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27686A - 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 - Google Patents

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27686A
CN106527686A CN201610877827.XA CN201610877827A CN106527686A CN 106527686 A CN106527686 A CN 106527686A CN 201610877827 A CN201610877827 A CN 201610877827A CN 106527686 A CN106527686 A CN 1065276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on
vibration sensor
analog
predetermined angle
induction apparatu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7782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27686B (zh
Inventor
杨春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87782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27686B/zh
Publication of CN1065276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276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276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276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1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with the human body, e.g. for user immersion in virtual rea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包括:第一振动传感装置,感受来自第一受力方向上的振动;第二振动传感装置,与第一振动传感装置呈第一预设角度α设置,感受来自第二受力方向上的振动;以及信号处理电路,第一振动传感装置和第二振动传感装置并联形成联合振动传感装置,联合振动传感装置连接至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入端。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大大减小受力盲区,能够感应用户从任何方向的拍打,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采用单一振动传感器导致的触发盲区大、受力死角多的问题,使得用户无需多次或者用力拍打即可触发振动装置,极大增强了使用舒适度,提升了用户操控的成功率及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
背景技术
越来越多的传感器广泛地应用于智能家电中,人们希望借此能增加家电的使用舒适度、提高使用质量。传统的家用电器有些采用振动传递感应器,用户操控与交互的方式是通过外力轻拍,触发振动传感器,实现设定的功能。然而,采用单一的振动传感器,由于外力受力方向的制约或者受力大小不一,会导致大量动作无法触发,因此需要多次拍打。
如图1a所示,相关技术中振动传递感应器的电路原理图。采用振动传感器与一个上拉电阻组成检测电路,当发生振动或者位移时,单片机可通过检测到的高低电平变化来触发唤醒,通过软件设置延时处理来调节灵敏度。但是在外力方向和振动传感器内部的震荡器有死角,不管是水平还是垂直放置振动感应器如图1b所示,在相应的垂直和水平方向会出现比较大的触发盲区。因此,需多次拍打或者用力拍打突破受力死角,用户体验难以保证。
因此,如何提高振动传递感应器的触发能力、提升用户体验,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包括:第一振动传感装置,感受来自第一受力方向上的振动;第二振动传感装置,与第一振动传感装置呈第一预设角度α设置,感受来自第二受力方向上的振动;以及信号处理电路,第一振动传感装置和第二振动传感装置并联形成联合振动传感装置,联合振动传感装置连接至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入端。
根据本发明的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通过在第一受力方向设置第一振动传感装置,在第二受力方向上设置第二振动传感装置,来感受不同受力方向上的振动,并将第一振动传感装置和第二振动传感装置并联形成联合振动传感装置连接至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入端,可大大减小受力盲区,能够感应用户从任何方向的拍打,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采用单一振动传感器导致的触发盲区大、受力死角多的问题,使得用户无需多次或者用力拍打即可触发振动装置,极大增强了使用舒适度,提升了用户操控的成功率及使用体验。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的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振动传感装置与第一受力面夹角为第二预设角度β;以及第一振动传感装置与第二受力面夹角为第三预设角度γ;其中,第一受力面与第二受力面垂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振动传感装置设置在与第一受力面夹角为第二预设角度β,并与第二受力面夹角为第三预设角度γ的位置,并且第一受力面与第二受力面垂直,可明确第一、第二振动传感装置的设置位置,使得第一振动传感装置的受力盲区恰好是第二振动传感装置的最佳受力区域。实现大大减小受力盲区,能够感应用户从任何方向的拍打,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采用单一振动传感器导致的触发盲区大、受力死角多的问题,使得用户无需多次或者用力拍打即可触发振动装置,极大增强了使用舒适度,提升了用户操控的成功率及使用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预设角度β的范围为:30°≤β≤60°;以及第三预设角度γ的范围为:30°≤γ≤60°。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第二预设角度β及第三预设角度γ的范围,进而限定了第一振动传感装置的位置区域,从而能够明确第一振动传感装置的位置区域。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第二预设角度β的范围为:30°≤β≤60°,但不限于此;以及第三预设角度γ的范围为:30°≤γ≤60°,但不限于此。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预设角度β为45°;以及第三预设角度γ为45°。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二预设角度β以及第三预设角度γ设置具体值,明确了第一振动传感装置以及第二振动传感装置的具体位置。第一振动传感装置与水平受力面及垂直受力面夹角均为45°,同时增加与第一振动传感装置呈第一预设角度α的第二振动传感装置进行检测补偿,可大大减小受力盲区,能够感应用户从任何方向的拍打,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采用单一振动传感器导致的触发盲区大、受力死角多的问题,使得用户无需多次或者用力拍打即可触发振动装置,极大增强了使用舒适度,提升了用户操控的成功率及使用体验。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第二预设角度β为45°,但不限于此;以及第三预设角度γ为45°,但不限于此。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包括:第一灵敏度调节器,与第一振动传感装置串联,调节第一振动传感装置的灵敏度;以及第二灵敏度调节器,与第二振动传感装置串联,调节第二振动传感装置的灵敏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灵敏度调节器与第一振动传感装置串联,将第二灵敏度调节器与第二振动传感装置串联,实现分别调节第一振动传感装置、第二振动传感装置的灵敏度,使得第一振动传感装置和第二振动传感装置的灵敏度可调,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在触发过程中的实时性,进而能够及时响应用户的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模数转换器,连接于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出端。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模数转换器连接于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出端,可将第一振动传感装置和第二振动传感装置并联形成联合振动传感装置产生的振动或者位移信号转换成数字控制信号,进而通过数字控制信号触发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使得用户在做出操控动作时,振动传感装置能够及时响应用户的需求,提高使用质量,提升用户满意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预设角度α的范围为:20°≤α≤160°。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预设角度α的范围,可知第二振动传感装置的设置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第一预设角度α的范围为:20°≤α≤160°,但不限于此。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预设角度α为90°。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预设角度α设置为90°,可明确第二振动传感装置的具体位置,第一振动传感装置与水平受力面及垂直受力面夹角均为45°,同时增加另一与其成90°垂直方向的第二振动传感装置进行检测补偿,可大大减小受力盲区,能够感应用户从任何方向的拍打,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采用单一振动传感器导致的触发盲区大、受力死角多的问题,使得用户无需多次或者用力拍打即可触发振动装置,极大增强了使用舒适度,提升了用户操控的成功率及使用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输出装置,连接于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输出装置连接于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可将经由模数转换器处理的信号输出至外部,并将输出结果呈现给用户,以便于用户根据输出结果进行操控,方便用户操控的同时,避免了用户不必要的多次拍打,有效地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输出装置包括:显示装置和模拟装置;
其中,显示装置与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相连,用于显示第一振动传感装置由于接收振动同时经模数转换器处理而产生的第一振动模拟信号以及用于显示第二振动传感装置由于接收振动同时经模数转换器处理而产生的第二振动模拟信号;
模拟装置与显示装置并联于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用于模拟第一振动传感装置由于接收振动同时经模数转换器处理而产生的第一振动模拟信号以及用于模拟第二振动传感装置由于接收振动同时经模数转换器处理而产生的第二振动模拟信号。
在该技术方案中,输出装置包括显示装置和模拟装置,通过将显示装置与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相连,将模拟装置与显示装置并联于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可将经由模数转换器处理的信号输出至外部,并将输出结果直观的呈现给用户,以便于用户根据输出结果进行操控,方便用户操控的同时,避免了用户不必要的多次拍打,有效地提升了用户体验。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a示出了相关技术中振动感应器电路原理图;
图1b示出了相关技术中振动感应器受力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的示意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的示意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的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的示意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的示意框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的示意框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的电路原理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手势轻拍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的示意图;
其中,图7中附图标记和各部件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702:第一控制开关,704:第二控制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200的示意框图:
第一振动传感装置202,感受来自第一受力方向上的振动;
第二振动传感装置204,与第一振动传感装置呈第一预设角度α设置,感受来自第二受力方向上的振动;以及
信号处理电路206,第一振动传感装置和第二振动传感装置并联形成联合振动传感装置,联合振动传感装置连接至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入端。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受力方向设置第一振动传感装置202,在第二受力方向上设置第二振动传感装置204,来感受不同受力方向上的振动,并将第一振动传感装置和第二振动传感装置并联形成联合振动传感装置连接至信号处理电路206的输入端,可大大减小受力盲区,能够感应用户从任何方向的拍打,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采用单一振动传感器导致的触发盲区大、受力死角多的问题,使得用户无需多次或者用力拍打即可触发振动装置,极大增强了使用舒适度,提升了用户操控的成功率及使用体验。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振动传感装置202与第一受力面夹角为第二预设角度β;以及第一振动传感装置与第二受力面夹角为第三预设角度γ;其中,第一受力面与第二受力面垂直。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振动传感装置202设置在与第一受力面夹角为第二预设角度β,并与第二受力面夹角为第三预设角度γ的位置,并且第一受力面与第二受力面垂直,可明确第一振动传感装置202、第二振动传感装置204的设置位置,使得第一振动传感装置的受力盲区恰好是第二振动传感装置的最佳受力区域。实现大大减小受力盲区,能够感应用户从任何方向的拍打,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采用单一振动传感器导致的触发盲区大、受力死角多的问题,使得用户无需多次或者用力拍打即可触发振动装置,极大增强了使用舒适度,提升了用户操控的成功率及使用体验。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二预设角度β的范围为:30°≤β≤60°;以及第三预设角度γ的范围为:30°≤γ≤60°。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限定第二预设角度β及第三预设角度γ的范围,进而限定了第一振动传感装置的位置区域,从而能够明确第一振动传感装置的位置区域。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第二预设角度β的范围为:30°≤β≤60°,但不限于此;以及第三预设角度γ的范围为:30°≤γ≤60°,但不限于此。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二预设角度β为45°;以及第三预设角度γ为45°。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预设角度β以及第三预设角度γ设置具体值,明确了第一振动传感装置202以及第二振动传感装置204的具体位置。第一振动传感装置202与水平受力面及垂直受力面夹角均为45°,同时增加另一与第一振动传感装置202呈第一预设角度α的第二振动传感装置204,进行检测补偿,可大大减小受力盲区,能够感应用户从任何方向的拍打,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采用单一振动传感器导致的触发盲区大、受力死角多的问题,使得用户无需多次或者用力拍打即可触发振动装置,极大增强了使用舒适度,提升了用户操控的成功率及使用体验。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第二预设角度β为45°,但不限于此;以及第三预设角度γ为45°,但不限于此。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300的示意框图:
第一振动传感装置302,感受来自第一受力方向上的振动;
第二振动传感装置304,与第一振动传感装置呈第一预设角度α设置,感受来自第二受力方向上的振动;以及
信号处理电路306,第一振动传感装置和第二振动传感装置并联形成联合振动传感装置,联合振动传感装置连接至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入端
第一灵敏度调节器308,与第一振动传感装置串联,调节第一振动传感装置的灵敏度;以及
第二灵敏度调节器310,与第二振动传感装置串联,调节第二振动传感装置的灵敏度。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灵敏度调节器308与第一振动传感装置302串联,将第二灵敏度调节器310与第二振动传感装置304串联,实现分别调节第一、第二振动传感装置的灵敏度,使得第一振动传感装置302与第二振动传感装置304的灵敏度可调,确保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在触发过程中的实时性,进而能够及时响应用户的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的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400的示意框图:
第一振动传感装置402,感受来自第一受力方向上的振动;
第二振动传感装置404,与第一振动传感装置呈第一预设角度α设置,感受来自第二受力方向上的振动;以及
信号处理电路406,第一振动传感装置和第二振动传感装置并联形成联合振动传感装置,联合振动传感装置连接至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入端
第一灵敏度调节器408,与第一振动传感装置串联,调节第一振动传感装置的灵敏度;以及
第二灵敏度调节器410,与第二振动传感装置串联,调节第二振动传感装置的灵敏度;
模数转换器412,连接于所述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出端。
通过将模数转换器412连接于信号处理电路406的输出端,可将第一振动传感装置402和第二振动传感装置404并联形成联合振动传感装置产生的振动或者位移信号转换成数字控制信号,进而通过数字控制信号触发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使得用户在做出操控动作时,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能够及时响应用户的需求,提高使用质量,提升用户满意度。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预设角度α的范围为:20°≤α≤160°。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预设角度α的范围,可知第二振动传感装置的设置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第一预设角度α的范围为:20°≤α≤160°,但不限于此。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预设角度α为90°。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预设角度α设置为90°,可明确第二振动传感装置404的具体位置,第一振动传感装置402与水平受力面及垂直受力面夹角均为45°,同时增加另一与其成90°垂直方向的第二振动传感装置404进行检测补偿,可大大减小受力盲区,能够感应用户从任何方向的拍打,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采用单一振动传感器导致的触发盲区大、受力死角多的问题,使得用户无需多次或者用力拍打即可触发振动装置,极大增强了使用舒适度,提升了用户操控的成功率及使用体验。
如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500的示意框图:
第一振动传感装置502,感受来自第一受力方向上的振动;
第二振动传感装置504,与第一振动传感装置呈第一预设角度α设置,感受来自第二受力方向上的振动;以及
信号处理电路506,第一振动传感装置和第二振动传感装置并联形成联合振动传感装置,联合振动传感装置连接至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入端
第一灵敏度调节器508,与第一振动传感装置串联,调节第一振动传感装置的灵敏度;以及
第二灵敏度调节器510,与第二振动传感装置串联,调节第二振动传感装置的灵敏度;
模数转换器512,连接于所述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出端;
输出装置514,连接于所述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输出装置514连接于模数转换器512的输出端,可将经由模数转换器512处理的信号输出至外部,并将输出结果呈现给用户,以便于用户根据输出结果进行操控,方便用户操控的同时,避免了用户不必要的多次拍打,有效地提升了用户体验。
如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600的示意框图:
第一振动传感装置602,感受来自第一受力方向上的振动;
第二振动传感装置604,与第一振动传感装置呈第一预设角度α设置,感受来自第二受力方向上的振动;以及
信号处理电路606,第一振动传感装置和第二振动传感装置并联形成联合振动传感装置,联合振动传感装置连接至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入端
第一灵敏度调节器608,与第一振动传感装置串联,调节第一振动传感装置的灵敏度;以及
第二灵敏度调节器610,与第二振动传感装置串联,调节第二振动传感装置的灵敏度;
模数转换器612,连接于所述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出端;
输出装置614,连接于所述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
输出装置614包括:显示装置6142和模拟装置6144;
其中,显示装置6142与模数转换器612的输出端相连,用于显示第一振动传感装置602由于接收振动同时经模数转换器612处理而产生的第一振动模拟信号以及用于显示第二振动传感装置604由于接收振动同时经模数转换器612处理而产生的第二振动模拟信号;
模拟装置6144与显示装置6142并联于模数转换器612的输出端,用于模拟第一振动传感装置602由于接收振动同时经模数转换器612处理而产生的第一振动模拟信号以及用于模拟第二振动传感装置604由于接收振动同时经模数转换器612处理而产生的第二振动模拟信号。
在该实施例中,输出装置614包括显示装置6142和模拟装置6144,通过将显示装置6142与模数转换器612的输出端相连,将模拟装置6144与显示装置6142并联于模数转换器612的输出端,可将经由模数转换器612处理的信号输出至外部,并将输出结果直观的呈现给用户,以便于用户根据输出结果进行操控,方便用户操控的同时,避免了用户不必要的多次拍打,有效地提升了用户体验。
如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的电路原理图:
通过在第一受力方向设置第一振动传感装置,在第二受力方向上设置第二振动传感装置,来感受不同受力方向上的振动。当第一振动传感装置感受到第一受力方向上的振动时,通过将第一振动传感装置触发产生的振动或者位移信号输入模数转换器,经由模数转换器处理后输出控制信号触发第一控制开关702,进而触发唤醒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同样的,当第二振动传感装置感受到第二受力方向上的振动时,通过将第二振动传感装置触发产生的振动或者位移信号输入模数转换器,经由模数转换器处理后输出控制信号触发第二控制开关704,进而触发唤醒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借助于两颗振动传感装置的协同检测,实现大大减小受力盲区,能够感应用户从任何方向的拍打,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采用单一振动传感器导致的触发盲区大、受力死角多的问题,使得用户无需多次或者用力拍打即可触发振动装置,极大增强了使用舒适度,提升了用户操控的成功率及使用体验。
如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的手势轻拍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的示意图:
第一振动传感装置与水平受力面及垂直受力面夹角均为45°,同时增加另一与其成90°垂直方向的第二振动传感装置进行检测补偿,借助于两颗振动传感装置的协同检测,可以感应从任何方向的拍打,使得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无论是水平还是垂直放置,亦或是其他任意方向摆放,都能通过第一振动传感装置及第二振动传感装置感受到振动,进而触发唤醒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实现大大减小受力盲区,能够感应用户从任何方向的拍打,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采用单一振动传感器导致的触发盲区大、受力死角多的问题,使得用户无需多次或者用力拍打即可触发振动装置,极大增强了使用舒适度,提升了用户操控的成功率及使用体验。
具体实施例,在家电控制器中应用,使用振动传递感应器作为用户操控方式,当用户从垂直或者水平方向拍打设备时,相关技术中单一感应器开关由于有受力盲区,会导致一次甚至多次无法触发。当设备非正常摆放,受力盲区会偏移,会导致用户很困惑。本发明的设计方法,单一传感器的受力盲区正好是另一个传感器的最佳受力点,通过软件优化,用户从各个方向触发设备,或者设备在非正常摆放时,都能从容通过任意的方向拍打触发振动感应功能,大大提升操控的成功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振动传感装置,感受来自第一受力方向上的振动;
第二振动传感装置,与所述第一振动传感装置呈第一预设角度α设置,感受来自第二受力方向上的振动;以及
信号处理电路,所述第一振动传感装置和所述第二振动传感装置并联形成联合振动传感装置,所述联合振动传感装置连接至所述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入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第一振动传感装置与第一受力面夹角为第二预设角度β;以及
所述第一振动传感装置与第二受力面夹角为第三预设角度γ;
其中,所述第一受力面与所述第二受力面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预设角度β的范围为:30°≤β≤60°;以及
所述第三预设角度γ的范围为:30°≤γ≤6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预设角度β为45°;以及
所述第三预设角度γ为45°。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灵敏度调节器,与所述第一振动传感装置串联,调节所述第一振动传感装置的灵敏度;以及
第二灵敏度调节器,与所述第二振动传感装置串联,调节所述第二振动传感装置的灵敏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模数转换器,连接于所述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出端。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预设角度α的范围为:20°≤α≤160°。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预设角度α为90°。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出装置,连接于所述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装置包括:显示装置和模拟装置;
其中,所述显示装置与所述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相连,用于显示所述第一振动传感装置由于接收振动同时经所述模数转换器处理而产生的第一振动模拟信号以及用于显示所述第二振动传感装置由于接收振动同时经所述模数转换器处理而产生的第二振动模拟信号;
所述模拟装置与所述显示装置并联于所述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用于模拟所述第一振动传感装置由于接收振动同时经所述模数转换器处理而产生的第一振动模拟信号以及用于模拟所述第二振动传感装置由于接收振动同时经所述模数转换器处理而产生的第二振动模拟信号。
CN201610877827.XA 2016-09-30 2016-09-30 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 Active CN1065276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77827.XA CN106527686B (zh) 2016-09-30 2016-09-30 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77827.XA CN106527686B (zh) 2016-09-30 2016-09-30 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27686A true CN106527686A (zh) 2017-03-22
CN106527686B CN106527686B (zh) 2019-02-12

Family

ID=58333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77827.XA Active CN106527686B (zh) 2016-09-30 2016-09-30 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27686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21050A (zh) * 2007-01-09 2008-07-16 陈侑郁 陶瓷感测式腕表计步器结构
CN101436338A (zh) * 2008-11-27 2009-05-20 高佩志 安全操控振动感应报警方法及其系统
CN201387659Y (zh) * 2009-05-25 2010-01-20 王玥 语音救助报警器
CN202080240U (zh) * 2011-05-20 2011-12-21 陈育庆 移动电话防盗警讯器
CN102790823A (zh) * 2011-05-17 2012-11-21 希姆通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手持终端及其操作方法
CN104766423A (zh) * 2014-01-08 2015-07-08 陈奎发 震动探测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21050A (zh) * 2007-01-09 2008-07-16 陈侑郁 陶瓷感测式腕表计步器结构
CN101436338A (zh) * 2008-11-27 2009-05-20 高佩志 安全操控振动感应报警方法及其系统
CN201387659Y (zh) * 2009-05-25 2010-01-20 王玥 语音救助报警器
CN102790823A (zh) * 2011-05-17 2012-11-21 希姆通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手持终端及其操作方法
CN202080240U (zh) * 2011-05-20 2011-12-21 陈育庆 移动电话防盗警讯器
CN104766423A (zh) * 2014-01-08 2015-07-08 陈奎发 震动探测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27686B (zh) 2019-0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541587U (zh) 一种家用电器的控制结构
EP3584678A1 (e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haptic feedback interface
CN106406633A (zh) 一种触摸屏边缘的防误触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5677174A (zh) 一种终端阅读模式控制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3488278B (zh) 一种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3425337B (zh) 带复用状态指示的触摸板、实现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8089953A (zh) 通过压电网格的致动对用户接口功能进行测试
CN107515675A (zh) 压力反馈方法及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6527686A (zh) 振动传递感应器系统
CN104065792A (zh) 终端控制方法、终端控制装置及终端
CN106896941A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其控制方法以及显示终端
CN105342025A (zh) 按摩服装及其控制方法
CN106200954B (zh) 虚拟现实系统和虚拟现实眼镜的控制方法
JP2007034544A (ja) 電子機器及び状況通信装置
CN207355935U (zh) 烹饪器具
CN206197420U (zh) 一种智能触控桌
CN102915144B (zh) 用于运行用于安全关键应用的操作和观察装置的方法
CN102487277A (zh) 感应装置及感应方法
CN202998073U (zh) 键盘扫描电路
WO2016019811A1 (zh) 一种触感型控制器
JP2015127948A (ja) タッチ用指サック
CN108255093A (zh) 控制装置与控制方法
CN102857827A (zh) 一种电视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8755921U (zh) 投影触控装置及投影触控洗碗机
CN205281433U (zh) 一种鼠标隔音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