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66543A - 一种冷库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66543A
CN106766543A CN201710052132.2A CN201710052132A CN106766543A CN 106766543 A CN106766543 A CN 106766543A CN 201710052132 A CN201710052132 A CN 201710052132A CN 106766543 A CN106766543 A CN 1067665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ezer
water tank
plate
water
flow split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5213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66543B (zh
Inventor
王诚杰
赵国良
孙超
鲁巨伦
谷俊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HIGHER JUNIOR COLLEGE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HIGHER JUNIOR COLLEGE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HIGHER JUNIOR COLLEGE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EBEI HIGHER JUNIOR COLLEGE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71005213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766543B/zh
Publication of CN1067665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665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665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665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3/00Stationary devices, e.g. cold-roo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6Wa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库,包括:顶板、墙板、底板和防震底座;底板安装在防震底座上,防震底座底部设有垫梁;底板的四周通过墙板围绕成冷库主体,其中一侧的底板上设有进出门;冷库主体的顶部设有顶板,冷库主体的一侧底板上设有制冷机;墙板由多块方形保温板组合成型;保温板之间依次连接组成封闭空间;相邻的两个保温板之间插接连接,相邻的两个保温板中的一个保温板上固定有凸出部,另一个保温板上设有与凸出部相匹配的凹陷槽。本发明采用了组装各个部件的方式移动冷库,且保温板之间的连接采用插接,此种结构的移动冷库,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保温效果好、制作简单、适用性强,且使用成本小。

Description

一种冷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机领域,尤其涉及小型移动冷库。
背景技术
冷库的主要作用是对食品、乳制品、肉类、水产、禽类、果蔬、冷饮、花卉、绿植、茶叶、药品、化工原料、电子仪表仪器等进行恒温贮藏。冷库实际上是一种低温联合起来的冷气设备,冷库(冷藏库)也属于制冷机的一种与冰箱相比较,其制冷面积要大很多,但他们有相通的制冷原理。
目前的冷库大多数都是大型固定式结构,不能移动,不能拆卸,搬运不方便,对于一些需要临时冷冻或短期冷冻的地方来说,买大型的冷库设备成本太高,而小型保温箱或冰箱又放不下或需要很多个一起使用,也会大大增加使用成本。而且,通常的冷库的保温板之间是通过预埋件搭扣连接的结构形式实现相互连接的,搭扣部件一般是铁做的两个子母件构成,且在子件上留有空隙,以便操作子件在箱板连接时连接到母件上。这种结构形式在生产制造时破坏了保温板的结构,同时降低了保温材料的厚度,减弱了保温的效果;而且子母件的位置精度要求较高,增加了保温板制作与组装的难度。因此,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是,现有的冷库大多数都是大型固定式结构,不能移动,不能拆卸,搬运不方便,且保温板的连接方式不便于拆卸,影响保温效果,增加了使用成本。
此外,目前的小型冷库用制冷机,特别是压缩式制冷机中的电机驱动器的散热效果不佳,这直接导致冷库的制冷机不能够稳定、可靠的运行,增加了维护成本,降低了冷却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库,采用了组装各个部件的方式移动冷库,且保温板之间的连接采用插接,此种结构的移动冷库,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保温效果好、制作简单、适用性强,且使用成本小。同时本发明的小型移动冷库进一步改进了制冷机的散热方式,提高了制冷机的持续工作能力和冷库的制冷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库,包括:顶板、墙板、底板和防震底座;
所述底板安装在所述防震底座上,所述防震底座底部设有垫梁;
所述底板的四周通过墙板围绕成冷库主体,其中一侧的底板上设有进出门;
所述冷库主体的顶部设有顶板,所述冷库主体的一侧底板上设有制冷机;
所述墙板由多块方形保温板组合成型;
所述保温板之间依次连接组成封闭空间;
相邻的两个保温板之间插接连接,所述相邻的两个保温板中的一个保温板上固定有凸出部,另一个保温板上设有与所述凸出部相匹配的凹陷槽。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冷库,其技术方案为:小型移动冷库包括顶板、墙板、底板和防震底座;其中,底板安装在防震底座上,防震底座底部设有垫梁;底板的四周通过墙板围绕成冷库主体,其中一侧的底板上设有进出门;冷库主体的顶部设有顶板,冷库主体的一侧底板上设有制冷机;墙板由多块方形保温板组合成型;保温板之间依次连接组成封闭空间;相邻的两个保温板之间插接连接,相邻的两个保温板中的一个保温板上固定有凸出部,另一个保温板上设有与凸出部相匹配的凹陷槽。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冷库,采用了组装各个部件的方式移动冷库,且保温板之间的连接采用插接,此种结构的移动冷库,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保温效果好、制作简单、适用性强,且使用成本小。
进一步地,所述垫梁为多条,多条所述垫梁均匀分布在所述防震底座的底部,相邻两个所述垫梁之间预留预设距离形成抬升通道。
相邻两个垫梁之间预留预设距离形成抬升通道,可方便安装人员进行冷库的移动和安装。
进一步地,所述防震底座为方形,所述防震底座的四个转角处设有固定环。
在四个转角处设置固定化,当冷库应用于室外时,可通过固定环进行固定,使冷库更加稳定,避免恶劣环境下对冷库使用产生的影响。
进一步地,所述凸出部为挤压生产的凸出塑件,所述凹陷槽的内表面上固定有挤压生产的凹陷塑件,所述凹陷塑件与所述凹陷槽相适配;
所述凸出塑件的末端设有向其两侧凸出的限位外斜面,所述凹陷塑件的两侧内表面上分别设有向内凸出的限位内斜面,当所述限位外斜面与所述限位内斜面配合时,对应的两个保温表面之间实现紧密配合。
在凸出塑件的末端设有向其两侧凸出的限位外斜面,在凹陷塑件的两侧内表面上分别设有向内凸出的限位内斜面,当凸出塑件插入凹陷塑件内后,限位外斜面能够很好地与限位内斜面配合起来,同时这两个保温板相对应的表面之间能够实现紧密接触,而且凸出塑件卡在凹陷塑件内,确保了这两个保温板不会轻易分开。同时,采用凸出塑件和凹陷塑件,不增加保温板的重量,较通常冷库使用的金属连接件,成本更低。
进一步地,所述凸出塑件呈H型。
设置成H型的凸出塑件,H型结构连接更紧密。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机的电机驱动器中包括PCB板,所述PCB板上设有发热元件和风冷水冷一体散热装置;
所述风冷水冷一体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本体、风扇和设置于所述散热器本体内的分流环;所述散热器本体包括水箱、进水口、出水口和散热翅片;所述水箱为一空心圆柱体,内部通有循环水,底面的外表面与发热元件接触,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以所述水箱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在水箱的顶部;所述水箱顶部的内表面设有内挡环,所述内挡环用于阻挡水流直接从所述进水口流动到所述出水口;在水箱顶部的内表面上、在内挡环外还设置有一圈外挡环;所述散热翅片以水箱中轴线为轴心均布于水箱的外圆柱面上;所述分流环由内层材料和外层材料两种不同材料组成,所述分流环底部固定于所述散热器本体的水箱底面的内表面内上,分流环的上部介于内挡环和外挡环之间;所述分流环的内层和外层两种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且内层材料的膨胀系数大于外层材料,所述分流环与所述水箱内壁之间的区域形成外换热涵道,其中分流环和外挡环之间的空隙为外换热涵道出入口,所述分流环内的区域形成内换热涵道,其中分流环和内挡环之间的空隙为内换热涵道出入口;
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散热器本体的顶部,所述风扇与所述水箱同轴设置,所述风扇的外边缘与所述水箱中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散热翅片中部与所述水箱中轴线的距离。
通过在散热器的周围设置散热翅片,可以扩大散热器的吸热能力,不但只吸收位于水箱下方的芯片的热量,而且还可以吸收周围的电气元件所散发的热量。特别是在散热器顶部设置风扇,还可以加速将水箱外侧较冷的空气向周围吹出,以降低附近的元件的温度。而且,当水箱中的冷却水温度升高时,分流环的顶端会向外胀开,从而形成喇叭口形,改变外换热涵道与内换热涵道之间的涵道比,减少外换热涵道内的液体流量,提高内换热涵道中的液体流量,更多的内支流流量能够为主要发热元件提供更大的散热功率,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水箱底部的内表面还设有加强散热板,所述加强散热板自所述出水口向所述进水口方向延伸。
通过设置加强散热板,能够提高水箱将底部所吸收与水流进行热交换的表面积,增加传热能力,从而提高冷却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口的两侧设置有水平水流挡板,所述出水口的两侧设置有水平水流挡板。
通过设置水平水流挡板,可以使得进水口的水流在流入到散热器本体之后,向下流动,能够与散热器本体的底部充分接触,以提高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冷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冷库的保温板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冷库的保温板结构示意图中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冷库的保温板结构示意图中M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冷库中的风冷水冷一体散热器的俯视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冷库中制冷机的散热器本体处于T0温度时的纵剖视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冷库中制冷机的散热器本体处于T0温度时的俯视剖视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冷库中制冷机的散热器本体处于T1温度时的纵剖视图;
图9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冷库中制冷机的散热器本体处于T1温度时的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是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小型移动冷库,包括:顶板1、墙板2、底板3和防震底座4;
底板3安装在防震底座4上,防震底座4底部设有垫梁5;
底板3的四周通过墙板2围绕成冷库主体,其中一侧的底板3上设有进出门6;
冷库主体的顶部设有顶板1,冷库主体的一侧底板3上设有制冷机;
墙板2由多块方形保温板21组合成型;
保温板21之间依次连接组成封闭空间;
相邻的两个保温板21之间插接连接,相邻的两个保温板21中的一个保温板21上固定有凸出部22,另一个保温板21上设有与凸出部22相匹配的凹陷槽23。
具体地,垫梁5为多条,多条垫梁5均匀分布在防震底座4的底部,相邻两个垫梁5之间预留预设距离形成抬升通道。相邻两个垫梁之间预留预设距离形成抬升通道,可方便安装人员进行冷库的移动和安装。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小型移动冷库,其技术方案为:小型移动冷库包括顶板1、墙板2、底板3和防震底座4;其中,底板3安装在防震底座4上,防震底座4底部设有垫梁5;底板3的四周通过墙板2围绕成冷库主体,其中一侧的底板3上设有进出门6;冷库主体的顶部设有顶板1,冷库主体的一侧底板3上设有制冷机;墙板2由多块方形保温板21组合成型;保温板21之间依次连接组成封闭空间;相邻的两个保温板21之间插接连接,相邻的两个保温板21中的一个保温板21上固定有凸出部22,另一个保温板21上设有与凸出部22相匹配的凹陷槽23。
本发明在采用上述方案后,先将本方案的预装件都运送至使用地点,然后再进行现场组装即可,防震底座4可以抗震,垫梁5则可以使用装置可适用于任何地形,不求地形限制,并且保温板21之间的连接采用插接,此种结构的移动冷库,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保温效果好、制作简单、适用性强,且使用成本小。本发明提供的小型移动冷库尤其适用于需短期冷冻或地震等灾区使用,使用完成后可以再拆卸运送至其它地方循环使用。
同时,由于相邻的两个保温板21之间是通过凸出部22与凹陷槽23之间的插接实现连接的,这样就省去了在保温板21中预留子母件的麻烦,不仅不会破坏保温板21的结构,而且保证了保温材料的厚度,保证了其保温效果。另外,在制作保温板21与组装保温板21时,这种插接形式的精度要求也不是很高,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制作、组装难度。
优选地,防震底座4为方形,防震底座4的四个转角处设有固定环7。
在四个转角处设置固定化,当冷库应用于室外时,可通过固定环进行固定,使冷库更加稳定,避免恶劣环境下对冷库使用产生的影响。
优选地,还可以在垫梁5底部设气缸式的升降座;或者直接装在移动车上,如此即可不用折卸直接到指定地点使用。
参见图3和图4,优选地,凸出部22为挤压生产的凸出塑件,凹陷槽23的内表面上固定有挤压生产的凹陷塑件24,凹陷塑件24与凹陷槽23相适配;
凸出塑件的末端设有向其两侧凸出的限位外斜面201,凹陷塑件24的两侧内表面上分别设有向内凸出的限位内斜面202,当限位外斜面201与限位内斜面202配合时,对应的两个保温表面之间实现紧密配合。
在凸出塑件的末端设有向其两侧凸出的限位外斜面201,在凹陷塑件24的两侧内表面上分别设有向内凸出的限位内斜面202,当凸出塑件插入凹陷塑件24内后,限位外斜面201能够很好地与限位内斜面202配合起来,同时这两个保温板21相对应的表面之间能够实现紧密接触,而且凸出塑件卡在凹陷塑件24内,确保了这两个保温板21不会轻易分开。同时,采用凸出塑件和凹陷塑件,不增加保温板的重量,较通常冷库使用的金属连接件,成本更低。
该移动冷库的保温板21之间通过挤压生产的凸出塑件和凹陷塑件24实现连接,其制作工艺简单,便于大批量的生产。通过将凸出塑件插入凹陷塑件24内,使限位外斜面201与限位内斜面202相互配合起来,将凸出塑件卡在凹陷塑件24内,实现两个保温板21之间的紧密配合。
优选地,凸出塑件呈H型。
设置成H型的凸出塑件,H型结构连接更紧密。
实施例二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实施例一中的小型移动冷库,在保证完整的组装后,要保证冷库的正常制冷,才能实现冷库真正的使用价值,进而要保证冷库的制冷机运行正常,减小故障的发生率,因此,为了保证制冷机的正常运行,降低制冷机的故障发生率,本发明在制冷机上做了进一步改进,以通过改善制冷机的冷却结构来间接改善上述小型移动冷库的运行稳定性。
现有技术中普通制冷机的散热多是采用风冷散热措施,由于风冷的散热功率有限,随着电子器件集成度的提高,单纯使用风冷已经无法满足大功率电子器件的散热,因此在一些大功率电子器件的散热上,逐步引入了水冷散热的措施。
水冷散热能够满足大功率电子器件的散热要求,但也带来了一个弊端。制冷机中往往存在不止一个的发热元件,通常情况下可能会包括一个功率最大的发热元件(如DSP等)和其周边的功率较小的发热元件(如MOS管等)。
在使用传统风冷散热措施的制冷机中,功率最大的发热元件上设有风冷散热器和风扇进行散热,风扇吹出的气流同时也为其周边的功率较小的发热元件散热,无需再设置专门的散热装置。
改用水冷散热措施后,功率最大的发热元件上设有内部通有循环水的水冷散热器,通过循环水带走发热元件产生的热,但其周边的功率较小的发热元件就无法得到有效散热,热量累积会造成元件损坏。如果要为所有发热元件都安装水冷散热器,一方面大大增加了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制造成本,如何分配循环水流量在各个水冷散热器之间的分配也是一项挑战,另一方面在功率较小的发热元件上使用水冷也是一种浪费。
制冷机的电机控制器通常设置在驱动器壳体内的PCB板上,电机控制器和晶闸管功率器件是主要的发热元件,比如通常采用数字信息处理器DSP作为电机控制器,它的发热就比较大。因此,对于制冷机的散热主要是对驱动器内的PCB板上的发热元件进行散热。
为此,基于上述技术缺陷,还对制冷机的冷却装置进行了改进,目的是为了对压缩式制冷机的电机驱动器内部的PCB板发热器件进行散热;
具体地,参见图5至图9,制冷机中的电机驱动器包括PCB板,PCB板上包括电机控制器、功率管在内的多个发热元件,和风冷水冷一体散热装置;
风冷水冷一体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本体、风扇103和设置于散热器本体内的分流环110,散热器本体包括水箱104、进水口105、出水口106和散热翅片107,水箱104为一空心圆柱体,内部通有循环水,底面的外表面与发热元件接触,进水口105和出水口106以水箱104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在水箱104的顶部;水箱104顶部的内表面设有内挡环109,内挡环109用于阻挡水流直接从进水口105流动到出水口106;在水箱104顶部的内表面上、在内挡环109外还设置有一圈外挡环108;散热翅片107以水箱中轴线为轴心均布于水箱104的外圆柱面上;分流环110由内层材料和外层材料两种不同材料组成,分流环110底部固定于散热器本体的水箱104底面的内表面内上,分流环110的上部介于内挡环109和外挡环108之间;分流环110的内层和外层两种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且内层材料的膨胀系数大于外层材料,优选的,所述两种材料可以是热膨胀系数不同的且不易被腐蚀的金属材料,但并不限于金属,分流环110与水箱104内壁之间的区域形成外换热涵道,其中分流环110和外挡环108之间的空隙为外换热涵道出入口,分流环110内的区域形成内换热涵道,其中分流环110和内挡环109之间的空隙为内换热涵道出入口;
风扇103设置在散热器本体的顶部,风扇103与水箱104同轴设置,风扇103的外边缘与水箱104中轴线的距离大于散热翅片107中部与水箱104中轴线的距离。
通过在散热器的周围设置散热翅片107,可以扩大散热器的吸热能力,不但只吸收位于水箱104下方的芯片的热量,而且还可以吸收周围的电气元件所散发的热量。特别是在散热器顶部设置风扇103,还可以加速将水箱104外侧较冷的空气向周围吹出,以降低附近的元件的温度。而且,当水箱104中的冷却水温度升高时,分流环110的顶端会向外胀开,从而形成喇叭口形,改变外换热涵道与内换热涵道之间的涵道比,减少外换热涵道内的液体流量,提高内换热涵道中的液体流量,更多的内支流流量能够为主要发热元件提供更大的散热功率,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
优选的,水箱104底部的内表面还设有加强散热板111,加强散热板111自出水口106向进水口105方向延伸。
通过设置加强散热板111,能够提高水箱104将底部所吸收与水流进行热交换的表面积,增加传热能力,从而提高冷却能力。
优选的,进水口105的两侧设置有水平水流挡板112,出水口106的两侧设置有水平水流挡板112。
通过设置水平水流挡板112,可以使得进水口105的水流在流入到散热器本体之后,向下流动,能够与散热器本体的底部充分接触,以提高换热效率。
该风冷水冷一体散热装置的动作原理为:
风冷水冷一体散热装置处于T0温度时,分流环110的内层和外层两种材料长度相等,分流环110表面基本成一圆柱面,循环水从进水口105处进入水箱104,水流由于受到分流环110的分割分为内支流和外支流两部分,而且又有水平水流挡板112在进水口105的两侧进行阻挡,所以循环水只能向下流动,其中,一部分是内支流,一部分是外支流。内支流进入内换热涵道,流经水箱104底面内表面,循环水与和水箱104底部接触的主要发热元件换热,最后从出水口106流出。外支流进入外换热涵道,流经水箱104圆柱面内表面,可以降低散热翅片107的温度。当风扇103所吹出的风经过散热翅片107周围时,会降低气体的温度,从而可以让更低温度的气流对周围的发热元件进行冷却,从而实现了利用循环水通过水箱104圆柱面外表面上的散热翅片107,对制冷机的其他发热元件冷却,最后与内换热涵道的水一起从出水口106流出。
制冷机随工作负荷的提高,其主要发热元件温度会升高,主要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经水箱104底面的传导使分流环110温度升高,由于分流环110的内层和外层两种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且内层材料的膨胀系数远大于外层材料,分流环110表面会逐渐张开成图示的上大下小的喇叭口状,由于水箱104侧壁的内表面还有一圈外挡环108,因此当分流环110表面逐渐张开成喇叭口状会使分流环110与外挡环108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即外换热涵道的进口和出口面积缩小,因此受到分流环110分割的水流的流向外换热涵道的外支流流量会逐渐减小,而内换热涵道内的水流的内支流流量会逐渐增大,在这种状态下,更多的内支流流量能够为主要发热元件提供更大的散热功率,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
特别的,当本发明的风冷水冷一体散热装置温度升高到T1时,分流环110表面会张开到与外挡环108完全接触,此时本发明的风冷水冷一体散热装置的循环水流只有内支流,主要发热元件的散热功率达到最大。
与上述过程相反的,当本发明的风冷水冷一体散热装置的温度从T1降低到T0的过程中,分流环110的张开角度会逐渐减小,外支流的流量会逐渐增大,恢复到T0温度时,分流环110的内层和外层两种材料长度相等,分流环110表面基本成一圆柱面。
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省略了与进水口和出水口相连的管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配置并布设相应的管路,以实现冷却水的供应,而且上述水冷风冷装置可以采用循环水,也可以直供冷水进行冷却。上文中之所以使用发热元件一词,是因为电路板上的元件在完成其基本功能的时候,都会附带的产生热效应,都会发热,所以称之为发热元件。并非该元件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发热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8)

1.一种冷库,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墙板、底板和防震底座;
所述底板安装在所述防震底座上,所述防震底座底部设有垫梁;
所述底板的四周通过墙板围绕成冷库主体,其中一侧的底板上设有进出门;
所述冷库主体的顶部设有顶板,所述冷库主体的一侧底板上设有制冷机;
所述墙板由多块方形保温板组合成型;
所述保温板之间依次连接组成封闭空间;
相邻的两个保温板之间插接连接,所述相邻的两个保温板中的一个保温板上固定有凸出部,另一个保温板上设有与所述凸出部相匹配的凹陷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库,其特征在于,
所述垫梁为多条,多条所述垫梁均匀分布在所述防震底座的底部,相邻两个所述垫梁之间预留预设距离形成抬升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库,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震底座为方形,所述防震底座的四个转角处设有固定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库,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出部为挤压生产的凸出塑件,所述凹陷槽的内表面上固定有挤压生产的凹陷塑件,所述凹陷塑件与所述凹陷槽相适配;
所述凸出塑件的末端设有向其两侧凸出的限位外斜面,所述凹陷塑件的两侧内表面上分别设有向内凸出的限位内斜面,当所述限位外斜面与所述限位内斜面配合时,对应的两个保温表面之间实现紧密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冷库,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出塑件呈H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库,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机的电机驱动器中包括PCB板,所述PCB板上设有发热元件和风冷水冷一体散热装置;
所述风冷水冷一体散热装置包括散热器本体、风扇和设置于所述散热器本体内的分流环;所述散热器本体包括水箱、进水口、出水口和散热翅片;所述水箱为一空心圆柱体,内部通有循环水,底面的外表面与发热元件接触,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以所述水箱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在水箱的顶部;所述水箱顶部的内表面设有内挡环,所述内挡环用于阻挡水流直接从所述进水口流动到所述出水口;在水箱顶部的内表面上、在内挡环外还设置有一圈外挡环;所述散热翅片以水箱中轴线为轴心均布于水箱的外圆柱面上;所述分流环由内层材料和外层材料两种不同材料组成,所述分流环底部固定于所述散热器本体的水箱底面的内表面内上,分流环的上部介于内挡环和外挡环之间;所述分流环的内层和外层两种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且内层材料的膨胀系数大于外层材料,所述分流环与所述水箱内壁之间的区域形成外换热涵道,其中分流环和外挡环之间的空隙为外换热涵道出入口,所述分流环内的区域形成内换热涵道,其中分流环和内挡环之间的空隙为内换热涵道出入口;
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散热器本体的顶部,所述风扇与所述水箱同轴设置,所述风扇的外边缘与所述水箱中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散热翅片中部与所述水箱中轴线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冷库,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箱底部的内表面还设有加强散热板,所述加强散热板自所述出水口向所述进水口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冷库,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水口的两侧设置有水平水流挡板,所述出水口的两侧设置有水平水流挡板。
CN201710052132.2A 2017-01-24 2017-01-24 一种冷库 Active CN1067665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52132.2A CN106766543B (zh) 2017-01-24 2017-01-24 一种冷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52132.2A CN106766543B (zh) 2017-01-24 2017-01-24 一种冷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66543A true CN106766543A (zh) 2017-05-31
CN106766543B CN106766543B (zh) 2022-09-20

Family

ID=58942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52132.2A Active CN106766543B (zh) 2017-01-24 2017-01-24 一种冷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76654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329253A (ja) * 2006-06-07 2007-12-20 Toyota Industries Corp 電子機器の冷却構造
CN202532777U (zh) * 2011-12-21 2012-11-14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用于脉冲管制冷机的热端散热器
CN103015765A (zh) * 2012-12-27 2013-04-03 山东邦泰散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冷库
CN105180555A (zh) * 2015-09-11 2015-12-23 浙江德诚制冷设备成套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移动式冷库
CN105355766A (zh) * 2015-10-28 2016-02-24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散热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329253A (ja) * 2006-06-07 2007-12-20 Toyota Industries Corp 電子機器の冷却構造
CN202532777U (zh) * 2011-12-21 2012-11-14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用于脉冲管制冷机的热端散热器
CN103015765A (zh) * 2012-12-27 2013-04-03 山东邦泰散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冷库
CN105180555A (zh) * 2015-09-11 2015-12-23 浙江德诚制冷设备成套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移动式冷库
CN105355766A (zh) * 2015-10-28 2016-02-24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散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66543B (zh) 2022-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279443U (zh) 电控箱及具有该电控箱的空调器
WO2016095587A1 (zh) 冷端换热装置及半导体制冷冰箱
CN107575976A (zh) 相对封闭空间的散热系统
CN105720502B (zh) 一种密闭无尘高效散热动力柜
US20110175697A1 (en) Novel Saturated Reactor of Direct Current Thyristor Valve
CN106766543A (zh) 一种冷库
CN105228415B (zh) 一种服务器机柜系统
CN203166692U (zh) 空空冷却器
CN106024302A (zh) 一种风水冷变压器
CN203378169U (zh) 一种电气柜
CN206890910U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与热泵耦合式装置
CN204906167U (zh) 一种水风散热式风电变流器柜
CN205091662U (zh) 模块化数据中心
JP2019078413A (ja) 自然エネルギー利用型冷熱システム
CN105180403B (zh) 一种水模块底板及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
CN206226915U (zh) 半水冷半风冷散热装置
CN103763891B (zh) 可调整散热功率的机房散热装置
CN113128025A (zh) 一种变压器绕组流体温度场仿真模型的优化方法
CN207713777U (zh) 一种软磁合金在网带炉退火时快速冷却装置
CN105402839A (zh) 一种用于各类数据机房的自然冷源散热系统
WO2019149087A1 (zh) 柜式散热装置、柜式机散热方法以及热环境控制系统
CN201368636Y (zh) 冰温库用换热装置
CN101206085A (zh) 直冷式半导体制冷装置
CN212063142U (zh) 箱式变电站
CN201115208Y (zh) 用于粉末成形机上的电气控制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Hebei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 No. 1 Chongqing Road, Cangzhou City, Hebei Province 061001

Applicant after: HEBEI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

Address before: Hebei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 No. 1 Chongqing Road, Cangzhou City, Hebei Province 061001

Applicant before: HEBEI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College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