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04164A - 一种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的划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的划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04164A
CN106504164A CN201610909650.7A CN201610909650A CN106504164A CN 106504164 A CN106504164 A CN 106504164A CN 201610909650 A CN201610909650 A CN 201610909650A CN 106504164 A CN106504164 A CN 1065041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eed limit
section
represent
speed
limit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0965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建
张文珺
张引
马永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ast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ast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90965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04164A/zh
Publication of CN1065041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041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GTRAFFIC CONTROL SYSTEMS
    • G08G1/00Traffic control systems for road vehicles
    • G08G1/01Detecting movement of traffic to be counted or controlled
    • G08G1/0104Measuring and analyzing of parameters relative to traffic conditions
    • G08G1/0125Traffic data processing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Marketing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的划分方法,所述划分方法包括:依据道路沿线土地利用情况,将目标道路划分为不同区段;根据道路线形资料及交通事故统计数据,确定各区段中的速度控制重点区域;分别确定调查区域的观测点,采集各所述观测点的双向车速数据;根据双向车速数据划分不同的限速区段,并确定各限速区段对应的限速值及区段长度;根据各限速值分别确定各对应所述限速区段的最小长度;根据各限速区段的最小长度,检验与调整各限速区段的区段长度。该方法提高了速度控制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具有简单实用、准确性高和可操作性高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的划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路交通安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的划分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城乡结合部道路在交通构成、车速分布等方面呈现出既不同于城市交通也有别于乡村交通的特点,存在着各类交通流相互干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随着机动化进程的推进,城乡结合部道路逐渐成为交通事故的高发区,其中车速过高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因此通过科学的速度控制方案,在兼顾运行效率的前提下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对提高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提升交通安全水平,部分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已采取了一些速度控制措施,如安装限速标志、设置减速标线、安装测速装置强制执法等。但是通过实地观测发现,现有的速度控制设施没有考虑道路线形、混行干扰、路侧接入等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的特有因素,其实施效果不尽人意。
因此,如何根据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的特有因素,结合对事故多发点段道路的分析,进行分区段限速的速度控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提供一种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划分的方法,该方法根据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的特有因素,结合对事故多发点段道路的分析,可完成分区段限速的速度控制。
技术方案:一种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的划分方法,所述划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依据道路沿线土地利用情况,将目标道路划分为不同区段。
步骤12:根据道路线形资料及交通事故统计数据,确定各所述区段中的速度控制重点区域。
步骤13:分别确定调查区域的观测点,采集各所述观测点的双向车速数据。
其中,所述调查区域包括:速度控制重点区域,相邻不同区段的衔接处及非事故高发路段。
步骤14:根据所述双向车速数据划分不同的限速区段;
步骤15:确定各所述限速区段对应的限速值及区段长度。
步骤16:根据各所述限速值分别确定各对应所述限速区段的最小长度。
步骤17:根据各所述限速区段的最小长度,检验与调整各所述限速区段的区段长度。
可选的,所述不同区段包括:居住及混合用地区段、工业用地区段及农林用地区段。
可选的,所述划分限速区段的划分标准是:相邻观测点地点车速满足相邻观测点地点车速分布显著性检验结果为存在显著差异且|Δv85|大于10km/h,其中,|Δv85|表示相邻观测点85位地点车速差值的绝对值。
可选的,所述划分限速区段的划分标准是:相邻观测点地点车速|Δv85|大于等于20km/h,其中|Δv85|为相邻观测点85位地点车速差值的绝对值。
可选的,所述划分限速区段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1:在路段上,设置n个观测点,令i=1,j=1,执行步骤52;
步骤52:根据xi与xi+1点处的地点车速分布及|Δv85|,判断是否满足所述划分标准,
若是,划分为两个区段,xi对应的限速区段记为Lj,xi+1对应的限速区段记为Lj+1,j=j+1,执行步骤53;
若否,则将xi与xi+1对应的限速区段合并为同一区段Lj+1,执行步骤53;
其中,x表示观测点,i表示观测点序号,xi表示第i观测点,L表示限速区段,j表示限速区段序号,Lj表示第j个限速区段;
步骤53:判断是否满足条件:i≤n-1,
若是,i=i+1,执行步骤52;
若否,令m=j,限速区段划分为m段,结束。
可选的,所述确定各所述限速区段的限速值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1:判断是否满足条件:v≤v
若是,则v0=v,执行步骤62;
若否,则v0=v,执行步骤62;
其中,v表示区段设计车速值,v表示车速规定值,v0表示初始限速值。
步骤62:判断是否满足条件:
若是,令v1=v0+10km/h,执行步骤64;
若否,执行步骤63;
步骤63:判断是否满足条件:
若是,令v1=v0-10km/h,执行步骤64;
若否,令v1=v0,执行步骤64;
其中,表示区段各观测点自由流或相对自由流状态下的85位地点车速平均值,v1表示修正后的限速值;
步骤64:判断各所述限速区段是否满足道路交通环境修正限速值中的道路交通环境的条件,
若是,令v=v1-10km/h;
若否,令v=v1
其中,v表示设计限速值。
可选的,进行所述步骤64:判断各所述限速区段是否满足道路交通环境修正限速值中的道路交通环境的条件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71:判断是否满足条件:v≥v极限
若是,令v=v极限,执行步骤:72;
若否,v保留原值,执行步骤:72。
其中,v极限表示线形设计指标作为极限值时对应的最大速度。
步骤72:判断相邻限速区段设计限速值的差值是否大于等于20km/h,
若是,调整限速区段的设计限速值,使相邻限速区段的设计限速值的差值小于20km/h,或者在所述相邻限速区段中的设计限速值大的对应限速区段中设置限速过渡区;
若否,结束。
可选的,根据以下公式确定各所述限速区段对应的区段长度的最小长度γmin
γmin=γstsahtr
其中,γst表示车辆加减速后的稳定行驶距离,γs表示下游相邻限速区段的标志视认距离,γah表示标志前置距离,γtr表示限速过渡区长度。
可选的,所述车辆加减速后的稳定行驶距离为:
其中,v表示所述限速区段的设计限速值;
所述下游相邻限速区段的标志视认距离为:
其中,v表示车辆在限速区段行驶察觉标志时的车速,t表示驾驶人视认标志所需时间,ΔH表示限速标志位置与驾驶人视线的高差,d表示限速标志与驾驶人视线的横向侧距,α表示驾驶人的视野界限;
所述标志前置距离为:
其中,v表示车辆速度变化前的车速,v表示车辆速度变化后的车速,n表示变换车道的次数,f表示道路滚动阻力系数,i表示道路纵坡,φ表示路面附着系数,t3表示车辆变换一次车道所需时间,t4表示驾驶人从读完交通标志至开始行动的反应判断时间,λ1和λ2表示驾驶行为系数,M表示标志消失距离;
所述限速过渡区长度为:
其中,β表示坡度修正系数,l1表示交通提示信息的识认距离,v限1表示限速过渡区上游限速区段的限速值,v限2表示限速过渡区下游限速区段的限速值,a表示车辆减速度。
可选的,所述根据各所述限速区段的最小长度,检验与调整各所述限速区段的长度,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令j=1。
步骤102:根据第j个限速区段Lj的限速值计算限速区段的最小长度γjmin,判断是否满足条件:γj≥γjmin,其中γj表示第j个限速区段Lj的长度,
若是,执行步骤103;
若否,执行步骤104。
步骤103:判断是否满足条件:j≤m-1,其中m表示限速区段的总个数,
若是,j=j+1,执行步骤102;
若否,结束循环。
步骤104:判断Lj中是否包含所述限速过渡区,
若是,则调整限速值vj限,使相邻区段限速值差值不大于20km/h,执行步骤102,
其中vj限表示第j个限速区段Lj的设计限速值;
若否,执行步骤:105。
步骤105:判断是否满足条件:|vp限-vj限|≤|vq限-vj限|或q不存在,
其中,p,q和j为限速区段序号,p为小于j且相邻的区段序号,q为大于j且相邻的区段序号,v表示设计限速值,vp限表示第p段限速区段的设计限速值,vq限表示第q段限速区段的设计限速值,
若是,合并Lp与Lj为同一限速区段Lj,Lj的设计限速值为:vj限=min(vp限,vj限),执行步骤102,
其中,Lj表示第j个限速区段,Lp表示第p个限速区段,Lq表示第q个限速区段;
若否,执行步骤106。
步骤106:判断是否满足条件:|vp-vj|>|vq-vj|或p不存在,
若是,合并Lj与Lq为同一限速区段Lq,令j=q,执行步骤102;
若否,结束。
有益效果:本发明结合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的特点,提出了该地区道路限速区划分的具体方法,提高了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具有简单实用、准确性高和可操作性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的划分方法流程图。
图2为观测点分布示意图。
图3为限速区段示意图。
图4为根据所述双向车速数据划分限速区段的流程图。
图5为确定所述限速区段的限速值的流程图。
图6为限速过渡区示意图。
图7为检验与调整各所述限速区段的长度的流程图。
图8为速度控制区段划分流程图。
图9为道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如图1至7所示,在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交通环境下,根据道路沿线土地利用、道路线形、交通事故数据及实际车速数据,确定速度控制区段的划分,包括划分限速区段、确定限速值、检验限速区长度等步骤,以达到提高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划分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目的。
如图1所示,所述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的划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依据道路沿线土地利用情况,将目标道路划分为不同区段,所述不同区段包括:居住及混合用地区段、工业用地区段及农林用地区段。
步骤12:根据道路线形资料及交通事故统计数据,在各大区段中识别特殊路段,包括事故高发点、线形不佳、桥梁隧道等断面突变段等,确定各所述区段中的速度控制重点区域。
步骤13:如图2所示,分别确定调查区域的观测点及调查样本,采集各观测点双向车速数据,其中,所述调查区域包括:速度控制重点区域、相邻所述不同区段的衔接处及非事故高发路段,所述非事故高发路段是指不满足事故指标:2km范围内3年发生过1起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或500m范围内3年发生过3起以上死亡事故的路段。
步骤14:如图3所示,根据所述双向车速数据划分限速区段,划分限速区段的划分标准是:相邻观测地点车速满足相邻观测点地点车速分布显著性检验结果为存在显著差异且|Δv85|大于10km/h,或相邻观测点地点车速|Δv85|大于等于20km/h,其中,|Δv85|表示相邻观测点85位地点车速差值的绝对值。
优选的,所述显著差异是指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其中,所述地点车速为车辆行驶过某地点的瞬时速度。所述85位地点车速为在获取的地点车速累计分布曲线中,对应于85%分位值的速度,其意义在于所调查样本中85%的车辆速度小于该值。
步骤15:确定所述限速区段的限速值。
步骤16:根据以下公式确定各所述限速区段对应的区段长度的最小长度γmin
γmin=γstsahtr
其中,γst表示车辆加减速后的稳定行驶距离,γs表示下游相邻限速区段的标志视认距离,γah表示标志前置距离,γtr表示限速过渡区长度,γmin表示所述限速区段的最小长度。
所述车辆加减速后的稳定行驶距离为:
其中,v表示所述限速区段的设计限速值;
所述下游相邻限速区段的标志视认距离为:
其中,v表示车辆在限速区段行驶察觉标志时的车速,所述车速的单位为千米/小时,t表示驾驶人视认标志所需时间,所述时间的单位为秒,ΔH表示限速标志位置与驾驶人视线的高差,所述高度差的单位为米,d表示限速标志与驾驶人视线的横向侧距,所述横向侧距的单位为米,α表示驾驶人的视野界限,所述视野界限的单位为度(°)。
步骤17:根据各所述限速区段的最小长度,检验与调整各所述限速区段的长度。
具体地,图1所述步骤12中,所述特殊路段的判定标准如下:
事故指标:2km范围内3年发生过1起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或500m范围内3年发生过3起以上死亡事故的路段。公路指标:包括以下各路段。
急弯路段:平均半径(R)小于下列数值,且停车视距小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规定的停车视距的路段,如表1所示。
表1急弯路段
陡坡路段:纵坡i%大于下列数值的路段,如表2所示。
表2陡坡路段
设计速度 纵坡(%)
60km/h i>5
40km/h i>6
30km/h i>7
20km/h i>8
连续下坡路段:连续里程大于3km、存在多个连续下坡且平均纵坡i%大于下列数值的越岭路段,如表3所示。
表3连续下坡路段
相对高差 纵坡(%)
200-500m i>5.5
>500m i>5
视距不良路段:会车视距不满足设计速度要求的路段,如表4所示。
表4视距不良路段
设计速度 纵坡(%)
60km/h L<220m
40km/h L<150m
30km/h L<80m
20km/h L<60m
路侧险要路段:陡崖、沟深、填方边坡高度或路肩挡墙高度h≥4m的路段或距路肩边缘不足3m有湖泊、沟渠、高速公路、铁路等路侧险要的路段。
具体地,如图4所示,根据所述双向车速数据划分限速区段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1:在路段上,设置n个观测点,令i=1,j=1,执行步骤52。
步骤52:根据xi与xi+1点处的地点车速分布及|Δv85|,判断是否满足所述划分标准,其中,|Δv85|为相邻观测点85位地点车速差值的绝对值,
若是,划分为两个区段,xi对应的限速区段记为Lj,xi+1对应的限速区段记为Lj+1,j=j+1,执行步骤53;
若否,则将xi与xi+1对应的限速区段合并为同一区段Lj+1,执行步骤53,
其中,x表示观测点,i表示观测点序号,xi表示第i个观测点,L表示限速区段,j表示限速区段序号,Lj表示第j个限速区段。
步骤53:判断是否满足条件:i≤n-1,
若是,i=i+1,执行步骤52;
若否,令m=j,限速区段划分为m段,结束。
具体地,如图5所示,确定所述限速区段的限速值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1:判断是否满足条件:v≤v
若是,则v0=v,执行步骤62;
若否,则v0=v,执行步骤62。
其中,v表示区段设计车速值,v表示车速规定值,优选的,v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的车速规定值,但并不以此为限,v0表示初始限速值。
步骤62:判断是否满足条件:
若是,则将限速值上调10km/h,令v1=v0+10km/h,执行步骤64;
若否,执行步骤63。
步骤63:判断是否满足条件:
若是,则将限速值下降10km/h,令v1=v0-10km/h,执行步骤64;
若否,保持限速值不变,令v1=v0,执行步骤64。
其中,v0表示初始限速值,表示区段各观测点自由流或相对自由流状态下的85位地点车速平均值,v1表示修正后的限速值。
步骤64:综合道路接入口密度、接入道路视距、慢行设施条件、交通安全水平对限速值进行修正,判断各所述限速区段是否满足道路交通环境修正限速值中的道路交通环境的条件,
若是,令v=v1-10km/h,执行步骤71,
其中,v表示设计限速值;
若否,令v=v1,执行步骤71。
具体地,综合道路接入口密度、接入道路视距、慢行设施条件、交通安全水平对限速值进行修正,具体修正条目见表5。
表5道路交通环境修正限速值
具体地,各等级道路的最大接入口密度见表6。
表6设计车速及其单侧最大接入口密度
步骤71:核查限速值,调整不满足技术安全标准和协调性标准的限速值,具体地,判断是否满足条件:v≥v极限
若是,令v=v极限,执行步骤72,
其中,v表示设计限速值,v极限表示线形设计指标作为极限值时对应的最大速度,可选的,v极限表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或《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相关技术安全标准中,线形设计指标作为极限值时对应的最大速度;
若否,v保留原值,执行步骤72。
步骤72:判断相邻限速区段设计限速值的差值是否大于等于20km/h,
若是,调整限速区段的设计限速值,使相邻限速区段的设计限速值的差值小于20km/h;若不调整限速值,为避免因限速突变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建议在高限速区段设置限速过渡区,将限速过渡区视为高限速区的组成部分,即在所述相邻限速区段中的设计限速值大的对应限速区段中设置限速过渡区,如图6所示;
若否,结束。
本发明按照桩号顺序,以观测的地点车速为指标,有序合并地点车速数据满足区段划分标准的相邻点位,反向亦然。
本发明提出了限速区段限速值的确定及修正方法:依据交通安全技术指标及设计指标确定基本限速值,结合车辆运行情况及道路环境修正限速值,经核验限速值合法性、安全性及协调性后确定限速值。
具体地,图1所述步骤16中,所述驾驶人视认标志所需时间t包括认读时间t1和反应时间t2两部分,认读时间t1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取整为1s,反应时间t2根据AASHTO取标准反应时间为2.5s;限速标志位置与驾驶人视线的高差ΔH取1.3m;限速标志与驾驶人视线的横向侧距d为限速标志路侧净空宽度d1、车辆所在车道中心线距行车道边缘线距离d2及驾驶人与车道中心线的距离d3之和,取为6.5m;不同速度下的驾驶员视野界限α见表7,从而得到不同行驶速度下路侧标志的视认距离见表8。
表7视野界限与车速关系
车速(km/h) 40 60 70 75 80 100
视野界限(°) 100 86 70 65 60 40
表8路侧标志视认距离
车速(km/h) 20 30 40 50 60 70 80
视认距离(m) 42.4 52.1 61.8 71.5 81.3 91.0 100.7
所述标志前置距离为:
其中,v表示车辆速度变化前的车速,所述变化前的车速的单位为千米/小时,v表示车辆速度变化后的车速,所述变化后的车速的单位为千米/小时,n表示变换车道的次数,f表示道路滚动阻力系数,i表示道路纵坡,φ表示路面附着系数,t3表示车辆变换一次车道所需时间,所述所需时间的单位为妙,t4表示驾驶人从读完交通标志至开始行动的反应判断时间,所述判断时间的单位为妙,λ1和λ2表示驾驶行为系数,M表示标志消失距离,所述消失距离的单位为米。
车辆速度变化前后的车速v和v为车辆经过相邻限速区的相应限速值;变换车道的次数n取1;车辆变换一次车道所需时间t3取6s;驾驶人从读完交通标志至开始行动的反应判断时间t4取6s;当存在车速变化时λ1取1,否则取0;当存在车道变换时λ2取1,否则取0;滚动阻力系数f与道路路面类型、车辆轮胎结构及行车速度有关,见表9;路面附着系数φ见表10;当限速标志采用悬臂或门式固定时,标志消失距离采用路侧柱式固定时,其中θ为消失点与头顶标志或路侧标志的夹角。
表9各类路面的f值
表10各类路面的值
所述限速过渡区长度为:
其中,β表示坡度修正系数,l1表示交通提示信息的识认距离,所述识认距离的单位是米,v限1表示限速过渡区上游限速区段的限速值,v限2表示限速过渡区下游限速区段的限速值,所述限速值的单位为千米/小时,a表示车辆减速度,所述车辆减速度的单位为m/s2
车辆由高限速区向低限速区过渡时,若下坡纵坡大于2%,应根据道路纵坡修正过渡区长度,β取值见表11。
表11限速过渡区坡度修正系数β
道路平均坡度(%) i≤2 2<i≤3 3<i≤4 i≥4
下坡减速的β值 1 1.1 1.2 1.3
不同车速下的交通提示信息的识认距离L1可以从贺玉龙和孙小端编著的《公路速度限制与速度控制技术》中查阅得到,见表12。
表12行驶车速与提示标志视认距离
行驶车速km/h 100-120 71-99 40-70 <40
字高cm 60-70 50-60 35-50 25-30
视认距离m 120 110 90 60
车辆减速度a参考《公路速度限制与速度控制技术》,取0.75-1.5m/s2
本发明明确了限速区的组成部分,基于驾驶人特性及道路交通环境,提出了最小限速区长度的计算方法,并说明了以此为标准的区段划分检验调整方法。
具体地,如图7所示为图1所述步骤17:检验与调整各所述限速区段的长度的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令j=1。
步骤102:根据第j个限速区段Lj的限速值计算限速区段的最小长度γjmin,判断是否满足条件:γj≥γjmin,其中γj表示第j个限速区段Lj的长度,
若是,执行步骤103;
若否,执行步骤104。
步骤103:判断是否满足条件:j≤m-1,其中m表示限速区段的总个数,
若是,j=j+1,执行步骤102;
若否,结束循环。
步骤104:判断Lj中是否包含所述限速过渡区,
若是,则调整限速值vj限,使相邻区段限速值差值不大于20km/h,执行步骤102,
其中vj限表示第j个限速区段Lj的设计限速值;
若否,执行步骤105。
步骤105:判断是否满足条件:|vp限-vj限|≤|vq限-vj限|或q不存在,
其中,p,q和j为限速区段序号,p为小于j且相邻的区段序号,q为大于j且相邻的区段序号,v表示设计限速值,vp限表示第p段限速区段的设计限速值,vq限表示第q段限速区段的设计限速值,
若是,合并Lp与Lj为同一限速区段Lj,Lj的设计限速值为:vj限=min(vp限,vj限),执行步骤102,
其中,Lj表示第j个限速区段,Lp表示第p个限速区段,Lq表示第q个限速区段;
若否,执行步骤106。
步骤106:判断是否满足条件:|vp-vj|>|vq-vj|或p不存在,
若是,合并Lj与Lq为同一限速区段Lq,令j=q,执行步骤102,
若否,结束。
实施例二:如图8、9所示,根据道路沿线土地利用、道路线形、交通事故数据及实际车速数据,确定速度控制区段的划分方法,包括划分限速区段、确定限速值、检验限速区长度等步骤,以达到提高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划分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目的。
具体地,选择浙江省丽水市县道三际线(X603)道路事故高发路段排前村段(桩号为9k+300-10k+100)作为本工程实施案例,进行速度控制区段划分。该路段车道宽9m,路基宽度12.3m,双向两车道,以实双黄线分隔双向车道,无机非物理隔离,无人行专用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路段设计车速为60km/h,道路纵坡小于2%。该路段近3年内发生过因超速引发的交通事故,且事故发生于居住用地集中区域。
1)确定限速区段
依据区段划分标准划分限速区,其中正向观测点4与7为正向区段起讫点,反向观测点5与3为反向区段起讫点。地点车速统计值与区段划分统计值分别如表13和表14。
表13各观测点地点车速统计值
表14区段划分数据统计列表
2)确定限速值
2-1)该路段为设计车速为60km/h的双向两车道二级县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道路限速值不应超过70km/h,确定区段基本限速值v0=60km/h。
2-2)正方向限速区4-7段:修正限速值v1=v0+10=70km/h。由于沿线为居住及混合用地且无机非分隔等物理隔离设施,近3年出现因超速导致的交通事故,再次修正限速值v=v1-10=60km/h。核验该限速值满足法律法规、线形设计及协调性要求。因此,该限速区限速值为60km/h。
2-3)反方向限速区5-3段:限速区修正限速值v1=v0+10=70km/h,由于沿线为居住及混合用地且无机非分隔等物理隔离设施,近3年出现因超速导致的交通事故,再次修正限速值v=v1-10=60km/h。核验该限速值满足法律法规、线形设计及协调性要求。因此,该限速区限速值同样为60km/h。
3)限速区长度检验
经核验,该路段上下游区段的限速值也均为60km/h,由于与相邻区段限速值相同,可直接将该区段与上下游限速区合并,亦可单独设置限速区段。为判断能否设置单独限速区,本文检验该限速区是否满足最小限速区长度要求:
3-1)最短稳定距离
3-2)下游相邻限速区段的标志视认距离与标志前置距离之和为114.2m;
由此可见,该区段在60km/h限速值下的最小限速区长度为1197.5m,双向限速区长度均小于最小值,因此,必须与其上游限速区合并,以60km/h为限速值。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的划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依据道路沿线土地利用情况,将目标道路划分为不同区段;
步骤12:根据道路线形资料及交通事故统计数据,确定各所述区段中的速度控制重点区域;
步骤13:分别确定调查区域的观测点,采集各所述观测点的双向车速数据;其中,所述调查区域包括:所述速度控制重点区域,相邻所述不同区段的衔接处及非事故高发路段;
步骤14:根据所述双向车速数据划分不同的限速区段;
步骤15:确定各限速区段对应的限速值及区段长度;
步骤16:根据各所述限速值分别确定各对应所述限速区段的最小长度;
步骤17:根据各限速区段的最小长度,检验与调整各所述限速区段的区段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的划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同区段包括:居住及混合用地区段、工业用地区段及农林用地区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的划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划分限速区段的划分标准是:相邻观测点地点车速满足相邻观测点地点车速分布显著性检验结果为存在显著差异且|Δv85|大于10km/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的划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划分限速区段的划分标准是:相邻观测点地点车速|Δv85|大于等于20km/h。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的划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划分限速区段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1:在路段上,设置n个观测点,令i=1,j=1,执行步骤52;
步骤52:根据xi与xi+1点处的地点车速分布及|Δv85|,判断是否满足所述划分标准,
若是,划分为两个区段,xi对应的限速区段记为Lj,xi+1对应的限速区段记为Lj+1,j=j+1,执行步骤53,
若否,则将xi与xi+1对应的限速区段合并为同一区段Lj+1,执行步骤53,
其中,x表示观测点,i表示观测点序号,xi表示第i个观测点,L表示限速区段,j表示限速区段序号,Lj表示第j个限速区段;
步骤53:判断是否满足条件:i≤n-1,
若是,i=i+1,执行步骤52,
若否,令m=j,限速区段划分为m段,结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的划分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各所述限速区段对应的限速值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1:判断是否满足条件:v≤v
若是,则v0=v,执行步骤62,
若否,则v0=v,执行步骤62,
其中,v表示区段设计车速值,v表示车速规定值,v0表示初始限速值;
步骤62:判断是否满足条件:
若是,令v1=v0+10km/h,执行步骤64,
若否,执行步骤63;
步骤63:判断是否满足条件:
若是,令v1=v0-10km/h,执行步骤64,
若否,令v1=v0,执行步骤64,
其中,表示区段各观测点自由流或相对自由流状态下的85位地点车速平均值,v1表示修正后的限速值;
步骤64:判断各所述限速区段是否满足道路交通环境修正限速值中的道路交通环境的条件,
若是,令v=v1-10km/h,
若否,令v=v1
其中,v表示设计限速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的划分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所述步骤64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71:判断是否满足条件:v≥v极限
若是,令v=v极限,执行步骤72,
若否,v保留原值,执行步骤72,
其中,v极限表示线形设计指标作为极限值时对应的最大速度;
步骤72:判断相邻限速区段设计限速值的差值是否大于等于20km/h,
若是,调整限速区段的设计限速值,使相邻限速区段的设计限速值的差值小于20km/h,或者在所述相邻限速区段中的设计限速值大的对应限速区段中设置限速过渡区,
若否,结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的划分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各所述限速区段对应区段长度的最小长度γmin的计算公式为:
γmin=γstsahtr
其中,γst表示车辆加减速后的稳定行驶距离,γs表示下游相邻限速区段的标志视认距离,γah表示标志前置距离,γtr表示限速过渡区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的划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加减速后的稳定行驶距离γst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v表示所述限速区段的设计限速值;
所述下游相邻限速区段的标志视认距离γs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v表示车辆在限速区段行驶察觉标志时的车速,t表示驾驶人视认标志所需时间,ΔH表示限速标志位置与驾驶人视线的高差,d表示限速标志与驾驶人视线的横向侧距,α表示驾驶人的视野界限;
所述标志前置距离γah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v表示车辆速度变化前的车速,v表示车辆速度变化后的车速,n表示变换车道的次数,f表示道路滚动阻力系数,i表示道路纵坡,φ表示路面附着系数,t3表示车辆变换一次车道所需时间,t4表示驾驶人从读完交通标志至开始行动的反应判断时间,λ1和λ2表示驾驶行为系数,M表示标志消失距离;所述限速过渡区长度γtr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β表示坡度修正系数,l1表示交通提示信息的识认距离,v限1表示限速过渡区上游限速区段的限速值,v限2表示限速过渡区下游限速区段的限速值,a表示车辆减速度。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的划分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各所述限速区段的最小长度,检验与调整各所述限速区段的长度,包括:
步骤101:令j=1;
步骤102:根据第j个限速区段Lj的限速值计算限速区段的最小长度γjmin,判断是否满足条件:γj≥γjmin,其中γj表示第j个限速区段Lj的长度,
若是,执行步骤103,
若否,执行步骤104;
步骤103:判断是否满足条件:j≤m-1,其中m表示限速区段的总个数;
若是,j=j+1,执行步骤102,
若否,结束循环;
步骤104:判断Lj中是否包含所述限速过渡区,
若是,则调整限速值vj限,使相邻区段限速值差值不大于20km/h,执行步骤102,
其中vj限表示第j个限速区段Lj的设计限速值;
若否,执行步骤105;
步骤105:判断是否满足条件:|vp限-vj限|≤|vq限-vj限|或q不存在,
其中,p,q和j为限速区段序号,p为小于j且相邻的区段序号,q为大于j且相邻的区段序号,v表示设计限速值,vp限表示第p段限速区段的设计限速值,vq限表示第q段限速区段的设计限速值;
若是,合并Lp与Lj为同一限速区段Lj,Lj的设计限速值为:vj限=min(vp限,vj限),执行步骤102;其中,Lj表示第j个限速区段,Lp表示第p限速区段,Lq表示第q个限速区段;
若否,执行步骤106;
步骤106:判断是否满足条件:|vp-vj|>|vq-vj|或p不存在;
若是,合并Lj与Lq为同一限速区段Lq,令j=q,执行步骤102,
若否,结束。
CN201610909650.7A 2016-10-19 2016-10-19 一种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的划分方法 Pending CN10650416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09650.7A CN106504164A (zh) 2016-10-19 2016-10-19 一种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的划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09650.7A CN106504164A (zh) 2016-10-19 2016-10-19 一种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的划分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04164A true CN106504164A (zh) 2017-03-15

Family

ID=58294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09650.7A Pending CN106504164A (zh) 2016-10-19 2016-10-19 一种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的划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04164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86461A (zh) * 2017-08-11 2018-04-0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区域限速值的获得方法、装置和终端设备
CN111241894A (zh) * 2018-11-28 2020-06-05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车道线的方法及车载设备
CN112509376A (zh) * 2020-10-21 2021-03-16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隧道动态区块划分方法及系统
CN112562318A (zh) * 2020-11-12 2021-03-26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恶劣天气多发高速公路限速区的速度协同控制方法
CN114333336A (zh) * 2022-03-17 2022-04-12 四川北斗云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公路小区间车流检测及管理方法
CN115083150A (zh) * 2022-05-24 2022-09-20 同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限速值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5366909A (zh) * 2022-10-21 2022-11-22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长大纵坡路段驾驶员事故动态预警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86461A (zh) * 2017-08-11 2018-04-0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区域限速值的获得方法、装置和终端设备
US11397724B2 (en) 2017-08-11 2022-07-26 Byd Compan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area speed limit value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1241894A (zh) * 2018-11-28 2020-06-05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车道线的方法及车载设备
CN112509376A (zh) * 2020-10-21 2021-03-16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隧道动态区块划分方法及系统
CN112562318A (zh) * 2020-11-12 2021-03-26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恶劣天气多发高速公路限速区的速度协同控制方法
CN112562318B (zh) * 2020-11-12 2022-05-13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恶劣天气多发高速公路限速区的速度协同控制方法
CN114333336A (zh) * 2022-03-17 2022-04-12 四川北斗云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公路小区间车流检测及管理方法
CN114333336B (zh) * 2022-03-17 2022-06-03 四川北斗云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公路小区间车流检测及管理方法
CN115083150A (zh) * 2022-05-24 2022-09-20 同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限速值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5366909A (zh) * 2022-10-21 2022-11-22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长大纵坡路段驾驶员事故动态预警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366909B (zh) * 2022-10-21 2023-04-07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长大纵坡路段驾驶员事故动态预警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04164A (zh) 一种城乡结合部低等级道路速度控制区段的划分方法
Chakroborty et al. Principles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CN110675624B (zh) 一种高风险路段的行车风险控制方法
CN102360530A (zh) 面向港口集疏港基本路段的速度一致性检验方法
CN104746397A (zh) 道路平面交叉口红线最小切角值的确定方法
Chen et al. Setting the speed limit for highway horizontal curves: A revision of inferred design speed based on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Fitzpatrick et al. Design speed, operating speed, and posted speed limit practices
Rohani et al. Car driving behaviour on road curves: A study case in Universiti Tun Hussein Onn Malaysia
Bassani et al. Field Investigation on the Effects on Operating Speed Caused by trapezoidal humps
Yishui et al. Research of highway bottlenecks based on catastrophe theory
Abdel-wahed et al. A Comparison of Daytime and Nighttime Operating Speed on Rural Multi-Lane Highway Sections in Egypt
Porter et al. Modeling speed behavior of passenger cars and trucks in freeway construction work zones: implications on work zone design and traffic control decision processes
Mahdy Speed calming using vertical deflections in road alignment
Tarris et al. Geometric design of low-speed urban streets
Sun et al. Evaluation of safety factors at Chinese intersections
Jrew et al. Improvement of multi-lane airport highway in Baghdad-Iraq
Glennon State of the art related to safety criteria for highway curve design
Lazda et al. Application of design speed for urban road and street network
Wang et al. Modeling and Analyzing Road Capacity in Subway Work Zones Using Traffic Flow Organization Theories
CN106940741A (zh) 提高道路最高限速的方法
Aswad Mohammed Study of Traffic Safety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s at Un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Wijeratne et al. Assessment of operating speeds of rehabilitated rural roads with asphalt surfacing
Li et al. Successive-Stage Speed Limit on Exit Ramp Upstream of Direct-Type Freeway in China.
Lu et al. Multi-objective traffic calming measures for roadways passing through rural communities.
Zhong et al. Study on Selection Methods of Speed Control Measures for Low Grade Roads in Rural–Urban Frin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315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