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58941B - 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和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和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58941B
CN106558941B CN201510638867.4A CN201510638867A CN106558941B CN 106558941 B CN106558941 B CN 106558941B CN 201510638867 A CN201510638867 A CN 201510638867A CN 106558941 B CN106558941 B CN 1065589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energy storage
flywheel
power device
flywheel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3886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58941A (zh
Inventor
徐夫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1063886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58941B/zh
Publication of CN1065589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589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589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5894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6Mechanical energy storage, e.g. flywheels or pressurised fluid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包括一转轴,一第一电机,其具有一与转轴轴接的内转子及一采用分布绕线或集中绕线其中一种绕设三相线圈的外定子;一第二电机,其具有一与转轴轴接的外转子及一采用分布绕线或集中绕线其中另一种绕设三相线圈的内定子,且两者的三相线圈对应串联并形成具有一个中性点及三个接点的三相Y型绕线,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外径的比例为1:2,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长度的比例为2:1,且两者的输出功率相同;一飞轮,其与转轴轴接以被第一电机及第二电机带动旋转而储能,或者带动第一电机及第二电机旋转而发电并输出电能。

Description

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和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 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飞轮储能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和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系统。
背景技术
参见图1所示,现有飞轮储能装置100主要包括同轴设置的一电机1(既是电动机也是发电机)及一飞轮2,当需要储能时,电机1被一外界电能驱动而以电动机形式运转并带动飞轮2旋转,使飞轮2以动能的形式将能量储存起来(电能转机械能)。当需要输出电能时,则改由高速旋转的飞轮2带动电机1以发电机形式运转,使电机1产生电力并输出(机械能转电能)。但是现有的电机1不是高扭力低转速马达,就是高转速低扭力马达,使得飞轮储能装置100在运转时无法提供兼具高扭力及高转速的动力输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产生高扭力及高转速动力输出的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以及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系统。
本发明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主要包括一转轴、一第一电机、一第二电机及一飞轮,该第一电机具有一内转子及一外定子,该内转子与该转轴轴接,该外定子的三相线圈采用分布绕线或集中绕线其中一种;该第二电机具有一外转子及一内定子,该外转子与该转轴轴接而与该内转子同轴且同步旋转,该内定子的三相线圈采用分布绕线或集中绕线其中另一种,其中,该外定子的三相线圈与该内定子的三相线圈对应串联,并形成具有一个中性点及三个接点的三相Y型绕线,且该第一电机的外径与该第二电机的外径的比例为1:2,该第一电机的长度与该第二电机的长度的比例为2:1,而且两者的输出功率相同;该飞轮与该转轴轴接,以被该第一电机及该第二电机带动旋转而储能,或者带动该第一电机及该第二电机旋转而发电并输出电能。
借此,当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同步运转时,同时借由电压控制的第一电机以及借由电流控制的第二电机,使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产生共振而使得输出至转轴的动力同时具备高扭力及高转速。
且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电机是一采用分布绕线且能被电压控制其转速的高转速低扭力直流无刷马达,该第二电机是一采用集中绕线且能被电流控制其输出扭力的高扭力低转速直流无刷马达。
且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还包括一与该三个接点电耦接的控制器,其用以控制该第一电机与该第二电机运转与否。
且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该控制器是一个具有阻尼功能的驱动电路,其接受一直流电源供电,并包括:三个与该直流电源并联的桥臂,每一桥臂具有串接于一第一接点的一上开关及一下开关,以及两个分别与该上开关及该下开关对应且反向并联的飞轮二极管,该上开关的一端与该直流电源的一正端电耦接,该下开关的一端与该直流电源的一负端电耦接,且每一相线圈的该接点与每一桥臂的该第一接点对应电耦接;三个与该直流电源并联的飞轮二极管组,每一飞轮二极管组具有串接于一第二接点的一第一飞轮二极管及一第二飞轮二极管,且该三相Y型绕线的该三个接点与该三个飞轮二极管组的该第二接点对应电耦接;两个第一直流支撑电容,与该直流电源并联;及两个第二直流支撑电容,其一端串接于一第三接点,另一端分别与该直流电源的两端对应电耦接,且该第三接点与该三相Y型绕线的该中性点电耦接。
且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直流支撑电容是一有极性电容,上述的第二直流支撑电容是一无极性高频电容,且两者共同构成一阻尼电容。
且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该驱动电路还包括一与该直流电源并联且能被重复充放电的阻尼电池,且上述第二直流支撑电容会对该阻尼电池放电,而将电能储存于该阻尼电池。
且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还包括一与该转轴连接的变速器,用以转换该转轴输出动力的转速和扭矩。
且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还包括一个具有阻尼功能的动力传输装置,其与该变速器连接,并包括:一汽缸、一第一曲柄轴及一第二曲柄轴,其中该汽缸包含:一缸体,其具有一直线通道以及位于该直线通道两端,并与该直线通道连通的两个扩大端部;一活塞,其设于该缸体的该直线通道内,并能于该直线通道内直线往复运动;一第一连杆,其一端与该活塞的一端枢接,另一端伸入该两个扩大端部其中之一;及一第二连杆,其一端与该活塞的另一端枢接,另一端伸入该两个扩大端部其中另一;且该第一曲柄轴具有一轴杆及一由该轴杆径向凸出且容置于该缸体的该两个扩大端部其中之一的曲轴臂,且该曲轴臂与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枢接;该第二曲柄轴具有一轴杆及一由该轴杆径向凸出且容置于该缸体的该两个扩大端部其中另一的曲轴臂,该曲轴臂与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枢接,且该轴杆与该变速箱连接,以被该变速箱输出的动力带动而旋转,使该曲轴臂经由该第二连杆带动该汽缸的该活塞往复运动,而使与该活塞枢接的该第一连杆带动该第一曲柄轴旋转并输出动力。
此外,本发明一种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系统,包括:一第一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其为上述的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一变速箱,与该第一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连接,用以转换该第一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输出的动力的转速和扭矩;及一第二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与该变速箱连接,以被该变速箱输出的动力带动而运转,其具有与该第一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相同的构件,且其尺寸为该第一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的N倍,其中N≧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借由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其中之一采分布绕线,其中另一采集中绕线,使采用分布绕线的电机能被电压控制转速,而采用集中绕线的电机能被电流控制扭力,使得当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同步运转时,对应以电压及电流同时控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会使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产生共振,并输出具备高扭力及高转速的动力,而更有力地带动飞轮高速旋转。
附图说明
图1显示现有飞轮储能装置的构造示意图。
图2显示本发明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的一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
图3显示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的三相线圈对应串联并形成Y型绕线的示意图。
图4显示本实施例用以驱动第一电机及第二电机的驱动电路的详细电路图。
图5显示本实施例的三相线圈其中两相线圈R、S被通电以激磁的示意图。
图6显示图5的两相线圈R、S上产生的反电动势的放电路径。
图7显示本实施例的两个线圈R、S上产生的反电动势的放电路径及其等效电路图。
图8显示本实施例还包括一与转轴连接的变速箱。
图9显示本实施例还包括一个与变速箱连接的具有阻尼功能的动力传输装置及其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0至图13显示本实施例的动力传输装置的构造及其运作过程。
图14显示本发明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系统的一实施例所包含的装置及其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2与图3所示,本发明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5的一实施例主要包括一转轴51、一第一电机52、一第二电机53及一飞轮54。
第一电机52具有马达的构造,且能作为电动机或发电机,其具有一内转子521及一外定子522,内转子521与转轴51轴接,而外定子522上绕设有三相线圈r1、t1、s1,且该三相线圈r1、t1、s1是以分布绕线或集中绕线其中一种,例如分布绕线绕设在外定子522上。
第二电机53亦具有马达的构造,且能做为电动机或发电机,其具有一外转子531及一内定子532,外转子531与转轴51轴接而与第一电机52的内转子521同轴并同步旋转,且内定子532上绕设有三相线圈r2、s2、t2,该三相线圈r2、s2、t2是以分布绕线或集中绕线其中另一种,例如集中绕线绕设在内定子532上。且由于分布绕线和集中绕线是现有马达绕线方式,且并非本发明重点,故在此不予详述。
而且,如图3所示,外定子522的三相线圈r1、t1、s1分别与内定子532的三相线圈r2、s2、t2对应串联,即线圈r1与线圈r2串接成为R相线圈,线圈s1与线圈s2串接成为S相线圈,线圈t1与线圈t2串接成为T相线圈,且该三相线圈R、S、T的一端相连接而形成具有一个中性点Np及三个接点U、V、W的Y型绕线,并且第一电机52的外径(即外定子522的直径)与第二电机53的外径(即外转子531的直径)的比例为1:2,例如若外定子521的直径为M,则外转子531的直径为2M,且第一电机52的长度(高度)与第二电机53的长度(高度)的比例为2:1,例如若第一电机52的长度为2L,则第二电机53的长度为L,而且第一电机52与第二电机53两者具有相同的输出功率。
飞轮54与转轴51轴接,并设置在第一电机52与第二电机53之间,如图2所示,或者飞轮54亦可以设置在第一电机52的外侧或第二电机53的外侧。借此,当要储能时,一外界电力经由图3所示的三相Y型绕线驱动第一电机52与第二电机53同步以电动机形式运转,并带动飞轮54旋转,使飞轮54以动能的形式将能量储存起来(电能转机械能)。而当需要输出电能时,则改由高速旋转的飞轮54带动第一电机52与第二电机53,使第一电机52与第二电机53同步以发电机形式运转而产生电力(机械能转电能)并由图3所示的三相Y型绕线输出。
且由于第一电机52与第二电机53其中之一,例如第一电机52采分布绕线,而第二电机53采集中绕线,因此采用分布绕线的第一电机52是一能被电压控制转速,而能高速运转的高转速低扭力马达,而采用集中绕线的第二电机53则是一能被电流控制扭力,而能产生高扭力输出的高扭力低转速马达。因此,当第一电机52与第二电机53同步运转时,借由电压控制的第一电机52以及同时借由电流控制的第二电机53,会使第一电机52与第二电机53产生共振,而使得第一电机52与第二电机53输出至转轴51的动力同时具备高扭力及高转速,而更有力地带动飞轮54高速旋转,并能进一步提升飞轮54的储能效率。
而且,如图3所示,第一电机52与第二电机53是被一与三相Y型绕线电耦接的控制器55驱动,亦即当控制器55要驱动第一电机52与第二电机53以电动机形式运转时,控制器55轮流对三相线圈R、S、T中的两相线圈,例如线圈R、S,线圈S、T,线圈T、R激磁,使驱动第一电机52的内转子521及第二电机53的外转子531带动飞轮54旋转。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55可以采用一具有阻尼功能的驱动电路200,如图4所示,该驱动电路200包括三个与一直流电源Vdc并联的桥臂21、22、23,三个与该直流电源Vdc并联的飞轮二极管组24、25、26,两个与直流电源Vdc并联的第一直流支撑电容C1,以及两个第二直流支撑电容C2、C3。其中每一桥臂21、22、23具有串接于一第一接点211、221、231的一上开关U+、V+、W+及一下开关U-、V-、W-,以及两个分别与该上开关U+、V+、W+及该下开关U-、V-、W-对应且反向并联的飞轮二极管D,而图5的每一相线圈R、S、T的接点U、V、W则与图4中每一桥臂21、22、23的第一接点211、221、231对应电耦接。
且如图4所示,每一飞轮二极管组24、25、26具有串接于一第二接点241、251、261的一第一飞轮二极管D1及一第二飞轮二极管D2,且图5所示的每一相线圈R、S、T的接点U、V、W与每一飞轮二极管组24、25、26的第二接点241、251、261对应电耦接。
所述的两个第二直流支撑电容C2、C3的一端串接于一第三接点27,另一端分别与直流电源Vdc的两端对应电耦接,且该第三接点27与图5所示的三相线圈R、S、T的该中性点Np电耦接。其中第一直流支撑电容C1是一有极性电容,而第二直流支撑电容C2、C3是一无极性高频(或中频)电容,而且第一直流支撑电容C1与第二直流支撑电容C2、C3共同构成一阻尼电容,其相关描述可参见中国台湾第M477033号「在系统电路中用于阻尼功能的电容器」专利。
此外,如图4所示,驱动电路200还包括一与直流电源Vdc并联的阻尼电池Db,它是一个可以被重复充放电且具有阻尼功能的可充电电池,例如电容电池或酸碱共振电池。
借此,驱动电路200控制三相线圈R、S、T的接点U、V、接点V、W、接点W、U轮流与直流电源Vdc电耦接,以借由轮流对三相线圈R、S、T的其中两相线圈激磁,驱动第一电机52与第二电机53同时以电动机形式运转,并带动飞轮54加速旋转而储能,此时,第一直流支撑电容C1能够稳定直流电源Vdc的输出电压,使其电压波动保持在允许的范围内而能够稳定地供给三相线圈R、S、T。
再者,如图4及图5所示,例如当驱动电路200通过桥臂21的上开关U+及桥臂22的下开关V-导接线圈R、S及直流电源Vdc时,线圈R、S将被激磁而驱使第一电机52与第二电机53的转子相对定子旋转。接着,驱动电路200令直流电源Vdc与线圈R、S不导接,并换线圈S、T与直流电源Vdc导接,以对线圈S、T激磁。此时,如图6与图7所示,线圈R、S将因瞬间不导通而产生反电动势e1、e2,其中,在线圈R上的反电动势e1将循中性点Np、第二支撑电容C3、飞轮二极管组24的第二飞轮二极管D2构成的放电回路(最短路径),对第二支撑电容C3放电,同时,在线圈S上的反电动势e2将循飞轮二极管25的第一飞轮二极管D1、第二支撑电容C2、中性点Np构成的放电回路(最短路径),对第二支撑电容C2放电。因此,上述第二支撑电容C2、C3分别接受交流的反电动势e2、e1,并将反电动势e2、e1转换成直流电能,而产生阻尼效应(亦即将交流转直流,以完全吸收反电动势e2、e1,而具有最大功率转移),再由第二支撑电容C2、C3对阻尼电池Db释放电能(即对阻尼电池Db充电),使反电动势e2、e1以直流的形态回收储存于阻尼电池Db中。
同理,当线圈S、T被激磁后,从与直流电源Vdc导接状态变成不导接状态时,线圈S、T上瞬间产生的反电动势亦将以上述方式经由相对应的飞轮二极管组对第二支撑电容C2、C3放电,再由第二支撑电容C2、C3对阻尼电池Db释放电能(即对阻尼电池Db充电),而将线圈S、T上瞬间产生的反电动势回收储存于阻尼电池Db中。借此,除了可避免三相线圈R、S、T瞬间产生的高压反电动势直接对直流电源Vdc造成冲击外,将三相线圈R、S、T上产生的反电动势经由飞轮二极管组24、25、26回收至第二支撑电容C2、C3,再储存于阻尼电池Db中,使反电动势不会流经驱动电路200的桥臂21、22、23(之上、下开关的飞轮二极管D),使驱动电路200的桥臂21、22、23不致因反电动势而发热升温,而且还可避免反电动势由桥臂21、22、23输出时与输入桥臂21、22、23的直流电源Vdc发生冲突,而导致电能无端损耗生热并造成驱动电路200升温的问题。
而且,回收储存在阻尼电池Db中的反电动势(电压)通常其电位比直流电源Vdc高,因此阻尼电池Db能优先提供电力给被驱动电路200驱动的第一电机52与第二电机53,而增加直流电源Vdc的续航力。
此外,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还可包括一与转轴51连接的变速箱56(或称变速器或减速器),其能转换转轴51输出动力的转速和扭矩,例如降低转速并提高扭矩后再输出动力驱动一后端装置(图未示)。
因此,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变速箱56所驱动的后端装置可以是一个具有阻尼功能的动力传输装置3,且如图10所示,动力传输装置3包含一汽缸300、一第一曲柄轴2及一第二曲柄轴4。其中汽缸300包括一缸体30、一活塞31、一第一连杆32及一第二连杆33。缸体30具有一直线通道34以及位于直线通道34两端,并与直线通道34连通的两个扩大端部35、36。且活塞31设于缸体30的直线通道34内,并能于直线通道34内直线往复运动,第一连杆32的一端与活塞31的一端枢接,且另一端伸入其中一个扩大端部35中,第二连杆33的一端与活塞31的另一端枢接,且另一端伸入其中另一个扩大端部36中。
第一曲柄轴2具有一轴杆21及一由轴杆21径向凸出且容置于缸体30的扩大端部35中的曲轴臂22,且曲轴臂22与第一连杆32的另一端枢接,借此,当活塞31直线往复运动时,能经由第一连杆32及曲轴臂22带动第一曲柄轴2的轴杆21旋转,而由轴杆21输出动力。
第二曲柄轴4具有一轴杆41,以及由轴杆41径向凸出且容置于缸体30的扩大端部36中的一曲轴臂42,且该曲轴臂42与第二连杆33的另一端枢接;变速箱56与第二曲柄轴4的轴杆41轴接,以驱动第二曲柄轴4旋转,使经由第二连杆33带动缸体30的活塞31直线往复运动,例如图10至图13所示,活塞31直线上下运动而经由第一连杆32带动第一曲柄轴2的轴杆21旋转并输出动力。借此,当变速箱56持续驱动第二曲柄轴4旋转时,缸体30内的活塞31将被第二连杆33带动而不断往复直线运动,并同时带动第一曲柄轴2旋转并输出动力,而达到如同传统汽、机车内燃机的活塞被燃料驱动而在汽缸内做往复运动而带动曲柄轴输出动力的功效。而此一将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再由直线运动转换成旋转运动的过程称为阻尼效应,该阻尼效应让输出动力只会一直往前传递而不会往回走,借此变速箱56输出的动力可以经由汽缸300被完全地传递至第一曲柄轴2。
再参见图14,是本发明共振型态飞轮储能系统的一实施例,其包括一第一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7、一变速箱56及一第二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8,其中第一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7是如上所述的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5,变速箱56与第一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7连接,用以转换第一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7输出的动力的转速和扭矩,例如降低第一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7输出的转速以提高其扭矩(扭力),而第二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8与变速箱56连接,以被变速箱56输出的动力带动而运转,且第二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8具有与第一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7相同的构造,只不过其尺寸是第一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7的N倍,其中N≧2,例如第二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8的体积是第一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7的十倍大,则借由变速箱56降低第一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7输出的转速并提高其扭矩(扭力)至足以驱动第二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8,使被带动的第二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8将动能转换成电能输出,并同时由其飞轮储存动能。
因此,上述实施例借由第一电机52与第二电机53其中之一采分布绕线,其中另一采集中绕线,使采用分布绕线的电机能被电压控制转速,而采用集中绕线的电机能被电流控制扭力,使得当第一电机52与第二电机53同步运转时,对应以电压及电流同时控制第一电机52和第二电机53,会使第一电机52与第二电机53产生共振,并输出具备高扭力及高转速的动力,而更有力地带动飞轮54高速旋转,确实达到本发明的目的与功效。

Claims (9)

1.一种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包括:
一转轴;
一第一电机,具有一内转子及一外定子,该内转子与该转轴轴接,该外定子的三相线圈采用分布绕线或集中绕线其中一种;
一第二电机,具有一外转子及一内定子,该外转子与该转轴轴接而与该内转子同轴且同步旋转,该内定子的三相线圈采用分布绕线或集中绕线其中另一种,其中,该外定子的三相线圈与该内定子的三相线圈对应串联,并形成具有一个中性点及三个接点的三相Y型绕线,且该第一电机的外径与该第二电机的外径的比例为1:2,该第一电机的长度与该第二电机的长度的比例为2:1,而且两者的输出功率相同;及
一飞轮,与该转轴轴接,以被该第一电机及该第二电机带动旋转而储能,或者带动该第一电机及该第二电机旋转而发电并输出电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机是一采用分布绕线且能被电压控制其转速的高转速低扭力直流无刷马达,该第二电机是一采用集中绕线且能被电流控制其输出扭力的高扭力低转速直流无刷马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还包括一与该三个接点电耦接的控制器,其用以控制该第一电机与该第二电机运转与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器是一个具有阻尼功能的驱动电路,其接受一直流电源供电,并包括:
三个与该直流电源并联的桥臂,每一桥臂具有串接于一第一接点的一上开关及一下开关,以及两个分别与该上开关及该下开关对应且反向并联的飞轮二极管,该上开关的一端与该直流电源的一正端电耦接,该下开关的一端与该直流电源的一负端电耦接,且每一相线圈的该接点与每一桥臂的该第一接点对应电耦接;
三个与该直流电源并联的飞轮二极管组,每一飞轮二极管组具有串接于一第二接点的一第一飞轮二极管及一第二飞轮二极管,且该三相Y型绕线的该三个接点与该三个飞轮二极管组的该第二接点对应电耦接;
两个第一直流支撑电容,与该直流电源并联;及
两个第二直流支撑电容,其一端串接于一第三接点,另一端分别与该直流电源的两端对应电耦接,且该第三接点与该三相Y型绕线的该中性点电耦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流支撑电容是一有极性电容,所述第二直流支撑电容是一无极性高频电容,且两者共同构成一阻尼电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还包括一与该直流电源并联且能被重复充放电的阻尼电池,且所述第二直流支撑电容会对该阻尼电池放电,而将电能储存于该阻尼电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还包括一与该转轴连接的变速箱,用以转换该转轴输出动力的转速和扭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还包括一个具有阻尼功能的动力传输装置,其与该变速箱连接,并包括:
一汽缸,其包含:
一缸体,其具有一直线通道以及位于该直线通道两端,并与该直线通道连通的两个扩大端部;
一活塞,其设于该缸体的该直线通道内,并能于该直线通道内直线往复运动;
一第一连杆,其一端与该活塞的一端枢接,另一端伸入该两个扩大端部其中之一;及
一第二连杆,其一端与该活塞的另一端枢接,另一端伸入该两个扩大端部其中另一;
一第一曲柄轴,具有一轴杆及一由该轴杆径向凸出且容置于该缸体的该两个扩大端部其中之一的曲轴臂,且该曲轴臂与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枢接;以及
一第二曲柄轴,具有一轴杆及一由该轴杆径向凸出且容置于该缸体的该两个扩大端部其中另一的曲轴臂,该曲轴臂与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枢接,且该轴杆与该变速箱连接,以被该变速箱输出的动力带动而旋转,使该曲轴臂经由该第二连杆带动该汽缸的该活塞往复运动,而使与该活塞枢接的该第一连杆带动该第一曲柄轴旋转并输出动力。
9.一种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系统包括:
一第一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其为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
一变速箱,与该第一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连接,用以转换该第一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输出的动力的转速和扭矩;及
一第二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与该变速箱连接,以被该变速箱输出的动力带动而运转,其具有与该第一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相同的构件,且其体积为该第一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的N倍,其中N≧2。
CN201510638867.4A 2015-09-30 2015-09-30 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和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5589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38867.4A CN106558941B (zh) 2015-09-30 2015-09-30 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和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38867.4A CN106558941B (zh) 2015-09-30 2015-09-30 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和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58941A CN106558941A (zh) 2017-04-05
CN106558941B true CN106558941B (zh) 2019-04-12

Family

ID=584181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3886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558941B (zh) 2015-09-30 2015-09-30 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和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589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57031A (zh) * 2021-11-16 2022-03-29 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具有异步调速器的飞轮储能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1201A (zh) * 2010-05-18 2010-09-22 浙江工业大学 共轴式飞轮电池
TW201126862A (en) * 2010-01-25 2011-08-01 Physics Hsu Reserve electric power conversion output buffering magneto-electric symbiotic apparatus
JP2012090519A (ja) * 2010-09-20 2012-05-10 Kurita Kogyo:Kk 回転システム
CN104600899A (zh) * 2013-10-30 2015-05-06 杜文娟 飞轮电池能量机动补充装置
CN205092718U (zh) * 2015-09-30 2016-03-16 徐夫子 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和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26862A (en) * 2010-01-25 2011-08-01 Physics Hsu Reserve electric power conversion output buffering magneto-electric symbiotic apparatus
CN101841201A (zh) * 2010-05-18 2010-09-22 浙江工业大学 共轴式飞轮电池
JP2012090519A (ja) * 2010-09-20 2012-05-10 Kurita Kogyo:Kk 回転システム
CN104600899A (zh) * 2013-10-30 2015-05-06 杜文娟 飞轮电池能量机动补充装置
CN205092718U (zh) * 2015-09-30 2016-03-16 徐夫子 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和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58941A (zh) 2017-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00752B (zh) 多级内转子开关磁阻电机
CN104377921B (zh) 一种永磁磁阻型双转子电机
CN103051124B (zh) 无定子的两电刷双转子外圈永磁体同步电机
CN100568685C (zh) 直流往复电机
CN106558941B (zh) 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和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系统
CN103346639A (zh) 一种新型永磁电机
CN108768113B (zh) 四自由度混合励磁起动/发电一体化磁悬浮开关磁阻电机
CN103337941A (zh) 车用类管状永磁直线电机
CN205092718U (zh) 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装置和共振型态飞轮储能及动力系统
CN205123449U (zh) 一种能实现高效直流动力的电机
CN203691206U (zh) 超导同步电机
CN201813305U (zh) 具有电能回收功能的马达
TWM382655U (en) Vehicle wheel inertia-starting and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structure
CN102377309A (zh) 电动汽车用无刷电机
CN207720005U (zh) 一种单定子双转子同轴电机
CN2907064Y (zh) 直线电机
CN105141059A (zh) 一种能实现高效直流动力的电机
CN208316542U (zh) 一种复合式电机
TWI635696B (zh) Resonant type flywheel energy storage and power device, resonance type flywheel energy storage and power system
CN206060491U (zh) 机械换相式磁阻发电机
CN204928465U (zh) 一种双功能电机多组合驱动设备
CN205283370U (zh) 单缸直线式永磁发电机
CN103633885A (zh) 飞轮电池用单绕组混合外转子磁悬浮开关磁阻电机
CN202602398U (zh) 一种汽油发电机
CN103219851A (zh) 一种汽车无空转系统用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412

Termination date: 202109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