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07712B - 一种口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口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07712B
CN106307712B CN201610881806.5A CN201610881806A CN106307712B CN 106307712 B CN106307712 B CN 106307712B CN 201610881806 A CN201610881806 A CN 201610881806A CN 106307712 B CN106307712 B CN 1063077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nel
empennage
empennage portion
wearing
mas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8180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307712A (zh
Inventor
柯瑞思
李宁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un Yi (hongkong) Co Ltd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un Yi (hongkong) Co Ltd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un Yi (hongkong) Co Ltd,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Xun Yi (hongk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88180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307712B/zh
Publication of CN1063077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077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3077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077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5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protecting only a particular body part
    • A41D13/11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 A41D13/1107Protective face masks, e.g. for surgical use, or for use in foul atmospher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口罩,包括:外罩及面板,所述外罩设有对称的尾翼部;所述尾翼部包括第一尾翼部及第二尾翼部,所述面板包括贴合在所述第一尾翼部上的第一面板及贴合在所述第二尾翼部上的第二面板。在外罩上安装与尾翼部贴合的面板,可以起到加固和支撑尾翼部的效果。尾翼设计可以增加外罩与口鼻部位之间的呼吸空间,扩大了口罩的过滤面积,还可帮助减轻口罩因聚集于口鼻部位而带来的集中压力,并将压力通过尾翼部分散到脸部,用户体验好,口罩佩戴舒适。

Description

一种口罩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卫生用品领域,涉及一种口罩。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大多口罩主要是覆盖用户的嘴鼻处空间,面罩对应于嘴鼻处的过滤面积小。在用户使用时,用户在嘴鼻区域的压力过大,面罩贴合紧则呼吸困难,贴合宽松则起不到良好的过滤效果,口罩佩戴不舒适。
在一些需要安装或更换滤芯的口罩中,滤芯与口罩之间的固定和更换过程复杂,操作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口罩。它具有佩戴舒适,滤芯更换方便的效果。
具体地,本公开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口罩,包括:外罩及面板,所述外罩设有对称的尾翼部;所述尾翼部包括第一尾翼部及第二尾翼部,所述面板包括贴合在所述第一尾翼部上的第一面板及贴合在所述第二尾翼部上的第二面板。
本公开提供的口罩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在外罩上安装与尾翼部贴合的面板,使面板贴合在用户的脸部皮肤上,面板可以起到加固和支撑尾翼部的效果。尾翼设计可以增加外罩与口鼻部位之间的呼吸空间,扩大了口罩的过滤面积,还可帮助减轻口罩因聚集于口鼻部位而带来的集中压力,并将压力通过尾翼部分散到脸部,用户体验好,口罩佩戴舒适。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罩具有一过滤腔,连接所述过滤腔内表面与尾翼部的过渡部为一连续弧形面,所述面板与所述过渡部相对应的一边设置为与所述弧形面相适配的弧形边。面板的边缘与过渡部相适配,可以使面板对过滤腔的周边起到支撑和加固的作用,同时,面板接近并围绕在过滤腔的周边,可以提高过滤腔与用户之间的空间,扩大过滤空间。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罩设有本体部,所述外罩设有本体部,所述本体部上设有第一佩戴部及第二佩戴部,所述第一尾翼部和第二尾翼部自第一佩戴部及第二佩戴部分别向两侧外延形成,所述面板贴合在所述尾翼部上且延伸至第一佩戴部和第二佩戴部,所述过滤腔位于所述第一佩戴部、第二佩戴部、第一尾翼部及第二尾翼部所环绕的中间部位。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对称且间隔设置可以在外罩上,外罩上一部分与用户的皮肤直接或间接接触。即面板没有覆盖在外罩上第一佩戴部和第二佩戴部,外罩的第一佩戴部直接贴合在鼻梁部位,外罩的第二佩戴部直接贴合在下巴部位。第一佩戴部和第二佩戴部不会引起面板的弯曲,使得面板紧密贴合在用户的两侧脸颊上。过滤腔设于本体部的中心处,尾翼部通过过渡部朝向过滤腔中心围拢,在用户佩戴口罩时,第一尾翼部和第二尾翼部可以拉拢过滤腔,使第一佩戴部及第二佩戴部贴合在用户的脸部,并使过滤腔对应于用户的口鼻部位。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尾翼部自所述第一佩戴部延伸的边为顶边缘,所述尾翼部自所述第二佩戴部延伸的边为底边缘,所述顶边缘与所述底边缘之间的宽度自所述尾翼部与所述过滤腔的交界处向尾翼部的末端逐渐减小,所述面板呈三角状,并与所述尾翼部相适配。将尾翼部设置成尖角状凸出的形状,可以延长尾翼部与脸颊的贴合部分,同时可以是尾翼部的受力逐渐向尾翼部的末端汇聚,使尾翼部的收缩形变位置靠近与本体部的相交处,提升密封效果,面板与尾翼部相适配,面板可以随尾翼部形变,一致性好。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面板包括与所述尾翼部的顶边缘相对应的一边为第一边,所述第一边平行或贴合于所述尾翼部的顶边缘。面板的第一边与尾翼部的顶边缘平行或重合,可以使面板与尾翼部的受力情况相似,外形美观。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面板包括与所述尾翼部的底边缘相对应的一边为所述面板的第二边,所述第二边平行或贴合于所述尾翼部的底边缘。面板的第二边与尾翼部的底边缘平行,可以使面板与尾翼部的受力情况相似,外形美观。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尾翼部的底边缘设为直边,所述第二边为直边且延伸至第二佩戴部。尾翼部的底边缘设置成直边,用户佩戴面罩时,可以使尾翼部的下边缘受力成直线并贴合在脸颊上,贴合效果好,面板延伸至第二佩戴部,扩大面板与用户皮肤的贴合效果,密封性好。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佩戴部与所述尾翼部的顶边缘的相交处设有一弧形贴合部。在外壳上设置弧形贴合部,可以使本体部的顶部边缘圆滑过渡,同时,弧形贴合部位于用户的鼻部两侧,头部在该处具有凸出的颧骨部位,弧形贴合部的设置可以使避免在该处直接贴合引起褶皱而导致密封效果不好。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面板的第一边延伸至弧形贴合部。第一佩戴部贴合在用户的鼻梁上,面板的第一边延伸至弧形贴合部,可以使面板贴合在鼻部的两侧,口罩的整体密封效果好。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滤芯,所述滤芯安装在所述面板上且位于所述过滤腔内。设置滤芯可以针对性的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选择范围广。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面板上设有凸台,所述凸台位于面板上靠近过滤腔的一端。凸台越靠近过滤腔,滤芯与凸台连接处就越接近过滤腔,滤芯对面板贴合在用户脸部的舒适度影响小。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滤芯上设有挂扣孔,所述挂扣孔扣接在凸台上。在面板上设置安装滤芯的凸台,可以方便滤芯的固定和安装。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台设有至少一定位面,所述挂扣孔与所述凸台相匹配。在凸台上设置定位面,滤芯与凸台配合紧密,安装位置精度高。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面板胶结在所述外罩上。面板与外罩采用胶合连接,整体柔软性好,与皮肤的贴合效果一致。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面板由柔性材料制成。柔性材料可以采用注塑成型的弹性环保TPU面板,材质柔软,整个面板直接附着在超纤外罩上,增加了口罩的手持触感,舒适度好。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罩为超细纤维热压成型件。外罩一体加工,整体性好,外形美观,外罩各部分的延展性和柔韧性差异小。
本公开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的明显,或通过本公开的实践了解到。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口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口罩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口罩的使用状态图。
其中,外罩10;本体部11;过滤腔111;第二佩戴部112;第一佩戴部113;弧形贴合部114;透气孔115;过渡部116;尾翼部12;底边缘121;顶边缘122;通孔123;第一尾翼部124;第二尾翼部125;面板20;第二边201;第一边202;弧形边203;第一面板204;第二面板205;收容槽21;顶收容槽211;底收容槽212;凸台22;定位面221;耳挂带30;调节扣31;滤芯40;挂扣孔41。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如图1所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口罩,包括:外罩10及面板 20,所述外罩10设有对称的尾翼部12;所述尾翼部12包括第一尾翼部124及第二尾翼部125,所述面板20包括贴合在所述第一尾翼部124上的第一面板204 及贴合在所述第二尾翼部125上的第二面板205。面板20安装并贴合在尾翼部 12上。其中,面板20伏贴于用户的脸颊部位。面板20采用柔性材料制成,例如,柔性材料可以采用注塑成型的弹性环保TPU面板20,材质柔软,整个面板 20直接附着在超纤外罩上,增加了口罩的手持触感,舒适度好。
第一尾翼部124和第二尾翼部125沿外罩10的两侧凸出且对称分布,外罩 10的中心处正对在用户的口鼻部分,尾翼部12朝向用户的耳部方向延伸。其中,在口罩中朝向用户的耳鼻方向为上部或顶部,朝向用户的口部为下部或底部。在尾翼部12上安装耳挂带30,面板20贴合在尾翼部12的内侧。
佩戴时,面板20贴合在用户的脸颊两侧,并使外罩10的第一佩戴部113 及第二佩戴部112贴合在用户的口鼻部位,形成相对封闭的呼吸空间。在尾翼部12上安装面板20,增加了面部皮肤与外罩10之间的距离,进而可以增加外罩10与口鼻部位之间的呼吸空间,扩大了口罩的过滤面积。增大的过滤空间还可帮助减轻口罩因聚集于口鼻部位而带来的集中压力,并将压力通过尾翼部12 分散到脸部,佩戴舒适。尾翼部12向两侧凸出扩展到脸颊两侧,扩大口罩对于用户面部的保护范围。尾翼部12朝向耳部延伸并将耳挂带30安装在尾翼部12 上,口罩佩戴在脸部时不显突兀。面板20贴合至尾翼部12起到加固和支撑尾翼部12的效果。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外罩10具有一过滤腔111,连接所述过滤腔111内表面与尾翼部12的过渡部116为一连续弧形面,所述面板20与所述过渡部116相对应的一边设置为与所述弧形面相适配的弧形边203。即面板20 接近过滤腔111的位置设有凹形缺口状的弧形边203,面板20环绕设置在过滤腔111的周边,贴近而不突入到过滤腔111的范围内,增加过滤腔111的空间,并对过滤腔111的周边起到加固的作用。
如图2所示,其中,所述外罩10设有本体部11,所述本体部11上设有第一佩戴部113及第二佩戴部112,所述第一尾翼部124和第二尾翼部125自第一佩戴部113及第二佩戴部112分别向两侧外延形成,所述面板20贴合在所述尾翼部12上且延伸至第一佩戴部113和第二佩戴部112,所述过滤腔111位于所述第一佩戴部113、第二佩戴部112、第一尾翼部124和第二尾翼部125所环绕的中间部位。
第一佩戴部113及第二佩戴部112设于本体部11的上下两侧,尾翼部12 设于本体部11的两侧向外延伸。第一尾翼部124和第二尾翼部125对称设置在本体部11的两侧,第一面板204和第二面板205沿外罩10的中心对称安装分别贴合在第一尾翼部124和第二尾翼部125上。外罩10呈中心对称分布,第一面板204和第二面板205在外罩10上并不直接相交或重叠。第一面板204和第二面板205之间通过本体部11上的第一佩戴部113及第二佩戴部112间隔开,外罩10上的间隔部分的内侧表面与用户的面部皮肤直接或间接接触。
在用户佩戴口罩时,外罩的第一佩戴部113直接贴合在鼻梁部位,外罩10 的第二佩戴部112直接贴合在下巴部位。面板20没有覆盖在口罩与鼻梁及下巴的接触面处,第一佩戴部113及第二佩戴部112弯曲贴合在用户的面部皮肤不会引起面板20的弯曲,使得面板20紧密贴合在用户的两侧脸颊上。外罩10采用整体一体加工,增加了口罩的整体美观性。
其中,过滤腔111位于本体部的中心,且通过连续弧形面圆滑过渡至两尾翼部12、第一佩戴部113及第二佩戴部112。两尾翼部12向过滤腔111中心围拢。尾翼部12受力时,由尾翼部12带动过渡部116收缩进而使过滤腔111整体向两侧扩展,第一佩戴部113及第二佩戴部112上下贴合在用户的皮肤上,整体密封性好,形变均匀。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体部11的部分呈曲面状朝外凸出,在本体部11上开设有贯穿的若干透气孔115,透气孔115连通过滤腔111与外界。过滤腔111对应于用户的口鼻部位。口罩佩戴至用户的脸部时,口鼻部位处于正对过滤腔111的位置,在过滤腔111内可设置滤芯40或其他过滤装置,用于过滤和消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两尾翼部12围拢在过滤腔111的周边,尾翼部 12受力拉紧外罩10时,本体部11上过渡部116可以将力传递,使过滤腔111 均匀收缩,贴合效果好。
尾翼部12自所述第一佩戴部113延伸的边为顶边缘122,所述尾翼部12自所述第二佩戴部112延伸的边为底边缘121,所述顶边缘122与所述底边缘121 之间的宽度自所述尾翼部12与所述过滤腔111的交界处向尾翼部12的末端逐渐减小。尾翼部12呈尖角状凸出于本体部11的两侧。其中,尾翼部12朝向耳部方向倾斜向上延伸。尾翼部12呈尖角状设置在外罩10上,在尾翼部12的端部设置有圆弧倒角,面板20与尾翼部12的形状相匹配。尾翼部12的圆弧倒角接近耳部,尾翼部12由本体部11逐渐向尾翼部12的末端呈锐角状收拢,美观性好。同时,耳挂带30安装在尾翼部12上,耳挂带30得到尾翼部12的延伸而接近耳部,可以改善口罩佩戴时耳部的受力情况,提高口罩长时间佩戴的舒适度。面板20的形状与尾翼部12相匹配,面板20为薄片状,将面板20的外形设为三角状并贴合在尾翼部12上。其中将面板20上尾翼部12的尖角相对的一侧边缘设为弧形边203,弧形边203环绕在过滤腔111的外围,弧形边203相适配于过渡部116上的弧形面。
如图1和图2所示,面板20的第一边202平行于尾翼部的顶边缘122,面板20的第二边201平行于尾翼部的底边缘121。将第一边202和第二边201分别与尾翼部的顶边缘122和底边缘121设为平行或者重合。从外表上看不能直观看到贴合在尾翼部12上的面板20,使口罩更呈现整体性,外形美观。同时,面板20与尾翼部12的边缘平行或重合可以使得面板20与尾翼部12形变或受力的情况相同或相似,继而使得其形变同步性好,佩戴舒适。其中,第一边202 朝向鼻部的方向延伸;第二边201朝向口部的方向延伸。
如图2所示,所述尾翼部的底边缘121设为直边,且延伸至所述本体部11。即在外罩10上沿中心对称设置的两个尾翼部12的底边缘121呈直线并相交至第二佩戴部112,其相交处接近用户的佩戴时的口部。耳挂带30佩戴至耳部时,耳挂带30拉紧尾翼部12,尾翼部12带动底边缘121贴紧在脸颊上。口罩的底边缘121设置成直边,口罩受力时可以沿直线传递张紧力,边缘受力均衡,口罩与皮肤的贴合效果好,密封性好。
贴合在本体部11两侧的面板20 的第二边201向本体部11的底部延伸,其中,第二佩戴部112位于两第二边201之间的本体部11上。两面板20隔开设于本体部11上,第二佩戴部112位于本体部11的底部。面板20上设置的弧形边203朝向过滤腔111,因此面板20上接近第二佩戴部112的部位其截面逐渐减小。用户佩戴口罩时,第二佩戴部112可以直接包裹用户的至少部分下巴。面板20上接近下巴方向,其与面部的贴合面逐渐减小,面板20贴合在下巴两侧,不受弯曲力的影响或者受到的弯曲力影响小,继而对尾翼部12或面板20 的形变小,具有良好的贴合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佩戴部113与所述尾翼部的顶边缘122的相交处设有呈下凹槽口状的弧形贴合部114。面板20上的第一边202延伸至弧形贴合部 114,弧形贴合部114可以使第一佩戴部113与尾翼部的顶边缘122圆滑过渡。第一佩戴部113的形状可以适于用户的鼻部形状设置。第一佩戴部113连通至过滤腔111,尾翼部12的顶边缘122延伸并包容弧形贴合部114,对弧形贴合部114起到支撑,美观度好。
如图4所示,弧形贴合部114位于用户的鼻部两侧,头部在该处具有凸出的颧骨部位,弧形贴合部114的设置可以使颧骨部位的脸部皮肤凸出口罩的包裹范围,避免面板20在该处直接贴合产生较大的弯曲应力,引起褶皱而导致密封效果不好,提高口罩与脸部的贴合紧密度。
沿佩戴方向尾翼部12的最高处位于第一佩戴部113最高处的上方。尾翼部12沿两侧向耳部凸出,口罩佩戴至用户时,尾翼部12的最高处接近耳部,延长口罩与脸颊的接触面积。在尾翼部12上安装耳挂带30,延长了耳挂带30对口罩的拉动距离,耳挂带30距离耳部近,对耳部的拉力减小佩戴舒适。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口罩还包括滤芯40,滤芯40安装在面板 20上且位于过滤腔111内。过滤腔111正对着口鼻部位,滤芯40安装在口罩内的过滤腔111中,空气从透气孔115进入并经滤芯40过滤后被口鼻部位吸入,空气中的病菌或灰尘等有害物质被滤芯40吸附或隔离,滤芯40可拆卸的安装在面板20上,不需额外设置固定滤芯40的部件或方法,滤芯40固定和更换方便。
在面板20上设有凸台22,凸台22位于面板20上靠近过滤腔111的一端。凸台22越靠近过滤腔111,滤芯40与凸台22连接处就越接近过滤腔111,滤芯40对面板20贴合在用户脸部的影响小。在滤芯40上设有挂扣孔41,挂扣孔 41扣接在凸台22上。凸台22凸出面板20的表面,挂扣孔41为通孔123或沉孔状设置在滤芯40的两端。
滤芯40安装至过滤腔111时,挂扣孔41对应扣入到凸台22中,滤芯40 的安装和更换方便。在面板20上设置凸台22,无需额外增加固定滤芯40的部件,口罩的部件少,整体更加简洁。凸台22可以设置成圆柱形、棱柱形或设有削边的定位面221的柱形等规则结构,或者其它不规则图形。挂扣孔41与凸台 22的形状相匹配,可以定位和固定滤芯40。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凸台22设有至少一定位面221,如凸台22设置为圆柱形,其圆柱的侧面上开设有定位面221,定位面221平行于凸台22的轴线,挂扣孔41与凸台22相匹配。在凸台22上设置定位面221,滤芯40与凸台22配合紧密,滤芯40在凸台22上不会转动,位置精度高,安装位置准确。
本实施例中,面板20胶结在外罩10上。面板20与外罩10之间通过胶结连接,胶结可以使面板20平整的贴合在外罩10上,起伏或褶皱少,与皮肤贴合时更加舒适。同时,胶结可以使面板20和外罩10之间的柔软程度变化小,连接方便。
面板20可以TPU材料制成,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化学中文名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注塑成型的弹性环保TPU面板20,材质柔软。该柔性面板20需要紧贴面部,材料通过亲肤测试,同时也更加适合人脸肌肤长时间接触佩戴。面板20由TPU材料制成,在佩戴后可以对其进行清洁,重复利用。
外罩10为超细纤维热压成型件,超细纤维可采用(PU(poly urethane化学中文名为聚氨酯)、尼龙等)。面板20贴合在尾翼部12上可以支撑外罩10上的尾翼结构,整个面板20直接附着在超细纤维制成的外罩10上,增加了口罩的手持触感,舒适度好。外罩10由超细纤维热压成型,一体加工,整体性好,外形美观,外罩10各部分的延展性和柔韧性差异小。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在面板20与外罩10之间设有两收容槽21,耳挂带3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收容槽21上,耳挂带30沿收容槽21伸缩。面板20胶合在尾翼部12上,在面板20与尾翼部12之间形成中空的收容槽21,收容槽21沿面板20向本体部11方向延伸,耳挂带30的端部安装在收容槽21内。
其中,耳挂带30由弹性带状材料制成,耳挂带30部分收缩到收容槽21内,减少外露部分。使用时,拉动耳挂带30可以使之从收容槽21内拉伸出来,起到隐藏的作用。收容槽21朝向本体部11方向延伸,耳挂带30安装在收容槽21 内,可以使耳挂带30拉紧口罩的受力点移动至脸颊部位。
由于耳挂带30越靠近脸部的中央位置,口罩的密封性越好,设置收容槽21 可以延长耳挂带30与口罩的连接点,使耳挂带30的固定点提前到接近面板20 的边缘,该边缘接近口罩中心,口罩的密封性好。而耳挂带30沿收容槽21延伸,收容槽21起到限定和导向的作用,使耳挂带30贴紧在面板20上,使面板 20和尾翼部12贴合在脸部,提高密封性。
继续参考图1和图2,收容槽21包括顶收容槽211和底收容槽212,顶收容槽211位于外罩10的上部,底收容槽212位于外罩10的下部,顶收容槽211 的长度大于底收容槽212的长度。尾翼部12朝向耳部方向倾斜凸出,顶收容槽 211设置在面板20上靠近尾翼部12的上侧边缘位置。顶收容槽211的延伸长度可尽可能的靠近面板20的边缘,用以提升顶收容槽211的长度,提高导向性能和接近面板20中心,为耳挂带30的安装位置提供基础。底收容槽212设置在尾翼部12的下边缘部位上并朝向本体部11方向延伸,面板20的纵深小。同时,尾翼部12已接近面部中心,底收容槽212可以导向耳挂带30和张紧尾翼部12 下部。
顶收容槽211平行于底收容槽212。顶收容槽211与底收容槽212相互平行,可使得耳挂带30平行受力,减少了耳挂带30对耳朵产生的压力,形成舒适的耳挂带30佩戴体验。
在尾翼部12上设有通孔123,通孔123连通至顶收容槽211,耳挂带30穿过通孔123固定至顶收容槽211。通孔123由尾翼部12的外侧表面导通至收容槽21,耳挂带30可以沿通孔123进入到顶收容槽211内,在面板20的内侧皮肤不会感觉到耳挂带30的移动、拉伸或收缩,用户体验好。同时,耳挂带30 可以挤压尾翼部12的端部贴合在脸颊上,使耳挂带30减少与面部皮肤的接触和挤压,舒适性好。
底收容槽212的开口设与面板20与尾翼部12的边缘处,耳挂带30穿入底收容槽212并固定。耳挂带30的另一端沿面板20与尾翼部12的边缘处进入到底收容槽212中,可以使耳挂带30的收缩和延伸更加顺畅,耳挂带30在尾翼部12的中部不会凸出其表面,整体的平整性好。
本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1和图2,耳挂带3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收容槽21 的末端。将耳挂带30的两端分别固定的收容槽21的末端,可以最大程度的使耳挂带30靠近脸部的中心位置,提高口罩的密封性。
在耳挂带30上安装有调节扣31,调节扣31沿耳挂带30滑动并夹紧。耳挂带30上安装调节扣31调节耳挂带30的长度,使耳挂带30能适应不同头型的用户,应用范围更广。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口罩,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罩及面板,所述外罩设有对称的尾翼部;所述尾翼部包括第一尾翼部及第二尾翼部,所述面板包括贴合在所述第一尾翼部上的第一面板及贴合在所述第二尾翼部上的第二面板,所述面板由柔性材料制成,所述外罩具有一过滤腔,连接所述过滤腔内表面与尾翼部的过渡部为一连续弧形面,所述面板与所述过渡部相对应的一边设置为与所述弧形面相适配的弧形边,所述口罩还包括滤芯,所述滤芯安装在所述面板上且位于所述过滤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设有本体部,所述本体部上设有第一佩戴部及第二佩戴部,所述第一尾翼部和第二尾翼部自第一佩戴部及第二佩戴部分别向两侧外延形成,所述面板贴合在所述尾翼部上且延伸至第一佩戴部和第二佩戴部,所述过滤腔位于所述第一佩戴部、第二佩戴部、第一尾翼部及第二尾翼部所环绕的中间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翼部自所述第一佩戴部延伸的边为顶边缘,所述尾翼部自所述第二佩戴部延伸的边为底边缘,所述顶边缘与所述底边缘之间的宽度自所述尾翼部与所述过滤腔的交界处向尾翼部的末端逐渐减小,所述面板呈三角状,并与所述尾翼部相适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包括与所述尾翼部的顶边缘相对应的一边为第一边,所述第一边平行或贴合于所述尾翼部的顶边缘。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包括与所述尾翼部的底边缘相对应的一边为第二边,所述第二边平行或贴合于所述尾翼部的底边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翼部的底边缘设置为直边,所述第二边为直边且延伸至第二佩戴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佩戴部与所述尾翼部的顶边缘的相交处设有一弧形贴合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延伸至所述弧形贴合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上设有凸台,所述凸台位于面板上靠近过滤腔的一端,所述滤芯安装在凸台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上设有挂扣孔,所述挂扣孔扣接在凸台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设有至少一定位面,所述挂扣孔与所述凸台相匹配。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胶结在所述外罩上。
CN201610881806.5A 2016-10-09 2016-10-09 一种口罩 Active CN1063077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81806.5A CN106307712B (zh) 2016-10-09 2016-10-09 一种口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81806.5A CN106307712B (zh) 2016-10-09 2016-10-09 一种口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07712A CN106307712A (zh) 2017-01-11
CN106307712B true CN106307712B (zh) 2018-11-02

Family

ID=57820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81806.5A Active CN106307712B (zh) 2016-10-09 2016-10-09 一种口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077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62363B (zh) * 2017-10-16 2021-04-23 巽一(香港)有限公司 口罩的尾翼结构
CN109662364A (zh) * 2017-10-16 2019-04-23 巽(香港)有限公司 口罩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35101A3 (en) * 2013-09-04 2015-06-18 Waterford Mask Systems Inc. Facemask with filter insert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irborne pathogens
CN205337719U (zh) * 2016-02-26 2016-06-29 唐傲然 一种新型防雾霾口罩
JP3205108U (ja) * 2016-04-19 2016-07-07 株式会社ボックス 顔面装着部材の支持構造
JP3205333U (ja) * 2016-05-09 2016-07-21 株式会社エスト 耳カバー付きマスク
CN105795550A (zh) * 2015-12-07 2016-07-27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口罩
CN206079130U (zh) * 2016-10-09 2017-04-1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口罩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43682B1 (ko) * 2014-11-25 2016-07-29 (주)씨앤투스성진 휴대용 마스크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35101A3 (en) * 2013-09-04 2015-06-18 Waterford Mask Systems Inc. Facemask with filter insert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irborne pathogens
CN105795550A (zh) * 2015-12-07 2016-07-27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口罩
CN205337719U (zh) * 2016-02-26 2016-06-29 唐傲然 一种新型防雾霾口罩
JP3205108U (ja) * 2016-04-19 2016-07-07 株式会社ボックス 顔面装着部材の支持構造
JP3205333U (ja) * 2016-05-09 2016-07-21 株式会社エスト 耳カバー付きマスク
CN206079130U (zh) * 2016-10-09 2017-04-1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口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07712A (zh) 2017-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30225B (zh) 包括鼻部密封部分的接口
JP5509088B2 (ja) 緩衝構造
CN107197624B (zh) 头帽组件和具有头帽的接口组件
US9009897B2 (en) Pillow and method for use with assisted breathing masks
CN104771821B (zh) 泡沫基的接口结构用方法和装置
US20120180795A1 (en) Two Sided Pad
CN103889492B (zh) 呼吸面具的实现更贴合的可自动调节垫
TW201628517A (zh) 模內成型頭帽
JP2016532790A (ja) 個人用呼吸保護装置
JP2012511371A5 (zh)
JP2013544592A (ja) 環状のパッド部とフィルター部固定体を有する防塵マスク
KR20060083536A (ko) 프레임 마스크
CN203028172U (zh) 可分离口罩
CN106307712B (zh) 一种口罩
KR101361012B1 (ko) 마스크
CN206150525U (zh) 一种口罩
CN106490721B (zh) 一种口罩
CN206079130U (zh) 一种口罩
CN109464760B (zh) 呼吸器框架及呼吸器
CN204861316U (zh) 一种用于口罩的支架及采用该支架的口罩
JP2024511065A (ja) 防曇構成を有するマスク
CN208002140U (zh) 一种可折叠口罩
CN109662363B (zh) 口罩的尾翼结构
CN206507370U (zh) 面罩
TWI399575B (zh) 眼鏡架用鼻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