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54584B - 一种有线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有线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54584B
CN106454584B CN201610831904.8A CN201610831904A CN106454584B CN 106454584 B CN106454584 B CN 106454584B CN 201610831904 A CN201610831904 A CN 201610831904A CN 106454584 B CN106454584 B CN 1064545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group
coil
earphone
wired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3190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54584A (zh
Inventor
薛俊朋
胡腾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ngbu Wild Hill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83190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454584B/zh
Publication of CN1064545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545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545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545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08Earpieces of the supra-aural or circum-aural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线耳机,包括:第一线圈组,缠绕在第一根听筒线上,且包括顺次排布的至少一个第一线圈,所有第一线圈连接在第一线圈组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形成第一电流通路;第二线圈组,缠绕在第二根听筒线上,且包括顺次排布的至少一个第二线圈,所有第二线圈连接在第二线圈组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形成第二电流通路;供电单元,具有正、负极连接端,且正、负极连接端分别与第二线圈组的第一、二端连接;开关单元,被设置为在第一状态下使得第一线圈组的第一、二端对应与正、负极连接端连接,及在第二状态下使得第一线圈组的第一、二端对应与负、正极连接端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有线耳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耳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有线耳机。
背景技术
有线耳机包括耳机插头、左耳听筒、右耳听筒和耳机线,耳机插头经由耳机线与左耳听筒和右耳听筒连接,其中,耳机线通常包括与耳机插头连接的主线、及从主线分出的两根听筒线,分别为对应左耳听筒的左耳听筒线和对应右耳听筒的右耳听筒线。
对于该种有线耳机,左耳听筒线和右耳听筒线经常会出现互相无序缠绕的情况,用户在使用耳机之前经常需要先解除这种无序缠绕,进而给用户带来了使用上的麻烦。
为了解决该问题,可以在耳机线或者听筒上设置磁铁,以通过磁铁间的吸引作用使左耳听筒线和右耳听筒线在非使用状态下并列排列在一起,进而避免无序缠绕。该种结构存在的问题是,用户在使用耳机时需要用外力将左耳听筒线和右耳听筒线分开,如果耳机线上设置有多对磁铁,该种操作也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而且还会因经常拉扯左耳听筒线和右耳听筒线导致耳机线损坏,影响耳机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有线耳机的新的技术方案,以避免左耳听筒线和右耳听筒线之间发生无序缠绕。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有线耳机,其耳机线具有两根听筒线,所述有线耳机还包括:
第一线圈组,缠绕在第一根听筒线上,所述第一线圈组包括在所述耳机线的长度方向上顺次排布的至少一个第一线圈,且所有第一线圈连接在所述第一线圈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线圈组的第二端之间,形成第一电流通路,每一第一线圈在所述第一电流通路上具有相同的缠绕方向;
第二线圈组,缠绕在第二根听筒线上,所述第二线圈组包括在所述耳机线的长度方向上顺次排布的至少一个第二线圈,且所有第二线圈连接在所述第二线圈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线圈组的第二端之间,形成第二电流通路,每一第二线圈在所述第二电流通路上具有相同的缠绕方向;
供电单元,具有正极连接端和负极连接端,所述正极连接端与所述第二线圈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负极连接端与所述第二线圈组的第二端连接;以及,
开关单元,被设置为在第一状态下使得第一线圈组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连接端连接、第一线圈组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连接端连接,及在第二状态下使得第一线圈组的第一端与所述负极连接端连接、第一线圈组的第二端与所述正极连接端连接。
可选的是,所述第一线圈组的各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组的各第二线圈在所述耳机线的长度方向上并肩排列布置;或者,所述第一线圈组的各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组的各第二线圈在所述耳机线的长度方向上间隔排列布置。
可选的是,所述第一线圈组由一根线材绕制而成,和/或所述第二线圈组由一根线材绕制而成。
可选的是,所述第一线圈组由一根线材沿相反的两个方向往返一次绕制而成,和/或所述第二线圈组由一根线材沿相反的两个方向往返一次绕制而成。
可选的是,所述开关单元为拨动开关,所述拨动开关具有拨块、与所述拨块固定连接的导电组件、及至少四个连接触头;所述导电组件被设置为在所述拨块处于对应所述第一状态的第一位置时使得第一个连接触头与第三个连接触头电连接、第二个连接触头与第四个连接触头电连接,及被设置为在所述拨块处于对应所述第二状态的第二位置时使得第一个连接触头与第四个连接触头电连接、第二个连接触头与第三个连接触头电连接;
所述正极连接端与所述第一个连接触头连接,所述负极连接端与所述第二个连接触头连接;所述第一线圈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个连接触头连接,所述第一线圈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个连接触头连接。
可选的是,所述有线耳机还设置有总控制开关,所述总控制开关连接在所述正极连接端与所述供电单元的正极之间,或者连接在所述负极连接端与所述供电单元的负极之间。
可选的是,所述供电单元为电池。
可选的是,所述有线耳机的耳机插头为USB插头,所述供电单元为所述USB插头。
可选的是,所述有线耳机具有连接在所述耳机线上的控制器,且所述耳机线经由所述控制器分出所述两根听筒线,所述开关单元设置在所述控制器的电路板上,且用于切换所述开关单元的状态的操作部件经由所述控制器的外壳外露。
可选的是,所述第一线圈组被封装在所述第一根听筒线的保护外皮的内部,所述第二线圈组被封装在所述第二根听筒线的保护外皮的内部。
本发明的一个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有线耳机在两根听筒线上分别绕制有第一线圈组和第二线圈组,且第一线圈组的电流方向可以通过开关单元切换,进而能够实现对各第一线圈的极性的切换。这样,在使用完耳机后,便可通过开关单元控制第一线圈组的各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组的对应第二线圈相吸引,以防止两根听筒线在非使用状态下进行无序缠绕,并在需要使用耳机时,再通过开关单元控制本来相互吸引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相互排斥,进而自动解除两根听筒线之间的绑定关系,方便用户使用。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根据本发明有线耳机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有线耳机的电路部分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
图3为图1中有线耳机的电路部分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
图4a示出了图1中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在开关单元处于第一状态下的磁极对应关系;
图4b示出了图1中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在开关单元处于第二状态下的磁极对应关系;
图5为根据本发明有线耳机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U1:开关单元; U2:供电单元;
L1:第一线圈组; L2-第二线圈组;
L11、L12、L13:第一线圈; L21、L22、L23:第二线圈;
1:耳机线; 11:第一根听筒线;
12:第二根听筒线; 2:耳机插头;
3:控制器; 51:第一听筒;
52:第二听筒; K:拨块;
J+:正极连接端; J-:负极连接端;
L1j1:第一线圈组的第一端; L1j2:第一线圈组的第二端;
L2j1:第二线圈组的第一端; L2j2:第二线圈组的第二端;
A:第一个连接触头; B:第二个连接触头;
C:第三个连接触头; D:第四个连接触头;
SW:总控制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是根据本发明有线耳机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根据图1所示,该有线耳机包括耳机线1、耳机插头2、及两个听筒51、52,耳机插头2经由耳机线1与两个听筒51、52连接,其中,耳机线1包括与耳机插头1连接的主线、及从主线分出的两根听筒线11、12,第一根听筒线11与第一个听筒51对应连接,第二根听筒线12与第二个听筒52对应连接。
以上第一根听筒线11和第二根听筒线12可以分别是左耳听筒线和右耳听筒线,对应地,以上第一个听筒51和第二个听筒52分别是左耳听筒和右耳听筒。以上第一根听筒线11和第二根听筒线12也可以分别是右耳听筒线和左耳听筒线,对应地,以上第一个听筒51和第二个听筒52分别是右耳听筒和左耳听筒。
该有线耳机还具有控制器3,且在本实施例中,耳机线1是经由控制器3分出两根听筒线11、12。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耳机线1也可以经由线卡分出两根听筒线11、12。
除此之外,该有线耳机还包括第一线圈组L1、第二线圈组L2、供电单元U2和开关单元U1,以实现两根听筒线11、12之间的锁定和解锁控制。
该第一线圈组L1缠绕在第一根听筒线11上,第一线圈组L1包括在耳机线1的长度方向上顺次、且间隔排布的三个第一线圈L11、L12、L13,且所有第一线圈L11、L12、L13连接在第一线圈组L1的第一端L1j1与第一线圈组L1的第二端L1j2之间,形成第一电流通路,每一第一线圈L11、L12、L13在第一电流通路上具有相同的缠绕方向,这说明,在第一线圈组L1通电时,各第一线圈L11、L12、L13将具有相同的磁极方向。
各第一线圈L11、L12、L13可以串联连接在第一端L1j1与第二端L1j2之间,也可以并联连接在第一端L1j1与第二端L1j2之间,还可以采用串联结合并联的结构连接在第一端L1j1与第二端L1j2之间。
为了方便进行第一线圈组L1的绕制和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各第一线圈L11、L12、L13串联连接在第一端L1j1与第二端L1j2之间的结构。在此基础上,第一线圈组L1可以由一根线材绕制而成,而且可以进一步由一根线材往返一次绕制而成,即从第一根听筒线11的前端绕制到后端,再从第一根听筒线11的后端反向绕制回前端,进而形成三个相互间隔的第一线圈L11、L12、L13,该种绕制结构不仅可以实现线材的最大化利用,还便于进行与开关单元U1之间的连接。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第一线圈组L1也可以采用多根线材分别绕制各第一线圈L11、L12、L13,再将各第一线圈L11、L12、L13按照需要连接在一起,形成第一电流通路的结构。
该第二线圈组L2缠绕在第二根听筒线12上,第二线圈组L2包括在耳机线1的长度方向上顺次、且间隔排布的三个第二线圈L21、L22、L23,且所有第二线圈L21、L22、L23连接在第二线圈组L2的第一端L2j1与第二线圈组L2的第二端L2j2之间,形成第二电流通路,每一第二线圈L21、L22、L23在第二电流通路上具有相同的缠绕方向,这说明,在第二线圈组L2通电时,各第二线圈L21、L22、L23将具有相同的磁极方向。
在此,第二线圈组L2的缠绕方向与第一线圈组L1的缠绕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各第二线圈L21、L22、L23可以串联连接在第一端L2j1与第二端L2j2之间,也可以并联连接在第一端L2j1与第二端L2j2之间,还可以采用串联结合并联的结构连接在第一端L2j1与第二端L2j2之间。
为了方便进行第二线圈组L2的绕制和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各第二线圈L21、L22、L23串联连接在第一端L2j1与第二端L2j2之间的结构。在此基础上,第二线圈组L2可以由一根线材绕制而成,而且可以进一步由一根线材往返一次绕制而成,即从第二根听筒线12的前端绕制到后端,再从第二根听筒线12的后端反向绕制回前端,进而形成三个相互间隔的第二线圈L21、L22、L23,该种绕制结构不仅可以实现线材的最大化利用,还便于进行与供电单元U2之间的连接。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第二线圈组L2也可以采用多根线材分别绕制各第二线圈L21、L22、L23,再将各第二线圈L21、L22、L23按照需要连接在一起,形成第二电流通路的结构。
该供电单元U2具有正极连接端J+和负极连接端J-,外部电路通过与正极连接端J+和负极连接端J-连接,形成供电回路。
该开关单元U1被设置为在第一状态下使得第一线圈组L1的第一端L1j1与正极连接端J+连接、第一线圈组L1的第二端L1j2与负极连接端J-连接,及在第二状态下使得第一线圈组L1的第一端L1j1与负极连接端J-连接、第一线圈组L1的第二端L1j2与正极连接端J+连接。因此,如果第一线圈组L1在开关单元U1处于第一状态时通电,电流方向将从第一端L1j1经由第一电流通路流向第二端L1j2,而如果第一线圈组L1在开关单元U1处于第二状态时通电,则电流方向将从第二端L1j2经由第一电流通路流向第一端L1j1,这说明,通过切换开关单元U1的状态,将能够改变第一线圈组L1的各第一线圈L11、L12、L13的磁极方向。
而第二线圈组L2的第一端L2j1和第二端L2j2则直接对应与正极连接端J+和负极连接端J-连接,即第二线圈组L2的第二电流通路上的电流方向是不变的,在通电时始终从第一端L2j1经由第二电流通路流向第二端L2j2。
图4a和图4b分别示出了各第一线圈和各第二线圈在开关单元U1处于两种不同状态下的磁极对应关系。
图4a、图4b对应在使用完有线耳机后,将两根听筒线11、12摆放成使得各第一线圈L11、L12、L13与各第二线圈L21、L22、L23在耳机线的长度方向上间隔排列布置的对位结构。
对于该种情况,以第二线圈组L2的缠绕方向与第一线圈组L1的缠绕方向相同为例,在使用完有线耳机后,控制开关单元U1处于第一状态,如图4a所示,便可使所有线圈L11、L12、L13、L21、L22、L23具有相同的磁极方向,这样,第二线圈L21将与第一线圈L11、L12相互吸引,第二线圈L22将与第一线圈L12、L13相互吸引,第三线圈L23将与第一线圈L13相互吸引,进而便可将两根听筒线11、12锁定在一起,有效防止二者之间发生无序缠绕。而在需要使用有线耳机时,只需控制开关单元U1处于第二状态,如图4b所示,便可改变第一线圈L11、L12、L13的磁极方向,进而使得原本相互吸引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相互排斥,从而不仅自动解除两根听筒线11、12之间的锁定,还能将两根听筒线11、12自动分开,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使用。
另外,也可以在使用完有线耳机后,将两根听筒线11、12摆放成使得各第一线圈L11、L12、L13与各第二线圈L21、L22、L23并肩排列布置的对位结构,其中,第一线圈L11与第二线圈L21对齐、第一线圈L12与第二线圈L22对齐、第一线圈L13与第二线圈L23对齐。
对于该种对位结构,同样以第二线圈组L2的缠绕方向与第一线圈组L1的缠绕方向相同为例,在使用完有线耳机后,控制开关单元U1处于第二状态,便可使相对齐的两个线圈具有相反的磁极方向,这样,第二线圈L21将与第一线圈L11相互吸引,第二线圈L22将与第一线圈L12相互吸引,第三线圈L23将与第一线圈L13相互吸引,进而便可将两根听筒线11、12锁定在一起,有效防止二者之间发生无序缠绕。而在需要使用有线耳机时,只需控制开关单元U1处于第一状态,便可改变第一线圈L11、L12、L13的磁极方向,进而使得原本相互吸引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相互排斥,从而不仅自动解除两根听筒线11、12之间的锁定,还能将两根听筒线11、12自动分开。
为了进一步简化用户的操作,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线圈组L1的各第一线圈L11、L12、L13与第二线圈组L2的各第二线圈L21、L22、L23直接在耳机线1的长度方向上并肩排列布置;或者,第一线圈组L1的各第一线圈L11、L12、L13与第二线圈组L2的各第二线圈L21、L22、L23直接在耳机线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排列布置。这样,用户使用完耳机后无需刻意排放,只需自然放置两根听筒线11、12便可满足第一线圈组L1与第二线圈组L2相作用的排位,实现两根听筒线11、12的锁定。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第一线圈组L1也可以根据需要具有一个第一线圈,或者具有两个第一线圈,或者具有多于三个第一线圈。而第二线圈组L2的第二线圈的数量可以与第一线圈组L1的第一线圈的数量相同,也可以与第一线圈的数量相差一个,以使每一第二线圈至少能够与一个第一线圈相配对,进而实现两个线圈组的最大化利用。
上述开关单元U1可以设置在控制器3的电路板上,且开关单元U1的用于切换其状态的操作部件经由控制器3的外壳外露,以供用户进行切换操作。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有线耳机采用3.5mm耳机插头,因此,供电单元U2可以采用电池,因此,供电单元U2可以设置在控制器3中。
另外,该控制器3的电路板上还可以设置线控耳机的音量、开关、前进、后退等控制电路,及麦克风等。
图5是根据本发明有线耳机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实施例与图1所示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该有线耳机的耳机插头2为USB插头,对于该种有线耳机,其供电单元U2可以采用电池,也可以采用USB插头,即通过USB插头的电源针脚和地针脚为第一线圈组L1和第二线圈组L2供电。
图2是图1、图5中有线耳机的电路部分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实线对应开关单元U1的第一状态,图中虚线对应开关单元U1的第二状态。
根据图2和图1所示,该开关单元U1可以为一种拨动开关,其具有拨块K、与拨块K固定连接的导电组件、及至少四个连接触头。
导电组件被设置为在拨块K处于对应第一状态的第一位置时使得第一个连接触头A与第三个连接触头C电连接、第二个连接触头B与第四个连接触头D电连接,及被设置为在拨块K处于对应第二状态的第二位置时使得第一个连接触头A与第四个连接触头D电连接、第二个连接触头B与第三个连接触头C电连接。该拨块K作为开关单元U1的操作部件经由控制器3的外壳外露。
这样,将正极连接端J+与第一个连接触头A连接,负极连接端J-与第二个连接触头B连接,将第一线圈组L1的第一端L1j1与第三个连接触头C连接,及将第一线圈组L1的第二端L1j2与第四个连接触头D连接,便可实现改变第一电流通路中的电流方向的切换控制。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开关单元U1也可以采用任意其他的能够实现该种切换的开关结构。
图3是图1、图5中有线耳机的电路部分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实线对应开关单元U1的第一状态,图中虚线对应开关单元U1的第二状态。
图3所示实施例与图2所示实施例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该有线耳机还具有总控制开关SW,该总控制开关SW连接在供电单元U2的正极连接端J+与供电单元U2的正极之间,以通过总控制开关SW控制两根听筒线11、12自动锁定、解锁功能的开关状态。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总控制开关SW也可以连接在供电单元U2的负极连接端J-与供电单元U2的负极之间。
对于图1所示的实施例,有线耳机采用3.5mm耳机插头,因此,供电单元U2可以采用电池,而供电单元U2的正极和负极即分别为电池的正、负极。
对于图5所示的实施例,有线耳机采用USB插头,因此,如果供电单元U2采用USB插头,则供电单元U2的正极为USB插头的电源针脚引出的电源线,而供电单元U2的负极为USB插头的地针脚引出的地线。
为了保护第一线圈组L1和第二线圈组L2不受损坏,并使得设置第一线圈组L1和第二线圈组L2不会影响有线耳机的美观度,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线圈组L1被封装在第一根听筒线11的保护外皮的内部,第二线圈组L2被封装在第二根听筒线12的保护外皮的内部。另外,该种结构也有利于进行第一线圈组L1和第二线圈组L2在对应听筒线上的定位。
上述各实施例主要重点描述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的是,上述各实施例可以根据需要单独使用或者相互结合使用。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有线耳机,其耳机线(1)具有两根听筒线(11、12),其特征在于,所述有线耳机还包括:
第一线圈组(L1),缠绕在第一根听筒线(11)上,所述第一线圈组(L1)包括在所述耳机线(1)的长度方向上顺次排布的至少一个第一线圈(L11、L12、L13),且所有第一线圈(L11、L12、L13)连接在所述第一线圈组(L1)的第一端(L1j1)与所述第一线圈组(L1)的第二端(L1j2)之间,形成第一电流通路,每一第一线圈(L11、L12、L13)在所述第一电流通路上具有相同的缠绕方向;
第二线圈组(L2),缠绕在第二根听筒线(12)上,所述第二线圈组(L2)包括在所述耳机线(1)的长度方向上顺次排布的至少一个第二线圈(L21、L22、L23),且所有第二线圈(L21、L22、L23)连接在所述第二线圈组(L2)的第一端(L2j1)与所述第二线圈组(L2)的第二端(L2j2)之间,形成第二电流通路,每一第二线圈(L21、L22、L23)在所述第二电流通路上具有相同的缠绕方向;
供电单元(U2),具有正极连接端(J+)和负极连接端(J-),所述正极连接端(J+)与所述第二线圈组(L2)的第一端(L2j1)连接,所述负极连接端(J-)与所述第二线圈组(L2)的第二端(L2j2)连接;以及,
开关单元(U1),被设置为在第一状态下使得第一线圈组(L1)的第一端(L1j1)与所述正极连接端(J+)连接、第一线圈组(L1)的第二端(L1j2)与所述负极连接端(J-)连接,及在第二状态下使得第一线圈组(L1)的第一端(L1j1)与所述负极连接端(J-)连接、第一线圈组(L1)的第二端(L1j2)与所述正极连接端(J+)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组(L1)的各第一线圈(L11、L12、L13)与所述第二线圈组(L2)的各第二线圈(L21、L22、L23)在所述耳机线(1)的长度方向上并肩排列布置;或者,所述第一线圈组(L1)的各第一线圈(L11、L12、L13)与所述第二线圈组(L2)的各第二线圈(L21、L22、L23)在所述耳机线(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排列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组(L1)由一根线材绕制而成,和/或所述第二线圈组(L2)由一根线材绕制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组(L1)由一根线材沿相反的两个方向往返一次绕制而成,和/或所述第二线圈组(L2)由一根线材沿相反的两个方向往返一次绕制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单元(U1)为拨动开关,所述拨动开关具有拨块(K)、与所述拨块(K)固定连接的导电组件、及至少四个连接触头(A、B、C、D);所述导电组件被设置为在所述拨块(K)处于对应所述第一状态的第一位置时使得第一个连接触头(A)与第三个连接触头(C)电连接、第二个连接触头(B)与第四个连接触头(D)电连接,及被设置为在所述拨块(K)处于对应所述第二状态的第二位置时使得第一个连接触头(A)与第四个连接触头(D)电连接、第二个连接触头(B)与第三个连接触头(C)电连接;
所述正极连接端(J+)与所述第一个连接触头(A)连接,所述负极连接端(J-)与所述第二个连接触头(B)连接;所述第一线圈组(L1)的第一端(L1j1)与所述第三个连接触头(C)连接,所述第一线圈组(L1)的第二端(L1j2)与所述第四个连接触头(D)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有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有线耳机还设置有总控制开关(SW),所述总控制开关(SW)连接在所述正极连接端(J+)与所述供电单元(U2)的正极之间,或者连接在所述负极连接端(J-)与所述供电单元(U2)的负极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有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单元(U2)为电池。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有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有线耳机的耳机插头(2)为USB插头,所述供电单元(U2)为所述USB插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有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有线耳机具有连接在所述耳机线(1)上的控制器(3),且所述耳机线(1)经由所述控制器(3)分出所述两根听筒线(11、12),所述开关单元(U1)设置在所述控制器(3)的电路板上,且用于切换所述开关单元(U1)的状态的操作部件经由所述控制器(3)的外壳外露。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有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组(L1)被封装在所述第一根听筒线(11)的保护外皮的内部,所述第二线圈组(L2)被封装在所述第二根听筒线(12)的保护外皮的内部。
CN201610831904.8A 2016-09-19 2016-09-19 一种有线耳机 Active CN1064545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31904.8A CN106454584B (zh) 2016-09-19 2016-09-19 一种有线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31904.8A CN106454584B (zh) 2016-09-19 2016-09-19 一种有线耳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54584A CN106454584A (zh) 2017-02-22
CN106454584B true CN106454584B (zh) 2023-02-07

Family

ID=58165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31904.8A Active CN106454584B (zh) 2016-09-19 2016-09-19 一种有线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454584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957221U (zh) * 2011-03-25 2011-08-31 广州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有线耳机
WO2011134392A1 (zh) * 2010-04-28 2011-11-03 Pettersson Hans Jerry Urban 一种防止线缆缠绕装置
CN203279122U (zh) * 2013-04-19 2013-11-06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防缠绕耳机
JP2014075683A (ja) * 2012-10-04 2014-04-24 Seiko Epson Corp 電子機器および電子機器システム
CN204733317U (zh) * 2015-04-10 2015-10-28 四川大学 一种利用磁铁片相互吸引的免绕线耳机
CN206136211U (zh) * 2016-09-19 2017-04-26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线耳机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34392A1 (zh) * 2010-04-28 2011-11-03 Pettersson Hans Jerry Urban 一种防止线缆缠绕装置
CN102237154A (zh) * 2010-04-28 2011-11-09 汉斯·杰里·乌尔本·彼得森 一种防止线缆缠绕装置
CN201957221U (zh) * 2011-03-25 2011-08-31 广州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有线耳机
JP2014075683A (ja) * 2012-10-04 2014-04-24 Seiko Epson Corp 電子機器および電子機器システム
CN203279122U (zh) * 2013-04-19 2013-11-06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防缠绕耳机
CN204733317U (zh) * 2015-04-10 2015-10-28 四川大学 一种利用磁铁片相互吸引的免绕线耳机
CN206136211U (zh) * 2016-09-19 2017-04-26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线耳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54584A (zh) 2017-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84779B2 (en)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headphones
US7467948B2 (en) Magnetic connector for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s
KR101357836B1 (ko) 감소된 엉킴을 갖는 헤드폰 및 방법
US9059777B2 (en) Lanyard
KR101412679B1 (ko) 마그네틱 커넥터를 구비한 전원공급시스템
CN204930042U (zh) 电子仿真鱼饵
EP3162420B1 (en) Modular block and electronic block system
JP5893816B1 (ja) イヤホン及びイヤホンの自動識別切替制御を実現する方法
US20160254076A1 (en) Cylindrical folding cable
CN106878852A (zh) 无线耳机以及电子设备
EP3142382A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supplying power to active noise cancelling earphone
US9831721B2 (en) Charging bracket for consumer electronic product
CN106454584B (zh) 一种有线耳机
JP5427492B2 (ja) 電磁継電器
CN106848575B (zh) 一种外置天线、移动终端及天线切换方法
US9191729B2 (en) Earphone with adjustable-length cable
CN206136211U (zh) 一种有线耳机
CN109742599B (zh) 磁吸连接器、磁吸连接线及电子装置
US8243380B2 (en) Electromechanical device for switching an optical lens filter for a camera
US20190067977A1 (en) Magnetic charging device capable of wireless charging
CN210637826U (zh) 一种可拼接灯片
CN204906637U (zh) 一种耳机用转接装置
CN207765719U (zh) 一种家庭用远程控制安全插座
CN203150848U (zh) 一种用于电器设备的卷尺式电线
JP3238528U (ja) イヤホン用充電ケー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11

Address after: 233000 85 Shengli Road, bengshan mountain, Bengbu, Anhui

Patentee after: Bengbu wild hill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66104 Room 308, North Investment Street Service Center, Laoshan District, Qingdao,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GOERTEK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