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05333A - 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05333A
CN106705333A CN201610800208.0A CN201610800208A CN106705333A CN 106705333 A CN106705333 A CN 106705333A CN 201610800208 A CN201610800208 A CN 201610800208A CN 106705333 A CN106705333 A CN 1067053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neumatic membrane
membrane building
pipe device
ai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0020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宁
胡建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taspace Beijing Air Dom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etaspace Beijing Air Dom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taspace Beijing Air Dome Corp filed Critical Metaspace Beijing Air Dome Corp
Priority to CN20161080020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705333A/zh
Publication of CN1067053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053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涉及气膜建筑设备的技术领域;该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包括风机装置和风管装置;风管装置连接于气膜建筑的内侧壁上,风管装置的至少一端设置有风机装置,且风管装置与风机装置的出气端连通以形成空气流动通道;通过此发明,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气膜建筑内空气循环差,热能未能充分利用的问题。

Description

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膜建筑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气膜建筑系统是用特殊的建筑膜材做外壳,配备一套智能化的机电设备在气膜建筑内部提供空气的正压,把建筑主体支撑起来的一种建筑结构系统。气膜建筑系统以其特有的大跨度空间,节能环保的膜材,能耗的减少以及低成本经营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大型设施建设。
气膜建筑内部,热空气容易向上运动聚集在气膜顶部,冷空气则沉积在气膜底部,冷、热空气不循环,就会造成建筑内垂直温差梯度大,底部人们活动频繁区域采暖效果差,产生不必要的能耗。目前针对此类大型建筑主要采用的为机械式换气,利用空调系统或换气扇,然而因建筑膜材密封性,不宜开设通风口,现有技术中提出一种通过在气膜建筑底部地下安装至少两条通风管道,使管道一端连通气膜建筑内部,另一端连通外部空间来交换空气,但是这种方式,不仅安装维修困难,容易造成只有局部空气交换,亦流失建筑内原有热量,造成能源浪费,而室内整体温度仍然不均,空气循环效果差。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的问题为气膜建筑内空气循环差,热能未能充分利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气膜建筑内空气循环差,热能未能充分利用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包括风机装置、风管装置;风管装置连接于气膜建筑的内侧壁上,风管装置的至少一端设置有风机装置,且风管装置与风机装置的出气端连通以形成空气流动通道。
进一步的,风机装置为两个,分别连通于风管装置的两端,以形成空气流动通道。
进一步的,风管装置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出风口,以增加空气的流动。
进一步的,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夹角小于90度。
进一步的,出风口为偶数个,相同数量的出风口一一对应设置于风管装置的侧壁上。
进一步的,出风口上设置有出风管道。
进一步的,风管装置自身的轴线与水平面平行。
进一步的,风管装置自身的轴线与水平面垂直。
进一步的,空气循环装置还包括连接装置,连接装置的一端与气膜建筑的内侧壁连接,另一端与风机装置或风管装置连接。
进一步的,空气循环装置为多个,依次排布于气膜建筑的内侧壁上。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通过连接于气膜建筑的内侧壁上的风管装置和设置在风管装置至少一端的风机装置以形成空气流动通道,当风机装置运行时,便向风管装置鼓气,气体通过风管装置流入气膜建筑内部,由于风机具有机械动力,所以能够使气体流经室内各个角落,此技术在解决气膜建筑内冷热空气循环效果差的问题上起了巨大作用,室内流失热量较少,减少不必要能耗,促进气膜建筑顶部热空气和底部和活动区冷空气循环流动,使室内整体温度保持恒常。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膜建筑及其中空气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出风处为出风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出风处为出风管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管装置两端设置风机装置的透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管装置的轴线与水平面垂直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机装置和风管装置连接方式之一的风管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风机装置; 242-压条; 510-膜面;
110-风机装置进风端; 300-连接结构; A-热空气区域;
200-风管装置; 410-绳索; B-冷空气区域;
210-出风口; 420-吊钩; C-人们活动频繁区域。
220-出风管道; 421-提环;
230-出风管道出风口; 430-弹簧减震器;
240-帆布; 500-气膜建筑内侧
241-角钢支架; 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涉及气膜建筑内设备的技术领域;通过在气膜建筑的内侧壁上设置风管装置,在风管装置至少一端连通风机装置以形成空气流动通道,当风机装置运行时,便向风管装置鼓气,气体通过风管装置流入气膜建筑内部,由于风机具有机械动力,所以能够使气体流经室内各个角落,实现了气膜建筑内冷热空气的循环,热量流失较小,不必要能耗减少。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如图1、2、3、4、6所示,包括:风机装置100和风管装置200,风管装置200连接于气膜建筑的内侧壁500上,风管装置200的至少一端设置有风机装置100,且风管装置200与风机装置100的出气端连通以形成空气流动通道。
上述风机装置100可以为各型风机装置100,根据气膜建筑面积的大小、气膜建筑的承重能力,灵活选择,例如,气膜建筑面积大时,选用风量大的轴流风机,在此不再罗列;优选方式为轻型风机,如可选择塑料风机。
上述风管装置200亦可根据噪声要求、重量限制、连接方式等灵活选择,例如,减噪需要时,可使用复合铝箔风管,复合玻璃棉风管等;或根据材质选择不燃A级材料、难燃B1级等,在此不再罗列;优选方式为轻型风管,如可选用复合铝箔风管,聚氨酯铝箔复合风管等以减少建筑顶部承重,方便吊挂。
上述风机装置100和风管装置200的连接方式则根据上述所选风机装置100与风管装置200的类型灵活选择,如图7所示的风管软连接示意图为风机装置100风管装置200连接方式之一,帆布240通过压条242固定在角钢支架241上,并可以在角钢支架241两端设置法兰连接,上述软连接结构能够减轻风机装置100的震动,并且法兰连接强度高、拆卸方便、密封性能好;如有需要,亦可在压条242和法兰之间打上密封胶;其余连接方式例如插口连接,压条焊接等在此不再罗列。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如图1、2、3、4、6所示,通过连接于气膜建筑内侧壁500上的风管装置200和设置在风管装置200至少一端的风机装置100以形成空气流动通道,当风机装置100运行时,向风管装置200鼓气,气体通过风管装置200流入气膜建筑内部,由于风机装置100具有机械动力,所以能够使气体流经室内各个角落,此技术在解决气膜建筑内空气循环效果差的问题上起了巨大作用,并且在此过程中,室内流失热量较少,减少不必要能耗,带来有效利用已有能量、促进气膜建筑顶部热空气和底部和活动区冷空气循环流动的有益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风管装置200的连接位置为气膜建筑内侧壁,优选方式为气膜建筑顶部中央。
在上述实施例中,风管装置200如图1-4所示为风管装置200自身轴线与水平面平行放置,此时在风管装置200的侧壁上设置多个出风口210以增加空气的流动,考虑到实际情况中空气循环装置安装在气膜建筑内侧壁500上,出风口210的出风方向朝向气膜建筑底部空间更有利于实现气膜建筑底部人们活动频繁区域C的空气流通,所以出风口210的出风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夹角小于90度。
如图2所示,风管装置200侧壁上的出风口210沿着风管装置200径向方向阵列设置,并且使相同数量的出风口210一一对应设置于风管装置200的侧壁上,以达到每个出风口210的对应面上都有出风口210,不仅能均匀促进气膜建筑室内空气循环,也可减轻风管装置200因风机装置100造成的晃动。
上述出风口210可为条形风口或散流器风口,优选为能够调节出风角度的条形风口,出风口形状也可为圆形、矩形、椭圆形等形状,此处不做限定。
作为上述出风口210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在出风口210处设置出风管道220,该出风管道220的出风口230与上述风管装置出风口210相同,该出风管道220不仅能引导气流,也能通过设置出风管道220自身的轴线与水平面夹角来达到最有利于气膜建筑内空气流通的角度,为同样达到出风方向朝向气膜建筑底部空间C更有利于空气流通的目的,上述出风管道220的出风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宜小于90度。考虑到具体实施过程中,气膜建筑高度最高为气膜建筑跨度的二分之一,此时出风管道220出风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夹角优选为50度。
考虑到具体实施过程中,气膜建筑高度最低为气膜建筑跨度的三分之一,此时出风管道220出风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夹角优选为63度。
考虑到具体实施过程中,气膜建筑高度为气膜建筑跨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之间时,出风管道220出风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夹角优选为大于50度小于63度。
考虑到具体的实施,单个风机装置100与风管装置200连通时,风管装置200未设置风机装置100的一端可以采用封闭或直接设置出风口210的情况;封闭状态时,风机装置100产生的气流部分会碰撞封闭处流回,通过出风口210流入气膜建筑内部或继续与风机装置100持续产生的气流相撞,则会出现部分气流在风管装置200内来回反弹的情况,这样极易损坏风管装置200并产生不必要的能耗。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则可在风管装置200未设置风机装置100的一端设置出风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夹角小于90度的出风口210或上述实施例中自身轴线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的出风管道220。
作为上述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可以在风管装置200的两端设置风机装置100,两个风机装置100共同提供风源能够降低单个风机装置100的功率并增大风量,而且避免了具有动能的气流不断撞击风管装置200所可能带来不利情况。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当如图6所示风管装置200自身的轴线与水平面垂直放置时,在风管装置200的侧壁上设置多个出风口210以增加空气的流动,此时出风口210不仅能够沿着风管装置200径向阵列设置,也可沿着风管装置200的周向设置。
出风口210周向设置时,优选为出风口210个数为偶数个并均匀设置以达到每个出风口210的对应面上都有出风口210。
考虑到具体的实施,风管装置200远离气膜建筑顶部内侧500的一端因更接近气膜建筑底部人们活动频繁区C,所以设置为出风口210比封闭状态更能促进室内空气流动。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如图1所示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为多组时,可以根据需要排布在气膜建筑的内侧壁500上相应位置,优选位置为气膜建筑顶部中央。
考虑到空气循环装置与气膜建筑内侧壁500的连接还需要连接结构300,所以在气膜建筑顶部内侧壁500上,通过将膜面510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固定在气膜建筑顶部内侧壁500上使之围成一个通孔来通过如图5所示的连接结构300。
上述通孔可根据连接结构300的数量和宽度灵活改变,并通过连接多层膜面510或加宽膜面510等方式来增大受力面积。
上述连接膜面510的方式可以为焊接、粘合连接、装订或缝合法,其中焊接作为优选实施方式。
上述连接结构300优选为轻质的、由两股以上的棉、麻、棕等纤维绞合而成的绳索410、吊钩420、提环421。绳索410两端连有吊钩420,吊钩420钩住风机装置100或者风管装置200上设置的提环421,上述吊钩420与提环421的连接方式方便拆卸,便于检查维修,提环421设置的位置优选为风机装置100,也可以设置在风管装置200两端或中段等位置。
作为上述绳索410的变形,还可以为任意柔软,不会造成膜体破裂的材料,或者采用在连接结构上包裹防滑耐摩擦材料,如PVC软胶、PU等,避免金属丝与膜体表面接触造成破坏,也可起到减震防滑的作用。
作为上述吊钩420的变形,还可以为如图5所示的金属框,闭合金属框可避免了因晃动带来的脱落。
考虑到具体实施时,还可以在连接结构400处固定减震装置430。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机装置和风管装置;
所述风管装置连接于气膜建筑的内侧壁上,所述风管装置的至少一端设置有所述风机装置,且所述风管装置与所述风机装置的出气端连通以形成空气流动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装置为两个,分别连通于所述风管装置的两端,以形成空气流动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装置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出风口,以增加空气的流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夹角小于90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为偶数个,相同数量的所述出风口一一对应设置于所述风管装置的侧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上设置有出风管道。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装置自身的轴线与水平面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装置自身的轴线与水平面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循环装置还包括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的一端与所述气膜建筑的内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风机装置或所述风管装置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循环装置为多个,依次排布于所述气膜建筑的内侧壁上。
CN201610800208.0A 2016-08-31 2016-08-31 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 Pending CN1067053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00208.0A CN106705333A (zh) 2016-08-31 2016-08-31 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00208.0A CN106705333A (zh) 2016-08-31 2016-08-31 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05333A true CN106705333A (zh) 2017-05-24

Family

ID=589403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00208.0A Pending CN106705333A (zh) 2016-08-31 2016-08-31 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70533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45382A (zh) * 2019-03-18 2019-06-28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 气膜建筑用通风管道结构
CN110424541A (zh) * 2019-07-31 2019-11-08 天津市康达膜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膜建筑房屋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3740A (zh) * 2005-07-20 2006-03-08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 大空间建筑冬季上部热量下送采暖系统及采暖方法
CN101532713A (zh) * 2009-04-21 2009-09-16 李耀强 空气强制循环装置
JP2013124829A (ja) * 2011-12-15 2013-06-2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CN203523435U (zh) * 2013-09-29 2014-04-09 李大民 一种无支架大跨度单层膜充气温室结构
CN206018914U (zh) * 2016-08-31 2017-03-15 北京约顿气膜建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3740A (zh) * 2005-07-20 2006-03-08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 大空间建筑冬季上部热量下送采暖系统及采暖方法
CN101532713A (zh) * 2009-04-21 2009-09-16 李耀强 空气强制循环装置
JP2013124829A (ja) * 2011-12-15 2013-06-2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機
CN203523435U (zh) * 2013-09-29 2014-04-09 李大民 一种无支架大跨度单层膜充气温室结构
CN206018914U (zh) * 2016-08-31 2017-03-15 北京约顿气膜建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侯磊: "《膜结构建筑设计中的物理环境因素研究》", 《工程科技Ⅱ辑》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45382A (zh) * 2019-03-18 2019-06-28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 气膜建筑用通风管道结构
CN109945382B (zh) * 2019-03-18 2020-11-24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 气膜建筑用通风管道结构
CN110424541A (zh) * 2019-07-31 2019-11-08 天津市康达膜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膜建筑房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671174U (zh) 空调器
CN206018914U (zh) 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
CN105783123B (zh) 一种强化辐射供冷/供热顶板换热的吊顶装置
CN106705333A (zh) 气膜建筑空气循环装置
CN106152349A (zh) 一种地铁站通风空调环控系统
CN207584951U (zh) 全新风吊顶式空调系统
JP5945127B2 (ja) 建物
CN207394969U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206189628U (zh) 可改变传热系数的保温板
CN208011960U (zh) 一种用于风雨操场建筑的通风系统
CN102840642B (zh) 一种免管道安装实现户型内各房间新风交换系统
CN207132519U (zh) 核电厂核岛用通风调节机组
CN206094383U (zh) 一种地铁站通风空调环控系统
CN107208923A (zh) 推挽式逆流热交换器
CN210107583U (zh) 一种双通道空气处理机组
CN205026893U (zh) 中央空调出风口智能挡板
CN212428280U (zh) 一种气膜建筑及其外接风管结构
CN107763789A (zh) 全热交换新风系统
CN107044708A (zh) 室内空气净化装置和空调器及室内空气净化方法
CN106017129A (zh) 适用于地下单向气流空间内的冷却塔
CN206281143U (zh) 一种影院放映厅的通风空调系统
CN206724309U (zh) 空调器及其出风口结构
CN20723074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机组
RU2678171C1 (ru) Шахтная вентиляторно-калорифер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секционного проветривания
CN207422359U (zh) 可升降式多功能嵌入式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52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