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42445A - 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及其空调制冷方法 - Google Patents

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及其空调制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42445A
CN106642445A CN201610845168.1A CN201610845168A CN106642445A CN 106642445 A CN106642445 A CN 106642445A CN 201610845168 A CN201610845168 A CN 201610845168A CN 106642445 A CN106642445 A CN 1066424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ind
heat exchanger
passage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4516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向阳
孙辉
王慧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JIANG GREEN REFRESHING ANGEL AIR ENVIRON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JIANG GREEN REFRESHING ANGEL AIR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JIANG GREEN REFRESHING ANGEL AIR ENVIRON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JIANG GREEN REFRESHING ANGEL AIR ENVIRON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6424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424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3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using evapo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调制冷技术领域,是一种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及其空调制冷方法,其包括机组机壳、干式间接蒸发制冷装置、排风机、送风机和传统机械制冷装置。本发明能够实现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不同的气象条件下以及室内负荷变化时的运行模式,可最大化的在运行中实现节能,且本发明的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易于与建筑空间配合,布置灵活,系统方案的适应性较好,能够提高室内空气的品质,有效保障室内的洁净度,并且能够实现能量梯级利用,合理匹配的工艺流程,提高本发明的能效利用,进一步实现节能,设备投入成本更小,经济性较高,适用范围广。

Description

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及其空调制冷 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制冷技术领域,是一种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及其空调制冷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在加紧建设,数据中心为高能耗产业,且发热量巨大,需要配套空调制冷以保障数据中心的安全运行,因此随之采用空调制冷的能源消耗也随之大幅度的增加。据统计,当前我国数据中心的年耗电量已超过全社会总用电量的1.5%以上,因此运用新的空调方式,新的工艺流程对降低数据中心能耗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蒸发制冷是一种节能环保绿色的空调方式,在蒸发制冷适用的干热地区,相对于传统空调方式,其节能效应非常可观。但由于蒸发制冷利用干空气从而实现制冷,在相对潮湿的地区,其应用就会受限,但是对于数据中心需要全年性供冷的场所,即便是在这些相对潮湿的地区,过渡季和冬季其空气的含湿量较低,仍然也应该利用蒸发制冷来实现供冷,其它时间段,则可以联合利用传统机械制冷来供冷,通过合理的工艺流程使得其节能效果最大化,实现数据中心等场所的节能降耗,提高其能效水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及其空调制冷方法,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采用现有的蒸发制冷空调系统在中等湿度地区和潮湿地区应用受限、制冷效果降低的问题,又可以解决使用传统机械制冷方式能耗较高、投资偏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包括机组机壳、干式间接蒸发制冷装置、排风机、送风机和传统机械制冷装置,在机组机壳内设置有至少一组的干式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干式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包括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和空气-空气换热器,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内设置有工艺风通道和喷淋水通道,空气-空气换热器内设置有相互隔绝的产出风通道和工艺风通道,直接接触式换热器的工艺风通道和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工艺风通道相连通;在机组机壳上设置有与直接接触式换热器的工艺风通道进口相连通的工艺风进口,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工艺风通道出口与排风机的进口相连通,在机组机壳上设置有与排风机的出口相连通的工艺风出口,工艺风进口、直接接触式换热器的工艺风通道、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工艺风通道、排风机和工艺风出口形成机组工艺风通道;在机组机壳上设置有与空气-空气换热器的产出风通道进口相连通的第一产出风进口,空气-空气换热器的产出风通道出口与送风机的进口相连通,在机组机壳上设置有与送风机的出口相连通的产出风出口,第一产出风进口、空气-空气换热器的产出风通道、送风机和产出风出口形成机组产出风通道;传统机械制冷装置包括风冷式冷凝器、蒸发器和压缩机,在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工艺风通道出口与排风机的进口之间的机组工艺风通道内设置有风冷式冷凝器,在空气-空气换热器的产出风通道出口与送风机的进口之间的机组产出风通道内设置有蒸发器,风冷式冷凝器的冷媒进口与蒸发器的冷媒出口通过第一管线相连通,风冷式冷凝器的冷媒出口与蒸发器的冷媒进口通过第二管线相连通,在第一管线上串接有压缩机,在第二管线上串接有节流阀;机组工艺风通道与机组产出风通道相隔绝。
下面是对上述发明技术方案之一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在机组机壳内设置有两组干式间接蒸发制冷装置,排风机和送风机设置在机组机壳的中部,两组干式间接蒸发制冷装置以排风机和送风机为中轴线分别设置在排风机和送风机的两侧。
上述在机组机壳上还设置有第二产出风进口,空气-空气换热器的产出风通道出口与蒸发器之间的机组产出风通道与第二产出风进口相连通。
上述在空气-空气换热器与风冷式冷凝器之间的机组工艺风通道内还设置有第二直接接触式换热器,第二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内设置有工艺风通道和喷淋水通道,第二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内的工艺风通道与机组工艺风通道相连通。
上述在空气-空气换热器的产出风通道出口与送风机的进口之间的机组产出风通道内设置有第三直接接触式换热器,第三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内设置有工艺风通道和喷淋水通道,第三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内的工艺风通道与机组产出风通道相连通。
上述在空气-空气换热器的产出风通道出口与送风机的进口之间的机组产出风通道内设置有空气过滤器,空气过滤器内设置有风通道,空气过滤器的风通道与机组产出风通道相连通。
上述工艺风进口和工艺风出口分别与室外连通,第一产出风进口和产出风出口以及第二产出风进口分别与室内相连通。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二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采用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的空调制冷方法,按下述方法进行:作为工艺风的室内风或作为工艺风的室外新风先在直接接触式换热器中与喷淋水进行换热降温后,再与作为产出风的室内风或作为产出风的室外新风在空气-空气换热器中进行换热,经过空气-空气换热器换热升温后的工艺风再继续进入风冷式冷凝器中进一步与风冷式冷凝器中的冷媒进行换热降温,经过风冷式冷凝器换热升温后的工艺风经过排风机排出,风冷式冷凝器中的冷媒与工艺风经过换热后温度降低通过第二管线进入蒸发器,经过空气-空气换热器与工艺风进行换热降温后的产出风再继续与蒸发器中的冷媒进行换热,经过与蒸发器换热后温度降低的产出风经过送风机送入室内,蒸发器中的冷媒经过与产出风换热后温度升高经过压缩机送入至风冷式冷凝器中循环利用。
下面是对上述发明技术方案之二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经过空气-空气换热器与产出风进行换热升温后的工艺风进入第二直接接触式换热器与喷淋水换热降温后,再经过风冷式冷凝器冷却风冷式冷凝器内的冷媒后经过排风机排出。
上述经过与蒸发器换热降温后的产出风先进入第三直接接触式换热器与喷淋水换热降温后再经过送风机送入室内。
上述采用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的空调制冷方法采用第二产出风进口相结合的方式,有两种运行方式:第一种,关闭第一产出风进口,室内风从第二产出风进口进入机组产出风通道,经过蒸发器降温后通过送风机送入室内;第二种,同时开启第一产出风进口和第二产出风进口,一部分室内风先经过空气-空气换热器降温后,与另外一部分由第二产出风进口进入的室内风进行风混合后经过蒸发器降温后再经过送风机送入室内。
本发明能够实现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不同的气象条件下以及室内负荷变化时的运行模式,可最大化的在运行中实现节能,且本发明的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易于与建筑空间配合,布置灵活,系统方案的适应性较好,与空气过滤器的结合,能够提高室内空气的品质,并且,本发明可以仅对室内风进行制冷后再送入室内需要降温的区域,使得送入室内的产出风不需要引入室外新风,能够有效保障室内的洁净度,并且,通过与传统机械制冷装置的结合优化配置,实现能量梯级利用,合理匹配的工艺流程,提高本发明的能效利用,进一步实现节能,并且,本发明不需要配置常规数据中心等场所传统机械制冷空调装置所需的冷水机、冷却塔、冷冻水管路系统和冷却水管路系统,相比之下设备投入成本更小,经济性较高,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工艺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工艺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工艺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工艺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工艺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工艺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工艺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6的工艺结构示意图。
附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6的工艺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机组机壳,2为直接接触式换热器,3为空气-空气换热器,4为工艺风进口,5为排风机,6为工艺风出口,7为第一产出风进口,8为送风机,9为产出风出口,10为风冷式冷凝器,11为蒸发器,12为压缩机,13为第一管线,14为第二管线,15为节流阀,16为第二产出风进口,17为第二直接接触式换热器,18为第三直接接触式换热器,19为空气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如附图1、2所示,该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包括机组机壳1、干式间接蒸发制冷装置、排风机5、送风机8和传统机械制冷装置,在机组机壳1内设置有至少一组的干式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干式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包括直接接触式换热器2和空气-空气换热器3,直接接触式换热器2内设置有工艺风通道和喷淋水通道,空气-空气换热器3内设置有相互隔绝的产出风通道和工艺风通道,直接接触式换热器2的工艺风通道和空气-空气换热器3的工艺风通道相连通;在机组机壳1上设置有与直接接触式换热器2的工艺风通道进口相连通的工艺风进口4,空气-空气换热器3的工艺风通道出口与排风机5的进口相连通,在机组机壳1上设置有与排风机5的出口相连通的工艺风出口6,工艺风进口4、直接接触式换热器2的工艺风通道、空气-空气换热器3的工艺风通道、排风机5和工艺风出口6形成机组工艺风通道;在机组机壳1上设置有与空气-空气换热器3的产出风通道进口相连通的第一产出风进口7,空气-空气换热器3的产出风通道出口与送风机8的进口相连通,在机组机壳1上设置有与送风机8的出口相连通的产出风出口9,第一产出风进口7、空气-空气换热器3的产出风通道、送风机8和产出风出口9形成机组产出风通道;传统机械制冷装置包括风冷式冷凝器10、蒸发器11和压缩机12,在空气-空气换热器3的工艺风通道出口与排风机5的进口之间的机组工艺风通道内设置有风冷式冷凝器10,在空气-空气换热器3的产出风通道出口与送风机8的进口之间的机组产出风通道内设置有蒸发器11,风冷式冷凝器10的冷媒进口与蒸发器11的冷媒出口通过第一管线13相连通,风冷式冷凝器10的冷媒出口与蒸发器11的冷媒进口通过第二管线14相连通,在第一管线13上串接有压缩机12,在第二管线14上串接有节流阀15;机组工艺风通道与机组产出风通道相隔绝。
工艺风通过工艺风进口4进入发明的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中,工艺风先经过直接接触式换热器2降温后再进入空气-空气换热器3,在空气-空气换热器3中,经过直接接触式换热器2降温后的工艺风与产出风进行换热,经过空气-空气换热器3温度升高后的工艺风经过排风机5排出室外,经过空气-空气换热器3温度降低后的产出风经过送风机8送入室内为数据中心等场所的循环降温,在空气-空气换热器3的工艺风通道出口处设置风冷式冷凝器10,在空气-空气换热器3的产出风通道出口处设置蒸发器11,经过空气-空气换热器3降温后的产出风可以通过蒸发器11进一步降温,产出风的送风温度更低,工艺风的冷量能够经过风冷式冷凝器10的进一步充分利用,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
采用本发明的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室内的冷负荷由产出风承担,利用工艺风处理产出风,为室内降温,降低空调能耗,本实施例中的产出风为室内风或室外新风、工艺风为室内风或室外新风,本发明的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可以与建筑空间配合,配合度高,布置灵活,适应性较好。
实施例2,作为实施例1的优化,如附图3所示,在机组机壳1内设置有两组干式间接蒸发制冷装置,排风机5和送风机8设置在机组机壳1的中部,两组干式间接蒸发制冷装置以排风机5和送风机8为中轴线分别设置在排风机5和送风机8的两侧。设置两组干式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增加产出风处理量,并且能够进一步增大产出风送风量。
实施例3,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化,如附图4所示,在机组机壳1上还设置有第二产出风进口16,空气-空气换热器3的产出风通道出口与蒸发器11之间的机组产出风通道与第二产出风进口16相连通。本实施例的运行方式有两种:第一种,当工艺风的温度较高,经过直接接触式换热器2降温后温度还高于产出风时,经过空气-空气换热器3已经不能对产出风进行有效降温,这时可以关闭第一产出风进口7,产出风从第二产出风进口16进入机组产出风通道,经过传统制冷方式的蒸发器11降温后送入室内;第二种,同时开启第一产出风进口7和第二产出风进口16,使一部分产出风先经过空气-空气换热器3降温后,与另外一部分由第二产出风进口16进入的产出风进行风混合后经过蒸发器11降温后再送入室内。
实施例4,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化,如附图5所示,在空气-空气换热器3与风冷式冷凝器10之间的机组工艺风通道内还设置有第二直接接触式换热器17,第二直接接触式换热器17内设置有工艺风通道和喷淋水通道,第二直接接触式换热器17内的工艺风通道与机组工艺风通道相连通。空气-空气换热器3的工艺风通道出风口侧设置有第二直接接触式换热器17,使得通过风冷式冷凝器10的工艺风温度更低,提高传统制冷机的效率,本实施例也可以与第二产出风进口16相结合,产出风可以通过空气-空气换热器3降温后,再通过蒸发器11进一步降温,也可以仅通过蒸发器11降温,或者二者兼有。
实施例5,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化,如附图6、7所示,在空气-空气换热器3的产出风通道出口与送风机8的进口之间的机组产出风通道内设置有第三直接接触式换热器18,第三直接接触式换热器18内设置有工艺风通道和喷淋水通道,第三直接接触式换热器18内的工艺风通道与机组产出风通道相连通。设置第三直接接触式换热器18,经过空气-空气换热器3降温后的产出风在第三直接接触式换热器18内进一步降温加湿后送入室内,为室内提供温度更低的产出风。
实施例6,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化,如附图8、9所示,在空气-空气换热器3的产出风通道出口与送风机8的进口之间的机组产出风通道内设置有空气过滤器19,空气过滤器19内设置有风通道,空气过滤器19的风通道与机组产出风通道相连通。空气过滤器19能够对送入室内的产出风进一步过滤净化,空气过滤器19是现有的空气净化装置。
实施例7,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化,根据实际需要,工艺风进口4和工艺风出口6分别与室外连通,第一产出风进口7和产出风出口9以及第二产出风进口16分别与室内相连通。本实施例采用室外新风作为工艺风、采用室内风作为产出风,这样能够避免了污染严重的室外新风进入室内而造成室内空气品质变差,以及能够避免采用大量的空气过滤装置从而影响到风机等设备的运行性能。
实施例8,该采用根据实施例1至实施例7所述的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的空调制冷方法,按下述方法进行:作为工艺风的室内风或作为工艺风的室外新风先在直接接触式换热器2中与喷淋水进行换热降温后,再与作为产出风的室内风或作为产出风的室外新风在空气-空气换热器3中进行换热,经过空气-空气换热器3换热升温后的工艺风再继续进入风冷式冷凝器10中进一步与风冷式冷凝器10中的冷媒进行换热降温,经过风冷式冷凝器10换热升温后的工艺风经过排风机5排出,风冷式冷凝器10中的冷媒与工艺风经过换热后温度降低通过第二管线14进入蒸发器11,经过空气-空气换热器3与工艺风进行换热降温后的产出风再继续与蒸发器11中的冷媒进行换热,经过与蒸发器11换热后温度降低的产出风经过送风机8送入室内,蒸发器11中的冷媒经过与产出风换热后温度升高经过压缩机12送入至风冷式冷凝器10中循环利用。
实施例9,经过空气-空气换热器3与产出风进行换热升温后的工艺风进入第二直接接触式换热器17与喷淋水换热降温后,再经过风冷式冷凝器10冷却风冷式冷凝器10内的冷媒后经过排风机5排出。
实施例10,经过与蒸发器11换热降温后的产出风先进入第三直接接触式换热器18与喷淋水换热降温后再经过送风机8送入室内。
实施例11,本实施例采用第二产出风进口16相结合的方式,有两种运行方式:第一种,关闭第一产出风进口7,产出风从第二产出风进口16进入机组产出风通道,经过蒸发器11降温后通过送风机8送入室内;第二种,同时开启第一产出风进口7和第二产出风进口16,一部分产出风先经过空气-空气换热器3降温后,与另外一部分由第二产出风进口16进入的产出风进行风混合后经过蒸发器11降温后再经过送风机送入室内。
本发明能够实现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不同的气象条件下以及室内负荷变化时的运行模式,可最大化的在运行中实现节能,且本发明的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易于与建筑空间配合,布置灵活,系统方案的适应性较好,与空气过滤器的结合,能够提高室内空气的品质,并且,本发明可以仅对室内风进行制冷后再送入室内需要降温的区域,使得送入室内的产出风不需要引入室外新风,能够有效保障室内的洁净度,并且,通过与传统机械制冷装置的结合优化配置,实现能量梯级利用,合理匹配的工艺流程,提高本发明的能效利用,进一步实现节能,并且,本发明不需要配置常规数据中心等场所空调装置所需的冷水机、冷却塔、冷冻水管路系统和冷却水管路系统,相比之下设备投入成本更小,经济性较高,而且,本发明不仅适用于常规数据中心等场所的降温,同时也适用于目前需要降温的大型场所,节能效果明显。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Claims (12)

1.一种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组机壳、干式间接蒸发制冷装置、排风机、送风机和传统机械制冷装置,在机组机壳内设置有至少一组的干式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干式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包括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和空气-空气换热器,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内设置有工艺风通道和喷淋水通道,空气-空气换热器内设置有相互隔绝的产出风通道和工艺风通道,直接接触式换热器的工艺风通道和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工艺风通道相连通;在机组机壳上设置有与直接接触式换热器的工艺风通道进口相连通的工艺风进口,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工艺风通道出口与排风机的进口相连通,在机组机壳上设置有与排风机的出口相连通的工艺风出口,工艺风进口、直接接触式换热器的工艺风通道、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工艺风通道、排风机和工艺风出口形成机组工艺风通道;在机组机壳上设置有与空气-空气换热器的产出风通道进口相连通的第一产出风进口,空气-空气换热器的产出风通道出口与送风机的进口相连通,在机组机壳上设置有与送风机的出口相连通的产出风出口,第一产出风进口、空气-空气换热器的产出风通道、送风机和产出风出口形成机组产出风通道;传统机械制冷装置包括风冷式冷凝器、蒸发器和压缩机,在空气-空气换热器的工艺风通道出口与排风机的进口之间的机组工艺风通道内设置有风冷式冷凝器,在空气-空气换热器的产出风通道出口与送风机的进口之间的机组产出风通道内设置有蒸发器,风冷式冷凝器的冷媒进口与蒸发器的冷媒出口通过第一管线相连通,风冷式冷凝器的冷媒出口与蒸发器的冷媒进口通过第二管线相连通,在第一管线上串接有压缩机,在第二管线上串接有节流阀;机组工艺风通道与机组产出风通道相隔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机组机壳内设置有两组干式间接蒸发制冷装置,排风机和送风机设置在机组机壳的中部,两组干式间接蒸发制冷装置以排风机和送风机为中轴线分别设置在排风机和送风机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机组机壳上还设置有第二产出风进口,空气-空气换热器的产出风通道出口与蒸发器之间的机组产出风通道与第二产出风进口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空气-空气换热器与风冷式冷凝器之间的机组工艺风通道内还设置有第二直接接触式换热器,第二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内设置有工艺风通道和喷淋水通道,第二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内的工艺风通道与机组工艺风通道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空气-空气换热器与风冷式冷凝器之间的机组工艺风通道内还设置有第二直接接触式换热器,第二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内设置有工艺风通道和喷淋水通道,第二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内的工艺风通道与机组工艺风通道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空气-空气换热器的产出风通道出口与送风机的进口之间的机组产出风通道内设置有第三直接接触式换热器,第三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内设置有工艺风通道和喷淋水通道,第三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内的工艺风通道与机组产出风通道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的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空气-空气换热器的产出风通道出口与送风机的进口之间的机组产出风通道内设置有空气过滤器,空气过滤器内设置有风通道,空气过滤器的风通道与机组产出风通道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或7所述的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工艺风进口和工艺风出口分别与室外连通,第一产出风进口和产出风出口以及第二产出风进口分别与室内相连通。
9.一种采用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的空调制冷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述方法进行:作为工艺风的室内风或作为工艺风的室外新风先在直接接触式换热器中与喷淋水进行换热降温后,再与作为产出风的室内风或作为产出风的室外新风在空气-空气换热器中进行换热,经过空气-空气换热器换热升温后的工艺风再继续进入风冷式冷凝器中进一步与风冷式冷凝器中的冷媒进行换热降温,经过风冷式冷凝器换热升温后的工艺风经过排风机排出,风冷式冷凝器中的冷媒与工艺风经过换热后温度降低通过第二管线进入蒸发器,经过空气-空气换热器与工艺风进行换热降温后的产出风再继续与蒸发器中的冷媒进行换热,经过与蒸发器换热后温度降低的产出风经过送风机送入室内,蒸发器中的冷媒经过与产出风换热后温度升高经过压缩机送入至风冷式冷凝器中循环利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采用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的空调制冷方法,其特征在于经过空气-空气换热器与产出风进行换热升温后的工艺风进入第二直接接触式换热器与喷淋水换热降温后,再经过风冷式冷凝器冷却风冷式冷凝器内的冷媒后经过排风机排出。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采用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的空调制冷方法,其特征在于经过与蒸发器换热降温后的产出风先进入第三直接接触式换热器与喷淋水换热降温后再经过送风机送入室内。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或11所述的采用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的空调制冷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第二产出风进口相结合的方式,有两种运行方式:第一种,关闭第一产出风进口,室内风从第二产出风进口进入机组产出风通道,经过蒸发器降温后通过送风机送入室内;第二种,同时开启第一产出风进口和第二产出风进口,一部分室内风先经过空气-空气换热器降温后,与另外一部分由第二产出风进口进入的室内风进行风混合后经过蒸发器降温后再经过送风机送入室内。
CN201610845168.1A 2016-09-22 2016-09-24 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及其空调制冷方法 Pending CN1066424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40907 2016-09-22
CN2016108409078 2016-09-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42445A true CN106642445A (zh) 2017-05-10

Family

ID=58854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45168.1A Pending CN106642445A (zh) 2016-09-22 2016-09-24 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及其空调制冷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64244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04644A (zh) * 2017-12-20 2018-06-26 深圳易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间接蒸发精密空调
CN108692405A (zh) * 2018-06-05 2018-10-23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设备和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10230867A (zh) * 2018-03-05 2019-09-13 维谛技术有限公司 空调的运行控制方法与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5067A (zh) * 2010-12-05 2011-03-30 于向阳 间接蒸发冷水机组和传统机械制冷机组复合的空调系统
CN104791932A (zh) * 2015-04-03 2015-07-22 西安工程大学 带自动控制系统的蒸发冷却-机械制冷联合空调机组
JP2015190730A (ja) * 2014-03-28 2015-11-02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US20150354839A1 (en) * 2014-06-09 2015-12-10 Kore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siccant cooling system
CN105485800A (zh) * 2016-01-06 2016-04-13 西安工程大学 数据中心用自然冷却-机械制冷一体化空调系统
CN105864935A (zh) * 2016-04-28 2016-08-17 于向阳 基于干式间接蒸发制冷的空调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5067A (zh) * 2010-12-05 2011-03-30 于向阳 间接蒸发冷水机组和传统机械制冷机组复合的空调系统
JP2015190730A (ja) * 2014-03-28 2015-11-02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US20150354839A1 (en) * 2014-06-09 2015-12-10 Kore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siccant cooling system
CN104791932A (zh) * 2015-04-03 2015-07-22 西安工程大学 带自动控制系统的蒸发冷却-机械制冷联合空调机组
CN105485800A (zh) * 2016-01-06 2016-04-13 西安工程大学 数据中心用自然冷却-机械制冷一体化空调系统
CN105864935A (zh) * 2016-04-28 2016-08-17 于向阳 基于干式间接蒸发制冷的空调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04644A (zh) * 2017-12-20 2018-06-26 深圳易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间接蒸发精密空调
WO2019119716A1 (zh) * 2017-12-20 2019-06-27 深圳易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间接蒸发精密空调
CN110230867A (zh) * 2018-03-05 2019-09-13 维谛技术有限公司 空调的运行控制方法与装置
CN110230867B (zh) * 2018-03-05 2021-07-13 维谛技术有限公司 空调的运行控制方法与装置
CN108692405A (zh) * 2018-06-05 2018-10-23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设备和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76116B (zh) 蒸发冷却与传统制冷相结合的空调装置及其空调方法
CN106247501A (zh) 数据中心用封闭热通道‑全回风干空气能中央空调系统
CN103759360B (zh) 多工况复合间接空气处理装置及其空调方法
CN110191619A (zh) 适用于数据中心间接蒸发自然冷却的模块化送风空调系统
CN102353112B (zh) 填料式再循环紧凑型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CN104848452B (zh) 一种数据机房高效冷却调温调湿装置
CN211792609U (zh) 一种数据中心用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CN106642445A (zh) 干式间接蒸发制冷与机械制冷复合供冷装置及其空调制冷方法
CN1862205A (zh) 高效低温冷却塔
CN203857600U (zh) 机械制冷与露点间接蒸发冷却联合空调机
CN103953988A (zh) 压入管式逆流露点间接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联合空调机组
CN111295084A (zh) 一种使用冷凝器及蒸发器的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CN202119028U (zh) 以机械制冷为辅助冷源的蒸发冷却闭式高温冷水机组
CN101592385B (zh) 纯逆流板翅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与直接蒸发冷却复合空调
CN205980700U (zh) 高效热回收的热闪干系统
CN209263231U (zh) 多通道全年运行的空调冷却装置
CN206724389U (zh) 一种间接蒸发冷却式水冷多联空调系统
CN206514438U (zh) 利用室外风冷却室内循环风的空调装置
CN201382508Y (zh) 一种复合空调器
CN104061638A (zh) 免过滤全年运行空调装置及其空调方法
CN205261810U (zh) 间接蒸发冷却塔-机械制冷复合型数据中心用空调系统
CN204678572U (zh) 基于蒸发冷却与热管、热泵联合的空调机组
CN211745085U (zh) 一种与数据中心建筑耦合的蒸发自然冷却空调系统
CN202109600U (zh) 一种具有高制冷效率的半导体空调器
CN206281130U (zh) 节水型全年运行空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510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