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35958A - 一种三维隔震支座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维隔震支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35958A
CN106835958A CN201611249958.XA CN201611249958A CN106835958A CN 106835958 A CN106835958 A CN 106835958A CN 201611249958 A CN201611249958 A CN 201611249958A CN 106835958 A CN106835958 A CN 1068359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platform
locking member
midfoot
platform
ver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24995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835958B (zh
Inventor
李爱群
刘胜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filed Critic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Priority to CN20161124995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835958B/zh
Publication of CN1068359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359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8359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359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19/00Structural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ridges
    • E01D19/04Bearings; Hinges
    • E01D19/041Elastomeric bear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 E04H9/021Bearing, supporting or connecting constru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buil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工程结构减隔震领域,提供一种三维隔震支座。该三维隔震支座包括中部支撑平台、上部支撑平台及两者之间的结构组成的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以及中部支撑平台和下部支撑平台之间组成的水平隔震单元。其中,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可以在保证三维隔震支座具有较强的竖向隔震功能的同时,保证该三维隔震支座的竖向承载能力与稳定性。此外,水平隔震单元同时具有水平滑板支座与阻尼器的功能,使得支撑平台内部空间得以充分利用;且在水平面任意方向地震作用下,该水平隔震单元均可实现耗能隔震;进一步地,该水平隔震单元在应对水平地震与竖向地震的综合作用时,具有较大的竖向承载力和抗拉拔能力,用于高层建筑的隔震时可抗摇摆防倾覆。

Description

一种三维隔震支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结构减隔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维隔震支座。
背景技术
减隔震(振)技术是近年来用于房屋建筑、桥梁等结构中的技术,其特点是:通过在结构合适位置安装耗能隔震装置,有效隔断和消耗地震作用时由基础传递至上部结构的能量,减小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响应,进而提高结构安全性和整体经济性。
现有技术中,竖向地震引起的竖向振动的隔震研究较少。其中,建筑物竖向隔震设计的难点在于如何在保证为上部结构提供稳定竖向支撑的同时,增大隔震后结构的竖向周期。公告号为CN104455189A的发明专利,其公开了一种“三维隔震支座”,其竖向隔震部分是由一组碟形弹簧与粘滞流体阻尼器组成的粘弹性组合。由于建筑物的隔震层首先需要为上部结构提供竖向稳定支撑,因此该三维隔震支座的竖向隔震部分仍旧无法显著降低竖向刚度。鉴于该发明专利三维隔震支座的稳定支撑需求和竖向隔震功能相互矛盾,该发明主要针对小质量的多层建筑设计。
此外,较之竖向地震引起的竖向振动的隔震,建筑结构的水平减隔震技术研究较多。然而现有水平隔震技术也存在以下缺点:
第一、现有减隔震技术中应用的减隔震产品主要为普通橡胶隔震支座、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或高阻尼橡胶支座等,这些隔震支座的特点是水平方向上刚度较小,主要依靠竖向高度上的层层剪切变形产生阻尼耗能。但这些隔震支座的竖向抗拉刚度特别是抗拉拔能力不足,在罕遇地震发生时,由于隔震支座可能受到较大拉力,此时隔震支座上部的建筑结构稳定性降低从而有倾覆风险。
第二,将隔震支座安装在桥梁结构中时,由于桥梁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容易发生横桥向或纵桥向的落梁灾害,为了避免此类灾害,一般考虑设置防落梁杆或在隔震支座边缘设置限位装置。这些限位措施靠主梁与限位装置的刚性碰撞等来防止落梁,它需要考验桥墩与限位装置的极限抗冲击能力和桥墩的侧向抗剪抗弯强度。
并且,在桥梁工程中,一般研究的是纵桥向单向隔震或纵横桥向双向隔震支座,能满足建筑结构三维减隔震的支座更少。
第三,桥梁的活动墩墩顶与主梁连接处的隔震支座,其在一般使用状态下需要适应主梁的温度、活载、收缩徐变等引起的小变形,以避免主梁和墩柱产生额外应力。而现有技术中的有些水平隔震产品无法很好的适应桥梁的活动墩墩顶与主梁连接处的变形。
在上述基础上,粘滞流体阻尼器拥有饱满的椭圆型滞洄曲线,其耗能能力强、在静荷载下无附加刚度,能在地震和大风荷载下重复使用,因此受到工程界的青睐。但粘滞流体阻尼器在基础隔震中使用时必须配合其他支座共同作用,其自身不具备竖向承载力,占据空间只能单向耗能。在桥梁中使用粘滞流体阻尼器时,一般要将粘滞流体阻尼器与滑动支座配合使用,且需要为粘滞流体阻尼器单独制作、安装或设置专门的锚固区。在房屋建筑结构中也同样要单独安装且占据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三维隔震支座,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隔震支座竖向稳定支撑需求与竖向隔震功能有冲突;粘滞流体阻尼器需要与隔震支座配合使用,且需要专门的锚固区;隔震支座竖向大承载力不大、抗拉拔防倾覆能力不足的问题。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三维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从下至上依次包括下部支撑平台、中部支撑平台和上部支撑平台;
所述中部支撑平台的上表面和所述上部支撑平台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一阻尼器和第一弹性件;所述上部支撑平台朝所述中部支撑平台伸出第一锁紧部件,所述中部支撑平台朝所述上部支撑平台伸出第二锁紧部件,所述第一锁紧部件和所述第二锁紧部件上设置有互相配合的锁舌和锁孔,且所述第一锁紧部件和所述第二锁紧部件可相对转动,以使得锁舌插入或者离开所述锁孔;当所述锁舌插入所述锁孔时,所述中部支撑平台和所述上部支撑平台相对锁紧,并使得第一弹性件被所述中部支撑平台和所述上部支撑平台压缩;
所述下部支撑平台和所述中部支撑平台内分别设置有一个水平柱状腔室,各个所述水平柱状腔室的两端均分别设置有第二弹性件和第二阻尼器,且所述第二弹性件和第二阻尼器之间连接有运动杆,使得运动杆在所述水平柱状腔室中做往复运动时,带动所述第二弹性件和所述第二阻尼器做阻尼运动;两个所述运动杆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且在所述下部支撑平台的上表面和中部支撑平台的下表面上均开设有运动槽,使得所述运动杆在所述水平柱状腔室中运动时所述连接杆沿着所述运动槽运动;两个所述水平柱状腔室之间呈设定角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的三维隔震支座,第一锁紧部件、第二锁紧部件、第一弹性件、上部支撑平台和中部支撑平台组成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通过第一锁紧部件、第二锁紧部件和第一弹性件,在上部支撑平台和中部支撑平台之间施加预应力,从而可以部分消除该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承受荷载后的变形,以使得第一锁紧部件和所述第二锁紧部件锁紧时,所述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具有较大的竖向初始刚度,以获得更好的竖向支撑作用,同时实现了第一弹性件可设置更小刚度的目的。并且,设防地震作用时,当上部支撑平台上的压力值达到设定值时,上部支撑平台和中部支撑平台相向运动后,锁舌和锁孔在外力作用下分离解锁,进一步使得该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具有较强的竖向隔震功能。
在上述基础上,由于第二阻尼器和第二弹性件均融入支撑平台内部,使该三维隔震支座的下部支撑平台和所述中部支撑平台组成的水平隔震单元,其同时具有水平滑板支座与阻尼器的功能,且支撑平台内部空间得以充分利用。此外,由于中部支撑平台和下部支撑平台之间的任意错动均可被解耦成各自运动杆的分运动,因此在水平面任意方向地震作用下,该水平隔震单元均可实现耗能隔震。并且,由于该水平隔震单元的竖向支撑结构主要为中部支撑平台、下部支撑平台和连接杆,而这些结构均为刚性件,从而其可以使得水平隔震单元在应对水平地震与竖向地震的综合作用时,具有较大的竖向承载力和抗拉拔能力,用于高层建筑的隔震时可抗摇摆防倾覆。
优选的,所述第一锁紧部件与所述上部支撑平台铰接,在所述第一锁紧部件与所述上部支撑平台之间设置有拉簧,用于带动所述第一锁紧部件转动,以使得所述锁舌离开所述锁孔;
或者,
所述第二锁紧部件与所述中部支撑平台铰接,在所述第二锁紧部件与所述上部支撑平台之间设置有拉簧,用于带动所述第二锁紧部件转动,以使得所述锁舌离开所述锁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锁紧部件和/或所述第二锁紧部件包括螺纹杆段,所述上部支撑平台和/或所述中部支撑平台上设置有与所述螺纹杆段互相配合的螺纹孔,所述螺纹杆段穿过所述螺纹孔之后通过螺母固定。
优选的,所述第一弹性件为蝶形弹簧,所述上部支撑平台或中部支撑平台朝所述蝶形弹簧伸出限位挡块。
优选的,所述第一阻尼器包括用于容纳粘滞流体的缸体,以及活塞头位于所述缸体内的活塞;
其中,所述缸体与所述上部支撑平台固定连接,所述活塞的活塞杆与所述中部支撑平台固定连接;
或者,
所述缸体与所述中部支撑平台固定连接,所述活塞的活塞杆与所述上部支撑平台固定连接。
优选的,上部支撑平台和所述中部支撑平台上设置有互相配合的限位导向板。
优选的,所述第二弹性件为弹簧;所述运动杆靠近所述弹簧的一端设置有导向腔室,所述导向腔室与所述弹簧同轴;所述弹簧的一端和所述水平柱状腔室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导向腔室内后与所述导向腔室的内壁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阻尼器为粘滞流体阻尼器;所述粘滞流体阻尼器包括缸体和活塞,所述缸体和所述水平柱状腔室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活塞的活塞头位于所述缸体内,活塞杆与所述运动杆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活塞头上设置有阻尼孔,所述阻尼孔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缸体内壁上伸出有与部分所述阻尼孔相对的圆锥状凸起对。
优选的,所述下部支撑平台和中部支撑平台之间设置有光滑支撑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施例的三维隔震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三维隔震支座的附图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A处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1中B-B处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1中C-C处剖视示意图;
图中:1、限位挡块;2、第一弹性件;3、第一限位导向板;4、第二限位导向板;5、18、螺母;6、28、活塞;7、31、缸体;8、上部支撑平台;9、第一挂钩;10、第二挂钩;11、第三弹性件;12、单向铰;13、中部支撑板;14、螺纹杆段;15、限位头部;16、32、粘滞流体;17、环形阻尼孔;19、中部支撑平台;20、23、第二弹性件;21、连接杆;22、弹簧活动厢体;24、下支撑板;25、导向腔室;26、运动杆;27、密封环;29、圆锥状凸起对;30、大阻尼孔;33、小阻尼孔;34、聚四氟乙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三维隔震支座,从下至上依次包括下部支撑平台、中部支撑平台19和上部支撑平台8。
其中,中部支撑平台19、上部支撑平台8以及位于中部支撑平台19和上部支撑平台8之间的结构组合形成一个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中部支撑平台19和下部支撑平台之间组成水平隔震单元。下面对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和水平隔震单元分别进行具体说明。
本实施例的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其中部支撑平台19的上表面和上部支撑平台8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一阻尼器和第一弹性件2;所述上部支撑平台8朝所述中部支撑平台19伸出第一锁紧部件,所述中部支撑平台19朝所述上部支撑平台8伸出第二锁紧部件,所述第一锁紧部件和所述第二锁紧部件上设置有互相配合的锁舌和锁孔,且所述第一锁紧部件和所述第二锁紧部件可相对转动,以使得锁舌插入或者离开所述锁孔;当所述锁舌插入所述锁孔时,所述中部支撑平台19和所述上部支撑平台8相对锁紧,并使得第一弹性件2被所述中部支撑平台19和所述上部支撑平台8压缩。
通过第一锁紧部件、第二锁紧部件和第一弹性件2在上部支撑平台8和中部支撑平台19之间施加预应力,从而可以部分消除该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承受荷载后的变形,以使得第一锁紧部件和所述第二锁紧部件锁紧时,所述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具有较大的竖向初始刚度,以此实现第一弹性件2可设置较小刚度的目的,同时满足该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对稳定竖向支撑的需求。并且,设防地震作用时,当上部支撑平台8上的压力值达到设定值时,上部支撑平台8和中部支撑平台19相向运动后,锁舌和锁孔在外力作用下分离,并且在外力作用下第一锁紧部件和第二锁紧部件相对转动完成解锁。此时第一弹性件2和第一阻尼器均可伸缩耗散能量,从而使得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具有较强的竖向隔震功能。
当锁舌插入所述锁孔时,所述中部支撑平台19和所述上部支撑平台8相对锁紧,且第一弹性件2给上部支撑平台8和中部支撑平台19施加预应力。上部支撑平台8上表面受到的竖向承载力大于该预应力时,上部支撑平台8和中部支撑平台19相向运动,从而使得锁舌初步离开锁孔。此时只需要借助很小的外力就可以使得锁舌离开锁孔。因此,上述提到“当上部支撑平台8上的压力值达到设定值时”中的“设定值”,其是由中部支撑平台19和上部支撑平台8锁紧时候的预应力决定。其中设定值越大,则上部支撑平台8和中部支撑平台19之间的竖向承载能力越强,进而整个三维隔震支座的竖向承载能力也就越强。与此同时,本实施例的第一弹性件2的刚度仍可以设置较小,从而保证设防地震作用时该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具有较强的竖向隔震功能。
传统观点认为竖向隔震单元是通过增大竖向隔震单元和建筑的基础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移为代价来减小竖向隔震单元的竖向刚度与动力响应。也即,由胡克定律F=k×Δx,假设F为竖向隔震单元受到的竖向压力,k为竖向隔震单元的劲度系数,Δx为竖向隔震单元的竖向变形量。在保证F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将k设置成较小值,则Δx会增大。然而,为了实现竖向隔震的目的,如果隔震单元的竖向刚度过小则会影响上部结构在正常使用状态的竖向稳定性。因而竖向刚度k要设置较小的目的,与隔震单元竖向变形量Δx过大会导致上部结构竖向稳定性不佳的情况有矛盾。
然而本实施例的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由于设置有第一锁紧部件和第二锁紧部件,从而可以将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的服役过程分段考虑,通过提前消除竖向隔震单元的收缩位移,即整体上增大了Δx的方式减小刚度k,同时竖向隔震单元获得了一个较大的初始竖向刚度,其可以在保证竖向隔震单元具有较强的竖向隔震功能的同时,保证其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竖向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从而有效地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本实施例的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其可以采用劲度系数较小的第一弹性件2。当第一弹性件2被压缩且锁紧在上部支撑平台8和中部支撑平台19之间时,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具有较大的初始竖向刚度。而当上部支撑平台8和中部支撑平台19之间解锁时,由于第一弹性件2的劲度系数较小,从而此时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具有较小的刚度,以保证其隔震效果。
本实施例中,上部支撑平台8的结构不受限制,优选但是不必须其为板状结构,且既可以如附图2所示为矩形板,还可以为圆形板、椭圆形板等。此外,中部支撑平台19,在下文描述水平隔震单元会提到。
请进一步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其第一锁紧部件和第二锁紧部件均为挂钩。该种情况下,锁孔也即其中一个挂钩的头部围成的孔,当然该孔是一个局部敞开的孔;而锁舌也就是另一个挂钩的头部本身。从而当两个挂钩挂靠在一起时,也即锁舌插入到锁孔中,此时上部支撑平台8和中部支撑平台19被锁紧。
在上述基础上,在所述上部支撑平台8和/或所述中部支撑平台19上设置发生形变的第三弹性件11,用于在所述上部支撑平台8上的压力值达到设定值时,驱动所述第一锁紧部件和所述第二锁紧部件相对转动,以使得所述锁舌离开所述锁孔进行解锁
其中,“所述上部支撑平台8上的压力值达到设定值时”包括上部支撑平台8上的压力值超过设定值的情况。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得第一锁紧部件和第二锁紧部件相对转动完成解锁,并非必须通过第三弹性件11给第一锁紧部件和/或第二锁紧部件施加外力,且在下文会对其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挂钩的对数和位置分布不受附图限制,只要可以实现上部支撑平台8与中部支撑平台19之间的锁紧和解锁即可。为了保证上部支撑平台8和中部支撑平台19之间的锁紧效果,优选在靠近上部支撑平台8和中部支撑平台19的外缘位置均匀分布多个挂钩。当上部支撑平台8上受到的压力小于设定压力值时,上部支撑平台8和中部支撑平台19之间的结构保持平衡,从而上部支撑平台8和中部支撑平台19的相对距离也不发生改变。当上部支撑平台8上受到的压力达到或者超过设定压力值时,挂钩相向运动使得锁舌和锁孔初步脱离。此时,在第三弹性件11的作用下,所述第一锁紧部件和所述第二锁紧部件相对转动。
为了区分上部支撑平台8和中部支撑平台19上的挂钩,定义上部支撑平台8上的挂钩为第一挂钩9,中部支撑平台19上的挂钩为第二挂钩10。
请进一步参见图1,为了使得第一挂钩9和第二挂钩10可以完全脱开,将第二挂钩10和中部支撑平台19铰接。在此基础上,第三弹性件11一端和第二挂钩10的上端连接,另一端和中部支撑平台19连接。其中,当第一挂钩9和第二挂钩10锁紧时,第三弹性件11处于被拉伸状态,从而当第一挂钩9和第二挂钩10之间初步脱离时,第三弹性件11收缩以带动第二挂钩10逆时针转动。
图1中,由于第二挂钩10朝顺时针方向转动时挂钩之间无法实现解锁。有鉴于此,优选但是不必须第二挂钩10和中部支撑平台19之间采用单向铰12连接,并且该单向铰12安装到位后仅能朝逆时针方向转动。
当然,第二挂钩10朝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向外转动时,挂钩也可以实现解锁。因此,第三弹性件11的设置位置不一定要如图1所示设置在第二挂钩10的左边,还可以设置在第三弹性件11的前面。
此外,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挂钩9和第二挂钩10锁紧时,第三弹性件11也可以处于被压缩状态。从而当第一挂钩9和第二挂钩10之间初步脱离时,第三弹性件11回弹以带动第二挂钩10逆时针转动。该种情况下,第三弹性件11设置在第二挂钩10右侧或者是后侧,从而第三弹性件11回弹时推动第二挂钩10转动。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成第一挂钩9和上部支撑平台8铰接,且在第一挂钩9和上部支撑平台8之间设置第三弹性件11,从而当第一挂钩9和第二挂钩10之间初步脱离时,第三弹性件11带动第一挂钩9转动以使得挂钩之间解锁。
或者,也可以同时使得第一挂钩9和上部支撑平台8铰接,第一挂钩9和上部支撑平台8之间设置第三弹性件11,且第二挂钩10和中部支撑平台19铰接,第二挂钩10和中部支撑平台19之间设置第三弹性件11。该种情况下,第一挂钩9和第二挂钩10均可在第三弹性件11驱动下转动,以实现解锁。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不设置第三弹性件11,在设防地震发生时,第一挂钩9和第二挂钩10初步分离,此时由于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必然还受到竖直方向以外的力,从而只需要很小的外力就可以使得第一挂钩9和第二挂钩10完全解锁。由此可知,本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三弹性件11。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锁紧部件和第二锁紧部件并非一定要采用挂钩和挂钩配合的形式,例如其还可以采用锁扣和挂钩配合形式,或者可以采用销接配合的形式,只要包括锁舌和锁孔的结构即可,此处不一一赘述。
在上述基础上,为了调节上部支撑平台8和中部支撑平台19之间的预应力,设置第一锁紧部件和/或所述第二锁紧部件的伸出长度可调节。从而当第一锁紧部件和第二锁紧部件伸出的长度越短,第一弹性件2的压缩量越大,此时上部支撑平台8和中部支撑平台19之间的预应力也就越大;反之,则上部支撑平台8和中部支撑平台19之间的预应力则越小。
其中,第一锁紧部件的伸出长度指的是上部支撑平台8上第一锁紧部件朝向中部支撑平台19的伸出尺寸,所述第二锁紧部件的伸出长度指的是中部支撑平台19上第二锁紧部件朝向上部支撑平台8的伸出尺寸。
优选所述第一锁紧部件和/或所述第二锁紧部件包括螺纹杆段14,所述上部支撑平台8和/或所述中部支撑平台19上设置有与所述螺纹杆段14互相配合的螺纹孔,所述螺纹杆段14穿过所述螺纹孔之后通过螺母5固定。此时,通过螺纹孔和螺纹杆段14的配合,可以调节第一锁紧部件和/或所述第二锁紧部件的伸出长度。
图1中,仅作为第二锁紧部件的第二挂钩10设置有螺纹管段。此时,中部支撑平台19上设置有螺纹孔,且该螺纹管段穿过中部支撑平台19上的上述螺纹孔之后,通过螺母18固定。其中,为了保证螺母18的固定效果,可以在第一锁紧部件和第二锁紧部件锁紧时,将螺母18通过电焊的方式焊接于中部支撑平台19的下表面上。并且,为了防止螺纹杆段14和螺纹孔脱离,可以在螺纹杆段14末端设置限位头部15。当然,附图1不构成对本实施例的限制。例如,作为第一锁紧部件的第一挂钩9也可以设置有螺纹管段,从而在上部支撑平台8上设置有与该螺纹管段配合的螺纹孔,并通过调节该第一锁紧部件的螺纹管段来调节锁紧时上部支撑平台8和中部支撑平台19之间的相对位置。
当然,为了实现上述“第一锁紧部件和/或所述第二锁紧部件的伸出长度可调节”的目的,还可以采用其它方式实现。例如,第一锁紧部件和第二锁紧部件的主体部分可以采用伸缩杆的结构形式。
其中,为了给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施加预应力,并实现第一锁紧部件和第二锁紧部件锁紧之间的锁紧,可以在限位头部15上安装千斤顶,并且千斤顶的输出端顶起中部支撑平台19,从而压缩第一弹性件2,使得第一锁紧部件和第二锁紧部件上的锁舌得以和锁孔互相配合。显然,给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施加预应力,此时三维隔震支座还未安装到需要隔震的设定位置,从而下部支撑平台随着中部支撑平台19一起朝上部支撑平台运动,以压缩第一弹性件2。
当然,本实施例中的预应力施加方式不局限于此。任意现有技术中公开的预应力施加的手段都应当涵盖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中。
请进一步参见图1,第一阻尼器优选但是不必须为粘滞流体阻尼器,包括用于容纳粘滞流体16的缸体7,以及活塞头位于所述缸体7内的活塞6。图1中,缸体7下端固定在中部支撑平台19上,活塞6的活塞杆与所述上部支撑平台8固定连接。其中,活塞杆穿过上部支撑平台8后通过螺母5固定在上部支撑平台8上。当然,缸体7也可以固定在上部支撑平台8上,此时活塞杆与中部支撑平台19固定连接。在第一锁紧部件和第二锁紧部件解锁后,分别固定在上部支撑平台8和中部支撑平台19上的缸体7和活塞6可以起到防止拉脱的效果,保证上部支撑平台8和中部支撑平台19之间始终保持连接状态。并且,在缸体7内粘滞流体16中的活塞头,其本身使得第一阻尼器具有一定的竖向抗拉拔能力。
其中,优选在活塞头上设置有阻尼孔,从而当活塞6在缸体7中做往复运动时,通过挤压粘滞流体16经过阻尼孔产生粘滞阻尼耗能。并且,阻尼孔的结构和数量不限,但是优选阻尼孔为与活塞杆同轴的环形阻尼孔17。
进一步的,第一弹性件2优选但是不必须为蝶形弹簧,从而通过蝶形弹簧的伸缩使得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具有隔震功能。在此基础上,为了尽量避免蝶形弹簧发生竖向伸缩之外的变形,结合附图1可知,在上部支撑平台8上设置朝所述蝶形弹簧伸出的限位挡块1。当然,当阻尼器的缸体7固定在上部支撑平台8上且活塞杆固定在中部支撑平台19上时,对应在中部支撑平台19上设置朝所述蝶形弹簧伸出的限位挡块1。
从附图3可知,本实施例中的缸体7和第一弹性件的横截面均呈圆形,此外限位挡块1也可以设置成环形结构(该结构在附图3中未示出)。当然,附图不够成对本实施例的限制。例如,缸体7也可以是矩形缸体7或者椭圆形缸体7等;此外,限位挡块1和蝶形弹簧的横截面也可以呈任意其它形状。并且,蝶形弹簧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当蝶形弹簧为多个时,可以根据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竖向刚度与竖向空间的考虑,采取叠合(串联)、对合(并联)或二者兼用的形式组合使用。
此外,上部支撑平台8和所述中部支撑平台19上设置有互相配合的限位导向板,以增加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水平方向的剪切刚度和侧向弯曲刚度,从而使得该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具备一定的防摇摆和抗倾覆能力。
其中,上部支撑平台8连接的为第一限位导向板3,中部支撑平台19连接的为第二限位导向板4。结合附图1可知,第一限位导向板3下端与中部支撑平台19上表面具有一定距离,第二限位导向板4上端与上部支撑平台8下表面具有一定距离,且第一限位导向板3的内表面和第二限位导向板4的外表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从而保证上部支撑平台8和中部支撑平台19可以相向运动。
从图3中可知,该第一限位导向板3和第二限位导向板4均为圆形围板。其中,第一限位导向板3的直径大于第二限位导向板4的直径。当然,也可以设置第一限位导向板3的直径小于第二限位导向板4的直径。此外,附图的结构不构成对第一限位导向板3和第二限位导向板4的限制,任意形状的限位导向板,只要具有导向功能,则其均包括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例如,第一限位导向板3和第二限位导向板4也可以是矩形围板,或者限位导向板还可以是散布在上部支撑平台8或中部支撑平台19表面上的多块板状结构。
在上述基础上,在安装本实施例的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之前,可以根据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将要承受的竖向荷载及设防地震级别等,通过锁紧第一锁紧部件和第二锁紧部件给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预先施加一个预应力。此时,第一弹性件2被压缩,第一锁紧部件和第二锁紧部件给彼此施加张拉力,此时上部支撑平台8和中部支撑平台19之间实现了自平衡。其中,可以设置该预应力值比置于上部支撑平台8上方的上部建筑的重力荷载大。此过程中,可以先不安装第三弹性件11。
并且,要在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安装前就通过施加预应力的方式消除其在正常使用状态时将要产生的位移,那么可根据上部建筑施加的竖向荷载以及支座在建筑整体中需考虑的合适刚度,灵活选配碟形弹簧组的组合方式和刚度。
进一步地,将上述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安装到位,并在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上进行上部建筑的施工。然后,安装第三弹性件11,例如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第三弹性件11的两端。由于上述设置预应力值比置于上部支撑平台8上方的上部建筑的重力荷载大,因此此时上部支撑平台8和中部支撑平台19之间的结构仍旧可以保持自平衡状态。当上部支撑平台8和中部支撑平台19之间结构实现自平衡时,也即意味着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几乎没有发生伸缩位移,此时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具有很大的初始刚度,不会因为上部荷载较小的变化而产生竖向位移,以保证该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具有较大的结构刚度。
当设防地震发生时,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上方的上部建筑结构有竖向加速度,使所述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承载的竖直方向作用力变大。当所述竖直方向作用力大于上述设置的预应力时,此时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具有竖直方向的收缩位移。从而第二挂钩10相对第一挂钩9向上运动,使得锁舌初步脱离锁孔。此时,在第三弹性件11的作用下,第二挂钩10发生转动使得挂钩完全解锁,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进入解锁状态。
其中,当设防地震发生时,所述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的竖向位移可分为上述预应力可消除的位移Δx1,以及设防地震作用时的位移Δx2;假设设防地震作用时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承载力F=(Δx1+Δx2)×k,要保证F不变,在提前消除Δx1的情况下,可增大(Δx1+Δx2)进而减小k。
在解锁状态下,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通过第一弹性件2和阻尼器的伸缩耗散能量。同时因为上述阻尼器与上部支撑平台8和中部支撑平台19之间的连接关系,从而该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仅仅在竖向限定范围内收缩伸张,具有防拉脱效果。此外,限位导向板和限位挡块1的设置,可以增加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水平方向的剪切刚度和侧向弯曲刚度,从而使得该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具备一定的防摇摆和抗倾覆能力。
在设防地震发生后,可以通过重新锁紧第一锁紧部件和第二锁紧部件,以使得所述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重新具有较大的刚度。
请参见图1,当第二锁紧部件包括螺纹杆段14时,可以先用打磨机抹去螺纹杆段14上螺母18和中部支撑平台19之间的点焊连接,然后往上调整螺纹杆段14使得挂钩重新锁上。挂钩锁上之后,往下调整螺纹杆段14并再次拧紧螺母18,并将螺母18点焊于中部支撑平台19的下表面上,完成临界解锁竖向隔震单元的再次组装和使用。
本实施例的水平解锁竖向隔震单元,包括下部支撑平台和中部支撑平台19;所述下部支撑平台和中部支撑平台19内分别设置有一个水平柱状腔室,各个所述水平柱状腔室的两端均分别设置有第二弹性件20、23和第二阻尼器,且所述第二弹性件20、23和第二阻尼器之间连接有运动杆26,使得运动杆26在所述水平柱状腔室中做往复运动时,带动所述第二弹性件20、23和所述第二阻尼器做阻尼运动。
其中,两个所述运动杆26之间通过连接杆21连接,且在所述下部支撑平台的上表面和中部支撑平台19的下表面上均开设有运动槽,使得所述运动杆26在所述水平柱状腔室中运动时所述连接杆21沿着所述运动槽运动;两个所述水平柱状腔室之间呈设定角度。
为了保证连接杆21的设置不会干涉运动杆26运动,对运动槽的宽度、长度和方向均有要求。其中,运动槽的宽度不能太小,至少要保证运动杆26和其内壁存在一定的间隙;其次,中、下部支撑平台上的运动槽均需要与其自身设置的水平柱状腔室同轴。并且,运动槽的长度不小于运动杆26在水平柱状腔室中的运动行程。
本实施例的水平隔震单元,由于第二阻尼器和第二弹性件20、23均融入支撑平台(下文提到的支撑平台均指中部支撑平台19和/或下部支撑平台)内部,使该水平隔震单元同时具有水平滑板支座与阻尼器的功能,从而不需要额外设置专门的锚固区以节约安装空间,并使得中部支撑平台19和下部支撑平台自身的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此外,由于中部支撑平台19和下部支撑平台的错动均可被解耦成各自运动杆26的分运动,因此在水平面任意方向地震作用下,该水平隔震单元均可实现耗能隔震。并且,由于该水平隔震单元的竖向支撑结构主要为中部支撑平台19、下部支撑平台和连接杆21,而这些结构均为刚性件,从而在应对水平地震与竖向地震的综合作用时,其可以使得水平隔震单元具有较大的竖向承载力和抗拉拔能力,用于高层建筑的隔震时可抗摇摆防倾覆。
另外,该水平隔震单元在小速度位移下,其水平刚度主要取决于第二弹性件20、23,第二弹性件20、23在小变形条件下反作用力小,从而,该水平隔震单元用于桥梁上时可适应主梁因温度、活载、收缩徐变等引起的小变形。
从图1看到,中部支撑平台19安装在下部支撑平台上方。其中,由于中部支撑平台19内部的结构和下部支撑平台内的结构相同,因此图1中省略了中部支撑平台19内的详细结构,显然该省略不会对本申请公开造成影响。同理,下文仅仅结合附图1对下部支撑平台内的机构运动原理进行说明,而对于中部支撑平台19内的结构运动原理则不再赘述。
并且,结合图4和图5可知,两个所述水平柱状腔室之间呈90度。该种情况下,当下部支撑平台固定时,那么中部支撑平台19的运动可以被解耦成中部支撑平台19内运动杆26和下部支撑平台内运动杆26之间互相垂直的分运动。该分运动可以分解出位移、速度、力、加速度等参数。并且通过计算发现,相对于同样参数单个单向的粘弹性第二阻尼器,本实施例中的水平隔震单元的刚度是上述粘弹性第二阻尼器的倍之间。虽然两个运动杆26的位移的代数和比单个粘弹性第二阻尼器大,但因为位移的垂直解耦,其位移的范围比单个粘弹性第二阻尼器的位移小。且本实施例的水平隔震单元,其可满足平面任意方向的耗能隔震,并不仅仅是单个第二阻尼器的单向耗能。
当然,为了使得本实施例的水平隔震单元可以适用水平面上任意方向的位移错动,两个所述水平柱状腔室之间的角度除了为90度之外,还可以是零之外的任意角度。
从图1中可知,第二弹性件23为弹簧,且设置在运动杆26的左端。该弹簧有刚度并能在伸缩过程中暂时储存与释放能量。
其中,为了对上述弹簧起到导向作用,在运动杆26的靠近所述第二弹性件23的一端设置有导向腔室25。该导向腔室25与第二弹性件23同轴,且所述第二弹性件23部分伸入所述导向腔室25内后与所述导向腔室25的内壁连接。以使得运动杆26沿着水平柱状腔室轴向运动时,弹簧被沿着轴向拉伸或者压缩。
当然,第二弹性件23也可以选择弹簧之外的具有弹性的元件。且当第二弹性件23选择弹簧时,优选采用型号多、易取材的环形弹簧。导向腔室25的结构可以根据第二弹性件23的结构而定。
此外,从图1中可知,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阻尼器为粘滞流体阻尼器,且设置在运动杆26的右端。
其中,粘滞流体阻尼器包括缸体31和活塞28,所述缸体31和所述水平柱状腔室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活塞28的活塞头位于所述缸体31内,活塞杆与所述运动杆26固定连接。从而,当运动杆26沿着水平柱状腔室轴向运动时,活塞头沿着缸体31左右运动并挤压粘滞流体32。优选但是不必须活塞杆和运动杆26一体成型。
当然也可以将缸体31和运动杆26固定连接,此时活塞28部分与水平柱状腔室内壁连接,只是由于缸体31质量较大,其跟随运动杆26一起运动实现起来相对困难。
优选在活塞头上设置有阻尼孔,并通过挤压粘滞流体32通过阻尼孔产生阻尼耗能。
图1中,活塞头上设置有一个大阻尼孔30和一个小阻尼孔33。并且在缸体31内壁上对应大阻尼孔30设置有圆锥状凸起对29。该“圆锥状凸起对29”包括两个圆锥状凸起,分别刚性连接在第二阻尼器缸体31的左侧内壁和右侧内壁。其中,左侧内壁上的圆锥状凸起在活塞28朝左侧内壁方向运动时发挥主要作用,而右侧内壁上的圆锥状凸起在活塞28朝右侧内壁方向运动时发挥主要作用。此外,圆锥状凸起对29的中心轴线与大阻尼孔30的圆心在同一直线上,且圆锥状凸起对29底部截面圆的半径略小于大阻尼孔30的半径。
其中,上述粘滞流体32第二阻尼器活塞28中的大阻尼孔30与圆锥状凸起对29是一个速度、位移双相关的组合。在地震作用时,流过大阻尼孔30和小阻尼孔33的粘滞流体32会因为活塞28的运动速度不同产生不同的阻尼力。其中,当活塞28运动的速度越大,流过大阻尼和小阻尼孔33的流体产生的粘滞阻尼力越大;速度越小,粘滞阻尼力越小。
由于罕遇地震作用时,中部支撑平台19和下部支撑平台之间的错动位移更大,从而第二阻尼器的活塞头可能逼近缸体31内壁甚至碰撞。本实施例中通过阻尼孔和圆锥状凸起对29的设置,当活塞头运动到靠近第二阻尼器缸体31内壁的位置时,圆锥状凸起伸入大阻尼孔30中,使得大阻尼孔30中用于粘滞流体32通过的面积变小,从而加大了第二阻尼器的粘滞阻力,缓冲了活塞头和缸体31壁之间的刚性碰撞。
其中,圆锥状凸起在活塞头还未碰到缸体31内壁时伸入大阻尼孔30。并且,圆锥状凸起越是靠近缸体31内壁,大阻尼孔30被圆锥状凸起堵住的面积越大,从而使粘滞流体32通过的面积越小,进而加大粘滞流体32第二阻尼器的阻尼力。但由于小阻尼孔33仍然允许通过粘滞流体32,因此可以防止阻尼力增长过快过大。
所述水平隔震单元作为桥梁支座并在罕遇地震作用时,可在所述活塞头碰撞缸体31内壁之前加大阻尼消耗能量,进而减小活塞头与粘滞流体32第二阻尼器内壁碰撞时的能量,实现支座在大地震作用时的柔性防落梁功能。
当然,上述第二阻尼器中的阻尼孔的数量、形状和分布不受附图的限制。并且,圆锥状凸起也可以置换成圆柱状凸起、矩形柱状凸起等,且凸起的设置也并非必须。
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23和第二阻尼器以及运动杆26的位置关系也不受附图的限制,只要保证第二弹性件23和第二阻尼器分别位于运动杆26的两端即可。并且,由于第二阻尼器有阻尼耗能特性,而弹簧具有在伸缩过程中可以暂时储存与释放能量,因此将该第二阻尼器和上述弹簧组合时,可使得本实施例的水平隔震单元在具有高效耗能的同时兼备刚度性能和自恢复能力。
并且,在水平面上任意方向的地震作用下,下部支撑平台和中部支撑平台19将发生错动位移,两根运动杆26将分别在其对应的水平柱状腔室内运动,从而将下部支撑平台和中部支撑平台19之间的错动解耦成两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而两根运动杆26的往复运动使各自端部连接的第二弹性件23和第二阻尼器组成的粘弹性组合粘滞耗能。
其中,为了使得水平隔震单元具有更好的自恢复能力,可以采用弹性系数较大的弹簧,进而加大弹簧的刚度。
进一步地,为了降低下部支撑平台和中部支撑平台19之间的摩擦,优选在下部支撑平台和中部支撑平台19之间设置有光滑支撑板。从而,当地震作用使下部支撑平台和中部支撑平台19发生相互错动位移时,连接杆21两端连接的运动杆26可分别在其所在的水平柱状腔室内运动。
其中,由于其它结构的竖向承载力都较强,从而整个水平隔震单元竖向承载力的薄弱环节就在于光滑支撑板。有鉴于此,光滑支撑板优选采用摩擦系数低且抗压强度高的聚四氟乙烯板34。并且,可以将该聚四氟乙烯板34固定在下部支撑平台的上表面上。也可以不设置光滑支撑板,而是在下部支撑平台和中部支撑平台19之间的接触面上涂上润滑油以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力,当然该种情况效果不及设置有聚四氟乙烯板34的效果好。
本实施例中,优选两根所述运动杆26和所述连接杆21一体成型,从而方便加工并且可以保证两根运动杆26之间的连接强度。对于运动杆26和连接杆21的结构并没有特殊要求,其横截面均可以为任意形状。其中,运动杆26只要可以沿着水平柱状腔室运动,并促使产生阻尼运动即可。对于连接杆21:在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下,普通隔震支座允许竖向承受不超过1MP的拉应力,本实施例中由于连接杆21连接了下部支撑平台和中部支撑平台19,因此水平隔震单元的抗拉强度由连接杆21决定。显然,作为刚性组件的连接杆21的抗拉能力能满足该要求。此外,本实施例的支撑平台,其形状结构亦不受限制,只要中部支撑平台19和下部支撑平台之间可以实现稳定的支撑即可。例如,本实施例的附图2至图5中,中部支撑平台19和下部支撑平台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呈圆形,但是显然其横截面外轮廓还可以呈矩形、椭圆形、甚至异形等任意形状。
进一步地,附图1中,下部支撑平台由下支撑板24,固定在该下支撑板24上方的弹簧活动厢体22,以及固定在该下支撑板24上方的第二阻尼器的缸体31组装得到。此时,弹簧活动厢体22和缸体31之间形成上述水平柱状腔室,并且弹簧活动厢体22和缸体31本身就是支撑平台的组成部分。当然该种情况水平柱状腔室为非连续腔室。同理,中部支撑平台19也可以是由中部支撑平台19,固定在该中部支撑板13下方的弹簧活动厢体22,以及固定在该中部支撑板13下方的第二阻尼器的缸体31组装得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支撑平台,其还可以是一个一体式厢体结构。其中弹簧活动厢体22为该一体式厢体的部分;而第二阻尼器的缸体31,其既可以是一体式厢体结构以外的结构,也可以通过在一体式厢体结构设置密封环27,从而密封环27和该一体式厢体部分结构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粘滞流体32的第二阻尼器缸体31。当第二阻尼器的缸体31为一体式厢体结构以外的结构时,则缸体31的结构最好和水平柱状腔室的一端结构相匹配,从而保证缸体31稳定的设置在水平柱状腔室内。
其中,中部支撑平台19、下部支撑平台和连接杆21优选但是不必须采用钢铸件,以使得水平隔震单元的竖向承载力和抗拉拔能力。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水平隔震单元,是一种集多项功能于一体的隔震支座:其可作为某些构件的一部分而不占据空间,例如在桥梁中可将中部支撑平台埋入主梁,下部支撑平台埋入桥墩中。且该水平隔震单元能在平面任意方向实现减隔震,同时在组合了滑板支座的隔震效果好、阻尼器效率高等优势的同时,避免了滑板支座位移过大、阻尼器无支撑力的缺点。并且,这种水平隔震单元能提供大的竖向承载力,同时能够抗拉拔与防倾覆。在桥梁工程中使用该水平隔震单元时,可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有效防止设置限位装置时造成的主梁、支座、桥墩之间可能发生的刚性碰撞,进而柔性防止落梁。此外,在兼具粘滞流体32阻尼器高耗能与大刚度自恢复能力同时,由于阻尼器融入支撑平台内,从而可以省去设置阻尼器必须的锚固区。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三维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从下至上依次包括下部支撑平台、中部支撑平台和上部支撑平台;
所述中部支撑平台的上表面和所述上部支撑平台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一阻尼器和第一弹性件;所述上部支撑平台朝所述中部支撑平台伸出第一锁紧部件,所述中部支撑平台朝所述上部支撑平台伸出第二锁紧部件,所述第一锁紧部件和所述第二锁紧部件上设置有互相配合的锁舌和锁孔,且所述第一锁紧部件和所述第二锁紧部件可相对转动,以使得锁舌插入或者离开所述锁孔;当所述锁舌插入所述锁孔时,所述中部支撑平台和所述上部支撑平台相对锁紧,并使得第一弹性件被所述中部支撑平台和所述上部支撑平台压缩;
所述下部支撑平台和所述中部支撑平台内分别设置有一个水平柱状腔室,各个所述水平柱状腔室的两端均分别设置有第二弹性件和第二阻尼器,且所述第二弹性件和第二阻尼器之间连接有运动杆,使得运动杆在所述水平柱状腔室中做往复运动时,带动所述第二弹性件和所述第二阻尼器做阻尼运动;两个所述运动杆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且在所述下部支撑平台的上表面和中部支撑平台的下表面上均开设有运动槽,以使得所述运动杆在所述水平柱状腔室中运动时所述连接杆沿着所述运动槽运动;两个所述水平柱状腔室之间呈设定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紧部件与所述上部支撑平台铰接,在所述第一锁紧部件与所述上部支撑平台之间设置有拉簧,用于带动所述第一锁紧部件转动,以使得所述锁舌离开所述锁孔;
或者,
所述第二锁紧部件与所述中部支撑平台铰接,在所述第二锁紧部件与所述上部支撑平台之间设置有拉簧,用于带动所述第二锁紧部件转动,以使得所述锁舌离开所述锁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紧部件和/或所述第二锁紧部件包括螺纹杆段,所述上部支撑平台和/或所述中部支撑平台上设置有与所述螺纹杆段互相配合的螺纹孔,所述螺纹杆段穿过所述螺纹孔之后通过螺母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为蝶形弹簧,所述上部支撑平台或中部支撑平台朝所述蝶形弹簧伸出限位挡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器包括用于容纳粘滞流体的缸体,以及活塞头位于所述缸体内的活塞;
其中,所述缸体与所述上部支撑平台固定连接,所述活塞的活塞杆与所述中部支撑平台固定连接;
或者,
所述缸体与所述中部支撑平台固定连接,所述活塞的活塞杆与所述上部支撑平台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上部支撑平台和所述中部支撑平台上设置有互相配合的限位导向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件为弹簧;所述运动杆靠近所述弹簧的一端设置有导向腔室,所述导向腔室与所述弹簧同轴;所述弹簧的一端和所述水平柱状腔室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导向腔室内后与所述导向腔室的内壁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尼器为粘滞流体阻尼器;所述粘滞流体阻尼器包括缸体和活塞,所述缸体和所述水平柱状腔室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活塞的活塞头位于所述缸体内,活塞杆与所述运动杆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三维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头上设置有阻尼孔,所述阻尼孔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缸体内壁上伸出有与部分所述阻尼孔相对的圆锥状凸起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支撑平台和中部支撑平台之间设置有光滑支撑板。
CN201611249958.XA 2016-12-29 2016-12-29 一种三维隔震支座 Active CN1068359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249958.XA CN106835958B (zh) 2016-12-29 2016-12-29 一种三维隔震支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249958.XA CN106835958B (zh) 2016-12-29 2016-12-29 一种三维隔震支座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35958A true CN106835958A (zh) 2017-06-13
CN106835958B CN106835958B (zh) 2019-02-26

Family

ID=59115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249958.XA Active CN106835958B (zh) 2016-12-29 2016-12-29 一种三维隔震支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835958B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37254A (zh) * 2017-08-14 2017-10-10 四川大学 一种滑槽式摩擦摆高墩桥梁减隔震支座
CN108643061A (zh) * 2018-05-17 2018-10-12 蔡东彬 一种用于市政桥梁工程的桥梁加固装置
CN108951914A (zh) * 2018-08-24 2018-12-07 郝春雷 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抗震部件
CN108978879A (zh) * 2018-07-08 2018-12-11 华北理工大学 抗拉自限位隔震支座及其安装方法
CN109296245A (zh) * 2018-10-11 2019-02-01 筑梦高科建筑有限公司 一种摩擦摆滑移建筑隔震系统
CN110295685A (zh) * 2019-03-29 2019-10-01 北京建筑大学 新型半主动复合调谐阻尼器
CN110359365A (zh) * 2019-08-06 2019-10-22 重庆德新纪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桥梁避震座
CN111878542A (zh) * 2020-08-07 2020-11-03 广州易鑫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桥梁与结构工程的宫格式箱型软钢阻尼器
CN112832384A (zh) * 2021-01-25 2021-05-25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一种新型装配式建筑结构减震支座
CN112982715A (zh) * 2021-05-19 2021-06-18 湖南大学 一种基于四杆结构的三维隔震装置
CN113863127A (zh) * 2021-09-17 2021-12-31 束龙 一种桥梁减震支座
CN117167613A (zh) * 2023-11-04 2023-12-05 南通迪欧安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抗摔型水平仪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50209Y (zh) * 2007-05-30 2008-04-23 北京工业大学 摩擦-弹簧三维复合隔震支座
CN103321315A (zh) * 2013-05-17 2013-09-25 尚守平 三维隔震墩
KR20140117052A (ko) * 2013-03-26 2014-10-07 유니슨이테크 주식회사 부반력 저항 면진 시스템
CN203866700U (zh) * 2014-01-25 2014-10-08 广州大学 一种新型三维隔震装置
CN204940579U (zh) * 2015-09-22 2016-01-06 河海大学 串联式抗拉隔震支座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50209Y (zh) * 2007-05-30 2008-04-23 北京工业大学 摩擦-弹簧三维复合隔震支座
KR20140117052A (ko) * 2013-03-26 2014-10-07 유니슨이테크 주식회사 부반력 저항 면진 시스템
CN103321315A (zh) * 2013-05-17 2013-09-25 尚守平 三维隔震墩
CN203866700U (zh) * 2014-01-25 2014-10-08 广州大学 一种新型三维隔震装置
CN204940579U (zh) * 2015-09-22 2016-01-06 河海大学 串联式抗拉隔震支座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02728B1 (en) 2017-08-14 2019-02-12 Sichuan University Sliding groove type friction pendulum high-pier bridge seismic mitigation and isolation bearing
CN107237254A (zh) * 2017-08-14 2017-10-10 四川大学 一种滑槽式摩擦摆高墩桥梁减隔震支座
CN108643061A (zh) * 2018-05-17 2018-10-12 蔡东彬 一种用于市政桥梁工程的桥梁加固装置
CN108978879A (zh) * 2018-07-08 2018-12-11 华北理工大学 抗拉自限位隔震支座及其安装方法
CN108951914A (zh) * 2018-08-24 2018-12-07 郝春雷 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抗震部件
CN109296245B (zh) * 2018-10-11 2020-07-28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摩擦摆滑移建筑隔震系统
CN109296245A (zh) * 2018-10-11 2019-02-01 筑梦高科建筑有限公司 一种摩擦摆滑移建筑隔震系统
CN110295685A (zh) * 2019-03-29 2019-10-01 北京建筑大学 新型半主动复合调谐阻尼器
CN110359365A (zh) * 2019-08-06 2019-10-22 重庆德新纪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桥梁避震座
CN111878542A (zh) * 2020-08-07 2020-11-03 广州易鑫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桥梁与结构工程的宫格式箱型软钢阻尼器
CN112832384A (zh) * 2021-01-25 2021-05-25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一种新型装配式建筑结构减震支座
CN112832384B (zh) * 2021-01-25 2022-03-22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减震支座
CN112982715A (zh) * 2021-05-19 2021-06-18 湖南大学 一种基于四杆结构的三维隔震装置
CN112982715B (zh) * 2021-05-19 2021-07-23 湖南大学 一种基于四杆结构的三维隔震装置
CN113863127A (zh) * 2021-09-17 2021-12-31 束龙 一种桥梁减震支座
CN117167613A (zh) * 2023-11-04 2023-12-05 南通迪欧安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抗摔型水平仪
CN117167613B (zh) * 2023-11-04 2024-01-23 南通迪欧安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抗摔型水平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35958B (zh) 2019-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35958A (zh) 一种三维隔震支座
CN104847031B (zh) 壁式摩擦阻尼器
CN102720124B (zh) 一种具有工作开关的液体粘滞阻尼器
CN104314166B (zh) 竖向粘滞阻尼器连接的消能减震伸臂桁架高层结构体系
CN106088382B (zh) 一种摩擦-软钢复合型阻尼器
CN106381933A (zh) 一种抗倾覆复合弹簧三维隔震支座
CN111549653B (zh) 一种预制箱梁用多级抗震防落梁装置
CN103185100B (zh) 预紧力可调的摩擦阻尼器
CN204252270U (zh) 组合式消能减震伸臂桁架高层结构体系
CN206289529U (zh) 一种多功能复合支座
CN108301676A (zh) 一种多维度复合式承拉型抗震缝装置
CN105696720A (zh) 一种结构电磁变阻尼主被动控制复合调谐控制装置
CN105735115A (zh) 一种连续梁桥分区控制连接减震装置
CN206319244U (zh) 一种环向钢丝绳‑钢球型复合阻尼支座
CN108487495B (zh) 减震墙装置及阻尼元件种类数量确定方法
CN106678264A (zh) 一种临界解锁竖向隔震支座及方法
CN113062648A (zh) 一种周向抗拉限位自复位隔震支座及设计方法
CN106638285B (zh) 一种水平隔震支座
CN101718077B (zh) 桥梁抗震支座
CN205875450U (zh) 调谐质量型屈服消能减震墙装置
CN206319245U (zh) 滑动型环向钢丝绳‑钢球型复合阻尼支座
CN109296103B (zh) 形状记忆合金弹簧防屈曲支撑的装配、耗能及自复位方法
CN109027677A (zh) 一种lng储罐用隔震支座及安装方法
CN109537755B (zh) 涂覆消防涂层的减震系统
CN109401480B (zh) 建筑消防涂层防火材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