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68803A - 一种导热油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导热油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568803A CN106568803A CN201610999632.2A CN201610999632A CN106568803A CN 106568803 A CN106568803 A CN 106568803A CN 201610999632 A CN201610999632 A CN 201610999632A CN 106568803 A CN106568803 A CN 1065688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hermal conductivity
- hot line
- heat
- measurement
- conductivity fa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5/00—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thermal means
- G01N25/20—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thermal means by 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eat, i.e. calorimetry, e.g. by measuring specific heat, by measuring thermal conductivity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Using Therm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导热油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所述的方法采用瞬态热线法,其特征在于该测量方法使用了利用蚀刻、化学镀等技术制备的一种新型的一体化热线结构。这种一体化热线结构无需焊接,结构稳定性好,抗震性好,因此,本发明的方法可测量很宽的温度范围,而且由于一体化的结构,没有焊接点,试验准确性也高。
Description
发明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导热系数的测定,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液体导热系数的测定,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导热油导热系数的测定。
背景技术
在热力学的概念中,热量是指在体系与环境之间因温度差而交换的能量,传热,就是热量传递的过程。在传热过程中,热量是从温度较高的物料传向温度较低的物料,它包括了加热和冷却两种形式。传热一般分为直接传热和间接传热两种方式。所谓直接传热,就是将高温(或低温)热源的热量直接传递给物料,如明火加热、电流加热、太阳能加热等;所谓间接传热,是将上述直接热源的热量传递给一个中间热载体,然后由中间热载体将热量再传递给物料,间接传热常用的热载体有水、蒸汽、导热油等。
导热油,又称有机热载体、热传导液或热媒,是一种以液相或气相进行热量传递的物质,它作为间接传热系统中的热载体,是一种优良的有机载热介质。
导热油传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液相传热方式,它的工作温度低于导热油操作压力时的饱和温度;另一种是气相传热方式,它的工作温度就是在导热油的操作压力下的饱和温度,产生的饱和气体作为传热介质。工业生产中,一般根据所需的工作温度和控温精度要求,选择相应的气相或液相导热油。大部分导热油为液相传热介质,少数导热油为气相传热介质。液相传热方式蒸汽压低、安全性高、使用更为方便,但在传热过程中,由于它传递的是导热介质的显热,传热中伴随着导热介质的温度变化,也就产生了温差;所以,相比之下,气相传热方式能满足更稳定的温度,更适合控温精度要求高、被加热介质对温度较敏感的情况。目前,气相系统还不能完全被液相系统取代。
通常,导热油按照其化学组成或制造原料的不同分为矿物型和合成型两大类。
矿物型导热油是以石油炼制过程中提取出的某段馏份为原料,经精制、调配功能添加剂等工艺制得,是烃类混合物,按组成有长碳链饱和烃、芳香烃、混合烃等类型,使用温度一般为0℃-300℃。由于它的原料来源不同,且是在较宽馏程范围获取的产品,所以它是一个组分非常复杂的混合物,与合成型导热油相比,其热稳定性和抗氧化性较差,使用温度较低。它仅能用于液相系统,不可用于气相系统;另外,由于它在常温下的粘度比较大,低温下的流动性很差,所以也不能用于低温冷却系统。但它的来源丰富、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所以发展较快。矿物型导热油一般不回收。
合成型导热油是以石油化工或其它化工产品为原料,经有机合成制得。根据它的化学组成,有些是纯度很高的单一成分的化学品,有些是几种同分异构体的混合物或几种化学性质相近的物质的混合物,使用温度一般为-70℃-400℃。它的热稳定性和抗氧化性好,使用温度较高,可用于液相或气相系统、高温加热和低温冷却系统。合成型导热油使用寿命长,可回收,但制作工艺较复杂,价格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有机热载体传热技术的提高和先进生产工艺的需要,有机热载体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从市场的最新动态看,导热油的工业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例如:使用温度范围的扩大,应用方式从以前单纯的加热、冷却扩大到现在可以用于余热的回收,甚至可以直接用作化学溶剂。目前已被大量应用在纺织、化纤、印染、造纸、食品、建材、冶金、石油化工等行业中,并呈不断快速发展趋势。然而有机热载体在高温运行状态下容易氧化或过热而变质。已劣化的有机热载体,如果不及时更换或处理,很容易在锅炉受热面上炭化结焦,造成传热系统的安全隐患,不仅影响传热,浪费燃料,而且易烧损炉管,导致爆管或产生裂缝引发泄漏,严重影响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有的甚至引发火灾等各种安全事故,造成重大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因此,加强有机热载体的检验检测,正确合理地选择有机热载体,提高应用技术水平,规范使用操作,防止有机热载体锅炉受热面结焦积炭,对于确保有机热载体锅炉及传热系统的安全、节能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热量传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热传导、对流及热辐射。其中热传导是首要的也是基本的热量传递方式。
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时,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相对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称为热传导,又称导热。导热过程可以用傅里叶定律描述。在均匀、各向同性的介质中,当热量仅以导热方式传递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所传递的热量与温度梯度成正比,表达式为:
其中为热通量,W·m-2;λ为比例系数,称为导热系数,W·m-1·K-1;为单位法向向量;为方向上的温度梯度,K·m-1;负号表示热量传递的方向,指向温度降低的方向。
导热系数是物质固有的物理性质,与物质的组成、结构、密度、压力及温度等因素有关,表征了物质导热能力的大小。导热系数的定义的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数值等于单位温度梯度时热通量的大小。
导热系数是物质重要的物性参数之一,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差别很大。一般来说,金属的导热系数最大,气体和蒸汽的导热系数最小,绝热材料和液体的导热系数介于中间。随着温度升高,纯金属的导热系数呈减小趋势;合金、绝热材料、气体则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除水、甘油等少数几种液体外,大多数液体的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在各种物质中,液体的导热机理最为复杂,至今尚未建立完善的溶液理论。一般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液体的导热类似于气体,为液体分子不规则热运动时相互碰撞的结果;另一种观点认为液体的导热类似于非导电固体,主要依靠弹性波来实现量热传递。
导热系数是物质重要的传递性质,而传递性质与物质的状态性质有关,状态性质与物质结构有关,所以导热系数对研究物质结构有重要作用。通过测量大量液体的导热系数。研究其随物质结构的变化规律,可以帮助了解液体导热机理和发展溶液理论。
导热系数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对分辨物质、定性物质及其组成有着重要作用。气相色谱仪中的热导检测器就是利用导热系数来分辨物质和测定组成的。导热系数也可用在混合物的组成分析上,通过测定一系列已知浓度溶液的导热系数,得到导热系数与浓度的关联式和工作曲线,然后测定相同条件下未知浓度溶液的导热系数来确定其浓度值。
工程应用方面,在换热器及其他换热元件的设计中,为了估算其尺寸以及成本,需要计算传热系数,因此必须知道换热流体的导热系数值。此外,在精馏塔的设计中也经常使用导热系数作为基础物性数据。
在各学科的具体应用方面,导热系数显示出重要的意义。如在相变贮能材料研究方面,如何提高材料的导热系数以便使其得到广泛的应用,意义十分突出;医学方面,血液的导热系数是进行血液传热研究的基础数据;低温工程方面,传统使用的制冷剂氯氟烃严重破坏了大气臭氧层,影响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身体健康,在替代物筛选中,导热系数是一个关键的物性数据;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相比于原液体有较大提高,用作传热流体介质更佳,传热系数更大,而且较难结垢,将成为新一代传热工质,对于纳米流体的强化传热机理研究,导热系数的测量必不可少。由此可以看出,液体导热系数的研究关系到各类学科的发展,获取准确可靠的导热系数意义十分突出。
导热系数的研究在化学工程、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低温工程、计量测试学、材料科学等学科中均有重要的意义,得到物质准确的导热系数值成为各学科基础工作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之一。一般来说,确定液体的导热系数有理论预测和实验测量两种方法。
理论预测或通过导热机理,分析建立理论模型,继而提出预测公式;或通过与其他物性参数进行关联,提出一些经验关联式。但理论预测精度一般不高,而且只适用于特定体系及特定条件,在对导热系数准确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理论预测操作简单,具有一定的优势。
实验测量相对来说,结果更精确、可靠。在一些工程应用中,涉及到混合物等复杂体系,理论预测误差较大,这时依靠实验测量便成为更好的选择。另外,实验测量数据库的丰富也有利于检测理论公式的准确性,有利于发展溶液理论。
对于实验测量而言,液体导热系数是较难准确测量的物性之一,因为在测量过程中需保证仅有热传导过程,对流及辐射的发生均会影响测量结果。当然,液体导热系数的测量水平在不断提高,Mallan等统计了甲苯在293K时导热系数的实验数据,从1923年到1967年,其导热系数从0.1547W·m-1·K-1,逐渐降至0.1306W·m-1·K-1,这主要是由于方法的改进,逐步减小对流影响的结果。实验测量液体导热系数的方法有很多种,一般来说,根据待测液体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可主要分为稳态法和非稳态法两大类。
与稳态法相反,非稳态法测量液体导热系数时,待测液体中的温度分布随时间变化,其理论模型基于非稳态导热微分方程。实验时,通过测量仪器记录液体温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然后根据理论关系式计算导热系数。
非稳态法的优点是测量时间短,一般均在1分钟之内,有些方法甚至只需几秒,此外,由于测量时间很短,能够有效抑制自然对流的影响,所以精确度也较高。随着现代电子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小信号的测量数据愈来愈准确,非稳态法逐渐成为主流方法。
瞬态热线法(transient hot wire)最早由Stalhane和Pyk在1931年提出,当时由于受到电子仪器发展的限制,此方法的测量精度并不高。经过一些学者在理论和实验方面的发展,Healy等人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测量液体导热系数的新装置,随着80年代电子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准确获取短时间内的大量电子信号成为可能,因此这一方法得以广泛应用,现已被普遍认为是液体导热系数测量最准确的方法之一。
典型的瞬态热线法是在测试时将一根金属丝(热线)浸入液体中,以恒定功率对热线通电加热,热线温度升高,继而向周围的液体中传递热量,热线温度升高速度的快慢与周围液体的导热能力有关,所以通过测量热线温升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得到液体的导热系数。为了得到精确的热线温升时间关系,一般使用电桥法间接测量,通过测量桥路电压差的数据,间接得到热线温升曲线,也有直接测量热线电阻变化的研究。
在热线材料的选取中,要求电阻温度关系线性度好,一般选用铂丝、粗丝、钨丝等,其中尤以铂丝使用最多,铂的延展性较好,易加工成细丝,此外,铂丝的电阻温度关系稳定,铂的化学性质也较稳定。金属丝的直径一般为5~100μ,理论上金属丝越细越接近理论模型,但是金属丝太细不易加工、焊接,而且过于脆弱易断裂,所以应在方便加工、焊接的前提下尽量使用直径较小的金属丝,实际使用的直径多在10~25μ
瞬态热线法的理论研究较深入,对于实际情况与理想模型的偏差,有一系列的修正项可以应用。同时该法可以迅速地测量液体导热系数,只需几秒种。此外,该法在检测自然对流与消除对流影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测量过程中只需根据热线温升一对数时间曲线是否偏离线性段即可判断出对流是否发生。
在测量导电液体的导热系数时,热线需要进行绝缘处理。Nagasaka等在铂丝表面制备聚醋绝缘层;Kitade等在铂丝表面制备A12O3绝缘膜;此外,还有人使用Teflon涂层、Isonel涂层、环氧树脂涂层等。Alloush等使用钽丝阳极化处理技术,钽丝表面生成五氧化二钽绝缘膜;Bleazard等在毛细玻璃管内加入液态汞作为热线使用;Dietz等使用交流电源供电,不需要对热线进行绝缘处理。Nagasaka等给出了绝缘涂层对测量影响的公式,Yu等则认为,使用涂有绝缘层的热线进行测量时,只要数据采集起点较靠后(t>0.5s),由于绝缘层造成的测量误差就可以忽略不计,甚至当涂层厚度与热线直径相当或涂层的导热系数比待测液体的导热系数小时也如此。
瞬态热线法的理论模型:在无限大的液体中置入无限长、直径无限小的线热源,并且线热源具有无限大的导热系数、热容量为零。当二者处在热平衡状态下,用恒定加热功率对线热源进行加热,线热源将热量传递给周围的液体(仅通过热传导方式),线热源与液体均会产生温升,测量线热源的温升-时间曲线,根据线热源的温升速率与液体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式计算导热系数值。
此过程能量方程为
其中,T为温度,K;t为时间,s;λ为液体导热系数,W·m-1·K-1;ρ为液体密度,kg·m-3;Cp为液体比热容,J·kg-1·K-1。
假设初始时刻的线热源与流体温度相同,记为T0,任意时刻任意位置的温升记为ΔT(r,t)
ΔT(r,t)=T(r,t)-T0 (2)
则方程(1)改写为: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如下:
ΔT(r,t)=0,t≤0 (4)
其中q为单位长度线热源的加热功率,W·m-1;r为任意位置离线热源中心的径向距离,m。
假定各物性均为定量,运用拉普拉斯变换得到方程(3)的解为:
其中γ=ln C=0.5772157…,为欧拉常数;α为热扩散系数,α=λ/ρCp,m2·s-1。
当线热源为半径为r0的圆柱体,其表面温度均匀且与r=r0处的流体温度相同时,线热源的表面升温为:
当r0足够小,t足够长时,式(9)中的二项展开式可以可以忽略,即有
此式即为瞬态热线法测量导热系数的基本方程,通过实验绘出ΔTid~lnt图,由斜率值、q可算出导热系数:
现有技术中,虽然热线法是目前公认测量流体导热系数最好的方法,但由于为了满足理想模型而采用的热线非常细,难以固定且极易断裂,热线焊接也非常困难。由于热线非常细,通常为0~25μm,热线结构非常脆弱,不能承受振动,因此到目前为止,基于瞬态热线法的流体导热系数测量仪器大都是安装在在实验室内,商业化比较困难。
目前国内外所报导的热线固定方式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测量时要保证热线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能够一直保持张紧状态。在实验室中,一般采用在热线端部悬挂金属重物或在热线与支架间安装弹簧的结构,使得热线非常容易断。
瞬态热线法的原理要求在热线每个端部各引出两根导线与仪表或电路相连,因此单热线一般有4根引出线。对于单热线,国内外通常的做法是在热线两端部附近分别焊接与热线相似直径的引线,焊接难度非常大,焊接后也容易从焊点处脱落,焊接点较多,导致热线可靠度较低,测量准确度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热线固定结构,如附图1所示,该结构没有焊接点,非常稳定和牢固,从根本上解决了热线易断的问题,并可大幅提升测量的准确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导热油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所述的方法采用瞬态热线法,其特征在于该测量方法使用了一种新型的一体化热线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导热油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所述的一体化热线结构是利用蚀刻、化学镀等技术制备的。
根据本发明的导热油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所述的热线结构的材料选自铜、铂、镍或钽。
根据本发明的导热油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所述的热线结构为双倒U型,在两个U形结构的顶部中心处有连接两个U形结构的热线。
使用本发明结构形式制作的热线法导热系数测量设备具有如下优点:1)热线固定牢靠;2)耐震性好;3)热线无需焊接;4)测量的导热油的温度范围宽,及5)测量的导热系数准确性高。
附图说明
附图1,本发明的热线结构示意图,其中1代表导线,2代表绝缘保护膜,3代表热线,4代表引线。
附图2,使用本发明导热系数测量的热导池结构示意图,其中5表示外壳,6表示内腔,7表示外六角螺丝,8代表上端盖,9代表加料管,10代表阀门。
附图3,本发明的导热油导热系数测量装置示意图。
发明详细描述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导热油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所述的方法采用瞬态热线法,其特征在于该测量方法使用了一种新型的一体化热线结构。所述的热线结构为双倒U型,在两个U形结构的顶部中心处有连接两个U形结构的热线。
所述的一体化热线结构是利用蚀刻、化学镀等技术制备的。本发明与现有技区别特征在于一体化的热线结构本身,而实现热线结构一体化的技术不是本发明的区别技术特征,原则上,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何能够实现结构一体化的工艺和技术,但从工艺技术的可操作性和工艺技术的综合成本考量,建议使用蚀刻和化学镀。
例如,对于蚀刻,可以参阅中国发明专利ZL 200310123131.0,该专利公开了一种生产铌或钽的成型物件的方法,它是通过在含有氢氟酸的水溶液中,用电化学方法蚀刻覆盖着结构化的光致抗蚀剂掩蔽物的铌或钽的板材,蚀刻是在这样的电化学条件下实施的,即把强的噪音电流叠加到蚀刻电流上并且蚀刻溶液中包含一种水溶性的聚合物。
从经济地开支来看,只有用湿的化学方法来从铌或钽材蚀刻出成型物件。纯化学方法和电化学方法两者都是合适的。在蚀刻过程之前,要把一种光敏性抗蚀剂,即所谓光致抗蚀剂,施敷到要被蚀刻的铌或钽层上。通过适当曝光,光致抗蚀剂可被结构化。然后,例如可通过洗出,把要发生蚀刻过程的部位的光致抗蚀剂除去,从而使它下面的铌或钽层与这些部位中的蚀刻溶液进行接触。没有除去光致抗蚀剂的铌或钽层区域因为受到这种涂布物的保护而不会被蚀刻溶液进攻。
使用该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蚀刻铌和钽的成型物件的方法,它不会有现有技术所说的缺点并且特别是允许生产厚度大于50微米的成型物件。
另外,对于蚀刻,也可以参阅2015年1月14日公开的中国专利申请CN 104278274A,该发明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蚀刻铜与铝的金属蚀刻剂组合物,其包含过氧化氢及一种有机酸组分;该有机酸组分包含丁二酸及乙酸;其中,丁二酸与乙酸的重量比例范围为1:1.2~1:3。该金属蚀刻剂组合物在进行含有铜与铝的多层金属蚀刻时,能得到具有良好配线形状与均匀性的金属层,并有效避免底切现象产生。该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蚀刻铜与铝的金属蚀刻方法,其包括将如上所述的金属蚀刻剂组合物与一种多层金属薄膜接触,使该多层金属薄膜产生蚀刻,其中,该多层金属薄膜包括一个铝层及一个堆叠于该铝层上的铜层。
除了采用蚀刻技术外,还可以采用化学镀工艺。对于化学镀,例如可以参阅中国发明专利ZL 200910264387.0。该发明涉及一种化学镀制备金属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在基体表面修饰一层过渡层,然后采用化学镀法在过渡层上沉积金属层,最后将金属层从基体表面剥离即获得金属箔,过渡层的作用是实现金属层的完整剥离。该发明设备投资少,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易于推广应用;所制备的金属箔厚度均匀、气密性好。
该发明进一步公开,所述的金属箔为能够通过化学镀法沉积的过渡金属的金属箔。凡是能通过化学镀法沉积的金属,如Ru、Rh、Ni、Pd、Pt、Cu、Ag、Au等,都可以通过该专利制技术备。该方法所制备的金属箔厚度一般为1~10μm。化学镀的原理是通过还原反应在液相中实现金属的自催化生长,其突出优点是操作和设备条件都非常简单,而且可以获得缺陷较少的金属层。化学镀法在致密金属膜的制备领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用于制备透氢钯复合膜。
根据本发明的导热油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所述的热线结构的材料选自铜、铂、镍或钽。为了尽量接近理想模型的要求,实际应用中应选择尽量细的加热丝作为热源,热线一般选用直径为1~500μm的铂丝、钽丝或钨丝等金属丝。
如附图1中所示的单热线结构,其中热线的宽度为1μm~1mm,优选10~40μm,特别是25μm,长度为10~100mm,优选20~40mm,特别是20mm,引出线作为中间热线的导线和支撑结构,宽度为1~20mm,特别是5mm,厚度为0.1μm~1mm,优选30μm,然后在上下表面添加聚酰亚胺膜后,就可以通过导线直接与测量仪表连接。
把制备好的附图1的倒双U型热线结构,放在如附图2所示的导热系数测量的热导池中,连接测量的其他线路,构成如附图3所示的测量装置,即可开始测量。
使用本发明结构形式制作的热线法导热系数测量设备实现了如下优点:1)热线固定牢靠;2)耐震性好;3)热线无需焊接;4)测量的导热油的温度范围宽,及5)测量的导热系数准确性高。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使用一体化的蚀刻工艺,例如中国发明专利ZL 200310123131.0实施例1描述的方法,把其中的铌片材换成钽片材,得到如附图1的倒双U型热线结构,该倒双U型结构中,热线的宽度为25μm,长度为20mm,引出线作为中间热线的导线和支撑结构,宽度为5mm,厚度为30μm,然后在上下表面添加聚酰亚胺膜后,放在如附图2所示的导热系数测量的热导池中,连接测量的其他线路,构成如附图3所示的测量装置,即可开始测量。
测量的结果如下表1所示。
实施例2
使用一体化的蚀刻工艺,例如中国发明中国专利申请CN 104278274 A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不需要“在一块玻璃基板上溅镀以形成一个钼隔绝层,再于该目钼隔绝层上溅镀铜同以形成一个铜导体体层”,直接在一块玻璃基板上溅镀铜同以形成一个铜导体层,然后得到如附图1的倒双U型热线结构,该倒双U型结构中,热线的宽度为25μm,长度为20mm,引出线作为中间热线的导线和支撑结构,宽度为5mm,厚度为1μm,然后在上下表面添加聚酰亚胺膜后,放在如附图2所示的导热系数测量的热导池中,连接测量的其他线路,构成如附图3所示的测量装置,即可开始测量。
测量的结果如下表1所示。
实施例3
使用一体化的蚀刻工艺,例如中国发明专利ZL 200910264387.0实施例1描述的方法,把其中的钯镀液换成铂镀液,得到如附图1的倒双U型热线结构,该倒双U型结构中,热线的宽度为25μm,长度为20mm,引出线作为中间热线的导线和支撑结构,宽度为5mm,厚度为10μm,然后在上下表面添加聚酰亚胺膜后,放在如附图2所示的导热系数测量的热导池中,连接测量的其他线路,构成如附图3所示的测量装置,即可开始测量。
测量的结果如下表1所示。
实施例4
使用一体化的蚀刻工艺,例如中国发明专利ZL 200910264387.0实施例1描述的方法,把其中的钯镀液换成铜镀液,得到如附图1的倒双U型热线结构,该倒双U型结构中,热线的宽度为25μm,长度为20mm,引出线作为中间热线的导线和支撑结构,宽度为5mm,厚度为10μm,然后在上下表面添加聚酰亚胺膜后,放在如附图2所示的导热系数测量的热导池中,连接测量的其他线路,构成如附图3所示的测量装置,即可开始测量。
测量的结果如下表1所示。
比较例1
采用与实施例1中完全一致的双倒U型热线结构,材质为金属铌,唯一区别是采用传统的焊接技术连接热线与引线。该倒双U型结构中,热线的宽度为25μm,长度为20mm,引出线作为中间热线的导线和支撑结构,宽度为5mm,厚度为30μm,然后在上下表面添加聚酰亚胺膜后,放在如附图2所示的导热系数测量的热导池中,连接测量的其他线路,构成如附图3所示的测量装置,即可开始测量。
测量的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导热系数测定结果(W·m-1·K-1)
通过表1的测量数据可看出,采用本发明一体化的双倒U型结构的热线结构制备的导热系数测量装置,在整个测量范围中(0~400℃)中,实施例1~4的测量结果相差无几,而且与文献报道值文献参考值(见首诺公司Therminol 66技术手册723946B)非常接近。对比例1的测量结果显示,300℃前的导热油导热系数与文献值比较接近,但在高温区间(300~400℃),测量的结果与文献值偏差较大。使用本发明结构形式制作的热线法导热系数测量设备实现了如下优点:1)热线固定牢靠;2)耐震性好;3)热线无需焊接;4)测量的导热油的温度范围宽,及5)测量的导热系数准确性高。
Claims (4)
1.一种导热油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所述的方法采用瞬态热线法,其特征在于该测量方法使用了一种新型的一体化热线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热油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所述的一体化热线结构是利用蚀刻、化学镀等技术制备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热油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所述的热线结构的材料选自铜、铂、镍或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热油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所述的热线结构为双倒U型,在两个U形结构的顶部中心处有连接两个U形结构的热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999632.2A CN106568803A (zh) | 2016-11-14 | 2016-11-14 | 一种导热油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999632.2A CN106568803A (zh) | 2016-11-14 | 2016-11-14 | 一种导热油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568803A true CN106568803A (zh) | 2017-04-19 |
Family
ID=58542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999632.2A Pending CN106568803A (zh) | 2016-11-14 | 2016-11-14 | 一种导热油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568803A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87605A (zh) * | 2018-05-07 | 2018-08-10 |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基于热导检测全氟异丁腈中纯度含量检测方法 |
CN109540958A (zh) * | 2018-12-05 | 2019-03-29 | 山东恒利热载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有机热载体快速检测设备 |
CN109580708A (zh) * | 2018-12-27 | 2019-04-05 | 西南科技大学 | 热线法瞬态测量材料热物性的电压测量方法 |
CN110426414A (zh) * | 2019-08-29 | 2019-11-08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 一种航空油箱对流换热系数的测量装置及方法 |
CN110702730A (zh) * | 2019-09-29 | 2020-01-17 | 重庆科技学院 | 流体传热能力量化测定方法 |
CN111122648A (zh) * | 2019-12-25 | 2020-05-08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一种带压输油管路中原油导热系数的在线测量装置及方法 |
CN112666211A (zh) * | 2020-12-15 | 2021-04-16 | 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呼伦贝尔供电公司 | 低温条件下变压器绝缘油导热系数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
CN113848231A (zh) * | 2020-06-28 | 2021-12-28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炼焦煤热解过程中热扩散率的结焦性判断方法 |
CN115248231A (zh) * | 2022-07-19 | 2022-10-28 | 北京工业大学 | 一种用于磁性液体导热性能的测量装置和系统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06760A (zh) * | 2009-02-17 | 2010-08-18 | 西安夏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几种用于瞬态热线法测量的热线固定结构 |
CN101871900A (zh) * | 2010-05-31 | 2010-10-27 | 西安夏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类用于导热系数测量的传感器 |
CN104614399A (zh) * | 2015-02-17 | 2015-05-13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一种液体热物性瞬态热线法测温探头 |
-
2016
- 2016-11-14 CN CN201610999632.2A patent/CN10656880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06760A (zh) * | 2009-02-17 | 2010-08-18 | 西安夏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几种用于瞬态热线法测量的热线固定结构 |
CN101871900A (zh) * | 2010-05-31 | 2010-10-27 | 西安夏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类用于导热系数测量的传感器 |
CN104614399A (zh) * | 2015-02-17 | 2015-05-13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一种液体热物性瞬态热线法测温探头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张小兵 等: "《电工与电子技术实践教程》", 31 May 2015,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Cited B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87605A (zh) * | 2018-05-07 | 2018-08-10 |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基于热导检测全氟异丁腈中纯度含量检测方法 |
CN109540958A (zh) * | 2018-12-05 | 2019-03-29 | 山东恒利热载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有机热载体快速检测设备 |
CN109580708A (zh) * | 2018-12-27 | 2019-04-05 | 西南科技大学 | 热线法瞬态测量材料热物性的电压测量方法 |
CN110426414A (zh) * | 2019-08-29 | 2019-11-08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 一种航空油箱对流换热系数的测量装置及方法 |
CN110426414B (zh) * | 2019-08-29 | 2022-04-01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 一种航空油箱对流换热系数的测量装置及方法 |
CN110702730A (zh) * | 2019-09-29 | 2020-01-17 | 重庆科技学院 | 流体传热能力量化测定方法 |
CN111122648B (zh) * | 2019-12-25 | 2022-11-22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一种带压输油管路中原油导热系数的在线测量装置及方法 |
CN111122648A (zh) * | 2019-12-25 | 2020-05-08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一种带压输油管路中原油导热系数的在线测量装置及方法 |
CN113848231A (zh) * | 2020-06-28 | 2021-12-28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炼焦煤热解过程中热扩散率的结焦性判断方法 |
CN113848231B (zh) * | 2020-06-28 | 2024-03-08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炼焦煤热解过程中热扩散率的结焦性判断方法 |
CN112666211A (zh) * | 2020-12-15 | 2021-04-16 | 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呼伦贝尔供电公司 | 低温条件下变压器绝缘油导热系数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
CN115248231A (zh) * | 2022-07-19 | 2022-10-28 | 北京工业大学 | 一种用于磁性液体导热性能的测量装置和系统 |
CN115248231B (zh) * | 2022-07-19 | 2024-06-11 | 北京工业大学 | 一种用于磁性液体导热性能的测量装置和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568803A (zh) | 一种导热油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 |
CN107688039B (zh) | 薄板材料导热系数与界面热阻的测试系统及其测试方法 | |
CN100533133C (zh) | 热管平板式导热系数测定仪 | |
CN103411996B (zh) | 固体材料导热系数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 |
Bon et al. | Heterogeneous nucleation on ultra smooth surfaces | |
CN101915778B (zh) | 防护热板法测量导热系数的仪器及方法 | |
CN102072916A (zh) | 一种非金属材料半球向全发射率的测量方法和装置 | |
Chen et al. | Measurement of thermal conductivities of [mmim] DMP/CH3OH and [mmim] DMP/H2O by freestanding sensor-based 3ω technique | |
CN104614399A (zh) | 一种液体热物性瞬态热线法测温探头 | |
CN102608154A (zh) | 脉冲法或恒流法瞬态测定热物性的系统 | |
Pattanayak et al. | Experimental study of critical heat flux during pool boiling on mini tubes: effect of subcooling, orientation, and dimensions | |
Li et al. | Experimental study on critical heat flux of steady boiling for high-velocity slot jet impinging on the stagnation zone | |
Duan et al. | Role of molecular phonons and interfacial-temperature discontinuities in water evaporation | |
Zhang et al. | A high-precision method to measur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solids using reversible heat flux | |
Umino et al. | Diffusion of sulfuric acid in concentrated solutions | |
Garnier et al. | A new transient hot-wire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and highly corrosive liquids using small samples | |
Zheng et al. |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with interface material | |
CN103175865A (zh) | 一种硬质碳毡有效热导率的测试装置 | |
CN205861592U (zh) | 液体比热容测定仪 | |
CN205861593U (zh) | 一种液体比热容测量装置 | |
CN204389424U (zh) | 一种液体热物性瞬态热线法测温探头 | |
CN221260852U (zh) | 基于热传导测量液体导热系数的装置 | |
de Carvalho et al. |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op-of-Line Corrosion in a Static CO2 Environment | |
Liu et al. | Dismountable sample holder apparatus for rapid thermal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s based on cryocooler | |
Shen et al. | Solid-Liquid Mass Transfer under Flow Boiling Condit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