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48768A - 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 - Google Patents

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48768A
CN106448768A CN201611138154.2A CN201611138154A CN106448768A CN 106448768 A CN106448768 A CN 106448768A CN 201611138154 A CN201611138154 A CN 201611138154A CN 106448768 A CN106448768 A CN 1064487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lf
control rod
rod
nuclear power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3815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48768B (zh
Inventor
张超
苏宇
雷晴
贾宝峰
黄勇成
江辉
何国伟
史觊
刘东波
刘宝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hina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Shenzhen China Guangdong Nuclear Engineering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hina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hina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Priority to CN20161113815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448768B/zh
Publication of CN1064487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487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487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487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17/00Monitoring; Testing ; Maintaining
    • G21C17/10Structural combination of fuel element, control rod, reactor core, or moderator structure with sensitive instruments, e.g. for measuring radioactivity, strain
    • G21C17/12Sensitive element forming part of control ele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Nuclear Reactors (AREA)
  • Measurement Of Length, Angles, Or The Lik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包括棒位探测器、数据采集柜和棒位逻辑柜;所述棒位探测器包括探测器套管、自感线圈和电连接器;自感线圈呈离散式布置在探测器套管上,各离散式自感线圈与电连接器连接,电连接器通过一组探测器电缆与数据采集柜连接,将探测电压信号输出给数据采集柜;数据采集柜和棒位逻辑柜根据探测电压信号确定控制棒棒位。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方法。本发明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和测量方法采用基于电感自感式位移测量传感器的控制棒棒位测量技术,减少了探测器线圈的总数量,有效改善了探测器线圈的散热,并解决了探测器线圈连接焊点破坏导致整个棒位探测器棒位探测功能丧失的问题。

Description

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控制棒是反应堆的核心部件之一,也是堆内唯一的可动部件,其运动位置直接影响反应堆的启动、功率运行及正常停堆等。在核电厂启动和功率运行期间,采用棒位探测器探测每束控制棒在反应堆堆芯内插入或提升时的位置,向操纵员提供所有控制棒在反应堆堆芯内的位置信息,将有助于反应堆的正常运行。
大多数已公开反应堆中使用的控制棒棒位测量技术是基于角度式、超声式、电涡流式或电感式的测量传感器技术。角度式的控制棒棒位测量技术是根据测量自整机的角度信号转换为棒位信号;超声式的控制棒棒位测量技术是根据超声回波信号的延时得到棒位信号;电涡流式的控制棒棒位测量技术是将控制棒的垂直运动转换为水平方向运动后使用电涡流传感器测量距离,进而转换为棒位信号。基于以上类型传感器的棒位测量技术都需要比较复杂的机械结构,在很多堆型中的使用受到一定地限制,尤其是传统核电厂使用的模拟式核电站棒位控制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核电厂对反应堆功率和温度的控制要求,且在网络通讯、数据管理方面已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在可靠性、安全性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隐患。
因此,控制棒棒位探测器的研发方向更倾向于电感式测量传感技术。其中,互感式的控制棒棒位测量技术的原理是:初级线圈提供一个磁场,次级线圈感应初级线圈的磁场,产生电流;当控制棒通过线圈时,线圈的磁场发生变化,相应的电流也发生变化,这样就可以探测到控制棒棒位的变化。辅助线圈主要是对初级线圈的磁场两端进行修正。
图1所示是一种已公开的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其采用了基于电感互感式位移测量传感器的控制棒棒位测量技术。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的主要部件包括棒位探测器、探测器电缆和安全壳外测量柜,主要作用是测量控制棒的实际位置。棒位探测器包含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辅助线圈,其中,次级线圈有31个,分为5组,每组线圈采用尾接尾、头接头的方式连接,其具体位置分布和绕线方式如图2所示。测量柜采集棒位探测器次级线圈送来的棒位信号,经编码处理生成实测棒位(5位葛莱码形式)送往处理柜,并向棒位探测器初级线圈提供励磁电流。
但是,上述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至少存在以下缺陷:1)棒位探测器的5组次级线圈均采用尾接尾、头接头的方式连接,一旦其中任意一组次级线圈的连接点或焊点断开,整个棒位探测器的棒位探测功能就会丧失;2)探测器是位于压力容器外顶部的位置,此位置会受到高温、震动等很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探测器内部的线圈,特别是线圈与线圈的连接处,会经常因摩擦、震动而出现断裂或连接处断开的情形,这将导致该探测器无法探测控制棒的准确位置,不利于反应堆的安全运行。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高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功能可靠的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以减少探测器线圈的总数量,解决探测器线圈连接焊点破坏导致整个棒位探测器棒位探测功能丧失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包括棒位探测器、数据采集柜和棒位逻辑柜;
所述棒位探测器包括探测器套管、自感线圈和电连接器;
自感线圈呈离散式布置在探测器套管上,各离散式自感线圈与电连接器连接,电连接器通过一组探测器电缆与数据采集柜连接;
当控制棒上下运动时,其驱动杆贯穿不同的自感线圈,使得自感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压发生变化,将各自感线圈在被贯穿和没有被贯穿两种状态下产生的不同感应电压作为探测电压信号,通过电连接器将探测电压信号输出给数据采集柜;
数据采集柜和棒位逻辑柜根据探测电压信号确定控制棒棒位。
作为本发明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的一种改进,还包括设于安全壳内的线圈故障探测器;线圈故障探测器探测并定位发生故障的自感线圈,棒位逻辑柜自动隔离故障线圈的对应信号再进行棒位逻辑运算确定控制棒棒位。
作为本发明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的一种改进,每个棒位探测器的自感线圈数量为32个,除最顶部的自感线圈外,其他31个自感线圈均以8步的间隔布置在探测器套管上;
当控制棒位于堆芯底部时,驱动杆只贯穿棒位探测器的最底部的一个自感线圈,棒位显示为0步;当控制棒被完全提升时,驱动杆贯穿除最顶部的一个自感线圈外的其他所有自感线圈,棒位显示为240步。
作为本发明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最顶部的自感线圈与相邻线圈的距离大于8步,以保证在控制棒被完全提升时最顶部的自感线圈不被驱动杆贯穿。
作为本发明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棒位探测器的自感线圈均由数据采集柜相应组的机柜统一供电。
作为本发明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数据采集柜包括编码器和数据处理器;数据采集柜接收棒位探测器输出的探测电压信号,并对相邻自感线圈之间的探测电压信号进行处理后,将结果编成葛莱码,送往棒位逻辑柜。
作为本发明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棒位逻辑柜接收数据采集柜输出的葛莱码,通过葛莱码与控制棒棒位之间的编码对应关系来对应确定控制棒棒位。
作为本发明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棒位探测器和数据采集柜位于安全壳内,棒位逻辑柜位于安全壳外。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方法,其采用基于电感自感式位移测量传感器的控制棒棒位测量技术;所述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采集控制棒上下运动时离散布置的自感线圈的感应电压,并将感应电压作为探测电压信号;
2)将采集到的探测电压信号依编码规则转换为数字信号;
3)根据数字信号与控制棒棒位之间的编码对应关系表,确定控制棒的棒位。
作为本发明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离散布置的自感线圈的数量为32个。
作为本发明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步骤2)转换为的数字信号为葛莱码,步骤3)根据葛莱码与控制棒棒位之间的编码对应关系来对应确定控制棒棒位。
作为本发明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方法的一种改进,所述步骤3)还包括探测线圈故障步骤;如果探测到有发生故障的自感线圈,则自动隔离该故障自感线圈的对应信号,再进行棒位逻辑运算;然后根据数字信号与控制棒棒位之间的编码对应关系表,确定控制棒的棒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和测量方法采用基于电感自感式位移测量传感器的控制棒棒位测量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取消了初级线圈和辅助线圈的设置,减少了探测器线圈的总数量,有效改善了探测器线圈的散热;
2)由于32个自感线圈相互独立,当某一个自感线圈发生故障时,设置线圈故障探测器,若探测到该线圈故障,棒位逻辑柜的棒位探测逻辑将自动隔离故障线圈的对应信号进行棒位逻辑运算,因此不会完全丧失核电厂该束控制棒的棒位测量功能,进而提高核电厂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测量方法及其有益效果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已公开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的次级线圈的位置分布和连接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的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发明,并非为了限定本发明。
针对已公开控制棒棒位测量技术存在的问题,发明人在对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后,对控制棒棒位测量方法作出了改进。本发明的基本改进思路是,采用基于电感自感式位移测量传感器的控制棒棒位测量方法。为此,本发明开发出了以下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
请参阅图3,本发明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包括棒位探测器10、数据采集柜20、线圈故障探测器(图未示)和棒位逻辑柜30。棒位探测器10、数据采集柜20和线圈故障探测器位于安全壳内,棒位逻辑柜30位于安全壳外。
棒位探测器10包括探测器套管、自感线圈和电连接器14。自感线圈呈离散式布置在探测器套管上;各离散式布置的自感线圈与电连接器14连接,电连接器14通过一组探测器电缆16与数据采集柜20连接。每个棒位探测器10共有32个自感线圈,除最顶部的自感线圈外,其他31个自感线圈均以8步(每步15.88mm,相邻自感线圈间距8*15.88mm=127.04mm)的间隔布置在探测器套管上,布置方式为:最底部的自感线圈为R1,其他自感线圈R2~R31依次间隔8步向上布置;最顶部的自感线圈R32则在8步的基础上适当往上移动,以保证在控制棒被完全提升时最顶部的自感线圈R32不被驱动杆贯穿。这种布置方式使测得的棒位为8步一显示。
每个棒位探测器10的32个自感线圈均由数据采集柜20相应组的机柜统一供电,即由数据采集柜20提供6VAC的电源母线。当控制棒上下运动时,其驱动杆在CRDM(ControlRod Drive Mechanism控制棒驱动机构)行程罩中做上下运动而贯穿不同的自感线圈,空间的磁导系数就会发生变化,使得自感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压发生变化,即当某个自感线圈被贯穿和没有被贯穿时,自感线圈的感应电压不同,通过确定有最大的电压差异的两个相邻自感线圈的位置就可以确定棒位。因此,本发明将各自感线圈在被贯穿和没有被贯穿两种状态下产生的不同感应电压作为探测电压信号,通过电连接器14将探测电压信号输出给数据采集柜20。
数据采集柜20包括编码器和数据处理器,其接收棒位探测器10输出的探测电压信号,并对相邻自感线圈之间的探测电压信号进行处理后,将结果编成葛莱码,送往安全壳外的棒位逻辑柜30。
棒位逻辑柜30接收数据采集柜20输出的葛莱码,通过葛莱码与控制棒棒位之间的编码对应关系来对应确定控制棒棒位。葛莱码与控制棒棒位之间的编码对应关系见表1所示。
表1、葛莱码与控制棒棒位之间的编码对应关系
当控制棒位于堆芯底部时,驱动杆只贯穿棒位探测器10的最底部的一个自感线圈R1,棒位显示为0步;当控制棒被完全提升时,驱动杆贯穿除最顶部的一个自感线圈R32外的其他所有自感线圈,棒位显示为240步。
当某一个自感线圈发生故障时,其电压为0,线圈故障探测器可以探测并定位发生故障的自感线圈,棒位逻辑柜30的棒位探测逻辑将自动隔离该故障自感线圈的对应信号再进行棒位逻辑运算。因此,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不会完全丧失该束控制棒的棒位测量功能,进而提高核电厂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本发明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方法采用基于电感自感式位移测量传感器的控制棒棒位测量技术,其包括如下步骤。
1)探测电压信号采集。采集控制棒上下运动时离散布置的自感线圈的感应电压,并将感应电压作为探测电压信号。优选地,所述离散布置的自感线圈的数量为32个。
2)探测电压信号编码。将采集到的探测电压信号依编码规则转换为数字信号。所述转换为的数字信号优选为葛莱码。
3)确定棒位。根据数字信号与控制棒棒位之间的编码对应关系表,确定控制棒的棒位。具体地,根据葛莱码与控制棒棒位之间的编码对应关系来对应确定控制棒棒位。进一步地,步骤3)还包括探测线圈故障步骤;如果探测到有发生故障的自感线圈,则自动隔离该故障自感线圈的对应信号,再进行棒位逻辑运算;然后根据数字信号与控制棒棒位之间的编码对应关系表,确定控制棒的棒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和测量方法采用基于电感自感式位移测量传感器的控制棒棒位测量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取消了初级线圈和辅助线圈的设置,减少了探测器线圈的总数量,有效改善了探测器线圈的散热;
2)由于32个自感线圈相互独立,当某一个自感线圈发生故障时,设置线圈故障探测器,若探测到该线圈故障,棒位逻辑柜30的棒位探测逻辑将自动隔离故障线圈的对应信号进行棒位逻辑运算,因此不会完全丧失核电厂该束控制棒的棒位测量功能,进而提高核电厂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Claims (12)

1.一种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包括棒位探测器、数据采集柜和棒位逻辑柜;其特征在于:
所述棒位探测器包括探测器套管、自感线圈和电连接器;
自感线圈呈离散式布置在探测器套管上,各离散式自感线圈与电连接器连接,电连接器通过一组探测器电缆与数据采集柜连接;
当控制棒上下运动时,其驱动杆贯穿不同的自感线圈,使得自感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压发生变化,将各自感线圈在被贯穿和没有被贯穿两种状态下产生的不同感应电压作为探测电压信号,通过电连接器将探测电压信号输出给数据采集柜;
数据采集柜和棒位逻辑柜根据探测电压信号确定控制棒棒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安全壳内的线圈故障探测器;线圈故障探测器探测并定位发生故障的自感线圈,棒位逻辑柜自动隔离故障线圈的对应信号再进行棒位逻辑运算确定控制棒棒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棒位探测器的自感线圈数量为32个,除最顶部的自感线圈外,其他31个自感线圈均以8步的间隔布置在探测器套管上;
当控制棒位于堆芯底部时,驱动杆只贯穿棒位探测器的最底部的一个自感线圈,棒位显示为0步;当控制棒被完全提升时,驱动杆贯穿除最顶部的一个自感线圈外的其他所有自感线圈,棒位显示为240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最顶部的自感线圈与相邻线圈的距离大于8步,以保证在控制棒被完全提升时最顶部的自感线圈不被驱动杆贯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棒位探测器的自感线圈均由数据采集柜相应组的机柜统一供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采集柜包括编码器和数据处理器;数据采集柜接收棒位探测器输出的探测电压信号,并对相邻自感线圈之间的探测电压信号进行处理后,将结果编成葛莱码,送往棒位逻辑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棒位逻辑柜接收数据采集柜输出的葛莱码,通过葛莱码与控制棒棒位之间的编码对应关系来对应确定控制棒棒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棒位探测器和数据采集柜位于安全壳内,棒位逻辑柜位于安全壳外。
9.一种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基于电感自感式位移测量传感器的控制棒棒位测量技术;所述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采集控制棒上下运动时离散布置的自感线圈的感应电压,并将感应电压作为探测电压信号;
2)将采集到的探测电压信号依编码规则转换为数字信号;
3)根据数字信号与控制棒棒位之间的编码对应关系表,确定控制棒的棒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离散布置的自感线圈的数量为32个。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转换为的数字信号为葛莱码,步骤3)根据葛莱码与控制棒棒位之间的编码对应关系来对应确定控制棒棒位。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还包括探测线圈故障步骤;如果探测到有发生故障的自感线圈,则自动隔离该故障自感线圈的对应信号,再进行棒位逻辑运算;然后根据数字信号与控制棒棒位之间的编码对应关系表,确定控制棒的棒位。
CN201611138154.2A 2016-12-12 2016-12-12 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 Active CN1064487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38154.2A CN106448768B (zh) 2016-12-12 2016-12-12 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38154.2A CN106448768B (zh) 2016-12-12 2016-12-12 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48768A true CN106448768A (zh) 2017-02-22
CN106448768B CN106448768B (zh) 2018-12-04

Family

ID=58216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38154.2A Active CN106448768B (zh) 2016-12-12 2016-12-12 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448768B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56729A (zh) * 2017-07-20 2017-10-17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基于独立线圈式棒位探测器的棒位测量方法
CN107731328A (zh) * 2017-08-31 2018-02-23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格雷码双精度控制棒位置探测方法
CN107833643A (zh) * 2017-10-16 2018-03-23 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 全数字化棒位测量装置及其方法
CN109920569A (zh) * 2019-03-15 2019-06-21 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 一种核电站反应堆控制棒寻址装置及方法
CN110517801A (zh) * 2019-08-26 2019-11-29 中广核陆丰核电有限公司 一种核电机组控制棒异常掉落时避免专设安全设施动作的方法及系统
CN112102978A (zh) * 2020-08-28 2020-12-18 清华大学 内置式棒位测量系统性能检测方法及其检测装置
CN112216415A (zh) * 2020-10-21 2021-01-12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中子探测器自动化撤退和投入的控制系统和控制装置
CN112489836A (zh) * 2020-11-26 2021-03-12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用于核电站的利用辅助线圈校准的棒位测量方法及系统
CN112611309A (zh) * 2020-12-10 2021-04-06 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棒位置精准测量方法
WO2023000130A1 (zh) * 2021-07-19 2023-01-26 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控制棒位置检测系统及设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3922A (en) * 1896-07-14 Electric-lamp stand
CN1147677A (zh) * 1995-10-06 1997-04-16 清华大学 地址码反应堆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3922A (en) * 1896-07-14 Electric-lamp stand
CN1147677A (zh) * 1995-10-06 1997-04-16 清华大学 地址码反应堆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瑜等: "CPR1000与AP1000反应堆功率控制系统策略对比分析", 《PROCESS AUTOMATION INSTRUMENTATION》 *
胡晓英: "AP1000和C系列棒位探测器优劣分析", 《中国仪器仪表》 *
陈峰: "AP1000数字棒位指示系统数据传输及精度分析",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
雷晴: "CPR1000、AP1000棒位指示和检测系统浅析", 《核动力工程》 *
雷晴: "CPR1000、AP1000棒位指示和监测系统浅析", 《核动力工程》 *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56729A (zh) * 2017-07-20 2017-10-17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基于独立线圈式棒位探测器的棒位测量方法
CN107731328A (zh) * 2017-08-31 2018-02-23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格雷码双精度控制棒位置探测方法
CN107731328B (zh) * 2017-08-31 2021-09-17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格雷码双精度控制棒位置探测方法
CN107833643B (zh) * 2017-10-16 2019-05-24 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 全数字化棒位测量装置及其方法
WO2019075772A1 (zh) * 2017-10-16 2019-04-25 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 全数字化棒位测量装置及其方法
CN107833643A (zh) * 2017-10-16 2018-03-23 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 全数字化棒位测量装置及其方法
CN109920569A (zh) * 2019-03-15 2019-06-21 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 一种核电站反应堆控制棒寻址装置及方法
CN110517801A (zh) * 2019-08-26 2019-11-29 中广核陆丰核电有限公司 一种核电机组控制棒异常掉落时避免专设安全设施动作的方法及系统
CN110517801B (zh) * 2019-08-26 2021-02-02 中广核陆丰核电有限公司 一种核电机组控制棒异常掉落时避免专设安全设施动作的方法及系统
CN112102978A (zh) * 2020-08-28 2020-12-18 清华大学 内置式棒位测量系统性能检测方法及其检测装置
CN112102978B (zh) * 2020-08-28 2022-09-09 清华大学 内置式棒位测量系统性能检测方法及其检测装置
CN112216415A (zh) * 2020-10-21 2021-01-12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中子探测器自动化撤退和投入的控制系统和控制装置
CN112489836A (zh) * 2020-11-26 2021-03-12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用于核电站的利用辅助线圈校准的棒位测量方法及系统
CN112611309A (zh) * 2020-12-10 2021-04-06 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棒位置精准测量方法
CN112611309B (zh) * 2020-12-10 2022-08-19 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棒位置精准测量方法
WO2023000130A1 (zh) * 2021-07-19 2023-01-26 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控制棒位置检测系统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48768B (zh) 2018-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48768A (zh) 核电厂控制棒棒位测量系统及测量方法
JP6757875B2 (ja) 制御棒位置指示器
KR101980387B1 (ko) 핵 제어봉의 위치 표시 시스템
KR102482118B1 (ko) 원자로 시스템, 이를 위한 송신 장치 및 관련 환경 조건 측정 방법
CN102411999B (zh) 一种核反应堆控制棒棒位探测器
JP2001525068A (ja) 原子炉制御棒の自由落下時間を測定する装置及び方法
KR20080109021A (ko) 가변 전자 카드를 카드를 갖는 핵 반응기용 내부 중개 시스템 및 핵 반응기용 내부 중개 시스템을 수정하는 방법
CN106448767A (zh) 核电站反应堆控制棒监测装置
CN107731328A (zh) 一种格雷码双精度控制棒位置探测方法
CN107068219B (zh) 核反应堆控制棒棒位探测器
CN101566676A (zh) 磁场测量系统及测量磁场的方法
CN103871523B (zh) 一种核电站控制棒棒位测量方法
CN101719387A (zh) 用于球床式高温气冷堆的外装式过球检测方法与装置
CN112611309B (zh) 一种控制棒位置精准测量方法
CN109541702B (zh) 一种大深度mrs发射接收系统及探测方法
CN112599255A (zh) 控制棒落棒参考信号产生装置及其方法
CN202502763U (zh) 基于单线圈的核电棒位测量装置
WO2023000130A1 (zh) 控制棒位置检测系统及设备
CN201278304Y (zh) 防干扰在线监测局部放电的电力变压器
CN201277991Y (zh) 链式高压传感装置
CN1028334C (zh) 自编码数字式棒位测量系统
CN112599265B (zh) 一种与棒位测量设备集成的控制棒落棒时间测量方法
CN206178081U (zh) 核电半速汽轮发电机转子线圈匝间短路测量仪
CN206876117U (zh) 双数显差动变压器式直流位移传感器
CN201994905U (zh) 带光栅的电机转子位置检测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227

Address after: 518124 Office Building of Daya Bay Nuclear Power Base Engineering Company, Pengfei Road, Dape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o-patentee after: Shenzhen China Nuclear Power Design Co., Ltd.

Patentee after: China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Co-patentee after: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518124 Office Building of Daya Bay Nuclear Power Base Engineering Company, Pengfei Road, Dape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o-patentee before: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oration

Patentee before: China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