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97057A - 片状电池试验装置及片状电池试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片状电池试验装置及片状电池试验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797057A CN106797057A CN201480079641.9A CN201480079641A CN106797057A CN 106797057 A CN106797057 A CN 106797057A CN 201480079641 A CN201480079641 A CN 201480079641A CN 106797057 A CN106797057 A CN 10679705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c type
- type batteries
- small disc
- folded
- batte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0998 test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2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6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815 fa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8 in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138 pru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406668 Loxodonta cyclot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88 abnormal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15 cell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151 electrolyte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56 performance t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894007 speci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78—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ype of battery or accumulator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4—Housings; Supporting membe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 G01R1/0408—Test fixtures or contact fields; Connectors or connecting adaptors; Test clips; Test sockets
- G01R1/0416—Connectors, terminal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maintenance of measuring instruments, e.g. of probe tip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64—Battery terminal connectors with integrated measuring arrangement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G01R31/389—Measuring internal impedance, internal conductance or related variab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3—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with folded construction elements except wound ones, i.e. folded positive or negative electrodes or separators, e.g. with "Z"-shaped electrodes or separ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85—Testing apparatu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通过将片状电池交替折叠,将电极端子夹入于该被折叠的片状电池之间,能够保持相同形状的构成携带至电池的检查/试验的下道工序,能够缩小电池的试验装置的装置规模,实现试验空间的狭小化。本发明的片状电池试验装置及片状电池试验方法包括:折叠部,其将两面具备电极层的片状电池交替改变折叠方向地进行折叠;试验部,其在将电极端子夹入到片状电池的被折叠后的部分的状态下,向电极端子供给电力并进行规定的试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片状电池的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可以适用于例如片状二次电池的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池中,有基本构成为片状的构成。并且在这种片状的电池基本构成(以下,也简称为片状电池)的制造工序中,在制造途中或者完成之后,进行片状电池的性能等试验。
在此,本说明书的所谓“片状电池”是指:至少包括电极层(正极层及负极层)和夹在该电极层之间的电极间隔层的薄板状(片状)电池。该电极层和电极间隔层既可以在片状电池的厚度方向上的多个重叠,也可以是在扩展方向上的多个排列。另外,该电极间隔层既防止两电极的接触,同时又有助于电动势的产生及蓄电的部分,例如,可以是电解质及隔膜、充放电层(蓄电层)等。另外,“试验”是指:包含了“评价”、“检查”、“测定”的术语,“电池的试验”是指:包含了电池的性能检查、充放电试验、调节、充放电循环试验、老化试验等的概念。
片状电池的试验方法例如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那样,有对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中所使用的卷绕电极体进行检查的方法。作为检查对象的卷绕电极体是将带状的正极材料及负极材料与带状的第1隔膜材料及第2隔膜材料卷绕在一起而形成的。并且,公开有通过输送用传送带将多个卷绕电极体一个一个地输送到试验位置依次进行试验的技术。
另外,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涉及一种构成片状电池的电极板的检查方法,公开了对牵涉到二次电池用电极板的内部短路的缺陷进行判定的方法。作为检查对象的电极板在由正极板或负极板构成的电极板的表面上形成多孔性绝缘层。于是,将该带有多孔性绝缘层的电极板的电极板开卷/卷取并通过辊子使其移动,利用设在其移动途中的一对检查电极施加电压,从而连续地对电流进行测定。
另外,作为电池的试验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对多个二次电池同时並列地进行充放电动作的充放电装置。并且,示出了将该充放电装置适用于二次电池的调节试验的例子。
可是,近年来,作为固体薄膜化而构成的全固体型的二次电池被研究开发,作为实现小型化的二次电池而被期待。作为这种二次电池的一种,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基于利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光激发构造变化,在带隙中形成新的能级并捕获电子的动作原理的二次电池。该电池在第1电极和第2电极之间具备充填有由绝缘性的膜所覆盖的微粒子的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充电层。通过紫外线照射而产生的光激发构造变化现象,该充电层在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带隙内形成有新的能级,在该能级上将电子捕获并进行能量充电。这里,在本说明书中,将利用这种金属氧化物的光激发构造变化的全固体型物理二次电池称作“量子电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732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40362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14/017463号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2013/065093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现有的电池的试验装置中,为了将非检查物搬入至试验位置或从试验位置搬出,需要传送带等输送装置。为此,试验装置整体的装置规模也将会变大,需要宽阔的试验空间。
另外,在该试验装置中,存在由于仅具备一对供给试验用的电力的端子,所以必须一个一个地依次进行试验,试验花费时间这样的问题。
对此,也可以考虑设置多个试验用端子并同时在多个位置进行试验,来缩短处理时间。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沿传送带的传送方向设置多个试验装置、试验位置,仅该部分传送带的移动距离就将变长,可以预料试验装置的规模及试验所需要的空间将会更大。
另外,也可以考虑如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那样,考虑将如下做法应用于片状电池的检查:将呈卷状的片状构件拉出,并在其移动途中配置试验用电极以进行试验。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想要设置多个试验用端子并同时在多个位置能进行试验的话,则需要在沿所拉出的卷的移动方向设置多个试验装置及试验位置,仅该部分所拉出的卷的移动距离就将变长,可以预料试验装置的规模及试验所需要的空间将会更大。
因此,要求一种片状电池试验装置及片状电池试验方法,其能够缩小电池的试验装置的装置规模,并实现试验空间的狭小化的同时,通过能够在多处同时进行试验来实现试验时间的缩短。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此课题,第一,本发明的片状电池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折叠部,其将两面具备电极层的片状电池交替改变折叠方向地进行折叠;试验部,其在将电极端子夹入到所述片状电池的被折叠后的部分的状态下,向所述电极端子供给电力并进行规定的试验。
第二,本发明的片状电池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折叠工序,将两面具备电极层的片状电池交替改变折叠方向地进行折叠;试验工序,在将电极端子夹入到所述片状电池的被折叠后的部分的状态下,向所述电极端子供给电力并进行规定的试验。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片状电池交替折叠,将电极端子夹入于该被折叠的片状电池之间,能够缩小电池的试验装置的装置规模,实现试验空间的狭小化。另外,将作为试验对象的片状电池搬入至试验工序或搬出至下道工序的操作能够容易地进行。另外,因为能够在小的空间在多处同时进行试验,所以能够实现试验时间的缩短。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的概略构成的构成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片状量子电池的图(其一)。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片状量子电池的图(其二)。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折叠后的片状电池与电池试验机的连接关系的图。
图5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正极端子板的构造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极端子板的表面中的导电性构件的形状的图(其一)。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极端子板的表面中的导电性构件的形状的图(其二)。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极端子板的表面中的导电性构件的形状的图(其三)。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电极端子板的表面中的导电性构件的形状的图(其四)。
图10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负极端子板的构造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1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折叠后的片状电池与电极端子板的接触关系进行说明的剖面图。
图12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片折叠机构部122的折叠动作例子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3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片状电池的图(其一)。
图14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片状电池的图(其二)。
图15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的概略构成的构成图。
图16是对第2实施方式的折叠后的片状电池与电极端子板的接触关系进行说明的剖面图。
图17是对第2实施方式的片折叠机构部的动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8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片状电池的图(其一)。
图19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片状电池的图(其二)。
图20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的概略构成的构成图。
图21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折叠后的片状电池与电池试验机的连接关系的图(其一)。
图22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折叠后的片状电池与电池试验机的连接关系的图(其二)。
图23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片状电池的图(其一)。
图24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片状电池的图(其二)。
图25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折叠后的片状电池与电池试验机的连接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A)第1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片状电池试验装置及片状电池试验方法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这里,关于片状电池的种类,只要是具有电极层(正极层及负极层)和夹在该电极层之间的电极间隔层的具有片状的电池的基本构成即可,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广泛适用于化学电池或物理电池的一次电池或二次电池,尤其适用于全固体型的二次电池,更优选地可适用于量子电池。另外,电极间隔层是既防止两电极的接触,又有助于电动势的产生及蓄电的部分,例如,可以是电解质及隔膜、充放电层等,优选是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层,更优选地,可以是量子电池的充放电层。
另外,电池的试验装置可以广泛适用于进行电池性能试验的装置中,例如,可以是进行电池的性能检查、充放电试验、调节、充放电循环试验、老化试验等。
(A-1)关于量子电池
在该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片状电池为量子电池的情形。因此,首先对量子电池的基本构成进行说明。
量子电池是基于利用金属氧化物的光激发构造变化、在带隙中形成新的能级并捕获电子的动作原理的二次电池。
量子电池是全固体型的二次电池,作为单独的二次电池发挥功能的构成在负极层和正极层之间具有固体的充放电层(在本说明书中,也仅称为“充电层”)。
充电层是以充电动作将电子储存,以放电动作释放蓄电的电子,在未进行充放电的状态下将电子保持(蓄电)的层,适用光激发构造变化技术而形成。
这里,光激发构造变化是例如,国际公开WO/2008/053561所记载的、由作为该申请的发明人的中泽明先生发现的现象(技术)。即,中泽明先生发现:具有规定值以上的带隙的半导体、具有透光性的金属氧化物在被绝缘覆盖的状态下,被给予有效的激发能的话,在带隙内产生许多电子不在的能级。量子电池通过在这些能级捕获电子来进行充电,通过释放捕获的电子来进行放电。
充电层的由绝缘覆膜所覆盖的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微粒子薄膜状地附着在负极层3上,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通过紫外线照射而产生光激发构造变化,变化成能够将电子进行储存。
正极层具有正极主体层和形成为与充电层接触的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层。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层是为了防止电子从正极主体层流入到充电层而设置的。
负极层和正极层的正极主体层只要是作为导电层而形成的即可。
由这种基本构成所构成的量子电池可以根据需要将电极端子安装在电极层,或将外装构件及覆盖构件等安装在四周来准备好作为电池的样式。另外,也可以将多个该量子电池的基本构成层叠串联或并联连接进行包装。
(A-2)关于片状量子电池
该实施方式中的试验对象的片状电池以具备上述基本构成的片状的量子电池的情形进行说明。以下,参照附图对该片状量子电池进行说明。
图2及图3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片状量子电池1(以下,也记作“片状电池1”)的图。图2是片状电池1的主视图,图3是图1的片状电池1的A-A线剖面图。
如图2及图3所示,该实施方式的片状电池1是将作为上述量子电池的基本构成的负极层3、充电层6、及正极层2依次层叠的薄板状的长条物。正极层2由充电层6上所形成的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层和其上所层叠的正极主体层构成。所述正极主体层及负极层3只要是导电性良好的层即可,例如,可以利用金属板及金属膜、透明导电膜等。
如图2所示,片状电池1的长度方向中的两侧缘相互平行地形成。该片状电池1的宽度没有特别的限定,但可以是例如宽度从10mm到500mm左右。片状量子电池1的长度只要是至少一次折弯并重合的长度以上的话,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是例如10mm~100m左右。
正极层2及负极层3的膜厚可做成10nm~1μm左右,充电层6的膜厚可做成50nm~10μm左右。可以使该片状电池1构成为具有柔软性,制造后也能够卷成卷状。
(A-3)第1实施方式的构成
图1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的试验方法及试验装置的整体流程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的试验方法及试验装置100大体具有:进行片状电池1的供给的电池供给部(电池供给工序)51;将从电池供给部51供给的片状电池1进行折叠的电池折叠部(电池折叠工序)52;将电极端子供给至通过电池折叠部52折叠后的片状电池1之间的电极端子供给部(电极端子供给工序)53;对通过电极端子供给部53供给了电极端子的片状电池1进行试验的试验部(试验工序)54。
试验部54是对片状电池1进行试验的部分,例如,进行电池的性能检查、充放电试验、调节、充放电循环试验、老化试验等。该试验部54具有电池试验机106和推压部107。
电池试验机106进行必要的电力供给及电特性的测定,用以对由电池折叠部52折叠成波纹状的片状电池1(以下,将被折叠成波纹状的片状电池也称作“波纹状电池”)采用配设在其间或上下表面的电连接用的正极端子板21及负极端子板22,进行电池性能的检查、充放电试验、调节、充放电循环试验、老化试验等试验。
在波纹状电池1的折叠部分或上下表面上配置有正极端子板21及负极端子板22的状态下,推压部107从波纹状电池1的两个外表面将波纹状电池1夹持并施加压力。推压部107通过将压力施加给片状电池1,能够使被夹在波纹状电池1的折叠部分或者配置在上下表面的正极端子板21及负极端子板22切实地与片状电池1的电极层2、3接触。在该实施方式中,推压部107具有放置被折叠的片状电池1的推压台109;将放置在该推压台109上的片状电池1从上方向下方进行推压的推压板108;以及使该推压板108在推压方向上可移动的未图示的推压机构部。
推压板108是用于对波纹状电池1例如从上方向下方施加压力的板状体。推压板108具有可推压的平坦的推压面,通过所述推压机构部从片状电池1的上方朝向推压台109,一边将所述推压面保持大致水平一边向下方移动,且对波纹状电池1的上表面进行推压。这里,为使正极端子板21及负极端子板22与片状电池1良好地接触,推压板108可以具有将波纹状电池1的上表面整体进行推压的推压面,但也可以具有至少对正极端子板21及负极端子板22的导电部与波纹状电池1的电极层2、3接触的区域(即,片状电池1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区域)进行推压的推压面。
所述推压机构部是以使被折叠的片状电池1的上表面用预先设定的压力进行推压的方式来使推压板108动作的部分。所述推压机构部包括使推压板108上下移动的机构,构成为能够使推压板108的所述推压面朝下保持水平地向下方移动的同时,维持规定压力下的推压状态。
推压台109载置波纹状电池1,并设在推压板108的推压方向的下侧。推压台109具有与推压板108的推压面相对且平坦的载置面,对由推压板108推压的载置面上的片状电池1从下表面进行支承。所述载置面可以对波纹状电池1的下表面整体进行支承,但也可以至少对正极端子板21及负极端子板22的导电性构件与波纹状的片状电池1的电极层接触的区域(即,片状电池1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区域)进行支承。由此,能够将被折叠后的片状电池1用推压板108和推压台109夹住且施加压力。
此外,由推压部107推压的被折叠后的片状电池1既可以直接放置在推压台109的载置面上,也可以如后述那样地以放置于托盘101上的状态来进行放置。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在推压台109固定的状态下,使推压板108从上方向下方移动并推压的情形,但并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只要是能够将被折叠的片状电池1从两面夹住并施加压力的话,例如,也可以将推压板108固定并将推压台109从下方向上方推上去来进行推压。又,例如,也可以是推压台109及推压板108是可动式的,推压台109从下方向上方移动的同时,推压板108从上方向下方移动。
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推压板108的推压面被保持水平地向下方移动的情形。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所述推压机构部使推压板108转动。即,也可以是通过片状电池1被放置到推压台109上后,将推压板108设定成规定的高度,并使推压板108的推压面从垂直或倾斜的状态转动至水平的位置,由此来将片状电池1进行推压。
图5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正极端子板21的构造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5的(A)是正极端子板21的俯视图,图5的(B)是图5的(A)的B-B线剖面向视图。
如图5所示,正极端子板21在由绝缘性材料构成的绝缘层211c的两面上层叠有由导电性构件构成的导电部212a、212b。也就是说,正极端子板21为将绝缘层211c用第1导电部212a及第2导电部212b夹住的构造。由此,第1导电部212a和第2导电部212b之间被绝缘层211c绝缘。导电部212a及212b的端部分别连接有电线213a、213b。导电部212a及212b的端部(在此例中连接有电线213a、213b一侧的端部)是在被夹入片状电池1之际,有可能从折叠部分露出的部分,表面上形成有绝缘层211a、211c。由此,能够防止试验中的短路。电线213a、213b连接在电池试验机106的正极侧端子105a上。
另外,虽然示出了正极端子板21的导电部212a、212b在整个面上发挥电接触功能的情形,但也可以是在一部分或多个点上发挥电接触的功能。
例如,正极端子板21的导电部212a及212b如图6中例示的那样,也可以在正极端子板21的表面设有条纹状的导电性构件。又,例如也可以如图7中例示的那样,在正极端子板21的表面设有格子状的导电性构件。而且,例如,如图8中例示的那样,也可以在正极端子板21的表面设有多个波状的导电性构件。又,如图9中例示的那样,也可以在正极端子板21的表面设有浮雕花样状的导电性构件。正极端子板21的表面中的导电部212a及212b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6~图9中所例示的,也可以是其他梳齿状、网状的等。
图10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负极端子板22的构造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10的(A)是负极端子板22的俯视图,图10的(B)是图10的(A)的C-C线剖面向视图。
如图10所示,负极端子板22包括由平板状的导电性构件构成的导电部222,其端部连接有电线223。电线223连接在电池试验机106的负极侧端子105b上。
虽然示出了负极端子板22的导电部222在整个面上发挥电接触功能的情形,但也可以是在一部分或多个点上发挥电接触的功能。
例如,与图6至图9所示的正极端子板21的情形同样地,导电部222在负极端子板22的表面,也可以设有条纹状或格子状、多个波状、浮雕花样状的导电性构件。另外,也可以设有梳齿状及网状等的导电性构件。
正极端子板21只要是能够借助导电部212a、212b,以足够低的电阻值在正极层2和电池试验机106的正极侧连接端子105a之间电连接的话,其形状及材质没有限定。同样地,负极端子板22只要是能够借助导电部222,以足够低的电阻值在负极层3和电池试验机106的负极侧连接端子105b之间电连接的话,其形状及材质没有限定。此外,关于正极端子板21及负极端子板22的主视形状,在此例中,一个试验体的形状为长方形,所以从能够与试验体大面积接触这点来看长方形状较好。
此外,虽然为了便于说明而将正极端子板21及负极端子板22表达为“板”,但正极端子板21及负极端子板22可以不仅是薄板,而且也可以是薄膜状的。另外,也可以是线状的、或棒状的。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折叠后的片状电池1与电池试验机106的连接关系的图。在图4中,示出了对于片状电池1插入有电连接用的正极端子板21及负极端子板22的状态。另外,在图4中,示出了与片状电池1接触的正极端子板21及负极端子板22和电池试验机106的连接关系。
在图4中,利用电池折叠部52被折叠后的片状电池1成为波纹状,在其内侧被折入的部分的间隙中,通过电极端子供给部53插入有电极端子板21、22。另外,在被折叠后的片状电池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配置有负极端子板22。
在以片状电池1的正极层2成为内侧的方式而被折入的部分,插入有作为正极端子的正极端子板21。另外,在以片状电池1的负极层3成为内侧的方式而被折入的部分,插入有作为负极端子的负极端子板22。也就是说,在波纹状电池1的折叠部分,正极端子板21和负极端子板22交替地与片状电池1接触。
电池试验机106将与波纹状电池1接触的正极端子板21及负极端子板22作为电连接用的电极端子而与连接端子105a、105b连接,进行用于试验的电力供给(例如,施加电压、或流经电流)。正极端子板21借助电线213a、213b与电池试验机106的正极侧端子105a连接。另外,负极端子板22借助电线223与电池试验机106的负极侧端子105b连接。
此外,电池试验机106除了在正极端子板21和负极端子板22之间施加电压或流经电流的功能,还可以具有对正极端子板21和负极端子板22之间的电流或电压等电特性进行测定的功能。另外,电池试验机106也可以具有对所测定的电特性是否在预先登录的允许范围内进行判断,并判定该测定处的电池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功能。异常处(试验体)通过确定测定到判定为该异常的测定值的正极端子板21和负极端子板22、或者确定正极端子板21的导电部212a、212b来判断。
另外,在将被折叠的片状电池的相邻折线之间或者片状电池1的端边及其相邻的折线之间的片部视为1个试验体的情况下,电池试验机106可以对多个试验体同时并列地进行试验。而且,由于电池试验机106能够对多个试验体并列地进行试验,所以在同时进行试验的多个试验体当中、任一个试验体存在问题的情况下,能够个别地切断向该有问题的试验体的电力供给。换言之,由于能够让未发生问题的试验体继续进行试验,所以能够实现试验的高效化。
试验结束后,电极端子板21、22被拔出,片状电池1保持波纹状被移送至下道工序、或进行保管。此外,对在试验工序中被检测出异常的部分的电池(例如,夹在检测出异常的正极端子板21和负极端子板22的试验体),可以在其后的工序中对该部分进行修补或拆除。
这里,如图4所示,由于能够将片状电池1折叠成波纹状,所以能够缩小试验空间。另外,能够很好地进行从前道工序转移到试验工序、或从试验工序转移到下道工序时的操作,也能够缩小保管时的空间。另外,由于能够将片状电池1做成波纹状并将电连接用的电极端子板21、22夹入至折叠部分,所以能够对片状电池1的多处同时进行试验,实现试验的高效化。另外,通过对试验中所使用的电极端子及其导电部进行确定,使片状电池1中的试验处的确定变得容易,利用电特性的测定来进行异常处的确定也变得容易。
图11是对折叠和的片状电池1和电极端子板21及22的接触关系进行详细说明的剖面图。此外,在图11中,为了明确接触关系,对片状电池1的厚度方向的尺寸进行了强调显示。
图11示出了将片状电池1交替折叠时的一部分。在图11中,片状电池1的负极层3与负极端子板22(导电部222)接触,片状电池1的正极层2与正极端子板21的导电部212a、212b接触。通过将片状电池1折叠,正极层2变成夹着正极端子板21相对,负极层3变成夹着负极端子板22相对。正极端子板21的顶端与被折叠的片状电池1的折弯部的内表面相接或被插入至其稍微跟前。另外,同样地,负极端子板22的顶端与被折叠的片状电池1的折弯部的内表面相接或被插入至其稍微跟前。
另外,片状电池1的两端的试验体被折叠成负极层3在外侧,配置成负极端子板22(导电部222)与该负极层3接触。此外,也可以在片状电池1的端的试验体上被折叠成正极层2在外侧的情况下,在该正极层2上配置正极端子板21,仅将与正极层2接触的导电部所连接的电线与电池试验机106的端子连接。
这样,通过电极端子板21、22与片状电池1接触,一个试验体的负极层3与一个负极端子板22(导电部222)连接,正极层2与一个正极端子板21的一面的导电部212a或212b连接。
接下来,参照图1对电池供给部51的构成进行说明。
电池供给部51是用于将片状电池1送出到后面的电池折叠工序及接着它的电极端子供给工序的。
如图1所示,电池供给部51具有片供给部111和片取出部112。
片供给部111包括用于对将片状电池1卷绕成的卷状(以下,也简称为“片卷”)进行可旋转地支承的卷支承部114。片卷的卷绕轴以与卷支承部114的旋转轴一致的方式安装在卷支承部114上。也可以构成为在卷支承部114上设置未图示的驱动部(例如马达等),通过它来进行旋转。
片取出部112将从片供给部111放出的片状电池1取出到规定位置。例如,片取出部112可以构成为具有将片状电池1的两面进行夹持的夹持部,该夹持部将片状电池1夹入并仅使片状电池1移动规定的量。如所记载的那样,在卷支承部114上设有驱动部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对片取出部112的取出量和卷支承部114的旋转进行调整的方式,一边使驱动部协作一边将片状电池1取出到规定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卷支承部114的旋转轴设定成朝水平方向,片的取出方向设定成垂直方向下侧,所以构成为片状电池1从试验装置100的上方送出到下方。另外,虽然例示了实施方式的片供给部111将卷状的片状电池1放出的情形,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未卷绕的片状的电池1原样放出。另外,为使片状电池1不产生位置偏差地被正常放出,片供给部111也可以具有对放出的片状电池1的宽度方向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及位置补正控制部以进行位置补正,另外,也可以设置防止片状电池1松弛的机构。
接下来,参照图1对电池折叠部52的构成进行说明。电池折叠部52是将片状电池1进行折叠的机构。
在该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片状电池1的折叠为一边交替地改变折叠方向一边折叠成波纹状的情形。
电池折叠部52具有片切断部121和片折叠机构部122。
片切断部121是将通过电池供给部51放出的片状电池1进行切断的机构。根据片折叠机构部122进行的折叠的间隔及次数来设定切断的长度。
片折叠机构部122交替地改变折叠方向将片状电池1折叠成波纹状。
图12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片折叠机构部122的折叠动作的例子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例如,片折叠机构部122具有:在折叠片状电池1的宽度方向具有旋转轴的转动部128;设在该转动部128的一对折弯部125a、125b;将片状电池1推压到该折弯部125a、125b上并在片状电池1上赋予折痕的按压部126a、126b。一对折弯部125a、125b隔着转动部128的旋转轴并与该旋转轴平行且隔开间隔地安装在转动部128上。如图12所示,例如,折弯部125a、125b是剖面为锐角的构件,具有形成该锐角的顶端部124a、124b的斜面部127a、127b和支承面部129a、129b。一对折弯部125a、125b以顶端部124a、124b相互朝向外侧且斜面部127a、127b相互朝相反侧倾斜的方式设在转动部128上。另外,支承面部129a、129b位于同一平面上或间隔片状电池1的厚度左右的平行的位置。
并且,在片状电池1通过一对折弯部125a、125b之间的状态下,让转动部128朝支承面129a、129b与片状电池1接触的方向旋转,在支承面部129a、129b与片状电池1接触之后,再旋转规定角度。由此,利用折弯部125a、125b的顶端部124a、124b片状电池1被折弯。而且,具有与折弯部125a、125b的斜面部127a、127b大致平行的按压面的按压部126a、126b向斜面部127a、127b移动并推压片状电池1。由此,在折弯部125a、125b的顶端部124a、124b的位置处变成折痕,片状电池1被折弯。
并且,折弯之后,按压部126a、126b回到原来的位置,转动部128反向地旋转到原来的位置。其后,被折弯了的片状电池1利用电池供给部51通过折弯部125a、125b之间而被送出。
另外,每当片状电池1前进规定的距离,片折叠机构部122通过反复进行:利用折弯部125a、125b将片状电池1折弯;利用按压部126a、126b进行推压;及将折弯部125a、125b和按压部126a、126b回到原来的位置并将片状电池1放出规定长度,来形成波纹状的片状电池1。
此外,在此例中,因为用一次折叠动作,能够赋予片状电池1两个折痕,所以折叠动作隔开一个试验体部分的间隔来进行。被折叠后的片状电池1被送出到电极端子供给部53。
接下来,参照图1对电极端子供给部53的构成进行说明。
电极端子供给部53将电极端子板21、22夹入被折叠后的片状电池1中。电极端子供给部53具有:将凹折部分的间隙以规定的间隔保持于规定的位置的未图示的片保持部;和将电极端子板21、22插入到由该片保持部形成的间隙中的电极端子板供给部135。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端子板供给部135具有:用于插入正极端子板21的正极端子板供给部135a和用于供给负极端子板22的负极端子板供给部135b。
在正极端子板供给部135a的附近预先,准备有插入的多个正极端子板21,正极端子板供给部135a在将该准备的正极端子板21中的1个取出且水平地保持的状态下,将正极端子板21插入至由所述片保持部形成的正极层2被折叠到内侧的部分的间隙中。
同样地,在负极端子板供给部135b的附近,预先准备有插入的多个负极端子板22,负极端子板供给部135b在将该准备的负极端子板22中的1个取出且水平地保持的状态下,将负极端子板22插入至由所述片保持部形成的负极层3被折叠到内侧的部分的间隙中。
对通过电池折叠部52折叠并送出到电极端子供给部53上的片状电池1,反复进行该动作。插入有电极端子的片状电池1被层叠到托盘101上。
此外,对被折叠的片状电池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配置有与其电极层相应的电极端子板。例如在波纹状电池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为负极层3的情况下,在波纹状电池1的下表面之下配置负极电极端子板22,在上表面之上防止负极电极端子板22。
另外,关于电极端子板21、22的插入位置,考虑片状电池1的折叠间隔及片宽等,设定成电极端子板21、22的导电部212a、212b、222大致位于试验体的中央。另外,虽然插入有电极端子板21、22的波纹状电池1也可以原样移至作为下道工序的试验工序,但也可以以维持从被折叠的片状电池1的上下表面轻轻地推压的状态的方式暂时停下之后再进行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在电极端子板21、22难以偏离片状电池1这点上则较好。
另外,电极端子板21、22和电池试验机106的连接也可以在例如电线213a、213b、223的两端或中间等任意的位置设置连接器来进行。另外,电极端子板21、22也可以在与电池试验机106连接的状态下供给至片状电池1,还可以在供给之后,与电池试验机106连接。另外,也可以在利用推压部107进行推压过程中来连接。
堆叠在托盘101上的片状电池1就放在托盘101上被移至试验工序。
此外,试验装置100除了上述构成要素以外也可以包含其他构成要素。例如,电池折叠部51也可以包括:用于对片状电池1的张力进行控制的机构部、及用于对片状电池1的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检测并将电连接用的电极端子固定到规定位置上的机构部等。另外,也可以适宜地设置用于将片状电池1进行保持并送出的辊子。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卷状的片状电池1从试验装置100的上方放出到下方并折叠成波纹状的情形。但是,试验装置100也可以使卷状的片状电池1暂且在试验装置100的水平方向上移动,并折叠成波纹状,将折叠后的波纹状的片状电池1堆叠在下侧。
接下来,用图1对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的试验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步骤1](片状电池的准备步骤)
卷绕成卷状的片状电池1安装在片供给部111,片状电池1的端部以到达片取出部112的方式设置。
[步骤2](片状电池的供给步骤)
如果设有片状电池1的端部的话,片取出部112就可以将片状电池1取出到规定的位置。此时,例如也可以通过片取出部112具有的夹持部将片状电池1的两面夹持,夹持部向下方移动,将片状电池1向下方取出。另外,也可以作为别的方法,片取出部112具有一对辊,通过该对辊将片状电池1夹入并旋转,把片状电池1向下方取出。
该片状电池1的取出以配合电池折叠部52及电极端子供给部53的动作适宜地供给必要的长度的方式来继续进行。
[步骤3](片状电池折叠步骤)
一旦被取出的片状电池1到达片折叠机构部122,就用该折弯部125a、125b及按压部126a、126b等的折弯机构进行折弯。关于详细的动作因为前面已经叙述过了,所以说明省略。由此,片状电池1通过以规定的间隔交替地折弯,被折叠成波纹状。被折弯了的片状电池1,被堆积设在电极端子供给部53的托盘101上。规定次数折弯了的片状电池1被片切断部121切断。
[步骤4](电极端子的供给步骤)
在堆积在托盘101上的片状电池1的堆积途中或者折弯结束后,负极端子板22被夹入片状电池1的负极层3侧的凹折部,正极端子板21被夹入正极层2侧的凹折部。即,被折叠的片状电池1通过未图示的片保持部,被保持成负极层3侧的凹折部的开口以规定的间隔来到规定位置,在那里,在将负极端子板22在地保持的状态下,待机的负极端子板供给部135b将该负极端子板22插入至规定位置。其后,负极端子板供给部135b将插入的负极端子板22放开的同时,也解除由所述片保持部对开口进行的保持。同样地,被折叠的片状电池1通过未图示的片保持部,被保持成正极层2侧的凹折部的开口以规定的间隔来到规定位置,在那里,将正极端子板21水平地保持的状态下,待机的正极端子板供给部135a将该正极端子板21插入至规定位置。其后,正极端子板供给部135a将插入的正极端子板21放开的同时,也解除由所述片保持部对开口进行的保持。通过反复进行该插入操作,夹入有电极端子板21、22的波纹状电池1被堆积在载置托盘101上。此外,配置在波纹状电池1的下表面的电极端子板预先配置在托盘101的规定位置,配置在上表面的电极端子板在折叠结束后放置在上表面。
[步骤5](已插入电极端子板的片状电池输送步骤)
承载插入有电极端子板21、22的波纹状电池1的托盘101被送到试验部54,且放在推压台109上。
[步骤6](电池试验机的连接步骤)
插入于放在推压台109上的片状电池1中的正极端子板21借助电线213a、213b与电池试验机106的正极侧端子105a连接。另外,负极端子板22借助电线223与电池试验机106的负极侧端子105b连接。
[步骤7](推压步骤)
一旦波纹状电池1被放在推压台109上,推压部107的推压板108就从波纹状电池1的上方向下方施加压力。由此,波纹状电池1通过推压板108和推压台109,从上下被夹住并被施加压力,因而电极端子板21、22的导电部212a、212b、222紧贴片状电池1的电极层2、3。
[步骤8](试验步骤)
插入于波纹状电池1的电极端子21、22与电池试验机106连接的同时,通过推压部107被推压,电极端子板21、22的导电部212a、212b、222切实地与片状电池1的电极层2、3接触的话,则电池试验机106就对片状电池1进行想要的试验所需要的电力供给及电特性的测定并进行试验。试验一旦结束,推压部107就解除对片状电池1的推压,让推压板108上升到规定的高度。另外,电极端子板21、22与电池试验机106的连接被解除。通过试验检测出异常处时,由于检测出该异常的电极端子板21、22的导电部212a、212b、222被确定,所以根据该导电部与片状电池1的接触位置的信息,能够确定片状电池1的检测到异常的试验体。
[步骤9](搬出步骤)
试验结束了的片状电池1,电极端子板21、22被拔出,保持在托盘101上被折叠成波纹状,被输送至下道工序。
此外,作为后面的工序,可以进行片状电池1的切割或层叠、卷绕等加工、电极端子及覆盖构件、外装构件等安装部件的安装等。
另外,片状电池1可以由一块试验体形成,也可以将割开的多个试验体重叠地堆放。另外,也可以在不割断的状态下,保持折叠成波纹状进行重叠地堆放。在将多个片状电池1重叠的情况下,可以将各片状电池1串联或并列地连接。另外,在试验工序中,有判断为缺陷处的试验体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该试验体拆除。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虽然对电极端子板21、22与电池试验机106连接的试验专用的电极端子板21、22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兼用作电池产品自身的电连接用的电极端子板。在这种情况下,试验工序结束后,只解开与电池试验机106的连接,而不将电极端子板21、22从片状电池1拔出,转到下道工序。
(A-4)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第1实施方式,通过将片状电池交替地折叠,在该被折叠的片状电池之间夹入电极端子,能够缩小电池的试验装置的装置规模,并实现试验空间的狭小化。另外,因为能够对片状电池同时在多处进行试验,所以能够缩短试验时间。另外,从作为试验对象的片状电池的电极端子供给工序搬入到试验工序,或从试验工序搬出到下道工序的操作将变得容易。
另外,由于正极端子板的上表面的导电部和下表面的导电部通过绝缘层被绝缘,所以能够就每个试验体进行试验用的电力供给及电特性的测定。
而且,由于对被折叠的片状电池至少在试验中进行推压,所以能够防止通过折弯成波纹状产生的复原力而引起的接触不良。
(B)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片状电池试验装置及片状电池试验方法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例示了片状电池为量子电池的情形。
另外,电池的试验装置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可以广泛适用于对电池性能进行检查/试验的装置。
(B-1)关于试验对象的片状量子电池
第2实施方式中的试验对象的片状量子电池进行说明。
图13及图14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片状量子电池1A(以下,也记作“片状电池1A”)的图。图13是片状电池1A的主视图,图14的(A)是图13的片状电池1A的D-D线剖面图,图14的(B)是图13的片状电池1A的E-E线剖面图。
如图13及图14所示,虽然第2实施方式的片状电池1A与第1实施方式的片状电池1同样地,由作为上述量子电池的基本构成的负极层3、充电层6、及正极层2a依次层叠的薄板状的长条物构成,但在断续地形成有多个该正极层2a这一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即,正极层2a在充电层6上于片状电池1A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排列并层叠。在此例中,各个正极层2a形成正视形状相同的长方形状,在相邻的正极层2a之间,分别以一定的宽度形成有不存在正极层的部分(仅层叠有负极层3和充电层6的部分)。因为未形成有该正极层2a的部分相当于折弯成波纹状时的折弯部分,所以通过未形成有该正极层的部分隔开的部分分别成为一个试验体。作为断续地形成正极层2a的方法,也可以是在形成正极层2a时断续地生成,能够通过在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正极层后,削去正极层、或利用例如蚀刻法及激光照射等进行去除来形成。除上述点以外因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所以说明省略。
这样,因为可以通过在折叠部分不形成正极层2,而对每个试验体进行试验用电力的供给、电特性的测定,所以能够更精确地得到每个试验体的测定结果。
(B-2)第2实施方式的构成
图15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100A的概略构成的构成图。关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编号并省略说明,以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的部分为中心来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100A具有:进行片状电池1A供给的电池供给部(电池供给工序)51;一边向由电池供给部51供给的片状电池1A提供电极端子板(正极端子板21、负极端子板22),一边进行折叠的电极端子供给/折叠部(电极端子供给/折叠工序)55;通过电极端子供给/折叠部55进行折叠的同时,对供给有电极端子板21、22的片状电池1A进行试验的试验部(试验工序)54。
由于电池供给部51和试验部54能够适用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100相同或对应的构件,所以在此详细说明省略。
图16是对折叠后的片状电池1A与电极端子板21及22的接触关系进行详细说明的剖面图,示出了将片状电池1交替折叠时的一部分。此外,在图16中,为了明确接触关系,将片状电池1A的厚度方向的尺寸进行强调显示。
在图16中,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是,未形成有正极层的部分位于正极层2a被折叠在内侧的折痕部分及正极层2a被折叠在外侧的部分的折痕部分这点。通过将片状电池1A折叠,位于同一内折部的2个正极层2a夹着正极端子板21相对。并且,片状电池1A的各正极层2a与正极端子板21的导电部212a或212b接触。因为除上述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11相同,所以详细说明省略。
电极端子供给/折叠部55对从电池供给部51放出来的片状电池1A,一边交替改变折叠方向一边折叠的同时,形成在折叠后的片状电池1A之间夹入电连接用的电极端子板21、22的波纹状的片状电池1A。
电极端子供给/折叠部55具有片切断部121和片折叠机构部122A。由于片切断部121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对应,所以在此详细说明省略。
片折叠机构部122A将电极端子板21、22配置在从电池供给部51放出片状电池1A的一面侧或两面侧,从两边外侧一起推压该电极端子板21、22与片状电池1A,一边支承电极端子板21、22一边折叠片状电池1A。
图17是对第2实施方式的片折叠机构部122A的动作的例子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例如,片折叠机构部122A具有:使电极端子板21、22与片状电池1A的表面平行接近并配置的未图示的电极端子板供给部;连同所述电极端子板供给部供给的各电极端子板21、22,从片状电池1A的两面侧将片状电池1A夹持且以片状电池1A的宽度方向为轴进行旋转的一对折弯部525a、525b;使该一对折弯部525a、525b相互接近并一起旋转的夹持可动部528;将片状电池1A推压在该折弯部525a、525b上并使片状电池1A具有折痕的按压部526a、526b。
如图17所示,例如折弯部525a、525b是两端的顶端的剖面为锐角的构件,具有形成该锐角的顶端部524a、524b的斜面部527a、527b和夹持面部529a、529b。一对折弯部525a、525b以顶端部524a、524b与片状电池1A的宽度方向平行、并且夹持面部529a、529b隔开间隔而相对的方式配置。
并且,在片状电池1A通过一对折弯部525a、525b之间的状态下,所述电极端子板供给部使负极电极端子板22接近片状电池1A的负极层3侧,使正极端子板21接近正极层2侧。在该状态下,夹持可动部528以折弯部525a、525b的夹持面部529a、529b相互接近的方式移动折弯部525a、525b,连同电极端子板21、22地将片状电池1A夹持。其后,夹持可动部528保持该夹持的状态,使折弯部525a、525b旋转规定角度,例如直到夹持面529a、529b成为水平。由此,利用折弯部525a、525b的顶端部524a、524b来折弯片状电池1A。
而且,具有与折弯部525a、525b的斜面部527a、527b大致平行的按压面的按压部526a、526b向斜面部527a、527b移动并推压片状电池1A。由此,折弯部525a、525b的顶端部524a、524b的位置处变成折痕,片状电池1A被折弯。
并且,折弯后,按压部526a、526b回到原来的位置,并且通过夹持可动部528折弯部525a、525b朝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并解除夹持状态。其后,折弯了的片状电池1A通过电池供给部51被送出。此时,折弯部525a、525b根据需要退避至不妨碍片状电池1A移动的位置即可。
另外,片状电池A每前进规定的距离,片折叠机构部122A通过反复进行如下动作来形成波纹状的片状电池1A:通过折弯部525a、525b将片状电池1A折弯;通过按压部526a、526b进行推压;以及,将按压部526a、526b的推压和折弯部525a、525b的夹持解除并将片状电池1A放出规定的长度。插入有电极端子的片状电池1A被堆积在托盘101上。
在此例中,因为能够用一次折叠动作将电极端子供给至片状电池1A的两面,并赋予片状电池1A二个折痕,所以折叠动作隔开一个试验体部分的间隔来进行。另外,片状电池的放出以所述的未形成有正极层2的部分将成为折痕的方式来设定。
此外,只要是片状电池1A被交替地折叠且在其凹折部分分别插入有一个电极端子板,进行折叠动作的间隔、折弯部525a、525b的旋转方向及电极端子板的供给方式等可以进行适宜地更改。
堆积在托盘101上的片状电池1A就这样放在托盘101上被移至试验工序。
接下来,用图15对第2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100A的动作进行说明。
关于第1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100中的步骤1及2以及步骤5~9,因为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或对应,所以在此详细说明省略。因此,以下,对步骤2和步骤5之间的动作进行说明。
[电极端子供给/电池折叠步骤]
从电池供给部51向电极端子供给/折叠部55将片状电池1A放出至规定的位置时,片折叠机构部122A通过电极端子板供给部来供给电极端子板21、22,并采用折弯部525a、525b及按压部526a、526b等折弯单元来进行折弯。关于详细的动作如前所述,因此省略说明。由此,能够在将片状电池1A进行折叠的同时,使正极端子板21及负极端子板22配置在折叠成了波纹状的片状电池1A的折叠部分。折弯后的片状电池1被堆积在托盘101上。规定次数折弯后的片状电池1通过片切断部121被切断。此外,对于配置在波纹状电池1的下表面的电极端子板,也可以预先配置在托盘101的规定位置,对于配置上表面的电极端子板,也可以在折叠结束后放在上表面。
(B-3)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第2实施方式,因为在夹有电极端子的状态下片状电池被折叠,所以能够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因为在使电极端子接触的状态下进行折叠,所以无需在折叠后将电极端子插入片状电池的工序,能够简化装置及缩短处理时间。
另外,因为能够通过在折叠部分不形成正极层2,对每个试验体进行试验用电力的供给及电特性的测定,所以测定结果将更加精确。
(C)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片状电池试验装置及片状电池试验方法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第3实施方式中也例示了片状电池为量子电池的情形。
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电池的试验装置可以广泛适用于对电池性能进行检查/试验的装置。
(C-1)关于试验对象的片状量子电池
参照附图对第3实施方式中的试验对象的片状量子电池进行说明。
图18及图19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片状量子电池10(以下,也记作“片状电池10”)的图。图18是片状电池10的主视图,图19是图18的片状电池10的F-F线剖面图。
如图18及图19所示,虽然第3实施方式的片状电池10由层叠有作为上述量子电池的基本构成的负极层13、充电层16a、16b及正极层12a、12b的薄板状的长条物构成,但在负极层13的两面依次分别层叠有充电层16a、16b及正极层12a、12b这点上,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片状电池1是不同的。即,在负极层13的一面上,依次层叠有充电层16a和正极层12a,在负极层13的另一面上,依次层叠有充电层16b和正极层12b。并且,在负极层13的周边部(例如宽度方向及长度方向的端部),设有没有被充电层16a、16b及正极层12a、12b覆盖的部分,这部分用来与电池试验机的负极侧端子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负极层13比起充电层16a、16b及正极层12a、12b宽度要宽,且各个层在宽度方向中央聚集并层叠,所以没有被充电层16a、16b及正极层12a、12b覆盖的负极层3的部分形成在片状电池1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因为除上述点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所以说明省略。
这样,第3实施方式的片状电池10由于两面具备充电层16a、16b,所以能够增大正面的单位面积的蓄电量。
(C-2)第3实施方式的构成
图20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100B的概略构成的构成图。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编号其说明予以省略,以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第3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100B具有进行片状电池10供给的电池供给部(电池供给工序)51;将由电池供给部51供给的片状电池10进行折叠的电池折叠部(电池折叠工序)52;将电极端子供给到由电池折叠部52折叠后的片状电池10之间的电极端子供给部(电极端子供给工序)56;对通过电极端子供给部56供给有电极端子的片状电池10进行试验的试验部(试验工序)57。
关于电池供给部51和电池折叠部52,由于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100相同或对应,所以在此详细说明省略。
电极端子供给部56将正极端子板21夹入到被折叠的片状电池10中。正极端子板可以使用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正极端子板21。
电极端子供给部56具有:将片状电池10的凹折部分的间隙以规定的间隔且保持在规定的位置的未图示的片保持部;和将正极端子板21插入到由该片保持部形成的间隙中的电极端子板供给部165。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端子板供给部165具有用于将正极端子板21插入一侧开口的凹折部的正极端子板供给部165a;和用于将正极端子板21供给另一侧开口的凹折部的正极端子板供给部165b。
在正极端子板供给部165a、165b的附近,预先准备有要插入的多个正极端子板21,正极端子板供给部165a、165b在将该准备好的正极端子板21中的1个取出且保持成水平的状态下,将正极端子板21插入到由所述片保持部形成的片状电池10的凹折部分的间隙中。
对通过电池折叠部52折叠并送出到电极端子供给部56的片状电池10反复进行该动作。插入有正极端子板的片状电池10被堆积在托盘101上。
此外,关于被折叠的片状电池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可以使用仅在单面设导电部的正极端子板23(也称作单面正极端子板23)。单面正极端子板23,如图21所示,一面形成有绝缘层231,另一面形成有由导电性构件构成的导电部232。导电部232的端部连接有电线233。连接有该电线233一侧的端部是在配置到被折叠的片状电池1的上下表面上时,有可能从该上下表面露出的部分,两面由绝缘层覆盖。电线233与电池试验机116的正极侧端子115a连接。该单面正极端子板23的导电部232与上述正极端子板21的导电部212同样地,可以是在整个面有电接触功能的,也可以是在一部分的或多点上有电接触功能的。单面正极端子板23以导电部232接触的方向被配置在被折叠的片状电池10的上表面或下表面。该配置也可以用正极端子板供给部165a、165b来进行,也可以预先配置在托盘101上,或用别的方法放在被折叠的片状电池的上表面。
堆积在托盘101上的片状电池10就这样放在托盘101上被移至试验工序。
试验部57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是进行片状电池10试验的部分,具有电池试验机116和推压部107。由于推压部107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100相同或对应,所以这里的详细说明予以省略。
电池试验机116进行必要的电力供给及电特性的测定,用以对由电池折叠部52折叠的片状电池10,采用配置在其间或上下表面的电连接用的正极端子板21、23,进行电池性能的检查、充放电试验、调节、充放电循环试验、老化试验等试验。
图21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折叠后的片状电池10和电池试验机116的连接关系的图,图22是图21中的K-K线剖面图。在图21中,用剖面图示出了被折叠的片状电池10和设在其间或上下表面的电连接用的正极端子板21、23的接触状态。另外,也示出了与片状电池10接触的正极端子板21、23和电池试验机116的连接关系。此外,在图21及图22中,为了明确接触关系,对片状电池1的厚度方向的尺寸进行了强调显示。另外,图21虽然示出了折叠了6次的例子,但折叠次数并不限定于此。
在图21中,通过电池折叠部52折叠的片状电池10成为波纹状,正极端子板21通过电极端子供给部56被插入到被折入其内侧的部分的间隙中。另外,被折叠的片状电池的上下表面配置有单面正极端子板23。
在图21中,片状电池10的正极层12a、12b与正极端子板21、23的导电部接触。通过将片状电池10折叠,正极层12a变成夹着正极端子板21相对,正极层12b变成夹着正极端子板21相对。
另外,片状电池10两端的试验体被折叠成正极层12b来到外侧,配置成单面正极端子板23的导电部232与该正极层12b接触。此外,在此例中,虽然被折叠的片状电池的上下表面采用了单面正极端子板23,单也可以采用与中间所插入的正极端子板21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仅将与正极层12接触的导电部212所连接的电线213和电池试验机116的连接端子连接即可。
电池试验机116将与波纹状电池10接触的正极端子板21作为电连接用的电极端子与正极侧端子115a连接,将片状电池10的负极层13露出的部分与负极侧端子115b连接,来进行用于试验的电力供给(例如,施加电压或流经电流)。
正极端子板21借助电线213a、213b、单面正极端子板23借助电线233与电池试验机116的正极侧端子115a连接。另外,片状电池10的负极层13借助电线223与电池试验机116的负极侧端子115b连接。负极层13与电线223的连接可以使用未形成有充电层16及正极层12的负极层13的部分来进行连接。此外,连接处可以是1处,也可以是多处(例如与每个试验体连接)。另外,也可以在负极层13设连接端子并借助它来连接。
此外,除了在正极端子板21和负极层13之间施加电压或流经电流的功能,电池试验机116也可以具有对正极端子板21和负极层之间的电流及电压等电特性进行测定的功能。另外,电池试验机116也可以具有对所测定的电特性是否在预先登录的允许范围内进行判断,对该测定处的电池是正常的或是异常的进行判定的功能。异常处通过确定测定到判定为该异常的测定值的正极端子板21、23或其导电部来判断。
试验结束后,电极端子板21、23被拔出,片状电池10保持波纹状被移送至下道工序、或保管。此外,对在试验工序中被检测出异常的部分的电池(例如,与检测出异常的正极端子板的导电部接触的试验体),可以在其后的工序中对该部分进行修补、或拆除。
(C-3)第3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第3实施方式,通过将片状电池交替地折叠,将电极端子夹入于该被折叠的片状电池之间,能够具有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另外,由于正极端子板的上表面的导电部和下表面的导电部通过绝缘层被绝缘,所以能够对每个试验体进行试验用的电力供给及电特性的测定。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试验对象的片状电池的表面的两面均为正极层,正极端子板配置在被折叠的片状电池的凹折部分或上下表面,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对每个试验体或者试验体的每个单面进行测定,能够容易地确定异常处。
(D)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片状电池试验装置及片状电池试验方法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第4实施方式中也例示了片状电池为量子电池的情形。
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电池的试验装置可以广泛适用于对电池性能进行检查/试验的装置。
(D-1)关于试验对象的片状量子电池
参照附图对第4实施方式中的试验对象的片状量子电池进行说明。
图23及图24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片状量子电池10A(以下,也记作“片状电池10A”)的图。图23是片状电池10A的主视图,图24的(A)是图23的片状电池10A的G-G线剖面图,图24的(B)是图23的片状电池10A的H-H线剖面图。
如图23及图24所示,虽然第4实施方式的片状电池10A与第3实施方式的片状电池10同样地,由负极层13的一面依次层叠有充电层16a和正极层12a,另一面依次层叠有充电层16b和正极层12b的薄板状的长条物构成,但在断续地形成有该正极层12a、12b这点上与第3实施方式不同。即,正极层12a以在片状电池10A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而被层叠在充电层16a上,正极层12b以在片状电池10A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而被层叠在充电层16b上。正极层12a和12b相对于负极层形成在对称的位置。在此例中,各正极层12a、12b形成正视形状相同的长方形状,在相邻的正极层12a、12b之间,分别以一定的宽度形成有不存在正极层的部分(仅层叠有负极层13和充电层16a、16b的部分)。因为未形成有该正极层的部分相当于折弯成波纹状时的折弯部分,所以通过未形成有该正极层的部分所隔开的部分分别成为一个试验体。作为断续地形成正极层12a、12b的方法,也可以在形成正极层12a、12b时断续地生成,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在一样地形成正极层之后,通过削去正极层,或利用例如蚀刻法及激光照射等进行去除来形成。因为除上述点以外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所以说明省略。
这样,通过在折叠部分不形成正极层,能够对每个试验体进行试验用电力的供给、电特性的测定,所以测定结果更加精确。
(D-2)第4实施方式的构成
第4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能够采用第3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100B,所以有关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附上相同的编号其说明予以省略,而以与第3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25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折叠后的片状电池10A和电池试验机116的连接关系的图。在图25中,用剖面图示出了被折叠的片状电池10A和设在其间或上下表面的电连接用的正极端子板21、23的接触状态。另外,也示出与片状电池10A接触的正极端子板21、23和电池试验机116的连接关系。图25中的L-L线剖面图因为与图21中的K-K线剖面图(参见图22)相同,所以说明省略。此外,在图25中,为了明确接触关系,对片状电池1的厚度方向的尺寸进行了强调显示。另外,虽然图25示出了折叠了6次的例子,但折叠次数并不限定于此。
在图25中,与第3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未形成有正极层的部分位于折叠有片状电池10A的折痕部分的两面这点。通过将片状电池10A进行折叠,处于同一内折部的2个正极层12a、12b夹着正极端子板21相对。并且,形成在片状电池10A的一面的各个正极层12a与正极端子板21的导电部212a或212b接触,形成在另一面的各个正极层12b与正极端子板21或23的导电部212a、212b或232接触。除上述以外,因为与第3实施方式的图21相同,所以详细说明省略。
(D-3)第4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第4实施方式,通过将片状电池交替地折叠,将电极端子夹入到该被折叠的片状电池之间,能够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另外,通过在折叠部分不形成正极层,能够对每个试验体或者试验体的每个单面进行试验用电力供给及电特性的测定,所以测定结果更加精确。
(E)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虽然也提及各种变形实施方式,但还可以进一步广泛适用于以下例示的变形实施方式。
虽然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电极端子板交替地夹入到所有的折叠部分中的情形,但也可以夹入到一部分的折叠部分中,例如,也可以跳过一段等地隔开一定的间隔地夹入。
另外,用第2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100A来对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试验对象的片状电池1进行试验,用第1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100来对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试验对象的片状电池1A进行试验。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将电极端子板配置在被折叠后的片状电池的上下表面的情形,但也可以省略该电极端子板的配置,取而代之,使推压板及推压台、托盘具有电极端子板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推压板及推压台、托盘与电池试验机的连接端子连接。
符号说明
51…电池供给部,52…电池折叠部,53…电极端子供给部,54…试验部,55…电极端子供给折叠部,100、100A及100B…试验装置,122及122A…片折叠机构部,106、116…电池试验机,107…推压部,108…推压板,109…推压台,1、1A、10、10A…片状电池,21…正极端子板,22…负极端子板,211c…绝缘层,212a…第1导电部,212b…第2导电部。
Claims (14)
1.一种片状电池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折叠部,其将两面具备电极层的片状电池交替改变折叠方向地进行折叠;
试验部,其在将电极端子夹入到所述片状电池的被折叠后的部分的状态下,向所述电极端子供给电力并进行规定的试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状电池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被夹入到所述片状电池的被折叠的部分的电极端子在两面的导电部之间被绝缘。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状电池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试验部对被夹在所述电极端子之间的片状电池的电特性进行测定,并确定异常检测涉及的所述电极端子之间的片状电池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片状电池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试验部包括从被折叠并夹入有电极端子的所述片状电池的两面施加压力的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片状电池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将所述电极端子插入到由所述折叠部折叠的所述片状电池的被折叠后的部分的电极端子供给部。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片状电池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叠部是在将所述电极端子配置于所述片状电池的表面的状态下,将所述片状电池进行折叠的。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片状电池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状电池的电极层被断续地形成有多个,所述片状电池在未形成有该电极层的部分通过所述折叠部而被折叠。
8.一种片状电池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折叠工序,将两面具备电极层的片状电池交替改变折叠方向地进行折叠;
试验工序,在将电极端子夹入到所述片状电池的被折叠后的部分的状态下,向所述电极端子供给电力并进行规定的试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片状电池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
被夹入到所述片状电池的被折叠的部分的电极端子在两面的导电部之间被绝缘。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片状电池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试验工序中,对被夹在所述电极端子之间的片状电池的电特性进行测定,并确定异常检测涉及的所述电极端子之间的片状电池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片状电池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试验工序中,在从被折叠并夹入有电极端子的所述片状电池的两面施加压力的状态下进行试验。
12.根据权利要求8~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片状电池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有将所述电极端子插入到由所述折叠工序折叠的所述片状电池的被折叠后的部分的电极端子供给工序。
13.根据权利要求8~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片状电池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折叠工序中,在将所述电极端子配置于所述片状电池的表面的状态下,将所述片状电池进行折叠。
14.根据权利要求8~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片状电池试验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片状电池的电极层被断续地形成有多个,所述片状电池在未形成有该电极层的部分通过所述折叠工序而被折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4/070247 WO2016017008A1 (ja) | 2014-07-31 | 2014-07-31 | シート状電池試験装置及びシート状電池試験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797057A true CN106797057A (zh) | 2017-05-31 |
CN106797057B CN106797057B (zh) | 2019-02-22 |
Family
ID=55216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79641.9A Active CN106797057B (zh) | 2014-07-31 | 2014-07-31 | 片状电池试验装置及片状电池试验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70131361A1 (zh) |
EP (1) | EP3043415B1 (zh) |
KR (1) | KR101796608B1 (zh) |
CN (1) | CN106797057B (zh) |
CA (1) | CA2926327C (zh) |
WO (1) | WO2016017008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421093A (zh) * | 2020-11-17 | 2021-02-26 | 深圳吉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芯叠片方法 |
CN113661398A (zh) * | 2018-11-29 | 2021-11-16 |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 电芯性能测量方法 |
CN117550314A (zh) * | 2023-10-25 | 2024-02-13 | 无锡壹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户外储能电池电性能自动检测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7228415A (ja) * | 2016-06-22 | 2017-12-28 |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 シート状二次電池及びシート状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
CN107356789B (zh) * | 2017-07-18 | 2020-08-14 | 营口金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测试夹具 |
CN111492225A (zh) * | 2017-12-24 | 2020-08-04 | 文塔纳医疗系统公司 | 无酚抗酸染色组合物及其用途 |
CN111308348A (zh) * | 2020-03-16 | 2020-06-19 | 广东丰盛产学研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电池测试机构 |
CN117013167A (zh) * | 2021-09-24 | 2023-11-07 |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 电池组及用电设备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160393A (ja) * | 1999-12-01 | 2001-06-12 | Kao Corp | 非水系二次電池 |
WO2013161926A1 (ja) * | 2012-04-27 | 2013-10-31 |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 二次電池 |
CN103858271A (zh) * | 2011-09-05 | 2014-06-11 | 日本麦可罗尼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 片状电池的评价装置以及评价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215190A (ja) | 2001-11-16 | 2003-07-30 | Hioki Ee Corp | ショート検出装置 |
JP2004273216A (ja) | 2003-03-06 | 2004-09-30 | Sony Corp | 電極体検査方法 |
JP5157244B2 (ja) * | 2007-05-11 | 2013-03-06 | Tdk株式会社 |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8926715B2 (en) * | 2007-12-06 | 2015-01-06 | Eliiy Power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de assembly for rectangular battery |
JP2010040362A (ja) | 2008-08-06 | 2010-02-18 | Panasonic Corp | 二次電池用電極板の検査方法および二次電池用電極群の検査方法 |
JP2013065093A (ja) | 2011-09-15 | 2013-04-11 | Global Ring:Kk | 自動車用安全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自動車 |
JP6030922B2 (ja) | 2012-06-11 | 2016-11-24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光源制御装置 |
-
2014
- 2014-07-31 KR KR1020167013616A patent/KR10179660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4-07-31 CA CA2926327A patent/CA2926327C/en active Active
- 2014-07-31 US US15/025,989 patent/US2017013136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4-07-31 EP EP14898855.3A patent/EP3043415B1/en active Active
- 2014-07-31 CN CN201480079641.9A patent/CN106797057B/zh active Active
- 2014-07-31 WO PCT/JP2014/070247 patent/WO201601700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160393A (ja) * | 1999-12-01 | 2001-06-12 | Kao Corp | 非水系二次電池 |
CN103858271A (zh) * | 2011-09-05 | 2014-06-11 | 日本麦可罗尼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 片状电池的评价装置以及评价方法 |
WO2013161926A1 (ja) * | 2012-04-27 | 2013-10-31 |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 二次電池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661398A (zh) * | 2018-11-29 | 2021-11-16 |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 电芯性能测量方法 |
CN113661398B (zh) * | 2018-11-29 | 2024-06-07 |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 测量单元电芯的性能的方法和测量二次电池的性能的方法 |
CN112421093A (zh) * | 2020-11-17 | 2021-02-26 | 深圳吉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芯叠片方法 |
CN117550314A (zh) * | 2023-10-25 | 2024-02-13 | 无锡壹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户外储能电池电性能自动检测装置 |
CN117550314B (zh) * | 2023-10-25 | 2024-07-19 | 无锡壹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户外储能电池电性能自动检测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043415A1 (en) | 2016-07-13 |
EP3043415A4 (en) | 2017-03-29 |
CA2926327A1 (en) | 2016-02-04 |
KR20160075666A (ko) | 2016-06-29 |
CA2926327C (en) | 2018-03-13 |
KR101796608B1 (ko) | 2017-11-10 |
US20170131361A1 (en) | 2017-05-11 |
WO2016017008A1 (ja) | 2016-02-04 |
CN106797057B (zh) | 2019-02-22 |
EP3043415B1 (en) | 2017-1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97057A (zh) | 片状电池试验装置及片状电池试验方法 | |
KR101708013B1 (ko) | 이차전지 | |
JP7060504B2 (ja) | 交差織りされた電極アセンブリ | |
JP6184941B2 (ja) | 二次電池 | |
JP2012519949A (ja) | 高耐久性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 |
JP5564886B2 (ja) | 積層型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圧取り出し基板の取り付け方法 | |
US9748596B2 (en) | Single layer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a folded structure | |
US20110177383A1 (en) | Battery cell module for modular battery with interleaving separator | |
US20110287323A1 (en) | Electrode and Insulator Structure for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 |
CN105814728A (zh) |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
JP2016033870A (ja) | シート状電池試験装置及びシート状電池試験方法 | |
US10367082B2 (en) | Secondary cel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condary cell | |
EP3076449B1 (en) | Quantum battery | |
CN106953115B (zh) | 用于蓄能器的锂离子电池、锂离子蓄电池 | |
TWI654786B (zh) | 薄片狀二次電池及薄片狀二次電池之製造方法 | |
TWI596823B (zh) | 二次電池用中間構造體及二次電池的製造方法 | |
TWI425696B (zh) | 高耐久性鋰離子電池 | |
KR101633831B1 (ko) | 연신된 세퍼레이터를 사용하는 전극 조립체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