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77467B - 楔形架及强夯机 - Google Patents
楔形架及强夯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477467B CN106477467B CN201610010024.4A CN201610010024A CN106477467B CN 106477467 B CN106477467 B CN 106477467B CN 201610010024 A CN201610010024 A CN 201610010024A CN 106477467 B CN106477467 B CN 10647746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urntable
- hinge group
- wedge
- assembly
- compon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23/00—Crane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a beam, boom, or triangular structure acting as a cantilever and mounted for translatory of swinging movements in vertical or horizontal planes or a combination of such movements, e.g. jib-cranes, derricks, tower cranes
- B66C23/6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 B66C23/72—Counterweights or supports for balancing lifting couples
- B66C23/78—Supports, e.g. outriggers, for mobile cran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23/00—Crane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a beam, boom, or triangular structure acting as a cantilever and mounted for translatory of swinging movements in vertical or horizontal planes or a combination of such movements, e.g. jib-cranes, derricks, tower cranes
- B66C23/6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00—Improving or preserving soil or rock, e.g. preserving permafrost soil
- E02D3/02—Improving by compacting
- E02D3/046—Improving by compacting by tamping or vibrating, e.g. with auxiliary watering of the so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n-Site Construction Work That Accompanies Th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ncret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楔形架及强夯机,其中楔形架安装在转台上,转台的前端设有臂架,转台的后端设有配重,楔形架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第一组件具有前铰点组、后铰点组和上铰点组,所述第二组件具有下铰点组和中铰点组,所述前铰点组和所述后铰点组分别铰接在所述转台上表面靠近所述转台的回转支撑的外缘轮廓前边缘和后边缘的位置,所述下铰点组铰接在所述转台上表面靠近所述配重前端面的位置,所述上铰点组与所述中铰点组铰接,在所述第二组件的顶部设有缠绕斜拉绳的滑轮组。本发明的楔形架与转台之间有至少三组铰接点,夯锤脱钩瞬间,臂架后倾的冲击力通过第一组件、转台和回转支撑传至下车,最后传到地面,优化了传力途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楔形架及强夯机。
背景技术
强夯机是一种利用强夯原理通过起升机构将夯锤提升到一定高度,然后释放夯实地基,以增强地基承载能力的大型工程机械施工设备,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机场、码头、围海造田、山区回填等地基处理中。该设备具有作业频率高、频繁承受冲击载荷、作业现场工况恶劣等特点,臂架突然卸载后,存储于整机,特别是存储于整机上车臂架斜拉绳内的能量,随夯锤的脱落瞬间得到释放,导致臂架前后摆动幅度较大,整机晃动较明显,薄弱部件受夯锤脱钩后冲击的影响易招致破坏,严重影响了整机工作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为降低臂架摆动幅度,提高整机的稳定性,业内普遍采用辅助支撑架结构来缓解臂架的晃动。现有技术中有一种支撑架与臂架变幅随动的强夯机,在强夯机的转台上安装随动支撑架,内侧斜杆与臂架之间设有变幅拉杆,变幅拉杆和内侧斜杆下部有摆臂机构,通过它使随动支撑架与变幅拉杆相连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臂架和整机的强夯作业性能。
但是,现有强夯机支撑架多采用锐角三角形铰接结构形式,支撑架中的前撑杆和后拉杆顶端固定有变幅滑轮,底端铰接于转台后端,受整机运输高度阈值或拆装方便的限制,变幅绳与臂架的夹角较小,夯锤提升时变幅绳承受的拉力较大,其储存的能量(变形能)也较大,夯锤脱钩后,存储于变幅绳内的能量瞬间释放,臂架摆动幅度仍然较大,整机晃动较明显,且薄弱部件易损坏,降低了整机工作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目前支撑架的制作还没有标准可依,尺寸盲目地做大,刚度降低,成本增加;尺寸做小,变幅绳与臂架夹角变小,存储于变幅绳内的能量增加,夯锤脱钩后臂架摆动幅度加大,整机工作稳定性变差,薄弱部件损坏风险增加,工作寿命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楔形架及强夯机,优化楔形架及强夯机的受力分布,提高整机工作的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楔形架,安装在转台上,所述转台的前端设有臂架,所述转台的后端设有配重,所述楔形架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具有前铰点组、后铰点组和上铰点组,所述第二组件具有下铰点组和中铰点组,所述前铰点组和所述后铰点组分别铰接在所述转台上表面靠近所述转台的回转支撑的外缘轮廓前边缘和后边缘的位置,所述下铰点组铰接在所述转台上表面靠近所述配重前端面的位置,所述上铰点组与所述中铰点组铰接,在所述第二组件的顶部设有缠绕斜拉绳的滑轮组。
进一步地,所述前铰点组、所述下铰点组和所述顶部之间的连线形成直角三角形或者钝角三角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一体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组件的上铰点组和所述第二组件的中铰点组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拆卸后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均可横置于所述转台上,以降低所述楔形架的整体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组件的上铰点组和所述第二组件的中铰点组设有转动限位结构,以防止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之间发生相对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组件的上铰点组处设有第一铰接头,所述第二组件的中铰点组处设有第二铰接头,所述第一铰接头和所述第二铰接头通过销轴进行连接,所述转动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铰接头的顶部的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铰接头的顶部的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分别顶靠在对应的铰接座上,以防止所述第一铰接头和所述第二铰接头绕所述销轴进行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前撑杆和至少两个第一后拉杆,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前撑杆、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后拉杆和所述转台相互连接成卧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所述第二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前撑杆、至少两个第二后拉杆和至少两个支撑杆,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前撑杆、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后拉杆和所述至少两个支撑杆相互连接成立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每个第一后拉杆与对应的第二前撑杆相互连接,并使得每个第一后拉杆与对应的第二前撑杆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卧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与所述立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上设有多个增强件,以增加所述卧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与所述立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的刚度。
进一步地,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前撑杆的顶端侧面设有用于安装防后倾杆的基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强夯机,包括上述的楔形架。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楔形架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第一组件具有的前铰点组和后铰点组分别铰接在转台的上表面靠近回转支撑的外缘轮廓前边缘和后边缘的位置,第一组件的上铰点组与第二组件的中铰点组相互抵靠地连接,第二组件的下铰点组铰接在转台的上表面靠近配重前端面的位置,第二组件的顶部作为楔形架的最高点,可以设置缠绕斜拉绳的滑轮组,从而利用斜拉绳提升臂架。本发明的楔形架与转台之间有至少三组铰接点,夯锤脱钩瞬间,臂架后倾的冲击力通过设置于第一组件的防后倾杆传递到第一组件,然后第一组件通过与转台的铰接点传至转台,再通过回转支撑传至下车,最后传到地面,优化了传力途径,回转支撑前后端所受的偏载降低,减小了转台和下车摆动,提高了薄弱部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了整机工作稳定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楔形架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楔形架实施例中第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楔形架实施例中第二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楔形架实施例中第一铰接头(或第二铰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楔形架实施例中第二铰接头(或第一铰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强夯机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A-前铰点组,B-后铰点组,C-上铰点组,D-中铰点组,E-下铰点组,F-顶部,1-第一组件,2-第二组件,3-臂架,4-转台,5-回转支撑,6-下车,7-防后倾杆,8-斜拉绳,9-配重,10-楔形架,11-第一铰接头,12-基座,13-第一肋板,14-第一横梁,15-第一前撑杆,16-第三铰接头,17-第四铰接头,18-第一腹杆,19-第一后拉杆,20-滑轮组,21-第五铰接头,22-第二前撑杆,23-第二横梁,24-第二肋板,25-第六铰接头,26-支撑杆,27-第二铰接头,28-第二腹杆,29-第二后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纵向”、“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楔形架是强夯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楔形架最上端的横梁可以固定缠绕臂架斜拉绳的滑轮组,滑轮组用于臂架起升,横梁还可以固定倾斜臂架。臂架斜拉绳铰接在臂架顶端侧面和楔形架上端滑轮组之间,工作时随着夯锤的高空脱落,存储于臂架斜拉绳的变形能随之释放,因释放途径不合理,极易引起整机产生大幅度摆动。
经发明人理论研究发现,楔形架10在转台4上的铰接位置直接影响臂架3的斜拉绳8的受力和整机的稳定性。
基于上述思路,本发明提出一种楔形架10,如图1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楔形架10安装在转台4上,所述转台4的前端设有臂架3,所述转台4的后端设有配重9,所述楔形架10垂直于所述转台4的上表面或者倾斜地向所述配重9的外侧伸出。所述楔形架10包括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所述第一组件1具有前铰点组A、后铰点组B和上铰点组C,所述第二组件2具有下铰点组E和中铰点组D,所述前铰点组A和所述后铰点组B分别铰接在所述转台4上表面靠近所述转台4的回转支撑5的外缘轮廓前边缘和后边缘的位置,所述下铰点组E铰接在所述转台4上表面靠近所述配重9前端面的位置,所述上铰点组C与所述中铰点组D铰接,在所述第二组件的顶部F设有缠绕斜拉绳8的滑轮组。
其中,这里的“前”、“后”以转台4上臂架3和配重9的安装位置为参考,安装臂架3的一端为前向,安装配重9的一端为后向。前铰点组A与转台4的铰接位置为靠近回转支撑5的外缘轮廓前边缘的位置,包括回转支撑5的外缘轮廓前边缘顶点以及以该顶点为圆心,并以小于回转支撑5半径的长度为半径所画的圆的范围;后铰点组B与转台4的铰接位置为靠近回转支撑5的外缘轮廓后边缘的位置,包括回转支撑5的外缘轮廓后边缘顶点以及以该顶点为圆心,并以小于回转支撑5半径的长度为半径所画的圆的范围。
上述实施例中,楔形架包括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第一组件具有的前铰点组和后铰点组分别铰接在转台的上表面靠近回转支撑的外缘轮廓前边缘和后边缘的位置,第一组件的上铰点组与第二组件的中铰点组相互抵靠地连接,第二组件的下铰点组铰接在转台的上表面靠近配重前端面的位置,第二组件的顶部作为楔形架的最高点,可以设置缠绕斜拉绳的滑轮组,从而利用斜拉绳提升臂架。本发明的楔形架与转台之间有至少三组铰接点,夯锤脱钩瞬间,臂架后倾的冲击力通过设置于第一组件的防后倾杆传递到第一组件(如图2所示,构成第一组件的第一前撑杆的顶端侧面设有基座,基座上设有防后倾杆,臂架后倾的冲击力通过防后倾杆传到第一组件的基座上),然后第一组件通过与转台的铰接点传至转台,再通过回转支撑传至下车,最后传到地面,优化了传力途径,回转支撑前后端所受的偏载降低,减小了转台和下车摆动,提高了薄弱部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了整机工作稳定性。
所述前铰点组A、所述下铰点组E和所述顶部F之间的连线形成直角三角形或者钝角三角形。如图6所示,直线EF与直线ABE之间朝向臂架3的夹角可以为直角,使楔形架10的整体外形呈卧式直四棱柱结构;直线EF与直线ABE之间朝向臂架3的夹角也可以为钝角,使楔形架10的整体外形呈卧式后倾斜直四棱柱结构。其中F为楔形架10的顶部(最高点),A、B、E均为楔形架10与转台4的铰点组,A为第一组件1与转台4的最靠近臂架3的前铰点组,B为第一组件1与转台4铰接的后铰点组,E为最靠近配重9的下铰点组,这样可以尽可能地增大在楔形架10的顶端设置的斜拉绳8与臂架3之间的夹角。
在楔形架10的实际应用中,发明人发现楔形架10的高度不宜太高,这是因为楔形架10在转台4上安装后相当于悬臂梁结构,楔形架10的高度增加,其整体刚度降低,当夯锤提升时,臂架斜拉绳8作用于楔形架10的拉力增大,楔形架10的变形较大,整机安全隐患增加。
上述实施例中,将楔形架10安装于转台4上,并且使得楔形架10垂直于转台4的上表面或者倾斜地向在转台4上设置的配重9的外侧伸出,并在楔形架10倾斜地伸出配重9的外侧时,使得楔形架10的最高点位于配重9的后端面所在竖直平面的外侧,这样在不增加楔形架10的整体高度的情况下,楔形架10的最高点与臂架3在转台4上的安装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可以增大,从而增大臂架3与斜拉绳8之间的夹角,减小斜拉绳8存储的变形能,降低臂架3的摆动幅度,提高整机的工作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楔形架10与转台4之间的稳固安装,所述楔形架10为桁架式结构,所述楔形架10与所述转台4之间设有至少两组铰接点。桁架式结构的结构强度大,有利于提高楔形架1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所述第一组件1和所述第二组件2可以一体制成,也可以单独制造。在运输状态下,整机高度有一定的限制,为此,所述第一组件1的上铰点组C和所述第二组件2的中铰点组D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拆卸后所述第一组件1和所述第二组件2均可横置于所述转台4上,以降低所述楔形架10的整体高度。可拆卸结构使得楔形架10在不降低整体高度的情况下,还能避免运输受限的制约。
当夯锤提升或者夯锤脱钩直到整机趋于稳定之前,对于包括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的楔形架10来说,其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十分重要,因为若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的连接出现问题,楔形架10可能会发生很明显地晃动,这将改变存储于臂架斜拉绳内能量释放的传递路径,楔形架10两组件间铰点位置处也会受到较大冲击,楔形架10的使用寿命降低,同时转台所受偏载增大,其晃动幅度增加,整机工作稳定性降低,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连接的可靠性,可以在所述第一组件1的上铰点组C和所述第二组件2的中铰点组D之间设置转动限位结构,以防止所述第一组件1和所述第二组件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组件1的上铰点组C处设有第一铰接头11,所述第二组件2的中铰点组D处设有第二铰接头27,所述第一铰接头11和所述第二铰接头27通过销轴进行连接,所述转动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铰接头11的顶部的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铰接头27的顶部的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分别顶靠在对应的铰接座上,以防止所述第一铰接头11和所述第二铰接头27绕所述销轴进行转动,进而防止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
当然,转动限位结构并不限制于此,只要能够实现其作用即可,比如可以在第一铰接头11的顶部设置凸台,在第二铰接头27的铰接座上设置凹槽,这样当第一铰接头11的凸台插入第二铰接头27的凹槽内,即可防止第一铰接头11和第二铰接头27发生相对转动,进而防止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发生相对转动,提高连接可靠性。
所述第一组件1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前撑杆15和至少两个第一后拉杆19,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前撑杆15、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后拉杆19和所述转台4相互连接成卧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第一前撑杆15的底端设有第三铰接头16,第一后拉杆19的底端设有第四铰接头17,第一组件1通过两个第三铰接头16和两个第四铰接头17铰接在转台4的上表面靠近回转支撑5的外缘轮廓前边缘和后边缘的位置。
所述第二组件2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前撑杆22、至少两个第二后拉杆29和至少两个支撑杆26,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前撑杆22、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后拉杆29和所述至少两个支撑杆26相互连接成立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第二后拉杆29的底端设置有第六铰接头25,第二组件2通过两个第六铰接头25铰接在转台4上靠近配重前端面的位置。
其中,卧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和立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均为桁架式结构,结构强度更大,第一组件1的前铰点组A、后铰点组B以及第二组件2的下铰点组E,可以相对于回转支撑5的前边缘与后边缘的连线对称布置。卧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与转台4之间设有两组铰点,立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与转台4之间设有一组铰点。
每个第一后拉杆19与对应的第二前撑杆22相互连接,并使得每个第一后拉杆19与对应的第二前撑杆22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这样,可使得楔形架10受到臂架斜拉绳的拉力后由第二前撑杆22传到第一后拉杆19上,而第一后拉杆19下端的第四铰点17距离回转支撑3较近,从而使回转支撑3受到的偏载力减小,提高了回转支撑3的使用寿命。
另外,所述卧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与所述立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上设有多个增强件,以增加所述卧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与所述立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的刚度。
如图2和图3所示,增强件包括第一肋板13、第一横梁14、第一腹杆18、第二横梁23、第二肋板24和第二腹杆28。
如图2所示,卧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包括两个第一前撑杆15、两个第一后拉杆19,每个第一前撑杆15与其对应的第一后拉杆19固定连接,比如焊接,两个第一前撑杆15之间采用多个第一横梁14进行加固连接,第一横梁14与第一前撑杆15的连接处还设置有对称布置的第一肋板13,第一肋板13的底面呈缺角梯形结构,可对第一横梁14和第一前撑杆15之间的连接形成稳定支撑。第一前撑杆15与第一后拉杆19之间设置有第一腹杆18,以加强支撑和连接。
所述第一前撑杆15的顶端侧面设有用于安装防后倾杆7的基座12,基座12可以设置于靠近第一铰接头11的位置,防后倾杆7可防止臂架3后倾。防后倾杆7设置在靠近第一组件1端部的位置,在夯锤脱钩的瞬间,臂架3后倾的冲击力通过防后倾杆7传递到与铰接在回转支撑5附近的第一组件1上,并通过回转支撑5传至下车6,最后传到地面,优化了传力途径,减小了转台4的摆动,提高了整机工作稳定性。
如图3所示,立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包括两个第二前撑杆22、两个第二后拉杆29和两个支撑杆26,支撑杆26的第一端与第二前撑杆2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杆26的第二端与第二后拉杆29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前撑杆22的第二端与第二后拉杆29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以形成封闭的三角形稳定结构。两个第二前撑杆22之间采用多个第二横梁23进行加固连接,第二横梁23与第二前撑杆22的连接处还设置有对称布置的第二肋板24,第二肋板24的底面呈缺角梯形结构,可对第二横梁23和第二前撑杆22之间的连接形成稳定支撑。第二前撑杆22与第二后拉杆29之间、第二后拉杆29与支撑杆26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腹杆28,以加强支撑和连接。
所述第二前撑杆22的顶部设有固定斜拉绳8的滑轮组20。两个第二前撑杆22或两个第二后拉杆29的顶端设有第五铰接头21,两个第五铰接头21之间设有连杆,连杆上可设置滑轮组20,滑轮组20用于固定斜拉绳8,用以提升臂架3。
由于强夯机工作时斜拉绳8通过滑轮组20作用在楔形架10顶端上的拉力和防后倾杆7作用在第一前撑杆15上的瞬时冲击力均较大,因此楔形架10上设置的多种增强件可以增强整体结构件的刚度,提高抗压(拉)能力,整机工作稳定性显著提高。
在上述实施例中,卧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和立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均为两层的桁架式结构,前铰点组A、后铰点组B和下铰点组E均包括两个铰点,在其他实施例中,卧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和立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还可以是三层或者更多层的桁架式结构,相应地,前铰点组A、后铰点组B和下铰点组E均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铰点,以增强楔形架10的整体稳定性。
另外,发明人还发现斜拉绳8的拉力对夯锤脱钩后臂架3的摆动幅度也有较大影响,且同侧楔形架10与转台4铰接的前撑杆和后拉杆上各铰点的间距和楔形架的高度对斜拉绳8的受力也有一定影响,因此可以设置楔形架10与转台4的各个铰接点之间的最大水平间距(如图6所示的前铰点组A与下铰点组E之间的距离)为楔形架10整体高度的90%以下,优选地,楔形架10与转台4铰接的前铰点组A与臂架3和转台4之间的铰接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为0~2300mm,第一组件1的高度为楔形架10整体高度的10%~90%,楔形架10的整体高度为臂架3总高度的10%~40%,这样可使得楔形架10的结构强度更大。
如图6所示,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强夯机,包括上述的楔形架10、臂架3、转台4、回转支撑5、下车6、防后倾杆7、斜拉绳8和配重9,其中臂架3安装在转台4的左端,配重9位于转台4的右端,楔形架10安装在转台4上臂架3与配重9之间,回转支撑5位于转台4和下车6之间,以支撑转台4。
通过对本发明楔形架及强夯机的多个实施例的说明,可以看到本发明楔形架及强夯机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优点:
1、本发明的楔形架及强夯机,在整机满足运输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可拆分地卧式直四棱柱结构或卧式后倾斜直四棱柱结构,使结构更趋合理,安装更加方便,充分利用空间,在高度增加有限的情况下顶端伸出配重后端面所在的纵向平面,增大了臂架斜拉绳与臂架的夹角,减小斜拉绳存储的变形能,较大幅度地降低夯锤脱钩后臂架摆动幅度,缩短臂架趋稳时间,提高强夯机工作时的稳定性、安全性和薄弱部件的使用寿命,进而增强整机的工作能力,使整机工作性能更加优异;
2、与传统支撑架相比,本发明的结构与转台有三组接触铰点,其中有两组铰点分布在靠近与臂架纵向对称面正交的回转支撑前后边缘所在的平面位置,斜拉绳及防后倾杆作用在楔形架上的力更加合理地作用在转台上,夯锤脱钩后,楔形架与转台铰点处的力同时通过转台作用在回转支撑前后端,且通过回转支撑传到下车,此时回转支撑前后端所受偏载降低,减小了转台和下车摆动,提高了薄弱部件的使用寿命;
3、楔形架设计为两组桁架结构件组合的结构形式,接触处通过销轴铰接,便于拆卸,避免了运输或转场时高度受限的制约,且安装后第一组件的后拉杆和第二组件的前撑杆在一条直线上,降低固定在转台底面回转支撑处的偏载量,同时楔形架受力更趋合理,使用寿命进一步提高;
4、楔形架两组桁架结构件铰接处的铰接头顶部设计为切有平面的弧形结构,防止工作时两组件发生相对转动,增加楔形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5、组成楔形架的两组桁架结构件均设置横梁和腹杆,且横梁通过肋板进行加固,增强整体刚度;
6、楔形架最高位置处固定缠绕臂架钢丝绳的滑轮组,用于臂架的起升、变幅和固定。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楔形架(10),安装在转台(4)上,所述转台(4)的前端设有臂架(3),所述转台(4)的后端设有配重(9),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架(10)包括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所述第一组件(1)具有前铰点组(A)、后铰点组(B)和上铰点组(C),所述第二组件(2)具有下铰点组(E)和中铰点组(D),所述前铰点组(A)和所述后铰点组(B)分别铰接在所述转台(4)上表面靠近所述转台(4)的回转支撑(5)的外缘轮廓前边缘和后边缘的位置,所述下铰点组(E)铰接在所述转台(4)上表面靠近所述配重(9)前端面的位置,所述上铰点组(C)与所述中铰点组(D)铰接,在所述第二组件的顶部(F)设有缠绕斜拉绳(8)的滑轮组,所述楔形架(10)倾斜地向在所述配重(9)的外侧伸出,并使得所述楔形架(10)的最高点位于所述配重(9)的后端面所在竖直平面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楔形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铰点组(A)、所述下铰点组(E)和所述顶部(F)之间的连线形成钝角三角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楔形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1)和所述第二组件(2)一体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楔形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1)的上铰点组(C)和所述第二组件(2)的中铰点组(D)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拆卸后所述第一组件(1)和所述第二组件(2)均可横置于所述转台(4)上,以降低所述楔形架(10)的整体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楔形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1)的上铰点组(C)和所述第二组件(2)的中铰点组(D)设有转动限位结构,以防止所述第一组件(1)和所述第二组件(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楔形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1)的上铰点组(C)处设有第一铰接头(11),所述第二组件(2)的中铰点组(D)处设有第二铰接头(27),所述第一铰接头(11)和所述第二铰接头(27)通过销轴进行连接,所述转动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铰接头(11)的顶部的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铰接头(27)的顶部的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分别顶靠在对应的铰接座上,以防止所述第一铰接头(11)和所述第二铰接头(27)绕所述销轴进行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楔形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1)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前撑杆(15)和至少两个第一后拉杆(19),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前撑杆(15)、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后拉杆(19)和所述转台(4)相互连接成卧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所述第二组件(2)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前撑杆(22)、至少两个第二后拉杆(29)和至少两个支撑杆(26),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前撑杆(22)、所述至少两个第二后拉杆(29)和所述至少两个支撑杆(26)相互连接成立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每个第一后拉杆(19)与对应的第二前撑杆(22)相互连接,并使得每个第一后拉杆(19)与对应的第二前撑杆(22)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楔形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与所述立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上设有多个增强件,以增加所述卧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与所述立式直三棱柱支撑结构的刚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楔形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前撑杆(15)的顶端侧面设有用于安装防后倾杆(7)的基座(12)。
10.一种强夯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楔形架(1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010024.4A CN106477467B (zh) | 2016-01-07 | 2016-01-07 | 楔形架及强夯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010024.4A CN106477467B (zh) | 2016-01-07 | 2016-01-07 | 楔形架及强夯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477467A CN106477467A (zh) | 2017-03-08 |
CN106477467B true CN106477467B (zh) | 2018-07-17 |
Family
ID=58238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010024.4A Active CN106477467B (zh) | 2016-01-07 | 2016-01-07 | 楔形架及强夯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477467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16187A (ja) * | 1997-10-17 | 1999-04-27 | Sumitomo Constr Mach Co Ltd | クレーンのハイマストに於けるバックステーの位置決め装置 |
JP2002154788A (ja) * | 2000-11-17 | 2002-05-28 | Nippon Sharyo Seizo Kaisha Ltd | ガントリ |
CN2780710Y (zh) * | 2005-02-04 | 2006-05-17 | 白光 | 折叠式履带起重机变幅支架 |
CN202152260U (zh) * | 2011-06-28 | 2012-02-29 | 三一汽车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工程机械及其人字架结构 |
CN204454346U (zh) * | 2015-02-04 | 2015-07-08 |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人字架 |
CN205442466U (zh) * | 2016-01-07 | 2016-08-10 |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楔形架及强夯机 |
-
2016
- 2016-01-07 CN CN201610010024.4A patent/CN10647746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116187A (ja) * | 1997-10-17 | 1999-04-27 | Sumitomo Constr Mach Co Ltd | クレーンのハイマストに於けるバックステーの位置決め装置 |
JP2002154788A (ja) * | 2000-11-17 | 2002-05-28 | Nippon Sharyo Seizo Kaisha Ltd | ガントリ |
CN2780710Y (zh) * | 2005-02-04 | 2006-05-17 | 白光 | 折叠式履带起重机变幅支架 |
CN202152260U (zh) * | 2011-06-28 | 2012-02-29 | 三一汽车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工程机械及其人字架结构 |
CN204454346U (zh) * | 2015-02-04 | 2015-07-08 |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人字架 |
CN205442466U (zh) * | 2016-01-07 | 2016-08-10 |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楔形架及强夯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477467A (zh) | 2017-03-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02936B (zh) | 人字架与臂架变幅随动的强夯机 | |
CN111379316B (zh) | 一种超高层连廊的弱连接结构 | |
CN106477467B (zh) | 楔形架及强夯机 | |
CN205312931U (zh) | 组合式臂架及起重设备 | |
US20020027118A1 (en) | Vehicle crane | |
CN206307905U (zh) | 全桁架式大梁岸桥 | |
CN205442466U (zh) | 楔形架及强夯机 | |
CN207177086U (zh) | 一种可快速装配架设的桁架 | |
CN102979080B (zh) | 一种新型强夯机 | |
CN206939011U (zh) | 海洋平台的一体式阻尼板 | |
CN217203658U (zh) | 移动式桁架装置 | |
CN202245848U (zh) | 配重平衡机构以及双臂架起重机 | |
CN219280510U (zh) | 一种拱肋与桥面系梁的临时支撑结构 | |
WO2013152574A1 (zh) | 起重臂臂根节及包含该起重臂臂根节的塔式起重机 | |
CN203160225U (zh) | 一种新型强夯机 | |
CN219603121U (zh) | 一种用于大跨越输电线路电力抱杆的回转塔身 | |
CN208454348U (zh) | 一种轻型转台 | |
CN206751208U (zh) | 岸桥柔性立柱 | |
CN220098368U (zh) | 一种动臂塔机桁架式平衡臂及其塔式起重机 | |
CN106429828B (zh) | 全桁架式大梁岸桥 | |
CN110185144A (zh) | 一种建筑钢结构 | |
CN220059550U (zh) | 一种tbm连接桥结构 | |
CN110092308A (zh) | 起重机的副臂及起重机 | |
CN105621114B (zh) | 堆取料机及其回转平台 | |
CN215669429U (zh) | 一种臂架结构和强夯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