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21160B - 一种六高调门汽轮机顺序阀优化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六高调门汽轮机顺序阀优化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21160B
CN106321160B CN201610768525.9A CN201610768525A CN106321160B CN 106321160 B CN106321160 B CN 106321160B CN 201610768525 A CN201610768525 A CN 201610768525A CN 106321160 B CN106321160 B CN 1063211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perture
high pitch
valve
progressively
p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76852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321160A (zh
Inventor
万杰
高岩松
周国文
李玉贵
李兴朔
李建华
王凤良
张磊
王超
殷宏业
王思丛
黄曼
刘金龙
李飞
刘金福
于达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DATANG QINGYUAN THERMOELECTRICITY Co Ltd
Harbin Zendroi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atang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Test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TANG QINGYUAN THERMOELECTRICITY Co Ltd, Harbin Zendroi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atang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Test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TANG QINGYUAN THERMOELECTRICIT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76852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321160B/zh
Publication of CN1063211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211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3211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211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17/00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by varying flow
    • F01D17/10Final actu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 Of Turb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六高调门汽轮机顺序阀优化设计方法,它涉及一种优化设计方法。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运行的大量六高调门机组存在的顺序阀进汽规律设计不合理导致的问题和故障。本发明的步骤一:列出基于对角进汽的“2+2+1+1”阀门数目开启规律的12种阀门开启顺序;步骤二:调节机组运行参数和控制方式满足试验条件,进行调门开关试验,并采集实验数据;步骤三:对比分析在各阀序实验运行时间段中的实验数据轴振和瓦温的均值和方差,选择实验结果中均值和方差较小对应的阀门开启顺序;步骤四:根据步骤三的对比分析给出最优的阀门开启顺序。本发明用于汽轮机运行方式优化。

Description

一种六高调门汽轮机顺序阀优化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轮机顺序阀优化设计方法,具体涉及一种考虑汽轮机变负荷运行安全性、经济性和调节性能的六高调门汽轮机顺序阀优化设计方法,本发明用于汽轮机运行方式优化。
背景技术
火电机组在冲车并网并带到一定负荷后,为了减少节流损失,要进行节流调节和喷嘴调节的转换,从而需要实现单阀和顺序阀控制切换,一般称此为阀门管理。单阀是指各高压调节阀门的指令和开度都一样,即同时进汽的方式。顺序阀是指各个高压调节阀门(GV)的指令和开度都不一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计划地启闭。因此,在低负荷运行时,只有一个(或两个)阀门有节流损失,其余阀门全开或者全关,故调节效率较高,机组运行经济性较好,是机组日常运行时采用的方式。顺序阀规律设计是汽轮机阀门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必须综合热力学、气体动力学、转子动力学等相关专业的理论和知识,进行系统的理论和试验研究。然而,由于汽轮机制造过程中存在差异以及现场安装等因素,造成原顺序阀规律曲线与机组实际特性不匹配,造成一系列影响机组安全高效运行的问题。常见的一类问题就是机组变负荷运行时(尤其是低负荷部分进汽状态下)有瓦温高、轴振大等轴系故障问题,如图5-1、5-2、5-3所示;严重时还会出现由于瓦温、轴振突增超标而致使出现机组非停,导致机组不得不一直处于单阀运行状态。因此,一般火电机组在投运顺序阀时,最佳的方案就是进行阀门管理系统综合优化。
针对一种六高调门汽轮机机组,机组的阀门配置如图1所示:其高压部分共有6个调节阀,对应于6组喷嘴,其喷嘴数门相同。采用节流配汽(全周进汽)时,高压部分6个调节阀根据控制系统的指令按相同的阀位开启,对应于6组喷嘴同时进汽;采用喷嘴配汽(部分进汽)时,进汽顺序为#1+#2→#4→#5→#6→#3,热蒸汽通过6个高压导汽管从汽缸上、下半缸及左、右两侧分别进入高压缸。
机组在实际顺序阀方式运行时,存在一定的规律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变负荷运行故障,具体如下:机组采用下缸进汽方式,轴振在部分负荷运行区间超过跳机值而导致跳机,对机组安全运行造成较大隐患;机组长时间单阀运行,变负荷运行的经济性较差;同时,机组调门特性曲线设计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部分开启过程较陡,可能会导致阀门调节时出现的大幅高频摆动问题,容易引发机组的EH油压和负荷等的大幅波动问题;并且,机组阀门整体设计规律不合理,阀门设计规律曲线与实际流量特性不匹配,阀门综合流量特性曲线线性度不佳;因此,需要对机组的顺序阀配汽规律曲线进行综合优化,在保证机组安全稳定的基础上能够高效运行。
机组原来的阀门配置及受汽流力作用情况如图2所示,最初给的解决方案就是采用上缸进汽,进汽顺序阀调整为#5+#3→#6→#4→#1→#2。根据机组低负荷半缸进汽时的汽流力可知:上缸进汽顺序阀配汽方案下,汽流力除产生推动转子旋转的扭矩外,在部分负荷下还将产生很大的附加横向汽流力。因此,高压转子上所受到的力除转子自身的重力外,还增加了由于部分进汽引起的横向力。转子在这一合力作用下,轴心位置必然发生偏移,经过对高压缸调节级进行详细的热力计算,这一偏移使轴在轴承中的侧隙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图3所示,进油油楔面积大大减小,轴承供油量不足,这是原设计方案导致机组瓦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另外,随着机组容量的增大,配汽不平衡汽流力产生的倾覆力矩使得推力瓦的各个瓦块受力不均匀程度变得突显起来,从而导致受力大的瓦块进油油楔面积小,因此推力瓦的瓦温也会升高。
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应该寻求新的配汽方案以消除或降低调节级部分进汽时引起的附加汽流力而导致的轴振大和瓦温高等轴系故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运行的大量六高调门机组存在的顺序阀进气规律设计不合理导致的问题和故障。进而提供一种六高调门汽轮机顺序阀优化设计方法。
其中上述顺序阀进气规律设计不合理导致的问题和故障具体表现为:
机组长时间单阀运行,变负荷运行的经济性较差;
部分调门特性曲线开启过程较陡,导致阀门调节时出现的大幅度高频摆动问题,容易引发机组的抗燃油油压和负荷大幅波动的问题;
阀门设计规律曲线与实际流量特性不匹配,阀门综合流量特性曲线线性度不佳,影响机组一次调频性能以及AGC性能;
轴振在部分负荷运行区间超过跳机值而导致跳机,对机组安全运行造成较大隐患。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六高调门汽轮机顺序阀优化设计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一:列出基于对角进汽的“2+2+1+1”阀门数目开启规律的12种阀门开启顺序;
步骤二:调节机组运行参数和控制方式满足试验条件,进行调门开关试验,并采集实验数据;
步骤三:对比分析在各阀序实验运行时间段中的实验数据轴振和瓦温的均值和方差,选择实验结果中均值和方差较小对应的阀门开启顺序;
步骤四:根据步骤三的对比分析给出最优的阀门开启顺序。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效果:
1、本发明进汽方式的综合优化选择:首先确定采用对称进汽方式的思路,并且采用的是“2+2+1+1模式”的阀门数目开启规律,共有12种进气顺序。然后设计合理测试实验,选取最终的最优进汽顺序。
2、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的结论来看,有效的解决了顺序阀不能运行时长时间单阀运行的经济性较差问题;
3、机组顺序阀运行方式下变工况时,瓦温和轴振维持在安全水平内,并保持与单阀的运行水平相当,消除了轴振大的安全隐患;
4、消除了使机组在变负荷过程中出现的调门摆动现象,减少了抗燃油油压的波动范围;
5、消除了使机组在变负荷过程中出现的负荷突变问题,机组流量特性的线性度明显改善,有利于机组的变负荷性能,对电网的AGC以及一次调频能力考核都极为有利,满足电网的两个细则要求,间接提高电厂运行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机组原阀门配置情况;
图2为机组原来的阀门配置及受汽流力作用情况;箭头表示合力方向。
图3为原机组汽流力作用下轴承的工作情况;①表示进油油楔,②表示出油油楔
图4为#2机组优化后的顺序阀规律下的流量特性曲线;
图5-1表示轴振的变化趋势,①、②分别表示#1轴x和y方向轴振,③、④分别表示#3轴x和y方向轴振,⑤表示#2轴y方向振动。图5-2表示瓦振的变化趋势,①表示#1瓦瓦振,②表示#3瓦瓦振,③表示#2瓦瓦振。图5-3表示瓦温的变化趋势,曲线①、⑥分别表示#1瓦两个测点瓦温,曲线②、③分别表示#2瓦两个测点瓦温,曲线④、⑤分别表示#3瓦两个测点瓦温。图5-1、图5-2、图5-3均为优化前机组单阀/顺序阀特性分析的结果;图中Ⅰ、Ⅱ分别表示单阀和顺序的运行方式。
图6-1表示轴振的变化趋势,图中①、②分别表示#1轴x和y方向轴振,③、④分别表示#3轴x和y方向轴振,⑥、⑤分别表示#2轴x和y方向轴振。图6-2表示瓦温的变化趋势,图中①、④分别表示#1瓦两个测点瓦温,②、③分别表示#2瓦两个测点瓦温,⑤、⑥分别表示#3瓦两个测点瓦温。图6-1和图6-2均为机组最优顺序阀测试实验分析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的一种六高调门汽轮机顺序阀优化设计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一:列出基于对角进汽的“2+2+1+1”阀门数目开启规律的12种阀门开启顺序;
步骤二:调节机组运行参数和控制方式满足试验条件,进行调门开关试验,并采集实验数据;
步骤三:对比分析在各阀序实验运行时间段中的实验数据轴振和瓦温的均值和方差,选择实验结果中均值和方差较小对应的阀门开启顺序;
步骤四:根据步骤三的对比分析给出最优的阀门开启顺序。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具体实施方式一中步骤一的实现过程,列出的12种阀门开启顺序为:
(1)GV1+GV6→GV2+GV3→GV5→GV4;(2)GV1+GV6→GV2+GV3→GV4→GV5;
(3)GV2+GV3→GV1+GV6→GV5→GV4;(4)GV2+GV3→GV1+GV6→GV4→GV5;
(5)GV1+GV6→GV4+GV5→GV2→GV3;(6)GV1+GV6→GV4+GV5→GV3→GV2;
(7)GV4+GV5→GV1+GV6→GV2→GV3;(8)GV4+GV5→GV1+GV6→GV3→GV2;
(9)GV2+GV3→GV4+GV5→GV1→GV6;(10)GV2+GV3→GV4+GV5→GV6→GV1;
(11)GV4+GV5→GV2+GV3→GV1→GV6;(12)GV4+GV5→GV2+GV3→GV6→GV1;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是具体实施方式一中步骤二的实现过程,其中测试实验的方法及实施步骤如下:
在进行试验调整高调门开度时,每个调门开度的0-50%为大流量区间,在此区间内每一步高调门开度的调整量要尽可能小(每一次调整范围约为1%),以保证试验过程的平稳;而在50%-100%区间为基本无流量区间,调门开度调整范围可以稍大一些(每一次调整范围为2%-3%)。在试验过程中,如果某种阀门顺序开启试验的振动、瓦温、瓦振发生异常,出现明显升高现象,以致危害机组安全,则迅速停止该种试验,然后,进行下一种试验。首先,在单阀方式下,逐渐稳定升负荷至90%额定负荷左右,将机组的运行方式切换至阀控方式(手动)。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尽量保持三个高调门在自动方式下运行。然后,在机组升负荷至90%额定负荷左右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机组运行主汽压,使机组的六个高调门全部开启。
以图1的所示的阀门配置为例,机组可设计的进气顺序有12种:
(1)GV1+GV6→GV2+GV3→GV5→GV4;
(2)GV1+GV6→GV2+GV3→GV4→GV5;
(3)GV2+GV3→GV1+GV6→GV5→GV4;
(4)GV2+GV3→GV1+GV6→GV4→GV5;
(5)GV1+GV6→GV4+GV5→GV2→GV3;
(6)GV1+GV6→GV4+GV5→GV3→GV2;
(7)GV4+GV5→GV1+GV6→GV2→GV3;
(8)GV4+GV5→GV1+GV6→GV3→GV2;
(9)GV2+GV3→GV4+GV5→GV1→GV6;
(10)GV2+GV3→GV4+GV5→GV6→GV1;
(11)GV4+GV5→GV2+GV3→GV1→GV6;
(12)GV4+GV5→GV2+GV3→GV6→GV1;
实现第一组至第四组测试目的的实验过程的操作步骤如下:
在GV1至GV6六个高调门全部开启的状态下,逐步关小高调门GV4的开度至完全关闭;逐步关小高调门GV5的开度至完全关闭;逐步关小高调门GV2+GV3的开度至30%开度;逐步开大高调门GV2+GV3的开度至全开;逐步关小高调门GV1+GV6的开度至30%开度;逐步开大高调门GV1+GV6的开度至全开;逐步开大高调门GV4的开度至全开;再逐步开大高调门GV5的开度至全开;最终实现GV1至GV6完全开启,本组实验结束;
实现第五组至八组测试目的的实验过程的操作步骤如下:
在GV1至GV6六个高调门全部开启的状态下,逐步关小高调门GV3的开度至完全关闭;逐步关小高调门GV2的开度至完全关闭;逐步关小高调门GV4+GV5的开度至30%开度;逐步开大高调门GV4+GV5的开度至全开;逐步关小高调门GV1+GV6的开度至30%开度;逐步开大高调门GV1+GV6的开度至全开;逐步开大高调门GV3的开度至全开;再逐步开大高调门GV2的开度至全开;最终实现GV1至GV6完全开启,本组实验结束;
实现第九组至第十二组测试目的的实验过程的操作步骤如下:
在GV1至GV6六个高调门全部开启的状态下,逐步关小高调门GV6的开度至完全关闭;逐步关小高调门GV1的开度至完全关闭;逐步关小高调门GV4+GV5的开度至30%开度;逐步开大高调门GV4+GV5的开度至全开;逐步关小高调门GV2+GV3的开度至30%开度;逐步开大高调门GV2+GV3的开度至全开;逐步开大高调门GV6的开度至全开;再逐步开大高调门GV1的开度至全开;最终实现GV1至GV6完全开启,本组实验结束;
试验结束,采集机组运行数据进行最优规律选取和设计。
其中采集的数据包括:GV1-GV6开度、功率、综合流量指令、主汽/调节级后/高排压力、主汽/高排/调节级温度、瓦温、瓦振、抗燃油油压、背压。
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6-1和图6-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具体实施方式一中步骤三的实现过程:计算12组阀序实验结果中的轴振、瓦温等参数的均值和方差,选择满足参数方差最小情况下参数均值较小时对应的阀门开启顺序。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三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是具体实施方式一中步骤四的具体实现过程:根据具体实施方式四中计算后对比分析选择出的满足参数方差最小情况下参数均值较小时对应的阀门开启顺序即为最优阀门开启顺序。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四相同。
具体实施例:
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一期工作配备两台六高调门亚临界330MW空冷机组,机组在投运顺序阀方式时,存在轴振突增、负荷摆动等顺序阀设计不合理导致的问题。尤其是机组在低负荷运行时出现#1、#2瓦、轴振突增而跳机的影响机组安全性的故障,导致机组不能安全投运顺序阀而长期处于单阀运行方式。,应用本发明对这两台机组进行技术改造,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
1)优化后的机组顺序阀方式下的1、#2瓦瓦温、轴振水平保持与单阀方式下的水平相当;实际运行数据测算,机组优化顺利投运顺序阀后的高压缸效率比之前不得不投运单阀运行时平均提高3%左右,折合平均降低机组发电煤耗2g/KW·h以上;
2)解决了使机组在变负荷过程中出现的调门动作摆动现象,消除了机组的安全隐患;
3)机组顺序阀综合流量特性曲线的线性度得到了明显改善,改善了机组的AGC以及一次调频能力,间接提高电厂运行效益。
对机组详细参数分析后表明,机组顺序阀运行时,顺序阀规律曲线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存在安全性和经济性的优化潜力,有必要研究六调门汽轮机顺序阀综合优化技术,然后对机组进行配汽改造,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低负荷振动突变等顺序阀故障问题。确保机组安全投运顺序阀,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同时,为了使机组顺序阀运行时#1、#2号轴承的瓦温和振动保持良好协调状态,需根据#1、#2瓦轴承的承载情况,校核调门的开启顺序;并且,还需解决机组存在的调门摆动问题;最后,还需辨识机组的调门实际流量特性,并设计准确的调门特性曲线曲线,从而改善机组的一次调频和AGC跟踪性能,间接提高电厂效益。
故障机理及解决策略分析:
机组原来的阀门配置情况如下图1所示,最初给的解决方案就是采用上缸进汽,进汽顺序阀调整为#5+#3→#6→#4→#1→#2。根据机组低负荷半缸进汽时的汽流力可知:上缸进汽顺序阀配汽方案下,汽流力除产生推动转子旋转的扭矩外,在部分负荷下还将产生很大的附加横向汽流力。由图2可见,附加横向汽流力随着#5、#3、#6阀的开大而增大,当这三阀接近全开而其它三阀尚未开启时达到最大;因此,高压转子上所受到的力除转子自身的重力外,还增加了由于部分进汽引起的横向力。转子在这一合力作用下,轴心位置必然发生偏移,经过对高压缸调节级进行详细的热力计算,这一偏移使轴在轴承中的侧隙发生了很大变化,进油油楔面积大大减小,轴承供油量不足,这是原设计方案导致机组#1和#2瓦瓦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另外,随着机组容量的增大,配汽不平衡汽流力产生的倾覆力矩使得推力瓦的各个瓦块受力不均匀程度变得突显起来,从而导致受力大的瓦块进油油楔面积小,因此推力瓦的瓦温也会升高。
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应该寻求新的配汽方案以消除或降低调节级部分进汽时引起的附加汽流力。
应用本发明技术改造后对所得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上述试验测试可得#1机组最优的对称进汽方案为#2+#3→#4+#5→#1→#6,#2机组最优的对称进汽方案为#2+#3→#4+#5→#6→#1。
以#2机组为例,针对有效综合流量指范围和最后开启的调门设计为#2+#3→#4+#5→#6→#1的方案,如图4所示。
根据DEH程序的流程,单阀与顺序阀都从流量指令FDEM到阀杆升程的指令经过一个函数块形成。单阀控制过程如下:FDEM→单阀函数块→阀杆升程;顺序阀控制过程如下:FDEM→顺序阀函数块→阀杆升程。另外,拟合函数块只能用11组点逼近实际的非线性函数,因此需要由所有数据点中选取有效数据共11组点,选取原则是曲线变化平缓处少选点,曲线变化剧烈处多选点,最终生成的DEH程序。
如下表1和表2所示,为最终生成的有关阀门管理函数块的原函数块参数及优化后的新规律参数说明,即植入DEH阀门管理中的参数。
表1 机组DEH计算函数块说明(优化前的原方案)
表2 配汽优化改造后的函数块参数优选方案
优化对机组的性能影响分析
首先,从安全性来讲,机组流量特性曲线前后,都是采用对角进汽,调节级配汽不平衡汽流力较小,轴心位置在变负荷过程中变化不大,与单阀运行时几乎不会发生变化,因此机组在动态运行过程中轴系对中状况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并且,机组在变负荷过程中#1、#2号轴承所承担的载荷基本为转子自重,轴承的负载不会因为负荷的变化而改变,#1、#2号轴承基本工作在设计工况下,瓦温和轴振与单阀运行时基本相当,保持在安全范围内,稳定性不会受到影响。并且,机组在变负荷过程中#1、#2号轴承几乎不承受倾覆力矩,推力瓦温度与单阀运行时基本相当,保持在安全范围内。
此外,流量特性曲线优化前后,机组连续弧段进汽改变为非连续弧段进汽,调节级动叶片所受的进汽激振力频率增加一倍,此频率最高达到110Hz。然而,中间两个阀门是联合开启,因此对叶片强度影响程度比两阀顺序开启要小很多;此外,调节级动叶片比较短,其固有频率一般都在500Hz以上,因此不会对调节级叶片造成不良影响,多台同类机组改造后的长期运行实践充分证明了其安全性。
最后,从喷嘴组热应力角度而言,最佳的工作方式是全周进汽方式。流量特性曲线后,调门开启形成的对角进汽格局,汽流沿周向分布更趋均匀,有利于减小部分负荷下机组的热应力。从热膨胀的角度而言,决定缸胀的因素是汽缸(尤其是外缸)体积平均温度。流量特性曲线后,可能改变的仅是调节级处的内缸温度周向分布,对热膨胀基本没有影响。从上下缸温差而言,一方面,上下缸温差主要问题在外缸上,内缸上下温差很少超限;另一方面,对角进汽对内缸上下的加热程度以及通过导汽管对外缸加热程度均与全周进汽的情况相似,因此,流量特性曲线对于减小机组上下缸温差有利。
综上所述,机组阀门管理综合优化改造不仅保证了机组的安全运行,而且显著提高了机组运行的经济性,阀门管理综合优化改造是成功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本发明精神内做其他变化,以及应用到本发明未提及的领域中,当然,这些依据本发明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六高调门汽轮机顺序阀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一:列出基于对角进汽的“2+2+1+1”阀门数目开启规律的12种阀门开启顺序;
步骤二:调节机组运行参数和控制方式满足试验条件,进行调门开关试验,并采集实验数据;
步骤三:对比分析在各阀序实验运行时间段中的实验数据轴振和瓦温的均值和方差,选择实验结果中均值和方差较小对应的阀门开启顺序;
步骤四:根据步骤三的对比分析给出最优的阀门开启顺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六高调门汽轮机顺序阀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的调门开关试验中,机组的阀门开启顺序有12种,12种阀门开启顺序测试只需进行三组实验过程:
(1)GV1+GV6→GV2+GV3→GV5→GV4;
(2)GV1+GV6→GV2+GV3→GV4→GV5;
(3)GV2+GV3→GV1+GV6→GV5→GV4;
(4)GV2+GV3→GV1+GV6→GV4→GV5;
(5)GV1+GV6→GV4+GV5→GV2→GV3;
(6)GV1+GV6→GV4+GV5→GV3→GV2;
(7)GV4+GV5→GV1+GV6→GV2→GV3;
(8)GV4+GV5→GV1+GV6→GV3→GV2;
(9)GV2+GV3→GV4+GV5→GV1→GV6;
(10)GV2+GV3→GV4+GV5→GV6→GV1;
(11)GV4+GV5→GV2+GV3→GV1→GV6;
(12)GV4+GV5→GV2+GV3→GV6→GV1;
实现第一组至第四组测试目的的实验过程的操作步骤如下:
在GV1至GV6六个高调门全部开启的状态下,逐步关小高调门GV4的开度至完全关闭;逐步关小高调门GV5的开度至完全关闭;逐步关小高调门GV2+GV3的开度至30%开度;逐步开大高调门GV2+GV3的开度至全开;逐步关小高调门GV1+GV6的开度至30%开度;逐步开大高调门GV1+GV6的开度至全开;逐步开大高调门GV4的开度至全开;再逐步开大高调门GV5的开度至全开;最终实现GV1至GV6完全开启,本组实验结束;
实现第五组至八组测试目的的实验过程的操作步骤如下:
在GV1至GV6六个高调门全部开启的状态下,逐步关小高调门GV3的开度至完全关闭;逐步关小高调门GV2的开度至完全关闭;逐步关小高调门GV4+GV5的开度至30%开度;逐步开大高调门GV4+GV5的开度至全开;逐步关小高调门GV1+GV6的开度至30%开度;逐步开大高调门GV1+GV6的开度至全开;逐步开大高调门GV3的开度至全开;再逐步开大高调门GV2的开度至全开;最终实现GV1至GV6完全开启,本组实验结束;
实现第九组至第十二组测试目的的实验过程的操作步骤如下:
在GV1至GV6六个高调门全部开启的状态下,逐步关小高调门GV6的开度至完全关闭;逐步关小高调门GV1的开度至完全关闭;逐步关小高调门GV4+GV5的开度至30%开度;逐步开大高调门GV4+GV5的开度至全开;逐步关小高调门GV2+GV3的开度至30%开度;逐步开大高调门GV2+GV3的开度至全开;逐步开大高调门GV6的开度至全开;再逐步开大高调门GV1的开度至全开;最终实现GV1至GV6完全开启,本组实验结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六高调门汽轮机顺序阀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采集的实验数据包括:GV1-GV6开度、功率、综合流量指令、主汽压力、调节级和高压缸排汽压力、主汽温度、高压缸排汽和调节级温度、瓦温、瓦振、轴振、抗燃油油压和背压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六高调门汽轮机顺序阀优化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比较某一相同时间段轴振和瓦温的均值和方差,并按从小到大依次排序,筛选出均值和方差最小所对应的阀门开启顺序。
CN201610768525.9A 2016-08-29 2016-08-29 一种六高调门汽轮机顺序阀优化设计方法 Active CN1063211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768525.9A CN106321160B (zh) 2016-08-29 2016-08-29 一种六高调门汽轮机顺序阀优化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768525.9A CN106321160B (zh) 2016-08-29 2016-08-29 一种六高调门汽轮机顺序阀优化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21160A CN106321160A (zh) 2017-01-11
CN106321160B true CN106321160B (zh) 2018-02-09

Family

ID=577896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768525.9A Active CN106321160B (zh) 2016-08-29 2016-08-29 一种六高调门汽轮机顺序阀优化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211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82103B (zh) * 2018-04-26 2020-12-15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汽轮机喷嘴配汽轴系失稳故障预警方法
CN109595043B (zh) * 2019-02-25 2022-05-03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八喷嘴组汽轮机高效安全运行的阀门配置方法
CN110173309B (zh) * 2019-06-03 2021-11-19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四高调门汽轮机顺序阀的优化设计方法
CN111878181B (zh) * 2020-07-31 2022-03-25 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抑制汽轮发电机组激振的方法
CN112901288B (zh) * 2021-02-05 2023-02-28 神华神东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汽轮机调节阀的切换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13914941B (zh) * 2021-09-30 2023-07-14 杭州意能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抑制大型汽轮发电机组汽流激振的阀序优化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57405A (en) * 1975-11-04 1977-05-11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Optimum sequence valve position indicating system of turbine generating station
JPS62103402A (ja) * 1985-10-31 1987-05-13 Hitachi Ltd 蒸気加減弁の開閉機構
RU2211338C2 (ru) * 2001-11-12 2003-08-27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Ленинградский Металлический завод"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оплового паро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цилиндра высокого давления паровой турбины
CN101307698A (zh) * 2008-06-27 2008-11-19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汽轮机的喷嘴配汽方法
CN101586480A (zh) * 2009-06-18 2009-11-25 高利斌 一种减少汽轮机冲转过程中异常振动的控制技术
CN103046972A (zh) * 2012-12-13 2013-04-17 哈尔滨工业大学 汽轮机单阀或多阀的一种非线性自动无扰切换方法
CN103743560A (zh) * 2014-01-14 2014-04-23 国家电网公司 汽轮机deh系统高压调节阀门流量特性测试及整定方法
CN105134312A (zh) * 2015-08-17 2015-12-09 西安西热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亚临界喷嘴配汽汽轮机运行阀位确定方法
CN105134311A (zh) * 2015-08-17 2015-12-09 西安西热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超/超超临界喷嘴配汽汽轮机运行阀位确定方法
CN105317477A (zh) * 2014-07-31 2016-02-10 上海明华电力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低负荷下汽轮机调门阀点运行的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57405A (en) * 1975-11-04 1977-05-11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Optimum sequence valve position indicating system of turbine generating station
JPS62103402A (ja) * 1985-10-31 1987-05-13 Hitachi Ltd 蒸気加減弁の開閉機構
RU2211338C2 (ru) * 2001-11-12 2003-08-27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Ленинградский Металлический завод"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оплового паро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цилиндра высокого давления паровой турбины
CN101307698A (zh) * 2008-06-27 2008-11-19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汽轮机的喷嘴配汽方法
CN101586480A (zh) * 2009-06-18 2009-11-25 高利斌 一种减少汽轮机冲转过程中异常振动的控制技术
CN103046972A (zh) * 2012-12-13 2013-04-17 哈尔滨工业大学 汽轮机单阀或多阀的一种非线性自动无扰切换方法
CN103743560A (zh) * 2014-01-14 2014-04-23 国家电网公司 汽轮机deh系统高压调节阀门流量特性测试及整定方法
CN105317477A (zh) * 2014-07-31 2016-02-10 上海明华电力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低负荷下汽轮机调门阀点运行的控制方法
CN105134312A (zh) * 2015-08-17 2015-12-09 西安西热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亚临界喷嘴配汽汽轮机运行阀位确定方法
CN105134311A (zh) * 2015-08-17 2015-12-09 西安西热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超/超超临界喷嘴配汽汽轮机运行阀位确定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21160A (zh) 2017-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21160B (zh) 一种六高调门汽轮机顺序阀优化设计方法
Fernandez et al. Operational flexibility options in power plants with integrated post-combustion capture
US9316122B2 (en) Feedwater heater control system for improved Rankine cycle power plant efficiency
JP5734792B2 (ja) 蒸気タービンプラント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CN108223139B (zh) 一种分轴式燃气轮机动力涡轮前放气调节规律优化方法
CN104454038B (zh) 二次再热汽轮机启动系统及启动方式
KR100187811B1 (ko) 부분아아크 증기터어빈의 제어단 블레이딩의 충격부하 감소방법
CN110656991B (zh) 基于轴向推力平衡及再热平衡的引射配气热电解耦方式
US20130318988A1 (en) Aircraft engine with turbine heat exchanger bypass
CN106401661A (zh) 适用全工况变负荷运行的八高调门汽轮机顺序阀优化方法
CN110242370A (zh) 一种超临界中间再热式机组滑压运行时参与电网一次调频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模型
CN108104888A (zh) 一种基于调频旁路的电网调频系统及方法
CN104009688B (zh) 用于为联合循环发电设备提供频率响应的方法
CN102562181B (zh) 用于起动涡轮机的方法
US6851265B2 (en) Steam cooling control for a combined cycle power plant
CN109779700A (zh) 基于调节级静叶角度差异化的汽轮机喷嘴配汽方法
CN101886556B (zh) 一种补汽式汽轮机
JP7433487B2 (ja) 蒸気タービン設備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コンバインドサイクルプラント並びに蒸気タービン設備の改造方法
CN106030054A (zh) 组合循环燃气轮机设备
JP2915885B1 (ja) ガスタービン複合発電システム
CN102562194B (zh) 蒸汽驱动的动力设备
US11892160B1 (en) System to achieve full combustion turbine load in HRSG limited combined cycle plants
Plucenio et al. MPC advanced control of an offshore gas compression system
JP2012127339A (ja) 負荷運転プロセス中のターボ機械の運転方法
KR20190094438A (ko) 가스 터빈 흡기 시스템을 갖는 발전소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022

Address after: 150000 No. 92, West Da Zhi street, Nangang District, Harbin, Heilongjiang.

Co-patentee after: Datang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test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atentee after: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patentee after: Datang Qingyuan Thermoelectricit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50001 No. 434 Post Street, Nangang District, Harbin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Room 812, 8th floor, Science Park Buildi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Harb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Co-patentee before: DATANG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TEST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atentee before: HARBIN ZENDROI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Co-patentee before: Datang Qingyuan Thermoelectricity Co., Ltd.

Co-patentee befor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19

Address after: 150000 Harbin, Nangang, West District, large straight street, No. 92

Patentee after: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150000 Harbin, Nangang, West District, large straight street, No. 92

Patentee befor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atentee before: DATANG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TEST &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Patentee before: DATANG QINGYUAN THERMOELECTRICIT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