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39813B - 防爆轮胎的防漏阀 - Google Patents

防爆轮胎的防漏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39813B
CN106739813B CN201611098087.6A CN201611098087A CN106739813B CN 106739813 B CN106739813 B CN 106739813B CN 201611098087 A CN201611098087 A CN 201611098087A CN 106739813 B CN106739813 B CN 1067398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tyre
seal
inner tube
valve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9808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39813A (zh
Inventor
林智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inhai Jinsheng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Haoqi Enterprise Management Servic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Haoqi Enterprise Management Services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Haoqi Enterprise Management Services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09808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739813B/zh
Publication of CN1067398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398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398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398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5/00Inflatable pneumatic tyres or inner tubes
    • B60C5/20Inflatable pneumatic tyres or inner tubes having multiple separate inflatable cha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7/00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C17/01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enabling restricted operation in damaged or deflated condit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utilising additional inflatable supports which become load-supporting in emergenc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防爆轮胎的防漏阀,包括有第一防漏阀以及第二防漏阀;第一防漏阀包括有第一单向阀以及第一关气阀,第二防漏阀包括有第二单向阀与第二关气阀;外胎充气时,第一内胎通过第一防漏阀充气,第二内胎通过第二防漏阀充气;第一防漏阀设有第一驱动杆,第二防漏阀设有第二驱动杆;当外胎失压时,利用第一单向阀以及第一关气阀关闭第一防漏阀,第一内胎维持在充压状态,第一内胎通过第一外支撑柱以及第一内支撑柱支撑外胎;当外胎以及第一内胎失压时,利用第二单向阀以及第二关气阀关闭第二防漏阀,第二内胎维持在充压状态,第二内胎通过第一外支撑柱、第一内支撑柱、第二外支撑柱、第二内支撑柱支撑外胎,减少偏胎事故的发生。

Description

防爆轮胎的防漏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的防爆轮胎的防漏阀。
背景技术
机动车在高速公路行驶时,一旦机动车的轮胎爆胎,机动车就容易出现偏胎故障,使机动车行驶失控,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一种的防爆轮胎的防漏阀已成防止交通事故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防爆轮胎的防漏阀,用于防止或者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防爆轮胎包括有轮圈、外胎、内胎以及防漏阀,防漏阀包括有第一防漏阀以及第二防漏阀,外胎与轮圈连接,内胎位于外胎内;内胎设有多个,内胎包括有第一内胎以及第二内胎,第一防漏阀设于第一内胎上,第一防漏阀与第一内胎密封连接,第二防漏阀设于第二内胎上,第二防漏阀与第二内胎密封连接;第一防漏阀由第一单向阀与第一关气阀构成,第一单向阀的出口与第一关气阀的进口连通,第一单向阀的进口为第一防漏阀的第一进气口,第一关气阀的出口为第一防漏阀的第一出气口;第一防漏阀的第一进气口位于外胎的外胎型腔内,第一防漏阀的第一出气口位于第一内胎的第一型腔内;第二防漏阀由第二单向阀与第二关气阀构成,第二单向阀的出口与第二关气阀的进口连通,第二单向阀的进口为第二防漏阀的第二进气口,第二关气阀的出口为第二防漏阀的第二出气口;第二防漏阀的第二进气口位于第一内胎的第一型腔内,第二防漏阀的第二出气口位于第二内胎的第二型腔内;第一单向阀导通的方向是由外胎的外胎型腔指向第一内胎的第一型腔,反方向不导通;第二单向阀导通的方向是由第一内胎的第一型腔指向第二内胎的第二型腔,反方向不导通;第一关气阀设有第一驱动杆,第一驱动杆的第一驱动头位于外胎内,第一驱动头指向外胎的胎面基部;第二关气阀设有第二驱动杆,第二驱动杆的第二驱动头位于第二内胎内;第一防漏阀的中心线与第二防漏阀的中心线相同;为了避免第一内胎被金属利器扎穿,使外胎与第一内胎之间留有第一空间,使第一内胎与第二内胎之间留有第二空间,第一内胎设有第一外支撑柱以及第一内支撑柱,第一外支撑柱以及第一内支撑柱与第一内胎固定连接,第一外支撑柱位于与第一内胎与外胎2间,第一内支撑柱位于第一内胎与轮圈之间;第二内胎设有第二外支撑柱以及第二内支撑柱,第二外支撑柱以及第二内支撑柱与第二内胎固定连接,第二外支撑柱以及第二内支撑柱位于第一内胎与第二内胎之间;外胎失压时,利用第一关气阀关闭第一防漏阀,利用第一内胎支撑机动车;第一内胎失压时,利用第二关气阀关闭第二防漏阀,利用第二内胎支撑机动车。
防爆轮胎的使用方法是:制造内胎时,将第二内胎安装于第一内胎内;安装外胎时,先将内胎安装于外胎内,再将外胎安装于轮圈上,然后将轮圈与机动车的车轮轴连接;使用时,利用压缩空气源装置通过轮圈的气嘴向外胎的外胎型腔充气,当外胎型腔内的气压达到设定的气压时,第一内胎的第一防漏阀的第一单向阀打开,压缩空气由第一单向阀经第一进气口进入到第一内胎的第一型腔,当第一型腔内的气压达到设定的气压时,第二内胎的第二单向阀打开,压缩空气由第二单向阀经第二关气阀进入到第二内胎的第二型腔;当外胎型腔、第一型腔以及第二型腔的气压达到充气上限时,压缩空气源装置自动停止充气,气嘴、第一单向阀以及第二单向阀关闭,将压缩空气封闭在外胎型腔、第一型腔以及第二型腔内;机动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当外胎被利器扎穿时,外胎型腔失压,第一单向阀处于关闭状态;外胎失压的瞬间,外胎压到第一驱动头,第一驱动头通过第一驱动杆关闭第一关气阀,使第一内胎保持原有的充压状态,第一内胎通过第一外支撑柱与外胎接触,第一内胎通过第一内支撑柱与轮圈接触,防爆轮胎通过第一内胎支撑机动车,使外胎外径的变化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当外胎以及第一内胎被利器扎穿时,外胎型腔以及第一内胎失压,外胎压到第一驱动头,第一驱动头通过第一驱动杆关闭第一关气阀,第一防漏阀关闭;第一内胎上的第一防漏阀压到第二关气阀的第二驱动头,第二驱动头通过第二驱动杆关闭第二关气阀,第二防漏阀关闭,第二内胎保持原有的充压状态;第二内胎通过第二外支撑柱以及第二内支撑柱与第一内胎接触,第一内胎通过第一外支撑柱与外胎接触,第一内胎通过第一内支撑柱与轮圈接触,第二内胎通过第二外支撑柱、第二内支撑柱、第一外支撑柱以及第一内支撑柱支撑外胎,使外胎外径的变化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防止或者减少爆胎事故的发生。
防爆轮胎的防漏阀,包括有第一防漏阀以及第二防漏阀,第一防漏阀由一体的第一单向阀与第一关气阀构成,第二防漏阀由一体的第二单向阀与第二关气阀构成;第一防漏阀包括有第一进气口、第一出气口、第一驱动杆、第一阀体、第一外阀芯、第一上弹簧、第一驱动盘、第一内阀芯以及第一下弹簧;第一阀体设有第一密封通道,第一密封通道设有第一上密封口以及第一下密封口;第一外阀芯以及第一上弹簧位于第一密封通道内,第一外阀芯与第一密封通道的第一上密封口动配合连接,第一外阀芯的下端与第一上弹簧连接,第一外阀芯上端与第一驱动盘连接,第一驱动盘位于第一进气口的上方,第一进气口与第一密封通道连接;第一外阀芯设有第一内密封通道,第一内阀芯穿过第一内密封通道,第一内阀芯与第一内密封通道动配合连接,第一内阀芯与第一下密封口动配合连接,第一内阀芯的上端与第一驱动杆连接,第一内阀芯的下端与第一下弹簧连接,第一下弹簧安装于第一密封通道内;第一外阀芯的初始状态是:第一外阀芯与第一密封通道的第一上密封口密封连接,第一上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第一内阀芯与第一下密封口之间设有间隙,第一下弹簧处于未压缩状态;第二防漏阀包括有第二进气口、第二出气口、第二驱动杆、第二阀体、第二外阀芯、第二上弹簧、第二驱动盘、第二内阀芯以及第二下弹簧;第二阀体设有第二密封通道,第二密封通道设有第二上密封口以及第二下密封口,第二上密封口与第二下密封口连通;第二外阀芯以及第二上弹簧位于第二密封通道内,第二外阀芯与第二密封通道的第二上密封口动配合连接,第二外阀芯的下端与第二上弹簧连接,第二外阀芯上端与第二驱动盘连接,第二驱动盘位于第二进气口的上方,第二进气口与第二密封通道连接;第二外阀芯设有第二内密封通道,第二内阀芯穿过第二内密封通道,第二内阀芯与第二内密封通道动配合连接,第二内阀芯与第二下密封口动配合连接,第二内阀芯的上端与第二驱动杆连接,第二内阀芯的下端与第二下弹簧连接,第二下弹簧安装于第二密封通道内;第二外阀芯的初始状态是:第二外阀芯与第二密封通道的第二上密封口密封连接,第二上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第二内阀芯与第二下密封口之间设有间隙,第二下弹簧处于未压缩状态;第一阀体与第一内胎密封连接,第二阀体与第二内胎密封连接;第一单向阀的进口以及第一驱动盘位于外胎的外胎型腔内,第二单向阀的进口以及第二驱动盘位于第一内胎的第一型腔内。
防爆轮胎防漏阀的使用方法是:使用时,利用压缩空气源装置通过轮圈的气嘴向卸下外胎充气,当外胎充压达到设定的压力后,外胎内的压缩空气作用于第一防漏阀的第一单向阀的第一驱动盘,使第一外阀芯受到的驱动力大于第一上弹簧施加于第一外阀芯的弹力,使第一外阀芯朝打开的方向移动,使第一外阀芯与第一上密封口之间出现导气间隙,第一外阀芯克服第一上弹簧的弹力打开第一单向阀,同时,第一关气阀在其第一下弹簧作用下处于打开的状态;第一单向阀打开后,外胎内的压缩空气由第一单向阀的第一进气口进入,外胎的压缩空气经第一单向阀以及第一关气阀进入到第一内胎内;当第一内胎的压力达到设定的压力后,第一内胎内的压缩空气作用于第二防漏阀的第二单向阀的第二驱动盘,使第二外阀芯受到的驱动力大于第二上弹簧施加于第二外阀芯的弹力,使第二外阀芯朝打开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外阀芯与第二密封通道的第二上密封口之间出现导气间隙,第二外阀芯克服第二上弹簧的弹力打开第二单向阀,同时,第二关气阀在其第二下弹簧作用下处于打开的状态;第二单向阀打开后,第一内胎内的压缩空气由第二单向阀的第二进气口进入,第一内胎的压缩空气经第二单向阀以及第二关气阀进入到第二内胎;当第二内胎的压力达到设定的压力后,第二单向阀在第二上弹簧弹力的作用下复位关闭,第一单向阀在第一上弹簧弹力的作用下复位关闭;当外胎被利器扎穿失压时,第一单向阀关闭,外胎失压的瞬间,外胎压到第一驱动头,第一驱动头通过第一驱动杆克服第一下弹簧的弹力驱动第一内阀芯向关闭的方向移动,关闭第一关气阀,使第一内胎保持原有的充压状态;第一内胎通过第一外支撑柱与外胎接触,第一内胎通过第一内支撑柱与轮圈接触,利用第一内胎支撑机动车;当外胎以及第一内胎被利器扎穿失压时,第二单向阀关闭,第一内胎失压的瞬间,第一内胎上的第一防漏阀压到第二关气阀的第二驱动头,第二驱动头通过第二驱动杆克服第二下弹簧的弹力驱动第二内阀芯向关闭的方向移动,关闭第二关气阀,使第二内胎维持在充压状态;第二内胎通过第二外支撑柱以及第二内支撑柱与第一内胎接触,第一内胎通过第一外支撑柱与外胎接触,第一内胎通过第一内支撑柱与轮圈接触,第二内胎通过第二外支撑柱、第二内支撑柱、第一外支撑柱以及第一内支撑柱支撑外胎,利用第二内胎支撑机动车,防止或者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防爆轮胎包括有轮圈、外胎、内胎以及防漏阀,防爆轮胎的防漏阀包括有第一防漏阀以及第二防漏阀;第一防漏阀包括有第一单向阀以及第一关气阀,第二防漏阀包括有第二单向阀与第二关气阀;外胎充气时,第一内胎通过第一防漏阀充气,第二内胎通过第二防漏阀充气;第一防漏阀设有第一驱动杆,第二防漏阀设有第二驱动杆;当外胎被利器扎穿失压时,利用第一驱动杆关闭第一关气阀,利用第一单向阀以及第一关气阀关闭第一防漏阀,第一内胎维持在充压状态,第一内胎通过第一外支撑柱以及第一内支撑柱支撑外胎;当外胎、第一内胎被利器扎穿失压时,利用第二驱动杆关闭第二关气阀,利用第二单向阀以及第二关气阀关闭第二防漏阀,第二内胎维持在充压状态,第二内胎通过第一外支撑柱、第一内支撑柱、第二外支撑柱、第二内支撑柱支撑外胎,避免或者减少偏胎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防爆轮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防漏阀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图1所示的防爆轮胎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2所示的防漏阀的结构示意图,防爆轮胎包括有轮圈1、外胎2、内胎3以及防漏阀4,防漏阀4包括有第一防漏阀5以及第二防漏阀6,外胎2与轮圈1连接,内胎3位于外胎2内;内胎3设有多个,内胎3包括有第一内胎7以及第二内胎8,第一防漏阀5设于第一内胎7上,第一防漏阀5与第一内胎7密封连接,第二防漏阀6设于第二内胎8上,第二防漏阀6与第二内胎8密封连接;第一防漏阀5由第一单向阀9与第一关气阀10构成,第一单向阀9的出口与第一关气阀10的进口连通,第一单向阀9的进口为第一防漏阀5的第一进气口11,第一关气阀10的出口为第一防漏阀5的第一出气口12;第一防漏阀5的第一进气口11位于外胎2的外胎型腔13内,第一防漏阀5的第一出气口12位于第一内胎7的第一型腔14内;第二防漏阀6由第二单向阀15与第二关气阀16构成,第二单向阀15的出口与第二关气阀16的进口连通,第二单向阀15的进口为第二防漏阀6的第二进气口17,第二关气阀16的出口为第二防漏阀6的第二出气口18;第二防漏阀6的第二进气口17位于第一内胎7的第一型腔14内,第二防漏阀6的第二出气口18位于第二内胎8的第二型腔19内;第一单向阀9导通的方向是由外胎2的外胎型腔13指向第一内胎7的第一型腔14,反方向不导通;第二单向阀15导通的方向是由第一内胎7的第一型腔11指向第二内胎8的第二型腔19,反方向不导通;第一关气阀10设有第一驱动杆20,第一驱动杆20的第一驱动头21位于外胎2内,第一驱动头21指向外胎2的胎面基部22;第二关气阀16设有第二驱动杆23,第二驱动杆23的第二驱动头24位于第二内胎8内;第一防漏阀5的中心线与第二防漏阀6的中心线相同;为了避免第一内胎7被金属利器扎穿,使外胎2与第一内胎7之间留有第一空间25,使第一内胎7与第二内胎8之间留有第二空间26,第一内胎7设有第一外支撑柱27以及第一内支撑柱28,第一外支撑柱27以及第一内支撑柱28与第一内胎7固定连接,第一外支撑柱27位于与第一内胎7与外胎2之间,第一内支撑柱28位于第一内胎7与轮圈1之间;第二内胎8设有第二外支撑柱29以及第二内支撑柱30,第二外支撑柱29以及第二内支撑柱30与第二内胎8固定连接,第二外支撑柱29以及第二内支撑柱30位于第一内胎7与第二内胎8之间;外胎失压时,利用第一关气阀10关闭第一防漏阀5,利用第一内胎7支撑机动车;第一内胎7失压时,利用第二关气阀16关闭第二防漏阀6,利用第二内胎8支撑机动车。
为了实施外胎失压时,利用第一关气阀10关闭第一防漏阀5,利用第一内胎7支撑机动车;以及第一内胎7失压时,利用第二关气阀16关闭第二防漏阀6,利用第二内胎8支撑机动车;第一内胎7为环形的密封内胎,第一内胎7环绕于外胎2的外胎型腔13内;第二内胎8为环形的密封内胎,第二内胎8环绕于第一内胎7的第一型腔14内;第一防漏阀5的第一进气口11朝向外胎2的胎面基部22,第一关气阀10的第一驱动杆20的第一驱动头21位于外胎2的密气层80的对面,第一驱动头21与外胎2密气层80之间留有间隔,避免外胎2处于非失压状态下与第一驱动头21接触;第二防漏阀6的第二进气口17朝向第一防漏阀5的第一出气口12,第二单向阀15的第二驱动杆23的第二驱动头24位于第一防漏阀5的第一出气口12的对面,第二驱动头24与第一出气口12之间留有间隔,避免第一内胎7处于非失压状态下与第二驱动头24接触;第二驱动杆23的第二驱动头24轴线与第一驱动杆20的第一驱动头21的轴线相同。
为了实施利用第一内胎7以及第二内胎8支撑机动车,所述的第一外支撑柱27设有多个,多个第一外支撑柱27均布于第一内胎7上,多个第一外支撑柱27的中心线在同一平面上,相邻两个第一外支撑柱27的中心线构成的圆心角相同,该圆心角的角度为22.5°角,多个第一外支撑柱27均布于第一内胎7与外胎8之间;第一内支撑柱28设有多个,多个第一内支撑柱28均布于第一内胎7上,多个第一内支撑柱28的中心线在同一平面上,相邻两个第一内支撑柱28的中心线构成的圆心角相同,该圆心角的角度为22.5°角,多个第一内支撑柱28均布于第一内胎7与轮圈1之间;第二外支撑柱29以及第二内支撑柱30设有多个,多个第二外支撑柱29以及多个第二内支撑柱30均布于第一内胎7与第二内胎8之间;第一防漏阀5位于两个的第一外支撑柱27之间。
所述的第一内胎7设有第一左支撑柱31以及第一右支撑柱32,第一左支撑柱31位于外胎2的左胎侧33与第一内胎7之间,第一右支撑柱32位于外胎2的右胎侧34与第一内胎7之间;第二内胎8设有第二左支撑柱35以及第二右支撑柱36,第二左支撑柱35以及第二右支撑柱36位于第一内胎7与第二内胎8之间。所述的第二左支撑柱35的中心线与第一左支撑柱31的中心线相同,第二右支撑柱36的中心线与第一右支撑柱32的中心线相同;第二左支撑柱35的数量与第一左支撑柱31的数量相同,第二右支撑柱36的数量与第一右支撑柱32的数量相同;第一防漏阀5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外支撑柱27之间,第二防漏阀6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二外支撑柱29之间。第一内胎7的第一外支撑柱27与外胎2接触,第一内支撑柱28与轮圈1接触,第二内胎8的第二外支撑柱29以及第二内支撑柱30与第一内胎7接触;第一外支撑柱27、第一内支撑柱28、第二外支撑柱29以及第二内支撑柱30由橡胶构成;第一外支撑柱27以及第一内支撑柱28与第一内胎7利用粘合剂粘合在一起,第二外支撑柱29以及第二内支撑柱30与第二内胎8利用粘合剂粘合在一起。
防爆轮胎充气后,外胎2的外胎型腔13、第一内胎7的第一型腔14以及第二内胎5的第二型腔19内充满压缩空气,该压缩空气的压力维持在设定的压力范围内;该压缩空气设定的气压范围是190kpa至350kpa。
为了将外胎2、第一内胎7以及第二内胎8连接在一起,轮圈1设有内凹槽37,外胎2设有外凹槽38,第一内胎7设有第二内凹槽39以及第二外凹槽40;第一内胎7的第一外支撑柱27与外胎2的外凹槽38连接,第一内胎7的第一内支撑柱28与轮圈1的内凹槽37连接;第二内胎8的第二外支撑柱29与第一内胎7的第二外凹槽40连接,第二内胎8的第二内支撑柱30与第一内胎7的第二内凹槽39连接;轮圈1的内凹槽37与轮圈1由一体的材料构成,第一内胎7的第二内凹槽39以及第二外凹槽40由橡胶构成,第二内凹槽39以及第二外凹槽40与第一内胎7利用粘合剂粘合在一起。
为了提高外胎2、第一内胎7以及第二内胎8连接牢固强度,第一内胎7的第一外支撑柱27嵌入外胎2的外凹槽38内,第一外支撑柱27的体积大于外凹槽38的容积,第一外支撑柱27与外凹槽38过盈配合;第一内胎5的第一内支撑柱28嵌入轮圈1的内凹槽37内,第一内支撑柱28的体积大于内凹槽37的容积,第一内支撑柱28与内凹槽37过盈配合;第二内胎8的第二外支撑柱29嵌入第一内胎7的第二外凹槽40内,第二外支撑柱29的体积大于第二外凹槽40的容积,第二外支撑柱29与第二外凹槽40过盈配合;第二内胎8的第二内支撑柱30嵌入第一内胎7的第二内凹槽39内,第二内支撑柱30的体积大于第二内凹槽39的容积,第二内支撑柱30与第二内凹槽39过盈配合。内凹槽37、外凹槽38、第二内凹槽39、第二外凹槽40设有多个;第一内支撑柱28的数量与内凹槽37的数量相同,第一外支撑柱27的数量与外凹槽38的数量相同,第二外支撑柱29的数量与第二外凹槽40的数量相同,第二内支撑柱30的数量与第二内凹槽39的数量相同。
防爆轮胎的使用方法是:制造内胎3时,将第二内胎8安装于第一内胎7内;安装外胎2时,先将内胎3安装于外胎2内,再将外胎2安装于轮圈1上,然后将轮圈1与机动车的车轮轴连接;使用时,利用压缩空气源装置通过轮圈1的气嘴41向外胎2的外胎型腔13充气,当外胎型腔13内的气压达到设定的气压时,第一内胎7的第一防漏阀5的第一单向阀9打开,压缩空气由第一单向阀9经第一进气口11进入到第一内胎7的第一型腔14,当第一型腔14内的气压达到设定的气压时,第二内胎8的第二单向阀15打开,压缩空气由第二单向阀15经第二关气阀16进入到第二内胎8的第二型腔19;当外胎型腔13、第一型腔14以及第二型腔19的气压达到充气上限时,压缩空气源装置自动停止充气,气嘴31、第一单向阀9以及第二单向阀15关闭,将压缩空气封闭在外胎型腔13、第一型腔14以及第二型腔19内;机动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当外胎2被利器扎穿时,外胎型腔13失压,第一单向阀9处于关闭状态;外胎失压的瞬间,外胎2压到第一驱动头21,第一驱动头21通过第一驱动杆20关闭第一关气阀10,使第一内胎7保持原有的充压状态,第一内胎7通过第一外支撑柱27与外胎2接触,第一内胎7通过第一内支撑柱28与轮圈1接触,防爆轮胎通过第一内胎7支撑机动车,使外胎2外径的变化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当外胎2以及第一内胎7被利器扎穿时,外胎型腔13以及第一内胎7失压,外胎2压到第一驱动头21,第一驱动头21通过第一驱动杆20关闭第一关气阀10,第一防漏阀5关闭;第一内胎7上的第一防漏阀5压到第二关气阀16的第二驱动头24,第二驱动头24通过第二驱动杆23关闭第二关气阀16,第二防漏阀6关闭,第二内胎8保持原有的充压状态;第二内胎8通过第二外支撑柱29以及第二内支撑柱30与第一内胎7接触,第一内胎7通过第一外支撑柱27与外胎2接触,第一内胎7通过第一内支撑柱28与轮圈1接触,第二内胎8通过第二外支撑柱29、第二内支撑柱30、第一外支撑柱27以及第一内支撑柱28支撑外胎2,使外胎2外径的变化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防止或者减少爆胎事故的发生,外胎2外径的变化设定的范围为5毫米至15毫米。
为了实施外胎2失压后,利用第一内胎7支撑机动车,第一外支撑柱27设有多个,第一内支撑柱28设有多个,每个第一外支撑柱27的高度相同,每个第一内支撑柱28的高度相同,充气后的第一内胎7的轴线与轮圈1轴线以及外胎2轴线相同;每个第二外支撑柱29的高度相同,每个第二内支撑柱30的高度相同,充气后的第二内胎8的轴线与轮圈1的轴线以及外胎2的轴线相同;第一防漏阀5以及第二防漏阀6的中心线与多个第一外支撑柱27的轴线不在同一平面上;外胎2以及第一内胎7未失压时,第一防漏阀5的第一驱动头21与外胎2的保持有一个间隔;外胎2失压后,相邻的第一外支撑柱27之间的外胎2位置失去支撑,该位置的外胎2接触地面时产生凹陷,该凹陷位置的外胎2压到其对面的第一防漏阀5的第一驱动头21,第一驱动头21驱动第一驱动头21关闭第一关气阀10,利用第一单向阀9以及第一关气阀10关闭第一防漏阀5,使第一内胎7维持在正常气压的范围内。
外胎2以及第一内胎7处于设定的气压范围时,第一内胎7通过多个在同一平面上的第一外支撑柱27与外胎2的外凹槽38连接在一起,外胎2的外凹槽38与外胎2的胎面基部31连接在一起,以及第一内胎7通过多个同一平面的第一内支撑柱28与轮圈1的内凹槽37连接在一起。
外胎2失压时,第一内胎7维持在充压状态,第一内胎7通过多个同一平面的第一外支撑柱27与外胎2的外凹槽38连接在一起,外胎2的外凹槽38与外胎2的胎面基部31连接在一起,以及第一内胎7通过多个同一平面的第一内支撑柱28与轮圈1的内凹槽37连接在一起;利用第一外支撑柱27、第一内支撑柱28、内凹槽37以及外凹槽38将第一内胎7与外胎2连接在一起,使外胎2与多个实体的第一外支撑柱27以及多个实体的第一内支撑柱28构成一实体轮结构,利用第一内胎7与该实体轮结构支撑机动车。外胎2失压时,第一内胎7的气压维持在设定的气压范围,第一内胎7维持在与轮圈1以及外胎2同轴连接的状态。
为了实施外胎2以及第一内胎7失压时,利用第二内胎8支撑机动车,机动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外胎2以及第一内胎7失压后,相邻的第一外支撑柱27之间的外胎2位置失去支撑,该位置的外胎2接触地面时产生凹陷,该凹陷位置的外胎2压到其对面的第一防漏阀5,第一防漏阀5位置的第一内胎7压到其对面的第二关气阀16的第二驱动头24,第二驱动头24通过第二驱动杆23关闭第二关气阀16,利用第二关气阀16以及第二单向阀15关闭第二防漏阀6,第二内胎8保持在原有的充压状态,第二内胎8的第二外支撑柱29与第一内胎7的第一外支撑柱27连接,第一外支撑柱27与外胎2连接;第二内胎8的第二内支撑柱30与第一内胎7的第一内支撑柱28连接,第一内支撑柱28与轮圈1连接,防爆轮胎通过第二内胎8支撑机动车,使外胎2的外径不跟随外胎2以及第一内胎7的失压而急激变小,减少或者避免外胎2凹陷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
外胎2、第一内胎7以及第二内胎8维持在充压状态时,第二内胎8通过多个第二外支撑柱29与第一内胎7的第二外凹槽40连接在一起;第二内胎8通过多个第二内支撑柱30与第一内胎7的第二内凹槽39连接在一起。外胎2以及第一内胎7失压时,第二内胎8维持在充压状态,第二内胎8通过多个第二外支撑柱29与第一内胎7的第二外凹槽40连接在一起;第二内胎8通过多个第二内支撑柱30与第一内胎7的第二内凹槽39连接在一起;第二内胎8维持在与轮圈1以及外胎2同轴连接的状态;利用第一外支撑柱27、第一内支撑柱28、内凹槽37以及外凹槽38将第一内胎7与外胎2连接在一起;利用第二外支撑柱29、第二内支撑柱30、第二外凹槽40以及第二内凹槽39将第一内胎7与第二内胎8连接在一起。
为了将第一内胎7固定于外胎2内,以及将第一内胎7固定于第二内胎8内,外胎2、第一内胎7以及第二内胎7充压后,第一内胎7的第一左支撑柱31与外胎2的左内侧接触,第一内胎7的第一右支撑柱32与外胎2的右内侧接触;第二内胎8的第二左支撑柱35与第一内胎7的左内侧接触,第二内胎8的第二右支撑柱36与第一内胎7的右内侧接触;利用第一左支撑柱31第一右支撑柱32、第二左支撑柱35以及第二右支撑柱36将外胎2、第一内胎7以及第二内胎8紧密连接在一起。
第一内胎7以及第二内胎8制造时,于第一内胎7留出第一工艺封口,于第二内胎8留出第二工艺接口;将第二内胎8于第一内胎7的工艺封口放入第一内胎7内,并使第二内胎8的第二工艺接口位于第一内胎7的第一工艺封口外,于第一工艺封口外将第二内胎8的第二工艺接口封闭,第二工艺接口封闭后,再将第二内胎8放入第一内胎7内,然后将第一内胎7的第一工艺封口封闭。
防爆轮胎的防漏阀,包括有第一防漏阀5以及第二防漏阀6,第一防漏阀5由一体的第一单向阀9与第一关气阀10构成,第二防漏阀6由一体的第二单向阀15与第二关气阀16构成;第一防漏阀5包括有第一进气口11、第一出气口12、第一驱动杆20、第一阀体42、第一外阀芯43、第一上弹簧44、第一驱动盘45、第一内阀芯46以及第一下弹簧47;第一阀体42设有第一密封通道48,第一密封通道48设有第一上密封口49以及第一下密封口50;第一外阀芯43以及第一上弹簧44位于第一密封通道48内,第一外阀芯43与第一密封通道48的第一上密封口49动配合连接,第一外阀芯43的下端与第一上弹簧44连接,第一外阀芯43上端与第一驱动盘45连接,第一驱动盘45位于第一进气口11的上方,第一进气口11与第一密封通道48连接;第一外阀芯43设有第一内密封通道51,第一内阀芯46穿过第一内密封通道51,第一内阀芯46与第一内密封通道51动配合连接,第一内阀芯46与第一下密封口50动配合连接,第一内阀芯46的上端与第一驱动杆20连接,第一内阀芯46的下端与第一下弹簧47连接,第一下弹簧47安装于第一密封通道48内;第一外阀芯43的初始状态是:第一外阀芯43与第一密封通道48的第一上密封口49密封连接,第一上弹簧44处于被压缩状态,第一内阀芯46与第一下密封口50之间设有间隙,第一下弹簧47处于未压缩状态;第二防漏阀6包括有第二进气口17、第二出气口18、第二驱动杆23、第二阀体52、第二外阀芯53、第二上弹簧54、第二驱动盘55、第二内阀芯56以及第二下弹簧57;第二阀体52设有第二密封通道58,第二密封通道58设有第二上密封口59以及第二下密封口60,第二上密封口59与第二下密封口60连通;第二外阀芯53以及第二上弹簧54位于第二密封通道58内,第二外阀芯53与第二密封通道58的第二上密封口59动配合连接,第二外阀芯53的下端与第二上弹簧54连接,第二外阀芯53上端与第二驱动盘55连接,第二驱动盘55位于第二进气口17的上方,第二进气口17与第二密封通道58连接;第二外阀芯53设有第二内密封通道61,第二内阀芯56穿过第二内密封通道61,第二内阀芯56与第二内密封通道61动配合连接,第二内阀芯56与第二下密封口60动配合连接,第二内阀芯56的上端与第二驱动杆23连接,第二内阀芯56的下端与第二下弹簧57连接,第二下弹簧57安装于第二密封通道58内;第二外阀芯53的初始状态是:第二外阀芯53与第二密封通道58的第二上密封口59密封连接,第二上弹簧54处于被压缩状态,第二内阀芯56与第二下密封口60之间设有间隙,第二下弹簧57处于未压缩状态;第一阀体42与第一内胎7密封连接,第二阀体52与第二内胎8密封连接;第一单向阀9的进口以及第一驱动盘45位于外胎2的外胎型腔13内,第二单向阀15的进口以及第二驱动盘55位于第一内胎7的第一型腔11内。
为了避免第一单向阀9的第一外阀芯43以及第二单向阀15的第二外阀芯53摆动,实施第一单向阀9以及第二单向阀15的单向密封连接,提高第一防漏阀5以及第二防漏阀6的密封性能;第一单向阀9的第一阀体42设有第一导套62,第一导套62设有第一导孔63以及第一通气孔74,第一导套62设于第一单向阀9的进口上,第一外阀芯43设有第一导柱64,第一驱动盘45与第一外阀芯43的第一导柱64连接,第一导柱64与第一导套62的第一导孔63动配合连接;第一上密封口49的型腔形状为圆 台体形,第一外阀芯43设有第一上圆台体65,第一上圆台体65的锥度方向与第一上密封口49的锥度方向相同;第一外阀芯43的第一上圆台体65与第一上密封口49动配合连接;第二单向阀15的第二阀体52设有第二导套68,第二导套68设有第二导孔69以及第二通气孔75,第二导套69设于第二单向阀15的进口上,第二外阀芯53设有第二导柱70,第二驱动盘55与第二外阀芯53的第二导柱70连接,第二导柱70与第二导套68的第二导孔69动配合连接;第二上密封口59的型腔形状为圆 台体形,第二外阀芯53设有第二上圆台体71,第二上圆台体71的锥度方向与第二上密封口59的锥度方向相同;第二外阀芯53的第二上圆台体71与第二上密封口59动配合连接。
所述的第一外阀芯43的第一上圆台体65的锥度方向朝上,第一上密封口49的圆台体形型腔的锥度方向朝上,第一外阀芯43的第一上圆台体65的形状与第一上密封口49的圆 台体形型腔的形状相同,第一外阀芯43的第一上圆台体65与第一上密封口49密封连接;第二外阀芯53的第二上圆台体71的锥度方向朝上,第二上密封口59的圆 台体形型腔的锥度方向朝上,第二外阀芯53的第二上圆台体71的形状与第二上密封口59的圆 台体形型腔的形状相同,第二外阀芯53的第二上圆台体71与第二上密封口59密封连接。
为了提高第一防漏阀5的封闭性能,实施第一关气阀10的导通以及关闭,第一外阀芯43的第一内密封通道51设于第一导柱64内,第一内密封通道51设有第一内密封件66,第一关气阀10的第一驱动杆20与第一内密封件66动配合连接,第一关气阀10的第一驱动杆20与第一内密封件66密封连接;第一密封通道48的第一下密封口50的型腔形状为圆 台体形,第一内阀芯46设有第一下台体67,第一下台体67的形状与第一下密封口50的圆 台体形型腔的形状相同,第一内阀芯46的第一下台体67与第一密封通道48的第一下密封口50动配合连接。
为了提高第二防漏阀6的封闭性能,实施第二关气阀16的导通以及关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外阀芯53的第二密封通道58设于第二导柱70,第二密封通道58设有第二内密封件72,第二关气阀16的第二驱动杆23与第二内密封件72动配合连接,第二关气阀16的第二驱动杆23与第二内密封件72密封连接;第二密封通道58的第二下密封口60的型腔形状为圆 台体形,第二内阀芯56设有第二下台体73,第二下台体73的形状与第二下密封口60的圆 台体形型腔的形状相同,第二内阀芯56的第二下台体73与第二密封通道58的第二下密封口60动配合连接。
所述的第一内阀芯46的第一下台体67锥度方向与第一密封通道48的第一下密封口50的锥度方向相同,第一下台体67的锥度与第一下密封口50的锥度相同;第二内阀芯56的第二下台体73锥度方向与第二密封通道58的第二下密封口60的锥度方向相同,第二下台体73的锥度与第二下密封口60的锥度相同。所述的第一外阀芯43的第一上圆台体65的锥度方向与第一内阀芯46的第一下台体67的锥度方向相反;第二外阀芯53的第二上圆台体71的锥度方向与第二内阀芯56的第二下台体73的锥度方向相反。
为了实施第一关气阀10以及第二关气阀16的可靠关闭,所述的第一下台体67的第一上底面76与第一驱动杆20连接,第一下台体67的第一上底面76位于第一下底面77的上方,第一上底面76的半径大于第一下底面77的半径;第一密封通道48的第一下密封口50的圆 台体形型腔的高度与第一下台体67的高度相等,第一下密封口50的圆 台体形型腔的第一上边沿78设有第一卡环79,第一卡环79与第一阀体42一体构成,第一卡环79的半径小于第一上底面76的半径,第一卡环79的半径大于第一下底面77的半径,第一下密封口50的圆台体形型腔的容积小于第一下台体67的体积,以实施第一下台体67与第一下密封口50的密封连接;第二下台体73的第二上底面81与第二驱动杆23连接,第二下台体73的第二上底面81位于第二下底面82的上方,第二上底面81的半径大于第二下底面82的半径;第二下密封口60的第二下密封口60的圆 台体形型腔的高度与第二下台体73的高度相等,第二下密封口60的圆 台体形型腔的第二上边沿83设有第二卡环84,第二卡环84与第二阀体52一体构成,第二卡环84的半径小于第二上底面81的半径,第二卡环84的半径大于第二下底面82的半径,第二下密封口60的圆 台体形型腔的容积小于第二下台体73的体积,以实施第二下台体73与第二下密封口60的密封连接。
所述的第一上弹簧44以及第一下弹簧47为压缩弹簧,第一上弹簧44位于第一下弹簧47的上方,第一上弹簧44作用于第一外阀芯43弹力的方向与第一外阀芯43打开的方向相反,第一外阀芯43打开的方向朝下,利用第一上弹簧44向上的弹力关闭第一单向阀9;第一下弹簧47作用于第一内阀芯46弹力的方向与第一外阀芯43关闭的方向相反,第一内阀芯46关闭的方向朝下,利用外胎2压第一驱动头21带动第一驱动杆20以及第一内阀芯46向下移动关闭第一关气阀10。
所述的第二上弹簧54以及第二下弹簧57为压缩弹簧,第二上弹簧54位于第二下弹簧57的上方,第二上弹簧54作用于第二外阀芯53弹力的方向与第二外阀芯53打开的方向相反,第二外阀芯53打开的方向朝下,利用第二上弹簧54向上的弹力关闭第二单向阀15;第二下弹簧57作用于第二内阀芯56弹力的方向与第二内阀芯56关闭的方向相反,第二内阀芯56关闭的方向朝下,利用第一内胎7上的第一防漏阀5压第二驱动头24带动第二驱动杆23以及第二内阀芯56向下移动关闭第二关气阀16。
为了实施利用第一驱动盘45驱动第一外阀芯43移动,利用第二驱动盘55驱动第二外阀芯53移动;第一防漏阀5的第一阀体42设有第一驱动槽87,第一驱动盘45位于第一驱动槽87内,第一驱动盘45的中心线与第一驱动槽87的中心线相同,第一驱动盘45与第一驱动槽87动配合连接,第一驱动盘45与第一驱动槽87之间留有间隙;第二防漏阀6的第二阀体52设有第二驱动槽88,第二驱动盘55位于第二驱动槽88内,第二驱动盘55的中心线与第二驱动槽88的中心线相同,第二驱动盘55与第二驱动槽88动配合连接,第二驱动盘55与第二驱动槽88之间留有间隙。
第一阀体42、第一外阀芯43、第一内阀芯46、第二阀体52、第二外阀芯53以及第二内阀芯56由橡胶构成。
防爆轮胎防漏阀的使用方法是:使用时,利用压缩空气源装置通过轮圈1的气嘴41向卸下外胎2充气,当外胎2充压达到设定的压力后,外胎2内的压缩空气作用于第一防漏阀5的第一单向阀9的第一驱动盘45,使第一外阀芯43受到的驱动力大于第一上弹簧44施加于第一外阀芯43的弹力,使第一外阀芯43朝打开的方向移动,使第一外阀芯43与第一上密封口49之间出现导气间隙,第一外阀芯43克服第一上弹簧44的弹力打开第一单向阀9,同时,第一关气阀10在其第一下弹簧47作用下处于打开的状态;第一单向阀9打开后,外胎2内的压缩空气由第一单向阀9的第一进气口11进入,外胎2的压缩空气经第一单向阀9以及第一关气阀10进入到第一内胎7内;当第一内胎7的压力达到设定的压力后,第一内胎7内的压缩空气作用于第二防漏阀6的第二单向阀15的第二驱动盘55,使第二外阀芯53受到的驱动力大于第二上弹簧54施加于第二外阀芯53的弹力,使第二外阀芯53朝打开的方向移动,使第二外阀芯53与第二密封通道58的第二上密封口59之间出现导气间隙,第二外阀芯53克服第二上弹簧54的弹力打开第二单向阀15,同时,第二关气阀16在其第二下弹簧57作用下处于打开的状态;第二单向阀15打开后,第一内胎7内的压缩空气由第二单向阀15的第二进气口17进入,第一内胎7的压缩空气经第二单向阀15以及第二关气阀16进入到第二内胎8;当第二内胎8的压力达到设定的压力后,第二单向阀15在第二上弹簧54弹力的作用下复位关闭,第一单向阀9在第一上弹簧44弹力的作用下复位关闭;当外胎2被利器扎穿失压时,第一单向阀9关闭,外胎失压的瞬间,外胎2压到第一驱动头21,第一驱动头21通过第一驱动杆20克服第一下弹簧47的弹力驱动第一内阀芯46向关闭的方向移动,关闭第一关气阀10,使第一内胎7保持原有的充压状态;第一内胎7通过第一外支撑柱27与外胎2接触,第一内胎7通过第一内支撑柱28与轮圈1接触,利用第一内胎7支撑机动车;当外胎2以及第一内胎7被利器扎穿失压时,第二单向阀15关闭,第一外胎7失压的瞬间,第一内胎7上的第一防漏阀5压到第二关气阀16的第二驱动头24,第二驱动头24通过第二驱动杆23克服第二下弹簧57的弹力驱动第二内阀芯56向关闭的方向移动,关闭第二关气阀16,使第二内胎7维持在充压状态;第二内胎8通过第二外支撑柱29以及第二内支撑柱30与第一内胎7接触,第一内胎7通过第一外支撑柱27与外胎2接触,第一内胎7通过第一内支撑柱28与轮圈1接触,第二内胎8通过第二外支撑柱29、第二内支撑柱30、第一外支撑柱27以及第一内支撑柱28支撑外胎2,利用第二内胎8支撑机动车,防止或者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为了实施第一防漏阀5的关闭以及打开,第一外阀芯43以及第一内阀芯46的轴线与第一导套62的第一导孔63的轴线相同,第一内阀芯46的第一驱动杆20的轴线与第一外阀芯43的第一内密封通道51的第一内密封件66的轴线相同,第一驱动盘45的轴线与第一驱动杆20轴线相同;第一上弹簧44与第一下弹簧47的轴线相同,第一上弹簧44套在第一内阀芯46外面。
所述的第一单向阀9未打开时,第一上弹簧44沿第一外阀芯43的轴线对第一外阀芯43施加一个弹力,利用该弹力使第一外阀芯43的第一上圆台体65与第一阀体42的第一上密封口49密封连接;第一单向阀9打开时,第一驱动盘45在外胎2压缩空气压力的作用下驱动第一驱动杆20沿其轴线克服第一上弹簧44的弹力向下移动,使第一上圆台体65离开第一上密封口49,使第一上圆台体65与第一上密封口49之间出现通气间隙,打开第一单向阀9;第一关气阀10未关闭时,第一下弹簧47沿第一内阀芯46的轴线支撑住第一内阀芯46,使第一内阀芯46的第一下台体67与第一密封通道48的第一下密封口50之间留有通气间隙,使第一关气阀10处于打开状态;外胎2失压后,外胎2变形压到第一驱动头21,第一驱动头21通过第一驱动杆20驱动第一内阀芯46的第一下台体67沿第一内密封通道51的轴线向下移动,使第一下台体67嵌入第一下密封口50的圆 台体形型腔内,利用第一卡环79将第一下台体67卡在第一下密封口50的圆 台体形型腔内,实施第一下台体67与第一下密封口50的可靠密封连接。
为了实施第一防漏阀5充气时,使第一关气阀10维持在导通状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驱动盘45向下移动时,第一驱动盘45驱动第一外阀芯43的第一导柱64沿第一导套62的第一导孔63向下移动,使第一导柱64的第一内密封通道51上的第一内密封件66沿第一驱动杆20向下移动,第一内密封件66与第一驱动杆20的摩擦力小于第一下弹簧47的弹力,使第一驱动杆20不跟随第一内密封件66向下移动,使第一关气阀10维持在打开的状态。
所述的外胎2充气时,外胎2的压缩空气由第一导套62的第一通气孔74进入,经第一单向阀9的第一上圆台体65与第一上密封口49之间的通气间隙以及第一关气阀10的第一下台体67与第一下密封口50之间通气间隙的进入第一内胎7。
为了实施第二防漏阀6的关闭以及打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外阀芯53以及第二内阀芯56的轴线与第二导套68的第二导孔69的轴线相同,第二内阀芯56的第二驱动杆23的轴线与第二外阀芯53的第二内密封通道61的第二内密封件72的轴线相同,第二驱动盘55的轴线与第二驱动杆23轴线相同;第二上弹簧54与第二下弹簧57的轴线相同,第二上弹簧54套在第二内阀芯56外面。
所述的第二单向阀15未打开时,第二上弹簧54沿第二外阀芯53的轴线对第二外阀芯53施加一个弹力,利用该弹力使第二外阀芯53的第二上圆台体71与第二阀体52的第二上密封口59密封连接;第二单向阀15打开时,第二驱动盘55在第一内胎7压缩空气压力的作用下驱动第二驱动杆23沿其轴线克服第二上弹簧54的弹力向下移动,使第二上圆台体71离开第二上密封口59,使第二上圆台体59与第二上密封口59之间出现通气间隙,打开第二单向阀15;第二关气阀16未关闭时,第二下弹簧57沿第二内阀芯56的轴线支撑住第二内阀芯56,使第二内阀芯56的第二下台体73与第二密封通道58的第二下密封口60之间留有通气间隙,使第二关气阀16处于打开状态;外胎2以及第一内胎8失压后,第一防漏阀5位置的第一内胎8压到第二驱动头24,第二驱动头24通过第二驱动杆23驱动第二内阀芯56的第二下台体73沿第二内密封通道61的轴线向下移动,使第二下台体73嵌入第二下密封口60的圆 台体形型腔内,利用第二卡环84将第二下台体73卡在第二下密封口60的圆 台体形型腔内,实施第二下台体73与第二下密封口60的可靠密封连接。
为了实施第二防漏阀6充气时,使第二关气阀16维持在导通状态,所述的第二驱动盘55向下移动时,第二驱动盘55驱动第二外阀芯53的第二导柱70沿第二导套68的第二导孔69向下移动,使第二导柱70的第二内密封通道59上的第二内密封件72沿第二驱动杆23向下移动,第二内密封件72与第二驱动杆23的摩擦力小于第二下弹簧57的弹力,使第二驱动杆23不跟随第二内密封件72向下移动,使第二关气阀16维持在打开的状态。所述的第一内胎7充气压力达到设定值后,第一内胎7的压缩空气由第二导套68的第二通气孔75进入,经第二单向阀15的第二上圆台体71与第二上密封口59之间的通气间隙以及第二关气阀16的第二下台体73与第二下密封口60之间通气间隙的进入第二内胎8。
为了实施第一防漏阀5以及第二防漏阀6的关闭以及导通,第一防漏阀5的第一密封通道48设有第一下弹簧孔85,第一下弹簧孔85位于第一下密封口50的下方,第一下密封口50与第一下弹簧孔85连通,第一下弹簧孔85与第一防漏阀5的第一出气口12连通,第一下弹簧孔85位于第一下密封口50与第一出气口12之间,第一下弹簧47位于第一下弹簧孔85内;第二防漏阀6的第二密封通道58设有第二下弹簧孔86,第二下弹簧孔86位于第二下密封口60下方,第二下密封口60与第二下弹簧孔86连通,第二下弹簧孔86与第二防漏阀6的第二出气口18连通,第二下弹簧孔86位于第二下密封口60与第二出气口18之间,第二下弹簧57位于第二下弹簧孔86内。

Claims (10)

1.防爆轮胎的防漏阀,防爆轮胎包括有轮圈(1)、外胎(2)、内胎(3)以及防漏阀(4),内胎(3)包括有第一内胎(7)以及第二内胎(8),第一防漏阀(5)设于第一内胎(7)上,第二防漏阀(6)设于第二内胎(8)上,第二防漏阀(6)与第二内胎(8)密封连接;第一内胎(7)设有第一外支撑柱(27)以及第一内支撑柱(28),第二内胎(8)设有第二外支撑柱(29)以及第二内支撑柱(30),轮圈(1)设有内凹槽(37),外胎(2)设有外凹槽(38),第一内胎(7)设有第二内凹槽(39)以及第二外凹槽(4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爆轮胎的防漏阀,包括有第一防漏阀(5)以及第二防漏阀(6),第一防漏阀(5)由一体的第一单向阀(9)与第一关气阀(10)构成,第二防漏阀(6)由一体的第二单向阀(15)与第二关气阀(16)构成;第一防漏阀(5)包括有第一进气口(11)、第一出气口(12)、第一驱动杆(20)、第一阀体(42)、第一外阀芯(43)、第一上弹簧(44)、第一驱动盘(45)、第一内阀芯(46)以及第一下弹簧(47);第一阀体(42)设有第一密封通道(48),第一密封通道(48)设有第一上密封口(49)以及第一下密封口(50);第一外阀芯(43)以及第一上弹簧(44)位于第一密封通道(48)内,第一外阀芯(43)与第一密封通道(48)的第一上密封口(49)动配合连接,第一外阀芯(43)的下端与第一上弹簧(44)连接,第一外阀芯(43)上端与第一驱动盘(45)连接,第一驱动盘(45)位于第一进气口(11)的上方,第一进气口(11)与第一密封通道(48)连接;第一外阀芯(43)设有第一内密封通道(51),第一内阀芯(46)穿过第一内密封通道(51),第一内阀芯(46)与第一内密封通道(51)动配合连接,第一内阀芯(46)与第一下密封口(50)动配合连接,第一内阀芯(46)的上端与第一驱动杆(20)连接,第一内阀芯(46)的下端与第一下弹簧(47)连接,第一下弹簧(47)安装于第一密封通道(48)内;第一外阀芯(43)的初始状态是:第一外阀芯(43)与第一密封通道(48)的第一上密封口(49)密封连接,第一上弹簧(44)处于被压缩状态,第一内阀芯(46)与第一下密封口(50)之间设有间隙,第一下弹簧(47)处于未压缩状态;第二防漏阀(6)包括有第二进气口(17)、第二出气口(18)、第二驱动杆(23)、第二阀体(52)、第二外阀芯(53)、第二上弹簧(54)、第二驱动盘(55)、第二内阀芯(56)以及第二下弹簧(57);第二阀体(52)设有第二密封通道(58),第二密封通道(58)设有第二上密封口(59)以及第二下密封口(60),第二上密封口(59)与第二下密封口(60)连通;第二外阀芯(53)以及第二上弹簧(54)位于第二密封通道(58)内,第二外阀芯(53)与第二密封通道(58)的第二上密封口(59)动配合连接,第二外阀芯(53)的下端与第二上弹簧(54)连接,第二外阀芯(53)上端与第二驱动盘(55)连接,第二驱动盘(55)位于第二进气口(17)的上方,第二进气口(17)与第二密封通道(58)连接;第二外阀芯(53)设有第二内密封通道(61),第二内阀芯(56)穿过第二内密封通道(61),第二内阀芯(56)与第二内密封通道(61)动配合连接,第二内阀芯(56)与第二下密封口(60)动配合连接,第二内阀芯(56)的上端与第二驱动杆(23)连接,第二内阀芯(56)的下端与第二下弹簧(57)连接,第二下弹簧(57)安装于第二密封通道(58)内;第二外阀芯(53)的初始状态是:第二外阀芯(53)与第二密封通道(58)的第二上密封口(59)密封连接,第二上弹簧(54)处于被压缩状态,第二内阀芯(56)与第二下密封口(60)之间设有间隙,第二下弹簧(57)处于未压缩状态;第一阀体(42)与第一内胎(7)密封连接,第二阀体(52)与第二内胎(8)密封连接;第一单向阀(9)的进口以及第一驱动盘(45)位于外胎(2)的外胎型腔(13)内,第二单向阀(15)的进口以及第二驱动盘(55)位于第一内胎(7)的第一型腔(1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爆轮胎的防漏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单向阀(9)的第一阀体(42)设有第一导套(62),第一导套(62)设有第一导孔(63)以及第一通气孔(74),第一导套(62)设于第一单向阀(9)的进口上,第一外阀芯(43)设有第一导柱(64),第一驱动盘(45)与第一外阀芯(43)的第一导柱(64)连接,第一导柱(64)与第一导套(62)的第一导孔(63)动配合连接;第一上密封口(49)的型腔形状为圆 台体形,第一外阀芯(43)设有第一上圆台体(65),第一上圆台体(65)的锥度方向与第一上密封口(49)的锥度方向相同;第一外阀芯(43)的第一上圆台体(65)与第一上密封口(49)动配合连接;第二单向阀(15)的第二阀体(52)设有第二导套(68),第二导套(68)设有第二导孔(69)以及第二通气孔(75),第二导套(69)设于第二单向阀(15)的进口上,第二外阀芯(53)设有第二导柱(70),第二驱动盘(55)与第二外阀芯(53)的第二导柱(70)连接,第二导柱(70)与第二导套(68)的第二导孔(69)动配合连接;第二上密封口(59)的型腔形状为圆 台体形,第二外阀芯(53)设有第二上圆台体(71),第二上圆台体(71)的锥度方向与第二上密封口(59)的锥度方向相同;第二外阀芯(53)的第二上圆台体(71)与第二上密封口(59)动配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爆轮胎的防漏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外阀芯(43)的第一上圆台体(65)的锥度方向朝上,第一上密封口(49)的圆 台体形型腔的锥度方向朝上,第一外阀芯(43)的第一上圆台体(65)的形状与第一上密封口(49)的圆 台体形型腔的形状相同,第一外阀芯(43)的第一上圆台体(65)与第一上密封口(49)密封连接;第二外阀芯(53)的第二上圆台体(71)的锥度方向朝上,第二上密封口(59)的圆 台体形型腔的锥度方向朝上,第二外阀芯(53)的第二上圆台体(71)的形状与第二上密封口(59)的圆 台体形型腔的形状相同,第二外阀芯(53)的第二上圆台体(71)与第二上密封口(59)密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爆轮胎的防漏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外阀芯(43)的第一内密封通道(51)设于第一导柱(64)内,第一内密封通道(51)设有第一内密封件(66),第一关气阀(10)的第一驱动杆(20)与第一内密封件(66)动配合连接,第一关气阀(10)的第一驱动杆(20)与第一内密封件(66)密封连接;第一密封通道(48)的第一下密封口(50)的型腔形状为圆 台体形,第一内阀芯(46)设有第一下台体(67),第一下台体(67)的形状与第一下密封口(50)的圆 台体形型腔的形状相同,第一内阀芯(46)的第一下台体(67)与第一密封通道(48)的第一下密封口(50)动配合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爆轮胎的防漏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外阀芯(53)的第二密封通道(58)设于第二导柱(70),第二密封通道(58)设有第二内密封件(72),第二关气阀(16)的第二驱动杆(23)与第二内密封件(72)动配合连接,第二关气阀(16)的第二驱动杆(23)与第二内密封件(72)密封连接;第二密封通道(58)的第二下密封口(60)的型腔形状为圆 台体形,第二内阀芯(56)设有第二下台体(73),第二下台体(73)的形状与第二下密封口(60)的圆 台体形型腔的形状相同,第二内阀芯(56)的第二下台体(73)与第二密封通道(58)的第二下密封口(60)动配合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爆轮胎的防漏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内阀芯(46)的第一下台体(67)锥度方向与第一密封通道(48)的第一下密封口(50)的锥度方向相同,第一下台体(67)的锥度与第一下密封口(50)的锥度相同;第二内阀芯(56)的第二下台体(73)锥度方向与第二密封通道(58)的第二下密封口(60)的锥度方向相同,第二下台体(73)的锥度与第二下密封口(60)的锥度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爆轮胎的防漏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外阀芯(43)的第一上圆台体(65)的锥度方向与第一内阀芯(46)的第一下台体(67)的锥度方向相反;第二外阀芯(53)的第二上圆台体(71)的锥度方向与第二内阀芯(56)的第二下台体(73)的锥度方向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爆轮胎的防漏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下台体(67)的第一上底面(76)与第一驱动杆(20)连接,第一下台体(67)的第一上底面(76)位于第一下底面(77)的上方,第一上底面(76)的半径大于第一下底面(77)的半径;第一密封通道(48)的第一下密封口(50)的圆 台体形型腔的高度与第一下台体(67)的高度相等,第一下密封口(50)的圆 台体形型腔的第一上边沿(78)设有第一卡环(79),第一卡环(79)与第一阀体(42)一体构成,第一卡环(79)的半径小于第一上底面(76)的半径,第一卡环(79)的半径大于第一下底面(77)的半径,第一下密封口(50)的圆 台体形型腔的容积小于第一下台体(67)的体积,以实施第一下台体(67)与第一下密封口(50)的密封连接;第二下台体(73)的第二上底面(81)与第二驱动杆(23)连接,第二下台体(73)的第二上底面(81)位于第二下底面(82)的上方,第二上底面(81)的半径大于第二下底面(82)的半径;第二下密封口(60)的第二下密封口(60)的圆 台体形型腔的高度与第二下台体(73)的高度相等,第二下密封口(60)的圆 台体形型腔的第二上边沿(83)设有第二卡环(84),第二卡环(84)与第二阀体(52)一体构成,第二卡环(84)的半径小于第二上底面(81)的半径,第二卡环(84)的半径大于第二下底面(82)的半径,第二下密封口(60)的圆 台体形型腔的容积小于第二下台体(73)的体积,以实施第二人下台体(73)与第二下密封口(60)的密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爆轮胎的防漏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上弹簧(44)以及第一下弹簧(47)为压缩弹簧,第一上弹簧(44)位于第一下弹簧(47)的上方,第一上弹簧(44)作用于第一外阀芯(43)弹力的方向与第一外阀芯(43)打开的方向相反,第一外阀芯(43)打开的方向朝下,利用第一上弹簧(44)向上的弹力关闭第一单向阀(9);第一下弹簧(47)作用于第一内阀芯(46)弹力的方向与第一外阀芯(43)关闭的方向相反,第一内阀芯(46)关闭的方向朝下,利用外胎(2)压第一驱动头(21)带动第一驱动杆(20)以及第一内阀芯(46)向下移动关闭第一关气阀(1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爆轮胎的防漏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上弹簧(54)以及第二下弹簧(57)为压缩弹簧,第二上弹簧(54)位于第二下弹簧(57)的上方,第二上弹簧(54)作用于第二外阀芯(53)弹力的方向与第二外阀芯(53)打开的方向相反,第二外阀芯(53)打开的方向朝下,利用第二上弹簧(54)向上的弹力关闭第二单向阀(15);第二下弹簧(57)作用于第二内阀芯(56)弹力的方向与第二内阀芯(56)关闭的方向相反,第二内阀芯(56)关闭的方向朝下,利用第一内胎(7)上的第一防漏阀(5)压第二驱动头(24)带动第二驱动杆(23)以及第二内阀芯(56)向下移动关闭第二关气阀(16)。
CN201611098087.6A 2016-12-03 2016-12-03 防爆轮胎的防漏阀 Active CN1067398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98087.6A CN106739813B (zh) 2016-12-03 2016-12-03 防爆轮胎的防漏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98087.6A CN106739813B (zh) 2016-12-03 2016-12-03 防爆轮胎的防漏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39813A CN106739813A (zh) 2017-05-31
CN106739813B true CN106739813B (zh) 2018-04-03

Family

ID=58883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98087.6A Active CN106739813B (zh) 2016-12-03 2016-12-03 防爆轮胎的防漏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7398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94160B (zh) * 2016-12-03 2017-11-17 东莞市皓奇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防爆轮胎防漏阀的使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04910A (zh) * 2006-12-21 2008-06-25 李万浩 减震式轮胎
JP2009083717A (ja) * 2007-10-01 2009-04-23 Bridgestone Corp 安全タイヤ及び安全タイヤ用空気のう
KR100980461B1 (ko) * 2008-07-15 2010-09-07 한국타이어 주식회사 중대형 튜브리스 타이어의 공기압 유지장치
CN202965833U (zh) * 2012-11-29 2013-06-05 刘洪智 防爆安全轮胎
US9114673B2 (en) * 2013-11-05 2015-08-25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Air maintenance tire and relief valve assembly
CN104773035A (zh) * 2014-01-10 2015-07-15 邬劲松 一种运用支撑气囊系防止轮胎失压发生严重变形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39813A (zh) 2017-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94160B (zh) 防爆轮胎防漏阀的使用方法
CN106515309B (zh) 智能网络防爆轮胎装置
CN106739855B (zh) 智能网络防爆轮胎装置的使用方法
CN106585283B (zh) 智能网络防爆胎装置
CN106739813B (zh) 防爆轮胎的防漏阀
CN106515310B (zh) 智能网络防漏轮胎装置
WO2018099448A1 (zh) 智能网络防漏轮胎装置的使用方法
WO2018099442A1 (zh) 智能网络防爆胎装置的使用方法
CN106394124B (zh) 防爆胎的单向阀
CN106121958A (zh) 一种微型充气装置
CN106515308B (zh) 防爆胎单向阀的使用方法
CN203372565U (zh) 一种打气瓶塞
WO2020143819A1 (zh) 一种新型打气盖
CN207673869U (zh) 一种减压启动的选择阀
CN219903956U (zh) 一种汽车轮胎气门嘴
CN108006240B (zh) 一种减压启动的选择阀
CN108454321A (zh) 一种多区块安全轮胎
CN109736745A (zh) 一种便于坐封与解封的可捞式桥塞
CN2299740Y (zh) 活塞式车胎气门针
CN209179961U (zh) 活塞式打气筒
CN107697497A (zh) 一种用于油罐车内扣式密封装置的操作方法
CN207486427U (zh) 新型液态二氧化碳充装机
CN208106684U (zh) 一种新型打气筒
CN206288442U (zh) 一种带排气阀的油桶盖
CN208827490U (zh) 一种组合式内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229

Address after: 224400 South Industrial Park, Yilin Town, Funing County, Yanche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Funing Xinte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523907 V-10, four floor, Tianyuan computer city, 199 Sha Tai Road, Humen Town, Donggua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Dongguan Hao Qi Enterprise Management Services Limite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305

Address after: 224500 Industrial Park, Tianchang Town, Binhai County, Yanche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Binhai Jinsheng Machine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24400 South Industrial Park, Yilin Town, Funing County, Yanche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Funing Xinte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