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97891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97891A
CN106997891A CN201610890921.9A CN201610890921A CN106997891A CN 106997891 A CN106997891 A CN 106997891A CN 201610890921 A CN201610890921 A CN 201610890921A CN 106997891 A CN106997891 A CN 1069978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part
attachment
target surfaces
display device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9092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97891B (zh
Inventor
韩奭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9978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978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978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978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0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s on the outside of casing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ed to the housing of computer displays, e.g. of CRT monitors, of flat display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2Permanent magnets [PM]
    • H01F7/0231Magnetic circuits with PM for power or force generation
    • H01F7/0252PM hold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017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with operator interface uni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3Cov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2Containers
    • H10K50/8426Peripheral sealing arrangements, e.g. adhesives, seal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13/00Dowels or other devices fastened in walls or the like by inserting them in holes made therein for that purpose
    • F16B13/04Dowels or other devices fastened in walls or the like by inserting them in holes made therein for that purpose with parts gripping in the hole or behind the reverse side of the wall after inserting from the front
    • F16B13/08Dowels or other devices fastened in walls or the like by inserting them in holes made therein for that purpose with parts gripping in the hole or behind the reverse side of the wall after inserting from the front with separate or non-separate gripping parts moved into their final position in relation to the body of the device without further manual ope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3/00Other supports for positioning apparatus or articles; Means for steadying hand-held apparatus or articles
    • F16M13/02Other supports for positioning apparatus or articles; Means for steadying hand-held apparatus or articles for supporting on, or attaching to, an object, e.g. tree, gate, window-frame, cycl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14Back fram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46Fix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28Adhesive materials or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1Self-supporting sealing arrangements
    • H10K59/8722Peripheral sealing arrangements, e.g. adhesives, seala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体,该本体包括显示面板、位于显示面板的后侧上的模块罩、形成在模块罩的第一位置中的第一联接部及形成在与第一位置间隔开的第二位置中的第二联接部;以及目标附接表面,该目标附接表面放置在目标附接表面与本体联接的第一状态以及目标附接表面与本体分开的第二状态中,并且包括第三联接部和第四联接部,第三联接部和第四联接部定位成在第一状态中面向第一联接部和第二联接部,其中,在第一状态中,第一联接部和第三联接部联接并且第二联接部和第四联接部联接,并且本体和目标附接表面彼此平行。由于本体通过多个联接部联接成平行于目标附接表面,所以本体可被引导至精确位置并且用户能够更关注显示屏。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5年10月12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5-0142073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并且更具体地,涉及这样一种显示装置,在该显示装置中,本体通过多个联接部平行地联接至目标附接表面,使得该本体被引导至精确位置并且用户可更加关注显示屏。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社会发展,对于显示装置的要求已经不同地出现,并且据此,近来,已经研究并使用了各种显示装置,诸如,液晶显示屏(LCD)、等离子显示器(PDP)、电致发光显示器(ELD)、真空荧光显示器(VFD)等。
在这些显示装置之中,使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显示装置具有理想的亮度和视角性质,并且与LCD相比不需要背光单元,从而实现超薄方案。
发明内容
在一方面中,一种显示装置可包括:本体,该本体包括显示面板、位于显示面板的后侧上的模块罩、形成在模块罩的第一位置中的第一联接部以及形成在与第一位置间隔开的第二位置中的第二联接部;以及目标附接表面,该目标附接表面放置在目标附接表面与本体联接的第一状态以及目标附接表面与本体分开的第二状态中,并且目标附接表面包括第三联接部和第四联接部,第三联接部和第四联接部定位成在第一状态中面向第一联接部和第二联接部,其中,在第一状态中,第一联接部和第三联接部联接,并且第二联接部和第四联接部联接,并且本体和目标附接表面彼此平行。
在第一状态中,第一联接部和第三联接部联接的宽度等于第二联接部和第四联接部联接的宽度。
第一联接部至第四联接部中的至少一个联接部在较长的轴线方向上被分成多个部分。
第一联接部可包括从本体向后突出的第一钩,第三联接部可从所述目标附接表面向前突出并包括在第一状态中与第一钩接合的第二钩,并且第四联接部可从目标附接表面向前突出并包括磁性材料。
第一钩与模块罩一体地形成。
第一钩和第二钩包括磁性材料。
第一钩可包括从本体向后突出的第一突出部以及连接至第一突出部且在与第一突出部垂直的方向上突出的第二突出部,第二钩可包括从目标附接表面向前突出的第三突出部以及连接至第三突出部且在与第三突出部垂直的方向上突出的第四突出部,并且第二突出部的突出方向和所述第四突出部的突出方向可以是相反的方向。
第一联接部和第二联接部可包括从本体向后突出的第一钩,并且第三联接部和第四联接部可包括从目标附接表面向前突出的且在第一状态中与第一钩接合的第二钩。
第一联接部和第二联接部可包括凹入模块罩的内侧的第一凹部,第三联接部和第四联接部可从目标附接表面向后突出且包括磁性材料,并且在第一状态中第三联接部和第四联接部可被插入到所述第一凹部中。
在第一联接部和第二联接部中,磁性材料可被插入到凹入模块罩的内侧的第一凹部中,并且在第三联接部和第四联接部中,磁性材料可被插入到凹入目标附接表面的内侧的第二凹部中。
在第一联接部和第二联接部中,磁性材料可被插入到凹入至所述模块罩的内侧的第一凹部中,并且第三联接部和第四联接部可从磁性附接表面向后突出并包括磁性材料。
第一联接部和第二联接部可包括从本体朝向目标附接表面突出的第一钩,第三联接部和第四联接部包括凹入目标附接表面的内部的第二凹部,并且在第一状态中,第一钩被插入到所述第二凹部中。
第一钩包括从本体向后突出的第一突出部以及连接至第一突出部且在与第一突出部垂直的方向上突出的第二突出部,并且第二凹部的入口的高度大于第二突出部的高度。
显示器头部可在其一侧上包括按钮,并且当第一操作施加于按钮时,第一状态可被切换到第二状态。
第一联接部和第二联接部中的至少一个联接部可包括电磁体,并且当第一操作施加于按钮时,流动至第一联接部和第二联接部中至少一个联接部的电流被切断。
在另一方面中,一种显示装置可包括:本体,该本体包括显示面板、位于显示面板的后侧上的模块罩以及形成在模块罩的后侧上的前联接部;以及目标附接表面,该目标附接表面放置在目标附接表面与本体联接的第一状态和目标附接表面与本体分开的第二状态中的任一个状态中,并且目标附接表面包括后联接部,后联接部在其至少一部分中与模块罩的后侧接触并被定位成面向前联接部,其中,在第一状态中,本体和目标附接表面彼此平行。
前联接部可包括形成在模块罩的第一位置中的第一联接部以及形成在与第一位置间隔开的第二位置中的第二联接部,并且后联接部包括第三联接部和第四联接部,在第一状态中第三联接部和第四联接部定位成面向第一联接部和第二联接部。
在第一状态中,第一联接部和第三联接部联接的宽度可等于第二联接部和第四联接部联接的宽度。
第一联接部可包括从本体向后突出的第一钩,第三联接部可从目标附接表面向前突出并包括在第一状态中与第一钩接合的第二钩,并且第四联接部可从目标附接表面向前突出并包括磁性材料。
前联接部和后联接部中的至少一个联接部在较长的轴线方向上被分成多个部分。
附图说明
用于提供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且结合在本说明书中或构成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至7(a)-(e)是示出了与本公开有关的显示装置的构造的视图。
图8至11(a)-(c)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本体与目标附接表面之间的关系的视图。
图12(a)-(b)至35(a)-(b)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各个实例的视图。
图36至46(a)-(b)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各个实例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详细参考在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实例的实施例。由于本发明可以各种方式修改并且可具有各种形式,所以在本说明书中详细描述的并在附图中示出了具体实施例。然而,应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具体公开的实施例,而包括包含在本发明的精神和技术范围内的所有修改、等同物和替代物。
术语“第一”、“第二”等可用于描述不同的部件,但这些部件不被这种术语限制。该术语仅用于使一个部件与另一个部件进行区分的目的。例如,在不背离本发明范围的前提下,第一部件可表示为第二部件。以相同的方式,第二部件可表示为第一部件。
术语“和/或”包含所公开的多个相关项的组合以及所公开的多个相关项之中的任一项。
当任意部件被描述为“连接至”或“链接至”另一部件时,这应被理解为表示虽然任意部件可以直接连接或链接至第二部件,在它们之间可存在另一个部件(多个部件)。相反,当任意部件被描述为“直接连接至”或“直接链接至”另一部件时,这将被理解为在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部件。
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用于描述仅实例的具体实施例,且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单数表达可包括复数表达,只要其在上下文中不具有明显不同的含义。
在本申请中,术语“包括”和“具有”应被理解为旨在表示所示出的特征、数量、步骤、操作、部件、部分或其组合存在,并且不排除存在一个或多个不同的特征、数量、步骤、操作、部件、部分或其组合,或者其增加的可能性。
除非相反地指出,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或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涉及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限定的术语必须被理解为具有与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所使用的术语相同的含义,并且不认为具有理想的或过分常规的含义,除非其在本申请中明确说明。
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本发明的下面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便将本发明描述得更加完全。因此,为了清楚,附图中所示的元件的形状和尺寸可进行夸大。
在下文中,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将被描述为显示面板的一个实例,但本公开不限于此且还可应用于液晶面板、等离子显示面板或场发射显示面板。
图1至6是示出了与本公开相关的显示装置的构造的视图。
参考图1,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本体10可包括显示面板100、模块罩200和PCB罩400。
显示面板100可设置在本体10的前表面上并显示图像。显示面板100可通过将图像分成多个像素并根据颜色、亮度和色度控制每个像素发光来输出图像。
显示面板100可具有矩形形状。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显示面板100可具有转角具有预定曲率的形状。显示面板100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面板。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显示面板100可为液晶显示面板。
模块罩200可设置在显示面板100的后表面上。模块罩200可直接附接至显示面板100。模块罩200可支撑显示面板100的后表面。即,模块罩200可加强显示面板100的刚度。由此,模块罩200可包括质量轻且具有高强度的材料。例如,模块罩200可包括铝。
源PCB172可附接至模块罩200的下区域。为了固定待定位有源PCB172的区域,模块罩200可具有形成在待定位有源PCB172的区域中的孔。这里,如果模块罩200具有过量的通孔或孔,则模块罩200可能破裂或损害刚性。由此,优选地,模块罩200具有少量通孔或孔。
在源PCB172中,可定位有用于传输数字视频数据以及从时间控制器传输的时间控制信号的信号线。源PCB172可通过源覆晶薄膜(COF)连接至显示面板100。
源COF可电连接至显示屏100和源PCb172的数据板。数据集成电路(IC)可安装在源COF上。
PCB装置400可设置在定位有源PCB172的区域的后表面上。PCB罩400可防止源PCB172暴露。PCB罩400可以是不透明的,这样使得源PCB172可不被暴露在外。
PCB罩400可包括绝缘材料使得源PCB172不会被任何其他电子装置干扰。由此,PCB罩400可保护源PCB172免受泄漏电流的影响。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本体10中,显示面板100可由仅模块罩200支撑。即,与模块罩200相比,本体10可不具有任何其它罩。由此,用户可感觉到本体10非常薄并且会更加关注显示屏。
参考图2,显示面板100可包括透明基板110、上电极120、有机发光层130以及下电极140。透明基板110、上电机120、有机发光层130和下电极140可顺序地形成。
透明基板100和上电极120可包括透明材料。下电极140可包括不透明材料。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下电极140可包括透明材料(例如,ITO等)。这里,光可被发出至下电极140的一侧。
当电压施加至上电极120和下电极140时,从有机发光层130发出的光可向外发出穿过上电极120和透明基板110。这里,为了使发出至下电极140的光返回至前侧,阻光板可设置在下电极140后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可以是OLED显示器。由此,显示装置100不需要独立光源使得其可以减少体积和重量。而且,由于有机发光显示装置100的响应速度比LCD快1000倍,所以当OLED显示器显示图像时,可不保留余像。
参考图3(a)-(d),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100和模块罩200可通过粘合层350附接。粘合层350可包括两侧可用于粘合的双侧胶带。
粘合层350可具有独立的厚度。由此,外来物体或灰尘可被引入显示面板100和模块罩200之间。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如图3(a)所示,密封构件183可设置到粘合层350的至少一侧以用于侧密封。密封构件183可遮蔽粘合层350和显示面板100中每个的至少一侧。
在另一实例中,如图3(b)所示,框架187可被插入到粘合层50的至少一侧。框架187可与粘合层350的至少一侧接触并且其一端可弯曲成朝向显示面板100延伸。由此,框架187可遮蔽显示面板100的至少一侧。
在另一实例中,如图3(c)所示,中间壳架(cabinet)193可位于显示面板100和模块罩200之间,中间壳架193可引导显示面板100联接的位置。中间壳架193的凸缘193a可被插入在显示面板100与模块罩200之间。中间壳架193的本体部分可遮蔽显示面板100和模块罩200中每个的至少一侧。
中间壳架193的凸缘193a可与粘合层350间隔开。由此,由于粘合层350可不需全面地要位于显示面板100中,所以在制造显示装置时可减少一定量的粘合层350。
在另一实例中,如图3(d)所示,模块罩200的边缘部分可朝向显示面板100弯曲。由于模块罩200的边缘部分弯曲,所以粘合层350的至少一侧可对于外部被遮蔽。
在这种情况下,另一材料可包括在显示面板100与模块罩200之间。由此,显示装置的制造过程可被简化并且可以节省成本。而且,模块罩200的边缘可与粘合层350间隔开。由此,由于粘合层350不需要全面地位于整个显示面板100中,所以在制造显示装置时可以减少所需的粘合层350的量。
在下文描述的实施例中,粘合层350和位于该侧的结构将为了描述的目的而省略。粘合层350和位于该侧的结构也可应用于其它实施例。
参考图4(a)-(c),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可包括电连接至本体10的壳体500。
壳体500可遮蔽用于驱动显示装置的部件。例如,壳体500可遮蔽至少一个PCB。下文将描述至少一个PCB的详细的联接结构和联接方法。
壳体500可与本体10间隔开,而不是与其接触。即,壳体500可不位于显示屏显示的区域中。由此,用户可更关注显示屏。
例如,如图4(a)所示,壳体500可通过柔性扁平电缆(FFC)161连接至本体10。FFC161可包括多个信号连接引线插头和至少一个接地引线插头,以便将壳体500连接至本体10。FFC161相对于其它电缆价格低廉。
在另一实例中,如图4(b)所示,壳体500可通过单个圆形电缆163联接至本体10。即,连接至图3(b)中的几个FFC161的电信号可通过单个圆形电缆163连接。由于壳体500和本体10通过单个圆形电缆163而不是多个电缆连接,所以用户可感觉到显示器的外观整洁。
在另一实例中,如图4(c)所示,壳体500和本体10可无线地交换电信号。这里,用户可感觉到显示装置的外观相对于壳体50和本体10通过FFC161或圆形电缆163连接的情况更整洁。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本体10和壳体500可彼此间隔开。由此,用户可更关注显示屏并且显示装置可实现为具有更薄的本体10。
参考图5(a)-(b),至少一个PCB可位于壳体500内。PCB可彼此间隔开。
例如,所述至少一个PCB可以是主板109。主板109可提供使显示装置能够操作的接口。而且,主板109可检查并管理显示装置的部件的操作状态以保持部件处于最优状态。
在另一个实例中,至少一个PCB可以是电源107。电源107可将电力供应至显示装置。电源107可将AC频率变为DC频率。即,电源107可将低频率变为高频率以增大电效应。
在另一实例中,至少一个PCB可以是时间控制器板。时间控制器105可将输入信号传输至显示面板10。即,时间控制器板105可将用于控制源PCB的信号CLK、LOAD和SPi以及视频信号R、G和B传递至源PCB。而且,时间控制器板105可控制图像。时间控制器板105可通过FFC、圆形电缆和无线传输之中的任一种方法连接至源PCB。
如图5(a)所示,主板109可位于壳体500的中央部和右部且彼此间隔开,并且电源107可定位成在例如壳体500的在其右侧相对于壳体500中央部的较长轴线方向上面向主板109。
时间控制器板105可位于主板109和电源107的上表面上。由于时间控制器板105位于主板109和电源107的上表面上,所以可节省壳体500的内部空间。
虽然未示出,但TCON遮蔽件可附接至待安装时间控制器板105的位置,以便阻挡从电源107和主板109发出的电磁波。即,时间控制板105可联接至TCON遮蔽件而不是电源107和主板109。由此,电源107和主板109和时间控制器板105可以彼此不干扰。而且TCON遮蔽件可保护时间控制器板105免受冲击。
时间控制器板105可在壳体500的高度方向上与电源107和主板109重叠。由此,时间控制器板105可更容易地联接至电源107和主板109。
可替换地,如图5(b)所示,单个主板109可安装在壳体500内。即,主板109可位于壳体500的一侧上并且电源107可定位成在壳体500的较长轴线方向上面向主板109。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由于时间控制器板105位于电源107和主板109上方,所以可节省空间。由此,用户可感觉到随着总体尺寸减小而外观在美学上增强。
参考图6(a)-(b),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扬声器117可位于壳体500的前侧的相对端上。扬声器117可将声音输出并传递至用户。由此,将扬声器117位于壳体500的前侧上是更有效的。
如图6(a)所示,扬声器117可安装在壳体500的前侧上,使得扬声器117与安装在壳体500内的至少一个PCB间隔开。可替换地,如图6(b)所示,扬声器117可位于壳体500外侧且彼此间隔开。由于扬声器117位于壳体500外侧,所以用户可将扬声器117位于可易于传递声音的位置。扬声器117可位于显示装置的本体10的相对侧。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扬声器117可位于壳体500的前侧上或壳体500的相对侧上。由此,用户可更容易地接收显示装置的声音。
参考图7(a)-(e),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源PCB172和PCB罩400可以各种方式联接至显示装置。根据关于联接源PCB172和PCB罩400的位置,显示装置的后表面可以是平坦的或大致平坦的。
例如,如图7(a)所示,源PCB172和PCB罩400可位于显示面板100的未定位有模块罩200的后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定位有源PCB172的本体10的厚度可等于或近似于定位有模块罩200的本体10的厚度。由此,本体10的后表面可以是平坦的或大致平坦的。由此,本体可紧密地附接至目标附接表面从而进行联接。
在另一实例中,如图7(b)所示,源PCB172和PCB罩400可位于模块罩200的未定位有显示器板100的前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源PCB172和PCB罩400位于模块罩200的前表面上,所以本体10的后表面可以是平坦的。因此,本体10可以紧密地附接至目标附接表面从而进行联接。
在另一实例中,如图7(c)所示,源PCB172和PCB罩400可位于形成于模块罩200的后表面上的凹槽中。在这种情况下,PCB罩400的至少一部分可在模块罩200的后表面的方向上突出。因此,本体10的后表面可以不是完全平坦的。然而,由于源PCB172和PCB罩400位于凹槽内,所以突出部分非常小并且本体10可附接至目标附接表面而没有任何问题。这里,然而,在基于源PCB172和PCB400突出的程度而紧密地将本体10附接至目标附接表面中存在问题。
在另一实例中,如图7(d)所示,源PCB172和PCB罩400可位于模块罩200的后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源PCB172和PCB罩400可从模块罩200的后表面突出。因此,在将本体10联接至目标附接表面中存在问题。
在另一实例中,如图7(e)所示,源PCB172可位于模块罩200的后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未定位PCB罩400且源PCB172从本体10的后表面突出,所以本体可不直接联接至目标附接表面。
在图7(a)和(b)所示的本体10可直接附接至目标附接表面而不联接任何其它装置和结构。然而,(c)、(d)和(e)所示的本体10可需要联接任何其它的装置或结构。下文将描述任何其它装置和结构的联接。
通过改变模块罩200和显示面板100的结构,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可具有平坦的后表面或大致平坦的后表面。由此,可以实现薄且平坦的显示装置。
图8至1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本体与目标附接表面之间关系的视图。
参考图8,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本体10可联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或与目标附接表面分离。即,显示装置可处在本体10联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的第一状态以及本体10与目标附接表面700分离的第二状态。
在第一状态中,本体10的整个后表面可具有相同的宽度。即,为了将本体10的后表面紧密地附接和联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PCB罩400在厚度方向上的宽度(LCW)可等于或小于模块罩200在厚度方向上的宽度(MCW)。由此,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可紧密地附接和联接而不被PCB罩干扰。
PCB罩400在厚度方向上的宽度LCW可大于源PCB172在厚度方向上的宽度SPW以及PCB罩400在厚度方向上的厚度PCW。由此,源PCB172可在PCB罩400内于PCB罩400间隔开,在它们之间具有空间。由此,源PCB172可不被PCB罩400干扰。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由于本体10的后表面不突出而是平坦的,所以它可以紧密地附接并联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由此,用户可以更关注于显示屏。
参考图10,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本体10的PCB罩400可向后突出。详细地,本体10的后表面可从模块罩200突出PCB罩400的厚度PCW。由此,为了将本体10紧密地附接和联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可能需要另一种材料或结构。
目标附接表面700可包括第四联接部146。第四联接部146可从目标附接表面700的前表面突出。第四联接部146朝向目标附接表面700前侧的厚度MGW可以等于或大于PCB罩400的厚度。由此,本体10可通过第四联接部146联接,而不是直接附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PCB罩400可以不与目标附接表面700接触,并且模块罩200可与包括在目标附接表面700中的第四联接部146接触。即,本体10可以平行地联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下面将描述联接部的细节。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第四联接部146的厚度MGW可以等于或大于PCB罩的厚度LCW。由此,PCB罩400可不与目标附接表面700接触,并由此,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可平行地彼此联接。
参考图10,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目标附接表面700可包括支架20。支架20可位于目标附接表面700的前表面上。在第一状态中,支架20可位于不与PCB罩400对应的部分中。即,在第一状态中,PCB罩400可不与支架20接触。支架20的厚度PW可等于或大于PCB罩400的厚度LCW。在这种情况下,由于PCB罩400可不与目标附接表面700接触,所以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可平行地彼此联接。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支架20的厚度PW可等于或大于PCB罩400的厚度LCW。由此,PCB罩400不与目标附接表面700接触,并由此,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可平行地彼此联接。
参考图11(a)-(c),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以及在如图10的(a)所示的本体10的后表面是平坦的情况下,即使本体10的后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突出,本体10也可通过其他结构平行地联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由此,用户可以更关注于显示屏。而且,与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倾斜地联接相比,本体10紧密地附接和联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并由此,联接力可以更强。
在下面描述的实施例中,为了描述的目的,示出了本体10的后表面是平坦的,但显然,即使在本体10的后表面突出时,也可使用上述其它结构应用本公开。
图12(a)-(b)至35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各个实例。
参考图12(a)-(b),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本体10可包括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二联接部144,并且目标附接表面700可包括第三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在第一状态中,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14可彼此联接,并且在第一状态中,第二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4可彼此联接。
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14可定位成与第二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间隔开。例如,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14可位于本体10的后表面的上部中,并且第二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位于本体10的后表面的下部中。
第一联接部到第四联接部112、114、144和146的特征可应用于下面描述的其它实施例。
第一联接部112可包括第一钩,并且第二联接部114可包括第二钩。第一钩可从本体10向后突出,并且第二钩可从目标附接表面700向前突出。在第一状态中,第一钩和第二钩可彼此接合。
第一钩可包括从本体10向后突出的第一突出部以及连接至第一突出部且在垂直于第一突出部的方向上突出的第二突出部。第二钩可包括从目标附接表面700向前突出的第三突出部以及连接至第三突出部且在垂直于第三突出部的方向上突出的第四突出部。第二突出部和第四突出部可在相反的方向上突出。
第三联接部144可以是平坦的,而不是从本体10突出。第三联接部144可包括与模块罩相同的材料。第四联接部146可从目标附接表面700向前突出。第四联接部146可包括磁性材料。由于第三联接部144包括金属,所以在第一状态中该第三联接部可以联接至第四联接部146。
在第一状态中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14联接的宽度SD可以等于在第一状态中第二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联接的宽度。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联接的宽度可以等于第四联接部146的宽度MGW。由于联接部联接的宽度相等,所以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可以平行地彼此联接。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二联接部114可通过钩联接,并且第三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通过磁力联接。在这种情况下,与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仅通过磁力联接的情况相比,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可以不容易分离。而且,由于本体10的位置由第一钩和第二钩引导,所以本体10可以精确地联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的期望位置。
参考图13(a)-(b),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二联接部114可在本体10的较长轴线的方向上被分开。即,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二联接部114可包括多个钩。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与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二联接部114一体地构造的情况相比,本体10可被引导至目标附接表面的更精确的位置。
参考图14(a)-(b),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第三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具有各种形状。
例如,如图14(a)所示,第三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位于除了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二联接部114以外的大多数区域中。详细地,第四联接部146可从定位有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二联接部114的区域正下方联接整个本体10。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四磁联接部146的面积较大,所以与该面积较小的情况相比,联接力可以更强。由此,本体10可以不容易与目标附接表面700分开。
在另一实例中,如图14(b)所示,第三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在本体10的较短轴线方向上被分成多个联接部。详细地,一个第四联接部146可以位于本体10的后表面的下部,并且另一个第四联接部146可位于本体10的后表面的中央部。在这种情况下,第四磁联接部146可在几个部分中联接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由此,与本体10通过单个第四联接部146联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相比,本体10可不容易与目标附接表面700分离。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由于第三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具有各种形状,所以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可以更牢固地联接。
参考图15(a)-(b),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第三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可具有各种形状。
如图15(a)所示,第三联接部144可以不从本体10向后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突出的第四联接部146的宽度(MGW)可以是第三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联接的宽度。
可替换地,如图15(b)所示,第三联接部144可从本体10向后突出。第三联接部144可包括磁性材料并且可具有与第四联接部146的材料相反的极性。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第三联接部144可由与模块罩相同的金属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突出的第三联接部144的宽度TMGW2和突出的第四联接部146的宽度TMGW1的总和可以是第三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联接的宽度。
在第三联接部144包括的材料假设与第四联接部的材料极性相反的情况下,与金属的情况相比,本体10与目标附接表面700之间的联接力可以增强。由此,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可以不容易分开。
参考图16(a)-(b),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所有的第一至第四联接部112、114、144和146可包括钩。
例如,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可以包括第一钩,并且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以包括第二钩。由此,所有的第一至第四联接部112、114、144和146可由钩接合。
在这种情况下,本体10的后表面的上部和下部的联接位置可由第一钩和第二钩引导。由此,用户可将本体190联接至期望位置,并且可容易地分开或联接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
参考图17(a)-(b),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可包括第一中间联接部117a至117c和第二中间联接部119a至119c,以及第一至第四联接部112、114、144和146。
第一中间联接部117a至117c和第二中间联接部119a至119c可位于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二联接部114与第三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之间。第一中间联接部117a至117c可从第一联接部112以预定间隔按顺序地向下定位。而且,第二中间联接部119a至119c可从第二联接部114以预定间隔按顺序地向下定位。在第一至第四联接部112、114、144和146处在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第一中间联接部112和第二中间联接部114可将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联接在一起。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可以通过多个联接部联接。由此,与设置有较少量联接部的情况相比,本体10的联接位置可被更精确地引导并且本体10可不容易与目标附接表面700分开。
参考图18(a)-(b),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第一联接部112可以各种方式附接至本体10。
例如,如图18(a)所示,第一联接部112的一个表面可以附接至模块罩200的后表面。第一联接部112可使用双侧胶带、粘合剂和螺钉中的任一种联接至模块罩200。第一联接部112可具有与模块罩200相同或相似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模块罩200的后表面可形成为平坦的且联接至第一联接部112。由此,制造过程可以简化并且可以节省成本。
可替换地,如图18(b)所示,第一联接部112可与模块罩200一体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突出部可从模块罩200直接突出。由于模块罩200和第一联接部112一体形成,所以第一联接部112可不与模块罩200分开并且模块罩200的刚度可以增强。
在附图中,仅示出了第一联接部112,但是第三联接部114也可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联接至本体10。
参考图19(a)-(b),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所有的第一至第四联接部112、114、144和146可包括磁性材料。
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二联接部114可具有钩形状并包括磁性材料。第三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从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突出并且可包括磁性材料。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第一联接部和第二联接部以及第三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包括磁性材料。由此,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可以更容易地联接,并且待联接本体10的位置可被更精确地引导。
参考图20(a)-(b),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第一至第四联接部112、114、144和146可不包括钩。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可不突出并且可具有平坦形状。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可包括与模块罩相同的金属。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从目标附接表面700向前突出。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包括磁性材料。由于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包括金属,所以在第一状态中,它们可分别联接至第二磁联接部114和第四磁联接部146。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可以仅通过磁性联接。由此,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可以更容易分开和联接。
参考图21(a)-(b),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第一至第四联接部112、114、144和146可被分成多个部分。第一至第四联接部112、114、144和146可以包括第一至第四一侧联接部112a、114a、144a和146a以及第一至第四另一侧联接部112b、114b、144b和146b。
第二一侧联接部114a和第二另一侧联接部114b可从目标附接表面700突出并具有圆形形状。第二一侧联接部114a和第二另一侧联接部114b可包括磁性材料。第二一侧联接部114a可位于目标附接表面700的上部的一侧上,并且第二另一侧联接部114b可位于基于本体的作为中央轴线的较长轴线而面向第二一侧联接部114a的部分中。即,在第一状态中,第二一侧联接部114a和第二另一侧联接部114b可位于本体10的上部的左侧和右侧上。
第四一侧联接部146a和第四另一侧联接部146b可从目标附接表面700突出并具有圆形形状。第四一侧联接部146a和第四另一侧联接部146b可包括磁性材料。第四一侧联接部146a可位于目标附接表面700的下部的一侧上,并且第四另一侧联接部146b可以位于基于本体10的作为中央轴线的较长轴线的面向第四一侧联接部146a的部分中。即,在第一状态中,第四一侧联接部146a和第四另一侧联接部146b可位于本体10的上部的左侧和右侧上。
第一一侧联接部112a和第一另一侧联接部112b以及第三一侧联接部144a和第三另一侧联接部144b可不从本体10突出并且可以是平坦的。第一一侧联接部112a和第一另一侧联接部112b以及第三一侧联接部144a和第三另一侧联接部144b可包括与模块罩相同的材料。由于第一一侧联接部112a和第一另一侧联接部112b以及第三一侧联接部144a和第三另一侧联接部144b包括金属,所以在第一状态中,它们可以联接至第二一侧磁联接部114a和第二另一侧磁联接部114b以及第四一侧磁联接部146a和第四另一侧磁联接部146b。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第一至第四联接部112、114、144和146可被分成多个部分。由此,本体10可联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的精确位置。
参考图22(a)-(b),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可凹入到本体10的内部中。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可通过形成模块罩200的一部分而形成。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从目标附接表面700向前突出。第二突出联接部114和第四突出联接部146的宽度可以等于或小于第一凹入联接部112和第三凹入联接部144的宽度。由此,当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联接时,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被分别插入到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中。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可凹入至模块罩200的内部。由此,模块罩200的刚度可以增强,并且由于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被插入并通过磁性联接,所以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可以不容易分开。
参考图23(a)-(b),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磁性材料可被插入到本体10的其中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凹入到本体10内部的部分中。凹入到本体10内部的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的宽度可以等于或大于所插入的磁性材料的宽度。由此,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可不从模块罩200向后突出。
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以从目标附接表面700向前突出。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以包括磁性材料。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以具有与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相反的极性。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是否定位有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的部分都凹入至模块罩200的内部,从而增强了模块罩200的刚度,并且由于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以及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具有相反的极性,所以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可以更牢固地彼此联接。
参考图24(a)-(b),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磁性材料可以插入到本体10或目标附接表面700的凹入有第一至第四联接部112、114、144和146的部分中。凹入到本体10内部的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的宽度可以等于或大于所插入的磁性材料的宽度。而且,凹入到目标附接表面700内部的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的宽度可以等于或大于所插入的磁性材料的宽度。由此,第一至第四联接部112、114、144和146可以不从模块罩200或目标附接表面700向后突出。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由于定位有第一至第四联接部112、114、144和146的部分被凹入到模块罩200的内部,所以模块罩200的刚度增强,并且由于第一至第四联接部112、114、144和146不向外突出,所以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可以紧密地附接并联接至彼此。
参考图25(a)-(b),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以被凹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的内部。
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可包括从模块罩200向后突出的第一钩。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被凹入成配合第一钩的形状,使得第一钩可被插入其中。
第一钩可包括从本体10向后突出的第一突出部以及连接至第一突出部且在垂直于第一突出部的方向上突出的第二突出部。在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中,其下表面的插入有第二突出部的部分被凹入得更深以配合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的形状。而且,第二突出部的长度PD1可以等于或小于凹部入口的长度PD2,这样使得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可被插入到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中。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由于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被凹入目标附接表面700的内部,所以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可以紧密地附接并联接至彼此。而且,由于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包括第一钩,所以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可以彼此容易地分开或者容易地彼此联接。
参考图26(a)-(b),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可被凹入到模块罩200的内部。
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以包括从目标附接表面700向前突出的第二钩。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可以被凹入成配合第二钩的形状,这样使得第二钩可以被插入其中。
第二钩可以包括从目标附接表面700向前突出的第三突出部以及连接至第三突出部且在垂直于第三突出部的方向上突出的第四突出部。在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中,其上表面的插入有第四突出部的部分被凹入得更深以配合第三突出部和第四突出部的形状。而且,第四突出部的长度WD1可以等于或小于凹部入口的长度WD2,这样使得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被插入到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中。
由于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被凹入至模块罩200的内部,所以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可紧密地附接和联接至彼此。而且,由于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包括第二钩,所以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可容易地彼此分开或彼此联接。
参考图27(a)-(c),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第二联接部114可以各种方式附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
例如,如图27(a)所示,第二联接部114的一个表面可以附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的前表面。第二联接部114可以使用双侧胶带、粘合剂和螺钉中的任一种联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第二联接部114可具有与目标附接表面700相同或类似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联接部114可以在不接触目标附接表面700的情况下进行附接。由此,节约了成本。
可替换地,如图27(b)所示,第二联接部114可与目标附接表面700一体地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突出部可从目标附接表面700直接突出。由于第二联接部114与目标附接表面700一体地形成,所以第二联接部114可不与目标附接表面700分开。
可替换地,如图27(c)所示,第二联接部114可包括磁性材料。在这种情况下,本体10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可以容易地联接,并且与本体100联接的位置可被更精确地引导。
在附图中,仅示出了第二联接部114,但第四联接部146也可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联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
参考图28(a)-(c),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按钮542可位于显示装置的一侧。按钮542可以是按压按钮或触摸按钮。当由用户施加第一操作时,按钮542可从第一状态改变至第二状态。例如,第一操作可以是用户的触摸或按压操作。
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二联接部144可包括电磁体。即,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可包括当电流流动时具有磁性且当电流切断时消磁的材料。当由用户施加第一操作时,按钮542可使在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中流动的电流切断。因此,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被消磁并且与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分开。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可包括电磁体。由此,仅通过按钮542的操作就能容易地将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
参考图29(a)-(c),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第一联接部112可包括第一钩并且第三联接部144可包括电磁体。
第一联接部112可被插入到凹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内部中的第二联接部114中从而联接到第二联接部114,并且第三联接部144可联接至第四联接部146,其中,电磁材料被插入到凹入目标附接表面700内部的部分中。
当用户将第一操作施加至按钮542时,在第三联接部144中流动的电流可被切断。因此,第三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以彼此分开。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二联接部114仍可彼此联接。由此,为了从第一状态变到第二状态,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二联接部114可分开。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仅第三联接部144可包括电磁体。由此,当用户按压按钮542时,本体10可不与目标附接表面799分开。而且,由于第一联接部112形成为钩,本体可容易地被引导到与本体10联接的位置。
参考图30(a)-(b),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包括轨道,并且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包括导轨。
轨道可从本体10向后突出,并且导轨可被凹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的内部。轨道的截面结构可与导轨的截面结构相同,并由此,在联接之后,本体10可不与目标附接表面700容易地分开。而且,在联接之后,本体10可以不被摇动。
与前述的钩不同,轨道可延伸至本体10的侧表面。轨道可与本体10一体地形成或者可与本体10分开形成并附接至本体10。导轨也可延伸至目标附接表面700的侧表面。由此,当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时,轨道和导轨可在侧表面上可滑动地联接。即,轨道和导轨可允许本体10移动至目标附接表面700的侧表面并横向地插入。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轨道可用于滑动地联接至导轨。由此,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可更牢固地联接。
参考图31(a)-(b),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可在本体10的较长轴线方向上被分成多个部分。即,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可包括多个轨道。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被凹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的内部。每个轨道均可包括从本体10向后突出的第一突出部以及连接至第一突出部且在垂直于第一突出部的方向上突出的第二突出部。
目标附接表面700的凹部的入口的宽度的至少一部分可与其它部分不同。例如,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的插入轨道的部分的宽度RD2可等于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的第一突出部的宽度TD2,这样使得轨道可不与导轨分开。相反,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的不插入轨道的宽度RD1可以等于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的第二突出部的宽度TD1,这样使得轨道可容易地联接至导轨。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的凹部的入口的宽度的至少一部分可与其它部分不同。由此,本体10可仅移动至不插入轨道的部分,从而可滑动地联接,而非必须移动至目标附接表面700的侧表面。
参考图32(a)-(b),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第一联接部112可从本体10向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联接部114可从目标附接表面700向前突出。第二联接部114的突出部分可被向上凹入从而联接至第一联接部112。由此,第一联接部112的突出方向可与第二联接部114的突出方向垂直。第一联接部112的突出的截面结构可与第二联接部114的凹入截面结构相同。
第三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被构造成使得磁性材料插入到凹入本体10或目标附接表面700的内部的部分中。凹入本体10或目标附接表面700的内部的第三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的宽度可以等于或大于所插入的磁性材料的宽度。由此,第三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不从模块罩200向后突出。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在第一状态中,第二联接部114可位于本体10的上侧。因此,用户可以感觉到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的阶梯较小。而且由于本体10可滑动地联接而不在目标附接表面700上形成凹部,所以可以节约成本。
参考图33(a)-(b),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第一联接部112从本体10向上突出,并且第三联接部144可以从本体10向下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从目标附接表面700向前突出。因此,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的突出方向可以垂直于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的突出方向。第二联接部114的突出部分可被向上凹入从而联接至第一联接部112。而且,第四联接部146的突出部分可被向下凹入从而联接至第三联接部144。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的突出截面结构与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的凹入截面结构可以是相同的。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当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安装在目标附接表面700上时,本体10可与目标附接表面700自由分开或联接。由此,用户可将本体自由地紧密附接和联接在所需区域中。而且,在第一状态中,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位于本体10的上侧和下侧。由此,用户可感觉到本体1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的阶梯较小。
参考图34(a)-(b)和35(a)-(b),第一联接部112可从本体10向上突出,并且第三联接部144可从本体10向下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从目标附接表面700向前突出。第二联接部114的突出部分可被向上凹入从而联接至第一联接部112。而且第四联接部146的突出部分可被向下凹入从而联接至第三联接部144。
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的突出截面结构与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的凹入截面结构可不同。即,在第一状态中,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可不与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接合。由此,即使在第一状态中,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也可允许在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内保留空间。
如图35(a)所示,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中的至少一个联接部首先插入并联接,并且另一个联接部可随后插入并联接。由于在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内存在供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移动的空间,所以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可按顺序联接至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因此,用户可容易地将本体10联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
可替换地,如图35(b)所示,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可滑动地联接至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本体10可移动至目标附接表面700的侧面,并且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可被插入到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中。即,本体10可滑动地联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三联接部144可根据顺序联接方法和可滑动联接方法中的一种方法联接至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由此,用户可选择期望的方法并将它们自由地分开或联接。
图36至46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各种实例的视图。
参考图36,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本体10可联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的支架20。
支架20可位于目标附接表面700的前表面上,并且在第一状态中可直接联接至本体10。详细地,在第一状态中,支架20可与模块罩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接触。支架20可通过至少一个螺钉联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当本体10通过支架20联接时,在目标附接表面700上无需形成凹部或安装突出部,并由此,本体10可方便地分开或联接并且可降低成本。而且,由于支架20较薄,所以用户可识别出本体10紧密地联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
参考图37,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支架20可包括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联接孔451、PCB孔423、PCB凹槽448以及螺纹凹口377。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与前述实施例的第二联接部114和第四联接部146相同或类似。
联接孔451可位于第二联接部114的上部中。联接孔451可穿透支架20并且第一联接部可插入通过联接孔451。由此,在第一状态中,联接孔451可位于与第一联接部对应的区域中。
PCB孔423可位于第四联接部146的下部的两侧上。PCB孔423可穿透支架20并容纳源PCB。由此,在第一状态中,PCB孔423可位于与源PCB对应的部分中。PCB孔423可容纳位于本体的下部的两侧上的源PCB。PCB孔423可防止源PCB与目标附接表面接触。
PCB凹槽448可位于第四联接部146下方的中央部中。PCB凹槽448可具有在其下部具有与PCB孔423不同的孔的结构。即,PCB凹槽448可不由支架20包围。PCB凹槽448可容纳源PCB。由此,在第一状态中,PCB凹槽448可位于与源PCB对应的部分中。PCB凹槽448可容纳位于本体的下部的中央部中的源PCB。PCB凹槽448可防止源PCB与目标附接表面接触。
螺纹凹口377可位于两个边缘的中央部和支架20的顶点。螺纹凹口377可通过支架20联接支架20和目标附接表面700。支架20可使用至少一个螺钉通过螺纹凹口联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支架20可使用双侧胶带联接至目标附接表面700。在这种情况下,未定位有螺纹凹口377。
参考图38(a)-(b),凸部368可位于除了支架20的下边缘之外的三个边缘上。在第一状态中,凸部368可朝向本体10突出。
凸部368在朝向本体的方向上的宽度SW1可等于或小于第二联接部114在朝向本体的方向上的宽度SW2。由此,当第二联接部114和第一联接部联接时,本体可不与凸部368接触。如果本体与凸部368接触,则难于使第一联接部和第二联接部114联接。
在薄的支架20中凸部368可形成为具有不同的厚度。由此,支架20的刚度可以增强。而且,在第一状态中,凸部368可支撑本体10的后表面。由此,凸部368可防止本体10容易破裂。
参考图39(a)-(d),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支架20的凸部368可以各种结构位于支架20上。
例如,如图39(a)所示,位于支架20上方的凸部368可被分成多个部分。在另一实例中,如图39(b)所示,位于支架20的两侧上的凸部368可被分成多个部分。在另一实例中,如图39(c)所示,位于支架20上方以两侧的凸部368可被分成多个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与凸部368一体地连接的情况相比,支架20可被进一步弯曲。由此,支架20的刚度可进一步增强。在支架20的要求高刚度的部分中的凸部368可被分成多个部分以增强期望部分的刚度。
在另一实例中,如图39(d)所示,位于所有侧上的凸部368可彼此连接。由此,支架20的制造过程可被简化,并且可节约成本。
参考图40(a)-(b),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支架20还可包括散热片715。该散热片715可在支架20的基于联接孔451作为轴线的较短轴线方向上延伸。至少一些散热片715可位于第四联接部146上。散热片715的一端可位于第二联接部146的上部中,并且其另一端可位于PCB孔423或PCB凹槽448的上部中。
散热片715包括的材料的导热性可大于支架20的材料的导热性。由此,散热片715的可为传输来自源PCB的从PCB孔423或PCB凹槽发出的热的路径。如图40(b)所示,来自源PCB的从PCB孔423或PCB凹槽448发出的热可通过散热片715被释放到联接孔451。
散热片715可不位于电线(将在下文中描述)在PCB孔423或PCB凹槽448的上部与第四联接部146之间所定位的部分中。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源PCB或电线的热可通过散热片715被释放到联接孔451。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散热片715可位于支架20的至少一部分中。由此,引导至支架20内部的热可被控制为通过散热片715释放到联接孔451。
参考图41(a)-(c),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支架20的散热片715可以各种方式定位。
例如,如图41(a)所示,在多个散热片715之中,位于支架20的中央部中的散热片715可连接至位于支架20的边缘中的散热片715。即,延伸至PCB凹槽448上侧的散热片715可连接到延伸至PCB孔423的上侧的散热片715。在另一实例中,如图41(b)所示,在多个散热片715之中,位于支架20的边缘上的散热片715可连接至位于支架20的中央部中的散热片715。即,延伸至PCB孔423的上侧的散热片715可连接到延伸至PCB凹槽448的上侧的散热片715。
在前述实施例中,由于每个部分的散热片715都不向上延伸且连接至其它部分,所以第四联接部146可通过磁性在不被干扰的情况下联接至本体。例如,在图41(a)的所示的实施例中,第四联接部146的中央部可更牢固地联接至本体,并且在图41(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四联接部146的两侧可更牢固地联接至本体。
在另一实例中,如图41(c)所示,散热片715可彼此连接。详细地,散热片715可连接至定位于其两侧的其它散热片715。在这种情况下,散热片715的用于传输热的面积可增加。而且,在热集中于散热片715上的情况下,热可传输至另一部分的散热片715。由此,引至支架20内部的热可通过联接孔451容易地消散。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可自由调节散热片715的布置。由此,可通过测量引至支架20内部的热的分布而将散热片715布置在适当位置中。
参考图42(a)-(b),在根据本公开的实例的显示装置中,支架20还可包括FFC161。FFC161可位于第四联接部146与PCB凹槽448或PCB孔之间。PCB连接器512可位于FFC161的一端,并且壳体连接器523可位于FFC161的另一端。FFC161可传输被传输至源PCB 172或从源PCB接收的电信号。
在第一状态中,PCB连接器512可连接至位于中央部中的源PCB172。即,PCB连接器512可位于PCB凹槽448的中央部的上侧。电线可通过双侧胶带附接至支架20从而连接至侧边缘。
壳体连接器523可位于支架20的侧边缘上。壳体连接器523可将从源PCB172传输的信号传输至外部。壳体连接器523可连接多个FFC161。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FFC161可附接至支架20并连接至侧边缘。由此,FFC161不可容易被注意到,并由此,用户可更关注于显示屏。而且,由于壳体连接器523连接FFC161,所以当其连接至壳体时,外观变得更整齐。
参考图43(a)-(b),为了在支架20上方联接至第二联接部114,第一联接部112可包括凹入到本体10的内侧的孔。在第一状态中,第一联接部112可在与第二联接部114对应的区域中穿透模块罩200。
第三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为磁性材料插入到本体10或支架20内的凹部中的形式。由此,第三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为平坦的,而不从本体10和支架20突出。而且,第三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在本体10的较短轴线上被分成多个部分。详细地址,第三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中的一个联接部可位于本体10和支架20的后表面的下部中,并且另一个联接部可位于本体10和支架20的后表面的中央部中。由此,与本体10和支架20通过单个第三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联接的情况相比,本体10和支架20可不容易分开。
第一联接部112的孔可被第二联接部114的钩捕获。即,如图42(a)所示,在第一状态中,第一联接部112的凹口的上表面可被第二联接部的钩捕获。由于第一联接部112应该位于与第二联接部114对应的部分中,所以第一联接部112可被分成多个部分。
由于在第一状态中第二联接部144插入到第一联接部112的内部,所以本体10可更紧密地附接和联接至支架20。而且,由于第一联接部112简单地位于第二联接部144上,所以本体10和支架20可更容易地分开。
参考图44(a)-(e),如图44(a)所示,第一联接部112可以是向内凹入一部分厚度的凹口而不是穿透模块罩200的孔。由此,在定位有第一联接部112的部分中,显示面板100可由模块罩200保护。
而且,在第二联接部114联接至第一联接部时施加至显示面板100的冲击可减少。
如图44(b)所示,本体10的第三联接部144不从本体10突出,并且可包括与模块罩200相同的材料。由此,在第二状态中,模块罩200的后表面的外观可更整洁。
如图44(c)所示,第三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位于除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二联接部114以外的大多数区域中。详细地,第三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从定位有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二联接部114的区域正下方的部分联接整个本体10。第三联接部144和第四联接部146可包括具有相反磁性的材料。相反,在图44(d)中,第三联接部144可具有与模块罩200相同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四联接部146的尺寸较大,所以第三联接部144可牢固地联接,即使其不是磁性材料。
参考图44(e),第一联接部112的孔的宽度的内侧和外侧可不同。详细地,第一联接部112的内侧的宽度可小于第一联接部112的外侧的宽度。由此,第二联接部114可通过钩与第一联接部112的具有变化宽度的部分接合。
由此,第一联接部112和第二联接部114可不容易分开。而且,由于存在第一联接部112与第二联接部114接合的部分,所以联接位置可以被更容易地引导。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第一联接部112可被构造为凹口或孔,而不是钩。由此,本体10可更紧密地附接和联接至支架20。而且,由于第二联接部仅需要被插入到第一联接部112,所以与构造有钩的情况相比,本体10和支架20可更容易地联接。
参考图45(a)-(b),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圆形电缆163可连接至壳体连接器523的一侧。圆形电缆163的一端可连接至壳体连接器523,且其另一端可连接至壳体500。由此,圆形电缆163可允许在源PCB与壳体500内的时间控制器之间交换电信号。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由于圆形电缆163连接至支架20的一侧,所以其不容易被注意到。而且,由于圆形电缆163连接至壳体500和支架20,所以作为单个线缆,使外观可以更整洁。
参考图46(a)-(b),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还可包括穿透目标附接表面700内部的电线816。在这种情况下,FFC161可连接至与电线816联接的部分,而不是连接至支架20的边缘。定位有壳体连接器523的部分可穿透支架20从而连接至电线816。
电线816可插入到目标附接表面700的穿透部分中。电线816的一侧可连接至壳体连接器523,并且其另一侧可连接至圆形电缆163。由于电线816位于目标附接表面700内,其可以不被用户注意到。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可以看到犹如壳体500和支架20未使用插入在目标附接表面700内的电线816直接连接。由此,用户可感觉到外观更整洁且可更关注于显示屏。
虽然已经参考多个所示的实施例描述了这些实施例,但应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想到的多种其他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公开的原理的范围内。更具体地,在本公开、附图和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主题组合布置的部件和/或布置中各种变化和修改也是可能的。除了部件和布置的变化和修改以外,可替换的用途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也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20)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包括显示面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后侧上的模块罩、形成在所述模块罩的第一位置中的第一联接部以及形成在与所述第一位置间隔开的第二位置中的第二联接部;以及
目标附接表面,所述目标附接表面被放置于所述目标附接表面与所述本体联接的第一状态以及所述目标附接表面与所述本体分开的第二状态中,并且所述目标附接表面包括第三联接部和第四联接部,所述第三联接部和所述第四联接部被定位成在所述第一状态中面向所述第一联接部和所述第二联接部,
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中,所述第一联接部和所述第三联接部联接并且所述第二联接部和所述第四联接部联接,并且所述本体和所述目标附接表面彼此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状态中,所述第一联接部和所述第三联接部联接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联接部和所述第四联接部联接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联接部至所述第四联接部中的至少一个联接部在较长轴线方向上被分成多个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联接部包括从所述本体向后突出的第一钩,
所述第三联接部从所述目标附接表面向前突出,并且包括在所述第一状态中与所述第一钩接合的第二钩,并且
所述第四联接部从所述目标附接表面向前突出并且包括磁性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钩与所述模块罩一体地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钩和所述第二钩包括磁性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钩包括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从所述本体向后突出,所述第二突出部连接至所述第一突出部并且在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垂直的方向上突出,
所述第二钩包括第三突出部和第四突出部,所述第三突出部从所述目标附接表面向前突出,所述第四突出部连接至所述第三突出部并且在与所述第三突出部垂直的方向上突出,并且
所述第二突出部的突出方向和所述第四突出部的突出方向是相反的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联接部和所述第二联接部包括从所述本体向后突出的第一钩,并且
所述第三联接部和所述第四联接部包括从所述目标附接表面向前突出并且在所述第一状态中与所述第一钩接合的第二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联接部和所述第二联接部包括凹入所述模块罩的内侧的第一凹部,
所述第三联接部和所述第四联接部从所述目标附接表面向后突出并且包括磁性材料,并且
在所述第一状态中,所述第三联接部和所述第四联接部被插入到所述第一凹部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联接部和所述第二联接部中,磁性材料被插入到凹入所述模块罩的内侧的第一凹部中,并且
在所述第三联接部和所述第四联接部中,磁性材料被插入到凹入所述目标附接表面的内侧的第二凹部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联接部和所述第二联接部中,磁性材料被插入到凹入至所述模块罩的内侧的第一凹部中,并且
所述第三联接部和所述第四联接部从所述目标附接表面向后突出并且包括磁性材料。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联接部和所述第二联接部包括从所述本体朝向所述目标附接表面突出的第一钩,
所述第三联接部和所述第四联接部包括凹入所述目标附接表面的内部的第二凹部,并且
在所述第一状态中,所述第一钩被插入到所述第二凹部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钩包括从所述本体向后突出的第一突出部以及连接至所述第一突出部并且在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垂直的方向上突出的第二突出部,并且
所述第二凹部的入口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高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器头部包括在其一侧上的按钮,并且
当第一操作被施加到所述按钮时,所述第一状态被切换到所述第二状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联接部和所述第二联接部中的至少一个联接部包括电磁体,并且
当所述第一操作被施加到所述按钮时,流动到所述第一联接部和所述第二联接部中至少一个联接部的电流被切断。
16.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包括显示面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后侧上的模块罩以及形成在所述模块罩的后侧上的前联接部;以及
目标附接表面,所述目标附接表面被放置于所述目标附接表面与所述本体联接的第一状态和所述目标附接表面与所述本体分开的第二状态中的任一个状态中,并且所述目标附接表面包括后联接部,所述后联接部在其至少一部分中与所述模块罩的后侧接触并且被定位成面向所述前联接部,
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中,所述本体和所述目标附接表面彼此平行。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前联接部包括形成在所述模块罩的第一位置中的第一联接部以及形成在与所述第一位置间隔开的第二位置中的第二联接部,并且所述后联接部包括第三联接部和第四联接部,在所述第一状态中,所述第三联接部和所述第四联接部被定位成面向所述第一联接部和所述第二联接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状态中,所述第一联接部和所述第三联接部联接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联接部和所述第四联接部联接的宽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联接部包括从所述本体向后突出的第一钩,
所述第三联接部从所述目标附接表面向前突出,并且包括在所述第一状态中与所述第一钩接合的第二钩,并且
所述第四联接部从所述目标附接表面向前突出,并且包括磁性材料。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前联接部和所述后联接部中的至少一个联接部在较长轴线方向上被分成多个部分。
CN201610890921.9A 2015-10-12 2016-10-12 显示装置 Active CN1069978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50142073A KR102406912B1 (ko) 2015-10-12 2015-10-12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015-0142073 2015-10-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97891A true CN106997891A (zh) 2017-08-01
CN106997891B CN106997891B (zh) 2021-02-05

Family

ID=57391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90921.9A Active CN106997891B (zh) 2015-10-12 2016-10-12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877403B2 (zh)
EP (1) EP3157020B1 (zh)
KR (1) KR102406912B1 (zh)
CN (1) CN1069978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35536B1 (ko) 2017-11-30 2022-08-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CN111911752B (zh) * 2020-06-23 2022-05-24 上海晶格尚实标识有限公司 一种led双面显示屏
US11172585B1 (en) * 2021-05-03 2021-11-09 New Frontier Technologies LLC Magnetic operator interface assembly
TWM632277U (zh) * 2022-05-20 2022-09-21 振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功能顯示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42308B2 (en) * 2006-09-09 2011-10-25 Williams-Sonoma, Inc. Wall panel system
CN102956155A (zh) * 2011-08-18 2013-03-0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US20130321715A1 (en) * 2011-02-17 2013-12-05 Millson Custom Solutions Inc. Mounting apparatus for an audio/video system and rel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53192B1 (ko) * 2013-01-17 2019-12-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42308B2 (en) * 2006-09-09 2011-10-25 Williams-Sonoma, Inc. Wall panel system
US20130321715A1 (en) * 2011-02-17 2013-12-05 Millson Custom Solutions Inc. Mounting apparatus for an audio/video system and rel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CN102956155A (zh) * 2011-08-18 2013-03-0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105297A1 (en) 2017-04-13
CN106997891B (zh) 2021-02-05
KR20170042893A (ko) 2017-04-20
EP3157020A1 (en) 2017-04-19
EP3157020B1 (en) 2023-11-22
KR102406912B1 (ko) 2022-06-10
US9877403B2 (en) 2018-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71630B2 (en) Display device
US876714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180027672A1 (en) Control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6997891A (zh) 显示装置
US11038295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180283676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190339561A1 (en) Display device with simplified appearance structure and improved coupling arrangement
US9749724B2 (en) Speaker modul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peaker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electronic device
KR20060064026A (ko) 평면형 화상 표시 장치
EP3255624B1 (en) Display device
CN104254205B (zh) 电路板以及具有该电路板的照明装置
US9713272B2 (en) Display device
JP201019143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20180024588A1 (en) Sound system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it
CN107710062B (zh) 连接印刷电路板的结构和具有所述结构的显示设备
CN203455789U (zh) 触摸屏框架前壳及触摸屏
KR102571670B1 (ko) 유기발광소자를 갖는 선반을 구비하는 조명장치
KR20170062937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70042895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230320002A1 (en) Display device
KR20170084470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545117B1 (ko) 광원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과 액정 표시 장치
KR20240055781A (ko)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KR20170103457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