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58382A - 转基因针叶树植株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转基因针叶树植株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58382A
CN107058382A CN201710253480.6A CN201710253480A CN107058382A CN 107058382 A CN107058382 A CN 107058382A CN 201710253480 A CN201710253480 A CN 201710253480A CN 107058382 A CN107058382 A CN 1070583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reening
plant
seedling
gene
hypocoty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5348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木兰
卫志明
刘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Molecular Plant Science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SIB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SIBS of CAS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SIBS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71025348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058382A/zh
Publication of CN1070583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583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63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tic material using vectors; Vectors; Use of hosts therefor;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 C12N15/79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 C12N15/82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for plant cells, e.g. plant artificial chromosomes (PACs)
    • C12N15/8201Methods for introducing genetic material into plant cells, e.g. DNA, RNA, stable or transient incorporation, tissue culture methods adapted for transformation
    • C12N15/8209Selection, visualisation of transformants, reporter constructs, e.g. antibiotic resistance mark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HNEW PLANTS OR NON-TRANSGENIC PROCESSES FOR OBTAINING THEM; PLANT REPRODUCTION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 A01H4/00Plant reproduction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therefor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基因针叶树植株的制备方法,具体地,本发明提供的首次以针叶树植物的下胚轴为起始外植体,使用根癌农杆菌转化方法,并结合梯度筛选,可得到非常高的转化效率,高效获得针叶树转基因植株。

Description

转基因针叶树植株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叶树植株的栽培,具体地,涉及转基因针叶树植株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全球森林资源中,针叶树占世界总林分面积的60%(Narender et al,2005),主要分属南洋杉科(Araucariaceae)、松科(Pinaceae)、杉科(Taxodiaceae)、柏科(Cupressaceae)、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三尖杉科(Cephalotaxaceae)和红豆杉科(Taxaceae)等,多为高大乔木;在我国森林资源中,针叶树占全国林分总蓄积面积的56.2%,大多分属松科、杉科、柏科等,常形成单纯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
长期以来,林木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一直滞后于主要农作物及其它草本植物,主要原因是林木生长周期长,受外界环境影响大,再生困难,生根更难。相对于阔叶树来说,针叶树遗传转化难度更大,难点在:⑴组织培养进展缓慢,高效再生系统匮缺;⑵抗生素敏感性高,转化外植体分化频率低;⑶抗性芽生根困难;⑷选择压低,假阳性率高。这些困难严重阻碍了针叶树基因工程研究进展。近年来,尽管不断涌现出有关针叶树遗传转化的报道,但大多数物种尚停留在瞬时表达阶段(Ellis et al.,1991;Hey et al.,1994;Hagman etal.,1997;Hamara et al.,1999;Fernando et al.,2000)。
因此,本领域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可有效制备转基因针叶树植株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制备转基因针叶树植株的方法。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针叶树植物的转基因方法,包括步骤:
(a)对针叶树植物的种子进行萌发处理,从而获得幼苗;
(b)对所述幼苗进行去根处理,从而获得经去根的幼苗;
(c)将所述经去根的幼苗进行培养,获得经培养的幼苗;
(d)对所述经培养的幼苗的下胚轴进行切取,获得下胚轴切段;
(e)将所述的下胚轴切段作为转基因受体材料,进行转基因处理,从而获得转入外源基因的下胚轴切段;和
(f)任选地,对所述转入外源基因的下胚轴切段进行再生,从而获得转基因的针叶树植物植株。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f)中,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独立的子步骤:
(f1)对所述转入外源基因的下胚轴切段,在递增的筛选压力条件下,进行筛选培养,获得抗性愈伤组织;
(f2)对愈伤组织进行出芽处理,从而获得抗性不定芽;
(f3)对抗性不定芽进行生根处理,从而获得转基因的针叶树植物植株。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筛选压力是针对抗性基因的筛选压力。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f1)中,所述的递增的筛选压力包括2、3、4、5、6级的递增筛选压力。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递增的筛选压力包括3级或4级。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f1)中,在针对所述述抗性筛选基因的第一(级)筛选压力条件、第二(级)筛选压力条件、第三(级)筛选压力条件下,进行筛选培养,获得抗性愈伤组织。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f2)中,在单级或递增的筛选压力进行出芽处理。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f2)中,所述的递增的筛选压力包括2、3、4、5、6级的递增筛选压力。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递增的筛选压力包括2级、3级或4级。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f2)中,在针对所述述抗性筛选基因的第一(级)筛选压力条件、第二(级)筛选压力条件下,进行筛选培养,获得抗性愈伤组织。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f2)中的第一(级)筛选压力与步骤(f1)中的最后一级的筛选压力相当(或相近)或相同。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f2)中所述单级的筛选压力等同于或高于步骤(f1)中的最后一级的筛选压力(即按抗生素浓度计算,单级的筛选压力与步骤(f1)中的最后一级的筛选压力的比值为0.9-1.3,较佳地0.9-1.2,更佳地1.0-1.2)。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f3)中,在单级或递增的筛选压力进行生根处理。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f3)中,所述的递增的筛选压力包括2级的递增筛选压力。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f3),在单级的筛选压力进行生根处理。
在另一优选例中,在步骤(f3)中所述单级的筛选压力等同于或高于步骤(f2)中的最后一级的筛选压力(即按抗生素浓度计算,所述单级的筛选压力与步骤(f2)中的最后一级的筛选压力的比值为0.9-1.3,较佳地0.9-1.2,更佳地1.0-1.2)。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a)中,所述种子进行萌发出苗5-15天,优选6-10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c)还包括对所述去根的幼苗进行消毒的步骤。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c)还包括将所述去根的幼苗转入无激素的培养基中培养的步骤。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培养基为MS培养基。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下胚轴切段为紧贴顶芽的下胚轴切段。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下胚轴切段为1-3段。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下胚轴切段的长度为1-5mm,较佳地,2-4m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外源基因选自下组:抗性基因、标记基因、新霉素转移酶基因、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抗性基因包括卡娜霉素。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标记基因选自下组:gus(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hyg(潮霉素)基因、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转入外源基因的方法选自下组:农杆菌法、电穿孔法、基因枪法、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e)中,用农杆菌进行转基因处理。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e)中,用含有乙酰丁香酮(AS)的感染液进行转基因处理。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感染液中,所述乙酰丁香酮的浓度为20-500μmol/1,较佳地,50-400μmol/1,更佳地,100-300μmol/1。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e),还包括步骤:
(e1)构建带有β-葡萄糖苷酸酶(gus)基因和新霉素转移酶(nptⅡ)基因的质粒pCAMBIA2301;
(e2)将步骤(e1)的质粒pCAMBIA2301转入所述外胚轴切段中,从而获得所述转入外源基因的下胚轴切段。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e),包括步骤:
(i)从含头孢霉素(cef)和利福平(rif)的LB培养平板上挑取含有质粒pCAMBIA2301的根癌农杆菌单菌落接种于含有头孢霉素(cef)和利福平(rif)的LBy培养基培养,经活化后离心分离,收集菌体,重悬于液体共培养(DCR+10g/L葡萄糖)基本培养基中,其中,
所述质粒pCAMBIA2301带有35S启动的β-葡萄糖苷酸酶(gus)基因和35S启动的新霉素转移酶(nptⅡ)基因;
(ii)将所述下胚轴切段接种于含有30-500mg/l(较佳地,50-450mg/l,更佳地,100-400mg/l)头孢霉素(Cef,Cefotaxime)、3-100mg/l(较佳地,5-80mg/l,更佳地,10-60mg/l)卡那霉素(Kan,Kanamycin)、0.2-20mg/l(较佳地,0.5-10mg/l,更佳地,0.8-6mg/l)BA、0.02-2mg/l(较佳地,0.06-1.5mg/l,更佳地,0.08-1mg/l)NAA和0.0008-0.08mg/l(较佳地,0.001-0.05mg/l,更佳地,0.005-0.02mg/l)TDZ的DCR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培养;
(iii)将步骤(ii)筛选获得的下胚轴切段接种于含有30-500mg/l(较佳地,50-450mg/l,更佳地,100-400mg/l)头孢霉素(Cef,Cefotaxime)、0.2-20mg/l(较佳地,0.5-10mg/l,更佳地,0.8-6mg/l)BA、0.02-2mg/l(较佳地,0.06-1.5mg/l,更佳地,0.08-1mg/l)NAA和0.0008-0.08mg/l(较佳地,0.001-0.05mg/l,更佳地,0.005-0.02mg/l)TDZ的DCR培养基上,于光照(80μmol.m-2.s-1)16h/d,培养温度25±2℃,0.5-3周(较佳地,0.8-2周)后进行筛选培养;
(iv)将筛选获得的下胚轴置于含有乙酰丁香酮的感染液中,之后置于共培养培养基(MS培养基)中,在室温下,黑暗条件下共培养1-6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针叶树选自下组的属:松属、柏属、杉属、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针叶树选自下组:杂交松、油松、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松柏、杉木、马尾松、台湾杉、福建融水杉、贵州融水杉、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抗性筛选基因选自下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头孢霉素抗性基因、或其组合。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递增的筛选压力为4级,分别为第一筛选压力、第二筛选压力、第三筛选压力和第四筛选压力。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一筛选压力≤第二筛选压力。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二筛选压力≤第三筛选压力。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三筛选压力≤第四筛选压力。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第四筛选压力≥第三筛选压力≥第二筛选压力≥第一筛选压力。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外源目的基因和抗性筛选基因位于同一质粒上。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外源目的基因和抗性筛选基因位于农杆菌质粒上。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的农杆菌质粒为pCAMBIA2301。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抗性筛选基因是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所述第一筛选压力为5-50mg/l的卡那霉素浓度。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抗性筛选基因是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所述第二筛选压力为10-70mg/l的卡那霉素浓度。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抗性筛选基因是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所述第三筛选压力为15-80mg/l的卡那霉素浓度。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抗性筛选基因是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所述第四筛选压力为20-100mg/l的卡那霉素浓度。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f)中,将所述转入外源基因的下胚轴切段置于含有5-50mg/l的卡那霉素、10-70mg/l的卡那霉素、15-80mg/l的卡那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中筛选培养2-4周,从而获得抗性愈伤组织。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f)中,将获得的抗性愈伤组织置于含有15-80mg/l的卡那霉素、20-100mg/l的卡那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中筛选培养2-6周,从而获得抗性不定芽。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f)包括步骤:
(f1)对获得的抗性不定芽进行培养,获得抗性芽;
(f2)将获得的抗性芽进行生根培养,获得转基因的针叶树植物植株。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f1)中,将获得的抗性不定芽置于含有20-100mg/l的卡那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中筛选培养4周,获得抗性芽。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f2)中,将获得的抗性芽置于含有20-100mg/l的卡那霉素的生根培养基中筛选培养4-6周,获得转基因的针叶树植物植株。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针叶树植物繁殖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a)将所述针叶树植物的种子萌发获得幼苗;
(b)将步骤(a)获得的幼苗进行培养,获得幼苗的下胚轴;
(c)以步骤(b)所述的下胚轴作为受体,转入外源基因,从而获得转基因的下胚轴;
(d)分别在针对所述述抗性筛选基因的第一筛选压力条件、第二筛选压力条件、第三筛选压力条件下,进行筛选培养,获得抗性愈伤组织;
(e)将步骤(d)获得的所述抗性愈伤组织,分别在针对所述抗性筛选基因的第三筛选压力条件、第四筛选压力条件下,进行筛选培养,获得获得抗性不定芽;
(f)将步骤(e)获得的所述抗性不定芽在第四筛选压力调节下进行培养,生根获得植株。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a)包括对所述幼苗苗去根,进行消毒的步骤。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a)中,所述种子出苗5-15天,优选6-10天后,进行去根、消毒。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b)中,将所述无菌苗置于无激素的MS培养基培养2-8天,优选3-7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b)中,所述下胚轴为切段的下胚轴。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下胚轴为紧贴顶芽的下胚轴切段。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b)中,所述下胚轴为1-3段。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b)中,所述下胚轴的长度为1-5mm,较佳地,2-4mm。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c),包括步骤:
(c1)构建带有β-葡萄糖苷酸酶(gus)基因和新霉素转移酶(nptⅡ)基因的质粒pCAMBIA2301;
(c2)将步骤(c1)的质粒pCAMBIA2301转入所述外胚轴中,从而获得所述转基因的下胚轴。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c),包括步骤:
(c1)从含头孢霉素(cef)和利福平(rif)的LB培养平板上挑取含有质粒pCAMBIA2301的根癌农杆菌单菌落接种于含有头孢霉素(cef)和利福平(rif)的LBy培养基培养,经活化后离心分离,收集菌体,重悬于液体共培养(DCR+10g/L葡萄糖)基本培养基中,其中,
所述质粒pCAMBIA2301带有35S启动的β-葡萄糖苷酸酶(gus)基因和35S启动的新霉素转移酶(nptⅡ)基因;
(c2)将所述下胚轴接种于含有30-500mg/l(较佳地,50-450mg/l,更佳地,100-400mg/l)头孢霉素(Cef,Cefotaxime)、3-100mg/l(较佳地,5-80mg/l,更佳地,10-60mg/l)卡那霉素(Kan,Kanamycin)、0.2-20mg/l(较佳地,0.5-10mg/l,更佳地,0.8-6mg/l)BA、0.02-2mg/l(较佳地,0.06-1.5mg/l,更佳地,0.08-1mg/l)NAA和0.0008-0.08mg/l(较佳地,0.001-0.05mg/l,更佳地,0.005-0.02mg/l)TDZ的DCR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培养;
(c3)将步骤(c2)筛选获得的下胚轴接种于含有30-500mg/l(较佳地,50-450mg/l,更佳地,100-400mg/l)头孢霉素(Cef,Cefotaxime)、0.2-20mg/l(较佳地,0.5-10mg/l,更佳地,0.8-6mg/l)BA、0.02-2mg/l(较佳地,0.06-1.5mg/l,更佳地,0.08-1mg/l)NAA和0.0008-0.08mg/l(较佳地,0.001-0.05mg/l,更佳地,0.005-0.02mg/l)TDZ的DCR培养基上,于光照(80μmol.m-2.s-1)16h/d,培养温度25±2℃,1周后进行筛选培养;
(c4)将筛选获得的下胚轴置于含有乙酰丁香酮的感染液中,之后置于共培养培养基中,在室温下,黑暗条件下共培养1-6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c4)中,所述感染液中,所述乙酰丁香酮的浓度为20-500μmol/1,较佳地,50-400μmol/1,更佳地,100-300μmol/1。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d)中,将所述转基因外胚轴置于含有5-50mg/l的卡那霉素、10-70mg/l的卡那霉素、15-80mg/l的卡那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中筛选培养2-4周,从而获得抗性愈伤组织。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e)中,将步骤(d)获得的抗性愈伤组织置于含有15-80mg/l的卡那霉素、20-100mg/l的卡那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中筛选培养2-6周,从而获得抗性不定芽。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f)包括步骤:
(f1)对步骤(e)的抗性不定芽进行培养,获得抗性芽;
(f2)将步骤(f1)获得的抗性芽进行生根培养,获得转基因植株。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f1)中,将步骤(e)获得抗性不定芽置于含有20-100mg/l的卡那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中筛选培养4周,获得抗性芽。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步骤(f2)中,将步骤(f1)获得的抗性芽置于含有20-100mg/l的卡那霉素的生根培养基中筛选培养4-6周,获得转基因植株。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转基因材料,所述转基因材料由本发明第一方面中步骤(a)-(e)制得。
应理解,在本发明范围内中,本发明的上述各技术特征和在下文(如实施例)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互相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术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农杆菌介导的杉木遗传转化体系,其中,图A共培养1d的下胚轴切段;图B共培养2d的下胚轴切段的GUS染色(左为对照);图C抗性愈伤组织(15mg/l Kan);图D抗性愈伤组织的GUS染色(20mg/l Kan,右为对照);图E抗性愈伤组织(25mg/l Kan);图F抗性愈伤组织起始分化(25mg/l Kan);图G抗性愈伤组织分化(30mg/l Kan);图H抗性不定芽(30mg/l Kan);图I抗性芽伸长(30mg/l Kan);图J抗性芽生根(30mg/l Kan);图K转化植株针叶的GUS染色(左为对照);图L稳定的转基因植株。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人经过广泛而深入地研究,首次以针叶树植物的下胚轴为起始外植体,使用根癌农杆菌转化方法,并结合梯度筛选,可得到非常高的转化效率,获得大量抗性芽,高效获得针叶树转基因植株。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发明。
DCR培养基
本文所用的DCR培养基(Gupta&Durzan,1985)是指常规的针叶树专性培养基,用于不定芽的诱导和伸长。采用本领域已知的配方配制DCR培养基即可。
无激素的MS培养基
本文所用的无激素的MS培养基(Murashige&Skoog,1962)是指常规的通用培养基,适用物种宽泛,用于消毒处理后的起始外植体材料(带下胚轴的针叶树实生苗)。采用本领域已知的配方配制无激素的MS培养基即可。
根癌农杆菌及其工程菌
农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土壤杆菌,与植物基因转化有关的有2种类型: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 efaciens)和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rh izogenes),分别含有Ti质粒和Ri质粒。由于根瘤农杆菌具有趋化性,侵染受体时,在植物受伤组织产生的一些糖类和酚类物质诱导下,向受伤组织集中,通过供体和受体特异互作,农杆菌细胞识别并附着到植物细胞表面,将Ti质粒上的一段T2DNA片段导入植物细胞基因组中。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通常以单拷贝或者低拷贝的形式将外源基因插入到植物基因组,转育周期短、重复性好、基因沉默现象少、组织培养简单,但是转化和再生受材料基因型限制。
根癌农杆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是一种能诱发植物产生肿瘤的细菌。农杆菌普遍存在于土壤中,为革兰氏阴性细菌,能在自然条件下趋化性地感染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受伤部位,并诱导长生冠瘿瘤或法状根。
本发明的一优选例中,对农杆菌进行改造,将带有35S启动的β-葡萄糖苷酸酶(gus)基因和35S启动的新霉素转移酶(nptⅡ)基因的质粒pCAMBIA2301导入到农杆菌中,经筛选得到根癌农杆菌工程菌,用以浸染胚尖。其中,质粒pCAMBIA-2301是常用于植物表达的载体(如参见CN102337291A),可在在农杆菌里复制,该载体特性有大肠杆菌卡那霉素抗性;植物卡那霉素选择标记;含有报告基因GUS。
基因枪法
基因枪法是DNA吸附在微载体(钨粉或金粉粒子)表面,然后以高压气体或高压放电为动力,金属微粒被射入受体植物细胞,实施转化。基因枪法技术主要以大豆幼胚的胚轴、茎尖、胚性悬浮细胞和未成熟胚茎尖为转化受体,通过潮霉素筛选转化植株。基因枪转化法不受基因型的限制、产生的微创有利于基因转移、具有较高的转化率、能够转移多拷贝的重组DNA或者DNA片段。但比农杆菌介导法耗资大,技术难,在植物基因组中拷贝数高,易引起基因沉默。
针叶树植物的转基因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针叶树植物的转基因方法,包括步骤:
(a)对针叶树植物的种子进行萌发处理,从而获得幼苗;
(b)对所述幼苗进行去根处理,从而获得经去根的幼苗;
(c)将所述经去根的幼苗进行培养,获得经培养的幼苗;
(d)对所述经培养的幼苗的下胚轴进行切取,获得下胚轴切段;
(e)将所述的下胚轴切段作为转基因受体材料,进行转基因处理,从而获得转入外源基因的下胚轴切段;和
(f)任选地,对所述转入外源基因的下胚轴切段进行再生,从而获得转基因的针叶树植物植株。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包括:
1.本发明首次以温室萌发7-15天的针叶树(如杉木)实生苗下胚轴为起始材料,经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获得转基因植株,并通过PCR、Southern blot分析等方法检测,证实成功获得转基因苗,本发明为针叶树的遗传转化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实现针叶树的性状改良,获得优良的针叶树种苗,而且这种种苗的发生不受季节限制,可以常年生产。通过本发明可以实现优良针叶树种苗的大量种植,从而起到对于该物种的保护作用。
3.本发明首次使用针叶树植物(如杉木)的下胚轴成功培育针叶树植物的转基因植株,为改良针叶树性状提供了简易可行的方法。
4.本发明方法快速高效,重复性好。
5.利用本发明方法能获得大量的再生植株。
6.获得的植株遗传稳定,产量高。
7.明显缩短针叶树遗传育种周期,省时省力。
8.加速新优品种(系)培养进程。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如Sambrook等人,分子克隆:实验室手册(New York: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Press,1989)中所述的条件,或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除非另外说明,否则百分比和份数按重量计算。
如无特殊说明,本发明说明书中所用的材料和试剂均为市售产品。
通用方法
(1)转化植株的GUS基因的组织化学检测(GUS检测)
按照Jefferson等(1987)的方法,取共培养1-5d的下胚轴切段、在筛选培养基上生长的抗性愈伤组织和抗性植株的针叶,分别浸入到X-G1uc溶液(含Na2EDTA 10mmol/l,磷酸缓冲液100mmol/l,pH7.0,亚铁氰化钾0.5mmol/l,高铁氰化钾0.5mmol/l,20%甲醇(V/V)和0.1%X-Gluc(W/V))中,37℃保温过夜。洗涤后组织转入95%乙醇中脱色,观察染色情况。
(2)PCR检测
PCR扩增nptⅡ基因的引物为:P1和P2,可扩增出710bp的PCR产物。PCR扩增gus基因的引物为:P3和P4,可扩增出900bp的PCR产物(引物P1、P2、P3和P4序列同CN201310210870.7)。每个反应体积为50μl,其中上下游引物各0.4μM,4种dNTP各200μM,10×buffer 5μl,Taq DNA聚合酶2U,最后加水至50μl。PCR反应条件:94℃预变性5min;然后94℃变性1min,54℃复性1min,72℃延伸1min,共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7min。5-10μl PCR产物经1.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观察拍照。
(3)转化植株的Southern blot分析
DNA片段向杂交膜的转移(碱法转移)和固定
对PCR阳性的转化植株和未转化植株每个样品各取40μg DNA经HindⅢ完全消化后,在含EB的0.8%琼脂糖凝胶上,小于1V/cm电泳过夜。在紫外下观察酶切及电泳效果,拍照记录。凝胶切去无用部分,切去一角作为标记。在数倍体积碱性转移液(0.4M NaOH,1MNaCl)中浸泡1h,不断温和振,其间更换碱性转移液一次。通过毛细管作用把DNA片段转移到Hybond-N+上,转移缓冲液为上述碱性转移液。
DNA转移完全后,在数倍体积中和缓冲液(0.5M Tris-HCl(pH7.2),1M NaCl)中轻摇中和30min,其间更换一次中和液。将尼龙膜在80℃烤箱中烘烤2h,固定DNA。尼龙膜冷至室温,用保鲜膜包裹,4℃保存备用。
探针DNA的标记
以常规的pCAMBIA2301为模板,经PCR扩增的nptⅡ基因片段(710bp)和gus基因片段(910bp)。采用随机引物法(Takara试剂盒)用[α-32P]dCTP进行探针标记。
Southern blot
用2×SSC溶液(上海宝曼生物科技)湿润尼龙膜。将尼龙膜装入盛有适量(200μl/cm2)预杂交液(6×SSC,5×Denhardt's,0.5%SDS,100μg/ml变性鲑鱼精子DNA,50%甲酰胺)的杂交管中,使尼龙膜展开紧贴于管壁,盖紧杂交管,42℃预杂交4h。
将探针置于加热平台95℃加热5min,迅速置冰浴中5min。
取下杂交管,更换预杂交液,将变性后的探针加入预杂交液中,杂交炉内65℃旋转杂交24h。
倒出放射性杂交液,取出尼龙膜,迅速置洗膜液Ⅰ(2×SSC,0.5%SDS)中,室温下漂洗5min。
将膜转入洗膜液Ⅱ(2×SSC,0.1%SDS)中,室温下漂洗15min。
将膜转入洗膜液Ⅲ(0.1×SSC,0.5%SDS)中,杂交炉中37℃旋转洗膜30min。
将膜转入新鲜洗膜液Ⅲ中,杂交炉中68℃旋转洗膜30min。
从杂交管中取出尼龙膜,用0.1×SSC室温短暂漂洗尼龙膜,滴尽多余液体后用保鲜膜包好。
压X-光片,-70℃放射自显影3d。
实施例1
(1)基本培养基为DCR(Gupta&Durzan,1985)培养基,pH5.8,121℃灭菌15-25分钟。不定芽的诱导和伸长均使用该培养基。
(2)选取成熟饱满的杉木种子,用自来水浸泡24h,播种于温室(25±2℃),播种基质为泥炭、蛭石和珍珠岩等【2:2:1(v/v)】。种子出苗7d后,选取生长健壮的幼苗,用自来水清洗干净,去根后用70%酒精消毒30s,0.1%升汞浸泡4min,无菌水冲洗5次,再将无菌苗转入无激素的MS(Murashige&Skoog,1962)培养5d后取下胚轴切段受试。
(3)所用的双元载体质粒pCAMBIA2301(市售质粒)的T-DNA上构建了nptⅡ基因,因此卡那霉素(Kan)成为该实验的筛选剂将下胚轴切段接种于分别添加0-500mg/l头孢霉素(Cef,Cefotaxime)、0-30mg/l卡那霉素(Kan,Kanamycin)且附含2mg/l BA、0.2mg/l NAA和0.008mg/l TDZ的DCR培养基上,进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将经农杆菌感染后共培养5d的下胚轴切段接种于分别添加0-500mg/l头孢霉素(Cef,Cefotaxime)且附含2mg/l BA、0.2mg/lNAA和0.008mg/l TDZ的DCR培养基上,光照(80μmol.m-2.s-1)16h/d,培养温度25±2℃,1周后考察农杆菌生长状况。确定出适合本实验的头孢霉素(Cef)浓度为300mg/l,卡那霉素(Kan)浓度为30mg/l。
(4)为了探讨乙酰丁香酮(AS)对杉木转化的影响,本研究在杉木转化过程中以三种方式添加AS:只在感染液中添加AS;只在共培养基中添加AS;在感染液和共培养基中都添加AS。添加的浓度依次为:0、100、200、300μmol/1乙酰丁香酮。通过实验对照,并综合考虑AS对杉木遗传转化的促进作用及其对外植体的毒害作用,AS的适宜添加浓度应为200μmol/1。
(5)将杉木下胚轴切段(2mm)浸入制备好的感染液,在28℃摇床(100rpm)放置5-40min。取出切段,用灭菌纸吸干表面菌液,放到共培养培养基上,在22℃黑暗条件下共培养1-6d(图1,图A)。
(6)在共培养培养基上共培养4d,即可完成T-DNA向杉木受体细胞的转移(图1,图B)。
(7)将转化外植体在筛选培养基上,用15mg/1Kan筛选2周、20mg/1Kan筛选2周、25mg/1Kan筛选4周,获得了一定数量的Kan抗性愈伤组织(图1,图C-E)。
(8)将Kan抗性愈伤组织转接在分化培养基上,用25mg/1Kan筛选2周(图1,图F)、30mg/1Kan筛选4-6周后(图1,图G),可见一定数量的不定芽从抗性愈伤组织上分化出来(图1,图H)。
(9)抗性不定芽在附含30mg/1Kan的伸长培养基上能有效伸长(图1,图I),并于筛选4周后获得可直接用于生根培养的抗性芽。
(10)将抗性芽转接到附含30mg/1Kan的生根培养基上筛选4-6周后根系形成(图1,图J),炼苗1周后将抗性小植株到温室的花盆中生长,最终获得假定的转基因植株(图1,图L)。
(11)提取所有抗性植株的DNA,进行gus基因和nptⅡ基因的PCR分析,结果得到32株gus基因和nptⅡ基因均为阳性的杉木转化植株。PCR阳性检出率约为70%。PCR初步检测结果证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杉木基因组中。
(12)取32株PCR阳性植株的幼嫩针叶进行GUS染色实验。经95%乙醇脱色后,所有针叶叶面上均可见到蓝色的斑点或条带(图1,图K)。
(13)随机选取5株经经PCR检测gus基因和nptⅡ基因均呈阳性的转化植株,用CTAB法提取其基因组DNA,用HindⅢ酶切,以PCR扩增的gus基因和nptⅡ基因片段为探针,对转化植株基因组DNA进行Southern blot分析。其中有3株显示单一条带,1株显示两个条带,另一株显示3个条带,表明外源基因在基因组大多数呈单位点整合。
重复三次试验,累计从120个胚轴获得针叶树(如杉木)植株系25个,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阳性株系15个,转化效率为12.5%,生根频率100%。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步骤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采用马尾松。
实验步骤重复三次,累计从100个胚轴获得针叶树(如马尾松)植株系12个,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阳性株系9个,转化效率为7.5%,生根频率为100%。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步骤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采用落叶松。
实验步骤重复三次,累计从110个胚轴获得针叶树(如落叶松)植株系8个,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阳性株系8个,转化效率为7.4%,生根频率为100%。
对比例1
种子出苗3天后,去根消毒,重复三次实验,累计从120个胚轴获得针叶树(如杉木)植株系3个,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阳性株系0个,转化效率为0%,生根频率为0。
对比例2
种子刚发芽,取下胚轴进行转基因植株的培育,重复三次实验,累计从120个胚轴获得针叶树(如落叶松)植株系0个,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阳性株系0个,转化效率为0%,生根频率为0。
对比例3
下胚轴切段长度为10mm,重复三次实验,累计从120个胚轴获得针叶树(如)植株系5个,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阳性株系3个,转化效率为2.5%,生根频率为50%。
在本发明提及的所有文献都在本申请中引用作为参考,就如同每一篇文献被单独引用作为参考那样。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的上述讲授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针叶树植物的转基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a)对针叶树植物的种子进行萌发处理,从而获得幼苗;
(b)对所述幼苗进行去根处理,从而获得经去根的幼苗;
(c)将所述经去根的幼苗进行培养,获得经培养的幼苗;
(d)对所述经培养的幼苗的下胚轴进行切取,获得下胚轴切段;
(e)将所述的下胚轴切段作为转基因受体材料,进行转基因处理,从而获得转入外源基因的下胚轴切段;和
(f)任选地,对所述转入外源基因的下胚轴切段进行再生,从而获得转基因的针叶树植物植株。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f)中,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独立的子步骤:
(f1)对所述转入外源基因的下胚轴切段,在递增的筛选压力条件下,进行筛选培养,获得抗性愈伤组织;
(f2)对愈伤组织进行出芽处理,从而获得抗性不定芽;
(f3)对抗性不定芽进行生根处理,从而获得转基因的针叶树植物植株。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f1)中,所述的递增的筛选压力包括2、3、4、5、6级的递增筛选压力。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f1)中,在针对所述述抗性筛选基因的第一筛选压力条件、第二筛选压力条件、第三筛选压力条件下,进行筛选培养,获得抗性愈伤组织。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f2)中,在单级或递增的筛选压力下进行出芽处理。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f2)中,在针对所述抗性筛选基因的第一筛选压力条件、第二筛选压力条件下,进行筛选培养,获得抗性愈伤组织。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f3)中,在单级或递增的筛选压力进行生根处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胚轴切段的长度为1-5mm,较佳地,2-4m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入外源基因的方法选自下组:农杆菌法、电穿孔法、基因枪法、或其组合。
10.一种转基因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基因材料由权利要求1中(a)-(e)的步骤制得。
CN201710253480.6A 2017-04-18 2017-04-18 转基因针叶树植株的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70583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53480.6A CN107058382A (zh) 2017-04-18 2017-04-18 转基因针叶树植株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53480.6A CN107058382A (zh) 2017-04-18 2017-04-18 转基因针叶树植株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58382A true CN107058382A (zh) 2017-08-18

Family

ID=59600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53480.6A Pending CN107058382A (zh) 2017-04-18 2017-04-18 转基因针叶树植株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05838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79890A (zh) * 2019-01-10 2019-04-26 北京林业大学 一种油松愈伤组织瞬时表达基因功能鉴定方法
CN110651626A (zh) * 2018-09-10 2020-01-07 湖南省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一种马尾松与黑松种子的鉴别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86937A (en) * 1985-05-20 1989-12-12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Method for transforming pine
CN104206269A (zh) * 2013-06-05 2014-12-17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大豆转基因株系混合生根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86937A (en) * 1985-05-20 1989-12-12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Method for transforming pine
CN104206269A (zh) * 2013-06-05 2014-12-17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大豆转基因株系混合生根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U-LAN ZHU等: "Efficient organogenesis and plantlet regeneration in the timber species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 《IN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AL BIOLOGY - PLANT》 *
TANG WEI等: "Advances on Genetic Transformation in Conifers", 《DEVELOPMENTAL & REPRODUCTIVE BIOLOGY》 *
席梦利等: "不同因素对农杆菌介导的杉木转化效率的影响", 《林业科学》 *
朱木兰等: "农杆菌介导的杉木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2007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51626A (zh) * 2018-09-10 2020-01-07 湖南省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一种马尾松与黑松种子的鉴别方法
CN109679890A (zh) * 2019-01-10 2019-04-26 北京林业大学 一种油松愈伤组织瞬时表达基因功能鉴定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124998A1 (en)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rapid plant transformation
Chai et al. Stable transformation of protocorm-like bodies in Phalaenopsis orchid mediated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JP2021517812A (ja) 植物の形質転換方法
CA2352488A1 (en) Plant transformation process
WO2000063400A2 (en) Plant transformation process
JP2023544016A (ja) 単子葉外植片の迅速な形質転換
Zhou et al. High rooting frequency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GUS and GFP expression in transgenic Medicago truncatula A17
CN101831459B (zh) 一种获得转基因棉花的方法
CN107058382A (zh) 转基因针叶树植株的制备方法
Chen et al. Maize (Zea mays L.) transformation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infection of pollinated ovules
US20050044595A1 (en) In planta transformation by embryo imbibition of agrobacterium
CN101979602B (zh) 一种超声辅助农杆菌介导的植物in planta遗传转化方法
Liu et al. Establishment of an efficient plant regeneration culture protocol and achievement of successful genetic transformation in Jatropha curcas L.
Hassanein et al. Direct gene transfer study and transgenic plant regeneration after electroporation into mesophyll protoplasts of Pelargonium× hortorum,‘Panaché Sud’
Wang et al. RETRACTED ARTICLE: Transgenic ramie [Boehmeria nivea (L.) Gaud.]: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iciency of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 and regeneration
Danial et al.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two tomato cultivars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 cv. Sandra and Rocky
Yee et al. Co-transfer of gfp, CHS and hptII genes into Oncidium Sharry Baby PLB using the biolistic gun
Sharma et al.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transformants of Brassica juncea
CN106146636A (zh) 愈伤组织起始发育相关蛋白GaLBD-2及其相关生物材料与应用
Sajid et al. Confirmation of GUS (uidA) and Cry1Ac Gene Transformation in Cotton (Gossypium hirusutum L.) Cultivars by GUS Histochemical Assay and PCR Analysis
CN105732782B (zh) 抗逆相关蛋白在调控植物抗逆性中的应用
Bazargani et al. Transformation of Iranian cotton varieties using shoot apex
Listanto et al.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In-planta Transformation of Indonesian Maize Using Pig121hm-cs Plasmid Containing Nptii and Hpt Genes
Luo Soybean transformation and analysis of transformed tissues using PCR
Chupeau et al. Gene Transfer to Pla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512

Address after: 200032 building 4, No. 300 Fenglin Road,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Applicant after: Center for excellence and innovation in molecular plant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ddress before: 200031 Yueyang Road, Shanghai, No. 319, No.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