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53318B - 电感器件和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 - Google Patents

电感器件和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53318B
CN106653318B CN201710111826.9A CN201710111826A CN106653318B CN 106653318 B CN106653318 B CN 106653318B CN 201710111826 A CN201710111826 A CN 201710111826A CN 106653318 B CN106653318 B CN 1066533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layer
inductance
connecting part
conducting connecting
inductance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1182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53318A (zh
Inventor
蔡锦森
朱勇发
骆孝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11182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653318B/zh
Publication of CN1066533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533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533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533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7/00Fixed inductances not covered by group H01F17/00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64Magnetic structures combining different functions, e.g. storage, filtering or trans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感器件和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该电感器件占用基板的体积和/或面积较小,有利于电感器件的小型化和低成本要求。其中,该电感器件包括:第一电感单元,所述第一电感单元包括第一导电连接件和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和所述第一导电层相连,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二电感单元,所述第二电感单元包括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相连;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嵌插于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中形成同轴结构,所述第一电感单元的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电感单元的第二导电层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Description

电感器件和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感器件和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
背景技术
高频化是减小电源装置体积及重量的关键技术手段,随着电源装置开关频率的提高,电感器件、电容等电路器件的尺寸不断减小,电感器件开始由分立独立部件向封装片上集成方向发展,集成电感的使用可以减小电源装置的体积,提高电源装置的功率密度。电感器件可以包括电感和由两个电感组成的耦合电感等。现有技术中的电感器件占的体积和/或面积依然较大。以电感为例,现有电感包括线圈电感,线圈电感的每一匝线圈都并行排列置于一个封装基板的表面,并且线圈电感的匝数越多占用基板的面积越大。以耦合电感为例,现有耦合电感包括的两个电感并行排列,不利于电感器件小型化。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感器件和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有利于电感器件的小型化。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感器件,所述电感器件包括:第一电感单元,所述第一电感单元包括第一导电连接件和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和所述第一导电层相连,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二电感单元,所述第二电感单元包括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相连;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嵌插于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中形成同轴结构,所述第一电感单元的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电感单元的第二导电层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在该方案中,第一导电连接件和第二导电连接件呈同轴结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在第一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以使该电感器件具有较小的体积和/或面积,有利于电感器件小型化。进一步地,若该第一电感单元和该第二电感单元通过电气绝缘形成耦合电感,该电感器件具有较高的耦合系数,以使基于该电感器件的电路结构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在第一方面的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感单元还包括第三导电连接件和第三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导电层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导电层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导电层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和所述第三导电层用于形成第一流通回路的一匝,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电感单元还包括第四导电连接件和第四导电层,其中,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导电层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和所述第四导电层用于形成第二流通回路的一匝;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嵌插于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中形成同轴结构。
在该方案中,第一流通回路的一匝和第二流通回路的一匝在体积和/或面积上有较好的重叠,因此,该电感器件具有较小的体积和/或面积。进一步地,若该电感器件为耦合电感,该电感器件具有较高的耦合系数,能够提高电路的性能。
在第一方面的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导电层和所述第四导电层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在该方案中,该第一电感单元的一匝和第二电感单元的一匝在体积上具有更好的重叠,以使该电感器件具有更小的体积和/或面积。
在第一方面的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感单元还包括用于形成第三流通回路的一匝的第五导电连接件、第五导电层、第六导电连接件和第六导电层,所述第五导电连接件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导电层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五导电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导电连接件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六导电连接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导电层的第一端相连;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流通回路的导电连接件和导电层与用于形成所述第三流通回路的导电连接件和导电层串联;所述第二电感单元还包括用于形成第四流通回路的一匝的第七导电连接件、第七导电层、第八导电连接件和第八导电层,所述第七导电连接件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七导电层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七导电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导电连接件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八导电连接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导电层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七导电连接件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八导电连接件上设有第四通孔;用于形成所述第二流通回路的导电连接件和导电层与用于形成所述第四流通回路的导电连接件和导电层串联;所述第五导电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三通孔嵌插于所述第七导电连接件中形成同轴结构,所述第六导电连接件通过所述第四通孔嵌插于所述第八导电连接件中形成同轴结构。
在该方案中,第二电感单元和第一电感单元形成互相嵌插的结构,该电感器件的结构灵活。若该电感器件为耦合电感,即第一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分别为一个电感,该结构有利于平衡耦合电感中两个电感的感量,从而有利于电路控制。
在第一方面的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窗口面积与第三窗口面积之和与第二窗口面积与第四窗口面积之和相同;其中,所述第一窗口面积为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和所述第三导电层形成的窗口面积;第二窗口面积为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和所述第四导电层形成的窗口面积;第三窗口面积为所述第五导电层、所述第六导电连接件和所述第六导电层形成的窗口面积;第四窗口面积为所述第七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七导电层、所述第八导电连接件和所述第八导电层形成的窗口面积。
在该方案中,假设电感器件为耦合电感,该第一电感单元的窗口面积与第二电感单元的窗口面积相同,有利于平衡电感器件中两个电感的感量,从而有利于电路控制。
在第一方面的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感单元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流通回路的多匝的多个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多个所述第一导电层、多个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和多个所述第三导电层;所述第二电感单元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二流通回路的多匝的多个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多个所述第二导电层、多个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和多个所述第四导电层。
随着第一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匝数的增加,该电感器件的小型化优势越明显。
在第一方面的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平面平行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二导电层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三导电层所在的平面或所述第四导电层所在的平面;或所述第一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或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或所述电感器件设置于基板上,所述第一平面为所述基板所在的平面。
该方案的电感器件,第一平面可以包括多种情况,可以选取适当的平面作为第一平面以进一步减小电感器件的体积和/或面积。
在第一方面的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感器件还包括呈磁膜结构或磁条结构的磁性件,所述磁性件位于所述第一电感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感单元的上方;或所述磁性件位于所述第一电感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感单元的下方;或所述磁性件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第四导电层之间。
电感器件中加入磁性件能够提高电感器件的感量;若电感器件为耦合电感,加入磁性件能够提高电感器件的耦合系数。
在第一方面的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感器件用于形成单个电感;或所述电感器件用于形成耦合电感。
该第一电感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感单元可以串联或并联,以使所述电感器件为单个电感;或所述第一电感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感单元可以为两个不同的电感,所述电感器件为耦合电感。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具有较高的兼容性,有利于将该电感器件应用于电路结构中。
可选地,该电感器件用于形成耦合电感,该电感器件具有三个电流传输端,或该电感器件具有四个电流传输端。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感器件,该电感器件包括:第一电感单元,所述第一电感单元包括第一导电层、第一导电连接件和第三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三导电层通过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相连;第二电感单元,所述第二电感单元包括第二导电层、第二导电连接件和第四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第四导电层通过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相连;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三导电层和所述第四导电层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三导电层之间,和/或所述第四导电层位于第一导电层和该第三导电层之间。
在该方案中,第一电感单元的两个导电层和第二电感单元的两个导电层在第一平面均有重叠,以使该电感器件具有较小的体积和/或面积。进一步地,若该第一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电气绝缘形成耦合电感,该电感器件具有较高的耦合系数。
在第二方面的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感单元还包括第三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一导电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导电层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三导电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和所述第三导电层用于形成第一流通回路的一匝;所述第二电感单元还包括第四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导电层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四导电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和所述第四导电层用于形成第二流通回路的一匝。
在该方案中,第一电感单元的一匝和第二电感单元的一匝在体积上有较好的重叠,因此该电感器件具有较小的体积和/或面积。进一步地,若该电感器件为耦合电感,该电感器件具有较高的耦合系数,能够提高电路的稳定性。
在第二方面的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窗口面积与第二窗口面积相同;其中,所述第一窗口面积为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和所述第三导电层形成的窗口面积;第二窗口面积为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和所述第四导电层形成的窗口面积。
该方案中,若电感器件为耦合点电感,第一电感单元的窗口面积和第二单元的窗口面积相同,能够平衡电感器件中两个电感的感量,有利于电路控制,能够提高电路的性能。
在第二方面的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感单元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流通回路的多匝的多个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多个所述第一导电层、多个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和多个所述第三导电层;所述第二电感单元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二流通回路的多匝的多个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多个所述第二导电层、多个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和多个所述第四导电层。
随着第一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匝数的增加,该电感器件的小型化优势越明显。
在第二方面的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平面平行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三导电层或所述第四导电层;或所述第一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或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或所述电感器件设置于基板上,所述第一平面为所述基板所在的平面。
该方案的电感器件,第一平面可以包括多种情况,可以选取适当的平面作为第一平面以进一步减小电感器件的体积和/或面积。
在第二方面的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感器件还包括磁性件,所述磁性件位于所述第一电感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感单元的上方;或所述磁性件位于所述第一电感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感单元的下方;或所述磁性件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三导电层之间;或所述磁性件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
电感器件中加入磁性件能够提高电感器件的感量;若电感器件为耦合电感,加入磁性件能够提高电感器件的耦合系数。
在第二方面的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感器件用于形成单个电感;或所述电感器件用于形成耦合电感。
该第一电感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感单元可以串联或并联,以使所述电感器件为单个电感;或所述第一电感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感单元可以为两个不同的电感,所述电感器件为耦合电感。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具有较高的兼容性,有利于将该电感器件应用于电路结构中。
可选地,该电感器件具有三个电流传输端,或该电感器件具有四个电流传输端。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该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包括:电流输入端、电流输出端以及M个第一方面、第一方面任意可能实现方式、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可能实现方式的电感器件,所述输入端连接直流电压,所述输出端连接负载并输出电能至所述负载;若所述电感器件用于形成耦合电感,所述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还包括与M个所述电感器件中2M个电感单元一一对应的2M个切换电路,所述2M个切换电路中每个切换电路的一端与所述电流输入端相连,所述2M个切换电路中每个切换电路的另一端与对应的电感单元的一端相连,所述2M个电感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流输出端相连,所述2M个切换电路中每个切换电路周期性的提供脉冲电压到对应的电感单元,M大于或等于1。
在该方案中,该电感器件中的两个电感可以形成正耦合或反耦合。通过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开关管时序的配置,可以减小电感器件中耦合电感上的电流纹波,提高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的效率,同时有利于提高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的瞬态响应能力。
在第三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电感器件用于形成单个电感,所述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还包括与M个所述电感器件一一对应的M个切换电路,所述M个切换电路中每个切换电路的一端与所述电流输入端相连,所述M个切换电路中每个切换电路的另一端与对应的电感器件的一端相连,每个电感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流输出端相连,所述M个切换电路中每个切换电路周期性的提供脉冲电压到对应的电感器件,M为大于或等于1。
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感器件的两个电感单元之间,导电连接形成嵌套结构和/或导电层至少部分重叠,从而该电感器件具有较小的体积和/或面积,有利于电感器件的小型化和低成本的要求。进一步地,若该电感器件为耦合电感,该电感器件能够减小漏磁,增大两个电感的耦合系数,改善电流纹波,实现更佳的动态响应。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的一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的另一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的一例主视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的又一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的再一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的再一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的另一例的主视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的电路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两相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的工作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可以应用于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中,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的电路或结构中,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i(i=1、…、N,N≥1)导电层以及第j(j=1、…、M,M≥1)导电连接件仅仅用于标识部件的名称,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可以至少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情况一、该电感器件用于形成单个电感(即一个电感)。具体地,第一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串联或并联,第一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属于同一个电感,该电感器件为单个电感。
情况二、该电感器件用于形成耦合电感。具体地,第一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绝缘(例如电气绝缘)。第一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属于不同的电感(例如第一电感单元为第一电感,第二电感单元为第二电感,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不同),该电感器件为耦合电感。
若该电感器件用于形成耦合电感,该耦合电感可以至少包括以下两种:
(1)该耦合电感具有四个电流传输端口。
具体地,电感器件中的第一电感单元的电流传输端和第二电感单元的电流传输端相互独立。即,电感器件中第一电感单元包括两个电流传输端口,第二电感单元包括两个电流传输端口,电感器件具有四个电流传输端口。
(2)该耦合电感具有三个电流传输端口。
具体地,第一电感单元的一个电流传输端与第二电感单元的一个电流传输端为同一个电流传输端。即电感器件中第一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共用一个电流输入端或电流输出端,以使该电感器件具有三个电流传输端口。例如,以第一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为一匝为例,该第二电感单元的第二导电连接件与第一电感单元的第一导电连接件为同一个导电连接件。
下面结合图1至7对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的一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电感器件包括:
第一电感单元,该第一电感单元包括第一导电连接件110和第一导电层120,该第一导电连接件110和该第一导电层120相连,该第一导电连接件110上设有第一通孔;
第二电感单元,该第二电感单元包括第二导电连接件210和第二导电层220,该第二导电连接件210和该第二导电层220相连;
该第二导电连接件120通过该第一通孔嵌插于该第一导电连接件110中形成同轴结构,该第一电感单元的第一导电层120和该第二电感单元的第二导电层220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其中,该第一导电层120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一个、该第一导电连接件110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一个,该第二导电层220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一个、该第二导电连接件210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一个。该第一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的结构可以包括多种,以第一电感单元为例,该第一电感单元的结构可以至少包括以下几种:
结构一、
该第一电感单元包括一个第一导电层120和一个第一导电连接件110。该第一电感单元的结构可以为“L”型或类似“L”型。
结构二、
该第一电感单元包括一个第一导电层120和两个第一导电连接件110,该两个第一导电连连接件可以分别位于该第一导电层120的两侧(例如,形成近似“Z”型结构),该两个第一导电连接件110也可以位于该第一导电层120的一侧(例如,形成近似“U”型结构)。
结构三、该第一电感单元包括两个第一导电层120和一个第一导电连接件110,该两个第一导电层120通过该一个第一导电连接件110相连。
结构四、该第一电感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导电层120和至少两个第一导电连接件110,其中,两个第一导电层120以及两个第一导电层120可以形成流通回路的一匝。
结构五、该第一电感单元不仅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导电层120和至少一个第一导电连接件110,还包括其他导电层和其他导电连接件。
该第二电感单元的结构可以参见上文中第一电感单元的结构,该第一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配合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若该第一电感单元和该第二电感单元为结构二中的“U”型结构,该第一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可以是堆叠式(即第一电感单元的U型开口方向和第二电感单元的U型开口方向相同);该第二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还可以是对扣式(即第一电感单元的U型开口方向和第二电感单元的U型开口方向相反且相对),还可以是其他形式。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列举的电感器件中第一电感单元或第二电感单元的结构仅为示例性说明,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不论该第一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的结构如何,只要电感器件中第一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的至少部分导电连接件形成嵌插的同轴结构,至少部分导电层至少部分重叠,均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导电层(例如第一导电层120)的形状可以为板状、片状或其他形状,该导电层包括至少一个导体。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导电连接件(例如第一导电连接件110)的形状可以为柱状、杆状或其他形状。其中,该导电层和导电连接件的材质可以为金属,也可以为其他能够导电的材料。可选地,该导电层可以由多层金属导体并联形成,以实现导体电阻的降低。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感器件相比于现有电感器件具有更小的体积和/或面积,并且,该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重叠部分越多,该电感器件占用的体积和/或面积越小,有利于电感器件小型化。
进一步地,若电感器件为耦合电感,该电感器件具有较高的耦合系数,这是因为:
(1)两个导电连接件之间的漏感取决于两个导电连接件之间绝缘介质的厚度。两个电感单元的导电连接件(例如,第一导电连接件110和第二导电连接件210)形成同轴结构,可以使两个导电连接件之间的绝缘距离很近。因此,一个导电连接件(例如第二导电连接件210)产生的磁场大部分经过另一个导电连接件(例如,第一导电连接件110),能够提高电感器件的耦合系数。
(2)两个导电层重叠部分越多,两个导电层之间的距离越近,两个导电层之间的漏感越小。两个电感单元的导电层在第一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也可以使电感器件具有较高的耦合系数。
在一定工作状态下,耦合电感的耦合系数越大,越有利于减小多相交错并联的电路的电流纹波,提高瞬态响应能力,因此,若该电感器件为耦合电感,该电感器件具有较大的耦合系数,从而有利于减小电流纹波,提高瞬态响应能力。
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的电感器件,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中两个电感单元的导电连接件形成同轴结构,两个电感单元的导电层在第一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该电感器件具有较小的体积和/或面积,从而能够减小该电感器件在封装基板上占用的体积(空间)和/或空间,支持高源高密小型化。进一步地,若该电感器件为耦合电感,该电感器件能够减小漏磁,增大两个电感的耦合系数,改善电流纹波,实现更佳的动态响应。更进一步地,若该电感器件采用反耦合的形式,能够抵消磁场,减小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EMI)。同时基于该电感器件的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能够提高电压转换效率。
需要说明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体积,例如电感器件的体积可以是该电感器件所占的空间体积(该电感器件的体积=第一电感单元的体积+第二电感单元的体积-第一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重叠的体积)。因此,第一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的重叠体积越大,该电感器件的体积越小。
可选地,该第一平面可以为多种平面。例如,该第一平面可以平行于该第一导电层120所在的平面、该第二导电层220所在的平面、该第三导电层140所在的平面或该第四导电层240所在的平面;或
该第一平面可以垂直于该第一导电连接件110、该第三导电连接件130、该第二导电连接件210或该第四导电连接件230;或
该电感器件设置于基板上,该第一平面可以为该基板所在的平面;或
该第一平面还可以第一导电层120所在的平面、第二导电层220所在的平面、第三导电层140所在的平面或第四导电层240所在的平面。该第一平面还可以是其他平面(例如,该电感器件设置于基板上,该第一平面为基板所在的平面)。其中,该第三导电层140、第四导电层240、第三导电连接件130和第四导电连接件230会在下文做详细介绍。
以上,结合图1详细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以及该第一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的几种结构,下面,以结构五为例,进一步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的另一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可选地,该第一电感单元还包括第三导电连接件130和第三导电层140,该第一导电连接件110的第一端和该第一导电层120的第一端相连,该第一导电层120的第二端和该第三导电连接件130的第一端相连,该第三导电连接件130的第二端和该第三导电层140的第一端相连,该第一导电连接件110、第一导电层120、第三导电连接件130以及第三导电层140用于形成第一流通回路的一匝;
该第二电感单元还包括第四导电层240和第四导电连接件230,该第二导电连接件210的第一端和该第二导电层220的第一端相连,该第二导电层220的第二端和该第四导电连接件230的第一端相连,该第四导电连接件230的第二端和该第四导电层240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210、所述第二导电层220、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230和所述第四导电层240用于形成第二流通回路的一匝;
可选地,该第三导电连接件130上设有第二通孔,该第四导电连接件230通过该第二通孔嵌插于该第三导电连接件130中形成同轴结构。
具体而言,该第一电感单元包括的第一导电连接件110和第三导电连接件130上可以设有通孔,以用于第一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包括的导电件呈嵌插结构,以使该电感器件具有较小的体积和/或面积。
需要说明是的,该第三导电层140和第四导电层240在第一平面的投影可以至少部分重叠;也可以无重叠。若该第三导电层140和该第四导电层240在第一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能够进一步减小该电感器件占用的空间体积和/或面积。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电感单元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流通回路的多匝的多个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110、多个所述第一导电层120、多个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130和多个所述第三导电层140。也就是说,该第一电感单元可以包括第一流通回路的多匝(换句话说,该第一电感单元包括多匝线圈)。同理,该第二电感单元可以包括第二流通回路的多匝。可选地,该第一电感单元中的导电连接件和导电层相连呈螺旋结构,同理,第二电感单元的导电连接件和导电层相连呈螺旋结构。
随着电感器件的匝数的增多,该电感器件的小型化的优势越明显。例如,假设该电感器件包括M个第一电感单元和M个第二电感单元,该电感器件共有2M匝线圈,该电感器件占用M匝线圈的体积和/或面积。进一步地,若该电感器件为耦合电感,该电感器件具有更高的耦合系数。
需要说明的是不论该电感器件中第一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的匝数为多少,或第一电感单元的匝数和第二电感单元的匝数是否相同,或第一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的结构如何,只要该电感器件包括的部分导电连接件(例如第一导电连接件110和第二导电连接件210)通过嵌插形成同轴结构,该电感器件包括的部分导电层(例如第一导电层120和第二导电层220)在第一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均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的一例的主视图。如图3所示,该电感器件还可以包括呈磁膜结构或磁条结构的磁性件100,该磁性件100可以位于该第一电感单元和该第二电感单元的上方;或该磁性件100可以位于该第一电感单元和该第二电感单元的下方;或该磁性件100位于电感器件中(电感器件包围的体积中)。
由于第一导电连接件110和第二导电连接件210呈同轴结构、第三导电连接件130和第四导电连接件230呈同轴结构,第一导电层120和第三导电层140位于第二导电层220和第四导电层240之间,该磁性件100位于电感器件中可以理解为该磁性件100位于第二导电层220和第四导电层240之间。
进一步地,该磁性件100位于第二导电层220和第四导电层240之间可以包括以下多种中的至少一种:
1、磁性件100位于第一导电层120和第三导电层140之间,即位于两个电感单元共同包括的区域(重叠包括区域)。
2、磁性件100位于第二导电层220和第一导电层120之间,即位于第二电感单元包括的区域之内,且第一电感单元包括的区域之外。
具体而言,在电感器件的上空间、下空间或电感器件中加入磁性材料能够减小磁阻,提高电感量。进一步地,若该电感器件为耦合电感,能使第二电感单元的磁场更多的穿过第一电感单元,提高两个电感单元之间的耦合系数(提高该电感器件的耦合系数)。可选地,在较高的频率时,若该磁性材料具有一定的电导率,则该磁性材料呈多层磁膜结构或磁条结构能减小磁性材料上的涡流损耗,同时减小涡流带来的去磁效应,能够进一步提高该电感器件的特性。
以上,描述了该电感器件中的第二电感单元的导电连接件可以嵌插于第一电感单元的导电连接件中。进一步地,该第一电感单元的导电连接件也可以嵌插于第二电感单元的导电连接件中。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第一电感单元还可以包括第五导电连接件310、第五导电层320、第六导电连接件330和第六导电层340,该第五导电连接件310的第一端和该第五导电层320的第一端相连,该第五导电层320的第二端与该第六导电连接件330的第一端相连,该第六导电连接件330的第二端与该第六导电层340的第一端相连。该第五导电连接件310、第五导电层320、第六导电连接件330和第六导电层340用于形成第三流通回路的一匝;用于形成第一流通回路的导电连接件和导电层与用于形成第二流通回路的导电连接件和导电层串联。
为了便于说明可以将“第一导电连接件110、第一导电层120、第三导电连接件130以及第三导电层140相连形成的第一流通回路的一匝”记为“第一电感子单元”将“第五导电连接件310、第五导电层320、第六导电连接件330和第六导电层340相连形成的第三流通回路的一匝”记为“第三电感子单元”
该第一电感子单元和第三电感子单元可以通过第一子单元连接件相连(该第一子单元连接件的结构可以如图4所示,该第一子单元连接件可以包括第一部分500a、第二部分500b和第三部分500c)。
同样地,该第二电感单元还可以包括:第七导电连接件410、第七导电层420、第八导电连接件430和第八导电层440,该第七导电连接件410的第一端和该第七导电层420的第一端相连,该第七导电层420的第二端与该第八导电连接件430的第一端相连,该第八导电连接件430的第二端与该第八导电层440的第一端相连,该第七导电连接件410、第七导电层420、第八导电连接件430和第八导电层440用于形成第四流通回路的一匝;该第七导电连接件410上设有第三通孔,该第八导电连接件430上设有第四通孔;用于形成第二流通回路的导电连接件和导电层与用于形成第四流通回路的导电连接件和导电层串联。
为了便于说明可以将“第二导电连接件210、第二导电层220、第四导电连接件230以及第四导电层240相连形成的第二流通回路的一匝”记为“第二电感子单元”将“第七导电连接件410、第七导电层420、第八导电连接件430和第八导电层440形成的第四流通回路的一匝”记为“第四电感子单元”。
该第二电感子单元可以和第四电感子单元通过第二子单元连接件相连(该第二子单元连接件的结构可以如图4所示,该第二子单元连接件可以包括第一部分600a、第二部分600b和第三部分600c)。
该第五导电连接件310通过该第三通孔嵌插于该第七导电连接件410中形成同轴结构,该第六导电连接件330通过该第四通孔嵌插于该第八导电连接件430中形成同轴结构。
该第二电感单元的部分导电连接件可以嵌插于第一电感单元的部分导电连接件中,同样地,第一电感单元的部分导电连接件也可以嵌插于第二电感单元的部分导电连接件中,该电感器件结构的灵活性较高。
进一步地,若该电感器件为耦合电感,第一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相互嵌插的结构,有利于平衡电感器件中两个电感(单元)的自感量,有利于电路的控制,能够提高电路的性能。
具体地,若该电感器件为耦合电感,假设,第一电感子单元的窗口面积大于第二电感子单元的窗口面积,由于电感的自感量和窗口面积相关,该第一电感子单元的自感量会大于该第二电感子单元的自感量。为了平衡该第一电感单元的自感量以及该第二电感单元的自感量,可以设置使该第一电感单元除了包括该第一电感子单元还可以包括该第三电感子单元,该第二电感单元除了包括该第二电感子单元还可以包括该第四电感子单元。其中,第一电感子单元和该第三电感子单元相连(串联),该第二电感子单元和该第四电感子单元串联。若该第一电感子单元的窗口面积与该第三电感子单元的窗口面积之和与该第二电感子单元的窗口面积与该第四电感子单元的窗口面积之和相同,有利于使第一电感单元的自感量与第二电感单元的自感量相同,有利于电路的控制,提高电路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子单元连接件和该第二子单元连接件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子单元连接件的结构和第二子单元连接件的结构可以如图4所示,也可以为其他结构,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窗口面积可以按照线圈电感中间的空心部分的面积进行理解,电感子单元窗口面积越大,电感子单元的磁通量越大。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的再一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电感器件包括:
第一电感单元,该第一电感单元包括第一导电层710、第一导电连接件720和第三导电层730,该第一导电层710和该第三导电层730通过该第一导电连接件720相连;
第二电感单元,该第二电感单元包括第二导电层810、第二导电连接件820和第四导电层830,该第二导电层810和该第四导电层830通过该第二导电连接件820相连;
该第一导电层710和该第二导电层810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该第三导电层730和该第四导电层840在该第一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该第二导电层810位于该第一导电层710和该第三导电层730之间,和/或第四导电层830位于该第一导电层710和该第三导电层730之间。
具体而言,该第一电感单元所围成的体积和第二电感单元所围成的体积有较好的重叠,以使该电感器件具有更小的体积和/或面积。进一步地,若该电感器件为耦合电感,该电感器件具有较高的耦合系数。
需要说明的是,与上文描述的相类似,该电感器件可以为单个电感,该电感器件还可以为耦合电感,为了简洁,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第一平面可以为多种平面。例如,该第一平面可以平行于该第一导电层710所在的平面、该第二导电层810所在的平面、该第三导电层730所在的平面或该第四导电层830所在的平面;或
该第一平面可以垂直于该第一导电连接件720、该第二导电连接件820、该第三导电连接件740或该第四导电连接件840;或
该电感器件设置于基板上,该第一平面可以为该基板所在的平面;或
该第一平面还可以第一导电层710所在的平面、第二导电层810所在的平面、第三导电层730所在的平面或第四导电层830所在的平面。该第一平面还可以是其他平面(例如该电感器件设置于基板上,该第一平面为基板所在的平面)。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的再一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可选地,该第一电感单元还可以包括第三导电连接件740,该第一导电层710的第一端与该第一导电连接件720的第一端相连,该第一导电连接件720的第二端与该第三导电层730的第一端相连,该第三导电层730的第二端与该第三导电连接件740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导电层710、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720、所述第三导电层730以及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740用于形成第一流通回路的一匝;
该第二电感单元还可以包括第四导电连接件840,该第二导电层810的第一端与该第二导电连接件820的第一端相连,该第二导电连接件820的第二端与该第四导电层830的第一端相连,该第四导电层830的第二端与该第四导电连接件840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导电层810、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820、所述第四导电层830以及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840用于形成第二流通回路的一匝。
与上文描述的相类似,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电感单元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流通回路的多匝的多个所述第一导电层710、多个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720、多个所述第三导电层730以及多个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740。该第一电感单元可以包括第一流通回路的多匝(同理,该第二电感单元可以包括第二流通回路的多匝。可选地,该第一电感单元中的导电连接件和导电层相连呈螺旋结构,同理,第二电感单元的导电连接件和导电层相连呈螺旋结构。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层710、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720、所述第三导电层730以及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740形成的窗口面积(记为第一窗口面积)与所述第二导电层810、第二导电连接件820、所述第四导电层830以及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840形成的窗口面积(记为第二窗口面积)相同。
在第一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的匝数相同的情况下,第一窗口面积和第二窗口面积相同,有利于该第一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的自感量相同,自感量相同有利于电路的控制,提高电路的稳定性。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的再一例的主视图。图7所示,可选地,该电感单元包括磁性件200,该磁性件200位于该第一电感单元和该第二电感单元的上方;或该磁性件200位于该第一电感单元和该第二电感单元的下方;该磁性件200位于该电感器件中(电感器件包围的体积中)可以至少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1、所述磁性件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710和所述第三导电层730之间;
具体地,磁性件可以位于第一电感单元包括的区域之内,其中,该区域可以位于第二电感单元包括的区域之内也可以位于第二电感单元包括的区域之外。
2、所述磁性件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710和所述第二导电层810之间。
具体地,该磁性件可以位于两个电感单元的共同包括的区域。该磁性件还可以位于一个电感单元包括的区域之内,另一个电感单元包括的区域之外。
若所述第二导电层810和所述第三导电层730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710和所述第四导电层730之间,所述磁性件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810和所述第三导电层730之间,或所述磁性件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710和所述第二导电层810之间。
其中,该磁性件200的相关描述可以参见上文中磁性件100的相关描述,本申请不在此赘述。
上文结合图1至图7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以下,结合图8详细说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在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中的工作原理。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的电路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包括: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感器件。该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的工作原理为多相交错并联降压(BUCK)电路。两相电感两两耦合,形成一个耦合电感,一个或多个耦合电感并联输出给负载提供能量。
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感器件用于形成耦合电感(或该电感器件为耦合电感),该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包括M个电感器件(M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该M个电感器件包括2M个电感单元(每个电感器件包括第一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该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还可以包括与2M个电感单元一一对应的2M个切换电路,例如,图8中L1和L2组成一个电感器件(可以理解为,第一电感单元为L1,第二电感单元为L2),Lm-1和Lm组成一个电感器件,每个电感器件与两个切换电路组相连。
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感器件为单个电感,该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包括M个电感器件(M大于或等于1)。该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还可以包括M个切换电路,M个电感器件和M个切换电路一一对应。图8中L1、L2、Lm-1和Lm分别是一个电感器件,每个电感器件与一个切换电路相连。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每个切换电路周期性的提供脉冲电压到对应的电感。在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中若电感器件为耦合电感,该电感器件中的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可以形成正耦合或反耦合。例如,该第一电感上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该第二电感上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同,两个磁场在空间中呈叠加效果,该第一电感和该第二电感为正耦合,该第一电感上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该第二电感上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反,两个磁场在空间中呈相减效果,该第一电感和该第二电感为反耦合。若该第一电感和该第二电感为反耦合,通过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开关管时序的配置,可以减小第一电感和该第二电感上的电流纹波,提高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的效率,同时有利于提高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的瞬态响应能力。同理,若电感器件为单个电感,两个电感器件也可以形成正耦合或反耦合,具体描述可以参见上文的相关描述,为了简洁此处不再赘述。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的工作波形图。如图9所示,i1、i2是非耦合电感器件下的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每相电感上流过的电流波形;i1c、i2c是耦合电感器件下的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每相电感电流波形(例如,假设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感器件为耦合电感,i1c、i2c分别为第一电感单元和第二电感单元对应的电流波形)。Vg1、Vg2是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对应的切换电路的驱动信号。
应理解,图9中i1、i2、i1c以及i2c的波形图的横坐标为时间(t),纵坐标为电流(A);Vg1、Vg2的波形图的横坐标为时间(t),纵坐标为电压(V)。
如图9所示,耦合电感器件每相的电流纹波比非耦合电感器件各项的电流纹波小,从而能够减小开关管的损耗,提高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的整体转换效率。另外,采用该电感器件组成的电压控制系统能够提升该系统的动态响应。
因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形成的耦合电感具有较高的耦合系数,能够改善电流纹波,实现更佳的动态响应。并且该电感器件具有较小的尺寸,能够节约电感器件布局占用的PCB单板面积,支持高电源高密小型化。进一步地,该电感器件采用反耦合,能够抵消磁场,减小EMI干扰。基于该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感器件的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能够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
应理解,可以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感器件可以应用到各种有源电路、无源电路中。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情况、结构等的划分仅为了描述的方便,不应构成任何限定,各情况和结构的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结合。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感器件包括多种,该多种电感器件的相关描述可以相互参考。
还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10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所显示或讨论的不同部件相互之间的连接是一种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其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互相连接,或通过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例如可以是电性耦合。
以上某一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和描述,为了使申请文件简洁清楚,可以理解适用于其他实施例。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电感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器件包括:
第一电感单元,所述第一电感单元包括第一导电连接件和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和所述第一导电层相连,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上设有第一通孔;
第二电感单元,所述第二电感单元包括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相连;
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嵌插于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中形成同轴结构,所述第一电感单元的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电感单元的第二导电层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一电感单元还包括第三导电连接件和第三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导电层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导电层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导电层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和所述第三导电层用于形成第一流通回路的一匝,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上设有第二通孔;
所述第二电感单元还包括第四导电连接件和第四导电层,其中,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导电层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和所述第四导电层用于形成第二流通回路的一匝;
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嵌插于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中形成同轴结构,所述第三导电层和所述第四导电层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所述第一电感单元还包括用于形成第三流通回路的一匝的第五导电连接件、第五导电层、第六导电连接件和第六导电层,所述第五导电连接件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导电层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五导电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导电连接件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六导电连接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导电层的第一端相连;
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流通回路的导电连接件和导电层与用于形成所述第三流通回路的导电连接件和导电层串联;
所述第二电感单元还包括用于形成第四流通回路的一匝的第七导电连接件、第七导电层、第八导电连接件和第八导电层,所述第七导电连接件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七导电层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七导电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导电连接件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八导电连接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导电层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七导电连接件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八导电连接件上设有第四通孔;
用于形成所述第二流通回路的导电连接件和导电层与用于形成所述第四流通回路的导电连接件和导电层串联;
所述第五导电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三通孔嵌插于所述第七导电连接件中形成同轴结构,所述第六导电连接件通过所述第四通孔嵌插于所述第八导电连接件中形成同轴结构;
其中,第一窗口面积与第三窗口面积之和与第二窗口面积与第四窗口面积之和相同,所述第一窗口面积为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和所述第三导电层形成的窗口面积;第二窗口面积为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和所述第四导电层形成的窗口面积;第三窗口面积为所述第五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五导电层、所述第六导电连接件和所述第六导电层形成的窗口面积;第四窗口面积为所述第七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七导电层、所述第八导电连接件和所述第八导电层形成的窗口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单元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流通回路的多匝的多个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多个所述第一导电层、多个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和多个所述第三导电层;
所述第二电感单元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二流通回路的多匝的多个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多个所述第二导电层、多个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和多个所述第四导电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感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二导电层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三导电层所在的平面或所述第四导电层所在的平面;或
所述第一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或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或
所述电感器件设置于基板上,所述第一平面为所述基板所在的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感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器件还包括呈磁膜结构或磁条结构的磁性件,
所述磁性件位于所述第一电感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感单元的上方;或
所述磁性件位于所述第一电感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感单元的下方;或
所述磁性件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第四导电层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感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器件用于形成单个电感;或所述电感器件用于形成耦合电感。
6.一种电感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器件包括:
第一电感单元,所述第一电感单元包括第一导电层、第一导电连接件和第三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三导电层通过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相连;
第二电感单元,所述第二电感单元包括第二导电层、第二导电连接件和第四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第四导电层通过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相连;
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三导电层和所述第四导电层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所述第二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三导电层之间,和/或所述第四导电层位于第一导电层和该第三导电层之间;所述第一电感单元还包括第三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一导电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导电层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三导电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三导电层以及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用于形成第一流通回路的一匝;
所述第二电感单元还包括第四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导电层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四导电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所述第四导电层以及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用于形成第二流通回路的一匝;
其中,第一窗口面积与第二窗口面积相同,所述第一窗口面积为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和所述第三导电层形成的窗口面积;第二窗口面积为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和所述第四导电层形成的窗口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感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单元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流通回路的多匝的多个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多个所述第一导电层、多个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和多个所述第三导电层;
所述第二电感单元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二流通回路的多匝的多个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多个所述第二导电层、多个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和多个所述第四导电层。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感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二导电层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三导电层所在的平面或所述第四导电层所在的平面;或
所述第一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一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二导电连接件、所述第三导电连接件或所述第四导电连接件;或
所述电感器件设置于基板上,所述第一平面为所述基板所在的平面。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感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器件还包括磁性件,
所述磁性件位于所述第一电感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感单元的上方;或
所述磁性件位于所述第一电感单元和所述第二电感单元的下方;或
所述磁性件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三导电层之间;或
所述磁性件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感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器件用于形成单个电感;或所述电感器件用于形成耦合电感。
11.一种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流输入端、电流输出端以及M个如权利要求1、2、6或7所述的电感器件,所述输入端连接直流电压,所述输出端连接负载并输出电能至所述负载;
若所述电感器件用于形成耦合电感,所述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还包括与M个所述电感器件中2M个电感单元一一对应的2M个切换电路,所述2M个切换电路中每个切换电路的一端与所述电流输入端相连,所述2M个切换电路中每个切换电路的另一端与对应的电感单元的一端相连,所述2M个电感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流输出端相连,所述2M个切换电路中每个切换电路周期性的提供脉冲电压到对应的电感单元,M大于或等于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电感器件用于形成单个电感,所述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还包括与M个所述电感器件一一对应的M个切换电路,所述M个切换电路中每个切换电路的一端与所述电流输入端相连,所述M个切换电路中每个切换电路的另一端与对应的电感器件的一端相连,每个电感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流输出端相连,所述M个切换电路中每个切换电路周期性的提供脉冲电压到对应的电感器件,M为大于或等于1。
CN201710111826.9A 2017-02-28 2017-02-28 电感器件和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 Active CN1066533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11826.9A CN106653318B (zh) 2017-02-28 2017-02-28 电感器件和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11826.9A CN106653318B (zh) 2017-02-28 2017-02-28 电感器件和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53318A CN106653318A (zh) 2017-05-10
CN106653318B true CN106653318B (zh) 2019-06-18

Family

ID=58847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11826.9A Active CN106653318B (zh) 2017-02-28 2017-02-28 电感器件和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6533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816833D0 (en) * 2018-10-16 2018-11-28 Univ College Cork National Univ Of Ireland Cork A vertical magnetic structure for integrated power conversion
CN113628851B (zh) * 2020-05-07 2024-01-23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绕组组件及磁性元件
CN111446951A (zh) * 2020-05-12 2020-07-24 杰华特微电子(杭州)有限公司 多相开关电路
CN116961422A (zh) * 2022-04-19 2023-10-27 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多重耦合斩波变换器及控制方法、电源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67305A (zh) * 2008-06-27 2011-05-1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衬底内的同心通路
CN105027234A (zh) * 2012-11-07 2015-11-04 派斯电子公司 使用衬底电感性装置的混模耦合
CN105940472A (zh) * 2014-01-14 2016-09-1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嵌套式穿玻璃通孔变压器
CN205666116U (zh) * 2013-05-23 2016-10-26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高频变压器、高频元器件以及通信终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461801A (en) * 1999-12-28 2001-07-09 Intel Corporation Interconnect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on therefor
JP5125166B2 (ja) * 2007-03-27 2013-01-2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多層配線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90200682A1 (en) * 2008-02-08 2009-08-13 Broadcom Corporation Via in via circuit board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67305A (zh) * 2008-06-27 2011-05-1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衬底内的同心通路
CN105027234A (zh) * 2012-11-07 2015-11-04 派斯电子公司 使用衬底电感性装置的混模耦合
CN205666116U (zh) * 2013-05-23 2016-10-26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高频变压器、高频元器件以及通信终端装置
CN105940472A (zh) * 2014-01-14 2016-09-1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嵌套式穿玻璃通孔变压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53318A (zh) 2017-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53318B (zh) 电感器件和交错并联直流变换器
US7012414B1 (en) Vertically packaged switched-mode power converter
CN101529707B (zh) Dc-dc转换器模块
CN100570768C (zh) 变压器结构
CN100367645C (zh) 开关电源装置
CN103780077B (zh) 开关稳压器
CN111341544B (zh) 一种全耦合磁性元件
CN106952710B (zh) 一种用于多负载的无线充电磁耦合结构及其电路
CN101409137B (zh) 平面emi滤波器
KR102510526B1 (ko) Dc-dc 전력 변환을 위한 권선 모듈, 하이브리드 변압기, 모듈 및 회로
US10693387B2 (en) Transformer
CN107005166A (zh) 绝缘型降压转换器
CN101854152B (zh) 一种圆形pcb线匝构成的平面emi滤波器集成模块
CN106817029A (zh) 用于提供不同输出电压的可更改的dc‑dc功率变换器
US8963676B1 (en) Configurable transformer module
CN109686540A (zh) 容抗性电压转换装置
CN110970210A (zh) 变压器
CN206546763U (zh) 一种车载大功率平板变压器
CN110993294B (zh) 一种平板变压器及用电设备
CN101385099B (zh) 电力变压器
CN113078741A (zh) 多端分布式均匀等功率无线供电系统
Ferreira et al. Exploiting the third dimension in power electronics packaging
CN216597239U (zh) 磁集成器件及隔离型开关电源
CN104051131B (zh) 集成的感应器组件和组装其的方法
US20220285087A1 (en) Integrally-formed inductor and power supply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