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33330A -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 Google Patents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33330A
CN106633330A CN201510740938.1A CN201510740938A CN106633330A CN 106633330 A CN106633330 A CN 106633330A CN 201510740938 A CN201510740938 A CN 201510740938A CN 106633330 A CN106633330 A CN 1066333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film
polyethylene composition
polyethylene
dens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4093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33330B (zh
Inventor
徐萌
高达利
张师军
权慧
吕明福
郭鹏
徐凯
白弈清
于鲁强
李汝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Sinopec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Priority to CN20151074093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633330B/zh
Publication of CN1066333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333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333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333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 C08L23/08Copolymers of ethene
    • C08L23/0807Copolymers of ethene with unsaturated hydrocarbons only containing more than three carbon atoms
    • C08L23/0815Copolymers of ethene with aliphatic 1-olef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2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23/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 treatment
    • C08J232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 C08J2323/08Copolymers of eth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2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23/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 treatment
    • C08J242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 C08J2423/08Copolymers of eth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3/00Applications
    • C08L2203/16Applications used for fil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2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 C08L2205/025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hierarchy C08L, and differing only in parameters such as density, comonomer content, molecular weight, struct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3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所述聚乙烯组合物含有组分A、组分B、组分C、成核剂和石油树脂;所述组分A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FRA为0.01-2g/10min,密度ρA为0.880-0.936g/cm3;所述组分B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FRB为2.1-9.9g/10min,密度ρB为0.910-0.930g/cm3;所述组分C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FRC为10-80g/10min,密度ρC为0.880-0.930g/cm3。将该聚乙烯组合物采用平膜拉伸法制备聚乙烯薄膜时,成膜性非常好,并且得到的薄膜具有较高的模量。

Description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背景技术
双向拉伸聚乙烯(Biaxially Oriented Polyethylene,BOPE)薄膜是具有特殊分子结构的聚乙烯(PE)树脂经双向拉伸工艺成型的薄膜材料。在BOPE薄膜的成型加工过程中,薄膜经拉伸处理后,PE大分子链和结晶结构发生高度取向,从而显著提高了薄膜的拉伸强度,降低了拉伸断裂伸长率,并使得薄膜的雾度更低、光泽度更高且透明性更好。此外,与现有技术的挤出吹塑工艺和挤出流延工艺制备的聚乙烯薄膜制品相比,BOPE薄膜具有力学强度高、抗穿刺和抗冲击性能好、光学性能优良、节能环保性等优势。因此,BOPE薄膜可被广泛用于包装袋、重包装袋、真空热封膜、低温包装膜、复合膜、医药卫生用品、农用膜等方面。
目前采用的塑料薄膜的双向拉伸加工方法有平膜拉伸法和管泡拉伸法。平膜拉伸法已经应用在聚丙烯(PP)、聚酰胺(P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薄膜材料的加工中,工艺较为成熟。与管泡拉伸法相比,平膜拉伸法的拉伸倍率大(横向拉伸倍率可达10倍以上)、成型速度快(最高收卷速度可达数百米/分钟)、生产效率高,并且得到的薄膜的力学强度、光学性能和厚度均匀性均更佳,但是薄膜成型受工艺条件波动影响显著,薄膜拉伸加工难度大,对于薄膜原料有着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双向拉伸聚乙烯原料基本均只适用于管泡拉伸法制备BOPE薄膜,而将现有的这些聚乙烯原料采用平膜拉伸法制备BOPE薄膜时,存在成膜性差(拉伸速度和拉伸倍率很低)、膜容易出现破裂的缺陷,即,基本不适用于采用平膜拉伸法制备薄膜。因此,为了充分利用平膜拉伸法的上述优势,目前亟需开发一种成膜性好且膜不容易出现破裂的适用于平膜拉伸法制备BOPE薄膜的聚乙烯原料。
此外,聚乙烯薄膜虽然较为柔软,韧性较好,但是其模量通常较低,而现代薄膜生产工艺已向大规模高速化发展,特别是双向拉伸工艺,由于生产速度较之管泡拉伸法更快,如果薄膜的模量不足,则极易在生产过程中发生膜面打褶的问题,而且对于某些包装用途,如自立袋等,也希望薄膜自身具有较高的模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将现有的聚乙烯原料采用平膜拉伸法制备聚乙烯薄膜时存在成膜性差、膜容易破裂,即不适用于采用平膜拉伸法制备薄膜,并且得到的聚乙烯薄膜的模量较低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的聚乙烯组合物及由该聚乙烯组合物制成的薄膜。
具体地,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组合物含有组分A、组分B、组分C、成核剂和石油树脂;所述组分A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FRA为0.01-2g/10min,密度ρA为0.880-0.936g/cm3;所述组分B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FRB为2.1-9.9g/10min,密度ρB为0.910-0.930g/cm3;所述组分C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FRC为10-80g/10min,密度ρC为0.880-0.930g/cm3
本发明提供的薄膜至少包括一层由上述聚乙烯组合物形成的聚乙烯层。
本发明的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将上述具有特定熔融指数和密度的组分A、组分B和组分C以及成核剂和石油树脂配合使用而得到的聚乙烯组合物采用平膜拉伸法制备聚乙烯薄膜时,具有拉伸倍率大、成膜速率高的优点,能够满足平膜拉伸法对聚乙烯原料的较高要求,适应现有的平膜拉伸法生产线的经济性需求,并且得到的聚乙烯薄膜还具有高模量的优点,极具工业应用前景。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当所述聚乙烯组合物中所述组分A的质量份数WA为25-90重量份,所述组分B的质量份数WB为0.1-10重量份,所述组分C的质量份数WC为10-75重量份时,该聚乙烯组合物在具有较好成膜性并且获得的聚乙烯薄膜具有较高的模量的基础上,由该聚乙烯组合物制备得到的薄膜还具有较低的雾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当所述组分A和组分B的分子量分布指数满足Mw/Mn≤4.5,且所述组分C的分子量分布指数满足Mw/Mn≤8.0时,该聚乙烯组合物在具有较好成膜性并且获得的聚乙烯薄膜具有较高的模量的基础上,由该聚乙烯组合物制备得到的薄膜还具有较高的抗穿刺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当所述聚乙烯组合物中组份A、组份B和组份C的密度ρA、ρB和ρC之间的关系满足-0.04≤ρAB≤0.02且-0.04≤ρAC≤0.02时,该聚乙烯组合物在具有较好成膜性并且获得的聚乙烯薄膜具有较高的模量的基础上,由该聚乙烯组合物制备得到的薄膜还具有拉伸强度和抗穿刺强度高且雾度低的优点。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用于制备聚乙烯组合物的多反应器并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反应器;2-第二反应器;3-第三反应器;4-固/液(气)分离器;5-均化料仓;6-熔融造粒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组合物含有组分A、组分B、组分C、成核剂和石油树脂;所述组分A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FRA为0.01-2g/10min,密度ρA为0.880-0.936g/cm3;所述组分B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FRB为2.1-9.9g/10min,密度ρB为0.910-0.930g/cm3;所述组分C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FRC为10-80g/10min,密度ρC为0.880-0.930g/cm3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组合物,优选地,所述组分A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FRA为0.01-1.5g/10min,所述组分B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FRB为3-8g/10min,所述组分C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FRC为10-60g/10min。更优选地,所述组分A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FRA为0.01-1g/10min,所述组分B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FRB为3-5g/10min,所述组分C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FRC为15-40g/10min。
在本发明中,所述熔融指数均按照GB/T3682-2000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其中,测试条件包括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组合物,优选地,所述组分A的密度ρA为0.910-0.930g/cm3,所述组分B的密度ρB为0.913-0.928g/cm3,所述组分C的密度ρC为0.905-0.928g/cm3。更优选地,所述组分A的密度ρA为0.915-0.926g/cm3,所述组分B的密度ρB为0.913-0.924g/cm3,所述组分C的密度ρC为0.910-0.926g/cm3。特别优选地,所述聚乙烯组合物中组份A、组份B和组份C的密度ρA、ρB和ρC之间的关系满足-0.04≤ρAB≤0.02,且-0.04≤ρAC≤0.02,这样能够使得到的聚乙烯组合物在具有较好的成膜性能并且获得的聚乙烯薄膜具有较高的模量的基础上,还具有非常高的拉伸强度和抗穿刺强度以及较低的雾度。
所述组分A、组分B和组分C均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中,线性结构是指分子链中仅含有短支链结构,而不含有长支链结构和交联结构,其由聚合单体和聚合工艺条件所决定,具体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在此不作赘述。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组合物,为了使得到的聚乙烯组合物在具有良好成膜性能并且获得的聚乙烯薄膜具有较高的模量的基础上,还具有较好的光学性能,优选地,在所述聚乙烯组合物中,所述组分A的质量份数WA为25-90重量份,所述组分B的质量份数WB为0.1-10重量份,所述组分C的质量份数WC为10-75重量份;更优选地,在所述聚乙烯组合物中,所述组分A的质量份数WA为30-80重量份,所述组分B的质量份数WB为0.5-8重量份,所述组分C的质量份数WC为20-70重量份。进一步地,所述组分A的质量份数WA和组分C的质量份数WC与组分A的熔融指数MFRA的关系优选满足5.2×lgMFRA+11.6≥WA/WC≥0.9×lgMFRA+2.1,更优选满足2.9×lgMFRA+6.8≥WA/WC≥1.1×lgMFRA+2.7,这样能够使得所述聚乙烯组合物在平膜法薄膜双向拉伸加工中具有更大的拉伸倍率和更高的拉伸速率。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组合物,特别优选地,所述聚乙烯组合物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为0.1-20g/10min,最优选为0.5-10g/10min。在将具有上述特定熔融指数和密度的组分A、组分B和组分C与成核剂和石油树脂配合使用的基础上,当将所述聚乙烯组合物整体的熔融指数控制在上述优选的范围内时,能够使得到的聚乙烯组合物同时具有非常优异的成膜性、拉伸强度、抗穿刺强度和模量以及较低的雾度。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组合物,优选地,所述组分A和组分B的分子量分布指数满足Mw/Mn≤4.5,且所述组分C的分子量分布指数满足Mw/Mn≤8.0;更优选地,所述组分A和组分B的分子量分布指数满足2.0≤Mw/Mn≤4.2,且所述组分C的分子量分布指数满足3.5≤Mw/Mn≤6.0。具体地,为了获得具有上述分子量分布的组分A、组分B和组分C,所述组分A和组分B采用茂金属催化剂聚合得到,且所述组分C采用齐格勒-纳塔催化剂聚合得到。其中,所述茂金属催化剂和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种类可以为本领域的常规选择,所述茂金属催化剂通常由茂金属化合物和有机铝化合物以及任选的给电子体组成,所述齐格勒-纳塔催化剂通常由镁/钛化合物和有机铝化合物以及任选的给电子体组成,具体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在此不作赘述。本发明的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将采用茂金属催化剂聚合得到的具有上述熔融指数和密度的组分A和组分B、采用齐格勒-纳塔催化剂聚合得到的具有上述熔融指数和密度的组分C以及成核剂和石油树脂配合使用,得到的聚乙烯组合物在具有良好成膜性能以及得到的聚乙烯薄膜具有较高的模量的基础上,还具有非常高的抗刺穿性能,非常适用于包装材料。
本发明对所述组分A、组分B和组分C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含量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所述组分A、组分B和组分C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可以各自独立地为0.2-15mol%,优选为1.5-10mol%。在本发明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是指由α烯烃聚合形成的结构单元的摩尔量占总单体结构单元的摩尔量的比例。此外,所述组分A、组分B和组分C中的α烯烃各自独立地为C3-C20烯烃中的至少一种。从原料易得性的角度出发,所述组分A、组分B和组分C中的α烯烃优选为丙烯、1-丁烯、2-丁烯、3-甲基-1-丁烯、4-甲基-1-丁烯、1-戊烯、3-甲基-1-戊烯、4-甲基-1-戊烯、3,3-二甲基-1-戊烯、3,4-二甲基-1-戊烯、4,4-二甲基-1-戊烯、1-己烯、4-甲基-1-己烯、5-甲基-1-己烯、1-庚烯、2-庚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八(碳)烯和1-二十(碳)烯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为1-丁烯、1-己烯和1-辛烯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对所述聚乙烯组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以所述组分A、组分B和组分C的总含量为100重量份计,所述成核剂的含量可以为0.01-0.25重量份,所述石油树脂的含量可以为10-15重量份;更优选地,以所述组分A、组分B和组分C的总含量为100重量份计,所述成核剂的含量为0.1-0.25重量份,所述石油树脂的含量为10-12重量份。
在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组合物中,各组分的结晶速率有一定的差异,所述成核剂能够起到诱导聚乙烯产生大量微晶并提高结晶速率的作用,从而减少了各组分结晶尺寸和结晶速率的不均匀性,能够起到稳定拉伸膜过程以及进一步提高聚乙烯薄膜光学性能的作用,并且成核剂也能够使薄膜晶区部分的结构更加完善,从而提高了晶区部分的模量。
所述成核剂的种类可以为本领域的常规选择,例如,可以为山梨醇类成核剂和/或芳基磷酸盐类成核剂。
所述山梨醇类成核剂的具体实例可以包括但不限于:1,3:2,4-二(苯亚甲基)-D-山梨醇、1,3:2,4-二(4-甲基苯亚基)-D-山梨醇、1,3:2,4-二(3,4-二甲基苯亚甲基)-D-山梨醇、1,3:2,4-二(4-乙基苯亚甲基)-D-山梨醇、双-1,3:2,4-(4’-丙基亚苄基)-1-烯丙基山梨醇、双-1,3:2,4-(4’-乙基亚苄基)-1-烯丙基山梨醇、双-1,3:2,4-(4’-丙氧基亚苄基)-1-烯丙基山梨醇、双-1,3:2,4-(4’-丙基亚苄基)-1-丙基山梨醇、双-1,3:2,4-(4’-丙氧基亚苄基)-1-丙基山梨醇。所述山梨醇类成核剂优选为1,3:2,4-二(3,4-二甲基苯亚甲基)-D-山梨醇(如可以购自美国美利肯公司,牌号为Millad 3988)和/或双-1,3:2,4-(4’-丙基亚苄基)-1-丙基山梨醇(如CN101484458A所公开,可以购自美国美利肯公司,牌号为NX8000),特别优选为双-1,3:2,4-(4’-丙基亚苄基)-1-丙基山梨醇。
所述芳基磷酸盐类成核剂的具体实例可以包括但不限于:2,2’-亚甲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钠、2,2’-乙叉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钠、2,2’-亚甲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锂、2,2’-乙叉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锂、2,2’-乙叉基-双(4-异丙基-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钠、2,2’-亚甲基-双(4-甲基-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锂、2,2’-亚甲基-双(4-乙基-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锂、双[2,2’-硫代双(4-甲基-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钙]、双[2,2’-硫代双(4-乙基-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钙]、双[2,2’-硫代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钙]、双[2,2’-硫代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镁]、双[2,2’-硫代双(4,6-二叔辛基苯基)磷酸镁]、2,2’-丁叉基-双(4,6-二甲基苯基)磷酸钠、2,2’-叔辛基亚甲基-双(4,6-二甲基苯基)磷酸钠、2,2’-叔辛基亚甲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钠、双[2,2’-亚甲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钙]、双[2,2’-亚甲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镁]、双[2,2’-亚甲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钡]、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基)磷酸钠、2,2’-亚甲基-双(4-乙基-6-叔丁基苯基)磷酸钠、双[4,4’-二甲基-6,6’-二叔丁基-2,2’-联苯基)磷酸钙]、2,2’-乙叉基-双(4-间-丁基-6-叔丁基苯基)磷酸钠、2,2’-亚甲基-双(4,6-二甲基苯基)磷酸钠、2,2’-亚甲基-双(4,6-二乙基苯基)磷酸钠、2,2’-乙叉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钾、双[2,2’-乙叉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钙]、双[2,2’-乙叉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镁]、双[2,2’-乙叉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钡]、羟基-双[2,2’-乙叉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铝]、三双[2,2’-乙叉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铝]、羟基-双[2,4,8,10-四(1,1’-二甲基乙基)-6-羟基-12H-二苯并[d,g]二氧磷杂八环-6-氧]合铝。所述芳基磷酸盐类成核剂优选为2,2’-亚甲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钠、羟基-双[2,2’-乙叉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铝]和羟基-双[2,4,8,10-四(1,1’-二甲基乙基)-6-羟基-12H-二苯并[d,g]二氧磷杂八环-6-氧]合铝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芳基磷酸盐类成核剂可以通过商购得到,例如,可以购自日本旭电化公司、牌号为ADK NA-11(2,2’-亚甲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钠盐)和/或ADK NA-21(主要成分为:羟基-双[2,4,8,10-四(1,1’-二甲基乙基)-6-羟基-12H-二苯并[d,g]二氧磷杂八环-6-氧]合铝)的芳基磷酸盐类成核剂。
由于石油树脂的分子量通常较小,结构特殊,可以起到拉伸润滑剂的作用,使得薄膜拉伸所需拉伸力更小,且拉伸过程更稳定。此外,石油树脂无法参与聚乙烯的结晶,最终会存在于聚乙烯薄膜的非晶区中,石油树脂本身为刚性环状结构,具有很高的模量,因此能够提高聚乙烯薄膜非晶区的模量。
在本发明中,所述石油树脂优选为不含极性基团的石油树脂。所述石油树脂是指石油馏分的烯烃、二烯烃、环烯烃、苯乙烯衍生物和杂环化合物等混合物经聚合得到的树脂状物质。优选情况下,所述石油树脂是石油裂解副产品中的C5馏份和/或C9馏份经前处理、聚合、蒸馏等工艺生产的一种热塑性树脂,其软化点为100-150℃。其中,软化点是指物质软化的温度,即,石油树脂开始变软时的温度。石油树脂在进行加氢处理后,可使其颜色从黄色至浅黄色变为无色,因此优选为C5和/或C9的加氢石油树脂,最优选是环戊二烯型树脂或以其作为主要组分的更高烯烃的树脂。所述石油树脂可以通过商购得到,例如,可以购自Exxonmobil公司的C5石油树脂和/或C9石油树脂。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组合物,优选地,所述聚乙烯组合物还含有润滑剂,这样能够改善所述聚乙烯组合物的挤出加工性能。所述润滑剂的种类和用量均可以为本领域的常规选择,例如,所述润滑剂可以选自聚乙二醇(PEG)类润滑剂、含氟聚合物类润滑剂、有机硅类润滑剂、脂肪醇类润滑剂、脂肪酸类润滑剂、脂肪酸酯类润滑剂、硬脂酸酰胺类润滑剂、脂肪酸金属皂类润滑剂、烷烃及氧化烷烃类润滑剂和微纳米粒子类润滑剂中的至少一种。具体地,所述PEG类润滑剂例如可以为分子量为500-50000的PEG分子,其可以经过封端、接枝、交联处理,也可以经过其他化学改性或物理改性。所述含氟聚合物类润滑剂例如可以为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聚六氟丙烯等中的至少一种,也可以为其他单峰或多峰的含氟聚合物以及结晶或半结晶的含氟聚合物。所述有机硅润滑剂可以为现有的各种以碳、硅原子为分子主链,以甲基、苯基、烷氧基、乙烯基等有机基团的低聚物或齐聚物为侧链的化合物。所述脂肪醇类润滑剂例如可以为软脂肪醇、硬脂肪醇、牛油脂肪醇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脂肪酸类润滑剂例如可以硬脂酸和/或12-羟基硬脂酸。所述脂肪酸酯类润滑剂例如可以为硬脂酸丁酯、硬脂酸单甘油脂、棕榈酸十六烷基酯、硬脂酸十八烷基酯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硬脂酸酰胺类润滑剂例如可以为硬脂酸酰胺、油酸酰胺、芥酸酰胺、n,n-乙撑双硬脂酸酰胺(EBS)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脂肪酸金属皂类润滑剂例如可以为硬脂酸铅、硬脂酸钙、硬脂酸镁、合成醋酸钙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烷烃及氧化烷烃类润滑剂例如可以为液体石蜡、固体石蜡、聚乙烯蜡、聚丙烯蜡、氧化乙烯蜡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微纳米粒子类润滑剂例如可以为粉末橡胶和/或硅胶微粒。此外,以所述组分A、组分B和组分C的总质量为100重量份计,所述润滑剂的含量可以为0.05-5重量份,优选为0.5-3重量份。
此外,所述聚乙烯组合物中还可以含有现有的各种在聚乙烯树脂、聚乙烯薄膜中通常使用的其他助剂,且所述其他助剂不会对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组合物的拉伸成膜性、力学性能和光学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所述其他助剂包括但不限于:抗氧剂、爽滑剂、抗静电剂、防粘剂等中的至少一种。此外,所述其他助剂的用量均可以为本领域的常规选择,对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均能知悉,在此不作赘述。
所述聚乙烯组合物可以按照现有的各种方法制备得到,例如,先分别制备组分A、组分B和组分C,然后将所述组分A、组分B、组分C、成核剂、石油树脂以及选择性含有的润滑剂和其他助剂按照配比在机械混合设备中进行机械混合,然后加入熔融共混设备中进行熔融共混。其中,所述机械混合设备例如可以为高速搅拌机、捏合机等。所述熔融共混设备例如可以为双螺杆挤出机、单螺杆挤出机、开炼机、密炼机等。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聚乙烯组合物在如图1所示的多反应器并联装置中制备得到,所述多反应器并联装置包括第一反应器1、第二反应器2、第三反应器3、固/液(气)分离器4、均化料仓5和熔融造粒系统6,其中,所述第一反应器1、第二反应器2和第三反应器3并联连接,所述固/液(气)分离器4的个数为三个,分别与第一反应器1、第二反应器2和第三反应器3连通,由第一反应器1制备的组分A、由第二反应器2制备的组分B以及由第三反应器3制备的组分C分别在不同的在固/液(气)分离器4中进行相分离,然后将经相分离后的组分A、组分B和组分C按比例输送至均化料仓5中并与成核剂、石油树脂以及其他添加剂一起混合均匀,之后送入熔融造粒系统6中进行挤出造粒。其中,各反应器中的聚合可以是间歇聚合,也可以是连续聚合。当采用多反应器并联聚合时,下文中的WA、WB和WC为各组分在相应反应器中的单位时间产量。
本发明提供的薄膜至少包括一层由上述聚乙烯组合物形成的聚乙烯层。
所述薄膜可以具有单层结构,也可以具有多层结构。当所述薄膜为多层结构时,至少芯层(通常为厚度最大的层)为由所述聚乙烯组合物形成的聚乙烯层。例如,所述薄膜可以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且至少所述芯层为由所述聚乙烯组合物形成的聚乙烯层。通常来说,所述薄膜的厚度可以为10-200μm,优选为10-100μm。此外,当所述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时,所述上表层和下表层的厚度各自独立地为所述薄膜厚度的1-25%。
此外,所述薄膜可以为单向拉伸薄膜,也可以为双向拉伸薄膜,优选为双向拉伸薄膜,更优选为由平膜双向拉伸法制备得到的双向拉伸薄膜。
采用平膜双向拉伸法制备双向拉伸薄膜的过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具体地,先将上述聚乙烯组合物加入到流延设备中进行挤出流延铸片,然后将得到的铸片在薄膜双向拉伸设备中进行拉伸成型。在挤出流延的过程中,铸片模头可以根据需要获得的膜的结构进行选择,例如,当需要获得具有单层结构的薄膜时,可以采用单层模头;当需要获得具有多层结构的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三层结构的薄膜)时,可以采用多层结构复合模头,并且所述多层结构复合模头中至少一层(芯层)与装有上述聚乙烯组合物的挤出机料斗连通,这样能够使得到的薄膜中的至少一层(芯层)为由上述聚乙烯组合物形成的聚乙烯层。在挤出过程中,挤出温度可以为160-260℃,流延急冷辊的温度可以为15-85℃。此外,所述双向拉伸可以采用同步法拉伸工艺(即同时进行薄膜纵向(MD)和横向(TD)拉伸),也可以采用分步法拉伸工艺(即先进行薄膜纵向拉伸,再进行薄膜横向拉伸)。所述同步法拉伸的具体工艺为:所述铸片经充分预热后,同时进行纵向和横向方向拉伸,其中,预热温度可以为75-165℃,拉伸温度可以为75-160℃,纵向(MD)拉伸倍率≥4倍,横向(TD)拉伸倍率≥5倍,横向拉伸速率≥50%/s。所述分步法拉伸的具体工艺为:所述铸片经充分预热后,先进行纵向拉伸,之后进行横向拉伸,其中,预热温度可以为65-158℃,拉伸温度可以为65-155℃,纵向(MD)拉伸倍率≥4倍,横向(TD)拉伸倍率≥5倍,横向拉伸速率≥50%/s。此外,薄膜拉伸成型后可以不进行定形处理,也可以进行退火定形处理。当进行退火定形处理时,薄膜定形处理温度可以为80-165℃。最后,薄膜还可以进行表面电晕处理、裁边和收卷处理,最终得到本发明所述的薄膜。
本发明提供的薄膜具有较好的成膜性并且拉伸倍率大、拉伸速率高。在采用平膜拉伸法制备所述双向拉伸薄膜的过程中,如上所述,所述薄膜的纵向(MD)拉伸倍率≥4倍,横向(TD)拉伸倍率≥5倍。拉伸倍率越大,则薄膜的力学强度越高。所述薄膜的横向(TD)拉伸速率≥50%/s,优选为60-100%/s,这样能够保证工业化连续生产。
本发明提供的薄膜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和较好的光学性能。所述双向拉伸薄膜性能可满足:纵向(MD)拉伸强度≥65MPa,优选为≥70MPa;横向(TD)拉伸强度≥80MPa,优选为≥90MPa;纵向(MD)模量≥250MPa,优选为≥300MPa;横向(TD)模量≥300MPa,优选为≥350MPa。所述双向拉伸薄膜的穿刺强度≥2.5N,优选为≥3.5N。在本发明中,所述纵向拉伸强度、横向拉伸强度、纵向模量和横向模量按照GB/T 1040.3-2006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所述穿刺强度按照GB/T 10004-2008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其中,薄膜试样的厚度为25±5μm。
本发明提供的薄膜的生产成本低、加工工艺简单、通用性好,拓宽了聚乙烯薄膜的应用领域。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在以下实施例和对比例中:
薄膜双向拉伸设备购自德国Brückner公司,型号为Karo IV。
所述聚乙烯组合物和薄膜性能按照以下方法进行测试:
(1)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采用英国Polymer Laboratories公司的PL-GPC 220型凝胶渗透色谱仪结合IR5型红外检测器进行测定,色谱柱为3根串联Plgel 10μm MIXED-B柱,溶剂及流动相为1,2,4-三氯苯,柱温为150℃,流速为1.0mL/min,采用PL公司的EasiCal PS-1窄分布聚苯乙烯标样进行普适标定;
(2)熔融指数(MFR):按照GB/T 3682-2000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其中,测试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
(3)密度:按照GB/T 1033.2-2010中规定的方法并采用密度梯度柱法进行测定;
(4)薄膜拉伸强度和模量:按照GB/T 1040.3-2006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5)薄膜穿刺强度:按照GB/T 10004-2008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6)薄膜雾度:按照GB/T 2410-2008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1)聚乙烯组合物的制备:
本实施例提供的聚乙烯组合物由组分A、组分B、组分C、成核剂、石油树脂、润滑剂和抗氧剂组成,其中组分A、组分B、组分C均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组分A和组分B采用茂金属催化剂制备得到(所述茂金属催化剂体系为由CN102453124A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负载型茂金属催化剂,下同),组分C采用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制备得到(所述齐格勒-纳塔催化剂体系为由CN101838351A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齐格勒-纳塔催化剂体系,下同)。具体步骤如下:
将乙烯、α烯烃、氢气和氮气(乙烯、α烯烃、氢气和氮气均为聚合级,经脱除水、氧后使用,下同)加入到流化床气相反应器中,然后加入催化剂体系,之后在温度为84-88℃、压力为1.8-2.0MPa的条件下聚合,分别得到组分A、组分B和组分C。其中,组分A、组分B和组分C的熔融指数的控制通过调节氢气的加入量而实现,密度的控制通过调节α烯烃的种类和加入量而实现。制备组分A的过程中所用α烯烃为1-己烯,制备组分B的过程中所用α烯烃为1-己烯,制备组分C的过程中所用α烯烃为1-丁烯。
经检测,由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组分A、组分B和组分C的性能如下:
组分A的熔融指数MFRA=1.5g/10min,密度ρA=0.913g/cm3,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3.4,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7.5mol%;
组分B的熔融指数MFRB=2.1g/10min,密度ρB=0.913g/cm3,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3.2,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7.5mol%;
组分C的熔融指数MFRC=15g/10min,密度ρC=0.905g/cm3,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4.6,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10.1mol%。
将上述制得的各组分按配比进行称重并混合,其中组分A的质量份数WA为80重量份,组分B的质量份数WB为10重量份,组分C的质量份数WC为20重量份,WA/WC=4(满足5.2×lgMFRA+11.6≥WA/WC≥0.9×lgMFRA+2.1,也满足2.9×lgMFRA+6.8≥WA/WC≥1.1×lgMFRA+2.7);然后加入成核剂、石油树脂、润滑剂和抗氧剂(具体种类和用量如表1所示,其中,石油树脂为购自日本出光公司的C9石油树脂,软化点为125℃;润滑剂为瑞士科莱恩公司生产的PEG润滑剂,分子量10000;抗氧剂购自瑞士汽巴公司,牌号分别为1010和168),之后将混合物加入到高速搅拌器中混合均匀,再将混合好的物料加入到W&P公司制造的双螺杆挤出机的喂料器中,物料经由喂料器进入双螺杆中,加工过程中螺杆的温度保持在160-210℃之间,经螺杆熔融混合均匀、挤出、造粒并烘干,得到聚乙烯组合物粒料,经检测其熔融指数MFR=3.2g/10min。
(2)聚乙烯薄膜的制备:
将步骤(1)制得的聚乙烯组合物粒料进行干燥,之后加入到瑞典Labtech公司的型号为LCR400的多层挤出流延机的芯层挤出机以及上、下表层挤出机中进行熔融挤出并流延铸片,其中,所述上、下表层挤出机中还需加入无机防粘剂(二氧化硅,下同),并且上、下表层挤出机中加入的防粘剂与聚乙烯组合物粒料的重量比均为0.02:1,在流延铸片过程中,将流延急冷辊温度设定为25℃,制成聚乙烯厚铸片,其由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构成。
将上述聚乙烯厚铸片放入到薄膜双向拉伸设备的拉伸夹具中,采用先纵向(MD)拉伸后横向(TD)拉伸的双向分步拉伸工艺成型,各步工艺条件如下:MD预热温度为100℃,MD拉伸温度为110℃,MD拉伸倍率为4倍;TD预热温度为100℃,TD拉伸温度为115℃,TD拉伸倍率为5倍,薄膜TD拉伸速率为60%/s;薄膜定形温度为120℃,得到平均厚度为25μm的薄膜,其由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构成,各层原料均为本实施例的聚乙烯组合物,且上表层和下表层中还含有防粘剂,上表层和下表层的厚度均为0.5μm。所得薄膜性能如表2所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1)聚乙烯组合物的制备:
本实施例提供的聚乙烯组合物由组分A、组分B、组分C、成核剂、石油树脂、润滑剂和抗氧剂组成,其中组分A、组分B、组分C均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其中,组分A和组分B采用茂金属催化剂制备得到,组分C采用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制备得到。具体步骤如下:
将乙烯、α烯烃、氢气和氮气加入到流化床气相反应器中,然后加入催化剂体系,之后在温度为84-88℃、压力为1.8-2.0MPa的条件下聚合,分别得到组分A、组分B和组分C。其中,组分A、组分B和组分C的熔融指数的控制通过调节氢气的加入量而实现,密度的控制通过调节α烯烃的种类和加入量而实现。制备组分A的过程中所用α烯烃为1-丁烯,制备组分B的过程中所用α烯烃为1-丁烯,制备组分C的过程中所用α烯烃为1-己烯。
经检测,由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组分A、组分B和组分C的性能如下:
组分A的熔融指数MFRA=0.01g/10min,密度ρA=0.930g/cm3,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3.0,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1.6mol%;
组分B的熔融指数MFRB=9.0g/10min,密度ρB=0.930g/cm3,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2.8,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1.9mol%;
组分C的熔融指数MFRC=40g/10min,密度ρC=0.922g/cm3,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4.4,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4.0mol%。
将上述制得的各组分按配比进行称重并混合,其中组分A的质量份数WA为55重量份,组分B的质量份数WB为5重量份,组分C的质量份数WC为55重量份,WA/WC=1(满足5.2×lgMFRA+11.6≥WA/WC≥0.9×lgMFRA+2.1,也满足2.9×lgMFRA+6.8≥WA/WC≥1.1×lgMFRA+2.7);然后加入成核剂、石油树脂、润滑剂和抗氧剂(具体种类和用量如表1所示,其中,石油树脂为购自日本出光公司的C9石油树脂,软化点为125℃;润滑剂为瑞士科莱恩公司生产的PEG润滑剂,分子量6000;抗氧剂购自瑞士汽巴公司,牌号分别为1010和168),之后将混合物加入到高速搅拌器中混合均匀,再将混合好的物料加入到W&P公司制造的双螺杆挤出机的喂料器中,物料经由喂料器进入双螺杆中,加工过程中螺杆的温度保持在180-240℃之间,经螺杆熔融混合均匀、挤出、造粒并烘干,得到聚乙烯组合物粒料,经检测其熔融指数MFR=1.2g/10min。
(2)聚乙烯薄膜的制备:
将步骤(1)制得的聚乙烯组合物粒料进行干燥,之后加入到瑞典Labtech公司的型号为LCR400的多层挤出流延机的芯层挤出机以及上、下表层挤出机中进行熔融挤出并流延铸片,其中,所述上、下表层挤出机中还需加入无机防粘剂,并且上、下表层挤出机中加入的防粘剂与聚乙烯组合物粒料的重量比均为0.02:1,在流延铸片过程中,将流延急冷辊温度设定为85℃,制成聚乙烯厚铸片,其由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构成。
将上述聚乙烯厚铸片放入到薄膜双向拉伸设备的拉伸夹具中,采用先纵向(MD)拉伸后横向(TD)拉伸的双向分步拉伸工艺成型,各步工艺条件如下:MD预热温度为130℃,MD拉伸温度为126℃,MD拉伸倍率为4倍;TD预热温度为130℃,TD拉伸温度为128℃,TD拉伸倍率为6倍,薄膜TD拉伸速率为100%/s;薄膜定形温度为130℃,得到平均厚度为25μm的薄膜,其由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构成,各层原料均为本实施例的聚乙烯组合物,且上表层和下表层中还含有防粘剂,上表层和下表层的厚度均为1μm。所得薄膜性能如表2所示。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1)聚乙烯组合物的制备:
本实施例提供的聚乙烯组合物采用图1所示的多反应器并联装置聚合得到,其中第一反应器1聚合制备组分A、第二反应器2聚合制备组分B、第三反应器3聚合制备组分C,这三种组分均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其中,组分A和组分B采用茂金属催化剂制备得到,组分C采用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制备得到。具体步骤如下:
将α烯烃、正己烷和氢气加入到聚合反应器中,并将聚合反应器加热到预设的聚合温度,之后将乙烯单体和催化剂体系同时加入到聚合反应器中,其中组分A和组分B在温度为140℃、压力为2.5MPa的条件下聚合得到;组分C在温度为240℃、压力为14.8MPa的条件下聚合得到。其中,组分A、组分B和组分C的熔融指数的控制通过调节氢气的加入量而实现,密度的控制通过调节α烯烃的种类和加入量而实现。制备组分A的过程中所用α烯烃为1-辛烯,制备组分B的过程中所用α烯烃为1-丁烯,制备组分C的过程中所用α烯烃为1-丁烯。
在制备过程中将第一反应器1中组分A的单位时间产量WA、第二反应器2中组分B的单位时间产量WB与第三反应器3中组分C的单位时间产量WC的重量比维持在WA:WB:WC=75:2:35,其中WA/WC=2.1(满足5.2×lgMFRA+11.6≥WA/WC≥0.9×lgMFRA+2.1,也满足2.9×lgMFRA+6.8≥WA/WC≥1.1×lgMFRA+2.7)。
经检测,由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组分A、组分B和组分C的性能如下:
组分A的熔融指数MFRA=0.1g/10min,密度ρA=0.920g/cm3,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3.1,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2.1mol%;
组分B的熔融指数MFRB=5.0g/10min,密度ρB=0.920g/cm3,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3.5,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5.1mol%;
组分C的熔融指数MFRC=25g/10min,密度ρC=0.920g/cm3,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4.2,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5.7mol%。
将上述制得的各组分按单位时间产量比例分别输送到不同的固/液(气)分离器4中进行相分离并进而输送到带有搅拌的均化料仓5中,然后按配比加入成核剂、石油树脂、润滑剂和抗氧剂(具体种类和用量如表1所示,其中,石油树脂为购自日本出光公司的C9石油树脂,软化点为125℃;润滑剂为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生产的聚乙烯蜡;抗氧剂购自瑞士汽巴公司,牌号分别为1010和168)进行混合均化,之后将混合物加入到W&P公司制造的双螺杆挤出机的喂料器中,物料经由喂料器进入双螺杆中,加工过程中螺杆的温度保持在170-230℃之间,经螺杆熔融混合均匀、挤出、造粒并烘干,得到聚乙烯组合物粒料,经检测其熔融指数MFR=1.0g/10min。
(2)聚乙烯薄膜的制备:
将步骤(1)制得的聚乙烯组合物粒料进行干燥,之后加入到瑞典Labtech公司的型号为LCR400的多层挤出流延机中进行熔融挤出并流延铸片,在流延铸片过程中,将流延急冷辊温度设定为35℃,制成聚乙烯厚铸片,该铸片为单层结构。
将上述聚乙烯厚铸片放入到薄膜双向拉伸设备的拉伸夹具中,采用先纵向(MD)拉伸后横向(TD)拉伸的双向分步拉伸工艺成型,各步工艺条件如下:MD预热温度为116℃,MD拉伸温度为118℃,MD拉伸倍率为4倍;TD预热温度为120℃,TD拉伸温度为120℃,TD拉伸倍率为5倍,薄膜TD拉伸速率为100%/s;薄膜定形温度为122℃,得到平均厚度为25μm的单层薄膜。所得薄膜性能如表2所示。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聚乙烯组合物以及聚乙烯薄膜,不同的是,组分A的制备过程中各物质的用量不同,使得组份A、组份B和组份C的密度ρA、ρB和ρC之间的关系不满足-0.04≤ρAB≤0.02且-0.04≤ρAC≤0.02,得到平均厚度为25μm的薄膜,其中,上表层和下表层的厚度均为0.5μm。在所述组分A的制备过程中,α烯烃为1-己烯,得到的组分A的性能如下:组分A的熔融指数MFRA=1.5g/10min,密度ρA=0.928g/cm3,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3.0,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1.9mol%。所述聚乙烯组合物的具体配方见表1,所得薄膜的性能如表2所示。
对比例1
本对比例用于说明参比的聚乙烯原料及其薄膜。
(1)聚乙烯原料:
本对比例所用的聚乙烯原料为美国DOW化学公司生产的薄膜级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牌号ELITE 5400G,催化剂为茂金属催化剂,熔融指数MFR=1.0g/10min,密度ρ=0.916g/cm3,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3.2。
(2)聚乙烯薄膜的制备: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聚乙烯薄膜,不同的是,将所述聚乙烯组合物粒料用相同重量份的本对比例步骤(1)的聚乙烯原料替代,经多次尝试均出现拉伸破膜的情况,无法拉伸成膜。此外,将聚乙烯薄膜制备过程中的TD拉伸速率降至50%/s后,经多次尝试仍然出现拉伸破膜的情况,无法拉伸成膜。
对比例2
本对比例用于说明参比的聚乙烯原料及其薄膜。
(1)聚乙烯组合物的制备:
将对比例1的聚乙烯原料与成核剂、石油树脂、润滑剂、抗氧剂(具体种类和用量如表1所示,其中,聚乙烯原料的用量为100重量份;石油树脂为购自日本出光公司的C9石油树脂,软化点为125℃;润滑剂为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生产的聚乙烯蜡;抗氧剂购自瑞士汽巴公司,牌号分别为1010和168)加入到高速搅拌器中混合均匀,再将混合好的物料加入到W&P公司制造的双螺杆挤出机的喂料器中,物料经由喂料器进入双螺杆中,加工过程中螺杆的温度保持在170-230℃之间,经螺杆熔融混合均匀、挤出、造粒并烘干,得到聚乙烯组合物粒料。
(2)聚乙烯薄膜的制备:
本对比例的聚乙烯薄膜采用德国DR.COLLIN公司的上吹法吹膜设备挤出吹塑成型得到,具体方法如下:将上述步骤(1)选取的聚乙烯组合物粒料加入到上吹法吹膜设备挤出机的料斗中,原料经挤出机充分熔融塑化后,由机头的环形口模挤出制成熔体膜管,之后经压缩空气吹胀(吹胀比为2.5倍),并经风环冷却后制成聚乙烯薄膜,其中薄膜为平均厚度为25μm的单层结构。所得薄膜的性能如表2所示。
对比例3
本对比例用于说明参比的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1)聚乙烯组合物的制备:
本对比例提供的聚乙烯组合物由组分1、组分2、润滑剂和抗氧剂组成,其中,组分1和组分2均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组分1采用茂金属催化剂制备得到,组分2采用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制备得到。具体步骤如下:
将乙烯、α烯烃、氢气和氮气加入到流化床气相反应器中,然后加入催化剂体系,之后在温度为84-88℃、压力为1.8-2.0MPa的条件下聚合,分别得到组分1和组分2。其中,组分1和组分2的熔融指数的控制通过调节氢气的加入量而实现,密度的控制通过调节α烯烃的种类和加入量而实现。制备组分2的过程中所用α烯烃为1-己烯,制备组分2的过程中所用α烯烃为1-丁烯。
经检测,由上述方法制备得到的组分1和组分2的性能如下:
组分1的熔融指数MFR1=5.0g/10min,密度ρ1=0.913g/cm3,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3.2,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7.5mol%;
组分2的熔融指数MFR2=15g/10min,密度ρ2=0.905g/cm3,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5.5,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10.8mol%。
将上述制得的各组分按配比进行称重并混合,其中组分1的质量份数W1为80重量份,组分2的质量份数W2为20重量份,W1/W2=4;然后加入润滑剂和抗氧剂(具体种类和用量如表1所示,其中,组分1与组分2的总用量为100重量份;润滑剂为瑞士科莱恩公司生产的PEG润滑剂,分子量10000;抗氧剂购自瑞士汽巴公司,牌号分别为1010和168),之后将混合物加入到高速搅拌器中混合均匀,再将混合好的物料加入到W&P公司制造的双螺杆挤出机的喂料器中,物料经由喂料器进入双螺杆中,加工过程中螺杆的温度保持在160-210℃之间,经螺杆熔融混合均匀、挤出、造粒并烘干,得到聚乙烯组合物粒料,经检测其熔融指数MFR=6.2g/10min。
(2)聚乙烯薄膜的制备: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进行聚乙烯薄膜的制备,结果表明,经过多次尝试,双向拉伸薄膜的最大拉伸倍率仅为2倍(TD)×2倍(MD),薄膜TD最高拉伸倍率仅为10%/s,即,拉伸倍率和拉伸速率均过低,拉伸成膜性较差,不具备实用性。所得薄膜的性能如表2所示。
对比例4
本对比例用于说明参比的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1)聚乙烯组合物的制备:
按照对比例3的方法制备聚乙烯组合物,不同的是,在加入润滑剂和抗氧剂的同时还加入了成核剂和石油树脂(具体种类和用量如表1所示,其中,组分1与组分2的总用量为100重量份;石油树脂为购自日本出光公司的C9石油树脂,软化点为125℃),得到聚乙烯组合物粒料,经检测其熔融指数MFR=7.5g/10min。
(2)聚乙烯薄膜的制备: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进行聚乙烯薄膜的制备,结果表明,经过多次尝试,双向拉伸薄膜的最大拉伸倍率仅为2倍(TD)×2倍(MD),薄膜TD最高拉伸倍率仅为10%/s,即,拉伸倍率和拉伸速率均过低,拉伸成膜性较差,不具备实用性。所得薄膜的性能如表2所示。
表1
表2
从表2中的结果可以得出,实施例1-3中采用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组合物制备双向拉伸PE薄膜,与现有技术的薄膜相比具有成膜倍率大、拉伸速率快和模量高的优点,所制备薄膜的性能均能满足纵向(MD)拉伸强度≥70MPa,横向(TD)拉伸强度≥90MPa,纵向(MD)模量≥300MPa,横向(TD)模量≥350MPa,穿刺强度≥2.5N。从实施例1与实施例4的对比可以看出,当所述聚乙烯组合物中组份A、组份B和组份C的密度ρA、ρB和ρC之间的关系满足-0.04≤ρAB≤0.02且-0.04≤ρAC≤0.02时,该聚乙烯组合物在具有较好成膜性以及较高的模量的基础上,由该聚乙烯组合物制备得到的薄膜还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和抗穿刺强度以及较低的雾度。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7)

1.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组合物含有组分A、组分B、组分C、成核剂和石油树脂;所述组分A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FRA为0.01-2g/10min,密度ρA为0.880-0.936g/cm3;所述组分B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FRB为2.1-9.9g/10min,密度ρB为0.910-0.930g/cm3;所述组分C为乙烯/α烯烃共聚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其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FRC为10-80g/10min,密度ρC为0.880-0.930g/cm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组合物,其中,以所述组分A、组分B和组分C的总含量为100重量份计,所述成核剂的含量为0.01-0.25重量份,所述石油树脂的含量为10-15重量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分A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FRA为0.01-1.5g/10min,所述组分B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FRB为3-8g/10min,所述组分C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FRC为10-60g/10min;优选地,所述组分A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FRA为0.01-1g/10min,所述组分B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FRB为3-5g/10min,所述组分C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MFRC为15-40g/10min。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分A的密度ρA为0.910-0.930g/cm3,所述组分B的密度ρB为0.913-0.928g/cm3,所述组分C的密度ρC为0.905-0.928g/cm3;优选地,所述组分A的密度ρA为0.915-0.926g/cm3,所述组分B的密度ρB为0.913-0.924g/cm3,所述组分C的密度ρC为0.910-0.926g/cm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乙烯组合物,其中,所述聚乙烯组合物中组份A、组份B和组份C的密度ρA、ρB和ρC之间的关系满足-0.04≤ρAB≤0.02,且-0.04≤ρAC≤0.02。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组合物,其中,在所述聚乙烯组合物中,所述组分A的质量份数WA为25-90重量份,所述组分B的质量份数WB为0.1-10重量份,所述组分C的质量份数WC为10-75重量份;优选地,在所述聚乙烯组合物中,所述组分A的质量份数WA为30-80重量份,所述组分B的质量份数WB为0.5-8重量份,所述组分C的质量份数WC为20-70重量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乙烯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分A的质量份数WA和组分C的质量份数WC与组分A的熔融指数MFRA的关系满足5.2×lgMFRA+11.6≥WA/WC≥0.9×lgMFRA+2.1,优选满足2.9×lgMFRA+6.8≥WA/WC≥1.1×lgMFRA+2.7。
8.根据权利要求1-5和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组合物,其中,所述聚乙烯组合物在温度为190℃、载荷为2.16kg下的熔融指数为0.1-20g/10min,优选为0.5-10g/10min。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分A和组分B的分子量分布指数满足Mw/Mn≤4.5,且所述组分C的分子量分布指数满足Mw/Mn≤8.0;优选地,所述组分A和组分B的分子量分布指数满足2.0≤Mw/Mn≤4.2,且所述组分C的分子量分布指数满足3.5≤Mw/Mn≤6.0;优选地,所述组分A和组分B采用茂金属催化剂聚合得到,且所述组分C采用齐格勒-纳塔催化剂聚合得到。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分A、组分B和组分C中α烯烃共聚单体的摩尔含量各自独立地为0.2-15mol%,优选为1.5-10mol%;
优选地,所述组分A、组分B和组分C中的α烯烃各自独立地为C3-C20烯烃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为丙烯、1-丁烯、2-丁烯、3-甲基-1-丁烯、4-甲基-1-丁烯、1-戊烯、3-甲基-1-戊烯、4-甲基-1-戊烯、3,3-二甲基-1-戊烯、3,4-二甲基-1-戊烯、4,4-二甲基-1-戊烯、1-己烯、4-甲基-1-己烯、5-甲基-1-己烯、1-庚烯、2-庚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六碳烯、1-十八碳烯和1-二十碳烯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为1-丁烯、1-己烯和1-辛烯中的至少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乙烯组合物,其中,所述成核剂为山梨醇类成核剂和/或芳基磷酸盐类成核剂。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乙烯组合物,其中,所述石油树脂为C5和/或C9的加氢石油树脂;优选地,所述石油树脂的软化点为100-150℃;更优选地,所述石油树脂是环戊二烯型树脂。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乙烯组合物,其中,所述聚乙烯组合物还含有润滑剂;优选地,以所述组分A、组分B和组分C的总重量为100重量份计,所述润滑剂的含量为0.05-5重量份;更优选地,所述润滑剂选自聚乙二醇类润滑剂、含氟聚合物类润滑剂、有机硅类润滑剂、脂肪醇类润滑剂、脂肪酸类润滑剂、脂肪酸酯类润滑剂、硬脂酸酰胺类润滑剂、脂肪酸金属皂类润滑剂、烷烃及氧化烷烃类润滑剂和微纳米粒子类润滑剂中的至少一种。
14.一种薄膜,所述薄膜至少包括一层由权利要求1-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乙烯组合物形成的聚乙烯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薄膜,其中,所述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且至少所述芯层为由所述聚乙烯组合物形成的聚乙烯层;优选地,当所述薄膜具有上表层、芯层和下表层的复合结构时,所述上表层和下表层的厚度各自独立地为所述薄膜厚度的1-25%。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薄膜,其中,所述薄膜为由平膜双向拉伸法制备得到双向拉伸薄膜;优选地,在采用平膜双向拉伸法制备所述双向拉伸薄膜的过程中,纵向拉伸倍率≥4倍,横向拉伸倍率≥5倍;在采用平膜双向拉伸法制备所述双向拉伸薄膜的过程中,横向拉伸速率≥50%/s。
17.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薄膜,其中,所述薄膜的厚度为10-200μm,优选为10-100μm。
CN201510740938.1A 2015-11-04 2015-11-04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Active CN1066333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40938.1A CN106633330B (zh) 2015-11-04 2015-11-04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40938.1A CN106633330B (zh) 2015-11-04 2015-11-04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33330A true CN106633330A (zh) 2017-05-10
CN106633330B CN106633330B (zh) 2019-09-27

Family

ID=58851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40938.1A Active CN106633330B (zh) 2015-11-04 2015-11-04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63333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13735A (zh) * 2021-11-30 2022-03-22 天津金发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改性聚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4619734A (zh) * 2022-05-12 2022-06-14 广东德冠薄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拉伸聚乙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感光干膜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028865A1 (en) * 2010-07-28 2012-02-02 Sudhin Datta Viscosity Modifiers Comprising Blends of Ethylene-Based Copolymers
CN104558792A (zh) * 2013-10-25 2015-04-2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82929A (zh) * 2012-06-26 2015-04-29 陶氏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适合用于吹塑膜的聚乙烯共混物组合物和由其制备的膜
CN105623060A (zh) * 2014-10-27 2016-06-0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028865A1 (en) * 2010-07-28 2012-02-02 Sudhin Datta Viscosity Modifiers Comprising Blends of Ethylene-Based Copolymers
CN104582929A (zh) * 2012-06-26 2015-04-29 陶氏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适合用于吹塑膜的聚乙烯共混物组合物和由其制备的膜
CN104558792A (zh) * 2013-10-25 2015-04-2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23060A (zh) * 2014-10-27 2016-06-0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13735A (zh) * 2021-11-30 2022-03-22 天津金发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改性聚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4213735B (zh) * 2021-11-30 2023-05-05 天津金发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改性聚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4619734A (zh) * 2022-05-12 2022-06-14 广东德冠薄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拉伸聚乙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感光干膜
CN114619734B (zh) * 2022-05-12 2022-09-09 广东德冠薄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拉伸聚乙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感光干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33330B (zh) 2019-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33328A (zh)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CN106633327A (zh)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CN105623059B (zh)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CN106554544A (zh)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以及阻燃薄膜
CN106633330A (zh)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CN105623060B (zh)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CN105524339B (zh) 一种聚乙烯薄膜
CN107304265B (zh)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和聚乙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23058B (zh) 一种聚乙烯薄膜
CN106633329A (zh)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CN106554542A (zh)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微孔膜
CN105524337B (zh)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CN106554545A (zh)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微孔膜
CN105623055B (zh)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CN105623056A (zh)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CN106554450A (zh)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以及阻燃薄膜
CN106633319A (zh)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以及防雾滴薄膜
CN106554546A (zh)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和抗静电薄膜
CN106633320A (zh)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以及防雾滴薄膜
CN106554543A (zh)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以及阻燃薄膜
CN106554449A (zh)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以及阻燃薄膜
CN105623057B (zh)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CN106554548A (zh)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和抗静电薄膜
CN106554551A (zh)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微孔膜
CN105524338B (zh) 一种聚乙烯组合物及其薄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