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989473B - 新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新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89473B
CN106989473B CN201710357859.1A CN201710357859A CN106989473B CN 106989473 B CN106989473 B CN 106989473B CN 201710357859 A CN201710357859 A CN 201710357859A CN 106989473 B CN106989473 B CN 1069894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avity
air duct
wind
rever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5785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89473A (zh
Inventor
邓李娇
李欣
叶强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71035785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89473B/zh
Publication of CN1069894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894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894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894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3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with a moving bed of solid desiccants, e.g. a rotary wheel supporting solid desicc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2003/14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only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风系统,其包括主体风道和换向风道,主体风道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均设有能够为气流吸湿的吸湿材料,换向风道包括可动部件,可动部件能够相对于主体风道运动,以使换向风道具有至少两种工作模式;换向风道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时,新风通过第一腔体送入室内,第一腔体内的吸湿材料能够吸湿,回风通过第二腔体排出室外;换向风道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新风通过第二腔体送入室内,回风通过第一腔体排出室外,第二腔体内的吸湿材料能够吸湿,第一腔体内的吸湿材料能够再生。本发明吸湿材料吸湿和再生切换通过换向风道在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中的切换实现,能够持续不断向室内供入除湿后的新风。

Description

新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空调普及率的提高,除了基本的制冷制热功能需求以外,人们对改善室内环境品质和空调系统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辐射空调系统配合新风除湿系统使用,刚好可以满足人们对舒适性和空气品质的要求。
然而,传统的全新风除湿机采用蒸气压缩冷却除湿技术,集中处理新风显热和潜热负荷,导致机组的能耗大,这与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相背离。固体除湿新风空调,在换热器表面喷涂吸附层,利用固体干燥剂吸附水蒸气,处理空气中的潜热负荷实现除湿,然后通过蒸发冷却处理新风中的显热负荷实现降温,系统实现潜、显热分开处理,较高蒸发温度下等温除湿,大大减低系统能耗。
但是,固体除湿装置也有其局限性。当固体吸附层吸水饱和以后,吸湿能力急剧下降,必须进行再生处理后才能继续工作,故固体除湿装置必须成对组合,在吸湿和再生过程中轮流切换,才能保证系统连续运行工作。当系统吸湿过程和再生过程进行切换时,新风进风和回风排风两个风道也需要随之互换,使新风始终经过喷涂吸附层的蒸发器,保证除湿冷却的新风不间断向室内供应。
现有固体除湿技术主要运用在转轮除湿上,风道固定不变,通过转轮旋转实现吸湿和再生,结构复杂,成本高。少数运用喷涂吸附层换热器除湿的系统,风道也是固定不变,通过在进风和回风风道上设置多个风阀控制新回风流向,结构和控制均比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风系统,其结构简单,能够以较低能耗持续不断向室内供入除湿后的新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风系统,其包括主体风道和换向风道,所述主体风道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内均设有能够为气流吸湿的吸湿材料,所述换向风道包括可动部件,所述可动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风道运动,以使所述换向风道具有至少两种工作模式;所述换向风道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时,新风通过所述第一腔体送入室内,所述第一腔体内的吸湿材料能够吸湿,回风通过所述第二腔体排出室外;所述换向风道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新风通过所述第二腔体送入室内,回风通过所述第一腔体排出室外,所述第二腔体内的吸湿材料能够吸湿,所述第一腔体内的吸湿材料能够再生。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可动部件包括转动部件,所述转动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风道转动。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部件包括换向风道主体,所述换向风道主体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换向风道主体相对于所述主体风道转动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新风通过所述第一风道进入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腔体的回风通过所述第二风道排出,所述换向风道相对于所述主体风道转动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新风通过所述第一风道进入所述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回风通过所述第二风道排出。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包括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所述第二风道包括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四风口设于所述换向风道主体的第一侧,所述第二风口和所述第三风口设于所述换向风道主体的第二侧,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相互错开,所述第三风口和所述第四风口相互错开。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工作模式,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第二风口位于所述第一腔体所在区域,所述第三风口与所述第四风口位于所述第二腔体所在区域;第二工作模式,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第三风口位于所述第一腔体所在区域,所述第二风口与所述第四风口位于所述第二腔体所在区域。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风道的两端均设有换向风道主体,两个所述换向风道主体的第一侧均为新风穿入所述换向风道主体的一侧,两个所述换向风道主体的第二侧均为新风穿出所述换向风道主体的一侧。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风道的两端均有第五风口、第六风口、第七风口和第八风口,其中,第五风口和第六风口连通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外部,第七风口和第八风口连通所述第二腔体的内外部。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新风系统包括固定风道,所述固定风道包括第三风道和第四风道,所述第三风道为新风风道,所述第四风道为回风风道。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转动部件包括挡风结构,所述挡风结构设于所述换向风道内,所述挡风结构能够转动以使新风进入所述第一腔体或所述第二腔体,回风通过所述第二腔体或所述第一腔体排出。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换向风道包括第一风腔和第二风腔,所述第一风腔内设有第五风道和第六风道、所述第二风腔内设有第七风道和第八风道,所述挡风结构包括第一挡风结构和第二挡风结构,所述第一挡风结构转动能够关闭第五风道或第六风道,打开第六风道或第五风道,所述第二挡风结构转动能够关闭第七风道或第八风道,打开第八风道或第七风道。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腔包括第九风口、第十风口、第十一风口和第十二风口,所述第九风口能够与第十风口连通形成连通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五风道,所述第九风口能够与第十一风口和第十二风口连通形成连通所述第二腔体的第六风道,所述第一挡风结构转动以关闭第十风口或第十一风口,打开第十一风口或第十风口。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腔包括第十三风口、第十四风口和第十五风口,所述第十三风口能够与第十四风口连通形成连通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七风道,所述第十三风口能够与第十五风口连通形成连通所述第二腔体的第八风道,所述第二挡风结构转动以关闭第十四风口或第十五风口,打开第十五风口或第十四风口。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风道的两端均设有换向风道,其中一个换向风道的第一风腔用于引入新风,第二风腔用于排出回风,另一个换向风道的第一风腔用于引入回风,第二风腔用于送新风。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内均设有换热器,所述吸湿材料设于所述换热器的表面。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风道内还设有压缩机、四通阀和膨胀阀。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新风系统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均设有能够为气流吸湿的吸湿材料,换向风道的可动部件能够相对于主体风道运动,以使换向风道具有至少两种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时,第一腔体的吸湿材料对气体除湿,在第二工作模式时,第二腔体的吸湿材料对气体除湿,第一腔体的吸湿材料再生,本发明吸湿材料的吸湿过程和再生过程的切换通过换向风道在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中的切换实现,能够使吸湿材料在吸湿和再生过程中轮流切换,进而能够保证持续不断的对送入室内的新风进行除湿,使系统连续稳定工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新风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工作状态一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新风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工作状态二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新风系统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固定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新风系统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换向风道的主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新风系统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换向风道的左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新风系统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换向风道的右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新风系统的第一实施例中的主体风道的俯视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剖视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新风系统第一实施例工作状态一的剖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新风系统第一实施例工作状态二的剖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提供的新风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工作状态一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提供的新风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工作状态二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提供的新风系统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换向风道的仰视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提供的新风系统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换向风道的侧视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提供的新风系统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换向风道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提供的新风系统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换向风道与主体风道安装后的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提供的新风系统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换向风道(顶盖板未安装时)与主体风道安装后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
1-主体风道;11-第一腔体;12-第二腔体;13-放置区;
2-换向风道;21-第一换向风道;22-第二换向风道;23-换向风道主体;24-第一挡风结构;25-第二挡风结构;26-第一风腔;27-第二风腔;
3-固定风道;31-第一固定风道;32-第二固定风道;33-第三风道;34-第四风道;
4-压缩机;5-四通阀;6-膨胀阀;7-第一换热器;8-第二换热器;
A-第一风口;B-第二风口;C-第三风口;D-第四风口;E-第五风口;F-第六风口;G-第七风口;H-第八风口;I-第九风口;J-第十风口;K-第十一风口;L-第十二风口;M-第十三风口;N-第十四风口;O-第十五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图2、图11和图12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新风系统的示意性实施例,在上述示意性实施例中,新风系统包括主体风道1和换向风道2,主体风道1包括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内均设有能够为气流吸湿的吸湿材料。换向风道2包括可动部件,可动部件能够相对于主体风道1运动,以使换向风道2具有至少两种工作模式;换向风道2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新风通过第一腔体11送入室内,新风能够通过第一腔体11内的吸湿材料除湿,回风通过第二腔体12排出室外;当第一腔体11内的吸湿材料吸湿饱和后,换向风道2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新风和回风的方向改变,新风通过第二腔体12送入室内,且新风能够通过第二腔体12内的吸湿材料除湿,回风通过第一腔体11排出室外,第一腔体11内的吸湿材料能够再生。
本发明提供的新风系统在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内均设有能够为气流吸湿的吸湿材料,该吸湿材料的吸湿过程和再生过程的切换可以通过换向风道在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中的切换实现,能够使吸湿材料在吸湿和再生过程中轮流切换,进而能够保证持续不断的对送入室内的新风进行除湿,使系统连续稳定的运行工作。
本发明通过设置可动部件即可以实现风向的转换,结构简单,操作控制方便,能够以较低能耗实现风向转换,保证吸湿材料能够持续吸湿和再生。
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腔体11和所述第二腔体12内均可以设有换热器,能够为气流吸湿的吸湿材料可以设于换热器的表面,形成固体吸附层。
进一步地,换热器可以包括第一换热器7和第二换热器8,第一换热器7设于第一腔体11,第二换热器8设于第二腔体12。
第一换热器7和第二换热器8表面设有的固体吸附层能够用于对流经的气体进行除湿。
本发明提供的主体风道1内还可以设有压缩机4、四通阀5和膨胀阀6等。
在制冷除湿模式下,换向风道2处于第一工作模式,第一换热器7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8作为冷凝器,新风进入第一腔体11,通过第一换热器7除湿冷却后送入室内。
当第一换热器7的固体吸附层吸水饱和以后,通过四通阀5换向,第一换热器7变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8变为蒸发器;此时,可动部件相对于主体风道1运动使换向风道2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新风和回风变向,新风进入第二腔体12,通过第二换热器8被除湿冷却再送到室内,第一换热器7的固体吸附层经加热释水再生,被回风冷却,实现第一换热器7的固体吸附层再生。
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主体风道1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包括两个腔体,该部分的两端各有四个风口(共八个风口),另一部分为压缩机等放置区13,用于放置压缩机4等零部件。
上述实施例中,可动部件可以相对于主体风道1转动或平动等。
本发明提供的可动部件可以包括转动部件,转动部件能够相对于主体风道1转动,以使换向风道2至少具有两种工作模式。下面列举可动部件包括转动部件,转动部件能够相对于主体风道1转动的两个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如图1、图2和4所示,转动部件可以包括换向风道主体23和转动轴,换向风道主体23可以通过转动轴带动相对于主体风道1转动。换向风道主体23可以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换向风道主体23相对于主体风道1转动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新风通过第一风道进入第一腔体11,第二腔体12的回风通过第二风道排出,换向风道2相对于主体风道1转动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新风通过第一风道进入第二腔体12,第一腔体11的回风通过第二风道排出。
如图4、图5、图6所示,第一风道可以包括第一风口A和第二风口B,第二风道可以包括第三风口C和第四风口D,第一风口A和第四风口D可以设于换向风道主体23的第一侧,第二风口B和第三风口C可以设于换向风道主体23的第二侧,第一风口A和第二风口B相互部分错开或完全错开,第三风口C和第四风口D相互部分错开或完全错开。
需要说明的是,换向风道主体的第一侧(如图5所示)和换向风道主体的第二侧(如图6所示)相对设置,换向风道主体的第一侧为新风穿入换向风道主体的一侧,换向主体风道的第二侧为新风穿出换向风道主体的一侧。
由于第一风口A和第二风口B相互部分错开或完全错开,第三风口C和第四风口D相互部分错开或完全错开,第一工作模式,第一风口A与第二风口B处于第一腔体11的位置区域,第三风口C与第四风口D处于第二腔体12的位置区域,因此,能够将新风通过第一风道送入第一腔体11,第二腔体12的回风能够通过第二风道排出;当换向风道主体23相对于主体风道1转动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第一风口A与第三风口C处于第一腔体11的位置区域,第二风口B与第四风口D处于第二腔体12的位置区域,因此,能够将新风通过第一风道送入第二腔体12,第一腔体11的回风能够通过第二风道排出,因此,能够实现新风和回风的换向。
主体风道1的两端均可以设有换向风道主体23,两个换向风道主体23的第一侧均设于新风进入侧,两个换向风道主体23的第二侧均设于回风进入侧,即:新风通过换向风道主体23的第一侧进入换向风道主体23内,从换向风道主体23的第二侧排出,回风通过换向风道主体23的第二侧进入换向风道主体23内,从换向风道主体23的第一侧排出。
如图7、图8所示,主体风道1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主体风道1的两端均可以有第五风口E、第六风口F、第七风口G和第八风口H,其中,第五风口E和第六风口F连通第一腔体11,第七风口G和第八风口H连通第二腔体12。
在第一工作模式,新风通过主体风道1第一端一侧的第一风口A、第二风口B、第六风口F进入第一腔体11,从主体风道1第二端一侧的第五风口E、第一风口A和第二风口B排出。
回风通过主体风道1第二端一侧的第三风口C、第四风口D、第八风口H进入第二腔体12,从主体风道1第一端一侧的第七风口G、第三风口C和第四风口D排出。
第二工作模式,新风通过主体风道1第一端一侧的第一风口A、第二风口B、第八风口H进入第二腔体12,从主体风道1第二端一侧的第七风口G、第四风口D、第三风口C排出。
回风通过主体风道1第二端一侧的第二风口B、第一风口A、第六风口F、进入第一腔体11,从主体风道1第一端一侧的第五风口E、第三风口C和第四风口D排出。
如图3所示,新风系统还可以包括固定风道3,固定风道3设于换向风道2的外侧。固定风道3可以包括第三风道33和第四风道34,第三风道33用于进新风或排出新风,第四风道34用于进回风或排出回风。
进一步地,主体风道1的两端均可以设有换向风道2和固定风道3。
下面列举基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一具体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在该具体实施例中,新风系统包括主体风道1,主体风道1的第一端设有第一换向风道21和第一固定风道31,主体风道1的第二端设有第二换向风道22和第二固定风道32。主体风道1内设有压缩机4、四通阀5、电子膨胀阀6、具有固体吸附层的第一换热器7和第二换热器8。主体风道1包括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第一腔体11内设有第一换热器7,第二腔体12内设有第二换热器8。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内均可以进新风和排回风。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沿新风走向,依次为第一固定风道31、第一换向风道21、主体风道1、第二换向风道22和第二固定风道32。
第一换向风道21和第二换向风道22均包括换向风道主体23,换向风道主体23均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换向风道2的第一风道均包括第一风口A和第二风口B,换向风道2的第二风道均包括第三风口C和和第四风口D。
第一风口A设于换向风道2的第一侧,第二风口B设于换向风道2的第二侧,第一风口A连通第二风口B,且第一风口A与第二风口B在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的平面的投影部分重合,或者,第一风口A与第二风口B在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的平面的投影完全错开,即第一风口A与第二风口B在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的平面的投影之间具有预设的距离。
第三风口C设于换向风道2的第二侧,第四风口D设于换向风道2的第一侧,第三风口C连通第四风口D,且第三风口C与第四风口D在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的平面的投影部分重合,或者,第三风口C与第四风口D在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的平面的投影完全错开,即第三风口C与第四风口D在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的平面的投影之间具有预设的距离。
换向风道2的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之间设有转动轴,转动轴连接于电机,换向风道2在电机驱动下可绕中心旋转,例如,可绕中心旋转90°,实现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的切换。
第一腔体11的两端均设有第五风口E和第六风口F,第五风口E和第六风口F均贯通第一腔体11的端部连通第一腔体11的内部和外部,第二腔体12的两端均设有第七风口G和第八风口H,第七风口G和第八风口H均贯通第二腔体12的端部,连通第二腔体12的内部和外部。
第一换向风道21和第二换向风道22均至少具有两个工作模式,两个工作模式的切换通过转动换向风道主体23实现。
在第一工作模式:
如图9所示,新风通过第一固定风道31的第三风道33、第一换向风道21的第一风道,进入第一腔体11,继而通过第二换向风道22的第一风道和第二固定风道32的第三风道33排出。
回风通过第二固定风道32的第四风道34,第二换向风道22的第二风道进入第二腔体12,继而通过第一换向风道21的第二风道和第一固定风道31的第四风道34排出。
第二工作模式:
如图10所示,新风通过第一固定风道31的第三风道33、第一换向风道21的第一风道,进入第二腔体12,继而通过第二换向风道22的第二风道和第二固定风道32的第三风道33排出。
回风通过第二固定风道32的第四风道34、第二换向风道22的第一风道、进入第一腔体11,继而通过第一换向风道21的第二风道和第一固定风道31的第四风道34排出。
下面列举上述第一具体实施例的工作过程:
1、制冷除湿过程
如图9所示,制冷除湿模式下,第一换热器7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8作为冷凝器。
新风从第一固定风道31的第三风道33进入,经第一换向风道21中第一风道的第一风口A进入第二风口B出来,从主体风道1第一端的第六风口F进入主体风道1的第一腔体11内。第一换热器7布置在第一腔体11内,新风流经第一换热器7,水分被第一换热器7表面设置的固体吸附层吸收,进行等温除湿,同时,第一换热器7内冷媒将新风冷却。经降温除湿后的新风从主体风道1第二端的第五风口E出来,从第二换向风道22的第一风道的第一风口A进入第二风口B出来,经第二固定风道32的第三风道33送出。
回风从第二固定风道32的第四风道34进入,经过第二换向风道22的第二风道的第三风口C进第四风口D出,从主体风道1第二端的第八风口H进入主体风道1的第二腔体12内。第二换热器8布置在第二腔体12内,回风流经第二腔体12内部,将第二换热器8冷却,利用回风中低品位能源,降低冷凝温度,提高系统效率。被加热后的回风再从主体风道1第一端的第七风口G流出,从第一换向风道21的第二风道的第三风口C进入第四风口D出来,经第一固定风道31的第四风道34排到室外。
2、再生过程
当制冷除湿过程中,第一换热器7表面设置的固体吸附层吸水饱和以后,系统需要切换,对第一换热器7表面设置的固体吸附层进行再生。此时,系统中四通阀5换向,第一换热器7变成冷凝器,第二换热器8成为蒸发器,第一换向风道21和第二换向风道22同步顺时针(以图5为基础的顺时针转动)同向旋转90°,新风和回风的流向改变,第一换热器7表面设置的固体吸附层再生。
如图10所示,新风从第一固定风道31的第三风道33进入,经第一换向风道21的第一风道的第一风口A进入第二风口B出来,从主体风道1第一端的第八风口H进入第二腔体12内。新风中水蒸汽被第二换热器8表面设置的固体吸附层吸收,进行等温除湿,同时,第二换热器8将新风冷却,实现降温除湿,然后从主体风道1第二端的第七风口G出来,从第二换向风道22的第二风道的第四风口D进入第三风口C出来,经第二固定风道32的第三风道33送出,保证新风在吸附层再生时可不间断除湿供应。
回风从第二固定风道32的第四风道34进入,经过第二换向风道22的第一风道的第二风口B进第一风口A出,从主体风道1第二端的第六风口F进入第一腔体11内。第一换热器7(冷凝器)在高温冷媒加热下,表面吸附层中的水分被蒸发,回风将吸附层释放出来的水蒸气及高温冷媒热量一起从主体风道1第一端的第五风口E出来,从第一换向风道21的第二风道的第三风口C进入第四风口D出来,经第一固定风道31的第四风道34排出室外,实现第一换热器7表面设置的固体吸附层的再生。
3、制热加湿过程
制热模式下,第一换向风道21和第二换向风道22复位,第一换热器7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8为蒸发器,新风流向如图9所示。
新风从第一固定风道31的第三风道33进入,经第一换向风道21中第一风道的第一风口A进入第二风口B出来,从主体风道1第一端的第六风口F进入主体风道1的第一腔体11内。第一腔体11内的第一换热器7此时作为冷凝器,新风经过第一换热器7被加热,同时水分从第一换热器7表面设置的固体吸附层释放到新风中,实现新风加热加湿后从主体风道1第二端的第五风口E出来,从第二换向风道22的第一风道的第一风口A进入第二风口B出来,经第二固定风道32的第三风道33送出。
回风从第二固定风道32的第四风道34进入,经过第二换向风道22的第二风道的第三风口C进第四风口D出,从主体风道1第二端的第八风口H进入主体风道1的第二腔体12内。第二腔体12内的第二换热器8为蒸发器,从回风中回收低品位热量。被冷却后的回风再从主体风道1第一端的第七风口G流出,从第一换向风道21的第二风道的第三风口C进入第四风口D出来,经第一固定风道31的第四风道34排到室外。
本发明提供的新风系统,利用换热器表面设置的固体吸附层吸水除湿,换热器蒸发冷却降温,同时利用系统低品位冷凝热对吸水饱和的换热器固体吸附层进行再生,降低系统能耗。而在换热器表面吸附层吸水和再生切换时,风道通过旋转部件,可同步进行送风和排风两风道互换,实现系统持续工作,除湿冷却新风持续供应。整个系统结构简单,控制方便。
本发明固体除湿技术的应用,比传统冷却除湿更节能省电,同时通过风道旋转,在换热器表面设置的固体吸附层吸湿和再生切换时,实现送风和排风风道的互换,保证了符合需求的新风供应不间断,系统结构简单可靠,控制方便。
上述为可动部件为转动部件的第一实施例,下面列举可动部件为转动部件的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
如图11、图12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转动部件可以包括挡风结构,挡风结构可以设于换向风道2内,挡风结构能够相对于主体风道1转动以使新风进入第一腔体11或第二腔体12,回风通过第二腔体12或第一腔体11排出。
如图13所示,换向风道2可以包括第一风腔26和第二风腔27,第一风腔26内可以设有第五风道和第六风道,第二风腔27内可以设有第七风道和第八风道。挡风结构可以包括第一挡风结构24和第二挡风结构25。
如图11、图12所示,第一挡风结构24能够相对于主体风道1转动以打开第五风道关闭第六风道,新风通过换向风道2的第五风道进入第一腔体11,或者,关闭第五风道打开第六风道,新风通过换向风道2的第六风道进入第二腔体12。
如图11、图12所示,第二挡风结构25能够相对于主体风道1转动以关闭第七风道打开第八风道,第二腔体12的回风通过换向风道2的第八风道排出,或者,打开第七风道关闭第八风道,第一腔体11的回风通过换向风道2的第七风道排出。
如图13-17所示,第一风腔26可以包括第九风口I、第十风口J、第十一风口K和第十二风口L,第九风口I能够与第十风口J连通形成第五风道,第五风道连通第一腔体11,第九风口I能够与第十一风口K和第十二风口L连通形成第六风道,第六风道连通第二腔体12,第一挡风结构24转动能够打开第十风口J关闭第十一风口K,新风可以通过第五风道进入第一腔体11,或者,关闭第十风口J打开第十一风口K,新风可以通过第六风道进入第二腔体12。
第二风腔27可以包括第十三风口M、第十四风口N和第十五风口O,第十三风口M能够与第十四风口N连通形成第七风道,第七风道连通第一腔体11,第十三风口M能够与第十五风口O连通形成第八风道,第八风道连通第二腔体12,第二挡风结构25转动能够关闭第十四风口N打开第十五风口O,第二腔体12的回风通过第八风道排出,或者,打开第十四风口N关闭第十五风口O,第一腔体11的回风通过第七风道排出。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主体风道1的两端均可以设有换向风道2,其中一个换向风道2的第一风腔26用于引入新风,第二风腔27用于排出回风,另一个换向风道2的第一风腔26用于引入回风,第二风腔27用于向室内送新风。
上述第二实施例通过在换向风道2内设置挡风结构,通过挡风结构开闭风口,实现空气流向的变换,下面列举基于第二实施例的一具体实施例。
如图11、图12所示,在该具体实施例中,新风系统包括主体风道1,主体风道1的第一端设有第一换向风道21,主体风道1的第二端设有第二换向风道22。第一换向风道21的第一风腔26为新风腔,第一换向风道21的第二风腔27为回风腔,第二换向风道22的第一风腔26为回风腔,第二换向风道22的第二风腔27为新风腔。主体风道1内设有压缩机4、四通阀5、电子膨胀阀6、表面喷涂固体吸附层的第一换热器7、表面喷涂固体吸附层的第二换热器8,第一换向风道21内设有第一挡风结构24和第二挡风结构25,第二换向风道22内也设有第一挡风结构24和第二挡风结构25。
如图11、12所示,第一换向风道21的第一风腔26用于向第一腔体11或第二腔体12内送入新风。第一换向风道21的风腔的中部通过隔断结构隔成两个区,第九风口I设于第一区,用于引进新风。第十风口J设于第一区且位于主体风道1第一腔体11的第一端。第十一风口K设于隔断结构,第十一风口K关闭,第一风腔26的两个区不连通,第十一风口K打开,第一风腔26的两个区连通。第十二风口L设于第二区且位于主体风道1第二腔体12的第一端。
第一换向风道21内的第一挡风结构24安装在第一风腔26内的第十一风口K处,可通过电机控制能够旋转90°,用于开关第十一风口K和第十风口J,每次第十一风口K和第十风口J必须一个开启另一个关闭。
第一换向风道21的第二风腔27用于排出第二腔体12或第一腔体11内的回风。第十三风口M设于第二风腔27靠近主体风道1的第二腔体12的一侧,用于最后向室外排出回风,第十四风口N设于第二风腔27且位于主体风道1第一腔体11的第一端,第十五风口O设于第二风腔27且位于主体风道1第二腔体12的第一端。
第一换向风道21内的第二挡风结构25安装在第二风腔27内的中间位置,第二挡风结构25可转动180°控制第十四风口N和第十五风口O的开关,且每次第十四风口N和第十五风口O必须一个开启另一个关闭。
第二换向风道22的第一风腔26用于向第二腔体12或第一腔体11内引进回风。第二换向风道22的第一风腔26的中部通过隔断结构隔成两个区,第九风口I设于第一区,用于引进回风。第十风口J设于第一区且位于主体风道1第一腔体11的第二端。第十一风口K设于隔断结构,第十一风口K关闭,第一风腔26的两个区不连通,第十一风口K打开,第一风腔26的两个区连通。第十二风口L设于第二区且位于主体风道1第二腔体12的第二端。
第二换向风道22内的第一挡风结构24安装在第一风腔26内的第十一风口K处,可通过电机控制可以旋转90°,用于开关第十一风口K和第十风口J,每次第十一风口K和第十风口J必须一个开启另一个关闭。
第二换向风道22的第二风腔27用于将第一腔体11或第二腔体12内的新风送入室内。第十三风口M设于第二风腔27靠近主体风道1的第二腔体12的一侧,用于最后向室内送入新风,第十四风口N设于第二风腔27且位于主体风道1第一腔体11的第二端,第十五风口O设于第二风腔27且位于主体风道1第二腔体12的第二端。
第二换向风道22内的第二挡风结构25安装在第二风腔27内的中间位置,第二挡风结构25可转动180°控制第十四风口N和第十五风口O的开关,且每次第十四风口N和第十五风口O必须一个开启另一个关闭。
下面列举第二具体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在第二具体实施例中,沿新风走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换向风道21、主体风道1和第二换向风道22。
1、制冷除湿过程
第一换热器7作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8作为冷凝器。
第一换向风道21中,电机控制第一挡风结构24关闭第十一风口K,开启第十风口J,控制第二挡风结构25关闭第十四风口N,开启第十五风口O。
第二换向风道22中,电机控制第一挡风结构24关闭第十风口J,开启第十一风口K,控制第二挡风结构25关闭第十五风口O,开启第十四风口N。
新风从第一换向风道21的第九风口I吸入,通过第十风口J进入第一腔体11。新风经过第一换热器7,水蒸汽被第一换热器7表面设置的固体吸附层吸收,进行等温除湿,同时,第一换热器7将新风冷却,实现降温除湿,然后从第二换向风道22的第十四风口N出来,经第十三风口M送到室内。
回风从第二换向风道22的第九风口I吸入,分别经过第十一风口K和第十二风口L进入第二腔体12,冷却第二换热器8后,从第一换向风道21的第十五风口O和第十三风口M排出室外。
2、再生过程
当第一换热器7设置的固体吸附层吸水饱和以后,通过四通阀5换向,第一换热器7变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8变为蒸发器,同步控制第一挡风结构24和第二挡风结构25动作。
第一换向风道21中,电机控制第一挡风结构24转动90°,开启第十一风口K,关闭第十风口J,控制第二挡风结构25转动180°,开启第十四风口N,关闭第十五风口O。
第二换向风道22中,电机控制第一挡风结构24转动90°,开启第十风口J,关闭第十一风口K,控制第二挡风结构25转动180°,开启第十五风口O,关闭第十四风口N。
新风从第一换向风道21的第九风口I吸入,分别通过第十一风口K和第十二风口L进入第二腔体12。新风经过第二换热器8,水蒸汽被第二换热器8表面设置的固体吸附层吸收,进行等温除湿,同时,第二换热器8将新风冷却,实现降温除湿,从第二换向风道22的第十五风口O出来,通过第十三风口M送到室内,保证新风在吸附层再生时可不间断供应。
回风从第二换向风道22的第九风口I吸入,经过第十风口J进入第一腔体11。第一换热器7在高温冷媒加热下,表面吸附层中的水分被蒸发,回风将吸附层释放出来的水蒸气及高温冷媒热量一起从第一换向风道21的第十四风口N和第十三风口M排出到室外,实现第一换热器7表面设置的固体吸附层的再生。
3、制热加湿过程
制热模式下,第一换热器7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8作为蒸发器,第一挡风结构24和第二挡风结构25复位,新风流向如图11所示。
第一换向风道21中,电机控制第一挡风结构24关闭第十一风口K,开启第十风口J,控制第二挡风结构25关闭第十四风口N,开启第十五风口O。
第二换向风道22中,电机控制第一挡风结构24关闭第十风口J,开启第十一风口K,控制第二挡风结构25关闭第十五风口O,开启第十四风口N。
新风从第一换向风道21的第九风口I吸入,通过第十风口J进入第一腔体11。新风经过第一换热器7,被第一换热器7加热,同时水分从第一换热器7表面设置的固体吸附层释放到新风中,实现新风加热加湿,然后从第二换向风道22的第十四风口N出来,经第十三风口M送到室内。
回风从第二换向风道22的第九风口I吸入,分别经过第十一风口K和第十二风口L进入第二腔体12,第二腔体12内的第二换热器8从回风中回收低品位热量。被冷却后的回风再从第一换向风道21的第十五风口O和第十三风口M排出室外。
上述各个实施例中,风口的设置数量和设置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并不限于本发明实施例中风口的具体设置数量和设置位置。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第三”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上述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13)

1.一种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风道(1)和换向风道(2),所述主体风道(1)包括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所述第一腔体(11)和所述第二腔体(12)内均设有能够为气流吸湿的吸湿材料,所述换向风道(2)包括可动部件,所述可动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风道(1)运动,以使所述换向风道(2)具有至少两种工作模式;所述换向风道(2)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时,新风通过所述第一腔体(11)送入室内,所述第一腔体(11)内的吸湿材料能够吸湿,回风通过所述第二腔体(12)排出室外;所述换向风道(2)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时,新风通过所述第二腔体(12)送入室内,回风通过所述第一腔体(11)排出室外,所述第二腔体(12)内的吸湿材料能够吸湿,所述第一腔体(11)内的吸湿材料能够再生;
所述可动部件包括转动部件,所述转动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风道(1)转动;
所述转动部件包括换向风道主体(23),所述换向风道主体(23)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换向风道主体(23)相对于所述主体风道(1)转动处于第一工作模式,新风通过所述第一风道进入所述第一腔体(11),所述第二腔体(12)的回风通过所述第二风道排出,所述换向风道(2)相对于所述主体风道(1)转动处于第二工作模式,新风通过所述第一风道进入所述第二腔体(12),所述第一腔体(11)的回风通过所述第二风道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包括第一风口(A)和第二风口(B),所述第二风道包括第三风口(C)和第四风口(D),所述第一风口(A)和所述第四风口(D)设于所述换向风道主体(23)的第一侧,所述第二风口(B)和所述第三风口(C)设于所述换向风道主体(23)的第二侧,所述第一风口(A)和所述第二风口(B)相互错开,所述第三风口(C)和所述第四风口(D)相互错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工作模式,所述第一风口(A)与所述第二风口(B)位于所述第一腔体(11)所在区域,所述第三风口(C)与所述第四风口(D)位于所述第二腔体(12)所在区域;第二工作模式,所述第一风口(A)与所述第三风口(C)位于所述第一腔体(11)所在区域,所述第二风口(B)与所述第四风口(D)位于所述第二腔体(12)所在区域。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风道(1)的两端均设有换向风道主体(23),两个所述换向风道主体(23)的第一侧均为新风穿入所述换向风道主体(23)的一侧,两个所述换向风道主体(23)的第二侧均为新风穿出所述换向风道主体(23)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风道(1)的两端均有第五风口(E)、第六风口(F)、第七风口(G)和第八风口(H),其中,第五风口(E)和第六风口(F)连通所述第一腔体(11)的内外部,第七风口(G)和第八风口(H)连通所述第二腔体(12)的内外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风道(3),所述固定风道(3)包括第三风道(33)和第四风道(34),所述第三风道(33)为新风风道,所述第四风道(34)为回风风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件包括挡风结构,所述挡风结构设于所述换向风道(2)内,所述挡风结构能够转动以使新风进入所述第一腔体(11)或所述第二腔体(12),回风通过所述第二腔体(12)或所述第一腔体(11)排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风道(2)包括第一风腔和第二风腔,所述第一风腔内设有第五风道和第六风道、所述第二风腔内设有第七风道和第八风道,所述挡风结构包括第一挡风结构(24)和第二挡风结构(25),所述第一挡风结构(24)转动能够关闭第五风道或第六风道,打开第六风道或第五风道,所述第二挡风结构(25)转动能够关闭第七风道或第八风道,打开第八风道或第七风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腔包括第九风口(I)、第十风口(J)、第十一风口(K)和第十二风口(L),所述第九风口(I)能够与第十风口(J)连通形成连通所述第一腔体(11)的第五风道,所述第九风口(I)能够与第十一风口(K)和第十二风口(L)连通形成连通所述第二腔体(12)的第六风道,所述第一挡风结构(24)转动以关闭第十风口(J)或第十一风口(K),打开第十一风口(K)或第十风口(J)。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腔包括第十三风口(M)、第十四风口(N)和第十五风口(O),所述第十三风口(M)能够与第十四风口(N)连通形成连通所述第一腔体(11)的第七风道,所述第十三风口(M)能够与第十五风口(O)连通形成连通所述第二腔体(12)的第八风道,所述第二挡风结构(25)转动以关闭第十四风口(N)或第十五风口(O),打开第十五风口(O)或第十四风口(N)。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风道(1)的两端均设有换向风道(2),其中一个换向风道(2)的第一风腔用于引入新风,第二风腔用于排出回风,另一个换向风道(2)的第一风腔用于引入回风,第二风腔用于送新风。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11)和所述第二腔体(12)内均设有换热器,所述吸湿材料设于所述换热器的表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风道(1)内还设有压缩机(4)、四通阀(5)和膨胀阀(6)。
CN201710357859.1A 2017-05-19 2017-05-19 新风系统 Active CN1069894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57859.1A CN106989473B (zh) 2017-05-19 2017-05-19 新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57859.1A CN106989473B (zh) 2017-05-19 2017-05-19 新风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89473A CN106989473A (zh) 2017-07-28
CN106989473B true CN106989473B (zh) 2023-06-20

Family

ID=59421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57859.1A Active CN106989473B (zh) 2017-05-19 2017-05-19 新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9894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59956B (zh) * 2017-08-21 2020-06-30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762757B (zh) * 2019-11-06 2022-03-29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981581B (zh) * 2020-07-31 2021-08-06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储湿换热器和蒸发预处理的房间空调器
CN111981580A (zh) * 2020-07-31 2020-11-24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储湿换热器的房间空调器旋转式制冷模块
CN111981579A (zh) * 2020-07-31 2020-11-24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储湿换热器空气冷却的房间空调器
CN112303787A (zh) * 2020-09-30 2021-02-02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新风系统
CN112303788B (zh) * 2020-09-30 2022-12-27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新风系统的湿度控制方法
CN112439306B (zh) * 2020-11-09 2022-12-23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建筑电气总控制室内湿气外排装置
CN113266912A (zh) * 2021-06-04 2021-08-17 南通华信中央空调有限公司 双层双通道新风机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7924A (zh) * 2001-07-18 2004-09-08 ͬ�Ϳ�ҵ��ʽ���� 空调装置
CN1922451A (zh) * 2004-03-31 2007-02-2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CN101900384A (zh) * 2010-05-21 2010-12-01 南通华信中央空调有限公司 配有吸湿换热器的排风热回收新风机组
CN102798202A (zh) * 2012-08-02 2012-11-28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全热交换器及新风机组系统
CN203100072U (zh) * 2013-01-21 2013-07-31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切换装置及应用该风道切换装置的空调系统
CN203928154U (zh) * 2014-06-17 2014-11-05 王东杰 一种具有旋转门结构的控湿装置
CN105258297A (zh) * 2015-10-30 2016-01-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湿度调节系统及湿度调节方法
CN105276714A (zh) * 2015-10-30 2016-01-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除湿系统及除湿方法
CN105716167A (zh) * 2014-12-01 2016-06-29 严卫东 转轮式全热回收型新风处理机组
CN105890070A (zh) * 2016-06-01 2016-08-24 江苏慧居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多冷凝器及双回风旁通的除湿新风机组及空气调节方法
CN206739522U (zh) * 2017-05-19 2017-12-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7924A (zh) * 2001-07-18 2004-09-08 ͬ�Ϳ�ҵ��ʽ���� 空调装置
CN1922451A (zh) * 2004-03-31 2007-02-2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CN101900384A (zh) * 2010-05-21 2010-12-01 南通华信中央空调有限公司 配有吸湿换热器的排风热回收新风机组
CN102798202A (zh) * 2012-08-02 2012-11-28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全热交换器及新风机组系统
CN203100072U (zh) * 2013-01-21 2013-07-31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切换装置及应用该风道切换装置的空调系统
CN203928154U (zh) * 2014-06-17 2014-11-05 王东杰 一种具有旋转门结构的控湿装置
CN105716167A (zh) * 2014-12-01 2016-06-29 严卫东 转轮式全热回收型新风处理机组
CN105258297A (zh) * 2015-10-30 2016-01-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湿度调节系统及湿度调节方法
CN105276714A (zh) * 2015-10-30 2016-01-2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除湿系统及除湿方法
CN105890070A (zh) * 2016-06-01 2016-08-24 江苏慧居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多冷凝器及双回风旁通的除湿新风机组及空气调节方法
CN206739522U (zh) * 2017-05-19 2017-12-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89473A (zh) 2017-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89473B (zh) 新风系统
CN100453958C (zh) 吸附热交换器以及相关的冷却吸附工艺
US10948202B2 (en) Air conditioner capable of controlling heating and humidity,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KR100487381B1 (ko) 환기겸용 공기조화시스템
US10823437B2 (en) Air conditioner capable of controlling cooling and humidity,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US10775059B2 (en) Air conditioning capable of controlling ventilation and humidity,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WO2013046715A1 (ja) 除湿システム
KR101939586B1 (ko) 공기 조화기
US20060196195A1 (en) Humidity control device
JPH11118192A (ja) 除湿空調装置
KR101061944B1 (ko) 하이브리드 공기조화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제어방법
US20090229294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KR20200092221A (ko) 공조 시스템
KR20190024396A (ko) 공기조화기와 그 제어방법
CN100510559C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206739522U (zh) 新风系统
EP3136022B1 (en) Hybrid heat pump apparatus
EP3133352B1 (en) Dehumidifying and cooling apparatus
CN215001975U (zh) 一种新风空调系统
US7412836B2 (en) Humidity control device
JP2004353908A (ja) 除湿空調装置
CN108885023A (zh)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JP2002018228A (ja) 調湿装置
KR102421244B1 (ko) 공기조화기와 그 제어방법
CN217785385U (zh) 空气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