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72669B - 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72669B
CN106772669B CN201610988824.3A CN201610988824A CN106772669B CN 106772669 B CN106772669 B CN 106772669B CN 201610988824 A CN201610988824 A CN 201610988824A CN 106772669 B CN106772669 B CN 1067726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distribution map
underground space
default
co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888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72669A (zh
Inventor
彭苏萍
赵惊涛
杜文凤
崔晓芹
梁明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UMTB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UMT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UMTB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UMTB
Priority to CN20161098882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772669B/zh
Publication of CN1067726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726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726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726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1/00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by methods combining technique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1V1/00 - G01V9/00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方法和装置,涉及煤层气富区探测的技术领域,包括:根据地震反射波成像数据和测井数据在预设地下空间范围内获取表示预设地下空间内的煤层厚度的分布图;根据地震叠前反演数据获取表示煤层的煤层硬度的分布图;基于第一分布图和第二分布图确定预测区域,其中,预测区域为包含高阶煤区域;根据预设地下空间范围的裂隙分布图,在预测区域中选择裂隙发育区域,并将裂隙发育区域作为煤层气富集区域,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在对煤层气富区域进行探测时,由于探测方法较为单一导致探测精度较差的技术问题,达到精确的确定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层气富区探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煤层气作为一种新型洁净能源,其勘探和开发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针对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和井位部署主要依据地震勘探。地震勘探作为一种面积勘探可提供煤层的空间分布、断裂体系和岩性等地质信息,已被煤田广泛应用。但是,地震勘探作为一种较为单一的预测方法,给煤层的勘探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很难适应不同煤田地质条件。另近年来煤层气勘探开发实践证实,寻找煤层气富集区,需要远离断裂发育区带,不同于瓦斯突出灾害预测。因此,当采用现有技术中较为单一的预测方法时,则不能够探测出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区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方法和装置,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在对煤层气富区域进行探测时,由于探测方法较为单一导致探测精度较差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方法,包括:根据地震反射波成像数据和测井数据在预设地下空间范围内获取第一分布图,其中,所述第一分布图为表示所述预设地下空间内的煤层厚度的分布图;根据地震叠前反演数据获取第二分布图,其中,所述第二分布图为表示所述煤层的煤层硬度的分布图;基于所述第一分布图和所述第二分布图确定预测区域,其中,所述预测区域包含于高阶煤区域中;根据所述预设地下空间范围的裂隙分布图,在所述预测区域中选择裂隙发育区域,并将所述裂隙发育区域作为煤层气富集区域。
进一步地,在基于所述第一分布图和所述第二分布图确定预测区域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预设地下空间范围的测井数据,其中,所述测井数据包括:视电阻率、人工放射性伽玛、声波时差区域;确定所述预设地下空间范围中满足预设条件的区域为高阶煤区域,其中,所述预设条件为:所述视电阻率大于第一阈值、所述人工放射性伽玛大于第二阈值、所述声波时差区域大于第三阈值。
进一步地,基于所述第一分布图和所述第二分布图确定预测区域包括:根据所述第一分布图和所述第二分布图查找目标区域,其中,所述目标区域中煤层的硬度大于预设硬度,并且所述目标区域中煤层的厚度大于预设厚度;将处于所述高阶煤区域中的所述目标区域作为所述预测区域。
进一步地,在根据所述预设地下空间范围的裂隙分布图,在所述预测区域中选择裂隙发育区域,并将所述裂隙发育区域作为煤层气富集区域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预设地下空间范围的三维地震数据,其中,所述三维地震数据包括:径向地震数据的第一偏移结果和切向地震数据的第二偏移结果;计算所述第一偏移结果和所述第二偏移结果的振幅绝对值的比值;沿着目标层位在所述振幅绝对值的比值中提取目标比值,并将所述目标比值的成像结果作为所述裂隙分布图。
进一步地,所述裂隙分布图中裂隙密度随所述振幅绝对值比值增大而增大。
进一步地,根据地震反射波成像数据和测井数据在预设地下空间范围内获取第一分布图包括:提取所述测井数据中包含的煤层厚度信息;沿着目标层位对所述煤层厚度信息进行协克里金插值,并根据插值结果确定所述第一分布图。
进一步地,根据地震叠前反演数据获取第二分布图包括:根据所述地震叠前反演数据,沿着目标层位提取出密度和剪切模量信息;在所述预设地下空间范围内确定所述密度中高于预设密度,以及所述剪切模量信息中高于预设剪切模量的区域,并将确定结果作为所述第二分布图。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装置,包括:第一获取单元,用于根据地震反射波成像数据和测井数据在预设地下空间范围内获取第一分布图,其中,所述第一分布图为表示所述预设地下空间内的煤层厚度的分布图;第二获取单元,用于根据地震叠前反演数据获取第二分布图,其中,所述第二分布图为表示所述煤层的煤层硬度的分布图;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分布图和所述第二分布图确定预测区域,其中,所述预测区域包含于高阶煤区域中;选择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预设地下空间范围的裂隙分布图,在所述预测区域中选择裂隙发育区域,并将所述裂隙发育区域作为煤层气富集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三获取单元,用于在基于所述第一分布图和所述第二分布图确定预测区域之前,获取所述预设地下空间范围的测井数据,其中,所述测井数据包括:视电阻率、人工放射性伽玛、声波时差区域;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预设地下空间范围中满足预设条件的区域为高阶煤区域,其中,所述预设条件为:所述视电阻率大于第一阈值、所述人工放射性伽玛大于第二阈值、所述声波时差区域大于第三阈值。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确定单元包括:查找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分布图和所述第二分布图查找目标区域,其中,所述目标区域中煤层的硬度大于预设硬度,并且所述目标区域中煤层的厚度大于预设厚度;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将处于所述高阶煤区域中的所述目标区域作为所述预测区域。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首先获取用于表示预设地下空间内煤层厚度的第一分布图,以及获取用于表示预设地下空间内煤层硬度的第二分布图,然后,根据第一分布图和第二分布图确定包含高阶煤区域的预测区域,最后,根据预设地下空间范围的裂隙分布图,在预测区域中确定煤层气富集区域。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较为单一的探测方法,本发明提供的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方法通过结合煤层厚度分布图、煤层硬度分布图、裂隙分布图和高阶煤区域确定煤层气富集区域,达到精确的确定煤层气富集区域的目的,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在对煤层气富区域进行探测时,由于探测方法较为单一导致探测精度较差的技术问题,从而实现了丰富煤层气富集区域探测方法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地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获取第一分布图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获取第二分布图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近年来,煤层气勘探开发实践证实,寻找煤层气富集区域,需要远离断裂发育区带。不同于瓦斯突出灾害预测的是,煤层气富集区大多位于微尺度的裂隙发育位置,并且,要求煤体具有较高的硬度。因此,针对煤层气特殊的地质形成条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方法,主要通过地震勘探得出裂隙发育图和煤体硬度分布图,并利用测井数据进一步确定煤层气富集区域,实验证明,通过该方法能够更加精确地对煤层气富集区域进行探测。下面将就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方法进行具体的介绍。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2,根据地震反射波成像数据和测井数据在预设地下空间范围内获取第一分布图,其中,第一分布图为表示预设地下空间内的煤层厚度的分布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预设地下空间范围为相关技术人员预先选取的地下空间范围;第一分布图为表示该地下空间范围内煤层厚度的分布图。需要说明的是,确定第一分布图的方式有很多种,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预设地下空间范围内的地震反射波成像数据和测井数据确定第一分布图,具体地,根据地震反射波成像数据和测井数据确定第一分布图的方法将在下述实施例中进行说明。
步骤S104,根据地震叠前反演数据获取第二分布图,其中,第二分布图为表示煤层的煤层硬度的分布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地震叠前反演数据为地震波数据通过叠前反演技术处理之后得到的数据。其中,叠前反演技术是利用叠前CRP道集数据(或部分叠加数据)、速度数据(一般为偏移速度表示)和测井数据(例如,横波速度、纵波速度、密度及其他弹性参数资料),通过使用不同的近似式反演求解得到与岩性、含油气性相关的多种弹性参数,并进一步用来预测储层岩性、储层物性及含油气性;上述第二分布图为表示该地下空间范围内煤层硬度的分布图。
需要说明的是,确定第二分布图的方式有很多种,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地震叠前反演数据确定第二分布图,具体地,根据地震叠前反演数据确定第二分布图的方法将在下述实施例中进行说明。
步骤S106,基于第一分布图和第二分布图确定预测区域,其中,预测区域包含于高阶煤区域中。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确定第一分布图和第二分布图之后,就可以根据第一分布图和第二分布图确定预测区域,其中,通过步骤S106确定得到的预测区域包含于高阶煤区域中。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预测区域又可以成为煤层气富集潜力区,也就是说,相对于其他区域,该预测区域为煤层气富集区域的可能性较大。
步骤S108,根据预设地下空间范围的裂隙分布图,在预测区域中选择裂隙发育区域,并将裂隙发育区域作为煤层气富集区域。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步骤S106中得到的预测区域并不能作为最终确定的煤层气富集区域,该预测区域表明该区域富集煤层气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在确定预测区域之后,还需要对该预测区域进行进一步验证,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结合裂隙分布图进行分析,得到煤层气富集区域。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首先,可以根据裂隙分布图在预测区域中选择裂隙发育区域,然后,将该裂隙发育区域作为煤层气富集区域。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首先获取用于表示预设地下空间内煤层厚度的第一分布图,以及获取用于表示预设地下空间内煤层硬度的第二分布图,然后,根据第一分布图和第二分布图确定包含高阶煤区域的预测区域,最后,根据预设地下空间范围的裂隙分布图,在预测区域中确定煤层气富集区域。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较为单一的探测方法,本发明提供的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方法通过结合煤层厚度分布图、煤层硬度分布图、裂隙分布图和高阶煤区域确定煤层气富集区域,达到精确的确定煤层气富集区域的目的,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在对煤层气富区域进行探测时,由于探测方法较为单一导致探测精度较差的技术问题,从而实现了丰富煤层气富集区域探测方法的技术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在基于第一分布图和第二分布图确定预测区域之前,该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获取预设地下空间范围的测井数据,其中,测井数据包括:视电阻率、人工放射性伽玛、声波时差区域;
步骤S2,确定预设地下空间范围中满足预设条件的区域为高阶煤区域,其中,预设条件为:视电阻率大于第一阈值、人工放射性伽玛大于第二阈值、声波时差区域大于第三阈值。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通过第一分布图和第二分布图确定的预测区域包含与高阶煤区域中。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确定预测区域之前,还需要确定高阶煤区域。
确定高阶煤区域的方式有很多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首先获取预设地下空间范围内的测井曲线,进而,在测井曲线中确定视电阻率大于第一阈值、人工放射性伽玛大于第二阈值、声波时差区域大于第三阈值的区域,并将确定出的区域作为高阶煤区域。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阈值,第二阈值,第三阈值和第四阈值为相关技术人员预先设置的数值,相关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第一阈值、第二阈值、第三阈值和第四阈值的数值大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视电阻率大于第一阈值、人工放射性伽玛大于第二阈值、声波时差区域大于第三阈值的区域,还可以理解为根据测井曲线确定高视电阻率、高人工放射性伽玛和高声波时差的区域,并将该区域作为高阶煤区域。
在通过上述步骤S1和步骤S2确定出高阶煤区域之后,基于第一分布图和第二分布图确定预测区域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61,根据第一分布图和第二分布图查找目标区域,其中,目标区域中煤层的硬度大于预设硬度,并且目标区域中煤层的厚度大于预设厚度;
步骤S1062,将处于高阶煤区域中的目标区域作为预测区域。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首先,可以根据第一分布图和第二分布图在预设地下空间范围内查找煤层硬度大于预设硬度的区域,并且在预设地下空间范围内查找煤层厚度大于预设厚度的区域;然后,将预设地下空间范围中煤层硬度大于预设硬度,并且煤层厚度大于预设厚度的区域作为目标区域。在确定目标区域中,查找处于高阶煤区域中的目标区域,并将处于高阶煤区域中的目标区域作为预测区域。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结合判断煤层硬度和煤层厚度确定满足条件的区域(即,目标区域),然后,再结合高阶煤区域在目标区域中确定预测区域。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从多个方面对预测区域进行确定时,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预测区域,从而缩小了预测区域的范围,使得在预测区域中确定煤层气富集区域时,确定的准确度更高。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地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在根据预设地下空间范围的裂隙分布图,在预测区域中选择裂隙发育区域,并将裂隙发育区域作为煤层气富集区域之前,该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01,获取预设地下空间范围的三维地震数据,其中,三维地震数据包括:径向地震数据的第一偏移结果和切向地震数据的第二偏移结果;
步骤S202,计算第一偏移结果和第二偏移结果的振幅绝对值的比值;
步骤S203,沿着目标层位在振幅绝对值的比值中提取目标比值,并将目标比值的成像结果作为裂隙分布图。
通过上述步骤S108中的描述可知,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确定预测区域之后,在根据预测区域确定煤层气富集区域时,是通过结合裂隙分布图和预测区域来确定煤层气富集区域。因此,在步骤S108之前,或者,在步骤S102之前,还需要获取预设地下空间范围内的裂隙分布图。在获取该裂隙分布图之后,在预测区域中圈选裂隙发育的区带,并将圈选之后的区域作为煤层气富集区域。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上述步骤S201至步骤S203中所描述的方案获取裂隙分布图。具体地,首先获取三维地震数据处理结果,包括径向分量的偏移结果R数据(即,第一偏移结果)和切向分量的偏移结果T数据(即,第二偏移结果);其中,偏移结果指三维地震数据中的R、T分量经过波场分离、静校正、转换点计算、速度分析和偏移等处理后得到的结果;然后,计算径向分量偏移结果R数据与切向分量偏移结果T数据振幅绝对值的比值;接下来,并沿着目标层位提取在振幅绝对值的比值中提取目标比值,得到裂隙分布图,其中,目标层位为相关技术人员预先选取的层位,并将该层位信息输入至处理系统中。需要说明的是,在裂隙分布图中,裂隙密度随振幅绝对值比值增大而增大。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获取第一分布图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在根据地震反射波成像数据和测井数据在预设地下空间范围内获取第一分布图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01,提取测井数据中包含的煤层厚度信息;
步骤S302,沿着目标层位对煤层厚度信息进行协克里金插值,并根据插值结果确定第一分布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获取第一分布图时,首先,获取地震反射波成像数据和测井数据,然后,提取测井数据中包含的煤层厚度信息;然后,根据测井数据中提取出的煤层厚度信息,在地震反射振幅约束下,沿着目标层位进行协克里金插值,进而,根据插值结果确定得到煤层厚度分布图(即,第一分布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获取第二分布图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根据地震叠前反演数据获取第二分布图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401,根据地震叠前反演数据,沿着目标层位提取出密度和剪切模量信息;
步骤S402,在预设地下空间范围内确定密度中高于预设密度,以及剪切模量中高于预设剪切模量的区域,并将确定结果作为第二分布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获取第二分布图时,首先获取地震叠前反演数据,然后,根据地震叠前反演数据,沿着目标层位分别提取出密度和剪切模量信息,标出具有高密度和高剪切模量区域(即,密度中高于预设密度,以及剪切模量中高于预设剪切模量的区域),得到煤体硬度分布图(即,第二分布图),其中,煤体硬度分布图用于寻找煤体高硬度和顶底板稳定的区域。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煤层越厚,生气潜力和储气潜力越大的特性(其中,生气潜力和储气潜力即煤层气富集潜力),同时,基于裂隙越发育、煤体硬度越大、顶底板稳定性越好,从而煤层气富集潜力越大的特性,本发明提出一种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方法,通过综合分析煤层硬度、煤层厚度、裂隙发育区域、高阶煤区域,能够减少单一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不确定性,为井位部署和储量计算提供可靠的开发方案。
本发明提出的煤层气富集区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建立在新的煤层气富集地质规律基础上,以及建立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基础上。利用了三维地震数据的裂隙检测、叠前反演数据和测井数据,并且综合考虑地球物理指标,从而避免了单一预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之处,减少煤层气勘探开发风险。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装置,该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装置主要用于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上述内容所提供的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方法,以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装置做具体介绍。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装置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装置主要包括第一获取单元51、第二获取单元53、第一确定单元55和选择单元57,其中:
第一获取单元51,用于根据地震反射波成像数据和测井数据在预设地下空间范围内获取第一分布图,其中,第一分布图为表示预设地下空间内的煤层厚度的分布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预设地下空间范围为相关技术人员预先选取的地下空间范围;第一分布图为表示该地下空间范围内煤层厚度的分布图。需要说明的是,确定第一分布图的方式有很多种,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预设地下空间范围内的地震反射波成像数据和测井数据确定第一分布图,具体地,根据地震反射波成像数据和测井数据确定第一分布图的方法将在下述实施例中进行说明。
第二获取单元53,用于根据地震叠前反演数据获取第二分布图,其中,第二分布图为表示煤层的煤层硬度的分布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地震叠前反演数据为地震波数据通过叠前反演技术处理之后得到的数据。其中,叠前反演技术是利用叠前CRP道集数据(或部分叠加数据)、速度数据(一般为偏移速度)和测井数据(例如,横波速度、纵波速度、密度及其他弹性参数资料),通过使用不同的近似式反演求解得到与岩性、含油气性相关的多种弹性参数,并进一步用来预测储层岩性、储层物性及含油气性;上述第二分布图为表示该地下空间范围内煤层硬度的分布图。
需要说明的是,确定第二分布图的方式有很多种,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地震叠前反演数据确定第二分布图,具体地,根据地震叠前反演数据确定第二分布图的方法将在下述实施例中进行说明。
第一确定单元55,用于基于第一分布图和第二分布图确定预测区域,其中,预测区域包含于高阶煤区域中;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确定第一分布图和第二分布图之后,就可以根据第一分布图和第二分布图确定预测区域,其中,通过步骤S106确定得到的预测区域中包含高阶煤区域。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预测区域又可以成为煤层气富集潜力区,也就是说,相对于其他区域,该预测区域为煤层气富集区域的可能性较大。
选择单元57,用于根据预设地下空间范围的裂隙分布图,在预测区域中选择裂隙发育区域,并将裂隙发育区域作为煤层气富集区域。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步骤S106中得到的预测区域并不能作为最终确定的煤层气富集区域,该预测区域表明该区域富集煤层气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在确定预测区域之后,还需要对该预测区域进行进一步验证,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结合裂隙分布图进行分析,得到煤层气富集区域。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首先,可以根据裂隙分布图在预测区域中选择裂隙发育区域,然后,将该裂隙发育区域作为煤层气富集区域。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首先获取用于表示预设地下空间内煤层厚度的第一分布图,以及获取用于表示预设地下空间内煤层硬度的第二分布图,然后,根据第一分布图和第二分布图确定包含高阶煤区域的预测区域,最后,根据预设地下空间范围的裂隙分布图,在预测区域中确定煤层气富集区域。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较为单一的探测方法,本发明提供的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方法通过结合煤层厚度分布图、煤层硬度分布图、裂隙分布图和高阶煤区域确定煤层气富集区域,达到精确的确定煤层气富集区域的目的,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在对煤层气富区域进行探测时,由于探测方法较为单一导致探测精度较差的技术问题,从而实现了丰富煤层气富集区域探测方法的技术效果。
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第三获取单元,用于在基于第一分布图和第二分布图确定预测区域之前,获取预设地下空间范围的测井数据,其中,测井数据包括:视电阻率、人工放射性伽玛、声波时差区域;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预设地下空间范围中满足预设条件的区域为高阶煤区域,其中,预设条件为:视电阻率大于第一阈值、人工放射性伽玛大于第二阈值、声波时差区域大于第三阈值。
可选地,第一确定单元包括:查找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分布图和第二分布图查找目标区域,其中,目标区域中煤层的硬度大于预设硬度,并且目标区域中煤层的厚度大于预设厚度;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将处于高阶煤区域中的目标区域作为预测区域。
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第四获取单元,用于在根据预设地下空间范围的裂隙分布图,在预测区域中选择裂隙发育区域,并将裂隙发育区域作为煤层气富集区域之前,获取预设地下空间范围的三维地震数据,其中,三维地震数据包括:径向地震数据的第一偏移结果和切向地震数据的第二偏移结果;计算单元,用于计算第一偏移结果和第二偏移结果的振幅绝对值的比值;提取单元,用于沿着目标层位在振幅绝对值的比值中提取目标比值,并将目标比值的成像结果作为裂隙分布图。
可选地,裂隙分布图中裂隙密度随振幅绝对值比值增大而增大。
可选地,第一获取单元包括:第一提取模块,用于提取测井数据中包含的煤层厚度信息;计算模块,用于沿着目标层位对煤层厚度信息进行协克里金插值,并根据插值结果确定第一分布图。
可选地,第二获取单元包括:第二提取模块,用于根据地震叠前反演数据,沿着目标层位提取出密度和剪切模量信息;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在预设地下空间范围内确定密度中高于预设密度,以及剪切模量信息中高于预设剪切模量的区域,并将确定结果作为第二分布图。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地震反射波成像数据和测井数据在预设地下空间范围内获取第一分布图,其中,所述第一分布图为表示所述预设地下空间内的煤层厚度的分布图;
根据地震叠前反演数据获取第二分布图,其中,所述第二分布图为表示所述煤层的煤层硬度的分布图;
基于所述第一分布图和所述第二分布图确定预测区域,其中,所述预测区域包含于高阶煤区域中;
根据所述预设地下空间范围的裂隙分布图,在所述预测区域中选择裂隙发育区域,并将所述裂隙发育区域作为煤层气富集区域;
其中,在根据所述预设地下空间范围的裂隙分布图,在所述预测区域中选择裂隙发育区域,并将所述裂隙发育区域作为煤层气富集区域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预设地下空间范围的三维地震数据,其中,所述三维地震数据包括:径向地震数据的第一偏移结果和切向地震数据的第二偏移结果;
计算所述第一偏移结果和所述第二偏移结果的振幅绝对值的比值;
沿着目标层位在所述振幅绝对值的比值中提取目标比值,并将所述目标比值的成像结果作为所述裂隙分布图,所述裂隙分布图中裂隙密度随所述振幅绝对值比值增大而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于所述第一分布图和所述第二分布图确定预测区域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预设地下空间范围的测井数据,其中,所述测井数据包括:视电阻率、人工放射性伽玛、声波时差区域;
确定所述预设地下空间范围中满足预设条件的区域为高阶煤区域,其中,所述预设条件为:所述视电阻率大于第一阈值、所述人工放射性伽玛大于第二阈值、所述声波时差区域大于第三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第一分布图和所述第二分布图确定预测区域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分布图和所述第二分布图查找目标区域,其中,所述目标区域中煤层的硬度大于预设硬度,并且所述目标区域中煤层的厚度大于预设厚度;
将处于所述高阶煤区域中的所述目标区域作为所述预测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地震反射波成像数据和测井数据在预设地下空间范围内获取第一分布图包括:
提取所述测井数据中包含的煤层厚度信息;
沿着目标层位对所述煤层厚度信息进行协克里金插值,并根据插值结果确定所述第一分布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地震叠前反演数据获取第二分布图包括:
根据所述地震叠前反演数据,沿着目标层位提取出密度和剪切模量信息;
在所述预设地下空间范围内确定所述密度中高于预设密度,以及所述剪切模量信息中高于预设剪切模量的区域,并将确定结果作为所述第二分布图。
6.一种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根据地震反射波成像数据和测井数据在预设地下空间范围内获取第一分布图,其中,所述第一分布图为表示所述预设地下空间内的煤层厚度的分布图;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根据地震叠前反演数据获取第二分布图,其中,所述第二分布图为表示所述煤层的煤层硬度的分布图;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分布图和所述第二分布图确定预测区域,其中,所述预测区域包含于高阶煤区域中;
选择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预设地下空间范围的裂隙分布图,在所述预测区域中选择裂隙发育区域,并将所述裂隙发育区域作为煤层气富集区域;
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四获取单元,用于在根据预设地下空间范围的裂隙分布图,在预测区域中选择裂隙发育区域,并将裂隙发育区域作为煤层气富集区域之前,获取预设地下空间范围的三维地震数据,其中,三维地震数据包括:径向地震数据的第一偏移结果和切向地震数据的第二偏移结果;计算单元,用于计算第一偏移结果和第二偏移结果的振幅绝对值的比值;提取单元,用于沿着目标层位在振幅绝对值的比值中提取目标比值,并将目标比值的成像结果作为裂隙分布图。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获取单元,用于在基于所述第一分布图和所述第二分布图确定预测区域之前,获取所述预设地下空间范围的测井数据,其中,所述测井数据包括:视电阻率、人工放射性伽玛、声波时差区域;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预设地下空间范围中满足预设条件的区域为高阶煤区域,其中,所述预设条件为:所述视电阻率大于第一阈值、所述人工放射性伽玛大于第二阈值、所述声波时差区域大于第三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单元包括:
查找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分布图和所述第二分布图查找目标区域,其中,所述目标区域中煤层的硬度大于预设硬度,并且所述目标区域中煤层的厚度大于预设厚度;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将处于所述高阶煤区域中的所述目标区域作为所述预测区域。
CN201610988824.3A 2016-11-10 2016-11-10 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67726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88824.3A CN106772669B (zh) 2016-11-10 2016-11-10 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88824.3A CN106772669B (zh) 2016-11-10 2016-11-10 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72669A CN106772669A (zh) 2017-05-31
CN106772669B true CN106772669B (zh) 2018-09-18

Family

ID=58972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88824.3A Active CN106772669B (zh) 2016-11-10 2016-11-10 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77266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91660B (zh) * 2019-04-18 2020-07-10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槽波地震和克里金插值的煤层厚度预测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0821048D0 (en) * 2008-11-18 2008-12-24 Statoilhydro Asa Method of processing measured data
US8797828B1 (en) * 2010-02-15 2014-08-05 Soreq NRC Remote optical seismic surveying and detection and imaging of underground objects
CN104239666B (zh) * 2013-06-20 2018-03-1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煤层气综合评价方法
CN103412326B (zh) * 2013-07-31 2015-11-1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弹性模量参数的反演进行煤层气预测的方法及系统
CN105913329A (zh) * 2016-04-15 2016-08-31 东北石油大学 一种含煤盆地煤层气资源量的类比评价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72669A (zh) 2017-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02971B (zh) 页岩储层总有机碳含量和脆性空间展布的检测方法
CN109870719B (zh) 一种碳酸盐岩致密薄储层的井位布设方法、装置及系统
Johnson et al. Influence of fault trend, bends, and convergence on shallow structure and geomorphology of the Hosgri strike-slip fault, offshore central California
CN107545512A (zh) 基于动态富集的页岩油甜点综合评价方法
Tamaki et al. Geological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of a gas hydrate prospect associated with the Hydrate-01 stratigraphic test well, Alaska North Slope
Verma et al. The early Paleozoic structure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Permian strata, Midland Basin: Insights from multi-attribute seismic analysis
Rodríguez-Pradilla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of a hydraulic-fracturing operation in a CBM reservoir: Case study in the Cerrejón Formation, Cesar-Ranchería Basin, Colombia
Rossland et al. Permian–holocene tectonostratigraphic evolution of the mandal high, central graben, North Sea
Cadena et al. Seismic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ea of influence of the Magdalena submarine fan, offshore northern Colombia
CN104375166B (zh) 确定地震勘探激发深度的方法
Horváth et al. Contribution of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to Chronostratigraphy of the Pannonian Basin: Chapter 9
CN106772669B (zh) 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方法和装置
Uphoff Subsalt (pre-Jurassic) exploration play in the northern Lusitanian basin of Portugal
CN110244356A (zh) 一种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
CN104360386A (zh) 一种针对花岗岩地层划分对比的面元法
Meng et al. A case study of complex carbonate reservoir connectivity analysis, Tarim Basin, China
RU2145101C1 (ru) Способ оценки эксплуатационных свойств нефтегазовой залежи
Catchings et al. Near-surface location, geometry, and velocities of the Santa Monica fault zone, Los Angeles, California
Englehart et al. Interpretation of four-component seismic data in a gas cloud area of the central Gulf of Mexico
Lüth et al. 4D seismic monitoring at the Ketzin pilot site during five years of storage–results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Wei et al. Interpretation of multicomponent seismic data across Wister geothermal field, Imperial Valley, California
Gibson Application of seismic to mineral deposit exploration and evaluation
Mao et al. Evaluation of Natural Gas Hydrate Fault System: A Case from a Sag in Deep-Water Slope Area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Latimer et al. Integrated seismic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 A Gulf of Mexico 3D case history
Doyle et al. The" Gypsyy" Field Research Program in Integrated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