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41189A - 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41189A
CN106741189A CN201611040718.9A CN201611040718A CN106741189A CN 106741189 A CN106741189 A CN 106741189A CN 201611040718 A CN201611040718 A CN 201611040718A CN 106741189 A CN106741189 A CN 1067411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ffer
energy
chassis
spring
case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4071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41189B (zh
Inventor
王祖光
钟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Hengy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engy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engy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engy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04071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741189B/zh
Publication of CN1067411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411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411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411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19/26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 B60R19/3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destroyed upon impact, e.g. one-shot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9Means for mounting load bearing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通过后端底盘子系统、中端底盘子系统和前端底盘子系统三部分组成,后端底盘子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后防撞梁、后吸能盒、桁架框以及设置于桁架框的缓冲弹簧和缓冲轴,在立体箱壳的上方设置有乘员框架,乘员框架与后防撞梁之间通过缓冲梁连接,两缓冲梁对称设置于后防撞梁上,且在后防撞梁与桁架框之间还设置有用于缓冲的缓冲组件,前端底盘子系统包括前吸能盒和前防撞梁,中端底盘子系统包括动力电池组、立体箱壳以及设置于立体箱壳两侧的纵梁;通过后底盘子系统作为主吸能区,通过后端被动防撞的结构作为传力路径的基础,提高位于车内乘员在车辆受到后方撞击时的安全性能的效果。

Description

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底盘作为车辆的骨架,起其作用是支承、安装汽车发动机及其各部件的总成,成形汽车的整体造型以及再收到撞击起到支撑以及缓冲的作用,尤其对电动汽车,轻量化的意义更大,对轻量化的要求更高,为了达到显著的轻量化效果,需要从材料、结构和制造工艺上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传统的汽车底盘,多为中柱型或矩形框架型,公开号为CN104494702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采用轻量化客车底盘结构的纯电动汽车底盘系统,包括两条纵向大梁和若干横梁,若干横梁分布于两条纵向大梁的不同高度层面及不同纵向位置,若干横梁榫接于两条纵向大梁形成整体受力的双纵梁多层底盘架;双纵梁多层底盘架的前部连接有前桥架,前桥架通过两条纵向大梁进行固定;双纵梁多层底盘架的后部连接有后桥架;后桥架通过两条纵向大梁进行固定;前桥架连接有前桥总成,后桥架连接有后桥总成,双纵梁多层底盘架设置有驱动总成和能源总成。
通过纵向大梁与横梁榫接形成双纵梁多层底盘架,使得前、后桥架分别通过两条纵向大梁进行固定,在汽车受到撞击时,该方案中通过纵梁和后桥架达到车辆后端的防撞作用,由于中柱结构和车身后端结构的抗碰撞性能以及强度有限,车身底盘后端的受撞击的性能降低,在受到撞击时,对乘员的保护不够,从而影响驾驶过程中突发事故的安全性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后端抗撞击性能更加良好的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由前端底盘子系统、中端底盘子系统以及后端底盘子系统构成,所述前端底盘子系统包括前吸能盒以及与前吸能盒连接的前防撞梁,所述中端底盘子系统包括动力电池组、用于安装动力电池组的立体箱壳以及设置于立体箱壳两侧的纵梁,所述后端底盘子系统包括后防撞梁、一端与后防撞梁连接的后吸能盒、与后吸能盒另一端连接的桁架框、设置于桁架框内且一端与桁架框连接的缓冲弹簧以及设置于缓冲弹簧另一端的缓冲轴,两所述缓冲轴与所述桁架框成三角形状布置,且两所述缓冲轴分别与两纵梁连接,在所述立体箱壳的上方设置有乘员框架,所述乘员框架与后防撞梁之间通过缓冲梁连接,两所述缓冲梁对称设置于后防撞梁上,且在所述后防撞梁与桁架框之间还设置有用于缓冲的缓冲组件。
如此设置,将底盘分为前端底盘子系统、中端底盘子系统、和后端底盘子系统三部分,将前端底盘子系统设置为由钢构建的前端底盘,同时在设置前吸能盒以及前防撞梁,当汽车前部遭受猛烈撞击时,利用前吸能盒强韧的吸能材料尽可能多地通过变形吸收因撞击产生的巨大能量,前防撞梁能承受大量的撞击以及损伤,同时利用结构上的受力连续进行左右分流并将能量向后的纵梁传递,从而保护中部子底盘、其上的乘员、和其内的动力电池组。
中端底盘子系统中通过立体箱壳来容纳、支撑、固定全部的动力电池组,在底盘之外电池不再占任何体积,从而节省空间;同时将立体箱壳和其内部的动力电池组构成一个整体,立体箱壳之外除去连接部件外,不再有额外的外凸、肢角、和其他累赘,将立体箱壳与动力电池组位于同一水平面,使整车的重心更低、更稳定;同时立体箱壳的上部为一平面,便利在此平面之上任意安排各种结构和设备、任意调节其位置,使新车的整车设计更便利,并使今后的后续升级改型更方便;刚性立体箱壳结构,强度最高,比前端底盘子系统和后端底盘子系统强度更高,其构建材料为铝,以减轻重量,乘员框架位于中部子底盘之上,有效保护乘员的安全性能,动力电池组位于中部子底盘之内,在受到撞击后有效保证车内撞击后的安全稳定性能;同时外侧的纵梁用于连接中部的整体结构强度,以及连接前后的主要连接部,具有提高整体结构强度的作用,同时两侧的纵梁起到良好的支撑及稳定的作用。
后端底盘子系统包括高强度和刚度的钢构建的桁架框,以便利在其上悬挂、支撑各种设备,例如后轮;当汽车遭受从后部来的猛烈碰撞时,后防撞梁吸收撞击动能再传送至后吸能盒,同时缓冲组件利用本身的缓冲性能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吸收部分撞击的能量,同时缓存大部分能量;当桁架框在塌陷时,缓冲梁将部分撞击的能量通过多个方向分散至乘员框架的各个角度,达到缓冲的作用,当桁架框塌陷到一定程度后,后防撞梁压至缓冲弹簧上进行缓冲减压的作用;缓冲弹簧另一端通过与桁架框形成三角形状的缓冲轴连接,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能,一方面可以提高撞击时缓冲弹簧与桁架之间的稳定性能,提高桁架框与缓冲弹簧之间的连接强度,达到更好的保护中端底盘子系统以及其上的乘员、和其内的动力电池组,另一方面和将受到的撞击力分散至多个方向,达到缓解的作用;同时在设计上通过避开可能发生对乘员不利的危险变形,减少后方碰撞导致的对驾驶舱的侵入和保持相对较低的碰撞减速度,以此保证乘员的安全。
通过将底盘整体分为前、中、后三个底盘子系统作为吸能区,以车辆后端被动碰撞的缓冲结构传力路径为基础,设置后端碰撞多层缓冲传力路径的目的来体现三个吸能区的优势,使能量能合理有效地吸收和传递;撞击时后端底盘子系统塌陷、相应的缓冲组件以及连接结构上达到吸收撞击能的作用,使得位于中端子底盘系统之上的乘员和之内的电池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底盘的上部为一平面,便利在此平面之上任意安排各种结构和设备、任意调节其位置,使新车的整车设计更便利,使整车的重心更低、行驶更加安全,并使今后的后续升级改型更方便。
进一步设置:在所述桁架框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的一端面呈凹陷设置,所述凸起的一端面通过后吸能盒与后防撞梁连接,所述缓冲弹簧的一末端设置于凸起一端的凹陷内且与桁架框固定连接,缓冲弹簧的另一端与两相互连接的缓冲轴固定连接,两所述缓冲组件对称设置于凸起的两侧。
如此设置,当后防撞梁收到撞击时,后防撞梁受压,同时作用于后吸能盒以及两侧的缓冲组件上,利用后吸能盒和缓冲组件来吸收以及缓冲撞击时的部分撞击力,同时凸起的设置,其内凹陷的一端可与便于与缓冲弹簧卡接,起到缓冲弹簧受力时起到固定缓冲弹簧的作用,凸起的一端用于支撑后吸能盒,将后吸能盒传递过来的撞击力分散至桁架框的两侧,减小车辆后侧撞击时集中受力的问题。
进一步设置:所述缓冲组件包括支撑轴以及与受力方向垂直设置吸能弹簧,两所述支撑轴与后防撞梁之间成三角形状布置,且两支撑轴的连接端与桁架框连接,另一端与后防撞梁固定连接,所述吸能弹簧设置于三角形状的中线上,且两端分别与支撑轴的连接端和后防撞梁固定连接。
如此设置,当后防撞梁受到撞击时,后防撞梁所受到的撞击力正向于缓冲组件,此时支撑轴与后防撞梁成三角状形布置,利用三角形原理可提高缓冲组件的支撑稳定性能,同时在吸能弹簧受压时,支撑轴向两侧展开,用于增大受力面积的作用,有助于辅助吸能弹簧压缩时的支撑作用;同时支撑轴的其中一侧边与后吸能盒连接,可增加受力面积,提高防撞性能。
进一步设置:所述后吸能盒包括表壳呈波纹状设置的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弹簧座以及设置于弹簧座两端面上的外圆弹簧,两所述外圆弹簧分别与壳体的内侧壁连接,在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限位块,两所述限位块形成用于卡紧弹簧座的限位卡槽,且限位块对称设置于壳体两对立的内侧壁上。
如此设置,波纹状的壳体便于在后吸能盒受力时的压缩,同时可将部分受力分散至各个方向的作用,而壳体内的外圆弹簧在壳体产生形变时,前端的外圆弹簧进行缓冲压缩的作用,限位块形成的限位卡槽对弹簧座起到支撑前部外圆弹簧受力的作用,当限位块受力到极限后,后端的外圆弹簧受力压缩,继续对撞击产生缓冲的作用;使后吸能盒更好的对后防撞梁进行多次缓冲的作用,提高车辆后端防撞性能。
进一步设置:在弹簧座上设置有角座,在所述角座上设置有角弹簧,所述角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壳体和角座连接,多个所述角弹簧均匀称设置于外圆弹簧的圆周面上,且均与受力方向垂直设置。
如此设置,通过在外圆弹簧的两侧对称设置多个角弹簧,同时通过角座将角弹簧稳定的安装于壳体与弹簧座之间,且角弹簧均与受力方向垂直设置,提高后吸能盒的吸能缓冲作用。
进一步设置:在所述桁架框与缓冲梁之间设置有连接杆,若干所述连接杆呈W状依次连接,且设置于桁架框与缓冲梁之间。
如此设置,桁架框与缓冲梁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且连接杆在桁架框与缓冲梁之间成W形布置,且使桁架框与缓冲梁形成多个三角形结构布置,即类似桁架的形态,利用三角形原理,可提高桁架框与缓冲梁之间的结构强度;一方面利用桁架在撞击时塌陷,吸收撞击动能,另一方面利用结构上的受力连续进行多个方向的分流并将能量向后的纵梁传递以及成员框架,达到提高防撞击性能的作用。
进一步设置:所述缓冲轴与纵梁之间设置有第一吸能盒,缓冲轴与纵梁分别设置于第一吸能盒两端面上,且缓冲轴设置于纵梁的内侧。
如此设置,当缓冲弹簧撞击受损后,缓冲轴通过与第一吸能盒达到将部分撞击力分散至纵梁上的作用,当第一吸能盒受力过大而受损时,由于缓冲轴设置于纵梁的内侧,使缓冲轴对纵梁形成向外扩张的力,而纵梁本身与车身以及立体箱体连接,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可提高防撞梁继续起到防撞缓冲的效果,提高撞击时缓冲轴与纵梁之间的结构稳定性。
进一步设置:所述立体箱壳的结构形态采用椭圆形箱壳、多边形箱壳中的任意一种。
如此设置,椭圆形箱壳设计,一方面在车辆行驶时圆弧边也减轻底盘在行驶时,车身底盘所产生的阻力,提高车辆行驶性能;另一当面,车辆在受到撞击时,由于椭圆形在受力时,每段之间的角度切线处于不同角度,受力后将撞击力分散于各个方向,减轻底盘的局部受力;将立体箱壳设置多边形箱壳,增加各侧边在连接上的结构配合强度,在受力时,通过相邻边之间存在的夹角,将受到的撞击力得以分散至各个方向,达到减轻但侧边受力时的集中受力状况,提高位于中部子底盘之上乘员的安全性能以及位于中部子底盘之内的动力电池组。
进一步设置:所述立体箱壳采用桁架搭建,在所述立体箱壳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加固立体箱壳及固定动力电池组的隔板,若干所述隔板横纵间隔交错设置,且在立体箱壳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承托动力电池组的托板。
如此设置,在立体箱壳中间增加隔架或隔板,一方面起到加固立体箱壳整体的结构强度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便于协助固定以及管理电池组的作用,提高立体箱体与动力电池组之间的设计布局;桁架搭建的立体箱壳可提高中端底盘系统的撞击时的缓冲性能,在立体箱壳的底部增加托板,以托住电池,提高电池组件的稳定性能。
进一步设置:所述乘员框架上连接有行李盖板,所述行李盖板内设置有内支撑板,若干所述内支撑板呈M状依次连接。
如此设置,行李盖板在车辆后端被撞击时也可起到一定的防撞缓冲的作用,在行李盖板内设置相应的内支撑板,其而成M状依次连接,使内支撑板与行李盖板之间形成多个三角形的支撑框架,提高车辆后端在受到撞击时,行李盖板起到相应的结构强度,提高车辆后端被撞击时的防撞性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整套底盘系统可由前、中、后三个底盘子系统构成,撞击时前后底盘子系统塌陷吸收撞击能,使得位于中部子系统之上的乘员和之内的电池,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中部门槛和乘员框架的结构增加其安全性能;
2、通过后端被动防撞的结构作为传力路径的基础,通过多个缓冲组件以及相应的结构连接关系,使车辆后端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以及在被撞击时更好的达到撞击缓冲的作用,将位于中端底盘子系统之上的乘员和之内的电池得到更好的保护,行驶更加安全;
3、整体底盘为低矮的立体箱壳结构,同时也是动力电池组的装载箱,可容纳、支撑、固定全部的动力电池组,不再占任何体积,从而节省空间;同时底盘采用了椭圆形或者多边形箱壳结构,在结构上比传统底盘更坚硬,从而更坚固、更轻;
4、立体箱壳的上部为一平面,便于在此平面之上任意安排各种结构和设备、任意调节其位置,使新车的整车设计更便利,并使今后的后续升级改型更方便、更安全、更轻更坚固重心更低的电动汽车底盘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后端中后吸能盒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后吸能盒的局部爆炸图。
图中:1、前端底盘子系统;11、多边形桁架;12、前吸能盒;13、前防撞梁;2、中端底盘子系统;21、动力电池组;22、立体箱壳;221、隔板;222、托板;23、纵梁;24、乘员框架;3、后端底盘子系统;31、后防撞梁;32、后吸能盒;321、壳体;322、弹簧座;323、外圆弹簧;324、限位块;325、限位卡槽;326、角座;327、角弹簧;329、卡接块;33、桁架框;331、凸起;34、缓冲弹簧;35、缓冲轴;36、缓冲梁;37、缓冲组件;371、支撑轴;372、吸能弹簧;373、固定柱;38、第二缓冲弹簧;39、导向柱;4、连接杆;5、第一吸能盒;61、行李盖板;62、内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对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如图1所示,是由相互连接的用于安装转向系统、前轮等设备的前端底盘子系统1,用于承载乘员、安装动力传送装置等设备的中端底盘子系统2,用于安装后轮、悬挂、支撑各种设备的后端底盘子系统3三部分组成;在中端底盘子系统2的两侧设置有用于连接该三部分的纵梁23,以起到连接三部分以及支撑整体的作用。
如图2所示,其中,前端底盘子系统1包括成塌陷方式设置用于缓冲撞击的多边形桁架11、设置于多边形桁架11上利用吸能材料尽可能多地通过变形吸收因撞击产生的巨大能量的前吸能盒12以及与前吸能盒12连接且呈等腰梯形状设置的前防撞梁13。
如图1所示,中端底盘子系统2包括动力电池组21、用于安装动力电池组21且与动力电池组21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的立体箱壳22以及设置于立体箱壳22两侧的纵梁23,立体箱壳22和其内部的动力电池组21构成一个整体,同时在立体箱壳22的上方设置有乘员框架24。
如图2所示,立体箱壳22的结构形态采用椭圆形箱壳、多边形箱壳中的任意一种,本方案中优选椭圆形箱壳;在立体箱壳22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加固立体箱壳22及固定动力电池组21的隔板221,若干隔板221横纵间隔交错设置;同时立体箱壳22采用桁架搭建,且在立体箱壳22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承托动力电池组21的托板222。
如图1所示,后端底盘子系统3包括后防撞梁31、一端与后防撞梁31连接的后吸能盒32、与后吸能盒32另一端连接的桁架框33、设置于桁架框33内且一端与桁架框33连接的缓冲弹簧34、设置于缓冲弹簧34另一端的缓冲轴35、设置于乘员框架24与后防撞梁31之间且呈弧形设置的缓冲梁36以及设置于后防撞梁31与桁架框33之间用于缓冲的缓冲组件37。
如图5所示,后吸能盒32包括表壳呈波纹状设置的壳体321、设置于壳体321内的弹簧座322以及设置于弹簧座322两端面上的外圆弹簧323;两外圆弹簧323设置于同一直线上,同时在壳体32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卡接块329,外圆弹簧323套接于卡接块329上且与壳体32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在壳体32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限位块324,两限位块324形成用于卡紧弹簧座322的限位卡槽325,且限位块324对称设置于壳体321两对立的内侧壁上,将弹簧座322固定设置于壳体321的中部。
同时在弹簧座322上设置有角座326,在角座326上设置有角弹簧327,角弹簧327的两端分别与壳体321和角座326固定连接;多个角弹簧327均匀设置于外圆弹簧322的圆周面上,且均与受力方向垂直设置。
如图3所示,在桁架框33朝后防撞梁31连接端的中间段设置有凸起331,凸起331的一端面通过后吸能盒32与后防撞梁31连接,另一端面呈凹陷设置;在凹陷的端面上设置有导向柱39,缓冲弹簧34的一末端套接于导向柱39上且与桁架框3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两相互连接的缓冲轴35固定连接;同样在两缓冲轴35的连接处设置有相应的导向柱39,使缓冲弹簧34套接于导向柱39上与缓冲轴35固定连接。
如图3所示,将两个缓冲轴35与桁架框33朝纵梁23的端面成三角形状布置;在缓冲轴35与纵梁23之间设置有第一吸能盒5,缓冲轴35与纵梁23分别设置于第一吸能盒5两端面上,且缓冲轴35设置于纵梁23的内侧;在缓冲轴35与桁架框33形成的三角形状的中线上设置有第二缓冲弹簧38,第二缓冲弹簧38两端均与缓冲轴35的连接处和桁架框33固定连接。
如图3所示,缓冲组件37对称设置于凸起331的两侧;缓冲组件37包括支撑轴371以及与受力方向垂直设置吸能弹簧372,两支撑轴371与后防撞梁31之间成三角形状布置,两组成三角形状布置的支撑轴371形成四棱锥状,且支撑轴371的连接端与桁架框33连接,另一端与后防撞梁31固定连接;吸能弹簧372设置于四棱锥的中线上,且吸能弹簧372的两端分别与支撑轴371的连接端和后防撞梁31固定连接;在后防撞梁31朝桁架框33的端面上设置有固定柱373,吸能弹簧372的一末端套接于固定柱373上且与后防撞梁31固定连接。
如图4所示,在桁架框33与缓冲梁36之间设置有连接杆4,若干连接杆4呈W状依次连接且设置于桁架框33与缓冲梁36之间,将桁架框33上受到的撞击力通过弧状设置的缓冲梁36达到各个方向分散的作用;乘员框架24上连接有行李盖板61,行李盖板61内设置有内支撑板62,若干内支撑板62呈M状依次连接。
通过将底盘整体分为前、中、后三个底盘子系统作为吸能区,以车辆后端被动碰撞的缓冲结构传力路径为基础,设置后端碰撞多层缓冲传力路径的目的来体现三个吸能区的优势,使能量能合理有效地吸收和传递;撞击时后端底盘子系统3塌陷达到吸收撞击能,使得位于中端子底盘系统之上的乘员和之内的电池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底盘的上部为一平面,便利在此平面之上任意安排各种结构和设备、任意调节其位置,使新车的整车设计更便利,使整车的重心更低、行驶更加安全,并使今后的后续升级改型更方便。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其特征在于:由前端底盘子系统(1)、中端底盘子系统(2)和后端底盘子系统(3)构成,所述前端底盘子系统(1)包括前吸能盒(12)以及与前吸能盒(12)连接的前防撞梁(13),所述中端底盘子系统(2)包括动力电池组(21)、用于安装动力电池组(21)的立体箱壳(22)以及设置于立体箱壳(22)两侧的纵梁(23),所述后端底盘子系统(3)包括后防撞梁(31)、一端与后防撞梁(31)连接的后吸能盒(32)、与后吸能盒(32)另一端连接的桁架框(33)、设置于桁架框(33)内且一端与桁架框(33)连接的缓冲弹簧(34)以及设置于缓冲弹簧(34)另一端的缓冲轴(35),两所述缓冲轴(35)与所述桁架框(33)成三角形状布置,且两所述缓冲轴(35)分别与两纵梁(23)连接,在所述立体箱壳(22)的上方设置有乘员框架(24),所述乘员框架(24)与后防撞梁(31)之间通过缓冲梁(36)连接,两所述缓冲梁(36)对称设置于后防撞梁(31)上,且在所述后防撞梁(31)与桁架框(33)之间还设置有用于缓冲的缓冲组件(3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桁架框(33)上设置有凸起(331),所述凸起(331)的一端面呈凹陷设置,所述凸起(331)的一端面通过后吸能盒(32)与后防撞梁(31)连接,所述缓冲弹簧(34)的一末端设置于凸起(331)一端的凹陷内且与桁架框(33)固定连接,缓冲弹簧(34)的另一端与两相互连接的缓冲轴(35)固定连接,两所述缓冲组件(37)对称设置于凸起(331)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37)包括支撑轴(371)以及与受力方向垂直设置吸能弹簧(372),两所述支撑轴(371)与后防撞梁(31)之间成三角形状布置,且两支撑轴(371)的连接端与桁架框(33)连接,另一端与后防撞梁(31)固定连接,所述吸能弹簧(372)设置于三角形状的中线上,且两端分别与支撑轴(371)的连接端和后防撞梁(31)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吸能盒(32)包括表壳呈波纹状设置的壳体(321)、设置于壳体(321)内的弹簧座(322)以及设置于弹簧座(322)两端面上的外圆弹簧(323),两所述外圆弹簧(323)分别与壳体(321)的内侧壁连接,在所述壳体(32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限位块(324),两所述限位块(324)形成用于卡紧弹簧座(322)的限位卡槽(325),且限位块(324)对称设置于壳体(321)两对立的内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弹簧座(322)上设置有角座(326),在所述角座(326)上设置有角弹簧(327),所述角弹簧(327)的两端分别与壳体(321)和角座(326)连接,多个所述角弹簧(327)均匀设置于外圆弹簧(323)的圆周面上,且均与受力方向垂直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桁架框(33)与缓冲梁(36)之间设置有连接杆(4),若干所述连接杆(4)呈W状依次连接,且设置于桁架框(33)与缓冲梁(36)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轴(35)与纵梁(23)之间设置有第一吸能盒(5),缓冲轴(35)与纵梁(23)分别设置于第一吸能盒(5)两端面上,且缓冲轴(35)设置于纵梁(23)的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箱壳(22)的结构形态采用椭圆形箱壳、多边形箱壳中的任意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箱壳(22)采用桁架搭建,在所述立体箱壳(22)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加固立体箱壳(22)及固定动力电池组(21)的隔板(221),若干所述隔板(221)横纵间隔交错设置,且在立体箱壳(22)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承托动力电池组(21)的托板(22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框架(24)上连接有行李盖板(61),所述行李盖板(61)内设置有内支撑板(62),若干所述内支撑板(62)呈M状依次连接。
CN201611040718.9A 2016-11-12 2016-11-12 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 Active CN1067411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40718.9A CN106741189B (zh) 2016-11-12 2016-11-12 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40718.9A CN106741189B (zh) 2016-11-12 2016-11-12 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41189A true CN106741189A (zh) 2017-05-31
CN106741189B CN106741189B (zh) 2018-09-14

Family

ID=58975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40718.9A Active CN106741189B (zh) 2016-11-12 2016-11-12 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741189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81941A (zh) * 2018-01-24 2018-05-29 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蓄电池安装总成
CN108556919A (zh) * 2018-04-20 2018-09-21 南京工程学院 一种轻量化铝合金车架
CN110550111A (zh) * 2019-09-29 2019-12-10 重庆千能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围板结构
CN110549969A (zh) * 2019-09-29 2019-12-10 重庆千能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碰撞缓冲结构的后围板
CN111183088A (zh) * 2018-12-05 2020-05-19 翼科株式会社 电动汽车用的底盘及电动汽车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00933A1 (de) * 1996-01-12 1997-07-17 Ymos Ag Ind Produkte Personenkraftfahrzeug
JP2002087321A (ja) * 2000-09-14 2002-03-27 Toshiaki Ichikawa 自動車の衝撃吸収車体
US20050077756A1 (en) * 2003-10-14 2005-04-14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Frame structure for vehicle
KR20060058223A (ko) * 2004-11-24 2006-05-3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충돌 에너지를 흡수하는 서브 프레임 장치
FR2899863A3 (fr) * 2006-04-14 2007-10-19 Robert Gouverneur Dispositif de protection des parties arrieres des vehicules industriels
CN101489856A (zh) * 2006-09-04 2009-07-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后部车身结构
CN202320499U (zh) * 2011-10-24 2012-07-11 南京嘉远特种电动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中巴车底盘
CN105620551A (zh) * 2014-11-21 2016-06-0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紧固刚性梁的结构以及用于紧固刚性梁的方法
CN205524470U (zh) * 2014-11-20 2016-08-31 保时捷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前部的车身布置结构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00933A1 (de) * 1996-01-12 1997-07-17 Ymos Ag Ind Produkte Personenkraftfahrzeug
JP2002087321A (ja) * 2000-09-14 2002-03-27 Toshiaki Ichikawa 自動車の衝撃吸収車体
US20050077756A1 (en) * 2003-10-14 2005-04-14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Frame structure for vehicle
KR20060058223A (ko) * 2004-11-24 2006-05-3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충돌 에너지를 흡수하는 서브 프레임 장치
FR2899863A3 (fr) * 2006-04-14 2007-10-19 Robert Gouverneur Dispositif de protection des parties arrieres des vehicules industriels
CN101489856A (zh) * 2006-09-04 2009-07-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后部车身结构
CN202320499U (zh) * 2011-10-24 2012-07-11 南京嘉远特种电动车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中巴车底盘
CN205524470U (zh) * 2014-11-20 2016-08-31 保时捷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前部的车身布置结构
CN105620551A (zh) * 2014-11-21 2016-06-0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紧固刚性梁的结构以及用于紧固刚性梁的方法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81941A (zh) * 2018-01-24 2018-05-29 北京长安汽车工程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蓄电池安装总成
CN108556919A (zh) * 2018-04-20 2018-09-21 南京工程学院 一种轻量化铝合金车架
CN108556919B (zh) * 2018-04-20 2020-11-10 南京工程学院 一种轻量化铝合金车架
CN111183088A (zh) * 2018-12-05 2020-05-19 翼科株式会社 电动汽车用的底盘及电动汽车
CN111183088B (zh) * 2018-12-05 2021-01-12 翼科株式会社 电动汽车用的底盘及电动汽车
CN110550111A (zh) * 2019-09-29 2019-12-10 重庆千能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围板结构
CN110549969A (zh) * 2019-09-29 2019-12-10 重庆千能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碰撞缓冲结构的后围板
CN110549969B (zh) * 2019-09-29 2022-03-04 重庆千能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碰撞缓冲结构的后围板
CN110550111B (zh) * 2019-09-29 2022-03-04 重庆千能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围板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41189B (zh) 2018-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94685B (zh) 电动汽车底盘总成防撞系统
CN106741189B (zh) 电动汽车底盘防撞系统
CN106515858B (zh) 电动汽车安全防撞系统
US10625784B2 (en) Vehicle
AU2009290832B2 (en) Vehicle front-end for mounting to the front face of a track-bound vehicle, in particular a rail vehicle
US8839722B2 (en) Lightweight compound cab structure for a rail vehicle
KR102182842B1 (ko) 차체충돌방지구조
JP6200966B2 (ja) 鉄道車両の衝突エネルギー吸収装置
CN106476891B (zh) 电动汽车底盘系统
CN105730511B (zh) 一种汽车车身骨架
CN110949295B (zh) 客车防撞梁组件
CN110758447B (zh) 一种轨道车辆端部承载吸能结构及轨道车辆
CN206306980U (zh) 一种吸能盒以及应用该吸能盒的汽车防撞装置
CN206394586U (zh) 一种汽车后端防撞系统
CN111022538A (zh) 多功能梯度吸能盒
CN206394590U (zh) 一种汽车吸能盒以及应用该吸能盒的汽车缓冲装置
WO2010041086A1 (en) Mine-resistant vehicle
CN206427121U (zh) 一种电动赛车车架
CN212125047U (zh) 两级防撞缓冲装置
CN103465965B (zh) 一种高强度轻量化车架
CN103863350A (zh) 一种复合式吸能结构及车辆底架结构
ES2879395T3 (es) Sistema de colisión para vehículo sobre carriles
US20120217712A1 (en) Vehicle wheel and axle system
CN211417179U (zh) 一种客车防撞梁组件
CN211648885U (zh) 一种多功能梯度吸能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311100 room 801, silve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enter, Wuchang Street, Yuha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Applicant after: Hangzhou Hengy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Xihu District 310063 Ancient Jade Road 173, 18F-I (1809)

Applicant before: Hangzhou Hengy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