且布置在至少一些所述干式风扇(7)的空气排出侧的挡板(30)或者弯曲管道区段提供。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混合冷却塔,其中,所述切向流矢量分量还通过朝向所述相同切向方向倾斜且布置在至少一些所述干式风扇(7)的空气进入侧的挡板提供。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冷却塔,包括至少一个另外的进入平台,所述另外的进入平台为:
-所述混合冷却塔的中心区域中的圆形或多边形盖;
-所述径向进入平台的一区段,所述区段被形成为通向所述湿式分室(8)的公共池(26)的进入坡道(27);
-湿式分室(8)的上部覆盖物(22);和/或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从所述塔壳(4)延伸到外部冷却三角体支腿(15),位于所述进气口的上方。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冷却塔,其中,所述干式风扇(7)相对于所述湿式分室(8)布置,以避免排出的干燥空气与所述湿式分室(8)的结构的主要冲撞,从而使得能够利用干燥空气动态压力进行与湿式分室(8)的所述潮湿排出空气的混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冷却塔,其中,所述干式风扇(7)被布置成在径向方向上吹送升温的干燥空气,并且所述干式风扇被定位成使得由最下面风扇排中的所述干式风扇(7)的轴线构成的平面与由水平的所述湿式风扇(9)的空气排出部限定的平面处于大体相同的水平,从而所述干式风扇(7)将干燥空气交叉吹送到由所述湿式分室(8)排放的排出潮湿空气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混合冷却塔,其中,所述切向流矢量分量由部分地指向相同切向方向的最下排的所述干式风扇(7)提供。
CN201680004446.9A 2015-04-30 2016-04-22 混合冷却塔 Active CN1071106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HUP1500204 2015-04-30
HUP1500204 2015-04-30
PCT/HU2016/000022 WO2016174482A1 (en) 2015-04-30 2016-04-22 Hybrid cooling tow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10608A CN107110608A (zh) 2017-08-29
CN107110608B true CN107110608B (zh) 2018-11-30

Family

ID=89720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4446.9A Active CN107110608B (zh) 2015-04-30 2016-04-22 混合冷却塔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528767B2 (zh)
EP (1) EP3289300B1 (zh)
CN (1) CN107110608B (zh)
EA (1) EA031544B1 (zh)
HU (1) HUE045196T2 (zh)
PL (1) PL3289300T3 (zh)
TR (1) TR201910849T4 (zh)
WO (1) WO20161744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41165B (zh) * 2017-11-15 2023-05-12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一种节能除雾干湿混合冷却塔
CN109237961B (zh) * 2018-10-25 2023-11-21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发电厂湿式冷却塔改干式冷却塔的改造方法及结构
CN110132026B (zh) * 2019-05-16 2021-05-28 济南蓝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内外分区集水的自然通风高位收水冷却塔
CN111351392B (zh) * 2020-03-10 2021-03-26 山东大学 一种高位收水冷却塔的塔壁结构及冷却塔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521814C1 (de) * 1995-06-16 1996-11-21 Balcke Duerr Ag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des Luftmengenverhältnisses eines Naß-Trocken-Kühlturms
CN102607296A (zh) * 2012-03-20 2012-07-25 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干湿式联合工业循环水冷却系统
CN102654361A (zh) * 2012-04-16 2012-09-05 陈建伟 防结垢和冻结的闭式冷却塔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596528A5 (zh) * 1975-08-29 1978-03-15 Escher Wyss Gmbh
HU205989B (en) * 1988-05-10 1992-07-28 Energiagazdalkodasi Intezet Cooling system for condensating the dead steam of stema-turbine works particularly power-plants
DE19926665C2 (de) * 1999-06-11 2003-04-10 Gea Kuehlturmbau Gmbh Hybridkühlanlage
US20100018237A1 (en) * 2008-07-28 2010-01-28 Hunton Energy Holdings, LLC Low Water Consumption Cooling Tower for Gasification Plants
US9395127B2 (en) * 2009-05-04 2016-07-19 Spx Dry Cooling Usa Llc Indirect dry cooling tower apparatus and method
US8622372B2 (en) * 2011-03-07 2014-01-07 SPX Cooling Technologies Fan cooling tower design and method
HUP1200021A2 (en) * 2012-01-12 2013-09-30 Gea Egi Energiagazdalkodasi Zrt Cooling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521814C1 (de) * 1995-06-16 1996-11-21 Balcke Duerr Ag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des Luftmengenverhältnisses eines Naß-Trocken-Kühlturms
CN102607296A (zh) * 2012-03-20 2012-07-25 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干湿式联合工业循环水冷却系统
CN102654361A (zh) * 2012-04-16 2012-09-05 陈建伟 防结垢和冻结的闭式冷却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A201790313A1 (ru) 2017-07-31
US9528767B2 (en) 2016-12-27
EP3289300A1 (en) 2018-03-07
TR201910849T4 (tr) 2019-08-21
EA031544B1 (ru) 2019-01-31
EP3289300B1 (en) 2019-05-01
US20160320134A1 (en) 2016-11-03
CN107110608A (zh) 2017-08-29
WO2016174482A1 (en) 2016-11-03
PL3289300T3 (pl) 2019-09-30
HUE045196T2 (hu) 2019-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10608B (zh) 混合冷却塔
US4076771A (en) Bottom vented wet-dry water cooling tower
JP5449060B2 (ja) 風力発電装置
US3608873A (en) Mechanically assisted spiral-draft water-cooling tower
US4157368A (en) Vortex cooling tower
US8227932B2 (en) Wind generator having an outside air-circulation flow path in a tower thereof
US7210671B2 (en) Fan-assisted wet cooling tower and method of reducing liquid loss
JP5595057B2 (ja) 風力発電装置
US20210156578A1 (en) Non-powered vent
US20150132160A1 (en) Electric fan
US4580401A (en) Forced-air cooled condenser system
CN107152877A (zh) 一种空冷塔以及间接空冷系统
JPS5818062Y2 (ja) 環状の機械的な通風型の水冷却塔
AU646985B2 (en) Natural draft cooling tower
WO2015087035A1 (en) Passive cooling system for wind tower
US4020899A (en) Atmospheric cooling tower with dry-type heat exchangers
CN111182949B (zh) 自由落体模拟器冷却系统
CN204787904U (zh) 冷却塔
US6880622B1 (en) Air guide device for cooling tower
CA2882805A1 (en) Ventilator and blade therefor
CN104348094B (zh) 一种欧式箱变
CN206876008U (zh) 一种空冷塔以及间接空冷系统
WO2002021062A1 (en) Cooling towers
ES2743521T3 (es) Dispositivo de ventilación para un túnel de viento vertical cerrado
RU2720335C1 (ru) Оголовок для вентиляторной градирн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