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18982A - 一种含唑啉草酯的除草剂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唑啉草酯的除草剂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18982A
CN107018982A CN201710204841.8A CN201710204841A CN107018982A CN 107018982 A CN107018982 A CN 107018982A CN 201710204841 A CN201710204841 A CN 201710204841A CN 107018982 A CN107018982 A CN 1070189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oxaden
bentazone
fluorine chloropyridine
chloropyridine ester
wee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0484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延昌
徐家俊
吴艳芳
徐磊
周红英
孙海涛
董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Binno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Binn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Binno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Binn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20484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018982A/zh
Publication of CN1070189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189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9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two or more relevant hetero rings, condensed among themselves or with a common carbocyclic ring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3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A01N43/4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six-membered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7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nitrogen atoms and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8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nitrogen atoms and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six-membered rings with three ring hetero atom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以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和唑啉草酯为活性成分的除草组合物,该除草组合物中活性成分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和唑啉草酯的重量比为(0.5‑8):(47.5‑760):(4‑64),活性成分在除草剂组合物中的百分含量为10~85%。本发明除草剂组合物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与各单剂单独使用或二元使用相比明显提高了除草效果,扩大了杀草谱,同时降低了农药使用量,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延缓了杂草抗药性的产生。

Description

一种含唑啉草酯的除草剂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以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和唑啉草酯为活性成分的小麦田除草组合物。
【背景技术】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草害面积也大。目前,化学防治仍然是农田草害综合治理中最为主要的手段。然而长期连续高剂量地施用单一的化学除草剂,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对作物产生药害以及杂草易产生抗药性等问题。同时,由于田间杂草发生时草相复杂、种类繁多,如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等杂草混合发生,单一品种的使用已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均会表现出某一方面的缺陷。合理的化学除草剂复配具有扩大除草谱、提高防治效果、延长施药适期、减少用药量、降低药害、减少残留、延缓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等诸多优点。可见,化学除草剂复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氟氯吡啶酯(halauxifen-methyl),化学名称:4-氨基-3-氯-6-(2-氟-4-氯-3-甲氧基苯基)-2-吡啶甲酸甲酯,结构式为:
氟氯吡啶酯是由陶氏益农开发的第一个芳基吡啶甲酸酯类化合物,属于合成生长素类除草剂,拥有独特的作用机理,它模拟了高剂量天然植物生长激素的作用,引起特定生长素调节基因的过度刺激,干扰敏感植物的多个生长过程。氟氯吡啶酯可由植物的茎、叶及根部吸收,通过与植物体内的激素受体结合,刺激植物细胞过度分裂,阻塞传导组织,最后导致植物营养耗尽而死亡。用于禾谷类作物田防除阔叶杂草,对猪殃殃、反枝苋、繁缕、宝盖草、藜、播娘蒿、苘麻等杂草有很好的防效,但对卷茎蓼、苍耳、麦家公、荠菜等杂草的防效不理想,对禾本科杂草无效。
灭草松(Bentazone),其他名称:苯达松、排草丹、噻草平等,化学名称:3-异丙基-1H-苯并-2,1,3-噻二嗪-4(3H)-酮2,2-二氧化物,结构式为:
灭草松属苯并噻二嗪酮类选择性触杀型苗后除草剂,用于苗期茎叶处理,主要通过叶片接触起作用,经叶面渗透传导至叶绿体内,抑制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电子传递,施药后2小时二氧化碳同化过程开始受抑制,到11小时全部停止,叶片萎蔫变黄,最后导致死亡,部分作物可以代谢灭草松,使之快速降解为无活性的物质,对作物安全。可以用于小麦田防除猪殃殃、苍耳、卷茎蓼、反枝苋、麦家公等阔叶杂草,但对藜、苘麻、宝盖草的防效稍差,对禾本科杂草无效,而且灭草松单独使用成本高。
唑啉草酯(Pinoxaden),化学名称:8-(2,6-二乙基-4-甲基苯基)-1,2,4,5-四氢-7-氧-7H-吡唑[1,2-d][1,4,5]氧二氮卓-9-基2,2-二甲基丙酸酯,结构式为:
唑啉草酯属新型苯基吡唑啉类内吸传导型除草剂,是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抑制剂,药物可被杂草叶片吸收,然后传导至分生组织,抑制分裂细胞的脂类合成,使细胞生长分裂停止,细胞膜等含脂结构被破坏,最终导致杂草死亡,药物在土壤中降解快,对后茬作物无影响。主要用于防除麦田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对阔叶杂草无效。
单独使用上述任意一种除草剂不仅成本高,而且杀草谱有限,难以达到一次性防除多种杂草的效果。因此,人们通常将以上各种单剂分别与其他除草剂混合使用,例如:
专利CN201510719753.2公开了一种含有氟氯吡啶酯和唑啉草酯的除草组合物,该组合物对部分阔叶杂草无效;
专利CN201610378094.5公开了唑啉草酯可与灭草松复配用于水稻田除草,该组合物需要加入安全剂来达到对水稻安全的目的;
专利CN201410820339.6和CN201410821092.X公开了氟氯吡啶酯和唑啉草酯分别与唑草酮和吡草醚复配的三元除草组合物,尚未发现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和唑啉草酯复配的报道。
为了弥补以上各单剂及已报道复配制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人做了深入研究,在大量的室内配方筛选和田间药效试验的基础上意外发现,将不同作用机理的氟氯吡啶酯与灭草松和唑啉草酯在一定配比范围内复配,既可以弥补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和唑啉草酯三种除草剂杀草谱窄的缺陷,又可以解决灭草松成本高的问题。解决了除草剂单用在杀草谱、防效和安全性上存在的局限性,达到了扩大杀草谱、提高防效、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寻求一种新型麦田除草剂组合物,以弥补麦田常用除草剂的不足,为麦田提供一种切实可用的除草剂。该组合物既具有活性高、用量少、成本低的优点,又具有杀草谱广、安全性好、增效作用明显的特点。
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小麦田除草剂组合物,含有A、B和C三种活性成分,其中活性成分A为氟氯吡啶酯,活性成分B为灭草松,活性成分C为唑啉草酯。
具体的,所述除草剂组合物中活性成分A、B和C的重量比为:(0.5-8):(47.5-760):(4-64),优选为:(0.75-6):(70-570):(6-48),进一步优选为:(1-4):(95-380):(8-32),更进一步优选为:(1.5-3):(140-280):(12-24),最佳重量比为:2:190:16。
本发明还提供了含上述组合物的制剂,所述制剂中有效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0-85%。
根据不同的使用需要或施用环境,本发明所述除草剂组合物可以制备成农业上允许的任意剂型,作为优选本发明除草剂组合物可以制备成乳油、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等剂型。
对于乳油,可用助剂包括:
乳化剂选自农乳700#、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农乳2201#、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农乳1601#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溶剂选自甲苯、二甲苯、甲醇、油酸甲酯、丙酮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对于悬浮剂,可用助剂包括:
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TERSPERSE242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润湿剂选自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硫酸盐、萘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增稠剂选自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酸钠、膨润土、硅酸镁铝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甘油、尿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防腐剂选自山梨酸、苯甲酸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消泡剂可以是有机硅类消泡剂;
适量去离子水。
对于可分散油悬浮剂,可用助剂包括:
分散剂选自甲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润湿剂选自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萘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乳化剂选自蓖麻油聚氧乙烯醚、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农乳700#、农乳2201#、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聚氧乙烯醚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增稠剂选自膨润土、聚乙烯醇、黄原胶、硅酸镁铝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消泡剂可以是有机硅类;
助溶剂选自甲苯、二甲苯、二甲基亚砜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分散介质选自玉米油、大豆油、菜籽油、油酸甲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对于可湿性粉剂,可用助剂包括:
分散剂选自木质素磺酸盐、聚羧酸盐、烷基萘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烷基聚氧乙烯醚磺酸盐或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润湿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仲烷基硫酸钠、萘磺酸盐、脂肪醇硫酸盐或烷基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载体选自高岭土、硅藻土、凹凸棒土、膨润土或白炭黑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对于水分散粒剂,可用助剂包括:
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烷基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润湿剂选自萘磺酸盐、脂肪醇硫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烷基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崩解剂选自硫酸铵、尿素、玉米淀粉及其衍生物、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或海藻酸钠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黏结剂选自羟乙基纤维素、可溶性淀粉、聚乙二醇、甲基纤维素、糊精、果糖或聚乙烯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载体选自白炭黑、高岭土、膨润土、硅藻土、轻质碳酸钙、石膏、凹凸棒土、尿素或蔗糖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上述助剂中所述的盐类如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等为钠盐或钙盐。
本发明提供的除草剂组合物主要用于小麦田防除杂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除草组合物采用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和唑啉草酯复配,三种活性成分在一定配比范围内复配表现出极好的协同增效作用,混合后的组合物较单剂显著提高了除草效果,从而降低了使用剂量,在减少农民用药成本的同时,降低了农药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2、本发明除草组合物扩大了杀草谱,使得一种药剂能同时防治多种杂草,提供了一种极其方便有效的防治手段,对小麦田主要杂草均有良好的防除效果。
3、本发明除草组合物采用三种不同的作用机理杀灭杂草,药剂不同作用特性使得三种活性成分之间产生极强的优势互补,能有效延缓单剂抗性的发生与发展。
4、本发明除草组合物对作物安全,可以在不伤害小麦的前提下杀灭小麦田主要杂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绝非仅限于此。以下所述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于描述本发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制剂实施例1:34%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乳油
称取0.1%氟氯吡啶酯、32%灭草松、1.9%唑啉草酯、10%农乳2201#、二甲苯补足至100%,先用部分二甲苯将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溶解完全,再将其余助剂依次加入,最后用二甲苯补足至100%,混合成均匀油相,得34%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乳油。
制剂实施例2:27%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乳油
称取0.1%氟氯吡啶酯、24%灭草松、2.9%唑啉草酯、3%农乳700#、8%蓖麻油聚氧乙烯醚、丙酮补足至100%,先用部分丙酮将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溶解完全,再将其余助剂依次加入,最后用丙酮补足至100%,混合成均匀油相,得27%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乳油。
制剂实施例3:36%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悬浮剂
称取1%氟氯吡啶酯、30%灭草松、5%唑啉草酯、4%聚羧酸钠、2%烷基硫酸钠、2%聚丙烯酸钠、0.5%乙二醇、0.5%苯甲酸钠、0.1%有机硅消泡剂、去离子水补足至100%,混合均匀后,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粉碎、调和,得36%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4:41%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悬浮剂
称取4%氟氯吡啶酯、30%灭草松、7%唑啉草酯、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3%萘磺酸钠、2%羧甲基纤维素、1%尿素、0.5%山梨酸、0.1%有机硅消泡剂、去离子水补足至100%,混合均匀后,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粉碎、调和,得41%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5:18%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分散油悬浮剂
称取1%氟氯吡啶酯、6%灭草松、11%唑啉草酯、1.5%聚羧酸钠、7%壬基酚聚氧乙烯醚、2%烷基硫酸钠、5%蓖麻油聚氧乙烯醚、1%硅酸镁铝、0.1%有机硅类消泡剂、3%甲苯、玉米油补足至100%,混合均匀后,先经高速剪切分散,再进行砂磨,得18%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分散油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6:30%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分散油悬浮剂
称取2%氟氯吡啶酯、20%灭草松、8%唑啉草酯、7%烷基萘磺酸钠、3%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3%农乳2201#、0.2%聚乙烯醇、0.05%有机硅类消泡剂、大豆油补足至100%,混合均匀后,先经高速剪切分散,再进行砂磨,得30%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分散油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7:35%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湿性粉剂
称取0.3%氟氯吡啶酯、32%灭草松、2.7%唑啉草酯、3%木质素磺酸钠、2%仲烷基硫酸钠、膨润土补足至100%,混合均匀后,经前混合、气流粉碎、后混合,得35%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8:70%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湿性粉剂
称取1%氟氯吡啶酯、64%灭草松、5%唑啉草酯、5%聚羧酸钠、3%十二烷基硫酸钠、高岭土补足至100%,混合均匀后,经前混合、气流粉碎、后混合,得70%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9:24%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水分散粒剂
称取0.2%氟氯吡啶酯、12.8%灭草松、11%唑啉草酯、8%木质素磺酸钠、5%萘磺酸钠、3%硫酸铵、0.5%甲基纤维素、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混合均匀后,经前混合、气流粉碎、后混合、加水捏合、造粒、筛分,得24%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水分散粒剂。
制剂实施例10:45%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水分散粒剂
称取3%氟氯吡啶酯、22%灭草松、20%唑啉草酯、6%烷基萘磺酸钠、2%十二烷基硫酸钠、2%玉米淀粉、1%羟乙基纤维素、凹凸棒土补足至100%,混合均匀后,经前混合、气流粉碎、后混合、加水捏合、造粒、筛分,得45%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水分散粒剂。
生测实施例1:
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和唑啉草酯复配联合作用测定及除草活性测定试验
为了防除农业生产上的小麦田杂草,发明人进行了氟氯吡啶酯、灭草松与唑啉草酯相互复配的增效作用研究,采用室内盆栽法进行茎叶处理,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155.7-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除草剂》第7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中教导的Colby法。
1、供试药剂
93%氟氯吡啶酯原药
97%灭草松原药
95%唑啉草酯原药
2、供试杂草
苘麻、麦家公、野燕麦
供试杂草的培养采用盆栽培养法,用11×12cm塑料盆,摆放于浅水槽中,将在未使用过除草剂的农田中采回的土壤风干,过筛后装盆,盆内干土定量4/5处,土壤PH值7.0,有机质含量1.2%。用盆钵底部渗灌方式使土壤完全湿润后,将预处理的供试杂草种子定量撒播于土壤表面,根据种子大小覆土0.5cm-1.0cm,室内温度28-32℃/18-25℃(d/n),相对湿度75%±15%。培养过程中采用盆底部渗灌方式补水,保持土壤充分湿润。待杂草出苗后将杂草各定为10株。
3、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1个处理,其中氟氯吡啶酯设0.5、1、2、4、8g a.i./hm25个剂量处理,灭草松设47.5、95、190、380、760g a.i./hm25个剂量处理,唑啉草酯设4、8、16、32、64g a.i./hm25个剂量处理,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三者混用分设0.5+47.5+4、0.5+95+8、0.5+190+16、0.5+380+32、0.5+760+64、1+47.5+8、1+95+16、1+190+32、1+380+64、1+760+4、2+47.5+16、2+95+32、2+190+64、2+380+4、2+760+8、4+47.5+32、4+95+64、4+190+4、4+380+8、4+760+16、8+47.5+64、8+95+4、8+190+8、8+380+16、8+760+32g a.i./hm225个剂量配比处理,另设一个助剂对照,共计41个处理,重复4次。
4、试验方法
待杂草2-5叶期时置于喷雾塔内喷药(ASS-4型农药喷洒系统,DG8003喷头,喷雾压力2.75MPa,喷液量30Kg/亩),自然风干后置于温室内培养观察。
5、杂草调查与分析方法
施药后,定期观察杂草的生长状态、中毒症状和药害程度,记录药害症状,药后21天称量地上部分鲜重,计算杂草存活率E,并采用Colby法评价混用药剂的作用类型,进一步探讨配比的合理性。
E=处理区杂草鲜重×100/对照区杂草鲜重…………………………(1)
Colby法计算公式:
X——用量为P时除草剂A的杂草存活率;
Y——用量为Q时除草剂B的杂草存活率;
Z——用量为W时除草剂C的杂草存活率;
E0——用量为(P+Q+W)时除草剂(A+B+C)的理论杂草存活率;
E0-E>10%为增效作用;E0-E<-10%为拮抗作用;E0-E值介于±10%为相加作用。
6、结果与分析 见表1-3
表1 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和唑啉草酯混配对苘麻的实测存活率和理论存活率
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和唑啉草酯混用对苘麻的联合毒力:氟氯吡啶酯对苘麻的防效好,灭草松和唑啉草酯对苘麻的防效稍差,随着氟氯吡啶酯用量的增加,混用后对苘麻的防效提高。
表2 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和唑啉草酯混配对麦家公的实测存活率和理论存活率
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和唑啉草酯混用对麦家公的联合毒力:灭草松对麦家公的防效好,氟氯吡啶酯和唑啉草酯对麦家公的防效差,随着灭草松用量的增加,混用后对麦家公的防效提高。
表3 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和唑啉草酯混配对野燕麦的实测存活率和理论存活率
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和唑啉草酯混用对野燕麦的联合毒力:唑啉草酯对野燕麦的防效好,氟氯吡啶酯和灭草松对野燕麦无效果,随着唑啉草酯用量的增加,混用后对野燕麦的防效提高。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和唑啉草酯在重量比(0.5-8):(47.5-760):(4-64)的范围内混用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扩大了杀草谱,达到了同时防除小麦田主要杂草的目的。
生测实施例2:
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和唑啉草酯复配对小麦的安全性试验
为了研究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和唑啉草酯相互复配的安全性,发明人做了以下试验,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155.8-2007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除草剂》第8部分:作物的安全性试验茎叶喷雾法。
1、供试药剂
93%氟氯吡啶酯原药
97%灭草松原药
95%唑啉草酯原药
2、供试作物
小麦
供试作物的培养采用温室盆栽法,用11×12cm塑料盆,摆放于浅水槽中,将在未使用过除草剂的农田中采回的土壤风干,过筛后装盆,盆内干土定量4/5处,土壤PH值7.0,有机质含量1.2%。从顶部浇水使土壤完全湿润后,将小麦种子定量撒播于土壤表面,根据种子大小覆土0.5cm-2.0cm,室内温度28-32℃/18-25℃(d/n),相对湿度75%±15%。培养过程中采用盆钵底部渗灌方式补水,保持土壤充分湿润。待小麦出苗后,将小麦定为10株。
3、供试杂草
藜、苘麻、麦家公、卷茎蓼、雀麦、看麦娘
供试杂草的培养采用温室盆栽法,用11×12cm塑料盆,摆放于浅水槽中,将在未使用过除草剂的农田中采回的土壤风干,过筛后装盆,盆内干土定量4/5处,土壤PH值7.0,有机质含量1.2%。用盆钵底部渗灌方式使土壤完全湿润后,将预处理的供试杂草种子定量撒播于土壤表面,根据种子大小覆土0.5cm-1.0cm,室内温度28-32℃/18-25℃(d/n),相对湿度75%±15%。培养过程中采用盆钵底部渗灌方式补水,保持土壤充分湿润。待杂草出苗后将杂草各定为10株。
4、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1个处理,其中氟氯吡啶酯设2、4、8、16、32g a.i./hm25个剂量处理,灭草松设190、380、760、1520、3040g a.i./hm25个剂量处理,唑啉草酯设16、32、64、128、256ga.i./hm25个剂量处理,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三者混用分设0.5+47.5+4、0.5+95+8、0.5+190+16、0.5+380+32、0.5+760+64、1+47.5+8、1+95+16、1+190+32、1+380+64、1+760+4、2+47.5+16、2+95+32、2+190+64、2+380+4、2+760+8、4+47.5+32、4+95+64、4+190+4、4+380+8、4+760+16、8+47.5+64、8+95+4、8+190+8、8+380+16、8+760+32g a.i./hm225个剂量配比处理,另设一个助剂对照,共计41个处理,重复4次。
5、试验方法
待小麦3-5叶期、杂草2-5叶期时置喷雾塔内喷药(ASS-4型农药喷洒系统,DG8003喷头,喷雾压力2.75MPa,喷液量30Kg/亩),自然风干后置于温室内培养观察。
6、作物调查
施药后,调查各处理小麦有无药害症状,若有则详细记录药害症状、等级,药后21天测量各处理小麦鲜重,计算鲜重抑制率,以明确试验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表4 药害评价指标
药害分级 药害程度(%) 结果描述
0 0 安全,无药害
1 1-10 无明显药害
2 11-30 轻微药害
3 31-50 中度药害
4 >50 严重药害
7、杂草调查
施药后定期目测观察杂草的生长状态、中毒症状和药害程度,记录药害症状。药后21天采用生长抑制法计算各处理的鲜重防效。
生长抑制法计算公式:
式中:
E—鲜重防效,单位为百分率(%);
T0—对照杂草地上部分鲜重,单位为克;
T1—处理杂草地上部分鲜重,单位为克。
8、结果与分析:
表5 各处理对杂草的防效和对小麦的药害分级
通过表5可以看出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混剂与单剂相比,在重量比(0.5-8):(47.5-760):(4-64)范围内,对小麦田常见杂草的防效以及对小麦的安全性均高于单剂,对小麦安全。
综上所述,氟氯吡啶酯与灭草松和唑啉草酯在一定范围内复配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作物安全,复配制剂不仅为小麦田提供了一种安全、实用的除草剂,而且大大降低了企业和农户的成本。
生测实施例3:
防除小麦田杂草田间药效试验Ⅰ:
1、试验处理
试验设12个处理,4次重复,共48个处理小区,每处理小区面积20平方米,随机区组排列。(1)-(9)35%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湿性粉剂为供试药剂,(10)-(12)10%氟氯吡啶酯水分散粒剂、40%灭草松水剂、5%唑啉草酯乳油为对照药剂。每亩兑水30公斤,采用552丙型喷雾器(0.7mm孔径)均匀喷雾。田间主要杂草有苘麻、麦家公、卷茎蓼、硬草、野燕麦、看麦娘等。
2、试验项目及方法
(1)安全性:施药后,调查小麦的生长发育情况,评价供试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2)除草效果:每小区随机取4点,每点调查1/4平方米,施药后30天调查杂草防除效果,分别记录杂草种类和株数,计算杂草株防效。
(3)试验结果
安全性:施药后调查,(1)-(9)药剂处理区小麦株高、叶色与空白对照区基本一致,而(10)-(12)处理区小麦表现出叶片失绿、植株生长受抑制,麦苗高矮不齐等药害症状,表明供试药剂(1)-(9)35%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湿性粉剂均对小麦安全。
除草效果,见表6:
表6 35%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湿性粉剂对小麦田杂草的防除效果
注:(1)35%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湿性粉剂(0.5:47.5:64)
(2)35%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湿性粉剂(0.75:70:48)
(3)35%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湿性粉剂(1:95:32)
(4)35%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湿性粉剂(1.5:140:24)
(5)35%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湿性粉剂(2:190:16)
(6)35%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湿性粉剂(3:280:12)
(7)35%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湿性粉剂(4:380:8)
(8)35%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湿性粉剂(6:570:6)
(9)35%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湿性粉剂(8:760:4)
(10)10%氟氯吡啶酯水分散粒剂
(11)40%灭草松水剂
(12)5%唑啉草酯乳油
(13)空白对照
由表6可知,不同配比的35%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湿性粉剂对常见杂草株防效在87.57%-98.06%之间,均优于对照药剂10%氟氯吡啶酯水分散粒剂、40%灭草松水剂和5%唑啉草酯乳油(杂草株防效分别为30.60%、42.54%和56.08%)。其中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和唑啉草酯重量比为(0.5-8):(47.5-760):(4-64)时对小麦田常见杂草有明显防效,杂草株防效都在87%以上;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和唑啉草酯重量比为(0.75-6):(70-570):(6-48)时对小麦田常见杂草防效较好,杂草株防效都在90%以上;而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和唑啉草酯重量比为2:190:16时防效更是高达98.06%。由此说明,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和唑啉草酯在重量比(0.5-8):(47.5-760):(4-64)范围内复配,对小麦田常见杂草都有防效,并且此除草剂组合物对小麦安全。
防除小麦田杂草田间药效试验Ⅱ:
1、试验处理
(1)16%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湿性粉剂(2:190:16) 350g/亩
(2)35%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湿性粉剂(2:190:16) 160g/亩
(3)80%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湿性粉剂(2:190:16) 70g/亩
试验设3个处理,4次重复,共12个处理小区,每处理小区面积20平方米,随机区组排列。(1)-(3)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湿性粉剂为供试药剂,每亩兑水30公斤,采用552丙型喷雾器(0.7mm孔径)均匀喷雾。田间主要杂草有苘麻、麦家公、卷茎蓼、硬草、野燕麦、看麦娘等。
2、试验项目及方法
除草效果:每小区随机取4点,每点调查1/4平方米,施药后30天调查杂草防除效果,分别记录杂草种类和株数,计算杂草株防效。
3、试验结果:除草效果见表7
表7 药后30天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对各种杂草的防除效果
注:(1)16%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湿性粉剂(2:190:16)
(2)35%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湿性粉剂(2:190:16)
(3)80%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湿性粉剂(2:190:16)
由表7可知,当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和唑啉草酯的重量比为2:190:16时,不同含量的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唑啉草酯可湿性粉剂对常见杂草株防效均在97%以上,表明氟氯吡啶酯、灭草松和唑啉草酯重量比为最佳比例时,不同活性成分含量的除草剂组合物对小麦田杂草均有显著的防效。
综上所述,本发明组分合理,防效优于各组分单独施用时的活性,对小麦田杂草均有很好的防除效果,扩大了杂草防治谱,延缓了杂草抗药性的产生,对作物安全,符合农药制剂的安全性要求。

Claims (7)

1.一种除草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由A、B和C三种活性成分组成,其中活性成分A为氟氯吡啶酯,活性成分B为灭草松,活性成分C为唑啉草酯,所述活性成分A、B和C的重量比为:(0.5-8):(47.5-760):(4-6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草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A、B和C的重量比为:(0.75-6):(70-570):(6-4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草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A、B和C的重量比为:(1-4):(95-380):(8-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草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A、B和C的重量比为:(1.5-3):(140-280):(12-2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草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A、B和C的重量比为: 2:190:16。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除草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在除草剂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含量为10-8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草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可以是农业上允许的任一种剂型。
CN201710204841.8A 2017-03-31 2017-03-31 一种含唑啉草酯的除草剂组合物 Pending CN1070189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04841.8A CN107018982A (zh) 2017-03-31 2017-03-31 一种含唑啉草酯的除草剂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04841.8A CN107018982A (zh) 2017-03-31 2017-03-31 一种含唑啉草酯的除草剂组合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18982A true CN107018982A (zh) 2017-08-08

Family

ID=59526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04841.8A Pending CN107018982A (zh) 2017-03-31 2017-03-31 一种含唑啉草酯的除草剂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018982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19740A (zh) * 2012-01-12 2015-04-15 陶氏益农公司 含有灭草松和ALS抑制剂和ACCase抑制剂的除草剂组合物
CN104585188A (zh) * 2014-12-22 2015-05-06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氟氯吡啶酯和吡草醚以及唑啉草酯的除草组合物
CN106070249A (zh) * 2016-06-01 2016-11-09 浙江天丰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一种水稻田用除草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19740A (zh) * 2012-01-12 2015-04-15 陶氏益农公司 含有灭草松和ALS抑制剂和ACCase抑制剂的除草剂组合物
CN104585188A (zh) * 2014-12-22 2015-05-06 广东中迅农科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氟氯吡啶酯和吡草醚以及唑啉草酯的除草组合物
CN106070249A (zh) * 2016-06-01 2016-11-09 浙江天丰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一种水稻田用除草组合物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86516B (zh) 一种含有嘧啶肟草醚的水稻田除草剂组合物
CN104430465A (zh) 一种含环苯草酮的除草剂组合物
CN105248442B (zh) 一种含苯唑草酮的除草剂组合物
CN108184865A (zh) 一种含乙氧氟草醚的除草剂组合物
CN104904735B (zh) 一种含唑啉草酯的除草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8184883A (zh) 一种含异丙隆的小麦田除草剂组合物
CN107087624A (zh) 一种含啶磺草胺的除草剂组合物
CN105409983B (zh) 一种玉米田除草剂组合物
CN105248441B (zh) 一种玉米田除草剂组合物
CN112088890A (zh) 一种包含噁嗪草酮、苄嘧磺隆和五氟磺草胺的除草组合物
CN107018982A (zh) 一种含唑啉草酯的除草剂组合物
CN108077292A (zh) 一种小麦田除草剂组合物
CN107996584A (zh) 一种含呋草酮的除草剂组合物
CN105360140B (zh) 一种含苯唑草酮的玉米田除草剂组合物
CN108124877A (zh) 一种含甲氧咪草烟的除草剂组合物
CN109221173A (zh) 一种含仲丁灵的除草剂组合物
CN104068037A (zh) 一种水稻田除草组合物
CN104186517B (zh) 一种含氟吡磺隆的除草剂组合物
CN106332897A (zh) 一种含有苯磺隆的除草剂组合物
CN106857528A (zh) 一种水稻田除草剂组合物
CN106942243A (zh) 一种含精噁唑禾草灵的除草剂组合物
CN106962388A (zh) 一种含氟唑磺隆的除草剂组合物
CN106942254A (zh) 一种含甲基二磺隆的除草剂组合物
CN106857563A (zh) 一种含氯氟吡啶酯的水稻田除草组合物
CN109645020A (zh) 一种除草剂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80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