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75931A - 一种交互方法、装置及服务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交互方法、装置及服务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75931A
CN106375931A CN201510441135.6A CN201510441135A CN106375931A CN 106375931 A CN106375931 A CN 106375931A CN 201510441135 A CN201510441135 A CN 201510441135A CN 106375931 A CN106375931 A CN 1063759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lligent terminal
collision
server
course
matching degre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4113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哲�
费义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filed Critical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44113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375931A/zh
Publication of CN1063759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759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3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taking measurements, e.g. using sensing co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交互方法、装置及服务器,其中,方法包括:服务器接收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其中,每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至少包括: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服务器根据智能终端的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碰撞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服务器根据碰撞匹配程度选择两个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服务器将配对中的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待分享信息发送给配对中的另一个智能终端。本申请技术方案在多个智能终端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发生碰撞的情况下,能够提升匹配的准确率。

Description

一种交互方法、装置及服务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近场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终端间碰撞感知的交互方法、装置及服务器。
背景技术
智能终端是指拥有接入互联网能力,通常搭载各种操作系统,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化各种功能的设备。在生活中常见的智能终端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PDA智能终端、平板电脑、车载智能终端、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等。
目前,Bump是近场通信技术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案,是一个跨平台传输数据的应用,可以让用户通过智能终端碰撞的方式实现数据的快速传输。以手机为例,用户互碰一下手机,就能够在两个手机之间传送名片、照片、网页等数据。Bump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手机的重力传感器获取到“碰撞”事件,然后通过网络将GPS的位置信息与碰撞时间等信息上传到服务器,服务器根据最接近的地点和时间判断出是哪两个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然后将两者建立通信配对,从而实现数据的传输。Bump这种方案能够便于用户简单、快速的实现数据交互,用户体验较好;但在一群用户使用智能终端在同一地点同时发生碰撞时,Bump这种方式容易发生错乱的匹配,用户体验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交互方法,用以在多用户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使用智能终端发生碰撞时,提升匹配的准确率。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交互装置和服务器,用以保证上述方法在实际中的实现及应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一种交互方法,应用于服务器,该方法包括:
服务器接收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其中,每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至少包括: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且至少有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还包括:待分享信息;所述碰撞方向是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空间方向;
服务器根据智能终端的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碰撞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
服务器根据碰撞匹配程度选择两个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
服务器将配对中的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待分享信息发送给配对中的另一个智能终端。
本申请公开了另一种交互方法,应用于服务器,该方法包括:
服务器接收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其中,每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至少包括: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且至少有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还包括:待分享信息;所述碰撞方向是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空间方向;
服务器根据智能终端的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碰撞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
服务器向智能终端发送该智能终端与其他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接收该智能终端反馈的确认信息,所述确认信息包含配对智能终端标识;
服务器根据接收到的确认信息为该智能终端和对应的配对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
服务器将配对中的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待分享信息发送给配对中的另一个智能终端。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交互方法,应用于智能终端,该方法包括:
智能终端监测是否发生碰撞事件;
智能终端计算发生碰撞事件时智能终端的碰撞方向,所述碰撞方向是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空间方向;
智能终端向服务器发送碰撞数据,所述碰撞数据至少包括: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交互装置,应用于服务器,该装置包括:
碰撞数据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其中,每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至少包括: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且至少有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还包括:待分享信息;所述碰撞方向是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空间方向;
碰撞匹配程度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智能终端的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碰撞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
通信配对单元,用于根据碰撞匹配程度选择两个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
数据分享单元,用于将配对中的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待分享信息发送给配对中的另一个智能终端。
本申请公开了另一种交互装置,应用于服务器,该装置包括:
碰撞数据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其中,每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至少包括: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且至少有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还包括:待分享信息;所述碰撞方向是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空间方向;
碰撞匹配程度计算单元,用于服务器根据智能终端的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碰撞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
信息反馈单元,用于向智能终端发送该智能终端与其他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接收该智能终端反馈的确认信息,所述确认信息包含配对智能终端标识;
通信配对单元,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确认信息为该智能终端和对应的配对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
数据分享单元,用于将配对中的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待分享信息发送给配对中的另一个智能终端。
本申请公开了另一种交互装置,应用于智能终端,该装置包括:
监测单元,用于监测是否发生碰撞事件;
碰撞方向计算单元,用于计算发生碰撞事件时智能终端的碰撞方向,所述碰撞方向是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空间方向;
发送单元,用于向服务器发送碰撞数据,所述碰撞数据至少包括: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服务器,该服务器包括少一个处理器,至少一个网络接口或者其它通信接口,存储器,和至少一个通信总线;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程序指令执行以下步骤:
接收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其中,每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至少包括: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且至少有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还包括:待分享信息;所述碰撞方向是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空间方向;
服务器根据智能终端的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碰撞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
服务器根据碰撞匹配程度选择两个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
服务器将配对中的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待分享信息发送给配对中的另一个智能终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本申请上述技术方案中,智能终端在监控出碰撞事件时,向服务器发送碰撞数据,碰撞数据至少包括: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服务器根据智能终端的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碰撞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服务器根据碰撞匹配程度选择两个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在成功建立通信配对时,服务器将配对中的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待分享信息发送给与其通信配对的另一个智能终端。由于两个智能终端发生碰撞时,两者所处的位置、时间都应该是相同或非常近似的,碰撞方向能够反映出两者的空间变化情况,本申请技术方案引入了新的通信配对因素--碰撞方向,在定位信息、碰撞时间的基础上结合碰撞方向,能够更准确的识别智能终端间的匹配程度;因此,本申请利用这三个因素衡量智能终端的碰撞匹配程度,能够准确反映出智能终端发生碰撞的情况,在多个智能终端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发生碰撞的情况下,能够提高通信配对的精准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的一种应用场景示例图;
图2是基于图1应用场景下的一种交互流程示意图;
图3是基于图1应用场景下的另一种交互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服务器侧的一种交互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服务器侧的另一种交互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终端侧的一种交互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服务器侧的一种交互装置的结构图;
图8是本申请服务器侧的另一种交互装置的结构图;
图9是本申请终端侧的一种交互装置的结构图;
图10为本申请的一种服务器的硬件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可用于众多通用或专用的计算装置环境或配置中。例如: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计算机、手持设备或便携式设备、平板型设备、多处理器装置、包括以上任何装置或设备的分布式计算环境等等。
为了便于技术人员理解本申请技术方案,首先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应用环境进行说明。本申请技术方案应用于近场交互的环境中,交互的执行主体是智能终端,而智能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可穿戴智能设备如智能手环等设备。智能终端分享的信息可以是智能终端内存储的信息,如通讯录、照片、文档、歌曲、视频;也可以是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如网址、APP(Application,应用程序)等。在实际交互过程中,两个智能终端可以采用单向交互方式,也可以采用双向交互方式,其中,单向交互方式是指一个智能终端向另一个智能终端单向分享信息的方式,双向交互方式是指两个智能终端同时向对方分享信息的方式。
本申请技术方案在实际实现时,可以以APP的形式装载于智能终端;那么用户通过启用该APP就能够实现近场交互。当然本申请技术方案也可以以其他软件形式或硬件形式辅助智能终端实现近场交互。
下面通过以三个手机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触发碰撞的场景为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解释说明。
如图1所示,手机A、手机B、手机C分别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服务器之间进行数据交互,假设手机A、手机B、手机C的用户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让三个手机发生了碰撞,此时,手机A的用户还确定了待分享信息,如通讯录,手机A的用户想要将通信录分享给手机B的用户,而在发生碰撞时,手机C的用户也参与了碰撞,在这种场景下,手机A、手机B、手机C各自在监测出发生碰撞事件时,向服务器发送碰撞数据,碰撞数据包括: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但,由于手机A是分享信息的执行主体,因此,手机A发送的碰撞数据还包括:待分享信息(通讯录)。这部分内容可以参见图2或图3示出的内容。
这里说明一下,手机在监测出发生碰撞事件时,根据自身的定位模块测量得到定位信息。定位模块可以是GPS模块等。手机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钟确定碰撞时间。手机可以利用自身的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和三轴方向传感器测量的值计算碰撞方向。手机中的三轴方向传感器可以是磁场传感器等。碰撞方向的计算公式如下:
x″=x*x'+x*y'+x*z'
公式:y"=y*x'+y*y'+y*z'
z”=z*x'+z*y'+z*z'
该公式中的(x,y,z)是指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三轴加速度值,(x′,y′,z′)是指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三轴方向角度值,(x″,y″,z″)是指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碰撞方向。
上述公式计算时,也可以先对三轴加速度值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再利用上述公式计算碰撞方向。归一化会将加速度等比缩放为向量长度为单位1的值,会将有量纲的表达式,经过变换,化为无量纲的表达式,成为纯量。
在手机A、B、C分别完成发送碰撞数据之后,服务器接收到手机A、手机B、手机C分别发送的碰撞数据,服务器根据智能终端的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为同一碰撞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碰撞方向最接近相反关系的两个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
由于两个手机在发送碰撞时,彼此监测到的碰撞时间、定位信息是非常相近甚至可能是相同的,因此,只有在同一碰撞时间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手机才有可能彼此碰撞;但当多个手机在同一碰撞时间同一位置范围内发生碰撞时,服务器还是无法准确确定出多个手机中到底应该对哪两个手机进行配对,因此,在上述两个因素的基础上,服务器还需要参考碰撞方向,考虑这个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两个手机在碰撞时所处的空间方向应该是最接近相反关系的,即,碰撞方向应该是最接近相反关系的,通过进一步识别手机的碰撞方向,可以准确地完成两个手机的通信配对。
假设,手机A、B、C三者的碰撞时间、碰撞时手机的位置(定位信息)是属于同一碰撞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则服务器进一步识别手机A、B、C的碰撞方向是否是最接近相反关系,最接近相反关系包括相反关系;假设手机A和手机B的碰撞方向是相反关系,而手机A和手机B的碰撞方向是接近相反关系,手机B和手机C的碰撞方向也是接近相反关系,则说明碰撞方向相反的手机A和手机B是最可能发生碰撞,其余的手机可以忽略,则服务器为手机A和手机B建立通信配对,将手机A的待分享信息传送给手机B,这样就能够提升手机A和手机B配对的准确性。
当然,如果任何两个手机的碰撞方向都不是相反关系,仅存在手机碰撞方向接近相反关系的情况,则服务器将为碰撞方向最接近相反关系的两个手机建立通信配对。也就是说,当存在碰撞方向是相反关系的两个手机时,则服务器优先选择为碰撞方向是相反关系的两个手机建立通信配对,从而实现数据分享;而当不存在碰撞方向是相反关系的两个手机时,则服务器优先选择碰撞方向最接近相反关系的两个手机建立通信配对,从而实现数据分享。
当然,如果多个手机间的碰撞方向接近相关关系程度非常近似时,也可以从中任意选择两个手机建立通信配对,因此,这种情况下,表明手机间发生碰撞的可能性非常近似,所以可以随机选择一个。
服务器可以通过手机间的碰撞方向接近相关关系的程度来反映碰撞匹配程度,在具体实现时,服务器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计算两个手机的碰撞匹配程度。
一种方式是:服务器利用两个手机的碰撞方向计算两个向量的夹角余弦值,服务器根据“碰撞方向的夹角余弦值越接近-1,则对应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越高”的准则,确定手机间的碰撞匹配程度。
两个向量的余弦夹角值等于向量乘积与向量模的积的比值;下面通过数学公式方式对余弦夹角值的计算方式进行说明,比如:
手机A的碰撞方向是向量a,若向量a=(x1,y1,z1);
手机B的碰撞方向是向量b,若向量b=(x2,y2,z2);
则手机A和手机B的碰撞方向的夹角为θ;
夹角余弦值 c o s θ = ( x 1 * x 2 + y 1 * y 2 + z 1 * z 2 ) ( x 1 2 + y 1 2 + z 1 2 ) ( x 2 2 + y 2 2 + z 2 2 ) ;
夹角余弦值越接近-1,表明夹角越接近180度,两个手机的碰撞方向是越接近相反关系的,也就是表明两个手机的碰撞方向越匹配;如果夹角余弦值等于-1,则表明两个手机的碰撞方向正好是相反关系。因此,服务器可以通过两个手机的碰撞方向的夹角余弦值是否最接近-1的方式,确定出碰撞匹配程度最高的两个手机,进而决定为这两个手机建立通信配对。
另一种方式是,服务器计算两个手机碰撞方向的向量和的模值,服务器根据“碰撞方向的向量和值的模值越接近0,则对应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越高”的准则,确定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即,模值越接近零,两个手机的碰撞方向越接近相反关系;模值为零,表明两个手机的碰撞方向正好为相反关系;则模值越接近零,碰撞匹配程度越高。
当然,服务器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识别两个手机的碰撞方向是否最接近相反关系,进而来衡量两个手机的碰撞匹配程度。
服务器在为两个手机建立通信配对时,可以独立完成配对。
参见图2,首先,服务器将属于同一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智能终端划分归属为一个群组;如,手机A手机B手机C属于同一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因此,服务器将手机A、手机B、手机C划分归属为一个群组。其次,服务器根据智能终端的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群组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如,服务器计算同一群组内手机两两间的碰撞匹配程度,即,手机A、B的碰撞匹配程度,手机A、C的碰撞匹配程度,手机B、C的碰撞匹配程度;最后,服务器根据碰撞匹配程度选择两个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
例如,当服务器计算出的手机A、B的碰撞方向的余弦夹角值为-1,手机A、C的碰撞方向的余弦夹角值为-0.5,则表明手机A、B的碰撞匹配程度高于手机A、C的碰撞匹配程度,此时,服务器就为手机A和手机B建立通信配对,在建立通信配对成功时,将手机A的待分享信息直接发送给手机B。
再例如,当服务器计算出的手机A、B的碰撞方向的余弦夹角值为-0.8,手机A、C的碰撞方向的余弦夹角值为-0.5,则表明手机A、B的碰撞匹配程度最接近-1,两者的碰撞方向是最接近相关关系的,则表明手机A、B的碰撞匹配程度高于手机A、C的碰撞匹配程度,此时,服务器就为手机A和手机B建立通信配对,在建立通信配对成功时,将手机A的待分享信息直接发送给手机B。
服务器也可以先与手机进行交互,由手机确定配对对象,然后服务器再完成通信配对。
参见图3,首先,服务器将属于同一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智能终端划分归属为一个群组;其次,服务器根据智能终端的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群组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这两个步骤可以参见上述描述内容;再次,服务器向智能终端发送与其处于同一群组的智能终端的信息以及对应的碰撞匹配程度,以使智能终端反馈一个确认信息,该确认信息包含配对智能终端标识,这样,服务器根据该确认信息为该智能终端和对应的配对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
例如,服务器向手机B发送与其处于同一群组的手机A的标识、手机C的标识,以及对应的碰撞匹配程度;服务器向手机A发送与其处于同一群组的手机B的标识、手机C的标识,以及对应的碰撞匹配程度;服务器向手机C发送与其处于同一群组的手机A的标识、手机B的标识,以及对应的碰撞匹配程度;在实际应用中,服务器可以仅向最可能发生碰撞的智能终端(信息分享方或信息接收方)发送相关信息;信息分享方是指在碰撞数据中携带待分享信息的智能终端,信息接收方指在碰撞数据中未携带待分享信息的智能终端,在上述示例中,手机A为信息分享方,手机B及手机C均是信息接收方。假设一种应用场景下,如图3所示,服务器向手机B发送与其处于同一群组的手机A的标识、手机C的标识,以及对应的碰撞匹配程度;手机B上可以显示与其可能发生配对的手机A的标识及碰撞匹配程度、手机C的标识及碰撞匹配程度;手机B的用户可以根据碰撞匹配程度获知最可能发生碰撞的手机,手机B的用户在手机B上触发选中配对手机的操作如点击确认键等,这样将确认信息发送至服务器。上文描述的手机的标识是指用于表征手机身份的信息,标识与手机之间具有唯一对应的关系,一个手机对应有一个唯一的标识。如果是其他智能终端,同样的,一个智能终端对应有一个唯一的标识。
最后,服务器根据智能终端反馈的确认信息,为智能终端和对应的配对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假设,手机B的用户选择了手机A作为配对手机,则服务器接收到手机B反馈的确认信息,为手机A和手机B建立通信配对,将手机A的待分享信息发送给手机B。
上文描述的场景仅是以三个手机为例,本申请技术方案并不限定于此场景,在实际应用中还会有更多的智能终端同时发生碰撞的场景,其处理方式与上述描述的原理相同。智能终端内部包含的三轴传感器、三轴加速度器、定位模块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局限于上述描述的类型,智能终端的类型、结构等均不会影响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现。
下面分别从服务器侧和智能终端侧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解释说明。
先从服务器的角度,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解释说明。
参见图4,示出的一种交互方法,该方法包括:
步骤401,服务器接收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其中,每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至少包括: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且至少有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还包括:待分享信息;所述碰撞方向是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空间方向。
步骤402,服务器根据智能终端的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碰撞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
步骤403,服务器根据碰撞匹配程度选择两个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
步骤404,服务器将配对中的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待分享信息发送给配对中的另一个智能终端。
可选的,服务器根据碰撞匹配程度选择两个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包括:
服务器可以根据碰撞匹配程度选择碰撞匹配程度最高的两个智能终端,为所选择的两个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
可选的,服务器根据智能终端的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碰撞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可以包括:
服务器将属于同一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智能终端划分归属为一个群组;
服务器根据智能终端的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群组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方向的向量关系;
服务器根据向量关系确定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
可选的,服务器根据智能终端的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碰撞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可以包括:
服务器利用智能终端的碰撞方向,分别计算同一群组内的智能终端间碰撞方向的夹角余弦值;
则服务器根据向量关系确定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具体为:
服务器根据第一确定准则,确定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该第一确定准则是碰撞方向的夹角余弦值越接近-1,则对应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越高。
可选的,服务器根据智能终端的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群组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方向的向量关系,包括:
服务器利用智能终端的碰撞方向,分别计算同一群组内的智能终端间碰撞方向的向量和值,并计算该向量和值的模值;
则服务器根据向量关系确定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具体为:
服务器根据第二确定准则,确定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该第二确定准则是碰撞方向的向量和值的模值越接近0,则对应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越高。
在这种方式中,服务器独立完成智能终端间的通信配对,而信息分享方无需再确认,信息接收方只要接收相关信息即可。
另外,参见图5,示出的另一种交互方法,该方法包括:
步骤501,服务器接收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其中,每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至少包括: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且至少有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还包括:待分享信息;所述碰撞方向是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空间方向。
步骤502,服务器根据智能终端的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碰撞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
步骤503,服务器向智能终端发送该智能终端与其他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接收该智能终端反馈的确认信息,所述确认信息包含配对智能终端标识。
步骤504,服务器根据接收到的确认信息为该智能终端和对应的配对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
步骤505,服务器将配对中的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待分享信息发送给配对中的另一个智能终端。
上述步骤501、502、505可以对应的参照图4中的步骤401、402、404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上述图5的方法中,服务器和智能终端间有一次交互,由智能终端确定它对应的配对智能终端,服务器根据智能终端反馈的确认信息完成通信配对。
下面从智能终端的角度,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解释说明。
参见图6,示出的一种交互方法,该方法包括:
步骤601,智能终端监测是否发生碰撞事件。
步骤602,智能终端计算发生碰撞事件时智能终端的碰撞方向,所述碰撞方向是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空间方向。
步骤603,智能终端向服务器发送碰撞数据,所述碰撞数据至少包括: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
可选的,智能终端监测是否发生碰撞事件,包括:
智能终端监测加速度传感器生成的波形;
智能终端判断波形是否发生剧烈变化,若是,智能终端监测出发生碰撞事件。
进一步地,智能终端可以先对加速度传感器生成的波形进行滤波处理,滤波处理的目的是将短时瞬时波形与平稳波形区分开,从而将平稳波形部分过滤掉,滤波处理后得到短时瞬时波形,当短时瞬时波形中的加速度值大于预设阈值时,智能终端可以监测出此时发生了碰撞事件。
可选的,智能终端计算发生碰撞事件时智能终端的碰撞方向,包括:
智能终端按照如下公式计算碰撞方向;
x″=x*x'+x*y'+x*z'
公式:y"=y*x'+y*y'+y*z'
z”=z*x'+z*y'+z*z'
该公式中的(x,y,z)是指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三轴加速度值,(x′,y′,z′)是指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三轴方向角度值,(x″,y″,z″)是指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碰撞方向。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智能终端接收服务器发送的该智能终端与其他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
智能终端向服务器反馈确认信息,该确认信息包含配对智能终端标识,以使服务器为智能终端和对应的配对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
具体的,用户根据智能终端上显示的该智能终端与其他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选择一个配对智能终端,然后触发确认选择,即,向服务器反馈确认信息。
与上述方法相对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了对应的装置,下面对装置部分进行解释说明。
参见图7,示出的一种交互装置,该装置应用于服务器,该装置包括:
碰撞数据接收单元701,用于接收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其中,每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至少包括: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且至少有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还包括:待分享信息;所述碰撞方向是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空间方向;
碰撞匹配程度计算单元702,用于根据智能终端的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碰撞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
通信配对单元703,用于根据碰撞匹配程度选择两个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
数据分享单元704,用于将配对中的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待分享信息发送给配对中的另一个智能终端。
可选的,碰撞匹配程度计算单元,包括:划分子单元,用于将属于同一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智能终端划分归属为一个群组;
计算子单元,用于根据智能终端的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群组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方向的向量关系;
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向量关系确定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
可选的,计算子单元,包括:
向量夹角余弦值计算模块,用于利用智能终端的碰撞方向,分别计算同一群组内的智能终端间碰撞方向的夹角余弦值;
则对应的,确定子单元,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确定准则,确定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该第一确定准则是碰撞方向的夹角余弦值越接近-1,则对应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越高。
可选的,计算子单元,包括:
向量模值计算模块,用于利用智能终端的碰撞方向,分别计算同一群组内的智能终端间碰撞方向的向量和值,并计算该向量和值的模值;
则对应的,确定子单元,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二确定准则,确定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该第二确定准则是碰撞方向的向量和值的模值越接近0,则对应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越高。
可选的,通信配对单元,具体用于根据碰撞匹配程度选择碰撞匹配程度最高的两个智能终端,为所选择的两个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
参见图8,示出的另一种交互装置,该装置应用于服务器,该装置包括:
碰撞数据接收单元801,用于接收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其中,每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至少包括: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且至少有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还包括:待分享信息;所述碰撞方向是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空间方向;
碰撞匹配程度计算单元802,用于根据智能终端的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碰撞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
信息反馈单元803,用于向智能终端发送该智能终端与其他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接收该智能终端反馈的确认信息,所述确认信息包含配对智能终端标识;
通信配对单元804,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确认信息为该智能终端和对应的配对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
数据分享单元805,用于将配对中的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待分享信息发送给配对中的另一个智能终端。
图8中所示的单元801、802、805可以对应的上文对图7中的单元701、702、704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参见图9,示出的一种交互装置,该装置应用于智能终端,该装置包括:
监测单元901,用于监测是否发生碰撞事件;
碰撞方向计算单元902,用于计算发生碰撞事件时智能终端的碰撞方向,所述碰撞方向是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空间方向;
发送单元903,用于向服务器发送碰撞数据,所述碰撞数据至少包括: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
可选的,监测单元,包括:
波形变化监测子单元,用于监测加速度传感器生成的波形;
碰撞事件识别子单元,用于判断波形是否发生剧烈变化,若是,智能终端监测出发生碰撞事件。
可选的,碰撞方向计算单元,具体用于按照如下公式计算碰撞方向;
x″=x*x'+x*y'+x*z'
公式:y"=y*x'+y*y'+y*z'
z”=z*x'+z*y'+z*z'
该公式中的(x,y,z)是指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三轴加速度值,(x′,y′,z′)是指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三轴方向角度值,(x″,y″,z″)是指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碰撞方向。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服务器发送的该智能终端与其他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
确认单元,用于向服务器反馈确认信息,该确认信息包含配对智能终端标识,以使服务器为智能终端和对应的配对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
另外,本申请还提供了服务器的硬件构成,服务器均可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至少一个网络接口或者其它通信接口,存储器,和至少一个通信总线;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例如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模块,例如计算机程序。存储器可能包含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也可能还包括非不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通过至少一个网络接口(可以是有线或者无线)实现该系统网关与至少一个其他网元之间的通信连接。
参见图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服务器的存储器中存储了程序指令,程序指令可以被处理器执行,其中,程序指令包括碰撞数据接收单元701、碰撞匹配程度计算单元702,通信配对单元703,数据分享单元704,也可以包括图8所示的各单元,其中各单元的具体实现可参见图7或图8所揭示的相应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装置类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申请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申请,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交互方法、装置及服务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9)

1.一种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服务器,所述方法包括:
服务器接收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其中,每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至少包括: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且至少有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还包括:待分享信息;所述碰撞方向是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空间方向;
服务器根据智能终端的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碰撞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
服务器根据碰撞匹配程度选择两个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
服务器将配对中的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待分享信息发送给配对中的另一个智能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服务器根据智能终端的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碰撞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包括:
服务器将属于同一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智能终端划分归属为一个群组;
服务器根据智能终端的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群组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方向的向量关系;
服务器根据向量关系确定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服务器根据智能终端的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碰撞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包括:
服务器利用智能终端的碰撞方向,分别计算同一群组内的智能终端间碰撞方向的夹角余弦值;
则服务器根据向量关系确定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具体为:
服务器根据第一确定准则,确定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该第一确定准则是碰撞方向的夹角余弦值越接近-1,则对应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越高。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服务器根据智能终端的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群组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方向的向量关系,包括:
服务器利用智能终端的碰撞方向,分别计算同一群组内的智能终端间碰撞方向的向量和值,并计算该向量和值的模值;
则服务器根据向量关系确定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具体为:
服务器根据第二确定准则,确定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该第二确定准则是碰撞方向的向量和值的模值越接近0,则对应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越高。
5.一种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服务器,所述方法包括:
服务器接收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其中,每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至少包括: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且至少有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还包括:待分享信息;所述碰撞方向是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空间方向;
服务器根据智能终端的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碰撞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
服务器向智能终端发送该智能终端与其他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接收该智能终端反馈的确认信息,所述确认信息包含配对智能终端标识;
服务器根据接收到的确认信息为该智能终端和对应的配对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
服务器将配对中的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待分享信息发送给配对中的另一个智能终端。
6.一种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智能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智能终端监测是否发生碰撞事件;
智能终端计算发生碰撞事件时智能终端的碰撞方向,所述碰撞方向是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空间方向;
智能终端向服务器发送碰撞数据,所述碰撞数据至少包括: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智能终端监测是否发生碰撞事件,包括:
智能终端监测加速度传感器生成的波形;
智能终端判断波形是否发生剧烈变化,若是,智能终端监测出发生碰撞事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智能终端计算发生碰撞事件时智能终端的碰撞方向,包括:
智能终端按照如下公式计算碰撞方向;
x″=x*x'+x*y'+x*z'
公式:y"=y*x'+y*y'+y*z'
z”=z*x'+z*y'+z*z'
该公式中的(x,y,z)是指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三轴加速度值,(x′,y′,z′)是指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三轴方向角度值,(x″,y″,z″)是指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碰撞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智能终端接收服务器发送的该智能终端与其他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
智能终端向服务器反馈确认信息,该确认信息包含配对智能终端标识,以使服务器为智能终端和对应的配对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
10.一种交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碰撞数据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其中,每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至少包括: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且至少有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还包括:待分享信息;所述碰撞方向是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空间方向;
碰撞匹配程度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智能终端的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碰撞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
通信配对单元,用于根据碰撞匹配程度选择两个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
数据分享单元,用于将配对中的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待分享信息发送给配对中的另一个智能终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碰撞匹配程度计算单元,包括:
划分子单元,用于将属于同一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智能终端划分归属为一个群组;
计算子单元,用于根据智能终端的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群组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方向的向量关系;
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向量关系确定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计算子单元,包括:
向量夹角余弦值计算模块,用于利用智能终端的碰撞方向,分别计算同一群组内的智能终端间碰撞方向的夹角余弦值;
则对应的,确定子单元,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确定准则,确定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该第一确定准则是碰撞方向的夹角余弦值越接近-1,则对应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越高。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计算子单元,包括:
向量模值计算模块,用于利用智能终端的碰撞方向,分别计算同一群组内的智能终端间碰撞方向的向量和值,并计算该向量和值的模值;
则对应的,确定子单元,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二确定准则,确定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该第二确定准则是碰撞方向的向量和值的模值越接近0,则对应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越高。
14.一种交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碰撞数据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其中,每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至少包括: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且至少有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还包括:待分享信息;所述碰撞方向是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空间方向;
碰撞匹配程度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智能终端的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碰撞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
信息反馈单元,用于向智能终端发送该智能终端与其他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接收该智能终端反馈的确认信息,所述确认信息包含配对智能终端标识;
通信配对单元,用于根据接收到的确认信息为该智能终端和对应的配对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
数据分享单元,用于将配对中的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待分享信息发送给配对中的另一个智能终端。
15.一种交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监测单元,用于监测是否发生碰撞事件;
碰撞方向计算单元,用于计算发生碰撞事件时智能终端的碰撞方向,所述碰撞方向是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空间方向;
发送单元,用于向服务器发送碰撞数据,所述碰撞数据至少包括: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监测单元,包括:
波形变化监测子单元,用于监测加速度传感器生成的波形;
碰撞事件识别子单元,用于判断波形是否发生剧烈变化,若是,智能终端监测出发生碰撞事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碰撞方向计算单元,具体用于按照如下公式计算碰撞方向;
x″=x*x'+x*y'+x*z'
公式:y"=y*x'+y*y'+y*z'
z”=z*x'+z*y'+z*z'
该公式中的(x,y,z)是指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三轴加速度值,(x′,y′,z′)是指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三轴方向角度值,(x″,y″,z″)是指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碰撞方向。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服务器发送的该智能终端与其他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
确认单元,用于向服务器反馈确认信息,该确认信息包含配对智能终端标识,以使服务器为智能终端和对应的配对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
19.一种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包括少一个处理器,至少一个网络接口或者其它通信接口,存储器,和至少一个通信总线;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程序指令执行以下步骤:
接收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其中,每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至少包括: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且至少有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碰撞数据还包括:待分享信息;所述碰撞方向是智能终端在发生碰撞时的空间方向;
根据智能终端的定位信息、碰撞时间和碰撞方向,计算同一碰撞时间段内同一位置范围内的智能终端间的碰撞匹配程度;
根据碰撞匹配程度选择两个智能终端建立通信配对;
将配对中的一个智能终端发送的待分享信息发送给配对中的另一个智能终端。
CN201510441135.6A 2015-07-24 2015-07-24 一种交互方法、装置及服务器 Pending CN10637593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41135.6A CN106375931A (zh) 2015-07-24 2015-07-24 一种交互方法、装置及服务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41135.6A CN106375931A (zh) 2015-07-24 2015-07-24 一种交互方法、装置及服务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75931A true CN106375931A (zh) 2017-02-01

Family

ID=57880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41135.6A Pending CN106375931A (zh) 2015-07-24 2015-07-24 一种交互方法、装置及服务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75931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25052A (zh) * 2019-06-20 2019-09-10 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数据配送方法
CN111093181A (zh) * 2019-11-19 2020-05-01 深圳优克云联科技有限公司 设备匹配的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542393A (zh) * 2021-07-12 2021-10-22 交互未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3728352A (zh) * 2019-04-23 2021-11-30 丘伦宅 便携式终端机及利用命相相配度的便携式终端机的用户界面提供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324775A1 (en) * 2000-01-21 2010-12-23 Bahram Ghaffarzadeh Kermani Vehicle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812995A (zh) * 2012-11-07 2014-05-21 上海心动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之间通过碰撞方式进行用户相互认证的方法
CN104604273A (zh) * 2012-08-29 2015-05-06 银湖移动生态系统有限公司 对移动设备进行配对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324775A1 (en) * 2000-01-21 2010-12-23 Bahram Ghaffarzadeh Kermani Vehicle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604273A (zh) * 2012-08-29 2015-05-06 银湖移动生态系统有限公司 对移动设备进行配对的方法
CN103812995A (zh) * 2012-11-07 2014-05-21 上海心动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之间通过碰撞方式进行用户相互认证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KAE WON CHOI,ZHU HAN: "Device-to-Device Discovery for Proximity-Based Service in LTE-Advanced System",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
王亨友: "无线通信系统用户配对算法和协同分集性能研究",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28352A (zh) * 2019-04-23 2021-11-30 丘伦宅 便携式终端机及利用命相相配度的便携式终端机的用户界面提供方法
CN110225052A (zh) * 2019-06-20 2019-09-10 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数据配送方法
CN111093181A (zh) * 2019-11-19 2020-05-01 深圳优克云联科技有限公司 设备匹配的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542393A (zh) * 2021-07-12 2021-10-22 交互未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50245164A1 (en) Interaction between wearable devices via broadcasted sensor-related data
CN105703807B (zh) 一种蓝牙配对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6375931A (zh) 一种交互方法、装置及服务器
CN103873342A (zh) 一种加入社交群组的方法、终端以及系统
US20170154327A1 (en) Mobile Pay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190205976A1 (en) Account number regist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03379206A (zh) 手持设备及其实现资料共享的方法
CN106534324A (zh) 一种数据共享方法及云服务器
CN104536576A (zh) 基于超声波的同一平面内多媒体设备间手势交互方法
CN104216628A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US20150304794A1 (en) Mobile device, service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of
CN108737638A (zh) 应用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4022804B (zh) 传递电子名片的方法和系统、发送装置以及接收装置
CN107376351B (zh) 对象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6060787A (zh) 一种信息发送的方法、装置及设备
EP3982556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multipl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oints beam failure recovery
CN104242998A (zh) 一种通过磁传感器快捷共享多种信息的方法及系统
CN105491202A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移动终端间实现名片交换的方法
CN110097487A (zh) 车辆的事故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08846658A (zh) 一种收取电子红包的方法、装置及智能手表
JP6301936B2 (ja) 位置に基づくソーシャルネットワーキング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CN103327469A (zh) 一种数据共享方法、系统及移动终端
CN111315031A (zh) 上行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05516217A (zh) 智能终端近场文件传输方法、服务器及智能终端
CN107896285A (zh) 数据上报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3341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20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23341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