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62190A - 压力缓冲装置及阻尼力产生机构 - Google Patents

压力缓冲装置及阻尼力产生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62190A
CN106662190A CN201580041027.8A CN201580041027A CN106662190A CN 106662190 A CN106662190 A CN 106662190A CN 201580041027 A CN201580041027 A CN 201580041027A CN 106662190 A CN106662190 A CN 1066621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liquid
unit
piston
piston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102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野刚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ow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Corp filed Critical Show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6621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621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6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resulting in the damping effects during contraction being different from the damping effects during extension, i.e. responsive to the direction of mov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44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 F16F9/46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allowing control from a distance, i.e. location of means for control input being remote from site of valves, e.g. on damper external wal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3/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 B60G13/02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 B60G13/06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of fluid type
    • B60G13/08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of fluid type hydraulic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F16F9/185Bitubula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20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16F9/323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cylind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6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slots arranged in cylinder wal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F16F9/348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intended to affect valve bias or pre-stres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44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 F16F9/46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allowing control from a distance, i.e. location of means for control input being remote from site of valves, e.g. on damper external wall
    • F16F9/461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allowing control from a distance, i.e. location of means for control input being remote from site of valves, e.g. on damper external wall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22/00Special physical effects, e.g. nature of damping effects
    • F16F2222/12Fluid damp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32/00Nature of movement
    • F16F2232/08Line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液压缓冲装置包括:缸(11);活塞单元(30),设置为在缸(11)内沿缸轴向可移动,将缸(11)内的空间分隔成第一油室(Y1)和第二油室(Y2);外侧活塞单元(31),固定至杠单元;内侧活塞单元(32),设置为相对于外侧活塞单元(31)可移动;第一通道,形成根据活塞单元(30)的移动使油从第一油室(Y1)到所述第二油室(Y2)流动的通道;第二通道,形成根据活塞单元(30)的移动使油从第二油室(Y2)到第一油室(Y1)的流动的通道;压缩侧阀门单元(33),固定至内侧阀门单元(32)并与外侧阀门单元(31)接触从而控制第一通道中的油的流动;以及膨胀侧阀门单元(35),固定至外侧阀门单元(31)并与内侧阀门单元(32)接触从而控制第二通道中的油的流动。以简单的构成改变根据活塞在两个方向上的移动所产生的阻尼力。

Description

压力缓冲装置及阻尼力产生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及阻尼力产生机构。
背景技术
车辆(如汽车)的悬挂装置包括压力缓冲装置,压力缓冲装置中使用阻尼力产生机构以适当地减少行驶时从路面传递至车身的震动,从而提高驾乘舒适性和转向稳定性。作为此类压力缓冲装置的示例,有这样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其中,通过使按压构件仅压靠设置于活塞轴向的一侧的阀门来改变阻尼力(例如,详见专利文献1)。
引用文献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H7-0914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相关技术中,例如,无法改变在未设置有按压构件的一侧配置的阀门处的阻尼力。这意味着,尽管可以改变根据活塞在一个方向上的移动所产生的流体流动的阻尼力,却无法改变根据活塞在另一方向上的移动所产生的流体流动的阻尼力。
在相关技术的压力缓冲装置中,若要能够改变根据活塞在一个方向以及另一方向这两个方向上的移动所产生的阻尼力,设备构成势必会复杂许多。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以简单的构成实现改变根据活塞在一个方向以及另一方向这两个方向上的移动所产生的阻尼力。
解决方案
为实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其包括:缸,其存储液体;活塞,其设置为在缸内沿缸轴向可移动,活塞将缸内的空间分隔成第一液体腔室和第二液体腔室;第一构件,其固定至预定构件;第二构件,其设置为相对于第一构件可移动;第一通道,其形成根据活塞的移动所导致的液体从第一液体腔室到第二液体腔室的流动的通道;第二通道,其形成根据活塞的移动所导致的液体从第二液体腔室到第一液体腔室的流动的通道;第一阀门,其固定至第二构件并与第一构件接触从而控制第一通道中的流体的流动;以及第二阀门,其固定至第一构件并与第二构件接触从而控制第二通道中的流体的流动。
通过采用该构成,例如,只要使第二构件相对于第一构件在一个方向上移动,改变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之间的距离,就能改变分别固定至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中产生的阻尼力。由此可以实现以简单的构成改变根据活塞在一个方向以及另一方向这两个方向上的移动所产生的阻尼力。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实现以简单的构成改变根据活塞在一个方向以及另一方向这两个方向上的移动所产生的阻尼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例中的液压缓冲装置的整体构成图。
图2为图1中箭头II表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活塞单元周围的放大图。
图3A和图3B为示出第一实施例中液压缓冲装置的油的流动的视图。
图4为用于说明活塞单元中阻尼力的改变的视图。
图5为示出第二实施例中的活塞单元的视图。
图6为示出第三实施例中的活塞单元的视图。
图7为示出第四实施例中的活塞单元的视图。
图8为示出第五实施例中的活塞单元的视图。
图9为示出第六实施例中的活塞单元的视图。
图10为示出第七实施例中的液压缓冲装置的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 液压阻尼装置
10 缸单元
11 缸
20 杠单元
30(230、330、430、530、630) 活塞单元
31 外侧活塞单元
32 内侧活塞单元
33 压缩侧阀门单元
34 压缩侧固定部
35 膨胀侧阀门单元
36 膨胀侧固定部
37 活塞环
730 阻尼力产生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为本实施例中的液压缓冲装置的整体构成图。
图2为图1中箭头II表示的活塞单元30周围的放大图。
请注意,以下说明中,图1中示出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轴向”上的图中的下侧称为“一侧”,图中的上侧称为“另一侧”。图1中示出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左右方向称为“径向”,中轴一侧称为“内侧”,远离中轴的一侧称为“外侧”。
[液压缓冲装置1的构成和功能]
如图1所示,液压缓冲装置1(压力缓冲装置)包括:缸单元10;杆单元20,其另一侧设置为突出至缸单元10的外侧,其一侧可滑动地插入缸单元10的内侧;活塞单元30,其设置于杠单元20的一侧的端部;以及底阀单元50,其配置于缸单元10的一侧的端部。
缸单元10包括:缸11;外缸体12,其设置于缸11的外侧;阻尼器外壳13,其更靠外地设置于外缸体12的外侧;底部14,其设置于阻尼器外壳13在轴向的一侧的端部;杆导向件15,其引导杆单元20;以及油封16,其配置于杆导向件15的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部。
杆单元20(预定构件)包括:杆构件21,其为空心棒状构件;传递构件22,其设置于杆构件21的内部;以及移动手段23,其设置于杆构件21的另一侧。
如图2所示,活塞单元30包括:外侧活塞单元31(第一构件),其固定至杆构件21;内侧活塞单元32(第二构件),其设置于外侧活塞单元31的径向内侧;压缩侧阀门单元33(第一阀门),其设置于内侧活塞单元32的另一侧;压缩侧固定部34,其设置于压缩侧阀门单元33的另一侧;膨胀侧阀门单元35(第二阀门),其设置于外侧活塞单元31的一侧;压缩侧固定部36,其设置于压缩侧阀门单元35的另一侧;以及活塞环37,其附接至外侧活塞单元31的径向外侧。
活塞单元30形成第一中间腔室P1、第二中间腔室P2、第三中间腔室P3和第四中间腔室P4,这些腔室独立于第一油室Y1和第二油室Y2存储油。
第一中间腔室P1在活塞单元30的一侧由外侧活塞单元31和内侧活塞单元32形成。第二中间腔室P2在活塞单元30的另一侧由外侧活塞单元31、内侧活塞单元32和压缩侧阀门单元33形成。第三中间腔室P3在活塞单元30的另一侧由外侧活塞单元31和压缩侧阀门单元33形成。第四中间腔室P4在活塞单元30的一侧由内侧活塞单元32和膨胀侧阀门单元35形成。
如图1和图2所示,活塞单元30将缸11内的空间分隔成第一油室Y1和第二油室Y2,这两个油室存储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油室Y1形成于活塞单元30的一侧,第二油室Y2形成于活塞单元30的另一侧。
如图1所示,底阀单元50包括:第一阀体51,其包括多个油路;压缩侧阀门521,其设置于第一阀体51的一侧;膨胀侧阀门522,其设置于第一阀体51的另一侧;第二阀体54,其包括多个油路并配置于第一阀体51的一侧;止回阀55,其设置于第二阀体54的一侧;以及基座构件56,其配置于止回阀55的一侧。
底阀单元50设置于液压缓冲装置1的一侧的端部并分隔开将在下文说明的储存腔室R和第一油室Y1。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实施例中的液压缓冲装置1(压力缓冲装置)包括:缸11(缸),其存储液体(油);活塞单元30,其设置为在缸11内沿缸轴向可移动,活塞单元30将缸11内的空间分隔成第一油室Y1(第一液体腔室)和第二油室Y2(第二液体腔室);外侧活塞单元31(第一构件),其固定至杆单元20(预定构件);内侧活塞单元32(第二构件),其设置为相对于外侧活塞单元31可移动;第一通道,其形成根据活塞单元30的移动所导致的油从第一油室Y1到第二油室Y2的流动的通道;第二通道,其形成根据活塞单元30的移动所导致的油从第二油室Y2到第一油室Y1的流动的通道;压缩侧阀门单元33(第一阀门),其固定至内侧活塞单元32并与外侧活塞单元31接触从而控制第一通道中的油的流动;以及膨胀侧阀门单元35(第二阀门),其固定至外侧活塞单元31并与内侧活塞单元32接触从而控制第二通道中的油的流动。
下面详细说明这些组件。
[缸单元10的构成和功能]
如图1所示,缸11形成为在一侧和另一侧开口的细圆柱形状。缸11的一侧的端部由底阀单元50封闭。在另一侧的端部由杆导向件15封闭。缸11在其内部存储油。
缸11中,活塞单元30相对于缸11的内周面在轴向上可移动地设置。进一步地,缸11,在另一侧的比杠导向件15更靠近一侧处,包括在径向上开口的缸开口11H。缸开口11H使缸11的第二油室Y2与将在下文说明的连通路径L彼此连通。缸开口11H使得油能够在第二油室Y2和连通路径L之间流动。
外缸体12形成为在一侧和另一侧开口的细圆柱形状。外缸体12设置于缸11的外侧、阻尼器外壳13的内侧。外缸体12构成为其内圆周与缸11的外圆周隔开预定的间隔。外缸体12在其和缸11之间形成油可流过的连通路径L。连通路径L用作在第一和第二油室Y1和Y2及将在下文说明的储存腔室R之间的油的路线。
阻尼器外壳13形成为长于缸11和外缸体12。阻尼器外壳13在轴向和径向上将缸11和外缸体12容纳于其内侧。阻尼器外壳13构成为其内圆周与外缸体12的外圆周隔开预定的间隔。阻尼器外壳13在其和外缸体12之间形成储存腔室R。储存腔室R吸收缸11中的油并将油供应至缸11以补偿与杠单元20在缸11内的移动体积等量的油。
底部14设置于阻尼器外壳13的一侧的端部并封闭阻尼器外壳13的一侧的端部。杠导向件15在轴向上可移动地支撑杠单元20。油封16固定至阻尼器外壳13的另一侧的端部并防止缸单元10中的油泄漏、防止异物进入缸单元10。
[杠单元20的构成和功能]
如图1所示,杠构件21是在轴向上延伸很长的棒状构件。杠构件21在其内部包括沿轴向贯穿杠构件21的通孔21H。杠构件21包括设置于一侧的端部的一侧附接部21a和设置于另一侧的端部的另一侧附接部21b。
杠构件21的一侧附接部21a保持住活塞单元30。将液压缓冲装置1与汽车等的车体联接的联接构件(图中未示出)附接至杠构件21的另一侧附接部21b。
传递构件22是在轴向上延伸的棒状构件。传递构件22的外径形成为比杠构件21的通孔21H的内径要小。传递构件22设置为在杠构件21内沿轴向可移动。如图2所示,传递构件22设置为其一侧的端部能够与活塞单元30的内侧活塞单元32接触。
移动手段23在轴向上移动传递构件22并通过传递构件22向压缩侧阀们单元33和膨胀侧阀门单元35施加载荷。内侧活塞单元32在一个方向上向压缩侧阀门单元33和膨胀侧阀门单元35施加载荷。于是,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在单一方向上向内侧活塞单元32施加载荷的移动手段作为施加载荷的移动手段23。
请注意,并没有对移动手段23用于移动传递构件22的机构进行特别限定。但是,例如,本实施例中使用了利用如丝杠的机构将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的线性驱动器。
移动手段23可在“两个方向”上向内侧活塞单元32施加载荷,而不是在“单一方向”上向内侧活塞单元32施加载荷。
[活塞单元30的构成和功能]
(外侧活塞单元31)
如图2所示,外侧活塞单元31包括:空心部310,其形成为空心形状;外侧第一油路311,其形成于空心部310的一侧;外侧第二油路312,其形成于空心部310的另一侧;外侧第三油路313,其形成于外侧第一油路311和外侧第二油路312之间;环保持部314,其形成于空心部310的径向外侧;连接部315,其形成于另一侧的端部;膨胀侧阀门保持部316,其形成于一侧;以及压缩侧阀门按压部317,其形成于空心部310的内侧及其另一侧。
空心部310的内径形成为与内侧活塞单元32的将在下文说明的凹部321的外径基本相同。
外侧第一油路311为在轴向上开口的通孔。外侧第一油路311在空心部310的内侧与第一中间腔室P1及由膨胀侧阀门单元35打开的第四中间腔室P4连通,并在空心部310的外侧与第一油室Y1连通。外侧第一油路311(第一通孔)允许油,在油从第一油室Y1流向第二油室Y2的压缩冲程中,流入空心部310。
外侧第二油路312为相对于轴向倾斜地开口的通孔。外侧第二油路312在空心部310的内侧与第三中间腔室P3连通,并在空心部310的外侧与第二油室Y2连通。外侧第二油路312(第二通孔)允许油,在油从第二油室Y2流向第一油室Y1的压膨胀冲程中,流入空心部310。
外侧第三油路313为在径向上开口的通孔。外侧第三油路313在空心部310内侧与内侧活塞单元32的将在下文描述的内侧第二油路324连通,并在空心部310的外侧与第二油室Y2连通。
环保持部314为在周向上形成的凹槽。环保持部314保持住活塞环37。
连接部315为沿轴向贯穿的通孔。连接部315连接至杠构件21的一侧附接部21a(见图1)。连接部315将内侧活塞单元32的将在下文说明的轴部322沿轴向可移动地容纳在内侧。
膨胀侧阀门保持部316为空心部310中朝另一侧突出的部分。膨胀侧阀门保持部316保持住膨胀侧阀门单元35。膨胀侧阀门保持部316中形成有外螺纹。膨胀侧固定部36固定至膨胀侧阀门保持部316。
压缩侧阀门按压部317在空心部310的内圆周由一段由在另一侧的大于压缩侧阀门单元33的外径的部分和在一侧的小于压缩侧阀门单元33的外径的部分所形成的梯级形成。压缩侧阀门按压部317形成面向另一侧的表面。压缩侧阀门按压部317与位于另一侧的压缩侧阀门单元33接触。
(内侧活塞单元32)
内侧活塞单元32包括:凹部321;轴部322,其设置于凹部321的另一侧;内侧第一油路323,其形成于凹部321中;内侧第二油路324,其形成于凹部321中;膨胀侧阀门按压部325,其设置于一侧;以及压缩侧阀门保持部326,其设置于另一侧。
凹部321形成为朝一侧开口。在本实施例中,凹部321在内侧形成有第四中间腔室P4。
轴部322形成为在凹部321的另一侧朝轴向的另一侧进一步延伸。轴部322中形成有外螺纹。压缩侧固定部34固定至轴部322。另外,轴部322在另一侧与传递构件22(见图1)接触。
内侧第一油路323为凹部321中的在轴向上形成的通孔。内侧第一油路323在一侧与第一中间腔室P1连通并在另一侧与第二中间腔室P2连通。
内侧第二油路324为凹部321中的在径向上形成的通孔。内侧第二油路324在径向内侧与第四中间腔室P4连通并在径向外侧与外侧活塞单元31的外侧第三油路313连通。请注意,如下文所述,内侧活塞单元32设置为相对于外侧活塞单元31在轴向上可移动。即使在内侧活塞单元32移动时,内侧第二油路324仍能与外侧第三油路313相对,从而使油可以在内侧第二油路324和外侧第三油路313之间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膨胀侧阀门按压部325是形成为大致圆柱形的部分。膨胀侧阀门按压部325的外径设定成与膨胀侧阀门单元35的外径基本形同。在本实施例中,膨胀侧阀门按压部325与膨胀侧阀门单元35的外缘部接触。
压缩侧阀门保持部326由轴部322和凹部321之间的一段梯级形成。
压缩侧阀门保持部326保持住压缩侧阀门单元33。
(压缩侧阀门单元33)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其中形成有供轴部322穿过的开口部33H的多块盘状金属板材料重叠在一起来构成压缩侧阀门单元33。请注意,构成压缩侧阀门单元33的金属板材料可以是单块金属板材料,而不仅限于多块金属板材料。
(压缩侧固定部34)
在压缩侧阀门单元33的另一侧,压缩侧固定部34在朝着压缩侧阀门保持部326侧按压压缩侧阀门单元33的同时将压缩侧阀门单元33固定至内侧阀门单元32。这样一来,压缩侧固定部34作用为使得压缩侧阀门单元33与内侧活塞单元32一体地移动。
(膨胀侧阀门单元35)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其中形成有供膨胀侧阀门固定部316穿过的开口部35H的多块盘状金属板材料重叠在一起来构成膨胀侧阀门单元35。请注意,构成膨胀侧阀门单元35的金属板材料可以是单块金属板材料,而不仅限于多块金属板材料。
(膨胀侧固定部36)
在膨胀侧阀门单元35的另一侧,膨胀侧固定部36在朝着膨胀侧阀门保持部316侧按压膨胀侧阀门单元35的同时将膨胀侧阀门单元35固定至外侧阀门单元31。这样一来,膨胀侧固定部36作用为使得膨胀侧阀门单元35与外侧活塞单元31一体地移动。
(活塞环37)
活塞环37设置为可移动地与缸11的内周面接触。活塞环37减少缸11和活塞单元30之间的摩擦阻力。
(底阀单元50的构成和功能)
如图1所示,第一阀体51包括形成为在轴向上延伸的多个油路。压缩侧阀门521和膨胀侧阀门522控制在第一阀体51中形成的多个油路中的油的流动。第一阀体51使油能够在连通路径L中流过第一阀体51。
第二阀体54包括形成为在轴向上延伸的多个油路。止回阀55控制第二阀体54的多个油路中油的流动。
基座构件56形成油在第一油室Y1、储存腔室R和连通路径L之间流动的通道。
底阀单元50,针对根据活塞单元30在轴向上的移动所导致的油的流动,控制流向第一油室Y1、储存腔室R和连通路径L的油的流动。
[第一实施例中液压缓冲装置1的运作]
图3A和图3B为示出第一实施例中液压缓冲装置1的油的流动的视图。
请注意,图3A示出压缩冲程中的油的流动,图3B示出膨胀冲程中的油的流动
(压缩冲程)
首先对液压缓冲装置1的压缩冲程中的油的流动进行说明。
如图3A所示,当活塞单元30相对于缸11向轴向的一侧移动(如白色箭头所指)时,第一油室Y1中的油被活塞单元30的移动所推动,第一油室Y1中的压力上升。
在第一油室Y1中的压力升高的油从外侧第一油路311流入活塞单元30内部的第一中间腔室P1。进一步地,第一中间腔室P1中的油流入内侧第一油路323并流向第二中间腔室P2。油在打开压缩侧阀门单元33的同时流入第三中间腔室P3。随后,油经由外侧第二油路312流出至第二油室Y2。
本实施例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压缩冲程中的阻尼力由油在压缩侧阀门单元33中流动时产生的阻力产生。
请注意,压缩冲程中,如图1所示,在底阀单元50中,其压力因活塞单元30向轴向的一侧移动而升高的第一油室Y1中的油,经由连通路径L和缸开口11H流入第二油室Y2。油在底阀单元50处流出至储存腔室R。
(膨胀冲程)
如图3B所示,当活塞单元30相对于缸11向轴向的另一侧移动(如白色箭头所指)时,第二油室Y2中的油被活塞单元30的移动所推动,第二油室Y2中的压力上升。
请注意,如图1所示,即使油碰巧从缸开口11H流过连通路径L,底阀单元50也能防止油从第二油室Y2经由连通路径L流向第一油室Y1。
如图3B所示,其压力在第二油室Y2中升高的油从外侧第三油路313流入活塞单元30内部。进一步地,油从内侧第二油路324流入第四中间腔室P4中。油打开膨胀侧阀门单元35并经由外侧第一油路311流出至第一油室Y1。
本实施例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膨胀冲程中的阻尼力由油在膨胀侧阀门单元35中流动时产生的阻力产生。
如图1所示,在底阀单元50中,第一油室Y1中的压力根据活塞单元30向轴向的另一侧移动而降低。第一油室Y1中的压力随之低于储存腔室R。于是,储存腔室R中的油在底阀单元50处流入第一油室Y1。
[关于活塞单元30中阻尼力的改变控制]
图4为用于说明活塞单元中阻尼力的改变的视图。
接下来说明液压缓冲装置1的活塞单元30中的阻尼力的改变控制。
如图1所示,移动手段23将传递构件22朝着轴向的一侧推动一定量。于是,根据传递构件22向一侧的移动,使得与传递构件22接触的内侧活塞单元32向一侧移动。
随后,如图4所示,固定至内侧阀门单元32的压缩侧阀门单元33也开始向一侧移动。此时,压缩侧阀门单元33在径向的外侧与外侧活塞单元31的压缩侧阀门按压部317接触。于是,在压缩侧阀门单元33在径向外侧被限制向一侧移动的状态下,径向内侧被推向一侧以至于变形。
进一步地,根据内侧活塞单元32向一侧的移动,设置于一侧的端部的膨胀侧阀门按压部325开始向一侧移动。膨胀侧阀门按压单元325在径向外侧与膨胀侧阀门单元35接触。于是,在膨胀侧阀门单元35在径向内侧被膨胀侧阀门保持部316限制向一侧(轴向上侧)移动的状态下,径向外侧被膨胀侧阀门按压部325(向着轴向上侧)推动以至于变形。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只要利用移动手段在一个方向上移动内侧活塞单元32,就可以使压缩侧阀门单元33和膨胀侧阀门单元35都变形。移动手段23预先使压缩侧阀门单元33和膨胀侧阀门单元35变形,借以增大促使油打开压缩侧阀门单元33时必需的力。于是,油在压缩侧阀门单元33和膨胀侧阀门单元35中流动时的阻力增大。这样一来,液压缓冲装置1中产生的阻尼力增大。
请注意,由于移动手段23控制内侧活塞单元32在另一个方向(轴向上侧)上移动,压缩侧阀门单元33和膨胀侧阀门单元35的变形量减少。此情况下能够减小液压缓冲装置1中产生的阻尼力。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只要使传递构件22等相对于内侧活塞单元32在一个方向上移动,在膨胀冲程和压缩冲程的两个方向上的流动所产生的阻尼力就都能够改变。
这样,在本实施例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就可以实现以简单的构成改变根据活塞单元30在一个方向和另一方向这两个方向上的移动所产生的活塞单元30中的阻尼力。
也可以根据,例如,构成压缩侧阀门单元33和膨胀侧阀门单元35的金属构件的数量的设定来改变产生的阻尼力。特别是,只要将压缩侧阀门单元33和膨胀侧阀门单元35中的金属构件设为不同的数量,就能够使压缩冲程和膨胀冲程中产生的阻尼力不同。由此,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可以很容易地使产生的阻尼力的设定宽度多样化。
(第二实施例)
图5为示出第二实施例中的活塞单元230的视图。
请注意,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组件相同的各组件用相同的附图标号和符号标示,且不再具体说明。
如图5所示,第二实施例中的活塞单元230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活塞单元30在基本构成上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活塞单元230包括膨胀侧阀门保持部2316。下面详细说明膨胀侧阀门保持部2316。
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膨胀侧阀门保持部316类似,膨胀侧阀门保持部2316保持住膨胀侧阀门单元35。在本实施例中,膨胀侧阀门保持部2316包括在轴向上贯穿膨胀侧阀门保持部2316的通孔2316H。
通孔2316H在一侧与第一油室Y1连通,在另一侧与第四中间腔室P4连通。因此,通孔使油能够经由第四中间腔室P4、内侧第二油路324和外侧第三油路313在第一油室Y1和第二油室Y2之间流动。也就是说,在第二实施例中,通过在膨胀侧阀门保持部2316中形成通孔2316H,设置区别于活塞单元230中的使油在压缩侧阀门单元33和膨胀侧阀门单元35中流动的通道的、使油能够在第一油室Y1和第二油室Y2之间流动的旁通路径。
在按照上述说明构成的第二实施例的活塞单元230中,能够根据速度改变产生的阻尼力的大小。下面说明压缩冲程中(例如)当活塞单元230以低速V1移动时和以高速V2移动时产生的阻尼力的大小的变化。
例如,当活塞单元230以低速V1移动时,油主要流过构成旁通路径的通孔2316H。油从第一油室Y1流入第二油室Y2。此状态下,通孔2316H使油的流动变窄(即向油施加流体阻力)并产生预定的阻尼力。
另一方面,当活塞单元230以高速V2移动时,仅通过通孔2316H是无法将油足量地输送入第二油室Y2的。于是,按照参照图3A所作的说明,出现了在压缩侧阀门单元33中流动的油的流动。此时产生的阻尼力高于流过通孔2316H的油的流动所产生的阻尼力。
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例中,能够根据速度改变产生的阻尼力。请注意,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也能够改变在压缩侧阀门单元33和膨胀侧阀门单元35中产生的阻尼力的大小。因此能够在液压缓冲装置1中设定多种阻尼力。
请注意,在第二实施例中,可设置相对于通孔2316H进退的进退构件(例如针)以便控制流过通孔2316H的油量。进一步地,例如,可在内侧活塞单元32中将进退构件一体地设置为与内侧活塞单元32一起移动。
(第三实施例)
图6为示出第三实施例中的活塞单元330的视图。
请注意,第三实施例中,与其它实施例中的组件相同的各组件用相同的附图标号和符号标示,且不再具体说明。
如图6所示,第三实施例中的活塞单元330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活塞单元30在基本构成上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内侧活塞单元332包括内侧通道332H。下面详细说明内侧通道332H。
内侧活塞单元332,在轴部322的内侧,包括在径向和轴向上形成的内侧通道332H。内侧通道332H在一侧与第四中间腔室P4连通,在另一侧与第三中间腔室P3连通。内侧通道332H,在内侧活塞单元32的内侧,使油能够在外侧第一油路311(第一通孔)和外侧第二油路312(第二通孔)之间流动。
请注意,在第三实施例中,外侧活塞单元31不包括第一实施例中的外侧第三油路313。内侧活塞单元332不包括第一实施例中的内侧第二油路324。
按照上述说明构成的第三实施例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膨胀冲程中,通过内侧通道332H可以实现油从第二油室Y2向第一油室Y1的流动。这样一来就无需(例如)在外侧活塞单元31中形成外侧第三油路313。可以实现生产过程中加工工时的简化和构件的简化。
(第四实施例)
图7为示出第四实施例中的活塞单元430的视图。请注意,第四实施例中,与其它实施例中的组件相同的各组件用相同的附图标号和符号标示,且不再具体说明。
如图7所示,第四实施例中的活塞单元430包括第二实施例中的通孔2316H和第三实施例中的内侧通道332H。通孔2316H和第三实施例中的内侧通道332H形成在同一列上。
按照上述说明构成的第四实施例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可以通过通孔2316H来根据速度改变产生的阻尼力。进一步地,通过内侧通道332H,可以实现生产过程中工时的简化和组件构成的简化。
(第五实施例)
图8为示出第五实施例中的活塞单元530的视图。请注意,第五实施例中,与其它实施例中的组件相同的各组件用相同的附图标号和符号标示,且不再具体说明。
如图8所示,第五实施例的活塞单元530中,外侧活塞单元531的构成与第一实施例的外侧活塞单元31的构成不同。下面详细说明外侧活塞单元531。
外侧活塞单元531,在另一侧的比与压缩侧阀门单元33接触的压缩侧阀门按压部317及保持住膨胀侧阀门单元35的膨胀侧阀门保持部316更靠另一侧处(即杠构件21侧),包括可将外侧活塞单元531进行分割的连接部531J。
连接部531J由外螺纹和内螺纹构成。在轴向(即内侧活塞单元32的移动方向)上,连接部531J(分割部)可以将外侧活塞单元531分割成在一侧的第一外侧活塞单元531a和在另一侧的第二外侧活塞单元531b。
按照上述说明构成的第五实施例的活塞单元530中,通过利用连接部531J将外侧活塞单元531分割成第一外侧活塞单元531a和第二外侧活塞单元531b,可以提高可装配性。
例如,另一侧的第二外侧活塞单元531b固定至杠构件21(见图1)。然后,预先附接有压缩侧阀门单元33和压缩侧固定部34的内侧活塞单元32附接至第二外侧活塞单元531b。最后,预先附接有膨胀侧阀门单元35和膨胀侧固定部36的第一外侧活塞单元531a通过连接部531J附接至第二外侧活塞单元531b。这样一来,在第五实施例中,只要组装其中组合并收集了多个构件的三个部件,就可以完成活塞单元530。
连接部531J构成为由螺纹结构连接并且能在内侧活塞单元32的移动方向上移动和调整。因此,可以根据(例如)连接部531J的拧紧量来调整内侧活塞单元32和外侧活塞单元531之间在轴向上的相对位置关系。更具体地,在连接部531J中,压缩侧阀门按压部317和压缩侧阀门单元33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膨胀侧阀门单元35和膨胀侧阀门按压部325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都可以调整。
(第六实施例)
图9为示出第六实施例中的活塞单元630的视图。
请注意,第六实施例中,与其它实施例中的组件相同的各组件用相同的附图标号和符号标示,且不再具体说明。
如图9所示,第六实施例的活塞单元630中,外侧活塞单元631的构成与第一实施例的外侧活塞单元31的构成不同。下面详细说明外侧活塞单元631。
外侧活塞单元631包括第二连接部631J,在内侧活塞单元32的移动方向上,第二连接部631J可以在轴向上的膨胀侧阀门保持部316和压缩侧阀门按压部317之间将外侧活塞单元631进行分割。
第二连接部631J由外螺纹和内螺纹构成。第二连接部631J将外侧活塞单元631分割成在一侧的第一外侧活塞单元631a和在另一侧的第二外侧活塞单元631b。第二连接部631J可以移动和调整相对于第二外侧活塞单元631b的第一外侧活塞单元631a在轴向(即内侧活塞单元32的移动方向)上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二连接部631J(调整部或分割部)可以,在内侧活塞单元32(第二构件)的移动方向上,调整固定膨胀侧阀门单元35(第二阀门)的膨胀侧阀门保持部316(固定部)和与压缩侧阀门单元33(第一阀门)接触的压缩侧阀门按压部317(接触部)之间的间隔。
按照上述说明构成的第六实施例的活塞单元630中,根据第二连接部631J的拧紧量,可以调整膨胀侧阀门单元35与膨胀侧阀门按压部325的相对位置关系。该位置调整可以独立于压缩侧阀门单元33和压缩侧阀门按压部317之间的相对位置调整来进行。由此可以灵活地调整,例如,根据内侧活塞单元32的位置来调整对压缩侧阀门单元33和压缩侧阀门按压部317进行的调整以及利用第二连接部631J对膨胀侧阀门单元35和膨胀侧阀门按压部325进行的调整。
(第七实施例)
图10为示出第七实施例中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视图。
请注意,第七实施例中,与其它实施例中的组件相同的各组件用相同的附图标号和符号标示,且不再具体说明。
例如,在第一实施例所说明的示例中,产生阻尼力的机构(活塞单元30)设置于缸11内,但是此种构成并不是限制性的,产生阻尼力的机构可以与缸11分开设置。
在第七实施例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如图10所示,在缸11内,普通的活塞单元700设置于杠构件21的一侧的端部。第七实施例的液压缓冲装置1包括在缸11外部的阻尼力产生单元730。也就是说,阻尼力产生单元730不会根据杠单元20在轴向上的振幅来移动。
[阻尼力产生单元730的构成和功能]
阻尼力产生单元730包括形成为大致圆柱形并能够存储油的第二缸731。第二缸731包括第一连通路径732和第二连通路径733。第二缸731容纳第一实施例中的活塞单元30的组件。外侧活塞单元31固定至第二缸731。
如图10所示,第一连通路径732与形成于缸11中并使油能够流入和流出第一油室Y1的缸第二开口11C连通。同时,如图10所示,第二流体路径733与形成于外缸体12中并使油能够流入和流出连通路径L的外缸体开口12T连通。请注意,第二连通路径733可与第二油室Y2连通。
如图10所示,第七实施例的液压缓冲装置1包括:缸11(缸),其存储液体(油);活塞单元700,其设置为在缸11内沿缸轴向可移动,活塞单元700将缸11内的空间分隔成第一油室Y1(第一液体腔室)和第二油室Y2(第二液体腔室);以及阻尼力产生单元730(阻尼力产生机构)。
阻尼力产生单元730包括:外侧活塞单元31(第一构件),其固定至第二缸731(预定构件);内侧活塞单元32(第二构件),其设置为相对于外侧活塞单元31可移动;第一通道,其形成根据活塞单元700的移动所导致的油从第一油室Y1到第二油室Y2流动的通道;第二通道,其形成根据活塞单元30的移动所导致的油从第二油室Y2向第一油室Y1流动的通道;压缩侧阀门单元33(第一阀门),其固定至内侧阀门单元32并与外侧阀门单元31接触从而控制第一通道中的油的流动;以及膨胀侧阀门单元35(第二阀门),其固定至外侧阀门单元31并与内侧阀门单元32接触从而控制第二通道中的油的流动。
按照上述说明构成的第七实施例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也可以实现以简单的构成改变根据活塞单元700在一个方向和另一方向这两个方向上的移动所产生的阻尼力产生单元730中的阻尼力。
请注意,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外侧活塞单元31固定至杠单元20。内侧活塞单元32相对于外侧活塞单元31移动从而执行对阻尼力的改变控制。但是,改变控制不仅限于此。也就是说,内侧活塞单元32可固定至(例如)杠单元20。外侧活塞单元31相对于内侧活塞单元32移动从而执行对阻尼力的改变控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一样。
第七实施例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的阻尼力产生单元730可包括第二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中适用的活塞单元的组件(230、330、430、530和630)。
进一步地,在所有实施例中,液压缓冲装置1具有所谓的三重管结构。但是,液压缓冲装置1并不仅限于此,可具有所谓的双管结构。进一步地,底阀单元50不仅限于各实施例中说明的结构,可具有其它的形状和构成,只要底阀单元50具有阻尼机构的功能即可。

Claims (6)

1.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其包括:
缸,其存储液体;
活塞,其设置为在所述缸内沿缸轴向可移动,所述活塞将所述缸内的空间分隔成第一液体腔室和第二液体腔室;
第一构件,其固定至预定构件;
第二构件,其设置为相对于所述第一构件可移动;
第一通道,其形成根据所述活塞的移动所导致的所述液体从所述第一液体腔室流动到所述第二液体腔室的通道;
第二通道,其形成根据所述活塞的移动所导致的所述液体从所述第二液体腔室流动到所述第一液体腔室的通道;
第一阀门,其固定至所述第二构件并与所述第一构件接触,从而控制所述第一通道中的所述液体的流动;以及
第二阀门,其固定至所述第一构件并与所述第二构件接触,从而控制所述第二通道中的所述液体的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所述压力缓冲装置包括区别于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旁通路径,所述旁通路径在使所述液体的流动变窄的同时形成所述第一液体腔室和所述第二液体腔室之间的液体的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构件形成为空心形状并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当所述液体从所述第一液体腔室流向所述第二液体腔室时所述液体流入所述第一通孔,当所述液体从所述第二液体腔室流向所述第一液体腔室时所述液体流入所述第二通孔,并且
所述第二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构件的内侧并包括使所述液体能够在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之间流动的内侧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构件包括在所述第二构件的移动方向上可进行分割的分割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缓冲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构件包括调整部,所述调整部能够在所述第二构件的移动方向上,调整固定所述第二阀门的固定部与接触所述第一阀门的接触部之间的间隔。
6.一种阻尼力产生机构,其包括:
第一构件,其固定至预定构件;
第二构件,其设置为相对于所述第一构件可移动;
第一通道,其形成根据活塞的移动所导致的液体从第一液体腔室流动到第二液体腔室的通道,所述活塞将存储所述液体的缸的内部空间分隔成所述第一液体腔室和所述第二液体腔室;
第二通道,其形成根据所述活塞的移动所导致的所述液体从所述第二液体腔室流动到所述第一液体腔室的通道;
第一阀门,其固定至所述第二构件并与所述第一构件接触,从而控制所述第一通道中的所述液体的流动;以及
第二阀门,其固定至所述第一构件并与所述第二构件接触,从而控制所述第二通道中的所述液体的流动。
CN201580041027.8A 2014-07-23 2015-06-05 压力缓冲装置及阻尼力产生机构 Pending CN10666219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9906A JP6251137B2 (ja) 2014-07-23 2014-07-23 圧力緩衝装置および減衰力発生機構
JP2014-149906 2014-07-23
PCT/JP2015/066294 WO2016013311A1 (ja) 2014-07-23 2015-06-05 圧力緩衝装置および減衰力発生機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62190A true CN106662190A (zh) 2017-05-10

Family

ID=551628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1027.8A Pending CN106662190A (zh) 2014-07-23 2015-06-05 压力缓冲装置及阻尼力产生机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204932A1 (zh)
JP (1) JP6251137B2 (zh)
CN (1) CN106662190A (zh)
DE (1) DE112015003366T5 (zh)
WO (1) WO201601331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60261A (zh) * 2019-08-06 2019-10-22 绵阳富临精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调节减震器阻尼的电磁阀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00757B2 (en) * 2017-05-09 2019-05-2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Hydraulic mount apparatus and a suspension system that utilizes the hydraulic mount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04422A (ja) * 1989-12-29 1991-09-06 Showa Mfg Co Ltd 油圧緩衝器の減衰力調整機構
US5911290A (en) * 1997-02-20 1999-06-15 Tenneco Automotive Inc. Step motor actuated continuous variable shock absorbe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60261A (zh) * 2019-08-06 2019-10-22 绵阳富临精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调节减震器阻尼的电磁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204932A1 (en) 2017-07-20
JP2016023774A (ja) 2016-02-08
JP6251137B2 (ja) 2017-12-20
DE112015003366T5 (de) 2017-04-06
WO2016013311A1 (ja) 2016-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13332B (zh) 换向阀以及具有此种换向阀的内燃发动机
CN104653690B (zh) 弹簧元件
CN105051403B (zh) 缓冲装置
EP2738417A2 (en) Pressure damping device
JP5961124B2 (ja) 懸架装置
CN106246791B (zh) 压力阻尼装置和弹性构件
CN108027006B (zh) 缓冲器
JP6942185B2 (ja) 緩衝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966696B (zh) 前叉
CN106662190A (zh) 压力缓冲装置及阻尼力产生机构
CN104903610B (zh) 缓冲器
JP6395598B2 (ja) 圧力緩衝装置
US20150354655A1 (en) Shock absorber
CN201665223U (zh) 轨道机车及车辆用油压减振器
US20230392666A1 (en) Sealing device and damper for hydraulic equipment
CN106574681A (zh) 压力缓冲器
KR101933704B1 (ko) 피스톤-실린더 집합체
JP6654943B2 (ja) 鉄道車両用制振装置
JP2015135147A (ja)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JP5483007B2 (ja) 緩衝器
JP2010101351A (ja) 液圧緩衝器
JP2008298247A (ja) 緩衝器
CN104141729B (zh) 一种单向阻尼器
JP4898512B2 (ja) 減衰力発生装置
JP2013024267A (ja) 減衰力可変ダン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