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41214B - 信令传输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信令传输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41214B
CN106341214B CN201610812321.0A CN201610812321A CN106341214B CN 106341214 B CN106341214 B CN 106341214B CN 201610812321 A CN201610812321 A CN 201610812321A CN 106341214 B CN106341214 B CN 1063412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ing
mode
transmission
channel
transmit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1232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341214A (zh
Inventor
崔冠峰
张呈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ead Activ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ad Activ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ad Activ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ad Activ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81232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341214B/zh
Publication of CN1063412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412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3412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412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5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low power modes or reduced link rat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信令传输方法和系统。所述信令传输方法包括:建立信令传输通道,包括采用第一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一通道和采用第二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二通道;按照传输模式将待传输的信令分为需要采用第一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一类信令和需要采用第二模式传输的第二类信令;将所述第一类信令通过第一通道进行传输,将所述第二类信令通过第二通道进行传输。本发明能够按照待传输信令的资源占用量对待传输信令和信令传输信道进行分类,使用非确认模式传输不需要采用确认模式传输的信令,从而有效解决了传输需求很大时系统的上下行调度迟缓和系统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Description

信令传输方法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令传输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是无线通信技术中的一种常用协议,用于为用户和控制数据提供分段和重传业务。每个RLC实体由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配置,并且根据业务类型有三种模式:透明模式(TM)、非确认模式(UM)、确认模式(AM)。由于大多数专用控制信道(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DCCH)的无线资源控制消息都是要求可靠和高优先级的传输方式,因此对于所有的专用控制逻辑信道都是统一采用了确认模式。
在无线网络中,周期测量报告采用确认模式,对调度机会和无线资源都有优先占用,全网把周期性测量报告(Measurement Report,MR)打开时,大量确认模式状态包需要额外调度和无线资源开销,尤其是中远点用户终端(User Equipment,UE)的信令风暴会严重影响系统的上下行调度,如何能在重点保证信令上报的同时更合理的使用无线资源,提高用户感受,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供一种能够对无线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信令传输方法及系统,能够显著提高系统资源使用效率,改善用户体验。具体的,该方法包括:
建立信令传输通道,包括采用第一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一通道和采用第二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二通道;
按照传输模式将待传输的信令分为需要采用第一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一类信令和需要采用第二模式传输的第二类信令;
将所述第一类信令通过第一通道进行传输,将所述第二类信令通过第二通道进行传输。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所述第一模式为非确认模式,在该模式下,发送实体在高层数据上添加必要的控制协议开销后进行传送,且不保证传递到对等实体,不使用重传协议。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所述第二模式为确认模式,在该模式下,发送实体在高层数据上添加必要的控制协议开销后进行传送,并保证传递到对等实体,使用重传协议。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在建立信令传输通道时,还包括建立采用第三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三通道,所述第三模式为透明模式,在该模式下,发送实体在高层数据上不添加控制协议开销。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按照传输模式对待传输的信令分类的方法为:
获取待传输信令的资源占用量;
将资源占用量没有超过确认模式传输阈值的信令划分为第一类信令,将资源占用量超过确认模式传输阈值的信令划分为第二类信令。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按照传输模式对待传输的信令分类的方法为:
将周期性的信令和\或不影响用户接入流量的信令划分为第一类信令,将其他信令划分为第二类信令。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信令传输系统,包括:
通道建立单元,用于建立信令传输通道,包括采用第一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一通道和采用第二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二通道;
信令分类单元,用于按照传输模式将待传输的信令分为需要采用第一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一类信令和需要采用第二模式传输的第二类信令;
匹配传输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类信令通过第一通道进行传输,将所述第二类信令通过第二通道进行传输。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所述第一模式为非确认模式,在该模式下,发送实体在高层数据上添加必要的控制协议开销后进行传送,且不保证传递到对等实体,不使用重传协议。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所述第二模式为确认模式,在该模式下,发送实体在高层数据上添加必要的控制协议开销后进行传送,并保证传递到对等实体,使用重传协议。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所述通道建立单元还用于,
在建立信令传输通道时,建立采用第三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三通道,所述第三模式为透明模式,在该模式下,发送实体在高层数据上不添加控制协议开销。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所述信令分类单元包括:
资源评估模块,用于获取待传输信令的资源占用量;
第一分类模块,用于将资源占用量没有超过确认模式传输阈值的信令划分为第一类信令,将资源占用量超过确认模式传输阈值的信令划分为第二类信令。
根据本发明的其中一个方面,所述信令分类单元包括:
第二分类模块,将周期性的信令和\或不影响用户接入流量的信令划分为第一类信令,将其他信令划分为第二类信令。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发明提出的信令传输方法和系统,能够按照待传输信令的资源占用量对待传输信令和信令传输信道进行分类,使用非确认模式传输不需要采用确认模式传输的信令,从而有效解决了传输需求很大时系统的上下行调度迟缓和系统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能够在保证关键信令上报的同时更高效的使用无线资源提高用户感受,提升了系统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信令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信令传输流程和数据传输流程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信令传输系统的示意性框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更加详细地讨论示例性实施例之前应当提到的是,一些示例性实施例被描述成作为流程图描绘的处理或方法。虽然流程图将各项操作描述成顺序的处理,但是其中的许多操作可以被并行地、并发地或者同时实施。此外,各项操作的顺序可以被重新安排。当其操作完成时所述处理可以被终止,但是还可以具有未包括在附图中的附加步骤。所述处理可以对应于方法、函数、规程、子例程、子程序等等。
这里所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代表性的,并且是用于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目的。但是本发明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并且不应当被解释成仅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应当理解的是,虽然在这里可能使用了术语“第一”、“第二”等等来描述各个单元,但是这些单元不应当受这些术语限制。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将一个单元与另一个单元进行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背离示例性实施例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单元可以被称为第二单元,并且类似地第二单元可以被称为第一单元。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其中一个或更多所列出的相关联项目的任意和所有组合。
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而不意图限制示例性实施例。除非上下文明确地另有所指,否则这里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一项”还意图包括复数。还应当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和/或“包含”规定所陈述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和/或组件的存在,而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
还应当提到的是,在一些替换实现方式中,所提到的功能/动作可以按照不同于附图中标示的顺序发生。举例来说,取决于所涉及的功能/动作,相继示出的两幅图实际上可以基本上同时执行或者有时可以按照相反的顺序来执行。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对无线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信令传输方法及系统,能够显著提高系统资源使用效率,改善用户体验。具体的,该方法包括:
S110、建立信令传输通道,包括采用第一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一通道和采用第二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二通道;
S120、按照传输模式将待传输的信令分为需要采用第一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一类信令和需要采用第二模式传输的第二类信令;
S130、将所述第一类信令通过第一通道进行传输,将所述第二类信令通过第二通道进行传输。
其中,所述第一模式为非确认模式,在该模式下,发送实体在高层数据上添加必要的控制协议开销后进行传送,且不保证传递到对等实体,不使用重传协议;所述第二模式为确认模式,在该模式下,发送实体在高层数据上添加必要的控制协议开销后进行传送,并保证传递到对等实体,使用重传协议。
优选的,在建立信令传输通道时,还包括建立采用第三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三通道,所述第三模式为透明模式,在该模式下,发送实体在高层数据上不添加控制协议开销。
下面将对步骤S110-S130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在步骤S110中,建立信令传输通道。通常采用信令无线承载(signal radiobearers,SRB)作为无线承载用来传输RRC和NAS消息,具体的,基础信道SRB0用来传输RRC消息,在逻辑信道CCCH上传输;第一信道SRB1用来传输RRC消息(也许会包含piggy backedNAS消息),在第二信道SRB2承载的建立之前,比第二信道SRB2具有更高的优先级,在逻辑信道DCCH上传输;第二信道SRB2用来传输NAS消息,比第一信道SRB1具有更低的优先级,并且总是在安全模式激活之后才配置第二信道SRB2,在逻辑信道DCCH上传输。
在LTE里面,SRB有三个,基础信道SRB0对应的是CCCH,在信令建立过程中不需要建立,对第一信道SRB1,第二信道SRB2,会在信令连接建立信号和信令确认消息里面进行配置,信令连接请求是在基础信道SRB0上传输的,基础信道SRB0一直存在,用来传输映射到CCCH的RRC信令。UE收到信令连接建立信令后,UE和节点之间的第一信道SRB1就建立起来了,并向UE发送信令连接建立确认消息,建立第二信道SRB2和DRB。对DRB,确实在RRC协议里面对应的逻辑信道是5个比特,但去看DRB的取值它是从3到11的,总共8个,这里的逻辑信道的ID只是比特位上的对应,在MAC层标识DRB,两个ID的数值有可能相同,也可以不同。所以最多总共有3个SRB,8个DRB。
无线链路控制协议RLC层位于MAC层之上,为用户和控制数据提供分段和重传业务。每个RLC实体由RRC配置,并且根据业务类型有三种模式:透明模式(TM)、非确认模式(UM)、确认模式(AM)。在控制面,RLC向上层提供的业务为无线信令承载;在用户面,当协议没有被该业务使用时,向上层提供无线数据承载。具体的,RLC在实际操作分为透明模式(TM)、非确认模式(UM)、确认模式(AM),对上述三种模式详细说明如下。
1.透明模式:发送实体在高层数据上不添加任何额控制外协议开销,仅仅根据业务类型决定是否进行分段操作。接收实体接收到的PDU如果出现错误,则根据配置,在错误标记后递交或者直接丢弃并向高层数据报告。实时语音业务通常采用RLC透明模式。
2.非确认模式:发送实体在高层数据PDU上添加必要的控制协议开销,然后进行传送但并不保证传递到对等实体,且没有使用重传协议。接收实体对所接收到的错误数据标记为错误后递交,或者直接丢弃并向高层数据报告。由于RLCPDU包含有顺序号,因此能够检测高层数据PDU的完整性。UM模式的业务有小区广播和IP电话。
3.确认模式:发送实体在高层数据上添加必要的控制协议开销后进行传送,并保证传递到对等实体。因为具有纠错能力,如果RLC接收到错误的信息,就通知发送方的RLC重传。
参见图2,示出了UE的上下行测量信息传输的流程,具体的:下行时,基站下发的信令进行加密和完整性保护后,上报数据,用户面根据数据的大小通知要调度多少资源,并反馈能给用户面实际调度多少的资源,用户面和维护BSR资源和数据,并根据反馈的资源信息打包数据并传递给UE。上行时,UE上报的BSR通过用户面上报SR,先调度SR,了解到要传BSR的数据包和对BSR上报包的大小和格式要求,预估缓存器的状态和资源,再通过调度BSR分配资源,了解到上行信息需要的物理资源上传,上行的测量上报数据到基站后,将数据块给用户面,用户面结出信息。
下行有多个UE时,每个UE都有3个SRB的信道通路和8个DRB的信道通路,按照每个UE的每个逻辑信道分开调度,1个UE的多个逻辑信道数据会打包成发出,并向用户面反馈是否要重传,如果不需要重传,用户面直接删除数据;如果需要重传,用户面重传并删除信息,如在没有达到最大传输次数前UE解对了,用户面也会删除信息。每一个UE一个缓存,先判断是重传还是新传,还没有在用户面缓存的UE新接入的UE。根据资源和算法给所有的UE排队,按照UE的优先级和调动优先级排。
在本实施例中,基础信道SRB0是默认存在的,信道建立时时,信号连接请求和信号连接建立走的基础信道SRB0通道,信号连接建立完成消息确认第一信道SRB1的建立,第一信道SRB1建立后,才开始建立第二信道SRB2和第三信道SRB3…SRBN,其中第三信道SRB3…第N信道SRBN是不同的信令传输承载,可以使用确认模式,也可以采用非确认模式。根据实际的通信需要对建立的信道进行模式配置。
之后,在步骤S120中,按照传输模式将待传输的信令分为需要采用确认进行传输的第一类信令和需要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的第二类信令。具体的信令分类方法可以是:首先获取待传输信令的资源占用量;将资源占用量没有超过确认模式传输阈值的信令划分为第一类信令,将资源占用量超过确认模式传输阈值的信令划分为第二类信令;也可以将周期性的信令和\或不影响用户接入流量的信令划分为第一类信令,将其他信令划分为第二类信令。之后,根据不同类型的信令需要将不同类型的信令放到对应的SRB上传输,并对SRB的传输模式进行配置。如在第三信道SRB3上传输占用资源较多的信令类型,设置传输类型为非确认模式,如在第四信道SRB4上传输占用资源较少的信令类型,设置传输类型为确认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的信令,可以通过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模式作为底层传输,能够在接收方解码失败的情况下,保存接收到的数据,并要求发送方重传数据,接收方将重传的数据和先前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合并后再解码,以保证这部分信令的传输稳定性。
接下来,在步骤S130中,将所述第一类信令通过第一通道进行传输,将所述第二类信令通过第二通道进行传输。
具体的,当基站下发的RRC信令和UE上传的信令需要在第三信道SRB3上传输信令信息时,这些信令都按照非确认模式传输。当第三信道SRB3上传输下行信令,进行加密和完整性保护后,RLC采用非确认模式,即基站发出消息后不需要等到对端的回应消息,发出消息即可。用户面根据数据量大小确定要调度多少资源,计算需要的资源量并反馈能给用户面,用户面根据反馈的资源信息打包数据并发送给UE。UE发送对应上行信令也在第三信道SRB3上传输,UE会对数据进行完整性保护和加密,并在进行非确认传输,传输时也是发出数据即可,不需要等对方回应,数据通过UE发送给基站,基站收到数据块直接给用户面,用户面解出信息发给基站。
当基站下发的信令和UE上传的信令需要在第四信道SRB4上传输信令信息时,这些信令都按照确认模式传输。当第四信道SRB4上传输下行信令,进行加密和完整性保护后,采用确认模式,即基站的信息发出后需要等到UE的回应确认收到消息才可以停止发送。用户面根据数据量大小确认调度多少资源,计算需要的资源量并反馈能给用户面,用户面根据反馈的资源信息打包数据,并发送给UE。UE收到信息后根据包的序号判断包号是否连续、有没有空洞。如果没有空洞,UE就会给基站发送状态报告表明包已经完整收到,如果还有空洞要等一段时间,还是收到不连续包的话,通过状态报告,即时发或者在定时器到时间后,UE就会给基站发送状态报告表明包已经还没有完整收到,同时把缺失的包的序号发送给基站,要求基站重新发送这些包。UE在发送状态报告时要等基站给UE调度上行授权时才能发送。UE发送对应上行信令也在第四信道SRB4上传输,UE会对数据进行完整性保护和加密,并在RLC上进行确认传输,即也是要求对端基站必须全部收到这些数据信息才可以完成发送,数据发送给基站,基站收到数据块直接给用户面,用户面解出信息发给基站。
根据上述方案,当中远点多个UE发送信令风暴时,对这些信令采取非确认模式,不会优先占用系统的无线资源,保证其他业务正常运行,提升用户感受,解决了的问题。
相应的,参见图3,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信令传输系统100,包括:
通道建立单元110,用于建立信令传输通道,包括采用第一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一通道和采用第二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二通道;
信令分类单元120,用于按照传输模式将待传输的信令分为需要采用第一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一类信令和需要采用第二模式传输的第二类信令;
匹配传输单元130,用于将所述第一类信令通过第一通道进行传输,将所述第二类信令通过第二通道进行传输。
其中,所述第一模式为非确认模式,在该模式下,发送实体在高层数据上添加必要的控制协议开销后进行传送,且不保证传递到对等实体,不使用重传协议;所述第二模式为确认模式,在该模式下,发送实体在高层数据上添加必要的控制协议开销后进行传送,并保证传递到对等实体,使用重传协议。
优选的,所述通道建立单元110还用于在建立信令传输通道时,建立采用第三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三通道,所述第三模式为透明模式,在该模式下,发送实体在高层数据上不添加控制协议开销。
下面将对上述各单元进行详细说明。
上述通道建立单元110用于建立信令传输通道。通常采用信令无线承载作为无线承载用来传输RRC和NAS消息,具体的,基础信道SRB0用来传输RRC消息,在逻辑信道CCCH上传输;第一信道SRB1用来传输RRC消息,在第二信道SRB2承载的建立之前,比第二信道SRB2具有更高的优先级,在逻辑信道DCCH上传输;第二信道SRB2用来传输NAS消息,比第一信道SRB1具有更低的优先级,并且总是在安全模式激活之后才配置第二信道SRB2,在逻辑信道DCCH上传输。
在LTE里面,SRB有三个,基础信道SRB0对应的是CCCH,在信令建立过程中不需要建立,对第一信道SRB1,第二信道SRB2,会在信令连接建立信号和信令确认消息里面进行配置,信令连接请求是在基础信道SRB0上传输的,基础信道SRB0一直存在,用来传输映射到CCCH的RRC信令。UE收到信令连接建立信令后,UE和节点之间的第一信道SRB1就建立起来了,并向UE发送信令连接建立确认消息,建立第二信道SRB2和DRB。对DRB,确实在RRC协议里面对应的逻辑信道是5个比特,但去看DRB的取值它是从3到11的,总共8个,这里的逻辑信道的ID只是比特位上的对应,在MAC层标识DRB,两个ID的数值有可能相同,也可以不同。所以最多总共有3个SRB,8个DRB。
无线链路控制协议RLC层位于MAC层之上,为用户和控制数据提供分段和重传业务。每个RLC实体由RRC配置,并且根据业务类型有三种模式:透明模式(TM)、非确认模式(UM)、确认模式(AM)。在控制面,RLC向上层提供的业务为无线信令承载;在用户面,当协议没有被该业务使用时,向上层提供无线数据承载。具体的,RLC在实际操作分为透明模式(TM)、非确认模式(UM)、确认模式(AM),上述三种模式的详细说明参见前文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基础信道SRB0是默认存在的,信道建立时时,信号连接请求和信号连接建立走的基础信道SRB0通道,信号连接建立完成消息确认第一信道SRB1的建立,第一信道SRB1建立后,才开始建立第二信道SRB2和第三信道SRB3…SRBN,其中第三信道SRB3…第N信道SRBN是不同的信令传输承载,可以使用确认模式,也可以采用非确认模式。根据实际的通信需要对建立的信道进行模式配置。
之后,信令分类单元120按照传输模式将待传输的信令分为需要采用确认进行传输的第一类信令和需要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的第二类信令。具体的信令分类方法可以是:首先获取待传输信令的资源占用量;将资源占用量没有超过确认模式传输阈值的信令划分为第一类信令,将资源占用量超过确认模式传输阈值的信令划分为第二类信令;也可以将周期性的信令和\或不影响用户接入流量的信令划分为第一类信令,将其他信令划分为第二类信令。之后,根据不同类型的信令需要将不同类型的信令放到对应的SRB上传输,并对SRB的传输模式进行配置。如在第三信道SRB3上传输占用资源较多的信令类型,设置传输类型为非确认模式,如在第四信道SRB4上传输占用资源较少的信令类型,设置传输类型为确认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采用非确认模式传输的信令,可以通过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模式作为底层传输,能够在接收方解码失败的情况下,保存接收到的数据,并要求发送方重传数据,接收方将重传的数据和先前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合并后再解码,以保证这部分信令的传输稳定性。
接下来,在匹配传输单元130中,将所述第一类信令通过第一通道进行传输,将所述第二类信令通过第二通道进行传输。
具体的,当基站下发的RRC信令和UE上传的信令需要在第三信道SRB3上传输信令信息时,这些信令都按照非确认模式传输。当第三信道SRB3上传输下行信令,进行加密和完整性保护后,RLC采用非确认模式,即基站发出消息后不需要等到对端的回应消息,发出消息即可。用户面根据数据量大小确定要调度多少资源,计算需要的资源量并反馈能给用户面,用户面根据反馈的资源信息打包数据并发送给UE。UE发送对应上行信令也在第三信道SRB3上传输,UE会对数据进行完整性保护和加密,并在进行非确认传输,传输时也是发出数据即可,不需要等对方回应,数据通过UE发送给基站,基站收到数据块直接给用户面,用户面解出信息发给基站。
当基站下发的信令和UE上传的信令需要在第四信道SRB4上传输信令信息时,这些信令都按照确认模式传输。当第四信道SRB4上传输下行信令,进行加密和完整性保护后,采用确认模式,即基站的信息发出后需要等到UE的回应确认收到消息才可以停止发送。用户面根据数据量大小确认调度多少资源,计算需要的资源量并反馈能给用户面,用户面根据反馈的资源信息打包数据,并发送给UE。UE收到信息后根据包的序号判断包号是否连续、有没有空洞。如果没有空洞,UE就会给基站发送状态报告表明包已经完整收到,如果还有空洞要等一段时间,还是收到不连续包的话,通过状态报告,即时发或者在定时器到时间后,UE就会给基站发送状态报告表明包已经还没有完整收到,同时把缺失的包的序号发送给基站,要求基站重新发送这些包。UE在发送状态报告时要等基站给UE调度上行授权时才能发送。UE发送对应上行信令也在第四信道SRB4上传输,UE会对数据进行完整性保护和加密,并在RLC上进行确认传输,即也是要求对端基站必须全部收到这些数据信息才可以完成发送,数据发送给基站,基站收到数据块直接给用户面,用户面解出信息发给基站。
根据上述方案,当中远点多个UE发送信令风暴时,对这些信令采取非确认模式,不会优先占用系统的无线资源,保证其他业务正常运行,提升用户感受,解决了的问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出的信令传输方法和系统,能够按照待传输信令的资源占用量对待传输信令和信令传输信道进行分类,使用非确认模式传输不需要采用确认模式传输的信令,从而有效解决了传输需求很大时系统的上下行调度迟缓和系统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能够在保证关键信令上报的同时更高效的使用无线资源提高用户感受,提升了系统性能。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显然“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单元或步骤,单数不排除复数。系统权利要求中陈述的多个单元或装置也可以由一个单元或装置通过软件或者硬件来实现。第一,第二等词语用来表示名称,而并不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

Claims (12)

1.一种信令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立信令传输通道,包括采用第一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一通道和采用第二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二通道;
按照传输模式将待传输的信令分为需要采用第一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一类信令和需要采用第二模式传输的第二类信令;
将所述第一类信令通过第一通道进行传输,将所述第二类信令通过第二通道进行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信令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式为非确认模式,在该模式下,发送实体在高层数据上添加必要的控制协议开销后进行传送,不使用重传协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信令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式为确认模式,在该模式下,发送实体在高层数据上添加必要的控制协议开销后进行传送,保证传递到对等实体,使用重传协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信令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建立信令传输通道时,还包括建立采用第三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三通道,所述第三模式为透明模式,在该模式下,发送实体在高层数据上不添加控制协议开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信令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传输模式对待传输的信令分类的方法为:
获取待传输信令的资源占用量;
将资源占用量没有超过确认模式传输阈值的信令划分为第一类信令,将资源占用量超过确认模式传输阈值的信令划分为第二类信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信令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传输模式对待传输的信令分类的方法为:
将周期性的信令和\或不影响用户接入流量的信令划分为第一类信令,将其他信令划分为第二类信令。
7.一种信令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道建立单元,用于建立信令传输通道,包括采用第一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一通道和采用第二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二通道;
信令分类单元,用于按照传输模式将待传输的信令分为需要采用第一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一类信令和需要采用第二模式传输的第二类信令;
匹配传输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类信令通过第一通道进行传输,将所述第二类信令通过第二通道进行传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信令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式为非确认模式,在该模式下,发送实体在高层数据上添加必要的控制协议开销后进行传送,不使用重传协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信令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式为确认模式,在该模式下,发送实体在高层数据上添加必要的控制协议开销后进行传送,并传递到对等实体,使用重传协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信令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建立单元还用于,
在建立信令传输通道时,建立采用第三模式进行传输的第三通道,所述第三模式为透明模式,在该模式下,发送实体在高层数据上不添加控制协议开销。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信令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令分类单元包括:
资源评估模块,用于获取待传输信令的资源占用量;
第一分类模块,用于将资源占用量没有超过确认模式传输阈值的信令划分为第一类信令,将资源占用量超过确认模式传输阈值的信令划分为第二类信令。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信令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令分类单元包括:
第二分类模块,将周期性的信令和\或不影响用户接入流量的信令划分为第一类信令,将其他信令划分为第二类信令。
CN201610812321.0A 2016-09-08 2016-09-08 信令传输方法和系统 Active CN1063412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12321.0A CN106341214B (zh) 2016-09-08 2016-09-08 信令传输方法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12321.0A CN106341214B (zh) 2016-09-08 2016-09-08 信令传输方法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41214A CN106341214A (zh) 2017-01-18
CN106341214B true CN106341214B (zh) 2019-12-20

Family

ID=57822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12321.0A Active CN106341214B (zh) 2016-09-08 2016-09-08 信令传输方法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412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41214B (zh) * 2016-09-08 2019-12-20 广东米德有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信令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13574953B (zh) * 2019-09-30 2024-02-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3810476A (zh) * 2021-08-30 2021-12-17 武汉海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工业互联网的信令安全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7579679B (zh) * 2024-01-15 2024-04-19 海马云(天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信令交互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6281A (zh) * 2011-10-28 2013-05-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业务下进行信令传输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WO2015127608A1 (en) * 2014-02-26 2015-09-03 Mediatek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iggering acknowledgement status repor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6341214A (zh) * 2016-09-08 2017-01-18 广东米德有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信令传输方法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6281A (zh) * 2011-10-28 2013-05-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业务下进行信令传输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WO2015127608A1 (en) * 2014-02-26 2015-09-03 Mediatek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iggering acknowledgement status repor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6341214A (zh) * 2016-09-08 2017-01-18 广东米德有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信令传输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41214A (zh) 2017-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23894B (zh)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用户设备、基站、存储介质和系统
JP4944212B2 (ja) セミパーシステント・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のための(h)arq
US11012196B2 (en) Base stations, user equipments and a syste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s
EP2567482B1 (en) Method and system of transfering data in a carrier aggregation environment
CA2717368C (en) Method of processing harq by considering measurement gap
KR101532789B1 (ko) 재전송 데이터를 처리하는 harq 동작 방법
WO2012097722A1 (zh) 长期演进系统中演进基站进行调度的方法、基站及系统
CN108631951B (zh) 重传处理方法和设备
CN106341214B (zh) 信令传输方法和系统
US1069359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status report for receiver
JP5037633B2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rlcpdu送信方法、無線リソース割当方法、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のrlcエンティティ
KR101660983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상에서 단말의 mac 계층에 의해 무선 자원을 구성하는 방법
WO2015013965A1 (zh) 一种数据传输资源配置的方法和设备
KR20100069125A (ko) 통신 시스템 및 그의 rrc 접속 방법
KR101617044B1 (ko) 피어 엔티티의 전송 상태 정보를 이용한 데이터 유닛 재전송 방법
TWI784764B (zh) 處理混合自動重傳請求重新傳送的裝置
EP4336951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necting multiple base statio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7106711A1 (en) Inter-site carrier aggregation with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monitoring
CN117997482A (zh) 中继辅助重传
CN117222056A (zh) 存活时间的处理方法和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