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65203A - 一种利用异色瓢虫防治蔬菜蚜虫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用异色瓢虫防治蔬菜蚜虫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65203A
CN106665203A CN201510764310.5A CN201510764310A CN106665203A CN 106665203 A CN106665203 A CN 106665203A CN 201510764310 A CN201510764310 A CN 201510764310A CN 106665203 A CN106665203 A CN 1066652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rmonia
aryridis
pallas
axyridia
pl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6431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65203B (zh
Inventor
侯峥嵘
尹哲
李金萍
郭喜红
孙贝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plant protection station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plant protection stat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plant protection station filed Critical Beijing plant protection station
Priority to CN20151076431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665203B/zh
Publication of CN1066652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652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652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652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3/00Protecting plan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异色瓢虫防治蔬菜蚜虫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按照益害比为1∶(5-80)施予待防治植物的步骤。实验证明,将不同虫态(卵、成虫、1-2龄幼虫和3-4龄幼虫)的异色瓢虫分别按照不同益害比(1∶5、1∶10、1∶20、1∶40和1∶80)分别接种于2叶期蚕豆植株上,与对照未接种异色瓢虫相比,蚕豆植株上的蚜虫数在接种后的1-11天内均显著降低,且可降低为0;且在应用异色瓢虫卵卡防治温室辣椒(益害比为1∶60)、温室甜椒(益害比为1∶30)以及露地花椰菜(益害比为1∶5和1∶10)上生长的蚜虫中,均得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具有效果显著、持效期长等优点,在蚜虫虫害的生物防治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利用异色瓢虫防治蔬菜蚜虫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保护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异色瓢虫防治蔬菜蚜虫的方法。
背景技术
蔬菜蚜虫俗称腻虫,属半翅目,是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们大多聚集在蔬菜的芽、嫩叶或嫩枝上,吸食植物的汁液,从而导致植物枯黄、枝叶变形、甚至枯死,严重危害蔬菜的生产。以往大多采用农药防治蚜虫,由于蚜虫对农药会产生抗药性,且随着抗药性的增强,用药量的增加,造成农药的大量残留,会使蔬菜品质随之降低。同时因化学农药降解缓慢,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生物防治作为一种防治手段,可以有效地弥补化学防治的上述不足,特别是在有机蔬菜的生产中作用更加明显。
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是蚜虫的天敌之一,是农业和林业上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在我国分布广泛,且喜食蚜虫。随着有机和无公害蔬菜的推广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利用异色瓢虫对蚜虫进行生物防治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异色瓢虫防治植物蚜虫的方法,包括将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按照益害比为1∶(5-80)施予待防治植物的步骤;
所述植物可为蔬菜或中草药,也可为其他植物,所述蔬菜具体可为辣椒、甜椒、花椰菜、黄瓜、茄子、番茄、西葫芦、甘蓝、白菜或萝卜等;
所述益害比为所述施予所述待防治植物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数与该所述待防治植物上的蚜虫数之比。
在上述方法中,所述施予待防治植物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的平均密度为每平方米所述待防治植物所在地块为4-6个,具体可为5个。
在上述方法中,所述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的虫态为成虫、和/或3龄幼虫、和/或4龄幼虫、和/或1龄幼虫、和/或2龄幼虫、和/或卵。
在上述方法中,当所述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的虫态为卵时,所述益害比具体可为1∶5、1∶10、1∶20、1∶30、1∶40、1∶60或1∶80。
当所述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的虫态为成虫、和/或1龄幼虫、和/或2龄幼虫时,所述益害比具体可为1∶5、1∶10、1∶20、1∶40或1∶80。
当所述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的虫态为3龄幼虫和/或4龄幼虫时,所述益害比具体可为1∶10、1∶5、1∶20、1∶40或1∶80。
在上述方法中,所述将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按照益害比为1∶(5-80)施予待防治植物的步骤为每间隔4-8天(如6天)进行1次,共进行2-4次(如3次)。
在上述方法中,所述施予待防治植物的方式为:
当所述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的虫态为卵时,将所述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先置于固态载体上再悬挂于所述待防治植物上或将所述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直接释放于所述待防治植物上;所述释放的方式具体可为接种;本发明实施例2、3和4具体是将购自北京阔野田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异色瓢虫卵卡悬挂于所述待防治植物上;
当将所述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的虫态为成虫、1龄幼虫、2龄幼虫、3龄幼虫或4龄幼虫时,将所述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直接释放于所述待防治植物上;所述释放的方式具体可为接种,也可为撒施;
所述施予待防治植物的位置具体可为所述待防治植物上部,即靠近蚜虫发生的叶片或茎秆上。
在上述方法中,当所述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的虫态为1龄幼虫和/或2龄幼虫时,所述释放的所述异色瓢虫之间的距离为10mm-50mm;
当所述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的虫态为3龄幼虫和/或4龄幼虫时,所述释放的所述异色瓢虫之间的距离为50mm-100mm。
在上述方法中,所述蚜虫不限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防治的豆蚜(Aphis craccivoraKoch)、桃蚜(Myzus persicae(Suler))和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Linnaeus))。
实验证明,将不同虫态(卵、成虫、1-2龄幼虫和3-4龄幼虫)的异色瓢虫(Harmoniaaryridis(Pallas))分别按照不同益害比(1∶5、1∶10、1∶20、1∶40和1∶80)分别接种于2叶期蚕豆植株上,与未接种异色瓢虫的对照相比,蚕豆植株上的蚜虫数在接种后的1-11天内均显著降低,且可降低为0;使用异色瓢虫卵卡按照益害比为1∶60防治温室辣椒上生长的蚜虫,与施用苦参碱相比,释放后第30天,防治效果还能维持在79.66%,最高防治效果可达到87.56%,而苦参碱的防治效果第23天即降为负值,最高防治效果为54.71%;使用异色瓢虫卵卡按照益害比为1∶30防治温室甜椒上生长的蚜虫,释放异色瓢虫卵后的第6天,蚜虫成若虫种群基数平均下降39.62%,第13天蚜虫成若虫种群基数下降达88.24%,第19天蚜虫成若虫种群基数下降达98.53%;使用异色瓢虫卵卡按照益害比为1∶5和1∶10、间隔6天共释放3次防治露地花椰菜上生长的蚜虫,第一次释放后的第5天,益害比为1∶5的处理防治效果达到了69.23%;第一次释放后的第28天,益害比为1∶10的处理防治效果达到了59.23%。
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具有效果明显、持效期长等优点,在蚜虫虫害的生物防治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蚕豆、辣椒、甜椒和花椰菜的品种名称分别为崇礼蚕豆、国福308、京甜3号和雪山。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和豆蚜(Aphiscraccivora Koch)均购自北京阔野田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的饲养方法为室内续代饲养,饲养条件为温度25±1℃、相对湿度70±10%、光周期为每天光照16小时、黑暗8小时,各虫态瓢虫的食料均为豆蚜;
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的饲养方法为在温度20~28℃、相对湿度40~70%,于蚕豆苗上室内续代饲养。
实施例1、利用异色瓢虫防治蚕豆蚜虫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本实施例所用植物为蚕豆,长2片真叶时开始试验,放在小纱笼(长×宽×高为60cm×60cm×60cm)内;蚜虫为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瓢虫为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的卵、1-2龄幼虫、3-4龄幼虫、成虫。所述1-2龄幼虫是指1龄幼虫和2龄幼虫;所述3-4龄幼虫是指3龄幼虫和4龄幼虫。
本实施例是在温度为25士2℃、相对湿度为70~80%、自然光照条件下的恒温室中进行。
释放异色瓢虫的卵:在蚕豆植株长到2片真叶后,在每株蚕豆植株的嫩芽部位接种豆蚜成虫80头,然后再在每株蚕豆植株的真叶上分别接种异色瓢虫的卵0、1、2、4、8或16粒(即释放异色瓢虫的数量与释放时蚜虫的数量之比(以下简称为益害比)分别为:对照(CK)、1∶80、1∶40、1∶20、1∶10、1∶5),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设5次重复。在接种异色瓢虫后的1、3、5、7、9、11天,调查各处理每个单株上的蚜虫数,调查时不要弄掉异色瓢虫。接入蚜虫和瓢虫时要罩上小纱笼。
释放异色瓢虫的成虫:与上述释放异色瓢虫的卵的方法相同。
释放异色瓢虫的1-2龄幼虫:与上述释放异色瓢虫的卵的方法相同,释放1-2龄幼虫时的虫间距离为10-50mm。
释放异色瓢虫的3-4龄幼虫:与上述释放异色瓢虫的卵的方法相同,释放3-4龄幼虫时的虫间距离为50-100mm。
所述虫间距离为释放的各异色瓢虫之间的距离。若虫间距离过小(如释放3-4龄幼虫的虫间距离小于50mm),当瓢虫幼虫没有及时找到蚜虫时,饥饿的瓢虫幼虫很可能互相残杀。
2、结果
如表1至表8所示。表1至表8中的数据为各处理单株上蚜虫数的平均值±标准差,数值后的小写字母为LSD法进行多重比较(P<0.05)的结果,接种异色瓢虫后相同天数下不同处理间的数值后若含有相同的小写字母,则表示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若无相同的小写字母,则表示两处理间差异显著。
表1、释放异色瓢虫的卵后蚜虫种群的变化
表2、释放异色瓢虫的成虫后蚜虫种群的变化
表3、释放异色瓢虫的1-2龄幼虫后蚜虫种群的变化
表4、释放异色瓢虫的3-4龄幼虫后蚜虫种群的变化
表5、不同处理中异色瓢虫的卵与成虫对蚜虫的控制效果对比
表6、不同处理中异色瓢虫的卵与成虫对蚜虫的控制效果对比(续表5)
表7、不同处理中异色瓢虫的1-2龄幼虫与3-4龄幼虫对蚜虫的控制效果对比
表8、不同处理中异色瓢虫的1-2龄幼虫与3-4龄幼虫对蚜虫的控制效果对比(续表7)
由表1至表8可以看出:
在异色瓢虫的相同虫态中,防治效果随着益害比的增大而增加(即蚜虫全部被瓢虫吃掉的时间缩短),其中,卵、成虫和1-2龄幼虫都在益害比为1∶5时对蚜虫的防治效果最好。在接种异色瓢虫的卵的益害比为1∶5时,接种后7天蚜虫数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9天后降为0;在接种异色瓢虫的成虫的益害比为1∶5时,接种后1天蚜虫数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3天后降为0;在接种异色瓢虫的1-2龄幼虫的益害比为1∶5时,接种后3天蚜虫数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5天后降为0。3-4龄幼虫的益害比为1∶10时对蚜虫的防治效果最好,在接种异色瓢虫的3-4龄幼虫的益害比为1∶10时,接种后3天蚜虫数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5天后降为0。
在相同益害比的异色瓢虫不同虫态的比较中,异色瓢虫的成虫对蚜虫的防治效果最佳,3-4龄幼虫比1-2龄幼虫略佳,卵最次。由于3-4龄幼虫的结蛹,在接种后5天至9天间蚜虫数量出现回升。
实施例2、利用异色瓢虫防治温室辣椒蚜虫
1、实验材料
苦参碱试剂:有效成分含量为6%,剂型为水剂,购自内蒙古清源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异色瓢虫卵卡,每卡20粒卵,购自北京阔野田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供试作物:正常水肥管理下处于开花初期的辣椒。
2、实验方法
实验环境:温室,温度18~31℃,相对湿度55~75%;
实验地点:北京延庆;
防治对象:蚜虫,主要为为害辣椒的桃蚜(Myzus persicae(Suler))。
实验设置3个处理:苦参碱、释放异色瓢虫卵和空白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为一个小区,共设9个小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辣椒种植的株距为26~33cm,行距为40~50em,每6行作为一个小区,每个小区60株辣椒。各处理间设置两个长8米、宽2米的隔离区。
所述苦参碱的处理为:2014年5月5日将所述苦参碱试剂用水稀释800倍后对辣椒全植株喷雾处理1次,施用量为平均每株20~30ml经上述稀释后的苦参碱试剂;
所述释放异色瓢虫卵的处理为:2014年5月5日,按照平均每4平方米地块悬挂1张异色瓢虫卵卡(即释放异色瓢虫的数量与释放时蚜虫的数量之比(以下简称为益害比)为1∶60)于蚜虫较多的辣椒植株上部。
所述空白对照的处理为:既不使用苦参碱,也不释放异色瓢虫,除用30目防虫网进行隔离外,其余管理与其它处理相同。
3、数据调查
处理前先对每个小区按5点取样法,每点随机调查3株辣椒全植株(同时挂标记牌)上的蚜虫数,计算每一重复内单株蚜虫数的平均值,获得处理前虫口数,然后进行处理;在处理后的第1、3、5、7、9、16、23、30天调查挂标记牌的整株辣椒植株上的蚜虫数,计算每一重复内单株蚜虫数的平均值,获得处理后虫口数。按照下述公式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应用Excel2003和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计算。
注:防治效果公式中的所述处理区指经过苦参碱处理或释放异色瓢虫卵的小区,所述对照区指空白对照的小区。
4、实验结果
如表9和表10所示。表9和10中的结果为各处理三次重复的平均值。结果表明:与苦参碱处理相比,释放异色瓢虫卵的防治效果期更持久,防治效果更好。释放后第30天,防治效果还能维持在79.66%,而苦参碱的防治效果在第23天即降为负值。释放瓢虫卵的最佳防治效果是在释放后的第23天,最高防治效果达到87.56%;使用苦参碱的最佳防治效果期是在用药后的一个星期前后,最高防治效果为54.71%。
表9、不同处理的蚜虫虫口减退率(单位:%)
表10、不同处理对蚜虫的防治效果(单位:%)
实施例3、利用异色瓢虫防治温室甜椒蚜虫
1、实验材料
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异色瓢虫卵卡,每卡20粒卵,购自北京阔野田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供试作物:正常水肥管理下的处于开花坐果期的甜椒。
2、实验方法
实验环境:温室,温度22~35℃,相对湿度50~75%;
实验地点:北京昌平;
防治对象:蚜虫,主要为为害甜椒的桃蚜(Myzus persicae(Suler))。
实验设置2个处理:释放异色瓢虫卵和空白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为一个小区,共设6个小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小区的面积为12平方米,30~32株甜椒。各处理间设置两个长5米、宽2米的隔离区。
所述释放异色瓢虫卵的处理为:2014年5月21日,每小区选择单株蚜虫数量位于该小区第一、第二、第三的植株作为中心病株,分别挂放1张异色瓢虫卵卡(即释放的异色瓢虫数量与释放时蚜虫的数量(以下简称为益害比)为1∶30)于该植株的蚜虫发生部位附近,即平均每4平方米地块悬挂1张异色瓢虫卵卡。
所述空白对照的处理为:未释放异色瓢虫,除用30目防虫网进行隔离外,其余管理与其它处理相同。
3、数据调查
5月21日处理前先调查各甜椒中心病株全植株每片叶片上的蚜虫数(单位为头/片),然后进行处理,分别在处理后的第3、6、9、13、16、19天再调查各甜椒中心病株全植株每片叶片上的蚜虫数(单位为头/片)。计算各处理中获得数据的平均值。
4、实验结果
如表11所示。结果表明:释放异色瓢虫卵后对蚜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释放异色瓢虫卵后第6天,蚜虫数平均下降39.62%,释放异色瓢虫卵后第13天,蚜虫数下降达88.24%,释放异色瓢虫卵后第19天,蚜虫数下降达98.53%。对照与释放异色瓢虫卵的处理相比,蚜虫密度呈上升趋势,且增长速度较快,处理后第19天,单个叶片的蚜虫数平均可达175.7头/片。
表11、释放异色瓢虫卵后蚜虫数(头/片)的变化
注:5月21日的数据为进行处理前的数据;T代表释放异色瓢虫卵的处理,CK代表空白对照处理。
实施例4、利用异色瓢虫防治露地花椰菜蚜虫的研究
1、实验材料
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异色瓢虫卵卡,每卡20粒卵,购自北京阔野田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供试作物:正常水肥管理下的处于营养生长期的花椰菜。
2、实验方法
实验环境:露地,温度22~35℃,湿度50~75%;
实验时间:2015年8月26日-9月23日;
实验地点:北京延庆;
防治对象:蚜虫,主要为为害花椰菜的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Linnaeus))。
实验设置5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为一个小区,共设15个小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花椰菜种植的株距为40cm,行距为50cm,每20行4列作为一个小区,每个小区70至80株花椰菜。各处理间设置1个长6米,宽2米的隔离区。
各处理具体如下:
处理1:2015年8月26日,按照益害比(即释放异色瓢虫的数量与释放时蚜虫的数量之比,以下同)为1∶5第一次释放异色瓢虫卵,9月2日和9月9日按照益害比为1∶5再分别释放异色瓢虫卵,共释放异色瓢虫卵3次,每次释放均间隔6天。
处理2:2015年8月26日,按照益害比为1∶10第一次释放异色瓢虫卵,9月2日和9月9日按照益害比为1∶10再分别释放异色瓢虫卵,共释放异色瓢虫卵3次,每次释放均间隔6天。
处理3:2015年8月26目,按照益害比为1∶20第一次释放异色瓢虫卵、9月2日和9月9日按照益害比为1∶20再分别释放异色瓢虫卵,共释放异色瓢虫卵3次,每次释放均间隔6天。
处理4:2015年8月26日,按照益害比为1∶40第一次释放异色瓢虫卵,9月2日和9月9日按照益害比为1∶40再分别释放异色瓢虫卵,共释放异色瓢虫卵3次,每次释放均间隔6天。
处理1-4中,释放异色瓢虫卵的方式均为将异色瓢虫卵卡悬挂于花椰菜植株上部,即靠近蚜虫发生的叶片或茎秆上。
空白对照(CK):未释放异色瓢虫,将其用30目防虫网进行隔离,其余管理与其它处理相同。
3、数据调查
处理前先对每个小区按5点取样法,每点随机调查5株花椰菜全植株(同时挂标记牌)上的蚜虫数,计算每一重复内单株蚜虫数的平均值,获得处理前虫口数,然后进行处理;在第一次释放异色瓢虫卵后的第3、5、7、14、28天分别调查挂标记牌的整株花椰菜植株上的蚜虫数,计算每一重复内单株蚜虫数的平均值,获得处理后虫口数。按照下述公式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应用Excel2003和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计算。
防治效果公式中:
pt0代表处理区处理前虫口数;
pt1代表处理区处理后虫口数;
ck0代表空白对照区处理前虫口数;
ck1代表空白对照区处理后虫口数。
4、结果
如表12和表13所示。表12和表13中的数据为各处理结果的平均值±标准差,数值后的小写字母为LSD法进行多重比较(P<0.05)的结果,接种异色瓢虫后相同天数下不同处理间的数值后若含有相同的小写字母,则表示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若无相同的小写字母,则表示两处理间差异显著。
表12 利用异色瓢虫防治露地花椰菜蚜虫的结果
表13 利用异色瓢虫防治露地花椰菜蚜虫的结果(续表12)
注:表12和表13中的残虫数为释放异色瓢虫后植株上剩余的蚜虫数。
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卵对花椰菜上的蚜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第一次释放异色瓢虫卵后的第5天,各处理间蚜虫成若虫种群基数均呈下降趋势,益害比为1∶5的防治效果达到了69.23%;第一次释放异色瓢虫卵后的第28天,益害比为1∶10的防治效果达到了59.23%,表明异色瓢虫防治蚜虫的持效性较好。对照与释放异色瓢虫卵的处理相比,蚜虫成若虫种群密度均呈上升趋势,在第28天时,单株花椰菜的蚜虫数平均可达22头。

Claims (8)

1.一种利用异色瓢虫防治植物蚜虫的方法,包括将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按照益害比为1∶(5-80)施予待防治植物的步骤;
所述益害比为所述施予待防治植物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数与该所述待防治植物上的蚜虫数之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予待防治植物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的平均密度为每平方米所述待防治植物所在地块为4-6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的虫态为成虫、和/或3龄幼虫、和/或4龄幼虫、和/或1龄幼虫、和/或2龄幼虫、和/或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的虫态为卵时,所述益害比为1∶5、1∶10、1∶20、1∶30、1∶40、1∶60或1∶80。
当所述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的虫态为成虫、和/或1龄幼虫、和/或2龄幼虫时,所述益害比为1∶5、1∶10、1∶20、1∶40或1∶80。
当所述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的虫态为3龄幼虫和/或4龄幼虫时,所述益害比为1∶10、1∶5、1∶20、1∶40或1∶80。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异色瓢虫(Harmoniaaryridis(Pallas))按照益害比为1∶(5-80)施予待防治植物的步骤为每间隔4-8天进行1次,共进行2-4次。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施予待防治植物的方式为:
当所述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的虫态为卵时,将所述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先置于固态载体上再悬挂于所述待防治植物上或将所述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直接释放于所述待防治植物上;
当将所述异色瓢虫(Harmonia.aryridis(Pallas))的虫态为成虫、1龄幼虫、2龄幼虫、3龄幼虫或4龄幼虫时,将所述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直接释放于所述待防治植物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的虫态为1龄幼虫和/或2龄幼虫时,所述释放的所述异色瓢虫之间的距离为10mm-50mm;
当所述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的虫态为3龄幼虫和/或4龄幼虫时,所述释放的所述异色瓢虫之间的距离为50mm-100m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异色瓢虫(Harmonia aryridis(Pallas))按照益害比为1∶(5-80)施予待防治植物的步骤为每间隔6天进行1次,共进行3次。
CN201510764310.5A 2015-11-06 2015-11-06 一种利用异色瓢虫防治蔬菜蚜虫的方法 Active CN1066652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64310.5A CN106665203B (zh) 2015-11-06 2015-11-06 一种利用异色瓢虫防治蔬菜蚜虫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64310.5A CN106665203B (zh) 2015-11-06 2015-11-06 一种利用异色瓢虫防治蔬菜蚜虫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65203A true CN106665203A (zh) 2017-05-17
CN106665203B CN106665203B (zh) 2020-12-25

Family

ID=588654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64310.5A Active CN106665203B (zh) 2015-11-06 2015-11-06 一种利用异色瓢虫防治蔬菜蚜虫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66520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49239A (zh) * 2018-12-19 2019-02-19 安徽尊贵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弓背蚁防治果蔬园有害昆虫的方法
CN109757265A (zh) * 2019-03-12 2019-05-17 汶川德新果缘农业有限公司 天敌昆虫混合田间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CN110720340A (zh) * 2019-10-14 2020-01-24 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 一种大棚蔬菜蚜虫的防控方法
CN115399180A (zh) * 2022-08-24 2022-11-29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一种利用异色瓢虫防治桃树蚜虫的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1091A (zh) * 2005-01-26 2005-06-29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果园生态生防控制方法
CN102067804A (zh) * 2010-01-20 2011-05-25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无害化防治小麦蚜虫的方法
CN204056777U (zh) * 2014-06-05 2014-12-31 北京市植物保护站 异色瓢虫成虫的包装容器
CN204104550U (zh) * 2014-08-11 2015-01-21 北京市植物保护站 异色瓢虫卵卡
CN104938263A (zh) * 2015-07-20 2015-09-30 胡永军 一种异形瓢虫防治设施蔬菜蚜虫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1091A (zh) * 2005-01-26 2005-06-29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果园生态生防控制方法
CN102067804A (zh) * 2010-01-20 2011-05-25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无害化防治小麦蚜虫的方法
CN204056777U (zh) * 2014-06-05 2014-12-31 北京市植物保护站 异色瓢虫成虫的包装容器
CN204104550U (zh) * 2014-08-11 2015-01-21 北京市植物保护站 异色瓢虫卵卡
CN104938263A (zh) * 2015-07-20 2015-09-30 胡永军 一种异形瓢虫防治设施蔬菜蚜虫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史桂荣,张永华,徐美艳,李清波,崔小英: "《异色瓢虫不同比例防治有机蔬菜彩椒蚜虫试验初报》", 《第五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暨昆虫保护、利用与产业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
孙梅梅,柴伟纲,谌江华,王丽丽: "《人工释放异色瓢虫对甘蓝蚜的控制效果》", 《浙江农业科学》 *
张文秋 等: "《异色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环境昆虫学报》 *
日本蔬菜种子生产研究会编: "《蔬菜采种技术》", 30 December 1986 *
朱国仁,王少丽主编: "《新编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 30 January 2015 *
河南省安阳县农业局,北京大学生物系昆虫专业编: "《七星瓢虫的利用》", 31 May 1979 *
程伯瑛编著: "《露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问答》", 30 August 2009 *
章宗江著: "《果树害虫天敌》", 30 September 1981 *
蒋金炜,乔红波,安世恒编著: "《农田常见昆虫图鉴》", 30 September 2014 *
雒珺瑜,崔金杰,王春义,张帅,吕丽敏,李春花: "《棉田释放异色瓢虫对棉蚜自然种群的控制效果》", 《中国棉花》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49239A (zh) * 2018-12-19 2019-02-19 安徽尊贵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弓背蚁防治果蔬园有害昆虫的方法
CN109349239B (zh) * 2018-12-19 2021-03-30 安徽尊贵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弓背蚁防治果蔬园有害昆虫的方法
CN109757265A (zh) * 2019-03-12 2019-05-17 汶川德新果缘农业有限公司 天敌昆虫混合田间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CN110720340A (zh) * 2019-10-14 2020-01-24 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 一种大棚蔬菜蚜虫的防控方法
CN115399180A (zh) * 2022-08-24 2022-11-29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一种利用异色瓢虫防治桃树蚜虫的方法
CN115399180B (zh) * 2022-08-24 2023-11-10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一种利用异色瓢虫防治桃树蚜虫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65203B (zh) 2020-1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82365B (zh) 一种豇豆种植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方法
CN104381220B (zh) 一种无公害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的方法
CN106665203A (zh) 一种利用异色瓢虫防治蔬菜蚜虫的方法
CN107624584A (zh) 粉葛对入侵杂草薇甘菊的替代控制
CN103734171A (zh) 一种含吡虫啉的农药组合物
CN105961012A (zh) 一种天麻的种植方法
CN107821154B (zh) 一种抗梢腐病甘蔗杂交品系选育方法
CN106134701A (zh) 一种天麻的种植方法
CN107926402A (zh) 一种有机茶蚜虫的防治方法
CN102668941A (zh) 一种利用水稻间作水芹控制水稻病虫害的方法
CN104054492A (zh) 一种白萝卜种植方法
CN107711722B (zh) 一种培育具有抗药性的椰心叶甲啮小蜂种群的方法
CN106105617A (zh) 一种天麻的种植方法
CN103880563B (zh) 一种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4885765A (zh) 大蒜和草莓间作种植防控草莓灰霉病的复合栽培方法
CN104304323A (zh) 利用昆虫病原线虫与苦参碱联用防治小地老虎的方法
CN107646346A (zh) 一种一点红的有机种植方法
CN109168809A (zh) 一种大棚有机蔬菜黄曲条跳甲的防治方法
KR20170059033A (ko) 머귀나무 추출물을 포함하는 진딧물 방제용 조성물
CN106472591B (zh) 一种生态杀虫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9247175A (zh) 一种防治芒果病虫害的方法
CN108934885A (zh) 一种综合防治菜用大豆主要害虫的方法
CN106614392A (zh) 陕西地区烟蚜茧蜂繁育和释放的本地化方法
CN111083964A (zh) 西红花球茎腐烂病防治方法
CN105284784B (zh) 一种二点委夜蛾的人工接虫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