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00754A - 一种微多孔薄膜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多孔薄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800754A CN106800754A CN201510834774.9A CN201510834774A CN106800754A CN 106800754 A CN106800754 A CN 106800754A CN 201510834774 A CN201510834774 A CN 201510834774A CN 106800754 A CN106800754 A CN 10680075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icro
- porous membrane
- liquid
- film
- mist degre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Of Porous Articles, And Recovery And Treatment Of Waste Produ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多孔薄膜,在不含液体情况下,其雾度的变化范围在20%~80%之间,透光率的变化范围在20%~80%之间,在被液体润湿后,润湿后薄膜的透光率提升5%以上或薄膜的雾度降低5%以上,或透光率提升5%以上和雾度降低5%以上。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可以制得透光率和雾度可以变化的微多孔薄膜,且加工方法简单、高速,能够部分甚至完全生物降解。该微多孔取向薄膜可以在包装、卫生护理、医疗、建筑、装饰、农业、电子产品等多种领域有所应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涉及一种透明度可变化的微多孔薄膜。
背景技术
薄膜在其被液体润湿后,透明度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一现象使其在包装、卫生护理、医疗、建筑、装饰、农业、电子产品等多种领域有所应用。
对于表面光滑内部无孔薄膜,在其被液体润湿后,透光率和雾度基本无变化。而对于经过表面处理的粗糙且内部无孔薄膜,其在被不同的液体润湿后,透光率和雾度在10%范围内变化,变化的幅度较小。相对于无孔薄膜,微多孔薄膜在被不同液体润湿后透明度的变化则较为明显,目前市场上的聚乙烯微多孔薄膜被水润湿后,透光率降低,雾度升高,表明透明度下降,而被乙醇或液体石蜡润湿后,透光率提升,雾度降低,表明透明度得到提高,被乙二醇或丙三醇润湿时,透明度无明显变化。对于聚偏氟乙烯微多孔薄膜,被水润湿后透明度没有明显变化,而被甲醇或乙醇润湿后,透明度得到明显的提高。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现有的薄膜都有其特定的可以提高透明度的液体但是选择的范围较窄,缺乏一种对普遍液体都有明显透明度提升的薄膜。尤其,现有的薄膜对于水没有有效的透明度提升效果,这限制了薄膜在高端产品包装、卫生护理产品、智能化家居装饰、农业用地膜等方面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多孔薄膜,其在被液体润湿后透明度得到提高,拓宽了微多孔薄膜的应用范围。
所谓的透明度,是本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即指自然光透过的程度,透明度较低,表明光透过性较差。可以用透光率和/或雾度来表征透明度的大小。
所谓透光率,是指透过透明或半透明体的光通量与其入射光通量的百分比,透光率越高,表明物体的光透过性好。
所谓雾度,是指偏离入射光2.5°角以上的光强度与总透射光强度的比值,雾度越大,表明薄膜光泽以及透明度越差。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多孔薄膜,在不含液体情况下,所述微多孔薄膜的透光率在20%~80%之间和/或雾度在20%~80%之间,在被液体润湿后,润湿后薄膜的透光率和/或雾度有明显的变化,润湿后薄膜的透光率提升5%以上和/或润湿后薄膜的雾度降低5%以上。
所谓润湿,是指固体表面与液体接触时,原来的固相-气相界面消失,形成新的固相-液相界面,包括沾湿、浸湿和铺展三种情况。在本发明中指薄膜完全浸渍在液体中30秒后从液体中取出,或者是薄膜表面均匀铺展一层液体并保持30秒。
具体而言,微多孔薄膜的透光率在20%-40%之间和/或雾度在60%-80%之间时,薄膜被液体润湿后,润湿后薄膜透光率提高40%以上和/或雾度降低40%以上。微多孔薄膜的透光率在40%-60%之间(不包括40%)和/或雾度在40%-60%之间(不包括60%)时,薄膜被液体润湿后,润湿后薄膜透光率提高20%以上和/或雾度降低20%以上。微多孔薄膜的透光率在60%-80%之间(不包括60%)和/或雾度在20%-40%之间(不包括40%)时,薄膜被液体润湿后,润湿后薄膜透光率提高5%以上和/或雾度降低5%以上。
进一步的,所述被液体润湿后的微多孔薄膜在除去液体后,透光率降低和/或雾度提高,除去液体后的不含液体微多孔薄膜的透光率在20%~80%之间和/或雾度在20%-80%之间。润湿后薄膜在被除去液体后的不含液体微多孔薄膜的透明度相比润湿前的不含液体微多孔薄膜可能会发生变化,透光率和雾度的变化没有明确的范围限制。
本发明所述的除去液体的方法,包括挥发除去液体、擦拭吸收除去液体、或挥发性溶剂溶解除去液体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在除去液体的过程中并不改变薄膜本身的物理和化学结构,同时最终得到的除去液体后的薄膜中液体的含量占润湿薄膜时薄膜内液体总量的1%以下。
考虑到透光率提高和雾度降低对于薄膜应用的有益效果,一方面,透光率提高可以使光更容易透过薄膜,在润湿后被薄膜覆盖的物质可以接受到更多的光照。同时,润湿后薄膜雾度的降低可以使物质更容易被观测到。因此薄膜润湿后可以更好地观测被薄膜覆盖的物质在光照下变化的情况。本发明中进一步优选不含液体微多孔薄膜在被液体润湿后,润湿后薄膜的透光率提升5%以上和薄膜的雾度降低5%以上。
同样,本发明中进一步优选所述润湿后薄膜在除去液体后,透光率降低和雾度提高,除去液体后的不含液体微多孔薄膜透光率在20%-80%之间和雾度在20%-80%之间。
本发明中所述的液体包括水、液体石蜡、大豆油、环氧大豆油、棕榈油、脂肪酸、脂肪酸甘油酯、柠檬酸三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异丙醇、乙醇、丙三醇、甲醇、或乙二醇,不同液体润湿后薄膜透明度的变化不同。
本发明所述的不含液体微多孔薄膜,具有直径在10nm-10μm范围内的表面孔。
所述的表面孔是指暴露在外部,且未被聚合物和/或其他孔完全遮蔽的孔,可通过显微镜在薄膜表面上观察到该类孔。
该类表面孔的面积之和优选占所述微多孔塑料薄膜总表面积的20%以上。
所述的孔的面积是指,薄膜水平放置时,孔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所述的薄膜总表面积是指,薄膜水平放置时,薄膜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
增加直径在10nm-10μm范围内的表面孔的孔面积之和,有利于降低微多孔薄膜的透光率和/或提高微多孔薄膜的雾度,同时也可以提高薄膜被液体润湿后透光率增加的比例和/或提高薄膜被液体润湿后雾度降低的比例。本发明中,表面孔面积下限没有特别限定,优选该类孔面积之和占所述微多孔塑料薄膜总表面积的20%以上。前述表面孔的面积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其例如可以在70%以下。
考虑到表面孔孔径对于薄膜透明度变化的影响,本发明中,孔径在0.5μm-10μm间的表面孔对于薄膜透明度及润湿后透明度的变化有着更大的影响。以表面孔数量为100%,该类孔优选比例为20%以上,该类孔的占比没有限制,但为了使薄膜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孔数量可以小于一定的比例,其例如可以在70%以下。
进一步的,上述不含液体微多孔薄膜还具有直径在10nm-10μm范围内的内部孔,具备内部孔可以很好的调节薄膜的透明度。所述内部孔进一步优选为独立孔,研究发现,独立内部孔的存在可以使微多孔薄膜较其它只具有表面孔或者具有表面孔和贯通内部孔的薄膜有更低的透光率和/或更高的雾度,同时也可以达到较好控制透明度变化的效果,并且也可以控制薄膜被液体润湿后透明度的变化速度。
本发明中所述的内部孔是指完全被聚合物和/或其他孔遮蔽的孔,可以通过显微镜在薄膜的截面上观察到该类孔。
利用钻石刀或离子抛光等手段,沿薄膜的纵向(MD)或横向(TD)方向,制备出MD-法向(ZD)断面或TD-ZD断面后,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或原子力显微镜等)观察该断面,再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可以统计该类孔在薄膜的MD-ZD断面或TD-ZD断面上的面积之和占该断面面积的百分比(截面面积占比)。经统计计算后,以断面面积为100%,本发明中上述直径在10nm-10μm范围内的内部孔的截面面积占比优选为5%以上,考虑到内部孔洞对于薄膜透明度的有益作用,上述直径在10nm-10μm范围内的内部孔进一步优选35%以上,再进一步优选45%以上。前述内部孔的截面面积占比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其例如可以在60%以下。
本发明所得到的不含液体微多孔薄膜厚度大于2μm,厚度过小会导致薄膜强度过低,影响薄膜的实际应用。薄膜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但厚度过大会影响其使用柔韧性,本发明厚度例如可以在30μm以下。
本发明制备的微多孔薄膜,在透明度可变化的同时,也具备较好透湿度,且拥有较大的耐水压及较高的透气度。
所述的透湿度是指薄膜透过水蒸气的能力。
所述的耐水压是指薄膜抵抗水透过的能力。
所述透气度是指薄膜抵抗气体透过的能力。
本发明的不含液体微多孔薄膜透湿度大于1500g/m2·day,进一步优选透湿度大于2000g/m2·day,更进一步优选薄膜的透湿度大于2500g/m2·day,较高的透湿度可以使薄膜在农用地膜、产品包装等方面有更好的应用,过高的透湿度使薄膜不能保存适量的水分,本发明所得不含液体微多孔薄膜的透湿度优选在5000g/m2·day以下。透气抵抗度大于300s/100ml,进一步的,透气抵抗度大于500s/100ml,透气抵抗度可以使薄膜具备优良的选择透过性,但过大的透气抵抗度对于例如在农用地膜上的使用有所妨碍,本发明所得不含液体微多孔薄膜透气抵抗度优选小于1000s/100ml。耐水压大于600mm水柱,进一步优选耐水压大于1000mm水柱,更进一步的,耐水压大于2000mm水柱,由于本发明所得薄膜具有微多孔结构,耐水压优选在5000mm水柱以下。
所述塑料多孔薄膜中含有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聚酯树脂A:40-99.9重量份,改性剂B:0.1-60重量份。
所述的聚酯树脂A可以是聚乳酸树脂、或聚对苯二甲酸系聚酯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聚乳酸树脂可以是任何聚乳酸树脂,进一步的,可以是聚乳酸(聚丙交酯)、或乳酸同其他化学结构的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聚乳酸的分子结构是,由L乳酸或D乳酸的80-100mol%和各自的对映体0-20mol%构成的分子结构。上述聚乳酸树脂可以从L乳酸或D乳酸中的一种或两种作为原料,并通过脱水缩聚而得到。优选的是,可以从作为乳酸的环状二聚物的丙交酯,通过开环聚合而得到。丙交酯中有L乳酸的环状二聚物即L丙交酯、D乳酸的环状二聚物即D丙交酯、D乳酸与L乳酸进行环状二聚化而得到的内消旋丙交酯、以及D丙交酯和L丙交酯的外消旋混合物即DL丙交酯。本发明中可以使用任何一种丙交酯。不过,主原料优选D丙交酯或L丙交酯。
所述的乳酸同其他化学结构的共聚物,是指乳酸同任意化学结构单元形成的无规共聚物、嵌段共聚物或接枝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乳酸单元的链段长度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从提高微多孔薄膜的力学性能的角度上考虑,优选乳酸链段长度为1-20万重均分子量。所述的乳酸同其他化学结构的共聚物,从提高生物降解性和环境友好性的角度上考虑,优选乳酸同羟基羧酸类、二元或多元醇类、或二元或多元羧酸类的共聚物。
从结晶性能上看,所述的聚乳酸树脂可以是结晶性聚乳酸树脂,也可以是非晶性聚乳酸树脂,或可以是结晶性聚乳酸树脂和非结晶性聚乳酸树脂的混合物。从提高成型性能考虑,优选非晶性聚乳酸树脂、或结晶性聚乳酸树脂和非结晶性聚乳酸树脂的混合物。对于结晶性聚乳酸树脂和非结晶性聚乳酸树脂的混合物,从提高成型性能考虑,优选非结晶性聚乳酸树脂占混合物总重量的30%以上,进一步优选50%以上。
关于聚乳酸树脂的分子量,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从提高成型加工性和力学性能的角度上考虑,优选重均分子量5万~50万,进一步优选8万-30万。
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系聚酯树脂,可以是任意的聚对苯二甲酸聚酯,进一步的,可以是聚对苯二甲酸二醇酯,或者是聚对苯二甲酸二醇酯同其它化学物质的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聚对苯二甲酸二醇酯是由对苯二甲酸与相应醇类通过聚合反应制备。醇类可以为乙二醇、丙二醇、或丁二醇等相应二醇类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二醇酯同其它化学物质的共聚物,是指聚对苯二甲酸二醇酯同任意化学结构单元反应形成的无规共聚物、嵌段共聚物或接枝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多种。从提升共聚物加工性能方面考虑,优选二元或多元醇类、二元或多元羧酸类。
从结晶性能上看,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系聚酯树脂可以是结晶性树脂,也可以是非结晶性树脂,或者可以是结晶性和非结晶性树脂的混合物。从提高成型性能考虑,优选非结晶性树脂,或结晶性和非结晶性树脂的混合物。对于结晶性和非结晶性树脂的混合物,从提高成型性能考虑,优选非结晶性聚对苯二甲酸系聚酯树脂占混合物总重量的50%以上,进一步优选70%以上。
所述的改性剂B可以是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也可以是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和/或聚合物。
具体而言,所述的改性剂B可以选自于乙二醇、一缩二乙二醇、甘油、或丙二醇等醇类小分子化合物、丁二酸、或乳酸等羧酸类小分子化合物、丙交酯、己内酯、乳酸酯、柠檬酸酯、甘油酯、或异山梨醇酯等酯类小分子化合物、聚乙二醇、聚氧化乙烯、聚丙二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共聚物等聚醚类聚合物、或聚醚-聚烯烃共聚物、聚醚-聚酯共聚物、聚醚型聚氨酯、聚乙烯醇、聚乙烯亚胺、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酰胺、聚马来酸、二烯丙基季铵盐聚合物、聚天冬氨酸、聚环氧琥珀酸、羧甲基菊粉、淀粉或其衍生物、纤维素醚、甲壳质、黄原胶、或植物胶中的一种或多种。
从提高所述的直径在10nm-10μm范围内的表面孔和/或内部孔的量和孔径均匀性出发,进一步优选同聚酯树脂树脂A具有较好相容性的改性剂B。具体而言,可以是乙二醇、甘油、丁二酸、乳酸、丙交酯、乳酸酯、柠檬酸三丁酯、柠檬酸三乙酯、乙酰柠檬酸三乙酯、乙酰柠檬酸三丁酯、三乙酸甘油酯、异山梨醇酯、聚乙二醇、聚氧化乙烯、聚丙二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共聚物、聚乙二醇-聚乳酸共聚物、聚丙二醇-聚乳酸共聚物、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乳酸共聚物、聚乙二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共聚物、聚乙二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共聚物、聚乙烯醇、聚乙烯亚胺、聚乙烯吡咯烷酮、淀粉、聚马来酸、或聚天冬氨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对于所述的改性剂B的分子量,没有特别的要求,但从薄膜的力学性能出发,优选数均分子量小于10万,进一步优选数均分子量小于5万。数均分子量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定。
本发明优选使用下述方法制备所述的微多孔塑料薄膜。
步骤一:将各原料通过挤出、密炼或开炼等方法进行共混。
步骤二:将以步骤一得到的共混物,通过流延、吹塑、压延、模压、挤出、或浇注成型制得原膜。
步骤三:由以下方法制备微多孔塑料薄膜:
所述微多孔薄膜由原膜在受液体A加热的同时,经过单向或双向拉伸制备得到;所述的液体A选自于水或以混合液体100重量份计含水量大于10重量份的混合液体。所述的混合液体包含但不限于:水、乙醇、乙二醇、或甘油中的一种或更多种液体的混合液(水含量大于10%)。从价格和绿色环保的概念出发,优选水。对于水质或水的洁净程度没有特殊要求,从产品洁净的角度考虑,以较为纯净的水为佳,比如自来水、去离子水、或蒸馏水。
上述方法中,所述拉伸的温度为40-100℃。从提高加工稳定性的角度上考虑,优选的拉伸温度为60-97℃。
可以通过调节配方、拉伸速率、拉伸倍率等拉伸过程参数,控制微多孔薄膜的透明度,拉伸倍率越大,得到薄膜的透明度越差,被液体润湿后薄膜透明度的变化越大。同时,拉伸速率对于最终得到产品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还可以再通过追加热定型等通用的制膜工艺来制备所述的微多孔塑料薄膜。
该微多孔塑料薄膜可以应用在农业、包装、卫生护理、医疗、建筑、装饰、电子产品等多种领域。例如,日常使用农用地膜由于透明,会使农作物幼苗长时间受到阳光的暴晒,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同时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水汽不能透过地膜,会使作物产生烂根烂叶等现象。使用透明度可控薄膜可以通过薄膜内水汽的含量调节薄膜的透明度,控制作物受到阳光照射的强度,使作物在合适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时,适当的透气性能又可以使地膜内的水分维持在合适的水平,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又例如,由于对普遍的液体都具备很好的透明度变化,故应用在面膜上时,可以很好的观测出面膜内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吸收或者是流失程度,判断面膜的合适使用时间。再例如,在遇液体发生显色现象方面,由于目前主要产品为表面涂敷无机粉体,在多次使用后会产生粉体脱落等不良影响,使用透明度可变化薄膜可以避免这一现象,提高使用期限,而这一现象也可以应用于卫生护理产品的有效性验证和智能化的可控变色家居装饰等方面。薄膜的透明度可以通过加工方式得到控制,并且该加工方法简单、高速,无须使用有毒有害溶剂,绿色环保。
本说明书中所述的透光率和雾度的变化,如无特别说明,都表示变化前后的绝对值。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3的不含液体薄膜的照片。
图2为实施例3的薄膜被水润湿后的照片。
图3为实施例3的薄膜被乙醇润湿后的照片。
图4为实施例3的薄膜被液体石蜡润湿后的照片。
图5为对比例2的不含液体薄膜的照片。
图6为对比例2的薄膜被水润湿后的照片。
图7为对比例2的薄膜被乙醇润湿后的照片。
图8为对比例2的薄膜被液体石蜡润湿后的照片。
图9为实施例3的不含液体薄膜、水润湿、乙醇润湿、液体石蜡润湿后薄膜雾度的变化。
图10为实施例3的不含液体薄膜、水润湿、乙醇润湿、液体石蜡润湿后薄膜透光率的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做更详细的描述,但所述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与对比例中使用的测试方法如下,对于所有测试,如果没有明确说明测试温度,则在25℃下测试:
厚度:使用三洋仪器公司7050型厚度计测定,取9个数据的平均值。
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使用凝胶渗透色谱测定,以四氢呋喃为流动相,测定3次,取平均值。
透湿率:基于JIS Z0208:1976,湿度90%。测定3次,取平均值。
透光率:使用Suga公司的雾度测试仪测定,测定3次,取平均值。
雾度:使用Suga公司的雾度测试仪测定,测定3次,取平均值。
透气抵抗度:100mL气体透过单位面积薄膜所需要的时间。使用旭精工株式会社的透气度测试仪测定,测试3次,取平均值。
耐水压:在标准大气条件下,薄膜水平放置,下表面承受一个持续上升的水压,直到有三处渗水为止,此时水达到的压力即为耐水压。采用TextestInstruments的FX3000型低耐水压试验机测试薄膜的耐水压,测试三次,取平均值。
<表面形貌测定>
表面形貌观察在25℃下进行。
孔径d:用离子减薄仪或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薄膜表面进行观察,随机拍摄不同位置放大倍率10000倍的照片5张,用笔勾出孔洞轮廓后,用图像处理软件ImageJ 1.46r计算各表面孔的面积S,各表面孔的周长C,再按式(1)计算各孔的孔径d(一种等价的直径,即与孔面积相等的圆的直径):
平均孔径(纳米级孔)dn:按式(2)计算直径在10nm-100μm范围内的孔的孔径平均值,
其中,∑d为孔径在10nm-10μm范围内的孔的孔径d的加和,n为参与计算的10nm-10μm范围内的孔的个数,一般统计的孔的数目大约在3500个左右。
平均孔径(微米级孔)d’m:表示直径在0.5μm-100μm范围内的孔的孔径平均值,按式(3)计算。
其中,∑d’为孔径在0.5μm-100μm范围内的孔的孔径d的加和,m为参与计算的0.5μm-10μm范围内的孔的个数,一般统计的此类孔的数量在50个左右。
面积比(纳米级孔)S%:直径在10nm-100μm范围内的表面孔的面积占总表面积的百分比。按式(4)计算:
其中,∑Sm为上述SEM观测面积之和。
<内部形貌测定>
表面形貌观察在25℃下进行。
利用离子减薄制备出平整的MD-ZD断面,用SEM对该断面进行观察,本发明中罗列的断面性能为对采用离子抛光的方法制备的平整的MD-ZD断面进行测试得到。
孔径d:按前述表面孔径的统计和计算方法,计算内部孔的孔径。
平均孔径(纳米级孔)dn:按式(2)计算直径在10nm-10μm范围内的孔的孔径平均值。其中,∑d为孔径在10nm-10μm范围内的孔的孔径d的加和。
面积比(纳米级孔)S%:直径在10nm-10μm范围内的内部孔的面积占总表面积的百分比。按式(4)计算。
实施例与对比例中使用的原料如下:
〈聚酯树脂〉(A)
A-1:聚乳酸,4032D,美国Natureworks公司。重均分子量20万。
A-2:聚乳酸,4060D,美国Natureworks公司。重均分子量23万。
A-3: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PSF,韩国SK公司。〈改性剂〉(B)
B-1:聚乙二醇,数均分子量1000,中国国药集团。
B-2:聚乙二醇,数均分子量2000,中国国药集团。
B-3: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三嵌段共聚物,按照CN200810018621.7的实施例1进行制造。数均分子量2万。
实施例1~16
将原料按一定的配比用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挤出温度175-200℃。接着,通过单螺杆挤出机流延,流延温度180-200℃,制备厚度为100μm的流延薄膜。进而,在80℃的水中,按表1所列的拉伸方法对流延薄膜进行拉伸,得到拉伸薄膜。表1列出了该薄膜组成。在25℃下,测定了各薄膜的性能,列于表1。
对比例1,2
选用PVC表面磨砂薄膜作为对比例1,微多孔聚乙烯薄膜作为对比例2,PVC表面磨砂膜选自德克高档玻璃磨砂窗贴,微多孔聚乙烯薄膜选自东丽生产SETELATM锂电子电池隔离膜,在25℃下测试薄膜的性能,列于表1。
图1为本发明所得实施例3的不含液体薄膜,不能观察到被其所覆盖的文字,而图2~图4分别为实施例3的薄膜被水、乙醇和液体石蜡润湿后的薄膜,可以观测到所覆盖的文字并且透明度提高。图5为对比例2的不含液体薄膜,不能观测到被其覆盖的文字,同时图6中对比例2薄膜被水润湿的薄膜也不能观测到所覆盖的文字,只有对比例2薄膜被乙醇(图7)和液体石蜡(图8)润湿后才能显示。图9和图10为实施例3薄膜以及被水、乙醇和液体石蜡润湿后雾度和透光率的变化情况,可以观测薄膜被润湿后,雾度下降,透光率提升,对于薄膜雾度和透光率改变的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液体石蜡,乙醇和水。
表1
表1(续1)
表1(续2)
本说明书中提到的“多种”包含大于一种的所有情况,即,“一种或多种”包括一种、两种、三种、……等等。本说明书中针对某数值范围分别记载上限和下限时,或者以上限和下限组合的方式记载某数值范围时,其中记载的各上限和各下限可任意组合为新的数值范围,这与直接明确记载组合而成的数值范围的记载形式应被视为是相同的。在不偏离本发明主旨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对本发明进行改变和改良,这些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微多孔薄膜,其特征在于:在不含液体情况下,所述微多孔薄膜的透光率在20%~80%之间和/或雾度在20%~80%之间,在被液体润湿后,润湿后薄膜的透光率提升5%以上和/或润湿后薄膜的雾度降低5%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多孔薄膜,其特征在于:不含液体微多孔薄膜在被液体润湿后,润湿后薄膜的透光率提升5%以上和润湿后薄膜的雾度降低5%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多孔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湿后薄膜在除去液体后,透光率降低和/或雾度提高,除去液体后的不含液体微多孔薄膜透光率在20%-80%之间和/或雾度在20%-80%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多孔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湿后薄膜在除去液体后,透光率降低和雾度提高,除去液体后的不含液体微多孔薄膜透光率在20%-80%之间和雾度在20%-80%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多孔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选自水、液体石蜡、大豆油、环氧大豆油、棕榈油、脂肪酸、脂肪酸甘油酯、柠檬酸三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异丙醇、乙醇、丙三醇、甲醇、或乙二醇。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微多孔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含液体微多孔薄膜具有直径在10nm-10μm范围内的表面孔。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微多孔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含液体微多孔薄膜具有直径在10nm-10μm范围内的内部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多孔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部孔为独立孔。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微多孔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多孔薄膜中含有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聚酯树脂A:40-99.9重量份,改性剂B:0.1-60重量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多孔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酯树脂A是聚乳酸树脂、或聚对苯二甲酸系聚酯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多孔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改性剂B选自于乙二醇、甘油、丁二酸、乳酸、丙交酯、乳酸酯、柠檬酸三丁酯、柠檬酸三乙酯、乙酰柠檬酸三乙酯、乙酰柠檬酸三丁酯、三乙酸甘油酯、异山梨醇酯、聚乙二醇、聚氧化乙烯、聚丙二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共聚物、聚乙二醇-聚乳酸共聚物、聚丙二醇-聚乳酸共聚物、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乳酸共聚物、聚乙二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共聚物、聚乙二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共聚物、聚乙烯醇、聚乙烯亚胺、聚乙烯吡咯烷酮、淀粉、聚马来酸、或聚天冬氨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多孔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不含液体微多孔薄膜具有1500g/m2·day~5000g/m2·day的透湿度,300s/100ml~1000s/100ml的透气抵抗度,以及600mm~5000mm的耐水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834774.9A CN106800754B (zh) | 2015-11-26 | 2015-11-26 | 一种微多孔薄膜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834774.9A CN106800754B (zh) | 2015-11-26 | 2015-11-26 | 一种微多孔薄膜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800754A true CN106800754A (zh) | 2017-06-06 |
CN106800754B CN106800754B (zh) | 2021-01-05 |
Family
ID=58977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834774.9A Active CN106800754B (zh) | 2015-11-26 | 2015-11-26 | 一种微多孔薄膜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800754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75538A (zh) * | 2017-09-29 | 2019-04-05 | 东丽先端材料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微多孔取向聚乳酸薄膜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59095A (zh) * | 2013-10-28 | 2015-04-29 | 东丽先端材料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 | 用于制备微多孔薄膜的树脂组合物及微多孔薄膜 |
WO2015058638A1 (zh) * | 2013-10-23 | 2015-04-30 | 东丽先端材料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 | 微多孔聚乳酸取向薄膜及其应用 |
CN105754302A (zh) * | 2014-08-12 | 2016-07-13 | 东丽先端材料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 | 含芳香族链段的聚酯微多孔薄膜 |
-
2015
- 2015-11-26 CN CN201510834774.9A patent/CN10680075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058638A1 (zh) * | 2013-10-23 | 2015-04-30 | 东丽先端材料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 | 微多孔聚乳酸取向薄膜及其应用 |
CN104559095A (zh) * | 2013-10-28 | 2015-04-29 | 东丽先端材料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 | 用于制备微多孔薄膜的树脂组合物及微多孔薄膜 |
CN105754302A (zh) * | 2014-08-12 | 2016-07-13 | 东丽先端材料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 | 含芳香族链段的聚酯微多孔薄膜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75538A (zh) * | 2017-09-29 | 2019-04-05 | 东丽先端材料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微多孔取向聚乳酸薄膜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800754B (zh) | 2021-01-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Galiano et al. | Advances in biopolymer-based membran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s | |
Arrieta et al. | Recovery of yerba mate (Ilex paraguariensis) resid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LA-based bionanocomposite films | |
DE60213142T2 (de) | Ternäre Mischung von bioabbaubaren Polyestern und daraus hergestellten Produkten | |
CN104684633B (zh) | 微多孔膜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8778473A (zh) | 多孔性中空纤维膜及其制造方法、以及过滤方法 | |
DE202005022027U1 (de) | Polymilchsäure-Blasfolie und System zu deren Herstellung | |
JP2002515529A (ja) | 架橋された油を含有する微孔性材料 | |
EP3221141A1 (de) | Biologisch abbaubare mehrschichtfolie | |
CN101817939A (zh) | 透气、自洁、可降解的绿色环保型保鲜膜及制备方法 | |
CN105683288B (zh) | 微多孔聚乳酸取向薄膜及其应用 | |
WO2015086463A1 (de) | Polymermischung für barrierefolie | |
Qi et al. | Development and blood compatibility assessment of electrospun polyvinyl alcohol blended with metallocene polyethylene and plectranthus amboinicus (PVA/mPE/PA) f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 |
WO2011117265A1 (de)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clingfolien | |
CN102634865B (zh) | 一种降解时间可调的医用管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Li et al. | Preparation and property evaluations of PCL/PLA composite films | |
WO2018184897A1 (de) | Biologisch abbaubare folie | |
Mangaraj et al. |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LA and Cassava starch‐based novel biodegradable film used for food packaging application | |
Agüero et al. | Use of bacterial cellulose obtained from kombucha fermentation in spent coffee grounds for active composites based on PLA and maleinized linseed oil | |
KR102308401B1 (ko) | 생분해성 방출 조절 비료, 이를 포함하는 생분해성 멀칭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 |
JP2007002243A (ja) | ポリ乳酸樹脂組成物および成形品 | |
CN106065167A (zh) | 一种微多孔聚乳酸取向薄膜 | |
Grimmelsmann et al. | Electrospinning and stabilization of chitosan nanofiber mats | |
CN106800754A (zh) | 一种微多孔薄膜 | |
CN102560740A (zh) | 一种亲水性phb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 |
Okonkwoa et al. | Starch-based composit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