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74251A - 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74251A
CN106874251A CN201710141375.3A CN201710141375A CN106874251A CN 106874251 A CN106874251 A CN 106874251A CN 201710141375 A CN201710141375 A CN 201710141375A CN 106874251 A CN106874251 A CN 1068742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e
data
rock mass
rbi
rq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4137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皓
张世殊
李华
李崇标
李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14137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874251A/zh
Publication of CN1068742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742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40/00Handling natural language data
    • G06F40/10Text processing
    • G06F40/166Editing, e.g. inserting or deleting
    • G06F40/177Editing, e.g. inserting or deleting of tables; using ruled lines
    • G06F40/18Editing, e.g. inserting or deleting of tables; using ruled lines of spreadshee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24Earth materi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processing data by operating upon the order or content of the data handled
    • G06F7/38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performing computations using exclusively denominational number representation, e.g. using binary, ternary, decimal representation
    • G06F7/48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performing computations using exclusively denominational number representation, e.g. using binary, ternary, decimal representation using non-contact-making devices, e.g. tube, solid state device; using unspecified devices
    • G06F7/50Adding; Subtrac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olog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Audiology, Speech & Language Pathology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岩体分析领域,提供了基于RQD和RBI的岩体结构特征分析方法,使工程人员能够对指定区段的岩体进行快速分析。本发明步骤包括:在平洞每隔1米的位置设桩,并依次编号;将相邻两个桩之间的岩体作为一个测量单元,依次测量并记录各个测量单元内1米腰线处的岩体长度;使用一个电子数据表存储大于等于3cm的岩体长度数据;所述电子数据表按M行N列存储数据,其中,M由平洞的起止桩号确定,N为24,且第一列为桩号行,第22‑24分别为XX+、+XX+、+XX列,XX+、+XX+、+XX列用于存储标跨单元数据;打开计算程序进行RQD或RBI分析。本发明适用于平洞的岩体分析。

Description

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岩体分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岩体结构是制约岩体力学特征、影响岩体质量的重要控制因素,对以随机硬质构造节理控制的岩体如:石英闪长岩、花岗岩等尤其突出。岩石质量指标(RQD)、岩体块度指数(RBI)作为表征岩体结构特征的主要常用指标,实际工程应用中有测试简便、方法简单、数据直观等特点,被国内外广泛应用。
RQD在各类岩体工程应用过程中,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在RQD统计方法上主要有两种方法,1、传统的回次统计法即美国人Deer提出的方法;2、孔段统计法,该方法是结合岩芯采取率、把岩芯完整程度基本类似的划分为同一个孔段进行统计。
在平洞中对RQD的量测获取方法是根据RQD定义,测量平洞1m腰线处量测长度为1m范围内的岩体长度,并分别记录在10~30cm、30~50cm、50~100cm、大于100cm的相应表格中,然后通过室内统计分别计算出每米的RQD值。
岩体块度指数(RBI):是由胡卸文教授借鉴刘克远等提出的岩体块度系数概念,根据国标《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查规范》(GB50287-99)中对岩体结构分类标准,提出的岩体块度指数RBI,在对岩体质量评价中,岩体块度指数(RBI)与岩体完整性系数(Kv)、体积节理数(Jv)类似,是表征岩体完整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平洞中对RBI的量测获取方法是根据RBI定义,测量平洞1m腰线处量测长度为1m范围内的岩体长度,并分别记录在小于3cm累计长度、3~10cm、10~30cm、31~50cm、51~100cm,对岩块跨段的专门标记,室内对RBI数据进行处理时,人工对跨段岩块长度还原,在根据具体桩号要求,统计计算出相应桩号内的RBI值。
现有计算分析的时候,对岩石质量指标(RQD)、岩体块度指数(RBI)测量统计中存在大量重复工作。同时,洞壁起伏很大,测量时一般都要将钢卷尺接近或贴在洞壁上,测线将沿洞壁弯曲,导致每米区段,各结构面间距之和等于1m的末次测量点位置与每米的桩号标志位置有偏差,测线水平定位误差较大,导致结构面间距与实际不符,从而造成岩体块度指数的较大误差。
对RQD、RBI数据进行统计计算时,因区段的调整将导致数据的重复计算,计算时需重新对公式参数进行调整后计算,对参数调整时必须对RQD、RBI有正确的认识,其中一个参数未调整或调整错误及影响最终计算评价结果,并且检查难度大,计算方式的可重复性较差,错误率较高,数据统计时的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在完成数据存储之后,工程人员只需输入所需分析的起止桩号后,便能够对快速地指定区段的岩体进行快速RQD、RBI分析。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在平洞内等间距设桩,并依次编号;一般情况是在平洞每隔1米的位置设桩,并依次编号;
b.将相邻两个桩之间的岩体作为一个测量单元,依次测量并记录各个测量单元内1米腰线处的岩体长度;
c.使用一个电子数据表存储大于等于3cm的岩体长度数据;所述电子数据表按M行N列存储数据,其中,M由平洞的起止桩号确定,N为24,且第一列为桩号行,第22-24分别为XX+、+100+、+XX列,XX+、+100+、+XX列用于存储标跨单元数据;
XX+、+100+、+XX表示裂隙间距跨单元的特殊情况,即:一个单元终止位置无裂隙仍然为完整岩体,测量时数据测量到单元终止位置,记录此时的数据,并将此数据标记为XX+;一个单元起始位置无裂隙仍然为完整岩体,测量时数据测量从单元起始位置开始测量,记录此时的数据,并将此数据标记为+XX;整个单位内及起止位置均无裂隙为完整岩体,记录此时的数据值100,并将此数据标记为+100+;
d.打开计算程序进行RQD或RBI分析。
进一步的,步骤d中RQD分析过程包括:
d101.计算程序的RQD计算选项;
d102.计算程序弹出对话框输入起桩号A,弹出对话框输入止桩号B,当用户输入起桩号和止桩号后,计算程序显示为Am至Bm;当未输入起桩号或止桩号时,计算程序弹出对话框无数据输入的字符,用户点击取消后,回到原始界面;
d103.起止桩号输入后,计算程序读取电子数据表,将电子数据表中的数据导入二维数列,二维数列行数由起止桩号确定,列为24列,原数据中为空值或为非数字的,赋值为-1000;
d104.计算程序检验原始数据第一列、XX+、+100+、+XX列,若值不为-1000则累加1,从桩号起始端检验累加到止桩号为止,得到累加结果Z,该累加结果Z需剔除破碎段的段长,并输出到段长框内,显示为Z;
d105.分别累加[3cm,10cm)、[10cm,30cm)、[30cm,50cm)[50cm,100cm)、[100cm,∞)的数据,并对起止桩号段的累加成果求和,结果为S,显示为S;
d106.根据公式RQD值=S/Z计算RQD值,并将所述RQD结果与规范指标对比,得到完整性评价,输出所述RQD值和所述完整性评价,并显示到结果框内。;
进一步的,步骤d中RBI分析过程包括:
d201.计算程序的RBI计算选项:
d202.计算程序弹出对话框输入起桩号A,弹出对话框输入止桩号B,当用户输入起桩号和止桩号后,显示为Am至Bm;当未输入起桩号或止桩号时,计算程序弹出对话框无数据输入的字符,用户点击取消后,回到原始界面;
d203.起止桩号输入后,计算程序读取电子数据表,将电子数据表中的数据导入二维数列,二维数列行数由起止桩号确定,列为24列,原数据中为空值或为非数字的,赋值为-1000;
d204.判断输入的起止桩号是否为完整岩体,若起始端为完整岩体,弹出起始端为完整岩体的对话框,当用户点击确认后,返回步骤d201;若终止端为完整岩体,弹出终止端为完整岩体的对话框,当用户点击确认后,返回步骤d201;若起止桩号不都不为完整岩体,进入步骤205;
d205.判断是否需要还原原始岩体长度,若不需要,则直接执行步骤d206;若需要,则还原原始岩体长度之后再执行步骤d206;
d206.计算程序检验原始数据第一列、XX+、+100+、+XX列,若值不为-1000则累加1,从桩号起始端检验累加到止桩号为止,得到累加结果Z,该累加结果Z需剔除破碎段的段长,并输出到段长框内,显示为Z;
d207检验每米桩号段的2至21列以及25列的数字,分别累加[3cm,10cm)、[10cm,30cm)、[30cm,50cm)[50cm,100cm)、[100cm,∞)范围的值,依次获得累加值sum1、sum2、sum3、sum4、sum5;并基于各个累加值分别求出各个范围的获得率Cr3、Cr10、Cr30、Cr50、Cr100;其中,Cr3=sum1/(Z*100),Cr10=sum2/(Z*100),Cr30=sum3/(Z*100),Cr50=sum4/(Z*100),Cr3=sum5/(Z*100);
d208.基于公式RBI值=3×Cr3+10×Cr10+30×Cr30+50×Cr50+100×Cr100计算RBI值,并将所述RBI结果与规范指标对比,得到块度评价,输出所述RBI值和所述块度评价,并显示到结果框内。
进一步的,步骤d205还原原始岩体长度步骤包括:
检验XX+列,当XX+列有数值时,开始进行还原,对下一米进行检验,如果下一米+100+列有数值,则累加该数值,再对又下一米进行检验,如果+100+列任然有值,则继续累加该数值,以此类推,直到检验到+XX列有数值时,累加+XX列的数值后结束累加,结果存储在该行25列处。
进一步的,步骤b采用刚性测量杆依次测量并记录各个测量单元内1米腰线处的岩体的裂隙间距,所得裂隙间距即为相邻两个裂隙之间的岩体长度;测量时,当岩石的洞壁起伏时,采用裂隙延伸投影法获取裂隙间距,方法如下:
将未与测线相交的裂隙沿裂隙方向投影到测线上,投影到测线上的投影点作为裂隙间距的起点或者终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将RQD和RBI原始数据收集表格进行整合,实现RQD、RBI原始数据量测一次性完成,大大降低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利用刚性测量工具测量,保证测线准直,采用裂隙延伸投影法,准确测量获取裂隙间距。根据数据规范化的数据记录,可通过计算机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为可计算的RQD、RBI数据,并根据输入不同区段的起止桩号计算出该区段的RQD、RBI值,并与完整性分段相对应。实现了计算的重复性,正确性,人为误操作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裂隙延伸投影测量示意图;
图2为电子表格实例图;
图3为计算程序的界面图。
图中编号:X1-X3为第一裂隙至第三裂隙,YT为岩体,YB为岩壁,L1为第一裂隙与第二裂隙的裂隙间距,L2为第二裂隙与第三裂隙的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Ⅰ、名词说明:
岩石质量指标(RQD):用直径为75mm的金刚石钻头和双层岩芯管在岩石中钻进,连续取芯,回次钻进所取岩芯中,长度大于10cm的岩芯段长度之和与该回次进尺的比值,以百分比表示。
岩体块度指数(RBI):平硐或钻孔中将实测岩体长度按3~10cm、10~30cm、30~50cm、50~100cm和大于100cm的岩芯获得率作为权值,与各自相应系数乘积的累计值,用公式表示为:RBI=3×Cr3+10×Cr10+30×Cr30+50×Cr50+100×Cr100;式中:Cr3、Cr10、Cr30、Cr50、Cr100分别为岩芯长度3~10cm、10~30cm、30~50cm、50~100cm、大于100cm的岩芯获得率,以百分数表示,视为权值;3、10、30、50、100为常数。
上述,岩芯是利用钻机在岩体中钻进,从岩体中取出的长柱状岩体。RQD、RBI原来是主要用在钻孔中对岩芯进行完整性评价,本发明根据RQD、RBI的评价方法和计算方法特点,通过将岩体长度看成岩芯长度,即将岩体长度数据等价成成岩芯长度数据,将RQD、RBI的评价方法和计算方法特点引用到平洞中对岩体进行完整性评价。
Ⅱ、具体实施,本发明的步骤如下:
1、为了便于数据记录、归类,使得米号和桩号对应,本发明在平洞每隔1米的位置设桩,并依次编号;
2、将相邻两个桩之间的岩体作为一个测量单元,并采用刚性测量杆依次测量并记录各个测量单元内1米腰线处的岩体YT的岩体长度。在本发明测量岩体长度数据通过测量岩体YT的裂隙间距数据实现,其中裂隙间距是指测线水平时的两裂隙之间的距离,本发明认为两条裂隙之间的裂隙间距是该两条裂隙之间的岩体长度。
具体的,本发明利用刚性测量杆对洞壁进行数据测量,当岩石的洞壁平整时,将刚性测量杆贴在岩壁YB,直接沿测线获取裂隙间距;当岩石的洞壁起伏时,洞壁起伏裂隙不直接与测线ac相交的部位,采用裂隙延伸投影法,准确测量获取裂隙间距。
裂隙延伸投影法具体方式如图1所示,图中刚性测量杆的测线ac由a向c,由于洞壁起伏,第二裂隙X2没有与测线ac相交,本发明通过将第二裂隙X2的端点b沿第二裂隙X2的方向向测线ac投影,从而产生一个投影点b’,投影点b’作为第一裂隙X1与第二裂隙X2的裂隙间距的终点,同时,投影点b’作为第二裂隙与第三裂隙的裂隙间距的起点,由此可得第一裂隙X1与第二裂隙X2的裂隙间距为L1,第二裂隙X2与第三裂隙X3的裂隙间距为L3。
3、通过对RQD、RBI需要量测的原始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RQD只对大于10cm的数据进行量测统计,RBI将实测数据分别按3~10cm、10~30cm、30~50cm、50~100cm和大于100cm进行统计,因此本发明将RQD的原始收集表格整合到RBI表格中,即将RBI和RQD的原始数据使用一个共用的电子表格保存。
实施时,通过电子表格整合并保存大于等于3cm的裂隙间距数据。如图2所示,所述电子数据表为Excel表格,按M行N列存储数据,其中,M由平洞的起止桩号确定,N为24,且第一列为桩号行,第22-24分别为XX+、+100+、+XX列,XX+、+100+、+XX列用于存储标跨单元数据;在记录完整岩体跨单元,即裂隙间距跨单元时,存在下列3种特殊情况,为了便于计算还原跨单元岩体真实长度,电子表格将完整岩体跨单元按以下记录的方式记录:
a、一个单元终止位置无裂隙仍然为完整岩体,测量时数据量测到单元终止位置,记录此时的数据,并将此数据标记为XX+。
b、一个单元起始位置无裂隙仍然为完整岩体:测量时数据量测从单元起始位置开始量测,记录此时的数据,并将此数据标记为+XX。
c、整个单位内及起止位置均无裂隙为完整岩体,记录此时的数据值100,并将此数据标记为+100+。
4、为便于计算程序读取电子表格,同时便于计算程序和电子表格进行数据打包,方便数据转移,本发明可将计算程序和所述电子表格存储在同一存储位置,例如放置在一个文件夹之中。
计算程序可以使用VB编程实现,其功能应至少包括以下步骤5中的功能,本例中编程完成的程序界面如图3所示。
5、当用户想要进行岩体特征分析时,计算程序读取电子数据表,将读取到的裂隙间距数据还原成岩体长度;由于RBI或RQD分析计算是用于岩芯长度的,因此本发明需将岩体长度等价成岩芯长度,即将岩体长度看成岩芯长度,从而进行RBI、RQD分析,实现计算评价的快速性、重复性。具体步骤为:
5.1.计算程序进行RQD分析
S1.点击图3中计算程序的“RBI计算”选项,计算程序弹出对话框输入起桩号A,弹出对话框输入止桩号B,当用户输入起桩号和止桩号后,显示为Am至Bm;当未输入起桩号或止桩号时,计算程序弹出对话框无数据输入的字符,用户点击取消后,回到原始界面;
S2.起止桩号输入后,计算程序读取电子数据表,将电子数据表的数据导入为VB中的二维数列(该二维数列行数由起止桩号确定,列为24列),原数据中为空值或为非数字的,赋值为-1000。
S3.计算程序检验原始数据第一列、XX+、+100+、+XX列,值不为-1000则累加1,从桩号起始端检验累加到止桩号为止。该累加结果即为剔除断层等破碎段的段长,结果为Z,并输出到段长框内,显示为Z。
S4.分别累加[3cm,10cm)、[10cm,30cm)、[30cm,50cm)[50cm,100cm)、[100cm,∞)的数据,并对起止桩号段的累加成果求和,结果为S,显示为S;对起止桩号段的累加成果求和,结果为S,显示为S。
S5.根据公式RQD值=S/Z计算RQD值,并将所述RQD结果与规范指标对比,得到完整性评价,输出所述RQD值和所述完整性评价,并显示到结果框内,如输出“RQD值83,较完整”。完整性评价一般为完整或较完整或完整性差或较破碎或破碎。
5.2计算程序进行RBI分析
点击RBI计算:
T1.点击图3中计算程序的“RBI计算”选项;
T2计算程序弹出对话框输入起桩号A,弹出对话框输入止桩号B,当用户输入起桩号和止桩号后,显示为Am至Bm;当未输入起桩号或止桩号时,计算程序弹出对话框无数据输入的字符,用户点击取消后,回到原始界面;
T3.起止桩号输入后,计算程序读取电子数据表,将电子数据表的数据导入为VB中的二维数列(该二维数列行数由起止桩号确定,列为24列),原数据中为空值或为非数字的,赋值为-1000。
T4.判断输入的起止桩号是否为完整岩体,若起始端为完整岩体,弹出“起始端为完整岩体”的对话框,当用户点击确认后,返回起止桩号输入界面,即步骤T2;若终止端为完整岩体,弹出“终止端为完整岩体”的对话框,当用户点击确认后,返回起止桩号输入界面,即步骤T2;若起止桩号不都不为完整岩体,进入步骤T5;
判断输入的起止桩号是否为完整岩体方法为:检验输入的起始桩号+100+、+XX列(两列有不为-1000)即需连接上米桩号XX+或+100+,则起始桩号为完整岩体,弹出对话框"起始端为完整岩体",点击确认后,返回起止桩号输入界面。检验输入的终止桩号+100+、XX+列(两列有不为-1000)即需连接下米桩号+XX或+100+,则终止桩号为完整岩体,弹出对话框"终止端为完整岩体",点击确认后,返回起止桩号输入界面。
T5.判断是否需要还原原始岩体长度,若不需要,则直接执行步骤d206;若需要,则还原原始岩体长度之后再执行步骤d206。
还原原始岩体长度步骤包括(以下计算及岩体长度还原均只在起止桩号段内发生):
还原原始岩体长度:检验XX+列,XX+列有数值(即不为-1000)时,开始进行还原,对下一米进行检验,如果+100+列有值时(即不为-1000),则累加该数值,再对又下一米进行检验,如果+100+列任然有值(即不为-1000),则累加该数值,以此类推,直到检验到+XX列有数值(即不为-1000),累加该数值后结束累加,结果存储在该行25列处。
T6.程序检验原始数据第一列、XX+、+100+、+XX列,值不为-1000则累加1,从桩号起始端检验累加到止桩号为止,该累加结果Z需剔除破碎段的段长,并输出到段长框内,显示为Z。
T7检验每米桩号段的2至21列以及25列的数字,分别累加[3cm,10cm)、[10cm,30cm)、[30cm,50cm)[50cm,100cm)、[100cm,∞)范围的值,依次获得累加值sum1、sum2、sum3、sum4、sum5;并基于各个累加值分别求出各个范围的获得率Cr3、Cr10、Cr30、Cr50、Cr100;其中,Cr3=sum1/(Z*100),Cr10=sum2/(Z*100),Cr30=sum3/(Z*100),Cr50=sum4/(Z*100),Cr3=sum5/(Z*100);
T8.基于公式RBI值=3×Cr3+10×Cr10+30×Cr30+50×Cr50+100×Cr100计算RBI值,并将所述RBI结果与规范指标对比,得到块度评价,输出所述RBI值和所述块度评价,并显示到结果框内,如输出为“RBI值12.2,次块状结构”。块度评价一般可以为整体状结构或块状结构或次块状结构或镶嵌结构或碎裂结构或散体结构。
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的特征,说明书的描述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a.在平洞内等间距设桩,并依次编号;
b.将相邻两个桩之间的岩体作为一个测量单元,依次测量并记录各个测量单元内1米腰线处的岩体长度;
c.使用一个电子数据表存储大于等于3cm的岩体长度数据;所述电子数据表按M行N列存储数据,其中,M由平洞的起止桩号确定,N为24,且第一列为桩号行,第22-24分别为XX+、+100+、+XX列,XX+、+100+、+XX列用于存储标跨单元数据;
XX+、+100+、+XX表示裂隙间距跨单元的特殊情况,即:一个单元终止位置无裂隙仍然为完整岩体,测量时数据测量到单元终止位置,记录此时的数据,并将此数据标记为XX+;一个单元起始位置无裂隙仍然为完整岩体,测量时数据测量从单元起始位置开始测量,记录此时的数据,并将此数据标记为+XX;整个单位内及起止位置均无裂隙为完整岩体,记录此时的数据值100,并将此数据标记为+100+;
d.打开计算程序进行RQD或RBI分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在平洞每隔1米的位置设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中RQD分析过程包括:
d101.点击计算程序的RQD计算选项;
d102.计算程序弹出对话框输入起桩号A,弹出对话框输入止桩号B,当用户输入起桩号和止桩号后,计算程序显示为Am至Bm;当未输入起桩号或止桩号时,计算程序弹出对话框无数据输入的字符,用户点击取消后,回到原始界面;
d103.起止桩号输入后,计算程序读取电子数据表,将电子数据表中的数据导入二维数列,二维数列的行数由起止桩号确定,列为24列,原数据中为空值或为非数字的,赋值为-1000;
d104.计算程序检验原始数据第一列、XX+、+100+、+XX列,若值不为-1000则累加1,从桩号起始端检验累加到止桩号为止,得到累加结果Z,该累加结果Z需剔除破碎段的段长,并输出到段长框内,显示为Z;
d105.分别累加[3cm,10cm)、[10cm,30cm)、[30cm,50cm)[50cm,100cm)、[100cm,∞)的数据,并对起止桩号段的累加成果求和,结果为S,显示为S;
d106.根据公式RQD值=S/Z计算RQD值,并将所述RQD结果与规范指标对比,得到完整性评价,输出所述RQD值和所述完整性评价,并显示到结果框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中RBI分析过程包括:
d201.点击计算程序的RBI计算选项:
d202.计算程序弹出对话框输入起桩号A,弹出对话框输入止桩号B,当用户输入起桩号和止桩号后,显示为Am至Bm;当未输入起桩号或止桩号时,计算程序弹出对话框无数据输入的字符,用户点击取消后,回到原始界面;
d203.起止桩号输入后,计算程序读取电子数据表,将电子数据表中的数据导入二维数列,二维数列的行数由起止桩号确定,列为24列,原数据中为空值或为非数字的,赋值为-1000;
d204.判断输入的起止桩号是否为完整岩体,若起始端为完整岩体,弹出起始端为完整岩体的对话框,当用户点击确认后,返回步骤d201;若终止端为完整岩体,弹出终止端为完整岩体的对话框,当用户点击确认后,返回步骤d201;若起止桩号不都不为完整岩体,进入步骤205;
d205.判断是否需要还原原始岩体长度,若不需要,则直接执行步骤d206;若需要,则还原原始岩体长度之后再执行步骤d206;
d206.计算程序检验原始数据第一列、XX+、+100+、+XX列,若值不为-1000则累加1,从桩号起始端检验累加到止桩号为止,得到累加结果Z,该累加结果Z需剔除破碎段的段长,并输出到段长框内,显示为Z;
d207检验每米桩号段的2至21列以及25列的数字,分别累加[3cm,10cm)、[10cm,30cm)、[30cm,50cm)[50cm,100cm)、[100cm,∞)范围的值,依次获得累加值sum1、sum2、sum3、sum4、sum5;并基于各个累加值分别求出各个范围的获得率Cr3、Cr10、Cr30、Cr50、Cr100;其中,Cr3=sum1/(Z*100),Cr10=sum2/(Z*100),Cr30=sum3/(Z*100),Cr50=sum4/(Z*100),Cr3=sum5/(Z*100);
d208.基于公式RBI值=3×Cr3+10×Cr10+30×Cr30+50×Cr50+100×Cr100计算RBI值,并将所述RBI结果与规范指标对比,得到块度评价,输出所述RBI值和所述块度评价,并显示到结果框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205还原原始岩体长度步骤包括:
检验XX+列,当XX+列有数值时,开始进行还原,对下一米进行检验,如果下一米+100+列有数值,则累加该数值,再对又下一米进行检验,如果+100+列任然有值,则继续累加该数值,以此类推,直到检验到+XX列有数值时,累加+XX列的数值后结束累加,结果存储在该行25列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采用刚性测量杆依次测量并记录各个测量单元内1米腰线处的岩体的裂隙间距,所得裂隙间距即为相邻两个裂隙之间的岩体长度;测量时,当岩石的洞壁起伏时,采用裂隙延伸投影法获取裂隙间距,方法如下:
将未与测线相交的裂隙沿裂隙方向投影到测线上,投影到测线上的投影点作为裂隙间距的起点或者终点。
CN201710141375.3A 2017-03-10 2017-03-10 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 Pending CN10687425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41375.3A CN106874251A (zh) 2017-03-10 2017-03-10 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41375.3A CN106874251A (zh) 2017-03-10 2017-03-10 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74251A true CN106874251A (zh) 2017-06-20

Family

ID=59170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41375.3A Pending CN106874251A (zh) 2017-03-10 2017-03-10 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874251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41194A (zh) * 2017-11-06 2018-04-20 浙江大学 一种获取和计算工程岩体代表性rqd值的方法
CN108897718A (zh) * 2018-05-11 2018-11-27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岩体结构量化描述方法
CN109162693A (zh) * 2018-09-17 2019-01-08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种利用随钻监测技术测试岩体块度指数的方法
CN114034610A (zh) * 2021-11-08 2022-02-11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高陡边坡的岩体块度测量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68335A (zh) * 2013-05-13 2013-08-28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报表数据填报方法及系统
CN105205865A (zh) * 2015-09-14 2015-12-30 吴云 一种适用于岩体的建模方法
CN105781543A (zh) * 2016-05-11 2016-07-20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裂隙分维指标的采动覆岩质量评价方法
CN105955939A (zh) * 2016-04-27 2016-09-2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基于Excel绘制地质体及地质要素倾斜玫瑰花图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68335A (zh) * 2013-05-13 2013-08-28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报表数据填报方法及系统
CN105205865A (zh) * 2015-09-14 2015-12-30 吴云 一种适用于岩体的建模方法
CN105955939A (zh) * 2016-04-27 2016-09-2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基于Excel绘制地质体及地质要素倾斜玫瑰花图的方法
CN105781543A (zh) * 2016-05-11 2016-07-20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裂隙分维指标的采动覆岩质量评价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术才 等: "基于数码图像的掌子面岩体结构量化表征方法及工程应用",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41194A (zh) * 2017-11-06 2018-04-20 浙江大学 一种获取和计算工程岩体代表性rqd值的方法
CN107941194B (zh) * 2017-11-06 2019-11-19 浙江大学 一种获取和计算工程岩体代表性rqd值的方法
CN108897718A (zh) * 2018-05-11 2018-11-27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岩体结构量化描述方法
CN109162693A (zh) * 2018-09-17 2019-01-08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种利用随钻监测技术测试岩体块度指数的方法
CN109162693B (zh) * 2018-09-17 2020-06-0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种利用随钻监测技术非取芯快速测试岩体块度指数的方法
CN114034610A (zh) * 2021-11-08 2022-02-11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高陡边坡的岩体块度测量装置
CN114034610B (zh) * 2021-11-08 2023-09-26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高陡边坡的岩体块度测量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74251A (zh) 一种岩体rbi和rqd指标的测量方法
León et al. A fuzzy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approach to the assessment of efficiency with DEA models
WO2017084454A1 (zh) 一种地层组分最优化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8376295B (zh) 一种油气甜点预测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04850732B (zh) 一种基于砂体统计学的油藏小层划分方法及装置
CN109753923A (zh) 刀具磨损量的监测方法、系统、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3424420A (zh) 一种基于拟合的核磁共振信号处理方法
CN108959705B (zh) 一种预测亚热带森林生物量的方法
CN103714390A (zh) 一种油气圈闭组合勘探优化方法
CN109163997A (zh) 一种基于声谱图深度学习的岩石表面强度测定方法
CN115019171B (zh) 非接触式围岩快速分区分级方法
CN105867341A (zh) 一种烟草加工设备的在线设备健康状态自检方法及系统
CN103336305A (zh) 一种基于灰色理论划分致密砂岩储层岩石物理相的方法
CN105447298A (zh) 一种储层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
CN109473148A (zh) 一种离子浓度预测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5549083A (zh) 一种确定地震观测系统重复性整体量度的方法和装置
CN111505713A (zh) 基于多点地质统计的叠前地震反演方法
Hohmann Incorporating information on varying sedimentation rates into paleontological analyses
EP2580772B1 (en) A method computer program and system to analyze mass spectra
WO2022045932A1 (ru) Система для определения тектонических нарушений по сейсмическим данным
CN104111209B (zh) 用于密度分析仪自校准的方法和装置
CN105590018A (zh) 砂泥岩薄互层油藏的油水层判别方法
CN108663334A (zh) 基于多分类器融合寻找土壤养分光谱特征波长的方法
CN117235510A (zh) 节理粗糙度预测方法与节理粗糙度预测模型训练方法
CN106485049A (zh) 一种基于蒙特卡洛交叉验证的nirs异常样本的检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