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24701A - 基于断‑隆联动含油气盆地分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断‑隆联动含油气盆地分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24701A
CN106324701A CN201610884294.8A CN201610884294A CN106324701A CN 106324701 A CN106324701 A CN 106324701A CN 201610884294 A CN201610884294 A CN 201610884294A CN 106324701 A CN106324701 A CN 1063247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in
grand
fracture
disconnected
upli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8429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324701B (zh
Inventor
韦阿娟
胡志伟
祝春荣
肖述光
黄志�
赵志平
赵弟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CNOOC China Ltd Tianjin Branch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CNOOC China Ltd Tianjin Bran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CNOOC China Ltd Tianjin Branch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Priority to CN20161088429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324701B/zh
Publication of CN1063247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247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3247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247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1/00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by methods combining technique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1V1/00 - G01V9/00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断‑隆联控的含油气盆地分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断裂‑隆起二元控盆作用分析;(2)资源潜力评价与成藏条件分析;(3)成藏主控因素分析与有利区带优选。本发明突破以往单一的断裂控凹控藏研究,结合基底活化隆升效应,针对断裂和隆起复合发育区,将断裂、隆起、凹陷纳入一体化研究,探讨断裂和隆起之间的内在成因机制和不同时空复合叠加构造表现形式,建立了断‑隆联动的四种构造成因模式。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断‑隆联动体制下庙西凹陷的结构特征、构造演化、沉积迁移及资源潜力,并根据断裂和隆起联动演化中的正向耦合效应和系统油气运聚模拟,开展了渤海探区边缘凹陷的勘探潜力评价,指出了有利的勘探方向,有力推动了边缘冷区小凹陷的勘探步伐。

Description

基于断-隆联动含油气盆地分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属于石油勘探行业石油地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断-隆联动的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评估勘探对象油气资源潜力和指导油气勘探实践重要基础和前提。
现有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通常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强调地壳的水平变动,认为盆地和隆起的形成是板块运动和相互间作用的结果,而往往忽视了地壳的垂向运动对成盆成山的贡献或作用。与之相应的,在沉积盆地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方面,地壳的垂向隆升或差异沉降之于成藏的意义或作用也常被忽视。
然而,断裂和隆起之间的时空协同演化,不仅造成了渤海海域整体的盆岭格局和构造分带性,导致了沉积迁移性和成藏复杂性,更重要的是它还造成了各凹陷在结构构造特征、沉积演化、油气资源潜力的独特性,从而联合控制盆地演化过程中的构造变动、沉降带变化、沉积中心迁移及油气运移聚集。因此厘清断裂和隆起之间构造联动成因机制。搭建断裂、隆起、凹陷一体化之间的桥梁,对于指出断裂隆起复合发育区的油气成藏规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对于隆起作用强烈的边缘凹陷综合地质条件研究与油气资源评价,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断-隆联动含油气盆地分析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忽视地壳的垂向运动对成盆成山的贡献或作用,对于探索该盆地油气聚集规律和勘探潜力不客观全面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断-隆联控的含油气盆地分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断裂-隆起二元控盆作用分析
在实施前期,依托研究区重、磁、电地球物理资料和已有的二维或三维地震资料,从宏观上把握盆地或坳陷内断裂、隆起、凹陷的展布特征,进行次级构造单元的划分,厘清凹陷的结构形态和充填方式;在此基础之上,选取若干条垂直构造走向的主干剖面,采取平衡剖面技术,对盆地或坳陷的构造演化史进行分析;同时,采取地震地层趋势法、有机质成熟度法、声波时差法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各个构造时期地层的隆升剥蚀量进行计算,对各个时期盆地的原型进行逐次恢复,建立断-隆联动体制下盆地或坳陷的构造演化模式;
(2)资源潜力评价与成藏条件分析
构造演化控制着凹陷结构形态、沉积充填模式以及沉积相带的展布,进而主导了烃源岩发育分布、生排烃过程,决定着凹陷的资源潜力;在原型盆地恢复的基础上,通过对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三维盆地模拟,获取资源量计算的生烃体积、平均生烃潜力、岩石密度相关参数,最终按照成因法、类比法或统计法来确定凹陷的资源潜力;
(3)成藏主控因素分析与有利区带优选
在断-隆联动机制主导的盆地或坳陷时空构造格局演化背景之下,对研究区各成藏要素及其配置关系进行分析,评价该区的成藏条件,确定该区的成藏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优选研究区有利构造区带,为下步勘探指明方向。
所述步骤(1)建立断-隆联动体制下盆地或坳陷的构造演化模式包括断隆型、褶隆型、断褶复合型、隆断型四种构造模式(图2)。
(1)断隆型
在水平张扭核心力源控制下,大规模强烈断陷,块断作用强烈,断裂活动以大幅度垂直运动为主,兼具一定水平走滑分量。正断层强烈分割的块体垂直差异运动、走滑分量造成断块间的滑移旋转翘起、沉积充填下的重力均衡作用造成块体之间的差异升降等造成了近断裂端的持续活动断陷控制沉积沉降,远离断裂端的持续抬升翘起剥蚀。此种断隆联动模式主要由断裂伸展强度控制,断裂的垂向、水平运动分量为构造诱导,远端翘起隆升为被动构造响应。此类断裂为因,隆起为果的断隆型联动在渤海海域以沙南凹陷的沙中隆起带最为典型。
(2)褶隆型
在水平压性或压扭性核心力源控制下,大规模褶皱逆冲,褶皱隆升作用强烈。挤压冲断越强烈,隆升幅度越大,隆起的规模大小则与不同动力学机制下得逆冲断裂作用方式密切相关,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远力源低角度逆冲背景下形成的宽缓低幅褶皱隆起,规模大稳定性强,难受后期构造诱导影响;二是近力源高角度逆冲背景下形成的冲断型褶皱隆起,规模小,基底分割破碎稳定性差,容易受后期构造诱导产生基底活化、断块差异升降运动。以上两种类型的褶皱隆起都与逆冲断裂密切相关,逆冲断裂的发育演化与褶皱隆升的演化协同进行。此类逆冲为因,褶皱隆升响应的褶隆型联动在渤海海域以沙垒田凸起、辽西凸起带最为典型。
(3)断褶复合型(反转型)
在渤海多期构造叠加,多动力源的背景下,往往会形成由断裂构造诱导和基底活化隆起联合主导的断褶复合型联动。多表现为整体伸展背景下的局部挤压,或是受到其他构造诱导, 导致热型基底活化隆升,断裂也同时反转,达到一种动态调整再平衡过程。特别是在渤海新生代以来左旋走滑向右旋走滑转变过程中,局部应力场大变革大调整下的构造诱导,从而形成此类断褶复合型隆起,在渤海海域以渤东低凸起和辽东凸起最为典型。
(4)隆断型
在板块俯冲消减地幔垂直隆升的背景下,基底具有一定的垂向内生力源,在深部物质运动与浅层物质的双重拟合诱导下,造成基底的大规模垂向运动。据地壳测深-重力综合解释剖面,渤海海域上地幔顶部隆起范围直径可达300公里,高度可达8公里,隆起幅度很大,使上地壳产生极大的拉张量,导致大规模张性断裂系统的发生和发展。隆升规模决定了断裂性质,隆升期次主导断裂演化,隆起提供持续力源,应力不断向断裂带汇聚,断裂成为长期应力卸载通道。断裂的负向沉降与隆起的正向隆升达到间歇性构造平衡演化。由于隆起自身具有的的垂向内生力源,隆升时间长、规模大、幅度强,对盆地或凹陷改造强烈,导致边界迁移不定。此类隆起为因,断裂响应的隆-断型联动在渤海海域以胶辽隆起、燕山褶皱带隆起最为典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成盆成凹机制方面,充分重视过去通常被忽略的内生动力源(主要是地幔热隆起或地壳差异沉降)造成的局部隆升或沉降,创新性地提出了断裂和隆起联合控制地壳内盆岭构造格局;在成藏物质基础方面,断-隆联合控制的盆岭构造格局及其时空演化的全新理念,有力地指导了关于烃源岩的发育及展布、埋藏与热演化,沉积相特征及储层类型与分布,圈闭的形成和演化,油气运移与聚集,油气藏的改造与破坏等成藏条件的深入认识;断隆复合体系下古构造系统重建和现今构造体系的精细研究,区别于单一断裂为主的成藏作用和成藏理论,更加有效指导凹陷资源潜力评价。
基于断-隆联动的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新思路及其方法体系要点主要有三点:1、突破单一断裂系统研究,建立断裂与隆起的复合协同演化成因机制;2、渤海海域为构造复合叠加和多期构造变动典型区域,断裂-隆起复合演化及其模式建立将为断裂隆起复合发育区凹陷的成因机制和动力学演化带来全新认识;3、断隆复合体系下古构造系统重建和现今构造体系的精细研究,区别于单一断裂为主的成藏作用和成藏理论,更加有效指导凹陷资源潜力评价。
肯定了内生动力源对于成藏物质基础的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创新性地提出断-隆联控的油气聚集原理。其核心认识为:断裂和隆起联合主导的构造格局,决定了盆地或凹陷的结构形态,进而控制了其沉积充填模式,进而决定了盆地或凹陷内各个成藏地质要素的配置。
通过本发明基于断隆联控的含油气盆地分析新思路及其方法体系,从水平和垂向地壳变动两大不同力源机制,及由其所衍生的断裂与隆升两种主要构造表现形式来认识沉积盆地的 形成和演化,以及其对盆地的构造造格局、分区分带特征、沉积沉降迁移的控制作用,进而探索该盆地油气聚集规律和勘探潜力,具有全面、客观、合理等优点,在沉积盆地油气勘探前期或是无井或少井的边缘凹陷等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良好的勘探成效,值得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研究思路流程图;
图2断-隆联动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因机制;其中,a-断隆型;b-褶隆型;c-断隆复合型;d-隆断型;
图3断-隆联动机制下的庙西凹陷演化过程模式图;
图4庙西中南洼原型盆地恢复;其中,a-孔店期盆地原型;b-沙四期盆地原型;c-沙三期盆地原型;d-东营期盆地原型;
图5庙西凹陷南洼T5地震反射层等t0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针对传统含油气盆地分析方法的缺陷或不足,本发明在肯定断裂控盆控藏作用的基础上,强调隆升作用对盆地形成和油气聚集等的贡献和作用,提出断-隆联控的二元控盆控藏理念(图1)。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含油气盆地分析的思路和方法,使得对于盆地形成机制和油气成藏模式的认识更加全面、客观、合理,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基于断-隆联动的含油气盆地分析方法,在庙西凹陷综合地质分析及资源潜力评价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庙西凹陷作为紧邻胶辽隆起的边缘凹陷,属于典型的边缘冷区,勘探程度低、研究投入低,勘探期望低。同时作为边缘凹陷改造强烈,历经多期隆升改造,地层剥蚀强烈,断裂系统极其复杂,凹陷内部构造记录难以辨认,因此研究难度极高。“三低一高”的客观现状,加之对多期隆升成盆作用的主观忽视,使得采用传统的水平方向拉张伸展与剪切扭动复合的一元盆地分析思路及方法难以正确认识庙西凹陷结构构造演化特征,进而制约着对于庙西凹陷资源潜力的准确计算。有鉴于此,本次研究采取了基于断-隆联动的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新思路及其方法体系,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断裂-隆起二元控盆作用分析
庙西凹陷作为一个断裂隆起复合发育的边缘凹陷,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宏观构造演化不清,断裂系统与隆起系统协同演化响应复杂,在断隆联动成因机制指导下,正确梳理断裂系统和隆起系统两套构造要素的关系就显得极为关键。
(1)断裂系统特征
庙西凹陷位于NNE向郯庐断裂和NW向张家口-蓬莱断裂的断裂交接带,受两组断裂双重影响。庙西凹陷内断裂体系最大的特征就是郯庐走滑断裂东支穿过凹陷,因此庙西凹陷内发育受走滑和伸展联合控制作用的断裂系统。
从庙西凹陷断裂体系平面展布特征来看,庙西凹陷内主要发育NW向、NE向、NNE向三组深大伸展断裂,这几组断裂控制了古近纪凹陷的结构和沉积充填。NNE向断裂主要以郯庐走滑断裂为代表,发育在庙西凹陷的西部,属于郯庐断裂海域段的东支,总体上由两条并行的主干走滑断裂构成。NW向断裂主要发育在凹陷中南洼,形成时间早,主要控制了孔店组-沙三段沉积,沙三段沉积之后基本停止活动。NE、NNE向断裂为持续活动的深大断裂,控制了整个古近系的洼陷结构和沉积充填,但从不同洼陷古近系地层的分布情况和控洼断裂的断距变化情况看,同一走向的断裂在凹陷不同部位的主要活动期存在差异,总体上存在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步迁移的趋势。
从断裂成因机制来看,以庙西北凸起和庙西南凸起东南侧边界主干断裂主要与古近系早期,郯庐走滑断裂由左旋到右旋极性转变背景下伴生的NE向张扭性断裂相关。不同的是,庙西北凸起东南侧边界主干断裂为新生性断裂,而庙西南凸起东南侧边界为NE向—近EW向,对古基底断裂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但都与后期郯庐右旋走滑剪切机制相关,因此可以认为控制庙西南北凸起的NE向边界主干断裂均为右旋背景下伴生的张扭性断裂。
NW向断裂主要分布于庙西中南洼,为一组隐伏性断裂,对孔店组到沙三段地层沉积都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可能与早期郯庐左旋背景和古地貌背景下形成的NW向古断裂后期活化作用相关。
NNE向郯庐走滑断裂为持续长期强烈活动的深大断裂,从走滑带内及其两侧地层发育多变,差异极大,郯庐断裂带对庙西凹陷古近纪凹陷结构及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不明显,但晚期的右旋走滑运动对古近系洼陷结构具有强烈的改造作用。
(2)隆升特征与剥蚀量计算
胶辽隆起作为盆山体系的一级构造单元,从某种程度上讲,其与渤海湾盆地的盆山耦合效应影响着整个盆地的发育演化。胶辽隆起为长期隆升区,盖层沉积缺失,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东或北北东向。紧邻庙西凹陷的鲁西隆起和鲁东隆起自新生代以来均经历了不同期次的多期不均一抬升,且与相邻凹陷的构造演化、沉积迁移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在凹陷内部形成多期高角度不整合面,反映了多期抬升剥蚀作用。
为了恢复沉积盆地的原始结构形态和地层展布,我们采用了平衡剖面技术对该区隆升的期次、时间、范围等进行了分析。同时,采取地震地层趋势法、声波时差法、残余有机质成 熟度法、相邻地层厚度比值法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各期隆升所造成的地层剥蚀厚度进行了推算,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原型盆地的恢复(图3)。恢复后的结果认为现今分隔中、南两洼的凸起部位剥蚀量较大,最大剥蚀厚度约1000m。恢复后的古湖盆远大于现今湖盆,面积约为现今两洼面积的3倍。可见孔店期是一个稳定沉降的广阔湖盆,孔店晚期中部开始隆升。其最大外推边界位于现今湖盆的东部约25km。沙四段剥蚀厚度恢复结果显示:现今湖盆边界位置为“剥蚀脊”,中部凸起继续隆升,但剥蚀高点开始向南迁移,最大剥蚀量约550m。恢复后的古湖盆远大于现今湖盆,其最大外推边界位于现今湖盆的东部约22km。沙三期构造运动继承沙四期的特点,中部持续隆升,但隆升强度较大,最大剥蚀量约1000m。恢复后的古湖盆远大于现今湖盆,其最大外推边界位于现今湖盆的东部约18km。东营期隆升高点向南迁移导致包括KL6-4构造在内的湖盆东南缘为本区的剥蚀高点,剥蚀厚度最大,约750m。恢复后的古湖盆远大于现今湖盆,其最大外推边界位于现今湖盆的东南缘约20km。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孔店沙四段地层可为成烃提供有利的地质条件,虽中部经历后期隆升改造,但残留的南洼成为沉积中心仍具有重要意义。
(3)断-隆联动演化特征
从庙西凹陷各个洼陷的地层发育、厚度展布、沉积演化特征来看,庙西凹陷中南洼具有沙河街组厚、东营组薄的特征;庙西北洼具有薄沙河街(主要指沙一二段)厚东营组的特征,而且此种特征正是由于庙西凹陷不同时期宏观构造演化下的差异性所导致。
庙西北洼在沙二-沙一段期开始发育,孔店组-沙三段时期庙西南北凸起为被郯庐断裂带分开的与渤南低凸起一体的整体隆起带,由于郯庐断裂带由左旋走滑向右旋走滑的极性反转,庙西北凸起东侧边界断裂发育,庙西南北凸起开始分割,发育较薄的沙二-沙一段地层,随着郯庐右旋走滑的持续活动,庙西北凸起东侧边界断裂强烈活动,进入东营组强烈裂陷期(32.8~24.6.3Ma),发育巨厚的东营组沉积地层;此后整体进入馆陶组-明化镇组裂后热沉降坳陷阶段。
庙西中南洼为古近系到新近系长期继承性发育凹陷,古近系凹陷发育,地层厚度大,但中洼与南洼又有所差别。具体来讲,南洼古近系主要受早期NW向基底古断裂控制的断陷沉积,且与东侧胶辽隆起多期隆升效应明显相关。据磷灰石石裂变径迹定年,胶辽隆起在古近系至少经历了两期大的隆升,东抬西沉持续演化,造成断裂转换控洼,形成一种“断隆联控,转换控洼”背景下湖盆多期性扩张和收缩的构造演化模式。庙西中洼则受庙西南凸起古断裂和古地貌控制,受断裂联合切割和古地貌双控型洼陷。中洼受古断裂和多期隆升影响较大,中洼受古地貌围限和断裂切割影响较大。渤海中南洼经历了孔店-沙四段沉积期的裂陷I幕 (56.5~42Ma),沙三段沉积期的裂陷II幕(42~38Ma),沙二段—东营组时期,断裂活动变弱,沉积沉降中心开始向北迁移。
综合构造演化特征来看,庙西凹陷中南洼为对古近系古地貌和古断裂具有一定继承性的长期发育凹陷,在沙一二段到东营期由于郯庐断裂极性反转在走滑断裂带内形成一系列以PL25-6、PL25-8构造为代表的反转挤压构造圈闭,并这种多期隆升,挤压转换,引起断裂幕式活动引起沉积沉降中心向北扩展迁移。
2、资源潜力评价
(1)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
庙西北洼PL14-6-1井和PL14-3-1井钻井直接揭示了东营组的东二下、东三段和沙一二段两套烃源岩。庙西中南洼的钻井直接揭示了东营组、沙一二段和沙三段三套烃源岩,另外,从地层研究结果和与莱州湾凹陷、黄河口凹陷的类比结果看,沙四段和孔店组也是庙西中南洼潜在的烃源岩。
从评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三个指标来看,庙西北洼、中南洼东营组、沙一二段和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生烃潜力大,大部分为好-很好烃源岩,部分样品为中等烃源岩。
重点以庙西中南洼为例,根据烃源岩热解参数氢指数(HI)和最大热解峰温(Tmax)对有机质类型进行了分析,认为东营组有机质类型以II2~II 1型为主,少部分为I和III型,沙一二段有机质类型以I~II 1型为主,部分为II2型,沙三段有机质类型以II2~II 1型为主,少部分为I型。统计庙西中南洼周边及附近已钻井烃源岩的镜质体反射率,发现在纵向上,区内大部分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大部分处于未熟-低熟油阶段,只有KL6-2-1井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达到了成熟阶段,整体上区内烃源岩在1800m左右进入到生烃门限。
利用三维盆地模拟软件对研究区东三段、沙一二段、沙三段、沙四段和孔店组进行热演化模拟,在现今,区内烃源岩整体偏低,沙四-孔店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进入到早期生油阶段,南洼部分地区进入到主要生油阶段,沙三段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有所降低,全部处于早期生油阶段,沙一二段烃源岩整体处于未成熟阶段,在南洼达到早期生油阶段,东三段烃源岩继承了沙一二段烃源岩热演化的特征,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更低,中洼全部处于未成熟阶段,仅在南洼少部分地区达到早期生油阶段。
(2)资源潜力分析
利用生烃体积法(有效体积*平均生烃潜力*岩石密度(2.68g/cm3)*体积系数),对庙西中南洼进行生烃量和资源量计算。庙西中南洼烃源岩在1800m进入生烃门限,根据渤南地区 和庙西地区钻井VSP资料进行时深转换,1800m对应的时间约为1.5S。在地震剖面PBZ94和04MX105上确定1.5S生烃门限,结合庙西中南洼T5-T8地层厚度图,确定有效烃源岩生烃面积,北洼烃源岩生烃面积为86.62km2,南洼为273.47km2
为确定烃源岩体积系数和生烃潜力,根据本区钻井和莱州湾钻遇沙三、沙四和孔店组地层,统计各井烃源岩厚度和地层厚度,确定研究区内烃源岩的体积系数为0.45。根据所钻井烃源岩热解实验结果,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求取研究区内生烃潜力为9.21mg/g。
对于箕状断陷凹陷,从凹陷边缘到沉积沉积中心,其面积逐渐减小,因此本次采用棱台和圆锥相结合的方式求取烃源岩有效体积。庙西中洼沙三段至孔店组最大厚度为1800m,分为4个棱台和一个圆锥,棱台的厚度分别为1500m,100m,100m和50m,圆锥的厚度为50m,在双狐图上分别求取每个棱台的底面积和顶面积及圆锥的底面积,根据棱台体积的计算公式(棱台V=(S底+S顶+根号(S底×S顶)×H÷3)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圆锥体积=底面积×高÷3),求出棱台的体积为117.98Km3和圆锥的体积0.2Km3。因此,庙西中洼烃源岩的有效体积为棱台体积加上圆锥体积,即118.78Km3。同样的方式,求取庙西南洼烃源岩的有效体积为344.28Km3
利用生烃体积法,求出庙西中洼的生烃量为13.19×108t,庙西南洼的生烃量为38.24×108t。参考北京石油大学2009年的排烃效率(47%)和集聚系数(28%),计算出庙西中南洼的资源量合计为6.89×108t,说明庙西中南洼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3、有利构造区带优选
(1)郯庐走滑带
郯庐断裂带是一条油气极为富集的巨型构造带,是中国最主要的石油产地。庙西段主要是莱州湾东支断裂和庙西断裂这几条一级断裂。构造带紧邻庙西中南洼这两个富生烃凹陷,也在油气运移的指向上,其成藏也与PL25-6相似,可能存在两套成藏组合,但是主要以上组合为主。
以过庙西凹陷的剖面为例分析,馆陶组沉积期,东部郯庐断裂开始发生走滑活动,剖面上可见莱州东支1号断层和莱州东支2号断层形成花状构造,莱州东支2号断层具有明显的扭压特征,地层拱起造成馆陶组顶薄翼厚,形成PL25-6构造;西部断层继续小规模伸展活动,渤中坳陷此时为渤海盆地的沉降中心,沉积了巨厚的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期—第四纪,断层持续走滑活动,PL25-6构造顶部因地层拱张形成大量的正断层。蓬莱19-3、蓬莱25-6、蓬莱25-9是郯庐走滑压扭断裂组合联控模式下的一系列反转构造,具有相似的成因机制。蓬莱25-6面积:约20Km2。蓬莱19-3面积:约68Km2。蓬莱25-9面积:总93.7Km2,单个最大21.3Km2,平均11.7Km2。所以PL25-9、PL25-3、PL25-5等均是郯庐走滑断裂带有利构造。
(2)压扭反转带
庙西中南洼洼内的反转构造带有利于油气的聚集,是富生烃凹陷庙西中南洼成熟烃源岩排烃后有利的油气聚集区。PL14-3构造就是一个翻转构造,目前PL14-3-1井已有良好的油气发现。所以,现今的PL26-2反转构造也将是一个良好的油气聚集区。蓬莱26-2构造是在新近纪中晚期挤压反转形成,其油气也可能聚集在新近纪,也将是一个成藏以上组合为主的构造。

Claims (6)

1.一种基于断-隆联控的含油气盆地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断裂-隆起二元控盆作用分析
在实施前期,依托研究区重、磁、电地球物理资料和已有的二维或三维地震资料,从宏观上把握盆地或坳陷内断裂、隆起、凹陷的展布特征,进行次级构造单元的划分,厘清凹陷的结构形态和充填方式;在此基础之上,选取若干条垂直构造走向的主干剖面,采取平衡剖面技术,对盆地或坳陷的构造演化史进行分析;同时,采取地震地层趋势法、有机质成熟度法、声波时差法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各个构造时期地层的隆升剥蚀量进行计算,对各个时期盆地的原型进行逐次恢复,建立断-隆联动体制下盆地或坳陷的构造演化模式;
(2)资源潜力评价与成藏条件分析
构造演化控制着凹陷结构形态、沉积充填模式以及沉积相带的展布,进而主导了烃源岩发育分布、生排烃过程,决定着凹陷的资源潜力;在原型盆地恢复的基础上,通过对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三维盆地模拟,获取资源量计算的生烃体积、平均生烃潜力、岩石密度相关参数,最终按照成因法、类比法或统计法来确定凹陷的资源潜力;
(3)成藏主控因素分析与有利区带优选
在断-隆联动机制主导的盆地或坳陷时空构造格局演化背景之下,对研究区各成藏要素及其配置关系进行分析,评价该区的成藏条件,确定该区的成藏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优选研究区有利构造区带,为下步勘探指明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断-隆联控的含油气盆地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建立断-隆联动体制下盆地或坳陷的构造演化模式包括断隆型、褶隆型、断褶复合型、隆断型四种构造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基于断-隆联控的含油气盆地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断隆型构造模式是指在水平张扭核心力源控制下,大规模强烈断陷,块断作用强烈,断裂活动以大幅度垂直运动为主,兼具一定水平走滑分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基于断-隆联控的含油气盆地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褶隆型构造模式是指在水平压性或压扭性核心力源控制下,大规模褶皱逆冲,褶皱隆升作用强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基于断-隆联控的含油气盆地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褶复合型构造模式是指在多期构造叠加,多动力源的背景下,形成由断裂构造诱导和基底活化隆起联合主导的构造模式,多表现为整体伸展背景下的局部挤压,或是受到其他构造诱导,导致热型基底活化隆升,断裂也同时反转,达到一种动态调整再平衡过程。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基于断-隆联控的含油气盆地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褶复合型构造模式是指在板块俯冲消减地幔垂直隆升的背景下,基底具有一定的垂向内生力源,在深部物质运动与浅层物质的双重拟合诱导下,造成基底的大规模垂向运动。
CN201610884294.8A 2016-10-10 2016-10-10 基于断-隆联动含油气盆地分析方法 Active CN1063247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84294.8A CN106324701B (zh) 2016-10-10 2016-10-10 基于断-隆联动含油气盆地分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84294.8A CN106324701B (zh) 2016-10-10 2016-10-10 基于断-隆联动含油气盆地分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24701A true CN106324701A (zh) 2017-01-11
CN106324701B CN106324701B (zh) 2018-06-19

Family

ID=57820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84294.8A Active CN106324701B (zh) 2016-10-10 2016-10-10 基于断-隆联动含油气盆地分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24701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87071A (zh) * 2017-07-13 2017-11-24 南京大学 基于压扭性断裂结构的油气藏分析方法
CN107831538A (zh) * 2017-02-23 2018-03-2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调节构造活动强度的定量描述方法
CN108828666A (zh) * 2018-08-07 2018-11-1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正断层附近地层埋藏史的恢复方法
CN109087015A (zh) * 2018-08-14 2018-12-2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古生界深层油气勘探有利区带综合评价方法
CN109190251A (zh) * 2018-09-04 2019-01-1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正断层相关褶皱类型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09979005A (zh) * 2019-03-20 2019-07-05 华北理工大学 一种断陷盆地帚状构造成因的物理模拟研究方法和装置
CN112462417A (zh) * 2020-06-02 2021-03-09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反转强度系数的反转构造带平面范围识别方法
CN113970791A (zh) * 2021-09-28 2022-01-25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断陷盆地输导体系分类及定量评价方法和系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67495A2 (en) * 1988-10-31 1990-05-09 Amoco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CN102681027A (zh) * 2012-02-28 2012-09-19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广布型复杂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评价系统和方法
CN103206207A (zh) * 2013-03-01 2013-07-17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基于生烃期古构造的油藏有利区的识别方法
CN104111483A (zh) * 2014-03-26 2014-10-2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断陷湖盆斜坡带油藏分布的勘探方法
CN104318331A (zh) * 2014-10-24 2015-01-28 西北大学 预测油气聚集带和判断圈闭含油气性的制图和分析方法
CN105372702A (zh) * 2014-08-11 2016-03-0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扭张地质结构的定量化描述方法
CN105607144A (zh) * 2016-02-19 2016-05-25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复杂碳酸盐岩油气藏成藏模式评价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67495A2 (en) * 1988-10-31 1990-05-09 Amoco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CN102681027A (zh) * 2012-02-28 2012-09-19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广布型复杂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评价系统和方法
CN103206207A (zh) * 2013-03-01 2013-07-17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基于生烃期古构造的油藏有利区的识别方法
CN104111483A (zh) * 2014-03-26 2014-10-2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断陷湖盆斜坡带油藏分布的勘探方法
CN105372702A (zh) * 2014-08-11 2016-03-0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扭张地质结构的定量化描述方法
CN104318331A (zh) * 2014-10-24 2015-01-28 西北大学 预测油气聚集带和判断圈闭含油气性的制图和分析方法
CN105607144A (zh) * 2016-02-19 2016-05-25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复杂碳酸盐岩油气藏成藏模式评价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才 等: ""渤海海域庙西北洼陷新生代断裂特种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石油地质与工程》 *
王明健 等: ""临清坳陷东部早-中侏罗世地层剥蚀量回复与原型盆地"", 《特种油气藏》 *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31538A (zh) * 2017-02-23 2018-03-2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调节构造活动强度的定量描述方法
CN107387071A (zh) * 2017-07-13 2017-11-24 南京大学 基于压扭性断裂结构的油气藏分析方法
CN108828666A (zh) * 2018-08-07 2018-11-1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正断层附近地层埋藏史的恢复方法
CN108828666B (zh) * 2018-08-07 2019-12-27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正断层附近地层埋藏史的恢复方法
CN109087015A (zh) * 2018-08-14 2018-12-2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古生界深层油气勘探有利区带综合评价方法
CN109087015B (zh) * 2018-08-14 2021-10-15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古生界深层油气勘探有利区带综合评价方法
CN109190251A (zh) * 2018-09-04 2019-01-1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正断层相关褶皱类型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09979005A (zh) * 2019-03-20 2019-07-05 华北理工大学 一种断陷盆地帚状构造成因的物理模拟研究方法和装置
CN109979005B (zh) * 2019-03-20 2023-05-16 华北理工大学 一种断陷盆地帚状构造成因的物理模拟研究方法和装置
CN112462417A (zh) * 2020-06-02 2021-03-09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反转强度系数的反转构造带平面范围识别方法
CN112462417B (zh) * 2020-06-02 2022-07-29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反转强度系数的反转构造带平面范围识别方法
CN113970791A (zh) * 2021-09-28 2022-01-25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种断陷盆地输导体系分类及定量评价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24701B (zh) 2018-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24701A (zh) 基于断‑隆联动含油气盆地分析方法
CN107015290B (zh) 一种改造型断陷盆地原始沉积面貌恢复的方法
Mora et al. The eastern foothills of the Eastern Cordillera of Colombia: An example of multiple factors controlling structural styles and active tectonics
Kevin Structure of the Papuan fold belt, Papua new Guinea
Unruh et al. Coupling of early Tertiary extension in the Great Valley forearc basin with blueschist exhumation in the underlying Franciscan accretionary wedge at Mount Diablo, California
Zhao et al. Exploration status of the deep Sinian strata in the Sichuan Basin: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old giant carbonate oil/gas fields
CN105223340A (zh) 一种优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关键参数评价方法
Di Naccio et al. Role of mechanical stratigraphy on fracture development in carbonate reservoirs: Insights from outcropping shallow water carbonates in the Umbria–Marche Apennines, Italy
CN103901478A (zh) 一种井震信息联合确定储层沉积特征和分布的方法
CN103472484A (zh) 基于rs三维敏感地震属性分析的水平井轨迹优化方法
Galadini et al. Early uplift history of the Abruzzi Apennines (central Italy): available geomorphological constraints
Lu et al.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 in the Ordovician carbonates in the Tazhong Uplift of Tarim Basin, west China
Li Development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fracture-vug carbonate reservoirs
Rosales Controls on carbonate-platform evolution on active fault blocks; the Lower Cretaceous Castro Urdiales Platform (Aptian-Albian, northern Spain)
CN105467464A (zh) 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
CN107422374A (zh) 一种富油气凹陷斜坡带精细勘探方法
Anderskouv et al. Sediment waves with a biogenic twist in Pleistocene cool water carbonates, Great Australian Bight
Masiero et al. Syn-rift carbonate platforms in space and time: testing and refining conceptual models using stratigraphic and seismic numerical forward modelling
CN114809992A (zh) 一种低渗储层煤系气全生命周期高效抽采方法
Collettini et al. A comparison of structural data and seismic images for low-angle normal faults in the Northern Apennines (Central Italy): constraints on activity
Taktak et al. Basin dynamics and petroleum potential of the Eocene series in the gulf of Gabes, Tunisia
Hemmings-Sykes The influence of faulting on hydrocarbon migration in the Kupe area, south Taranaki Basin, New Zealand
Sladen et al. AAPG Studies in Geology# 46, Chapter 2: Lakes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Mongolia
Roezin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tapahan oil field, Central Sumatra
Guangpo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a sublacustrine fan in a half-graben rift lake basin and its petroleum prospects: Case study on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Tenggeer Formation, Saihantala Sag, Erlian Basi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