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22105B - 惯性约束联控变胞自动机 - Google Patents

惯性约束联控变胞自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22105B
CN106422105B CN201610991380.9A CN201610991380A CN106422105B CN 106422105 B CN106422105 B CN 106422105B CN 201610991380 A CN201610991380 A CN 201610991380A CN 106422105 B CN106422105 B CN 1064221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tchcover
fixed
control valve
swing arm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9138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22105A (zh
Inventor
豆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west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riginal Assignee
Northwest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west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iled Critical Northwest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iority to CN20161099138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422105B/zh
Publication of CN1064221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221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221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221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31/00Containers or portable cabins for affording breathing protection with devices for reconditioning the breathing air or for ventilating, in particular those that are suitable for invalids or small childre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惯性约束联控变胞自动机,包括上桁杆、镶条、第一气囊、舱盖、第二气囊、按钮、护板、底板、下桁杆、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管、第二控制阀、第一滑块、活塞杆、连杆等。地震、爆炸、地基沉降、建筑质量等导致的建筑物倒塌以及火灾、安保事故等这些灾难发生时,如何保护人的生命安全是本发明的目的所在。本发明通过机构变胞自动实现对人的保护,考虑到可靠性与人性化,对于冲击的衰减、多种情形的规划、危害的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并据此设计了应对措施。当人不在自动机上面,而又危险临近时,能够及时发出警示,促使人迅速跑到自动机上面寻求保护;能够感知人的重力,确保不发生无效变胞,把生存的机会可靠地保留给用户。

Description

惯性约束联控变胞自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自动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惯性约束联控变胞自动机。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建筑质量参差不齐的国家,如何在发生地震、爆炸导致建筑倒塌及发生火灾、安保事故的时候保护居民生命安全是一个有重大价值的课题。
关于这一技术,在“中国知网”梁冬冬等的“地震应急救生床的设计与研究”中,提到在地震发生时,如何对躺在床上的人进行保护;装置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组成:保护装置、测震装置、控制装置和求救装置。当地震发生时,测震钢球碰撞敏感开关,钢球自由下落与移动副和连杆碰撞,触动床板启动开关,经过移动副和双向铰链四杆机构,利用杠杆力推动连杆同步打开床板锁,床板两侧自动翻起成立体三角体,将床上的人保护在立体三角内。在王文锡的“地震自动救生床”一文中,当地震发生时,剧烈的振动启动机关,使床尾橱自动扭转到紧靠床后帮的位置,并锁紧。此时,靠墙置放的防护盖板自动倾倒,搭到床头橱、床尾橱顶上,并锁紧。而和防护盖板联结的床体右侧防护板也搭到床体右侧,组成一个箱体,将床罩起,承担压力,保护用户。如白天地震,室内人员可快速躲到床上。在“轻工机械”2010年第六期王小庆等的“防震自动救生床”一文中,提到当检测到地震时,该床控制开关接通,使得步进电机拖动活动挡块,月牙支撑块由于失去支撑而转动,床板头部翻转,进而冲击控制杠杆,同时借助杠杆力的放大和传递作用,将床尾的活动挡块冲开,使月牙支撑块转动,人和卧具一起落入床体内。控制杠杆通过顶撑块给防护罩一向上的力,使得防护罩获得初速度,在扭簧和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防护罩翻转,当接触到床体后产生冲力,暗锁机构动作将其锁紧,人被保护在床体中,从而实现防震自动救生功能。
现有技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结构过于简易,无法真正做到自动化,没有充分考虑可靠性和人性化,而在使用电力的情况下,电力中断、电气控制的脆弱性和延迟性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基于这些不足,发明了本装置。
发明内容
(一)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建筑物由于振动受损即将给人带来危险时,提供一种既可以快速反应又确实可靠的安全保障。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惯性约束联控变胞自动机,其包括:基础支撑模块、动力功能模块、减振功能模块、动作执行功能模块、辅助功能模块;基础支撑模块为另外四个模块提供安装基础,同时提供危险临近时的安全空间;动力功能模块安装在基础支撑模块内部,为整个变胞自动机提供动力;动作执行功能模块通过气压管路从动力功能模块获得动力,实现变胞自动机动作;在基础支撑模块受到巨大外力作用时,减振功能模块吸收部分振动能量,从而降低基础支撑模块受到的破坏;辅助功能模块提供警示报警功能。
其中,所述基础支撑模块为由上桁杆1、护板7、底板11、下桁杆12、舱盖4形成的长方体状结构,护板7设置在侧面,各个组成部件之间采用焊接方式连接,舱盖4与上桁杆1之间采用铰链连接。
其中,所述上桁杆1表面设置镶条2,镶条2由金属制作,镶条2的塑变能够缓和自动机受到的冲击,衰减冲击能量;按钮6设置在基础支撑模块侧面,用于手动激活变胞机构,实现舱盖4的翻转。
其中,所述动力功能模块中,气罐35固连于护板7上,第二控制阀23固连于上桁杆1上,第一滑块24与活塞杆25固连,在连杆26和下桁杆12的导槽上滑动,第一气缸27固连于护板7上,第三控制阀46固连于上桁杆1上,第二气缸47固连于舱盖4的里侧,第四控制阀49固连于上桁杆1上,第五控制阀53固连于气罐35上,气压管15固连于连接上桁杆1和下桁杆12的竖桁杆上,第二控制管22一端固连于第一控制阀21上,另一端与第三控制管45相连;第一控制管16固连于竖桁杆上,一端与第一控制阀21相连,另一端与另一第三控制管45相连;第二软管61一端与第二气缸47相连,另一端与气罐35相连。
其中,所述减振功能模块中,第二塑变板51、第一塑变板42、金属罩17、弧形板18和阻尼堆19固连于舱盖4内侧,第一气囊3和第二气囊5镶嵌于舱盖4外侧;所述阻尼堆19、弧形板18、金属罩17固连在需要保护的物体上,弧形板18环绕布置在阻尼堆19外围且两者之间隔离开,金属罩17间隔布置在阻尼堆19和弧形板18的外围;阻尼堆19为柱状体,其侧面和顶面开设有多个缓冲槽;金属罩17顶部开设喷孔,其内部填充软金属。
其中,所述动作执行功能模块中,止转块20固连于上桁杆1上,质量块29和摆杆30固连,第二滑块32与活塞杆25固连,在连杆26和上桁杆1的导槽上滑动;铰支33与下桁杆12固连,摆臂36通过销轴34与铰支33连接,横杆37的两端分别与摆臂36固连;拉纤38是柔性体,一端与摆臂36的端部固连,另一端固定于上桁杆1上;第三滑块39固连于摆臂36的端部,弹簧40一端固连于导轨41上,另一端固连于摆臂36上,其作用是提供舱盖4翻转的动力,在舱盖4翻转到位后,第三滑块39锲入导轨41的导槽内,并可以在导槽内滑动;基板43的外板70通过简支44与桁杆固连,内板71嵌于销轴34和铰支33之间,人的重力作用下气囊72中的气体通过第三控制管45进入第一控制阀21;动销48固定于横杆37上,第一止销50固定于舱盖4内侧,定位块62固定于桁杆上,用于舱盖4的限位,活笋63镶装于第三滑块39的两侧,可以伸缩,其作用是保证第三滑块39锲入导轨41导槽后不再与导槽脱离,滑支64一方面可以在导轨41的导槽内滑动,另一方面与摆臂36铰接;第二止销65与跷闩57固连。
其中,所述辅助功能模块包括设置在竖直桁架上的蜂鸣器68,设置在气罐35连接的第一软管54头部的喷头55。
其中,人躺在舱盖4上,建筑物受振动时,第三控制阀46与自动机一起运动,质量块29与第三控制阀46产生相对位移,激活第三控制阀46,实现气路导通;气路导通后,气罐35内的压缩空气经气压管15的管路进入第一气缸27,第一气缸27的活塞杆25在气体压力作用下运动,活塞杆25的运动带动第一滑块24和第二滑块32运动,第一滑块24和第二滑块32的运动又带动连杆26运动,连杆26运动使得定位块62和拉纤38解脱,拉纤38一端固连于定位块62,另一端固连于摆臂36,而定位块62与舱盖4固连,拉纤38约束了摆臂36的转动自由度,在定位块62和拉纤38解脱后,舱盖4获得了绕摆臂36末端滑支64转动的自由度;摆臂36一端用销轴34固连于铰支33,另一端连于滑支64;滑支64可以在导轨41的槽内滑动;导轨41用螺钉固连于底板11上;舱盖4在弹簧40作用下绕滑支64转动,在转动过程中,人掉入舱内,滑支64与固连在舱盖4上的导轨41的相对运动自由度被第二止销65约束,当摆臂36转动到跷闩57位置时,跷闩57在压力作用下绕支座58转动,于是,第二止销65运动,解除滑支64与导轨41的相对运动自由度,第三滑块39锲入导轨41槽内,第三滑块39上的活笋63再次锁定滑支64与摆臂36的相对运动自由度;跷闩57安装在支座58上,支座58固连于导轨41上;第二止销65与导轨41之间的配合孔为长条孔;当摆臂36与导轨41贴合时,动销48压下第一止销50,于是第二气缸47的活塞杆顶住动销48,气罐35内的压缩空气经第二软管61进入第二气缸47,第二气缸47的活塞杆在气体压力作用下推动动销48,这样,舱盖4与摆臂36在变胞后就有了相对运动;同时,摆臂36在舱盖4重力及摆臂与铰支33之间的弹簧力作用下转动,实现关舱。
其中,人不在舱盖4上,建筑物受振动时,蜂鸣器68报警。
其中,所述蜂鸣器68报警后,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管22、第二控制阀23实现变胞自动机暂时不动作;人躺在舱盖4上后,人的重力使摆臂36压迫基板43的内板71,基板43的外板70与简支44固连不动,内板71与外板70之间镶装的气囊72受到压迫,气囊72里面的气体经由第三控制管45、第二控制管22进入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阀23,实现对气压管15导通的控制;止转块20在自动机变胞到位后,防止猛烈冲击压塌舱盖4;开关52手动控制第五控制阀53的通断,第四控制管66与气压管67连通,自动控制第五控制阀53的通断;气罐35内的空气经过第一软管54、喷头55喷出。
(三)有益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惯性约束联控变胞自动机,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受到外界危险威胁时,诸如地震、爆炸、火灾或安保事故,能够迅速可靠地实现机构动作,对人提供有效保护,为救援赢得时间。
2)当人不在自动机上面,而又危险临近时,能够及时发出警示,促使人迅速跑到自动机上面寻求保护。
3)能够感知人的重力,确保不发生无效变胞,把生存的机会可靠地保留给用户。
4)没有使用电气控制,全部使用机械动作,防止电力中断造成意外,把失效和延迟等不良现象从机制上得以最大程度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变胞自动机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变胞自动机的底部剖视图;
图3、图4是本发明变胞自动机内部结构图;
图5、图6、图7是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发明变胞自动机的另一半内部结构图;
图9是基板43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内容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惯性约束联控变胞自动机包括上桁杆1、镶条2、第一气囊3、舱盖4、第二气囊5、按钮6、护板7、底板11、下桁杆12、气压管15、第一控制管16、金属罩17、弧形板18、阻尼堆19、止转块20、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管22、第二控制阀23、第一滑块24、活塞杆25、连杆26、第一气缸27、接头28、质量块29、摆杆30、辅管31、第二滑块32、铰支33、销轴34、气罐35、摆臂36、横杆37、拉纤38、第三滑块39、弹簧40、导轨41、第一塑变板42、基板43、简支44、第三控制管45、第三控制阀46、第二气缸47、动销48、第四控制阀49、第一止销50、第二塑变板51、开关52、第五控制阀53、第一软管54、喷头55、铆钉56、跷闩57、支座58、铆钉59、螺钉60、第二软管61、定位块62、活笋63、滑支64、第二止销65、第四控制管66、气压管67、蜂鸣器68、外板70、内板71、气囊72。
本实施例变胞自动机包括基础支撑模块、动力功能模块、减振功能模块、动作执行功能模块、辅助功能模块;基础支撑模块为另外四个模块提供安装基础,同时提供危险临近时的安全空间;动力功能模块安装在基础支撑模块内部,为整个变胞自动机提供动力;动作执行功能模块通过气压管路从动力功能模块获得动力,实现变胞自动机动作;在基础支撑模块受到巨大外力作用时,减振功能模块吸收部分振动能量,从而降低基础支撑模块受到的破坏;辅助功能模块提供警示报警功能。
基础支撑模块为由上桁杆1、护板7、底板11、下桁杆12、舱盖4形成的长方体状结构,护板7设置在侧面,各个组成部件之间采用焊接方式连接,舱盖4与上桁杆1之间采用铰链连接。基础支撑模块的作用是为其它四个功能模块提供安装基础,并发挥对人的保护作用。
上桁杆1构成了变胞自动机的基础框架,上桁杆1之间采用焊接方式连接,也可以在上桁杆1内插入心轴承受连接部位的剪切破坏,并辅以焊接;护板7与上桁杆1之间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在上桁杆1受到冲击时,镶条2因为在上桁杆1表面凸起,优先承受冲击载荷,镶条2由硬度不高的金属制作,表面进行处理后有很高的硬度,这样,镶条2的塑变缓和了自动机受到的冲击,由于表面硬度很高,塑变不会局限于较小的局部,最大限度的衰减冲击能量;第一气囊3和第二气囊5镶装在舱盖4上,在舱盖4翻转到位后在冲击能量作用下起爆鼓起,用于保护人免受冲击伤害;按钮6用于特殊情况下手动激活变胞机构,实现舱盖4的翻转。
动力功能模块由气罐35、气压管15、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管22、第二控制阀23、第一控制管16、第一滑块24、活塞杆25、第一气缸27、接头28、辅管31、第二滑块32、第三控制管45、第三控制阀46、第二气缸47、第四控制阀49、第二软管61、第四控制管66、气压管67、第五控制阀53、第一软管54组成,其作用是为整个系统提供动力;气罐35固连于护板7上,第二控制阀23固连于上桁杆上,第一滑块24与活塞杆25固连,在连杆26和桁杆的导槽上滑动,第一气缸27固连于护板7上,第三控制阀46固连于上桁杆上,第二气缸47固连于舱盖4的里侧,第四控制阀49固连于上桁杆上,第五控制阀53固连于气罐35上,气压管15固连于竖桁杆上,第二控制管22一端固连于第一控制阀21,另一端与第三控制管45相连;第一控制管16固连于竖桁杆上,一端与第一控制阀21相连,另一端与另一第三控制管45相连;第二软管61一端与第二气缸47相连,另一端与气罐35相连;减振功能模块由第一气囊3、塑变板42、金属罩17、弧形板18、阻尼堆19、第二气囊5、第二塑变板51组成,其作用是减弱振动对人的伤害;第二塑变板51、塑变板42、金属罩17、弧形板18和阻尼堆19固连于舱盖4内侧,第一气囊3和第二气囊5镶嵌于舱盖4外侧。
动作执行功能模块由止转块20、第一滑块24、活塞杆25、连杆26、接头28、质量块29、摆杆30、第二滑块32、铰支33、销轴34、摆臂36、横杆37、拉纤38、第三滑块39、弹簧40、导轨41、基板43、简支44、动销48、第一止销50、开关52、铆钉56、跷闩57、支座58、铆钉59、螺钉60、定位块62、活笋63、滑支64、第二止销65、外板70、内板71、气囊72组成,其作用是实现对人的保护动作;止转块20固连于桁杆上,质量块29和摆杆30固连,第二滑块32与活塞杆25固连,在连杆26和桁杆的导槽上滑动;铰支33与桁杆固连,摆臂36通过销轴34与铰支33连接,横杆37的两端分别与摆臂36固连;拉纤38是柔性体,一端与摆臂36的端部固连,另一端固定于桁杆上;第三滑块39固连于摆臂36的端部,弹簧40一端固连于导轨41上,另一端固连于摆臂36上,其作用是提供舱盖4翻转的动力,在舱盖4翻转到位后,第三滑块39锲入导轨41的导槽内,并可以在导槽内滑动;基板43的外板70通过简支44与桁杆固连,内板71嵌于销轴34和铰支33之间,人的重力作用下气囊72中的气体通过第三控制管45进入第一控制阀21;动销48固定于横杆37上,第一止销50固定于舱盖4内侧,定位块62固定于桁杆上,用于舱盖4的限位,活笋63镶装于第三滑块39的两侧,可以伸缩,其作用是保证第三滑块39锲入导轨41导槽后不再与导槽脱离,滑支64一方面可以在导轨41的导槽内滑动,另一方面与摆臂36铰接;第二止销65与跷闩57固连;辅助功能模块由镶条2、按钮6、蜂鸣器68、喷头55组成,其作用是为变胞自动机主要功用提供辅助。
动力功能模块和动作执行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方式是:人躺在舱盖4上,当建筑物发生超过一定能级的振动时,质量块29由于惯性作用保持不动,也可以理解成受到了惯性约束,而第三控制阀46由于与自动机一起运动,于是,质量块29与第三控制阀46便有了相对位移,这就激活了第三控制阀46,实现了气路导通;气路导通后,气罐35内的压缩空气经气压管15的管路进入第一气缸27,第一气缸27的活塞杆25在气体压力作用下运动,活塞杆25的运动带动第一滑块24和第二滑块32运动,第一滑块24和第二滑块32的运动又带动连杆26运动,连杆26运动使得定位块62和拉纤38解脱,拉纤38一端固连于定位块62,另一端固连于摆臂36,而定位块62与舱盖4固连,拉纤38约束了摆臂36的转动自由度,在定位块62和拉纤38解脱后,舱盖4获得了绕摆臂36末端滑支64转动的自由度;摆臂36一端用销轴34固连于铰支33,另一端连于滑支64;滑支64可以在导轨41的槽内滑动;导轨41用螺钉固连于底板11上;舱盖4在弹簧40作用下绕滑支64转动,在转动过程中,人掉入舱内,滑支64与固连在舱盖4上的导轨41的相对运动自由度被第二止销65约束,当摆臂36转动到跷闩57位置时,跷闩57在压力作用下绕支座58转动,于是,第二止销65运动,解除滑支64与导轨41的相对运动自由度,第三滑块39锲入导轨41槽内,第三滑块39上的活笋63再次锁定滑支64与摆臂36的相对运动自由度;跷闩57安装在支座58上,支座58固连于导轨41上;第二止销65与导轨41之间的配合孔为长条孔;当摆臂36与导轨41贴合时,动销48压下第一止销50,于是第二气缸47的活塞杆顶住动销48,气罐35内的压缩空气经第二软管61进入第二气缸47,第二气缸47的活塞杆在气体压力作用下推动动销48,这样,舱盖4与摆臂36在变胞后就有了相对运动;同时,摆臂36在舱盖4重力及摆臂与铰支33之间的弹簧力作用下转动,实现关舱。
导轨41由螺钉60固定于舱盖4的内侧。
辅助功能模块的作用是,白天时,当人们不在舱盖4上,在危险来临时需要及时得到警示,才能快速反应,跑到床上躺下来获得保护,这就用到了蜂鸣器68;当人不在舱盖4上时,变胞自动机不能动作,否则,人就无法获得保护,这就需要感知人是否存在,并利用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管22、第二控制阀23实现变胞自动机暂时不动作;人的重力会使摆臂36压迫基板43的内板71,基板43的外板70与简支44固连不动,内板71与外板70之间镶装的气囊72受到压迫,气囊72里面的气体经由第三控制管45、第二控制管22进入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阀23,实现对气压管15导通的控制;由于振动因素与人的重力都对变胞自动机动作有影响,所以称为联控;止转块20在自动机变胞到位后,防止猛烈冲击压塌舱盖4;开关52可以手动控制第五控制阀53的通断,第四控制管66与气压管67连通,可以自动控制第五控制阀53的通断,这样做的目的是人在受到剧烈振动而昏迷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维持呼吸;气罐35内的空气经过第一软管54、喷头55喷出,为了最大限度延长呼吸时间,空气喷出量满足基本需求、氧气含量达到人体耐受最高允许值。
当遇到火灾或安保事故时,可手动按下按钮6,实现机构动作。火灾一般会伴有浓烟,这时,手持喷头55放于口部,空气压力会使局部隔绝浓烟,保证人的呼吸需要。
减振功能模块的作用:金属罩17、弧形板18、第一塑变板42、第二塑变板51和阻尼堆19的共同作用是通过塑变吸收冲击能量,金属罩17内含软金属,在冲击挤压作用下,软金属经过阻尼孔喷出,冲击的能量一部分变成了软金属的塑变能、热能和动能;阻尼堆19把冲击能量变成了塑变能和剪切能,改变了部分冲量的方向,最大可能的保护了舱盖4的安全。第一塑变板42由铆钉59固定于舱盖4上,沟槽把第一塑变板42分成几个部分,第二塑变板51由铆钉56固定于舱盖4上。
两面舱盖内部结构是一样的,如图8所示,唯一的差别在于另一舱盖内没有气罐35;两面舱盖的动作也是同时发生的。
在遇到火灾或安保事故时,可手动按下紧急按钮,实现机构变胞。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惯性约束联控变胞自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支撑模块、动力功能模块、减振功能模块、动作执行功能模块、辅助功能模块;基础支撑模块为另外四个模块提供安装基础,同时提供危险临近时的安全空间;动力功能模块安装在基础支撑模块内部,为整个变胞自动机提供动力;动作执行功能模块通过气压管路从动力功能模块获得动力,实现变胞自动机动作;在基础支撑模块受到巨大外力作用时,减振功能模块吸收部分振动能量,从而降低基础支撑模块受到的破坏;辅助功能模块提供警示报警功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惯性约束联控变胞自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支撑模块为由上桁杆(1)、护板(7)、底板(11)、下桁杆(12)、舱盖(4)形成的长方体状结构,护板(7)设置在侧面,各个组成部件之间采用焊接方式连接,舱盖(4)与上桁杆(1)之间采用铰链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惯性约束联控变胞自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桁杆(1)表面设置镶条(2),镶条(2)由金属制作,镶条(2)的塑变能够缓和自动机受到的冲击,衰减冲击能量;按钮(6)设置在基础支撑模块侧面,用于手动激活变胞机构,实现舱盖(4)的翻转。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惯性约束联控变胞自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功能模块中,气罐(35)固连于护板(7)上,第二控制阀(23)固连于上桁杆(1)上,第一滑块(24)与活塞杆(25)固连,在连杆(26)和下桁杆(12)的导槽上滑动,第一气缸(27)固连于护板(7)上,第三控制阀(46)固连于上桁杆(1)上,第二气缸(47)固连于舱盖(4)的里侧,第四控制阀(49)固连于上桁杆(1)上,第五控制阀(53)固连于气罐(35)上,第一气压管(15)固连于连接上桁杆(1)和下桁杆(12)的竖桁杆上,第二控制管(22)一端固连于第一控制阀(21)上,另一端与第三控制管(45)相连;第一控制管(16)固连于竖桁杆上,一端与第一控制阀(21)相连,另一端与另一第三控制管(45)相连;第二软管(61)一端与第二气缸(47)相连,另一端与气罐(35)相连。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惯性约束联控变胞自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功能模块中,第二塑变板(51)、第一塑变板(42)、金属罩(17)、弧形板(18)和阻尼堆(19)固连于舱盖(4)内侧,第一气囊(3)和第二气囊(5)镶嵌于舱盖(4)外侧;所述阻尼堆(19)、弧形板(18)、金属罩(17)固连在需要保护的物体上,弧形板18环绕布置在阻尼堆(19)外围且两者之间隔离开,金属罩(17)间隔布置在阻尼堆(19)和弧形板(18)的外围;阻尼堆(19)为柱状体,其侧面和顶面开设有多个缓冲槽;金属罩(17)顶部开设喷孔,其内部填充软金属。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惯性约束联控变胞自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执行功能模块中,止转块(20)固连于上桁杆(1)上,质量块(29)和摆杆(30)固连,第二滑块(32)与活塞杆(25)固连,在连杆(26)和上桁杆(1)的导槽上滑动;铰支(33)与下桁杆(12)固连,摆臂(36)通过销轴(34)与铰支(33)连接,横杆(37)的两端分别与摆臂(36)固连;拉纤(38)是柔性体,一端与摆臂(36)的端部固连,另一端固定于上桁杆(1)上;第三滑块(39)固连于摆臂(36)的端部,弹簧(40)一端固连于导轨(41)上,另一端固连于摆臂(36)上,其作用是提供舱盖(4)翻转的动力,在舱盖(4)翻转到位后,第三滑块(39)锲入导轨(41)的导槽内,并能够在导槽内滑动;基板(43)的外板(70)通过简支(44)与桁杆固连,内板(71)嵌于销轴(34)和铰支(33)之间,人的重力作用下气囊(72)中的气体通过第三控制管(45)进入第一控制阀(21);动销(48)固定于横杆(37)上,第一止销(50)固定于舱盖(4)内侧,定位块(62)固定于桁杆上,用于舱盖(4)的限位,活笋(63)镶装于第三滑块(39)的两侧,能够伸缩,其作用是保证第三滑块(39)锲入导轨(41)导槽后不再与导槽脱离,滑支(64)一方面能够在导轨(41)的导槽内滑动,另一方面与摆臂(36)铰接;第二止销(65)与跷闩(57)固连。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惯性约束联控变胞自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功能模块包括设置在竖直桁架上的蜂鸣器(68),设置在气罐(35)连接的第一软管(54)头部的喷头(55)。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惯性约束联控变胞自动机,其特征在于,人躺在舱盖(4)上,建筑物受振动时,第三控制阀(46)与自动机一起运动,质量块(29)与第三控制阀(46)产生相对位移,激活第三控制阀(46),实现气路导通;气路导通后,气罐(35)内的压缩空气经第一气压管(15)的管路进入第一气缸(27),第一气缸(27)的活塞杆(25)在气体压力作用下运动,活塞杆(25)的运动带动第一滑块(24)和第二滑块(32)运动,第一滑块(24)和第二滑块(32)的运动又带动连杆(26)运动,连杆(26)运动使得定位块(62)和拉纤(38)解脱,拉纤(38)一端固连于定位块(62),另一端固连于摆臂(36),而定位块(62)与舱盖(4)固连,拉纤(38)约束了摆臂(36)的转动自由度,在定位块(62)和拉纤(38)解脱后,舱盖(4)获得了绕摆臂(36)末端滑支(64)转动的自由度;摆臂(36)一端用销轴(34)固连于铰支(33),另一端连于滑支(64);滑支(64)能够在导轨(41)的槽内滑动;导轨(41)用螺钉固连于底板(11)上;舱盖(4)在弹簧(40)作用下绕滑支(64)转动,在转动过程中,人掉入舱内,滑支(64)与固连在舱盖(4)上的导轨(41)的相对运动自由度被第二止销(65)约束,当摆臂(36)转动到跷闩(57)位置时,跷闩(57)在压力作用下绕支座(58)转动,于是,第二止销(65)运动,解除滑支(64)与导轨(41)的相对运动自由度,第三滑块(39)锲入导轨(41)槽内,第三滑块(39)上的活笋(63)再次锁定滑支(64)与摆臂(36)的相对运动自由度;跷闩(57)安装在支座(58)上,支座(58)固连于导轨(41)上;第二止销(65)与导轨(41)之间的配合孔为长条孔;当摆臂(36)与导轨(41)贴合时,动销(48)压下第一止销(50),于是第二气缸(47)的活塞杆顶住动销(48),气罐(35)内的压缩空气经第二软管(61)进入第二气缸(47),第二气缸(47)的活塞杆在气体压力作用下推动动销(48),这样,舱盖(4)与摆臂(36)在变胞后就有了相对运动;同时,摆臂(36)在舱盖(4)重力及摆臂与铰支(33)之间的弹簧力作用下转动,实现关舱。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惯性约束联控变胞自动机,其特征在于,人不在舱盖(4)上,建筑物受振动时,蜂鸣器(68)报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惯性约束联控变胞自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蜂鸣器(68)报警后,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管(22)、第二控制阀(23)实现变胞自动机暂时不动作;人躺在舱盖(4)上后,人的重力使摆臂(36)压迫基板(43)的内板(71),基板(43)的外板(70)与简支(44)固连不动,内板(71)与外板(70)之间镶装的气囊(72)受到压迫,气囊(72)里面的气体经由第三控制管(45)、第二控制管(22)进入第一控制阀(21)、第二控制阀(23),实现对第一气压管(15)导通的控制;止转块(20)在自动机变胞到位后,防止猛烈冲击压塌舱盖(4);开关(52)手动控制第五控制阀(53)的通断,第四控制管(66)与第二气压管(67)连通,自动控制第五控制阀(53)的通断;气罐(35)内的空气经过第一软管(54)、喷头(55)喷出。
CN201610991380.9A 2016-11-09 2016-11-09 惯性约束联控变胞自动机 Active CN1064221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91380.9A CN106422105B (zh) 2016-11-09 2016-11-09 惯性约束联控变胞自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91380.9A CN106422105B (zh) 2016-11-09 2016-11-09 惯性约束联控变胞自动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22105A CN106422105A (zh) 2017-02-22
CN106422105B true CN106422105B (zh) 2019-09-10

Family

ID=582068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91380.9A Active CN106422105B (zh) 2016-11-09 2016-11-09 惯性约束联控变胞自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4221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42917B (zh) * 2022-02-17 2023-07-25 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兰州矿产勘查院 一种矿石成分检测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34266Y (zh) * 1997-12-07 1999-08-25 贾勇峰 抗震防震床
CN102091389A (zh) * 2010-12-25 2011-06-15 郭卫康 楼房防火防震救生舱
CN202820453U (zh) * 2012-10-23 2013-03-27 汤正云 防震避险装置
CN103507959A (zh) * 2013-07-23 2014-01-15 朱志强 仿生独立穴式救生舱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34266Y (zh) * 1997-12-07 1999-08-25 贾勇峰 抗震防震床
CN102091389A (zh) * 2010-12-25 2011-06-15 郭卫康 楼房防火防震救生舱
CN202820453U (zh) * 2012-10-23 2013-03-27 汤正云 防震避险装置
CN103507959A (zh) * 2013-07-23 2014-01-15 朱志强 仿生独立穴式救生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22105A (zh) 2017-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66045A (zh) 抗震婴儿摇篮床
US7234277B2 (en) Anti-seismic rescue apparatus
CN207739662U (zh) 一种建筑工地用安全防护装置
CN106422105B (zh) 惯性约束联控变胞自动机
CN108045590A (zh) 无人机意外坠落减速减震方法
CN101961177B (zh) 一种地震避难床
JP5335975B2 (ja) 津波用救命カプセル
CN101869744B (zh) 抗震救生舱
CN209679358U (zh) 一种防撞防盗功能的灭火器箱
CN203090301U (zh) 一种高楼逃生舱
CN214365680U (zh) 一种预警式防火自救逃生窗
KR200449996Y1 (ko) 비상 대피룸
CN110529183A (zh) 一种矿山用全自动瓦斯预警防爆系统
CN108871065B (zh) 一种适应月面环境的空间有效载荷压紧释放装置
CN201735086U (zh) 抗震救生舱
CN1126488C (zh) 一种防震床
CN109866234A (zh) 一种井下巡检机器人的防爆结构
CN216479666U (zh) 一种用于消防机电的密封防潮装置
CN210813576U (zh) 一种地震求生装置
CN201275378Y (zh) 地震逃生装置
CN213941931U (zh) 一种消防柜
CN203213867U (zh) 双开防爆门
CN219681556U (zh) 壁挂式公共安全应急救援设备
CN211524890U (zh) 避难硐室用单向排气装置
CN201814215U (zh) 抗震婴儿摇篮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