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19690A -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19690A
CN106719690A CN201611104094.2A CN201611104094A CN106719690A CN 106719690 A CN106719690 A CN 106719690A CN 201611104094 A CN201611104094 A CN 201611104094A CN 106719690 A CN106719690 A CN 1067196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terium
amine
biphenyl
biphenyl pyrrole
pyrr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0409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旭东
李广泽
王泰
胡欢欢
任太军
张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Noposion Agrochemic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Noposion Agrochemic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Noposion Agrochemic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Noposion Agrochemica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10409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719690A/zh
Publication of CN1067196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196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6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thre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647Triazoles; Hydrogenated triazoles
    • A01N43/6531,2,4-Triazoles; Hydrogenated 1,2,4-triazo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4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two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561,2-Diazoles; Hydrogenated 1,2-diazol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活性成份为联苯吡菌胺和腈菌唑,两者的质量比为1:50~50:1。本发明组合物可用于防治农作物多种病害,尤其适用于防治蔬菜、果树和禾谷类作物白粉病和锈病,具有用药量低、增效作用明显、安全性好等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药组合物,尤其涉及一种含有联苯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防治农作物病害上的应用,属于农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白粉病与锈病是一种广泛发生的世界性病害,分别由真菌中的白粉菌与锈菌引起。
生产上主要采用化学农药防治白粉病和锈病,目前主要依赖苯并咪唑类、羟基嘧啶类、苯氧基喹啉类、三唑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这些药剂因长期使用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防治效果降低。另外,三唑类药剂在使用剂量大时对作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容易引发药害。因此亟需研究开发新的有效防治药剂。
联苯吡菌胺,英文通用名称:bixafen,分子式:C18H12Cl2F3N3O,是一种新型的SDI吡唑类杀菌剂,由拜耳公司开发,属于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该化合物对多种病菌均有良好活性,如白粉病、锈病、叶斑病和灰霉病等。据悉该化合物已于2011年上市,目前已经在澳大利亚、智利、爱沙尼亚、德国、爱尔兰、立陶宛、乌克兰和英国取得登记。该化合物单独使用成本高且容易致病原菌产生抗性风险。
腈菌唑,英文通用名称:myclobutanil,分子式:C15H17ClN4,是一种三唑类内吸杀菌剂,主要对病原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起抑制作用,对子囊菌、担子菌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特别是白粉病、锈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该化合物具有强内吸性、药效高、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的特点。作用机理与联苯吡菌胺不同。
将不同的农药有效成份组合,增效作用明显的配方可以大大提高防效,降低用药量和使用成本,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增效作用往往存在于一定的配比范围之内,并且一定范围内的增效作用是无法预知的,而专利CN102014628A仅公开了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化合物组合优选1:10~10:1。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效明显、用药量低、安全性好、适合农业上生产使用的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活性成份为联苯吡菌胺和腈菌唑,两者的质量比为1:50~50:1,优选质量比为1:10~10:1,更优选质量比1:5~1:1。
所述杀菌组合物活性成份的总质量百分含量为5%~85%,其余为助剂、填料和其他有益于有效成份在贮存和使用中稳定以及药效发挥的已知物质。
所述杀菌组合物可以用常规方法制备,即含有有效成份的原药和合适的助剂,可以加工成农业上允许的任意剂型,较好的剂型有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悬浮种衣剂。
所述杀菌组合物在防治农作物上白粉病、锈病、全蚀病、纹枯病、赤霉病、黑粉病、根腐病、黑星病、炭疽病、早疫病、灰霉病、叶斑病、褐斑病的应用,特别适用于防治蔬菜、果树和禾谷类作物白粉病和锈病的应用。
本发明杀菌组合物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能产生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组合物中两种活性成份按上述比例复配后,作用位点增加,具有明显增效和持效作用;
(2)有效减少生产中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可进一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内容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
不同结构类型的农药有效成份混合后,通常表现出三种作用类型,即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但具体为何种作用,无法预测、只有通过大量的试验才能知道。
生物测定实施例1: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复配对黄瓜白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对象:黄瓜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
试验方法:
采用盆裁法测定。选用感病黄瓜品种盆栽,待幼苗长至2叶~3叶期备用。联苯吡菌胺原药和腈菌唑原药分别用二甲基甲酰胺和丙酮溶解,再用0.1%吐温-80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稀释。每处理4盆,每盆10株,4次重复,将10ml药液均匀喷洒于黄瓜苗上至全部润湿,待药液自然晾干备用,并设只含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作空白对照。药剂处理后24h,将发病黄瓜叶片上24h内产生的白粉菌新鲜孢子均匀抖落接种于处理的2~3叶期盆栽黄瓜苗上,接种后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待对照黄瓜充分发病后调查每盆黄瓜苗的所有叶片,并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联合作用方式判定采用共毒系数(CTC)法。共毒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ATI×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ATI×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当CTC≤80,则组合物表现为拮抗作用,当80<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相加作用,当CTC≥120,则组合物表现为增效作用。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详见表1。
表1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复配对黄瓜白粉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
表1中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复配在1∶50~50∶1配比范围内对黄瓜白粉病菌的毒力测定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特别是配比在1:5~1:1之间时,所列配比共毒系数均高于200,增效作用最明显。
生物测定实施例2: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复配对小麦叶锈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对象:小麦隐匿柄锈菌(Puccinia recondita)
试验方法:
采用盆裁法测定。选用感病小麦品种盆栽,待幼苗长至2叶~3叶期备用。联苯吡菌胺原药和腈菌唑原药分别用二甲基甲酰胺和丙酮溶解,再用0.1%吐温-80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稀释。每处理4盆,每盆10株,4次重复,将10ml药液均匀喷洒于小麦苗上至全部润湿,待药液自然晾干备用,并设只含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作空白对照。药剂处理后24h,将发病小麦叶片上24h内产生的叶锈病菌新鲜孢子均匀抖落接种于处理的2~3叶期盆栽小麦苗上,接种后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待对照小麦充分发病后调查每盆小麦苗的所有叶片,并计算各处理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共毒系数计算方法同上述实施例1。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详见表2。
表2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复配对小麦叶锈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
表2中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复配在1∶50~50∶1配比范围内对小麦叶锈病菌的毒力测定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为增效作用。特别是配比在1:5~1:1之间时,所列配比共毒系数均高于200,增效作用最明显。
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可以根据所需防治的作物、所处环境条件、防治方法、防治成本等各种因素,将有效成分与助剂和载体(填料)一起加工制成农药应用中可接受的任意一种剂型,包括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乳油、微乳剂、微囊悬浮剂、悬浮种衣剂等,优选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悬浮种衣剂。所用助剂、载体及加工技术采用已知的组分。在上述各种剂型中,组合物中有效活性成分的总质量百分含量为5%~85%,例如,当联苯吡菌胺和腈菌唑质量百分含量分别为5%和1%时,总质量百分含量为6%。
制剂实施例1:51%联苯吡菌胺·腈菌唑可湿性粉剂(联苯吡菌胺:腈菌唑=1:50)
按照常规工艺制成,其中联苯吡菌胺1%、腈菌唑50%、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4%、木质素磺酸钙(分散剂)2%、白碳黑(填料)补足至100%。
本实施例中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的质量比可以在1:50~50:1之间变化,两者总的质量百分含量仍为51%,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2:21%联苯吡菌胺·腈菌唑微囊悬浮剂(联苯吡菌胺:腈菌唑=1:20)
按照常规工艺制成,其中联苯吡菌胺1%、腈菌唑20%、环己酮(溶剂)1%、多异氰酸酯(固化剂)1%、乙二醇(防冻剂)1%、阿拉伯胶(增稠剂)1%、去离子水补至100%。
本实施例中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的质量比可以在1:50~50:1之间变化,两者总的质量百分含量仍为21%,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3:22%联苯吡菌胺·腈菌唑微乳剂(联苯吡菌胺:腈菌唑=1:10)
按照常规工艺制成,其中联苯吡菌胺2%、腈菌唑20%、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10%、异丙醇(溶剂)5%、农乳500号(乳化剂)5%、农乳1601号(乳化剂)5%、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本实施例中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的质量比可以在1:50~50:1之间变化,两者总的质量百分含量仍为22%,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4:60%联苯吡菌胺·腈菌唑水分散粒剂(联苯吡菌胺:腈菌唑=1:5)
按照常规工艺制成,其中联苯吡菌胺10%、腈菌唑50%、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2%、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4%、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2%、硫酸铵(崩解剂)2%、轻质碳酸钙(填料)补足至100%。
本实施例中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的质量比可以在1:50~50:1之间变化,两者总的质量百分含量仍为60%,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5:20%联苯吡菌胺·腈菌唑微乳剂(联苯吡菌胺:腈菌唑=1:3)
按照常规工艺制成,其中联苯吡菌胺5%、腈菌唑15%、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10%、异丙醇(溶剂)5%、农乳500号(乳化剂)5%、农乳1601号(乳化剂)5%、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本实施例中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的质量比可以在1:50~50:1之间变化,两者总的质量百分含量仍为20%,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6:30%联苯吡菌胺·腈菌唑悬浮剂(联苯吡菌胺:腈菌唑=1:2)
按照常规工艺制成,其中联苯吡菌胺10%、腈菌唑20%、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4%、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2%、乙二醇(抗冻剂)4%、膨润土(增稠剂)3%、有机硅(消泡剂)3%、去离子水补至100%。
本实施例中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的质量比可以在1:50~50:1之间变化,两者总的质量百分含量仍为30%,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7:20%联苯吡菌胺·腈菌唑悬浮剂(联苯吡菌胺:腈菌唑=1:1)
按照常规工艺制成,其中联苯吡菌胺10%、腈菌唑10%、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4%、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2%、乙二醇(抗冻剂)4%、膨润土(增稠剂)3%、有机硅(消泡剂)3%、去离子水补至100%。
本实施例中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的质量比可以在1:50~50:1之间变化,两者总的质量百分含量仍为20%,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8:18%联苯吡菌胺·腈菌唑悬浮剂(联苯吡菌胺:腈菌唑=2:1)
按照常规工艺制成,其中联苯吡菌胺12%、腈菌唑6%、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4%、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2%、乙二醇(抗冻剂)4%、膨润土(增稠剂)3%、有机硅(消泡剂)3%、去离子水补至100%。
本实施例中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的质量比可以在1:50~50:1之间变化,两者总的质量百分含量仍为18%,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9:40%联苯吡菌胺·腈菌唑水分散粒剂(联苯吡菌胺:腈菌唑=3:1)
按照常规工艺制成,其中联苯吡菌胺30%、腈菌唑10%、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2%、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4%、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2%、硫酸铵(崩解剂)2%、轻质碳酸钙(填料)补足至100%。
本实施例中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的质量比可以在1:50~50:1之间变化,两者总的质量百分含量仍为40%,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10:6%联苯吡菌胺·腈菌唑悬浮种衣剂(联苯吡菌胺:腈菌唑=5:1)
按照常规工艺制成,其中联苯吡菌胺5%、腈菌唑1%、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5%、烷基酚聚氧乙烯醚(润湿剂)6%、黄原胶(增稠剂)1%、羧甲基纤维素(成膜剂)2%、碱性玫瑰精(着色剂)1%、有机硅(消泡剂)2%、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本实施例中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的质量比可以在1:50~50:1之间变化,两者总的质量百分含量仍为6%,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11:11%联苯吡菌胺·腈菌唑微乳剂(联苯吡菌胺:腈菌唑=10:1)
按照常规工艺制成,其中联苯吡菌胺10%、腈菌唑1%、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10%、异丙醇(溶剂)5%、农乳500号(乳化剂)5%、农乳1601号(乳化剂)5%、去离子水补足至100%、
本实施例中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的质量比可以在1:50~50:1之间变化,两者总的质量百分含量仍为11%,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12:84%联苯吡菌胺·腈菌唑水分散粒剂(联苯吡菌胺:腈菌唑=20:1)
按照常规工艺制成,其中联苯吡菌胺80%、腈菌唑4%、烷基萘磺酸钠(分散剂)2%、木质素磺酸钠(分散剂)4%、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2%、硫酸铵(崩解剂)2%、轻质碳酸钙(填料)补足至100%。
本实施例中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的质量比可以在1:50~50:1之间变化,两者总的质量百分含量仍为84%,形成新的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13:51%联苯吡菌胺·腈菌唑可湿性粉剂(联苯吡菌胺:腈菌唑=50:1)
按照常规工艺制成,其中联苯吡菌胺50%、腈菌唑1%、十二烷基硫酸钠(润湿剂)4%、木质素磺酸钙(分散剂)2%、白碳黑(填料)补足至100%。
本实施例中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的质量比可以在1:50~50:1之间变化,两者总的质量百分含量仍为51%,形成新的实施例。
田间应用实施例1: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在山东省寿光市孙集镇黄瓜大棚温室里进行,试验地历年黄瓜白粉病发生严重。试验药剂及剂量详见表3,每处理4次重复,小区面积20m2,共64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采用常规喷雾法,药液用量为800L/hm2,均匀喷洒全株,以喷湿叶片不滴水为度。在黄瓜白粉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10天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第二次施药前和第二次施药后10天调查防治效果。
表3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复配对黄瓜白粉病的田间试验结果
从表3中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第二次施药前,对照单剂联苯吡菌胺、腈菌唑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61.28%和74.10%,而本发明实施例杀菌组合物配比在1:5~1:1之间时在防效上均有显著提高,最低防效92.05%,最高达到了93.68%,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比例复配和单剂;第二次施药10天后,联苯吡菌胺、腈菌唑单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70.26%和75.91%,而本发明实施例杀菌剂组合物配比在1:5~1:1之间时在防效上均有显著提高,最低防效92.23%,最高达到了95.81%,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比例复配和单剂;田间试验结果充分表明,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复配配比在1:5~1:1之间对黄瓜白粉病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试验期间,供试药剂对试验作物安全、无药害。
田间应用实施例2: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复配对小麦锈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在河南省济源市克井镇小麦种植户小麦种植户地里进行,试验地历年小麦锈病发生严重。试验药剂及剂量详见表4,每处理4次重复,小区面积20m2,共64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采用常规喷雾法,药液用量为800L/hm2,均匀喷洒全株,以喷湿叶片不滴水为度。在小麦锈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15天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第二次施药前和第二次施药后15天调查防治效果。
表4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复配对小麦锈病的田间试验结果
从表4中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第二次施药前,对照药剂联苯吡菌胺、腈菌唑对小麦锈病的防效分别为64.85%和75.18%,而本发明实施例杀菌组合物配比在1:5~1:1之间时在防效上均有显著提高,最低防效91.14%,最高达到了92.92%,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比例复配和单剂;第二次施药15天后,对照药剂联苯吡菌胺、腈菌唑对小麦锈病的防效分别为73.41%和75.57%,而本发明实施例杀菌剂组合物配比在1:5~1:1之间时在防效上均有显著提高,最低防效93.30%,最高达到了95.37%,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比例复配和单剂;田间试验结果充分表明,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复配配比在1:5~1:1之间对小麦锈病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试验期间,供试药剂对试验作物安全、无药害。
田间应用实施例3: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复配对葡萄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在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谷旦镇葡萄果园里进行,试验地历年葡萄白粉病发生严重。试验药剂及剂量详见表5,每处理4次重复,小区面积2株树,共64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采用常规喷雾法,药液用量为1500L/hm2,均匀喷洒全株,以喷湿叶片不滴水为度。在葡萄白粉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12天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第二次施药前和第二次施药后12天调查防治效果。
表5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复配对葡萄白粉病的田间试验结果
从表5中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第二次施药前,对照单剂联苯吡菌胺、腈菌唑对葡萄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64.01%和67.50%,而本发明实施例杀菌剂组合物配比在1:5~1:1之间时在防效上均有显著提高,最低防效92.58%,最高达到了94.12%,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比例复配和单剂;第二次施药12天后,对照药剂联苯吡菌胺、腈菌唑对葡萄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66.02%和71.28%,而本发明实施例杀菌剂组合物配比在1:5~1:1之间时在防效上均有显著提高,最低防效95.58%,最高达到了96.17%,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比例复配和单剂;田间试验结果充分表明,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复配配比在1:5~1:1之间对葡萄白粉病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试验期间,供试药剂对试验作物安全、无药害。
田间应用实施例4: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复配对豆角锈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豆角种植户地里进行,试验地历年豆角锈病发生严重。试验药剂及剂量详见表6,每处理4次重复,小区面积20m2,共64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采用常规喷雾法,药液用量为750L/hm2,均匀喷洒全株,以喷湿叶片不滴水为度。在豆角锈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12天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施药前调查病情基数,第二次施药前和第二次施药后12天调查防治效果。
表6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复配对豆角锈病的田间试验结果
从表6中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第二次施药前,联苯吡菌胺、腈菌唑单剂对葡萄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67.74%和72.97%,而本发明实施例杀菌剂组合物配比在1:5~1:1之间时在防效上均有显著提高,最低防效90.53%,最高达到了91.01%,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比例复配和单剂;第二次施药12天后,联苯吡菌胺、腈菌唑单剂对葡萄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73.01%和75.14%,而本发明实施例杀菌剂组合物配比在1:5~1:1之间时在防效上均有显著提高,最低防效95.08%,最高达到了96.04%,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比例复配和单剂;田间试验结果充分表明,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复配配比在1:5~1:1之间对黄瓜白粉病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试验期间,供试药剂对试验作物安全、无药害。

Claims (6)

1.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活性成份为联苯吡菌胺和腈菌唑,两者的质量比为1:50~5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联苯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份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质量比为1:10~1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联苯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份联苯吡菌胺与腈菌唑质量比为1:5~1:1。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含联苯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份的总质量百分含量为5%~8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含联苯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实际应用时制成适合农业上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其剂型是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微乳剂、微囊悬浮剂或悬浮种衣剂。
6.权利要求1所述含联苯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农作物上白粉病、锈病、全蚀病、纹枯病、赤霉病、黑粉病、根腐病、黑星病、炭疽病、早疫病、灰霉病、叶斑病、褐斑病的应用,特别适用于防治蔬菜、果树和禾谷类作物白粉病和锈病的应用。
CN201611104094.2A 2016-12-08 2016-12-08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Pending CN1067196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04094.2A CN106719690A (zh) 2016-12-08 2016-12-08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04094.2A CN106719690A (zh) 2016-12-08 2016-12-08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19690A true CN106719690A (zh) 2017-05-31

Family

ID=58878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04094.2A Pending CN106719690A (zh) 2016-12-08 2016-12-08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719690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4628A (zh) * 2008-02-05 2011-04-13 巴斯夫欧洲公司 植物健康组合物
CN103907616A (zh) * 2012-12-31 2014-07-09 江苏丰登农药有限公司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和粉唑醇的复合增效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941417A (zh) * 2016-05-25 2016-09-21 南京华洲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和氟环唑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941416A (zh) * 2016-05-25 2016-09-21 南京华洲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和戊唑醇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994294A (zh) * 2016-05-25 2016-10-12 南京华洲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和丙环唑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4628A (zh) * 2008-02-05 2011-04-13 巴斯夫欧洲公司 植物健康组合物
CN103907616A (zh) * 2012-12-31 2014-07-09 江苏丰登农药有限公司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和粉唑醇的复合增效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941417A (zh) * 2016-05-25 2016-09-21 南京华洲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和氟环唑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941416A (zh) * 2016-05-25 2016-09-21 南京华洲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和戊唑醇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994294A (zh) * 2016-05-25 2016-10-12 南京华洲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和丙环唑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48677B (zh) 乙嘧酚与三唑类杀菌组合物
CN102763657A (zh) 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菌组合物
CN103222465B (zh) 一种含吡唑萘菌胺和三唑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
CN106234380A (zh) 一种杀菌剂组合物
CN102067881B (zh) 苯醚甲环唑与硫磺复配的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524069B (zh) 一种含有己唑醇的杀菌组合物
CN106857511A (zh) 一种包含大黄素衍生物与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杀菌剂组合物
CN103651452A (zh) 一种含辛菌胺和多菌灵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
CN104054712B (zh) 一种含有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2640757B (zh) 含有肟菌酯的复配农药杀菌组合物
CN101697722B (zh) 含有噁唑菌酮的杀菌组合物
CN105230642A (zh) 一种含吡唑萘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6818797A (zh) 一种含苯醚甲环唑和灭菌丹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6719690A (zh)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700033A (zh) 一种含咪鲜胺锰盐与苯醚甲环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1617658A (zh) 一种复配杀菌组合物
CN101617664A (zh) 一种含嘧菌环胺与氟环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7333773A (zh) 一种含联苯吡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685057B (zh) 一种含戊唑醇和三氯异氰尿酸的杀菌组合物
CN104798796A (zh) 一种含苯并烯氟菌唑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0476980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3828813B (zh) 一种含有肟菌酯的复配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制剂
CN107006476A (zh) 一种含抑霉唑和噻霉酮的农药组合物
CN103155924A (zh) 一种含有吡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3430945B (zh) 含有肟菌酯和氟菌唑的复配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