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52622B - 一种基于时分复用多天线下行链路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时分复用多天线下行链路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52622B
CN106452622B CN201610832679.XA CN201610832679A CN106452622B CN 106452622 B CN106452622 B CN 106452622B CN 201610832679 A CN201610832679 A CN 201610832679A CN 106452622 B CN106452622 B CN 1064526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terminal
cluster
signal
base station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3267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52622A (zh
Inventor
陈晓明
张朝阳
钟财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Priority to CN20161083267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452622B/zh
Publication of CN1064526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526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526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526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73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transmission power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时分复用多天线下行链路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基站根据信道长期统计信息,将移动终端分成若干个簇,每个簇包含为数不多的移动终端,以便移动终端进行低复杂度的串行干扰抵消。移动终端同时发射训练序列,使得基站能够估计瞬时信道状态信息。基站根据所获得的瞬时信道状态信息,对每个簇的发射信号进行叠加编码,然后把叠加信号经波束成形后发射出去,以减少簇与簇之间的干扰。移动终端在收到信号后,首先对同一簇内信道增益较弱的移动终端的信号进行解码,并将这些移动终端的信号从接收信号中减去,然后对自身的信号进行解码。本发明为基于时分复用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提供了一种简单却有效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时分复用多天线下行链路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时分复用多天线下行链路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
背景技术
非正交多接入(NOMA)技术利用多接入信道在功率域上的差异来同时支持多个无线设备共享同一个资源块,从而可以极大的提高频谱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被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一项关键的接入技术。
在非正交多接入系统中,由于多个用户共享同一频谱资源,因而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用户间干扰。虽然用户端采用干扰抵消技术可以消除部分干扰,但冗余干扰仍然严重限制了非正交多接入技术的性能。另一方面,由于串行干扰抵消技术的复杂度随着用户数的增加而急剧增长,一些低成本的移动终端无法支持大规模用户同时接入情况下的串行干扰抵消。为了同时解决干扰冗余和实现复杂度高这两大难题,多天线技术被引入到非正交多接入系统中。在无线通信中,多天线技术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干扰抑制技术。具体而言,利用多天线系统的波束成形,可以有效控制信号的传播方向,从而避免对其它用户的干扰。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天线系统的空间波束成形,将移动终端分为多个簇。每一个簇共享一个空间波束,且只包含有限个移动终端,这样就可以显著的降低串行干扰抵消的复杂度。因此,将多天线技术与非正交多接入相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未来宽带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
如上所言,实现基于多天线系统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其关键是为每个簇设计有效的空间波束。众所周知,在多天线系统中进行空间波束成形的前提是获得信道状态信息。然而,在下行链路中,由于基站位于下行信道的发射端,很难直接获得下行信道的状态信息。基于此,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丁志国教授等人在《The Application of MIMO to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一文中,提出了一种在接收端进行迫零检测方法,可以完全消除来自其它簇的干扰。然而,这种方法需要移动终端配置比基站更多的天线,这在实际系统中是很难实现的。此外,这种方法没有很好的发挥基站的多天线优势,导致系统性能的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方案中信道状态信息无法获得、移动终端需要配置较多天线和系统性能较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分复用多天线下行链路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
基于时分复用多天线下行链路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基站根据信道长期统计信息,获得所有下行信道的大尺度衰落信息αi,i=1,…,U,其中U为移动终端的数量;
2)根据下行信道的大尺度衰落信息,基站将移动终端分为N个簇,每个簇包含K个移动终端,令αn,k表示第n个簇中第k个移动终端的信道大尺度衰落;
3)移动终端利用上行信道同时发射训练序列,基站通过对上行信道的估计,获得第n个簇中第k个移动终端下行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n∈[1,N],k∈[1,K];
4)基站为第n个簇中第k个移动终端的信号sn,k分配发射功率Pn,k,然后将每个簇的所有移动终端的信号进行叠加编码;
5)基站根据所获得的信道状态信息,基于迫零波束成形的方法,为每个簇经叠加编码的信号sn设计一个发射波束wn,然后所有波束成形后的信号一起进行发射;
6)移动终端接到信号后,对同一簇内的信号进行串行干扰抵消,然后对自身信号进行解码。
步骤2)中移动终端分簇方法为:将所有移动终端按照信道大尺度衰落从大到小排列,然后每N个相邻的移动终端分为一组,一共包括K个组;将所有K个组的第一个移动终端组成一个簇,所有排在第二位的终端组成另一个簇,依次类推,所有排在第N位的组成一个簇;由此,所有终端被分为N个簇,每个簇包含K个移动终端;K优选设为2。
步骤3)中信道状态信息估计方法为:
a)为每个移动终端设计一个长度为τ个符号的训练序列,并将其同时存储在移动终端和基站处,τ必须大于N×K;令第n个簇中的第k个移动终端的训练序列为Φn,k,该训练序列须具有成对归一化正交性,即
b)移动终端同时通过上行链路向基站发射训练序列,其中第n个簇中的第k个移动终端的训练序列为Φn,k,发射功率为令基站的接收信号为YP
c)基站在估计第n个簇中的第k个移动终端的上行信道时,首先把接收信号YP右乘Φn,k,从而消除其它移动终端的训练序列所产生的干扰。然后利用最小均方误差估计准则对YPΦn,k进行估计,获得第n个簇中的第k个移动终端的上行信道状态信息
d)根据时分复用系统上下行信道的互易性,基站将作为第n个簇中的第k个移动终端的下行信道状态信息;
e)重复步骤c)和d),获得所有移动终端的下行信道状态信息。
步骤4)中叠加编码方法为:基站对第n个簇内的发射信号sn进行如下的叠加编码其中Pn,k是第n个簇中的第k个移动终端的信号发射功率。
步骤5)中迫零波束成形方法为:
a)基于移动终端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基站为第n个簇构建一个补矩阵其中为基站通过估计获得的第n个簇中第k个移动终端的下行信道状态信息;
b)对进行特征值分解,令wn的零特征值所对应的右特征矢量;
c)令基站的发射信号为
步骤6)中串行干扰抵消方法为:任一移动终端首先对同一簇内信道增益弱于自身的移动终端的信号进行解码,并将这些信号从接收信号中减去,最后对自身的信号进行解码。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利用时分复用系统上下行信道的互易性,提出了一种通过估计上行信道获得下行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调整训练序列的发射功率控制基站获得的信道状态信息的精度,从而实现系统性能与资源开销之间的折中。另外,本发明提出的基于部分信道状态信息的迫零波束成形方法,具有实现复杂度低的优点,且可以有效的抑制其它终端信号的干扰,提高非正交多接入方法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基于时分复用多天线下行链路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的框图;
图2是在不同簇内终端数时,非正交多接入方法的平均传输速率性能比较;
图3是非正交多接入和正交多接入的平均传输速率性能比较;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时分复用多天线下行链路的非正交多接入的框图如图1所示,基站有Nt根天线。由于尺寸限制,每个移动终端只配置1根天线。系统的上下行信道工作在同一频段,即每一数据帧被分为上行部分和下行部分。基站将移动终端分成多个簇,每个簇包含为数不多的终端,以减少串行干扰抵消的复杂度。基站通过估计上行信道获得下行信道的状态信息,并利用估计获得的信道状态信息设计发射波束,以减少簇间干扰。移动终端接收到信息后,对簇内信号进行串行干扰抵消,以进一步减少干扰,提高系统的性能。
基于时分复用多天线下行链路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基站根据信道长期统计信息,获得所有下行信道的大尺度衰落信息αi,i=1,…,U,其中U为移动终端的数量;
2)根据下行信道的大尺度衰落信息,基站将移动终端分为N个簇,每个簇包含K个移动终端,令αn,k表示第n个簇中第k个移动终端的信道大尺度衰落;
3)移动终端利用上行信道同时发射训练序列,基站通过对上行信道的估计,获得第n个簇中第k个移动终端下行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n∈[1,N],k∈[1,K];
4)基站为第n个簇中第k个移动终端的信号sn,k分配发射功率Pn,k,然后将每个簇的所有移动终端的信号进行叠加编码;
5)基站根据所获得的信道状态信息,基于迫零波束成形的方法,为每个簇经叠加编码的信号sn设计一个发射波束wn,然后所有波束成形后的信号一起进行发射;
6)移动终端接到信号后,对同一簇内的信号进行串行干扰抵消,然后对自身信号进行解码。
上述方法中,部分步骤采用的具体方法如下:
步骤2)中移动终端分簇方法为:将所有移动终端按照信道大尺度衰落从大到小排列,然后每N个相邻的移动终端分为一组,一共包括K个组;将所有K个组的第一个移动终端组成一个簇,所有排在第二位的终端组成另一个簇,依次类推,所有排在第N位的组成一个簇;由此,所有终端被分为N个簇,每个簇包含K个移动终端;K优选设为2。
步骤3)中信道状态信息估计方法为:
a)为每个移动终端设计一个长度为τ个符号的训练序列,并将其同时存储在移动终端和基站处,τ必须大于N×K;令第n个簇中的第k个移动终端的训练序列为Φn,k,该训练序列须具有成对归一化正交性,即
b)移动终端同时通过上行链路向基站发射训练序列,其中第n个簇中的第k个移动终端的训练序列为Φn,k,发射功率为令基站的接收信号为YP
c)基站在估计第n个簇中的第k个移动终端的上行信道时,首先把接收信号YP右乘Φn,k,从而消除其它移动终端的训练序列所产生的干扰。然后利用最小均方误差估计准则对YPΦn,k进行估计,获得第n个簇中的第k个移动终端的上行信道状态信息
d)根据时分复用系统上下行信道的互易性,基站将作为第n个簇中的第k个移动终端的下行信道状态信息;
e)重复步骤c)和d),获得所有移动终端的下行信道状态信息。
步骤4)中叠加编码方法为:基站对第n个簇内的发射信号sn进行如下的叠加编码其中Pn,k是第n个簇中的第k个移动终端的信号发射功率。
步骤5)中迫零波束成形方法为:
a)基于移动终端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基站为第n个簇构建一个补矩阵其中为基站通过估计获得的第n个簇中第k个移动终端的下行信道状态信息;
b)对进行特征值分解,令wn的零特征值所对应的右特征矢量;
c)令基站的发射信号为
步骤6)中串行干扰抵消方法为:任一移动终端首先对同一簇内信道增益弱于自身的移动终端的信号进行解码,并将这些信号从接收信号中减去,最后对自身的信号进行解码。
通过计算机仿真表明,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提出的基于时分复用多天线下行链路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可以根据基站所获得下行信道状态信息的精度,灵活的调整每个簇的大小,从而实现平均和速率的最大化。另外,图3表明本发明提出的非正交多接入策略比传统的正交多接入策略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尤其是随着信道状态信息精度的增加,所取得的性能增益将急剧增加。因此,本发明提出的基于时分复用多天线下行链路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可以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提供一种有效的多接入方法。

Claims (7)

1.一种基于时分复用多天线下行链路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基站根据信道长期统计信息,获得所有下行信道的大尺度衰落信息αi,i=1,…,U,其中U为移动终端的数量;
2)根据下行信道的大尺度衰落信息,基站将移动终端分为N个簇,每个簇包含K个移动终端,令αn,k表示第n个簇中第k个移动终端的信道大尺度衰落;
3)移动终端利用上行信道同时发射训练序列,基站通过对上行信道的估计,获得第n个簇中第k个移动终端下行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n∈[1,N],k∈[1,K];
4)基站为第n个簇中第k个移动终端的信号sn,k分配发射功率Pn,k,然后将每个簇的所有移动终端的信号进行叠加编码;
5)基站根据所获得的信道状态信息,基于迫零波束成形的方法,为每个簇经叠加编码的信号sn设计一个发射波束wn,然后所有波束成形后的信号一起进行发射;
6)移动终端接到信号后,对同一簇内的信号进行串行干扰抵消,然后对自身信号进行解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时分复用多天线下行链路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2)中移动终端分簇方法为:将所有移动终端按照信道大尺度衰落从大到小排列,然后每N个相邻的移动终端分为一组,一共包括K个组;将所有K个组的第一个移动终端组成一个簇,所有排在第二位的终端组成另一个簇,依次类推,所有排在第N位的组成一个簇;由此,所有终端被分为N个簇,每个簇包含K个移动终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时分复用多天线下行链路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3)中信道状态信息估计方法为:
a)为每个移动终端设计一个长度为τ个符号的训练序列,并将其同时存储在移动终端和基站处,τ必须大于N×K;令第n个簇中的第k个移动终端的训练序列为Φn,k,该训练序列须具有成对归一化正交性,即
b)移动终端同时通过上行链路向基站发射训练序列,其中第n个簇中的第k个移动终端的训练序列为Φn,k,发射功率为令基站的接收信号为YP
c)基站在估计第n个簇中的第k个移动终端的上行信道时,首先把接收信号YP右乘Φn,k,从而消除其它移动终端的训练序列所产生的干扰;然后利用最小均方误差估计准则对YPΦn,k进行估计,获得第n个簇中的第k个移动终端的上行信道状态信息
d)根据时分复用系统上下行信道的互易性,基站将作为第n个簇中的第k个移动终端的下行信道状态信息;
e)重复步骤c)和d),获得所有移动终端的下行信道状态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时分复用多天线下行链路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4)中叠加编码方法为:基站对第n个簇内的发射信号sn进行如下的叠加编码其中Pn,k是第n个簇中的第k个移动终端的信号发射功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时分复用多天线下行链路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5)中迫零波束成形方法为:
a)基于移动终端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基站为第n个簇构建一个补矩阵其中为基站通过估计获得的第n个簇中第k个移动终端的下行信道状态信息;
b)对进行特征值分解,令wn的零特征值所对应的右特征矢量;
c)令基站的发射信号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时分复用多天线下行链路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6)中串行干扰抵消方法为:任一移动终端首先对同一簇内信道增益弱于自身的移动终端的信号进行解码,并将这些信号从接收信号中减去,最后对自身的信号进行解码。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时分复用多天线下行链路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其特征是K设为2。
CN201610832679.XA 2016-09-19 2016-09-19 一种基于时分复用多天线下行链路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 Active CN1064526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32679.XA CN106452622B (zh) 2016-09-19 2016-09-19 一种基于时分复用多天线下行链路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32679.XA CN106452622B (zh) 2016-09-19 2016-09-19 一种基于时分复用多天线下行链路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52622A CN106452622A (zh) 2017-02-22
CN106452622B true CN106452622B (zh) 2018-11-27

Family

ID=58165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32679.XA Active CN106452622B (zh) 2016-09-19 2016-09-19 一种基于时分复用多天线下行链路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4526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53709B (zh) * 2017-03-20 2018-09-11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空间调制的多天线系统的下行非正交多接入方法
CN107104711B (zh) * 2017-03-29 2019-10-29 浙江大学 一种大规模非正交多接入方法
CN108736946B (zh) * 2017-04-21 2021-10-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反馈方法及设备
CN107483095B (zh) * 2017-06-27 2020-03-31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多中继协助的大规模非正交多接入方法
WO2019192010A1 (en) * 2018-04-05 2019-10-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quence selection for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noma)
CN110650472B (zh) * 2018-06-27 2021-11-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8966337B (zh) * 2018-06-28 2020-07-10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波束空间的大规模接入方法
CN109587088B (zh) * 2018-12-20 2020-03-31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无线信息与能量协同传输的大规模接入方法
CN109951219B (zh) * 2019-02-02 2020-08-11 浙江大学 一种低成本的大规模非正交多接入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34244A (zh) * 2013-12-03 2014-03-12 东南大学 密集分布式无线网络动态导频复用信道估计与导频分配方法
CN104539411A (zh) * 2014-12-30 2015-04-22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下行链路的用户选择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31201A (ja) * 2012-12-28 2014-07-10 Ntt Docomo Inc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34244A (zh) * 2013-12-03 2014-03-12 东南大学 密集分布式无线网络动态导频复用信道估计与导频分配方法
CN104539411A (zh) * 2014-12-30 2015-04-22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下行链路的用户选择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52622A (zh) 2017-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52622B (zh) 一种基于时分复用多天线下行链路的非正交多接入方法
US10250309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ownlink channel estimation in massive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MIMO)
US11082176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 sub-space selection
CN106374989B (zh) 一种基于频分复用多天线系统的下行非正交多接入方法
US7522673B2 (en) Space-time coding using estimated channel information
CN106060950B (zh) 一种基于机会干扰对齐的蜂窝下行信道中数据传输方法
JP5346376B2 (ja) ビーム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ビーム形成方法
Liu et al. Application of NOMA in 6G networks: Future vision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 for next generation multiple access
CN104601209B (zh) 一种适用于3d‑mimo系统的协作多点传输方法
CN102055563B (zh) 一种适用于多基站协作的自适应联合线性预编码方法
CN105337651A (zh) 一种有限反馈下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下行链路的用户选择方法
US10666329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beam forming
KR102306100B1 (ko) Mu­mimo 간섭 채널 네트워크 환경에서의 간섭정렬 송수신 신호처리 장치 및 방법
US9912458B2 (en) Pilot allocation method based on coherence time for large-scale MIMO system
CN105721029B (zh) 3d mu-mimo fdd系统中基于双码本有限反馈的多用户调度方法
US2013026605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transmission power in multi input multi output system
Sheikh et al. Sum-rate performance of massive MIMO systems in highly scattering channel with semi-orthogonal and random user selection
Yoshioka et al. 5G massive MIMO with digital beamforming and two-stage channel estimation for low SHF band
CN106603135B (zh) 多用户mimo干扰系统中基于双层预编码的迭代干扰对齐方法
CN107104711B (zh) 一种大规模非正交多接入方法
WO2017101586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quantization of angles for beamforming feedback
Wu et al. On energy efficiency optimization in downlink MIMO-NOMA
US10236958B2 (en) Method for signal transmission to multiple user equipments utilizing reciprocity of wireless channel
CN103236878B (zh) 一种基于最大比合并接收矢量估计的协调波束赋形方法
CN107579762B (zh) 一种基于量化和统计信道信息的多小区协作预编码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