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头结构及包括该插头结构的多国转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插头结构及包括该插头结构的多国转换器。
背景技术
插头是用于配合插座从室内输电线路中取电的电气配件,因此,插头的机械规范需要满足插座的机械规范才能使用。而不同的国家地区对于插座的机械规范均有不同的定义,导致不同国家定义的不同机械规范的插头不能在别的国家使用。
旅行者或者商务人士经常要去往其他国家,由于不同国家的插头不能在其他国家使用,如果旅途需要跨越几个国家,或者经常往返于不同国家之间,在旅途中使用需要连接电源的电器就变得非常困难。针对这一问题,市场上出现了多国转换器,该种多国转换器上设置有对应多种不同机械规范插头的插座,并设有多个不同机械规范的插头,以使大部分不同机械规范的插头可通过该种多国转换器自不同机械规范的插座上取电。
插头是通过一组插销插入插座内对应的导电插套来取电的,而插销通常是细长的形状,当一个多国转换器设置多种不同机械规范的插头时会有多组细长形状的插销伸出表面,导致该种多国转换器携带不便。针对这一问题,现有技术中采用了一种伸缩结构将插头上的插销在使用时伸出多国转换器表面,不使用时缩回多国转换器表面的方案来克服多国转换器携带不便的缺陷。
伴随现有技术中的这种伸缩结构,现有的多国转换器中的插头部分在设计上往往采用一体式,也即将不同极性的插销(所指的不同极性的插销包括与火线对应的L极插销、与零线对应的N极插销、以及与地线对应的地极插销)集成为一个插头模块,导致在使用时具有局限性,不方便用户进行各国转换,尤其表现在使用带有地极的插头时,如要实现三极与两极的转换时难以拆分。可见,这种将不同极性的插销集成为一个插头模块的设计方式在进行转换时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设计出一种分体式的插头结构以及包括该分体式的插头结构的多国转换器,在需要使用三极插头时,同时移动分体式的插头结构的两个模块;需要使用两极插头时,移动只带两极插销的插头模块,从而解决各国插头转换不方便的问题,有力保证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灵活性、快捷性。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主要技术方案为:
一种插头结构,包括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中设置有插头模块,所述插头模块包括可分离操作的地极模块和L/N极模块,所述地极模块包括地极基座以及固定于所述地极基座上的地极插销,所述L/N极模块包括L/N极基座以及固定于所述L/N极基座上的L/N极插销,且所述地极基座叠设于所述L/N极基座的上方;
于所述插头模块处于第一使用状态时,所述L/N极模块独立地伸出所述外壳;
于所述插头模块处于第二使用状态时,所述地极模块带动所述L/N极模块滑动伸出所述外壳;
于所述插头模块处于收纳状态时,所述L/N极模块带动所述地极模块滑动缩回所述外壳;
所述插头结构还包括锁定模块,所述锁定模块用以于所述插头模块处于所述第一使用状态时,分别将所述地极模块锁定在缩回位置和将所述L/N极模块锁定在伸出位置;于所述插头模块处于所述第二使用状态时,将所述地极模块和所述L/N极模块共同锁定在伸出位置;于所述插头模块处于所述收纳状态时,将所述地极模块和所述L/N极模块共同锁定在缩回位置。
优选的,上述的插头结构,其中,所述锁定模块包括:
移动支架,可操作地于水平方向移动;
至少一个弹性元件,连接于所述外壳及所述移动支架之间,当所述移动支架受到一水平方向力沿水平方向移动时,所述至少一个弹性元件弹性变形,使所述锁定模块解除对所述地极模块和所述L/N极模块的锁定,以供所述地极模块和所述L/N极模块于所述第一使用状态、所述第二使用状态和所述收纳状态间切换;于所述水平方向力撤消时,所述至少一个弹性元件的弹性恢复力推动所述移动支架,使所述锁定模块恢复对所述地极模块和所述L/N极模块的锁定。
优选的,上述的插头结构,其中,所述锁定模块包括一第一限位柱,垂直地连接于所述移动支架上,用以于所述移动支架处于锁定位置且所述插头模块处于所述第一使用状态时,将所述地极模块定位于所述缩回位置;以及于所述移动支架处于锁定位置且所述插头模块处于所述第二使用状态时,将所述地极模块和所述L/N极模块定位于所述伸出位置。
优选的,上述的插头结构,其中,所述锁定模块包括一第二限位柱,垂直地连接于所述移动支架上,用以于所述移动支架处于锁定位置且所述插头模块处于所述第一使用状态时,将所述L/N极模块定位于所述伸出位置;以及于所述移动支架处于锁定位置且所述插头模块处于所述收纳状态时,将所述L/N极模块和所述地极模块定位于所述缩回位置。
优选的,上述的插头结构,其中,所述第一限位柱包括位于顶部的第一锁定面,所述第一锁定面抵接于所述地极基座下方,用于将所述地极模块定位于所述缩回位置,以及位于底部的第二锁定面,所述第二锁定面抵接于所述地极基座上方,用于将所述地极模块定位于所述伸出位置。
优选的,上述的插头结构,其中,所述第二限位柱包括位于顶部的第一锁定面,所述第一锁定面抵接于所述L/N极基座下方,用于将所述L/N极模块定位于所述缩回位置,以及位于底部的第二锁定面,所述第二锁定面抵接于所述L/N极基座上方,用于将所述L/N极模块定位于所述伸出位置。
优选的,上述的插头结构,其中,所述地极模块和/或所述L/N极模块上设置有用以配合所述第一限位柱和所述第二限位柱的导向槽,于所述移动支架位于操作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柱和所述第二限位柱的位置与所述导向槽的位置对应,以引导所述地极模块和所述L/N极模块上下滑动;于所述移动支架位于锁定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柱和所述第二限位柱的位置与所述导向槽的位置不对应,以锁定所述地极模块和所述L/N极模块。
优选的,上述的插头结构,其中,所述地极模块和所述L/N极模块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一限位柱和所述第二限位柱贯穿的导向孔,于所述移动支架位于操作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柱和所述第二限位柱的位置与所述导向孔的位置对应,以引导所述地极模块和所述L/N极模块上下滑动;于所述移动支架位于锁定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柱和所述第二限位柱的位置与所述导向孔的位置不对应,以锁定所述地极模块和所述L/N极模块。
优选的,上述的插头结构,其中,所述L/N极基座上设有与地极基座配合的缺槽,所述地极基座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缺槽中。
本发明还包括一种多国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的插头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发明将插头结构的插头模块拆分成两个滑动连接的可分离操作的地极模块和L/N极模块,并由锁定模块的第一限位柱和第二限位柱锁定控制,可以实现在同一个插头结构中同时使用地极模块和L/N极模块,或者只使用L/N极模块的目的,非常方便、灵活、快捷;并且本插头结构设计简单、操作效果好。
附图说明
参考所附附图,以更加充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所附附图仅用于说明和阐述,并不构成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
图1a是本发明的插头结构未使用时的原理图;
图1b是图1a沿A-A线的剖视图;
图2a是本发明的插头结构同时将地极模块和L/N极模块伸出时的原理图;
图2b是图2a沿B-B线的剖视图;
图3a是本发明的插头结构的地极模块和L/N极模块均处于伸出位置的原理图;
图3b是图3a沿C-C线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插头结构中锁定模块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插头结构中,符合意大利标准规范的插头结构(简称意标插头)的示意图;
图6是意标插头中地极模块和L/N极模块同时伸出的立体图;
图7是意标插头中仅L/N极模块伸出的立体图;
图8是意标插头的地极模块和L/N极模块分体示意图;
图9是意标插头的地极模块和L/N极模块装配示意图;
图10和图11是意标插头的内部透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插头结构中,符合美国标准规范的插头结构(简称美标插头)的示意图;
图13是美标插头中地极模块和L/N极模块同时伸出的立体图;
图14和图15是美标插头中仅L/N极模块伸出的立体图;
图16是美标插头中地极模块和L/N极模块的分体示意图;
图17是美标插头中地极模块和L/N极模块的装配示意图;
图18是美标插头的内部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方案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本发明提供一种插头结构,可参照图1a、图2a、图3a以及图6、图7、图13~图15所示,包括外壳1,外壳1中设置有插头模块;
插头模块包括可分离操作的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地极模块2包括地极基座22以及固定于地极基座22上的地极插销21,L/N极模块3包括L/N极基座33以及固定于L/N极基座33上的L/N极插销(具体为L极插销31和N极插销32),且地极基座22叠设于L/N极基座33的上方;其中,地极基座22叠设于L/N极基座33上方的状态,可参照图8和图9,以及图16和图17所示,L/N极基座33上可设有与地极基座22配合的缺槽,地极基座22至少部分容置于该缺槽中,以使得地极基座22叠设在L/N极基座33上方,从而可以实现联动伸出和联动缩回。联动伸出和联动缩回的原理会在下文中具体阐述。
于插头模块处于第一使用状态时,L/N极模块3独立地伸出外壳1;
于插头模块处于第二使用状态时,地极模块2带动L/N极模块3滑动伸出外壳1;其中,因为地极基座22叠设在L/N极基座33上方实现联动,因此当地极模块2下滑伸出外壳1时,会带动L/N极模块3一起滑动伸出外壳1,从而实现联动伸出;
于插头模块处于收纳状态时,L/N极模块3带动地极模块2滑动缩回外壳1;其中,因为地极基座22叠设在L/N极基座33上方实现联动,因此当L/N极模块3上滑缩回外壳1时,会带动地极模块2一起滑动缩回外壳1,从而实现联动缩回。
插头结构还包括如图4所示的锁定模块4,锁定模块4用以于插头模块处于第一使用状态时,分别将地极模块2锁定在缩回位置(缩回位置即指缩回外壳1的位置)和将L/N极模块3锁定在伸出位置(伸出位置即指伸出外壳1的位置);于插头模块处于第二使用状态时,将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共同锁定在伸出位置;于插头模块处于收纳状态时,将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共同锁定在缩回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因将插头模块的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分设为两个滑动连接可分离操作的模块,具体是将地极基座22叠设在L/N极基座33上方以实现联动伸出和联动缩回,从而可以实现插头模块的三个不同状态:第一使用状态时L/N极模块3独立地伸出外壳1,此时依靠锁定模块4分别将地极模块2锁定在缩回位置和将L/N极模块3锁定在伸出位置;第二使用状态时地极模块2带动L/N极模块3滑动伸出外壳1,此时依靠锁定模块4将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共同锁定在伸出位置;收纳状态时L/N极模块3带动地极模块2滑动缩回外壳1;此时依靠锁定模块4将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共同锁定在缩回位置。从而可以实现在同一个插头结构中同时使用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或者只使用L/N极模块3的目的。
实施例二
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的锁定模块4具体包括,可参照图4所示,
移动支架41,可操作地于水平方向移动;
至少一个弹性元件,连接于外壳1及移动支架41之间,当移动支架41受到一水平方向力沿水平方向移动时,弹性元件弹性变形,使锁定模块4解除对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的锁定,以供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于第一使用状态、第二使用状态和收纳状态间切换;于水平方向力撤消时,弹性元件的弹性恢复力推动移动支架41,使锁定模块4恢复对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的锁定。
具体的,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弹性元件包括至少一个弹簧42,该至少一个弹簧42通过设置于移动支架41上的至少一个凸起410与外壳1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锁定模块4包括一第一限位柱43,垂直地连接于移动支架41上,用以于移动支架41处于锁定位置且插头模块处于第一使用状态时,将地极模块2定位于缩回位置;以及于移动支架41处于锁定位置且插头模块处于第二使用状态时,将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定位于伸出位置。
进一步的,第一限位柱43包括位于顶部的第一锁定面431,第一锁定面431抵接于地极基座22下方,用于将地极模块2定位于缩回位置,以及位于底部的第二锁定面432,第二锁定面432抵接于地极基座22上方,用于将地极模块2定位于伸出位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锁定模块4还包括一第二限位柱44,垂直地连接于移动支架41上,用以于移动支架41处于锁定位置且插头模块处于第一使用状态时,将L/N极模块3定位于伸出位置;以及于移动支架41处于锁定位置且插头模块处于收纳状态时,将L/N极模块3和地极模块2定位于缩回位置。
进一步的,第二限位柱44包括位于顶部的第一锁定面441,第一锁定面441抵接于L/N极基座33下方,用于将L/N极模块3定位于缩回位置,以及位于底部的第二锁定面442,第二锁定面442抵接于L/N极基座33上方,用于将L/N极模块3定位于伸出位置。其中,锁定模块4的锁定位置将在下文中阐述。
参见图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柱43的第一锁定面431可在插头模块处于第一使用状态时单独将地极模块2定位于缩回位置,此时第二限位柱44的第二锁定面442单独将L/N极模块3定位于伸出位置;在插头模块处于第二使用状态时,第一限位柱43的第二锁定面432将地极模块2(连带L/N极模块3,因为L/N极模块3会随着地极模块2的伸出而联动伸出)定位于伸出位置,同时第二限位柱44的第二锁定面442也将L/N极模块3定位在伸出位置。
参见图6,在插头模块处于收纳状态时,第二限位柱44的第一锁定面441将L/N极模块3(连带地极模块2,因为地极模块2会随着L/N极模块3的缩回而联动缩回)定位于缩回位置,同时第一限位柱43的第一锁定面431也将地极模块2定位在缩回位置。
实施例三
在上述实施例二的基础上,作为可并存的实施例,可继续参照图4,锁定模块4包括一不同于上述第一限位柱43的另外一种第一限位柱45,垂直地连接于移动支架41上,用以于移动支架41处于锁定位置且插头处于第一使用状态时,将地极模块2定位于缩回位置;以及于移动支架41处于锁定位置且插头模块处于第二使用状态时,将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定位于伸出位置。
进一步的,第一限位柱45包括位于顶部一侧面的第一缺口451,第一缺口451抵接于地极基座22下方,用于将地极模块2定位于缩回位置,以及位于底部且与第一缺口451同侧面的第二缺口452,第二缺口452抵接于地极基座22上方,用于将地极模块2定位于伸出位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锁定模块4还包括一不同于上述第二限位柱44的另外一种第二限位柱46,垂直地连接于移动支架41上,用以于移动支架41处于锁定位置且插头模块处于第一使用状态时,将L/N极模块3定位于伸出位置;以及于移动支架41处于锁定位置且插头模块处于收纳状态时,将L/N极模块3和地极模块2定位于缩回位置。
进一步的,第二限位柱46包括位于顶部一侧面的第一缺口461,第一缺口461抵接于L/N极基座33下方,用于将L/N极模块3定位于缩回位置,以及位于底部且与第一缺口461同侧面的第二缺口462,第二缺口462抵接于L/N极基座33上方,用于将L/N极模块3定位于伸出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柱45的第一缺口451可在插头模块处于第一使用状态时单独将地极模块2定位于缩回位置,此时第二限位柱46的第二缺口462单独将L/N极模块3定位于伸出位置;而在插头模块处于第二使用状态时,第一限位柱45的第二缺口452将地极模块2(连带L/N极模块3,因为L/N极模块3会随着地极模块2的伸出而联动伸出)定位于伸出位置,同时第二限位柱46的第二缺口462也将L/N极模块3定位在伸出位置;在插头模块处于收纳状态时,第二限位柱46的第一缺口461将L/N极模块3(连带地极模块2,因为地极模块2会随着L/N极模块3的缩回而联动缩回)定位于缩回位置,同时第一限位柱45的第一缺口451可将地极模块2定位在缩回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之所以将限位柱上用于锁定的部件(缺口)设置为不同于实施例二的锁定面,是依据不同标准的插头模块而进行的匹配设计,实施例二的锁定面例如可用于锁定如图5~图11所示的意标插头,而本实施例的缺口例如可用于锁定如图12~图18所示的美标插头。
实施例四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照图8、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地极模块2和/或L/N极模块3上设置有用以配合第一限位柱43和第二限位柱44的导向槽400,于移动支架41位于操作位置时,第一限位柱43和第二限位柱44的位置与导向槽400的位置对应,从而可以引导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上下滑动,实现在第一使用状态、第二使用状态和收纳状态间切换;于移动支架41位于锁定位置时,第一限位柱43和第二限位柱44的位置与导向槽400的位置不对应,从而防止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滑动,实现锁定。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作为可并存的实施方式,参照图16、图17所示,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上设置有供第一限位柱45和第二限位柱46贯穿的导向孔401,于移动支架41位于操作位置时,第一限位柱45和第二限位柱46的位置与导向孔401的位置对应,从而可以引导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上下滑动,实现在第一使用状态、第二使用状态和收纳状态间切换;于移动支架41位于锁定位置时,第一限位柱45和第二限位柱46的位置与导向孔401的位置不对应,从而防止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滑动,实现锁定。
由此,锁定模块4的操作位置即指第一限位柱43和第二限位柱44的位置与导向槽400,或第一限位柱45和第二限位柱46的位置与导向孔401的位置对应从而可以引导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上下滑动;锁定模块4的锁定位置即指第一限位柱43和第二限位柱44的位置与导向槽400,或第一限位柱45和第二限位柱46的位置与导向孔401的位置不对应从而可以锁定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
在本实施例中,针对不同国家标准的插头(例如图8、图9所示的意标插头,和图16、图17所示的美标插头)结构,在插头模块上设置与限位柱相匹配的导向槽400、导向孔401或者类似导向结构,通过该些导向结构与限位柱的配合,来实现插头模块的上下滑动,或者实现锁定插头模块,非常灵活方便。
实施例五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继续参照图8、图9所示的意标插头,地极模块2的地极基座22的形状与L/N极模块3的L/N极基座33上开设的缺槽相匹配,地极基座22容置于该缺槽中,从而使得地极模块2通过地极基座22叠设在L/N极模块3的L/N极基座33上,并且在L/N极基座33上开设有一个供地极模块2的地极插销21穿过的通孔34;由于叠设后相互套嵌的地极基座22和L/N极基座33,使得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实现联动伸出和联动缩回。
进一步的,地极基座22上设置有方便操作的地极操作按钮220,L/N极基座33上设置有方便操作的L/N极操作按钮330,该地极操作按钮220和该L/N极操作按钮330在拼合状态时可组成一个视觉上美观的整体操作按钮。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作为可并存的实施方式,参照图16、图17所示的美标插头,地极模块2的地极基座22的形状与L/N极模块3的L/N极基座33的缺槽形状匹配,地极基座22可以部分容置在L/N极基座33的缺槽中,从而使得地极模块2通过地极基座22叠设在L/N极模块3的L/N极基座33上;在该美标插头中,L/N极基座33上设置凹陷,并在地极基座22上设置突出部位,通过将地极基座22上的突出部位叠设于L/N极基座33上的凹陷内实现套嵌,实现地极模块2与L/N极模块3的联动伸出和联动缩回。通过突出部位与凹陷的套嵌,还能实现防呆效果,确保插头模块拼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进一步的,该美标插头的地极基座22上也设置有方便操作的地极操作按钮220,L/N极基座33上也设置有方便操作的L/N极操作按钮330,该地极操作按钮220和L/N极操作按钮330在拼合状态时同样可以组成一个视觉上美观的整体操作按钮。
实施例六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照图1a~3b所示,本实施例将详细描述插头模块伸出以及缩回外壳1的状态过程。
如图1a及图1a的A-A剖视图1b所示,插头模块处于收纳状态,即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均处于缩回外壳1的缩回位置,此时锁定结构4的移动支架41处于锁定位置,将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均定位于缩回位置。
当需要使用插头模块时,如图2a及图2a的B-B剖视图2b所示,通过移动支架41上设置的方便操作的按钮411推动移动支架41使之受水平方向力移动,由锁定位置移动至操作位置,移动支架41在移动的过程中压缩弹性元件42;当移动支架41移动至操作位置后,即解除对地极模块2及L/N极模块3的锁定,从而地极模块2及L/N极模块3可以实现上下滑动。在图2a及剖视图2b中,地极模块2及L/N极模块3均向下滑动,也即L/N极模块3随着地极模块2联动伸出,其实现方式是借助外力推动地极模块2的地极操作按钮220和L/N极模块3的L/N极操作按钮330,以实现地极插销21、L极插销31及N极插销32一起向下滑动。
当地极插销21、L极插销31及N极插销32均完全伸出外壳1后,如图3a及图3a的C-C剖视图3b所示,松开按钮411,弹性元件42的弹性恢复力推动移动支架41回到锁定位置,以分别将地极插销21、L极插销31及N极插销32定位在伸出位置,也即使得插头模块处于第二使用状态。
在图3a及剖视图3b所示的插头模块处于第二使用状态的基础上,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因原理类似图中未示出),当仅需要使用插头模块的L极插销31及N极插销32时,可通过按钮411推动移动支架41压缩弹性元件42移动至操作位置;此时保持L极插销31及N极插销32不动,而仅推动地极操作按钮220带动地极插销21上移,使得地极插销21由伸出外壳1的状态变为缩回外壳1的状态,也即使得地极插销21由伸出位置变为缩回位置。当地极插销21完全缩回外壳1后,松开按钮411,使得弹性元件42推动移动支架41恢复锁定位置,从而将L极插销31及N极插销32锁定在伸出位置,而将地极插销21锁定在缩回位置,即可实现将插头模块定位于第一使用状态的目的。
当然,上述的第一使用状态也可由图1a及剖视图1b的收纳状态直接获得,即通过外力将移动支架41推至操作位置后,仅通过L/N极操作按钮330向下滑动L/N极模块3,而保持地极模块2不动,当L/N极模块3的L极插销31及N极插销32完全伸出外壳1后,通过弹性元件42使得移动支架41恢复锁定位置,即可将L极插销31及N极插销32锁定在伸出位置,而将地极插销21锁定在缩回位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插头模块拆分成两个滑动连接可分离操作的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并通过锁定模块4分别进行控制,可以灵活地实现在同一个插头结构中同时使用地极和L/N三极或只使用L/N两极的目的。
以下,通过两个具体的实施例来对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插头结构的工作原理作进一步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描述仅用于解释本发明技术方案之可行性,并非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七
如图5-图11所示,为意标插头在使用过程中的示意图。如图5~图7所示,意标插头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插头结构的一种可选实施例,包括外壳1、设置在外壳1中的地极模块2、L/N极模块3和锁定模块4。如图8和图9所示,该意标插头包括独立设置的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其具体的连接方式在上述实施例中已阐述,此处不再赘述。同时,该意标插头还包括如图4所示的锁定模块4,其原理也与上述类似。进一步的,意标插头的内部透视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其中L/N极模块3的L/N极基座3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凸起331,该凸起331嵌设在设置于外壳1内侧壁的导向板5的轨道内,以实现L/N极模块3带动地极模块2一起沿着轨道上下滑动,使滑动更加灵活可控。进一步的,地极插销21为中空结构,地极模块2包括一地极芯柱210,地极插销21套设在地极芯柱210外,以通过地极芯柱210导电。
在该意标插头中,第二使用状态,也即同时使用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地极模块2的地极插销21、L/N极模块3的L极插销31及N极插销32均完全伸出外壳1,此时锁定模块4的移动支架位于锁定位置,将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锁定。具体的,是由第一限位柱43的第二锁定面432将地极模块2(连带L/N极模块3,因为L/N极模块3会随着地极模块2的伸出而联动伸出)定位于伸出位置,同时第二限位柱44的第二锁定面442也将L/N极模块3定位在伸出位置。
该意标插头的第一使用状态,即只使用L/N极模块3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此时地极模块2的地极插销21缩回外壳1,而L/N极模块3的L极插销31及N极插销32伸出外壳1,也即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由图6所示的结合状态变为了图7所示的分离状态。此时锁定模块4的移动支架同样处于锁定位置,第一限位柱43的第一锁定面431单独将地极模块2定位于缩回位置,而第二限位柱44的第二锁定面442单独将L/N极模块3定位于伸出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意标插头中,通过将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独立设置,并由锁定模块4的第一限位柱43和第二限位柱44锁定控制,使得用户使用时依靠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的结合与分离,可以灵活地实现同时使用地极和L/N三极或只使用L/N两极的目的。
实施例八
如图12-图18所示,为美标插头在使用过程中的示意图。如图16和图17所示,美标插头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插头结构的一种可选实施例,包括外壳1、设置在外壳1中的地极模块2、L/N极模块3和锁定模块4。该美标插头包括独立设置的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其具体的连接方式在上述实施例中已阐述,此处不再赘述。同时,该美标插头还包括如图4所示的锁定模块4,其原理也与上述类似。进一步的,美标插头的内部透视图如图18所示,其中L/N极模块3的L/N极基座33上设置有凸起331,该凸起331嵌设在设置于外壳1内侧壁的导向板5的轨道内,以实现在导向板5的引导下L/N极模块3带动地极模块2一起沿着轨道上下滑动,使滑动更加灵活可控。
在该美标插头中,收纳状态,即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同时缩回外壳1的示意图如图13所示,地极模块2的地极插销21、L/N极模块3的L极插销31及N极插销32均缩回外壳1,此时锁定模块4的移动支架位于锁定位置,第二限位柱46的第一缺口461将L/N极模块3(连带地极模块2,因为地极模块2会随着L/N极模块3的缩回而联动缩回)定位于缩回位置,同时第一限位柱45的第一缺口451可将地极模块2定位在缩回位置。
该美标插头的第一使用状态,即只使用L/N极模块3的示意图如图14和图15所示,此时地极模块2的地极插销21缩回外壳1,而L/N极模块3的L极插销31及N极插销32伸出外壳1,也即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由图13所示的结合状态变为了图14和图15所示的分离状态。此时锁定模块4的移动支架41同样处于锁定位置,第一限位柱45的第一缺口451单独将地极模块2定位于缩回位置,此时第二限位柱46的第二缺口462单独将L/N极模块3定位于伸出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美标插头中,通过将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独立设置,并由锁定模块4的第一限位柱45和第二限位柱46锁定控制,使得用户使用时依靠地极模块2和L/N极模块3的结合与分离,可以灵活地实现同时使用三极或只使用两极的目的。
本发明技术方案,还包括,一种多国转换器,其中,包括上述的插头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