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44356A - 一种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44356A
CN110244356A CN201910521714.XA CN201910521714A CN110244356A CN 110244356 A CN110244356 A CN 110244356A CN 201910521714 A CN201910521714 A CN 201910521714A CN 110244356 A CN110244356 A CN 1102443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asuring point
unit
formula
mud stone
anci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2171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44356B (zh
Inventor
范婕
林会喜
张奎华
秦峰
曾治平
周涛
刘华夏
宫亚军
刘慧�
陈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Henan Oilfield Branch Co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Shengli Oilfield Co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Henan Oilfield Branch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Henan Oilfield Branch Co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191052171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44356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443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443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443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443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6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bsurface, e.g. impedance, porosity or attenuation profi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4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well-logg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6Power analysis or power optimi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it Excavations, Shoring, Fill Or Stabilisation Of Slope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属于油气勘探技术领域,其通过评价不同成藏期时断‑盖配置关系确定油气的垂向保存条件,进而明确后期成藏的油气藏位置。该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研究区的目的层内,选取均匀覆盖于研究区范围内断层的多个测点;根据研究区的录井、钻井及地震资料,计算每一测点对应的断层泥岩比率下限值SGRlim;根据研究区的录井、钻井及地震资料,计算每一测点对应的成藏期断层泥岩比率SGR;根据研究区录井数据,计算每一测点对应的现今断层泥岩比率SGR现今;当测点对应的SGR<SGRlim且SGR现今>SGRlim时,则该测点存在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

Description

一种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
背景技术
研究成藏时间对确定油气勘探成藏过程,乃至油气勘探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当确定现今的油气的成藏期时,根据不同时期油气贡献的多少,确定主成藏期,进而针对主成藏期时的古构造、成藏要素配置、油气运移路径进行研究,从而预测油气赋存位置和有利富集区带,能够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指导。
目前,后期油藏的识别方法主要包括生排烃期法、流体包裹体法、圈闭时间法等。然而,生排烃期法和圈闭时间法仅是从成藏要素角度考虑可能形成的最早时间,无法判断精确的成藏时间,也无法判断其是否是因构造破坏而后期形成的;采用流体包裹体法识别造成的误差较大,由于一般在储层可发生成岩作用的地方,只要有油气途径此处就有极大可能形成包裹体,流体包裹体法是通过测定包裹体均一温度来确定其形成时间的,但是,此方法无法判断此处是油气成藏还是成藏后由于构造成因破坏留下的油气显示,也就无法判断现今油气的主成藏期,为油气勘探预测带来困难。
因而,如何识别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项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在明确成藏时间与期次的基础上,通过评价不同成藏期时断-盖(断层与盖层)配置关系确定油气的垂向保存条件,进而明确后期成藏的油气藏位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选取测点:在研究区的目的层内,选取均匀覆盖于研究区范围内断层的多个测点;
计算断层泥岩比率下限值:以研究区内具有实测岩石排替压力数据的检测点为样品点,根据样品点的实测数据,利用公式(1)拟合研究区内岩石排替压力与岩石的埋深和泥质含量乘积之间的函数关系,获得常数a和b;再根据研究区的录井、钻井及地震资料,利用公式(2)计算每一测点对应的断层泥岩比率下限值,公式(1)和(2)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Pd样为样品点的岩石排替压力,单位为MPa;a、b均为拟合常数;Z为样品点的岩石埋深,单位为m;V为样品点的岩石泥质含量,单位为%;SGRlim为测点的断层泥岩比率下限值;Z'为测点所在断裂的断层岩开始成岩时的埋深,单位为m;Z为测点埋深,单位为m;ρw为地层水密度,单位为g/cm3;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为m/s2;θ为测点所在断裂的断裂倾角,单位为°;V为测点对应储层的泥质含量,单位为%;
计算成藏期断层泥岩比率:根据研究区的录井、钻井及地震资料,利用公式(3)计算每一测点对应的成藏期断层泥岩比率,公式(3)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SGR为测点的成藏期断层泥岩比率;d为测点所在断裂在成藏期时的古断距,单位为m;H0为测点所在断裂在古断距d范围内的未受压实作用的累积古泥岩厚度,单位为m;
计算现今断层泥岩比率:根据研究区录井数据,利用公式(4)计算每一测点对应的现今断层泥岩比率,公式(4)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SGR现今为测点的现今断层泥岩比率;d现今为测点所在断裂的现今断距,单位为m;H为测点所在断裂的现今累积泥岩厚度,单位为m;
判识是否存在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当测点对应的SGR<SGRlim且SGR现今>SGRlim时,则该测点存在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
作为优选,计算断层泥岩比率下限值的步骤中,根据研究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利用公式(5)计算获得公式(2)中的参数Z',公式(5)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Z'为测点所在断裂的断层岩开始成岩时的埋深,单位为m;Z为测点埋深,单位为m;T为测点所在断裂的断层岩开始成岩的时间,单位为Ma;T为测点对应储层开始成岩的时间,单位为Ma;ρr为上覆沉积岩石密度,单位为g/cm3;ρw为地层水密度,单位为g/cm3;θ为测点所在断裂的断裂倾角,单位为°。
作为优选,计算断层泥岩比率下限值的步骤中,公式(2)中参数V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根据靠近测点的已知井的录井和GR测井数据,利用公式(6)和公式(7)计算获得V,公式(6)和公式(7)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Vsh为测点对应储层的泥质含量指数,单位为%;GR目的层为靠近该测点的已知井在目的层的GR测井曲线值,单位为API;GR纯泥岩层为靠近该测点的已知井的纯泥岩层的GR测井曲线值,单位为API;GR纯砂岩层为靠近该测点的已知井的纯砂岩层的GR测井曲线值,单位为API;V为测点对应储层的泥质含量,单位为%;GCUR为与地层有关的经验系数,古近系和新近系地层的GCUR取值为3.7,老地层的GCUR取值为2。
作为优选,公式(6)中的参数GR目的层、GR纯泥岩层和GR纯砂岩层的具体获取步骤如下:根据目的层的深度,以所述已知井的GR测井曲线在相同深度对应的GR测井值作为GR目的层,选取所述已知井中大套泥岩的GR测井最高值作为GR纯泥岩层,选取所述已知井中大套砂岩的GR测井最低值作为GR纯砂岩层
作为优选,计算成藏期断层泥岩比率的步骤中,公式(3)中的参数d的具体获取步骤如下:切取垂直于该断裂不同部位的地震剖面,读取该断裂成藏期时不同部位的断距,取其中的最大断距作为该断裂自成藏期至现今的活动量,将该断裂的现今断距与其自成藏期至现今的活动量作差,得到该断裂在成藏期时的古断距d
作为优选,计算成藏期断层泥岩比率的步骤中,公式(3)中参数H0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将目的层中在古断距d内沉积的地层等分为多个统计单元,分别统计每个统计单元对应的现今泥岩累积厚度,根据去压实校正法利用公式(8)计算获得H0,公式(8)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H0为测点所在断裂在古断距d范围内的未受压实作用的累积古泥岩厚度,单位为m;hi为第i个统计单元对应的现今泥岩累积厚度,单位为m;Ci为第i个统计单元对应的泥岩压实系数,利用去压实校正法获得;α为地层倾角,单位为°;n为统计单元的总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本发明提供的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从构造对油气成藏的破坏作用入手,通过评价不同时期断-盖配置的有效性,对比现今与各成藏期时的断-盖配置关系,明确后期形成的油气藏的赋存位置,其判识结果与实钻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判识准确性高,为油气成藏过程提供了技术支持,可以广泛适用于油气资源地质勘探及有利区优选等多种领域。
2、本发明提供的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仅通过地震、钻井、测井等基础资料即可完成判识,无需做大量的实验,操作简单且判识成本低,为油田勘探选区降低风险,对提高钻探成功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断-盖配置下储层中某点的力学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松辽盆地某断陷DL1地区的岩石排替压力与岩石的埋深和泥质含量乘积之间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选取测点:在研究区的目的层内,选取均匀覆盖于研究区范围内断层的多个测点。在本步骤中,需要说明的是,当断层延伸长度较大时,可在同一条断层选取多个测点。
S2计算断层泥岩比率下限值:以研究区内具有实测岩石排替压力数据的检测点为样品点,根据样品点的实测数据,利用公式(1)拟合研究区内岩石排替压力与岩石的埋深和泥质含量乘积之间的函数关系,获得常数a和b;再根据研究区的录井、钻井及地震资料,利用公式(2)计算每一测点对应的断层泥岩比率下限值,公式(1)和(2)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Pd样为样品点的岩石排替压力,单位为MPa;a、b均为拟合常数;Z为样品点的岩石埋深,单位为m;V为样品点的岩石泥质含量,单位为%;SGRlim为测点的断层泥岩比率下限值;Z'为测点所在断裂的断层岩开始成岩时的埋深,单位为m;Z为测点埋深,单位为m;ρw为地层水密度,单位为g/cm3;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为m/s2;θ为测点所在断裂的断裂倾角,单位为°;V为测点对应储层的泥质含量,单位为%。
本步骤依据断-盖配置的临界条件,推导出断层泥岩比率下限值的计算公式(2),其推导原理如下:
如图2所示,根据断-盖配置下储层中某点的力学分析可知,该点所受的动力为浮力和储层排替压力,阻力为断过盖层的断层岩的排替压力,当处于临界条件下时,即动力和阻力平衡,可得如下关系式:
Pd储+Fsinθ=Pd断lim (9)
其中,Pd储为储层排替压力,单位为MPa;F为浮力,单位为MPa;Pd断lim为断层岩排替压力下限,单位为MPa;θ为断裂倾角,单位为°。
由于岩石的排替压力与岩石的埋深和泥质含量具有一定的函数关系,因而,Pd储可表示如下:
对于断层岩而言,泥质含量利用断层的SGR表征,因而,Pd断lim可表示如下:
而F可表示如下:
F=ρwgZ (12)
将公式(10)-公式(12)代入公式(9),即可得上述公式(2)。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公式(2)中的参数Z'的计算方法,优选为:根据研究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利用公式(5)计算获得公式(2)中的参数Z',公式(5)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Z'为测点所在断裂的断层岩开始成岩时的埋深,单位为m;Z为测点埋深,单位为m;T为测点所在断裂的断层岩开始成岩的时间,单位为Ma;T为测点对应储层开始成岩的时间,单位为Ma;ρr为上覆沉积岩石密度,单位为g/cm3;ρw为地层水密度,单位为g/cm3;θ为测点所在断裂的断裂倾角,单位为°。
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公式(2)中的参数V的计算方法,优选为:根据靠近测点的已知井的录井和GR测井数据,利用公式(6)和公式(7)计算获得V,公式(6)和公式(7)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Vsh为测点对应储层的泥质含量指数,单位为%;GR目的层为靠近该测点的已知井在目的层的GR测井曲线值,单位为API;GR纯泥岩层为靠近该测点的已知井的纯泥岩层的GR测井曲线值,单位为API;GR纯砂岩层为靠近该测点的已知井的纯砂岩层的GR测井曲线值,单位为API;V为测点对应储层的泥质含量,单位为%;GCUR为与地层有关的经验系数,古近系和新近系地层的GCUR取值为3.7,老地层的GCUR取值为2。其中,参数GR目的层、GR纯泥岩层和GR纯砂岩层的具体获取步骤如下:根据目的层的深度,以所述已知井的GR测井曲线在相同深度对应的GR测井值作为GR目的层,选取所述已知井中大套泥岩的GR测井最高值作为GR纯泥岩层,选取所述已知井中大套砂岩的GR测井最低值作为GR纯砂岩层。需要说明的是,大套泥岩是指录井资料中显示的厚度大且岩性分布稳定的泥岩,大套砂岩是指录井资料中显示的厚度大且岩性分布稳定的砂岩。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当无靠近测点的已知井时,可选取测点附近的两个已知井A和B,依据于测点到两个已知井之间的距离,以及井A和井B的GR测井值,通过线性插值法计算获得该测点的GR测井值。
S3计算成藏期断层泥岩比率:根据研究区的录井、钻井及地震资料,利用公式(3)计算每一测点对应的成藏期断层泥岩比率,公式(3)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SGR为测点的成藏期断层泥岩比率;d为测点所在断裂在成藏期时的古断距,单位为m;H0为测点所在断裂在古断距d范围内的未受压实作用的累积古泥岩厚度,单位为m。
本步骤通过恢复古断距和恢复古断距范围内的累积古泥岩厚度,计算得到测点对应的成藏期断层泥岩比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公式(3)中的参数d的获取步骤,优选为:切取垂直于该断裂不同部位的地震剖面,读取该断裂成藏期时不同部位的断距,取其中的最大断距作为该断裂自成藏期至现今的活动量,将该断裂的现今断距与其自成藏期至现今的活动量作差,得到该断裂在成藏期时的古断距d
上述公式(3)中参数H0的计算步骤,优选为:将目的层中在古断距d内沉积的地层等分为多个统计单元,分别统计每个统计单元对应的现今泥岩累积厚度,根据去压实校正法利用公式(8)计算获得H0,公式(8)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H0为测点所在断裂在古断距d范围内的未受压实作用的累积古泥岩厚度,单位为m;hi为第i个统计单元对应的现今泥岩累积厚度,单位为m;Ci为第i个统计单元对应的泥岩压实系数,利用去压实校正法获得;α为地层倾角,单位为°;n为统计单元的总数。
需要说明的是,泥岩压实系数Ci可利用经验公式法或孔隙度-岩性法计算获得。其中,利用经验公式法计算泥岩压实系数Ci的公式如下:
Ci=q-plnHi(13)
其中,Ci为第i个统计单元对应的泥岩压实系数;Hi为第i个统计单元深度跨度的中值,单位为m;对于泥岩,取p=0.1、q=1.46。
利用孔隙度-岩性法计算泥岩压实系数Ci的公式如下:
其中,当Ci为第i个统计单元对应的泥岩压实系数;Hi为第i个统计单元深度跨度的中值,单位为m;φ为深度为Hi处的孔隙度,单位为%;φ0为地表初始孔隙度,单位为%。
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恢复古断距和恢复古断距范围内的累积古泥岩厚度。
S4计算现今断层泥岩比率:根据研究区录井数据,利用公式(4)计算每一测点对应的现今断层泥岩比率,公式(4)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SGR现今为测点的现今断层泥岩比率;d现今为测点所在断裂的现今断距,单位为m;H为测点所在断裂的现今累积泥岩厚度,单位为m。
S5判识是否存在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当测点对应的SGR<SGRlim且SGR现今>SGRlim时,则该测点存在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本步骤中,需要说明的是,当测点对应的SGR<SGRlim且SGR现今>SGRlim时,该测点在第一期成藏时油气发生充注,但是由于断-盖配置关系较差,油气遭到破坏,未形成油气藏,后期由于构造调整,断-盖配置关系变好,油气得以保存,形成后期油气藏。因而,该测点的现今断-盖配置关系较好,而成藏期时断-盖配置关系较差,可确定该测点存在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本步骤从构造对油气成藏的破坏作用入手,根据断-盖配置有效性的实质,通过分析盖层与断层在不同成藏期时的配置关系,确定是否存在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从构造对油气成藏的破坏作用入手,通过评价不同时期断-盖配置的有效性,对比现今与各成藏期时的断-盖配置关系,明确后期形成的油气藏的赋存位置,其判识结果与实钻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判识准确性高,为油气成藏过程提供了技术支持,可以广泛适用于油气资源地质勘探及有利区优选等多种领域。同时,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仅通过地震、钻井、测井等基础资料即可完成判识,无需做大量的实验,操作简单且判识成本低,为油田勘探选区降低风险,对提高钻探成功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为了更清楚详细地介绍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描述。
实施例1
以松辽盆地某断陷DL1地区为研究区,研究区主要发育白垩纪地层,自下而上分别为:沙河子组(K1sh)、营城组(K1yc)、登娄库组(K1d)、泉头组(K1q)、青山口组(K2qn)、姚家组(K2y)和嫩江组(K2n)等。勘探成果表明,从沙河子组至泉头组均有油气分布,其中泉头组和营城组是主力含油气层段。油气成藏条件分析结果认为,DL1地区发育两套区域性泥岩盖层,分别位于营三段和泉二段。由于营三段盖层经历了两期油气成藏,泉二段盖层仅经历了后期油气成藏,因而,选定营三段为目的层。营三段中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一)选取测点:在营三段选取了均匀覆盖于DL1地区断层的31个测点。
(二)计算断层泥岩比率下限值:
以DL1地区内具有实测岩石排替压力数据的检测点为样品点,根据样品点的实测数据,利用公式(1)拟合DL1地区岩石排替压力与岩石的埋深和泥质含量乘积之间的函数关系(关系图详见图3),拟合得到关系式为R2=0.828,获得常数a=0.3772、b=0.0014。
再根据DL1地区的录井、钻井及地震资料,利用公式(2)计算每一测点对应的断层泥岩比率下限值,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计算时,公式(2)中的ρw取1.00g/cm3;g取9.8m/s2;参数Z'的计算步骤为:根据DL1地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利用公式(5)计算获得,计算时ρr取2.52g/cm3,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参数V的具体计算步骤为:根据靠近测点的已知井的录井和GR测井数据,利用公式(6)和公式(7)计算获得,其中,由于营城组为老地层,GCUR取值为2;根据目的层的深度,以所述已知井的GR测井曲线在相同深度对应的GR测井值作为GR目的层,选取所述已知井中大套泥岩的GR测井最高值作为GR纯泥岩层,选取所述已知井中大套砂岩的GR测井最低值作为GR纯砂岩层,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DL1地区营三段31个测点对应的SGRlim的计算参数及结果
(三)计算成藏期断层泥岩比率:
根据DL1地区的录井、钻井及地震资料,利用公式(3)计算每一测点对应的成藏期断层泥岩比率,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DL1地区营三段31个测点对应的SGR的计算参数及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公式(3)中的参数d的具体获取步骤如下:切取垂直于该断裂不同部位的地震剖面,读取该断裂成藏期时不同部位的断距(即登娄库组沉积末期时的断距—T3断距),取其中的最大断距作为该断裂自成藏期至现今的活动量,将该断裂的现今断距与其自成藏期至现今的活动量作差,得到该断裂在成藏期时的古断距d,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公式(3)中参数H0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将目的层中在古断距d内沉积的地层等分为多个统计单元,分别统计每个统计单元对应的现今泥岩累积厚度,根据去压实校正法利用公式(8)计算获得H0。以12号测点为例,12号测点的古断距为169.6m,按照每20米为一个统计单元,可划分为9个统计单元(2800~2820、2820~2840、……2960~2969.6),分别统计每个统计单元对应的现今泥岩累积厚度,利用公式(8)计算获得H0,其中,Ci利用经验公式法计算获得,地层倾角α为4°,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12号测点所在断裂未受压实作用的累积古泥岩厚度的计算参数及结果
(四)计算现今断层泥岩比率:根据DL1地区的录井数据,利用公式(4)计算每一测点对应的现今断层泥岩比率,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DL1地区营三段31个测点对应的SGR现今的计算参数及结果
(五)判识是否存在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当测点对应的SGR<SGRlim且SGR现今>SGRlim时,则该测点存在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DL1地区31个测点的判识结果详见表5。
表5 DL1地区营三段31个测点后期油气藏的判识结果
由上述判识结果可见,在DL1地区营三段的14号测点和21号测点可能存在后期油气藏,靠近这些测点的已知井为包括D184井,该井为存在后期油气藏的位置。
(6)采用流体包裹体法验证上述判识结果:
选取钻遇断裂的D184井,选取断裂钻遇点上、下位置取样,进行包裹体观察并测试其均一温度,同时,与测井和试油资料综合判断该井是否存在后期成藏的油气藏。结果表明,研究区有两期流体包裹体,二者在赋存形态、赋存位置、荧光颜色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性;第Ⅰ期烃类包裹体多为长条状或不规则形的气液两相烃类包裹体,孤立分布或零星分布,大小不一,发黄白色-黄绿色荧光,透射光下为褐色,对应早期的成熟-高成熟油气充注,均一温度大致为60-90℃;第Ⅱ期烃类包裹体多为较规则的椭圆形,呈串珠状分布或群体分布,个体一般较小,发黄绿色至蓝绿色荧光,透射光下接近无色,对应晚期较高成熟度的油气充注,均一温度大致为110-140℃。通过观察D184井在断-盖配置之下的取样点储层包裹体薄片可发现上述两类包裹体,但从数量上来看,第Ⅰ期的包裹体数量明显高于第Ⅱ期的包裹体数量;而在D184井断-盖配置之上的取样点储层薄片中,大多数为第Ⅰ期的包裹体,为第一期油气成藏时,断-盖配置关系较差,沿断层运移而来。由此可见,D184井的营城组只存在后期油气藏。
因而,本发明提供的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的判识结果与实际勘探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本发明提供的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

Claims (6)

1.一种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选取测点:在研究区的目的层内,选取均匀覆盖于研究区范围内断层的多个测点;
计算断层泥岩比率下限值:以研究区内具有实测岩石排替压力数据的检测点为样品点,根据样品点的实测数据,利用公式(1)拟合研究区内岩石排替压力与岩石的埋深和泥质含量乘积之间的函数关系,获得常数a和b;再根据研究区的录井、钻井及地震资料,利用公式(2)计算每一测点对应的断层泥岩比率下限值,公式(1)和(2)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Pd样为样品点的岩石排替压力,单位为MPa;a、b均为拟合常数;Z为样品点的岩石埋深,单位为m;V为样品点的岩石泥质含量,单位为%;SGRlim为测点的断层泥岩比率下限值;Z'为测点所在断裂的断层岩开始成岩时的埋深,单位为m;Z为测点埋深,单位为m;ρw为地层水密度,单位为g/cm3;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为m/s2;θ为测点所在断裂的断裂倾角,单位为°;V为测点对应储层的泥质含量,单位为%;
计算成藏期断层泥岩比率:根据研究区的录井、钻井及地震资料,利用公式(3)计算每一测点对应的成藏期断层泥岩比率,公式(3)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SGR为测点的成藏期断层泥岩比率;d为测点所在断裂在成藏期时的古断距,单位为m;H0为测点所在断裂在古断距d范围内的未受压实作用的累积古泥岩厚度,单位为m;
计算现今断层泥岩比率:根据研究区录井数据,利用公式(4)计算每一测点对应的现今断层泥岩比率,公式(4)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SGR现今为测点的现今断层泥岩比率;d现今为测点所在断裂的现今断距,单位为m;H为测点所在断裂的现今累积泥岩厚度,单位为m;
判识是否存在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当测点对应的SGR<SGRlim且SGR现今>SGRlim时,则该测点存在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断层泥岩比率下限值的步骤中,根据研究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利用公式(5)计算获得公式(2)中的参数Z',公式(5)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Z'为测点所在断裂的断层岩开始成岩时的埋深,单位为m;Z为测点埋深,单位为m;T为测点所在断裂的断层岩开始成岩的时间,单位为Ma;T为测点对应储层开始成岩的时间,单位为Ma;ρr为上覆沉积岩石密度,单位为g/cm3;ρw为地层水密度,单位为g/cm3;θ为测点所在断裂的断裂倾角,单位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断层泥岩比率下限值的步骤中,公式(2)中参数V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根据靠近测点的已知井的录井和GR测井数据,利用公式(6)和公式(7)计算获得V,公式(6)和公式(7)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Vsh为测点对应储层的泥质含量指数,单位为%;GR目的层为靠近该测点的已知井在目的层的GR测井曲线值,单位为API;GR纯泥岩层为靠近该测点的已知井的纯泥岩层的GR测井曲线值,单位为API;GR纯砂岩层为靠近该测点的已知井的纯砂岩层的GR测井曲线值,单位为API;V为测点对应储层的泥质含量,单位为%;GCUR为与地层有关的经验系数,古近系和新近系地层的GCUR取值为3.7,老地层的GCUR取值为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其特征在于,公式(6)中的参数GR目的层、GR纯泥岩层和GR纯砂岩层的具体获取步骤如下:根据目的层的深度,以所述已知井的GR测井曲线在相同深度对应的GR测井值作为GR目的层,选取所述已知井中大套泥岩的GR测井最高值作为GR纯泥岩层,选取所述已知井中大套砂岩的GR测井最低值作为GR纯砂岩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成藏期断层泥岩比率的步骤中,公式(3)中的参数d的具体获取步骤如下:切取垂直于该断裂不同部位的地震剖面,读取该断裂成藏期时不同部位的断距,取其中的最大断距作为该断裂自成藏期至现今的活动量,将该断裂的现今断距与其自成藏期至现今的活动量作差,得到该断裂在成藏期时的古断距d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成藏期断层泥岩比率的步骤中,公式(3)中参数H0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将目的层中在古断距d内沉积的地层等分为多个统计单元,分别统计每个统计单元对应的现今泥岩累积厚度,根据去压实校正法利用公式(8)计算获得H0,公式(8)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H0为测点所在断裂在古断距d范围内的未受压实作用的累积古泥岩厚度,单位为m;hi为第i个统计单元对应的现今泥岩累积厚度,单位为m;Ci为第i个统计单元对应的泥岩压实系数,利用去压实校正法获得;α为地层倾角,单位为°;n为统计单元的总数。
CN201910521714.XA 2019-06-17 2019-06-17 一种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 Active CN1102443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21714.XA CN110244356B (zh) 2019-06-17 2019-06-17 一种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21714.XA CN110244356B (zh) 2019-06-17 2019-06-17 一种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44356A true CN110244356A (zh) 2019-09-17
CN110244356B CN110244356B (zh) 2021-03-30

Family

ID=67887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21714.XA Active CN110244356B (zh) 2019-06-17 2019-06-17 一种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4435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00470A (zh) * 2021-06-18 2021-11-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定向井测井资料的校正方法
CN114185089A (zh) * 2020-09-15 2022-03-1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次生油气藏判别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85089A (zh) * 2020-09-15 2022-03-1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次生油气藏判别方法及装置
CN113700470A (zh) * 2021-06-18 2021-11-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定向井测井资料的校正方法
CN113700470B (zh) * 2021-06-18 2024-05-2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定向井测井资料的校正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44356B (zh) 2021-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94761B (zh) 利用时间域地震体的地质导向模型的地质导向方法
US753298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the wettability of geological formations
CN106951660A (zh) 一种海相碎屑岩水平井储层测井解释方法及装置
CN109061765A (zh) 非均质薄砂岩互层油藏的圈闭评价方法
CN103046868A (zh) 一种水平井一体化地质导向方法
Harris The role of geology in reservoir simulation studies
Clarke et al. Assessing well performance in a prolific liquids-rich shale play—An Eagle Ford case study
Wimmers et al. Integration of sedimentology, petrophysics and rock typing as key to understanding a tight gas reservoir
CN114910964B (zh) 一种断陷湖盆陡坡带砂砾岩体甜点区的预测方法
Guoqiang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og evaluation in unconventional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N110244356A (zh) 一种构造破坏形成的后期油气藏的判识方法
Gillespie et al. Introduction: geology of fractured reservoirs
Lorenz et al. Subsurface fracture spacing: Comparison of inferences from slant/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res
Jasim et al. Specifying quality of a tight oil reservoir through 3-d reservoir modeling
CN110244358A (zh) 一种构造破坏导致的油气逸散区的判识方法
CN117192610A (zh) 一种基于纵横波坐标变换的含油气储层预测方法
CN116047602A (zh) 基于生烃数值模拟的ii型水合物饱和度预测方法
Oluwajana Petrophysical analysis of reservoirs in well-Y, coastal swamp Depobelt, Niger Delta Basin, Nigeria
Davies Permeability Modelling of a Sandstone Reservoir in Parts of the Niger Delta
CN110244357A (zh) 一种构造破坏型古油藏的判识方法
CN106651638B (zh) 一种圈闭有利区带评价方法和装置
CN110297280A (zh) 一种碳酸盐岩超压空间分布特征的预测方法
Hamdulla et al. Building geological model for tertiary reservoir of exploration Ismail oil field, North Iraq
RU2814152C1 (ru) Способ локализации запасов трещинных кремнистых коллекторов
Crowley et al. The stag oilfiel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