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42645A - 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及微生物治污菌剂的制作方法和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的微生物治污方法 - Google Patents

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及微生物治污菌剂的制作方法和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的微生物治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42645A
CN106542645A CN201610974967.9A CN201610974967A CN106542645A CN 106542645 A CN106542645 A CN 106542645A CN 201610974967 A CN201610974967 A CN 201610974967A CN 106542645 A CN106542645 A CN 1065426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lution treatment
generator
microorganism
water
wat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7496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常素云
张凯
吴涛
占强
许伟
李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TIANJIN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61097496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42645A/zh
Publication of CN1065426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426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0Aerobic and anaerobic proces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14Fungi;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16Yeasts;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00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opagating, maintaining or preserving microorganisms or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or isolating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microorganism;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12N1/20Bacteria; Culture media theref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10In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105Phosphorus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10In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16Nitrogen compounds, e.g. ammoni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30Organic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009Apparatus with independent power supply, e.g. solar cells, windpower or fuel cel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5/00Use of specific compounds during water treatment
    • C02F2305/06Nutrients for stimulating the growth of microorganis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30Wastewater or sewage treatment systems using renewable energies
    • Y02W10/37Wastewater or sewage treatment systems using renewable energies using solar energy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Vir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My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otany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及微生物治污菌剂的制作方法和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的微生物治污方法。在治理水域中依照设计要求安设治污发生器,在治理水域中治污发生器交错排列设置,水流穿过治污发生器,治污发生器由发生器主支撑架、锚固装置、太阳能板、驱动电机、拨水浆、支撑架、菌棒、定位杆、漂浮器材组成,治污发生器的发生器主支撑架整体呈箱型框架,定位杆上安设菌棒,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效果明显,安装方便,节省能源,成本低廉,可以反复循环使用,回收成本快,适应各种不同水域,将水循环、物理及生物处理技术组合,有效改善污染水域的水体环境,在有机物质降解、水体环境治理与改善效果上进一步提升,有利于广泛推广应用。

Description

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及微生物治污菌剂的制作方法和微生物 治污发生系统的微生物治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理污染水域的治理污染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及微生物治污菌剂的制作方法和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的微生物治污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河流、景观水体多为静止或流动性差的封闭缓流水体,易污染、水体自净能力差,富含氮磷等营养元素的水体中还会滋长藻类,破坏环境的生态平衡,甚至造成水体出现季节性或终年黑臭现象。控制河道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营养类物质的含量以及藻类的生长,保持水体的清澈,开发高效河流水质净化技术,恢复河流水体功能极其迫切。河流曝气技术是根据水体受污染后缺氧的特点,利用自然跌水或人工曝气对水体复氧,促进上下层水体的混合,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恢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使水体中的污染物得以净化,抑制藻类生长,防止水体黑臭现象发生的一种河流污染治理措施。
在污染河道治理中,微生物技术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物具有效果好、见效快、成本低等特点。在河道治理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微生物技术应用于河道治理时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是经过扩培的微生物很容易随水流流走,因此,寻求一种能发挥长效作用的微生物促生装置是解决微生物技术在河道治理中应用的关键。
太阳能曝气技术可增加水中溶解量,从而保证水生生物生命活动及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所需的氧量,实现水体的生态修复,充分达到节能和减排的目的,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城市河流黑臭多发生在夏季高温季节,而且夏季又为太阳能曝气治理技术提供了充足的太阳能能源。将太阳能曝气装置与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相结合,将密度接近于水的悬浮填料直接悬挂到受污染水体中作为微生物的生长载体,依靠太阳曝气装置产生的水体流动作用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扩散,使悬浮载体成为微生物发生源,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助于强化处理重污染河道水体,有效提高水体的净化效率,进一步改善水体质量。目前,将河流曝气装置和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结合一体的装置还很鲜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治理水域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微生物的特性提供一种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及微生物治污菌剂的制作方法和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的微生物治污方法。
微生物促生装置的主要特征就是将特定微生物在污水净化技术方面,微生物固定化技术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原理是定向培养的菌种附着在载体上或保持在反应器内,以提高有益菌群的固定繁殖率,利于去除氨氮、高浓度有机物或难降解物质,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和适应性。微生物固化技术方法主要有表面吸附固定化、交联固定化、包埋固定化和自身固定化等几种方法,其中自身固定化是依靠微生物自身的絮凝作用而形成的微生物固定化,这种方法一般不需要人工载体或包埋剂,在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由于河流水体中含有的污染物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混合体系,用单一的菌种进行处理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实际应用的需要,所以需要发挥不同种类微生物的协同代谢优势。根据兼养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及好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及生存环境的特性,将三种类型的微生物同时应用到重污染河流水体的治理中,在溶解氧量较低、COD浓度高的水体中充分发挥兼养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在溶解氧较高的上层水体发挥好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目前的河流曝气技术包括传统的电能机械曝气和太阳能曝气技术。传统的电能机械曝气效率高,选择灵活,但是能耗高、噪声大、持续性差;太阳能曝气技术治理技术投资少、见效快,能在短期内有效改善水体水质,但其脱氮率极低,部分主要水质指标去除率较低,且很难进一步得到改善。另外,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曝气装置在3m以上河道中水流加速作用较低,水质改善效果不明显,因而研究有效的曝气方式,以及与其他有效治理措施相结合的技术工艺,对城市重污染河道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在治理水域中依照设计要求安设治污发生器,至少安设4个治污发生器,在治理水域中治污发生器交错排列设置,治理水域为河道、水库、湖泊等水域,按照水流方向交错排列设置,水流穿过治污发生器,治污发生器由发生器主支撑架、锚固装置、太阳能板、驱动电机、拨水浆、支撑架、菌棒、定位杆、漂浮器材组成,治污发生器的发生器主支撑架整体呈箱型框架,采用不锈钢型材或橡塑材料或玻璃钢材料制作,治污发生器的发生器主支撑架至少设置4根,治污发生器的四面的发生器主支撑架上设置定位杆,定位杆的两端部与发生器主支撑架的立柱相连接,每发生器主支撑架上至少设置3根定位杆,采用不锈钢型材或橡塑材料或玻璃钢材料制作,定位杆上安设菌棒,每根定位杆上至少安设2个菌棒,菌棒整体呈柱状,菌棒由包裹固定层、、微生物治污菌剂组成,菌棒的外部设置包裹固定层,包裹固定层包裹微生物治污菌剂和,包裹固定层采用纺织品材质制作。
本发明太阳曝气装置利用太阳能发电促使驱动系统带动水体流动,增加水体含氧量,给微生物的培育和再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根据地区往年的平均日照强度统计数据,设计太阳能薄膜电池板的蓄电能力及电流强度,保证驱动系统的夜间和阴雨天气的持续运行,保证拨水桨的旋转强度,将水域的水流循环强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使之不至于过大而冲散微生物固定化载体,也不至于过小达不到曝气充氧的目的。
本发明是将太阳能曝气装置与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相结合,利用太阳能曝气装置提高水体含氧量的同时,强化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等污染物的生化作用,提高河流水质净化效果的装置。本发明通过太阳曝气促进水体循环,增加水体含氧量的同时,不但有助于发挥好氧微生物的有机物降解作用,还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扩散,扩大水质净化的范围,成为一个微生物源。
本发明通过支撑结构将太阳曝气装置和微生物固定技术相结合,在促进水体循环增加水体含氧量的同时,提高微生物菌的生长速度,并促使微生物菌体向四周扩散,在较大范围内发挥微生物菌的生化作用,强化治理污染水体。
发生器主支撑架的下部固定安设锚固装置,锚固装置的锚链的一端部与发生器主支撑架的下部固定相连接,锚固装置采用金属材质材料制作,锚固装置的定位锚具锚固在水域底部,稳固治污发生器,把治污发生器漂浮于水域的水面,保持水流穿过治污发生器,由菌棒内散发出来的菌种溶于水域的水流中。
本发明锚固装置设置在发生器主支撑架的下部,把治污发生器稳固在水域中,通过锚固装置防止水域中的水流冲击治污发生器漂移,改变治污发生器在水域中的位置,改变设计要求安设治污发生器的布局。
治污发生器的上部,发生器主支撑架的顶部安设支撑架,支撑架的两端部与治污发生器的边缘固定相连接,构成十字形,支撑架采用金属型材材质或塑胶材质或玻璃钢材料制作,在支撑架的中心部安设太阳能板和驱动电机,太阳能板通过线路与驱动电机相连接,太阳能板产生的电源驱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安设拨水浆,拨水浆处于支撑架的下面,拨动水域的水流,拨水浆采用金属型材材质或塑胶材质或玻璃钢材料制作,拨水浆在水面之下拨动水流把治污发生器的水流搅动,把菌棒内散发出来的菌种与水域的水流混合,实现微生物治污,治污发生器的顶部四周安设漂浮器材,漂浮器材采用浮筒或漂浮板材,漂浮器材将治污发生器的顶部漂浮在水流的水面之上,把太阳能板和驱动电机保持在处于水面之上,太阳能板安全的接受太阳能,产生电源。
本发明太阳能曝气装置主要由太阳能薄膜电池板、水平支撑架、驱动电机和拨水桨组成,太阳能薄膜电池板在水平支撑架上方,并连接驱动电机装置,拨水桨从支撑架下方与驱动电机相连,并浸没在水中,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作用下达到搅拌水体使水体活化并形成循环水流的目的。
本发明在支撑架上设置太阳能板和驱动电机,太阳能板和驱动电机处于治污发生器的顶部,太阳能板和驱动电机暴露在水面之上,太阳能板能充分的接受太阳光,产生电能,通过电路对驱动电机实施驱动。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拨水浆,拨水浆插入水域的水面之下,驱动电机带动拨水浆拨动治污发生器内的水流,被拨动的水流带动治污发生器周围的水流,从菌棒中弥散出来的菌种与水流混合,混合了菌种的水流随着水域的水流向下游流动,形成微生物治污。治污发生器的顶部四周设置漂浮器材,漂浮器材把治污发生器的顶部托出水面,将太阳能板和驱动电机暴露在水面之上。
本发明太阳曝气装置的支撑结构及发电系统需在河道最高水位以上,以减少水体对设备的影响,降低设备损坏率,并根据河底土壤特性通过锚固装置等将治污发生器固定在河底,保证整个装置的稳定性,使其不随水体流动或在其他外力作用下被移走。在支撑结构的四周,根据水深垂直悬放多个微生物固定载体,形成微生物载体自固定反应区。微生物自固定反应区是由多个装满微生物载体的柱状空心网袋组成的,网袋的两端固定在支撑结构上,使之不被水流冲走。
菌棒的微生物治污菌剂包括下述组份按重量配比组成:
由枯草芽胞杆菌2~5份、酵母菌属1~3份、巨大芽胞杆菌2~4份、乳酸乳球菌1~3份按重量比混合组成。
本发明拨水桨旋转时产生的漩涡水流对微生物载体带来的影响,将微生物自固定载体布置在拨水桨的外围,使其在不影响拨水桨旋转的同时,达到对周遭水体净化并向四周水体扩散微生物菌的目的。在水位较深的河道,可在垂直方向上不同深度的微生物固定载体上投放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菌,在上层水体循环较强、含氧量较高的水体,可以在微生物载体上投放枯草芽孢杆菌等好氧菌,在中层含氧量较低的水体,可以在微生物载体上投放酵母菌等兼性厌氧菌,在深层水体及接近底泥的位置,可以在微生物载体上投放光合菌等厌氧菌。这样,除了微生物菌体向四周扩散,在水平方向上一定范围内净化污染水体外,同时在垂直方向上也达到了全方位强化治理污染水体的效果。
菌种按重量等量配比选用枯草芽胞杆菌、酵母菌属、巨大芽胞杆菌、乳酸乳球菌,制备微生物治污菌剂,制备方法如下:
用接种环将枯草芽胞杆菌、酵母菌属、巨大芽胞杆菌、乳酸乳球菌从斜面上取出,分别放入100ml表中所列对应液体培养基中,摇床培养2天,枯草芽胞杆菌的培养温度为30℃,酵母菌属的培养温度为37℃巨大芽胞杆菌的培养温度为30℃,乳酸乳球菌的培养温度为28℃。
根据各菌种的需要配置所需培养基固体斜面,各菌种使用的培养基如下表:
培养完成后,分别取1ml菌液放入100ml对应培养基中,30℃ 摇床培养36小时;扩增结束后,采用6000转的离心机把菌种分离10分钟,然后用无菌水洗脱2次,最后对菌种进行含水量和菌数的测定,检测合格后将各菌种成品包装入库备用。
使用时,把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加入到水中,使其浓度分别为10%和1%,在水浴锅中加热到80℃溶解,并加入活性炭粉,搅匀。
冷却至室温静置4h,分别与一定量经洗脱后的菌剂混合(PVA与菌剂的重量比为1:1),混匀后通过蠕动泵滴加到饱和硼酸经调节值为与的混合溶液中,并不断搅拌,获得粒径为3mm左右的固定化微生物小球状颗粒,放置交联24小时后,取出用自来水冲洗备用。
将枯草芽胞杆菌2~5份、酵母菌属1~3份、巨大芽胞杆菌2~4份、乳酸乳球菌1~3份按重量比混合制成微生物治污菌剂,把微生物治污菌剂装入菌棒的包裹固定层内,制作成菌棒待用。
依照设计要求选择需要治理水质的治理水域,在治污发生器的发生器主支撑架上安设太阳能板、驱动电机、锚固装置、漂浮器材、菌棒,在支撑架的中心部安设太阳能板和驱动电机,支撑架的上部四周安设漂浮器材,主支撑架的下部安设锚固装置,定位杆上安设菌棒;
本发明太阳能曝气装置的太阳能薄膜电池板是通过支撑架与电动机相连的,支撑架在水平支撑板上部,为中空结构,内部导线连接太阳能薄膜电池板与驱动系统。太阳能薄膜电池板至少4片,均为30度倾角。旋转轴上端与驱动系统相连,下端位于水平支撑板下方,并与三个拨水桨连接,旋转轴在驱动系统的电力作用下旋转,并带动下端拨水桨转动,进而带动水体流动,形成循环水流。
把安设好的治污发生器交错安置排列在需要治理水质的治理水域内,治污发生器锚固在治理水域的水底,治污发生器顶部漂浮在水面上,太阳能板接受太阳光的照射产生电源,电源传输给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带动驱动电机输出端上的拨水浆,拨水浆搅动治污发生器框架内的水流,搅动起来的水流带动治污发生器周围的水流,搅动起来的水流带动菌棒内弥散出来的微生物治污菌剂溶入治理水域中的水流,溶入微生物治污菌剂的水流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净化治理水域中的水体。
本发明微生物载体材料可以是聚氨酯泡沫、互穿聚合聚氨酯泡沫或者陶粒,可根据需要在处理过程中添加交联剂,以利于借助物理吸附和价键结合的双重作用来固定化微生物,以利于提高微生物的负载量和微生物的驯化、增值,但要保证所选材料具有耐冲洗、化学性质稳定等特点。柱状空心网袋材料可用尼龙、塑料、金属等材质制成,可根据需要制作即可,横截面可以是矩形、椭圆形、圆形和多边形。空心网袋在支撑结构的四周均布满成一排,而且袋与袋之间要有间隙,在河流的垂直方向上至少有三排,排与排之间的空心网袋之间的间隙可与相邻一侧空心网袋之间的间隙交错排列。投入载体的微生物种类可以根据河道水质污染情况及河水水位,有选择的培育和投放。鉴于河水水质污染的实际复杂性,建议多种微生物同时投放,以分解多种污染物质,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固定在微生物载体上的微生物与河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反应降解,使河水净化,等载体上的微生物菌群在外力作用下向四周扩散,或由于其他原因致使载体上微生物的降解能力下降时,可以人工更换新的投放有培育好的微生物菌群的载体,继续对重污染河道水体进行净化。
本发明是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及微生物治污菌剂的制作方法和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的微生物治污方法。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效果明显,安装方便,节省能源,成本低廉,可以反复循环使用,回收成本快,适应各种不同水域,把太阳能曝气装置与微生物固定技术有机结合,将水循环、物理及生物处理技术组合,将有效改善污染水域的水体环境,且无需布置管线、便于维护、有效节能,具有绿色低碳、可循环、美观等优点,而且在有机物质降解、水体环境治理与改善效果上进一步提升,有利于广泛推广应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太阳能高效循环微生物发生器将太阳曝气装置和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相结合,在二者的协同作用下实现了重污染河道水体的强化治理,提高了水体自净化效果。太阳曝气装置使循环水体中含氧量增加,提高了微生物自固定反应区好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生化效果,同时,太阳曝气装置在趋势水体循环流动的同时带走了微生物分解有机污染物产生的气体,达到污染水体生态净化的效果。太阳能高效循环微生物发生器是利用太阳能发电驱动水体循环,利用微生物分解水体有机污染物质,实现重污染河道水体的生态修复与治理的同时,具有节能环保,噪音低等特点,经济实用,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明显。而且,该装置在水平方向上所占面积较少,故不影响河流上行船,不影响河流的总体水流方向。另外,本发明装置属于可拆卸设备,且组装方便,便于携带,可以在应用现场组装安装。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详细说明。
图1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安设在治污水域的布局示意图。
图2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的示意图。
图3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的菌棒剖视图。
1治污发生器,2治理水域,3发生器主支撑架,4锚固装置,5锚链,6定位锚具,7太阳能板,8驱动电机,9拨水浆,10支撑架,11菌棒,12定位杆,13包裹固定层,14微生物治污菌剂,15漂浮器材。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治理水域中依照设计要求安设治污发生器(1),至少安设4个治污发生器(1),在治理水域中治污发生器(1)交错排列设置,治理水域为河道、水库、湖泊等水域,按照水流方向交错排列设置,水流穿过治污发生器(1),治污发生器(1)由发生器主支撑架(3)、锚固装置(4)、太阳能板(7)、驱动电机(8)、拨水浆(9)、支撑架(10)、菌棒(11)、定位杆(12)、漂浮器材(15)组成,治污发生器(1)的发生器主支撑架(3)整体呈箱型框架,采用不锈钢型材或橡塑材料或玻璃钢材料制作,治污发生器(1)的发生器主支撑架(3)至少设置4根,治污发生器(1)的四面的发生器主支撑架(3)上设置定位杆(12),定位杆(12)的两端部与发生器主支撑架(3)的立柱相连接,每发生器主支撑架(3)上至少设置3根定位杆(12),采用不锈钢型材或橡塑材料或玻璃钢材料制作,定位杆(12)上安设菌棒(11),每根定位杆(12)上至少安设2个菌棒(11),菌棒(11)整体呈柱状,菌棒(11)由包裹固定层(13)、微生物治污菌剂(14)组成,菌棒(11)的外部设置包裹固定层(13),包裹固定层(13)包裹微生物治污菌剂(14),包裹固定层(13)采用纺织品材质制作,如图1、图2、图3所示。
实施例2
发生器主支撑架(3)的下部固定安设锚固装置(4),锚固装置(4)的锚链(5)的一端部与发生器主支撑架(3)的下部固定相连接,锚固装置(4)采用金属材质材料制作,锚固装置(4)的定位锚具(6)锚固在水域底部,稳固治污发生器(1),把治污发生器(1)漂浮于水域的水面,保持水流穿过治污发生器(1),由菌棒(11)内散发出来的菌种溶于水域的水流中,如图2、图3所示。
实施例3
治污发生器(1)的上部,发生器主支撑架(3)的顶部安设支撑架(10),支撑架(10)的两端部与治污发生器(1)的边缘固定相连接,构成十字形,支撑架(10)采用金属型材材质或塑胶材质或玻璃钢材料制作,在支撑架(10)的中心部安设太阳能板(7)和驱动电机(8),太阳能板(7)通过线路与驱动电机(8)相连接,太阳能板(7)产生的电源驱动驱动电机(8),驱动电机(8)的输出端安设拨水浆(9),拨水浆(9)处于支撑架(10)的下面,拨动水域的水流,拨水浆(9)采用金属型材材质或塑胶材质或玻璃钢材料制作,拨水浆(9)在水面之下拨动水流把治污发生器(1)的水流搅动,把菌棒(11)内散发出来的菌种与水域的水流混合,实现微生物治污,治污发生器(1)的顶部四周安设漂浮器材(15),漂浮器材(15)采用浮筒或漂浮板材,漂浮器材(15)将治污发生器(1)的顶部漂浮在水流的水面之上,把太阳能板(7)和驱动电机(8)保持在处于水面之上,太阳能板(7)安全的接受太阳能,产生电源,如图1、图2所示。
实施例4(高剂量按重量比每份以1g计)
菌棒(11)的微生物治污菌剂(14)包括下述组份按重量配比组成:
由枯草芽胞杆菌5份、酵母菌属3份、巨大芽胞杆菌4份、乳酸乳球菌3份按重量比混合组成,如图2、图3所示。
实施例5(低剂量按重量比每份以1g计)
菌棒(11)的微生物治污菌剂(14)包括下述组份按重量配比组成:
由枯草芽胞杆菌2份、酵母菌属1份、巨大芽胞杆菌2份、乳酸乳球菌1份按重量比混合组成,如图2、图3所示。
实施例6(中等剂量按重量比每份以1g计)
菌棒(11)的微生物治污菌剂(14)包括下述组份按重量配比组成:
由枯草芽胞杆菌3.5份、酵母菌属2份、巨大芽胞杆菌3份、乳酸乳球菌2份按重量比混合组成,如图1、图2、图3所示。
实施例7
菌种按重量等量配比选用枯草芽胞杆菌、酵母菌属、巨大芽胞杆菌、乳酸乳球菌,制备微生物治污菌剂,制备方法如下:
用接种环将枯草芽胞杆菌、酵母菌属、巨大芽胞杆菌、乳酸乳球菌从斜面上取出,分别放入100ml表中所列对应液体培养基中,摇床培养2天,枯草芽胞杆菌的培养温度为30℃,酵母菌属的培养温度为37℃巨大芽胞杆菌的培养温度为30℃,乳酸乳球菌的培养温度为28℃。
根据各菌种的需要配置所需培养基固体斜面,各菌种使用的培养基如下表:
培养完成后,分别取1ml菌液放入100ml对应培养基中,30℃ 摇床培养36小时;扩增结束后,采用6000转的离心机把菌种分离10分钟,然后用无菌水洗脱2次,最后对菌种进行含水量和菌数的测定,检测合格后将各菌种成品包装入库备用,如图3所示。
实施例8
使用时,把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加入到水中,使其浓度分别为10%和1%,在水浴锅中加热到80℃溶解,并加入活性炭粉,搅匀。
冷却至室温静置4h,分别与一定量经洗脱后的菌剂混合(PVA与菌剂的重量比为1:1),混匀后通过蠕动泵滴加到饱和硼酸经调节值为与的混合溶液中,并不断搅拌,获得粒径为3mm左右的固定化微生物小球状颗粒,放置交联24小时后,取出用自来水冲洗备用。
将枯草芽胞杆菌2~5份、酵母菌属1~3份、巨大芽胞杆菌2~4份、乳酸乳球菌1~3份按重量比混合制成微生物治污菌剂(14),把微生物治污菌剂(14)装入菌棒(9)的包裹固定层(13)内,制作成菌棒(9)待用,如图3所示。
实施例9
依照设计要求选择需要治理水质的治理水域(2),在治污发生器(1)的发生器主支撑架(3)上安设太阳能板(7)、驱动电机(8)、锚固装置(4)、漂浮器材(15)、菌棒(11),在支撑架(10)的中心部安设太阳能板(7)和驱动电机(8),支撑架(10)的上部四周安设漂浮器材(15),主支撑架(3)的下部安设锚固装置(4),定位杆(12)上安设菌棒(11),如图1、图2、图3所示。
实施例10
把安设好的治污发生器(1)交错安置排列在需要治理水质的治理水域(2)内,治污发生器(1)锚固在治理水域(2)的水底,治污发生器(1)顶部漂浮在水面上,太阳能板(7)接受太阳光的照射产生电源,电源传输给驱动电机(8),驱动电机(8)带动驱动电机(8)输出端上的拨水浆(9),拨水浆(9)搅动治污发生器(1)框架内的水流,搅动起来的水流带动治污发生器(1)周围的水流,搅动起来的水流带动菌棒(11)内弥散出来的微生物治污菌剂(14)溶入治理水域(2)中的水流,溶入微生物治污菌剂(14)的水流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净化治理水域(2)中的水体,如图1、图2、图3所示。

Claims (4)

1.一种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其特征是在治理水域中依照设计要求安设治污发生器(1),至少安设4个治污发生器(1),在治理水域中治污发生器(1)交错排列设置,治理水域为河道、水库、湖泊,按照水流方向交错排列设置,水流穿过治污发生器(1),治污发生器(1)由发生器主支撑架(3)、锚固装置(4)、太阳能板(7)、驱动电机(8)、拨水浆(9)、支撑架(10)、菌棒(11)、定位杆(12)、漂浮器材(15)组成,治污发生器(1)的发生器主支撑架(3)整体呈箱型框架,采用不锈钢型材或橡塑材料或玻璃钢材料制作,治污发生器(1)的发生器主支撑架(3)至少设置4根,治污发生器(1)的四面的发生器主支撑架(3)上设置定位杆(12),定位杆(12)的两端部与发生器主支撑架(3)的立柱相连接,每发生器主支撑架(3)上至少设置3根定位杆(12),采用不锈钢型材或橡塑材料或玻璃钢材料制作,定位杆(12)上安设菌棒(11),每根定位杆(12)上至少安设2个菌棒(11),菌棒(11)整体呈柱状,菌棒(11)由包裹固定层(13)、微生物治污菌剂(14)组成,菌棒(11)的外部设置包裹固定层(13),包裹固定层(13)包裹微生物治污菌剂(14),包裹固定层(13)采用纺织品材质制作;
发生器主支撑架(3)的下部固定安设锚固装置(4),锚固装置(4)的锚链(5)的一端部与发生器主支撑架(3)的下部固定相连接,锚固装置(4)采用金属材质材料制作,锚固装置(4)的定位锚具(6)锚固在水域底部,稳固治污发生器(1),把治污发生器(1)漂浮于水域的水面,保持水流穿过治污发生器(1),由菌棒(11)内散发出来的菌种溶于水域的水流中;
治污发生器(1)的上部,发生器主支撑架(3)的顶部安设支撑架(10),支撑架(10)的两端部与治污发生器(1)的边缘固定相连接,构成十字形,支撑架(10)采用金属型材材质或塑胶材质或玻璃钢材料制作,在支撑架(10)的中心部安设太阳能板(7)和驱动电机(8),太阳能板(7)通过线路与驱动电机(8)相连接,太阳能板(7)产生的电源驱动驱动电机(8),驱动电机(8)的输出端安设拨水浆(9),拨水浆(9)处于支撑架(10)的下面,拨动水域的水流,拨水浆(9)采用金属型材材质或塑胶材质或玻璃钢材料制作,拨水浆(9)在水面之下拨动水流把治污发生器(1)的水流搅动,把菌棒(11)内散发出来的菌种与水域的水流混合,实现微生物治污,治污发生器(1)的顶部四周安设漂浮器材(15),漂浮器材(15)采用浮筒或漂浮板材,漂浮器材(15)将治污发生器(1)的顶部漂浮在水流的水面之上,把太阳能板(7)和驱动电机(8)保持在处于水面之上,太阳能板(7)安全的接受太阳能,产生电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的微生物治污菌剂(14),其特征在于菌棒(11)的微生物治污菌剂(14)包括下述组份按重量配比组成:
由枯草芽胞杆菌2~5份、酵母菌属1~3份、巨大芽胞杆菌2~4份、乳酸乳球菌1~3份按重量比混合组成。
3.一种制作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生物治污菌剂的方法,其特征是菌种按重量等量配比选用枯草芽胞杆菌、酵母菌属、巨大芽胞杆菌、乳酸乳球菌,制备微生物治污菌剂,制备方法如下:
用接种环将枯草芽胞杆菌、酵母菌属、巨大芽胞杆菌、乳酸乳球菌从斜面上取出,分别放入100ml表中所列对应液体培养基中,摇床培养2天,枯草芽胞杆菌的培养温度为30℃,酵母菌属的培养温度为37℃巨大芽胞杆菌的培养温度为30℃,乳酸乳球菌的培养温度为28℃;
根据各菌种的需要配置所需培养基固体斜面,各菌种使用的培养基如下表:
培养完成后,分别取1ml菌液放入100ml对应培养基中,30℃ 摇床培养36小时;扩增结束后,采用6000转的离心机把菌种分离10分钟,然后用无菌水洗脱2次,最后对菌种进行含水量和菌数的测定,检测合格后将各菌种成品包装入库备用;
使用时,把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加入到水中,使其浓度分别为10%和1%,在水浴锅中加热到80℃溶解,并加入活性炭粉,搅匀;
冷却至室温静置4h,分别与一定量经洗脱后的菌剂混合(PVA与菌剂的重量比为1:1),混匀后通过蠕动泵滴加到饱和硼酸经调节值为与的混合溶液中,并不断搅拌,获得粒径为3mm左右的固定化微生物小球状颗粒,放置交联24小时后,取出用自来水冲洗备用;
将枯草芽胞杆菌2~5份、酵母菌属1~3份、巨大芽胞杆菌2~4份、乳酸乳球菌1~3份按重量比混合制成微生物治污菌剂(14),把微生物治污菌剂(14)装入菌棒(9)的包裹固定层(13)内,制作成菌棒(9)待用;。
4.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的微生物治污方法,其特征是依照设计要求选择需要治理水质的治理水域(2),在治污发生器(1)的发生器主支撑架(3)上安设太阳能板(7)、驱动电机(8)、锚固装置(4)、漂浮器材(15)、菌棒(11),在支撑架(10)的中心部安设太阳能板(7)和驱动电机(8),支撑架(10)的上部四周安设漂浮器材(15),主支撑架(3)的下部安设锚固装置(4),定位杆(12)上安设菌棒(11);
把安设好的治污发生器(1)交错安置排列在需要治理水质的治理水域(2)内,治污发生器(1)锚固在治理水域(2)的水底,治污发生器(1)顶部漂浮在水面上,太阳能板(7)接受太阳光的照射产生电源,电源传输给驱动电机(8),驱动电机(8)带动驱动电机(8)输出端上的拨水浆(9),拨水浆(9)搅动治污发生器(1)框架内的水流,搅动起来的水流带动治污发生器(1)周围的水流,搅动起来的水流带动菌棒(11)内弥散出来的微生物治污菌剂(14)溶入治理水域(2)中的水流,溶入微生物治污菌剂(14)的水流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净化治理水域(2)中的水体。
CN201610974967.9A 2016-11-07 2016-11-07 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及微生物治污菌剂的制作方法和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的微生物治污方法 Pending CN10654264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74967.9A CN106542645A (zh) 2016-11-07 2016-11-07 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及微生物治污菌剂的制作方法和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的微生物治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74967.9A CN106542645A (zh) 2016-11-07 2016-11-07 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及微生物治污菌剂的制作方法和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的微生物治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42645A true CN106542645A (zh) 2017-03-29

Family

ID=58394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74967.9A Pending CN106542645A (zh) 2016-11-07 2016-11-07 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及微生物治污菌剂的制作方法和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的微生物治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42645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62211A (zh) * 2017-06-05 2017-09-15 河海大学 一种浮标式水体原位修复装置
CN107585879A (zh) * 2017-10-25 2018-01-16 成都新柯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体生态自修复光热微生物漂浮板及制备方法
CN109293012A (zh) * 2018-11-22 2019-02-01 岑延华 一种新型水体微生物活菌培殖溶氧设备
CN109928517A (zh) * 2019-04-20 2019-06-25 无锡吉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维度水体净化装置及其应用
CN109942099A (zh) * 2019-04-30 2019-06-28 河南逸凡蔚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式生物发生器结构
CN110372098A (zh) * 2019-06-19 2019-10-25 上海山恒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污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大型溞新型投放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05336A (ja) * 2004-01-23 2005-08-04 Hitachi Plant Eng & Constr Co Ltd 藍藻類及びミクロシスチンの処理装置
CN101875928A (zh) * 2009-04-29 2010-11-0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微生物制剂的包埋固定化方法
CN103910424A (zh) * 2014-03-28 2014-07-09 上海电力学院 太阳能可移动式水生态维护机器人
US20140339145A1 (en) * 2011-11-21 2014-11-20 Jong Hyung Hur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algae proliferation
CN204939097U (zh) * 2015-09-02 2016-01-06 北京普世圣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河流水体原位修复治理的微生物装置
CN105462872A (zh) * 2014-09-11 2016-04-06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206244514U (zh) * 2016-11-07 2017-06-13 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 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05336A (ja) * 2004-01-23 2005-08-04 Hitachi Plant Eng & Constr Co Ltd 藍藻類及びミクロシスチンの処理装置
CN101875928A (zh) * 2009-04-29 2010-11-0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微生物制剂的包埋固定化方法
US20140339145A1 (en) * 2011-11-21 2014-11-20 Jong Hyung Hur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algae proliferation
CN103910424A (zh) * 2014-03-28 2014-07-09 上海电力学院 太阳能可移动式水生态维护机器人
CN105462872A (zh) * 2014-09-11 2016-04-06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204939097U (zh) * 2015-09-02 2016-01-06 北京普世圣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河流水体原位修复治理的微生物装置
CN206244514U (zh) * 2016-11-07 2017-06-13 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 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向东主编: "《环境污染与修复》", 31 January 2016 *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62211A (zh) * 2017-06-05 2017-09-15 河海大学 一种浮标式水体原位修复装置
CN107162211B (zh) * 2017-06-05 2020-10-02 河海大学 一种浮标式水体原位修复装置
CN107585879A (zh) * 2017-10-25 2018-01-16 成都新柯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体生态自修复光热微生物漂浮板及制备方法
CN107585879B (zh) * 2017-10-25 2021-02-02 微力生物科技(威海)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水体生态自修复光热微生物漂浮板及制备方法
CN109293012A (zh) * 2018-11-22 2019-02-01 岑延华 一种新型水体微生物活菌培殖溶氧设备
CN109928517A (zh) * 2019-04-20 2019-06-25 无锡吉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维度水体净化装置及其应用
CN109928517B (zh) * 2019-04-20 2021-10-26 巴马氧吧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维度水体净化系统
CN109942099A (zh) * 2019-04-30 2019-06-28 河南逸凡蔚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式生物发生器结构
CN110372098A (zh) * 2019-06-19 2019-10-25 上海山恒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污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大型溞新型投放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42645A (zh) 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及微生物治污菌剂的制作方法和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的微生物治污方法
CN206843189U (zh) 污染河流原位强化脱氮生物浮床净化装置
CN103896407B (zh) 一种快速启动、挂膜碳素微生物组合净水方法
CN106745766A (zh) 一种依靠太阳能曝气增氧的水生植物浮床系统
CN107162208B (zh) 浮岛式生物膜水生态修复治理装置及应用其的方法
CN102874934A (zh) 受污染水体直接原位治理净化与生态修复的技术
CN104030449A (zh) 一种封闭半封闭型景观水体治理方法
CN106986458A (zh) 一种太阳能生态浮岛及水生态修复方法
CN103771664B (zh) 一种河道生态修复系统
CN208648889U (zh) 河道黑臭水原位治理的移动式生态浮床
CN107311312B (zh) 一种微孔曝气-生物-生态浮床一体化装置及其应用该装置处理黑臭水体的方法
CN102249400B (zh) 一种自然水体原位生态修复装置
CN108928927A (zh) 移动式河道黑臭水生态修复装置及方法
CN208561850U (zh) 一种微动力循环复氧式人工浮岛
CN109205792A (zh) 一种黑臭河道综合系统治理方法
CN104386825B (zh) 一种湖塘水体原位修复的方法
WO2022083800A1 (zh) 一种小型河道用悬浮式转碟曝气机及其治理方法
CN209537207U (zh) 水体净化处理装置
CN210711169U (zh) 一种用于小微水体的净水装置
CN204058195U (zh) 光催化氧化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一体化水体修复装置
CN205740506U (zh) 一种黑臭水体治理与修复系统
CN207210076U (zh) 一种微孔曝气‑生物‑生态浮床一体化装置
CN105565480A (zh) 一种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中载体填料的挂膜方法
CN206232499U (zh) 一种太阳能一体式解层式曝气机
CN206244514U (zh) 微生物治污发生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