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74569A - 一种充电电路、电子设备和充电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电路、电子设备和充电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74569A
CN106374569A CN201610868235.1A CN201610868235A CN106374569A CN 106374569 A CN106374569 A CN 106374569A CN 201610868235 A CN201610868235 A CN 201610868235A CN 106374569 A CN106374569 A CN 1063745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circuit
audion
battery
pmic
connec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6823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震宇
刘�文
戴大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inno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inno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inno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inno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86823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374569A/zh
Publication of CN1063745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745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充电电路、电子设备和充电方法,该充电电路包括电源管理芯片PMIC、一个主充电电路和至少一个从充电电路,本发明实施例中,利用主充电电路和从充电电路共同为电池进行充电,使得主充电电路中的第一三极管和从充电电路中的第二三极管共同的功率损耗低于现有技术中的充电电路中的三极管的功率损耗,从而提高了电子设备的电池的充电效率,而且,降低了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的功率损耗造成的发热程度,提高了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的使用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充电电路、电子设备和充电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电路、电子设备和充电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越来越普及,在对电子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时,充电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预充电(Pre-charge)过程,恒流充电(Constant-Current,CC)过程以及恒压充电(Constant-Voltage,CV)过程。
现有技术中,可以利用双极结型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在线性区域的放大特性对电子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其中,双极结型晶体管也可称为半导体三极管和晶体三极管,以下简称三极管。
在充电过程中,由电子设备内部的电源管理芯片动态调节三极管,从而达到稳定充电的目的。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现有技术中,利用三极管对电子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的方式,由于三极管上的压降较大,功率损耗较多,使得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效率低,而且,三极管的功率损耗使得三极管发热,降低了三极管的使用性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电路、电子设备和充电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效率低以及三极管的功率损耗使得三极管发热,降低了三极管的使用性能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电路,其中,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电源管理芯片PMIC、一个主充电电路和至少一个从充电电路;
所述主充电电路中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一场效应管、第一电阻,其中,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充电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所述PMIC以及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PMIC,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PMIC,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待充电电池以及所述PMIC;
每个所述从充电电路中包括:第二三极管、第二场效应管、第二电阻,其中,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充电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所述PMIC以及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PMIC,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PMIC,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待充电电池以及所述PMIC。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其中,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PMIC的ISNS端口;以及,
每个从充电电路中的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PMIC的ISNS端口。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其中,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PMIC的VDRV端口;以及,
每个从充电电路中的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PMIC的VDRV端口。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其中,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PMIC的LDO端口;以及,
每个从充电电路中的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PMIC的GPIO端口。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其中,所述第一电阻连接所述待充电电池以及所述PMIC的BATSNS端口;以及,
每个从充电电路中的所述第二电阻连接所述PMIC的BATSNS端口。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其中,当第二场效应管导通时,所述第二三极管导通,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电压值大于基极电压值,且所述基极电压值大于集电极电压值。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其中,当所述第二场效应管不导通时,所述第二三极管不导通,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电压值小于或者等于集电极电压值。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电子设备中包括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充电电路。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其中,该方法应用于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充电电路,所述方法包括:
当充电器的类型为标准充电器时,检测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的电压值;
当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的电压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电压值,且小于第二电压值时,利用所述主充电电路和所述至少一个从充电电路为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所述第一电压值小于所述第二电压值,且所述第一电压值为电池在恒流充电过程中的最小电压值,所述第二电压值为电池在恒流充电过程中的最大电压值。
结合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其中,当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的电压值小于第一电压值时,利用所述主充电电路为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
或者,当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的电压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二电压值时,利用所述主充电电路为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
结合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其中,利用所述主充电电路和所述至少一个从充电电路为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包括:
控制所述主充电电路中的第一三极管和所述每个所述从充电电路中的第二三极管导通。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其中,所述利用所述主充电电路为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包括:
控制所述主充电电路中的第一三极管导通,并控制每个所述从充电电路中的第二三极管不导通。
本发明实施例中,利用主充电电路和从充电电路共同为电池进行充电,使得主充电电路中的第一三极管和从充电电路中的第二三极管共同的功率损耗低于现有技术中的充电电路中的三极管的功率损耗,从而提高了电子设备的电池的充电效率,而且,降低了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的功率损耗造成的发热程度,提高了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的使用性能。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充电电路的模块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具体的充电电路的电路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三极管,但这些三极管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三极管彼此区分开。
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类似地,取决于语境,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检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可以被解释成为“当确定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当检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时”或“响应于检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电路,该充电电路中包括:电源管理芯片(PowerManagement Integrated Circuits,PMIC)、主充电电路和至少一个从充电电路,请参见图1,其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电路的电路图,该充电电路中以一个从充电电路进行示例,实际应用中,不限于只有一个从充电电路。
如图1所示,该主充电电路中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一场效应管、第一电阻,其中,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充电器的输出端,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连接PMIC以及第一电阻的一端,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该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该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PMIC,该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PMIC,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待充电电池以及所述PMIC。
每个所述从充电电路中包括:第二三极管、第二场效应管、第二电阻,其中,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充电器的输出端,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所述PMIC以及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该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PMIC,该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PMIC,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待充电电池以及所述PMIC。
如图1所示,该PMIC上设置有ISNS端口、VDRV端口、LDO端口以及GPIO端口,其中主充电电路和从充电电路与该PMIC的连接关系具体是:
(1)主充电电路中,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连接该PMIC的ISNS端口以及该第一电阻的一端,从充电电路中,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连接该PMIC的ISNS端口以及该第二电阻的一端。
(2)主充电电路中,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该PMIC的VDRV端口。从充电电路中,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该PMIC的VDRV端口。
(3)主充电电路中,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该PMIC的LDO端口。从充电电路中,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该PMIC连接该PMIC的GPIO端口。
(4)主充电电路中,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该待充电电池以及该PMIC的BATSNS端口。从充电电路中,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待充电电池以及该PMIC的BATSNS端口。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充电三极管和该第二三极管均为PNP型三极管,在发射极电压值大于基极电压值,且基极电压值大于集电极电压值时,该第一三极管和该第二三极管工作在放大状态。该第一场效应管和该第二场效应管均为N沟道场效应管,当栅极电压值大于源极电压值时,该第一场效应管和该第二场效应管导通,当第一场效应管导通时,第一三极管导通,该电路能够为电池充电,当第二场效应管导通时,第二三极管导通,从充电电路能够为电池充电。
在进行充电时,主充电电路的完整回路为:充电器—第一充电三极管—第一电阻—电池。第一场效应管为控制器,当第一场效应管导通,即该第一场效应的源极和漏极导通,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电压值即为该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电压值,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电压值大于基极电压值,且基极电压值大于集电极电压值,该第一三极管导通。
每个从充电电路的完整回路为:充电器—第二充电三极管—第二电阻—电池。第二场效应管为控制器,当第二场效应管导通,即该第二场效应的源极和漏极导通,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电压值即为该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电压值,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电压值大于基极电压值,且基极电压值大于集电极电压值,该第二三极管导通。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该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该PMIC的GPIO端口,GPIO端口是一种总线扩展的输入/输出端口,当PMIC没有足够的输入/输出端口时,利用GPIO端口能够提供额外的控制和监视功能。当该GPIO(该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输出小于源极的电压值,或者该栅极不输出电压时,则该第二场效应管不导通,该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电压值为0,即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的电压值为0,因此,无法达到第二三极管的导通条件,即发射极的电压值大于基极的电压值,且该基极的电压值大于集电极的电压值,因此该第二三极管不导通,即从充电电路无法为电池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当主充电电路和从充电电路共同为电池充电时,充电电路较大,而且,主充电电路中的第一三极管和从充电电路中的第三三极管均工作在放大状态,电流稳定,因此,这种充电方式适用于电池的恒流充电过程,以保证稳定充电电流。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三级管和第三三极管可以为相同型号的的三极管,第一场效应管和第二场效应管可以为相同型号的场效应管,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可以为相同的电阻。这样使得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换算成的内阻一样,进而并联后的两个三极管的总内阻为原来的0.5倍,而且主充电电路和从充电电路中的三极管产生的热量均匀。
本发明实施例中,利用主充电电路和从充电电路共同为电池进行充电,使得主充电电路中的第一三极管和从充电电路中的第二三极管共同的功率损耗低于现有技术中的充电电路中的三极管的功率损耗,从而提高了电子设备的电池的充电效率,而且,降低了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的功率损耗造成的发热程度,提高了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的使用性能。
实施例二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体的充电电路的电路图,该电路图具体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为手机的电池充电的充电电路图,本实施例中以充电电路中包括一个从充电电路为例,该充电电路中还包括:一端接地、一端连接PMIC的VCDT端口的电阻R15,阻值为330KΩ,一端连接VCDT端口、一端连接充电器VBUS的电阻R16,阻值为39KΩ,一端连接VBUS、一端接地的电容C331,电容量为1μF,一端连接主电路、一端接地的电容C1,电容量为1μF。
主充电电路中包括:
第一三极管Q1,其型号为WPT2N41。
第一场效应管Q4,其型号为WNM3013。
电阻R313、R14,以及内阻RS1;其中,电阻R313一端连接VBUS,一端连接LDO端口(图中以CHR_LDO为例),其阻值为3.3KΩ;Q4的栅极连接CHR_LDO端口,漏极连接VDRV端口,源极连接Q1的基极;Q1的发射极连接VBUS,集电极分别连接ISNS端口(图中以ISENSE端口为例)和电阻R14的一端,其中,电阻R14的阻值为0.056Ω,R14的另一端连接电池VBAT,其中,内阻RS1的一端连接VBAT,另一端连接BATSNS端口。
从充电电路中包括:
第二三极管Q3,其型号为WPT2N41。
第二场效应管Q2,其型号为WNM3013。
电阻R4、R5,以及内阻RS2;其中,电阻R4一端连接VBUS,一端连接GPIO端口,其阻值为3.3KΩ,Q2的栅极连接GPIO端口,漏极连接VDRV端口,源极连接Q3的基极,Q3的发射极连接VBUS,集电极分别连接ISNS端口(图中以ISENSE端口为例)和电阻R5的一端,其中,电阻R5的阻值为0.056Ω,R5的另一端连接电池VBAT,其中,内阻RS2的一端连接VBAT,另一端连接BATSNS端口。
由图2可知,图2中的主充电电路和从充电电路之间是并联关系,通过PMIC的GPIO端口,可以控制Q2的工作状态,即导通或者不导通,当Q2导通时,Q3导通,当Q2不导通时,Q3不导通,从而实现利用PMIC控制从充电电路的工作状态。
下面结合图2中的充电电路,对现有技术中的充电电路的三极管的功率损耗以及图2中充电电路的三极管的功率损耗进行计算:
现有技术中三极管的功率损耗计算公式为:
PD=Lchg2×R_sns+Vce×Lchg (1)
其中,PD即Power Dissipation,功率损耗。Lchg是充电电流,R_sns为三极管内阻,Vce是电压压降。
当充电器为5W的充电器,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分别为(5V,1A),电池的压降为3.6W时,现有技术中,由于充电电路中只存在一个三极管,则该三极管的功率损耗为:
PD1=1×1×R+(5-3.6)×1=R+1.4 (2)
根据图2所示的充电电路(只包含一个从充电电路),由于该充电电路中存在两个三极管(Q1和Q2),而且这两个三极管是型号相同的三极管(均为WPT2N41型号),则根据图2中主充电电路和从充电电路的连接关系,Q1和Q2为并联的三极管,则内阻变为原来的0.5倍,即0.5R,则图2中的三极管的功率损耗为:
PD2=0.5×0.5×0.5R×2+(5-3.6)×0.5×2=0.125R+1.4 (3)
通过比较PD1和PD2可知,图2中的Q1和Q2的总功率损耗为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充电电路的三极管的总功率减少了0.825R,进而使得电池获得的功率变大,从而提高了电池的充电效率,而且三极管功率损耗产生的热量分散到两个三极管上,使得Q1和Q2上的热量远低于现有技术中三极管上的热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利用主充电电路和从充电电路共同为电池进行充电,使得主充电电路中的第一三极管和从充电电路中的第二三极管共同的功率损耗低于现有技术中的充电电路中的三极管的功率损耗,从而提高了电子设备的电池的充电效率,而且,降低了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的功率损耗造成的发热程度,提高了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的使用性能。
实施例三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实施例一所述的充电电路。
本发明实施例中,利用主充电电路和从充电电路共同为电池进行充电,使得主充电电路中的第一三极管和从充电电路中的第二三极管共同的功率损耗低于现有技术中的充电电路中的三极管的功率损耗,从而提高了电子设备的电池的充电效率,而且,降低了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的功率损耗造成的发热程度,提高了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的使用性能。
实施例四
如图3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实施例一所述的充电电路,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当充电器的类型为标准充电器时,检测电子设备的电池的电压值。
其中,在连接充电器时,首先检测该充电器是否为标准充电器,例如,通过检测通串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的接口的电压是否符合充电协议中的标准充电器的接口的电压来判断充电器是否为标准充电器,如果USB接口的电压符合充电协议中的标准充电器的接口的电压,则该USB对应的充电器为标准充电器,否则,该USB对应的充电器为非标准充电器。
当充电器为标准充电器时,继续检测待充电的电子设备的电池的电压值。当充电器为非标准充电器时,利用主充电电路为该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
步骤302、当该电子设备的电池的电压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电压值,且小于第二电压值时,利用上述主充电电路和上述至少一个从充电电路为该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该第一电压值小于该第二电压值,且该第一电压值为电池在恒流充电过程的最小电压值,该第二电压值为电池在恒流充电过程中的最大电压值。
其中,电池充电可分为三个过程,预充电(Pre-charge)过程,恒流充电(Constant-Current,CC)过程以及恒压充电(Constant-Volatge,CV)过程。根据电池电压的增加,电池进入不同的充电过程。该步骤中的第一电压值即为电池在恒流充电过程的最小电压值,第二电压值即为电池在恒流充电过程中的最大电压值。当检测到的电池的电压值在大于或者等于第一电压值,且小于第二电压值时,该电池处于恒流充电过程,该过程中,利用主充电电路和从充电电路同时为该电池充电。
进一步的,当该电子设备的电池的电压值小于第一电压值时,即该电子设备的电池处于预充电过程,此时,利用上述主充电电路为该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当该电子设备的电池的电压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二电压值时,即该电子设备的电池处于恒压充电过程,此时,利用上述主充电电路为该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
其中,利用上述主充电电路和上述至少一个从充电电路为该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时,具体可以通过控制上述主充电电路中的第一三极管导通,并控制上述至少一个从充电电路中的第二三极管导通,当主充电电路和至少一个从充电电路中的三极管均导通时,即为利用主充电电路和至少一个充电电路为该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
其中,仅利用上述主充电电路为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时,可以通过控制上述主充电电路中的第一三极管导通,并控制上述至少一个从充电电路中的第二三极管不导通。当主充电电路中的三极管导通,且每个从充电电路中的三极管不导通时,即为利用主充电电路为该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
其中,如何控制从充电电路中的三极管不导通的方法,请参见实施例一,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利用主充电电路和从充电电路共同为电池进行充电,使得主充电电路中的第一三极管和从充电电路中的第二三极管共同的功率损耗低于现有技术中的充电电路中的三极管的功率损耗,从而提高了电子设备的电池的充电效率,而且,降低了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的功率损耗造成的发热程度,提高了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的使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无线手持设备、平板电脑(Tablet Computer)、手机、MP3播放器、MP4播放器等。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电子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终端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单元,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软件功能单元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装置(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装置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电源管理芯片PMIC、一个主充电电路和至少一个从充电电路;
所述主充电电路中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一场效应管、第一电阻,其中,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充电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所述PMIC以及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PMIC,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PMIC,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待充电电池以及所述PMIC;
每个所述从充电电路中包括:第二三极管、第二场效应管、第二电阻,其中,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充电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所述PMIC以及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PMIC,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PMIC,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待充电电池以及所述PMIC。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PMIC的ISNS端口;以及,
每个从充电电路中的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PMIC的ISNS端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PMIC的VDRV端口;以及,
每个从充电电路中的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PMIC的VDRV端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PMIC的LDO端口;以及,
每个从充电电路中的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PMIC的GPIO端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阻连接所述待充电电池以及所述PMIC的BATSNS端口;以及,
每个从充电电路中的所述第二电阻连接所述PMIC的BATSNS端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当第二场效应管导通时,所述第二三极管导通,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电压值大于基极电压值,且所述基极电压值大于集电极电压值。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场效应管不导通时,所述第二三极管不导通,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电压值小于或者等于集电极电压值。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中包括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电路。
9.一种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电路,所述方法包括:
当充电器的类型为标准充电器时,检测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的电压值;
当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的电压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一电压值,且小于第二电压值时,利用所述主充电电路和所述至少一个从充电电路为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所述第一电压值小于所述第二电压值,且所述第一电压值为电池在恒流充电过程中的最小电压值,所述第二电压值为电池在恒流充电过程中的最大电压值。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的电压值小于第一电压值时,利用所述主充电电路为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或者,
当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的电压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二电压值时,利用所述主充电电路为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主充电电路和所述至少一个从充电电路为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包括:
控制所述主充电电路中的第一三极管和每个所述从充电电路中的第二三极管导通。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主充电电路为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包括:
控制所述主充电电路中的第一三极管导通,并控制每个所述从充电电路中的第二三极管不导通。
CN201610868235.1A 2016-09-29 2016-09-29 一种充电电路、电子设备和充电方法 Pending CN1063745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68235.1A CN106374569A (zh) 2016-09-29 2016-09-29 一种充电电路、电子设备和充电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68235.1A CN106374569A (zh) 2016-09-29 2016-09-29 一种充电电路、电子设备和充电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74569A true CN106374569A (zh) 2017-02-01

Family

ID=578975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68235.1A Pending CN106374569A (zh) 2016-09-29 2016-09-29 一种充电电路、电子设备和充电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7456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27789A1 (zh) * 2017-12-28 2019-07-04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Pmic开机时序电路及pmic开机时序确定方法
WO2021023293A1 (zh) * 2019-08-08 2021-02-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电路、充电芯片、终端和充电系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206860U (zh) * 1987-04-24 1988-07-06 王敬波 漏电告知器
CN101922267A (zh) * 2009-06-17 2010-12-22 神讯电脑(昆山)有限公司 抽屉防盗报警器
CN102315763A (zh) * 2011-09-08 2012-01-11 周卫国 一种具有软关断功能的智能功率模块
CN104052351A (zh) * 2013-03-16 2014-09-17 李冬庆 数字式无电阻恒流数控机床用步进电机单相驱动器电路
CN104113092A (zh) * 2013-04-17 2014-10-22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5247755A (zh) * 2013-12-26 2016-01-13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路径充电器及其充电方法
CN105762865A (zh) * 2016-02-29 2016-07-13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装置及充电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206860U (zh) * 1987-04-24 1988-07-06 王敬波 漏电告知器
CN101922267A (zh) * 2009-06-17 2010-12-22 神讯电脑(昆山)有限公司 抽屉防盗报警器
CN102315763A (zh) * 2011-09-08 2012-01-11 周卫国 一种具有软关断功能的智能功率模块
CN104052351A (zh) * 2013-03-16 2014-09-17 李冬庆 数字式无电阻恒流数控机床用步进电机单相驱动器电路
CN104113092A (zh) * 2013-04-17 2014-10-22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5247755A (zh) * 2013-12-26 2016-01-13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路径充电器及其充电方法
CN105762865A (zh) * 2016-02-29 2016-07-13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装置及充电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27789A1 (zh) * 2017-12-28 2019-07-04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Pmic开机时序电路及pmic开机时序确定方法
WO2021023293A1 (zh) * 2019-08-08 2021-02-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电路、充电芯片、终端和充电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68039B2 (en) Battery charg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6787055B (zh) 一种充电电路、系统、方法及终端
US10199837B2 (en) Method for charging batter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463842B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通信方法
CN103378378B (zh) 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
CN106505695A (zh) 一种充电控制方法、装置及终端
CN205485902U (zh) 一种自动开机电路以及电子设备
WO2018129992A1 (en)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charging the same
EP4145669A1 (en) Charging/discharging circu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4599850A (zh) 一种充电方法及装置
CN108808785A (zh) 电子设备充电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JP2016531368A (ja) 電流制限値を変更する装置及び方法
CN102597911B (zh) 通过主动平台功耗管理的ac适配器最小化
EP2993757A1 (en) Method of managing the charging of battery and electronic device adapted thereto
CN109254210B (zh) 电子设备端口类型检测方法、装置、检测电路及电子设备
CN104659881A (zh) 移动终端的充电方法及装置
CN106374569A (zh) 一种充电电路、电子设备和充电方法
CN104426194A (zh) 一种充电方法及充电设备
CN114567054A (zh) 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830394A (zh) 充电电路故障检测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03643893U (zh) 一种终端设备
CN205921407U (zh) 电子设备
CN112306213A (zh) 基于终端的显卡模式切换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CN102545296A (zh) 电子装置充电系统及方法
CN105280970A (zh) 一种移动终端的充电方法及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20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