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06184B - 中继回传链路的下行传输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中继回传链路的下行传输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06184B
CN106506184B CN201510564891.8A CN201510564891A CN106506184B CN 106506184 B CN106506184 B CN 106506184B CN 201510564891 A CN201510564891 A CN 201510564891A CN 106506184 B CN106506184 B CN 1065061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link
downlink
radio frame
downlink configuration
radi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6489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06184A (zh
Inventor
朱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uti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uti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uti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Puti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56489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06184B/zh
Publication of CN1065061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061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061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061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中继回传链路的下行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中继节点在无线子帧m接收基站发送的承载在回传链路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上的回传下行控制信息,并在无线子帧m之后的第i个无线子帧m+i接收基站发送的承载在物理下行共享信道上对应于该下行控制信息的回传下行业务。上述方法可以灵活地动态配置回传链路的上行传输,避免与接入链路的上行传输相互干扰,能够较好的兼容现有系统。

Description

中继回传链路的下行传输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具体涉及中继回传链路的下行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在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系统中,LTE-A (LTE-Advanced,先进的长期演进系统)是LTE的演进版本。LTE-A系统的一个特色是在系统中引入了中继节站(Relay Node,RN)。中继站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号的覆盖质量、覆盖范围,提高系统容量。中继引入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系统覆盖、系统容量,提供灵活的网络部署和降低网络建设成本。主要的应用场景包括:热点覆盖、补盲、室内覆盖、农村覆盖、应急通信、无线回传和组移动等。
中继节点RN作为一个特殊的节点,既是终端也是基站。首先中继本身作为宏基站eNB的一个终端使用回传链路进行通信,其和宏基站下的其他终端M-UE一起被调度,而中继同时又作为一个微基站可以自己组建小区,对自己覆盖范围内的R-UE进行调度,使用接入链路。这里的M-UE和R-UE都是相同的普通的终端,只是接入的基站不同而已。通常定义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和中继节点之间的链路为接入链路Access link,而中继节点与网络侧之间的链路为回传链路 backhaul link。而正是接入链路和回传链路之间的相互干扰给标准化研究带来诸多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LTE-A中支持的中继类型有三种,Outband中继、inband并需要资源划分的中继、inband不需要资源划分。 Outband中继就是接入链路和回传链路频分来避免干扰,inband不需要资源划分就是接入链路和回传链路使用相同频段,但是通过天线隔离来避免相互干扰,属于工程上的手段。目前协议中重点讨论和制定的是inband并需要资源划分的中继,也就是接入链路和回传链路之间使用相同频段,且时分复用的方式。即对于需要资源划分的inband中继,为了避免Access link和backhaul link的相互干扰,eNB-RN和RN-UE的传输采用时分复用TDM的方式,也就是说RN采用半双工的工作模式,在下行方向,在某一时刻RN要么只能接收来自eNB的数据,要么只能给 R-UE发送数据;在上行方向,RN要么只能给eNB发数据,要么只能接收来自R-UE的数据。另外实现backhaul链路还需要保证原有HARQ机制不受影响。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后3GPP决定利用多播业务所在的MBSFN子帧来做backhaul的下行PDSCH/PDCCH传输,且只使用MBSFN中的PDSCH的OFDM符号部分,因为即使是MBSFN子帧,其中的PDCCH部分eNB还需要照常对所有M-UE下发上行调度授权 DCI,以及放置PHICH反馈信道。而多播业务所使用的MBSFN子帧是预留出来不会给PDSCH单播业务使用的,所以使用MBSFN子帧的 PDSCH符号部分可以避免和现有网络中的单播业务,也就是RN-UE之间的下行调度业务,产生相互干扰,如图1所示。
由于RN端的backhaul link和Access link的资源是以TDM的方式复用的,也就是说,RN端的资源一部分被用作backhaul link,一部分被用作Access link。所以对于TDD系统来说,显然会使某些TDD子帧资源紧张。对于TDD系统来说,在TDD的帧结构配置中,10ms无线帧内的子帧0,1,2,5,6子帧是不能被配置为MBSFN子帧。因此可以用来作为backhaultransmission的子帧只有子帧3、4、7、8、9可以被用作 backhaul传输,而实际配置时限制一个10ms无线帧最多配置4个 MBSFN子帧。
采用MBSFN子帧传输来做回传链路的下行PDSCH/PDCCH传输会带来以下缺陷:
1、为了避免对现有HARQ时序和流程的影响,现有下行backhaul 选择在MBSFN子帧上进行,属于半静态配置,在数据传输的时间点上很受限,影响了数据转发的时延,所以对于实时性较强的业务效果不好。
2、同时由于用于backhaul的帧数有限,现有协议的最大配置下也只能一个无线帧最多3个MBSFN子帧用于backhaul下行,最多2个上行子帧用于backhaul上行,其资源受限,导致backhaul的传输速率必然受限
3、backhaul链路设计中为了节省信道资源,去掉了PHICH信道,这导致上行backhaul无法进行上行同步非自适应HARQ重传,只能进行有上行授权的自适应HRAQ重传,这也加大了PDCCH信道的资源压力。
4、现有backhaul的R-PDCCH的资源分配方式不采用原有PDCCH 的CCE分配方式,这不仅导致要重新定义和设计R-PDCCH传输授权时的资源分配方式,还导致与下行传输有关的PUCCH反馈资源的资源映射方式需要重新定义。这增加了复杂度。
而在未来的5G系统中,需要大规模采用超密集组网的方式来提高用户的传输速率,提高频率资源的空间复用度,以及减少用户小区切换的开销和时延,则一个宏站或一个虚拟小区下可能出现大量的Pico Cell/small cell/Relay/家庭基站,以单站小覆盖和多点密集布站的方式来对一个较大的区域进行无缝覆盖,其中一个微站或微微站的覆盖半径仅几十米甚至数十米。如此密集的组网,必然涉及到回传链路如何连接到核心网的问题。如果都采用光纤这种理想backhaul方式,则组网成本无法承受。另外对于一些临时的热点覆盖,或者盲区临时覆盖,临时假设光纤成本太高,也达不到快速布站、快速调整站点位置的需求。最后,5G中可能会采取更灵活的组网形式,比如在发现某个small cell 下无终端驻留,则临时关闭该站点,那么为该小区架设的专用光纤链路则出现资源浪费。所以新的传输需求,新的组网方式都需要更加灵活,速率更高的无线backhaul。而显然现有的4G技术中的Relay场景下的backhaul设计很难满足需求。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中继回传链路的下行传输方法,以灵活地动态配置下行传输资源。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继回传链路的下行传输方法,中继节点在无线子帧m接收基站发送的承载在回传链路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上的回传下行控制信息,并在无线子帧m之后的第i个无线子帧m+i接收基站发送的承载在物理下行共享信道上对应于该下行控制信息的回传下行业务,其中,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0,m=0或5时,i=1,m=1或6时, i=4;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1,m=0、4、5或9时,i=1,m=1或 6时,i=3;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2,m=0、4、5、8或9时,i=1,m=1 或6时,i=2;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3,m=0、5、6、7、8或9时,i=1, m=1时,i=4;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4,m=0、4、5、6、7、8或9时,i=1, m=1时,i=3;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5,m=0、3、4、5、6、7、8或9时, i=1,m=1时,i=2;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6,m=0、5或9时,i=1,m=1时,i=4, m=6时,i=3。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中继节点在无线子帧n对应于该无线子帧n之前的第k个无线子帧n-k的回传下行业务向基站发送承载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上的回传上行控制信息,其中,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0,n=2或7时,k=6,n=4或9时,k=4;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1,n=2或7时,k=7和6,n=3或8 时,k=4;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2,n=2或7时,k=8、7、4和6;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3,n=2时,k=7、6和11,n=3时, k=6和5,n=4时,k=5和4;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4,n=2时,k=12、8、7和11,n=3 时,k=6、5、4和7;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5,n=2时,k=13、12、9、8、7、5、 4、11和6;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6,n=2、3、7或8时,k=7,n=4时, k=5。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中继节点在无线子帧n对应于该无线子帧n之前的第k个无线子帧n-k的回传下行控制信息向基站发送承载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上的回传上行控制信息,其中,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0,n=2或7时,k=7,n=4或9时, k=8;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1,n=2或7时,k=8和7,n=3或8 时,k=7;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2,n=2或7时,k=9、8、6和7;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3,n=2时,k=11、7和12,n=3时, k=7和6,n=4时,k=6和5;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4,n=2时,k=13、11、8和12,n=3 时,k=7、6、5和8;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5,n=2时,k=14、13、11、9、8、6、 5、12和7;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6,n=2时,k=11,n=3、4、7和8时, k=8。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0,使用9 个自动混合重传HARQ进程;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1,使用5个HARQ进程;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6,使用7个HARQ进程。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中继节点在第一时刻接收基站发送的承载在PDSCH上的回传下行业务,在第二时刻向其覆盖的终端R-UE发送承载在PDSCH上的接入下行业务,所述第一时刻不同于所述第二时刻。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中继节点接收基站发送的承载在PDSCH上的回传下行业务的同时向其覆盖的终端R-UE发送承载在PDSCH上的接入下行业务。
可选地,在每个无线子帧中,回传下行业务和接入下行业务之间有一定量的资源块空闲。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可以灵活地动态配置回传链路的上行传输,避免与接入链路的上行传输相互干扰,能够较好的兼容现有系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 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系统中产生相互干扰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一个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例举的整个中继回传和接入链路的下行调度/反馈时序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中以调度时间粒度,即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Interval,简称TTI)为时间粒度来解决backhaul和access link之间的资源灵活分配,传输时间点灵活配置,以及两者之间的干扰问题,则需要完全动态分配backhaul和access link之间的资源,避免静态配置backhaul子帧或资源。处理方式如下:
通过人为的加大下行调度授权和下行业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 (将调度时刻所对应的下行传输时刻延后),并根据情况加入冗余进程,保证正常的HARQ连续传输,形成新的HARQ时序关系。最终达到的效果是,backhaul链路相对于access链路在相同时刻下行调度所对应的下行传输时刻延后,或者同一时刻的下行传输所对应的backhaul 的调度时刻更加提前。
在具备上述特点后,则相当于RN可以提前知道什么时候eNB或上一级RN节点(当RN节点可以接入到另一个RN节点下继续进行多跳的无线中继时)和自己有业务传输,提前准备在对下面的UE调度时,无论是采用时分TDM方式还是频分FDM方式,使access link的调度传输避开backhaul上的传输。
图2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中继回传链路的下行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继回传链路的下行传输方法可包括如下的步骤:
201、中继节点在无线子帧m接收基站发送的承载在回传链路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上的回传下行控制信息;
202、中继节点在无线子帧m之后的第i个无线子帧m+i接收基站发送的承载在物理下行共享信道上对应于该下行控制信息的回传下行业务。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m为子帧序号,取正整数,i取正整数;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0,m=0或5时,i=1,m=1或6时, i=4;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1,m=0、4、5或9时,i=1,m=1或 6时,i=3;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2,m=0、4、5、8或9时,i=1,m=1 或6时,i=2;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3,m=0、5、6、7、8或9时,i=1, m=1时,i=4;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4,m=0、4、5、6、7、8或9时,i=1, m=1时,i=3;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5,m=0、3、4、5、6、7、8或9时, i=1,m=1时,i=2;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6,m=0、5或9时,i=1,m=1时,i=4, m=6时,i=3。
进一步地,中继节点在无线子帧n对应于该无线子帧n之前的第k 个无线子帧n-k的回传下行业务向基站发送承载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PUCCH上的回传上行控制信息,其中,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0,n=2或7时,k=6,n=4或9时, k=4;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1,n=2或7时,k=7和6,n=3或8 时,k=4;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2,n=2或7时,k=8、7、4和6;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3,n=2时,k=7、6和11,n=3时,k=6和5,n=4时,k=5和4;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4,n=2时,k=12、8、7和11,n=3 时,k=6、5、4和7;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5,n=2时,k=13、12、9、8、7、5、 4、11和6;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6,n=2、3、7或8时,k=7,n=4时, k=5。
在第三种可能的场景中,中继节点在无线子帧n对应于该无线子帧n之前的第k个无线子帧n-k的回传下行控制信息向基站发送承载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上的回传上行控制信息;其中,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0,n=2或7时,k=7,n=4或9时, k=8;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1,n=2或7时,k=8和7,n=3或8 时,k=7;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2,n=2或7时,k=9、8、6和7;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3,n=2时,k=11、7和12,n=3时, k=7和6,n=4时,k=6和5;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4,n=2时,k=13、11、8和12,n=3 时,k=7、6、5和8;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5,n=2时,k=14、13、11、9、8、6、 5、12和7;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6,n=2时,k=11,n=3、4、7和8时, k=8。
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0,使用9个自动混合重传HARQ进程;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1,使用5个HARQ进程;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6,使用7个HARQ进程。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现场景中,中继节点在第一时刻接收基站发送的承载在PDSCH上的回传下行业务,在第二时刻向其覆盖的终端 R-UE发送承载在PDSCH上的接入下行业务,所述第一时刻不同于所述第二时刻。
此外,中继节点接收基站发送的承载在PDSCH上的回传下行业务的同时向其覆盖的终端R-UE发送承载在PDSCH上的接入下行业务。
进一步地,在每个无线子帧中,回传下行业务和接入下行业务之间有一定量的资源块空闲。
针对Backhaul链路新的上行HARQ时序关系说明如下。
表一:
k for TDD configurations 0-6
Figure GDA0002221329980000101
表一为本实施例中新增backhaul链路的PDCCH-PDSCH时序关系。
现有协议中,LTE的下行传输PDCCH和PDSCH在同一子帧,所以没有设计PDCCH-PDSCH的时序关系表,而在本专利的backhaul链路的PDSCH传输期望相对于access链路延后进行,所以backhaul链路的PDCCH和PDSCH不在同一帧,PDSCH位于PDCCH的下一个下行子帧,为此新增加它们的时序关系表,表二中下划线的数值均为新增加的。
针对Backhaul链路新的PDSCH-PUCCH/PDCCH-PUCCH时序关系说明如下。
虽然backhaul的PDCCH和PDSCH之间的时序关系变化了,但是这不影响PDSCH-PUCCH之间的时序关系,所以backhaul仍使用和原协议一样的PDSCH-PUCCH时序关系映射表,如下表二所示,
只不过该表二对于access链路来说既是PDSCH-PUCCH时序也是 PDCCH-PUCCH时序,即子帧n的PUCCH传输对应于表中所有的n-k, k∈{k0,k1,…kM-1}时刻的PDSCH/PDCCH,其中M为一个上行子帧PUCCH 同时对应M个之前的下行子帧传输的反馈,也就是表二中某一列的数值的数目;
但对于backhaul来说,仅仅为PDSCH-PUCCH时序,即子帧n的 PUCCH传输对应于表中所有的n-k,k∈{k0,k1,…kM-1}时刻的PDSCH。
表二:
PDSCH association set indexK:{k0,k1,…kM-1}for TDD
Figure GDA0002221329980000111
但是由于为了以PDCCH的CCE资源来对PUCCH进行资源映射,以及终端在某个U时刻反馈时要检查是否有授权丢失情况,都需要在某个PUCCH反馈时刻来定位到之前对应下行传输的授权时刻,即 PDCCH传输时刻,所以有必要单独为backhaul链路新增一个 PDCCH-PUCCH时序关系映射表,如表三所示:
表三:
PDCCH association set indexK:{k0,k1,…kM-1}for TDD
Figure GDA0002221329980000121
那么对于backhual链路的下行传输的PUCCH反馈资源仍然是由对应的下行传输授权PDCCH的CCE位置进行映射,映射公式和现有协议中的映射公式一样,只不过PUCCH所对应的PDCCH时刻按照新的映射表(如表三)来进行,即子帧n的PUCCH传输对应于表三中所有的n-k,k∈{k0,k1,…kM-1}时刻的PDCCH。
针对Backhaul链路的下行HARQ进程数说明如下。
表四:
Maximum number of DL HARQ processes for TDD
Figure GDA0002221329980000122
表四中是backhaul链路上进行上行传输的新的HARQ进程数的需求,具有下划线的数值为相对现有协议不同的数值。由于下行PDSCH 传输时刻延后,所以需要增加冗余进程来保证HARQ连续传输:
下行冗余进程:指的是相对于协议原有进程数新增加的进程。所谓HARQ进程是在对某一个数据包进行授权-传输-反馈-再次授权之间存在各种时延间隔时,为了能保证连续传输,而定义的并行传输的数据处理所需资源和流程。而在LTE系统中,时延间隔主要是传输时延、基站和终端的数据接收处理时延,算法处理时延和组包发送时延,而这些一旦确定则所需要的HARQ进程数目就确定了。但是由于在 backhaul链路中使用了新的时序关系,虽然硬件和软件上的处理时延以及空口传输时延,这些客观的时延都没有变化,但是人为的增加了一定的事件处理时间间隔,那么就导致了要继续保证连续传输,则需要增加HARQ进程数。正是因为本来按照客观能力,现有的进程数是完全满足要求的,所以新增加的进程称之为冗余进程。
针对Backhaul链路和Access链路的联合下行调度说明如下。
由于上述backhaul链路(eNB对RN)时序关系的重新设计,最终达到的效果是,backhaul链路相对于access链路在相同时刻下行调度所对应的下行传输时刻延后。那么就意味着,当某个调度时刻,接入链路(eNB对M-UE,以及RN对R-UE)进行调度时已经可以获知该调度所对应的PDSCH传输时刻,其PDSCH资源已经被之前调度的 backhaul链路占用了多少。那么该时刻的access链路进行调度时,则可以有目的的避开backhaul链路所提前调度占用的业务信道资源。
针对时分方式TDM,backhaul调度某时刻的PDSCH传输,将该时刻所有PDSCH资源全部占用,access链路调度时刻,如果发现 PDSCH传输时刻已有backhaul调度,则该时刻不进行调度。这种方式下,接入链路和回传链路的PDSCH传输之间完全没有相互干扰。
频分方式FDM,backhaul调度某时刻的PDSCH传输,只分配该时刻部分PDSCH资源,所以access链路调度时刻,如果发现PDSCH传输时刻已有backhaul调度,则可以分配剩余的PDSCH资源。由于RN处同时进行RN对R-UE的接入链路的PDSCH接收,和RN对eNB的回传链路的PDSCH发送,2者之间实际上是共址干扰,干扰很大。所以同一时刻靠频分来错开2者的PDSCH传输资源的同时,为了进一步减少相互干扰,可以由调度算法决定给2者之间留出一定的PDSCH RB资源作隔离。
其中,图3示出了整个中继回传和接入链路的下行调度/反馈时序关系示意图,且在图3中是以时隙配比1举例说明的。
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方法,可以满足5G中对回传链路的传输要求,有以下优点:
1)可支持更高速率的传输;可以最大使用TDD正常时隙配比中相同的下行子帧数进行backhaul传输,资源不受限。
2)可支持灵活的传输时间点配置,满足高的时延要求;可以使用任意一个TDD正常时隙配比中的任意一个下行子帧进行backhaul下行传输,传输时间点不受限。
3)最灵活的资源分配方案,可以真正做到在调度粒度级别上在 backhaul link和access link之间完全动态调节所需的传输资源,或者所配置的回传链路没有使用需求时,能灵活的将资源释放给其他用户或基站使用,比如临时关闭某个微站;
4)对现有的普通终端的HARQ时序和传输流程没有影响的基础上,较好地解决backhaul和access链路之间的业务信道传输相互干扰问题。对现有系统具有很好的兼容性。
为较好的理解上述的发明,以下对现有的LTE协议中下行HARQ 时序关系采用表五至表六说明如下。
下行HARQ时序关系也就是access接入链路采用的时序关系:
表五:access链路的PDCCH/PDSCH-PUCCH时序
Downlink association set indexK:{k0,k1,…kM-1}for TDD
Figure GDA0002221329980000151
表六:access链路的下行HARQ进程数
Maximum number of DL HARQ processes for TDD
Figure GDA0002221329980000152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6)

1.一种中继回传链路的下行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中继节点在无线子帧m接收基站发送的承载在回传链路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上的回传下行控制信息,并在无线子帧m之后的第i个无线子帧m+i接收基站发送的承载在物理下行共享信道上对应于该下行控制信息的回传下行业务,其中,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0,m=0或5时,i=1,m=1或6时,i=4;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1,m=0、4、5或9时,i=1,m=1或6时,i=3;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2,m=0、4、5、8或9时,i=1,m=1或6时,i=2;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3,m=0、5、6、7、8或9时,i=1,m=1时,i=4;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4,m=0、4、5、6、7、8或9时,i=1,m=1时,i=3;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5,m=0、3、4、5、6、7、8或9时,i=1,m=1时,i=2;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6,m=0、5或9时,i=1,m=1时,i=4,m=6时,i=3;
还包括:中继节点在无线子帧n对应于该无线子帧n之前的第k个无线子帧n-k的回传下行业务向基站发送承载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上的回传上行控制信息,其中,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0,n=2或7时,k=6,n=4或9时,k=4;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1,n=2或7时,k=7和6,n=3或8时,k=4;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2,n=2或7时,k=8、7、4和6;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3,n=2时,k=7、6和11,n=3时,k=6和5,n=4时,k=5和4;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4,n=2时,k=12、8、7和11,n=3时,k=6、5、4和7;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5,n=2时,k=13、12、9、8、7、5、4、11和6;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6,n=2、3、7或8时,k=7,n=4时,k=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节点在无线子帧n对应于该无线子帧n之前的第k个无线子帧n-k的回传下行业务向基站发送承载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上的回传上行控制信息替换为:
中继节点在无线子帧n对应于该无线子帧n之前的第k个无线子帧n-k的回传下行控制信息向基站发送承载在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上的回传上行控制信息,其中,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0,n=2或7时,k=7,n=4或9时,k=8;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1,n=2或7时,k=8和7,n=3或8时,k=7;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2,n=2或7时,k=9、8、6和7;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3,n=2时,k=11、7和12,n=3时,k=7和6,n=4时,k=6和5;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4,n=2时,k=13、11、8和12,n=3时,k=7、6、5和8;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5,n=2时,k=14、13、11、9、8、6、5、12和7;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6,n=2时,k=11,n=3、4、7和8时,k=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0,使用9个自动混合重传HARQ进程;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1,使用5个HARQ进程;
对于无线帧使用上下行配置6,使用7个HARQ进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中继节点在第一时刻接收基站发送的承载在PDSCH上的回传下行业务,在第二时刻向其覆盖的终端R-UE发送承载在PDSCH上的接入下行业务,所述第一时刻不同于所述第二时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中继节点接收基站发送的承载在PDSCH上的回传下行业务的同时向其覆盖的终端R-UE发送承载在PDSCH上的接入下行业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无线子帧中,回传下行业务和接入下行业务之间有一定量的资源块空闲。
CN201510564891.8A 2015-09-07 2015-09-07 中继回传链路的下行传输方法 Active CN1065061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64891.8A CN106506184B (zh) 2015-09-07 2015-09-07 中继回传链路的下行传输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64891.8A CN106506184B (zh) 2015-09-07 2015-09-07 中继回传链路的下行传输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06184A CN106506184A (zh) 2017-03-15
CN106506184B true CN106506184B (zh) 2020-01-31

Family

ID=58287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64891.8A Active CN106506184B (zh) 2015-09-07 2015-09-07 中继回传链路的下行传输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0618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80813A (zh) * 2018-04-12 2019-10-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接收、发送,帧结构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EP3920570A4 (en) * 2019-02-01 2022-08-03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64878A (zh) * 2009-11-13 2011-05-1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指示上行数据发送的方法及设备
WO2011097825A1 (zh) * 2010-02-12 2011-08-18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转发控制信息以及执行数据转发的方法、设备和节点
CN102893550A (zh) * 2010-05-12 2013-01-2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Lte-a中交叉子帧资源分配情况下的确认传输
CN104754752A (zh) * 2013-12-25 2015-07-01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多子帧调度方法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64878A (zh) * 2009-11-13 2011-05-1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指示上行数据发送的方法及设备
WO2011097825A1 (zh) * 2010-02-12 2011-08-18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转发控制信息以及执行数据转发的方法、设备和节点
CN102893550A (zh) * 2010-05-12 2013-01-2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Lte-a中交叉子帧资源分配情况下的确认传输
CN104754752A (zh) * 2013-12-25 2015-07-01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多子帧调度方法和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3GPP TS 36.213 V10.2.0》.2011,第23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06184A (zh) 2017-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06345B2 (en)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265053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ssigning backhaul resources
KR101659425B1 (ko) 하이브리드 반송파 집성을 지원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9237583B2 (en) Resource availability for PDSCH in relay backhaul transmissions
US840090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backhaul transmission resour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d on relay
KR101548266B1 (ko) 자원 점유 방식의 지시 및 처리 방법 및 장치
EP2770659B1 (en) Controlling a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with a relay node
US9413450B2 (e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using MBSFN subframe i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U2605440C2 (ru) Узел связи
US8599738B2 (en)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wireless relay system and relay station using the same
US20160183290A1 (en) Uplink scheduling method and uplink transmission method
US20110007695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pping physical control channels
US20140056186A1 (en) Methods, device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interference reduction in tdd systems allowing allocation of flexible subframes for uplink or downlink transmission
JP5709884B2 (ja) 基地局、端末、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KR101861661B1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정보를 송신 및 수신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그 방법
EP2611246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llocating backhaul link resource
CN103518413A (zh) 用于在允许为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传输分配灵活子帧的tdd系统中干扰降低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06506424B (zh) 中继回传链路的控制信道传输方法
CN105122917A (zh) 动态tdd配置系统方法
JP2016510182A (ja) フィードバックレポートの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KR20120049845A (ko) 릴레이 시스템에서 통신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20100073970A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스케줄링 요청 전송방법 및 장치
KR101784040B1 (ko)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인접 셀 간 간섭을 회피하기 방법 및 장치
US20150304016A1 (en) Relay system for moving object
CN106506129B (zh) 中继回传链路的上行传输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