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99775A - 可佩戴式用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可佩戴式用户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299775A CN106299775A CN201610848994.1A CN201610848994A CN106299775A CN 106299775 A CN106299775 A CN 106299775A CN 201610848994 A CN201610848994 A CN 201610848994A CN 106299775 A CN106299775 A CN 1062997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ssembly
- buckle
- goes out
- equipment body
- si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10000000707 wrist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3414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247 han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佩戴式用户设备。本发明的可佩戴式用户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内部装有SIM卡的侧出组件,所述设备主体的底面可与用户皮肤贴合,所述设备主体侧面设置有安置槽,所述侧出组件可插拔地设置在所述安置槽中,且所述侧出组件位于所述安置槽内时,所述侧出组件中的所述SIM卡与所述设备主体电连接。本发明能够方便的进行SIM卡的取放操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佩戴式用户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电子设备的体积越来越小,可佩戴式用户设备成为了个人终端设备的一个发展趋势。
目前,可佩戴式用户设备通常为智能手表或者手环等形式。而当前为了增加各种通信、用户识别等功能,智能手表中设置有客户识别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Module,简称SIM)卡,SIM卡能够存储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和数据,以便进行通信和网络数据传输。通常的,智能手表沿用了常规手表的结构,即智能手表的外壳主体包括表壳和电池盖,表壳和显示屏为一体,而表壳的背离显示屏的一侧具有开口,电池盖在该开口上,以在取放电池时进行开合,完成电池的装入或取出,而SIM卡通常设置在电池盖内。这样装入SIM卡时,要先将智能手表的后盖打开,再进行SIM卡的取放。
然而,现有的智能手表等用户设备,由于智能手表在佩戴时,电池盖位于和人皮肤接触的一侧,因而如果想要取放SIM卡,需要将智能手表先行从用户身上卸下才能完成,造成了使用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佩戴式用户设备,可以方便的进行SIM卡的取放操作。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佩戴式用户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内部装有SIM卡的侧出组件,设备主体的底面可与用户皮肤贴合,设备主体侧面设置有安置槽,侧出组件可插拔地设置在所述安置槽中,且侧出组件位于安置槽内时,侧出组件中的SIM卡与设备主体电连接。
本发明中,可佩戴式用户设备具体包括设备主体和内部装有SIM卡的侧出组件,其中,设备主体的底面可与用户皮肤贴合,而设备主体的侧面设置有可容侧出组件插拔的安置槽,当侧出组件位于安置槽内时,侧出组件中的SIM卡与设备主体电连接。这样在可佩戴式用户设备中,装有SIM卡的侧出组件位于设备主体的侧面,即外露的一面,这样在装入或者取出侧出组件时,均不用将可佩戴式用户设备从用户身体上卸下,因而取放时较为简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可佩戴式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可佩戴式用户设备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2中侧出组件和设备主体之间连接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侧出组件和设备主体之间为自由活动状态时连接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侧出组件与设备主体之间连接部分的另一种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图5中侧出组件与设备主体之间为自由活动状态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图2中B-B截面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第一卡扣为按下状态时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SIM卡和设备主体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第一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侧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可佩戴式用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可佩戴式用户设备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可佩戴式用户设备具体包括设备主体1和内部装有SIM卡10的侧出组件2,设备主体1的底面可与用户皮肤贴合,设备主体1侧面设置有安置槽11,侧出组件2可插拔地设置在安置槽11中,且侧出组件2位于安置槽11内时,侧出组件2中的SIM卡10与设备主体1电连接。
具体的,可佩戴式用户设备可以为智能手表,或者智能手环等。通常,可佩戴式用户设备被佩戴在用户的手臂上,且作为优选方式,一般可佩戴式用户设备被佩戴在用户的手腕上,这样可以便于用户进行查看和其它操作。可佩戴式用户设备中具有设备主体1,设备主体1中一般包括有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和其它电子器件,可以执行感测、计算、数据处理和通信等功能。此外,可佩戴式用户设备中还包括有其内部装有SIM卡10的侧出组件2,侧出组件2中的SIM卡10可以插入设备主体1d内部,并与设备主体1电连接,从而让设备主体1对SIM卡10中的用户数据和信息进行读取,以基于该用户身份进行通信和数据存取等操作。
通常的,设备主体1用腕带等固定部件固定在用户肢体上,且设备主体1的底面与用户的皮肤相贴合,从而被佩戴在用户身上。为了方便SIM卡10的取放,侧出组件2位于设备主体1的侧面,即与设备主体底面不同的一侧。由于设备主体的侧面为外露面,这样在装入或者取出侧出组件时,均不用将可佩戴式用户设备从用户身体上卸下,因而取放时较为简便。
为了将侧出组件2装入设备主体1内部,侧出组件2与设备主体1之间通常可以为插拔式连接,即在设备主体1侧面设置有安置槽11,安置槽11的槽口向外,可容侧出组件2插入其中。SIM卡10被固定在侧出组件2上,当侧出组件2插入设备主体1的安置槽11中时,SIM卡10同样位于设备主体1之中,并与设备主体1之间实现电连接。
这样,由于SIM卡10装在侧出组件2上,且侧出组件2与设备主体1之间为插拔式连接,所以SIM卡10的取出和插入均较为方便,不需要将整个用户设备从用户身体上取下,即可完成取卡或者换卡等操作。
此外,常规的用户设备中,SIM卡设置在电池盖内,且通常与电池等元件在用户设备的厚度方向上叠放设置,这样,SIM卡以及相关电路板会增加用户设备内部在厚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而本发明中侧出组件位于设备主体的侧面,侧出组件和SIM卡能够和电池盖内的电池(图中未示出)等元件的位置错开,以实现并排放置。这样,侧出组件和SIM卡不会额外占用设备主体的空间高度,从而可以有效减小设备主体的总体高度和尺寸。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减少用户设备的整体厚度,位于侧出组件内的SIM卡通常面向或者背向设备主体的底面。这样由于SIM卡为薄片状,所以厚度较薄,相应的,与SIM卡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方式相比,侧出组件在该方向上的厚度也相应较小,因而不会过多占用用户设备内部的高度空间,从而有效减小整个用户设备的厚度。此外,为了便于用户对侧出组件2进行取出或安装操作,侧出组件2的插拔方向与设备主体1的底面平行或接近平行方向,也就是说侧出组件2可以沿与用户手臂平行的方向取出或插入。因为整个用户设备被佩戴在用户肢体上,所以平行于用户手臂等肢体的方向上不会有障碍物进行阻挡,可以便于侧出组件2的插入及取出,且侧出组件2不会影响到整个设备主体1的厚度;而如果侧出组件2是沿其它方向,例如垂直于设备主体1底面的方向插拔,则一方面可能会在该方向上受到设备主体1或者用户身体的阻挡而难以进行操作,另一方面,可佩戴式用户设备在该方向上也会具有较大厚度,不利于减小整个装置的体积。
为保证整个装置的结构完整性,侧出组件2和设备主体1的安置槽11的开口形状一般相匹配,且侧出组件2插入安置槽11之中后,侧出组件2的外侧面可以与设备主体1的外侧面齐平,以从外侧完全掩盖住安置槽11,使整个可佩戴式用户设备的外观结构保持完整一致。
因为本发明中,侧出组件2设置在可佩戴式用户设备的侧面位置,而常规的智能手表等可佩戴式用户设备的SIM卡或者安置SIM卡的组件设置在用户设备的紧贴于用户体表的一面,例如电池盖上,因而相较常规的智能手表等用户设备而言,本发明的可佩戴式用户设备不必将用户设备从用户身上卸下,即可完成SIM卡的取放和更换,因而操作更为便捷,用户体验较好。
本实施例中,可佩戴式用户设备具体包括设备主体和内部装有SIM卡的侧出组件,设备主体的底面可与用户皮肤贴合,设备主体侧面设置有安置槽,侧出组件可插拔地设置在安置槽中,且侧出组件位于安置槽内时,侧出组件中的SIM卡与设备主体电连接。这样可佩戴式用户设备中,装有SIM卡的侧出组件位于设备主体的侧面,即外露的一面,这样在装入或者取出侧出组件时,均不用将可佩戴式用户设备从用户身体上卸下,因而取放时较为简便。
以下以具体的几个实施方式为例,对可佩戴式用户设备中的侧出组件与设备主体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为了实现侧出组件2与设备主体1之间的顺利插拔和固定,可以采用卡接方式对其进行固定。具体的,图3是图2中侧出组件和设备主体之间连接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3中的侧出组件和设备主体之间为自由活动状态时连接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可佩戴式用户设备具体还包括卡扣结构,卡扣结构包括第一卡孔12、第二卡孔21、第一卡扣13和第二卡扣22。
其中,第一卡孔12位于设备主体1上,且贯通设备主体1的外壁与安置槽11的内壁,第二卡孔21位于侧出组件2上,且位置与第一卡孔12相对,以与第一卡孔12共同构成一空腔。当侧出组件2被安装在设备主体1的安置槽11内时,第一卡扣13的底端与第二卡扣22的顶端抵接,且第一卡扣13和第二卡扣22均可活动地设置在空腔内,第一卡扣13的顶端朝向侧出组件2外侧,第二卡扣22的底端朝向侧出组件2的内侧,第一卡扣13的顶端可在外力作用下推动第二卡扣22移动,使整个卡扣结构呈按下和弹起两种状态。
当第二卡扣22的顶端位于第一卡孔12和第二卡孔21的结合面时,侧出组件2可自由插拔在设备主体1上;而第二卡扣22的顶端与第一卡孔12或者第二卡孔21的孔壁抵接时,侧出组件2受到了第二卡扣22的约束,从而与设备主体1固定连接。
其中,第一卡扣13和第二卡扣22共同组成了两段式卡扣结构。两个卡扣均位于第一卡孔12和第二卡孔21所组成的空腔中。两个卡扣均可以在该空腔内沿第一卡孔12以及第二卡孔21的轴向方向运动。其中,第一卡扣13位于空腔靠外一侧,主要起到传递外力的作用,而第二卡扣22可以和第一卡扣13抵接,所以可以在第一卡扣13的推力作用下朝向侧出组件2内部移动,一般的,第一卡扣13和第二卡扣22均可以为柱状,且尺寸与相应的卡孔相匹配。。
当侧出组件2位于安置槽11之外时,第一卡扣13不受力,可在设备主体1的第一卡孔12中自由移动;同样的,第二卡扣22也在侧出组件2的第二卡孔21之内自由移动,此时,第一卡扣13和第二卡扣22之间无接触和连接关系。
当侧出组件2插入了安置槽11中时,此时卡扣仍为没有受到外界压力的自由状态,该状态下,第一卡扣13位于第一卡孔12内部,而第二卡扣22同时位于第一卡孔12和第二卡孔21之内。此时,由于第一卡孔12和第二卡孔21内均存在第二卡扣22,所以侧出组件2沿自身插拔方向移动时,会受到第二卡扣22的干涉而无法继续移动,此时,侧出组件2即可被第二卡扣22固定在设备主体1上。为了便于用户操作,一般的,此时第一卡扣13至少有部分露出于第一卡扣12之外。
而要将侧出组件2取出或插入安置槽11时,可将外力作用于第一卡扣13,使第一卡扣13沿着第一卡孔12的轴向方向下压,此时,第二卡扣22会在第一卡扣13的推力作用下向着侧出组件2的内部移动。当第二卡扣22仍同时处于第一卡孔12和第二卡孔21之内时,侧出组件2在第二卡扣22的阻碍下,和设备主体1之间仍然无法产生相对移动;而当第二卡扣22在第一卡扣13的推力作用下继续运动,直至第二卡扣22的顶端脱离第一卡孔12,而处于第一卡孔12和第二卡孔21的结合面处,此时,第二卡扣22失去了第一卡孔12内壁的阻挡作用,所以可连同侧出组件2一起相对于设备主体1产生移动,从而从设备主体1的定位槽11中取下。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了保证第二卡扣22在第一卡扣13的推力作用下移动后,还能够回复至原先的初始位置,以保证侧出组件2与设备主体1之间的卡合,在第二卡扣22的底端与侧出组件2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弹性件23。弹性件23可以通过自身弹力将第二卡扣22反弹至初始位置。一般的,弹性件23可以为片簧。片簧的一侧固定在侧出组件2上,另一侧与第二卡扣22的底端抵接,从而可以凭借自身弹力,确保第二卡扣22在失去第一卡扣13的推力影响后,能够自动反弹至初始位置,并将侧出组件2卡住。
由于采用了卡扣结构来固定侧出组件2,所以当需要将侧出组件2从可佩戴式用户设备的设备主体1上卸下,或者将其安装在设备主体1上时,只需要按动第一卡扣13,即可完成卡扣结构的锁定与解锁,操作较为简便。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了避免第一卡扣13在第一卡扣22的抵接推动下从设备主体1的外侧脱出,在第一卡孔12内部还设置有限位结构。具体的,可在第一卡扣13的底端设置有凸出部131,而第一卡孔12内壁上设置有与凸出部131相匹配的台阶面121。此时,当第一卡扣13存在朝向第一卡孔12外侧移动的趋势时,第一卡孔12内壁的台阶面121会挡在第一卡扣13底端的凸出部131上,从而阻挡第一卡扣13的运动,使得第一卡扣13不会脱离或掉出第一卡孔12。此外,也可以使第一卡孔12在背离第二卡扣22的一端的孔径较小,而朝向第二卡扣22的一端的孔径较大,从而让第一卡扣13被孔径较小的第一卡孔12内壁挡住而无法从用户设备的外侧脱出。
进一步的,为了避免当侧出组件2从设备主体1中取出时,第一卡扣13因失去第二卡扣22的支撑而从第一卡孔12中掉出,在第一卡扣13上也可以设置相应的限位结构。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侧出组件与设备主体之间连接部分的另一种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是图5中侧出组件与设备主体之间为自由活动状态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5和图6所示,可选的,第一卡扣可以为分体式结构。此时,第一卡扣13包括有上卡扣体13a和下卡扣体13b两部分,上卡扣体13a的顶端具有较大的外径,而底端外径或径向尺寸较小;而第一卡扣13的凸出部131设置在下卡扣体13b的底端上,下卡扣体13b的顶端同样外径较细,可以进入第一卡孔12。上卡扣体13a的底端和下卡扣体13b的顶端之间可以对接并卡合在一起,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第一卡扣13。由于上卡扣体13a的顶部外径较大,所以无法进入第一卡孔12之中,因而即使第一卡扣13和第二卡扣22脱离并失去第二卡扣22的支撑,也会在上卡扣体13a顶部的限位作用下挂在第一卡孔12中,而不会掉出。其中,第一卡扣13的中部径向尺寸较小的部位一般具有较长的轴向长度,即上卡扣体13a顶端和下卡扣体13b底端之间的长度大于第一卡孔12的长度,从而保证第一卡扣13能够在第一卡孔12中具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保证卡扣结构的正常工作。
图7是图2中B-B截面的截面示意图。图8是图7中第一卡扣为按下状态时的截面示意图。如图7和图8所示,因为侧出组件2插入并安装在设备主体1的安置槽11中时,在安装截面方向上,安置槽11的截面近似成环形,而侧出组件2被环形所环绕。当第一卡扣13为弹起状态时,第二卡扣22同时位于第一卡孔12和第二卡孔21之中,此时安置槽11中第二卡扣22和安置槽11其余部位的截面相互错开,所以会阻碍侧出组件2在插拔方向上的移动;而当第一卡扣13为按下状态时,第二卡扣22的顶端与第一卡孔12和第二卡孔21的结合面齐平,此时,第二卡扣22与安置槽11其余部位共同构成环形,且不会干涉到侧出组件2的运动,因而侧出组件2在插拔方向上可以自由移动。因而,上述卡接结构可以设置在设备主体1的环形横截面的各个径向上。而为了便于用户进行操作,可选的,卡接结构位于设备主体1的顶面,此时,第一卡孔12贯通设备主体1的顶面与安置槽11内壁。由于包括第一卡孔12在内的卡接结构设置在设备主体1的顶面,而该面朝向外侧,所以用户便于观察和进行操作,增强了侧出组件2插拔操作的便捷性。
此外,也可以利用其它结构实现设备主体与侧出组件之间的固定连接。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侧出组件2和设备主体1之间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其中,紧固件可以为螺钉、螺栓等常用紧固件。
具体的,侧出组件2和设备主体1的相应部位上均可开设有螺纹孔,当需要安装侧出组件2时,可将侧出组件2插入设备主体1的安置槽11中后,再将螺钉、螺栓等紧固件穿设在螺纹孔中进行紧固。这样侧出组件2就可以得到紧固件的固定。而当需要拆卸侧出组件2时,可先将紧固件的螺纹连接拆下,再将侧出组件2从安置槽11中取出。
一般的,当采用紧固件进行连接时,由于紧固件通常具有较长的长度,所以为避免干涉到侧出组件2中SIM卡10的连接,紧固件通常设置在侧出组件2的两侧位置,且一般设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紧固件,以保证对侧出组件2的连接固定。
此外,可选的,为了实现侧出组件2中SIM卡10与设备主体2之间的可靠的电连接,可以通过弹片等结构,保证SIM卡10和设备主体2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可靠接触。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SIM卡和设备主体之间的连接示意图。图10是图9中第一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和图10所示,设备主体1内设置有第一电路板15和第二电路板16,第一电路板15上设置有第一弹片151,第二电路板16上设置有第二弹片161,第一弹片151和第二弹片161相对设置,以在侧出组件2插入安置槽11内时,将SIM卡10夹设在第一弹片151与第二弹片161之间的空间中。
其中,第一电路板15可以为一块面积较小的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board,简称PCB),而第二电路板16可以为设备主体1内部的主电路板,其上设置有用户设备的主要芯片及处理器等。第一电路板15通常通过固定在设备主体1内部,并可用于与SIM卡10实现电连接,而第一电路板15和第二电路板16之间可以通过板对板连接器、焊接或者弹片压接的方式保持电连接。第一电路板15和第二电路板16的相对两个面上均设置有弹片,弹片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可以在侧出组件2插入安置槽11内时,将侧出组件2中的SIM卡10夹设在第一弹片151和第二弹片161之间。其中,第一电路板15上的第一弹片151的位置与SIM卡10上的触点位置相对应,并可实现电连接。当SIM卡10被夹设在第一弹片151与第二弹片161之间时,SIM卡10上的触点会和第一弹片151接触,从而实现SIM卡10与第一电路板15之间的电连接。
其中,为保证第一电路板15与设备主体1之间的相对固定,第一电路板15一般可以通过螺钉152等紧固件连接在设备主体1的内部,也可以通过胶粘或铆接等方式实现与设备主体的固定连接。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侧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11所示,因为SIM卡在使用中,更换或拆卸的频率较高。为了保证SIM卡10能够较为容易的安装至侧出组件2上或者从侧出组件2上拆下,侧出组件2上设置有用于固定SIM卡10的卡槽24。一般的,卡槽24的形状和结构均可以和现有的SIM卡卡槽类似,从而可以方便的将SIM放入其中或取下,且采用卡槽24对SIM卡10进行固定,SIM卡10上的触点等可进行信息读取的部位仍然裸露在外面,便于同其它电路进行连接。一般的,为了便于和可佩戴式用户设备中的设备主体进行连接,SIM卡10只有部分插设在卡槽24中,而另一部分SIM卡10外露悬空设置,这样当侧出组件2固定在设备主体1的安置槽11中时,SIM卡10可以较为容易的和设备主体1内部的电路接触并实现连接。
由于可佩戴式用户设备通常需要在户外环境下进行使用,为增强可佩戴式用户设备的环境适应性,侧出组件2的对应安置槽11的环形内缘的部分设置有密封环3。这样侧出组件2与设备主体1之间的连接部位通过密封环3进行密封,可以实现防水密封设计,避免外界的水或者其它杂物进入用户设备内部而造成破坏。具体的,密封环3可以由硅胶或者橡胶等具有柔性,且密封性较好的材料构成。
为了将可佩戴式用户设备佩戴在用户手臂、腕部等肢体部位,可佩带式用户设备还包括与设备主体1侧面连接的腕带4,以将用户设备绑在用户的手臂或腕部。因为侧出组件2与腕带4均位于设备主体侧面,所以可将侧出组件2与腕带4制成一体式结构。此时,可将侧出组件2的一端和一侧腕带成为一体,而侧出组件2的另一端用于安放SIM卡10并和设备主体1进行连接,将侧出组件2从设备主体1中拔出时,该侧的腕带也会被一同取下。由于侧出组件2与一侧腕带4为一体式结构,所以简化了整个可佩戴式用户设备的结构,且侧出组件2不易丢失。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可佩戴式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和内部装有SIM卡的侧出组件,所述设备主体的底面可与用户皮肤贴合,所述设备主体侧面设置有安置槽,所述侧出组件可插拔地设置在所述安置槽中,且所述侧出组件位于所述安置槽内时,所述侧出组件中的所述SIM卡与所述设备主体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佩戴式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出组件内的所述SIM卡面向或者背向所述设备主体的底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佩戴式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出组件的插拔方向与所述设备主体底面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佩戴式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卡扣结构,所述卡扣结构包括第一卡孔、第二卡孔、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
所述第一卡孔位于所述设备主体上,且贯通所述设备主体外壁与所述安置槽内壁,所述第二卡孔位于所述侧出组件上,且位置与所述第一卡孔相对,以与所述第一卡孔共同构成一空腔;所述侧出组件位于所述安装槽内时,所述第一卡扣的底端与所述第二卡扣的顶端抵接,且所述第一卡扣和所述第二卡扣均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一卡扣的顶端朝向所述侧出组件外侧,所述第二卡扣的底端朝向所述侧出组件内侧,所述第一卡扣的顶端可在外力作用下推动所述第二卡扣移动;
当所述第二卡扣的顶端位于所述第一卡孔和所述第二卡孔的结合面时,所述侧出组件可自由插拔在所述设备主体上;
所述第二卡扣的顶端与所述第一卡孔或者所述第二卡孔的孔壁抵接时,所述侧出组件与所述设备主体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佩戴式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扣的底端与所述侧出组件之间设置有弹性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佩戴式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的底端设置有凸出部,所述第一卡孔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凸出部相匹配的台阶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佩戴式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出组件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SIM卡的卡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佩戴式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内设置有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一弹片,所述第二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二弹片,所述第一弹片和所述第二弹片相对设置,以在所述侧出组件插入所述安置槽内时,将所述SIM卡夹设在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第二弹片之间的空间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佩戴式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片与所述SIM卡上的触点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佩戴式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出组件的对应所述安置槽的环形内缘的部分设置有密封环。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佩戴式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设备主体侧面连接的腕带,所述侧出组件与所述腕带为一体式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848994.1A CN106299775B (zh) | 2016-09-23 | 2016-09-23 | 可佩戴式用户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848994.1A CN106299775B (zh) | 2016-09-23 | 2016-09-23 | 可佩戴式用户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299775A true CN106299775A (zh) | 2017-01-04 |
CN106299775B CN106299775B (zh) | 2019-03-15 |
Family
ID=57714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848994.1A Active CN106299775B (zh) | 2016-09-23 | 2016-09-23 | 可佩戴式用户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299775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93603A (zh) * | 2017-02-16 | 2017-05-31 | 曹磊 | 一种用于佩戴式设备的连接和翻转使用结构组件 |
WO2021129447A1 (zh) * | 2019-12-25 | 2021-07-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可穿戴设备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423714U (zh) * | 2011-12-02 | 2012-09-05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手持设备 |
CN103311721A (zh) * | 2012-03-16 | 2013-09-18 | 莫仕连接器(成都)有限公司 | 双sim卡托盘、连接器模块及电连接器装置 |
CN204168282U (zh) * | 2014-10-30 | 2015-02-18 | 深圳中科讯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穿戴设备配对系统 |
US20150220172A1 (en) * | 2014-02-04 | 2015-08-06 | Ben Garcia | Wearable computing systems |
CN105388974A (zh) * | 2015-12-15 | 2016-03-0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可穿戴设备 |
-
2016
- 2016-09-23 CN CN201610848994.1A patent/CN10629977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423714U (zh) * | 2011-12-02 | 2012-09-05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手持设备 |
CN103311721A (zh) * | 2012-03-16 | 2013-09-18 | 莫仕连接器(成都)有限公司 | 双sim卡托盘、连接器模块及电连接器装置 |
US20150220172A1 (en) * | 2014-02-04 | 2015-08-06 | Ben Garcia | Wearable computing systems |
CN204168282U (zh) * | 2014-10-30 | 2015-02-18 | 深圳中科讯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穿戴设备配对系统 |
CN105388974A (zh) * | 2015-12-15 | 2016-03-0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可穿戴设备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93603A (zh) * | 2017-02-16 | 2017-05-31 | 曹磊 | 一种用于佩戴式设备的连接和翻转使用结构组件 |
WO2021129447A1 (zh) * | 2019-12-25 | 2021-07-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可穿戴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299775B (zh) | 2019-03-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505328B1 (ko) | 전기 커넥터가 제공된 손목시계 | |
KR200338333Y1 (ko) | 대용량 메모리 usb 드라이브 시계 | |
US7345954B2 (en) | Bracelet with clip compris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means | |
US8611079B2 (en) | Data card | |
US20150241911A1 (en) |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 |
EP3010154A1 (en) | A system for installing removable external component in electronic devices | |
US7798858B1 (en) | Chip card holder | |
US20100035666A1 (en) |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 |
US20070091730A1 (en) | Watchstrap | |
US5627729A (en) | One-piece memory card | |
CN110140340A (zh) | 电池的保护电路模块外壳及包括所述外壳的电子装置 | |
US7484981B2 (en) | Assembly for sealing an audio connector within an electronic device | |
CN106299775A (zh) | 可佩戴式用户设备 | |
CN220107622U (zh) | 一种腕戴设备的充电结构 | |
CN210430954U (zh) | 一种耳机盒 | |
CN216563846U (zh) | 电连接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
CN214381021U (zh) | 手机保护组件 | |
WO2017201838A1 (zh) | 可穿戴设备 | |
CN111166017B (zh) | 可穿戴设备 | |
CN205644620U (zh) | 一种手环u盘 | |
CN217882880U (zh) | 一种智能手表的无线充电器 | |
CN215186830U (zh) | 密封件及移动终端 | |
WO2018112289A1 (en) | Mating connector for a micro usb connector | |
CN212394085U (zh) | 一种智能手环 | |
CN219436978U (zh) | 一种移动终端的卡针孔密封结构及移动终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Shandong City, Qingdao Province, Jiangxi City Road No. 11 Patentee after: Qingdao Hisens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Shandong City, Qingdao Province, Jiangxi City Road No. 11 Patentee before: HISENSE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