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35872A - 全能站点公共交通 - Google Patents

全能站点公共交通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35872A
CN106835872A CN201710055604.XA CN201710055604A CN106835872A CN 106835872 A CN106835872 A CN 106835872A CN 201710055604 A CN201710055604 A CN 201710055604A CN 106835872 A CN106835872 A CN 1068358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form
public transport
website
circuit
r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5560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永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1005560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835872A/zh
Publication of CN1068358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358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02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street systems, cross-sections ; Design for noise abatement, e.g. sunken road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00Buildings or groups of buildings for dwelling or office purposes; General layout, e.g. modular co-ordination or staggered storeys
    • E04H1/12Small buildings or other erections for limited occupation, erected in the open air or arranged in buildings, e.g. kiosks, waiting shelters for bus stops or for filling stations, roofs for railway platforms, watchmen's huts or dressing cubicles
    • E04H1/1205Small buildings erected in the open air
    • E04H1/1211Waiting shelters for bus sto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关于城市公共交通,特别是全能站点公共交通的发明。在最近站点上车,到最近站点下车,没有站前站后一里路,所谓全能站点公交。不用第三交通工具,乘客由本公交直接从出发地送达目的地,上班族在家门口最近站点上车,到单位门口最近站点下车,单位有1000名职工,1000名职工都是如此。它不比自驾车慢,出行经济,城市有了全能站点公交,没有交通拥堵,没有公交亏损。

Description

全能站点公共交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城市公共交通,特别是全能站点公共交通的发明。
背景技术:
公交站点有站前站后一里路,导致城市交通拥堵。
目前公交站点是有选择性的,去某地方行,去另一地方不行,下车不是最近的站点,有所谓站前站后一里路。假如,一个站点一条线路,40辆车,能做到连续发车,乘客站点不等车,本站点客流量也能满足一条线路40辆车连续发车载客量,没有跑空车,公交不亏损。但是,一条线路仅能去几个地方,站前站后一里路多,乘公交不方便。今天地面公交,站点平均增加到10条线路,80辆车,是原来站点车辆的两倍,原来40辆车,不跑空车,现在有一半跑空车,公交产生亏损。一条线路40辆车,乘客站点不等车,现在一条线路平均8辆车,乘客站点等车10-15分钟。但是,站前站后一里路减少了,达到20%的乘车没有站前站后一里路。(比如,一个单位有1000名职工,在门口最近站点上车,到单位门口最近站点下车的人最多不超过200人,即有20%的人乘公交,没有站前站后一里路)站点线路少,站前站后一里路多。但,不等车不亏损。增加站点线路,站前站后一里路能减少,但等车时间长,或公交亏损。所以,今天公交站前站后一里路不能再减少,还有80%的站前站后一里路。另外,为了增加公交站点线路,公交线路要经过尽量多的站点,产生了公交线路绕弯,乘长途路程加倍,乘客出行时间加倍,公交运力浪费加倍。
一般在门口最近站点上车,到单位门口最近站点下车,(没有站前站后一里路),公交直通单位,会乘公交上班。有站前站后一里路,中间又有转车,会选择乘自驾车。另外,为减少站前站后一里路,又产生了站点等车10-15分钟,转车另找站点,转车再等车10-15分钟以及公交线路绕弯,乘这样的公交比乘自驾车出行时间长很多。所以,人们愿意乘自驾车,打出租车,上班乘单位班车。80%的上班族有站前站后一里路,乘自驾车,导致路上车多,造成交通拥堵。
另找站点,至少要经过一个路口(在最近站点上车,一般不经过路口),下车不是最近站点,至少也要经过一个路口,导致80%有站前站后一里路的乘公交人路口窜来窜去,造成交通拥堵。
公交站点在道两侧,人在左侧,却要到右侧上车,要到右侧,却在左侧下车,乘公交几次穿越马路,影响交通。或者通过天桥,隧道,上去、下来,加长出行时间。选择性站点公交,有站前站后一里路,造成今天城市的交通拥堵。
地面公交,即使专行道,遇红灯照停,红灯加站点,几步一停,提不起速,还有站前站后一里路,站点等车,线路绕弯,早已跟不上时代要求。地面公交,仍是刚产生时公交,至今没有改变,线路随城市道路,有什么道路,行什么线路,毫无规律可循,产生了站前站后一里路。它适应步行时代,不适应今天自驾车时代,早该淘汰。
地面公交,虽规模庞大,但效率低下,大量出行人群拥入地铁。如今,地铁人满为患,地铁量(线路、站点、车辆)严重不足,今天加紧增其量,有一天,地铁自身会达到城市100%的公交运力,到那时,出行人群,都转入地下,地面公交应该淘汰,而且不再需要如此宽的道路,如此多的立交桥,然而,地铁也是选择性站点公交,其站点仅一条线路,且站点稀,300米内无站点,站前站后一里路不会低于站点有10条线路的地面公交(比如,家住地铁站点旁,单位门口也在地铁站点旁,直接乘地铁到单位的人最多不超过20%),至少也有80%的乘车有站前站后一里路。乘公交前后,80%的乘地铁人,再加80%的乘地面公交的人,两个80%,早晚高峰,瞬间拥向街头,另找站点或目的地,路口窜来窜去,加上两个站前站后一里路导致的自驾车多,在这一刻,即使地铁达到城市100%的公交运力,不仅道路不能变窄,立交桥不能减少,相反,再宽的道路,再多的立交桥,也满足不了这一时刻的需求,地面公交不仅不能淘汰,还要相应扩大,因为地铁有站前站后一里路,且不适应短途,离不开地面公交配合。地面公交,站点密,等红灯,交通拥堵,提不起速,无法按时把乘客运出,不惜巨资,开辟了地下通道。地铁站点稀,不等红灯,没有交通拥堵,能提起速。但是,因为有站前站后一里路,80%乘地铁人,乘地铁前后,还是要经过站点密,等红灯,交通拥堵,提不起速的地面公交。达到100%运力的地铁,只有20%的乘地铁人,享受了地铁的提速,缩短了出行时间。80%的乘公交人,又地铁,又地面公交,多一种公交,多一次找站点,多一次站点等车,虽也乘了地铁,但缩短不了出行时间。实际投资如此巨大,该交通拥堵还交通拥堵。正是他们的站前站后一里路,早晚高峰,乘公交前后,先把交通堵一两个小时,害得上班族,天天多在路上一两个小时。是公交有站前站后一里路,即使地铁有100%的运力,地面公交也不能淘汰,道路不能变窄,立交桥不能减少。
增加公交线路、站点,两个80%会减少,但减少微乎其微。若真的站前站后一里路有所减少,必定是用乘客站点更长时间等车,或公交更严重亏损换来的。今天,不断增加公交量的同时,继续加宽道路,修立交桥。增加公交量,解决不挤车。解决交通拥堵,还得加宽道路,修立交桥。大量建筑变成道路,立交桥占地面积之大、之壮观,满足不了两个80%以及日日增加的自驾车的需求,交通依旧拥堵。把大半个城市变成道路,把大半人口输出,也许能解决交通拥堵。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还有糟糕的是:选择性站点公交,把本来赚钱的行业,变成一个巨亏的行业。继续增加公交量,两个公交超运力,不再挤车。但是,客流高峰,单车载客量不足今天的一半;高峰过后,客源不足,跑空车;自驾车,出租车,单位班车少不了,客流量流失;两个公交运营成本高;以及地面公交用高价清洁能源;公交会产生巨额亏损或高票价。对大多数人来说,宁愿堵一些,也要票价低一些,大多数人每每出行,因高票价要考虑再三。因票价高考虑出不出行,这不是宜居城市,这样的城市,即使交通不堵。心堵。何况,心堵交通还是堵。
要解决交通拥堵和把公交亏损变盈利,唯有去掉产生拥堵的源头——公交的站前站后一里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公交,没有站前站后一里路,所谓全能站点公交。没有另找站点、路口窜来窜去。乘客在最近站点上车,在最近站点下车,不用其它交通工具,由公交直接把乘客从出发地送达目的地。上班族在家门口最近站点上车,到单位门口最近站点下车,单位有1000人,1000人都是如此。
它没有站前站后一里路,能把乘客从出发地直接送达目的地。因此也改变了今天公交因有站前站后一里路,产生的先集中后分散的二次输送模式。比如,长途汽车站设在市中心(市中心线路多,站前站后一里路少,转乘车方便),长途车进出市中心,乘客由市中心分散到各地,回程再由各地集中到市中心,二次输送。公交有总站(线路多,站前站后一里路少),乘客从各地集中到总站,再由总站分散到各地,产生二次输送。市区内设几条大线路,像地铁,运量大,速度快,没有其它交通工具为其运进运出,自己运不出去,重复输送。二次输送,人为人群集中,有关片区造成交通拥堵。乘客进去出来,增加出行时间。二次缴费,增加出行费用。重复输送,浪费公交运力。
附图说明:
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附图1:全能站点公交线路示意图。
附图2:某城市主要道路图。
附图3:全能站点俯视图。
附图4:全能站点yx侧视图。
附图5:不等车行车图。
附图6:纵横线路端面图。
附图7:小区站台端面图。
图1:纵、横线路y、x,其结点设站点(3)、(4)、(5)等,纵横线路各有左右两向车道a、b和c、d,纵、横线路y、x把市区分割成若干小区(12),小区内设站点(1)、(2)、(6)、(7)等,达到300米内有站点。设小区线路(8)、(9)、(10)等。有的小区站点和线路,在纵横线路底层,如站台(2)、(6)、线路(9)、(10)。在郊区站点设地面停车场(13)。
图2:某城市主要道路,纵横成井字型。
图3:站台yx上纵横线路各有左右两向车道a、b和c、d,a、b车道上有车辆(14)、(15),c、d车道上有车辆(16)、(17),转乘车区(18),电梯(19),站台yx拐角有电梯(20),虚线是在纵横线路底层的小区线路(9)或(10),小区车辆(21)。
图4:纵横双层线路分别通过站台(24)或(25),底层站台(23)有售票机(26),电梯(19)联通站台(24)和(25),拐角电梯(20)联通地面。
图5:站台yx上停一列车(28)、(31)、(33)、(36),站台间行驶两列车(29)(30)以及(34)、(35)等,末端线路一列车(32)。
图6:立柱(37),桥体(38),小区车辆(21),纵横线路车辆(39)。
图7:站台(41),电梯(40)或台阶,小区车辆(21)。
具体实施方式:
图2是某城市主要道路图,再加以完善(以后也可以不断完善),以这样的纵横道路为线路,高架于地面之上,以其结点为站点,本城市就有了全能站点公交。图1全能站点公交线路示意图,新城市应当先规化交通网路,网路越均匀越好,再平顺少弯更好。设纵向线路为纵座标y,横向线路为横座标x,站台yx标注座标号,如站台y1x1
全能站点公交,其解决方案:纵横线路yx成井字型,高架于地面之上,其结点(路口)设站台yx。
线路高架于地面之上,公交专道专行。另外,下班车辆可以存放在各个站点或线路上以及路口能设站点。路口站台yx集地面公交路口8个站点于一体,有4向车道a、b和c、d,在同一站台,可转乘任意向车,可去东、西、南、北任意方向,俩俩方向又能合成任意向车,例如,东、北两个方向,乘这两个方向的车可去东、北方向任意站台yx(地方),比如,要去东北方向站台(5),离站台(3)最近,就在站台(3)上车,先乘北向车(也可先乘东向),由站台(3)→站台(4)转东向车→站台(5)即到。4向车道俩俩可以合成360°任意向车,因此,全能站点公交,在任意站点上车能到任意站点(地方),100%的没有站前站后一里路,站点是全能的。每个站台才两条线路,又为乘客站点不等车准备了条件,也为公交转亏为盈准备了条件。
纵横线路双向N层,不同层数,可以不同长度。
根据客流量确定线路层数,一般是双层。特大客流线路,如通向车站,码头以及著名景区的线路,如需要可以再加层,小的客流线路可以减层。有的线路不同段,不同客流量,如中心区和郊区客流量不同,每层长度可以不同。
全能站点公交,小区线路解决方案:如图1,在纵横线路把市区分割成的若干小区(12)中,设站台(1)、(2)、(6)、(7)等和小区线路(8)、(9)、(10)等。
在离小区最近的站台上车,也能到你任意要去的地方,比如,离小区站台(1)最近,要到小区站台(7),就在小区站台(1)上车,经过小区站台(2)→站台(3)→站台(4)转东向车→站台(5)→小区站台(6)→小区站台(7)即到。在任意小区(12)或直接上站台yx或乘一站,最多乘两站到纵横网路站台yx,在纵横网路任意站台yx可到市区任意站台yx(地方)。在离小区最近站点上车,到目的地最近站点下车,也100%的没有站前站后一里路,小区站台也是全能站点。乘全能站点公交,经过的路径是最简捷的,乘自驾车出行,会找最简捷的路径到达目的地,从小区站台(1)到小区站台(7),乘自驾车也要经过这样的路径。小区间活动,可通过站台(2)、(6)等到另一小区。
小区线路单向单层,有的站台、线路在纵横线路底层。
从小区站台(1)到站台(2)就一站,在站台(2)转车去要去的方向的站台(3)或(11),也是一站,小区车辆的行车路径就一站,所以小区车辆站点间往返运行。单向轨道占地少。车辆站点间运行,不经过站台,乘客站台不穿越轨道。客流低峰可以通过减少线路,减少车辆。有的小区站点和小区线路在纵横线路底层,如站台(2)、(6)线路(9)、(10),不用另开辟道路,另立柱。纵横线路加小区线路,再加地面道路一层,多层通道,把扁平的道路,变成立体,充分利用道路上方空间。道旁居所几十层高楼,道路只一层,也是城市人出行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总高不超过30米,与道旁几十层高楼也协调。
在站台yx上,纵横线路以平面交错,各层纵横左右两向车道a、b和c、d通过站台(24)或(25)等周边,空出站台中央为转乘车区(18),在底层设站台(23),其上有电梯(19)、售票机(26)、拐角电梯(20),小区线路(10)通向底层站台(23),旁边设站台办公小屋h(如图3、4)。
纵向线路a、b两向列车(14)、(15)在站台上停车时(半分钟左右),横向线路c、d两向列车(16)、(17)进站,车辆在进站减速时,半分钟内进行车辆交错,不额外耽搁时间。平面交错,乘客在同一平面内,零距离转乘任意向车。乘客或乘拐角电梯(20)直接上下底层站台(23),或乘小区车辆(21)来去底层站台(23),在底层站台售票机(26)售票(车上不售票,转车不售票,小区不售票,底层站台售一次票,缴一元钱送乘客去任意地方),乘电梯(19)到站台(24)或(25)转乘车区(18)转乘车,整个公交系统无人跨越轨道,整个公交系统可以连续不间断行车。乘客在站台yx或小区站台(2)、(6)的一侧或拐角上站台乘车,乘公交不穿越马路或路口。不乘公交的人,通过站台yx或站台(2)、(6)过马路、路口,城市人出行不穿越马路和路口。
纵横线路设停车道(22),在两个站台之间。
客流低峰减下的车辆停在停车道(22)上。设几条,以停车多少决定。
在郊区站台yx设地面停车场(13)。
城乡公交车和自驾车在此停车,在此站台yx上车能直接去市区任意地方,乘在任意地方都能直接回到原站台yx的全能站点公交返回,乘城乡公交车或自驾车返回乡下,乡下车不进市区,少一份交通拥堵。城里人把自驾车停在郊区停车场,乘全能站点公交到郊区停车场,乘自驾车到郊区,从郊区回到停车场停车,乘全能站点公交回到市区,避免节假日拥堵,也解决市区停车难。
全能站点公交,晚上下班,车辆分别停在各个站台上或线路上(如图3),各个站台yx有线路管理和维护人员。
车辆晚上下班不用跑空车找停车场,早晨上班,不用跑空车分散到各站台,早晨上班,各站台齐发车,直接送乘客到要去的地方。地面没有公交车站,没有人为人群集中的地方,市区内没有大面积停车场地,道旁也不再有公交站点。
普通列车有车头车厢组成,本公交列车解决方案:一节车厢是一辆单车,列车由单车组成,列车无人驾驶。
客流量不同时,是通过加减列车节数和线路层数加减车辆。每一节车厢需有动力,当一辆车使用。列车无人驾驶,加减车辆无安排司机之忧。
全能站点公交,全天连续发车,发列车频率不变,(以实现乘客全天乘车不等车)通过加减列车节数和线路层数,加减车辆。(以适应不同时间,不同线路,不同客流量。)如图5
如图5,假如,站台yx间距1000米左右,车速60公里左右,站台停车半分钟左右,站台间行驶两列车(29)、(30)以及(34)、(35)等,(实际站台yx间距有长有短,大于1000米适当加列车数,小于1000米适当减少列车数)站台yx上停一列车(28)(31)(33)(36)等,,这样每个站台,每向车道3列车,4向车道共12列车,当站台上一列车(28)、(31)、(33)、(36)等,停车半分钟结束,离开,站台yx间前列车(27)、(30)、(35),以及末端站台yx回车(32)等,已在半分钟内行驶到站台yx,接替已离开的列车(28)、(31)、(33)、(36)等,这样站台yx上车接车,乘客站点不等车。站台yx间距1000米,平均每平方公里市区有一个站台yx,当客流低峰开通一层线路,每个站台12列车,即每平方公里市区12列车,乘客站点不等车。一列车保留一节车厢,即一辆车,即每平方公里市区12辆车,乘客站点不等车。本公交又收回大量客源,在一般客流低峰时,也不会跑空车。当夜晚等时段,客流很少,可以减少列车数,当站台yx(即每平方公里市区)减到8列车,即8辆车,乘客站点等车半分钟,当减到4列车,即4辆车,乘客站点等车一分钟。当客流高峰,3节站台(站台yx能停3节车),每层站台12列车,共36辆车,开通双层共72辆车,即每平方公里市区72辆车。特大密集线路,车辆还不够用,有加层线路,再加一层,每平方公里市区可加到108辆车。客流高峰两节站台yx(能停两节车),双层是48辆车,再加一层是72辆车。根据城市客流量,确定站台yx节数和线路层数。
早晚高峰加车,车座少,且能立起,不占面积,车辆没有驾驶室,也没有台阶,车辆容积大,如果最多车辆,还不能满足高峰需求,把车座立起,满足一时众多乘客需求。特大城市,如果还解决不了早晚高峰交通拥堵,可考虑再加层。
公交运输,高低峰以及不同线路,客流量相差悬殊,本公交每平方公里市区可以少到12辆车,乘客站点不等车,少到4辆车,才等车1分钟。多到能满足任何大客流量用车需求,适应具有客流高低峰的公交运输。也适应长短途公交运输。小城市客流量小,发车间隔时间长,还跑空车,采用全能站点公交乘客站点不等车和公交不亏损。
全能站点公交,小区线路单向单层,占地少、造价少。小区道路车流量小,没有拥堵。主干道,地面一层,公交三层。地面一层专供占10%的物流车辆。再加10%的人流车辆,占原车流量的20%。另外,站点在路口,乘客在路口各自拐角上下车,没有行人路口窜来窜去,路口没有立交桥也畅通(立交桥底下的人,不仅行车困难,步行都困难,行人失去原来的平道变坡道,几步到达的另一旁,轻易不能来往)。公交三层,供城市人出行,乘客在离最近的站点上车,车辆站点无间断通过,到站点就上车,转车零距离,转车不等车,并且,以最简捷的路径到达目的地。与自驾车比,公交还有站前站后300米,自驾车有路上等红灯,出行不经济,停车难,两者一平衡,本公交不是自驾车,胜似自驾车。自驾车能满足个人随意去任意地方,全能站点公交能满足每个人随意去任意地方,是城市人出行的集体自驾车。城市人愿意放弃个人自驾车,乘公交车。
全能站点公交:站点稀,不等红灯,能提起速;没有站前站后一里路,另找站点,路口窜来窜去;站台跨越道路或路口,乘客在各自一边或拐角上站台,不穿越马路、路口;客流量小,不跑空车,客流量大,有车加;他适应客流量悬殊的公交运输;他不需要其他车辆配合,把乘客从出发地直接送达目的地;他适应长途,也适应短途。有了全能站点公交,城市没有交通拥堵,也没有上班难,停车难,公交车用电能没有尾气污染,一种公交运营成本低、收回大量客源、没有跑空车、不用高价清洁能源、变公交亏损为盈利。缴一元钱送乘客去任意地方,没有高票价。
目前,地面公交、地铁、加宽道路、修立交桥、天桥、隧道、造价相加,外加公交巨额亏损。如此多项目投资都为城市交通,也畅通不了交通。把天桥变成路口站台,把预加宽的道路变成立体道路,充分利用道路上方空间。全能站点公交,节约了地面面积,造价不比地铁高,仅此一项,彻底畅通城市交通。
目前,造桥,立柱,费工费时,道上施工长期影响交通。把立柱工厂化制造,遁孔机遁出所需孔深度和硬度。
老元素,新组合,没有风险。材料标准化。施工标准化,本省本市有本产品,会造福本省本市。尽早把本产品推向各城市,造福国内外城市。

Claims (10)

1.全能站点公交其特征:纵横线路y,x成井字型,高架于地面之上,在其结点(路口)设站台YX。
2.按照权利要求1的全能站点公交,其特征是:纵横线路双向N层,不同层数可以不同长度。
3.按照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的全能站点公交。其特征:在纵横线路把市区分割成的若干小区(12)中,设小区站台(1)、(2),以及小区线路(8)、(9)、(10)等。
4.按照权利要求3的全能站点公交,其特征:小区线路单向单层,有的小区站台和线路,如,站台(2)和线路(9)(10)等在纵横线路底层。
5.按照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的全能站点公交,其特征:在站台YX上,纵横线路以平面交错,各层纵横左右两向车道a、b和c、d通过站台(24)、(25)等周边,空出站台中央为转乘车区(18),在底层设站台(23),其上有电梯(19)、售票机(26)、拐角电梯(20),小区线路(9)(10)等通向底层站台(23)。
6.按照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的全能站点公交,其特征:纵横线路设停车道(22)。
7.按照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的全能站点公交,其特征:在郊区站台YX,设地面停车场(13)。
8.按照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的全能站点公交,其特征:晚上下班,车辆分别停在各个站台上或线路上,或停车道上。
9.按照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的全能站点公交,其特征:列车由单车组成,每一节车厢是一辆单车,列车无人驾驶。
10.按照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的全能站点公交,其特征:全天发列车频率不变,(以保证乘客全天站点不等车),通过加减列车节数和线路层数加减车辆。(以适应不同时间,不同线路,不同客流量)。
CN201710055604.XA 2017-01-18 2017-01-18 全能站点公共交通 Pending CN10683587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55604.XA CN106835872A (zh) 2017-01-18 2017-01-18 全能站点公共交通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55604.XA CN106835872A (zh) 2017-01-18 2017-01-18 全能站点公共交通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35872A true CN106835872A (zh) 2017-06-13

Family

ID=591207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55604.XA Pending CN106835872A (zh) 2017-01-18 2017-01-18 全能站点公共交通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83587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67603A (zh) * 2019-09-29 2020-01-10 中唐空铁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悬挂式单轨交通导向型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67603A (zh) * 2019-09-29 2020-01-10 中唐空铁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悬挂式单轨交通导向型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45476B (zh) 一种新型高速公路
Yazici et al. A bus rapid transit line case study: Istanbul’s metrobüs system
CN106193657A (zh) 一种高速公路服务站
CN111074706A (zh) 一种保障按需通行的方法
CN111691249A (zh) 地下交通系统和对象的运输方法
CN102061648A (zh) 并联高架路上下行车道分别设在线路两侧的高架客运铁路
Dedík et al. Rationalization of the passenger transport system as an important transport system
Allen et al. Accommodation of Long-Term Growth on North America's Commuter Railroads
CN106835872A (zh) 全能站点公共交通
Gorbunova et al.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of transport-transfer hubs on the example of St. Petersburg agglomeration
Rallis City transport 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Zhogoleva et al. Main direc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 systems of major cities and agglomerations
CN113298390A (zh) 一种突发异构客流的多式协同疏散方案集构建方法及装置
Khalifa et al. Role of Hubs in Resolv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ransportation and Urban Dynamics in GCR: The case of Ramses square
Shin Recent experience of and prospects for high-speed rail in Korea: Implications of a transport system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Shaimardanova et al.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 hubs in Russia
Wahom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airobi Metropolitan Rail Network
CN113638274A (zh) 多层纵横行车线路的公共交通
Lu The Potential for Using Transit Infrastructure for Air Freight Cargo Movement: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Freight Train Operation Logistics, Phase II
Higgins et al. The North American light rail experience: insights for Hamilton.
Moretti et al. Riassetto del trasporto pubblico di Firenze a seguito dell’entrata in servizio di nuove linee di tram (Upgrading of Florence public transport to incorporate new tramlines)
Mayer Cities: Transportation and internal circulation
Richards Urban transportation and city form
Van Themsche et al. Avoiding megacities’ standstill
Liu et al. High-Speed Railway Transportation Organiz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