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11670A - 插座组件以及插座 - Google Patents

插座组件以及插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11670A
CN106711670A CN201510792458.XA CN201510792458A CN106711670A CN 106711670 A CN106711670 A CN 106711670A CN 201510792458 A CN201510792458 A CN 201510792458A CN 106711670 A CN106711670 A CN 1067116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jack
socket cover
movable part
pole so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9245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11670B (zh
Inventor
尚沛
张大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chneider Electric Australia Pty Ltd
Original Assignee
Schneider Electric Australia Pt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chneider Electric Australia Pty Ltd filed Critical Schneider Electric Australia Pty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79245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711670B/zh
Publication of CN1067116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116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116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116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5/00Flexible or turnable line connectors, i.e. the rotation angle being limited
    • H01R35/04Turnable line connectors with limited rotation angle with frictional contact member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插座组件以及插座,该插座组件包括面盖、第一极插孔盖、第二极插孔盖以及可移动部件。面盖上设置有地极插孔、第一圆形凹槽和第二圆形凹槽。第一极插孔盖至少部分地位于第一圆形凹槽中并且能够在第一圆形凹槽中旋转,其中第一极插孔盖上设置有条形的第一极插孔。第二极插孔盖至少部分地位于第二圆形凹槽中并且能够在第二圆形凹槽中旋转,其中第二极插孔盖上设置有条形的第二极插孔。可移动部件与地极插孔对应地设置以便于被驱动,并且可移动部件还与第一极插孔盖和第二极插孔盖联动以便于带动第一极插孔盖和第二极插孔盖旋转。

Description

插座组件以及插座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插座组件以及插座,尤其涉及一种既适用于两插插头又适用于三插插头的插座组件以及包括这样的插座组件的插座。
背景技术
插座通常设置在墙壁上或者设置在接线板中以用于连接电插头。电插头通常包括两种类型,即具有两个插脚的两插插头和具有三个插脚的三插插头。针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插头,现有技术中的插座提供了不同的插孔组合。例如,图1A至图1E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插座的示意图。如图1A至图1D所示,在插座10上设置有一组或两组插孔100,以用于插接相应类型的插头。例如,图1A中的插座10上设置有两组插孔100,其中一组插孔100用于插接两插插头,而另一组插孔100用于插接三插插头。图1E中示出的是接线板上通常采用的小五孔布置,其也包括两组插孔100,其中一组插孔100用于插接两插插头,而另一组插孔100用于插接三插插头。
现有技术中的插座针对不同类型的插头需要提供不同的插孔组合,而不能使用同一组插孔来插接两插插头和三插插头二者。因此,为了使得插座即能够用于插接两插插头又能够用于插接三插插头,需要在插座上设置至少两组插孔,即至少5个插孔,这导致所需的插孔的数目较大。此外,不同的插孔组合需要设置有相应的五金件,因而使得插座的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的各实施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插座组件以及插座,使得其既能够插接两插插头,又能够插接三插插头。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插座组件,包括:面盖,所述面盖上设置有地极插孔、第一圆形凹槽和第二圆形凹槽;第一极插孔盖,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一圆形凹槽中并且能够在所述第一圆形凹槽中旋转,其中所述第一极插孔盖上设置有条形的第一极插孔;第二极插孔盖,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二圆形凹槽中并且能够在所述第二圆形凹槽中旋转,其中所述第二极插孔盖上设置有条形的第二极插孔;以及可移动部件,所述可移动部件与所述地极插孔对应地设置以便于被驱动,并且所述可移动部件还与所述第一极插孔盖和所述第二极插孔盖联动以便于带动所述第一极插孔盖和所述第二极插孔盖旋转。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当所述可移动部件处于未被驱动的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极插孔和所述第二极插孔处于用于插接两插插头的两插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当所述可移动部件被驱动至距离所述初始位置最远的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极插孔和所述第二极插孔处于用于插接三插插头的三插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插座组件还包括用于对所述可移动部件进行复位的第一复位部件。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插座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极插孔以及所述第二极插孔对应设置的两极保护门。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插座组件还包括用于对所述两极保护门进行复位的第二复位部件。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插座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地极插孔对应设置的地极插套、与所述第一极插孔对应设置的第一极插套、以及与所述第二极插孔对应设置的第二极插套。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极插孔盖和所述第二极插孔盖的顶表面与所述面盖的顶表面齐平。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极插孔盖和所述第二极插孔盖的顶表面高于所述面盖的顶表面。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圆形凹槽和所述第二圆形凹槽中的每个圆形凹槽的底部处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极插孔和所述第二极插孔中的相应插孔对应的通孔。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圆形凹槽和所述第二圆形凹槽中的每个圆形凹槽的底部处分别设置有沿圆周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限位通孔,并且所述第一极插孔盖和所述第二极插孔盖中的每个插孔盖包括插入到相应的限位通孔中的至少一个限位部,使得各个所述限位部能够在相应的限位通孔中沿所述圆周方向运动。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可移动部件被形成为地极保护门,所述地极保护门在未被驱动时能够阻挡所述地极插孔。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极插孔盖和所述第二极插孔盖与所述可移动部件通过齿轮联动。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极插孔盖和所述第二极插孔盖与所述可移动部件通过成对的滑槽和柱子联动。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可移动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滑槽,所述第一极插孔盖和所述第二极插孔盖均包括柱子,所述第一极插孔盖的柱子位于所述可移动部件的一个滑槽中,并且所述第二极插孔盖的柱子位于所述可移动部件的另一滑槽中。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述可移动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柱子,所述第一极插孔盖和所述第二极插孔盖均包括滑槽,所述可移动部件的一个柱子位于所述第一极插孔盖的滑槽中,并且所述可移动部件的另一柱子位于所述第二极插孔盖的滑槽中。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插座,包括一个或多个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插座组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插座组件既能够用于插接两插插头,又能够用于插接三插插头。因此,与现有技术中需要针对两插插头和三插插头设置不同的插孔组合的常规方式相比,能够使得所需的插孔的数目减少,并且在使用时也更为方便。此外,由于仅采用一组插孔就实现了现有技术中的两组插孔的功能,因而使得所需的五金件的数目也相应地减少,从而能够降低插座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阅读下文对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时,这些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1A至图1E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插座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插座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所示的插座组件沿着线A-A截取的截面图;
图4示出了图2中所示的插座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中所示的插座组件中的面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A示出了图4中所示的插座组件中的第一极插孔盖的正面示意图;
图6B示出了图4中所示的插座组件中的第一极插孔盖的背面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4中所示的插座组件中的可移动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4中所示的插座组件中的第一极插孔盖和第二极插孔盖与可移动部件之间的联动布置;
图9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极插孔盖和第二极插孔盖与可移动部件之间的联动布置;
图10示出了根据又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极插孔盖和第二极插孔盖与可移动部件之间的联动布置;
图11示出了图4中所示的插座组件中的两极保护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示出了图4中所示的插座组件中的第一极插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2B示出了图4中所示的插座组件中的第二极插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3A至图13C示出了两插插头插入到图2中所示的插座组件中的过程;
图14A至图14J示出了三插插头插入到图2中所示的插座组件中的过程;以及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插座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的描述。应当注意的是,附图中对相似的部件或者功能组件可能使用同样的数字标示。所附附图仅仅旨在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因此并未严格按照比例进行绘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不偏离本公开精神和保护范围的基础上从下述描述得到替代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总体上基于如下的发明构思完成。通过将第一极(例如L极)插孔和第二极(例如N极)插孔分别设置于能够相对于面盖旋转的第一极插孔盖和第二极插孔盖上,并且采用与第一极插孔盖和第二极插孔盖联动的可移动部件来带动第一极插孔盖和第二极插孔盖旋转,使得能够对第一极插孔和第二极插孔的位置进行调节。通过如上设置,可以使得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插座组件既能够用于插接两插插头,又能够用于插接三插插头。因此,与现有技术中需要针对两插插头和三插插头设置不同的插孔组合的常规方式相比,能够使得所需的插孔的数目减少,并且在使用时也更为方便。此外,由于仅采用一组插孔就实现了现有技术中的两组插孔的功能,因而使得所需的五金件的数目也相应地减少,从而能够降低插座的制造成本。
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插座组件200的立体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中所示的插座组件200沿着线A-A截取的截面图,图4示出了图2中所示的插座组件200的分解示意图,以及图5示出了图4中所示的插座组件200中的面盖1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至图5所示,插座组件200可以包括面盖1、第一极插孔盖21、第二极插孔盖22和可移动部件3。面盖1上设置有地极插孔101、第一圆形凹槽102和第二圆形凹槽103。第一极插孔盖21可以至少部分地位于第一圆形凹槽102中并且能够在第一圆形凹槽102中旋转。第一极插孔盖21上设置有条形的第一极插孔211。第二极插孔盖22可以至少部分地位于第二圆形凹槽103中并且能够在第二圆形凹槽103中旋转。第二极插孔盖22上设置有条形的第二极插孔221。第一极插孔211例如为L极插孔,而第二极插孔221例如为N极插孔,二者可以互换。可移动部件3与地极插孔101对应地设置以便于被驱动。可移动部件3还与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联动,以便于带动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旋转。根据这种配置,可以使得插座组件200既能够用于插接两插插头,又能够用于插接三插插头。
作为示例,可移动部件3可以被三插插头的插入到地极插孔101中的地极插脚驱动。当可移动部件3被插入到地极插孔101中的地极插脚驱动时,可移动部件3能够基本上平行于面盖1的延展方向移动。由于可移动部件3与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联动,因而能够带动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旋转,以便于改变第一极插孔211和第二极插孔221的位置。
地极插孔101用于接收三插插头的地极插脚的插入。在本文中对地极插孔101的形状并不进行限定。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地极插孔101可以为如图中所示的条形。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地极插孔101也可以为其它形状,例如近似为圆形或者能够允许地极插脚插入其中的其它不规则形状。第一圆形凹槽102和第二圆形凹槽103分别用于容纳相应的插孔盖。例如,第一圆形凹槽102用于容纳第一极插孔盖21,而第二圆形凹槽103用于容纳第二极插孔盖22。当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分别安装在相应的圆形凹槽中时,在可移动部件3的带动下,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能够在相应的圆形凹槽中旋转,以改变相应的插孔的倾斜角度。
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可以初始地处于图2中所示的位置。此时,第一极插孔盖21上的第一极插孔211与第二极插孔盖22上的第二极插孔221基本上彼此平行。也就是说,当可移动部件3处于未被驱动的初始位置时,第一极插孔211和第二极插孔221可以处于用于插接两插插头的两插位置。此时,两插插头可以被插入到第一极插孔211和第二极插孔221中。两插插头的具体插入过程将在下文中结合图13A至图13C进行详细描述。
当三插插头的地极插脚插入到地极插孔101中时,三插插头的地极插脚将驱动可移动部件3以使其移动。相应地,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在可移动部件3的带动下能够在相应的圆形凹槽中旋转。当可移动部件3被驱动至距离初始位置最远的极限位置时,第一极插孔211和第二极插孔221可以处于用于插接三插插头的三插位置。此时,三插插头可以被插入到第一极插孔211、第二极插孔221以及地极插孔101中。三插插头的具体插入过程将在下文中结合图14A至图14J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3和图4所示,插座组件200还可以包括用于对可移动部件3进行复位的第一复位部件4,例如弹簧。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具有复位功能的其它弹性部件作为第一复位部件4,例如弹性片等。在可移动部件3未被驱动时,第一复位部件4将可移动部件3保持在初始位置。当可移动部件3被插入到地极插孔101中的地极插脚驱动时,可移动部件3将朝向上述极限位置移动。在可移动部件3朝向极限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复位部件4会发生变形,例如当第一复位部件4为弹簧时,其将被压缩。在地极插脚从地极插孔101中拔出之后,可移动部件3将在第一复位部件4的作用下恢复到上述初始位置。
如图3和图4所示,插座组件200还可以包括与第一极插孔211以及第二极插孔221对应设置的两极保护门5以及用于对两极保护门5进行复位的第二复位部件6。两极保护门5设置于第一极插孔211和第二极插孔221之下,以便于在没有插头插入到第一极插孔211和第二极插孔221中的情况下阻挡第一极插孔211和第二极插孔221。图11示出了图4中所示的插座组件200中的两极保护门5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两极保护门5可以具有位于第一极插孔211之下的驱动表面501、位于第二极插孔221之下的另一个驱动表面502、以及用于耦接第二复位部件6的突起503。驱动表面501和502可以为倾斜的表面,例如倾斜的平面或曲面。在两插插头或三插插头的两个插脚分别插入第一极插孔211和第二极插孔221的过程中,两个插脚将推动对应的驱动表面501、502,以使得两级保护门5移开。在上述两个插脚从第一极插孔211和第二极插孔221拔出之后,第二复位部件6可以使得两极保护门5恢复到初始位置。与第一复位部件4类似,第二复位部件6也可以是弹簧或者具有复位功能的其它弹性部件。
如图3和图4所示,插座组件200还可以包括与地极插孔101对应设置的地极插套70、与第一极插孔211对应设置的第一极插套71、以及与第二极插孔221对应设置的第二极插套72。地极插套70可以为各种可用的形状,在此并不进行限定。例如,地极插套70可以具有适于与片状的地极插脚接触的形状或者适于与柱状的地极插脚接触的形状。
图12A示出了图4中所示的插座组件200中的第一极插套7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A所示,第一极插套71可以包括四个接触片,即第一接触片711、第二接触片712、第三接触片713和第四接触片714。第一接触片711和第三接触片713位于第一极插套71的一侧。第二接触片712和第四接触片714位于第一极插套71的相对的另一侧。第一极插套71的两侧通过连接部715连接。第一接触片711与第四接触片714基本上彼此平行,以共同用于接触三插插头的插入到第一极插孔211中的插脚。第二接触片712和第三接触片713也基本上彼此平行,以共同用于接触两插插头的插入到第一极插孔211中的插脚。
图12B示出了图4中所示的插座组件200中的第二极插套72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B所示,第二极插套72具有与第一极插套71类似的结构。第二极插套72包括第一接触片721、第二接触片722、第三接触片723、第四接触片724和连接部725。第一接触片721与第四接触片724基本上彼此平行,以共同用于接触三插插头的插入到第二极插孔221中的插脚。第二接触片722和第三接触片723也基本上彼此平行,以共同用于接触两插插头的插入到第二极插孔221中的插脚。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图12A和图12B中所示的第一极插套71和第二极插套72仅为用于说明本公开的原理的示例。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原理的情况下,具有其它构造的第一极插套71和第二极插套72也是可用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的顶表面可以与面盖1的顶表面齐平,如图2所示。然而,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的顶表面可以高于或者低于面盖1的顶表面。在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的顶表面高于面盖1的顶表面时,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将从相应的圆形凹槽102、103中突出。在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的顶表面低于面盖1的顶表面时,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将被容纳在相应的圆形凹槽102、103中。
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描述面盖1、第一极插孔盖21、第二极插孔盖22和可移动部件3的一些示例性结构。图6A示出了图4中所示的插座组件200中的第一极插孔盖21的正面示意图,图6B示出了图4中所示的插座组件200中的第一极插孔盖21的背面示意图,图7示出了图4中所示的插座组件200中的可移动部件3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8示出了图4中所示的插座组件200中的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与可移动部件3之间的联动布置。
如图5所示,在面盖1中,第一圆形凹槽102的底部处可以设置有与第一极插孔211对应的通孔104。类似地,第二圆形凹槽103的底部处也可以设置有与第二极插孔221对应的通孔。面盖1中的各个通孔104分别与第一极插孔211和第二极插孔221对应地设置,以允许插入到第一极插孔211和第二极插孔221中的插脚从相应的通孔104中穿过。
如图5所示,在面盖1中,第一圆形凹槽102的底部处还可以设置有沿其圆周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限位通孔105。类似地,第二圆形凹槽103的底部处也可以设置有沿其圆周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限位通孔。面盖1中的各个限位通孔105分别用于将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中的相应部分容纳在其中,以进一步增强面盖1与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之间的结合紧密性。
如图5所示,在第一圆形凹槽102和第二圆形凹槽103的底部处分别设置有两个限位通孔105。然而,在每个圆形凹槽102、103的底部处可以设置更多或更少的限位通孔105。例如,在每个圆形凹槽102、103的底部处可以仅设置一个限位通孔105或者可以设置三个以上的限位通孔105。
如图6A和图6B所示,第一极插孔盖21总体上为圆形,以便于放置在面盖1的第一圆形凹槽102中。第一极插孔盖21还可以包括插入到图5中所示的相应的限位通孔105中的至少一个限位部212,使得各个限位部212能够在相应的限位通孔105中沿圆周方向运动。第一极插孔盖21所包含的限位部212的数目可以对应于第一圆形凹槽102的底部处所设置的限位通孔105的数目。第二极插孔盖22可以与第一极插孔盖21具有类似的构造。
如图7所示,可移动部件3可以包括联动部301、驱动部302以及用于耦接第一复位部件4的凹陷部303。联动部301用于耦接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以带动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旋转。驱动部302用于接收外部物体(例如插入到地极插孔101中的地极插脚)施加的驱动以使得可移动部件3移动。例如当驱动部302被插入到地极插孔101中的地极插脚驱动时,可移动部件3的联动部301会带动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旋转。驱动部302可以具有倾斜表面,例如倾斜的平面或倾斜的弧面。该倾斜表面在被插入到地极插孔101中的地极插脚按压时,可以导致可移动部件3的移动。
如图8所示,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与可移动部件3可以通过成对设置的滑槽和柱子联动。例如,可移动部件3的联动部30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滑槽。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均包括柱子213。第一极插孔盖21的柱子213位于可移动部件3的一个滑槽中。第二极插孔盖22的柱子位于可移动部件3的另一滑槽中。通过设置于可移动部件3上的滑槽以及设置于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上的柱子213,可以实现可移动部件3与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之间的联动。
图9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与可移动部件3之间的联动布置。如图9所示,可移动部件3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柱子311。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均包括滑槽214、224。可移动部件3的一个柱子311位于第一极插孔盖21的滑槽214中,并且可移动部件3的另一柱子311位于第二极插孔盖22的滑槽224中。通过设置于可移动部件3上的柱子311以及设置于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上的滑槽214、224,可以实现可移动部件3与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之间的联动。
图10示出了根据又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与可移动部件3之间的联动布置。如图9所示,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与可移动部件3通过齿轮联动。例如,第一极插孔盖21上设置有齿轮215,第二极插孔盖22上设置有齿轮225。可移动部件3上设置有与齿轮215和齿轮225对应的齿轮321。通过设置于可移动部件3上的齿轮321以及设置于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上的齿轮215、225,可以实现可移动部件3与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之间的联动。
此外,出于方便制造和使用的目的,在图8至图10中所示的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中的每个插孔盖均为关于自身对称的结构。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是,这一对称结构仅为示例,而并非旨在进行限制。
此外,如图3和图4所示,插孔组件200还可以包括底壳8,以用于容纳并支撑设置于其中的部件,诸如如上所述的可移动部件3、第一复位部件4、两极保护门5、第二复位部件6、地极插套70、第一极插套71和第二极插套72等。例如,可移动部件3和两极保护门5可以被支撑在底壳8上,以便于能够沿着底壳8上的相应支撑部位移动。
在本公开的各个实施方式中,可移动部件3位于地极插孔之下的部分可以进一步被形成为地极保护门。地极保护门能够在未被驱动时阻挡地极插孔101,以提升插座组件200的安全性能。
在如上所述的各实施方式中,插座组件200既能够用于插接两插插头,又能够用于插接三插插头。因此,与现有技术中需要针对两插插头和三插插头设置不同的插孔组合的常规方式相比,能够使得所需的插孔的数目减少,并且在使用时也更为方便。此外,由于仅采用一组插孔就实现了现有技术中的两组插孔的功能,因而使得所需的五金件的数目也相应地减少,从而能够降低插座的制造成本。
根据如上所述的各实施方式的插座组件200可以用于各种插座中。例如,设置于墙壁上的插座可以包括一个如上所述的插座组件200,而接线板可以包括多个如上所述的插座组件200。
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两插插头和三插插头插入到图2中所示的插座组件200中的过程。
图13A至图13C示出了两插插头1000插入到图2中所示的插座组件200中的过程。
如图13A所示,在两插插头1000插入之前,插座组件200处于初始状态。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处于初始位置,第一极插孔211和第二极插孔221基本上彼此平行。由于在插入两插插头1000时仅用到插座组件200的第一极插孔211和第二极插孔221,因此可以将其看作与普通的两插插座类似。
如图13B所示,当两插插头1000的两个插脚分别插入到第一极插孔211和第二极插孔221中时,两插插头1000的两个插脚分别接触两极保护门5的驱动表面501和502,从而推动两极保护门5在底壳8上移动。
如图13C所示,在两插插头1000的两个插脚推开两极保护门5之后,两个插脚会分别接触第一极插套71和第二极插套72,从而接通电源。此外,在将两插插头1000从第一极插孔211和第二极插孔221中拔出之后,第二复位件6将推动两级保护门5回到初始位置。
图14A至图14J示出了三插插头2000插入到图2中所示的插座组件200中的过程。
如图14A所示,在三插插头2000的三个插脚插入插座组件200之前,插座组件200处于初始状态。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处于用于插接两插插头1000的初始位置,第一极插孔211和第二极插孔221基本上彼此平行。
如图14B至图14D所示,由于三插插头2000的地极插脚比另外两极的插脚(例如L极插脚和N极插脚)更长,因此在将三插插头2000插入插座组件200时,地极插脚首先插入地极插孔101。地极插脚将接触并按压可移动部件3的驱动部302的倾斜表面,从而推动可移动部件3例如底壳8上移动。因此,可移动部件3将带动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旋转。
如图14E至图14G所示,可移动部件3被地极插脚驱动至距离初始位置最远的极限位置。如图14H所示,此时第一极插孔211和第二极插孔221可以处于用于插接三插插头2000的三插位置。例如,当可移动部件3是地极保护门时,极限位置指的是地极保护门在被完全推开时所处的位置。此时,第一极插孔211和第二极插孔221与三插插头2000的L极插脚和N极插脚对准,使得三插插头2000可以插入。
如图14I所示,将三插插头2000进一步向下插入。三插插头2000的L极插脚和N极插脚推动两极保护门5。
如图14J所示,在三插插头2000的L极插脚和N极插脚推开两极保护门5之后,三插插头2000的L极插脚、N极插脚和地极插脚分别被插入到插座组件200中的第一极插套71、第二极插套72和地极插套70中,从而接通电源。
此外,在将三插插头2000拔出之后,第一复位件4将推动可移动部件3回到初始位置,并且第二复位件6将推动两级保护门5回到初始位置。在可移动部件3的带动下,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将旋转回到初始位置。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插座组件300的立体示意图。图15所示的插座组件300与图2所示的插座组件200基本上相同,其区别仅在于插座组件300的第一极插孔盖31和第二极插孔盖32的顶表面高于面盖1的顶表面。可以看出,第一极插孔盖21和第二极插孔盖22从相应的圆形凹槽中突出。
已经出于示出和描述的目的给出了本公开的说明书,但是其并不意在是穷举或者限制于所公开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很多修改和变体。
因此,实施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公开的原理、实际应用以及使本领域技术人员中的其他人员能够理解以下内容而选择和描述的,即,在不脱离本公开精神的前提下,做出的所有修改和替换都将落入所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公开保护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插座组件,包括:
面盖,所述面盖上设置有地极插孔、第一圆形凹槽和第二圆形凹槽;
第一极插孔盖,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一圆形凹槽中并且能够在所述第一圆形凹槽中旋转,其中所述第一极插孔盖上设置有条形的第一极插孔;
第二极插孔盖,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二圆形凹槽中并且能够在所述第二圆形凹槽中旋转,其中所述第二极插孔盖上设置有条形的第二极插孔;以及
可移动部件,所述可移动部件与所述地极插孔对应地设置以便于被驱动,并且所述可移动部件还与所述第一极插孔盖和所述第二极插孔盖联动以便于带动所述第一极插孔盖和所述第二极插孔盖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组件,其中,当所述可移动部件处于未被驱动的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极插孔和所述第二极插孔处于用于插接两插插头的两插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组件,其中,当所述可移动部件被驱动至距离所述初始位置最远的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极插孔和所述第二极插孔处于用于插接三插插头的三插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组件,还包括用于对所述可移动部件进行复位的第一复位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极插孔以及所述第二极插孔对应设置的两极保护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座组件,还包括用于对所述两极保护门进行复位的第二复位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地极插孔对应设置的地极插套、与所述第一极插孔对应设置的第一极插套、以及与所述第二极插孔对应设置的第二极插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极插孔盖和所述第二极插孔盖的顶表面与所述面盖的顶表面齐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极插孔盖和所述第二极插孔盖的顶表面高于所述面盖的顶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圆形凹槽和所述第二圆形凹槽中的每个圆形凹槽的底部处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极插孔和所述第二极插孔中的相应插孔对应的通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圆形凹槽和所述第二圆形凹槽中的每个圆形凹槽的底部处分别设置有沿圆周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限位通孔,并且
所述第一极插孔盖和所述第二极插孔盖中的每个插孔盖包括插入到相应的限位通孔中的至少一个限位部,使得各个所述限位部能够在相应的限位通孔中沿所述圆周方向运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组件,其中,所述可移动部件被形成为地极保护门,所述地极保护门在未被驱动时能够阻挡所述地极插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插座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极插孔盖和所述第二极插孔盖与所述可移动部件通过齿轮联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插座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极插孔盖和所述第二极插孔盖与所述可移动部件通过成对的滑槽和柱子联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插座组件,其中,
所述可移动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滑槽,
所述第一极插孔盖和所述第二极插孔盖均包括柱子,
所述第一极插孔盖的柱子位于所述可移动部件的一个滑槽中,并且
所述第二极插孔盖的柱子位于所述可移动部件的另一滑槽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插座组件,其中,
所述可移动部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柱子,
所述第一极插孔盖和所述第二极插孔盖均包括滑槽,
所述可移动部件的一个柱子位于所述第一极插孔盖的滑槽中,并且
所述可移动部件的另一柱子位于所述第二极插孔盖的滑槽中。
17.一种插座,包括一个或多个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插座组件。
CN201510792458.XA 2015-11-17 2015-11-17 插座组件以及插座 Active CN1067116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92458.XA CN106711670B (zh) 2015-11-17 2015-11-17 插座组件以及插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92458.XA CN106711670B (zh) 2015-11-17 2015-11-17 插座组件以及插座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11670A true CN106711670A (zh) 2017-05-24
CN106711670B CN106711670B (zh) 2019-05-07

Family

ID=58933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92458.XA Active CN106711670B (zh) 2015-11-17 2015-11-17 插座组件以及插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711670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60021A (zh) * 2020-11-12 2021-01-22 蒋安为 一种多功能可调节墙壁插座
CN112563840A (zh) * 2019-09-26 2021-03-26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基于多重防护的电气插座
GB2589001A (en) * 2019-09-30 2021-05-19 Schneider Electric Australia Pty Ltd Socket
WO2023185747A1 (zh) * 2022-03-28 2023-10-05 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插座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52997Y (zh) * 2004-03-21 2006-01-18 阮畅 多用电源插座
CN201160183Y (zh) * 2007-12-04 2008-12-03 吕德兴 多用插座
CN201639118U (zh) * 2010-01-25 2010-11-17 邝奇成 一种插座
CN201937139U (zh) * 2011-03-29 2011-08-17 金陵科技学院 一种使用旋转插口的插线板
CN202111343U (zh) * 2011-06-02 2012-01-11 孔翔 旋转插座
CN203690553U (zh) * 2013-12-19 2014-07-02 浙江大学 一种简易旋转式多功能插座
CN203839562U (zh) * 2014-03-12 2014-09-17 贵州大学 一种电源插座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52997Y (zh) * 2004-03-21 2006-01-18 阮畅 多用电源插座
CN201160183Y (zh) * 2007-12-04 2008-12-03 吕德兴 多用插座
CN201639118U (zh) * 2010-01-25 2010-11-17 邝奇成 一种插座
CN201937139U (zh) * 2011-03-29 2011-08-17 金陵科技学院 一种使用旋转插口的插线板
CN202111343U (zh) * 2011-06-02 2012-01-11 孔翔 旋转插座
CN203690553U (zh) * 2013-12-19 2014-07-02 浙江大学 一种简易旋转式多功能插座
CN203839562U (zh) * 2014-03-12 2014-09-17 贵州大学 一种电源插座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63840A (zh) * 2019-09-26 2021-03-26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基于多重防护的电气插座
GB2589001A (en) * 2019-09-30 2021-05-19 Schneider Electric Australia Pty Ltd Socket
GB2589001B (en) * 2019-09-30 2022-01-12 Schneider Electric Australia Pty Ltd Socket
CN112260021A (zh) * 2020-11-12 2021-01-22 蒋安为 一种多功能可调节墙壁插座
WO2023185747A1 (zh) * 2022-03-28 2023-10-05 安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插座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11670B (zh) 2019-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11670A (zh) 插座组件以及插座
US8259441B2 (en) Extracting and installing structure for electrical device
CN102354854B (zh) 带有自锁装置的游动连接器
CN106233546A (zh) 带有能旋转的多插头连接器的扩展坞
CN105576408A (zh) 具有按键选择功能的转换器
CN106058550B (zh) 设有改良式安全门的电源连接器产品
CN205159604U (zh) 一种安全插排
CN102738653A (zh) 一种插拔机构、内置插拔机构的成品电路板和插框
CN104433354A (zh) 抽屉侧板与后背板的连接机构
CN103036104A (zh) 连接器插拔辅助装置及连接器组合
CN102244329A (zh) 一种用于五孔插座的保护门结构
CN102931514B (zh) 一种安全机构
CN202100514U (zh) 一种风扇机体接插结构
CN210800556U (zh) 一种新型机电安装用支架
CN203787656U (zh) 一种立式插座
CN201887226U (zh) 具有保护门结构的二极插座
CN104886933A (zh) 一种新型拼接组件
CN203757314U (zh) 一种快装柔光箱支架
CN203583991U (zh) 一种帐篷
CN206194577U (zh) 电开关的底座总装
CN101728694B (zh) 一种通用插座的安全防护结构
CN106125835A (zh) 一种360°滚珠式转轴
CN204270217U (zh) 能够串接的硬盘支撑架
CN203871536U (zh) 万能插座装置
CN202949072U (zh) 一种侧向式usb连接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