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42371B - 空调器、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壳体组件的装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壳体组件的装配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642371B CN106642371B CN201610871485.0A CN201610871485A CN106642371B CN 106642371 B CN106642371 B CN 106642371B CN 201610871485 A CN201610871485 A CN 201610871485A CN 106642371 B CN106642371 B CN 10664237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ssembly
- air inlet
- air conditioner
- gril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082—Grilles, registers or guard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2—Supports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or ventilation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4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thermo-electric units or the Peltier effec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1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forming water dispersions in the air
- F24F6/14—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forming water dispersions in the air using nozzl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3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not covered by group F24F2110/00
- F24F2130/40—Nois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54—Heating and cooling, simultaneously or alternativel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壳体组件的装配方法,其中,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包括:底座组件,底座组件包括底部支撑架和进风格栅,底部支撑架具有用于放置电路组件的底部支撑腔,底部支撑架的上部设有缩颈部,进风格栅与缩颈部的自由端连接;和筒体组件,筒体组件设在进风格栅上,筒体组件内限定出彼此间隔开的制冷通道、制热通道和加湿通道,筒体组件设有进风口,进风口与制冷通道、制热通道和加湿通道分别连通,进风格栅位于筒体组件的进风口处且与筒体组件连接。根据本发明的壳体组件,可以简化空调器的结构,增加空调器的美观性。另外,提高空调器应用的广泛性,同时提高用户的舒适度,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壳体组件的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桌面空调包括筒体组件,筒体组件通过底座组件放置在平台上,筒体组件内限定出制热通道和制冷通道,且制热通道和制冷通道的进风口分别设在筒体组件的侧壁上,结构复杂且不美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空调器的壳体组件,所述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具有结构简单、外形美观的优点。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上述空调器的壳体组件。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的壳体组件的装配方法,所述装配方法应用于上述壳体组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包括:底座组件,所述底座组件包括底部支撑架和进风格栅,所述底部支撑架具有用于放置电路组件的底部支撑腔,所述底部支撑架的上部设有缩颈部,所述进风格栅与所述缩颈部的自由端连接;和筒体组件,所述筒体组件设在进风格栅上,所述筒体组件内限定出彼此间隔开的制冷通道、制热通道和加湿通道,所述筒体组件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制冷通道、所述制热通道和所述加湿通道分别连通,所述进风格栅位于所述筒体组件的进风口处且与所述筒体组件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通过设置底座组件,并将筒体组件设置在底座组件的进风格栅的上方,且使进风格栅位于筒体组件的进风口处,可以在在进风格栅与底部支撑架之间限定出一定的进风空间,空气可以顺利的通过进风格栅进入到筒体组件内,从而可以简化空调器的结构,增加空调器的美观性。另外,筒体组件内限定出与进风口连通的彼此间隔开的制冷通道、制热通道和加湿通道,从而既可以实现空调器的制冷功能,又可以实现空调器的制热功能,还可以实现空调器的加湿功能,提高空调器应用的广泛性,同时提高用户的舒适度,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缩颈部与所述底部支撑架圆滑过渡。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缩颈部位于所述底部支撑架的中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部支撑架包括:支撑底板;支撑主体,所述支撑主体与所述支撑底板连接,所述支撑主体与所述支撑底板限定出所述底部支撑腔,所述支撑主体的上端具有所述缩颈部,所述进风格栅与所述支撑底板间隔开。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底板上设有第一支撑定位柱,所述支撑主体上设有第二支撑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与所述第二定位柱通过底座连接件件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柱与所述第二定位柱均为多个且一一对应。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主体上设有多个适于固定所述电路组件的第三支撑定位柱,多个所述第三支撑定位柱间隔分布。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筒体组件与所述进风格栅卡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上述空调器的壳体组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底座组件,并将筒体组件设置在底座组件的进风格栅的上方,且使进风格栅位于筒体组件的进风口处,可以在在进风格栅与底部支撑架之间限定出一定的进风空间,空气可以顺利的通过进风格栅进入到筒体组件内,从而可以简化空调器的结构,增加空调器的美观性。另外,筒体组件内限定出与进风口连通的彼此间隔开的制冷通道、制热通道和加湿通道,从而既可以实现空调器的制冷功能,又可以实现空调器的制热功能,还可以实现空调器的加湿功能,提高空调器应用的广泛性,同时提高用户的舒适度,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的装配方法,所述壳体组件为上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所述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将所述电路组件装配至所述底部支撑架的所述底部支撑腔内;
S20:将所述进风格栅装配至所述缩颈部的自由端;
S30:将所述筒体组件安装至所述进风格栅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主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俯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爆炸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筒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另一个角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剖面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冷风风道板和中隔板的爆炸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热风风道板和中隔板的爆炸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风机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半导体制冷片和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加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沿图14中A-A线的截面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加湿组件的爆炸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盖体组件的剖面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盖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盖体组件的下盖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底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底座组件的爆炸图;
图22是图21中B处的放大图;
图2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剖视图;
图24是图23中C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
底座组件1,
底部支撑架11,
支撑主体111,缩颈部1111,集线孔1112,格栅卡槽1113,定位孔1114,
第二支撑定位柱1115,第三支撑定位柱1116,出线孔1117,嵌入槽1118,
底部支撑腔112,
支撑底板113,第一支撑定位柱1131,
进风格栅12,
进风内圈121,格栅卡凸1211,
进风外圈122,
进风辐条123,第一子辐条1231,第二子辐条1232,
装饰圈13,内圈嵌入部131,
外圈包裹部132,第一轮廓线段1321,第二轮廓线段1322,第三轮廓线段1323,
筒体组件2,进风口21,
外筒本体22,筒体限位部221,安装槽222,第二热风道安装部223,
安装腔23,
中隔板3,过线孔301,
隔板连接部302,隔板主体3021,隔板定位柱3022,隔板加强肋3023,肋板主体3024,
肋板延伸部3025,隔板避让槽3026,
第一冷风道安装部303,安装主体部3031,安装延伸部3032,
隔板限位部304,
机座卡勾305,卡勾延伸部3051,卡勾凸起部3052,
冷片安装槽306,安装凸部307,限流凸条308,第一正向卡合部(正向卡合凹槽)309,第一反向卡合部(反向卡合凹槽)310,盖体嵌合槽311,
冷风风道板4,
风道主体部41,风道连接部42,冷风端气流隔板43,第二冷风道安装部44,制冷通道45,
热风风道板5,
热风端气流隔板51,隔板限位槽52,第一热风道安装部53,制热通道54,
盖体组件6,
冷风出口61,热风出口62,湿气出口63,第二正向卡合部(正向卡合凸起)64,卡合延伸部641,卡合凸起部642,第二反向卡合部(反向卡合凸起)65,盖体延伸部66,上盖主体67,上盖连接柱671,导风板672,下盖隔板68,导引面681,下盖连接柱682,定位凸台683,封闭腔684,顶盖电路板69,
半导体制冷片7,冷端71,热端72,热交换器73,
加湿组件8,
雾化器底座81,进风通道811,进口812,出口813,雾化片814,顶柱815,旋钮开关816,水位检测开关817,磁性浮子818,干簧管开关819,
水箱82,雾气流动通道821,
出雾嘴83,喷雾口831,
加湿通道84,
冷风风机91,出风端911,
热风风机92,
风机安装座93,座体底板931,风机安装孔9311,通风孔9312,座体加强肋932,第一座体围板933,机座卡孔934,第二座体围板935,
湿气风机94,
电路组件101,底座电路板1011,可充电电池1012,
负离子发生器102,固定槽1021,
温湿度检测模块1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24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壳体组件。
如图1-图2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壳体组件,包括底座组件1和筒体组件2。
具体而言,底座组件1包括底部支撑架11和进风格栅12。底部支撑架11具有用于放置电路组件101的底部支撑腔112,电路组件101可以控制空调器100的运行。底部支撑架11的上部(如图21所示的上部)设有缩颈部1111,进风格栅12与缩颈部1111的自由端(如图21所示的上端)连接。筒体组件2设在进风格栅12上,筒体组件2内限定出彼此间隔开的制冷通道45、制热通道54和加湿通道84,筒体组件2设有进风口21,进风口21与制冷通道45、制热通道54和加湿通道84分别连通,进风格栅12位于筒体组件2的进风口21处且与筒体组件2连接。
由此,在进风格栅12与底部支撑架11之间限定出一定的进风空间,空气可以顺利的通过进风格栅12进入到制冷通道45、制热通道54和加湿通道84内,从而既可以实现空调器100的制冷功能,又可以实现空调器100的制热功能,还可以实现空调器100的加湿功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同时,还可以简化空调器100的结构,增加空调器100的美观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壳体组件,通过设置底座组件2,并将筒体组件2设置在底座组件1的进风格栅12的上方,且使进风格栅12位于筒体组件2的进风口21处,可以在在进风格栅12与底部支撑架11之间限定出一定的进风空间,空气可以顺利的通过进风格栅12进入到筒体组件2内,从而可以简化空调器100的结构,增加空调器100的美观性。另外,筒体组件2内限定出与进风口21连通的彼此间隔开的制冷通道45、制热通道54和加湿通道84,从而既可以实现空调器100的制冷功能,又可以实现空调器100的制热功能,还可以实现空调器100的加湿功能,提高空调器100应用的广泛性,同时提高用户的舒适度,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进一步地,如图4、图8和图21和图22所示,缩颈部1111与底部支撑架11圆滑过渡。由此可以增加底部支撑架11的美观性。可选地,缩颈部1111位于底部支撑架11的中部。由此,不但可以进一步提高底部支撑架11的美观性,进而提高空调器100的美观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底座组件1对筒体组件2支撑的可靠性,防止由于底座组件1上的重量偏心造成空调器100整机倾倒,从而提高空调器100工作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8和图21和图22所示,底部支撑架11包括支撑底板113和支撑主体111。支撑主体111与支撑底板113连接,支撑主体111与支撑底板113限定出底部支撑腔112,由此,便于将电路组件101放置于底部支撑腔112内。支撑主体111的上端具有缩颈部1111,进风格栅12与支撑底板113间隔开。由此,在进风格栅12的下方可以限定出一定的进风空间,空气可以通过该空间向上通过进风格栅12分别进入到制冷通道45、制热通道54和加湿通道84内。
进一步地,如图4、图8和图21和图22所示,支撑底板113上设有第一支撑定位柱1131,支撑主体111上设有第二支撑定位柱1115,第一支撑定位柱1131与第二支撑定位柱1115通过底座连接件连接。由此,可以通过第一支撑定位柱1131、第二支撑定位柱1115和底座连接件将支撑主体111和支撑底板113连接起来,当支撑主体111和支撑底板113连接之后可以限定出用于放置电路组件101的底部支撑腔112。其中,底座连接件可以为螺钉等,第一支撑定位柱1131和第二支撑定位柱1115上可以设有螺纹孔,螺钉可以穿过第一支撑定位柱1131上的螺纹孔后与第二支撑定位柱1115连接,从而实现支撑主体111和支撑底板113的连接。
更进一步地,如图21所示,第一支撑定位柱1131与第二支撑定位柱1115均为多个且一一对应。由此,可以增加支撑主体111和支撑底板113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例如,在图21所示的示例中,第一支撑定位柱1131为四个且沿支撑底板113的周向方向均匀间隔分布。相应地,第二支撑定位柱1115为四个且沿支撑主体111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由此,可以增加支撑主体111和支撑底板113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如图8所示,支撑主体111上设有多个适于固定电路组件101的第三支撑定位柱1116,多个第三支撑定位柱1116间隔分布。由此,可以利用第三支撑定位柱1116将电路组件101固定在底部支撑腔112内。如图21所示,支撑主体111的底部还设有电源线出线孔1117,电源线的一端与电路组件101电连接,电源线的另一端由出线孔1117伸出后与外界电源连接。
如图4所示,电路组件101包括底座电路板1011和可充电电池1012,底座电路板1011与第三支撑定位柱1116连接以实现底座电路板1011的固定,可充电电池1012与底座电路板1011电连接。空调器100可以通过电源线与外界电源连接实现给空调器100供电以使空调器100运行,当底座电路板1011组件通过电源线与外界电源连接时,可以给可充电电池1012充电以使可充电电池1012内存储一定的电量,空调器100还可以通过可充电电池1012给空调器100供电以使空调器100运行,由此,在没有外界电源或空调器100与外界电源连接不方便时,可以采用可充电电池1012给空调器100供电以实现空调器100的运行,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筒体组件2与进风格栅12卡接。卡接方式简单可靠,便于筒体组件2与进风格栅12之间的连接,且可以保证筒体组件2与进风格栅1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筒体组件2包括一体成型的外筒本体22,外筒本体22具有上下贯通的安装腔23。外筒本体22的下端与进风格栅12卡接。卡接方式简单可靠,便于外筒本体22与进风格栅12之间的连接,且可以保证外筒本体22与进风格栅1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具体地,外筒本体22的下端和进风格栅12中的一个上设有卡接凸部,另一个上设有与所卡接凸部相抵的卡接部。由此,外筒本体22和进风格栅12可以通过卡接凸部和卡接部的卡接实现连接,从而可以简化外筒本体22和进风格栅12之间连接。
进一步地,卡接凸部沿外筒本体22的周向方向延伸。相应地,卡接部沿进风格栅12的周向方向延伸。由此,可以增加外筒本体22与进风格栅1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1、图3和图5所示,外筒本体22形成为圆筒,由此可以增加筒体组件2的美观性。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外筒本体22还可以形成为方筒等。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8和图21-图24所示,底座组件1还包括装饰圈13,装饰圈13嵌设在底部支撑架11上,装饰圈13包括内圈嵌入部131和外圈包裹部132,外圈包裹部132外套在内圈嵌入部131上且与内圈嵌入部131的外周壁连接,内圈嵌入部131嵌设在底部支撑架11的外周壁上,外圈包裹部132包裹底部支撑架11的部分外周壁。内圈嵌入部131可以起到与底部支撑架11连接的作用,外圈包裹部132可以起到增加底部支撑架11美观性的作用。由此,不但可以增加装饰圈13与底部支撑架1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同时还可以增加底座组件1的美观性。
具体地,如图24所示,底部支撑架11的外周壁上设有嵌入槽1118,内圈嵌入部131伸入至嵌入槽1118内,嵌入槽1118沿底部支撑架11的周向延伸。由此,可以增加装饰圈13与底部支撑架11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可选地,如图24所示,外圈包裹部132的横截面轮廓线包括彼此首尾连接的第一轮廓线段1321、第二轮廓线段1322和第三轮廓线段1323,第一轮廓线段1321和第二轮廓线段1322圆滑过渡,第二轮廓线段1322和第三轮廓线段1323圆滑过渡,第一轮廓线段1321和第三轮廓线段1323圆滑过渡。由此,可以使得外圈包裹部132的横截面的外轮廓线更加圆滑,从而提高外圈包裹部132的美观性,进而提高装饰圈13的美观性。
其中,如图24所示,第一轮廓线段1321位于内圈嵌入部131的上表面的延伸面上。由此,可以简化装饰圈13的结构及加工工艺,节约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装饰圈13的美观性。在从上至下的方向上,第三轮廓线段1323逐渐向远离底部支撑架11的外周壁的方向倾斜。由此,可以简化装饰圈13的结构及加工工艺,节约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装饰圈13的美观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在底部支撑架11的径向方向上,内圈嵌入部131的宽度大于外圈包裹部132的宽度。由此,不但可以提高装饰圈13与底部支撑架1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而且还可以增加底座组件1的美观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和图21所示,进风格栅12包括进风内圈121、进风外圈122和多条间隔开的进风辐条123。进风内圈121与缩颈部1111连接以实现进风格栅12与底座组件1的连接,进风外圈122外套在进风内圈121上且与进风内圈121间隔开,每条进风辐条123对进入到进风口21的气流进行预旋且进风辐条123连接在进风内圈121和进风外圈122之间。预旋是指当气流流经进风格栅12时,气流的流向发生该改变,并以旋转的形式流入到筒体组件2内。一方面进风辐条123可以将进风内圈121和进风外圈122连接在一起,另一方面,当气流流经进风格栅12时,进风格栅12可以对气流进行预旋,提高风机组件全压,提高风量及送风距离。
具体地,如图20和图21所示,多条进风辐条123包括多条第一子辐条1231和多条第二子辐条1232。在进风内圈121的径向向外的方向上,每条第一子辐条1231沿顺时针的方向偏离进风内圈121的径向方向,在进风内圈121的径向向外的方向上,每条第二子辐条1232沿逆时针的方向偏离进风内圈121的径向方向,第一子辐条1231与第二子辐条1232交织分布。由此,多条第一子辐条1231和多条第二子辐条1232限定出网状的格栅结构,当气流流经进风格栅12时,进风格栅12可以对气流进行预旋,提高风机组件全压,提高风量及送风距离。
进一步地,如图20所示,在进风内圈121的径向向外的方向上,相邻的两条第一子辐条1231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在进风内圈121的径向向外的方向上,相邻的两条第二子辐条123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由此可以简化进风格栅12的结构及加工工艺,节约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在图20所示的示例中,进风格栅12包括进风内圈121、进风外圈122和多条进风辐条123,进风辐条123包括多条沿进风内圈121的周向方向均匀间隔分布的第一子辐条1231和多条第二子辐条1232,在进风内圈121的径向向外的方向上,每条第一子辐条1231沿顺时针的方向偏离进风内圈121的径向方向,每条第二子辐条1232沿逆时针的方向偏离进风内圈121的径向方向,第一子辐条1231与第二子辐条1232交织分布。由于进风内圈121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小于进风外圈122周向方向上的长度,当多条第一子辐条1231和多条第二子辐条1232沿进风内圈121和进风外圈122均均匀地间隔分布时,在进风内圈121的径向向外的方向上,相邻的两条第一子辐条1231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相邻的两条第二子辐条123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由此,可以简化进风格栅12的结构及加工工艺,节约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和图21所示,进风格栅12与缩颈部1111卡接连接。卡接连接的连接方式,简单可靠,便于节省进风格栅12与缩颈部1111之间的装配工序,节省装配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20和图21所示,进风格栅12和缩颈部1111中的一个上设有格栅卡槽1113,另一个上设有适于与格栅卡槽1113相适配的格栅卡凸1211。进风格栅12与缩颈部1111可以通过格栅卡槽1113和格栅卡凸1211配合的方式进行连接,不但可以简化进风格栅12和缩颈部1111之间的装配工序,同时还可以提高进风格栅12与缩颈部111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20和图21所示,格栅卡槽1113和格栅卡凸1211均为多个且一一对应,多个格栅卡槽1113沿缩颈部1111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由此,不但可以简化进风格栅12和缩颈部1111的结构,而且还可以增加进风格栅12与缩颈部111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例如,在图21所示的示例中,格栅卡槽1113为四个且沿缩颈部1111的周向方向均匀的间隔分布,格栅卡凸1211为四个且沿进风格栅12的进风内圈121的周向方向均匀的间隔分布,四个格栅卡槽1113与四个格栅卡凸1211一一对应且相互配合。
可选地,如图22所示,格栅卡凸1211的自由端的端面与格栅卡凸1211的侧壁之间圆滑过渡。由此,当进风格栅12与缩颈部1111卡接时,便于格栅卡凸1211卡入缩颈部1111上的格栅卡槽1113内,从而实现进风格栅12与底部支撑架11的连接。例如,在图22所示的示例中,格栅卡凸1211的自由端面与格栅卡凸1211的侧壁之间均采用圆角过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缩颈部1111上设有格栅卡槽1113,格栅卡槽1113的上端(如图21所示的上端)、格栅卡槽1113的位于缩颈部1111的外周壁上的一端均敞开,进风格栅12上设有格栅卡凸1211,格栅卡凸1211的下端面(如图21所示的下方)与格栅卡槽1113的下侧壁(如图21所示的下方)相抵。当进风格栅12与缩颈部1111卡接时,格栅卡凸1211可以从格栅卡槽1113的上端卡入格栅卡槽1113内,并沿上下方向向下卡入直至格栅卡凸1211的下端面与格栅卡槽1113的下侧壁相抵。由此,便于将格栅卡凸1211卡入格栅卡槽1113内,同时,格栅卡凸1211的下端面与格栅卡槽1113的下侧壁相抵可以对格栅卡凸1211起到限位作用,提高进风格栅12与缩颈部111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6-图8所示,进风口21为一个,且部分进风口21与制冷通道45相对,部分进风口21与制热通道54相对,部分进风口21与加湿通道84相对。例如,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进风口21为一个且位于底座组件1和筒体组件2之间,部分进风口21与制冷通道45相对,部分进风口21与制热通道54相对,部分进风口21与加湿通道84相对,进入进风口21的空气一部分进入制冷通道45内,一部分进入制热通道54内,还有一部分可以进入加湿通道84内参与工作。由此,可以简化空调器100的结构及加工工艺,节约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下面参考图1-图24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壳体组件。下述描述只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4、图8和图20-图24所示,底座组件1包括底部支撑架11和进风格栅12。筒体组件2卡接在进风格栅12上,筒体组件2内限定出彼此间隔开的制冷通道45、制热通道54和加湿通道84,筒体组件2设有进风口21,进风口21与制冷通道45、制热通道54和加湿通道84分别连通,由此,空调器100既可以实现制冷功能,又可以实现制热功能,还可以实现加湿功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底部支撑架11包括支撑底板113和支撑主体111。支撑主体111与支撑底板113连接,支撑主体111与支撑底板113限定出用于放置电路组件101的底部支撑腔112,支撑主体111的上端具有缩颈部1111,进风格栅12与缩颈部1111的自由端(如图21所示的上端)连接,进风格栅12与支撑底板113间隔开,位于筒体组件2的进风口2处。由此,在进风格栅12与底部支撑架11之间限定出一定的进风空间,空气可以顺利的通过进风格栅12进入到制冷通道45、制热通道54和加湿通道84内。
其中,底部支撑架11沿上下方向的横截面的外轮廓线为圆形,缩颈部1111沿上下方向的横截面的轮廓线为圆形,缩颈部1111与支撑主体111圆滑过渡。由此可以增加底部支撑架11的美观性。且缩颈部1111位于支撑主体111的中部。也就是说,缩颈部111的中心轴线与支撑主体111的中心轴线重合。由此,不但可以进一步提高底部支撑架11的美观性,进而提高空调器100的美观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底座组件1对筒体组件2支撑的可靠性,防止由于底座组件1上的重量偏心造成空调器100整机倾倒,从而提高空调器100工作的可靠性。
另外,如图4、图8和图21和图22所示,支撑底板113上设有四个沿支撑底板113的周向方向均匀间隔分布的第一支撑定位柱1131,支撑主体111上设有四个沿支撑主体111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二支撑定位柱1115,第一支撑定位柱1131与第二支撑定位柱1115通过螺钉连接。由此,可以增加支撑主体111和支撑底板113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如图8所示,支撑主体111上设有多个适于固定电路组件101的第三支撑定位柱1116,多个第三支撑定位柱1116间隔分布。由此,可以利用第三支撑定位柱1116将电路组件101固定在底部支撑腔112内。如图21所示,支撑主体111的底部还设有电源线出线孔1117,电源线的一端与电路组件101电连接,电源线的另一端由出线孔1117伸出后与外界电源连接。
下面参考图1-图24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包括上述空调器100的壳体组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通过设置底座组件2,并将筒体组件2设置在底座组件1的进风格栅12的上方,且使进风格栅12位于筒体组件2的进风口21处,可以在在进风格栅12与底部支撑架11之间限定出一定的进风空间,空气可以顺利的通过进风格栅12进入到筒体组件2内,从而可以简化空调器100的结构,增加空调器100的美观性。另外,筒体组件2内限定出与进风口21连通的彼此间隔开的制冷通道45、制热通道54和加湿通道84,从而既可以实现空调器100的制冷功能,又可以实现空调器100的制热功能,还可以实现空调器100的加湿功能,提高空调器100应用的广泛性,同时提高用户的舒适度,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如图1-图2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还包括盖体组件6、半导体制冷片7、加湿组件8和风机组件。
具体地,盖体组件6位于筒体组件2的上端(如图2所示的上端),盖体组件6具有与制冷通道45连通的冷风出口61、与制热通道54连通的热风出口62和与加湿通道84连通的湿气出口63。制冷通道45内换热产生的冷气可以通过冷风出口61排出,制热通道54内换热产生的热气可以通过热风出口62排出,加湿通道84内产生的雾气可以通过湿气出口63排出。
半导体制冷片7具有冷端71和热端72且半导体制冷片7设在筒体组件2内,冷端71位于制冷通道45内,热端72位于制热通道54内。由此,可以利用半导体制冷片7的冷端71制冷,利用半导体制冷片7的热端72制热,从而实现空调器100的制冷和制热功能。
加湿组件8设在加湿通道84内,加湿组件8可以产生水雾,从而增加房间的湿度,提高用户的舒适度。风机组件设在筒体组件2内用以驱动制冷通道45、制热通道54和加湿通道84内气体流动,不但便于制冷通道45和制热通道54内空气的换热,而且还可以使制冷通道45内换热完成的冷风通过冷风出口61顺利的排出,使制热通道54内的热风通过热风出口62顺利的排出,使加湿通道84内的水雾通过湿气出口63顺利的排出,提高空调器100的工作效率,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13和图23所示,筒体组件2内设有中隔板3,中隔板3立式设置在筒体组件2内且与筒体组件2限定出制冷通道45和制热通道54,中隔板3可以将制冷通道45和制热通道54间隔开,从而保证空调器100的制冷和制热顺利进行,半导体制冷片7嵌设在中隔板3上,从而可以使半导体制冷片7的冷端71位于制冷通道45内,半导体制冷片7的热端72位于制热通道54内,分别实现空调器100的制冷和制热功能。中隔板3上设有适于与底座组件1连接的隔板连接部302。中隔板3可以通过隔板连接部302与底座组件1连接,一方面可以将筒体组件2固定于底座组件1上,另一方面可以使中隔板3立式设置在筒体组件2内以与筒体组件2限定出制冷通道45和制热通道54。
另外,如图11所示,中隔板3上设有用于导线穿过的过线孔301。由此,可以通过导线将中隔板3两侧的电源连接件均与外界电源连接,从而保证空调器100制冷和制热顺利运行。
如图8和图11所示,隔板连接部302包括隔板主体3021,隔板主体3021从中隔板3的底部延伸出且与底座组件1的上端贴合,隔板主体3021通过隔板连接件与底座组件1连接。由此,可以实现中隔板3与底座组件1的连接,一方面可以将筒体组件2固定于底座组件1上,另一方面可以使中隔板3立式设置在筒体组件2内以与筒体组件2限定出制冷通道45和制热通道54。例如,在图8和图11所示的示例中,隔板连接部302包括隔板主体3021,隔板主体3021从中隔板3的底部向制热通道54的一侧(如图11所示的热风侧)水平延伸,隔板主体3021的下端面与底座组件1的上端面贴合,并通过隔板连接件(例如螺钉等)与底座组件1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隔板主体3021上设有隔板定位柱3022,隔板连接件穿过隔板定位柱3022与底座组件1连接。由于隔板主体3021的厚度较小,当在隔板主体3021上设置定位柱后,并使隔板连接件穿过定位柱后与底座组件1连接,可以增加该处隔板主体3021的厚度,从而增强隔板主体3021的结构强度,进而增强中隔板3与底座组件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例如,在图11和图21所示的示例中,隔板主体3021上设有隔板定位柱3022,隔板定位柱3022上设有用于隔板连接件穿过的通孔,底座组件1上设有适于与通孔对应的定位孔1114,隔板连接件穿过隔板定位柱3022上的通孔后与底座组件1上的定位孔1114连接。
更进一步地,如图11和图21所示,隔板定位柱3022为间隔开的多个,定位孔1114为间隔开的多个,多个定位柱与多个定位孔1114一一对应。由此,可以增加中隔板3与底座组件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例如,在图11和图21所示的示例中,隔板定位柱3022为两个,两个隔板定位柱3022沿隔板主体302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定位孔1114为两个且与两个定位柱一一对应。
如图11所示,隔板连接部302还包括隔板加强肋3023,隔板加强肋3023分别与中隔板3、隔板主体3021连接。隔板加强肋3023可以加强中隔板3和隔板主体302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从而当隔板主体3021与底座组件1连接后,可以提高中隔板3与底座组件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例如,在图11所示的示例中,隔板连接部302包括隔板加强肋3023,隔板加强肋3023的横截面大体形成为直角三角形,隔板加强肋3023的两直角边分别与隔板主体3021和中隔板3连接以加强隔板主体3021与中隔板3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隔板加强肋3023为间隔开的多个。例如,在图11所示的示例中,隔板加强肋3023为两个且沿隔板主体302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两个隔板加强肋3023分别位于隔板主体302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由此可以进一步加强隔板主体3021与中隔板3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从而当隔板主体3021与底座组件1连接后,可以提高中隔板3与底座组件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更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隔板加强肋3023包括肋板主体3024和肋板延伸部3025。肋板主体3024分别与中隔板3、隔板主体3021连接以增加中隔板3和隔板主体302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肋板延伸部3025设在肋板主体3024的上端,肋板延伸部3025的自由端端面形成为弧形面。肋板延伸部3025可以增强隔板加强肋3023的结构强度,肋板延伸部3025的一端与中隔板3连接,可以增强中隔板3与隔板主体302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同时将肋板延伸部3025的自由端形成为弧面,可以防止空调器100在装配的过程中,肋板延伸部3025上的尖角部位损坏其他零部件。
另外,如图11所示,隔板主体3021上设有隔板避让槽3026,隔板避让槽3026可以供导线穿过。例如在图11、图21和图23所示的示例中,隔板主体3021上设有隔板避让槽3026,底座组件1上设有与避让槽对应的集线孔1112,导线可以从底座组件1内穿过集线孔1112和隔板避让槽3026后伸入到制热通道54内与电源连接件连接,穿过隔板避让槽3026的导线还可以穿过中隔板3上的过线孔301后与制冷通道45内的电源连接件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6-图9所示,风机组件包括冷风风机91,筒体组件2内具有冷风风道板4,冷风风道板4与中隔板3的冷风侧限定出制冷通道45,冷风风道板4的冷风进风端与冷风风机91的出风端911搭接以将冷风风机91吹出的气流导引至制冷通道45内。气流可以由进风口21进入筒体组件2内,并在冷风风机91的作用下将气流导引至制冷通道45内,气流在制冷通道45内进行换热,换热完成的冷风从冷风出口61排出。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冷风风道板4为一体成型件且包括风道主体部41和风道连接部42,风道主体部41罩设在中隔板3的一侧(如图9所示的冷风侧)且上下贯通,风道主体部41的上端(如图9所示的上端)与冷风出口61相对,风道连接部42连接在风道主体部41和冷风风机91之间。由此可以简化冷风风道板4的结构且便于冷风风道板4与冷风风机91的出风端911搭接,同时便于气流在风道主体部41与中隔板3限定的制冷通道45内进行热交换,有利于提高空调器100的工作效率。
可选地,如图9所示,在从冷风风机91到风道主体部41的方向上,由风道连接部42限定出的制冷通道45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例如,在图9所示的示例中,由风道连接部42限定出的制冷通道45的下端的横截面积小,上端横截面积大,且在自下向上的方向上,横截面积逐渐增大。下端横截面积小,便于风道连接部42与冷风风机91的出风端911搭接以将冷风风机91吹出的气流导引至制冷通道45内,上端横截面积逐渐增大,利于气流在制冷通道45内换热。
其中,如图9所示,冷风风机91为离心风机。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冷风风机91还可以为轴流风机。
如图6和图9所示,中隔板3上设有第一冷风道安装部303,冷风风道板4上设有与第一冷风道安装部303相适配的第二冷风道安装部44。由此,可以通过第一冷风道安装部303和第二冷风道安装部44将冷风风道板4固定于中隔板3的冷风侧。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第一冷风道安装部303包括安装主体部3031和安装延伸部3032,安装主体部3031适于与第二冷风道安装部44连接,安装延伸部3032位于安装主体部3031的下方,且与安装主体部3031连接。冷风风道板4可以通过安装主体部3031和第二冷风道安装部44与中隔板3连接,安装延伸部3032可以起到增强安装主体部3031结构强度的作用,从而增强冷风风道板4与中隔板3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更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安装延伸部3032从安装主体部3031的一端向下延伸出。当冷风风道板4与中隔板3连接时,第二冷风道安装部44设在安装主体部3031的上方,安装延伸部3032从安装主体部3031的一端向下延伸出,一方面可以避免对第二冷风道安装部44和安装主体部3031的连接产生干涉,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安装主体部3031的结构强度,防止安装主体部3031结构强度不足而向下偏离。
可选地,安装延伸部3032长度为L1,中隔板3的长度为L2,L1和L2满足:L1≥0.5L2。由此,可以提高安装延伸部3032对安装主体部3031的结构强度的加强效果,从而提高第二冷风道安装部44与安装主体部303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冷风风道板4与中隔板3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8和图9所示,冷风风道板4上设有冷风端气流隔板43,冷风端气流隔板43位于制冷通道45的外部且与筒体组件2的内周壁紧密贴合。由此,可以防止从制冷通道45上端流出的冷风在制冷通道45外部向下流动,使从制冷通道45内流出的冷风顺利的通过冷风出口61流出,提高空调器100的风量。第二冷风道安装部44位于冷风端气流隔板43上。由此便于冷风风道板4与中隔板3的连接。
例如,在图9所示的示例中,冷风风道板4与中隔板3限定出制冷通道45,在沿上下方向上,制冷通道45的横截面的形状为长方形,冷风端气流隔板43位于制冷通道45的外部且与筒体组件2的内周壁紧密贴合,冷风端气流隔板43的形状大体型成为圆弧形,冷风端气流隔板43的圆弧形侧壁与筒体组件2的内周壁紧密贴合,冷风端气流隔板43上设有用于容纳冷风风道板4的容纳槽,容纳槽的内周壁与冷风风道板4的外周壁紧密贴合。
如图9所示,制冷通道45内还设有负离子发生器102,负离子发生器102通过固定槽1021固定于中隔板3上,其刷头安装在冷风风道板4的出风口处。负离子发生器102是一种生成空气负离子的装置。负离子在空气中的含量是决定空气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空气中含有适量的负离子不仅能高效地除尘、灭菌、净化空气,同时还能够激活空气中的氧分子而形成携氧负离子,活跃空气分子,改善人体肺部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抗病能力,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使人精神焕发、充满活力等等。
另外,如图9所示,冷风风机91与中隔板3螺纹连接。螺纹连接的连接方式简单,连接可靠。
如图5、图9、图10和图23所示,筒体组件2的内周壁上设有筒体限位部221,中隔板3上设有隔板限位部304,筒体限位部221适于与隔板限位部304止抵。由此,当筒体组件2套设在中隔板3外部时,中隔板3上的隔板限位部304与筒体组件2上的筒体限位部221止抵,由此可以实现中隔板3和筒体组件2的限位。例如,在图23所示的示例中,筒体限位部221止抵在隔板限位部304的上端面上,当中隔板3固定于底座组件1上时,筒体组件2可以通过中隔板3固定于底座组件1上。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筒体组件2的内周壁上设有筒体安装槽222,中隔板3嵌设在筒体安装槽222内,由此,可以增加筒体组件2与中隔板3连接的可靠性,防止中隔板3在筒体组件2内发生晃动,保证中隔板3立式设置在筒体组件2内。筒体安装槽222的侧壁被构造成筒体限位部221。例如,在图5、图9、图10和图23所示的示例中,当中隔板3嵌设在安装槽222内时,安装槽222的侧壁的下端面与隔板限位部304的上端面止抵。由此可以简化筒体组件2的结构及加工工艺,节约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更进一步地,如图23所示,筒体安装槽222为两个,且中隔板3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与相应的两个筒体安装槽222配合。由此,可以增加中隔板3与筒体组件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防止中隔板3在筒体组件2内晃动,保证中隔板3立式设置在筒体组件2内,从而提高空调器100结构的可靠性。
如图9、图10和图23所示,隔板限位部304形成为长条状、T型或I型。由此,可以增加隔板限位部304的结构的多样性。例如,在图23所示的示例中,隔板限位部304形成为I型,隔板限位部304包括三部分,位于上端的大体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横梁的上端面与筒体限位部221的下端面贴合以对筒体组件2起到限位的作用,位于下端的大体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横梁以及位于中间的大体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横梁可以对位于上端的横梁起到结构加强的作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隔板限位部304为多个且均位于中隔板3的边缘处。由此可以增加中隔板3对筒体组件2的限位作用。例如在图9所示的示例中,中隔板3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均包括两个隔板限位部304且分别位于中隔板3的冷风侧和热风侧,安装槽222包括两个侧壁,当中隔板3嵌设在安装槽222内时,安装槽222的两个侧壁的下端面分别与两个隔板限位部304的上端面止抵。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6-图8和图10-图12所示,风机组件包括热风风机92,筒体组件2内具有热风风道板5,热风风道板5与中隔板3的热风侧限定出制热通道54,热风风机92设在制热通道54内以驱动气流流向热风出口62。气流可以由进风口21进入筒体组件2内,并在热风风机92的作用下将气流导引至制热通道54内,气流在制热通道54内进行换热,换热完成的热风从热风出口62排出。
如图7、图10-图12所示,风机组件还包括风机安装座93,风机安装座93与中隔板3卡接,热风风机92嵌设在风机安装座93上,热风风道板5与风机安装座93的上端连接。由此,热风风机92可以通过风机安装座93与中隔板3连接以使热风风机92固定于中隔板3上,同时热风风道板5与风机安装座93的上端连接,可以使热风风机92内流出的气流顺利的进入制热通道54内以进行换热。
进一步地,如图10-图12所示,风机安装座93和中隔板3中的一个上设有机座卡勾305,另一个上设有与机座卡勾305相适配的机座卡孔934。由此,风机安装座93和中隔板3可以通过机座卡勾305和机座卡孔934的配合实现风机安装座93和中隔板3的卡接,同时可以简化中隔板3和风机安装座93的结构。
更进一步地,如图10-图12所示,机座卡勾305和机座卡孔934均为多个且一一对应。由此可以增加风机安装座93与中隔板3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例如,在图10-图12所示的示例中,中隔板3上设有两个间隔开的机座卡勾305,风机安装座93上设有两个与机座卡勾305一一对应的机座卡孔934,两个机座卡孔934分别设在风机安装座93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当风机安装座93与中隔板3卡接时,两个机座卡勾305分别卡入两个机座卡孔934内。
如图11所示,机座卡勾305包括卡勾延伸部3051和卡勾凸起部3052。卡勾延伸部3051的一端与中隔板3连接,卡勾凸起部3052设在卡勾延伸部3051的另一端,卡勾凸起部3052适于伸入至机座卡孔934内。由此,可以通过将卡勾凸起部3052伸入至机座卡孔934内实现中隔板3与风机安装座93的连接。例如,在图11所示的示例中,机座卡勾305包括卡勾延伸部3051和卡勾凸起部3052,卡勾延伸部3051朝向远离中隔板3的方向延伸且卡勾延伸部3051的一端与中隔板3连接,卡勾凸起部3052设在卡勾延伸部3051的另一端,卡勾凸起部3052朝向两个机座卡勾305相互远离的方向凸起,当中隔板3与风机安装座93连接时,可以将中隔板3上的机座卡勾305从风机安装座93的内部伸入机座卡孔934内。
其中,如图10所示,热风风机92为轴流风机。轴流风机风量大,可以提高空调器100的工作效率,提高空调器100的送风量,提高用户的舒适性。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热风风机92还可以为离心风机。另外,热风风机92为多个,由此可以进一步地提高风量,提高用户的舒适性。例如,在图10所示的示例中,热风风机92为两个。
如图10所示,制热通道54内还设有温湿度检测模块103,温湿度检测模块103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在中隔板3上,且位于热风风机92的进风口处。温湿度检测模块103可以检测制热通道内的温湿度。
如图12所示,风机安装座93包括座体底板931、两个第一座体围板933和第二座体围板935。座体底板931的一端与中隔板3相抵,座体底板931具有适于安装热风风机92的风机安装孔9311,由此,可以将热风风机92安装在风机安装座93上。座体底板931上还设有与热风风机92的进风口相对的通风孔9312,由此,便于气流进入热风风机92内。两个第一座体围板933分别位于座体底板931的两端,且两个第一座体围板933均与中隔板3卡接以实现风机安装座93与中隔板3的连接,同时,第一座体围板933可以对热风风机92起到限位作用。第二座体围板935位于座体底板931的远离中隔板3的一端,且第二座体围板935夹设在两个第一座体围板933之间,第二座体围板935可以对热风风机92起到进一步地限位作用。
如图12所示,座体底板931上设有座体加强肋932,座体加强肋932与中隔板3相抵。一方面座体加强肋932可以对风机安装座93起到结构加强的作用,另一方面座体加强肋932的远离中隔板3的端面可以对热风风机92起到进一步地限位作用。
可选地,如图12所示,热风风机92与座体底板931螺纹连接。螺纹连接的方式简单可靠,可以提高热风风机92与座体底板93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例如,在图12所示的示例中,座体底板931上设有用于安装热风风机92的风机安装孔9311。
如图4、图8、图10、图11和图13所示,中隔板3上设有贯通的冷片安装槽306,半导体制冷片7可以穿过冷片安装槽306,以使其冷端71位于制冷通道45内,热端72位于制热通道54内,冷片安装槽306的周壁上朝向中隔板3的一侧(如图11所示的热风侧)设有安装凸部307,安装凸部307沿冷片安装槽306的周向方向延伸,安装凸部307可以对半导体制冷片7起到支撑和限位的作用。半导体制冷片7的两个热交换器73分别位于中隔板3的两侧,由此可以增加制冷通道45内和制热通道54内热交换的效率,中隔板3上与安装凸部307同侧的侧壁上设有限流凸条308,限流凸条308与安装凸部307间隔开且位于安装凸部307的上方,限流凸条308夹设在中隔板3和相应的热交换器73之间。限流凸条308可以阻挡气流在中隔板3和相应的热交换器73之间流过,尽可能地使气流经过相应的热交换器73进行热交换后再向上流出,提高热交换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位于制冷通道45内的热交换器73在工作的过程中,表面可能会产生结霜或凝露等,当位于制冷通道45内的热交换器73出现结霜现象时,可以停机进行化霜处理。位于制冷通道45内的热交换器73的下方可以设有接水盘,接水盘的底部可以设有导流管,导流管的一端与接水盘连接,导流管的另一端可以与加湿组件8中的水箱82连接,制冷通道45内的热交换器化霜时产生的冷凝水以及在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凝露或冷凝水均可以沿热交换器73向下流到接水盘内,接水盘内收集的冷凝水可以沿导流管流道加湿组件8内的水箱82中。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而且可以避免将导流管引出空调器100的外部,不但简化了筒体组件2的结构,还增加了空调器100的美观性。
如图8和图11所示,中隔板3上设有方形的贯通的冷片安装槽306,冷片安装槽306的朝向热风侧的侧壁上设有安装凸部307,安装凸部307沿冷片安装槽306的周向方向延伸,中隔板3的朝向热风侧的侧壁上还设有限流凸条308,限流凸条308与安装凸部307间隔开且沿水平方向延伸,限流凸条308设在安装凸部307的上方且夹设在中隔板3和热风侧的热交换器73之间。限流凸条308可以阻挡气流在中隔板3和相应的热交换器73之间流过,尽可能地使气流经过相应的热交换器73进行热交换后再向上流出,提高热交换的效率,同时可以提高热风出口62的热风的温度,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如图8和图11所示,限流凸条308的横截面形成为方形、圆形或椭圆形。由此,可以增加限流凸条308的结构多样性,当然,限流凸条308的形状不限于此,只要能够实现阻挡气流沿中隔板3与相应的热交换器73之间的间隙向上流动即可。例如,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限流凸条308的横截面的形状为长方形。
更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限流凸条308的长度与相应的热交换器73的宽度相同。由此,可以增加限流凸条308对中隔板3和相应的热交换器73之间气流向上流动的阻挡效果,更进一步地提高气流与相应地热交换器73之间的换热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7和图10所示,热风风道板5上设有热风端气流隔板51,热风端气流隔板51的位于制热通道54的外部且与筒体组件2的内周壁紧密贴合。由此,可以防止从制热通道54上端流出的热风在制热通道54外部向下流动,使从制热通道54内流出的热风顺利的通过热风出口62流出,提高空调器100的风量。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10所示,热风端气流隔板51上设有安装加湿组件8的隔板限位槽52。例如,在图7和图10所示的示例中,热风风道板5上设有热风端气流隔板51,热风端气流隔板51分为两部分且分别位于热风风道板5的相对的两侧,两部分热风端气流隔板51之间限定出隔板限位槽52,隔板限位槽52位于热风风道板5的远离中隔板3的一侧,加湿组件8可以卡入隔板限位槽52内,以实现加湿组件8的限位,且当套设上筒体组件2后,即可实现加湿组件8的固定。
可选地,如图5和图10所示,热风端气流隔板51上设有第一热风道安装部53,筒体组件2内设有与第一热风道安装部53相适配的第二热风道安装部223。由此,可以通过第一热风道安装部53和第二热风道安装部223配合实现热风端气流隔板51和筒体组件2的连接,从而实现热风风道板5和筒体组件2的连接,进而实现热风风道板5的固定。
其中,如图5和图10所示,第一热风道安装部53和第二热风道安装部223均为多个且一一对应。由此,可以增加热风端气流隔板51与筒体组件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从而增加热风风道板5与筒体组件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例如,在图5和图10所示的示例中,第一热风道安装部53为两个且分别位于热风端气流隔板51的两侧靠近中隔板3的位置处,筒体组件2上设有两个与第一热风道安装部53对应的第二热风道安装部223。
可选地,第一热风道安装部53和第二热风道安装部223卡接或螺纹连接。例如,在图5和图10所示的示例中,第一热风道安装部53和第二热风道安装部223上均设有螺纹孔,第一热风道安装部53和第二热风道安装部223通过螺纹紧固件(例如螺栓)连接。由此,可以简化第一热风道安装部53和第二热风道安装部223的连接方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7、图8、图15和图16所示,加湿组件8包括雾化器底座81和水箱82。雾化器底座81与底座组件1连接,以实现雾化器底座81的固定。水箱82与筒体组件2、雾化器底座81分别可拆卸地卡接连接,水箱82内限定出雾气流动通道821,雾气流动通道821的一端与雾化器底座81上的雾化片814连通,雾气流动通道821的另一端与湿气出口63连通。雾化器底座81内产生的雾气可以通过雾气流动通道821流向湿气出口63以对空气进行加湿。风机组件包括湿气风机94,湿气风气设在雾化器底座81上以驱动雾气流动通道821内的气流流向湿气出口63。
例如,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示例中,雾化器底座81上设有进风通道811,进风通道811的一端与湿气风机94连通,另一端与雾气流动通道821连通,湿气风机94将空气从进口812吹入进风通道811,并从出口813吹出,将雾化片814产生的水雾顺着水箱82中的雾气流动通道821从湿气出口63排出。雾化器底座81中的水量可以通过顶柱815顶开旋钮开关816上的带弹簧的出水开关自动加水,雾化器底座81配有水位检测开关817,当水位降低时,磁性浮子818随同液面降低,干簧管开关819断开,防止干烧。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雾气流动通道821沿直线延伸。由此,可以使得雾气较快的流向湿气出口63并排出。同时,可以简化雾气流动通道821的结构及加工工艺,节约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可选地,雾化器底座81与底座组件1卡接。由此,可以简化雾化器底座81与底座组件1之间的连接,便于雾化器底座81的安装。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雾化器底座81与底座组件1可以通过底座紧固件卡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图15和图16所示,加湿组件8还包括出雾嘴83,出雾嘴83位于雾气流动通道821的上端,出雾嘴83的下端敞开且与雾气流动通道821的上端相对,出雾嘴83的至少部分顶壁封闭、侧壁敞开以构造成喷雾口831,喷雾口831与湿气出口63相对。由此,雾气流动通道821内的雾气可以通过出雾嘴83侧壁上的喷雾口831流向湿气出口63,提高雾气的喷出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8和图16所示,在朝向喷雾口831的方向上,出雾嘴83的顶壁的外表面逐渐向上倾斜。由此,当雾气撞击出雾嘴83的顶壁后,可以顺利的流向喷雾口831,便于雾气流动通道821内的雾气流向喷雾口831并通过湿气出口63喷出,提高喷雾口831的雾气流量。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外筒本体22的上端与盖体组件6卡接。由此,可以实现盖体组件6的固定,同时可以简化外筒本体22和盖体组件6之间的连接,便于外筒本体22与盖体组件6的卡接。
如图6-图11、图17-图18所示,中隔板3上设有第一正向卡合部(如下所述的正向卡合凹槽309)和第一反向卡合部(如下所述的反向卡合凹槽310),盖体组件6上设有与第一正向卡合部相适配的第二正向卡合部(如下所述的正向卡合凸起64)、与第一反向卡合部相适配的第二反向卡合部(如下所述的反向卡合凸起65),第一正向卡合部和第二正向卡合部位于中隔板3的一侧,第一反向卡合部和第二反向卡合部位于中隔板3的另一侧。由此,盖体组件6还可以通过第一正向卡合部与第二正向卡合部的卡合,以及第一反向卡合部和第二反向卡合部的卡合实现盖体组件6与中隔板3的连接,从而实现盖体组件6的固定。
具体地,如图6-图11、图17-图18所示,第一正向卡合部和第二正向卡合部中的一个形成为正向卡合凸起64,另一个形成为正向卡合凹槽309,第一反向卡合部和第二反向卡合部的一个形成为反向卡合凸起65,另一个形成为反向卡合凹槽310,正向卡合凸起64的凸起方向与反向卡合凸起65的凸起方向相反。例如,在如图6-图11、图17-图18所示的示例中,第一正向卡合部形成为正向卡合凹槽309,第二正向卡合部形成为正向卡合凸起64,第一反向卡合部形成为反向卡合凹槽310,第二反向卡合部形成为反向卡合凸起65,且正向卡合凸起64的凸起方向与反向卡合凸起65的凸起方向相反,当盖体组件6与中隔板3进行卡接时,可以先将盖体组件6放置与筒体组件2的上方,然后旋转盖体组件6以使正向卡合凸起64卡入正向卡合凹槽309内,使反向卡合凸起65卡入反向卡合凹槽310内,便于盖体组件6的安装和固定。
进一步地,如图18所示,正向卡合凸起64与反向卡合凸起65的形状、大小均相同。由此,便于简化加工工艺,无需加工两种形状大小的结构,可以节约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更进一步地,如图8、图17和图18所示,正向卡合凸起64包括,卡合延伸部641和卡合凸起部642。卡合延伸部641的一端与盖体组件6连接,卡合凸起部642位于卡合延伸部641的自由端,且卡合凸起部642适于卡合至正向卡合凹槽309内。例如,在图17所示的示例中,卡合延伸部641的一端与盖体组件6连接,卡合延伸部641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卡合凸起部642位于卡合延伸部641的自由端且卡合凸起部642的延伸方向与卡合延伸部641的延伸方向垂直,卡合凸起部642适于卡合在正向卡合凹槽309内。由此,便于中隔板3与盖体组件6的卡合,且可以提高中隔板3与盖体组件6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6-图11所示,正向卡合凹槽309和反向卡合凹槽310均为形成在中隔板3上的通孔。相应地,正向卡合凸起64和反向卡合凸起65均形成在盖体组件6上。由此,可以简化中隔板3的结构及加工工艺,节约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有利于正向卡合凸起64卡入正向卡合凹槽309内,以及反向卡合凸起65卡入反向卡合凹槽310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图17、图18和图23所示,中隔板3的上端具有盖体嵌合槽311,盖体组件6的下端具有适于将冷风出口61和热风出口62间隔开的盖体延伸部66,盖体延伸部66与盖体嵌合槽311嵌合以将盖体组件6分隔为冷风侧和热风侧。盖体嵌合槽311可以避免中隔板3与盖体组件6的下端面发生干涉,同时盖体嵌合槽311和盖体延伸部66嵌合可以对盖体组件6起到支撑和限位的作用。
如图11和图23所示,在从下至上的方向上,盖体嵌合槽311的宽度逐渐增大。由此,不但可以避免中隔板3与盖体组件6的下端面发生干涉,而且盖体嵌合槽311的两侧壁可以配合盖体组件6限定出冷风出口61、热风出口62和湿气出口63。
进一步地,如图11和图23所示,在从下至上的方向上,盖体嵌合槽31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壁均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倾斜。由此,可以使盖体嵌合槽311的宽度逐渐增大,不但可以避免中隔板3与盖体组件6的下端面发生干涉,而且盖体嵌合槽311的两侧壁可以配合盖体组件6限定出冷风出口61、热风出口62和湿气出口63。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17和图22所示,盖体组件6的外周壁上设有环形出风口(如下所述的冷风出口61、热风出口62和湿气出口63的集合),盖体延伸部66和中隔板3将环形出风口分隔为冷风出口61、热风出口62。由此,可以避免冷风出口61和热风出口62过小,出风范围集中,局部冷却产生令人不适的吹风感,环形的出风口送风均匀,提高使用舒适性。
如图2、图17和图22所示,环形出风口为多个且沿筒体组件2的轴线方向间隔分布。由此,可以进一步增加送风的均匀性,提高使用舒适性。例如,在图22所示的示例中,环形出风口为两个,且沿筒体组件2的轴线方向间隔分布,位于下方的环形出风口由相邻的两导风板672限定出,位于上方的环形出风口由导风板672与盖体组件6限定出,导风板672通过与盖体延伸部66卡接实现与盖体组件6的连接。
可选地,如图2、图17和图22所示,盖体组件6包括上盖主体67和下盖隔板68。上盖主体67罩设在筒体组件2的上端,上盖主体67的外表面具有控制键,环形出风口设在上盖主体67上,下盖隔板68位于热风侧且设在上盖主体67的下方,下盖隔板68与上盖主体67限定出封闭腔684,封闭腔684适于盛放顶盖电路板69,顶盖电路板69与控制键电连接。顶盖电路板69放置在封闭腔684内,可以防止顶盖电路板69受潮而损坏,控制键与顶盖电路板69连接,可以控制空调器100的制冷、制热和加湿。
进一步地,如图17和图22所示,封闭腔684的部分表面被构造成导引面681,导引面681适于引导气流从热风出口62流出。由此,可以使从制热通道54内流出的热风顺利地排出,提高空调器100的热风量。例如,在图17所示的示例中,下盖隔板68的靠近环形热风出口62的侧壁形成为斜面,即导引面681,该导引面681可以起到导风板的作用,使从制热通道54内流出的热风通过热风出口62顺利地排出。更进一步的,如图17所示,导引面681与热风出口62的部分内周壁平齐。由此,更便于引导气流从热风出口62流出。
可选地,如图18和图19所示,上盖主体67与下盖隔板68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由此,不但可以简化上盖主体67与下盖隔板68的连接方式,而且还可以保证上盖主体67与下盖隔板68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具体地,如图18和图19所示,上盖主体67上设有上盖连接柱671,下盖隔板68上设有与上盖连接柱671对应的下盖连接柱682,螺纹紧固件连接上盖连接柱671和下盖连接柱682。由此,不但可以简化上盖主体67与下盖隔板68的连接方式,而且还可以保证上盖主体67与下盖隔板68之间连接的牢固性。例如,在图18和图19所示的示例中,上盖连接柱671和下盖连接柱682均为两个且一一对应,由此,可以增加上盖主体67与下盖隔板68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另外,如图19所示,下盖隔板68上还设有多个用于定位顶盖电路板69的间隔开的定位凸台683。由此,可以将顶盖电路板69固定在封闭腔684内,防止顶盖电路板69发生晃动,从而保证顶盖电路板69工作的可靠性。例如,在图19所示的示例中,下盖隔板68上设有三个间隔开的定位凸台683,定位凸台683可以将顶盖电路板69固定在封闭腔684内。
如图8、图15和图16所示,空气从进风格栅12与底部支撑架11之间的进风空间内通过进风格栅12进入筒体组件2内部。在筒体组件2内,部分空气进入冷风风机91内,在冷风风机91的作用下,提高气体的压力,并将气体排出至制冷通道45内,进入制冷通道45内的气体与位于位于制冷通道45内的热交换器73进行换热形成冷风气流,形成的冷风气流向上流动通过盖体组件6上的冷风出口61排出;在筒体组件2内,部分空气通过风机安装座93上的通风孔9312进入热风风机92内,在热风风机92的作用下,提高气体的压力,并将气体排出至制热通道54内,进入制热通道54内的气体与位于位于制热通道54内的热交换器73进行换热形成热风气流,形成的热风气流向上流动通过盖体组件6上的热风出口62排出;部分空气通过湿气风机94进入进风通道811内,并从出口813吹出,将雾化片814产生的水雾顺着水箱82中的雾气流动通道821从湿气出口63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盖体组件6上的湿气出口63与热风出口62为同一个出口,从喷雾口831喷出的水雾通过环形的湿气出口63(即热风出口62)排出。
下面参考图1-图24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壳体组件的装配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壳体组件的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将电路组件101装配至底部支撑架11的底部支撑腔112内;
S20:将进风格栅12装配至缩颈部1111的自由端;
S30:将筒体组件2安装至进风格栅12上。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壳体组件的装配方法,不但便于壳体组件的装配,节省装配时间,提高装配效率,而且采用该方法装配后的壳体组件可靠性高。
下面参考图1-图24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为上述空调器100,盖体组件6的外表面(如图1所示的盖体组件6的顶壁)设有控制键,盖体组件6内限定出封闭腔684,封闭腔684适于盛放顶盖电路板69,顶盖电路板69与控制键电连接,控制键包括电源开关键、制冷制热开关键和加湿开关键。
空调器100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触发电源开关键;
S2:选择空调器100运行模式:当触发制冷制热开关键时,空调器100处于制冷和制热模式;当触发加湿开关键时,空调器100处于加湿模式;
S3:触发电源开关键以使所述空调器断电。
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在启动空调器100后,开启所需要的功能,当用户需要制冷制热功能时,可以触发空调器100的制冷制热开关键;当用户需要加湿功能时,可以触发空调器100的加湿开关键。
需要说明的是,触发可以是指按压式按压按键,也可以是以触摸的形式触动触摸屏。还需要说明的是,制冷制热开关键与加湿开关键可以同时开启,也可以根据需求仅开启其中的一个。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控制键还包括用于控制风机组件运行功率大小的调速键,当启动空调器100时,风机组件以第一功率运转,当首次触发调速键时,风机组件以第二功率运转,再次触发调速键,风机组件以第三功率运转,第三次触发调速键,风机组件以第一功率运转。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通过调节风机组件的运行功率以调节空调器100的出风量和出雾量。
具体地,风机组件包括用于控制制冷通道45内送风量的冷风风机91、用于控制制热通道54内送风量的热风风机92和用于控制加湿通道84内湿气流动速度的湿气风机94,调速键包括用于控制冷风风机91的第一调速键、用于控制热风风机92的第二调速键、和用于控制湿气风机94的第三调速键。用户可以通过调节冷风风机91的运行功率以调节制冷量的大小,通过调节热风风机92的运行功率以调节制热量的大小,通过调节湿气风机94以调节出雾量的大小,从而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盖体组件6的外表面还具有显示屏,显示屏与顶盖电路板69电连接,显示屏用于显示空调器100的工作状态信息。显示屏可以显示当前空调器100的开启功能,当空调器100开启制冷制热功能时,显示屏上代表该功能的图标高亮显示,当空调器100开启加湿功能时,显示屏上代表该功能的图标高亮显示,显示屏还可以显示当前冷风风机91、热风风机92以及湿气风机94的运行功率的状态,例如,当冷风风机91以第一功率运行时,显示屏上代表冷风风机91运行功率的图标后面将显示数字1,当冷风风机91以第二功率运行时,显示屏上代表冷风风机91运行功率的图标后面将显示数字2,当冷风风机91以第三功率运行时,显示屏上代表冷风风机91运行功率的图标后面将显示数字3。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盖体组件的外表面设有触摸屏,触摸屏与顶盖电路板电连接,控制键为形成在触摸屏上的触控键。当触控触摸屏上代表某功能的位置时,即可实现该功能的运行。
下面参考图1-图24描述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为上述空调器100,盖体组件6上设有用于检测盖体组件6受力的受力检测传感器,受力检测传感器与顶盖电路板69电连接,控制方法包括:
T1:第一次敲击盖体组件6,空调器100通电;
T2:第二次敲击盖体组件6,空调器100选择运行模式;
T3:第三次敲击盖体组件6,空调器100断电。
由此,可以通过敲击盖体组件6的方式实现对空调器100的控制,该控制方式简单,便于操作。需要说明的是,在由步骤T1到步骤T2,或步骤T2到步骤T3时,相邻两次敲击的时间间隔需大于特定的时间t,时间t可以为1s。还需要说明的是,每一次对盖体组件6的敲击可以是仅敲击一下,或连续敲击两下或多下,且连续敲击时,每次敲击的时间间隔需小于特定时间t,时间t可以为1s。
进一步地,在步骤T2中,步骤T2还包括如下子步骤:
T21:当第二次敲击盖体组件6,且敲击动作为敲击一次时,空调器100进入制冷和制热模式;
T22:当第二次敲击盖体组件6,且敲击动作为连续敲击两次时,空调器100进入加湿模式;
T23:当第二次敲击盖体组件6,且敲击动作为连续敲击三次时,空调器100进入制冷和制热模式,以及加湿模式。
由此,可以根据连续敲击的次数实现空调器100的不同运行模式。
可选地,在步骤T2中,步骤T2还可以包括如下子步骤:
T21:当第二次敲击盖体组件6时,风机组件的转速处于初始状态;
T22:第一次按压盖体组件6,风机组件的转速发生变化;第二次按压盖体组件6,风机组件的转速恢复到初始状态。
由此,可以通过按压盖体组件6,实现对空调器100中风机组件的转速的控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组件,所述底座组件包括底部支撑架和进风格栅,所述底部支撑架具有用于放置电路组件的底部支撑腔,所述底部支撑架的上部设有缩颈部,所述进风格栅与所述缩颈部的自由端连接;和
筒体组件,所述筒体组件设在进风格栅上,所述筒体组件内限定出彼此间隔开的制冷通道、制热通道和加湿通道,所述筒体组件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制冷通道、所述制热通道和所述加湿通道分别连通,所述进风格栅位于所述筒体组件的进风口处且与所述筒体组件连接;
所述进风格栅包括进风内圈、进风外圈和多条间隔开的进风辐条,所述进风内圈与所述缩颈部连接,所述进风外圈外套在所述进风内圈上且与所述进风内圈间隔开,每条所述进风辐条对进入到所述进风口的气流进行预旋且所述进风辐条连接在所述进风内圈和所述进风外圈之间,多条所述进风辐条包括多条第一子辐条和多条第二子辐条,在所述进风内圈的径向向外的方向上,每条所述第一子辐条沿顺时针的方向偏离所述进风内圈的径向方向,在所述进风内圈的径向向外的方向上,每条所述第二子辐条沿逆时针的方向偏离所述进风内圈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一子辐条与所述第二子辐条交织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缩颈部与所述底部支撑架圆滑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缩颈部位于所述底部支撑架的中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撑架包括:
支撑底板;
支撑主体,所述支撑主体与所述支撑底板连接,所述支撑主体与所述支撑底板限定出所述底部支撑腔,所述支撑主体的上端具有所述缩颈部,所述进风格栅与所述支撑底板间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板上设有第一支撑定位柱,所述支撑主体上设有第二支撑定位柱,所述第一支撑定位柱与所述第二支撑定位柱通过底座连接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定位柱与所述第二支撑定位柱均为多个且一一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主体上设有多个适于固定所述电路组件的第三支撑定位柱,多个所述第三支撑定位柱间隔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组件与所述进风格栅卡接。
9.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
10.一种空调器的壳体组件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为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壳体组件,所述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将所述电路组件装配至所述底部支撑架的所述底部支撑腔内;
S20:将所述进风格栅装配至所述缩颈部的自由端;
S30:将所述筒体组件安装至所述进风格栅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871485.0A CN106642371B (zh) | 2016-09-30 | 2016-09-30 | 空调器、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壳体组件的装配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871485.0A CN106642371B (zh) | 2016-09-30 | 2016-09-30 | 空调器、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壳体组件的装配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642371A CN106642371A (zh) | 2017-05-10 |
CN106642371B true CN106642371B (zh) | 2022-08-02 |
Family
ID=58855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871485.0A Active CN106642371B (zh) | 2016-09-30 | 2016-09-30 | 空调器、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壳体组件的装配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64237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461808A (zh) * | 2017-07-25 | 2017-12-12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器组件、立式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
BR112021012371A2 (pt) * | 2018-12-28 | 2021-09-08 | Springer Carrier Ltda. | Grelha para aparelho de ventilação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84048A (en) * | 1974-07-15 | 1975-05-20 | Caterpillar Tractor Co | Air conditioning evaporator modular support and lowering means |
WO2010091531A1 (zh) * | 2009-02-10 | 2010-08-19 | 陈健能 | 半导体水雾式空调装置 |
CN202171310U (zh) * | 2011-08-20 | 2012-03-21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进风结构 |
JP2014092032A (ja) * | 2012-10-31 | 2014-05-19 | Shimizu Corp | ファンコイルユニット |
CN104197427A (zh) * | 2014-09-19 | 2014-12-1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气净化器及其风道结构 |
CN104266266A (zh) * | 2014-09-11 | 2015-01-07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桌面空调及其安装方法 |
CN206281178U (zh) * | 2016-09-30 | 2017-06-27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155841Y (zh) * | 2007-12-15 | 2008-11-26 | 广东申菱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机的出风机罩 |
CN101464047A (zh) * | 2007-12-19 | 2009-06-24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的过滤网支架 |
KR101317441B1 (ko) * | 2013-04-25 | 2013-10-10 | 주식회사 그렉스전자 | 환기용 댐퍼 |
KR101350698B1 (ko) * | 2013-09-30 | 2014-01-10 | 주식회사 신명엔지니어링 | 냉각 및 텐션 조절이 가능한 송풍기가 내장된 공기조화기 |
CN203869199U (zh) * | 2014-04-16 | 2014-10-08 |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用于空调室外机的出风罩及空调室外机 |
CN203928203U (zh) * | 2014-05-29 | 2014-11-05 |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外机的格栅、空调室外机和空调 |
CN204165206U (zh) * | 2014-10-28 | 2015-02-18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出风格栅 |
KR101717344B1 (ko) * | 2015-03-16 | 2017-03-2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
-
2016
- 2016-09-30 CN CN201610871485.0A patent/CN10664237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84048A (en) * | 1974-07-15 | 1975-05-20 | Caterpillar Tractor Co | Air conditioning evaporator modular support and lowering means |
WO2010091531A1 (zh) * | 2009-02-10 | 2010-08-19 | 陈健能 | 半导体水雾式空调装置 |
CN202171310U (zh) * | 2011-08-20 | 2012-03-21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进风结构 |
JP2014092032A (ja) * | 2012-10-31 | 2014-05-19 | Shimizu Corp | ファンコイルユニット |
CN104266266A (zh) * | 2014-09-11 | 2015-01-07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桌面空调及其安装方法 |
CN104197427A (zh) * | 2014-09-19 | 2014-12-1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气净化器及其风道结构 |
CN206281178U (zh) * | 2016-09-30 | 2017-06-27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642371A (zh) | 2017-05-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247517B (zh) | 空调器 | |
CN107559949B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6642372B (zh) | 用于桌面空调的壳体组件及桌面空调 | |
CN106642371B (zh) | 空调器、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壳体组件的装配方法 | |
CN106288014B (zh) | 桌面空调的壳体组件及桌面空调 | |
CN106288012B (zh) | 用于桌面空调的壳体组件及桌面空调 | |
CN106642447B (zh) |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
CN106482260B (zh) |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
CN106288013B (zh) | 桌面空调的壳体组件及桌面空调 | |
CN106322711B (zh) | 用于空调器的进风格栅及空调器 | |
CN106225133A (zh) | 用于竖款挂壁空调的加湿装置及竖款挂壁空调 | |
CN211345552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6369677B (zh) | 空调器 | |
CN205372785U (zh) | 底盘和空调器 | |
CN107655079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6160299U (zh) | 桌面空调的壳体组件及桌面空调 | |
CN206398858U (zh) | 用于桌面空调的壳体组件及桌面空调 | |
CN206160352U (zh) | 空调器 | |
CN104964380B (zh) | 加湿器及其水箱组件 | |
CN204787140U (zh) | 加湿器及其下壳组件 | |
CN211575302U (zh) | 一种窗式空调器 | |
CN205860234U (zh) | 竖款挂壁空调 | |
CN206160419U (zh) | 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06281178U (zh) | 空调器的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04963117U (zh) | 加湿器及其水箱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