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6460A - 冷凝式锅炉 - Google Patents

冷凝式锅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76460A
CN107076460A CN201580056168.7A CN201580056168A CN107076460A CN 107076460 A CN107076460 A CN 107076460A CN 201580056168 A CN201580056168 A CN 201580056168A CN 107076460 A CN107076460 A CN 1070764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heat exchange
heat exchanger
latent heat
burning gas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616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朴亨敏
赵成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ungdong Navi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yungdong Navi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ungdong Navi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Kyungdong Navie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764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6460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8/00Fluid heater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extracting latent heat from flue gases by means of condens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02Casings; Cover lids; Ornamental pane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stantaneous Water Boilers,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nd Control Of Portable Hot-Water Supply Apparatuse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冷凝式锅炉包括:燃烧器;显热热交换部,吸收在所述燃烧器产生的燃烧热;潜热热交换部,吸收在所述显热热交换部完成热交换的燃烧气体中包含的水蒸气的潜热,其中,所述潜热热交换部包括:潜热热交换器,用于与流动于内部的制热水进行热交换而吸收所述潜热;第一壳体,形成有使在所述显热热交换部完成热交换的燃烧气体流入的燃烧气体流入口,并以围绕所述潜热热交换器的后方部的方式由金属材质形成;第二壳体,形成有使在所述潜热热交换器完成热交换的燃烧气体排出的燃烧气体排出口,并以围绕所述潜热热交换器的前方部的方式由合成树脂成型,并结合于所述第一壳体。

Description

冷凝式锅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凝式锅炉,尤其涉及一种围绕潜热热交换器的壳体的组装结构简单的冷凝式锅炉。
背景技术
最近生产的锅炉为了提高热效率而具有由吸收产生于燃烧室的燃烧气体的显热的显热热交换部以及从在显热热交换部完成热交换的燃烧气体吸收余热及潜热的潜热热交换部构成的热交换器,这种方式的锅炉被称为冷凝式锅炉。
作为对这种冷凝式锅炉的现有技术,公开了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09-0067760号“向上燃烧式冷凝式锅炉的热交换器”。
上述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09-0067760号中,围绕潜热热交换部的外部的壳体为了耐高温而通过将由金属材质成型的多个壳体彼此焊接或用安装部件结合的方式制造。
但是,这种现有技术的潜热热交换部的壳体全都由金属材质形成,因此重量较重且制造成本较高,并且通过将由金属形成的壳体彼此焊接并用安装部件结合的方式形成,因此存在结合结构复杂且整个装置的制造工艺复杂的问题。
并且,潜热热交换部的壳体由多个部件彼此结合的结构形成,因此存在难以维持气密的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诸多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化围绕潜热热交换器的壳体的部件数量,并简化组装结构,从而能够减少制造成本的冷凝式锅炉。
技术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冷凝式锅炉包括:燃烧器10;显热热交换部20,吸收在所述燃烧器10产生的燃烧热;潜热热交换部30,吸收在所述显热热交换部20完成热交换的燃烧气体中包含的水蒸气的潜热,其中,所述潜热热交换部30包括:潜热热交换器100,用于与在内部流动的制热水进行热交换而吸收所述潜热;第一壳体200,形成有使在所述显热热交换部20完成热交换的燃烧气体流入的燃烧气体流入口201,并以围绕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后方部的方式由金属材质形成;第二壳体300,形成有使在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完成热交换的燃烧气体排出的燃烧气体排出口351,并以围绕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前方部的方式由合成树脂成型,并结合于所述第一壳体200。
所述第一壳体200形成为上部被堵住的形状,以使将流入到所述燃烧气体流入口201的向上流动的燃烧气体转换成向下流动的燃烧气体,所述第二壳体300在上部形成有所述燃烧气体排出口(351),以使在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完成热交换的向下流动的燃烧气体转换成向上流动的燃烧气体,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由多个薄板接合而构成,以使所述燃烧气体变成相对于垂直线而倾斜的向下流动。
在所述第一壳体200的第一壳体结合面221a、221b、221c、221d与第二壳体300的第二壳体结合面321a、321b、321c、321d之间可以夹设有壳体密封件610,在所述第一壳体结合面221a、221b、221c、221d和第二壳体结合面321a、321b、321c、321d分别形成有用于设置安装部件的第一壳体结合孔222a、222b、222c、222d及第二壳体结合孔322a、322b、322c、322d,所述第一壳体结合面221a、221b、221c、221d、壳体密封件610及第二壳体结合面321a、321b、321c、321d借助所述安装部件而被紧贴地结合。
在围绕所述第二壳体300的燃烧气体排出口351的排气部主体350可以结合有能够根据排气烟道的直径而更换的排气接头400。
在所述排气接头400和排气部主体350之间可以夹设有接头密封件620。
在所述第二壳体300可以一体地形成有冷水流入通道361和热水排出通道371,所述冷水流入通道361用于使冷水流入到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所述热水排出通道371用于排出在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完成热交换的热水。
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可以由热交换部110、冷水连接管120及热水连接管130形成,所述热交换部110用于使在内部流动的冷水和所述燃烧气体进行热交换,所述冷水连接管120用于使通过所述冷水流入通道361而流入的冷水流入到所述热交换部110;所述热水连接管130用于使借助在所述热交换部110的热交换而被加热的热水通过所述热水排出通道371排出,在所述第二壳体300的两侧部,在与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前表面100a相面对的位置形成有热水连接管插入主体340a和冷水连接管插入主体340b,热水连接管插入主体340a和冷水连接管插入主体340b分别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热水连接管130插入的热水连接管插入孔341a以及用于使所述冷水连接管120插入的冷水连接管插入孔341b。
在所述第一壳体200的内部,可以形成有用于支撑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后表面100b的边缘位置周围的热交换器后面支撑部230,在所述第二壳体300的内部形成有向所述第一壳体200方向倾斜的热交换器倾斜支撑部330a、330b,以倾斜地支撑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前方部底面,从而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在所述第二壳体300向第一壳体200的方向倾斜地设置。
在所述第二壳体结合面321a、321b、321c、321d中的位于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下部的第二壳体结合面321d的上端可以形成有以与所述第二壳体结合面321d垂直的方式向后方突出的底部卡接部313,并且形成有底部支撑部213,所述底部支撑部213从所述第一壳体结合面221a、221b、221c、221d中的从位于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下部的第一壳体结合面221d的上端向后方延伸而支撑所述底部卡接部313的底面。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冷凝式锅炉,对于围绕潜热热交换器的壳体,使围绕流入燃烧气体的一侧的第一壳体由金属材质形成,并使围绕排出燃烧气体的一侧的第二壳体由合成树脂成型,从而可以最小化构成潜热热交换部的部件数量。
并且,通过借助于安装部件而设置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从而简化组装工艺。
并且,通过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结合面夹设密封件,从而提高气密维持性能。
并且,通过在第二壳体一体地形成使冷水和热水流动的通道,从而可以最小化部件数量。
并且,通过在第二壳体的燃烧气体排出口配备能够根据排气烟道的直径而更换的排气接头,从而在排气烟道的直径改变的情况下,可以仅更换排气接头而使用相同的潜热热交换部,因此会提高部件的互换性。
并且,使通过潜热热交换器的燃烧气体向下流动,且向相对于垂直线而倾斜的方向流动,从而可以使燃烧气体的流动变得流畅。
并且,通过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内部倾斜地支撑潜热热交换器,并在第一壳体的内部支撑潜热热交换器的后表面,并在第二壳体倾斜地支撑潜热热交换器的底面,从而可以利用简单的构成而实现潜热热交换器的倾斜支撑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冷凝式锅炉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潜热热交换部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潜热热交换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潜热热交换部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壳体的立体图。
图7是从另一个角度示出图6中示出的第二壳体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燃烧器 20:显热热交换部
30:潜热热交换部 100:潜热热交换器
110:热交换部 120:冷水连接管
130:热水连接管 200:第一壳体
201:燃烧气体流入口 210:燃烧气体引导部
212:第一壳体后壁 213:底部支撑部
220a、220b:第一壳体侧壁
221a、221b、221c、221d:第一壳体结合面
222a、222b、222c、222d:第一壳体结合孔
230:热交换器后面支撑部 231:热交换器支撑肋
250:第一壳体上部主体 300:第二壳体
310:第二壳体底部 311:冷凝水排出孔
312:第二壳体前壁 313:底部卡接部
320:第二壳体入口部主体 320a、320b:第二壳体侧壁
321a、321b、321c、321d:第二壳体结合面
322a、322b、322c、322d:第二壳体结合孔
330a、330b:热交换器倾斜支撑部
331a、331b:热交换器支撑肋 340a:热水连接管插入主体
340b:冷水连接管插入主体 341a:热水连接管插入孔
341b:冷水连接管插入孔 350:排气部主体
351:燃烧气体排出口 352:密封件插入部
353:第二壳体安装部 360:冷水流入口
361:冷水流入通道 370:热水排出口
371:热水排出通道 380:冷凝水排出口
391:温度传感器贴附部 392:监视窗部
400:排气接头 610:壳体密封件
620:接头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而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构成及作用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冷凝式锅炉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潜热热交换部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潜热热交换部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潜热热交换部的剖视图。
根据本发明的冷凝式锅炉包括:燃烧器10;显热热交换部20,用于吸收在燃烧器10产生的燃烧热;潜热热交换部30,用于吸收在所述显热热交换部20完成热交换的燃烧气体中包含的水蒸气的潜热。
所述潜热热交换部30包括:潜热热交换器100,用于与流动于内部的制热水进行热交换而吸收所述潜热;第一壳体200,由金属材质形成,且形成为围绕在所述显热热交换部20完成热交换的燃烧气体向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流入的一侧;第二壳体300,由合成树脂成型,且形成为围绕将在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完成热交换的燃烧气体排出的一侧,并结合于所述第一壳体200。
所述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借助螺栓等安装部件(未示出)而彼此结合,在所述第一壳体200的第一壳体结合面221a、221b、221c、221d(图5)和第二壳体300的第二壳体结合面321a、321b、321c、321d(图6)之间夹设有壳体密封件(packing)610而维持气密。
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包括:热交换部110,使流动于内部的冷水和所述燃烧气体执行热交换;冷水连接管120,使所述冷水流入到所述热交换部110;热水连接管130,使借助于在所述热交换部110的热交换而被加热的热水被排出。
将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倾斜地设置,以使通过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燃烧气体向下流动,且沿着相对于垂直线倾斜的方向流动,从而可以使燃烧气体的流动变得顺畅。
所述热交换部110中,相邻的一对薄板的边缘位置彼此接合而在所述一对薄板之间形成使所述冷水或热水流动的通道,且如上所述的一对薄板被相邻地配备多个而形成使所述燃烧气体在相邻的一对薄板之间流动的燃烧气体通道,从而在所述燃烧气体和所述薄板的侧面之间实现热交换。
所述冷水连接管120的一侧结合于所述热交换部110,另一侧插入到形成于所述第二壳体300的冷水连接管插入孔341b(图6)。
所述热水连接管130的一侧结合于所述热交换部110,另一侧插入到形成于所述第二壳体300的热水连接管插入孔341a(图6)。
在所述第二壳体300的形成有燃烧气体排出口351的排气部主体350结合有用于排出燃烧气体的排气烟道(未示出),在所述第二壳体300与排气烟道之间配备有排气接头(adapter)400。
所述排气烟道的直径可根据锅炉的规格、使用锅炉的地域而不同,在第二壳体300和排气烟道之间配备有可替换的排气接头400,从而在排气烟道的直径改变的情况下,只要替换排气接头400即可以把第二壳体300作为相同的部件而使用。
在所述排气接头400和第二壳体300的排气部主体350之间夹设有接头密封件620而维持气密。
在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两侧配备有用于阻断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两侧面与第一壳体200及第二壳体300的内侧面之间的一对侧挡件510、520。
在所述显热热交换器20完成热交换的向上流动的燃烧气体流入到第一壳体200的燃烧气体流入口201之后,在第一壳体200内部的第一壳体流动空间202流动,并且被第一壳体上部主体250阻挡而向水平方向转换,并成为通过潜热热交换器100的上部而向下流动的燃烧气体而流动。
所述向下流动的燃烧气体向下倾斜地通过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同时完成热交换,然后流入到所述第二壳体300的内部,所述燃烧气体在第二壳体300的内部转换成向上流动而通过燃烧气体排出口351被排出到排气烟道,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壳体的立体图。
所述第一壳体200以围绕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后方部的方式形成,并包括:燃烧气体流入口201,使经过显热热交换部20而至的燃烧气体流入;燃烧气体引导部210,用于将燃烧气体引导到所述燃烧气体流入口201;第一壳体后壁212,从所述燃烧气体流入口201向上延伸而形成所述第一壳体200的后方壁部;第一壳体上部主体250,从所述第一壳体后壁212的上端向前方延伸;第一壳体侧壁220a、220b,从所述第一壳体后壁212的两侧端分别向前方延伸。
在此,“前方”表示以潜热热交换器100为基准而布置第二壳体300的一侧,“后方”表示以潜热热交换器100为基准而布置第一壳体200的一侧,以下以相同的含义使用。
在所述第一壳体侧壁220a、220b与第一壳体上部主体250的前方端部,隔着所述壳体密封件610而与所述第二壳体300实现结合的第一壳体结合面221a、221b、221c、221d以四方环的形状形成。
在所述第一壳体结合面221a、221b、221c、221d,形成有供安装部件结合的第一壳体结合孔222a、222b、222c、222d,该安装部件用于与所述壳体密封件610及第二壳体300结合。
所述第一壳体结合面221a、221b、221c、221d由具有预定宽度的面形成,从而形成为在与所述壳体密封件610结合时有利于维持气密的结构。
在所述第一壳体侧壁220a、220b的内侧,热交换器后面支撑部230形成为四方环形状而支撑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后表面100b。
所述热交换器后面支撑部230由越向上侧越向后方倾斜的形状形成,因此会倾斜地支撑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后表面100b。
在所述热交换器后面支撑部230的内侧边缘位置部,沿着所述热交换器后面支撑部230的周围而形成有向表面突出而形成为四边形带形状的热交换器支撑肋231。
在所述第一壳体结合面221a、221b、221c、221d中的位于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下部的第一壳体结合面221d的上端形成有向后方延伸的形状的底部支撑部213。所述底部支撑部213支撑后述的第二壳体300的底部卡接部313的底面。
所述第一壳体200是用于使高温的燃烧气体流入的部分,因而由金属材质的铝形成,如果通过压铸(die casting)而制造,则可以容易地制造复杂的形状的第一壳体200。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壳体的立体图,图7是从另一个角度示出图6中示出的第二壳体的立体图。
第二壳体300以围绕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前方部的方式形成,并包括:燃烧气体流入口301,使经过潜热热交换器100而至的燃烧气体流入;第二壳体底部310,形成所述第二壳体300的底部;第二壳体入口部主体320,以围绕所述燃烧气体流入口301的方式形成;第二壳体前壁312,形成所述第二壳体300的前方侧的壁;排气部主体350,形成于所述第二壳体前壁312的上部而形成有用于通过排气烟道而排出燃烧气体的燃烧气体排出口351。
在所述第二壳体入口部主体320,在对应于所述第一壳体结合面221a、221b、221c、221d的位置形成有四方环形状的、与所述壳体密封件610的另一侧面接触的第二壳体结合面321a、321b、321c、321d,在所述第二壳体结合面321a、321b、321c、321d,在对应于所述第一壳体结合孔222a、222b、222c、222d的位置,第二壳体结合孔322a、322b、322c、322d沿着第二壳体结合面321a、321b、321c、321d的周围而形成多个,并借助安装部件而实现与第一壳体200及壳体密封件610的结合。
为了使形成于所述燃烧气体流入口301的左右侧部的第二壳体结合面321a、321b倾斜地形成,第二壳体侧壁320a、320b形成为三角形形状。
在所述第二壳体结合面321a、321b、321c、321d,在位于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下部的第二壳体结合面321d的上端,形成有以与所述第二壳体结合面321d垂直的方式向后方突出而被所述第一壳体200的底部支撑部213的上表面支撑的底部卡接部313。
在所述第二壳体底部310的左右两侧,形成有用于将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前方部底面倾斜地支撑的热交换器倾斜支撑部330a、330b。
所述热交换器倾斜支撑部330a、330b是向第二壳体底部310的上面突出的形状,并且以潜热热交换器100的前方侧较高而后方侧较低的方式倾斜地形成。
在所述热交换器倾斜支撑部330a、330b的上表面,沿着前后方的长度方向而以预定的长度向上突出的热交换器支撑肋331a、331b在各个热交换器倾斜支撑部330a、330b形成有一对,因此潜热热交换器100的底面被所述热交换器支撑肋331a、331b支撑。
在所述第二壳体底部310形成有冷凝水排出孔311,因此在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生成的冷凝水通过所述冷凝水排出孔311而排出。
在所述第二壳体300的内侧,以从所述热交换器倾斜支撑部330a、330b的前方侧端部向上延伸而与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前表面100a相面对的方式形成的热水连接管插入主体340a和冷水连接管插入主体340b分别形成于左右两侧。
在所述热水连接管插入主体340a形成有使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热水连接管130插入的热水连接管插入孔341a,在所述冷水连接管插入主体340b,形成有使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冷水连接管120插入的冷水连接管插入孔341b。
所述热水连接管插入孔341a与形成于第二壳体300的侧部的热水排出口370连接,连接所述热水连接管插入孔341a和热水排出口370之间的热水排出通道371一体地形成于第二壳体300。
所述冷水连接管插入孔341b与形成于第二壳体300的侧部的冷水排出口360连接,连接所述冷水连接管插入孔341b和冷水流入口360之间的冷水流入通道361一体地形成于第二壳体300。
在所述冷水流入通道361,与形成有所述冷水流入口360的一侧相向的一侧形成为被阻挡盖530堵住的结构,因此通过所述冷水流入口360而流入的冷水经过冷水流入通道361而向潜热热交换器100的后方而转换90度方向,然后通过冷水连接管插入孔341b而流动至冷水连接管120。
在所述热水排出口370的相邻的位置,冷凝水排出口(未示出)在第二壳体300的侧部突出形成,因此通过所述冷凝水排出孔311而排出的冷凝水通过所述冷凝水排出口而排出。
在所述第二壳体300的前方上部,形成有排出燃烧气体的燃烧气体排出口351,所述燃烧气体排出口351被排气部主体350围绕。
在所述排气部主体350的前方外侧,形成有用于贴附能够测量排出气体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未示出)的温度传感器贴附部391,在所述温度传感器贴附部391的侧部,形成有能够插入用于确认排出气体的成分的燃烧测量传感器(未示出)的燃烧气体测量部392。
所述燃烧气体测量部392贯通排气部主体350而形成,其在被密封件(未示出)封闭的情况下需要测量燃烧气体时,拔出所述密封件之后插入所述燃烧测量传感器,由此可以测量排出气体的成分。
在所述排气部主体350的上端部周围,形成有凹陷地形成的密封件插入部352,以插入接头密封件620,并且隔着所述接头密封件620而在上侧结合有排气接头400,从而维持燃烧气体的气密。
所述排气接头400通过安装部件(未示出)而安装到第二壳体300,所述排气接头400包括:圆筒形状的接头主体410,结合有排气烟道(未示出);接头法兰420,从所述接头主体410的下端部向外侧延伸形成,且底面接触于所述接头密封件620的上表面;接头安装部430,形成于所述接头法兰420的外侧。
在所述密封件插入部352的外侧,沿着其周围形成有多个第二壳体安装部353,从而所述接头安装部430与第二壳体安装部353借助安装部件(未示出)而结合。
如上所述,排气接头400被结合成借助安装部件而能够进行装卸的结构,以能够从第二壳体300进行更换,因此即使在排气烟道的直径不同的情况下,如果将排气接头400的直径更换为与排气烟道相一致,则第二壳体300也可以将相同的规格可替换地使用。
由如上所述的构成形成的本发明的第二壳体300可以由合成树脂材质通过注塑成型而制造,从而能够通过简单的制造工艺而制造。
在此情况下,通过第二壳体300的内部的燃烧气体处于通过潜热热交换器100的过程中温度下降的状态,因此即使使用合成树脂材质,也不会发生耐热性的问题。
此外,将第一壳体200利用合成树脂而通过注塑成型一体地形成,并将第二壳体300利用铝金属材质而通过压铸一体地形成之后,将所述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用安装部件安装,据此围绕潜热热交换器100的壳体的组装工序变得简单。
并且,在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的结合面可通过夹设壳体密封件610而维持气密。
并且,在第一壳体200和第二壳体300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将潜热热交换器100以倾斜的状态设置的热交换器后面支撑部230和热交换器倾斜支撑部330a、330b,因此可以将潜热热交换器100借助于简单的结构而倾斜地设置。
并且,在第二壳体300一体地形成有热水连接管插入孔341a和热水排出通道371及热水排出口370、冷水连接管插入孔341b和冷水流入通道361及冷水流入口360、冷凝水排出口,因此可以使供冷水、热水及冷凝水流动的排管连接构成变得简单。
如上所述,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中请求的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所属技术领域具有基本知识的人员能够实施显然的变形实施,并且这种变形实施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冷凝式锅炉,包括:
燃烧器(10);
显热热交换部(20),吸收在所述燃烧器(10)产生的燃烧热;
潜热热交换部(30),吸收在所述显热热交换部(20)完成热交换的燃烧气体中包含的水蒸气的潜热,
其中,所述潜热热交换部(30)包括:
潜热热交换器(100),用于与在内部流动的制热水进行热交换而吸收所述潜热;
第一壳体(200),形成有使在所述显热热交换部(20)完成热交换的燃烧气体流入的燃烧气体流入口(201),并以围绕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后方部的方式由金属材质形成;
第二壳体(300),形成有使在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完成热交换的燃烧气体排出的燃烧气体排出口(351),并以围绕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前方部的方式由合成树脂成型,结合于所述第一壳体(20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式锅炉,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200)形成为上部被堵住的形状,以使通过所述燃烧气体流入口(201)流入的向上流动的燃烧气体转换成向下流动的燃烧气体,
所述第二壳体(300)在上部形成有所述燃烧气体排出口(351),以使在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完成热交换的向下流动的燃烧气体转换成向上流动的燃烧气体,
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由多个薄板接合而构成,以使所述燃烧气体的流动变成相对于垂直线而倾斜的向下流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式锅炉,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壳体(200)的第一壳体结合面(221a、221b、221c、221d)与第二壳体(300)的第二壳体结合面(321a、321b、321c、321d)之间夹设有壳体密封件(610),在所述第一壳体结合面(221a、221b、221c、221d)和第二壳体结合面(321a、321b、321c、321d)分别形成有用于设置安装部件的第一壳体结合孔(222a、222b、222c、222d)及第二壳体结合孔(322a、322b、322c、322d),
所述第一壳体结合面(221a、221b、221c、221d)、壳体密封件(610)及第二壳体结合面(321a、321b、321c、321d)借助所述安装部件而被紧贴地结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式锅炉,其特征在于,
在围绕所述第二壳体(300)的燃烧气体排出口(351)的排气部主体(350)结合有能够根据排气烟道的直径而更换的排气接头(40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凝式锅炉,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排气接头(400)和排气部主体(350)之间夹设有接头密封件(62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式锅炉,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壳体(300)一体地形成有冷水流入通道(361)和热水排出通道(371),所述冷水流入通道(361)用于使冷水流入到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所述热水排出通道(371)用于排出在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完成热交换的热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凝式锅炉,其特征在于,
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包括热交换部(110)、冷水连接管(120)及热水连接管(130),所述热交换部(110)用于使在内部流动的冷水和所述燃烧气体进行热交换;所述冷水连接管(120)用于使通过所述冷水流入通道(361)而流入的冷水流入到所述热交换部(110);所述热水连接管(130)用于使借助在所述热交换部(110)的热交换而被加热的热水排出到所述热水排出通道(371),
在所述第二壳体(300)的两侧部,在与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前表面(100a)相面对的位置形成有热水连接管插入主体(340a)和冷水连接管插入主体(340b),热水连接管插入主体(340a)和冷水连接管插入主体(340b)分别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热水连接管(130)插入的热水连接管插入孔(341a)以及用于使所述冷水连接管(120)插入的冷水连接管插入孔(341b)。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凝式锅炉,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壳体(200)的内部,形成有用于支撑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后表面(100b)的边缘位置周围的热交换器后面支撑部(230),在所述第二壳体(300)的内部形成有向所述第一壳体(200)方向倾斜的热交换器倾斜支撑部(330a、330b),以倾斜地支撑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前方部底面,从而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在所述第二壳体(300)向第一壳体(200)的方向倾斜地设置。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凝式锅炉,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壳体结合面(321a、321b、321c、321d)中的位于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下部的第二壳体结合面(321d)的上端形成有以与所述第二壳体结合面(321d)垂直的方式向后方突出的底部卡接部(313),
并且形成有底部支撑部(213),所述底部支撑部(213)从所述第一壳体结合面(221a、221b、221c、221d)中的位于所述潜热热交换器(100)的下部的第一壳体结合面(221d)的上端向后方延伸而支撑所述底部卡接部(313)的底面。
CN201580056168.7A 2014-11-25 2015-11-24 冷凝式锅炉 Withdrawn CN10707646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4-0165412 2014-11-25
KR1020140165412 2014-11-25
PCT/KR2015/012662 WO2016085238A1 (ko) 2014-11-25 2015-11-24 콘덴싱 보일러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76460A true CN107076460A (zh) 2017-08-18

Family

ID=56074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6168.7A Withdrawn CN107076460A (zh) 2014-11-25 2015-11-24 冷凝式锅炉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7076460A (zh)
RU (1) RU2684360C2 (zh)
WO (1) WO20160852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725739C1 (ru) * 2019-12-26 2020-07-03 Алексей Леонидович Торопов Котел конденсационный с вертикальным кассетным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ом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00013896U (ko) * 1998-12-29 2000-07-15 전주범 응축 가스 보일러의 보조 열 교환기용 방열핀
CN1370964A (zh) * 2001-02-16 2002-09-25 株式会社庆东锅炉 冷凝式锅炉的热交换器
KR200338878Y1 (ko) * 2003-10-07 2004-01-16 대성산업 주식회사 가스보일러용 잠열흡수장치
CN1708662A (zh) * 2002-10-16 2005-12-14 先进机械工程技术设计制造公司 具有塑料壳体的冷凝热交换器
KR20100054384A (ko) * 2008-11-14 2010-05-25 롯데알미늄 주식회사 콘덴싱 가스보일러의 잠열 열교환기용 케이스
CN101903711A (zh) * 2007-12-21 2010-12-01 庆东纳碧安株式会社 向上燃烧型冷凝锅炉的热交换器
KR20140000803A (ko) * 2012-06-25 2014-01-06 린나이코리아 주식회사 콘덴싱 보일러의 2차 열교환기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199621B1 (ko) * 2010-08-12 2012-11-08 주식회사 경동나비엔 콘덴싱 보일러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00013896U (ko) * 1998-12-29 2000-07-15 전주범 응축 가스 보일러의 보조 열 교환기용 방열핀
CN1370964A (zh) * 2001-02-16 2002-09-25 株式会社庆东锅炉 冷凝式锅炉的热交换器
CN1708662A (zh) * 2002-10-16 2005-12-14 先进机械工程技术设计制造公司 具有塑料壳体的冷凝热交换器
KR200338878Y1 (ko) * 2003-10-07 2004-01-16 대성산업 주식회사 가스보일러용 잠열흡수장치
CN101903711A (zh) * 2007-12-21 2010-12-01 庆东纳碧安株式会社 向上燃烧型冷凝锅炉的热交换器
KR20100054384A (ko) * 2008-11-14 2010-05-25 롯데알미늄 주식회사 콘덴싱 가스보일러의 잠열 열교환기용 케이스
KR20140000803A (ko) * 2012-06-25 2014-01-06 린나이코리아 주식회사 콘덴싱 보일러의 2차 열교환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684360C2 (ru) 2019-04-08
RU2017121895A (ru) 2018-12-26
RU2017121895A3 (zh) 2018-12-26
WO2016085238A1 (ko) 2016-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85160B (zh) 用于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涡轮的转子叶片
US20170363289A1 (en) Air flow guide cap and combustion duct having the same
CN106288868A (zh) 换热器
KR20170111433A (ko) 관체형 열교환기
JP6691975B2 (ja) 熱交換装置
CN107076460A (zh) 冷凝式锅炉
EP2936029A1 (fr) Tube plat pour échangeur de chaleur d'air de suralimentation et échangeur de chaleur d'air de suralimentation correspondant
CN106025103A (zh) 电池箱体组件及含该组件的电池箱
CN112856801B (zh) 热交换器以及包括此热交换器的热水装置
KR101749063B1 (ko) 콘덴싱 보일러
KR101556059B1 (ko) 팽창탱크 일체형 열교환기 및 그를 포함한 보일러
KR20160034811A (ko) 열 교환기
FR3026167B1 (fr) Echangeur de chaleur comprenant un faisceau d'echange thermique insere dans un boitier et au moins une boite collectrice servant a l'admission ou a l'evacuation d'un fluide caloporteur
KR20140027757A (ko) 열교환기
CN107957139A (zh) 热交换器以及燃烧装置
KR102230075B1 (ko) 냉각수 유로형 이지알 쿨러
SE515935C2 (sv) Värmeväxlartank och värmeväxlare försedd med en dylik tank
CN106482537A (zh) 用于内燃机的热交换器
CN109855437A (zh) 一种冷凝热交换器
JP2012072996A (ja) 熱交換器
JP6812782B2 (ja) 燃焼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給湯装置
CN206024131U (zh) 一种加热组件
KR101980359B1 (ko) 적층식 판형 열교환기
CN207299512U (zh) 容积式换热装置和具有其的热水器
CN207299549U (zh) 容积式换热装置和具有其的热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818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