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05634A - 电子设备、再现装置、再现方法、记录介质及记录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再现装置、再现方法、记录介质及记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05634A
CN107005634A CN201580064740.4A CN201580064740A CN107005634A CN 107005634 A CN107005634 A CN 107005634A CN 201580064740 A CN201580064740 A CN 201580064740A CN 107005634 A CN107005634 A CN 1070056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oting
data
information
image
shooting cond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6474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川嘉明
山肩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0056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56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765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 H04N5/77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between 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a television camer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6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the imag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2Control of parameters via user interfa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1Circuitry for evaluating the brightness vari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3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the exposure ti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40Extracting pixel data from image sensors by controlling scanning circuits, e.g. by modifying the number of pixels sampled or to be sampl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91Television signal processing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91Television signal processing therefor
    • H04N5/92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 H04N5/9201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the multiplexing of an additional signal and the video sig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 Transforming Light Signals Into Electric Signals (AREA)
  • Television Signal Processing For Recording (AREA)

Abstract

电子设备具备:输入部,拍摄部具有多个拍摄区域、且拍摄条件针对每个所述拍摄区域而不同,所述输入部输入所述拍摄部的每个所述拍摄区域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和记录控制部,其将从所述输入部输入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与所述拍摄区域建立关联地记录于记录部。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再现装置、再现方法、记录介质及记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再现装置、再现方法、记录介质及记录方法。
背景技术
提出了一种具备将背面照射型拍摄芯片和信号处理芯片层叠而成的拍摄元件(以下称为层叠型拍摄元件)的电子设备(参照专利文献1)。层叠型拍摄元件是将背面照射型拍摄芯片和信号处理芯片以在每个规定区域经由微型凸块(micro-bump)连接的方式层叠而成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493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具备以往的层叠型拍摄元件的电子设备中,将图像分成具有1个或2个以上的上述区域的拍摄区域、并针对该拍摄区域的每一个取得拍摄图像的提案不多,具备层叠型拍摄元件的电子设备的使用方便性不能说是充分的。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案,电子设备具备:输入部,拍摄部具有多个拍摄区域、且拍摄条件针对每个所述拍摄区域而不同,所述输入部输入所述拍摄部的每个所述拍摄区域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和记录控制部,其将从所述输入部输入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与所述拍摄区域建立关联地记录于记录部。
在本发明的第2方案中,优选的是,在第1方案的电子设备中,所述输入部输入由所述拍摄部生成的图像数据,所述记录控制部将从所述输入部输入的所述图像数据与所述拍摄区域建立关联地记录于所述记录部。
在本发明的第3方案中,优选的是,在第1方案的电子设备中,所述输入部输入由所述拍摄部生成的图像数据,所述记录控制部将从所述输入部输入的所述图像数据与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建立关联地记录于所述记录部。
在本发明的第4方案中,优选的是,在第1~第3中任一个方案的电子设备中,所述输入部输入与所述拍摄区域的位置有关的信息的数据,所述记录控制部将从所述输入部输入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和与所述拍摄区域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建立关联地记录于记录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案,电子设备具备:输入部,拍摄部具有包括至少1个像素的多个像素组、且拍摄条件针对每个所述像素组而不同,所述输入部输入所述拍摄部的每个所述像素组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和记录控制部,其将从所述输入部输入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与所述像素组建立关联地记录于记录部。
在本发明的第6方案中,优选的是,在第5方案的电子设备中,所述输入部输入由所述拍摄部生成的图像数据,所述记录控制部将从所述输入部输入的所述图像数据与所述像素组建立关联地记录于所述记录部。
在本发明的第7方案中,优选的是,在第6方案的电子设备中,所述拍摄条件具有第1拍摄条件和第2拍摄条件,所述输入部输入所述像素组的所述第1拍摄条件的数据和所述第2拍摄条件的数据,所述记录控制部将从所述输入部输入的所述像素组的所述第1拍摄条件的数据针对每个所述像素组而与所述图像数据的位置相对应地记录于所述记录部,将从所述输入部输入的所述像素组的所述第2拍摄条件的数据针对每个所述像素组而与所述图像数据的位置相对应地记录于所述记录部。
在本发明的第8方案中,优选的是,在第5~第7中任一个方案的电子设备中,所述多个像素组中的第1像素组的拍摄条件和第2像素组的拍摄条件是静态图像的拍摄条件。
在本发明的第9方案中,优选的是,在第5~第7中任一个方案的电子设备中,所述多个像素组中的第1像素组的拍摄条件和第2像素组的拍摄条件是动态图像的拍摄条件。
在本发明的第10方案中,优选的是,在第5~第7中任一个方案的电子设备中,所述多个像素组中的第1像素组的拍摄条件是动态图像的拍摄条件,所述多个像素组中的第2像素组的拍摄条件是静态图像的拍摄条件。
在本发明的第11方案中,优选的是,在第1~第10中任一个方案的电子设备中,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包括与由所述拍摄部对被拍摄体进行拍摄时的曝光有关的信息。
在本发明的第12方案中,优选的是,在第1~第11中任一个方案的电子设备中,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包括与由所述拍摄部拍摄的被拍摄体的明亮度有关的信息。
在本发明的第13方案中,优选的是,在第1~第12中任一个方案的电子设备中,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包括与所述拍摄部的拍摄动作有关的信息。
在本发明的第14方案中,优选的是,在第1~第13中任一个方案的电子设备中,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包括与由所述拍摄部拍摄的被拍摄体的亮度有关的信息。
在本发明的第15方案中,优选的是,在第1~第4中任一个方案的电子设备中,所述拍摄区域具有蓄积光电转换而成的电荷的光电转换部,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包括基于所述光电转换部的电荷的蓄积时间。
在本发明的第16方案中,优选的是,在第1~第15中任一个方案的电子设备中,所述拍摄部针对每个所述拍摄区域具有将由光电转换而成的电荷生成的信号放大的放大部,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包括基于所述放大部的放大率。
在本发明的第17方案中,优选的是,在第2、第3、第6和第7中任一个方案的电子设备中,所述记录控制部将与所述多个拍摄区域的每一个的用途或所述多个像素组的每一个的用途有关的掩码信息与所述图像数据建立关联地记录于所述记录部。
在本发明的第18方案中,优选的是,在第17方案的电子设备中,所述掩码信息包括随着时间经过而变化的动态信息。
在本发明的第19方案中,优选的是,在第18方案的电子设备中,所述动态信息是表示所述图像数据是否包含像素值的信息,该像素值与自属于所述拍摄区域或所述像素组的像素读出来的像素信号相对应。
根据本发明的第20方案,再现装置具备:输入部,拍摄部具有多个拍摄区域、且以针对每个所述拍摄区域而不同的拍摄条件进行拍摄,所述输入部输入由所述拍摄部生成的图像数据、和每个所述拍摄区域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和再现部,其基于与从所述输入部输入的所述图像数据的位置相对应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对所述图像数据进行再现。
根据本发明的第21方案,再现装置具备:输入部,拍摄部具有多个包括至少1个像素的像素组、且以针对每个所述像素组而不同的拍摄条件进行拍摄,所述输入部输入由所述拍摄部生成的图像数据、和每个所述像素组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和再现部,其基于与从所述输入部输入的所述图像数据的位置相对应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对所述图像数据进行再现。
根据本发明的第22方案,在再现方法中,输入由具有多个拍摄区域且以针对每个所述拍摄区域而不同的拍摄条件进行拍摄的拍摄部生成的图像数据、和每个所述拍摄区域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基于与所述输入的所述图像数据的位置相对应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对所述图像数据进行再现。
根据本发明的第23方案,在再现方法中,输入由具有多个包括至少1个像素的像素组且以针对每个所述像素组而不同的拍摄条件进行拍摄的拍摄部生成的图像数据、和每个所述像素组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基于与所述输入的所述图像数据的位置相对应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对所述图像数据进行再现。
根据本发明的第24方案,记录介质记录有由拍摄部生成的图像数据,其中,该拍摄部具有多个拍摄区域、且以针对每个所述拍摄区域而不同的拍摄条件进行拍摄,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图像数据的位置相对应地记录有每个所述拍摄区域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第25方案,记录介质记录有由拍摄部生成的图像数据,其中,该拍摄部具有多个包括至少1个像素的像素组、且以针对每个所述像素组而不同的拍摄条件进行拍摄,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图像数据的位置相对应地记录有每个所述像素组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第26方案,在记录方法中,记录由具有多个拍摄区域且以针对每个所述拍摄区域而不同的拍摄条件进行拍摄的拍摄部生成的图像数据,并与所述图像数据的位置相对应地记录每个所述拍摄区域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第27方案,在记录方法中,记录由具有多个包括至少1个像素的像素组且以针对每个所述像素组而不同的拍摄条件进行拍摄的拍摄部生成的图像数据,并与所述图像数据的位置相对应地记录每个所述像素组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的构成的框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拍摄元件的拍摄面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文件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4是静态图像拍摄功能A的说明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在使用静态图像拍摄功能A进行了拍摄的情况下所创建的图像文件的构成的图。
图6是动态图像拍摄功能A的说明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在使用动态图像拍摄功能A进行了拍摄的情况下所创建的图像文件的构成的图。
图8是静态图像拍摄功能B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大组的布局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在使用静态图像拍摄功能B进行了拍摄的情况下所创建的图像文件的构成的图。
图11是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的说明图。
图12是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的说明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在使用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进行了拍摄的情况下所创建的图像文件的构成的图。
图14是混合拍摄功能的说明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在使用混合拍摄功能进行了拍摄的情况下所创建的图像文件的构成的图。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存储卡的目录构造的图。
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各文件的构造的图。
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各文件的构造的图。
图19是变形例2的说明图。
图20是变形例3的说明图。
图21是变形例4的说明图。
图22是变形例7的说明图。
图23是层叠型拍摄元件的剖视图。
图24是说明拍摄芯片的像素排列和区块的图。
图25是与拍摄芯片的单元相对应的电路图。
图26是表示拍摄元件的功能性构成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对搭载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例如拍摄装置10)的层叠型拍摄元件22进行说明。此外,该层叠型拍摄元件22是本案申请人在先申请的日本特愿2012-139026号所记载的层叠型拍摄元件。图23是层叠型拍摄元件22的剖视图。拍摄元件22具备:背面照射型拍摄芯片2113,其输出与入射光相对应的像素信号;信号处理芯片2111,其对像素信号进行处理;和存储器芯片2112,其存储像素信号。这些拍摄芯片2113、信号处理芯片2111和存储器芯片2112被层叠,由Cu等具有导电性的凸块2109相互电连接。
此外,如图示那样,入射光主要朝向以空心箭头示出的Z轴正方向入射。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拍摄芯片2113中的入射光所入射的一侧的面称为背面。另外,如坐标轴所示,将与Z轴正交的纸面左方向设为X轴正方向,将与Z轴和X轴正交的纸面近前方向设为Y轴正方向。在以后的几个图中,以图23的坐标轴为基准,以各图的朝向可知的方式显示坐标轴。
拍摄芯片2113的一个例子是背面照射型的MOS图像传感器。PD层2106配置于布线层2108的背面侧。PD层2106被二维配置,具有蓄积与入射光相应的电荷的多个PD(光电二极管,Photodiode)2104、和与PD2104相对应地设置的晶体管2105。
在PD层2106中的入射光的入射侧,隔着钝化膜2103设置有彩色滤光片2102。彩色滤光片2102具有使彼此不同的波长区域透过的多个种类,与PD2104各自相对应地具有特定的排列。随后论述彩色滤光片2102的排列。彩色滤光片2102、PD2104和晶体管2105的组形成一个像素。
在彩色滤光片2102中的入射光的入射侧,与各个像素相对应地设置有微型透镜2101。微型透镜2101使入射光朝向所对应的PD2104聚光。
布线层2108具有将来自PD层2106的像素信号向信号处理芯片2111传输的布线2107。布线2107可以是多层,另外,也可以设置无源元件和有源元件。
在布线层2108的表面配置有多个凸块2109。该多个凸块2109与设置于信号处理芯片2111的相对的面上的多个凸块2109进行对位,通过对拍摄芯片2113和信号处理芯片2111进行加压等,已对位的凸块2109彼此被接合而被电连接。
同样地,在信号处理芯片2111和存储器芯片2112的彼此相对的面上配置有多个凸块2109。这些凸块2109被彼此对位,通过对信号处理芯片2111和存储器芯片2112进行加压等,已对位的凸块2109彼此被接合而被电连接。
此外,凸块2109间的接合并不限于基于固相扩散进行的Cu凸块接合,也可以采用基于焊锡熔融进行的微型凸块结合。另外,凸块2109针对例如随后论述的一个区块设置一个的程度即可。因而,凸块2109的大小也可以比PD2104的间距大。另外,在除了排列有像素的像素区域以外的周边区域中,也可以同时设置有比与像素区域相对应的凸块2109大的凸块。
信号处理芯片2111具有将分别设置于表背面的电路彼此连接的TSV(硅贯穿电极)2110。优选TSV2110设置于周边区域。另外,TSV2110也可以还设置于拍摄芯片2113的周边区域、存储器芯片2112。
图24是说明拍摄芯片113的像素排列的图。尤其表示从背面侧观察拍摄芯片2113的情形。在像素区域中,以矩阵状排列有例如800万个以上的像素。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由相邻的2像素×2像素这4个像素形成1个区块2131。并且,由相邻的2区块×2区块这4个区块形成1个单位组32。图的网格线表示将相邻的像素汇总而形成区块2131和单位组32的概念。形成区块2131的像素的数量、形成单位组32的区块2131的数量并不限于上述例子,既可以是上述数量以上,也可以是上述数量以下。
如像素区域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区块2131在上下左右内置4个由绿色像素Gb、Gr、蓝色像素B和红色像素R这4个像素构成的所谓的拜耳阵列。绿色像素是具有绿色滤光片作为彩色滤光片2102的像素,接收入射光中的绿色波段的光。同样地,蓝色像素是具有蓝色滤光片作为彩色滤光片2102的像素且接收蓝色波段的光,红色像素是具有红色滤光片作为彩色滤光片2102的像素且接收红色波段的光。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针对1个区块2131而包括至少1组Gb、Gr、B和R这4个像素的方式定义多个区块2131。各区块2131能够分别以针对每个区块2131而确定的控制参数对区块2131内的4个像素进行控制。也就是说,能够利用某一个区块2131所含有的像素组和另一个区块2131所含有的像素组取得拍摄条件不同的拍摄信号。控制参数的例子是帧率、增益、间除率、将像素信号相加的相加行数或相加列数、电荷的蓄积时间或蓄积次数、数字化的位数等。而且,控制参数也可以是来自像素的图像信号取得后的图像处理中的参数。
图25是拍摄芯片2113中的与1个单位组32相对应的电路图。在图25中,代表性地以虚线包围的矩形表示与1个像素相对应的电路。另外,以单点划线包围的矩形与1个区块2131相对应。此外,以下说明的各晶体管的至少一部分与图23的晶体管2105相对应。
如上所述,单位组32由4个区块2131形成。单位组32所含有的像素的重置晶体管2303以区块2131为单位进行ON/OFF。另外,单位组32所含有的像素的传输晶体管2302也以区块2131为单位进行ON/OFF。在图25所示的例子中,设置有用于对与左上区块2131-1相对应的4个重置晶体管2303进行ON/OFF的重置布线2300-1,也设置有用于向与该区块2131-1相对应的4个传输晶体管2302供给传输脉冲的TX布线2307-1。
同样地,用于对与左下区块2131-3相对应的4个重置晶体管2303进行ON/OFF的重置布线2300-3与上述重置布线2300-1独立地设置。另外,用于向与该区块2131-3相对应的4个传输晶体管2302供给传输脉冲的TX布线2307-3与上述TX布线2307-1独立地设置。
对于右上区块2131-2、右下区块2131-4,也同样地,对各个区块2131分别设置有重置布线2300-2和TX布线2307-2、以及重置布线2300-4和TX布线2307-4。
与各像素相对应的16个PD2104分别与所对应的传输晶体管2302连接。经由每个上述区块2131的TX布线向各传输晶体管2302的栅极供给传输脉冲。各传输晶体管2302的漏极与所对应的重置晶体管2303的源极连接,并且,传输晶体管2302的漏极与重置晶体管2303的源极之间的所谓的浮动扩散区(floating diffusion)FD与所对应的放大晶体管2304的栅极连接。
各重置晶体管2303的漏极共通地与被供给电源电压的Vdd布线2310连接。经由每个上述区块2131的重置布线向各重置晶体管2303的栅极供给重置脉冲。
各放大晶体管2304的漏极共通地与被供给电源电压的Vdd布线2310连接。另外,各放大晶体管2304的源极与所对应的选择晶体管2305的漏极连接。各选择晶体管2305的栅极与被供给选择脉冲的译码器布线2308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译码器布线2308针对16个选择晶体管2305分别独立地设置。并且,各个选择晶体管2305的源极与共通的输出布线2309连接。负荷电流源2311向输出布线2309供给电流。即,针对选择晶体管2305的输出布线2309由源极跟随器形成。此外,负荷电流源2311既可以设置于拍摄芯片2113侧,也可以设置于信号处理芯片2111侧。
在此,对从电荷的蓄积开始到蓄积结束后的像素输出为止的流程进行说明。若重置脉冲通过每个上述区块2131的重置布线施加于重置晶体管2303、同时传输脉冲通过每个上述区块2131的TX布线施加于传输晶体管2302,则针对每一个上述区块2131,PD2104和浮动扩散区FD的电位被重置。
各PD2104中,若传输脉冲的施加被解除,则将所接收的入射光转换成电荷并蓄积。之后,若在没有施加重置脉冲的状态下再次施加传输脉冲,则所蓄积的电荷向浮动扩散区FD传输,浮动扩散区FD的电位从重置电位成为电荷蓄积后的信号电位。并且,若选择脉冲通过译码器布线2308被施加于选择晶体管2305,则浮动扩散区FD的信号电位的变动经由放大晶体管2304和选择晶体管2305向输出布线2309传递。由此,与重置电位和信号电位相对应的像素信号从单位像素向输出布线2309输出。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形成区块2131的4个像素,重置布线和TX布线是共通的。即,重置脉冲和传输脉冲分别同时施加于该区块2131内的4个像素。因而,形成某一个区块2131的全部像素在同一定时开始电荷蓄积,在同一定时结束电荷蓄积。不过,与所蓄积的电荷相对应的像素信号通过对各个选择晶体管2305依次施加选择脉冲而选择性地从输出布线2309输出。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针对每个区块2131对电荷蓄积开始定时进行控制。换言之,在不同的区块2131之间,能够在不同的定时进行拍摄。
图26是表示拍摄元件22的功能性构成的框图。模拟的多路复用器(multiplexer)2411对形成单位组32的16个PD2104依次进行选择而使各个像素信号向与该单位组32相对应地设置的输出布线2309输出。多路复用器2411与PD2104一起形成于拍摄芯片2113。
经由多路复用器2411输出的像素信号能够利用形成于信号处理芯片2111的、进行相关双采样(CDS)·模拟/数字(A/D)转换的信号处理电路2412来进行CDS和A/D转换。A/D转换后的像素信号被向信号分离器(demultiplexer)2413交付,被储存于与各个像素相对应的像素存储器2414。信号分离器2413和像素存储器2414形成于存储器芯片2112。
运算电路2415对储存于像素存储器2414的像素信号进行处理并向后级的图像处理部交付。运算电路2415可以设置于信号处理芯片2111,也可以设置于存储器芯片2112。此外,在图26中,示出了1个单位组32的量的连接,但实际上,这些部分按每个单位组32而存在,并行地动作。不过,运算电路2415也可以不按每个单位组32而存在,例如,也可以是,一个运算电路2415一边依次参照与各个单位组32相对应的像素存储器2414的值一边顺序地进行处理。
如上述那样,与单位组32各自相对应地设置有输出布线2309。拍摄元件22将拍摄芯片2113、信号处理芯片2111以及存储器芯片2112层叠,因此,通过对这些输出布线2309采用使用了凸块2109的芯片间的电连接,无需在面方向上增大各芯片就能够引绕布线。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的构成的框图。拍摄装置10是镜头一体型的相机。拍摄装置10具备拍摄光学系统21、拍摄元件22、控制部23、液晶监控器24、存储卡25、操作部26、DRAM27、闪存28、以及录音部29。
拍摄光学系统21由多个透镜构成,使被拍摄体像成像于拍摄元件22的拍摄面。此外,在图1中,将拍摄光学系统21图示为1个透镜。
拍摄元件22是例如CMOS、CCD等拍摄元件,对由拍摄光学系统21所成像的被拍摄体像进行拍摄并输出拍摄信号。控制部23是对拍摄装置10的各部分进行控制的电子回路,由CPU及其周边电路构成。在作为非易失性的存储介质的闪存28中预先写入有规定的控制程序。控制部23通过从闪存28读入并执行控制程序,来进行各部分的控制。该控制程序将作为易失性的存储介质的DRAM27用作作业用区域。
液晶监控器24是利用了液晶面板的显示装置。控制部23以每规定周期(例如1/60秒)使拍摄元件22反复对被拍摄体像进行拍摄。并且,对从拍摄元件22输出的拍摄信号实施各种图像处理来创建所谓的实时预览图像,并将其显示于液晶监控器24。在液晶监控器24中,除了上述的实时预览图像以外,还显示例如对拍摄参数(拍摄条件)进行设定的设定画面等。
控制部23基于从拍摄元件22输出的拍摄信号创建随后论述的图像文件,将图像文件记录于作为移动性记录介质的存储卡25。操作部26具有按钮等各种操作部件,与这些操作部件被操作相应地向控制部23输出操作信号。录音部29由例如麦克风等构成,将环境声音转换成声音信号而向控制部23输入。此外,也可以不将图像文件40记录于作为移动性记录介质的存储卡25,而是将其记录于内置在拍摄装置10中的未图示的作为记录介质的硬盘等。
图2的(a)是示意性地表示拍摄元件22的拍摄面30的俯视图,图2的(b)是将拍摄面30的局部区域30a放大后的俯视图。如图2的(b)所示,在拍摄面30上呈二维状排列有大量拍摄像素31。拍摄像素31分别具有未图示的彩色滤光片。彩色滤光片由红(R)、绿(G)、蓝(B)这3种构成,图2的(b)中的“R”、“G”、和“B”这样的符号表示拍摄像素31所具有的彩色滤光片的种类。如图2的(b)所示,在拍摄元件22的拍摄面30上按照所谓的拜耳阵列排列具备这样的各彩色滤光片的拍摄像素31。
具有红滤光片的拍摄像素31对入射光中的、红色波段的光进行光电转换并输出受光信号(光电转换信号)。同样地,具有绿滤光片的拍摄像素31对入射光中的、绿色波段的光进行光电转换并输出受光信号。另外,具有蓝滤光片的拍摄像素31对入射光中的、蓝色波段的光进行光电转换并输出受光信号。
本实施方式的拍摄元件22构成为能够针对由相邻的2像素×2像素共计4个拍摄像素31构成的单位组32的每一个由控制部23单独地进行控制。例如,对于彼此不同的两个单位组32,在同时开始了电荷蓄积之时,能够在一个单位组32中,在从电荷蓄积开始起1/30秒后进行电荷的读出、即受光信号的读出,在另一个单位组32中,在从电荷蓄积开始起1/15秒后进行电荷的读出。换言之,拍摄元件22能够在1次拍摄中针对每个单位组32设定不同的曝光时间(电荷蓄积时间,所谓的快门速度)。
拍摄元件22除了上述的曝光时间以外,也能够针对每个单位组32使拍摄信号的放大率(所谓的ISO灵敏度)不同。拍摄元件22能够针对每个单位组32使开始电荷蓄积的定时、读出受光信号的定时变化。即,拍摄元件22能够针对每个单位组32使动态图像拍摄时的帧率变化。
总而言之,拍摄元件22构成为能够针对每个单位组32使曝光时间、放大率、帧率等拍摄条件不同。例如,若用于从拍摄像素31所具有的未图示的光电转换部读出拍摄信号的未图示的读出线按照每个单位组32设置,并构成为能够针对每个单位组32独立地读出拍摄信号,则能够针对每个单位组32使曝光时间(快门速度)不同。另外,若针对每个单位组32独立地设置对由光电转换得到的电荷生成的拍摄信号进行放大的未图示的放大电路,并构成为能够针对每个放大电路独立地控制放大电路的放大率,则能够针对每个单位组32使信号的放大率(ISO灵敏度)不同。
此外,构成单位组32的拍摄像素31的数量也可以不是上述的2×2这4个像素。单位组32具有至少1个拍摄像素31即可,相反地,也可以具有多于4个的拍摄像素31。另外,能够针对每个单位组32而不同的拍摄条件也可以是除了上述条件以外的条件。例如,若在拍摄元件22设置具有能够针对每个单位组32独立地控制的分区(1个分区与1个单位组32相对应)的液晶面板并用作能够ON/OFF的中性滤光片(neutral density filter),则能够针对每个单位组32控制明亮度(光圈值)。
接着,对控制部23所创建并记录于存储卡25的图像文件40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文件的构成的示意图。图像文件40由标头部41和数据部42这两个区块构成。
标头部41是位于图像文件40的首部的区块,按顺序储存有文件基本信息部43、掩码(mask)部44、拍摄信息部45。在文件基本信息部43记录例如图像文件40内的各部分(标头部41、数据部42、掩码部44、拍摄信息部45等)的大小、偏移量(offset)。在掩码部44记录随后论述的拍摄条件信息、掩码信息等。在拍摄信息部45记录例如拍摄装置10的机种名、拍摄光学系统21的信息(例如像差等与光学特性有关的信息)等与拍摄有关的信息。数据部42是位于标头部41后方的区块,记录图像信息、声音信息等。
接着,对拍摄装置10所具有的拍摄功能和通过各拍摄功能创建(记录)的图像文件40进行说明。使用者能够对操作部26所具有的操作构件进行规定的操作,来切换(选择)以下说明的各拍摄功能。控制部23基于所选择的拍摄功能进行拍摄,创建图像文件40并将其记录于存储卡25。
(1)静态图像拍摄功能A(单一静态图像)
静态图像拍摄功能A是将拍摄画面划分成多个部分区域、对这些多个部分区域单独地设定拍摄条件而对静态图像进行拍摄的功能。
在图4的(a)中示意性地表示拍摄元件22的拍摄画面50(拍摄范围)和被拍摄体51。说明利用静态图像拍摄功能A对图4的(a)所示的被拍摄体51进行拍摄的顺序。控制部23在正式拍摄前拍摄被拍摄体51一次。以下将该要在正式拍摄之前进行的拍摄称为预拍摄。此外,预拍摄也可以兼用作为了创建例如实时取景图像(所谓的实时预览图像)所进行的拍摄。
控制部23对通过预拍摄获得的被拍摄体51的图像(拍入了被拍摄体51的图像)执行规定的图像分析处理。图像分析处理是利用例如众所周知的被拍摄体检测技术(对特征量进行运算而对规定的被拍摄体所存在的范围进行检测的技术)对主要被拍摄体部分和背景部分进行检测的处理。利用图像分析处理将拍摄画面50分割成主要被拍摄体部分所存在的主要被拍摄体区域52、和背景部分所存在的背景区域53。
此外,在图4的(a)中,将大体含有被拍摄体51的区域图示为主要被拍摄体区域52,主要被拍摄体区域52可以是沿着被拍摄体51外形的形状。也就是说,可以以尽可能不含有被拍摄体51以外的部分的方式设定主要被拍摄体区域52。
控制部23在主要被拍摄体区域52内的各单位组32和背景区域53内的各单位组32中设定不同的拍摄条件。例如,对前者的各单位组32设定比后者的各单位组32高速的快门速度。若如此设置,则在正式拍摄中,在主要被拍摄体区域52中难以产生图像模糊。
另外,在由于存在于背景区域53的太阳等光源的影响而导致主要被拍摄体区域52成为逆光状态的情况下,对前者的各单位组32设定相对较高的ISO灵敏度、或设定低速的快门速度。另外,对后者的各单位组32设定相对较低的ISO灵敏度、或设定高速的快门速度。若如此设置,则在正式拍摄中,能够防止逆光状态的主要被拍摄体区域52的发黑(日文:黒つぶれ)、光量大的背景区域53的泛白(日文:白飛び)。
此外,图像分析处理也可以是与上述的对主要被拍摄体部分和背景部分进行检测的处理不同的处理。也可以是例如对拍摄画面50整体中的、明亮度是固定值以上的部分(过亮的部分)、明亮度小于固定值的部分(过暗的部分)进行检测的处理。在将图像分析处理设为这样的处理的情况下,控制部23对前者的区域所含有的单位组32以曝光值(Ev值)比其他区域所含有的单位组32的曝光值(Ev值)低的方式设定快门速度、ISO灵敏度。另外,对后者的区域所含有的单位组32以曝光值(Ev值)比其他区域所含有的单位组32的曝光值(Ev值)高的方式设定快门速度、ISO灵敏度。通过这样设置,能够使通过正式拍摄获得的图像的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比拍摄元件22原本的动态范围宽。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在使用静态图像拍摄功能A进行了拍摄的情况下所创建的图像文件40的构成的图。在掩码部44按顺序记录识别信息60、拍摄条件信息61、掩码信息62a。识别信息60是如下信息:其表示该图像文件40是通过静态图像拍摄功能A创建的文件这一内容。
拍摄条件信息61是表示单位组32存在什么用途(目的、作用)的信息。例如,如上所述,在将拍摄画面50(图4的(a))分割成主要被拍摄体区域52和背景区域53的情况下,各单位组32属于主要被拍摄体区域52还是属于背景区域53。也就是说,单位组32具有“对主要被拍摄体部分进行静态图像拍摄”这样的用途、还是“对背景部分进行静态图像拍摄”这样的用途。拍摄条件信息61是表示在创建该图像文件40之际单位组32中存在“对主要被拍摄体部分进行静态图像拍摄”、“对背景部分进行静态图像拍摄”这样的两种用途这一情况、以及分配给这些用途的每一个用途的唯一编号的信息。例如,将1这样的编号分配给“对主要被拍摄体部分进行静态图像拍摄”的用途,将2这样的编号分配给“对背景部分进行静态图像拍摄”的用途。
掩码信息62a是表示各个单位组32的用途(目的、作用)的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掩码信息62a设为“与单位组32的位置相匹配地以二维映射的方式表述被分配给拍摄条件信息61的编号的信息”。也就是说,在利用由两个整数x、y实现的二维坐标(x,y)对排列成二维状的单位组32进行确定时,存在于(x,y)的位置的单位组32的用途由存在于掩码信息62a的(x,y)的位置的编号表述。例如,在“1”这样的编号写入到了掩码信息62a的坐标(3,5)的位置的情况下,可知对位于坐标(3,5)的单位组32赋予了“对主要被拍摄体部分进行静态图像拍摄”这样的用途。换言之,可知位于坐标(3,5)的单位组32属于主要被拍摄体区域52。
将与图4的(a)所示的拍摄画面50相对应的掩码信息62a的例子表示在图4的(b)中。在属于主要被拍摄体区域52的单位组32的位置储存有“1”,在属于背景区域53的单位组32的位置储存有“2”。
掩码信息62b、图像信息64、Tv值映射65、Sv值映射66、Bv值映射67、Av值信息68以以上所述的顺序储存于数据部42。掩码信息62b是与储存于掩码部44的掩码信息62a相同的信息。在此,在掩码部44和数据部42这两者中储存有相同的掩码信息62a、62b的原因在于,易于处理图像文件40。
详细情况随后论述,但在通过其他功能创建的图像文件40中,有时在掩码部44和数据部42中储存彼此不同的掩码信息62a、62b。在静态图像拍摄功能A中,若例如在数据部42储存掩码信息62b、在掩码部44没有储存掩码信息62a,则图像文件40的构造会针对每个功能而发生变化。若如此设置,则图像文件40的处理变得烦杂,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敢于将相同的掩码信息62a、62b写入到掩码部44和数据部42双方,使图像文件40的构造针对每个功能的不同为最小限度。此外,也可以省略掩码信息62a、62b中的任一方,在该情况下,能够削减图像文件40所占有的存储区域的大小。另外,即使是在记录有掩码信息62a、62b双方的情况下,利用识别信息也可知是否需要读入掩码信息62a、62b双方,因此,在判断为再现处理等中不需要掩码信息62a、62b中的一方的情况下,通过跳过该一方的读入,能够缩短文件读入时间。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储存于掩码部44的掩码信息62a和储存于数据部42的掩码信息62b统称为掩码信息62。
图像信息64是以实施各种图像处理之前的形式记录利用正式拍摄从拍摄元件22输出的拍摄信号而得到的信息,是所谓的RAW(原始)图像数据。Tv值映射65是与单位组32的位置相匹配地以二维映射的方式表述Tv值的信息,该Tv值表示针对每个单位组32所设定的快门速度。对位于例如坐标(x,y)的单位组32设定的快门速度能够通过查找被储存于Tv值映射65的坐标(x,y)的Tv值来进行判别。
Sv值映射66是与Tv值映射65同样地以二维映射的方式表述Sv值的信息,该Sv值表示针对每个单位组32所设定的ISO灵敏度。Bv值映射67是与Tv值映射65同样地以二维映射的方式表述Bv值的信息,该Bv值表示在进行正式拍摄之际针对每个单位组32所测定的被拍摄体亮度、即入射到各个单位组32的被拍摄体光的亮度。Av值信息68是表示正式拍摄时的光圈值的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Av值与Tv值、Sv值、Bv值不同,并不是针对每个单位组32而存在的值。因而,与Tv值、Sv值、Bv值不同,Av值仅储存单一的值,不是将多个值呈二维状映射而成的信息。
如以上那样,控制部23将图像文件40记录于存储卡25,该图像文件40是将通过进行基于静态图像拍摄功能A的拍摄而由拍摄元件22(其能够针对每个单位组32设定拍摄条件)生成的图像信息64、和与针对每个单位组32的拍摄条件有关的数据(拍摄条件信息61、掩码信息62、Tv值映射65、Sv值映射66、Bv值映射67等)建立关联而成的。
此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将图像信息64设为RAW图像数据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是RAW图像数据,而是被压缩(显影)后的图像数据。
(2)动态图像拍摄功能A(单一动态图像)
动态图像拍摄功能A是如下功能:将拍摄画面划分成多个部分区域,对这多个部分区域单独地设定拍摄条件,来对动态图像进行拍摄。与静态图像拍摄功能A之间的不同点在于,不是对静态图像而是对动态图像进行拍摄。由于不是对静态图像而是对动态图像进行拍摄,因此,在静态图像拍摄功能A中所述的“各个单位组32的用途”存在针对每帧而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图6的(a)中示意性地表示拍摄元件22的拍摄画面50(拍摄范围)和被拍摄体51。控制部23在正式拍摄前进行预拍摄。并且,对利用预拍摄获得的被拍摄体51的图像(拍入了被拍摄体51的图像)执行规定的图像分析处理。利用图像分析处理将拍摄画面50分割成主要被拍摄体部分所存在的主要被拍摄体区域52、和背景部分所存在的背景区域53。控制部23在主要被拍摄体区域52内的各单位组32、和背景区域53内的各单位组32中设定不同的拍摄条件,进行第1帧的正式拍摄,并创建图像数据。将此时的掩码信息62的例子表示在图6的(b)中。在图6的(b)所示的掩码信息62中,作为一个例子,将“1”这样的编号分配给属于主要被拍摄体区域52的单位组32,将“2”这样的编号分配给属于背景区域53的单位组32。
接着,控制部23对第1帧的图像数据执行图像分析处理,对主要被拍摄体部分和背景部分进行检测。由此,如图6的(c)所示,第1帧的图像数据被分割成主要被拍摄体区域52和背景区域53。控制部23在主要被拍摄体区域52内的各单位组32、和背景区域53内的各单位组32中设定不同的拍摄条件,进行第2帧的正式拍摄,并创建图像数据。将此时的掩码信息62的例子表示在图6的(d)中。
在与预拍摄的结果相对应的掩码信息62(图6的(b))和与第1帧的正式拍摄的结果相对应的掩码信息62(图6的(d))中,在不同的时刻进行了拍摄(存在时间差),因此,在例如被拍摄体51正在移动的情况、使用者移动了拍摄装置10的情况下,这两个掩码信息62成为不同的内容。换言之,掩码信息62是随着时间经过而变化的动态信息。因而,在某一单位组32中,在第1帧的正式拍摄时和第2帧的正式拍摄时,设定不同的拍摄条件。
控制部23将各帧的掩码信息62b、Tv值映射65、Sv值映射66、Bv值映射67和Av值信息68与各帧的图像信息64一起记录于图像文件40。因而,在拍摄后,能够从图像文件40完全取得拍摄时的信息,能够将这些信息有效灵活运用于动态图像再现等。
此外,第3帧以后的正式拍摄时的处理与上述的第2帧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控制部23反复执行上述的处理直到拍摄完成为止(例如经过规定的时间、或直到使用者进行规定的拍摄结束操作为止)。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在使用动态图像拍摄功能A进行了拍摄的情况下所创建的图像文件40的构成的图。以下,详细论述与图5所示的静态图像拍摄功能A的情况之间的不同。
识别信息60表示该图像文件40是利用动态图像拍摄功能A而创建的这一内容。拍摄条件信息61是对静态图像拍摄功能A的拍摄条件信息61附加了帧率而成的。也就是说,拍摄条件信息61是表示在创建该图像文件40之际、在单位组32中存在例如“以60fps对主要被拍摄体部分进行动态图像拍摄”、“以30fps对背景部分进行动态图像拍摄”这样的两种用途这一情况、以及分配给这些用途的每一个用途的唯一编号的信息。例如,将1这样的编号分配给“以60fps对主要被拍摄体部分进行动态图像拍摄”的用途,将2这样的编号分配给“以30fps对背景部分进行动态图像拍摄”的用途。
掩码信息62a是与上述的静态图像拍摄功能A同样的信息。不过,在动态图像拍摄的情况下,如前所述,掩码信息62是针对每帧而变化的动态信息,因此,必须决定是哪帧的掩码信息62记录于标头部41。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表示在拍摄第1帧之际设定于各单位组32的拍摄条件的掩码信息62a、即图6的(b)所例示的掩码信息62记录于标头部41。也如在静态图像拍摄功能A的说明中所述那样,如此设置的原因在于,防止图像文件40的处理变得烦杂。
针对每帧,与1帧相应的区块70以拍摄顺序储存于数据部42。1个区块70由掩码信息62、图像信息64、Tv值映射65、Sv值映射66、Bv值映射67、Av值信息68构成。另外,声音信息71与针对每帧的区块70一起储存于数据部42。声音信息71按照每1帧量的信息而被分割,并与区块70多重化而储存于数据部42,以使得易于进行动态图像再现。此外,声音信息71的多重化也可以不是按每1帧量进行,而是按每规定数量的帧进行。区块70内的各信息除了针对每1帧记录之外,与静态图像拍摄功能A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以上那样,控制部23将图像文件40记录于存储卡25,该图像文件40是将通过进行基于动态图像拍摄功能A的拍摄而由拍摄元件22(其能够针对每个单位组32设定拍摄条件)生成的图像信息64、和与针对每个单位组32的拍摄条件有关的数据(拍摄条件信息61、掩码信息62、Tv值映射65、Sv值映射66、Bv值映射67等)建立关联而成的。
(3)静态图像拍摄功能B(多个静态图像)
静态图像拍摄功能B是利用1次拍摄对拍摄条件相互不同的、与同一被拍摄体有关的静态图像同时拍摄多张的功能。
在图8的(a)中示意性地表示拍摄元件22的拍摄面30。另外,在图8的(b)中表示将拍摄面30的局部区域30b放大的示意图。在静态图像拍摄功能B中,将配置成二维状的多个单位组32进一步分类成多个大组81。此时,以使属于某一大组81的单位组32在拍摄面80整体一样地配置的方式对单位组32进行分类。例如,在图8的(b)中,将全部的单位组32分割成由2×2这4个单位组32构成的区块82,将各区块82的左上的单位组32分类成第1大组811,将左下的单位组32分类成第2大组812,将右上的单位组32分类成第3大组813,将右下的单位组32分类成第4大组814。此外,在图8的(b)中,示意性地图示的1个四边形表示1个单位组32,四边形中所记载的数字表示该单位组32所属的大组81的种类。
控制部23在正式拍摄之际在属于第1大组811的单位组32、属于第2大组812的单位组32、属于第3大组813的单位组32、以及属于第4大组814的单位组32中使拍摄条件不同。将例如快门速度、ISO灵敏度设定成彼此不同的值而进行正式拍摄。控制部23将如此拍摄而得到的图像信息记录于图像文件40。在此,所记录的图像信息是意图如图8的(c)所示意性地表示那样将各像素值按每个大组81集中来利用的信息。
例如,如图8的(c)所示,若仅将与属于第1大组811的单位组32相对应的像素值从图像信息64提取而排列成二维状,则获得由拍摄元件22的像素数的1/4的像素值构成的第1图像信息641。同样地,若仅将与属于第2大组81的单位组32相对应的像素值从图像信息64提取而排列成二维状,则获得由拍摄元件22的像素数的1/4的像素值构成并以与上述的第1图像信息641不同的拍摄条件拍摄得到的、拍照有与第1图像信息641为同一被拍摄体51的第2图像信息642。同样地,获得第3图像信息643、第4图像信息644。这4个图像信息641、642、643、644全部是对同一被拍摄体51进行拍摄而得到的图像、且是拍摄条件相互不同的图像。也就是说,如最初所述那样,可以说利用1次拍摄同时对拍摄条件相互不同的、与同一被拍摄体51有关的4个静态图像进行了拍摄。
此外,图像文件40内的图像信息64是将来自拍摄元件22的各拍摄像素31的像素输出如拍摄像素31的位置那样排列而成的图像。也就是说,创建上述的4个图像信息641、642、643、644的处理在从存储卡25读出图像文件40的再现时、显影时进行。另外,该图像信息64未必仅用于创建4个图像信息641、642、643、644。若直接利用(再现等)图像信息64,则由于针对相邻的单位组32的每一个使拍摄条件不同,因此,成为呈现例如方格图案的不自然的图像。然而,由于在图像文件40中记录有针对每个单位组32的拍摄条件(例如Tv值、Sv值等),因此,只要将这些拍摄条件和图像信息64组合来进行显影,就能够防止成为这样的不自然的图像。例如,在曝光值(Ev值)比其他单位组32的曝光值(Ev值)高的单位组32中,与其他单位组32相比,抑制明亮度来进行显影即可。
以上,对将单位组32分类成4个大组811、812、813、814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4个,可以分类成任意数量的大组81来对任意数量的静态图像同时进行拍摄。另外,大组81的布局(单位组32的分类方法)也不限于将2×2的单位组32一个一个地分类成不同的大组81的布局。
针对这一点,在图9的(a)、(b)中举例。在图9的(a)中,将全部的单位组32划分成3×3共计9个组,在各组中,将所述组中含有的9个单位组32分别分配给第1~第9的大组81。通过采用这样的布局,能够利用1次拍摄对拍摄条件不同的9个图像641~649同时进行拍摄。另外,在图9的(b)中,将全部的单位组32划分成3×3共计9个组,在各组中,将左上角的单位组32分配给第1大组81,将右下的2×2共计4个单位组32分配给第2大组81。剩余的4个单位组32不利用于拍摄。若如此设置,则能够利用1次拍摄对拍摄条件不同的两个图像641、642同时进行拍摄,与第2大组81相对应的图像642相较于与第1大组81相对应的图像641,成为具有4倍的像素数的图像。也就是说,能够利用1次拍摄对拍摄条件不同的两个图像641、642同时进行拍摄,且这两个图像641、642各自的像素数不同。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在使用静态图像拍摄功能B进行了拍摄的情况下所创建的图像文件40的构成的图。以下,详细论述与图5所示的静态图像拍摄功能A的情况之间的不同。
识别信息60表示该图像文件40是利用静态图像拍摄功能B而创建的文件这一内容。拍摄条件信息61是表示在单位组32中存在什么用途的信息。在静态图像拍摄功能B中,各个单位组32具有例如“构成第1图像信息641”的用途、“构成第2图像信息642”的用途、“构成第3图像信息643”的用途、“构成第4图像信息644”的用途中的某一个用途。拍摄条件信息61是表示在创建该图像文件40之际在单位组32中存在这4种用途这一情况、以及分配给这些用途的每一个用途的唯一编号的信息。例如,1~4的编号分别分配给“构成第1图像信息641~第4图像信息644”的用途。
静态图像拍摄功能B中的掩码信息62a是与静态图像拍摄功能A的情况同样地表示各单位组32的用途的信息。即,掩码信息62a是“与单位组32的位置相匹配地以二维映射的方式表述被分配给拍摄条件信息61的编号的信息”。例如,在“1”这样的编号写入到掩码信息62a的坐标(3,5)的情况下,可知坐标(3,5)的单位组32属于第1大组811,即构成第1图像信息64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0”这样的编号的大组81是表示未利用于拍摄的单位组32的特别的大组81。也就是说,掩码信息62a中的分配有“0”这样的编号的单位组32并不利用于拍摄(在正式拍摄时不读出拍摄信号),表示记录于数据部42的图像信息64不含有与该单位组32有关的信息(或者,作为与该单位组32有关的信息,记录有无效的虚拟信息)。
例如,在只要能够同时以3个拍摄条件进行拍摄就足够、无需以4个拍摄条件进行拍摄的情况下,将“0”这样的编号分配给图8的(b)所示的单位组32中的、记作“4”的单位组32的掩码信息62a即可。
数据部42的构成与静态图像拍摄功能A相同。即,掩码信息62b、图像信息64、Tv值映射65、Sv值映射66、Bv值映射67、Av值信息68储存于数据部42。另外,掩码信息62b是与储存于掩码部44的掩码信息62a相同的信息。
此外,作为掩码信息62b,也可以是,不储存与掩码部44的掩码信息62a相同的信息,而是储存表示单位组32各自的有效/无效的信息。例如,也可以将数值“0”分配给不利用于拍摄的(在拍摄时没有读出拍摄信号的)单位组32,将数值“1”分配给利用于拍摄的(在拍摄时读出拍摄信号的)单位组32,使将该数值与单位组32的位置相匹配地排列成二维状而成的映射作为掩码信息62b储存于数据部42。在随后论述的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混合拍摄功能中也是同样的。
如以上那样,控制部23将图像文件40记录于存储卡25,该图像文件40是将通过进行基于静态图像拍摄功能B的拍摄而由拍摄元件22(其能够针对每个单位组32设定拍摄条件)生成的图像信息64、和与针对每个单位组32的拍摄条件有关的数据(拍摄条件信息61、掩码信息62、Tv值映射65、Sv值映射66、Bv值映射67等)建立关联而成的。
(4)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多个动态图像)
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是利用1次拍摄对拍摄条件相互不同的、与同一被拍摄体有关的动态图像同时进行拍摄的功能。与静态图像拍摄功能B之间的不同点在于,不是对静态图像而是对动态图像进行拍摄。虽然是动态图像的拍摄,但不会如动态图像拍摄功能A那样将被分类成某一大组81的单位组32针对每1帧分类成不同的大组81。不过,通过帧率的设定,某一帧所含有的(在某一帧中是有效的)单位组32有时不包含于另一帧(在另一帧中是无效的)。以下,按照帧率的设定不同,对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进行说明。
(4-1)在全部的大组81中帧率被统一的情况
图11是在全部的大组81中帧率相同的情况下的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的说明图。在该情况下,针对每个大组81而不同的拍摄条件是除了帧率以外的拍摄条件(例如快门速度、ISO灵敏度等)。即使曝光时间不同,帧率、即信号读出的周期也是相同的,因此,在全部的大组81中,以与帧率相对应的每个规定周期T1进行拍摄信号的读出。
在全部的单位组32中以相同的帧率进行拍摄,因此,在全部的帧中,全部的单位组32利用于拍摄。换言之,在全部的帧中,从全部的单位组32读出拍摄信号,全部的帧的图像信息64含有从全部的单位组32读出的拍摄信号。例如,在从拍摄开始时刻t0起规定周期T1后的时刻t1,创建第1个图像信息64。在该图像信息64中含有第1大组81中的第1帧(在图11中标记为#1的帧。以下也是同样的)的图像、第2大组81中的第1帧的图像、第3大组81中的第1帧的图像、以及第4大组81中的第1帧的图像。对于第2个以后的图像信息64,也是同样的。
(4-2)针对每个大组81而帧率未统一的情况
图12是对全部的大组81设定了相互不同的帧率的情况下的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的说明图。在该例中,对第1大组811设定有60fps的帧率,对第2大组812设定有50fps的帧率,对第3大组813设定有24fps的帧率,对第4大组814设定有25fps的帧率。
这样,在帧率在大组81中彼此不同的情况下,控制部23以最快的帧率为基准记录各帧。也就是说,以与60fps相对应的每个规定周期T2(约16.7毫秒)记录图像信息64。例如,在从拍摄开始时刻t0起规定周期T2后的时刻t11,创建基于自属于第1大组811的单位组32读出来的拍摄信号的图像信息64,并记录于图像文件40。在时刻t11的时间点,在其他大组812、813、814中没有进行第1帧的拍摄信号的读出,因此,在该图像信息64中不含有这些大组的拍摄信号。此外,在图12中,没有从特定的单位组32读出拍摄信号,以“X”这样的记号标记图像信息64中不含有该拍摄信号的情况。
在从时刻t11起规定周期T2后的时刻t12,不仅第1大组811的第2次(第2帧)的正式拍摄完成,而且第2大组812(50fps)的第1次(第1帧)的正式拍摄也完成。因此,控制部23将自属于第1大组811的单位组32和属于第2大组812的单位组32读出来的拍摄信号记录于图像文件40。自属于第3大组813的单位组32、属于第4大组814的单位组32没有读出拍摄信号,也没有记录于图像文件40。
这样,帧率在大组81之间彼此不同的情况下,有时图像信息64的一部分遗漏(成为无效)。控制部23利用针对每1帧而记录的掩码信息62b来表示与特定的单位组32相对应的拍摄信号没有包含于图像信息64这一情况。具体的掩码信息62b的构成随后说明。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在使用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进行了拍摄的情况下所创建的图像文件40的构成的图。以下,详细论述与图7所示的动态图像拍摄功能A、图10所示的静态图像拍摄功能B的情况之间的不同。
识别信息60表示该图像文件40是利用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而创建的文件这一内容。拍摄条件信息61是表示在单位组32中存在什么用途的信息。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中的拍摄条件信息61是对静态图像拍摄功能B的拍摄条件信息61附加帧率而成的。也就是说,拍摄条件信息61是表示在对该图像文件40进行创建之际在单位组32中存在有例如“构成作为60fps的动态图像的第1图像信息641”、“构成作为50fps的动态图像的第2图像信息642”、“构成作为24fps的动态图像的第3图像信息643”、“构成作为25fps的动态图像的第4图像信息644”这4种用途这一情况、以及分配给这些用途的每一个用途的唯一编号的信息。将例如1~4的编号分别分配给“构成第1图像信息641~第4图像信息644”的用途。
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中的掩码信息62a与静态图像拍摄功能B的情况同样地是表示各单位组32的用途的信息。即,掩码信息62a是“与单位组32的位置相匹配地以二维映射的方式表述被分配给拍摄条件信息61的编号的信息”。在例如“1”这样的编号写入到掩码信息62a的坐标(3,5)的情况下,可知坐标(3,5)的单位组32属于第1大组811,即构成第1图像信息641。
数据部42的构成与动态图像拍摄功能A相同。即,在数据部42中针对每1帧按照拍摄顺序储存有与1帧相应的区块70。1个区块70由掩码信息62b、图像信息64、Tv值映射65、Sv值映射66、Bv值映射67、以及Av值信息68构成。另外,声音信息71与针对每1帧的区块70一起储存于数据部42。
在掩码信息62b中不仅储存由上述的拍摄条件信息61特定的编号(例如1~4的编号),而且有时储存“0”这样的编号。该“0”这样的编号表示在对应的帧中单位组32没有利用于拍摄(在拍摄时没有读出拍摄信号)。如上所述,在对帧率不同的多个动态图像进行拍摄的情况下,有时在某一帧的图像信息64中没有储存与特定的单位组32相对应的拍摄信号。这样的情况下,控制部23在所述帧中将与该单位组32相对应的掩码信息62的数值设定成“0”。在此,对于掩码信息62b的数值被设定成“0”的单位组32,对于除了图像信息64以外的信息、即Tv值映射65内的Tv值、Sv值映射66内的Sv值、Bv值映射67内的Sv值,也没有记录有效的值。
此外,对于掩码信息62b的数值被设定成“0”的单位组32,也可以将该单位组32的前一帧中的拍摄信号记录于图像信息64。对于Tv值映射65内的Tv值、Sv值映射66内的Sv值、Bv值映射67内的Sv值,也可以同样地记录前一帧的值。对于随后论述的混合拍摄功能,也是同样的。
如以上那样,控制部23将图像文件40记录于存储卡25,该图像文件40是将通过进行基于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的拍摄而由拍摄元件22(其能够针对每个单位组32设定拍摄条件)生成的图像信息64、和与针对每个单位组32的拍摄条件有关的数据(拍摄条件信息61、掩码信息62、Tv值映射65、Sv值映射66、Bv值映射67等)建立关联而成的。
(5)混合拍摄功能(动态图像和静态图像)
混合拍摄功能是将静态图像拍摄功能B和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组合而成的功能,是利用1次拍摄对拍摄条件相互不同的、与同一被拍摄体有关的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同时进行拍摄的功能。
在混合拍摄功能中,控制部23与静态图像拍摄功能B、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同样地将配置成二维状的多个单位组32进一步分类成多个大组81。控制部23对一部分的大组81,与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同样地进行动态图像拍摄。控制部23在该动态图像拍摄中使用剩余的大组81来与静态图像拍摄功能B同样地进行静态图像拍摄。该静态图像拍摄既可以以例如恒定周期反复进行(自动拍摄),也可以根据由使用者进行特定的操作来进行(手动拍摄)。
图14是混合拍摄功能的说明图。在此,假定4个大组811~814,设为:在其中的第1大组811中,进行60fps的动态图像拍摄,在第2大组812中,进行50fps的动态图像拍摄,在第3大组813和第4大组814中对静态图像进行拍摄。
控制部23与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同样地以最快的帧率(例如60fps)为基准记录各帧。在不进行静态图像拍摄的期间,对于属于第3大组813和第4大组814的单位组32,始终不进行拍摄信号的读出。也就是说,在针对每1帧而记录的图像信息64中不含有与静态图像相对应的属于第3大组813和第4大组814的单位组32的拍摄信号。控制部23在进行了静态图像拍摄的情况下,在静态图像拍摄完成的定时(自属于第3大组813和第4大组814的单位组32读出了拍摄信号的定时)使与紧接着的帧相对应的图像信息64含有由静态图像拍摄读出来的拍摄信号。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在使用混合拍摄功能进行了拍摄的情况下所创建的图像文件40的构成的图。以下,详细论述与图13所示的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的情况之间的不同。
识别信息60表示该图像文件40是利用混合拍摄功能而创建的文件这一内容。拍摄条件信息61是表示在单位组32中存在什么用途的信息。混合拍摄功能中的拍摄条件信息61是表示例如在对该图像文件40进行创建之际在单位组32中存在有“构成作为60fps的动态图像的第1图像信息641”、“构成作为30fps的动态图像的第2图像信息642”、“构成作为静态图像的第3图像信息643”、“构成作为静态图像的第4图像信息644”这4种用途这一情况、以及分配给这些用途的每一个用途的唯一编号的信息。例如,1~4的编号分别分配给“构成第1图像信息641~第4图像信息644”的用途。
混合拍摄功能中的掩码信息62a与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的情况同样地是表示各单位组32的用途的信息。即,掩码信息62a是“与单位组32的位置相匹配地以二维映射的方式表述被分配给拍摄条件信息61的编号的信息”。在例如“1”这样的编号写入到掩码信息62a的坐标(3,5)的情况下,可知坐标(3,5)的单位组32属于第1大组811,即构成第1图像信息641。
在混合拍摄功能中,向标头部41进一步追加了索引(index)部73。在索引部73记录有索引信息74,该索引信息74表示在记录于数据部42的多个区块70(与多个帧分别对应)中的哪个区块70中储存有静态图像。在索引信息74中含有1个或多个(与静态图像拍摄的次数相应)例如“在第5帧的图像信息64所含有的第3图像信息643中含有静态图像”这样的信息。索引部73以能够从许多区块70中迅速地检索静态图像的方式设置。
此外,索引信息74也可以不是基于帧数来确定静态图像的记录位置的信息。例如,也能够基于动态图像的再现时刻来确定静态图像的记录位置。在该情况下,索引信息74成为例如“在3分15秒这一时间点的图像信息64所含有的第3图像信息643中含有静态图像”这样的信息。
控制部23在基于混合拍摄功能的拍摄中在每次进行静态图像的拍摄时,将进行了静态图像的拍摄的帧编号、时刻作为索引信息74追加记于索引部73。此外,也可以是,并不是直接追加记于存储卡25内的图像文件40的索引部73,而是暂时存储于DRAM27,在混合拍摄功能结束时,将DRAM27内的信息转移到存储卡25内的图像文件40的索引部73。
数据部42的构成与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相同。即,在数据部42按照拍摄顺序针对每1帧储存与1帧相应的区块70。1个区块70由掩码信息62、图像信息64、Tv值映射65、Sv值映射66、Bv值映射67、以及Av值信息68构成。另外,声音信息71和针对每1帧的区块70一起储存于数据部42。
如以上那样,控制部23将图像文件40记录于存储卡25,该图像文件40是将通过进行基于混合拍摄功能的拍摄而由拍摄元件22(其能够针对每个单位组32设定拍摄条件)生成的图像信息64、和与针对每个单位组32的拍摄条件有关的数据(拍摄条件信息61、掩码信息62、Tv值映射65、Sv值映射66、Bv值映射67等)建立关联而成的。
接着,说明由控制部23进行的图像的再现处理。图像的再现处理是从利用上述的各种拍摄功能记录到存储卡25的图像文件40创建被拍摄体的图像的处理。控制部23使创建而成的图像显示于例如液晶监控器24、或作为与上述的图像文件40不同的文件记录于存储卡25。
控制部23打开图像文件40(图5、图7、图10、图13、图15),首先,读出文件基本信息部43。由此,弄清楚图像文件40的掩码部44、数据部42等的偏移量和大小。接下来,控制部23从图像文件40的掩码部44读出识别信息60。由此,控制部23对该图像文件40是由哪个拍摄功能创建而成的文件进行识别。以后的处理按照每个拍摄功能而不同。因此,以下,针对上述的每个拍摄功能说明图像的再现处理。
(1)静态图像拍摄功能A(单一静态图像)
若识别为图像文件40是图5所示的利用静态图像拍摄功能A而创建的文件,则控制部23从掩码部44读出拍摄条件信息61和掩码信息62a。由此,控制部23能够对拍摄画面整体中的、哪一范围(哪个单位组32)是主要被拍摄体部分、或者是背景部分进行识别,能够在主要被拍摄体部分和背景部分使图像处理发生变化。例如能够对主要被拍摄体部分以变得更锋锐的方式实施边缘增强处理并对背景部分实施模糊处理来对主要被拍摄体部分进行强调。
接下来,控制部23从数据部42读出图像信息64、Tv值映射65、Sv值映射66、Bv值映射67、以及Av值信息68。并且,基于Tv值映射65、Sv值映射66、Bv值映射67、以及Av值信息68对图像信息64执行所谓的显影处理。在图像信息64是RAW数据的情况下,图像处理部23对例如不具有颜色信息的图像信息64执行众所周知的去马赛克处理,创建具有颜色信息的图像。另外,控制部23基于Sv值映射66等进行色彩、明亮度等的调整、噪声减轻等图像处理。例如对于Sv值大的(灵敏度高的)单位组32,与其他单位组32相比,易于附带噪声。因此,Sv值越大,控制部23越提高(增强)噪声减轻的强度。控制部23使如以上那样创建而成的图像显示于例如液晶监控器24、或记录于存储卡25。
如以上那样,控制部23在对利用静态图像拍摄功能A而创建的图像文件40进行再现之际,与图像信息64等记录于数据部42的信息相比先读出被记录于掩码部44的拍摄条件信息61和掩码信息62a。掩码部44与数据部42相比记录在前,因此,能够将在进行再现处理之际产生的搜索(seek)设为最小限度。
此外,如前所述,在数据部42中储存有与储存于标头部41的掩码信息62a相同的掩码信息62b。因此,控制部23也可以从数据部42读出掩码信息62b来替代掩码信息62a。
(2)动态图像拍摄功能A(单一动态图像)
若识别为图像文件40是图7所示的利用动态图像拍摄功能A而创建而的文件,则控制部23从掩码部44读出掩码信息62a。控制部23对拍摄画面整体中的、哪一范围(哪个单位组32)是主要被拍摄体部分、或者是背景部分进行判别。接着,控制部23从掩码部44读出拍摄条件信息61。由此,控制部23对主要被拍摄体部分的帧率和背景部分的帧率进行识别。接下来,控制部23从数据部42的首部的区块70起按照顺序读出图像信息64、Tv值映射65、Sv值映射66、Bv值映射67、以及Av值信息68,对构成动态图像的各帧进行创建。
控制部23在对各帧进行创建之际首先从区块70读出掩码信息62b。并且,对在所述帧中哪一范围(哪个单位组32)是主要被拍摄体部分、或者是背景部分进行识别。之后,控制部23如在静态图像拍摄功能A的说明中已叙述那样在主要被拍摄体部分和背景部分执行不同的图像处理。控制部23使由如以上那样创建而成的帧构成的动态图像显示于例如液晶监控器24、或记录于存储卡25。
如以上那样,控制部23在对利用动态图像拍摄功能A而创建的图像文件40进行再现之际,与记录于区块70内的图像信息64等信息相比先读出掩码信息62b。掩码信息62b与图像信息64等相比记录在前,因此,能够将在进行再现处理之际产生的搜索设为最小限度。
此外,数据部42的首部的区块的掩码信息62b和记录于掩码部44的掩码信息62a是相同的信息,因此,控制部23也可以不从掩码部44读出掩码信息62a。
(3)静态图像拍摄功能B(多个静态图像)
若识别为图像文件40是图10所示的利用静态图像拍摄功能B而创建的文件,则控制部23从掩码部44读出拍摄条件信息61和掩码信息62a。由此,控制部23对同时拍摄了何种静态图像进行识别,另外,对哪个单位组32构成了哪个静态图像进行识别。即,对存在几个大组81、各单位组32属于哪个大组81进行识别。
接下来,控制部23从数据部42读出图像信息64、Tv值映射65、Sv值映射66、Bv值映射67、以及Av值信息68。并且,控制部23针对每个大组81基于Tv值映射65、Sv值映射66、Bv值映射67、和Av值信息68对图像信息64执行所谓的显影处理来创建静态图像。由此,创建出多个静态图像(例如4个静态图像)。控制部23使如以上那样创建而成的图像显示于例如液晶监控器24、或记录于存储卡25。
如以上那样,控制部23在对利用静态图像拍摄功能B而创建的图像文件40进行再现之际,与图像信息64等记录于数据部42的信息相比先读出被记录于掩码部44的拍摄条件信息61和掩码信息62a。掩码部44与数据部42相比记录在前,因此,能够将在进行再现处理之际产生的搜索设为最小限度。
此外,如前所述,在数据部42储存有与储存于标头部41的掩码信息62a相同的掩码信息62b。因此,也可以从数据部42读出掩码信息62b来替代掩码信息62a。
(4)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多个动态图像)
若识别为图像文件40是图13所示的利用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而创建的文件,则控制部23从掩码部44读出掩码信息62a和拍摄条件信息61。由此,控制部23对同时拍摄了何种动态图像、哪个单位组32构成了哪个动态图像、以及各动态图像的帧率进行识别。即,对存在几个大组81、各单位组32属于哪个大组81、各大组81以怎样的帧率进行了拍摄进行识别。接下来,控制部23从数据部42的首部的区块70起按照顺序读出图像信息64、Tv值映射65、Sv值映射66、Bv值映射67、以及Av值信息68,对构成各动态图像的各帧进行创建。
控制部23在创建各帧之际,首先从区块70读出掩码信息62b。并且,控制部23对所述区块70的图像信息64中含有与哪个大组81相对应的像素信号进行识别。之后,控制部23创建与各大组81相对应的帧,但对于所述区块70的图像信息64中不含有像素信号的大组81,不创建帧。控制部23使由如以上那样创建而成的帧构成的动态图像显示于例如液晶监控器24、或记录于存储卡25。
如以上那样,控制部23在对利用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而创建的图像文件40进行再现之际,与记录于区块70内的图像信息64等信息相比先读出掩码信息62a、62b。掩码信息62a、62b与图像信息64等相比记录在前,因此,能够将在进行再现处理之际产生的搜索设为最小限度。
此外,数据部42的首部的区块的掩码信息62b和记录于掩码部44的掩码信息62a是相同的信息,因此,控制部23也可以不从掩码部44读出掩码信息62a。
(5)混合拍摄功能(动态图像和静态图像)
若识别为图像文件40是图15所示的利用混合拍摄功能而创建的文件,则控制部23从掩码部44读出掩码信息62a和拍摄条件信息61。由此,控制部23对同时拍摄了何种动态图像和何种静态图像、哪个单位组32构成了哪个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以及各动态图像的帧率进行识别。即,控制部23对存在几个大组81、各大组81是静态图像还是动态图像、若是动态图像那么其帧率是多少、各单位组32属于哪个大组81进行识别。接下来,控制部23从数据部42的首部的区块70起按照顺序读出图像信息64、Tv值映射65、Sv值映射66、Bv值映射67、以及Av值信息68,创建构成各动态图像的各帧、以及各静态图像。
控制部23在创建动态图像的各帧、静态图像之际,首先从区块70读出掩码信息62b。并且,对所述区块70的图像信息64中包括与哪个大组81相对应的像素信号进行识别。之后,控制部23创建与各大组81相对应的帧、静态图像,但对于所述区块70的图像信息64中没有含有像素信号的大组81,不创建帧、静态图像。控制部23使由如以上那样创建而成的帧构成的动态图像、静态图像显示于例如液晶监控器24,或记录于存储卡25。
如以上那样,控制部23在对利用混合拍摄功能而创建的图像文件40进行再现之际,与记录于区块70内的图像信息64等信息相比先读出掩码信息62a、62b。掩码信息62a、62b与图像信息64等相比记录在前,因此,能够将在进行再现处理之际产生的搜索设为最小限度。
此外,数据部42的首部的区块的掩码信息62b和记录于掩码部44的掩码信息62a是相同的信息,因此,也可以是,控制部23不从掩码部44读出掩码信息62a。
图像的再现处理设为上述的从利用各种拍摄功能记录到存储卡25的图像文件40创建被拍摄体的图像的处理,但也可以是针对向存储卡25记录之前的图像文件40创建静态图像、动态图像的处理。也可以是,控制部23在创建了静态图像、动态图像之后实施压缩处理。
此外,与拍摄装置10不同的电子设备(以后称为再现装置)也可以执行上述的再现处理。例如,若将存储卡25从拍摄装置10拆卸、并将存储卡25安装于设在拍摄装置10外部的PC等再现装置,则也可以由再现装置从存储卡25读出图像文件40并执行上述的再现处理,对图像进行再现。另外,也可以是,通过在拍摄装置10与再现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等数据通信,来进行图像信息64等的交接。
根据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能够获得以下作用效果。
(1)拍摄元件22具有多个单位组32(拍摄区域),能够针对每个单位组32设定拍摄条件。控制部23将由拍摄元件22生成的图像信息64(图像数据)、和每个单位组32的、与拍摄条件有关的拍摄条件信息61、掩码信息62、Tv值映射65、Sv值映射66、Bv值映射67等数据(拍摄条件数据)建立关联地记录。由于如此构成,所以能够在作为拍摄结果的图像文件40的再现时等知晓对各个像素适用了什么拍摄条件,能够提供使用方便的拍摄装置10。
(2)与图像信息64建立关联地记录的与拍摄条件有关的信息包括例如与利用拍摄元件22对被拍摄体进行拍摄时的曝光有关的信息、与利用拍摄元件22拍摄的被拍摄体的明亮度有关的信息。具体而言,包括与利用拍摄元件22拍摄的被拍摄体的亮度有关的信息即Bv值映射67、基于未图示的光电转换部的电荷的蓄积时间即Tv值映射65、基于未图示的放大部的放大率即Sv值映射66等。可以说这些信息均是与拍摄元件22的拍摄动作有关的信息。由于如此构成,所以能够在图像文件40的再现时进行更恰当的图像处理。
(3)控制部23与图像信息64相关联地记录与拍摄的随时变化的拍摄条件有关的信息。由于如此构成,所以能够针对每个图像文件40附加恰当的信息,在再现时进行更恰当的图像处理。
(4)控制部23将与分别对应于图像信息64的拍摄条件有关的多个信息以时间序列顺序记录于单一图像文件40内。由于如此构成,所以能够在例如图像文件40中记录有动态图像的情况下容易地进行基于这些信息的图像处理。
(5)控制部23在具有标头部41和记录图像信息64的数据部42(图像数据部)的图像文件40中,在标头部41和数据部42中的至少任一个中记录与拍摄条件有关的信息。由于如此构成,所以能够在例如图像文件40的再现时知晓对各个像素适用了什么拍摄条件。
(6)控制部23将与多个单位组32的每一个的用途有关的拍摄条件信息61和掩码信息62与图像信息64建立关联地记录。由于如此构成,所以能够在例如图像文件40的再现时知晓对各个像素适用了什么拍摄条件。
(7)掩码信息62包括随着时间经过而变化的动态信息。具体而言,在图像信息64中包括表示是否包括与自属于单位组32的拍摄像素31读出来的像素信号相对应的像素值的信息、或者表示多个单位组32各自是否被分类成彼此不同的多个组中的某一个的信息。由于如此构成,所以能够在例如图像文件40的再现时进行利用了动态信息的图像处理。
(8)掩码信息62包括不随着时间经过而变化的静态信息。具体而言,包括表示多个单位组32的作用的信息。另外,掩码信息62a包括表示在拍摄当初多个单位组32各自是否被分类成彼此不同的多个组中的某一个的信息。由于如此构成,所以能够在例如图像文件40的再现时进行利用了静态信息的图像处理。
(9)控制部23将与多个图像信息64分别对应的多个掩码信息62b以时间序列顺序记录于单一图像文件40内。由于如此构成,所以在例如图像文件40的再现时能够以时间序列顺序跟踪拍摄条件。
(10)控制部23在具有标头部41和记录图像信息64的数据部42(图像数据部)的图像文件40中,在标头部41和数据部42中的至少某一个中记录掩码信息62。由于如此构成,所以在例如图像文件40的再现时能够知晓对各个像素适用了什么拍摄条件。
(11)在多个单位组32中包括以第1帧率进行拍摄的单位组32和以比第1帧率慢的第2帧率进行拍摄的单位组32,控制部23基于第1帧率记录多个图像信息64。由于如此构成,所以能够没有遗漏地且可靠地记录与全部的帧有关的信息。
(12)控制部23将与多个图像信息64的拍摄期间相对应的声音信息71(声音数据)与多个图像信息64建立关联地记录。由于如此构成,所以能够进行也包括声音在内的动态图像再现。
(13)控制部23将与图像信息64的拍摄模式有关的信息、与图像信息64的保存方式有关的信息、和与针对每个单位组32的拍摄条件有关的信息中的至少1个记录于由标头部41和数据部42这两个区块构成的图像文件40的标头部41。由于如此构成,所以在例如图像文件40的再现时能够知晓对各个像素适用了什么拍摄条件。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10同样的构成,但静态图像拍摄功能B、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混合拍摄功能中的图像文件40的记录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以下,详细论述该不同点。
如前所述,静态图像拍摄功能B、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以及混合拍摄功能是利用一次拍摄同时拍摄多个与同一被拍摄体有关的静态图像及/或动态图像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23将多个如此拍摄的静态图像、动态图像不是记录成单一图像文件40而是分割成多个图像文件40来记录。此时,控制部23将分割而记录的各个图像文件40彼此建立关联地记录。因而,出于方便,虽然这多个图像文件40记录为各自独立的文件,但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并不有损是通过单一拍摄获得的文件这样的信息。换言之,在之后对这多个图像文件40进行处理之际,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识别为通过单一拍摄获得的文件来进行处理。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存储卡25的目录构造的图。在存储卡25的路线目录90中存在DCIM目录91a。另外,在DCIM目录91a内进一步存在图像保存用的子目录91b。每进行基于静态图像拍摄功能B、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和混合拍摄功能的1次拍摄,控制部23就在该子目录91b内创建1个拍摄设置目录92。也就是说,1个拍摄设置目录92与1次拍摄相对应。
在拍摄设置目录92中,创建1个管理数据文件93,并针对单位组32的每个用途创建子目录94。在例如单位组32的用途存在4个的情况下,创建4个子目录94。在各个子目录94中,创建至少1个与单位组32的用途相应的图像文件40。在例如单位组32的用途是动态图像拍摄的情况下,在与该用途相对应的子目录94内仅记录1个动态图像文件401。另外,在单位组32的用途是静态图像拍摄的情况下,在与该用途相对应的子目录94内记录与拍摄次数相应的量的静态图像文件402。此外,在静态图像拍摄功能B的情况下,对于1次拍摄,针对每个用途仅记录1个静态图像文件402,因此,在各子目录94内记录1个静态图像文件402。
图17的(a)是示意性地表示管理数据文件93的构造的图。管理数据文件93是记录有将记录于各子目录94内的图像文件40彼此建立关联的信息的文件,由文件基本信息部43、掩码部44、索引部73、以及拍摄信息部45构成。文件基本信息部43、掩码部44、以及拍摄信息部45与在图15等中进行了说明的图像文件40中的同名的各部分相同。在索引部73记录有表示各个子目录94与单位组32的哪个用途相对应的布局信息96。
图17的(b)是示意性地表示记录于子目录94内的静态图像文件402的构造的图。在静态图像文件402中记录有掩码信息62b、图像信息64、Tv值映射65、Sv值映射66、Bv值映射67、以及Av值信息68。对于Av值信息68,与在图10中进行了说明的Av值信息68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掩码信息62b、图像信息64、Tv值映射65、Sv值映射66、以及Bv值映射67分别是从在图10中进行了说明的同名的信息仅提取与1个大组81相对应的值并排列成二维状而得到的信息。在例如在图10中进行了说明的图像文件40中,掩码信息62b是“与单位组32的位置相匹配地以二维映射的方式表述被分配给拍摄条件信息61的编号的信息”,掩码信息62b所含有的值的个数与单位组32的个数相同。与此相对,静态图像文件402中的掩码信息62b是从这些全部的值仅提取与对应于本子目录94的大组81相对应的值并以二维映射的方式表述的信息。对于图像信息64、Tv值映射65、Sv值映射66、Bv值映射67,也是同样的,在1个静态图像文件402中仅含有与1个大组81相对应的值。
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记录于子目录94内的动态图像文件401的构造的图。在动态图像文件401中按照拍摄顺序针对每1帧储存有与1帧相应的区块70。1个区块70由掩码信息62b、图像信息64、Tv值映射65、Sv值映射66、Bv值映射67、Av值信息68构成。另外,在动态图像文件401中与针对每1帧的区块70一起储存有声音信息71。对于Av值信息68,与在图13中进行了说明的Av值信息68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掩码信息62b、图像信息64、Tv值映射65、Sv值映射66、Bv值映射67分别是从在图13中进行了说明的同名的信息仅提取与1个大组81相对应的值并排列成二维状而得到的信息。针对这一点,与上述的静态图像文件402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以上那样,控制部23将由能够针对每个单位组32设定拍摄条件的拍摄元件22生成的图像信息64、和与针对每个单位组32的拍摄条件有关的数据(拍摄条件信息61、掩码信息62、Tv值映射65、Sv值映射66、Bv值映射67等)建立关联地记录于存储卡25。虽然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不是单一图像文件40这样的方式,但记录于存储卡25的管理数据文件93、动态图像文件401、以及静态图像文件402利用管理数据文件93内的布局信息96彼此建立关联。
根据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拍摄装置,能够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同样的作用效果。
如下那样的变形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也能够将变形例的一个或者多个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组合。
(变形例1)
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再现图像文件40时创建第1图像信息641、第2图像信息642,但也可以将其预先记录于图像文件40。换言之,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针对每个大组81作为各自的文件记录于各自的子目录94的动态图像、静态图像记录于单一图像文件40。在该情况下,记录于图像文件40内的与1帧相应的数据分别与1个大组81相对应。
例如,考虑到将在第2实施方式中分成两个文件来记录的两个动态图像(第1动态图像和第2动态图像)记录于单一图像文件40的情况。此时,能够从数据部42的首部起依次按照时间序列顺序记录与第1动态图像的第1帧、第2帧、第3帧、…有关的数据,之后,按照时间序列顺序记录与第2动态图像的第1帧、第2帧、第3帧、…有关的数据。若如此构成,则能够减少再现处理的负荷。
另外,作为与此不同的记录方法,也能够将与第1动态图像的各帧有关的数据和与第2动态图像的各帧有关的数据以各帧的时间序列顺序进行记录。也就是说,也可以是,如第1动态图像的第1帧、第2动态图像的第1帧、第1动态图像的第2帧、…那样将两个动态图像的各帧以按照拍摄的时间序列顺序排列的方式记录。若如此构成,则能够减少记录处理的负荷。
(变形例2)
在第1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论述了图像信息64、各种的映射信息如拍摄元件22中的单位组32的排列那样记录于利用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和混合拍摄功能创建的图像文件40的数据部42。也可以设为与单位组32的排列不同的排列来记录。以下,详细论述这一点。
图19是变形例2的说明图。在此,与图8的(b)同样地将单位组32分类成4个大组81。不过,之后控制部23所生成的图像信息64不是如单位组32的排列那样排列拍摄信号而成的信息。具体而言,在针对每个大组81使拍摄信号集中之后,通过将这些信号连结,生成了图像信息64。例如,在将图像信息64划分成2×2这4个区域时,来自属于第1大组81的单位组32的拍摄信号集中于左上的区域,来自属于第2大组81的单位组32的拍摄信号集中于左下的区域,来自属于第3大组81的单位组32的拍摄信号集中于右上的区域,来自属于第4大组81的单位组32的拍摄信号集中于右下的区域。
此外,在如以上那样变更图像信息64中的拍摄信号的排列的情况下,Tv值映射65、Sv值映射66、掩码信息62等的排列也需要与其相匹配地变更。
另外,也可以利用除此以外的方法变更图像信息64的排列。也就是说,在图像文件40内,只要图像信息64内的排列对应于与其他拍摄条件有关的信息(掩码信息62等)内的排列,其排列自身就可以是任意的。
(变形例3)
在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或混合拍摄功能中,也可以针对每1帧使单位组32的用途变化。例如,如图20所示,在奇数帧中,单位组32被分别分类成第1~第4大组81,能够获得包括拍摄条件不同的4个图像信息641、642、643、644的图像信息64。并且,在偶数帧中,单位组32仅被分类成第5大组81,仅获得单一图像信息64。也就是说,也可以是,分时地对拍摄条件不同且像素数相对较少的多个图像、和像素数相对较多的单一图像进行拍摄。另外,也能够将该变形例3适用于上述的变形例1、变形例2。
(变形例4)
在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或混合拍摄功能中,1个单位组32也可以具有多个用途。例如,也可以是,如图21所示,单位组32分别被分类成第1~第4大组81,且全部的单位组32也被分类成第5大组81。在该情况下,若按照前者的分类进行图像文件40的再现(显影等),则能够获得包括4个图像信息641、642、643、644的图像信息64,若按照后者的分类进行图像文件40的再现(显影等),则能够获得像素数更多的单一图像信息64。
(变形例5)
在静态图像拍摄功能B的说明中,论述了在掩码信息62上分配有“0”这样的编号的单位组32并没有利用于拍摄,表示记录于数据部42的图像信息64并不包含与该单位组32有关的信息的情况,在静态图像拍摄功能A、动态图像拍摄功能A中,“0”这样的编号也可以具有同样的意思。
另外,在标头部41的掩码信息62中,也可以使“0”这样的编号表示没有利用于拍摄的情况。例如,在静态图像拍摄功能B、动态图像拍摄功能B中,在以2×2这4个单位组32对拍摄画面整体进行划分,并将各自不同的用途分配给这4个单位组32的情况下,若单位组32的纵向的数(行数)是奇数,则仅产生1行剩余的行。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是,设为将该剩余的1行不用于拍摄,在记录于标头部41的掩码信息62中,将“0”这样的编号分配该剩余的1行。
此外,上述的“0”这样的编号是一个例子,也可以将其他编号设为与上述的“0”这样的编号同样的处理。
(变形例6)
图像文件40的构造也可以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不同。另外,记录于图像文件40的与拍摄条件有关的信息也可以与在第1实施方式等进行了说明的信息不同。也可以省略例如Sv值映射66等一部分信息的记录。相反,也可以进一步追加与上述的信息不同的信息。另外,记录形态也可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例如也可以将Av值信息68与Tv值、Sv值等同样地记录为将针对每个单位组32的Av值排列成二维状而成的Av值映射。
(变形例7)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具有拍摄元件22和控制部23的作为单一电子设备的拍摄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实施方式。也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例如对设置于外部的拍摄元件22进行控制的电子设备。以下,详细论述从外部设备对具备拍摄元件22的拍摄单元1001进行控制的形态。
图22是示意性地表示变形例7的拍摄系统的构成的框图。图22所示的拍摄系统1000由拍摄单元1001和电子设备1002构成。拍摄单元1001具备在第1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拍摄光学系统21和拍摄元件22,还具备第1通信部1003。另外,电子设备1002具备在第1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控制部23、液晶监控器24、存储卡25、操作部26、DRAM27、闪存28、以及录音部29,还具备第2通信部1004。第1通信部1003和第2通信部1004能够利用例如众所周知的无线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等进行双向的数据通信。另外,拍摄单元1001和电子设备1002也可以是第1通信部1003和第2通信部1004利用由有线电缆等进行的有线连接来进行双向的数据通信的结构。
在变形例7的拍摄系统1000中,控制部23通过借助第2通信部1004和第1通信部1003的数据通信来进行拍摄元件22的控制。例如,控制部23通过将规定的控制数据在其与拍摄单元1001之间进行收发,来设定针对每个单位组32而不同的拍摄条件、或从各个单位组32读出拍摄信号。
如以上所述那样,在拍摄系统1000中,进行针对每个单位组32的控制的是控制部23。电子设备1002不具备拍摄元件22,但通过对设置于电子设备1002外部的拍摄元件22(拍摄单元1001)进行控制,进行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控制。也就是说,本发明能够适用于不具有拍摄元件22的电子设备。
(变形例8)
为了削减图像信息64的数据量,也可以将图像信息64利用众所周知的可逆压缩技术进行压缩来记录。另外,也可以将图像信息64以与相邻的像素之间的差值的形式记录。例如也可以在记录某一像素的像素值(拍摄信号)的位置记录与其左侧相邻位置的像素之间的差值。或者,也可以记录与规定区域内的全部像素的像素值的平均值之间的差值、或者记录与全部像素的平均值之间的差值。
另外,在动态图像的情况下,若记录与前一帧的相同位置的像素值之间的差值,则能够进一步削减数据量。或者,也可以是,仅在值与前一帧的相同位置的像素值不同时记录像素值,在像素值与前一帧的像素值相同的情况下,不记录该像素值。这也能够适用于拍摄条件(Sv值、Tv值等)。例如,针对某一单位组32,在Sv值与前一帧的Sv值相同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记录该Sv值。
此外,在以以上所述那样的方式记录图像信息64的情况下,在再现时(显影时)需要执行从这些形式对原来的像素值进行复原的处理。
(变形例9)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适用于镜头一体型相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例如镜头更换型相机。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相机,也能够适用于PC、移动电话、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带相机的电子设备。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程序能够分别作为记录介质、数据信号(载波)等各种形态的计算机可读入的计算机程序产品供给。上述的程序能够经由CD-ROM等记录介质、互联网等的数据信号来提供。
只要不有损本发明的特征,本发明就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想到的其他形态,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下面的优先权基础申请的公开内容作为引用文编入于此。
日本专利申请2014年第201951号(2014年9月30日申请)
附图标记说明
10…拍摄装置、21…拍摄光学系统、22…拍摄元件、23…控制部、24…液晶监控器、25…存储卡、26…操作部、27…DRAM、28…闪存、29…录音部。

Claims (27)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入部,拍摄部具有多个拍摄区域、且拍摄条件针对每个所述拍摄区域而不同,所述输入部输入所述拍摄部的每个所述拍摄区域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和
记录控制部,其将从所述输入部输入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与所述拍摄区域建立关联地记录于记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部输入由所述拍摄部生成的图像数据,
所述记录控制部将从所述输入部输入的所述图像数据与所述拍摄区域建立关联地记录于所述记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部输入由所述拍摄部生成的图像数据,
所述记录控制部将从所述输入部输入的所述图像数据与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相关联地记录于所述记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部输入与所述拍摄区域的位置有关的信息的数据,
所述记录控制部将从所述输入部输入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和与所述拍摄区域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建立关联地记录于记录部。
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入部,拍摄部具有包括至少1个像素的多个像素组、且拍摄条件针对每个所述像素组而不同,所述输入部输入所述拍摄部的每个所述像素组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和
记录控制部,其将从所述输入部输入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与所述像素组建立关联地记录于记录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部输入由所述拍摄部生成的图像数据,
所述记录控制部将从所述输入部输入的所述图像数据与所述像素组建立关联地记录于所述记录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拍摄条件具有第1拍摄条件和第2拍摄条件,
所述输入部输入所述像素组的所述第1拍摄条件的数据和所述第2拍摄条件的数据,
所述记录控制部将从所述输入部输入的所述像素组的所述第1拍摄条件的数据针对每个所述像素组而与所述图像数据的位置相对应地记录于所述记录部,将从所述输入部输入的所述像素组的所述第2拍摄条件的数据针对每个所述像素组而与所述图像数据的位置相对应地记录于所述记录部。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像素组中的第1像素组的拍摄条件和第2像素组的拍摄条件是静态图像的拍摄条件。
9.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像素组中的第1像素组的拍摄条件和第2像素组的拍摄条件是动态图像的拍摄条件。
10.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像素组中的第1像素组的拍摄条件是动态图像的拍摄条件,所述多个像素组中的第2像素组的拍摄条件是静态图像的拍摄条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包括与由所述拍摄部对被拍摄体进行拍摄时的曝光有关的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包括与由所述拍摄部拍摄的被拍摄体的明亮度有关的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包括与所述拍摄部的拍摄动作有关的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包括与由所述拍摄部拍摄的被拍摄体的亮度有关的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拍摄区域具有蓄积光电转换而成的电荷的光电转换部,
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包括基于所述光电转换部的电荷的蓄积时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拍摄部针对每个所述拍摄区域具有将由光电转换而成的电荷生成的信号放大的放大部,
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包括基于所述放大部的放大率。
17.根据权利要求2、3、6和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控制部将与所述多个拍摄区域的每一个的用途或所述多个像素组的每一个的用途有关的掩码信息与所述图像数据建立关联地记录于所述记录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掩码信息包括随着时间经过而变化的动态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态信息是表示所述图像数据是否包含像素值的信息,该像素值与自属于所述拍摄区域或所述像素组的像素读出来的像素信号相对应。
20.一种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入部,拍摄部具有多个拍摄区域、且以针对每个所述拍摄区域而不同的拍摄条件进行拍摄,所述输入部输入由所述拍摄部生成的图像数据、和每个所述拍摄区域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和
再现部,其基于与从所述输入部输入的所述图像数据的位置相对应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对所述图像数据进行再现。
21.一种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入部,拍摄部具有多个包括至少1个像素的像素组、且以针对每个所述像素组而不同的拍摄条件进行拍摄,所述输入部输入由所述拍摄部生成的图像数据、和每个所述像素组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和
再现部,其基于与从所述输入部输入的所述图像数据的位置相对应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对所述图像数据进行再现。
22.一种再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再现方法中,
输入由具有多个拍摄区域且以针对每个所述拍摄区域而不同的拍摄条件进行拍摄的拍摄部生成的图像数据、和每个所述拍摄区域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
基于与所述输入的所述图像数据的位置相对应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对所述图像数据进行再现。
23.一种再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再现方法中,
输入由具有多个包括至少1个像素的像素组且以针对每个所述像素组而不同的拍摄条件进行拍摄的拍摄部生成的图像数据、和每个所述像素组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
基于与所述输入的所述图像数据的位置相对应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对所述图像数据进行再现。
24.一种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记录有由拍摄部生成的图像数据,其中,该拍摄部具有多个拍摄区域、且以针对每个所述拍摄区域而不同的拍摄条件进行拍摄,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图像数据的位置相对应地记录有每个所述拍摄区域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
25.一种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记录有由拍摄部生成的图像数据,其中,该拍摄部具有多个包括至少1个像素的像素组、且以针对每个所述像素组而不同的拍摄条件进行拍摄,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图像数据的位置相对应地记录有每个所述像素组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
26.一种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记录方法中,记录由具有多个拍摄区域且以针对每个所述拍摄区域而不同的拍摄条件进行拍摄的拍摄部生成的图像数据,并与所述图像数据的位置相对应地记录每个所述拍摄区域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
27.一种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记录方法中,记录由具有多个包括至少1个像素的像素组且以针对每个所述像素组而不同的拍摄条件进行拍摄的拍摄部生成的图像数据,并与所述图像数据的位置相对应地记录每个所述像素组的所述拍摄条件的数据。
CN201580064740.4A 2014-09-30 2015-09-28 电子设备、再现装置、再现方法、记录介质及记录方法 Pending CN1070056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01951 2014-09-30
JP2014201951A JP2016072863A (ja) 2014-09-30 2014-09-30 電子機器、再生装置、記録媒体、記録プログラム、再生プログラム、記録方法および再生方法
PCT/JP2015/077380 WO2016052433A1 (ja) 2014-09-30 2015-09-28 電子機器、再生装置、再生方法、記録媒体および記録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05634A true CN107005634A (zh) 2017-08-01

Family

ID=55630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64740.4A Pending CN107005634A (zh) 2014-09-30 2015-09-28 电子设备、再现装置、再现方法、记录介质及记录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11006067B2 (zh)
EP (1) EP3203720A4 (zh)
JP (1) JP2016072863A (zh)
CN (1) CN107005634A (zh)
WO (1) WO20160524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06302B2 (ja) * 2018-01-23 2022-0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ビデオ会議システム
JP7051565B2 (ja) * 2018-05-01 2022-04-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撮像システム
JP7175712B2 (ja) 2018-10-25 2022-1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95182A1 (en) * 2006-02-21 2007-08-23 Olympus Corporation Imaging apparatus for setting image areas having individual frame rates
US20080018760A1 (en) * 2006-07-19 2008-01-24 Olympus Corporation Solid-state imaging apparatus
US20100231738A1 (en) * 2009-03-11 2010-09-16 Border John N Capture of video with motion
CN102469257A (zh) * 2010-11-01 2012-05-23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再现装置及再现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49232B2 (ja) 2004-07-30 2009-10-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及びmos型固体撮像装置
JP2006319529A (ja) * 2005-05-11 2006-11-24 Canon Inc 撮像装置、それを用いた撮像システム及び撮像方法
JP2008139487A (ja) * 2006-11-30 2008-06-19 Nikon Corp 顕微鏡装置
JP2009164951A (ja) * 2008-01-08 2009-07-23 Fujifilm Corp 撮像システム、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731505B2 (ja) 2010-07-16 2015-06-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放射線撮像装置、放射線撮像システム、放射線撮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1700366B1 (ko) * 2010-10-01 2017-02-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지털 촬영 장치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JP5653207B2 (ja) 2010-12-27 2015-01-14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消費電力制御システム
JP2013066142A (ja) * 2011-08-31 2013-04-11 Sony Corp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CN110572586A (zh) 2012-05-02 2019-12-13 株式会社尼康 拍摄元件及电子设备
US10924697B2 (en) * 2013-02-27 2021-02-16 Nikon Corporation Image sens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imaging regions for focus detection extending in first and second different directions
JP2014179892A (ja) * 2013-03-15 2014-09-25 Nikon Corp 撮像装置
TWI644568B (zh) * 2013-07-23 2018-12-11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元件、攝像方法及攝像程式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95182A1 (en) * 2006-02-21 2007-08-23 Olympus Corporation Imaging apparatus for setting image areas having individual frame rates
US20080018760A1 (en) * 2006-07-19 2008-01-24 Olympus Corporation Solid-state imaging apparatus
US20100231738A1 (en) * 2009-03-11 2010-09-16 Border John N Capture of video with motion
CN102469257A (zh) * 2010-11-01 2012-05-23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再现装置及再现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72863A (ja) 2016-05-09
US20210235037A1 (en) 2021-07-29
WO2016052433A1 (ja) 2016-04-07
US20180091762A1 (en) 2018-03-29
EP3203720A1 (en) 2017-08-09
US20240089402A1 (en) 2024-03-14
US11006067B2 (en) 2021-05-11
EP3203720A4 (en) 2018-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24985B (zh) 电子设备及摄像元件
CN105474627B (zh) 电子设备
CN105103537B (zh) 成像元件及电子设备
CN110365909A (zh) 电子设备
US20240089402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reproduction device, reproduction method, recording medium, and recording method
CN107005637A (zh) 电子设备及图像处理方法
JP2016192605A (ja) 電子機器、記録媒体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7005633A (zh) 电子设备、再现装置、再现方法、记录介质及记录方法
CN109155823A (zh) 图像处理装置、电子设备、再现装置、再现程序及再现方法
CN107005636A (zh) 电子设备
CN107005632A (zh) 电子设备
CN107005635A (zh) 电子设备、再现装置、再现方法、记录介质及记录方法
JP2021040325A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9169988A (ja) データ構造
JP2024051145A (ja) 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8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